教与学活动设计

时间:2019-05-13 01:0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与学活动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与学活动设计》。

第一篇:教与学活动设计

教与学活动设计

第一,创设最佳学习情境

一、诗歌教学为什么要创设学习情境

(一)什么是诗歌的学习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设置的具体场景或者氛围。教学情境的设置有一定的目的性,要适合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尽可能做到“境”的直观形象,还要突出一个“情”字。“诗歌学习情境”应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有利于诗歌学习的“有情之境”,是一种人为优化的适于学习需要的典型环境,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整合、熏陶、启智、激励的作用。

(二)适宜的情境有利于诗歌的学习

诗歌是主情的艺术,诗歌语言又是含蓄、凝练而跳跃的,使得诗歌文本意义的解读与情感的体悟都是难以把握的,一般来讲,诗歌的欣赏要从意象入手,品味意境,体悟情感,诗歌教学必然要创设适合学生解读文本的有情之境,诗歌学习过程中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改造与优化原来的诗歌解读图式。诗歌的学习情境既包括具体的教学情境,也包括诗歌文本中所蕴含的意境。诗歌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互动关系,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活动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美感,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二、学习情境创设的类型有哪些 诗歌学习情境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 直观引导型学习情境;知识领受型学习情境;问题探究型学习情境。

三、怎样进行诗歌学习情境的创设

(一)借助语言来描绘学习情境

设情境的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富有感情地描述诗歌形象,同样能够诱发美感,引导学生进入诗境。用语言来创设诗歌的学习情境,不仅仅是在课堂的导入阶段,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堂各环节的过渡语、疑难问题的点拨语、背景材料的交待语、学习结束的总结语等都要富有热情、富有激情、富有诗情。学生在有“情”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受到美好情感的感染与熏陶。

(二)联系生活来展现学习情境

诗歌的源泉是生活,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诗人创作是缘情而缀文,学习诗歌是披文以入情,生活情景与诗歌中的情境本来就是相通的。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诗歌中表现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增进对诗歌的理解,寻找一个能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础。

(三)借助媒体手段来再现学习情境

这里的媒体包括电脑、收录机、绘图工具、网络、电视机、摄像机等。在课堂上常用的主要有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电脑多媒体课件等。

四、创设诗歌学习情境要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程序化

(二)立足于学生的需要

(三)量度上适可而止 第二,优化设计教学活动

诗歌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直接载体,现代诗歌的教学环节再多,归纳起来不外乎“读”和“品”。所以,教师要注重对“读”和“品”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优化设计,使现代诗歌教学达到一种理想境界。

一、咬文嚼字,品味用语之美

这里说的咬文嚼字,是指在鉴赏现代诗歌时,对其遣词造句进行推敲、琢磨,细心体会精妙之处。诗歌语言是精炼的,内涵是丰富的,不仔细揣摩其语言,也就谈不上“鉴赏”了。推敲语句是鉴赏的基本方法。的。

二、反复美读,把握感情基调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叶圣陶曾经说 : “文学这种东西,尤其是诗歌,不但要分析研究,还要综合的感受。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美读是开启鉴赏现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三、读好快慢停连的节奏

现代诗歌不像古典诗歌那样在格律方面有严格的规范,但也强调诗歌的节奏韵律,力求使作品具有一定的音韵之美。教学中要根据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读出作品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音乐美,体验作者的诗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停顿是诗歌抑扬顿挫读起来有韵味和美感的基础。诗歌朗读还要把握诗的节奏。节奏是诗的生命,诗味恰从节奏中来。

四、加强轻读重读的指导训练

处理好重音,可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的概念。朗读时处理好读音的轻重,有利于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为了达到重音效果,可以采取重音重读、重音轻读、拖长音节等方法。重音重读是有意识地把某些词语读重一些,使音量增高,这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方法;重音轻读是一种比较技巧的读法,重音不一定要增加音量,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有些句中的词语却不能重读,而要适当减弱音势,减小音量,读得轻柔,这便是重音轻读。

五、学会通过语调和语气品味和表达感情

六、运用联想和想象,弥补诗歌空白

现代诗歌用语简洁却意蕴深厚,与其他的文学性文体不同,它蕴含着文字之外的深意,文字的符号下附载着意象,暗含着哲理,流动着音韵,跃动着情趣。学习或阅读现代诗歌时,我们往往产生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因为现代诗歌在解读上存在着许多“空白”,其空白艺术主要有两大类型 : 一是情感内容上的空白。作者在抒写独特感受的时候,在情感上有很大的跳跃性;二是语言手法上的空白,诗歌往往运用双关、暗示、婉曲、隐语等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现代诗歌语言模糊性很大,这些都能使诗歌形成“意在言外”的效果,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联想和想象用个性的体验和理解来填补诗歌的空白,显得尤为重要。

七、尝试拓展,丰富诗歌教学的内涵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将诗歌的主旨内容统一整理,合理归类,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扩充和迁移。余映潮 老师非常重视这一联想归类教学方法,称为“联读”,“联读”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展,在于扩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它更多的时候用于精短诗文的教学设计,用“增容”的方式使这些课文在烘托、映衬中愈加显得精美。

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解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合作。而在这互动的过程中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课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

第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我最初的教学设计,重点在于学生的朗读与探究,学生通过朗读与交流,感受诗歌的说理,表达自己的体会。通过教师的指导,他们从初步感知到深入感悟,每个过程都离不开自我体验与思考,并且在交流中强化了对诗歌的理解以及情感体验。

但是,我们明白,课堂教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因教材、学情、时间、环境、情绪的不同而生成出的新问题、新情况,这些问题和情况不会完全依附于教师的教学设计,甚至会与教师的设计背道而驰,这就需要教师在不改变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课堂生成随时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问题设置。

可以说,在不改变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共同商定学习目标、朗读表演、交替朗读、学生练习实际谈谈感悟、仿写都是处理课堂生成的结果,而且,这样的处理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诗歌教学中,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和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也是处理生成性问题的必要条件。

在执教《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根据我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我干脆连教学目标都没预设,采用非指标性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引导他们将诗歌文本当作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去触摸、去揣摩、去玩味。诗歌在启动了自我感知的生命体前迸发着无穷的魅力与内涵,课堂在真正的自主探究中逐渐生成。效果也不错。

诗歌是“发乎情”的,她需要学生“启其情而发其趣”,在宽松的表达交流中去探索、去品味。只有给学生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才能触动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品”与“言”中得到情感个性的张扬,促使学生与诗歌文本进行了深层对话,不但有效地挖掘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意义、诗人写作时的语言表达、整体构思,还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去体味诗歌本身,敞开了自己的诗性情怀。而且教学内容真正产生于动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学生也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相辅相成

1.粗线条预设,为课堂生成预留空间。粗线条预设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多种“渠道”,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拓展广阔的空间。

2.有目的预设,使课堂生成精彩不盲目。有目的地预设,着眼于局部环节的精雕细啄,生成不是盲目、被动的 , 不是信马由缰,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深思熟虑”。有目的预设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沉着稳定、游刃有余、邂逅生成、演绎精彩,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与情感活动质量。3.灵活调节预设,创造动态生成,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4.敢于抛开预设,尊重课堂生成。当教学活动不能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乃至放弃教学预设,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尊重课堂生成。

教学评价分析

对于现代诗歌教学,最好的评价方式就是开展丰富多姿的诗歌实践活动,在增强学习趣味的同时,深化学生的迁移拓展能力,丰富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代诗歌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主要评价方式:

一、导学案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 “ 三维目标 ” 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也是辅助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

导学案应围绕知识点,从背景、基础知识、诗词主题、拓展延伸几个方面设计,既可以将学生自主引入学习正轨,又将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识点在课下解决,这样,学生可以在课下先自我评价,课堂上教师也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重点与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二、知识检测,基础巩固

对于现代诗歌教学,检测题宜基础不宜偏难。它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明白学习的侧重点,维护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热情。检测要紧紧围绕基础知识,检测字音字形、节奏修辞、语气语调、内容理解等,加强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评价,又让学生懂得如何去欣赏一首诗歌,无形中深化了检测题的评价功能。

三、诵诗、表演等活动

中学生富有朝气和创造性,不甘落后,乐于表现,那么,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这方面的积极因素,从另一个角度实现诗歌教学的评价作用。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深化和迁移现代诗歌的学习,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干的舞台,在朗诵、表演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四、创写诗歌,表达诗心

中学生本身就处于诗的年华,他们有着飞扬的创作激情,渴望用诗——这种最适宜于表达情感的文体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进行新诗写作,是新诗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应指导学生由易到难进行,可先进行仿写、改写,然后再进一步自我创作。

(一)仿写,放飞心灵

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仿写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仿照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也可仿照例诗进行整段仿写。仿写时要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情感。仿写训练,既能使学生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充分感悟现代诗语言的奥妙,还能充分体验作者的艺术构思,进而充分理解教材中作者的诗情。

(二)创写,实现自我

中学生的年龄处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颠峰,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每个青少年本质上都是一位诗人。”诗歌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现代诗语言新颖、凝练,学生学习了现代诗,对现代诗有了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就会萌发写现代诗的冲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趁着学生读诗的激情未消,鼓励并指导学生尝试现代诗歌创作。

通过反复的朗诵吟咏,学生逐步把握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又通过诗歌语言、意象的深入分析,学生对诗歌潜藏的深层内涵有了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有了一定的文章鉴赏知识和技巧,可以让学生试着自创写作,清晰的表达他们内心的思考和沉淀。

《沁园春 雪》课例评析

授课教师:杨子文 评析教师:李卫东

一、切合新课标,生成新课堂

新课标的理念集中在四个方面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模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节课的实施紧紧围绕新课程理念进行,在课程进行中始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设置了朗读,动笔,交流表达的环节,三维一体,符合语文教学中多元化读写说的能力训练要求,对话作者的步骤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伟人情感和抱负的理解,更加提升了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感。五步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从课前准备开始,课堂中小组讨论,从而完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品析语言的方法的训练便是很好的体现,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中,课下的作业要求便有动笔能力的训练要求。让学生不仅学在课堂,更是用在课下。

二、细化目标要求,高效完成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着三维目标展开,字音字词、文学常识的积累在五步教学的第一、二环节中展开,时间要求高效。本课的重难点为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品析上面,在课程的进行中,重头戏便放在了这上面,用时 25 分钟,细致的将内容解读,语言品析,情感理解,方法归纳这几项展开。

三、活动多样,服务教学

本节课设置的活动有朗读,包括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自读,单句自读等形式,通过不同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完成字音练习,情景导入,情绪渲染,品读语言的训练过程。本节课还设置了小组讨论的活动,主要体现在品析语言时方法的归纳与总结。本节课的难点在于此,所以小组讨论将有效的降低了学生攻克难点的难度。

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

本节课师生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字音字词的学习,这部分以学生为主,教师订正补充为辅;互动还体现在朗诵的时候学生齐读与教师范读上面,让学生感受到情绪的表达;互动体现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品析语言的部分,教师在初次在品析语言时候予以示范,之后便是学生为主的讨论和答案的呈现,教师予以补充。

五、评价工具多样性

本节课的评价工具主要体现在 1、教师的评价语言,本节课中教师评价语言多以激励性为主的语言; 2、学生自评,在互动性品析语言环节中,穿插着学生自评的环节,该环节主要针对语言品析方法运用是否到位; 3、同学互评,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中字词和文学常识的答案生成时学生的互评。

六、把课堂还给学生

诗歌的教学最容易出现满堂将知识点,或者教师一味的秀朗读而忽略的学生的感受,本节课的设置便是将朗诵还原本质,不作秀,真正通过朗诵让学生感受文章。教师的一味讲变成教师做示范,学生来模仿,教师抛出点,学生来训练,这样的设置便实现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所收获。我在语言品析的环节,一开始学生对于品析语言不能有很好的理解,方法上也模糊不清。这时候我便找一个程度较好的学生作为突破口,一边回答一边点拨,这样的示范性便起了效果,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把这种方法进行扩散,训练几次,同学们就能将下阕的内容进行自己分析了。

《沁园春 雪》课例评析

授课教师:郑红蕊 评析教师:李卫东

纵观教学过程,它彰显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始至终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听说读写能力,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于诗歌的教学,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有明确的要求,特别关注诵读。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诗歌教学唯有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诗歌的意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歌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精湛,而是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一遍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品位。这节课的执教者就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的反复诵读:音读: 1.读准字音,节奏分明。2.把握韵脚,一字一顿。意读: 1.遣词造句 , 品析鉴赏.2.把握重音 , 读好领字。情读:感受情感,激情朗读。美读: 1.听读 2.分角色朗读。每一个板块的诵读,都有明确的目标,形成了小微课,就这样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理解诗人情怀。在诵读中想象品位,自然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如,在意读板块,遣词造句,学生从“顿”感受到了天气的严寒,变化之快;“舞”,写出了群山覆盖下的群山绵延起伏的景象,赋有动态美。学生的这些综合到一起就像执教者说的,形成“句典”。这可以说是学生思想的精华。

师生互动的生成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在这节课中,在造句这方面,一位同学说了,运用“欲扬先抑”的说法,教师给予了肯定,进行了解说,并顺势抛出了“欲抑先扬”,一位学生展示了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这应该是师生互动生成性的体现。还有整节课中,学生鼓掌,这也是生成性的体现。他们的掌声是对展示者最好的肯定。联语写作中,一位学生自己写作:上片北国雪景,豪放壮美,气势恢弘,彰显中华本色;下片历史辉煌,雄才大略,后者居上,再展雄心风华。多精彩!这样精彩的写作一两分钟时间就能完成,是超乎教师的想象的。

初三的学生虽然对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诗词的感情可以理解 , 但是 , 诵读能力、品位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却很欠缺。这是执教者对于本班学情的一个分析。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围绕读、赏、写而展开。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个人展示、学生听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等,读的形式多样。赏,赏遣词,赏造句,赏情感。写,圈点批注,写联语,写句子。处处在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教与学活动的恰切性也做的比较好。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讲读为主,满堂灌,而现在退居到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实践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执教者基本上没有“?”号,而是不提问,给学生以“抓手”,让学生读起来,想起来,写起来,动起来,成为真正的言语实践者。在读中找到了字词,找到了韵脚;在读中找到了“遣词造句”的赏析;在读中体会了词人的形象。而且,在课堂中,执教者特别重视学生的动笔能力,让学生在文本中圈点批注,把自己的感悟体味记录下来,还融入了“对联”,仿写,对文本内容进行了精炼的总结,板书让学生执笔,只要学生能完成的都大胆放手给学生,但这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一定圈子中,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执教者在意读板块,用这样的句式“......” 用得好 , 它写出了......;例:“欲”字写得好,它写出了词人的勃勃雄心。执教者规定了句式,作了示范,虽身在其外,一切却又都在掌控之中。

在这堂课中,没有太多华丽的外表,但,却告别了传统的内容分析,担当起了语文教学本该担当的朗读、鉴赏、写作的教学责任。可以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次不太成熟的完美的尝试。对于执教者,还有许多要学习改进的地方,希望教师们都能勇敢探索。

第二篇:教与学整体设计(范文模版)

课堂教学是结论与过程统一

随着理论探讨的深入和教育实践的推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认为,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要由知识本位向发展本位转移,教学目标就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其核心是课堂教育要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在师生互动中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对旧理念的突破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所以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展示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这样既增长知识,又增长才干。

《教与学整体设计》各分册都严格按照“课时”编写,并且要求每课时必须凸现“教与学师生互动”这个栏目,在这个栏目中,强调拓展教材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现教材知识的全貌;强调不能停留在教材提供的现有概念、判断、结论上;强调要用教师的思维火花,去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并且能在师生互动这个平台上,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以便擦出新的思维火花。

认识的两次飞跃

《教与学整体设计》丛书的编写人员本着这样一种理念,即相信学生的学习必须要经历“感知(具体)——概括(抽象)——应用(实际)”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感知→概括”,也就是学生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概括→应用”,这是把掌握的知识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显然,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教与学整体设计》丛书各分册主编在演绎教材内容时,充分关注学生思维的展开过程,设置了“提示”、“思考”、“讨论”、“注意”、“拓展”、“练习”、“总结”、“实验”、“演示”、“解释”、“讲述”等小栏目,好像把知识展开的全过程放在了一个全透明的玻璃容器中,由学生细细地去品味。

诚然,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最有效的地方,但课堂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且不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因此,在教与学方案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课堂的局限性,要确立整体设计的观念。《教与学整体设计》丛书在课前把教学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对教材重点、难点进行梳理,课后配有课堂跟踪反馈,有针对性地巩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同时,每单元设置“复习与验收”、“重点知识反刍梳理”、“综合·应用·创新例题选讲”、“能力测试平台”、“课后拓展阅读”、“研究性学习课题”等栏目,有效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关注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值得商榷的一个问题

过程是不可忽略的,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压缩或省略学生的思维过程,直接让他们得出结论或识记前人提供的答案,这种做法是舍本求末,对学生的学习十分有害。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教学专家对教学中拓展学生思维,强调教学过程是结论与过程统一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这样一种教学范式,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且不能突出教学重点,甚至会模糊教学重点,模糊课堂教学背景。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有待商榷,最起码的问题是:现有的所谓的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传统教学的一个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传统教学模式最有力的载体,不动摇这一载体,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将成为一句空话。在这一点上《教与学整体设计》丛书编写人员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教与学整体设计》通过师生互动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教与学整体设计》中就如何将教师的教融于学生的学之中,如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的境界作了有力的探索。

注意教的时机,激发互动

学生在根据《教与学整体设计》自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讨论中得以解决,而有些问题经讨论后,还是似懂非懂,这正是学生渴望启发最强烈的时刻,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抓住问题的要害,一语道破天机,使学生在渴望的心理状态下,明析事理,收到教与学的高效。

注意教的艺术,乐于互动

《教与学整体设计》中对于疑难问题,教师没有直接讲授,不将自己或前人的较深的思维过程强加给学生。如《教与学整体设计》中有这样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发酵粉是由碳酸钠、碳酸氢钠与某些酸性物质(如酒石酸)混合而成的,用于蒸制馒头、面包等。(1)在家里用玻璃杯、玻璃片、含生石灰的干燥剂、水、发酵粉等,设计实验证明,发酵粉加水能产生二氧化碳。(2)简述实验操作的步骤及观察到的现象。(3)发酵粉可以使蒸制的馒头、面包等疏松多孔,请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其原因。”刚开始,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动手。我便引导他们思考:设计的要求应包括哪些?二氧化碳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需要哪些仪器用品?通过这些简单问题的回答,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实验。因此,《教与学整体设计》比较讲究教的艺术,精心设置,创设类似的、简明的、呈现梯度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注意教的对象,全体互动

《教与学整体设计》将疑难问题分解成不同知识层次的小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引导,真正实现面向全体互动。如《教与学整体设计》中关于实验室蒸馏石油这一实验,我们设计了这样5个思考题:①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位于什么地方?②蒸馏烧瓶中为什么要放几粒碎瓷片?③馏出物和冷却水的流动方向怎样?④为什么接受容器使用锥形瓶?换成烧杯好不好?为什么?⑤到目前为止,有机化学的哪些实验中使用了温度计?其水银球的位置在哪里?这样化解了难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后进生创设低台阶、高密度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以逐渐触及问题的实质或对问题全面理解;中等生则采取高台阶、跳跃式诱导;优等生则运用蜻蜒点水,仅点拨关键。这样才能使学生全体互动、得到发展,很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

第三篇:教学就是教与学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但一开始我就碰了钉子。在讲授第一课的时候,我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了一堂自认为明白易懂而又不死板的课,认为教学效果如期理想,怎知小测出来才知道不如人意。后来听同学们反应,才知道我讲的口语大部分同学听不懂,而教学的部分内容同学们以前从来未 英语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期中考和期末考是考察每位同学在本学期的学习成果,因此应该予以重视。考试前进行有系统的复习,考试后进行学科总结。从中段考试可以看出两个班的平均水平相当,八班的差生面相对较大。所以在中段考后的时间里,我把力量主要集中在两班的差生辅导上,特别是八班,以缩短差距。另外,还发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够强,所以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轻松学,容易掌握。而期考结果证明,适当辅导差生对班的整体发展有很大帮助。接触过。从而可知,我在上课前根本没有了解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四篇:教与学方式转变 教学设计 转变改革

在变教为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两种情况:一是,活动设计要求不明确,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知道如何进行探究。二是,活动设计要求过高,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感觉根本解决不了,所以,开始的态度他们就采取放弃的想法,所以在进行活动中他们的状态也不积极。这样的情况造成活动效果不好。

如:圆柱的表面积的设计 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2.经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动过程,体验利用知识迁移到新知 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教学过程: 第一次设计

导入:如何求圆柱体的表面积呢?今天我们 一起来研究。探究:

1.活动一: 利用手中的实物,探究如何解决圆柱体表面积? 2.活动二:一个圆柱体薯片筒,直径10厘米,高30厘米。(1)这个薯片筒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侧面用纸板做成,做一个薯片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3)上下两个面用铁皮做成,做这个薯片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4)上面和侧面刷上广告色,涂色部分是多少平方厘米? 质疑:

你有什么问题? 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分析】:活动一的设计,设计者感觉是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手中学具进行探究,给了学生广阔的探究空间。可是,在实际过程中,测量就是问题,加上学生对表面积的理解还不到位,所以这样的设计,距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比较远,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探究,后来我们把设计做了修改!如下:

第二次设计: 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谁来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的物体?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你们看,出示圆柱体的油桶。探究:

1.活动一:一个油桶半径10分米,高20分米,制造这样一个油桶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接口处忽略不计)

2.活动二:一个圆柱体薯片筒,直径10厘米,高30厘米。(1)这个薯片筒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侧面用纸板做成,做一个薯片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

(3)上下两个面用铁皮做成,做这个薯片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4)上面和侧面刷上广告色,涂色部分是多少平方厘米? 质疑:

你有什么问题? 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又如:

教学内容:折扣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购物中的折扣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折扣的实际含义。

2.引导学生主动迁移,把折扣问题与百分数问题联系起来。

3.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折扣的含义。

教学难点:实际理解折扣并加强运用。教学过程: 第一次设计:

一、导入: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打折的问题,你们看王老师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二、探究:

活动一:利民商店面包平时售价每个4.00元,晚上7点打九折,过了八点会打八折,你选择哪个时间段去买?为什么?

活动二:王老师在商场发现书包打七五折,王老师花了150元,买了一个书包,书包原来价钱是多少呢?

三、质疑: 你有哪些问题?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分析】在活动一的设计中,教师的要求不够明确,学生思考的角度出现偏差,他们从食品的质量,数量,保质期等方面提出想法,发生争执。商家为什么打折?折扣后,商家还有赚吗?怎样能赚到钱呢?这些可能更吸引孩子,于是,我们进行了设计的改革,如下:

一、导入: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打折的问题,你们看王老师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二、探究:

1.活动一:利民商店面包平时售价每个4.00元,晚上7点打九折,过了八点会打八折,哪个时间段去买最便宜呢?你怎样想的? 2.活动二:王老师在商场发现书包打七五折,王老师花了150元,买了一个书包,书包原来价钱是多少呢? 3.活动三:现在你是服装店的老板,一种裤子的进价100元,你打算八折出售,还打算赚20元,应该标价多少元呢?

三、质疑: 你有哪些问题?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发现,设计活动时,斟酌每个活动的设计,预设活动的会生成的效果,活动设计要要求明确,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五篇:《雨霖铃》教与学设计

《雨霖铃》教与学设计

六中鲍先学

[教学目标]

通过《雨霖铃》这一首词,使学生初步掌握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方法,学会读词,学会品味词的意境,从而提高赏读古典诗词的能力。[学习目标]

1、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2、品味词的意象意境。[教学设想]

本课为宋词鉴赏课。教材在编排课文时,十分注重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而在诗词鉴赏的相关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基于教材的这一要求,本课将教学重点放在感知词的声韵美和品味词的意境美上。

声韵美是宋词的显著特点之一,本课拟从把握词的韵脚、节奏、乐句等基础知识出发,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的,从意境出发,是鉴赏宋词的有效途径。由于学生在此前两单元的学习中已初步了解了“意象”的概念,所以本课拟从意象出发,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品味词的意境。[教与学的主要方法] 无论是词的声韵美还是意境美,都需要学生用心地去品味才能感受到,因而本课的学习方法侧重在学生的“品”上,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活动中深入地品味词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1、诵读法

拟采用自读、齐读、范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知词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2、想像法

学生通过想象深入领会词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从而品味词的意境美。

3、点拨法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领会词的声韵和意境。[教具准备] 课件一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生活动1]齐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学生活动2] 学生1(起立回答,以下同。):写的是离别。

学生2(借班上课,所以只用数字代替学生,以下同。):我觉得是送别吧。

[学生活动3](一学生大声读,其他学生默读)柳永„„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好。

大家注意这个字的读音:耆(qí)卿。

[学生默读] ①、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②、品味词的意象意境。

[学生笔记] 学生可以参考单元提示理解声韵和意境的知识。

[学生活动4]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声韵特点。[教师]注意“更那堪”中的“那” 读“nǎ”,不读“nà”。

课堂学生活动实录

[教与学师生互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孔子说:“不言《诗》,无以言。”现在我们就来读两首大家熟悉的唐诗,思考一下两首诗的主题:(课件)

我起个头:“渭城朝雨„„” [学生活动1]齐读:“渭城朝雨„„”

[学生活动2]思考讨论:这两首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呢? [回答要点]送别、离别等。

[教师引导]这两首诗写的是朋友别,朋友别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主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这首词表现的是恋人间的离别,这就是柳永的千古绝唱《雨霖铃》。

二、简介作者

[教师引导]:我们先来了解一点有关柳永的文学常识:(课件)请一位同学来大声地为大家朗读一遍。

[学生活动3](一学生大声读,其他学生默读)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进士。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者。他的词,音律谐婉,通俗浅近,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评]:这位同学读得很好。

三、简介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

[教师引导]:这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课件)①、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②、品味词的意象意境。

2、[点]:什么是声韵?什么是意境?

[拨]:词的声韵是指词的韵脚、节奏、乐句、平仄等音乐手段;意境简而言之就是景与情融合而成的境界。

四、朗读,整体感知

1、初读,整体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词。

[学生活动4]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学生活动5]再读,力求品味词 的声韵特点。

[学生活动6](听读、评点)

学生1:有一点哀伤、幽怨的情感。学生2:很凄凉。

学生3:老师读出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缠绵的情感来了,但是我觉得还不是很浓。[教师](向学生3)你是说依 依不舍的情感还不够浓,是 吗?

学生3:是的。

[教师]很好!我们已经感受到 这首词的浓烈的依依不舍的 情感了。缠绵的感情最好是来 点音乐。我们也来配乐读一遍 如何?(播放音乐)请注意读 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

[学生活动7] 学生1读词句,其他学生思考.学生2:有寒蝉、长亭、骤雨等。寒蝉的特征是凄切,长亭的特征是晚、骤雨的特征是初歇。(有学生窃窃私语)

学生3:我认为寒蝉的特征是叫声凄切,长亭的特征是傍晚时分一个离别的场所,骤雨的特征是初歇,刚停下来。

[教师]:那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初歇”呢? 学生3:雨一停就不得不上路 了呀!(师生笑)

[评]大家读得很好。不过读词一定要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怎样划分这首词的韵律和节奏呢?请大家来看课件。(课件)

2、再读,细心品味词的声韵特点;

[教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这首词的韵律和节奏再来读这首词: [学生活动5]再读,力求品味词的声韵特点。

[评]我感到刚才同学们朗读时已经注意到了词的韵律和节奏,有点抑扬顿挫的感觉了;不过我还是觉得我们同学朗读时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感情,少了词中所表达的恋人离别的忧伤惆怅的情感。下面我请大家听我范读一遍,注意我在情感上的把握。

3、听读,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范读); [学生活动6](听读、评点)(学生要能评点出忧伤、哀怨、惆怅、依依不舍等即可予以肯定。)

4、配乐读,进一步领会词的情感(播放音乐)。

[教师引导]大家评点得很有水平。我们也来配乐读一遍如何?请注意读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

[学生活动]配乐读,力求读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

五、品味意象意境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感知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那么,这首词的离别之情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呢?让我们来细心品味词句,领会词中的情感。[一] 词句赏析:

1、“寒蝉”三句(课件)

[教师引导]: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词的前三句,请其他同学找出这三句中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的意象。

[学生活动7]思考讨论:这三句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 [回答要点]:寒蝉、长亭、骤雨等。“寒”指明季节,又给人凄凉感,它的叫声“凄切”,为离别奠定了基调。“长亭”是离别的场所,傍晚点明时间。“骤雨”刚停,兰舟催发,营造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氛围。

[学生活动8] 学生1:凄凉。

学生2:基调十分悲痛。教师:悲痛,恰当吗?

学生2:是悲凉,十分悲凉。

[学生活动9]写:学生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书面表述,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活动10]交流: 学生1:(读)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处说起。(教师插话:不错,不错;还有吗?)学生2:此时无声胜有声!(师生一起鼓掌。)

[学生活动11]口头描述:

学生1:走了一程又一程,满眼望去,尽是暮霭残照,烟波茫茫,无边无际的楚地,正是我将去漂泊的地方!(教师插话:来点掌声!来点掌声!还有更好的吗?)

学生2:走吧,走吧!此去千里,相见无期。楚地广阔,可哪里是我栖身的地方?想到这里,我泪眼朦胧,再也分不清烟波暮蔼了!(师生齐鼓掌。)[学生活动12]思考并讨论:

学生1:离别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觉沉醉,因而是“酒醒”而不是“睡醒”。[学生活动13]思考并讨论:

学生2:这不简单,下文不是说了“杨柳岸,晓风残月”了吗?

[学生活动8]思考讨论: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离别氛围?

[学生讨论后明确]:(参考)营造了一个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2、“执手”二句(课件)

[教师引导]:我们来看这两句。这两句叙述了一人怎样的离别过程?请大家联系上下词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过程在纸上描述出来。

[学生活动9]写:(学生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书面表述,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活动10]交流:(一位同学把自己描述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作简要点评,可补充。例如: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处说起。)

[提出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离别情景呢? [回答要点]依依不舍(或难分难舍等)

3、“念去去”二句(课件)

[教师引导]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不知从何处说起。词人此时此刻心中在想什么呢?请充分运用想象,用口头语言说说这两句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浸蕴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活动11]口头描述:(学生充分运用想像,在头脑中再现词句描绘的情景,并口头进行描述。如果一位同同学描述得不够充分,可以让别的同学作补充。)

4、“今宵”二句(课件)

[教师引导]:想到前程,是楚天茫茫,千里烟波,暮蔼沉沉,词人设臣明朝酒醒后是多么凄凉的情景啊!

[学生活动12]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是“酒醒”而不是“睡醒”?

[学生活动13]思考并讨论:酒醒何处,这“何处”二字词人有没有具体指出是在何处? [讨论并明确]:离别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觉沉醉,而醒来却不知身处何处,见到的只是江南处处可见的杨柳晓风残月图。学生3:不对,“杨柳岸,晓风残月”并没有具体指出在哪里,这只不过是江南常见的情景罢了。(很多学生点头。)

[学生活动14]思考并讨论:

学生1:中国人总是喜欢把完整的看成完美的象征,比如,圆月象征团圆,而残月相对而言就是离别了。

学生2:花好月圆是良辰美景,残月,给人多少缺憾,多少心伤。(教师插话:说得好!那晓风呢?)晓风,恐怕是有点凉意吧?又是深秋季节的。

学生3:清秋的早晨,风给人阵阵凉意,让人倍感凄凉冷落,这也是借景抒情。(学生大都点头表示认可。)

[学生活动15]引申思考讨论: 学生4:这我知道,“柳”乃“挽留”的“留”字谐音,古人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表示挽留。(教师插话:说得好!能举例吗?)能,比如“客舍青青柳色新”。学生5:还有“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教师插话:这是唐朝戴叔伦的诗句,知识面很宽呀!)

学生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教师插话:这不是写离别的。)

[学生活动16] 默读全词,总结全词的内容和结构。

[学生活动14]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词人醒后见到的月是残月,风是晓风?

[点拨启发讨论]:花好月圆是良辰美景,残月,给人多少缺憾,多少心伤。清秋的早晨,风给人阵阵凉意,让人倍感凄凉冷落。

[学生活动15]引申思考并讨论:“杨柳”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与离别有什么关系? [点拨启发讨论]:“柳”乃“挽留”的“留”字谐音,然而,杨柳依依,又怎能留得住往日的幸福甜蜜? [结]:“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组意象,抓住了离别人冷落孤清的情感特点,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别后孤独寂寞的心境,景与情交融在一起。

[二]品味意境

1、[小结]:我们来回顾一下全词的内容。全词从离别前的氛围入手,营造了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然后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述,叙述了离别时难分难舍的过程;词的下片,词人通过想象,设想了孤清寂寞的别后景象。全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板书]:

离别前: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 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离别过程 离别后:孤清冷落的别后情景 [学生活动17] 看课件,思考并提问。学生1:“状”是什么意思? 教师:“状”是此处是描写的意思。对这两段话能理解吗? 学生1:能。

学生2:按夏敬观的观点,柳永 词“造句不事雕琢”好像不太 吻合这首词的特点,我觉得 这首还是有雕琢痕迹的。比 如:“执手相看泪眼”这一句。学生3:我倒觉得这一句很 口语化,没有雕琢痕迹。教师:说得很好。

[学生活动18] 学生4:这句话很好理解。通过这几位词评家的评述,我对《雨霖铃》的意境有了 更加深入的理解。

[学生活动19]口头描述 学生

1、我写的可不一定好 啊!(师生笑。)一个深秋的 傍晚,一场大雨刚刚停歇。我跟你坐在这长亭里,已经 整整一个下午了,可我还是 有千言万语没有说完。这时 候,讨厌的船夫又在催我上 路了。一想到此去千山万水,与你相思两地无法相见,我 哪还有什么心思喝这饯行 酒!啊,现在我还与你手拉 着手,泪眼看着泪眼,可明 天酒醒之后呢?恐怕只有一 轮残月,一缕凉风与我作伴 了。这以后一年里,一切对 我来说是多么淡然寡味!什 么良辰美景,什么灯红酒绿,2、名家评点

[教师引导]:其实,柳永的词不仅是《雨霖铃》情景交融,真切动人,他的大部分词都有此特点,请看词评家对柳词的评点:

(1)冯煦、夏敬观等词评家对柳词的评述。(课件)“耆卿词,(能)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皆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冯煦《宋元六十一家词例言》

“耆卿词,善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写景无不工,造句不事雕琢,而叙事多平铺直叙。”——夏敬观《手评乐章集》 [学生活动17](理解思考这些评述,不懂之处提出询问。)

[再引]:柳词符合意境优美的要求吗?我们来看著名词评家王国维先生对意境的表述:(2)王国维对意境的表述:(课件)王国维说:“何以谓之意境?曰:写情则必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口出是也。” ——《宋元戏曲史》 [学生活动18](理解思考,并与本课内容结合起来探讨。)

3、意境描述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参照王国维先生对意境的表述,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雨霖铃》这首词的意境。(课件——组合)

[学生活动19]口头描述(学生在理解了词的内容和情感之后,运用联想的手段,将自我的情感融入到词的意境中去,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描述别离时的情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有自己的发挥。有点新意应给予充分的鼓励。)

[教师示范]:大家说得挺不错,我自己也写了一段描述这首词意境的文字,现在我把它读出来,以供同学们参考:

都门外,长亭旁,清秋冷落,离别难。

不忍听,舟子声声催,秋风阵阵凉,寒蝉凄切断人肠。千言万语,化作泪水淌。不忍看,千里夕阳,暮蔼锁楚江;望前程,路茫茫,兰舟一叶,四方飘荡。

不忍想,今宵与你别,明朝在何方?杨柳江岸处处是,物是人非倍凄凉。晓风残月我相伴,良辰美景无人赏。

忍不住一声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别后身孤单,前途两茫茫。对我来说都已不复存在!没 有你的日子,我的生活将最 没有滋味!(师生鼓掌。)学生2:(略)

[学生活动20]背诵

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流畅背诵。

[学生活动21]

学生1:两首词的主题同中有异,前者表现的是恋人离别的情感,后者表现的是夫妻重逢和离别的思绪。学生2:这首中的意象有:纤 云,飞星,银汉,金风,玉露 等。

学生3:这首词意境上缠绵、诚挚而又旷达。而《雨霖铃》 的意境显得缠绵而执着。

[学生鼓掌]

[三]尝试背诵

[教师引导]这首词意境哀婉,真切动人。请同学们一起来尝试背诵这首词,在背诵中深入领会词的意境。

[学生活动20]背诵(个别学生背诵不熟练,可以看一下课本。)

六、扩展训练: [教师引导]:(课件回到“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词的声韵美和意境美,不知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如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本上的另一首词《鹊桥仙》:(课件)朗读《鹊桥仙》一词,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请找出这首词的韵脚,并尝试划分词的朗读节奏。

2、比较《雨霖铃》一词,说说两首词的主题有何异同。

1、这首词中有哪些特征鲜明的意象?说说这首词的意境特点。[学生活动21]思考、讨论、回答

七、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本69至71页的诗词,注意这些诗词的声韵。

2、体会《江城子》、《声声慢》等词的意境。

八、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让我们今后多去读一些

词,多去品味词的意境美,增强美的感悟力吧!下课!

教后反思 长期以来,古典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很多教师都知道诗词教学离不开读,也离不开讲,但是如何来读,如何来讲呢?让学生反复地读上几遍,教师再把诗词的意境分析一下,让学生记录下来,这种诗词教学方法显然是枯燥无味的。应该说,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读与讲与现代作品教学中的读与讲是不同的,甚至与古代散文作品教学中的读与讲也相去甚远。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教学体会:一首古典诗歌,读也已成诵了,讲也把该讲的内容讲透了,但从学生的课后反馈来看,他们也只是把这首古典诗歌当作一篇普通作品的学习任务来完成,并没有真正地品味到它的意韵,它的美,它的千百年来哙炙人口的奥妙所在,更没有从这一首古典诗歌出发,去爱古典诗词这一民族文学的瑰宝,因而,我总觉得这种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是不成功的。经过教学实践的摸索,我认识到古典诗词教学的难点不在于“读”与“讲”,而在于“品”,也就是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自己来品读古典诗词的意韵,自己来品味古典诗词的美。这样,以“品”为中心,让“读”和“讲”为“品”服务,成为我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摸索的主要方向。

我上的《雨霖铃》这一课较好地体现了我在这一领域的摸索成果。设计这堂课,我首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设计的第一位,所有的读、讲、练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而展开的,而这种“学”,又主要体现在一个“品”字上。全课主要设计成三个大的板块:第一板块,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词的意韵,从而获得整体感知;第二板块,细致深入地感知词句,通过对词中的意象的玩味,品读词的动人意境;第三板块,由《雨霖铃》这一首词拓展到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上,引导学生由“这一个”学会“许多个”,提高课外诗词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在整个设计中,学生活动是课堂学习的中心,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听、说、读、写等训练语文能力的活动均有合理恰当的安排,并且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本课是为马鞍山市高二新教材培训活动设计的,在省示范高中马鞍山二中上了一次示范公开课,后又作为马鞍山六中教学开放周的公开课重上了一次。这堂课从设计上看,最突出的优点是学生有大量的活动空间,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较为充分地品味古典诗词的意蕴,较为深入地理解词的意象意境,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而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从两次教学实践来看,我感觉到这堂课的教与学设计意图得到了较为成功的体现,师生互动充分,课堂气氛活跃,无论是重点中学(二中)的学生还是普通中学(六中)的学生都普遍感到学到了不少东西,听课的专家和老师也给了很高的评价。我自己从这两次上课实践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对课堂学习的主体有了深切的认识。以往也常听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样的理论,自己在论文、发言中也常这么说,但都只是鹦鹉学舌。而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我很切实地感受到,只有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潜能才能调动起来。另一个收获就是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了提高,尤其是在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时,我锻炼了灵活处理课堂学习内容的应变能力。比如说,在学生通过书面描绘词的意境这一教学环节上,二中的学生大都能够把自己品味到的词的意境美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课堂进程十分流畅;而六中的学生虽然心中有许多感触,却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一位学生提出要用说来替代写,我临时调整了教学进程,给了他充分的口头表达时间,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我也深深地感到,课堂教学是一门没有止境的艺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

授课时间:2001年10月11日 授课班级:马鞍山二中高205班

下载教与学活动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与学活动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快乐英语教与学

    快乐英语教与学 上传: 赵胜元 更新时间:2014-11-1 阅读: 0 初中英语作为一种需要、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学基础工具的学科,不仅是学习的工具,认识的工具,还是表情达......

    初中数学教与学

    初中数学教与学 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篇 广西贺州 【前言】 《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 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

    《教与学》简介(精选五篇)

    《教与学》简介 《教与学》由河北工程大学教务处主办,教学同心社编辑出版,由校党委副书记马计斌教授、副校长张永强教授担任顾问,教务处杨纪伟处长、赵林明副处长担任指导,高教......

    《轻松教与学》心得

    《轻松教与学》学习心得体会 这次通过参加《轻松教与学》培训,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授课老师和助老师们教会我如何轻松、满足、快乐、成功的生活。那是一些简单但是很有效的治......

    2013初中语文教与学(精选5篇)

    2013初中语文教与学 思想前沿 “学生喜欢我的语文课”——特级教师李镇西访谈„„„„„„李节 学科视点 不能让学生失去“学阅读”的机会„„„„„„„„„徐江、邱星光......

    浅谈小学生仰卧起坐教与学

    浅谈小学生仰卧起坐教与学 摘要:仰卧起坐是小学体育课的重要教材,也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大学的选测项目。仰卧起坐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腹部力量,如......

    教与学大讨论发言稿

    教与学大讨论发言稿数学科学学院冯庆江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担任《中学几何研究》的教学工作。通过教学中的体会和感受,我深深的意识到这门课程具有很深的数学价值,同时......

    教与学模式研究

    构建优化学习方式下的教与学模式研究 摘 要:鉴于教学模式在教育中的价值以及对学生的自主性的重视,本文提出了“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的教学模式,并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