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策略选择 解读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育改革的策略选择》的解读
思北小学
庄宇宁
新基础驾驭教学改革的策略选择有两个基本的教学策略: 一是开发教材知识关系形态中的育人资源,将点状断裂的“碎片化”的书本知识“修复”,使知识呈现出整体的“结构态”,形成了教材结构加工的策略。
二是开发教材知识过程形态中的育人资源,将凝固的“符号化”的书本知识“激活”,使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态”,形成了教材生命激活的策略。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学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策略,数学教学设计的整体综合策略和数学教学过程的互动生成策略。
一:数学教材知识的结构加工策略
(一)知识结构的多层次理解(P48页)
1:知识结构的表面理解
2:知识结构的意义理解
(二)知识结构多维关系认识(P50页)
1:数与代数
2:空间与图形
3:描述统计与概率初步
(三)知识结构多维加工策略(P53页)
1:以“条状重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即把教科书中以纵向的“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这种结构加工比较强调知识结构间的纵向关联性。
2:以“块状重组”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即把教科书中以横向的“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按其内在的类特征组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先整体感悟认识再局部地把握知识。
3:以“条块融通”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就是打破条状知识与块状知识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拓展我们对于知识整体的教学视野。
二:数学教材知识的生命激活策略(P55页)
(一)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沟通 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抽象思维水平的提升,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将非数学的事物转化为“数学化”,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实,形成数学概念,归纳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并提炼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方法,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过程。
(二)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个人经验的沟通(P57页)
(三)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命实践的沟通(P58页)
1: 让学生在经历“问题的发现--有依据的猜想--验证或证明猜想--概括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悟前人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在经历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数学化”过程。2:挖掘教材内容所内隐的历史或人文资源。
三:数学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策略(P60页)
(一)“长程两段”的教学策略
1:“长程两段”教学策略的结构定义(P60页)
2:“长程两段”教学策略的类型(P61页)⑴ 知识整体的框架性结构。不同的教学单元或教学长段之间存在框架性的类同关系。如整数的教学长段包括整数的意义,加减乘除运算以及四种运算的内部规律在小数的教学长短内同样需要。
(2)知识形成的过程性结构。某一类数学知识具有共同的形成过程结构,如各种规律探索。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性结构是:发现和猜想--验证和去伪--归纳和概括--反思和拓展。
(3)学生学习的方法性结构。数学知识表面虽然不同,但是在认识的学习过程中却体现出共同的学习方法过程。
3:“长程两段”教学策略的意义(略P63页)
(二)“整体感悟”的教学策略
1:“整体感悟”教学策略的结构 利用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第二个策略称为“整体感悟”的教学策略,在对教材知识以“块状重组”式结构加工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整体感悟”的教学策略。“整体感悟”教学策略进一步要求教师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展开逻辑来进行教学。
第一个整体是指“整体感悟”,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从整体上对学习内容有初步的感悟和体验,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形成新知识提供了脚手架式的结构支撑。主要是引导学生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感悟:(1)整体感悟知识学习的背景框架;(2)整体感悟问题解决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策略与路径;(3)整体感悟概念背后的丰富。
第二个整体是指“整体占有”,即学生通过学习在对所学知识内化的基础上,以个性化和创生性的方式,从整体上占有这些知识。“整体--部分--整体”一般是指整个教学单元或长段的教学策略,而整个教学单元或长段的第一课时一般则要用“整体感悟”的教学策略。2:“整体感悟”教学策略的类型(P65)
(1):从整体背景到局部知识的结构教学,它适用于单元起始课整体进入式的教学。
(2):从思维策略到具体方法的结构教学。
(3):从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的结构教学。(P65页有实例)3:“整体感悟”教学策略的意义。(P66)
(三)“融合渗透”的教学策略(P67)四:数学教学设计的整体综合策略
(一)整体综合设计的内涵理解(P69)
(二)整体综合设计的一般原则(P74)1:研究具体学生的原则。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原则。
3:确定“具体目标”的原则。
4:设计“开放”和“弹性”的原则。
(1)从封闭性设计向开放性设计转换。
(2)从确定性设计向可能性设计转换。
(3)从硬性设计向弹性设计转换。五:数学教学过程的互动生成策略(P82页)
(一)数学教学互动生成过程的展开逻辑 1:以学生“资源生成”为目的的“有向开放”。2:以促进“过程生成”为目的的“交互反馈”。
3:以促进“拓展生成”为目的的“开放延伸”。4:以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为核心的“互动生成”。
(二)数学教学“三放三收”的过程结构 一个完整的数学教学过程结构可以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围绕课堂教学任务展开的“基本研究”,第二部分则是在“基本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且与“基本研究”相关联的延伸性的“拓展研究”。数学教学中的“三放三收”的过程结构主要是针对“基本研究”部分而言的。
1:“三放三收”的前提是什么? “大问题”是“三放三收”的前提,大问题需要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第二要相信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潜能。
2:什么情况下需要放下去?
放,就要“重心下移”,改变课堂教学中个别学生的“替代思维”的现象,使全体学生“动”起来。要改变学生信息和资源贫乏的现象。
以上就是我对第四章的解读,比较粗浅,还需要再深入研究继续钻研。
第二篇:读《“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有感
读《“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有感
常州花园第二小学 曹春媛
寒假期间,我认真地阅读了华东师大吴亚萍教授撰写的《“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一书,书中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不由自主地徜徉在这片书海中,对教育的理解进入了更高的境界,在平时工作中曾困惑我的一些问题,霎时间变得豁然开朗,一切清晰了起来。
追随着吴老师,感受着她的研究心血,探访吴教授的经典教育教学理论。在阅读中,我时而沉思,时而欢跃,时而皱眉,时而欣喜。感悟一:师,生,何等重要!
书中不断的在重申“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的个人发展”,“教材的育人价值”等词语,都与“人”是息息相关的。我理解了“新基础”课题组的工作人员们,对中国教育改革的一种责任与关怀。它打破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等问题,而开始关注到教育中的每一个“人”。
学生并不是一张张白纸,而是在不同的环境下接触了不同的事物、知识基础不太均衡的集体。身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前经验状态,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也不再是“蜡炬成灰泪始干”状态,书中一再强调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生更好的发展。所以这改革是“人”的改革,是师生的共同改革。感悟二:结构比知识的教学更重要!
“承前启后” 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词语。书中不仅分类介绍小学及初中数学所学的知识点内容,更将其承前启后的知识及进入和讲解方式做了详细而规范的阐述。使人先从整体进入数学学科的教学,然后理清知识结构,再到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知识结构与育人价值,最后细致到各年级教学要求与建议。如:数概念教学中《二年级万以内数认识的教学》中指出,万以内数认识是整数认识的第二次大的循环。作为第二次循环的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在第一次循环中的认识状况,另一方面要明确第一次循环中教学核心任务,把握与第一次循环认识的区别与联系。为了实现目标追求,书中给出教学中的注意事项:第一,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成千上万”的数概念建立感性认识和理解它们的现实意义。第二,注意利用学生已形成的数的知识结构基础,帮助学生尝试运用结构支撑实现万以内数认识的主动迁移。第三,注意沟通万以内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络,帮助学生提炼和掌握恨以内数认识的方法结构。学生对数认识的框架结构和法的认识方法。在这样详实的理论与实例结合的培训下,我更清晰了日后该朝哪个方向,该如何的展开自己的教学工作。感悟三:互动而开放的教育 抛出一道题,造成全员讨论的画面就是开放了吗?不!开放应该是一种互动式的开放;一种既是有向的,还是拓展延伸的开放。比如以学生资源生成为目的的“有向开放”,是教师在确认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提出指向目标实现的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的相关资源,为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平台。以促进拓展生成为目的的“开放延伸”,这个教学环节也同样面向全体提供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提供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同样需要形成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而不只是由教师、也不只是由学生单方面地进行总结。开放是关注到一个个体的开放。那就需要有设计的提问,敏感的捕捉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资源”,再“并联式”的同时呈现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形成有效互动。提供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课堂才会和谐和而快乐的,思考才会自主而灵动。
真正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有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敏锐的应变机智。这就引发了我的感悟四。
感悟四:为了孩子,更用心的充实自己吧!
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为了自己,用心的发展孩子吧!因为这本书也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教师的职业价值。教师与孩子是在同时成长和发展的,只有不断的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才能成为专业人士;只有在专业而用心的教育,才能有腾飞的学生。
我们不难发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是新基础教育的立足点!在这一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所有的教师都应努力地去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才会把学生真正看作教学的共同创造者。
“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让我们一起在这百花盛开的季节倾听花开的美妙声音吧!
第三篇:读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心得体会
读《“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心得体会
常州市新桥实验小学
万小红
暑假是充电的日子,在这个暑假我学习了《“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这本书,重点学习了第五章“小学数与代数知识的教学”其中的第三段:数概念教学的基本原则
1、意义关联的原则
所谓意义关联的原则就是教师要注意在抽象的数与具体的物质实体之间建立两方面的意义关联:既要帮助学生认识数是反映不同的物质实体的共同属性,又要帮助学生经历将数与具体的物质实体相分离的抽象过程,使学生能够感受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意义。在数概念认识的初期,考虑到学生年龄尚小(特别是我们一年级的学生),可由老师提供丰富的生活情境;在数概念认识的中后期,则由学生自己从现实生活中搜集有关数的材料,教师要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学会从多种渠道发现和搜集信息。
2、创造生成的原则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和学习人类祖先在发明创造数过程中的伟大智慧,要改变教材呈现知识的顺序,把断裂的知识进行修复,引导学生先借助已有的数位顺序表(如百位、十位、个位的数位表),运用已有结构主动认识读写(如百以上至千之间的数),然后发现还有更大的数存在(如十个百),而已有数位表已不能容纳更大的数位的需求(建立万位),这样学生就可以经历新的数、计数单位和数位的不断的创造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把握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构造特点,还可以运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不断地创造生成新的数,更可以感受和习得前人发明创造的伟大智慧。
3、关系沟通的原则
小学阶段数概念的认识主要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整数又分解为多个认识循环(20以内数的认识、百以内数的认识、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认识、大数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两个层面沟通这些知识的内在联:一个是整数内部层面的关系沟通,一个是整数,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沟通。就整数内部层面的关系沟通而言,主要的沟通任务有:一是要沟通各个数位这间的进率关系,揭示十进位计数法的构造特点,使学生能够把握和运用十进位计数法的结构;二是要沟通各个循环的数的读写结构的关系,使学生经历数的读写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整数、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沟通而言,主要的沟通任务有:一是要沟通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内容之间的关系,揭示数概念体系的知识框架,即整数、小数和分数从表面上看各不相同,但都是从数的意义,组成、读写、排序和分类等方面来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数概念认知的结构化;二是沟通整数与分数之间的实体关系和抽象关系,揭示分数概念中部分与整体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感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抽象意义,基本单位与组成;三是要沟通整数与小数之间的十进制关系,使学生能够运用小数的构造特点创造生成新的小数。
如果没有进行任何研究光看这些理论,会让人觉得云里雾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经历了一学年的学习与实践之后,回头再来看这些理论,又有一些新的认识。就拿《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来说,细看这一节课我们可以找到这几个原则在本节课中的落实:
这节是明强小学李静执教的《万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处理的大环节跟我们研究的是一致的:
一、在情景中读数。
二、在数位顺序表中读数,认识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三、经历“万”的形成过程,生成新的计数单位“万位”。不同的是细节的处理。
再次反思:
第一,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成千上万”的数概念建立感性认识和理解它们的现实意义。第一环节在情境中读数。特别有意义的是这些数是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搜集而来的,是在自己的生活认识的基础上展示出来的,在这里学生自然而然的把这些抽象的数与所代表的具体实物联系起来,使得意义关联的原则落到实处。
第二,注意利用学生已形成的数的知识结构基础,帮助学生尝试运用结构支撑实现万以内数认识的主动迁移。
因为学生在一年级就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数,所以在这里万以内的数就是第二次循环,对于已经认识了百以内的数,并且有比较好的知识结构的学生来说只需要进行内化,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就可以形成更丰富的数概念了。
收集资源: 第一层次的收:没0的数,末尾有0的数,并归纳小结相应的读法:高位起,依次读,末尾0都不读。(这是原有的结构基础,这里是唤醒学生的记忆。同时也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了思维的方式)
第二层次的收:中间有0的数,这些0都在什么数位上?这些数的读法又怎样?师生一起提炼法则:中间0读一个。
师:没0的高位起,依次读,末尾0都不读,跟前面千以内数的读法是一样的。中间有0的情况比较复杂,读一读,想想是怎么读的?分别在什么数位上?怎么的?
学生互相合作说一说。
这里体现了关系沟通的原则,百以内的数与万以内的数在读法上有相同也有不同,要求学生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上找到沟通,得到有效的读数法则,在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纳入新的读法,学生学习起来没有觉得知识断裂,没有单独的为学习万以内的数下很大的力气,就这样一气呵成,完成了万以内数的读法的提炼:高位起,依次读,末尾0都不读,中间0读一个。
第三,注意沟通万以内数与百以内数之间的区别与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提炼和掌握万以内数认识的方法结构。
认识万位,感受一万有多大这个过程体现了创造生成的原则:引导学生先借助已有的数位顺序表(如百位、十位、个位的数位表),运用已有结构主动认识读写(如百以上至千之间的数),然后发现还有更大的数存在(如十个百),而已有数位表已不能容纳更大的数位的需求(建立万位),这样学生就可以经历新的数、计数单位和数位的不断的创造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把握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构造特点,还可以运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不断地创造生成新的数,更可以感受和习得前人发明创造的伟大智慧。
写了一些自己的反思,越来越觉得只有亲自去实践了、摸索了,才会知道它设计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背后所依据的理论又是什么,我们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等,当追根索源之后越来越发现,新基础是多么值得去研究的一门学问。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反思,我感觉跟它又走近了一步。
第四篇: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整体结构
李秋娟
一、学生整体状态分析
一年级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了人生正规学习生涯,学习环境改变了,学习内容改变了,面临着许多新课从题。从原来以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从以学习口头语言为主转为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要完成各科学习任务,要养成小学生应有的行为、习惯,要融入新集体,与更多的人群交往,学会合作等。
就学习心态看,大多数一年级学生的心态会随着学习生活的展开发生变化。刚踏进学校时,他们充满喜悦和新奇,充满希望,希望能马上学会认字看书,自己阅读故事书。但是,一段时间后,他们会感觉到学习不是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特别在“新基础教育”实验前,有的地区学生入学后,首先得学习两个月汉语拼音,觉得枯燥乏味。有的地区学生入学后,不学拼音,直接学习课文,这些课文不但长,而且其中有大量生字。如此超强度的学习要求、沉重的学习负担一下子把沉重吓住了。那些学习条件差、家长又没有辅导可能的学生,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了。他们在学习初始阶段体会到的学习挫折感可能会影响终身。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或家长呵护过多的学生,是带胆怯的心情踏进学校大 门的,入学第一天,紧紧拉着家长的衣角不肯松手。
就知识基础看,如今,一方面由于家长普遍重视教育,也有条件关注孩子教育;另一方面,孩子们的见识广了,智力水平、接受能力普遍提高。所以,大多数学生入学前就学习了不少汉语拼音和汉字。有的班级几乎100%的学生学习过单韵母,50%的学生学习过声母,30%的学生能认读100个左右汉字。认识数百汉字、能流利朗读课文的学生出大有人在,有的的学生甚至能流利地朗读报刊文章。但是,也有少数学生入学前几乎,什么也没有学。因此,如今的一年级学生,从入学起就存在很大差异。
第五篇: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读书有感
暑假期间,为了扎实每位教师的理论基础和业务水平,学校教研要求所有数学老师认真阅读《“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一书,我是再次细读这本书,全书分为三编,共十二章,主要介绍了“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指导思想,“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实施纲要,“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等内容。我真的很荣幸能够在这么充足的时间里拜读叶澜教授的著作。这样不但能够充实我的假期生活而且必然能从这本著作中受益匪浅。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这本书是实践性研究的产物,为我们一线教师对数学专业知识,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教育理论指明了方向。作为课程实践者,不必因盲从而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我们只有认真学习,了解当前教育新动态,结合自己的教学去实践,就能成为一名善思考、有理性、有特色、有思想的教师。作为新基础教育实验校,我们由实验——研究成型——扎根。现已进入第三阶段:扎根阶段。经历了10多年的研究历程,通过多少说课磨课,专家指导等,可以说我们与新基础共成长。在新基础开课评课中我们听到最多的词语有“长程两段”的结构教学策略和“三放三收”的教学设计三环节。下面我对这两个词谈谈自己的理解。
“长程两段”的结构教学,改变了局限在知识点的思考和认识,改变了点状的、孤立的教学行为,改变了千篇一律的“准备——复习——新授——巩固——总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认知的结构化,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人生态度。“长程两段”教学 分为了教学结构和运用结构,在一节课中可以只采用“教结构”,也可以只采用“用结构”,也可以结合使用。
“三放三收”的设计。“大问题”设计是“三放三收”教学的前提条件。根据数学教学过程展开的内在逻辑和一般流程,一节完整的数学课可以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围绕课堂教学任务展开的“基本研究”,第二部分则是在“基本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且与“基本研究”相关联的延伸性的“拓展研究”。数学教学过程的“三放三收”主要是针对“基本研究”部分而言的。所谓“放”,就是把数学问题“放下去”,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进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所谓 “收”,就是把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和相关信息“收上来”。一次“放”和“收”的过程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数学教学“三放三收”的过程,使关注每一个学生真实发展的理念有可能“化” 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使教学过程互动生成的理论有可能“化”为教师的具体行动。正是在这种“化”的过程中,教师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变革理论认识与教学实践行为 的内在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学校教学的转型性变革。
在详实的理论与实例结合的引领下,我更清晰了日后该朝哪个方向,该如何的展开自己的教学工作。提供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课堂才会和谐和而快乐的,思考才会自主而灵动。真正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有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敏锐的应变机智。
新学期已经开始,在长假里学习的心得在要用在教学实践上。同时还需要继续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观摩相结合的研究 活动。以《“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为主要学习材料,结合新基础的一些展示课、现场观摩课,甚至自己的课堂教学,从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来学习来补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