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学心得
心得体会
经济学是研究一个社会如何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学科。这一定义也许不会让所有人满意,却大体为现代经济学体系划定了基本的活动疆域。撇开作为方法论的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不论,我们可以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而产业组织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或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它们都是围绕如何实现经济效率这一研究主题而组织起来的。
作为基础学科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各分支学科提供概念基础和分析框架,尤其是前者。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赋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所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以严格的数学形式表达。在微观经济学中,《国富论》里追逐私利的个人被抽象为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人。基于这一所谓的经济人假说,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架构可以理解为“两个男人的世界”,即居民和厂商(这里接受男人更具理性、女人多富感性之说)在两个市场——即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相互作用(如图1)。在产品市场上,居民是产品的购买者,厂商是产品的供给者;在要素市场上,二者的角色换位。
居民理性的,他进入市场的动机是寻求自身满足或效用的最大化。在决策时,他受到资源稀缺的约束,比如,在产品市场上,可用于购买各种商品的收入是既定的;在劳动力市场上,可用于获取收入的工作时间是既定的。在产品市场上,居民的决策可以概括为寻求既定收入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这一优化问题,借助数学方法,可以推导出居民对某一产品的个别需求曲线。在竞争性市场上,通过横向加总,就可以推导出该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同样,厂商也是理性的,他进入市场的动机是寻求利润的最大化。由于利润同时取决于成本和收益,因此,厂商的决策相对复杂些,他既要考虑因产量变动引起的成本变动,也要考虑因产量和价格变动引起的收益变动。但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其最优决策因此得以大大简化。借助数学方法,同样可以推导出厂商对某一产品的个别供给曲线(为该厂商边际成本曲线的一部分),并通过横向加总推导出该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
由于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都刻画了产品的市场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将它们置于同一坐标平面上进行分析。当需求的力量与供给的力量相等时,完全竞争市场就达到了均衡。福利分析表明,此时,市场达到有效率的状态。以上的分析尽管是在单个产品市场的均衡或者说局部均衡的意义上进行的,但更为严格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同样证实了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性。
这样,微观经济学就在证实“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基础之上,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于理性居民和厂商之间相互作用的完全竞争分析框架(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思想在现代躯体中的复活,因此,完全竞争分析框架也称新古典分析框架或新古典经济学),而且通过这一分析框架,为我们展示了诸如偏好、效用、需求、供给、成本、收益、利润、均衡、平均、边际、最优等一系列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二
然而,现实中的经济是复杂的,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形可谓少之又少,但这并不能抹杀提出完全竞争市场的意义。毕竟,我们只有明白什么是有效率的,才能理解什么是非效率的。事实上,在完全竞争市场成为衡量经济效率的标准之后,种种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吻合的情形就被一一拿来对照,在此基础之上的研究,既成为微观经济学不断拓展的领地,也成为许多分支学科纵横驰骋的战场。
相对于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等不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经济中更加普遍。那么,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和消费者之间,尤其是厂商和厂商之间如何交互作用?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效率意味着什么?如果缺乏效率,那么政府应采取哪种公共政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产业组织理论和政府管制经济学关注的核心。
在市场上,价格是联系居民和厂商的纽带。然而,像路灯、国防等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就存在居民不付钱也能参与消费的所谓“搭便车”的可能;而像环境污染等外部性问题的发生,则源于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等产品难以自发形成可交易的市场。这意味着,在公共产品、外部性等场合中,市场价格无法自发形成,依赖价格调节经济的市场机制因而是失效的。我们知道,市场是由本质上追求私利的居民和厂商所组成的私人部门活动的场所,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表明私人部门也难以有所作为。为此,只有依靠公共部门(或政府)的干预和介入,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之,进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这一分析思路恰恰构成了公共经济学(或财政学)的逻辑起点。
完全竞争市场是一个不存在交易摩擦的完美世界。在这里,现实中各式各样的企业组织退化成一个简单的投入一产出函数;在这里,我们看不到货币、银行、证券等的存在。源于科斯、威廉姆森等人的贡献,交易成本的概念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经济学从此变得更具解释力。交易成本经济学提出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就产品的提供而言,有时市场本身就足以胜任(考虑一下戴尔电脑公司,其电脑产品所需的零部件几乎全部来自于市场交易),既然如此,为什么存在企业?答案是,企业是一个节约交易成本的组织。相对于市场来说,企业节约交易成本的能力有多强,它的边界就可以有多大。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兴起,不仅使企业组织重新成为经济学关注的对象,而且让货币和各种金融组织在微观经济学中有了自己的位置。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尽管存在价格和买卖关系,我们却看不到货币的影子。而当我们用交易成本的概念思考货币功能的时候,我们发现,尽管需要货币媒介的买卖比无须媒介的物物交换看起来多了一个环节,似乎成本更高;但在n种商品的场合,要让所有商品交换的完成需要经过n(n—1)/2次;而借助货币媒介,只需要(n—1)次。因此,只要n>2,货币能够节约交易成本的好处就显现出来。当然,货币节约交易成本的功能的发挥,需要有良好的组织为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种金融组织和制度。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就成为金融学的主题。也可以这么说,金融学就是从货币融通的角度研究如何有效配置资源的一门学科。在家庭、公司、政府和国际的层面上,金融学分别被称为家庭理财、公司理财、财政学和国际金融。
完全竞争市场还是一个有着完全信息的完美世界。然而,现实中因信息不足问题而带来的缺憾可谓无处不在,如在电脑、手机、二手车等市场上,买的不如卖的精;在保险市场上,卖的不如买的精。于是,如何克服因信息不足或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所谓“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或委托一代理问题,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成为信息经济学、契约经济学等研究的主题。
至此,我们概览了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基本面貌及其所衍生的众多经济学分支学科。不难理解,微观经济学体系可以视为一座围绕完全竞争或新古典分析框架构建而起的精美大厦。基于完全竞争分析框架,微观经济学将那些可以喻为砖块的一个个基本概念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有秩序地组织起来。但是,仅有框架毕竟过于简陋,为了让这座大厦变得实用和精美,还需要加以装修,各分支学科所起的作用就在于此。它们源于微观经济学,取材于微观经济学;又提出新的概念或分析工具,让微观经济学逐步完善起来。不过,无论这座大厦如何变迁,实现稀缺资源有效配置这一研究主题却是基本不变的,各分支学科的区分主要是在各自观察经济的视角或切入点的不同上。
第二篇:经济学心得范文
经济学心得体会
01110901 李浩
先说一下以前对经济学的认识。在大一下学期,我选择了《生活中的经济学》这门课。在宋宪萍老师的这门课上,我了解到了:经济学,就在我们平常的小事中,大到爸妈以及亲朋好友热衷的投资和炒股,小到我们自己平常的记账理财,甚至还有商场里的促销手段,以及生活中的很多细微现象,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原因之一可能是,软性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由于圆柱形容器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可是人们大多不会直接就着盒子喝牛奶。成本效益原则也显示,它们不大可能装在圆柱形容器里贩卖。超市里大多数软性饮料都是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的,这种架子便宜,平常也不存在运营成本。但牛奶则需专门装在冰柜里,冰柜很贵,运营成本也高。所以,用方形容器装牛奶便提高了收益。再如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等等等等,全都可以用大众心理学和经济学来解释了。
但是,宋老师的课我并没有太多的去听,故没有获取太多的经济学知识,只有仅有的一点而已,或许是因为老师讲课的风格问题吧。从刘老师的课上,我觉得给我感触最大的,还应该说是两个尺度: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我们可以用这两个尺度来衡量经济学中的各种发展问题。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都可以用这两个尺度来衡量它的发展状况。一个国家GDP的高速增长,从西方普遍认同的真理尺度来衡量,它确实是发展了;但是用价值尺度来衡量,人的素质素养并不一定跟上了发展的节奏,而且很可能是倒退了。而人的发展,虽然说在短期内不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但是,从长远上来看,滞后的人的发展必定会带来经济的衰败,而且很可能是无法挽回的结局。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采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发展战略。
谈到发展问题,就想到老师给我们讲到的从前的ford集团和现在的富士康集团,两个截然不同处境的大企业。前者采用分工的企业管理方式,从生产率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它确实是极大地提高了产业的生产效率,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出的产值获得了显著提升,使其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高额的利润。不变的工作时间,提高的工作效率,那么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就增大了,因此企业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就极大地提高了。同时,新兴的的分工方式,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超额剩余价值。因此,我们就看到了ford集团因分工而产生的经济效益。
相比较而言,富士康集团同样采取了这种模式,但是结果却又是另一番景象:13名员工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相继跳楼。这个现象,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这种分工模式导致的。首先,分工正如ford集团一样,也提高了相对剩余价值,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一样,分工的企业生产模式已经普及,故企业只能赚取工人创造的相对剩余价值,也就是说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ford集团以前那么高了,再加上富士康集团处在产业链的加工生产环节,所获取的利润是极其低下的,所以企业极大地压低中国员工的工资。其次,中国人口众多,大学生普及,如此少的就业岗位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力。工人们一边要承受就业压力,一边还要承受公司对员工的工资压榨和束缚的人生自由,这个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富士康员工的跳楼事件。我们再从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分工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带来了竞争力,这在真理尺度的衡量下是可取的;但用价值的尺度来衡量,企业的员工自身的发展却受到了束缚,甚至可以说是退化,每个员工被变相的当做了“机器”,重复着简单的机械动作,大脑的思维也基本上停止了。不同的尺度来衡量富士康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其出现跳楼事件的根本原因。Ford集团没有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我认为是分工模式刚开始,ford集团赚取了巨大的超额剩余价值,因此它提高了工人们的工资,满足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形式,也对公司的管理模式起到了一定适应性,因此短期内没有出现富士康这种悲惨的局面。
这是通过课堂上,刘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一些看法来对问题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析。我觉得经济学是很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及平常的知识积累,在今后的生活当中,经济学一定能帮助我更清楚的来看待这个社会,了解这个社会的运行而受益终生。
第三篇:经济学实习心得
在李老师的安排下,我六个人成为一个小组,同时确定实习的题目为价格歧视的表现形式,虽然这次实习时间不长,仅有一周时间,但让我们受益匪浅。使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局限课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并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小组进行实际调查,走访安康各大超市,批发市场,各大医院及联通、移动、电信等通讯公司了解价格歧视在这些领域的表现形式,小组成员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分析探讨,在规定的时间内比较出色的完成了这次实习任务。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只用经过共同的探讨才能迸出思想的火花,在实践中才能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
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我作为一名大学生,由于从未深入地接触社会,在与别人交谈时,语言过于专业化,使得不少调查对象不明白自己说什么。自己一向喜欢独处,经过这次实习才发现团队合作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后我也会向这方面改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不断总结,逐步完善,主动学习,积累经验,提高综合能力,以求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发挥出更多的作用,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另外,感谢李老师为我们的这次集体实习所作的帮助和努力,同时希望学校能给我们更多的实习机会。
第四篇:产业经济学心得(定稿)
学习产业经济学心得
通过罗老师一学期的教学和指导下,让我对产业经济学这门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在此将我对产业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了解与心得总结于下: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各种均衡问题等。通过研究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制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产业经济是居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连接宏微观经济的纽带。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研究逻辑起点,主要研究科技进步、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流动、空间发展与经济绩效的学科以及产业的动态变动规律,主要研究经济数据的工具有计量经济学工具,主要分析方法有博弈论分析方法、各种力量博弈、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方法、主要思想来源是哲学中的矛盾对立统一思想、辩证法思想,主要模型来源于自然科学模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根本联系上是相通的、一致的。构建由微观开始、从而中观层次到宏观层次知识体系和逻辑大厦。试图寻求产业的发展规律性,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实体经济的踏实的学问。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引擎,实体经济则是轮胎。产业发展必然由非均衡趋向均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东部、中西部经济发展失衡,必然东部会有”灾难“,经济危机对东部冲击是最大的。产业经济学是预测性较好的学科。
回顾了这么多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接下来就通过案例来说一说我学习产业经济学的心得吧:以我国汽车产业应采用一次性投入方式,还是逐步投入、滚动发展方式实现规模经济为例,我认为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滚动发展或一次投入的方式。这是因为,企业规模经济主要取决于技术与市场这两个因素。技术与市场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上决定了产业的规模经济,从而决定了汽车产业中特定企业的适度规模。对特定企业来说,如果拥有广阔市场前景、同时企业自身内部条件(包括资金实力、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职工素质等)也能够跟得上,那么可以采用一次投入(一次到位)的方式。如果市场狭窄、规模扩张的难度很大(这对中国很多汽车企业是一个现实),或者企业自身内部条件(包括资金实力、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职工素质等)也跟不上,那么应该选择逐步投入、滚动发展的方式实现规模经济,这是我通过学习产业经济学,用产业经济学的知识所得出来的结论。
再者,通过学习产业经济学,用产业经济学的视角我也看到了当前国家和社会的一些问题:(1)整体技术处于较低水平。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薄弱,加之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存在着制度上的障碍,我国不仅缺乏高科技产业,同时,传统产业的高科技环节也很薄弱。(2)“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特征明显。由于前期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受制于落后的技术水平,我国产业结构具有显著的“三高一低”特征。(3)资源瓶颈较为严重。我国已经逐步进入重化工业化时期,产业发展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原材料与环境容量,由于我国资源总量不足与结构缺陷必然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资源瓶颈特征。
因此我认为通过学习产业经济学不但丰富了我们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也能让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个社会的相关问题:那就是产业经济学的角度。
第五篇:工程经济学心得
工程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
本来这门课是选修课,班上很少人选,没上课以前我抱一种怀疑的心态,很担心这门课上起来会很枯燥;但是,自从上第一节课之后,这种担心就完全消失了,反而觉得选这门课,特别是选到了贺老师的课绝对选对了,非常值了。因为贺老师上课上的非常好,很多没有选这门课的同学听说贺老师讲课讲得好之后都来听课,而且好多没选课的同学基本上每节课都来听。
有些老师让学生感觉讲得好,是因为他们能把每一个知识点讲的很清楚;有些老师让学生感觉讲得好,是因为他们能把上课气氛活跃起来;有些老师让学生感觉讲得好,是因为他们能在课上讲很多有趣的笑话;有些老师让学生感觉讲得好,是因为他们能够很巧妙的在课堂中间插入讲故事或讲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的时间。但贺老师不同,自从上了贺老师的课,我就觉得贺老师是一个全能型的老师。贺老师上课不仅能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还能把每一个知识点用最恰当的比方给说得明明白白,并且配以最形象的表情和动作来讲述每一个知识点。
有很多老师都会讲笑话,而且讲得也不赖,也能使大家哄堂大笑;但贺老师在讲笑话的时候不仅仅只是笑话本身让大家感觉很不错,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做出恰到好处的表情与之搭配,常常让人觉得回味无穷。比如,贺老师在说自己是学道路专业出身的时候,并不是直接说学道路工程;而是把“公路”换成重庆人常说的“马路”二字,也就是学马路专业,并配以恰当的表情和语气,使全教室哄堂大笑。所以,听贺老师讲课毫无压力,感觉很轻松,而且能够轻松愉快的学到知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遇到过像贺老师这么优秀的老师。
当然,学这门课不只是学会了听笑话,也学到了一些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和理论知识。在课堂上老师举了很多让人听了感觉好笑,但又非常容易理解的容易理解的例子。比如,交税这个问题。其实,没学这门课之前,我也认为没有以多少钱的形式交税就没有承担税务,事实上这样认为是错的。听了贺老师的课之后,才明白,我们自从出生那一刻起衣食住行无处不在交税。很多东西并没有需要你交多少钱的税,但实际上我们也交了税的;比如说,吃一个盖饭,老师给的比喻是“一盘回锅肉八元,税两元”。我们都明白有的东西没让你交税,但实际上我们也是交税了的。事实上好多东西都不会直接找你要税,因为直接收税让人觉得不合情理。就好比汽油涨价,有的人认为汽油涨价关我什么事反正我有没车;但事实上,这是错的,就算没有车,但我们每个人出门都得坐车吧,如果油费涨了,那么车费肯定会涨价,这不就间接的影响到我们每个人了吗?
虽说,这门课只有32学时,而且还要除去两学时的考试。但是,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我们学校的特点,有侧重点的讲了这门课程。这门课的基本学习内容,基本上就是如下6个章节: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第二节 需求理论 第三节 供给理论 第四节 价格机制 第五节 弹性理论 第六节 政府干预 第七节 工程经济学概念
第二章 现金流量的构成和资金的等值计算
第一节 现金流量的构成 第二节 资金等值计算 第三章 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工程经济学分析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工程经济分析的动态与静态评价指标 第三节 工程经济多方案的基本类型及比选方法 第四章 不确定性分析
第一节 不确定性分析概述 第二节 盈亏平衡分析 第三节 敏感性分析 第五章 工程项目积极评价
第一节 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概述 第二节 财务评价 第三节 国民经济评价
第四节 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济评价 第六章 价值工程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价值工程对象的选择与情报收集 第三节 功能分析
其中,前面两个章节讲得比较详细,时间也花的比较多,当然概念性的东西也比较多,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理论知识。老师在讲这些理论性的知识的时候常常很注重理解它实质性的东西,而每当我们把实质性的东西理解之后,这个问题就很快就理解了。比如,在讲产品的替代关系时,我们都知道产品的替代关系有竞争性替代和互补性替代两种情况。但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只是把它记住了背会了就是了。我们更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用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去诠释它。在这里,竞争性替代品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同类”产品;而互补性替代品,它们的关系就是相互“依赖”。这样,用简单的词语,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个问题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看到事物的本质。当然,这样的学习方法不管是在文科和理工科类的学习中都是实用的,我们只有真正的弄明白了一个事物或者一个原理的基本本质之后,才能够很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我非常赞同贺老师的教学方式就是,要求学生把基本概念弄明白,而不是一再的强调死记硬背,因为背下来的东西是会忘记的,而当自己真正理解了之后就会很清楚,也不会很轻易的忘记的。比如,贺老师出的考题不会出现套用很复杂的计算公式的计算题,因为记公式往往记得慢而忘得快,而我们真正要用的时候完全可以查阅资料和书籍,没有必要记一大堆计算公式。所以,记公式完全是消磨人的精力和时间,让人感觉记起来很痛苦而没有一点好处。
我也非常赞同贺老师关于灵活性简答题的观点,因为只有灵活性的没有固定答案的题才能考出学生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像那种具有一条一条的标准答案的简答题无非不过就是需要记忆的东西,记住了就考万事大吉了。而灵活性的题目在于学生必须理解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在上课的中,我发现老师有时候好像在赶进度,有的时候没有笑话而全是理论知识。其实,依我个人的听课情况,一直讲理论知识接受的效果不是很好,还是中间有娱乐的笑话感觉课堂气氛要活跃些;如果一直讲理论知识则听的时间太长容易疲惫,接受的效果也不是很好。我个人认为就算时间很紧也没必要赶进度,对于那些不太重要的部分可以不讲,这样就有充足的时间来让每一节课都充满乐趣。我觉得老师在讲理论知识的时候可以中间插一些有关经济学的国家政策或者讲一些时事政治,因为同学们都比较喜欢听。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老师讲课有自己的安排,也可能我没能够全面的从老师的角度考虑,以上的建议仅供参考,如果说的不对请老师不要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