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农”保险领导讲话
2012年全市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尊敬的闫市长、各位领导:
大家好!
作为我市政策性“三农”保险承办单位,我非常荣幸代表人保财险咸宁分公司出席今天的会议,并感谢会议给我这样一个发言机会。首先,我想借此机会,代表人保财险咸宁分公司,对给予我们关心和支持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现在我就公司2011年“三农”保险工作情况和2012年工作安排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咸宁市农委、财政局、农业局、民政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职能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三农”保险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2011年公司继续承办了水稻、能繁母猪、奶牛、“两属两户”农房、农民工等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以及“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2011年我公司承保能繁母猪4.93万头,比上年增加2.93万头;承保水稻193万亩,与上年持平;承保奶牛1397头,比上年增加688头;承保农房9.3万户,比上年增加0.7万户;承保农民工12.04万人,比上年增加3.84万人。累计承担三农保险责任风险55.38亿元。承保的5个险种中水稻、奶牛、能繁母猪保险农民只需交10-25%保费,其余的75-90%的保费由 中央、省和地方财政承担了,“两属两户”农房、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农民不需交纳一分钱,全部由省和地方财政承担。四年统计,我市政策性“三农”保险农民交费2700万元,我公司就支付赔款9000万元,是农民交费的3.3倍。特别是2010年、2011年我市连续2年遭遇特大洪涝灾害,给全市农民和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公司积极应对特大水灾,积极履行赔付责任,有效支持了地方灾后重建和农民生产恢复,保险补偿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011年,我公司贯彻市政府《关于继续开展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积极落实“三农”保险工作和各项要求,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政策性“三农”保险的宣传力度,在电视、报刊媒体宣传“三农”保险政策;印制发放张贴“三农”保险海报、宣传资料10万份。提升了“三农”保险在社会的影响力。
二是配合市三农办做好对“三农”保险的检查工作,规范“三农”保险的发展。
三是公司出台了《农险业务管理办法》、《农险业务理赔实施规范》、《农险业务检查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基础性管理文件和制度,保证了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完善与农业局、畜牧局、民政局、气象局等部门组成的专家合作机制,建立了有效的防灾防损、查勘理赔机制,为服务好农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是认真开展赔款到户的基础工作,在承保中将农户的 “一卡通”信息建立在公司数据库中,农户赔款由省集中支付到农户帐户,实现无现金支付,保证了赔款支付的及时和规范。
六是积极开展大灾理赔工作。去年6月14日,我市遭受百年一遇特大水灾,人保财险公司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配合下举全公司之力,抽调系统大量员工、调集理赔车辆、聘请专家参与救灾理赔。通城、崇阳、赤壁、咸安四个市区受灾最为严重,我公司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深入灾区查勘定损、快速理赔,在短短40天时间里,核灾48599户、水稻受灾面积20万亩,支付水灾赔款1655万元。为我市抗洪救灾,恢复农业生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七是根据市“三农”保险领导小组下发的《关于做好政策性“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为切实解决目前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涉及的部门配合不够协调、承保收费难、定损理赔难、收费工作不到位、赔款不到户等问题,推进我市政策性“三农”保险持续、规范、健康发展。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全市62个乡镇建立“三农”保险办公室,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乡镇,方便了广大农民。
各位领导,政策性“三农”保险是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商业运作,保险机构承办的运作模式,所以我们所做的工作离不开今天在座各级领导和协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人保财险咸宁分公司向你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开展四年来,还存在诸多方面问题与不足,如:“三农”保险的基础管理工作还不够完善、后续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公司在规范经营方面离省政府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宣传发动不深入、保险凭证到户率有待提高,农户保费代缴代垫、赔款到户等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我们的服务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乡镇机构网点设立之后,服务人员和设备力量不足,农业技术掌握不够等等。以上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年乃至今后的工作中去加以不断改进和完善。
我公司承办政策性“三农”保险是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充分信任,这是一项关系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的光荣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也是我们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在此,我对全市系统各经营单位2012年“三农”保险工作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和部署。
一、加强领导,持续推进“三农”保险健康发展。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政策性“三农”保险的各项工作。县市区支公司要积极向政府领导多请示和汇报工作,加强同农业局、畜牧局、民政局、人事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同时进一步加强公司内部“三农”保险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工作责任,要对业务发展、经营监控、网络建设、理赔服务等关健指标纳入全年业绩考核。形成公司上下、全体员工齐抓共管的“三农”保险工作机制。
二、规范经营,全面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为贯彻国家“强农惠农”保费补贴政策,落实省政府和省公司的要求,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持继规范发展,我们要做到:
一要规范经营“三农”保险工作,要做到三到户、两公示和五不准。“三到户”即“承保收费到户、凭证发放到户、赔款支付到户”;“两公开”即“承保信息公开、理赔结果公开。“五不准责任制”即禁止返还县级财政保费补贴资金、禁止返还农户保费、禁止虚增承保数量套取财政补贴资金、禁止办理虚假赔案、禁止延误、滞留、克扣农户赔款。
二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迎接中央及省政府组织的政策性“三农”保险资金使用检查工作,对过去的政策性“三农”保险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自查自纠发现的问题,向地方政府进行汇报并认真进行整改。
三要完善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管理制度,确保“三农”保险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上推进;加大对规范经营政策的执行、检查和督导力度,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确保政令畅通。对政策落实不力、违规违纪行为,按相关规定实行责任追究。
三、强化服务,提升“三农”保险工作水平。加强服务团队建设,公司内部要配备沟通协调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农险工作人员。所有县市公司农险服务团队,加快引进专业人才、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打造一支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好、适应农村工作的“三农”保险服务队伍。进一步 加强和完善农村服务网点建设。去年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我公司在全市62个乡镇建立了的“三农”保险办公室,今年准备在余下的9个乡镇建立“三农”保险办公室,达到“三农”保险服务站全覆盖。
加强与基层政府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乡、镇“三农”保险办公室的作用。同时采取“中心辐射、村级延伸”的方式,今年6月前逐步在全市22个中心乡镇建立农村网点营销服务部辐射周边乡镇。进一步延伸农村服务触角,在全市718个村委会或村民居住集中的地方建立村级“三农”保险服务点,聘用村级干部为农村协保员开展“三农”保险工作,逐步形成乡、镇政府与保险公司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认真落实省政府提出的“保险先进县”的建设,逐项对照保险先进县建设标准,通过机构网点下乡、保险产品下乡、保险服务下乡等举措,树立公司服务“三农”的标杆,提升公司服务“三农”水平。
加快“三农”保险专家网建设。要完善“三农”保险专家顾问团队,邀请当地农业专家、保险专家、气象专家等共同参与,发挥专家在政策研究、政策宣传、查勘定损、防灾防损方面的作用,逐步形成“三农”保险专家服务网络。
四、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加强“三农”保险宣传工作,让各级政府、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充分了解、高度认同并大力支持“三农”保险。我们要与当地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加强对“三农”保险的正面宣传引导。采取政府职能部门领导谈保险、专家谈保险等形式,提高宣传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创新“三农”保险宣传方式,积极参与有关部门组织的科技下乡、文化下乡、电影下乡活动。
五、围绕重点,抓好当前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我们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巩固五个重点“三农”保险险种的各项工作,通过与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在水稻、能繁母猪、奶牛、“两属两户”农房、农民工意外险五个险种上按时按量完成政府交办的任务。同时我们还积极准备开展省政府今年推出的油菜和森林火灾保险在我市的试点工作,扩大“三农”保险在我市的履盖面。
各位领导,政策性“三农”保险是历史赋予我们神圣使命,我们将履行人民保险造福人民的宗旨,发扬人保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严格管理、勤奋工作,出色完成今年的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用优良的成绩回报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对我公司的关心和支持。为咸宁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稳定、农民利益的保障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三农保险调查报告
长期以来,农业保险因风险损失大、损失频率高,商业化经营举步维艰,难以全面为‚三农‛发展提供市场化的风险解决方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财政的政策支持带来了一种制度性的变革,通过保费的补贴来鼓励农民购买保险,把市场化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起来。但是,如何完全发挥政策性农险‚支农、惠农、助农‛的作用,确保农民‚受灾有保‛,减少农民‚因灾返贫‛的机率,却依然是我省面临的一个待解难题。有关人士呼吁——政策性农险需‚大手拉小手‛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没有比天灾更让他们痛心和无奈的了。
今年以来,我县干旱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凸显出来。今年上半年,全农业保险保费收入 万元,同比增长 %;赔付 万元,同比增长 %,其中,仅政策性玉米保险一项,即支付赔款 万元。
显然,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有效分散风险的手段,对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农民生产安全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可实际情况却是:农民想投保,但交不起钱;农民能接受的,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又过高。高赔付导致了农业保险的赔本,赔本又制约了农险的开展和推广。由此,农业保险就在这样的怪圈中徘徊。
‚在发达国家,得益于政府的强大支持,农业保险能够在充分发挥功能的基础上得以发展。而在我国,农业保险却是‘烫手山芋’。‛有业内人士这样形容。
政策支持制度变革
从去年开始,一场干旱潮遍及西北多省。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全球极端天气影响。
鉴于此,按照‚政府主导、财政扶持、市场运作、自愿参保‛的原则,以中央财政支持40%,省财政承担25%,县区财政20%,种植户承担15%的保费筹集方式,政策性玉米保险应运而生。2016年受全球极端干旱天气的影响,张家川县全县有十一个乡镇遭受到大面积的干旱,受灾追最严重马关镇全镇有十七个行政村,共2557户,保了玉米保险9500亩,得知此情况后县,镇两级政府和人保财险张家川支公司农险部人员,积极查勘旱情,合理做出了旱灾赔款,全镇共赔款 万元,及大的挽救农户的损失。
家住张家川县马关镇赵沟村的邵永刚,是一个靠着养殖品种藏香猪来自主创业的年轻人,由于阶段性社会原因,他的生活压力较大。自2015年起,她家先后养了五十年头能繁母猪,靠卖小猪崽有了一些收益,为他自己带来了部分收益。可2016年,其一年中分别有九头母猪得败血症死了,让他损失很大。但令他欣慰的是,2007年10月国家对养殖能繁母猪好政策的出台,他家的五十头母猪都买了保险,人保财险张家川支公司一年中及时赔偿了9000元。而每头60元的保险费,她只出了12元,国家就补贴了48元。
‚保险的功能是分担和补偿损失,而政策性农业保险就是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保险这一风险管理手段,帮助农民把农业风险降低到最小。
政策扶持看法不一
尽管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有了成效,但险种不足、覆盖面不广的问题依然突出。
目前我县仅有能繁母猪险和玉米险,马铃薯保险、冬小麦种植险和农房保险被列为中央财政补贴险种。尚未争取到中央财政的支持。其他的农业保险业务均采取保险机构自营模式,即由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险种包括奶牛养殖险、果树保险。与其他种类的保险相比,农业保险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其更需要政策扶持。‛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公司张家川县支公司农险部的负责人认为,补贴农险保费的方式可以使财政投入的资金,通过保险机制得到乘数倍放大。因此,农业保险应坚持‚政策扶持、商业运作‛的战略原则,适当调整各级财政对保费的补贴结构,同时通过立法等措施逐步完善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
目前,大多数保险公司都倾向于‚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单独立账、资金封闭管理、保险公司代办‛的模式。因为实行这种模式,保险公司的收益虽然不高,却不用承担风险。
可是,多方政策中却了解到,在中央财政大力扶持的前提下,与保险公司参与的热情相反,基层政府部门却表现得不够积极,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扶持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倒挂‛现象。
据介绍,基层对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呈现两大特征:农民对收益较高、风险较大的农产品投保积极性高;地方政府对当地支柱型种植、养殖业投保则表现出很大兴趣。
统筹机制有待完善
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绝对数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贫困人口分散、支持力量薄弱、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抗风险能力差,农民既无力承担商业性保险的高保费,又对政府依赖性过强、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更使得保险有效需求不足。
目前,由于全国各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财政等各项扶持力度存在差异。就我省而言,尽管拟开展地方性政策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但在推动工作开展的组织领导、品种选择、政策支持等方面仍缺乏相应的统筹发展规划,难以形成保证我省农业保险工作长期发展的机制性安排。从而使政策性农业保险不但‚先天发育不好‛,且‚后天营养也不良‛,‚支农、惠农、助农‛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仅凭一两个部门来推动这项工作是很难的,协调起来很难。但牵头太多也不行,头越多就往往会造成最终没‘头’。‛一业内人士无可奈何地说。目前,由于没有省里的制度性安排,我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零零散散,标准不一,推动艰难。
就拿农房保险来说,由于没有统一的政策支撑,我省的农房保险便出现了各地参保情况、保额不一的状况。同样差不多的一间农房,仅一条沟之隔,所属州(市)不同,赔付的金额便有所不同,最高的已到6000元,而最低的只有2000元。
在希望政府‚拉一把‛的现状下,省财政厅已向省政府建议成立省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由省财政厅、农业厅、保监局、省金融办、民政、地税、人保等10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研究制定全省农业保险政策,协调各部门,决定农业保险工作的重大事项。
完善体系分担风险
目前,我国尚没有明确的关于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仅《保险法》第155条有‚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法规另行规定。‛2008年,财政部下发的《中央财政种植业、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为政策性农险提供了相关制度保障。
农业保险的高风险性更多地体现在较长周期内。从中外经验看,一次大面积的灾害,往往会吃掉农业保险多年的积累。
‚虽然我们已经开展农业保险业务20多年,但该业务多数年份都是负债经营。‛分析个中原因,‚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承保面太低,达不到保险大数法则的要求,规模小,一旦遭遇大面积自然灾害,农业保险自身微薄的准备金很难补偿其损失。‛
推广农业保险应采取几条腿同时走路的方针:对部分关系国计民生、收益不高的产业,如冬小麦、玉米等,应突出政府扶持作用;对经济附加值较高、有一定盈利能力,符合保险大数法则的产品,可采取保险公司代办或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的模式。
由此看来,要走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这盘棋,似乎还需要打一套完整的‚组合拳‛,更需要由政府的‚大手‛拉一拉农户的‚小手‛,从而增加政策性农险的保障效应。这样,不但做到了事后的‚送炭‛,还完善了事前的‚添花‛,让农户得保障、保险公司有‚饭‛吃、政府减了负。
第三篇:三农保险
【摘要】:“三农”保险不仅是规避农民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屏障,同时也是农业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本文以某地级市为例,从政策性“三农”保险和商业性“三农”保险两个方面,分析了“三农”保险的发展现状,剖析了业务运行中存在的矛盾与困难,并从政府部门、保险公司、基层农行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三农”业务发展的具体措施。
“三农”保险是农业保险(农作物保险)、农村保险(农村范围的商业财产保险)和农民保险(农民人身保险)的总称。“三农”保险的发展,有助于规避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对提高“三农”业务发展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客观了解“三农”保险发展情况,有针
贵州作为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省份,农村的基础地位及农业‘弱质性’的产业特点,决定了省内农村和农民需要多方面的风险保障。”近日,贵州保监局局长李翰辉表示,“十二五”时期,贵州保险业将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户有需求、公司可经营的农业保险业务,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和覆盖区域,努力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更全面的风险保障。
据介绍,近年来,贵州保险业一直积极探索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农房保险让百姓安居
李翰辉表示,贵州保监局一直将农房保险工作当作服务“三农”的一件大事来抓,继在黔东南州台山开展农房保险试点以后,目前已覆盖到全省包括黔东南州、黔南州、铜仁市等3个市(州)的20个县市,经办的保险公司也从人保财险1家扩展为人保财险、太平洋(7.53,-0.25,-3.21%)产险、平安产险、大地保险、国寿财险5家。
与其他省份不同的是,木结构民房占据了贵州农村住房的很大比例。以首先开展农房保险试点的黔东南州为例,该州91.9%的农房为木质结构建筑,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不但失火频率高,而且发生火灾后,由于农民住宅较密集,极易蔓延,往往一烧就是几十户、上百户。此外,贵州地区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也对农房安全带来了很大风险。
目前,贵州省农房保险试点采取了政府统筹、公司经营的农房统保方式,运作模式主要是政府推动、财政补助、市场运作、群众自愿。截至11月末,2011年共承保农房65.44万户,承担风险保障91.38亿元,本年累计已决赔款884万元,为农房恢复重建、减轻财政救灾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种养植保险保百姓所得
“贵州保监局在调研分析和试点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交流,积极营造外部发展环境,指导辖内保险机构在烤烟、能繁母猪等涉农保险工作上争取打开新局面,进一步提高保险业服务‘三农’的能力。”李翰辉表示,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都是涉及农民生计问题的重要行业,也是贵州农村地区的主导产业,将这一类保险做好,就是为百姓的生计提供保障,让农民不再因灾返贫、因灾致贫,让百姓劳有所得。
据介绍,在落实中央政策性农险方面,贵州保监局一直与贵州省农委、财政厅等部门沟通协调,促成省政府出台《贵州省能繁母猪保险工作实施方案》,与贵州省农业委员会联合下发《贵州省能繁母猪保险工作实施细则》,为提供农业保险服务奠定基础;同时,指导承保公司人保财险贵州省分公司围绕省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积极推动能繁母猪保险承保,努力做好理赔服务。截至11月底,今年全省已承保能繁母猪 12.1万头,承保金额1.43亿元,已支付赔款185万元。
此外,贵州市是一个烤烟大省,很大一部分农民的主要收入也来自于烤烟。贵州保监局通过加强与烟草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将保险机制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烟草种植中。继2010年在盘县开展烤烟保险的基础上,贵州保监局联合贵州省烟草专卖局于今年6月出台《贵州省烤烟种植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了政策性烤烟种植保险试点工作,共计承保烤烟30多万亩,为18540户烤烟种植户提供风险保障16029万元,保险责任涵盖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冻灾、旱灾、病虫害等烤烟种植面临的主要灾害风险。同时,计划2012年起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到2013年在全省全面推广,努力为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经营氛围。
小额人身险使百姓安心
“作为金融扶贫手段之一,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开展意义重大。”李翰辉表示,贵州省农村人口占70.1%,是全国唯一城镇化率不到30%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3005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第30位,由此,在贵州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对于提高农民保险意识、保障农村家庭经济安全、扩大保险覆盖面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
自贵州省在2009年4月被纳入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区域以来,贵州保监局通过调研总结试点经验,就营造外部发展环境、调动各方积极性、完善保险消费者保护机制等方面提出多项举措,积极推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发展。截至2011年11月,已批准中国人寿(17.62,-0.23,-1.29%)、太平洋寿险贵州分公司在全省9个地区的49个县69个乡镇开展试点工作,试点地区覆盖农业人口273万人,约占全省农业人口的10%。2011年1月-11月,全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实现保费收入4250.03万元,同比增长73.25%,承担了96.06亿元的风险保障,支付赔款1095.3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6.22%、104.28%。
李翰辉表示,随着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农户普遍对商业保险有了一定认识,逐步认同以商业保险机制化解生产、生活面临的风险,同时保险的保障功能也得到初步发挥。此外,通过试点工作的不断推开,保险工作也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支持,这对于保险业积极提升服务“三农”能力、保障百姓生产生活安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贵州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农业保险是组织农业灾害损失补偿的重要形式,也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研究和发展农业保险,对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贵州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省份,如何摆脱自然灾害对贵州农业发展的困扰,增强农村社会经济的抗灾应变能力,直接关系到贵州农村改革的深化、社会的稳定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处于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贵州农业,迫切需要保险保障。
一、贵州开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首先,贵州农村的基础地位及农业“弱质性”的产业特点,决定了贵州农业发展需要一种为其提供灾害补偿的风险保障制度。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但是作为“露天工厂”的农业,其生产易受到各种灾害的影响而遭到破坏。贵州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旱、涝、冻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每年灾害造成农业生产的损失数以万计。加之以往为了追求经济发展,曾一度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生产条件脆弱。近年来贵州各级政府已采取一系列减灾防损、救灾救济手段,但由于灾害事故频繁、受灾面较大以及灾后损失补偿程度较低等原因,农民灾后恢复农业生
贵州六盘水市将大力发展“三农”险等三类保险
近日,记者从六盘水市保险行业工作会议上获悉,六盘水市保险行业将大力发展“三农”保险、责任险、适应本地区需求的业务等三类保险。以提高保险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功能,扩大保险的社会覆盖面。
十六大以来,六盘水市保险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年均增速达26.6%。目前,全市共有11家保险机构,保险从业人员1300人,2003年至2006年累计交纳税收3000多万元。但六盘水市保险行业起步晚,基础差,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保险覆盖面窄,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不能满足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保险业的需要。
对此,全市保险行业工作会议提出,提高保险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功能,扩大保险的社会覆盖面。大力发展“三农”保险,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按照“政府支持、农民工自愿、市场运作、政府监管”的原则努力为农民工提供保险服务。大力发展责任险,服务“和谐六盘水”建设,保险业要结合实际,建立各级党委政府组织推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保险公司市场运作的互动机制,整合资源,以发展责任险为突破,提高平安建设的成效。大力发展适应本地区需求的业务,结合六盘水煤炭产业,研究推进煤炭行业建立工作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保障机制,提高煤炭行业的风险保障水平,围绕公路、铁路等工程和项目建设,发展建筑工程保险、企业财产保险等业务,借助凉都品牌,发展旅行社责任保险、旅游意外伤害保险等业务,为六盘水旅游发展提供保险保障。贵州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意见 贵州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涉农保险业务,引进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充保险;积极发展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农房、农机等多个领域,具有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核保理赔简单等特点的财产性小额保险,以及意外伤害保险、定期寿险等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稳步推进农村保险网点建设,支持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发展农村保险中介业务;在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合作保险试点,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贵州:保险中介积极服务经济发展 2011年,贵州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专业中介的优势和特点,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以风险顾问的角色,助推校方责任险发展。北京华育、北京联合、长城保险经纪等3家在黔保险经纪分支机构积极充当地方教育部门风险管理顾问,助推校方责任保险发展。截至11月末,全省9个地、州、市全部开展了校方责任险工作,为510万中小学生提供了约1500亿元的风险保障。
二是参与服务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和“三农”经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江泰保险经纪贵阳分公司和北京天易保险经纪贵州分公司共同为总投资额达72亿元的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提供保险经纪服务工作;北京天易保险经纪贵州分公司积极参与贵州省烤烟种植保险试点工作相关程序;江泰保险经纪贵阳分公司为贵州省内各旅游社提供保险风险管理服务,促进旅行社责任保险的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突出,“三农”保险业务逐渐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对其风险和农民的受灾损失,传统的救助办法主要是靠政府财政补贴和社会救济,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从历史发展和现状来看,单纯依靠商业保险的市场手段,“三农”保险不但无法满足其发展对保险的需要,而且自身也会陷于经营困境。因此,构建适宜贵州省情的“三农”保险体系,即实行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三农”保险发展模式,将为农民建立起一道“防火墙”,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从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建立和完善三农保险的组织体系。成立政策性“三农”保险公司,为经营“三农”保险的商业性的保险公司给予税收优惠和有关费用补贴及再保险支持,与具有多年经营“三农”保险经验的保险公司联营合作,充分利用经营“三农”保险的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在发挥政策性“三农”保险公司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重视由农民自愿组建“三农”保险互助合作组织,在政府、保险人与农民之间形成互动机制,确保三方利益,且能够很好的克服信息不对称时存在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遇到特大的自然灾害难以承受巨额损失时,通过组建巨灾风险基金弥补损失。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明确“三农”保险支持力度分级对待。建议对技术含量高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保费补贴应在60%~100%;对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保费补贴可以归为第二等级,补贴范围在40%~60%之间,;房屋、机械及个人医疗、责任、意外伤害和养老保险同样是“三农”保险的开展范围,为鼓励保险机构的积极性,发挥“以险养险”的功效,其补贴值为40%以下。为“三农”的巨灾风险设立政府“三农”巨灾风险基金,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与各市、州、地政府共同筹集,设立地方性的“三农”巨灾风险基金。
营造“三农”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三农”保险的制度环境可以界定为制度“硬环境”与“软环境”。“硬环境”要求政府对“三农”保险高度重视,确保“三农”保险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合理地进行“三农”保险组织体系与经
营体系的创新及政府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等方面。“软环境”属于意识形态体系,即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组织意识和诚信意识,为“三农”保险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
实行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三农”保险发展模式。经营模式上,实行政策性“三农”保险公司和商业性保险公司共同参与。建立“三农”保险公司,并按经济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由“三农”保险公司主导三农保险业务,商业保险公司发挥辅助或补充作用。业务内容上,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并存。首先,扩大“三农”保险的经营范围,即允许“三农”保险公司在经营政策性保险业务的同时经营一些商业性业务,以政策性保险业务为主,实现以险养险,减轻财政负担。其次,在现行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业务中引入政策性“三农”保险机制,以商业性保险业务为主,鼓励其开展“三农”保险业务。
今年上半年,贵州保险业紧密围绕“转方式、促规范、防风险、稳增长”的总体要求,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保险市场整体运行良好,实现保费收入72.86亿元,同比增长13.51%,实现持续健康平稳发展。一是保险业实力提升较快。财产险公司承保盈利状况持续改善,全省12家财产险公司账面全部实现承保盈利;人身险公司短期险赔付率大幅下降。全省保险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企财险发展明显加快,能繁母猪保险、森林保险与烤烟保险试点等“三农”保险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和突破。二是业务发展整体较稳。车险业务平稳发展,为财产险公司的平稳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同时,非车险业务快速增长,拉动财产险公司保费快速增长,增速全国第三位。人身险公司积极调整经营策略,续期保费较快增长,保持了业务的平稳发展。三是转变发展方式趋势较好。财产险公司非车险发展加速,工程险、企财险、责任险、意外险对财产险公司的保费增量贡献率达到35.11%。人身险公司大力发展期交业务,标准保费增长率12.58%,高于全国8.97个百分点。短期险赔付率、退保率等监管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各项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第四篇:2011年三农会议(领导讲话)
整体推进 全域建设
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同志们:
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县的农业农村工作。刚才,大会表彰了2010年全县农业经济综合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同时为“中国幸福家园”首批示范村、精品村授了牌,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获奖单位和获得首批示范村、精品村的单位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并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再创辉煌。前面,同志总结了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和幸福家园建设工作,并对2011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及幸福家园精品村(社区)讲了很好的意见,这些意见我完全赞同。稍后,卢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各镇、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工作职责,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决心和信心近年来,在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激励下,经过全县的共同努力,先后克服了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地震以及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示范带动,中国幸福家园及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美化村容村貌、推行民主管理等综合措施,首批11个试点示范村、精品村(社区)建设示范效应初步显现。全省
新农村示范片现场会在我县成功召开,我县被列为全省10个整体推进县之一,“罗江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和推崇。二是整合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大幅改善。“5.12”地震后,全县全力展开灾后重建,胜利实现“三年重建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全县农业基础设施重建方面的直接投入达到4.2亿元。随着重建项目的陆续完工,农村水利、农田、道路、能源等各类设施功能得到迅速恢复,其中农村道路、清洁能源建设等方面已超过灾前水平。三是创新机制,现代农业推进更加有力。优质梨、优质生猪、优质核桃主导产业较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畜牧业“6115工程”的实施,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水平大幅提高;县内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由10家增加到14家,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农业产业化取得新的突破;在“三圈”建设的促动下,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一批农业观光景点和特色农家乐。
事实证明,推进“中国幸福家园”建设,提出实施“农村包围城市”,推进镇村“组团式”扩张、“田园式”开发,以工促农,以农促游,以游促收,以乡促城,创建一种民众自尊、自信和自足的全新生活方式的发展思路是适合我县县情的,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二、准确研判形势,增强“三农”工作的紧迫感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推进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实现突破发展,是今年“三农”工作的首
要任务。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任务,确保2011年全县“三农”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首先,要清醒认识全县“三农”工作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和困难。一是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压力增大。从达到的水平和增速看,去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79元,较2009年增长15.3%,纵向比,增幅增加了4个百分点,但横向比,仅比全省增速高了0.2个百分点,在新农村整县推进的10个县中增速仅高于新津县,占第九位。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总量看,低于全国5919的平均水平。从农民收入结构看,主要依靠劳务和种养殖业收入,要实现农业农村工作在连续增加的高基数和多种影响因素叠加交织的高变数中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面临的困难更多、压力更重、挑战更大。二是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导致农民稳定增收的风险较大。虽然近几年我们利用灾后重建的大好机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业防灾抗灾的能力还很脆弱,“靠天吃饭”的局面依然存在,农民稳定增收的风险仍然较大。三是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带来的不稳定性,给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四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滞后。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还不尽合理,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不大,传统农业比重仍然很大,龙头企业少、实力弱、带动性不强,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滞后。
五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日益加剧,各种极端气候难以把握,自然灾害的风险压力增大,继续保持粮食丰收和产业发展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六是城乡发展仍然不够协调,农村教育、文化、科技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与农民群众的需要还有差距。
其次,我们更要看到发展所面临的有利因素和条件。一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气候”前所未有。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指导“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连续8年发了1号文件,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了“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的总体要求,明确了“三个重点、三个确保”(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省上的农业农村工作会也明确了省级财力继续向“三农”倾斜。2011年省级财政“三农”投入将达到234.36亿元,同比增长42.3%,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三农”工作已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亮点。二是在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方针指导下,国家对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这必将极大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我们向上争取资金和项
目,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大,有利于我县在更大范围内扩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优化配臵资源。三是发展有了坚实基础,一方面是通过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努力,农业设施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三农”工作的软环境进一步改善,县委、县政府对“三农”工作、统筹城乡空前重视,县直各部门支持配合“三农”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前所未有,农口各系统与省市主管部门的关系衔接更加紧密,对我县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这些都是我们抓好“十二五”开局“三农”工作的重要条件。
之所以对我县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和判断,就是要让与会同志认识到,抓好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估计,要把形势判断准,把问题分析透,把对策谋划实,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有效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克服各种困难,推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突破发展。
三、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实现“三农’工作的新突破 县三届六次人代会提出了全县“三农”工作“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今年的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县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并就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提出这些目标,就是对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各级各部门都要认真谋划,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三农工作重点要实现以下几个突破:
(一)在水利建设上有新突破。
一是要抓好水利建设发展规划,大力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紧紧围绕省委“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目标,按照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完善我县水资源综合规划,科学指导全县水利发展建设,逐步建设可靠的水资源合理配臵和高效安全利用的保障体系。
二是要将水利建设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要探索以水为核心,打造新农村聚居点水支撑;以水为风景,打造新农村靓丽风景线的示范亮点。
三是要深化水利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创造水利发展新局面。要进一步深化税务体系改革,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要理顺职能、完善制度、设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全面打造节水型社会。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长期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要全面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先改后建、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建设机制,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办水利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机制,探索社会
化和专业化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充分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
(二)在整合利用项目资金上实现突破。一是资金整合要向中国幸福家园精品村倾斜,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配套完善公共服务,有力促进农民增收。二是资金整合向大项目倾斜。要积极整合上级投入资金和县级配套资金,紧紧围绕全县的产业布局和工作中心,集中力量办大事,利用有限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实现重点突破。三是资金整合向三区及区域重点镇倾斜。通过资金的有效整合,项目的捆绑使用,在工作的推进上形成拳头,聚成合力,强势推进。各镇、各县级部门一定要抓好项目的运作,一是提早规划设计项目。要开拓思路,突出特色,未雨绸缪,超前规划,精心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快速推进项目建设。要把项目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一切工作围绕项目来布臵,一切精力向着项目来倾斜,一切建设为项目让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三是认真做好项目的后续储备。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和有利机遇,结合县情,依托优势,挖掘、储备和开发一批项目,精心做好下半年乃至今后几年的项目储备工作。
(三)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就要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围绕产业升级、消费升级,适应市场需求,培育主导产业,加强品牌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健全市场
服务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要抓好产业发展,既要稳定粮食产业,不断提高粮食附加值,又要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大力发展优质生猪、小家禽养殖,不断提高规模养殖比重和精深加工比重,同时更要发展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梨、核桃、贵妃枣、蔬菜等经济作物,尽快形成区域优势,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二要培植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实质上就是农业企业化,核心就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着力做强一批龙头企业,使其尽快上规模、上质量、创品牌。三要建好生产基地。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要提高建设质量。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完善、特色明显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要发挥带动作用,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村企联动的协调发展格局。四要搞好社会化服务。要健全服务队伍、完善服务机制、增强服务能力,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完善农村市场流通和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的作用,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和水平。
(四)要在农业招商上实现新突破。以现代农业、效益农业、乡村旅游为重点,以突出抓大企业、大项目,不断创新招商思路,改进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领域,实现了招商引资工作新突破。相
关镇和部门要切实做好有投资意向的山水美地有限公司、新加坡AEC公司、京郊菜园子公司等的跟踪服务工作,促进其落地。
(五)在创新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精神,自主试点,强力突破。实践经验证明,去年我们的工作之所以能得到省、市领导和兄弟县市的认可,就在于我们有很多创新。如在争取省及示范片时,我们有“中国幸福家园”规划的创新;在新农村建设时我们有整合项目资金的举措创新以及以乡促城理念的创新;在五十百千工程创建中我们有农村垃圾生态处理体系的创新,这些都为我县的工作加了很多分。今年省委省政府考核新农村工作,不光考核目标任务,还要考核有无创新,所以,各镇、各单位要多下功夫,重特色、多提炼,多总结,在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四、强化工作措施,全力确保“三农”工作有效落实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关键在领导,根本在落实。全县上下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形成合力,真抓实干,确保农业农村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要将“三农”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新农村及幸福家园建设工作,分管领导要深入基层,靠前指挥,一线督战,确保各镇都抓出亮点、抓出成效。县级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指导,大力给予项目支持,积极开展“挂、帮、9
包”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镇、相关部门要从抓项目编报入手,结合我县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定位,认真研究上级政策,顺应市场导向,明确农业项目投资方向,加强项目策划和包装,对上报的项目,要紧盯不放,密切配合,勤跑、勤找、勤汇报,加强沟通,全力协调,把更多的项目争取回来。中国幸福家园“精品村”建设各帮扶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帮扶质量。要打破条块分割,突出建设重点,整合捆绑涉农项目,增强项目带动示范效应。同时,要积极探索,开辟引进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实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解决建设资金筹措困难、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抓好典型示范。农业农村工作要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工作方法,把抓点示范作为推进落实的有效手段。各镇、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要牢牢树立抓亮点、抓特色、抓精品意识,亲自谋划、组织,真正做到在点上出经验、出特色。各镇、各涉农部门在农业农村各项工作上,都要培植1—2个亮点,带动和促进面上工作整体快速推进。
(四)强化督查检查。县委办、政府办、考核办,要会同县委农工部及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农村重点工作的日常抽查检查、重点督查巡查,定期通报工作进度,督促各镇、县级部门把功夫下在平时,把力气花在每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县委农工部要负责牵头,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宣传。各镇、县级各部门也
要研究制订具体的督查考核办法,加强对所属村组、科室及下属单位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同志们,2011年 三农工作目标任务重,要求高、竞争大,各镇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务实苦干,奋力开创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实现 “十二五”农业农村工作的开门红!
第五篇:推进三农保险情况
龙岩市推进“三农”综合保险工作方案
为建立健全全方位、多领域的农村保障体系,根据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决定,制定我市推进“三农”综合保险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中央关于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深化涉农保险“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公司承保”的政企合作模式,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增强农民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构建覆盖全市农村人口的保险保障体系,提升“三农”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农村民生。
二、基本原则
以服务“三农”为宗旨,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先易后难,协同配合,整乡(镇)推进”原则,探索建立政策性支持、商业化补充相结合的农村保险新模式,大力推进“三农”综合保险,增强农民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减少农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
三、总体要求
(一)推进目标
总体目标:从2011年起到2013年,实现全市范围“三农”综合保险全覆盖,建立健全覆盖全市农村人口的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性农村保障体系。街道办事处和县城所在镇不列入推广范围。
——2011年,省、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乡镇先行开展实施三农综合保险。上杭县要充分发挥古田镇“三农”保险试点示范作用,“三农”综合保险推广先行一步,全县覆盖面达到50%的乡(镇)。据此,2011年全市组织22个乡镇实施:①上杭县11个,古田、才溪、蓝溪、南阳、湖洋、溪口、茶地、蛟洋、步云、旧县、中都。②其他县(市、区)11个,新罗:白沙、东肖;长汀:新桥、河田;永定:高陂、湖坑、下洋;漳平:永福、西园;连城:朋口;武平:十方。
——2012年,上杭县全面推广,实现“三农”综合保险全覆盖。其它县(市、区)将推广工作扩展至50%的乡镇。全市组织60个乡(镇)实施。
——2013年,全面推广,实现全市 “三农”综合保险全覆盖。
(二)推进项目
在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中央、省、市确定的农村住房、自然灾害公共责任、水稻、能繁母猪、森林综合等五项政策性涉农保险险种,同时认真总结古田镇“三农”保险示范工作成功经验和做法,根据农民在人身、财产、生产、生活等方面保险的迫切需求,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先行推出适合本地的“三农”综合保险险种。具体推进项目及要求如下:
1.推广十一个“三农”综合保险自主选择项目。根据古田“三农”保险试点经验,主要推广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理赔便捷的农村保险险种,并根据农村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主要推广的险种包括:小额农村家庭财产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计划生育手术安心保险,村干责任险,农民小额信贷保险,农业生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务工农民小额保险,露地蔬菜种植保险,日光温室大棚保险,茶叶、果树种植保险,鸡、鸭、兔养殖保险等11个险种。各地可结合实际,有选择地开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的保险试点。
在推广期间,要求每个推广乡镇在推出的11个险种中因地制宜选择3~4个险种进行全面推广,第一年承保率达到70%以上,第二年承保率达到80%以上,第三年承保率达到90%以上。其他险种要求各县(市、区)、各乡(镇)根据地方特色有选择性的开办。
2.全面开展烟叶种植保险项目。烟叶种植作为我市农业生产的特色和支柱产业,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对此,烟叶种植保险由龙岩市烟草公司牵头投保,各级有关部门积极主动配合,从2011年开始在全市所有种烟乡(镇)实行全面推广。
四、支持政策
为快速推进“三农”综合保险,全面提高全市广大农民群众的保障水平,对所有进行推广“三农”综合保险的乡(镇),由市、县、乡三级财政给予支持推进。
(一)保费支持
1.十一个推广险种的保费支持。采用递减式补贴模式,所有推广乡镇享受财政补贴政策,第一年保费市、县两级财政补贴50%,农民自主承担50%;第二年递减到30%,农民自主承担70%;第三年及以后按15%补贴,农民自主承担85%。
2.烟叶种植保险的保费支持。采取“三方”筹集模式解决,由龙岩市烟草公司统一组织全市烟农投保,保费由市、县两级财政补贴30%,市烟草公司承担50%,烟农承担20%。
以上所有险种财政补贴按市级30%、县级70%的比例承担。如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则按新体制执行。市、县财政补贴资金,根据农民投保额,每半年拨付至市、县人保财险公司。
(二)办公费用支持
各推广乡镇机构筹建费用3万元由人保财险公司出资并统筹安排。各推广乡镇聘用工作人员的工资按平均每人每月1200元的标准,村保险协管员(以下简称协保员)的基本工资按平均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由乡(镇)政府、人保财险公司按各50%的比例分摊解决。人保财险公司根据实际业务量(保费总额)提取10%作为乡镇工作人员和村协保员的补贴和办公费用。在保证“三农”综合保险推广工作的前提下,乡、村两级人员工资和按业务量提取10%的费用可由乡镇统筹安排。
五、配套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全面推进“三农”综合保险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内容之一,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措施,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和工作机制的长效性。市、县两级均成立推进“三农”综合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农办、财政局、民政局、人民银行、人口与计生委、林业局、农业局、畜牧兽医水产局、劳动局、卫生局、烟草公司、人保财险公司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人保财险公司,具体负责当地推进“三农”综合保险的规划、指导、检查、落实等工作。由市、县两级人保财险公司具体负责“三农”综合保险承保工作。
(二)健全工作体系。重点建立乡村两级工作推进和服务体系。
1.乡镇成立“三农”保险服务机构。“三农”保险推进工作由乡镇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开展“三农”综合保险工作的乡(镇)政府设立“三农”保险服务工作机构,整合现有工作力量,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承保、理赔、宣传、咨询等服务工作。
2.在推进“三农”综合保险工作乡(镇)的每个行政村设保险服务联系点,各联系点聘请一位协保员。建立农村协保员队伍,做到村村有协保员,随时为农民群众做好“三农”综合保险服务工作。
(三)实行目标考评。将推进“三农”综合保险工作列入市对县、县对乡(镇)的考评内容。建立以市级为指导、县主抓、乡镇为主体的责任机制。加强对推进“三农”综合保险工作的乡(镇)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并适时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各县(市、区)的阶段性进展情况汇报,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督查,对不履职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每年对推进“三农”综合保险工作的乡(镇)进行专项考评,奖励先进,鞭策后进。考评办法由市推进“三农”综合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另行制定。
(四)做好综合服务。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三农”综合保险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流动宣传车、文化活动、宣传图册以及现场咨询等形式,大力宣传“三农”综合保险。深入各村户开展宣传,并在各行政村开辟“三农”保险宣传栏,让每位农民都了解“三农”保险的内容,了解“三农”保险的政策,使“三农”综合保险深入人心。同时,要加强气象、水利、农业、民政、畜牧防疫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切实做好防灾防损工作。
人保财险公司要以服务“三农”、保障民生为出发点,不断地改善服务手段,增加服务内容,做到投保程序简便化、业务操作规范化、报险出险快捷化、赔付标准合理化,准确及时地做好理赔服务工作,让“三农”综合保险真正成为农民朋友的“保护神”,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助推器”和“稳定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