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经济学是什么》心得
读《经济学是什么》心得 作者:蒋鹏
班级:会计学院13级财务管理2班 学号:1350430092 作为一个已经学习了微观经济学的学生而言,经济学这个名词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许多在市场经济中拼搏的人都意识到掌握一些市场经济规律、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就如我们这些并非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人也都深深感到,经济学知识的匮乏给我们的工作甚至日常生活带来的不利。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不是我们不想学习经济学,而是无学习经济学之门;或者说,无法以我们可以接受的成本获得经济学的知识。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是专业搞经济学的,我们大家都有着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有点空闲还要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放松休闲一下,能够拿出来学习经济学的时间和资源是很有限的,根本无暇去拜读厚重的经济学经典。况且,如今的经济学已经不是谁想学就可以学的了的,它那些陌生而又生硬的术语、极为复杂而深奥的数学模型,让即使受过一般高等教育的读者也敬而远之,退避三舍。经济学因此成了少数经济学家课堂上和书斋里的阳春白雪式的欣赏品,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皇冠”。在大众迫切需要经济学知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为经济学有了这么广泛的接受对象提供了如此天赐良机的时候,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但是有幸拜读了梁小民教授所著的《经济学是什么》一书,就好像交了一位好朋友,相信任何一个阅读了《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的读者,都会佩服作者在书中表现出来的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功夫。这本书,就好像有人用一个个日常生活的例子与你拉家常,双方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中,你就了解并熟悉了那些经常在经济学家口中蹦出来的术语。
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通俗歌手的数量与高昂的门票价格,谈到最先在成都出现的电影院5元票价的冲击波,谈到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当这些例子说完了,一个关于价格如何调节经济的问题,即经济学家常常说起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就解释清楚了。从这里,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需求定理,什么是供给定理;也明白了均衡价格、均衡数量为何物;还懂得了需求弹性和供求弹性的作用。
再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一个人中彩票后的变化,谈到及时行乐的观念,谈到吃第三个面包和第一个面包的不同感受,谈到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些例子说完了,家庭决策方面的问题就解释清楚了。从这里,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效用;也明白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为何物;还懂得了实现消费者均衡意味着什么。
又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曾经在农村风行一时的养鸡专业户,谈到“农夫山泉有点甜”这个家喻户晓的广告,谈到让所有老百姓受益的彩电价格战,这些例子讲完了,关于企业市场竞争战略的问题就讲清楚了。从这里,我们既了解了市场的不同类型,即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又懂得了什么叫单一价格,何为歧视价格;同时,对博弈论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略知了一二。
还比如,作者在书中剖析企业家的收入,以及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是几千万人尚未脱贫,另一方面是少数人开着宝马车去高尔夫俱乐部等现象,强调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就是解决效率与平等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把这一问题比喻成蛋糕,“既包括如何把蛋糕做大,又包括如何使蛋糕分得更平等一些。”例子讲完了,平等与效率得选择问题也就清楚了。从这里,使我们明白了企业家赚的是正常利润这一道理;知晓了如何用劳伦斯曲线、基尼系数等来衡量收入分配状况;懂得了用结果公平论和过程公平论来正确理解分配制度上的公平。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经济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从经济学家口中蹦出来的各种术语和概念,让其他行业的人和普通百姓敬佩之余,又多少有些不明所以。《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把经济学和非经济学专业人士、甚至普通百姓的距离拉近了。也许在这之前,我们会觉得经济学术语和概念晦涩难懂,但是看完这本书,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术语和概念,原来很简单,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我国正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的大潮不可避免地使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我们也许没有精明,但是,我们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正如《经济学是什么》第一章的题目所说: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那么,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呢?我以为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要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首先必须学好经济学这门课。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确的思维方式要有丰富的知识做保障。读这本书仅仅是我们进入经济学这座科学圣殿的一个起点,一个入门,而现实问题往往又是十分复杂的,因此,要真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之余,多读一些经济学著作和教材,多关心一些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扎扎实实地打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惟又这样,才有可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二是要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还必须经常加以实践。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然后再把理论带到实践中去检验,并指导人们的实践。要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也应当不断地实践。经济学家常常喜欢说这么一句话:学习经济学并不能保证你不站到领取救济金的队伍里,但至少可以让你懂得为什么失业。可见经济学这门知识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三是在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同时,我们还要防止片面的思维方式。如果学经济学的只强调经济,学历史的只强调过去,而不愿关心与之紧密像联系的政治、文化等等,不知道事物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会走向片面的误区。经济学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学派、观点,我以为正是经济学全面、联系地对待客观事物的又一佐证。总之,只要我们坚持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对待每一事物,我们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毕竟经济学教会了我们又一种思维方式。
第二篇:读《每天学点经济学》心得
读《每天学点经济学》
我个人觉得读经济学的著作,首先要了解几个基本经济学知识:首先经济学涉及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可以说与所有社会人都息息相关,其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不管是人、企业、地区还是国家,都是“经济的”即所有这些单位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动机;再次经济学不同于数学、物理学等是门精密的定量科学,没有一成不变的经济学即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经济学。
虽然作为一名经济管理类的大学毕业生,但是我对专业的经济学了解的并不算深入,读《每天学点经济学》我第一个感受就是此书通俗易懂,这本书中每个章节都有相关的经济学现象实例列举,还在文中穿插了专业词语的详细解释,更有经济学原理的通俗易懂的分析,适合绝大多数人阅读。
一本书的好坏看其前言即可,因为一本书,为其写前言的人,一般是作者钦佩的先哲,或是某领域卓有建树的大家。如果前言都不能吸引你的目光,我认为这本书就没有什么细读的必要了。其次前言是洞明该书之主旨要义、阐述该书之艺术优劣,不可或缺的“拐杖”; 前言还是既简明又颇富价值的文章。很多信息也只有前言可捕捉到,所以我很重视前言的阅读。读此书的前言我的收获是:它给我们把经济学作了详细的分类,还有各类经济学的范畴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从读它的前言开始,我被带到了丰富的经济学世界,去探索奥妙无穷的经济学现象,感受和发现微妙多变的经济学原理。
在阅读此书之前,我所理解的经济学只涉及市场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两大方面,看过此书才感觉自己的经济学知识的了解是如此浅薄。它把经济学分为:市场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等等十大类64个社会经济学现象,其中还穿插了100多个经济学常识。由于此书涉及的内容太多不方便一一介绍,所以我选择了其中一章:第二章消费经济学中的一节比较优势作为重点,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文章一开始以讲述了一个退休的厨师同时又是做家务能手的人(皮特先生)却要雇用临时工为他做家务的故事,在别人看来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他却用比较优势的经济学原理给出了答案:他如果花费1小时整理家务,就会耽误从事厨师的1小时的时间(前提是:皮特做厨师每小时50美元,而临时工每小时10美元,而且皮特做家务1小时相当于临时工工作1.5小时),也就相当于他如果做家务每小时要浪费了35美元。这其中就涉及到机会成本、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通过文中经济学小常识中的解释,这些理论并不是很难理解,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绝对优势最初的定义是:各国以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国际分工,通过自由贸易增进共同利益。例如a国生产羊毛成本最低,b国生产汽车成本最低,他们就分别在羊毛和汽车的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绝对优势产业的,例如c国生产羊毛不如a国生产汽车不如b国,c国该怎样进行国际贸易呢,此时就需要比较优势理论了,大卫·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即各国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相信读到这里所有人都明白了为什么皮特宁愿自己“休息”并雇佣临时工也不愿自己做家务了吧,当然这个例子是以经济学基本原理即人都是“经济”的人,这里的人想问题做事情的出发点就是“利益最大化”,所以皮特虽然退休了,但是他认为以自己的能力工作1小时就应该有50美元的利益,如果让他工作1小时得到15美元的利益,他是无法接受的。但是若是你是现实生活中的退休的皮特,毕竟每小时50美元工作的应该不会太多,做家务应该比在家休息的利益更大些吧。
在很多人都认为贸易就是互通有无,而且认为强势的一方在贸易中占有优势,例如发达国家利用剪刀差掠取不发达国家的资源等等,其实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贸易的原则是公平交易,但是毕竟真正的公平交易少之又少,或这可以说:根本没有绝对的公平交易。当然在贸易中强势一方占有绝对优势,但不会在各个方面都有比较优势,而弱势一方尽管生产率低,工作效率低,但是必定在某方面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所以可以说“贸易总是有利于双方的。这也是经济全球化最终有利于各国的基本原因”。
虽然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经济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成熟深入,它所揭示的规律也很有代表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经济学的研究毕竟涉及到很多方面,关系到各种因素,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也只不过是以某几个主要因素为分析对象,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所以对现代经济学既要充分的学习研究又要不能完全迷信依赖它,经济学的研究还有十分巨大的空间,有待更多的优秀的经济学家去研究和探索。
相信随着经济学的进步和发展完善,没有哪个单位、国家能脱离经济学的指导而实现经济繁荣。所以对于个人和单位研究经济学必不可少且势在必行。
阅读本书,会得到一次与经济学家的心灵对话,会更加理解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爱上经济学现实生活中„„
姓名:*** 日期:201*年**月**日
第三篇:经济学心得范文
经济学心得体会
01110901 李浩
先说一下以前对经济学的认识。在大一下学期,我选择了《生活中的经济学》这门课。在宋宪萍老师的这门课上,我了解到了:经济学,就在我们平常的小事中,大到爸妈以及亲朋好友热衷的投资和炒股,小到我们自己平常的记账理财,甚至还有商场里的促销手段,以及生活中的很多细微现象,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原因之一可能是,软性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由于圆柱形容器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可是人们大多不会直接就着盒子喝牛奶。成本效益原则也显示,它们不大可能装在圆柱形容器里贩卖。超市里大多数软性饮料都是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的,这种架子便宜,平常也不存在运营成本。但牛奶则需专门装在冰柜里,冰柜很贵,运营成本也高。所以,用方形容器装牛奶便提高了收益。再如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等等等等,全都可以用大众心理学和经济学来解释了。
但是,宋老师的课我并没有太多的去听,故没有获取太多的经济学知识,只有仅有的一点而已,或许是因为老师讲课的风格问题吧。从刘老师的课上,我觉得给我感触最大的,还应该说是两个尺度: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我们可以用这两个尺度来衡量经济学中的各种发展问题。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都可以用这两个尺度来衡量它的发展状况。一个国家GDP的高速增长,从西方普遍认同的真理尺度来衡量,它确实是发展了;但是用价值尺度来衡量,人的素质素养并不一定跟上了发展的节奏,而且很可能是倒退了。而人的发展,虽然说在短期内不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但是,从长远上来看,滞后的人的发展必定会带来经济的衰败,而且很可能是无法挽回的结局。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采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发展战略。
谈到发展问题,就想到老师给我们讲到的从前的ford集团和现在的富士康集团,两个截然不同处境的大企业。前者采用分工的企业管理方式,从生产率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它确实是极大地提高了产业的生产效率,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出的产值获得了显著提升,使其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高额的利润。不变的工作时间,提高的工作效率,那么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就增大了,因此企业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就极大地提高了。同时,新兴的的分工方式,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超额剩余价值。因此,我们就看到了ford集团因分工而产生的经济效益。
相比较而言,富士康集团同样采取了这种模式,但是结果却又是另一番景象:13名员工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相继跳楼。这个现象,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这种分工模式导致的。首先,分工正如ford集团一样,也提高了相对剩余价值,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一样,分工的企业生产模式已经普及,故企业只能赚取工人创造的相对剩余价值,也就是说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ford集团以前那么高了,再加上富士康集团处在产业链的加工生产环节,所获取的利润是极其低下的,所以企业极大地压低中国员工的工资。其次,中国人口众多,大学生普及,如此少的就业岗位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力。工人们一边要承受就业压力,一边还要承受公司对员工的工资压榨和束缚的人生自由,这个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富士康员工的跳楼事件。我们再从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分工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带来了竞争力,这在真理尺度的衡量下是可取的;但用价值的尺度来衡量,企业的员工自身的发展却受到了束缚,甚至可以说是退化,每个员工被变相的当做了“机器”,重复着简单的机械动作,大脑的思维也基本上停止了。不同的尺度来衡量富士康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其出现跳楼事件的根本原因。Ford集团没有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我认为是分工模式刚开始,ford集团赚取了巨大的超额剩余价值,因此它提高了工人们的工资,满足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形式,也对公司的管理模式起到了一定适应性,因此短期内没有出现富士康这种悲惨的局面。
这是通过课堂上,刘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一些看法来对问题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析。我觉得经济学是很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及平常的知识积累,在今后的生活当中,经济学一定能帮助我更清楚的来看待这个社会,了解这个社会的运行而受益终生。
第四篇:读《经济学》有感
读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有感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想起了《辞海》,都是那么的厚实,沉甸甸的。还记得当初拿到的《经济学》一书时,心里没有底,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书,我想,让我这个初出茅庐刚接触经济学的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教科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但我还是鼓足了勇气翻开了《经济学》的第一页。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常常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作者在这本书中,将其广博的知识、深刻的洞见、机敏的论辩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具体论述上,其“简洁的文句、清晰的解释和精练的图表”会让你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仿佛享受了一顿经济大餐。这样的一本好书怎能不让年轻的学生为之心动和浮想联翩呢?我想说很多很多关于我看完这本书后的感想,可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提到的“投资有利于长期发展”来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这么一个简单的概念,可以在身边很多事情中得到印证:从买股票或是基金,小孩上学受教育,公司做广告宣传产品,到国家投资建设公用基础设施。可以说无不体现着这个概念:先投资,后收益。其实一想,这跟咱们中国人常说的厚积薄发是一个道理。这个时候,投资是一种积累,也是一个积蓄能量的过程。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有爆发的时候了。人、原子,都一样。
想到这里,感觉自己好像悟到了点什么,想起自己在大一没怎么好好读书,对自己确实是个不小的损失,因为我放弃了对自己的一次投资,好在我还有三年的时间来弥补。不投资,对以后的产出就会有影响,要想消除这种影响就只能通过今后的再投资来弥补了。当今,很多人对自己手头的钱都知道该怎样规划,怎样投资来获取最大收益了——这在我们国家是一项可喜的进步,至少大家不会像从前大多数人家里只知道把钱存银行那样了。
可是,我要说的是,在注意对身外财务的投资之外,我觉得大家不应当忽略对自身的投资,因为“人”才是最容易获得高收益、高回报的“投资渠道”。大家想想,控制人是不是比控制一些机器更容易给自己带来财富,就像美国南北战争前的南方奴隶主就能依靠黑奴获得巨大财富,这也是为什么同样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资产和人三者之中,只有人不能买卖,我想除了道德因素外,主要因为控制人能产生巨大效益而带来的不平等市场竞争,也许才是连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允许买卖劳动力的深层原因。所以,在买股票、基金、房产、保险的同时别忘了给自己做点投资。保证你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益。
当然,对自身的投资并不仅仅只是读书。像社会实践、观摩,甚至给自己买身好行头,都是对自己的投资。社会实践能教你一些实践经验,是为你将来进入社会更好的闯荡而投资;观摩则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帮助自己进步,从而为自己的能力提高而投资;买身好行头,能让你精神抖擞,别人也能高看你一眼,是为你的人气投资。三者都是投资,只不过投的领域不同而已,就像有人炒股、有人买基金一样。不管怎样,这终究是给自己做了投资的,而且是会带来正收益的投资。
第五篇:经济学实习心得
在李老师的安排下,我六个人成为一个小组,同时确定实习的题目为价格歧视的表现形式,虽然这次实习时间不长,仅有一周时间,但让我们受益匪浅。使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局限课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并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小组进行实际调查,走访安康各大超市,批发市场,各大医院及联通、移动、电信等通讯公司了解价格歧视在这些领域的表现形式,小组成员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分析探讨,在规定的时间内比较出色的完成了这次实习任务。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只用经过共同的探讨才能迸出思想的火花,在实践中才能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
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我作为一名大学生,由于从未深入地接触社会,在与别人交谈时,语言过于专业化,使得不少调查对象不明白自己说什么。自己一向喜欢独处,经过这次实习才发现团队合作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后我也会向这方面改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不断总结,逐步完善,主动学习,积累经验,提高综合能力,以求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发挥出更多的作用,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另外,感谢李老师为我们的这次集体实习所作的帮助和努力,同时希望学校能给我们更多的实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