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春联》一课有感
听《春联》一课有感20131206 本周五,两位老师上的是四年级语文《春联》一课。虽说以前教四年级时也上过此文,但留在脑中的记忆并不多。通过两位老师的教学,一下子促使我回忆起了这篇语言清新的知识小品文。这篇文章介绍了春联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春联“对仗及音律美”的特点,为了使学生通过学文懂得诵读春联,既是学习又是享受,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海门的朱慧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教学策略,真可谓是可圈可点,值得借鉴。
(一)贴春联,激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如何开头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根据本课实际,朱老师在开头就创造了一个节日的氛围,一曲热闹的《拜新年》伴着爆竹声声,迎面是一幅大红春联和一个倒帖的福字,同学们马上被带到了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气氛中。理所当然,学生学习春联的欲望也大大增加了,不知不觉进入了课文的学习之中。
(二)读春联,重积累。
苏教版语文注重积累,厚积累尚能博发。在语文教学中,朱老师都在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积累优秀语言文字的机会。春联的内容广泛,正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良好素材。课文中介绍了四大类春联内容,为了使学生既爱读爱学,又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积累内化。先感知描写的内容,再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春的气息,同时有加深了对春联描写的内容的印象。由于春联语句短小,语言浅显,又配以形象的图片,很符合现阶段学生形象与抽象思维并存的特点,学生自读自悟,了解内容,感受春联描写的意境,兴趣浓,效率高,学习效果好。
(三)品春联,拓视野
作为小品文,就应该让学生有所得。基于这一点,朱老师把了解春联对仗和声律美的特点作为另一个教学重点。教学上不老生常谈,仍然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特点,在读中体会特点,读出感受,读出语感来。在教学的最后,朱老师还展示了一幅上联,回家作业就是接着配下联,这一作业真是灵活有趣,激发了学生研究春联,甚至是创作春联的兴趣,同时也开拓了他们今后阅读的空间,为学生真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打下了兴趣的基础。
教学结束后,在我们的交流中,朱老师也谈了第二课时的设想,是着重于是春联对仗和声律美的引申,我想朱老师一定会在“接下联”环节中给孩子们更多的展示机会,这样的有思有感有创作,一定会是非常精彩的,相信孩子们一定可以在集思广益后创作出最佳的春联作品。
第二篇:听《愚公移山》一课有感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转载)
很荣幸我能参加黑龙江省农村骨干教师省级研修班,我的收获很多。我听取了多位名师的讲座,参观了哈市著名的经纬小学。经过这次培训,我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身为一名农村小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所肩负的重任。如果不能用一颗真挚的心去浇灌祖国未来的花朵,就枉为人师。
«愚公移山»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持之以恒”。本文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热情赞美为达到某种理想,敢于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本文故事情节简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决定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因为学校举行教研会,所以我选择了这篇课文。
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我们不要“灌水”,而要“点火”,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而《愚公移山》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新课伊始,我唱这首歌导入新课,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疏通文意不是一个难题,只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词意,掌握故事大意就没问题了。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及愚公精神这个方面。根据文本与学生实际,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默读、圈点、批注,着重体会愚公和妻子、智叟的两段对话。从妻子的担忧中听出了什么?从智叟的嘲笑中又听出了什么?着重体会愚公面对妻子、智叟的言行。回答妻子时是坚定的,是胸有成竹的,是斩钉截铁的;回答智叟时是自信的,是义无反顾的。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态,通过自由读、同桌读、分角色等朗读方式,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想移山实在是太难,难得不可思议,难得让人觉得就是痴心妄想。
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我没有带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而是如一个洁净的读者面对一个洁净的文本一样,不带任何偏见,让学生读解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也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寓意,我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提出:愚公一家的举动为什么会感动玉皇大帝?让学生再带着问题“回炉”全文,进行思考。学生从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进而思考到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具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而这些正是感动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后我又顺势问他们“智叟为什么要反对他的这种做法呢?”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他比较自私,有的说他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
就在这时,我针对他们的观点请出一位学生作出总结:愚公移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他的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而这也正是这篇课文所要揭示的道理。引导学生用现在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最后得出结论: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不能蛮干。做事要有勇有谋,要知道变通。至此,学生们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谛,而这些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给学生头脑中“点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充实自己,多阅读有关的书籍和杂志,多了解自己学科的新动向、新理念、新观点,并适当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我将为之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而不愧这一称号。
师的公开课,尤其是赵素萍老师的一节课《愚公移山》我感触颇多。首先她的教学思路清晰,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用美妙动听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一种理想境界,紧接着出示作者介绍,课文内容,环环相扣。其次,她在课上应用的多媒体图画展示只是辅助了一下,没有整节课展示画面,说明这有侧重点。再次,把整个文言文串成现代文提出四个大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讨论不同观点。还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树立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生生的互动参与,教学中互动模式多样,采用小组互助合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针对问题,教师又做了个别辅导,学生见解很有创新精神,能提出独特的问题,教师通过耐心讲解就把所要完成的任务都解决了。
静下来,想想别的老师的课,再看看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同时对自己也提出许多问题去思考,尤其是英语课,怎样就能让学生感兴趣呢?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怎样能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呢?今后也一定要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
今天是4月20日,我在师范附小五楼阶梯教室观摩了张晓言老师的语文课《愚公移山》,听后深觉受益匪浅。
张老师亲切的教态,舒缓的语调,铺就了沉稳、自然、真实的课堂基调。
整节课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恰当的引导和点拨,激活了学生的的思维,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上课之初与学生的交流: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猜猜老师的心情怎样?等句子,处处彰显了师生交流互动的平等、亲切,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创设了和谐自然的课堂氛围。
教师巧妙地从人物名字入手,确立正反方观点,分组辩论,找依据,一步步引领学生去剖析课文内容,领会人物精神。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得情感体验,领悟了人物的精神,而教师恰切引导,适时点拨,使学生的回答是那样精当而到位,即使有的学生语言表达没有达到尽善尽美,却更显质朴与真实。
如果说,张老师以上的表现是全新教学理念的外显,那么,词语的考察,句子的分析,朗读的指导,则体现了传统语文教学扎实的功底和实效。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彰显了传统教学与现代理念、方法的有机融合。
而适时插入的晋代张湛的评析,《列子·汤问》的节选,无不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同时将现代汉语与古文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也为中学再学习古文《愚公移山》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在词语考察环节处,教师细心地将词语进行了分类,如:人名一类,地名山名一类,常用词语一类;就连题目的出示都间匠心,在课件展示时,题目里“山” 是字放大的;甚至对学生的评价,都是从细小处入手,而这些细节处理无不透露出张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能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师善于将文章的内在联系展现出来,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体会,进而去总结,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积累,进而形成扎实的语文阅读能力。
综观整节课学生学得认真愉快,教师上得轻松自如。而我更是获益多多。
首先,教者细节处理见功力,单就是文中插图的有效利用这一点就值得我学习,因为我常常忽略这最切近的资源。
其次,放手让学生自主辩论,论中体会,处理自然,也让我自叹不如。因为我常常低估了学生的感受能力,总是扶得过多,也就少了思维火花自由碰撞的美丽。
再次,教者勾连上下文,现代汉语与古文相联系,更使文章的体会殊途同归于大语文观下,令学生受益匪浅。
很想说,听课真好!积累丰富的经验真好!在反思与评价中互助提高更好!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蠢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学生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自信、负责地表达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第三篇:听《老人与海鸥》一课有感
听《老人与海鸥》一课有感
在校际联盟交流活动中,11月21日有幸聆听了我们学校陈炎芬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一课。陈老师课堂上那朗朗的读书声,浓浓的语文味,我想大家会同我一样,感受很多,收益不少吧。
《老人与海鸥》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21课),这是篇精读课文,在学习本组课文中具有引领的作用,单元导读中明确地提出本组课文的训练项目:继续练习用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课文描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要是通过老人对海鸥和海鸥对老人两个方面的描写,用几幅动人的画面,细致地抓住老人语言、动作、神情和海鸥动作的描写,写出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真挚的感情,传达出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和震撼人心亲人般的情谊。陈老师在展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以生为本,明确教学目标,抓住课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一、文本处理,新颖独特
陈老师先以老人图像进行情境创设,激趣导入来进入课题,以一种清晰明了的视觉形式道出了本课的主旨,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然后检查先前部署的预习情况:进行字词交流检查,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并注意正音;让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接着让学生快速阅读并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文章可以分两部分。老师问:哪个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让学生初步地体会老人与海鸥的深情。再问:让你深感意外的是哪个?老师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交流体验,感受海鸥对老人哪亲人般的爱。这样的处理方式体现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二、以生为本,以情促读,读中悟情
我们知道,课堂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课文中描述人物的思想感情,需要感情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老师要求用波浪线划出老人与一般人喂海鸥、呼唤海鸥不同地方的句子,然后进行朗读指导。例如: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一步,撮起嘴向欧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和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 ——“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在这里,老师也做了范读、引读,让学生扮演老人呼唤海鸥,读得很好,叫得很亲切,从朗读中可以感受到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和爱。在这里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这朗朗的读书声,展现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也使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的理解,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得,切身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所蕴含的感情,句子背后深刻的人文内涵,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学生得到美好感情的熏陶。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扎实,切实体现了为培养朗读能力而设计。为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老人,老师从饼干也引出了老人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老人生活的一些资料。在交流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这一句子时,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三个“褪色”,感悟老人虽然贫困,但还那么爱海鸥,给他们买食物,体会老人对海鸥那份与众不同的爱。引导学生抓住“朋友告诉我,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十年了,每天必来”、“老人边走边放”等重点词句时,老师都让学生想象成一幅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如此一步步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具体化,让学生进入老人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老人与海鸥的情思。这部分的教学,老师重视朗读指导,在多媒体上展示重点的词句,调动了学生读书、进入文本的积极性,显示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三、有效拓展,内化感受
读写应是有效结合的,老师也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我认为这是个
的老人,因为
。这个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充实了课堂,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品味了文章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升学生书面的表达能力。
一堂课下来,总会觉得一些地方做得不够,可能有些紧张,我觉得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有些距离,没有在做为“参与者”“学习伙伴”的位置上;教师评价语言激励性还不够。
2012年11月
第四篇:听《刷子李》一课有感
听《刷子李》一课有感
管村小学胡玉梅(2010.5)
有人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正如那来自生命深处的歌会,自然本色,妙于天成,设计大处泼墨、高屋建瓴,真有“推窗观天地,挥毫凌云烟”之气派。今日细细聆听孔婷婷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课文《刷子李》一课颇有同感。
在这节课中,孔老师一开始以一张名片导入,形式新颖一下就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进而引导为什么称其为刷子李,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通过重点引导读广告语也就是本课的题眼,引发学生思考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接下来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文中寻找出描写刷子李刷墙的句子,教师抓住重点词语引导读书,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出刷子李的技艺超群。通过引导学生读刷子李的徒弟曹小三赞师傅技艺高超,到怀疑师傅身有白点,再到发现白点竟然是烧的衣服洞这样一波三折的阅读,让我们的心也跟着跌宕起伏,从侧面反应出师傅的高超技艺,名不虚传。最后很自然地进行品德教育,感情升华。引导学生思考刷子李这样的技艺是一天练成的吗,最后寄予学生厚望,希望他们将来也能在某一行业后面加上自己的名字!当时我也深深地被感染,跟其他老师说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也能被人称为“老师胡”。孔老师整节课下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虽然在引读时还
有些小瑕疵,但是瑕不掩瑜,让我感觉本课的设计痕迹很淡,有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而反观自己的课堂,大有捉襟见肘之感,恰似一幅藏于深室的画一旦挂于本真自然面前,便黯然失色一般。这或许就是我的课堂的最大遗憾。诚然,我的课堂还远远未达到好课的境界,无法浑然天成。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还很稚嫩,远不及其他老师之渊博厚重。我需要多请教,多探索,多实践,我还需在设计上下功夫。从字词的预热、环境的把握、情节的切入、语言的品味、人物的解读到文本的感悟与拓展去精心设计。
在本课中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美!那始终盈于课堂的融融的对话氛围、那含于同学眼中的真挚与热切,那精彩纷呈、张扬个性的多元解读、那默默流淌在师生心头的审美的河流,所有这一切,都澎湃着生命的情感,拍打着语言的浪花,溅射出耀眼的光芒!
真的,只要你给学生一方土壤,学生就会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只要你给学生一把“刷子”,学生便会舞出无限的精彩!
第五篇:听《杏儿熟了》一课有感
听《杏儿熟了》一课有感
临港外国语小学
金引春
再次聆听徐屹老师的课,被徐老师良好的个人素养所深深折服。徐老师对文本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课堂组织与驾驭的能力也让人佩服,听她上课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是在朗读方面,训练扎实有效。新课程要求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徐老师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去读,读的形式也很多:指名读,个别读,教师引读,齐读……带着孩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在徐老师的指导下明显进步。
其次是注重对词句的理解和感悟。徐老师让孩子们找出描写杏儿多的词语,并说出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标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找出描写奶奶笑的句子……看得出,徐老师每一步的设计思路都遵循这样的规律:找出关键词句——理解意思——体会感悟——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还为突破课文学习的难点奠定了基础。
另外在落实本课重点复述课文时,教师的方法是得当的。她用带读的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动词,在这些动词的引领下,顺利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
总之,这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也是一堂成功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