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植物生活史对策学习心得
植物生活是对策学习心得
生活史对策的研究始于Cole,主要论述生物一生中一次繁殖和多次繁殖的进化优劣,认为一次繁殖在进化上优于多次繁殖,这个结论成为Cole悖论的基础。Cole的开创性工作掀起了一个不小的生活史对策研究热潮。据Stearns统计,仅1975-1979年间,共有2家杂志刊载138篇该领域的文章。研究者们特别强调生活史对策对于种群的繁殖和生长性状有重要意义。1.目前存在以下几种植物生活史选择对策: 1.1一维选择对策
r-,K-选择是一种与密度或拥挤度相关的一维选择。按照有机体投入到繁殖当中的能量比例沿r-K连续体排开,投入能量高的为r-选择种,投入低的为K-选择种。事实上,r-,K-选择是相对的,只标明有机体的相对属性,没有哪一个种完全是r-或K-选择。
按照MacArthur和Wilson的原意,r-种完全处于生态真空之中,不受密度,不存在竞争,而K-选择种处于高密,竞争激烈的完全饱和的生态系统内。K-对策只注重种的繁殖和散布能力。尽可能地将能量投入到繁殖中去,最大限度上占有资源;后者设法增大存活可能,只繁殖少数竞争力极高的后代。
r-,K-选择理论的优点在于简捷和高度概括性,因而具有相当强的感染力。其致命的弱点有两条。第一,将种的生活史解释为由单一选择压作用的结果,把种的生活史对策过分简单化了,不能解释生活史格局的多样性。这种作法实际上掩盖了生活史对策的进化。第二,r-K-选择理论是以logistic方程为模板提出的用它来预测生活史缺乏种群数量统计(demography)方面的基础。
1.2二维选择对策
把 r-,K-对策与种群数量统计联系到起的是PiankaH,他将r-和K-选择种的特性概括为一张对比表,对比项目有气候、死亡率、存活率、种群大小、种内和种间竞争、寿命、选择倾向以及概括特性等。Pianka首次将环境因素引入r-,k-选择理论发展了r-,k-对策理论。Gadgil和Solbrig比较了Taraxacum officlnale的几种生态型,它们生长在干扰程度不同的生境中,不同的生态型分配到繁殖组织申的能量不同。对于适应性较广的种,处于变动的不确定气候下的种群,倾向于r-选择;反之,则倾向于K-选择。看来,种群在r-K连续体上的位置受制于生态系统的特性和种群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r-,k-对策还具有时间动态的特点同一物种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对策,此时为r-对 策,彼时可能为K-对策;或者同时具r-和k-对策,比如大量小种子的r-对策和低繁殖效力的k-对策,只是不同时期两者各占的比例不同罢了。在动态对策下,个体其在条件有利的时期繁殖或存活。这充分表明环境不确定性是生活史对策的重要选择因子。1.3多维选择对策
Grime三角对策
Grime将植物生物量增长的外部因素分为两大类:逆境和干扰。加上竞争项,则构成他的“ 三对策模型,也称“Grime三角模型”。他将逆境定义为限制植物全部或部分千物质增长的外部强制因素,比如光照、水分或矿物质不足,以及温度不适。将干扰定义为破坏植物生物量的外力,比如,风、霜冻、干燥土壤侵蚀和火烧等物理因素,以及人、植食动物和病害等生物因素。他认为竞争对策主要在生产力高、干扰不频繁的群落中出现。具备这种对策的植物根/茎比、叶面积和根的表面积大,并且变化迅速。逆境忍耐对策总是与生产力不高、干扰弱的状况相伴,植物外形小,变化缓慢。而杂草对策为干扰强烈、潜在生产力高的生境植物所特有。采用该对策的植物无性生长减弱迅速,资源转向种子的生产。
Grime也明确表明三角模型与r-K连续体的关系。该模型不同于r-,k-对策模型的最重要之处在r-K连续体上,r-端更多地表现为抗干扰能力较强,K-端为忍耐逆境的能力强,连续体中部的广大区域的种则表现竞争对策。
Wilburm多维选择对策
Wilburm提出的多维选择概念,除竞争和环境不确定性两维外,将植食者取食选择也列入。认为一个种所受的选择力要视其在三维空间的位置而 定。由于竞争能力和每年幼苗发生机会高度不确定性的双重强度选择,物种可能推迟成熟,种粒较大,并且多次繁殖。植食者取食可以分为:取食种子、幼苗、根、茎、叶、芽、花和子房。Janzen 曾讨论种子和幼苗对取食的适应。
Wilburm等的研究表明,在可确定的环境中,每年存活率都恒定的种结实量大,甚至 以成熟植株存活率低为代价。在极不确定的环境下,植物存活决定于环境因素,如降雨大小、无霜期长短等。这样的种寿命长,每年的结实量小。上述三种选择压相互之间不是独立的。如降雨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竞争格局,上一次霜冻时间可能决定取食格局。2.Grime植物生活史对策
Grime认为,竞争是相邻植物间利用相同谱带的光照、矿质离子、水分分子或空间范围的趋向。胁迫是限制全部或部分植被干物质增长的外部限制因素。干扰是通过导致植物部分或全部破坏从而限制植物生物量的要素。三对策模型(CSR理论)来源于Ramenskii(1938)和Grime(1974,1977)的思想。植物适应性反应的很多差异可由生境生产力和干扰(包括频度和强度)予以预测和解释。如果建立一个包含4种植物生境类型的模型,并在其上将极高和极低的生产力与极高和极低的干扰相结合,则只有3种植被发生的可能。在生产力水平低同时又存在频繁而严重的破坏时,植物难于生存。生产力水平和干扰强度的另外3种匹配对应了普遍存在且具有明显特性的基本植物对策:竞争型植物C(Competitors);耐胁迫植物S(Stress tolerators);杂草型植物R(Ruderals)。
Grime指出,繁殖更新对策包括营养性扩展、在植被中裸斑的季节性更新、借助持久种子库或传播体的繁殖、借助大量风媒种子和传播体的繁殖、通过持续幼苗库的繁殖等类型。Grime认为,繁殖阶段的选择力常常与幼体对“安全立地”的利用相关,并且常常与生活史后期阶段的选择力迥异。幼体与成体间的特性互不相关的现象极可能由在繁殖阶段普遍存在、在时间上或在空间上的个体传播特性(大量的风媒传播体的生产和持久种子或孢子库的累积)造成。
Grime发展植物对策思想的初衷是解释植被过程,后来又用其解释生态系统的功能。在植被过程的解释中,Grime重点论述了植物对策与植物优势性、植物群落集成、物种珍稀性和灭绝机制、植被演替的关系。
Grime认为,优势性与竞争不同,竞争的焦点仅在资源捕获,优势性则是包括了竞争和一些其它的诸如施惠作用等过程的产物。由于优势植物在大小上胜过相邻植物,也由于高大植物对矮小植物具有伤害效果,因此形成了优势性。不同对策的植物形成高大体幅的机制不同:对于竞争型优势植物(通常为肥沃生境上演替前期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大体幅的形成依赖于从环境中高速率地吸收资源;对于胁迫忍耐型优势植物(通常为贫瘠生境或肥沃生境上演替后期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大体幅的形成与长时期在限制条件下保持低比率生长的能力相关;对于杂草型优势植物(通常为一年生草本),大体幅的形成依赖于诸如大的种子贮量、快速发芽、生长和种子生产等特性。一个可频繁观测到的结果是:耐胁迫植物居于优势地位的群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
Grime从营养结构、生产力和稳定性方面阐述了植物对策与生态系统特性之间的关系。植物功能类型控制生态系统特点的论题可由C对策者和S对策者在植被和土壤中对污染物的不同富集效果证明。Chemobly事件引发的预测英伦三岛高地区域Cs沉降量为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由于强调生产力和植物防御的普遍性差异,C S R理论与“动物对植被的影响依赖于生产力”假说间表现了高度的吻合。C S R理论认为,营养结构(包括与分解生物相关的结构)可由优势植物的初级功能类型预测。尽管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可被植被利用的资源的供给量,但是由于控制食草动物对植物的消耗量并通过调节枯落物的质量和数量促进或抑制矿质营养循环的优势植物的功能生物学不同,使例外情况 出现。C S R理论可用于预测植被的抵抗力和恢复力,C S R理论认为:对应于抵抗力和恢复力的两组截然不同的特性间表现了均衡关系;抵抗力与耐胁迫植物的特性间、恢复力与杂草和竞争植物的特性间存在可预测的关系。研究极端自然事件对植被的影响以及对不同植被类型进行气候要素变化影响的模拟控制试验已证实可用C S R特性预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在寻求研究植被可持续性的科学基础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生态系统进行统一的功能分类,而且这种分类需考虑诸如生产力、物理结构、营养结构和主要组成植物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等可变特性。
McIntyre等列出了实行功能特性研究的全球比较尚未回答的问题:第一,在一个宽泛的气候和干扰历史范围,哪些特性一直与特定的干扰方式相联系?第二,就主要的生活型而(乔木、灌木、禾草、一年生杂草),气候和干扰历史如何影响植被组成?第三,具有可比的生活型、气候和干扰历史的植被对目前的干扰如何反应?第四,是否存在这样一种趋势即,气候对生理特性的作用更强还是干扰历史对繁殖特性的作用更强?植物对策概念将作为重要的生态学框架引导这些研究,C S R理论将在其中起到引导和借鉴作用。3.植物竞争中Grime理论与Tilman理论比较分析
除了Grime本人和其同事,现在还有其它学者利用 C S R理论进行生产力和多样性关系、植被演替、植物分布、生态恢复等理论和实践研究。
对C S R理论的讨论已经进行20多年,而且还在进行。Tilman的理论与Grime的理论抵触很大。Tilman认为植物生长与一种或几种资源有关,植物对策表现为对各种可利用资源不同组合的不同适应方式。R*为最小资源有效性,对应于一种植物的需求,源于植物吸收资源量与资源补充间的关系。在大批竞争植物种中,最有竞争力的植物就是具有最小R*的植物。Wilson等对Grime的C S R理论述评为:已有证据并不支持“在高度干扰的生境‘竞争’和‘胁迫’点位间的物种组成无差别”;支持C S R理论的证据有限;作为群落生态学的预测模型其实用价值有限;截止目前这一理论仍然是群落生态学中最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理论。3.1种子萌发特性对植物苗期相对竞争能力的影响 由于竞争的复杂性,目前尚无完善的竞争理论Grime从植物的性状和竞争影响角度出发建立了最大生长率理论(the maximum growth rate theory),Tilman则从种群性状和竞争反应角度出发,利用资源解析模型建立了最小资源需求理论(the minimum resource requirement theory)。Grime理论认为竞争成功主要是资源捕获能力的反映,与竞争能力正相关的关键特征之一是相对生长率(RGRmax),竞争优胜者将是具有最大营养组织生长率(即最大的资源捕获潜力)的物种。Tilman理论则将竞争成功与否定义为利用资源至一个较低的水平,并能忍受这种低水平资源的能力,认为具有最小资源要求的物种将是竞争的成功者。尽管这两种理论都有其合理性,都有一些试验结果支持,但由于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导致他们对竞争的观点略有不同,甚至存在着一些冲突:①竞争成功是由高的资源捕获潜力决定(Grime理论)还是由最低平衡资源要求决定(Tilman理论);②竞争强度随环境生产力的增加而增强(Grime)还是不增强(Tilman);③竞争能否决定演替各时期的优势度(Tilman),演替中期群落中竞争者是否占优势(Grime)。这些冲突使得一些重要生态问题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如随环境生产力的增加,竞争等级和竞争在群落组成、结构与动态方面的相对重要性是增加还是减小等。为此,Deborah等提出资源动态两阶段假说,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更加普遍的理论解释。由于不同植物获得和利用资源能力的差异,同种植物也由于个体大小,叶量、根系的分布差异,使得资源可利用性对不同植物和同种植物不同个体间有相当大的差别,导致植物对资源的竞争具有不对称性,即多数情况下种间、种内竞争总是存在强者和弱者。种间竞争不对称程度与环境因素有关,特别是各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环境生产力,也就是说植物竞争具有环境相关性。Keddy等测定了18种湿地草本植物(test species)对一种目标植物(phytometer)的种间竞争效应,表明种间竞争的这种不对称性与土壤肥力水平有关,从低肥到中等和高肥力水平,不对称程度分别增加 1.31倍和1.45倍。Silvertown等发现随雨量的增加草本植物与非草本植物相比,其在群落中的优势逐渐得到加强。
3.2 邻体植物大小、数量、空间影响区域及个体资源利用特性对竞争的影响 根据资源动态两阶段说,个体在资源的正波动期迅速抢先利用土壤资源的能力决定了在资源正波动期对其它植物的竞争抑制和不被其它植物抑制的能力,即净竞争效应和反应是由资源利用特性决定的。植物资源利用特性对竞争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吸收与利用能力,如耐低资源水平的能力,快速抢先利用资源的能力等;二是资源分化,包括空间分化,如冠层和根系的垂直分层,时间分化如生活史。如由于气孔导度大的植物通常水分利用效率低,因此在高水环境中具有较高光合速率和较低 水分利用效率的植物通常具有竞争优势,而在水分限制环境中,具有较低光合速率和较高水分利用效 率的植物具有竞争优势。在美国大盆地(沙漠地区),具有较高气孔导度且能耐较低土壤水分的植物三齿蒿 比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的美国黄松和Pin“Sjefferyi,能抢先利用土壤水分,并使得土壤水分降低到松科植物可利用水平以下,将松科植物竞争出局。从资源利用特性这个角度,植物的竞争能力可分为总体竞争能力(total competitive ability)与单位重量竞争能力(per-gram competitive ability)两种。前者通常与个体大小有关,后者可用单位重量资源吸收率表示,单位重量资源吸收率越大,单位重量竞争能力越强,从长远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它获得了相对于其个体大小更多的资源。
按照Grime理论,在资源相对充足的情况下,生长速率相对高的植物迅速占据并利用资源,减少资源可利用性并延长资源桔竭期,可能更具有竞争优势。同样按照Tilman理论,个体较大的植物由于资源需求、消耗量较大,在资源枯竭时可能不具有竞争优势。植物的资源利用特性在不同的生长期如幼苗期、营养期和繁殖期也有所不同,因此竞争效应对个体生长、繁殖和存活的影响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3 非生物环境因素对群落中共存植物相对竞争能力的影响 群落中物种竞争能力的大小可以排成竞争等级(competitive hierarchy),前人的研究表明群落中的确存在着竞争等级,但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竞争等级是否一致,同一环境条件下群落中各植物竞争等级是确定的还是随机发生的,生态学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都不一致。Goldberg等认为竞争等级是确定的,不受目标种和邻体选择的影响,而Haizel等则得出相反结论,如果竞争力与不同植物资源利用特性有关,而资源利用特性受个体大小、资源水平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则在群落环境中各植物的竞争等级是不确定的。正是由于植物种的资源利用特性不同,再加上植物个体大小、距离等的影响,随环境生产力的提高种对间的竞争不对称性可能增加也可能降低。按照Grime理论,由于植物的竞争表现与对资源的吸收利用成正相关,种对间的竞争不对称性是随环境生产力的提高而增加的。Goldberg比较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关于种间竞争不对称性的30个研究结果,发现有半数支持上述观点。如红三叶和黑麦草混播时,在相对低氮环境中,红三叶受抑制程度较小,高氮环境中受抑制程度较大。
3.4 竞争与群落组成、结构和动态的关系 在竞争不对称的前提下,按照生态位理论和竞争理论:具有相同生态位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即生态位重叠越多,物种共存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时,其中一种最终会被竞争出局(Gause排除法则);但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无干扰和环境胁迫),如果种内竞争大于种间竞争,具有相同生态位需求的物种也可以共存,在单一限制性资源环境中,能存活和繁殖的种最终会将其它种排除在外(Tilman R法则)。如果种间相对竞争能力接近,由于资源分摊而共存,或外部生态因子如干扰、种子迁移和弱环境胁迫等,使得竞争短期内达成平衡或阻止竞争发生而共存。生态位分离或资源分化可以避免资源竞争以获得共存,如深根系和浅根系植物对土壤资源利用的分化。按照这一理论,S种只能共存于S种不同的限制资源多维资源空间。Tilman等提出必需元素的小规模空间异质性将允许大大多于S个物种在S种资源空间中共存。3.5 竞争对个体生长和群落演替的相对重要性
关于种间作用机制和个体对非生物环境的直接反应的相对重要性,在生产力梯度上植物的竞争强度是增加还是相似等问题已经争论了几十年,特别是在低产环境或逆境条件下。主要有两种观点:Grime认为在低产环境中竞争相对不重要,因为植物生物量低,相应的资源利用损耗慢。在低产环境中,竞争能力小而适应性强的植物占优势。因为它们在资源枯竭期存活率高。相反,Newman和Tilman 认为在环境生产力梯度上虽然资源的可利用性不同,但竞争与适应性同样重要。在低产环境中,主要是对地下资源的竞争(矿质营养和水分),而在高产环境中主要是对光资源的竞争。
根据资源动态两阶段说引:土壤资源总是处于波动状态,个体生长相应的也会经历两个阶段,即资源的正波动期(pulse periods)和负波动期(interpuls periods)。竞争的重要性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①植物对土壤资源的吸收利用与非生物因素如下渗、蒸发和挥发等两者分别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可利用性的渐次降低。②资源正波动期因竞争引起的生长量减少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负波动期个体的存活率。如果资源负波动期资源的可利用性是由非生物因素决定的,且负波动期个体的存活率与正波动期个体生长量无关或呈负相关,Grime关于在低产环境下竞争不重要的假说成立,以上两个条件只要一个成立,Newman& Tilman假说成立。假说认为竞争可以发生在所有生产力环境中,但主要发生在资源的正波动期,而个体的存活和对特定生境的适应能力大体上是由资源的负波动期决定的。在资源负波动期,如果资源的渐次降低至少部分地是植物的存在度和多度的函数,那么在资源的负波动期植物的存活必然受到竞争的影响。即在资源正波动期植物生长和资源积累决定了资源负波动期存活率,而竞争则使植物在资源正波动期减少生长和资源积累,引起资源负波动期存活率的降低。这样在低产环境中竞争显得更为重要,即使竞争不影响资源负波动期资源的可利用性。由于资源吸收与利用主要发生在正波动期,在各个生产力梯度上对生长的相对竞争效应大小不会有多大变化。然而,如果负波动期资源水平主要是由非生物因素而不是植被因素决定的,竞争效应对存活的影响将降低。进一步来说,种群多度和分布决定于低资源期个体的适应性,这时候优势种也仅是那些能在资源负波动期存活的植物,而不是那些在资源正波动期竞争力强的植物。参考文献
[1] Grime J P.1973.Competitive exclusion in herbaceous vegetation [J].Nature,242:344-347 [2] Newman E1.1973.Competition and diversity in herbaceous vegetation[J].Nature, 244-310 [3] Tilman D.1980.Plant Strategies and the Dynamics and the structure of Plant Communities [M].Princeton N 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班勇.植物生活史对策进化[J].生态学杂志1995,4(3):33-39 [5]刘志民,赵晓英,范世香.Grime的植物对策思想和生态学研究理念[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4):603-608
文献1,第15组: 韩红艳 *** 杜悦 *** 房颖 *** 何玲 *** 李珊 ***
第二篇:中国社会生活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生活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国社会生活史
二、课程学科类别:模块课
三、学时与学分:51学时3学分
四、先修课程
五、课程教学目标:社会生活史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文科学生的基本必修课之一,讲述的是广大民众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际关系在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该课是中国历史文化和民众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过去的历史研究,往往忽略对历史细部的描述,使历史成为枯燥乏味的数字与事件的罗列,即使对历史规律的表述,也因缺少社会生活的实证而削弱了论据的支撑。通过本课程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层面来再现历史上民众生活的多彩画面,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除了政权更替、制度消长外还有更加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使他们对历史的关注除了精英人物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民众及其生活。对社会生活史的重视将必定使历史更加鲜活,更加趋近于历史的本真。通过学习,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使他们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及中国国情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适用学科专业:历史学本科专业
七、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组织2次左右的课堂讨论,占4个课时,小论文不少于2篇,平时成绩以30%计入总分。
八、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庄华峰《中国社会生活史》合肥工大出版社,2003年版。参考书: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2、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
4、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三联出版社,2001年。
5、陈来生〈风俗流变——传统与风俗〉,长春出版社,2004年。
6、《中国古代史常识》专题部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
7、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0、朱大渭《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李斌城、李锦绣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2、朱瑞熙、张邦炜《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3、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4、林永匡《清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7、仲富兰《民俗风情》,文科十万个为什么系列。
18、陈廷湘、谢放《中国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
19、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20、陶立璠《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23、曲金良《中国民俗文化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5年
25、仲富兰《民俗与文化杂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27、李玉川《中国风土趣话》,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
九、考核方式:两次课堂讨论作业加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30%,其末闭卷考试占70%。绪言(2学时)
一、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现状
二、学习和研究社会生活史的历史文献
三、学习社会生活史的目的与意义
1、社会生活史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文科学生的基本必修课之一。
2、社会生活史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3、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4、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途径。
第一讲 中国古代饮食生活(4学时)
一、中华民族远古进食历史
二、主食:
三、肉食
四、酒和茶
五、中国古代饮食器具
六、中国古代饮食惯制与饮食方式
七、中西饮食之差异 本章复习思考题
1、熟悉中国古代饮食结构中的“五谷”和“六畜”。
2、先秦时期庶人和贵族的饮食结构特点。
3、概述古代中国面食的发展历程。
4、豆腐的发明及其意义。
5、概述中国人的饮茶历史。
6、陆羽及其《茶经》。
10、概述中国古代酿酒的历史。
11、试析中国古代由分餐转为共餐的原因。
12、熟悉古代中国的炊具和饮食器具的功用。
13、讨论中国饮食与中国文化 本章主要参考书
1、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林乃《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商务印书馆,1997年。
3、向春阶《食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4、鲁克才《中华民族饮食风俗大观》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二讲 中国古代服饰生活(4学时)
一、服饰的产生
一、头衣
二、体衣
三、足衣
四、佩饰
三、历代的服饰流变
1、原始人的服饰
2、三代时期的服饰
3、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创新
4、秦汉冠服制的确立
5、魏晋时期服饰的进一步融合
6、隋唐服饰的新变化
7、五代宋元明时期的服饰
8、清代的服饰变革
9、近代剪辫易服风潮
四、服饰习俗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服饰的构成
2、熟悉中国古代的冠服制度及其文化意蕴。
3、概述古代中国“巾”和“帽子”的演变历程。
4、深衣和胡服
5、古代中国庶人为什么被称为“苍头”或“黔首”?
6、隋唐品色服的概况。
7、唐代女装的特点
8、试述緾足陋俗的出现及其长期存在的原因。
9、熟悉龙袍、蟒袍和补服
10、清代的官服制度
11、中国服饰风俗体现出的社会观念有哪些? 本章参考书
1、陈丕西《服饰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2、戴争《中国古代服饰简史》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
3、上海戏曲学校《 中国历代服饰》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
4、周汛《中国古代服饰大观》重庆出版社,1995年。
第三讲 建筑与居住生活(4学时)
一、早期居住形式的产生及演变
二、中国古代住宅的发展
三、中国传统民居的基本结构
1、堂和室;
2、门户、门楼、门匾、石狮;
3、墙和影壁
四、中国传统室内家具的变化
五、古代的起居习惯
六、中国人文精神与中国居住习俗
1、四合院与中国传统观念
2、中国的风水术
七、中西建筑文化之差异。本章复习思考题
1、构木为巢和穴居野处与人类居住习俗产生之关系
2、中国居室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
3、熟悉中国历代住宅建筑之演变概况
4、中国传统民居的堂、室之分。
5、古代中国人在大门置石狮的原因
6、了解古代中国室内家具的发展历程
7、中国传统四合院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
8、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文化的区别
9、你怎样看待中国的风水 本章参考书
1、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 城市、住宅、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
2、尹国均《居家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3、荆其敏《中国传统民居百题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4、马立斯《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 甘肃•宁夏•青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
5、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
6、陆建初《智巧与美的形观: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
7、宋兆麟《中国风水文化》,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第四讲 交通行旅风俗(2学时)
一、道路设施
二、行旅方式
三、行旅风俗 本章复习思考题:
1、概述古代中国陆路交通发展情况
2、概述古代舟楫的演变
3、泛舟之役
4、中国古代桥梁的种类及其代表
5、举例说明中国古代交通的等级性表现
6、古代行旅的信仰习俗有哪些? 本章参考书
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第五讲
生老礼俗(6学时)
一、求子习俗
1、求子习俗起源
2、婚礼中的求子习俗
3、向神灵祈子
4、由旁人送子
5、性器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
二、古代的胎教
三、诞生礼俗
1、悬弧设帨与弄璋弄瓦
2、生命降生仪式:洗三
3、进入人群仪式:满月
4、古代的命名礼
5、百日礼
6、预卜前程的仪式:周岁
四、成年礼俗
1、古代的成年仪礼――冠、笄之礼
2、古人的姓、氏、名、字、号
3、多种形式的成年礼
五、尊老养***俗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中国古代的感生感应故事能反映出哪些民俗内容? 2.求子仪式的种类有哪些?
3.孕期习俗有哪些?你是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胎教”的?庆贺生子习俗有哪些? 4.古代悬弧设帨与弄璋弄瓦反映出什么样的社会观念? 5.“洗三”始于何时,为什么有此俗? 6.古代男子的三加冠意蕴何指。
7.什么是笄礼?成年仪礼可分哪几种类型? 8.中国古代姓和氏的关系如何?
9.古人命名依据的原则是什么?古人的号有哪些?
10、评中国人的尊老敬老观 本章主要参考书
〈中国民间文化•人生礼俗研究•1992•3(总第七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第六讲 婚姻生活(4学时)
一、婚姻的起源与进化
(一)杂婚阶段
(二)血缘婚
(三)伙婚
(四)对偶婚
(五)专偶婚
二、特殊的婚姻形态
1、掠夺婚、2、买卖婚;
3、表亲婚;
4、指腹婚与童养婚
5、招婿或入赘婚
6、冥婚、7、收继婚或转房婚;
8、私奔婚
三、婚姻仪礼程式
1、婚姻的概念;
2、古代的媒人
3、古代的六礼 4先秦时期的婚礼――合巹、拜舅姑、庙见
5、秦汉以后的婚礼——催妆、铺房、送嫁妆、拜堂、撒帐、听夜、盖头巾、闹房、归宁
四、古代的婚姻禁忌
1同姓不婚;
2、士庶不婚;
3、良贱不婚;
4、仇雠不婚;
5、居尊亲丧不婚
五、婚后夫妻双方的地位
1、夫为主人,妻为财产;
2、夫可多妻,也可出妻
3、妻要讲究三从四德;
4、贞节和改嫁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人类婚姻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2、从中国各民族兄妹成婚的传说中能反映出什么样的进步观念?
3、试析古代婚姻中的“七出”
4、何谓六礼?古代媒人为什么被称为月老?其暗含的意蕴是什么?
5、古人婚礼为什么常以雁做礼品?
6、浅析同姓不婚与古人的认识水平
7、合卺礼的象征意蕴是什么?
8、中国婚礼何时由简变繁?
9、结婚为什么被称为小登科?
10、闹房是什么遗俗?
11、过去为什么盛行表亲婚?
12、试析中国的贞节观 本章主要参考书
1、吴存浩《中国婚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2、叶涛、吴存浩《抢婚》,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尚会鹏《闹洞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
4、潘晓梅,严育新《婚俗简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覃桂清《婚俗的奥秘》,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
6、陈顾远《中国婚姻史 》,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 第七讲
丧葬仪礼(4学时)
一、葬――灵魂不灭的幻想
二、葬式
仰身、侧身、俯身、直肢、屈肢、蹲肢等。先秦多样,汉魏以后,趋于统一,以俯身直肢、二次葬和合葬为主。
三、葬法
1、土葬;
2、火葬;3墓葬;
4、悬棺葬
5、瓮葬;
6、天葬;
7、树葬;
8、塔葬;
9、水葬
10、招魂葬和衣冠葬
四、丧葬仪礼程序
1、初终和招魂;
2、设床和小敛;
3、报丧和吊丧;
4、大敛
5、选择墓地及落葬日
6、送葬和祭奠
五、丧葬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1、贵生恶死与中国人对死的忌讳
2、厚葬久祀与祖先崇拜意识
3、送终祭祀观 本章复习思考题
1、母系氏族社会的主要葬式是什么?父系氏族社会男女合葬说明产生了什么观念?
2、葬民族实行天葬的信仰前提是什么?
3、古人实行悬棺葬的信仰前提是什么?
4、概述火葬在中国发展演变历程
5、五服制
6、中国古代重视葬仪的原因。
7、略谈丧葬改革的必要性。本章主要参考书
1、汤一介《中华文化通志•第9典: 宗教与民俗•丧葬陵墓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2、宋德胤《丧葬仪观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
第八讲 宗族礼俗(2学时)
一、宗族的概念
二、宗族的历史演变
三、宗族习俗要素
1、宗族范围及称谓
2、宗谱、宗祠
3、族田、族规和家训
4、家世和家讳
本章复习思考题
1、概述我国宗族演变的历程
2、什么是五服和九族的称谓?
3、汉族称谓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4、北宋以后,中国宗族共同体内形成了哪些宗族习俗要素?
5、什么是宗族?什么是族谱?什么是家世?什么是家讳?
6、中国古代著名的族规家训有哪些?
7、中国人为什么有强烈的宗族意识?
8、你是如何看待宗族意识和乡土意识的。本章主要参考书
1、常健华《中华文化通志•第4典: 制度文化•宗族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徐杨杰《中国家族制度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3、史凤仪《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4、顾希佳《社会民俗学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九讲 岁时节日民俗(8学时)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
(一)节期的最初选择
(二)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1、自然崇拜;
2、图腾崇拜
3、灵魂崇拜;
4、迷信、禁忌、巫术观念
二、岁时节日的发展
(一)岁时节日的发展历程
1、两汉至魏晋时期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2、隋唐时期中国节日的新特点
(二)影响岁时节日发展的因素
1、神话传说的嵌入
2、上层统治者的提倡和参与
3、民众情感的积淀
4、宗教节日的渗透
5、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三、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
1、春节;
2、元霄节3;清明寒食;
4、端午节;
5、七夕节;
6、中秋;
7、重阳节;
8、腊日与腊八
9、祭灶
10、除夕
四、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2.浓厚的伦理观念及人情味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向复合发展 本章复习思考题
1、最初的节期是如何确立的?
2、节俗活动的产生与人类早期哪些原始信仰有关
3、中国传统岁时节日萌芽、定型于什么时期?
4、影响岁时节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5、秦汉至魏晋时期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有哪些?
6、魏晋以后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新特征?
7、“年”的原意是什么?年节为什么是一个复合性节日?
8、什么是桃符,桃符与门神的关系?
9、古人除夕为什么要守岁?
10、概述古代中国拜年与投刺习俗的演变
11、元宵节的来历
12、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传统大节?
13、简析端午起源的几种说法
14、七夕和中秋源于古人的什么信仰
15、中秋节为什么以团圆为主题?
16、重阳节节俗的主题是什么?
17、农历十二月为什么称腊月?古代腊祭与腊八的关系如何?
18、中国传统岁时节日的民俗特征。本章主要参考书
1、刘亚平《忙年: 春节民俗民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2、罗启荣《中国传统节日》,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年。
3、宋兆麟《中国古代节日文化 》,文物出版社,1991年。
4、刘德谦《中国传统节日趣谈》,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
5、杨琳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十章
信仰民俗(7学时)
一、自然神:
1、天帝和玉皇大帝
2、王母娘娘
3、日月星辰;
4、雷公电母风伯雨师
5、后土与土地神;
6、山石水火
二、图腾与生肖习俗
1、什么是图腾
2、汉族的四灵
3、生肖习俗
三、祖先神
四、人神、行业神和世俗化的宗教神
1、岳飞
2、关羽;
3、妈祖;
4、财神;
5、观音
6、八仙
五、信仰民俗的行为方式
1、预知未来的信仰民俗——古人的占与兆
2、被动防御的信仰民俗——禁忌及其分类
3、主动出击的信仰民俗——巫术及其种类
五、中国信仰风俗的特点。
1、信仰心理上的不虔诚性、功利性
2、信仰对象上的多样性、多重性
3、信仰意识上的伦理人文色彩
4、信仰传承上的巫术神秘色彩 本章复习思考题
1、原始初民信仰方面的基本观念是什么?
2、古代人们信仰的自然神分哪些种类?
3、什么是图腾?
4、中国古代信仰中的“四灵”指什么?
5、谈谈中国的龙图腾或龙文化。
6、中国信仰中主要的生育神有哪些?主要的行业神有哪些?
7、生肖习俗的起源有哪些说法?你是如何看待生肖习俗的?
8、试评中国百姓对人神关羽的信仰。
9、什么是巫术?巫术的种类有哪些?
10、什么是禁忌?禁忌可分哪些种类?
11、中国信仰风俗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2、你如何认识兆这种现象。本章参考书
1、詹姆斯•乔治•弗雷泽《金枝: 巫术与宗教之研究 》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
2、任骋《中国民间禁忌》,作家出版社,1990年。
3、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4、(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5、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年。
6、吴裕成《中国生肖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7、乔继堂《中国崇拜物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第三篇:人体寄生虫生活史总结
一、叶足虫 组织内阿米巴
寄生部位:结肠粘膜或肠腺窝,可移行于肝、肺、脑 中间寄主:人 终寄主
:人 感染期
:成熟包囊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致病期
:滋养体
诊断方法:取患者黏膜血液、粪便,用生理盐水涂片检查活动的滋养体
二、鞭毛虫 阴道毛滴虫
寄生部位:女性的阴道,尤以后穹多见,男性的尿道,前列腺 中间寄主:人 终寄主
:人 感染期
:滋养体
感染方式:性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方式传播 致病期
:滋养体
诊断方法:取阴道后穹隆分泌物、尿液沉淀物或前列腺分泌物,直接涂片或涂片染色镜检
三、孢子虫 间日疟原虫 寄生部位:红细胞内(红内期)肝细胞内(红外期)中间寄主:人
(无性生殖)终寄主
:按蚊(有性生殖)
感染期
:子孢子,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各期
感染方式:蚊虫叮咬,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各期经输血感染 致病期
: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期 诊断方式:厚、薄血膜染色镜检
刚地弓形虫
寄生部位:人体有核细胞内,猫体内小肠上皮细胞内 中间寄主:人或猫 终寄主
:猫
感染期
:成熟卵囊
假包囊
包囊
滋养体
感染方式:卵囊经口感染
假包囊、包囊、滋养体经口感染 致病期
:速殖子是急性感染期的主要致病阶段,包囊内缓殖子是慢性感染的主要致病阶段
诊断方式:动物接种分离法或细胞培养法
四、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人体肝胆管内
中间寄主:第一中间寄主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寄主淡水鱼虾 终寄主
:人狗猫等哺乳动物 感染期
:囊蚴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致病期
:成虫 诊断方式:粪检
并殖吸虫(肺吸虫)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肺
中间寄主:第一中间寄主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寄主淡水蟹类或蝲蛄 终寄主
:人、狗、猫、虎等食肉动物 感染期
:囊蚴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致病期
:成虫和童虫 诊断方式:痰或粪检
日本血吸虫
感染部位:成虫寄生于哺乳动物的静脉血管内 中间寄主:钉螺
终寄主
:人、牛、猪等哺乳动物 感染期
:尾蚴 感染方式:经皮肤感染 致病期
:虫卵
诊断方式:粪检直接涂片法 毛蚴孵化法 尼龙袋集卵法
五、绦虫
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
感染部位: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幼虫寄生于人体皮下、肌肉和内脏 中间寄主:猪,也可以是人 终寄主
:人 感染期
:囊尾蚴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致病期
:成虫,囊尾蚴(后者致病远大于前者)诊断方式:粪检
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
感染部位: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 中间寄主:牛 终寄主
:人 感染期
:囊尾蚴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致病期
:成虫 诊断方式:粪检
曼氏迭宫绦虫
寄生部位:裂头蚴在人体寄生于眼部皮下、口腔、脑;成虫寄生于小肠 中间寄主:第一中间寄主剑水蚤
第二中间寄主蛙(人)终寄主
:猫、狗、虎等食肉动物
(人)感染期
:裂头蚴和原头蚴 感染方式:经皮肤和口 致病期
:裂头蚴 诊断方式:粪检
细粒棘球绦虫
寄生部位:幼虫最常见是肝,其次是肺,此外是腹腔;成虫寄生于终宿主小肠上段
中间寄主:牛、羊、猪等偶蹄动物(人)终寄主
:狗、狼等食肉动物 感染期
:虫卵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接触动物感染 致病期
:棘球蚴
诊断方式:从痰、胸膜积液、腹水或尿液中检获棘球蚴碎片或原头蚴
六、线虫
似蚓蛔线虫(蛔虫)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小肠 中间寄主:无 终寄主
:人 感染期
:感染期卵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致病期
:幼虫和成虫 诊断方式:粪检查见虫卵或成虫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寄生部位:人体盲肠(肠黏膜)中间寄主:无 终寄主
:人 感染期
:感染期虫卵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致病期
:成虫
诊断方式:粪检、饱和盐水浮聚法直接涂片法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寄生部位:人体小肠末端,盲肠和结肠 中间寄主:无 终寄主
:人 感染期
:感染期虫卵
感染方式:肛门--手--口方式自身感染(经口感染)致病期
:成虫 诊断方式:透明胶纸法 十二指肠钩虫线虫和美洲板口钩虫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小肠 中间寄主:无
有转续寄主 终寄主
:人 感染期
:丝状蚴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十二指肠钩虫)皮肤、食管黏膜感染,胎盘 致病期
:幼虫所致病变--主要是丝状蚴侵入皮肤和幼虫在体内转行时对宿主造成损伤
成虫所致病变--成虫寄生于小肠,引起消化道症状和贫血
诊断方式:粪检虫卵或经钩蚴培养检出幼虫是诊断本病的依据
粪类圆线虫(一种兼性寄生虫)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宿主小肠内,幼虫侵入肺、脑、肝、肾等 中间寄主:无
终寄主
:人(在土壤中完成的自生世代,在宿主体内完成寄生世代)感染期
:丝状蚴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皮肤 致病期
:丝状蚴、成虫
诊断方式:依靠从新鲜的粪便、痰、尿液或脑积液中检获杆状蚴或丝状蚴或培养出丝状蚴为确诊依据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人兽共患 最小线虫)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小肠
幼虫寄生于肌细胞 中间寄主:无 外界自生 生活阶段 终寄主
:人和多种哺乳动物 感染期
:幼虫囊包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致病期
:幼虫
诊断方式:肌肉活检查获幼虫囊包即确诊
【中间寄主】: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终寄主】 :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第四篇:论植物组织培养学习心得
论植物组织培养学习心得
摘要:经过大三一个学期,我有幸选修了一门有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课程,作为一个人文院法学学生,我对于理科,尤其是农学方面了解甚浅。我怀着无比激动和忐忑的心情上了这门课,毕竟对我来说这就像是开启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所有一些知识都对我来说是新鲜的。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也掌握了一些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知识,虽然说并不是太多,但是我觉得这都对我以后的发展和开阔视野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植物培养;植物组织与法学的关系;对自己的帮助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学习内容
1、组织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主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为了基因转化做基础,还有一点是为了开发药用植物。
植物组织培养概念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概念(狭义)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也指在培养过程中从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的培养,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物。
它的作用大致分为三点:①组织培养是研究植物生长和分化规律的重要手段 组织培养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培养外植体再生器官或植株的技术,可以在不受植株体其它部分干拢下研究被培养部分生长和分化的规律,并可以利用各种培养条件影响它们的发育进程。②组织培养是开展生物工程的基本技术 各种基因转移和基因重组技术是组织培养基础上建应的。③组织培养可快速繁殖植物种苗 目前组织培养在无性系的快速繁殖、无病毒种苗培育、新品种的选育、人工种子和种质保存、药用植物和次生物质的工业化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已十分广泛。
2,马铃薯的脱毒
脱毒种薯是指马铃薯种薯经过一系列技术措施清除薯块体内的病毒后,获得的无病毒或极少有病毒侵染的种薯,它具有早熟、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与种薯密切相关。种薯不行,产量和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病毒一旦侵入马铃薯植株和块茎,就会引起马铃薯严重退化,并产生各种病症,导致马铃薯产量大幅下降。因此,要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清除薯块体内病毒的种薯。这项技术我国早在6年前就在马铃薯主产区推行,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实现大田平均增产30%—50%。
那么到底是怎么脱毒的呢?首先,应该做的是取材与消毒。将欲脱毒的品种块茎催芽,芽长4~5cm时,剪芽并剥去外叶,自来水下冲洗40min,于无菌室内用漂白粉溶液消毒后,无菌水冲洗2~3次。其次第二个就是应该剥离和接种:在无菌室内,于40倍的解剖镜下,剥取带1个叶原基的茎尖,接种于MS茎尖培养基的试管中。试管中的MS茎尖培养基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成分和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蔗糖和琼脂,pH值为5.8,经高压灭菌后使用,每试管接种1个茎尖。再次是有一个合适的培养条件,接种的茎尖培养于25℃、1500~3000lx光照条件下培养室内,3个月则长成3~4片叶的小植株。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切段扩繁1次,取部分苗进行病毒检测。最后是病毒检测,病毒检测是茎尖脱毒不可缺少的步骤,常用鉴别寄主即指示植物或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测。经多次检测,及时淘汰血清学阳性反应或在指示植物上有症状的茎尖苗,无任何反应的茎尖苗即脱毒苗用作繁殖。
3,植物组织培养应用在哪几个方面?第一点是植物组织培养是转基因技术不可或缺的技术。在我们现代科技,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科技必不可缺的一项技术,它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在植物组织培养方面很需要转基因技术。第二点,染色体不同倍性的多倍体植物产生。第三点是杂交离体培养可以克服受精前的障碍,比如说对于幼胚的培养,体细胞的融合。第四点是对植物进行的脱毒。对植物进行一系列的清除措施来使植物能大幅度的提高产量和植物的等级,让植物长得更加健康。例如马铃薯,草莓,苹果,橘子都可以进行脱毒。第五点是节约地面积,并不受季节的限制。在我们学习过植物组织培养之后,我们通过技术的学习,可以对植物的种植面积进行更好的分配,而且也可以种植一些耐寒植物等都可以脱离季节的限制,让我们可以一年四季吃到新鲜的蔬菜与水果。第六点对人工种子的生产。人工种子是细胞工程技术,将植物组织培养发育到胚状体的状态,包埋于含有营养的人工种皮中。人工种子有繁殖速度快,结构完整;体细胞胚是由无性繁殖体系产生的,因而可以固定杂种;生产人工种子不受季节限制,可能更快地培养出新品种来还可以在凝胶包裹物里加入天然种子可能没有的有利成分,使人工种子具有更加好的营养供应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加茁壮生长的可能性等特点。还有一些例如开发植物种植资源,开发植物的药用价值,有利于基因研究等这些应用。所以说我们需要认真学习植物组织培养。
4,有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条件
首先最基本的条件是做实验的植物培养外植体细胞必须具有全能性,然后就是培养室内的温度要求一般要控制在25度,最高不要高于27度,最低也不要低于23度的室内条件,这样分化生长才能表现良好。光照也是组织培养的一个重要条件,一般如果光照比较强,那么植物会表现的粗壮,但是如果光照条件较弱的话植物会变得细长。然后就是植物的湿度也需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湿度,湿度太高或者太低都会影响作物的积极生长。
5,植物组织培养时的污染和预防
(1)改善环境条件。接种室与培养室要定期做好消毒与净化,接种前工作台或接种箱要开紫外灯30min以上。培养室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左右,相对湿度太高时可以用抽湿机抽湿。(2)接种人员的培训很关键,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接种中所需的工具,必须经严格灭菌后才能使用。在超净工作台的操作区内,不要放入过多的待用材料,避免气流被挡住。还要定期检查超净工作台的工作质量。(3)严查接种材料。淘汰被真菌与细菌污染的接种材料。(4)经常检查消毒锅的灭菌质量,若发现问题要立即检修。消毒锅的压力表降到零后不能马上出锅,因冷热空气作用产生的负压效应,使外界环境的冷空气倒吸入已灭菌的培养瓶内引起真菌污染,为避免该现象的发生,消毒后培养瓶应待锅内稍冷却后才出锅。(5)检查培养容器是否存在问题。培养容器封口多用塑料盖、胶塞、棉塞、薄膜等,塑料盖用久了易老化,密封性差,也会造成污染。林盛等配制了一种“4号消毒液”对培养瓶瓶口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把培养基污染率控制在0.3%以下。
二、植物组织培养与法学内容的联系与帮助 通过一个学期的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学习,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也开阔了我的眼界。我觉得任何专业的学习都是对我们有帮助的,而且总是能结合起来。就像是植物组织培养和我们法学一样。
比如,在人们进行农作物大面积的种植时,总会有飞机进行大面积的农药的喷洒,这在喷洒的时候有时候会对一些河流,树木等进行了污染,也许也会对一些人的健康有影响。因此国家就会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的规定来对农药进行一些规范。例如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就做出了一些相应的规定来保护环境。还有就是一些作物进行的脱毒也是我国国家对我国公民的人权进行保护的体现。这样才能保持我国GDP的持续稳定发展,促进我国的法律事业的进步。
三、总结
说实在话,对于植物组织培养与法学的联系在我看来是非常有限的,并不像是其他动科院,农学院,林学院那些专业一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我觉得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我想我也学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例如脱毒繁殖。这也属于我对植物的一个兴趣爱好,让我以后能了解到植物是怎样培育出来的,在培育的时候需要注意那些东西,我觉得这就是好事。从另一方面,我也了解到了对于植物培养的科研人员的辛苦。有时候需要冒着那么大的风险去采一些稀奇的植物,去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为我们国家的植物培养做出那么大的牺牲。所以我要为我们默默付出,为祖国挥洒汗水的科研人员致敬!
第五篇:果实和种子及被子植物的生活史部分复习题
果实和种子及被子植物的生活史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单性结实.聚合果和聚花果.颖果.角果.世代交替
二、判断与改错 .无胚乳种子不形成胚乳。().单子叶植物胚中的外胚叶相当于双子叶植物中的外胚乳。
().外胚乳具胚乳的作用,仅见于无胚乳种子。
().未受精也能形成种子的现象叫单性结实。
()5 .所谓无子果实就是经过单性结实产生的不含种子的果实。
().植物的珠被层数与其种皮层总是相同的。
()7 .一串葡萄由一个四锥花序发育而来,称为聚花果或花序果,也称复果。(). 种柄是由 胚柄发育而来的。()9 . 风梨(菠萝)由花序发育而来,属假果。
().桃 和梨均具有 假果。
()11 .被子植物的孢子体极为退化不能独立生活。
().被子植物的孢子体阶段是从合子开始到大孢子母细胞和小孢子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前为止。()
三、填空 . 胚 形成中的第一个细胞是,其第一次分裂通常是不均等的向分裂,形成和,前者靠近珠孔端,以后发育成,后者选珠孔,以后发育成。
.被子植物胚乳的发育,一般有、和 三种方式,其中以 方式最为普遍。
. 发育成种皮,发育成果皮。
.以吲哚乙酸等生长素的水溶液喷洒西瓜临近开花的花蕾,得到无籽果实。这一现象称
单性结实。
.种子的结构一般包括胚、胚乳和种皮,有的还具外胚乳,这四部分分别由、、和 发育而来。少数植物种子具有的假种皮由 发育而来。
.根据果皮是否肉质化,将果实分为
和
两大类型。后者根据成热后 幂皮是否 开裂,被分为 _____ 和 _____ 两类。.聚花果是由 _____ 发育而成,聚合果是由 发育而成。
.果皮可分为、和
三层。
.下列植物果实或种子的主要食用部分各是什么 ?
草莓:,无花果:
;梨:
;西瓜
;柑橘(柑桔): 桃
花生;
;玉米:
;石榴:
;银杏: ;荔枝
。.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是指,它包括两个阶段,即
和。
.在被子植物中,其雄配子体是指,雄配子是指
;雌配子体是指,雌配于是 指
。雌雄配子受精后形成,进而在 中发育为,即下一代植物体的雏形。
.被子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在植物的生活史中发生
次,发生的场所是在 和
里面。14 .就生活史而言,被子植物的孢子体比裸子植物的更,而配子体孢子体更。
.核型胚乳和细胞型胚乳发育形式的最大区别是胚乳形成过程中是否有一个 期。16 .根据果实的形态结构可将果实分为单果、果和 果三大类。
.双子叶植物胚的发育经历了、、、四个阶段。
四、选择填空
.荔枝,龙眼的食用部分是种皮,它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
A .珠柄 B .珠被 C .珠心 D .子房内壁
.核型胚乳中胚乳细胞形成的方式是
A .先 产生核后产生 壁
B .先 产生壁后产生 核
C .核和 壁同时 产生 D .胚乳一直保持游离核状态
.胚柄的作用不包括
A .固着和支持胚体
B .吸收营养转运至胚
C .调节 胚 早期发育
D . 分化成胚根 4 .胚乳发育的 方式中,发育过程可区分为游离核的形成期和细胞时期两个阶段。
A .核型
B .细胞型
C . 沼生目型
.外胚乳的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
A . 3N B . 2N C . N
.外胚乳来源于。
A . 反足细胞
B .基细胞 C 顶细胞
D .珠心
.不经过受精作用就能产生新个体来延续后代的方式包括。
A .单性结实
B .无融合生殖
C .营养繁殖
D . A、B 和 C E . A 和 B F . A 和 C
G . B 和 C .假果是。
A .果实的变态
B .由花托发育而来
C .由花托和花被发育而来
D .由子房和其他部分共同发育而来
.苹果的果实属于。
A .假果
B .梨果
C 肉果 D .单果
E . A、B 和 C F . A 和 B G . A、B、C 和 D 10 .豌豆的果实属于。
A .肉果
B .干果
C .裂果
D . 闭果
E .荚果
F .角果
G . A、D 和 F H . B、C 和 E I . A、D 和 E
.荚果与角果的根本区别在于。
A .荚果果皮肉质可食,为肉果,角果的果皮干燥,果
B .荚果比角果粗壮或长
C . 荚果由具边缘 胎座的一室子房发育而来,而 角果由具中轴 胎座的二室子房发育而来
D .荚果由单心皮雌蕊发育而来,而角果由二心 皮组成 的雌蕊发育币成
.蒴果是由 的雌蕊发育而成的果实。
A . 合生心皮
B . 具侧膜 胎座
C .具中轴胎座
D . A 和 B E . A 和 B 或 C F . A 和 C
.草莓的 果属于。
A .聚合果
B .单果
C .聚花果
D .复果
.由 2 — 3 心皮组成、一室的子房发育而来,含一粒种子,果皮与种皮不易分开,此类果实属于。
A .角果
B .荚果
C .坚果
D .颖果
.苹果等梨果的食用部分主要来自。
A .子房壁
B .花筒(托杯)C .珠被
D .花序轴
. 风梨(菠萝)的果实的食用部分主要是。
A .果皮
B .果皮和种皮 C .花序轴
D .花被
.西瓜的食用部分与 的果实一样,均由发达的胎座发育而来。
A .南瓜
B .柑桔
C .黄瓜
D .番茄
.柑橘类果实的食用部分是。
A .内果皮
B .内果皮 擘 上的肉质腺毛(汁囊)
C .种皮上的肉质腺毛(汁囊)D .发达的胎座
.蒲公英的 上有一伞状结构,适于风力传播。
A .果实
B .种子
.棉的种子外有细长的绒毛,具 的作用。
A .保水
B .保温
C .防虫咬
D .适于风力传播
. 只能由单心皮子房发育而来。
A .核果和荚果
B .荚果 C .蒴果和颖果 D .双悬果
.果皮的作用是。
A .保护种子,为种子萌发提供有机养料
B .保护种子,协助种子传播
C .协助种子传播,为种子萌发提供有机养料
. 沿腹缝和背缝 两面开裂的单心皮干果称。
A .荚果
B . 菩 荚果
巴蒴果
D .角果
. 茄的果实 属。
A .浆果
B .柑果 巳 蒴果 D .瓠果 25 .葵花子是。
A .坚果
B .瘦果 巴核果 D .芬荚果
.被子植物生活史中,孢子体阶段始于 _____。
A .大、小孢子
B .受精卵
C 种子 D .幼苗
.被子植物生活史中,配子体阶段始于。
A .大、小孢子
B .雌、雄配子
C 成熟花粉、成熟胚囊
D .受精卵
. 具根、茎、叶的桃树幼苗。
A .为孢子体,处于无性世代
B .为孢子体,处于有性世代
C .为配子体,处于无性世代
D .为配子体,处于有性世代
.被子植物生活史中,两个世代交替的转折点是。
A .减数分裂
B .受精作用
C .花粉和胚囊发育成熟
D . 胚 形成
E .种子萌发
F . A 和 B G . B 和 E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单性结实
不经过受精作用,子房就发育成果实,这种现象称单性结实。单性结实过程中,于房不 经过传粉或任何其他刺激,便可形成无子果实,称为营养单性结实,如香蕉,若子房必须通过诱导作用才能形成无子果实,则称为诱导单性结实(或刺激单性结实),如以马铃薯的花粉刺激番茄的柱头可得到无籽果实。
.聚合 果与聚花果
一朵花中有 许多离生雌蕊,以后每一雌蕊形成一个小果,相聚在同一花托之上,称为聚合果,如白玉兰、莲、草莓的果。如果果实是由整个花序发育而来,花序也参与果实的组成部分,这称为聚花果或称为花序果、复果,如桑、风梨、无花果等植物的果。
.颖果
颖果的果皮薄,革质,不开裂,含一粒种子,果皮和种皮紧密愈合不易分离.颖果小,一般易误认为种子,是水稻、玉米和小麦等禾本科植物特有的果实类型。4 .角果
角果是由二心 皮组成 的雌蕊发育而成的果实。果实成熟后,果皮由基部向上 沿二腹 缝线裂开,成 2 片脱落,只留假隔膜,种子附于假隔膜上。角果是十字花科植物的重要特征。根据果实长短,将角果分为长角果和短角果两类。
.世代交替
在植物的生活史中,由产生 孢子的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和产生配子的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世代交替。
二、判断与改错
判断: . 一 2 . 一 3 . 一. 一. 一 6 . 一. 一. 一. + 10 . 一. 一 12、+
改错: 1 本句 可改为:“无胚乳种子一般是在胚发育过程中 巳 形成的胚乳,其营养被胚吸收,种子成熟时无胚乳,并非不形成胚乳,但也有些无胚乳种子根本不形成胚乳,即受精极核不发育而退化,如兰科植物”。
. 本句可改为 :“外胚叶是某些单子叶植物胚体上与子叶相对一侧的突起,而外胚乳是具胚乳作用的珠心组织,为部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所具有”。
3,“仅见于无胚乳种子”可改为“有外胚乳的种子,可以是无胚乳的,也可以是有胚乳的”。.“单性结实”改为“无融合生殖”,5 .删去“所谓”一词,将“就是”改为“包括”。因为并非所有的无子果实都是单性结实的产物。有性生殖过程中,胚发育受阻也可形成无子果实。
. 本句可改为 “植物的珠被仅一层时,种皮也只有一层;珠被二层时,种皮一层或二层”。
. 本句可改为 “一串葡萄由一个四锥花字发育而来,因花序轴未参与果实的形成,所以一串葡萄是数个单果的简单集合,而不是复果·
l ·胚柄· 玫 为·珠柄· 10,本句可改为 “枕的果实是真果,而梨的果实是假果”。.将“孢于体”改为“配子体”。
三、填空
.合子(受精卵)、横、基细胞、顶端细胞(顶细胞)、胚柄、胚 2 .核型、细胞型、沼生目型,核型 3 .珠被;子房壁 4 .诱导(或刺激)5 .合子(受精卵)、受精极核、珠被、珠心、珠柄或胎座.肉果、干果、裂果、闭果.花序、一朵花中数 个离生 雌蕊 8 .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花托、花序轴、花筒(托杯)、胎座、内果皮上的毛囊(汁囊)、中果皮、子叶、胚乳、种皮的外表皮、外种皮、假种皮.“从种子到种子”这一全部历程、二倍体阶段(2n)(或 孢 于 体阶段)、单倍体阶段(n)(或配子体阶段)11 .胚、胚乳、外胚乳、种皮、种孔、种柄、果皮.成熟花粉粒、精子、成熟胚囊(或八核胚囊)、卵细胞、合子(受精卵)、胚囊、胚 13 .
一、花粉囊、珠心 14 .复杂、退化.游离核.聚合、聚花.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
四、选择填空
. A 2 . A 3 . D 4 . A 5 . B 6 . D 7 . G 8 . D 9 . G 10 . H 11 . D 12 . E 13 . A 14 . D 15 . B 16 . C 17 . D 18 . B 19 . A 20 . D 21 . B 22 . B 23 . A 24 . A 25 . B 26 . B 27 . A Z8 . A 29 .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