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经典诗文 悟人生道理(学习经典诗文有感)
读经典诗文 悟人生道理
——读经典诗文有感
沿河县和平镇四完小四(1)班 温月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诗经》到诸子散文„„无一不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本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诵读经典诗文”读书活动。通过诵读经典诗文,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而且净化了我的心灵。让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更让我领悟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古人云:“德为立身之本”,“行高者,名自高”,“才高者,望自大”„„充分说明了品行的重要性。那在新时期,我们小学生应怎么办呢?应爱国爱惜公物,尊重他人,勤俭节约,孝敬父母等。现在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少年儿童不比学问和技能,攀比吃穿的现象特别严重。由此,我们更应牢记古人教导:“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弟子规》又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些名言警句教育和警示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可见诚信的重要性。通过经典诵读,我一定会受到启迪和教育,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让我收益非浅。意思是说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同时也包含着一个做人的道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作为我们小学生,我们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
真的,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这时“经典诗文”会来提醒你,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那我们人生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
同学们,让我们继续诵读经典诗文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让它来提升我们做人的品位,引领我们克服人生道路中的重重困难,向成功的彼岸迈进吧!
第二篇:读苏轼诗文有感
读苏轼诗文有感
高
旭
我并不是一个酷爱文学的人,然而第一次接触苏轼的诗文,我就被那一篇篇富有哲理的作品深深折服了。
苏轼诗文名垂千古,而我们若能够品味其为人,品味他那执着而旷达的心境,则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苏轼为人,行诸诗文,而高于诗文。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狂放诗句,充分显示了苏轼威武刚强的英雄本色。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猎猎英姿。相较柳永的“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那种花前月下的儿女情长,则更显得豪气冲天,别有一种至刚至韧的气概。苏轼此词,更流露了他想要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然而,无情的命运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所有报国梦想都被击得粉碎。他也曾在痛苦中挣扎,“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以及“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些词句都抒发了他九死一生后对世态炎凉的慨叹。《卜算子》一词是他此时落寞、孤寂、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那是一个残月下的独步者,他徘徊踯躅,孑然一身,无人知晓,无人问津。只有那被惊动的未栖的孤鸿,或许可以借凄清夜月黯淡的辉光瞥见他这个寂寞孤独的“幽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然厄运一次次降临,作者依然痴心不改,高洁自许,他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融于流俗,哪怕是只能孤独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也不愿意随意拣一根枝条栖息。“不肯”二字透露了主人公的选择。哪怕是寂寞,哪怕是孤独,哪怕是
无人理解,但那种高旷洒脱、绝尘去俗的境界将永远是苏轼一生不悔的追求。
虽然身处逆境,即使壮志难酬,但他没有陷入悲观的泥潭,他很快从报国无门的焦虑不安中解脱出来,他以超凡脱俗的旷达胸襟接纳了所有的厄运。那份旷达让他最终学会了因缘自适,识度明达,最终走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境界。于是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他吟咏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这首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气象之雄浑,意境之开阔,更让我们领略到他那博大豁达的胸怀。
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的胸怀。在顺境中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尚且不易,在逆境中仍能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苏轼的旷达胸襟,在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在这些词文中,我们很难看到一个历尽生死劫难、被贬谪、被流放的罪官的潦倒落魄形象。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横槊赋诗、豪情勃发的一世枭雄曹孟德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我们看不到在自然造化面前悲观自怜的俗者,却看到了超然物外、羽化飞升的仙人。
由此我想到了屈原。比较屈原的《离骚》与苏轼的《前赤壁赋》,从艺术审美价值上说都堪称“千古绝唱”,但二者对读者的人生启迪,却不可同日而语。
品读《离骚》,我们可以看到屈原高洁的品行,但他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总是一种难以解脱的怨情。我们在欣赏他“上下求索”的执着的精神时,似乎也有了种渴望悲剧的意象。读屈原,令人叹惋。而苏轼诗文则展示了一种跳出苦闷走入旷达的超脱。当他看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自然之理时,便放怀高歌,尽享“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同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然而一位陷入情事的困扰无法开怀,以死亡鉴
证生命的高贵。另一位却在春种秋收的艰难岁月中享受田园生活的清贫、恬淡,在与大自然的契合中坦然释怀。应该说,我感动于屈原的执著求索,更欣赏苏轼的旷达超脱。
从苏轼的诗文中我学会了乐观,学会了释然。
第三篇:读红色经典诗文有感
读红色经典诗文有感 ——党在我心中
山下渡小学 淦述健
指导老师
郝享连
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从爸爸妈妈、老师的嘴里知道了吴勤烈士、陈铁军阿姨的事迹。中国共产党面对敌人的屠刀,威武不屈的形象,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又从红色经典诗文这本书上读到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祖国的美好明天,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黄继光为了革命的胜利,用他的血肉之躯堵枪眼,用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从容不迫地走向敌人的铡刀,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战斗英雄董存瑞为了开辟祖国解放的胜利道路,舍身炸掉敌人的碉堡。从这些烈士们的身上我认识到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也明白了为什么高高飘扬的国旗这样鲜艳?为什么冉冉升起的朝阳这样鲜红?因为这是血染的风采。
其实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党,每当星期一在校园里升旗,看着五星红旗高高的飘荡在天空中,我就想起了人民解放军战士们,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保卫着祖国,“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听到这首歌,作为中国人民人人都知道,它也是打败侵略者的一份力量,就像周恩来爷爷一样所说的:“我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当然,我们人人都爱自己的祖国,而我们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所有的战士们用坚强的后盾保护着我们的后代。
我从书中知道八十年前,在苦难深重的中国,一个伟大的政党诞生了。她就是中国的共产党,八十六年的风风雨雨,八十六年的光辉灿烂,使我们的党成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他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就是我们的母亲,她用乳汁哺育我们长大,为我们奉献着,默默无闻,她把苦难留给自己,她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全国老百姓们的安宁,她不惜一切的代价,献出了自己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无怨无悔。
我通过读书还知道在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运动爆发了,在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一九二六年七月,国民革命军师北代,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由此看来,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此强大,是党努力的支撑起了现在的今天。
我有时放下书本在静静地深思着:没有党,现在哪会有我们的存在呢?没有党现在不知道城市会是什么样子„„就像刘传文烈士带领赤卫队从左翼镰子寨进发,但当时陈尧古的部队联合由罗岗顽余上的敌人,已赶到镰子寨,阻击左中两翼部队前进,由于敌人的武器多而精良,无法取得胜利时,我军下令撤退。当进,刘传文为了掩护赤卫队后撤,阻止敌军追击,他使用两支驹壳枪靠在大松树下与敌人激战,结果,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中,他却壮烈牺牲了,那时他才二十二岁。
烈士们为了祖国而牺牲了许多,在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成立了。正是因为有了党的领导,我们中华人民社会发展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是党,不顾一切的代价为祖国努力的奋斗着,是党,用自己的生命挡住了对我们祖国的最后一次攻击,是党,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细心的呵护着我们的成长,是党,用她的心血建筑成了我们现在的“新中国”。
党,我们为你祈祷,为你忠心的祝福,现在战争已结束了,我们国家的老百姓已经和平了,您就可以安心的休息了,您伟大的功绩将会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我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我们都要好好学习,为党争光,来回报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这和谐,美好的环境里,我们都要牢记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不能忘本,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凭自己的良心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每一件事,为人们服务!
第四篇:读毛泽东诗文有感
读毛泽东诗词有感
提及毛泽东,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那个领导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的伟人。可是毛泽东还有另一个同样有着巨大影响的身份——诗人。
毛泽东诗词是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在1928年秋,毛泽东喜闻井冈山以少胜多的胜利消息,不禁作了首《西江月·井冈山》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喜悦之情。“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仅仅十三个字就准确的描绘出我军在井冈山上面临的危险境地,准确的将我军面对危难的从容不迫,和对敌时的大无畏精神表现出来。也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那大气,无惧的领袖气魄。
我读了很多毛泽东的诗词,他的诗词大多是气势蓬勃,英勇豪迈的风格,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首著名的《沁园春·雪》。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与上一首词相比已是时隔八年之久了,这八年里中国和红军发生了很多事情: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长征开始,遵义会议召开,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一二九运动等。而对于毛泽东来说,这八年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期间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领导了很多次大围剿,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该诗就是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上山观察地形后写的。此时的毛泽东望着北国的“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雄伟景观,内心激荡,赞叹一句“分外妖娆”已不足表达心中的感叹,又一句“江山如此多娇”才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看着这代表着中国精神的景象,毛泽东不禁想到为这如此多娇的江山折腰的中国的历史人物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虽是中国历史中叱刹风云的英雄人物,但时隔八年的毛泽东此时已尽显领袖风采,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告诉世人“今朝”的风流人物定会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壮美雄浑的意境,磅礴的气势,奔放的感情,豪迈的胸怀表现出毛泽东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从一位军事家转变为了一位政治家,自然他诗词的内容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他的诗词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成为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基本主题。
毛泽东是集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文化巨人,各种角色各有自己的特定规定,而又密切相连、不可分离。对于诗人毛泽东来说,战争年代军事家才略触发了他的战斗诗情,和平建设年代政治家的才智则引出了他的一系列诗思。
在国庆一周年的典礼上,毛泽东的诗兴十分高,他邀请柳亚子填词记盛,并说他再和一首。这是毛泽东让人作词,主动要唱和的唯一的一次。于是便有了这篇《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毛泽东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算起,到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说到“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其中不乏悲痛与愤恨,但更多的是对帝国主义的一种蔑视。这里毛泽东从五亿人民的视角来看旧社会的**。接着毛泽东的一句“一唱雄鸡天下白”,将新中国成立带来的光明写的既形象生动又恢弘大气。有人认为,在描述新旧社会对比的诗词中,以毛泽东这一首为最好。的确如此,此诗从全部中国人民的角度来看共和国成立的意义,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是全国人民的国家。
第五篇:颂读经典诗文
颂读经典诗文弘扬民族精神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众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经典。走进经典之中,我们会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省语委办要求在充分巩固前几年诵读的成绩的基础上,为着力提高诵读活动的品味,同时要搞好“红色经典”的诵读,最大限度的保证全员参与。
中华古诗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精粹凝练,音韵和美。阅,则赏心悦目;读,则琅琅上口;诵,则心领神会;吟,则意气飞扬。从楚辞汉赋到唐诗颂词,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尤其是古诗,短小精悍,常常是一字惊人,千锤百炼的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又往往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诸多伟人、学者,常有诵读古诗文的喜好和卓绝背功。毛泽东能背数百首古诗文,自己也写出了许多佳作名篇。而胡锦涛主席在许多场合能够随口吟诵古诗文,显示出亿人文明大国的领袖风采。我们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开展读古诗、诵古诗、议古诗、演古诗、画古诗等活动,可以净心、正根、养气、怡情、益智。不仅能够增进个人的文学素养,更有利于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使大家终身受益。
同学们,想想你自己,面对愈来愈那学的学业知识,你是否想到了孔子的执著?面对与同学的摩擦,你是否选择了楚庄王的宽容?面对人生的不幸,你是否想到了司马迁的顽强?在个人爱憎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是否明白了苏武不因家亡而投降匈奴?
走进经典吧!走进经典,你就能更快的完善你自己,走进经典,你就能为弘扬中华文化尽一份力。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立足与传统文化课,立足与课前5分钟的诵读活动,立足与学校的墙壁文化。走进经典,营造优雅的学习文风,掀起学校诵读经典的热潮,为弘扬民族精神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