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模式研究

时间:2019-05-13 03:3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与学模式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与学模式研究》。

第一篇:教与学模式研究

构建优化学习方式下的教与学模式研究

摘 要:鉴于教学模式在教育中的价值以及对学生的自主性的重视,本文提出了“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的教学模式,并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与思考。本人结合教学模式理论,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与教学案例的研究,总结出这教学种模式的特点与优点,进而向大家倡导运用这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模式;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特点;价值

先学后教、自主学习是教学领域的一场具有实质性的变革,是我国具有草根性质的教育创新,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教育学。先学后教的实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赋予学生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让学习者成为其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和主人,转变以往外在性、被动性、依赖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先学后教的核心就是学习观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正是学习观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发了课堂教学的革命性变化和实质性进步。学习成了课堂的中心,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课堂成了基于学生的学习、展示学生的学习、交流学生的学习、深化学生的学习的真正的学堂。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增长,教师的作用也就发生了与之相反的变化,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把教转化为学,这是先学后教的关键。

一、研究对象的认识

(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字面来看指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实施教学的模式。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实际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计划太过具体刻板、太具操作性,从而失去了理论色彩。他们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然而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育越来越提倡学生的自主性,教学模式当然也在不断的改变,所以更详细具体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实施教育行为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从各个教育界的教育人士经过很长时间的理论探讨与很多经验摸索中得出总结与思考的结晶。通常,教学模式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这五个因素。上文说到,教学模式是教育界的教育人士经过深刻理论探讨而得出的不同结论,因此不管哪种教学模式都会有它的理论依据。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无论是担当教材中的角色、向往角色,还是扮演通话角色、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都顺应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完成指向即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教学模式中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决定着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由于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不同的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即规定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教与学的步骤。目前,了一些比较熟悉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外,有不少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古代教学的典型模式就是传授式,即“讲—听—读—记—练”。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教材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记熟知识,教材内容与教师的讲解几乎完全一致,学生对答与书本或教师的讲解一致,学生是被动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到了 17 世纪,随着学校教学中自然科学内容和直观教学法的引入,班级授课制开始实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应当把讲解、质疑、问答和练习融入课堂教学中,把观察等直观活动融入教学活动体系之中,并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操作程序的教学模式。19 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理论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的趋势。他开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当新经验已经构成心理概念时,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选择正确的材料,以适当的程序提示学生,形成他们的学习背景。从这一理论出发,他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四阶段教学模式。归纳型教学模式重视从经验中总结、归纳,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思维的过程是归纳。演绎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一种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来验证其效用。它的起点是理论假设,形成思维的过程是演绎。归纳型教学模式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总结,不免有些不确定性,有些地方还不能自圆其说。而演绎型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自圆其说,有自己完备的体系。

(二)先学后教、自主成长

“先学后教、自主成长”是指课堂以“自主预习、精讲释疑、归类整理、互动交流”为主要操作程序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最终实现以“教是为了不教”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自主预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提示自主的去进行课前预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学生预习的任务,学生完全是教师在新的一堂课导入开始接触新的学习内容,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意识和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越来越被动。因此,自主预习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意识与习惯,是了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自主性。“精讲释疑”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预习反馈的情况,依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难点和教师备课重点进行点拨和精讲,并提醒学生在预习中更要注意什么等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上可以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与自由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类整理”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新的内容之后,帮助学生联系学生以前学的旧知识进行总结并归类整理。比如《拉萨的天空》,文中有描写颜色的词语“蓝晶晶”,那么教师在讲解这词语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词语来总结这一类词语:碧澄澄、红彤彤、黑乎乎、白茫茫等等。这样的归类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联系新旧知识的意识。“互动交流”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而不是传统的说教模式,主要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本着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来实现这种互动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氛围,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解传授而是通过互动对学生进行点拨,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学。

二、研究策略与方法

本文撰写与分析主要是依靠文献法和实验法。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总结理论知识,在七周时间的实习过程多次试验“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及时进行教学总结与反思,以观察法和访谈法为辅助进行研究。

三、研究过程

(一)“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的特点

1.教学设计的特点。以研究学习目标而著名的美国学者马杰指出:教学设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分析的状态、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再是“我怎么判断我已经到那里了?”即教学的评价。这段话总结意思是说教学设计主要是由目标设计、过程设计和评价设计组成的。其中过程再详细的分解也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流程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板书等的设计。2.课堂组织的设计。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先学后教、自主成长”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课堂组织也有其独特的地方。所谓“先学后教”,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练习;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引导学生讨论,“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在“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的课堂组织上,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引导会的学生教会不会的学生。3.课堂模式的特点。

“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的课堂模式围绕“自主预习—精讲释疑—分类整理—互动交流”这四步来展开。自主预习主要体现在每节新课之前,教师布置预习内容,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一课的预习内容是:(1)读通课文。(2)学习生字词。(3)了解有关非典的知识。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不能太难,如果难到学生无法自主完成,这样不仅打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也会影响学生自学的效果。在互动交流的环节中,主要体现在小组交流和师生互动,一般每节课都会设置一到两处为小组交流环节。前面提到的,生字词的交流汇报是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在课文朗读时以同桌交流为主。比如,一老师在检查朗读预习中这样安排:在课文挑一两段你觉得比较难读的段落来考考你的同桌,听听他读得怎么样,并进行评价。我觉得这种做法很好,不仅能检查到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还能让学生在同桌交流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觉得自己也可以做一回老师。师生互动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现在有很多课堂中都会穿插一两分钟的健脑操,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和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交流,促进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亲近感,老师带着学生做一些简短简单的运动。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先学后教、自主成长”课堂模式的宗旨是学生在一课的自主学习和与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得到无形的循序渐进的自身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 “ 魂 ”[J].中学语文教学,2004(2):8.〔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魏书生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M].沈阳 :沈阳出版社,2000.199~268.〔4〕张传瑞对先学后教法的探讨[J].昌潍师专学报,2001(02).〔5〕蒋爱民先学后教.先练后讲 [J].小学语文教学 ,2002(5).〔6〕黄锦华浅谈教育模式中的“先学后教”[J].职业,2009(26).〔7〕朱寿华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新的评价标准[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4).〔8〕陈玉兰对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运用和思考[J].科技信息,2010(13).〔9〕伍军新形势下如何开展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活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1).〔10〕曾思荣.实践 “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的教育理念[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11).〔11〕郭先康培养主体意识,提高主体能力———谈先学后教的理论内涵[J].吉林育,2008(13).

第二篇:小学硬笔行楷教与学的研究

《小学硬笔行楷教与学的研究》课题实验

工作总结

2005年课题成立,至今已有三个年头,在谭老师和课题组成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实验班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积极探索硬笔行楷字教学的方法、策略和途径,实验活动取得了一些实效,现将我几年来的研究实验工作做以下简要总结:

一、课题活动情况

课题准备阶段

1.确定了五(1)班为实验班以后,我从行楷字的实用性、审美性、可行性等方面向学生介绍课题实验的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行楷字的积极性。再加上中高年级学生,各方面开始突显个性,在书写方面表现为,追求书写速度,喜欢模仿成年人笔迹。因此,课题还没开始进行,学生便已跃跃欲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为以后的活动的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2.实验班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行楷字帖,进行摹写。这样学生对行楷字的基本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能比较快地进入行楷字的书写状态。

3.召开实验班学生家长会,向家长介绍课题实验的意义,得到了家长的充分认可和热情支持。

4.对学生进行前测,从学生的书写状况、兴趣态度、基本认识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课题实施阶段

1.每周一次实验课。以课题组自己研究编写的教材为依据,从连笔入手,学生在掌握了横连、竖连、撇连、点连等几种连笔的基本方法以后,开始进行部首的教学。先后教了提手旁、牛字旁、左耳旁、右耳旁、两点水旁、三点水旁等所有基本部首的写法。教学中,尝试运用“引导发现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使他们能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上《左右结构》,老师先出示所要练习的字,以开展“小小写字比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过程实际也是学生尝试练习,大胆探索的过程,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读例字,悟规律)揣摩这些不同左右结构的字在写法上的变化,然后把自己对例字的感受通过书写表达出来。赛后,老师以记者身份采访获奖学生: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吗?这样就形成了学生教学生的局面,使“教”不露痕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也更易被同化。

2.每学期结束,对学生的书写状况进行检测。对检测成绩进行统计量化,深入了解实验的进展状况,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找出改进办法,使实验能顺利进行。

3.培养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将本实验班各学科的任课老师及家长联合起来,在学生认真书写的同时,严格督促学生良好的书写姿势。我们编了一首《姿势歌》,学生能个个熟读成诵。4.组织学生天天练。学生通过每周一次的实验课,能基本掌握行楷字的书写要领,但要得到巩固提高,并熟练运用,还远远不够。我每天利用中午上课前十分钟,组织学生或临帖或巩固新知。

5.利用班级活动,借助班级小建设,开展写字竞赛,举行书法展览。班上形成了浓厚的写字氛围,学生的书写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6.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级竞赛。在校、区各级比赛中,通过我的认真辅导,学生积极准备,比赛中取得了可喜成绩,得到了学校,区领导的一致好评。7.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实验期间,本人能够能按时参加课题组活动,认真聆听专家讲座,听评课题组老师的教研课。积极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为课题组老师上教研课两节。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虚心向领导、同行们请教,撰写论文《写字课“引导发现法”教学初探》。使自己的教学教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三篇:《小学英语口语教与学的研究》方案

“草根式”校本教研《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研究》方案

王庄镇演马小学 英语教研组

一、课题的提出

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笔试,学生往往学的是哑巴英语,从而丧失了语言学习以交际为主的真正目的,而且从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比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偏重于单词的教学,强调要学生死记硬背,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性语言练习,或者只是要求学生反复背诵句型结构。甚至采取英语单词夹杂汉语句子的方法,又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落后,不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则造成学生读写能力较强、听说能力低下的偏颇现象。因此,“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现象在小学阶段普遍存在,造成成英语口语能力极低,进入初中甚至高中,当英语老师用纯口语教学时,影响英语成绩,更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英语教学中的现象,我提出《儿歌教学促进农村小学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英口语教与学相结合,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1、口语教与学活动——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是听与说双方的面对面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要努力创设语言环境,加强师生、生生的交流;

2、课堂教学质量——根据本班级的实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专项和综合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与实施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本课题以《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为根本目的,从实际出发,通过研究实践,探索出小学英语口语教与学的有效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英语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单纯地靠模仿和说说、唱唱、玩玩是不够的。实际告诉我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形式多样且具有明确目的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交际活动,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新的语言知识,当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可以表情达意,并可以获得更多和更新的信息时,便会产生运用英语的欲望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功感。因此,通过对课题的实施与研究,我设想解决以下问题: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教师转变观念,优化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使之趣味化、儿童化、生活化,探索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与英语口语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

2、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具有以听说能力为主的语言交际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小学英语教学与英语口语实践中

出现的问题或现象进行总结,使英语教学过程所采取的方法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规律,以取得英语教学与英语口语实践的最佳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本课题的实施研究中,以自己所教的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通过口语交际活动,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与能力上。着重研究和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

2、尝试小学英语教学与英语口语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4、总结出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

5、如何通过口语教与学活动来激活学生的其他能力。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行动研究法,结合个案研究。并采用录像技术、案例分析、学生访谈等手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记录,通过阶段小结和评价,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促使课题着实有效地开展。

1、资料法: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参阅《小学英语教学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英语教学法》、《语言问题探索》等相关书籍,探索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与教

学模式。

2、调查研究法: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并针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采取行之有效的口语活动形式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计划、实施、观察、反思这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4、经验总结法:依据研究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总结或论文。

5、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情况直接观察、记录、分析,予以正确引导,有效地提高口语教学质量。

七、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必将会遇到很多的实际困难,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边改进的策略,创造性地开展实验工作,使实验工作顺利达到既定目标。

2、实践性原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不断获得直接经验,增强感性认识,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3、自主性原则: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

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学习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是使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开放性原则: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为学生所接纳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的、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重视教室内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第四篇:《程序性知识教与学研究》读后感

《程序性知识教与学研究》读后感

桥头二小 黄 静

开学不久的一次学情分析培训会上,导师南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三本书。巩子坤教授著的,数学界泰斗张奠宙主编的《程序性知识教与学研究》就是其中的一本。因为书专业性强,已经买不到原版的。不过,即使复印版我也看得津津有味,深深地被其中的内容吸引,说实话这真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好书。

一本好书会让你对书名也感兴趣的。程序性知识是什么呢?我专门查找了资料: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操作步骤。程序性知识的本质是一套控制个人行为的操作程序,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表现在:

(1)从基本结构看,陈述性知识是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命题与原理表征的意义,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关键是理解符号所表征的意义;程序性知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应用,其基本结构是动作或产生式,形成程序性知识的关键是对操作方法的熟练掌握。

(2)从输入输出看,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程序性知识是相对动态的,不太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

(3)从意识控制程度看,陈述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往往是有意识的搜寻过程;程序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低,激活速度较快。

(4)从学习速度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速度较快,能在短时期内突飞猛进或积累,但遗忘也较快;程序性知识学习速度较慢,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程序性知识一般属于过度学习,因而保持比陈述性知识牢固。

(5)从记忆储存看,由于陈述性知识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因而陈述性知识的储存呈现非独立的网络性,其迁移具有叠加扩充的特性;程序性知识的储存呈现独立的模块性,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具有序列转移的特性。

(6)从测量角度看,陈述性知识通过口头或书面“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程序性知识只能通过观察行为,是否能做、会做什么的方式测量。

由此可见,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意义更大,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之更经济合理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所以这真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专业理论书。

《程序性知识教与学研究》本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即学生对有理数运算这类程序性知识达到怎样的理解水平,达到该理解水平的原因是什么,基于学生理解水平的有效性策略是什么;第二部分以小数乘法、分数豫法、有理数乘法为载钵,进行了实证研究,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第三部分是对研究的总结。

每一部分都基于学生的学情研究,有大量实证数据分析,学生访谈,策略分析和教学建议。不仅仅是从老师的角度来阐述,而且还从学生的不同思维层次、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一一展开论述。每一个数据的背后都能看出专业研究者对教学、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每一次的访谈都直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懊恼不该对学生发火,不该放弃后进生,不该盲目地教学。误人子弟,真糟糕的不单只是知识点的错误教学,而是学习思维方式的错误,更或是活动实践的缺失。

教学相长也。研究学生就是在学习如何做老师。有句名言说得好:要做学生的先生,要先学会做学生的学生。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他们的天真、求知欲、创新、执着等,都值得我们一一学习。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关于理解的三大表征说:理解的网络联系说、理解的表征转化说、理解的类型层次说,以就三种理解说之间的关系。网络联系说,即理解是表征网络的生成;表征转化说,即理解是实现表征之间的转化和建立表征之间的联系;类型层次说,即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从数学知识特征出发对理解分类。在没看这本书以前只知道概念形成课和种子课要让学生多元表征,却不知多元表征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书中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那就是通过多元表征并在各种表征之间转换就是让学生将知识内化,理解和掌握。

吸收了书中的一些精华出去培训听课学习时,感觉自己有了方向和侧重点。能听懂俞正强上的关于《分数的认识》让学生把分数定义的这句话原原本本的记录在本子上的意图了。并能明白朱乐平老师每次培训时当场让老师提问的用意了。学习要想收获大,一定是对某个知识或观点认同或理解了的。学习就是在不断地修正自己根深蒂固的错误的想法或是陈旧的观点,让我们的教学观能不断地更新。给学生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让学习变得好玩一些。尽可能让学生作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反思我们现在的课堂,还是老师讲得多,学生扮演听众。试问我们讲得口干舌躁的时候学生又能听进去多少,吸引多少呢?被动的学习效果远远不及主动学习的效果好,一堂课如若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能基于学情,让学生的学习都停留在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学习有十足兴趣,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体会。

阅读会让人改变,这种改变的最大受益者是家人和学生。就在刚刚为了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花三四个小时备课,准备1克、5克、10克、50克、100克、500克等重量的物品也觉得值。重量单位的建立必须是建立在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再估一估、说一说,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才逐步在脑海中建立起来的。有了这些参照物,学生估重量就不会错的离谱。看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热情参与活动过程、积累经验这样的课堂是我要努力的目标。

学无止尽,希望自己今后能与书作朋友。继续走在学习的路上,全力去研究课堂、研究学生,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成为学生眼中最好的老师。

第五篇: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摘要]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根本,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该文在企业文化模式研究上,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特殊作用,明确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提出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构建富于变化性的企业文化、融合性质的企业文化、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企业文化模式体系,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本文通过建立矩阵模型分析了我国企业目前已经建立的四种企业文化基本模式,并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企业在发展各阶段选择企业文化模式的策略。构建健康有效的企业文化模式,对于加快企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能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企业文化模式发展阶段、企业文化、基本模式、作用、中国特色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根本,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长期发展和创业的精神动力、价值追求,不仅满足的企业领导者的发展观,而且为普通职工带来了人生追求的目标,使得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得以实现。

一、企业文化的涵义及基本模式

文化,最初是由各自在不同自然环境下集合的人类群体——部落、民族、国家为了生存与生产的需要而进行沟通、交流所产生的在各自内部共通的意识和信息等逐步发展成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哲学理念等。由于各民族、国家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并在交通、信息尚不发达、互相沟通不畅的时代各自发展,从而使那些拥有适应时代发展的高容量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哲学观念的民族、国家获得了更快的发展。可见,文化产生于社会,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化也会反作用于社会,阻碍或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企业文化的构成,其基本公式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而主体的企业文化则是指企业的精神文化.只有建立起精神文化才能建立起制度文化,最后才能形成企业物质文的表象。企业文化模式的构建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风气、团体意识、价值观念、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企业风俗。这些方面的内容细化起来,可以细致到企业标志、厂容厂貌、产品特色、厂微、厂旗、厂服、文化传播网络。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是要以功能性的主体精神打造来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而企业精神的形成对企业资源合理配置和经营哲学有着辅助的作用,所以在企业文化模式的提升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企业的经营思想.将企业文化变成企业灵魂与活动的源泉。目前,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包括这样几种:(1)协同型:以友好协作为主体,创造企业非常友好的工作环境.强调组织凝聚力和团队士气,重视关心客户和员工。鼓励团队合作、参与和协商,是一种人性化的基本模式。(2)活力型:企业内部有充满活力的、有创造性的工作环境。员工勇于争先、创新和承担风险,鼓励个体的主动性和自主权,这样的文化模式是较为创新的。(3)层级型:企业内部有着非常正式 的、有层次的工作环境,各级员工的工作行为活动都有章可循,关注的长期目标是企业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基本属于一些大型集体化企业。(4)市场型:企业内部有一个竞争性十足的工作环境。关心声誉和成功,关注富于竞争性的活动和对可度量目标的实现,适应于随时参与竞争的企业公司,例如:招投标公司。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企业领导层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是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的提高。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使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归根结底是以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企业文化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施展着极大的影响,这和文化对于社会的影响是一样的。1978年8月—1991年1月,科特与赫斯克特先后进行了四项调查,调查了美国22个行业中的207家公司。调查的目的是确定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联系,查明这种联系的本质特征及其成因,进而揭示这种联系是否可能提高企业经营业绩以及以什么方式来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结果表明企业文化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有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的提高,而有的则不利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的提高;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是可以改变的;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不利的文化可以被变革,从而转变为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有利的企业文化。由于种种原因,经营业绩不佳企业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着负面作用。最为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企业文化会对企业采取必要的新型经营策略或经营战术产生抵触。可以预见,在当今世界,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在未来对企业经营会有更大的负面作用。

企业文化容易蔓延,即使在那些汇集了许多通情达理、知识程度高的人才的公司中也是如此。那些鼓励不良经营行为,阻碍企业进行合理经营策略转变的企业文化容易在相当长的岁月里缓慢地、不知不觉地产生,而且往往是在企业经营业绩较好的时候。这种企业文化一旦存在,就极难改变。因为这些文化不易为人所察觉,同时还表现在对现存企业内权力结构所做的维护。企业文化虽不易改变,但它们完全可以转化为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文化。这种转变错综复杂,需要时日,也需要具备杰出经营管理能力的领导。这种领导必须具有明晰的洞察力,清楚哪一种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一种目前实业界、企业文化研究领域均罕见的洞察力。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和美国经济的相对停滞,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用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进行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文化形成于企业的内外环境之中,既是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反映,又能动地作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企业文化虽然是企业“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但因国家、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国家的企业、同一个国家的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个国家同类型企业,都不可能有同一个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生产要素和外部生存条件的变化,企业文化的模式和内涵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

1、形成企业内在的精神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是凝聚力、导向力、约束力。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他们潜在的智慧发掘出来,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正是企业生存的内在动力。越具有才华的人,其个性化的倾向就愈加明显。这种差异性如果不能被企业文化合在一起,那么就不能发挥出人才的优势,而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变为反作用力。企业文化的另一种力量是能够将各种不同类别的人才整合为一个整体,将“珍珠”串联成“项链”。

2、与企业的制度形成互补,解决制度与效率的矛盾。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制度相辅相成。组织文化“差开化”论的学者认为,在大多数企业中,企业文化是由许多亚文化组成的,行为的一致性只存在于组织的各亚群体之间。如果企业企图用企业文化来代替福利、薪资等公司管理制度,那么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果很可能导致亚文化甚至逆文化的强化。因此,企业制度是“刚”,企业文化是“柔”,两者结合,刚柔相济,缺一不可。如何理解制度与文化的关系,打个比方,企业的问题比作大小不同的鱼,制度比作网,网眼越小捕鱼越多,拖网的速度就越慢,即效率低;网眼越大,效率越高,所以在追求速度的今天,文化日显重要。

3、培育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土壤。麦肯锡公司对核心竞争力有如下定义:“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照世界一流水平实施到多项核心流程。”按照此定义,核心竞争力必须依靠一支有凝聚力的团队来培育。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了它,企业员工就有共同的价值观、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正是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以及形成这种力量所需要的漫长时间,这种不需要文档传递,不用人为操作、监督、检查,也难以被复制的特点。因此,好的企业文化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备软件条件。

4、实现公司战略的柔性动因。没有文化的企业也可以存在,但它们不可能实现可持续成长。因为没有文化的企业就没有主旋律,就无法引导企业不断发展。文化既不能解决企业现在赚钱与否的问题,也不能解决企业未来发展能否实现,与企业文化优劣有密切关系。文化不决定企业生存,但文化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决定企业能否基业常青。企业在战略上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在理念上决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价值观上决定“追求什么,放弃什么”等理性决策时,文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浅析 第一,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不能绕开现代企业制度谈企业文化。

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所有权制度。产权界定不清,企业所有权混乱是企业文化无法由虚入实的最大障碍。这一问题不仅仅停留在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还涉及到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民营企业的产权明晰等方面,更普适的企业改革还在于董事会、监事会与执行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完善;我国商事法律正致力于消灭传统的关于全民、集体、私营、独资的按所有制划分企业的办法,而代之以独资、合伙、公司、股份合作的按存在形态的划分企业的方法。

我们知道,所有权从法律上看具有绝对支配权的物权形式,从管理学上看是最具激励效果的分配办法,从哲学上看其决定了主体哲学的存在价值;企业文化归根到底是企业哲学的问题,如果没有所有权制度的明确,那么企业文化将难以激发真正的人力资源潜能。这样的例子以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与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比较为典型。

第二,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要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其哲学背景的基础上。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始终在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的激烈争锋中寻求真正符合中华民族特点的发展模式。现在很多人在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很多企业开始以传统文化为指导塑造企业,但至少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领域,无不在每一次欧风美雨刮来之后一片喧嚣,盲从,这就说明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对于到底什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并没有做深刻的反省。当然,作为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传播者的咨询公司、培训公司以及各大主流媒体的炒作是要负责任的,但买单的一方同样不可推卸应负的责任。观念决定行为,在探索企业如何发展的过程中缺乏有主见的有高度的指导思想,就必然导致企业的学费越交越多,越交越不值,越交越没有效果。

第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要用中国优秀哲学之道统御西方管理之术。

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目前中国企业正在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大范围地吸收着西方优秀管理思想及其制度,并且在辨证运用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个问题要分开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我们要思考为什么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我国香港特区能够在保持自身及其强大的价值观体系的同时充分实现中西合璧。这其中的关键恐怕得益于其对于历史传统的高度维护,而中国文化在经历了以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为主要标志的多次自我否定之后,却陷入了哲学、价值观的极其混乱

而多元的状态之中,时至今日,仍然因为经济一体化、工业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而没有得到较为明显的改观。这是中国应当向日本韩国学习的地方。

其次我们更要思考“落后就是优势”的根本概念。后发的最大优势在于习得与创新,也就是能够以最大的速度最大的范围整合全世界企业管理的优点和资源为中国所用,在此基础上创新出属于中国自己的东西。这里要强调两点:1)企业管理界应当要树立坚定的创建中国特色管理模式为己任,并在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及文化的指导下搭建框架,围绕这样的核心价值观来吸纳国外优秀管理资源。2)要加强辨证分析的能力,不要把国外的文化垃圾当作治病的良方,不要把不适合中国特色的西方制度照搬照抄。有些书籍拿着美国四十年代的定量研究表格来中国推,我们不反对个案的适用,但如果传播开来,这对中国企业管理是极其有害的;有些书籍拿着德国某研究机构的所谓最新成果翻译出来就大肆宣扬,翻开来看,找不到可以在中国企业适用的地方,做研究我们是不反对的,但做实践那就差得远了。

第四,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要充分展现中国企业自己的“个性”。

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说得好:“人有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这个特点同样遇到两个普遍的问题:企业文化属于谁?企业文化如何体现企业特色?

其一,企业文化不是老板文化,也不是企业家文化,无论在企业发展的哪一个阶段。文化是一个群体概念,文化现象是群体现象。

讲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的人缺乏对人的领导行为原理的基本认识。一个领导者,再好的理念精神,没有其对追随者的灌输,也难成其事;一个追随者,如果其不认同领导者的价值观,最后终将离开追随者的队伍,而只有认同接受至少不反对领导者的价值观,其才能作出行为,并在行为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补充领导者的理念,最终形成一个既以领导者精神为核心,也属于追随者的文化系统。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认为是老板文化的人,其对于自己在企业所起的作用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过于偏激的观点将导致在企业文化实施中形神分离,谈企业文化的人都认为那是领导者自己的文化,而不是自己的文化,这样的心态,企业文化是难以真正由虚入实的。产权制度的设计当然是最完美的企业文化的实施基础,普通员工也有企业的股份,他当然说文化也是自己的;但事情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情况是中国企业的员工持股计划只是一个梦想,但没有企业的股份并不意味着你就不是企业的一员,你就是游离于企业文化之外的。这就需要用事业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更有甚者,把企业文化的表征看成是企业家性格的反映,那是非常肤浅的看法。

我们强调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但企业文化属于以企业领导人为核心的大部分企业人员。

其二,企业文化实施最重要的支点是企业哲学以及核心价值观,只有抓住这一点紧紧不放,才能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现自身的企业特色。如果说企业哲学突出的是中国企业特色的话,那么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突出每个中国企业个体的特色。通过提炼蕴涵于企业之中的核心价值观,并围绕其设置核心价值观制度,是企业文化实施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企业的精神文化提炼仍处于口号式阶段,除了内容陈旧、表述杂乱、概念不清之外,最主要的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将精神文化贯穿于企业经营的过程,多停留在形式主义,口号与企业行为、员工行为严重脱节。

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到底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述自身的企业哲学以及价值观体系均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要真正捕捉到企业之道、企业之神,并且真正在经营管理中能够在大部分员工中得到澄清、统一,最后形成共同的行为模

式。也就是说,目前中国企业企业文化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企业哲学系统的若干元素的缺失,表现为愿景、使命的缺失,价值观体系的混乱,将所有的价值观放在一起,没有突出核心价值观。使得对企业文化实施的指导性不强。如上四条标准既是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基本内涵,同样是指导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四大基本原则,也是衡量其企业文化阶段性成果的四大标准。我们欣然地看到在中国企业文化第二次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已经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力量,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企业文化系统并做出否定、创新的抉择。我们的企业对待企业文化的态度正在跃升,我们的企业文化研究者以及实操者们正在致力于如何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如何使企业文化变给更实在,更有用,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总体上是向着如何在中西方企业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发展,并且更重视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研究方法。但我们认为远远不够,距离创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目标仍很远,因为中国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仍不明朗,部分研究或实操者过分夸大西方定量方法的作用,同时对于真正属于中国企业的文化背景,尤其是中国哲学及价值观对于中国企业的影响因素尚缺乏足够的发掘;总体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应用于中国企业管理在西方管理思想的漫天飞舞下尚未形成潮流。我们愿意和更多的热爱企业文化的志同道合者一起朝着创建中国企业哲学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目标努力。

四、企业文化模式矩阵分析

1.企业实力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关系

在现阶段,很多企业经营者在实力不断壮大后已经对公司文化的建设加以重视,而刚刚起步的小企业一般都忽视了文化的建设,所以实力强与弱是制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反过来看,很多小企业同样因为忽视文化建设而最终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但是,因为企业实力是一个难以衡量的概念,因而,为了研究方便,我们用企业的竞争能力来量化企业的实力。企业的竞争力表现为战略策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等方面。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是一种能将各种竞争能力要素进行整合的能力,即企业的核心能力。

2.企业的前瞻力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选择企业的前瞻力作为研究的另一个变量,是因为着眼于未来,发现规律并按规律办事,公司才会具有生命力。反之,不考虑未来,只看重眼前利益的企业,则会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难以把握,所以,掌握未来才会掌握今天,掌握未来才会决定今天和未来的命运,才会拥有未来。当然,这个未来并非终点,而是是公司某一发展阶段的过程目标而已。

3.模型建立

经过上面的分析,依据企业现阶段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即企业实力)和企业的预期能力(即前瞻力)两个变量来建立二维矩阵,如图所示:

4.模型分析

我们按照矩阵所示四象限把企业文化的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保守型、稳妥型、竞争型、风险型。

保护型文化模式是企业实力比较弱,同时对未来的预期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产生的文化模式。推崇保守型文化模式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优先保证其管理制度不受新的、多余理念的挑战。它重视已有管理规范的程序化,习惯一切照章办事,不思创新,对如何随环境变化创企业新路缺乏动力。

稳妥型文化模式较多的关注企业的发展,多有戒备的心理和守业的心态,一切求稳渐进。由于他们行动迟缓而往往失去经营的良机。

竞争型文化模式更关注企业目前的发展,企业对未来的关注稍逊于对当前企业实力壮大的关注,其管理制度较为开放,倡导开放意识、诚信意识、公平意识、规则意识、效率意识等一系列崭新观念,对新的管理理念采取不断吸收的态度,全方位引进竞争机制,不仅重视同其他企业的竞争,也重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和个人之间的竞争,善于通过各种竞争去解决问题、提高企业效率,切实体现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风险型文化模式所关注的不只是企业眼前的利益,而是更关心企业的未来,他们为未来发展的拚搏精神和投资意识都是不同凡响的。因为企业发展到鼎盛

时期,忧患意识就更强,只有积蓄最大的力量,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由于风险型存在着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能够减少风险,战胜风险,往往会取得比其他企业更大的回报。

五、企业发展各阶段文化模式的选择

企业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表现出其鲜明的特征和行为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模式,使企业的生命得以延续。

1.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对应文化模式

(1)初创期——保守型文化模式。企业在初创期,因为还没有知名度,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发展速度等方面都不具有竞争优势,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在业内竞争,企业不但不能够赢得利润,而且很有可能亏损。此时,企业求生存是其基本的目标,那么围绕企业目标建立起来的就是保守型的文化模式。它的实力弱小,而且根本无暇顾及将来的事情,大多数时间考虑的是能够暂时的获得利润,逐渐的积聚资金,以便进一步发展。

(2)成长期——稳妥型文化模式。企业进入成长期,知名度逐渐扩大,各方面的优势也在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而突显,企业开始盈利,并且利润呈上升趋势,此时,企业的目标就是要发展,所以迎合企业当时的特点就应用而生了稳妥型的文化模式。因为,发展期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它的文化不能够支撑它稳步进入成熟期,那么它很可能在这个阶段就会夭折,或者因为失去很多有利的机会而不能发展壮大,因此,企业的领导者会慎重的采取各种策略,它的整个制度文化的建设的都具有稳妥的特点,在稳中求发展。

(3)成熟期——竞争型文化模式。企业进入成熟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相当的实力,整个操作流程都在规范化,利润达到最高点,并持续盈利,此时,企业开始在行业中跃跃欲试,他的一切行为都具有竞争性,不断的采取行动与行业的领导者群体较量,因为成熟期是企业发展的黄金期,此时,企业虽然也很关心未来的发展,但是,他更注重的是企业实力的增长,更希望自己晋级领导者行列。此时,企业文化从内到外都强调竞争,不仅重视跟竞争者的市场竞争,而且,还在企业内部通过各种方式激励自己的员工竞争以提高效率,全方位的引进竞争机制。

(4)衰退期——风险型文化模式。企业进入衰退期,因为管理者在成熟阶段做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决断,企业在规模和实力上仍然是屈指可数的,但是,成本消耗在这个时候也是逐渐的增加,最终导致了利润的下滑,企业的经营者不得不考虑如何延迟衰落或者破产,不断的调整策略以适应更加激烈的竞争,同时,对未来的预期意识增强,如果经营不善,随时准备转产,此时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再生,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企业文化就是风险型的企业文化,它具有绝对的超前意识和忧患意识。

六、对文化模式选择的几点建议

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创建的企业文化模式是不尽相同的,那么对于文化模式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企业在选择文化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在选择保守型文化模式时,关键是要提高其执行力。首先是执行理念的塑造,需要高层领导以身作则,成为执行文化的传扬者和推行者,并具有文化组织变革的勇气和决心。其次是业绩与激励的有效结合。除了运用奖金、股权等物质激励手段外,还要注意运用精神激励的手段。再次是团队精神的塑造。由于处于创业期的企业业务模式不成熟,部门定位不清晰,导致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责任,丧失团队精神。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加强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把管理的“形”与文化的“神”结合起来。第二,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在选择稳妥型文化模式时,最重要的是在稳中求进,不断创新,而不能固步自封。要建立一个全员创新、追求卓越的制度体系。通过创新,企业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使产品功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从而改善现有的市场环境。创新也可以使企业加速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第三,对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在选择竞争型文化模式时,关键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不仅要在本土与本国企业竞争,还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在于快速开发

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灵活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只有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

第四,对于衰退期的企业,在选择风险型的企业文化模式时,关键是要在企业建立一套先进的危机预警系统,让企业整体文化引导企业能够及时地根据形势的变化作出最快最好的决定。在此阶段,企业要建立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敏感地预测和感知竞争对手、客户、供应商及政策法规等造成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妥善处理各种不测事件,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风险型企业文化就是要使得企业在面临危机时能够转危为机。

【参考文献】

[1] 爱德加·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2] 布尔迪厄、包亚明译: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 帕特南著,王列、赖海榕译:使民主运转起来[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4] 武志伟: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和功能研究[J].软科学,2003(5).[5] 谢舜、肖冬平:论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与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 曹振杰、周冉:现代企业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个关于企业成长新解释范式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3).[7] 李万县:我国企业社会资本的文化解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3).[8] 王晓玉: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竞争优势探索[J].商业研究,2005(5).

下载教与学模式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与学模式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模式研究心得体会(模版)

    教学模式研究心得体会 经过三年来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这一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我们收获不少。教育科研给我校注入了勃勃生机,教师们踊跃地参加到课题研究的行列来。课题......

    信息化环境下新型教与学方式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新型教与学方式研究 当今,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融图、文、声于一体的认知......

    《小学英语口语教与学的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英语口语教与学的研究》课题方案一、课题的提出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笔试,学生往往学的是哑巴英语,从而丧失了语言学习以交际为主的真正目的,而且从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的探索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的探索 目前,全国有一百多所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通过近5年的教学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喜欢使用的软件是word和pow......

    教学就是教与学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

    海洋岛学校教与学行为模式转变之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5篇模版)

    海洋岛学校教与学行为模式转变之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本学期,我们海洋岛学校围绕县里的大课题开展了本校语文组的子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经过半......

    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

    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表课题类别社会科学学科类别经济学课题名称漳州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项目负责人黄阿醒负责人所在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填表日期2014、04、18......

    区域供水模式研究

    2.2.3 镇村自来水厂处理方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镇村水厂的建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 饮水难的矛盾,保障了人民群众生活用水需求。但随着城乡经济 社会进一步发展,镇村小型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