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文学史后的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4:1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中国文学史后的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中国文学史后的心得体会》。

第一篇:学习中国文学史后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文学史后的心得体会

学院:文学院 年级:13级 姓名:李嘉诗 学号:201313051256 专业:语文教育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我觉得自己获益匪浅。不但使自己欣赏到了各个年代的文学作品,并且增长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古人优秀的情操。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过程中就像是给了我一把开启中华文学的钥匙,而通过这一年度的学习,对中国古老文化的灿烂和不朽,产生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不敢遣词造句的评述,只是浅薄地表达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这是漫长的。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伟大的和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学遗产。

《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史的教科书。各编中分为诗歌、散文、辞赋、小说、文学批评等各种文体式样。中间分别介绍各种文体的演变过程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成就和文学思想,以及主要文学家的文学活动。

学习这学期的中国文学史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诗歌是所有这些文体里的重点,这主要是由于诗歌在我国古代发源的比较早,各时期都出现了颇有成就的诗歌作品。所以我在自学中首先把握了这个重点。在这个基础上融会贯通,进行上下跨千年的把握和运用。如果没有重点的知识做基础,是不可能有线和面的知识网的。这就是文学的点滴积累和史学的纵横联系相结合。对各个文学流派的把握,是文学史的学习重点之一。

魏晋南北朝的陶渊明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有四分之一的是田园诗,这些诗表现了田园生活,抒发了他复杂的思想感情,读他的诗镇可谓是种享受,他把我们都带到那些美丽的迷人的田园中去体会当中的乐趣。

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流派和作品,要求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文学成就。如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顶峰,出现了众多的诗歌分段和流派。就分段来讲,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各个分段之间的过度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之间有的是有相关性的,比如盛唐和中唐之间有一个大历诗坛的过渡阶段,它就既会有盛唐的余韵,也会有战乱过后的那种孤独寂寞情怀,有的是没有什么明显的联系的。再次,掌握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学。如上古时代的神话和歌谣、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汉代的史传散文和辞赋、魏晋诗歌、南北朝乐府和文学批评、唐诗和散文、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对主流文学的演变发展要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对各个主流里面的主要作家作品进行重点掌握。学习古代文学史,必须学习古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古代的,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和其它事物的互相联系之中。这样,就得注意文学和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科学艺术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果不弄清楚八世纪中国唐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和宗教艺术,就很难认识杜甫诗歌描画现实的深刻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是空话,而是生活真实。要读《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不了解当时艺坛状况,大概只能停留在似懂非懂的阶段。同样,不熟悉中唐历史社会,对韩愈的《原道》《师说》的理解就不能透彻。文学作品不仅是客观的反映社会生活,如果作品揭露了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引起人们对现实不满,从而起来要求改变不合理的社会,使之合理,改造社会生活。文学作品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其内容反映了各种各样的历史社会现象;要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熟悉历史。像杜甫、白居易、陆游、辛弃疾那些伟大诗人的许多作品,与当时国家大事紧密相关,阅读时尤非熟悉历史不可。阅读文学作品时,对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在脑中就浮现出具体的印象。多读历史,特别像《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不但可以丰富历史知识,而且对培养古文阅读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多读些古文,多读些古代历史和其它有关文献,主要是为了懂得这些材料。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懂得了古人作品和古人的为人做事,更多的领会作品中体会做人的道理,我相信,在此后的时间里面我会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不足,让自己成长,让自己进步,同时也感谢“丁博”这一个学期对我的教导,并且也很佩服你的文学功底和背诵古典诗词的能力。也真心觉得你并非浪得虚名。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希望自己能像你一样优秀。当然也会不断向您探讨古代文学中的奥秘。

第二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国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讲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而其中又以叙事性的作品为这,突出名家名作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突出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现代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纷呈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众多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名家名作,学会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的作品分析。

2、沈从文作品分析。3、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和创作。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本课程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联系紧密。

(五)学时分配安排

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为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

本课程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看原文、多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

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背景以及创作实绩。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学时)

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第二章 20年代小说

(一)(4学时)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3、阿Q的人物形象及小说的社会影响。

4、《故事新编》中“油滑”的写法。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二)(2学时)1、20年代小说基本概况。

2、叶绍钧、许地山、郁达夫等人的作品。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一)(1学时)1、20年代新诗概况。

2、徐志摩、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征。第五章 20年代新诗

(二)(2课时)

1、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及生平。

2、《女神》的内容及艺术特点。第六章 20年代戏剧(1学时)1、20年代戏剧创作概况。

2、田汉作品。

3、《获虎之夜》的艺术表现。第七章 二十年代散文(2学时)

1、二十年代家作品。

2、周作人的“美文”艺术特色及朱自清作品的特点。

3、《野草》体现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

30年革命文学思潮、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以及文学论争的内容。第九章 30年代小说

(一)(2学时)1、30年小说创作概况。

2、丁玲与张天翼作品。

3、新感觉派小说的概念以及代表作家作品。第十章 30年代小说

(二)(2学时)

1、茅盾的创作道路。

2、《子夜》。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三)(2学时)

1、老舍的创作道路。

2、《骆驼祥子》。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

(四)(2学时)

1、巴金创作道路。

2、《激流三部曲》。第十三章 30年代小说

(五)(2学时)

1、沈从文的创作道路。

2、《边城》。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2学时)1、30年代诗歌创作。

2、戴望舒、卞之琳二作品。第十五章 30年代戏剧(2学时)1、30年代戏剧概况。

2、曹禺生平及创作道路。

3、《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第十六章 30年代散文(2学时)

1、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2、30年代小品散文概况。3、30年代报告文学概况。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

1、国统区文学概况。

2、文学论争内容。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2学时)1、40年代小说概况。

2、张爱玲等作家作品。

3、《围城》、《四世同堂》、《赛夜》。第十九章 40年代新诗(2学时)1、40年代新诗概况。

2、九叶诗派代表作家作品。第二十章 40年代戏剧(2学时)1、40年代戏剧概况。

2、郭沫若的历史剧以及夏衍的作品。第二十一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2学时)

解放区文学思潮概况。

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2学时)

1、解放区文学创作概况。

2、赵树理、孙犁等二小说。第二十三章 1949——1976文学思潮(2学时)1、50、60年代文学思潮。

2、文化大革命文学思潮。第二十四章 50、60年代小说(2学时)1、50、60年代小说概况。

2、柳青、梁斌、杨沫、李准、茹志鹃等作家作品。第二十五章 50、60年代新诗(2学时)1、50、60年代新诗概况。

2、郭小川、贺敬之、闻捷等作家作品。第二十六章 50、60年代戏剧(2学时)1、50、60年代戏剧概况。

2、《茶馆》、《关汉卿》等剧作。第二十七章 50、60年代散文(1学时)1、50、60年代散文概况。

2、杨朔、秦牧等散文作品。第二十八章 1976——1989文学思潮(2学时)80年代前、后期二文学思潮。第二十九章 80年代小说(2学时)1、80年代小说概况。

2、王蒙、刘心武、韩少功、莫言等人作品。第三十章 80年代新诗(2学时)1、80年代新诗概况。

2、艾青、舒婷等人诗作。第三十一章 80年代戏剧(2学时)1、80年代戏剧概况。

2、沙叶新、高行健等人作品。第三十二章 80年代散文(2学时)80年代散文、报告文学概况。

第三十三章 9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90年代文学思潮概况

第三十四章 90年代小说述评(2学时)

1、“新写实小说”概念及作家作品。

2、“女性小说“概念及作家作品。

3、“新生代“小说概念及作家作品。4、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概况。

第三十五章 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2学时)90年代新诗。散文创作概况。第三十六章 台湾文学(2学时)

1、台湾文学概况。

2、白光、李昂等人小说。

3、余光中、杨牧等人诗作。

4、梁实秋等人散文作品。

四、参考书目

钱理群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凌宇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散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 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田中阳主编 《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陈小波编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对象

修完该课程所规定内容的新闻系广告学本科生。

二、考试目的

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考试内容

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考试要求

1、记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文学社团的概念。

2、了解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

3、掌握文学革命兴起与发展的背景以及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

(一)考试内容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3、阿Q的人物形象及小说的社会影响。

4、《故事新编》中“油滑”的写法。考试要求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道路。

2、分析《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表现出来的主题,以及进行人物分析。

3、掌握《呐喊》与《彷徨》中的主题。

4、掌握《故事新编》体现出来的“油滑”。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二)考试内容 1、20年代小说基本概况。

2、叶绍钧、许地山、郁达夫等人的作品。

考试要求

1、掌握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抒情小说的作家作品。

2、掌握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的作品及艺术特色。

3、掌握郁达夫的作品,以及对《沉沦》的作品分析和“零余者”的概念。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一)考试内容 1、20年代新诗概况。

2、徐志摩、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征。考试要求

1、了解新诗的发展历程。

2、掌握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及特色。第五章 20年代新诗

(二)考试内容

1、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及生平。

2、《女神》的内容及艺术特点。考试要求

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2、掌握和分析《女神》的主题及特色。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考试内容 1、20年代散文作家作品。

2、田汉剧作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征。考试要求

1、了解20年代散文作家作品。

2、掌握田汉剧作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征。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考试内容 1、20年代散文作家作品。

2、周作人的“美文”艺术特色及朱自清作品的特点。

3、《野草》体现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考试要求

1、了解20年代散文作家作品。

2、掌握周作人的“美文”艺术特色及朱自清作品的特点。

3、掌握《野草》体现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产生和理论主张,识记“左联”的概念。

2、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及其理论主张。

3、四次大的文学论争。考试要求

1、了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产生和理论主张,识记“左联”的概念。

2、了解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及其理论主张。

3、掌握四次大的文学论争。第九章 30年代小说

(一)考试内容 1、30年代小说的作家作品概况。

2、丁玲的创作经历和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张天翼作品的讽刺特色。

3、新感觉派小说的概念,作家作品。考试要求

1、了解30年代小说的作家作品概况。

2、掌握丁玲的创作经历和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掌握张天翼作品的讽刺特色。

3、识记新感觉派小说的概念,掌握作家作品。第十章

30年代小说

(二)考试内容

1、矛盾的创作道路及其小说。

2、《子夜》的艺术特色以及人物特点。考试要求

1、了解矛盾的创作道路及其小说。

2、分析《子夜》的艺术特色以及人物特点。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三)考试内容

1、老舍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作品中的讽刺特色。

2、《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和人物性格。考试要求

1、了解老舍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掌握他作品中的讽刺特色。

2、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和人物性格。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

(四)考试内容

1、巴金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

2、《激流三部曲》的艺术特色,主要人物。考试要求

1、了解巴金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

2、掌握《激流三部曲》的艺术特色,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第十三章

30年代小说

(五)考试内容

1、沈从文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作品特色。

2、《边城》的主题及人物。考试要求

1、了解沈从文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并掌握其作品的特色。

2、分析《边城》的主题及人物。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考试内容 1、30年代新诗概况。

2、戴望舒、卞之琳的作品及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考试要求

1、了解30年代新诗概况。

2、掌握戴望舒、卞之琳的作品及其不同的艺术风格。第十五章

30年代戏剧 考试内容 1、30年代戏剧概况及作家作品。

2、曹禺的创作历程,《雷雨》、《日出》、《原野》的内容,繁漪、陈白

露、仇虎的人物性格。

3、《北京人》体现的主题及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并掌握30年代戏剧概况及作家作品。

2、了解曹禺的创作历程,掌握《雷雨》、《日出》、《原野》的内容,分析繁漪、陈白露、仇虎的人物性格。

3、掌握《北京人》体现的主题及艺术特色。第十六章

30年代散文 考试内容

1、鲁迅杂文的特色。

2、小品散文的发展及作家。

3、报告文学的发展。考试要求

1、掌握鲁迅杂文的特色。

2、了解小品散文的发展及作家。

3、了解报告文学的发展。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1、国统区文学的发展。

2、文学论争。考试要求

1、了解国统区文学的发展。

2、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学论争。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 考试内容

1、四十年代小说的概况。

2、沙汀作品的讽刺特色。

3、钱钟书的创作历程,《围城》的艺术特色。

4、《四世同堂》的特色,祁瑞宣的性格特色。

5、《寒夜》的主题以及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

6、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7、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以及张恨水的作品。考试要求

1、了解40年代小说的概况。

2、掌握沙汀作品的讽刺特色。

3、了解钱钟书的创作历程,分析《围城》的艺术特色。

4、掌握《四世同堂》的特色,分析祁瑞宣的性格特色。

5、掌握《寒夜》的主题以及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

6、掌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7、了解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以及张恨水的作品。第十九章

40年代新诗 考试内容

1、四十年代新诗概况。

2、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3、“九叶诗派”的概念,其作家作品。考试要求

1、了解40年代新诗概况。

2、掌握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3、识记“九叶诗派”的概念,了解其作家作品。第二十章

40年代戏剧 考试内容 1、40年代戏剧概况。

2、郭沫若历史剧的内容和特色。

3、夏衍的剧作及其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40年代戏剧概况。

2、掌握郭沫若历史剧的内容和特色。

3、掌握夏衍的剧作及其艺术特色。第二十一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考试要求

了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 考试内容

1、解放区文学的概况。

2、赵树理小说的特色及小说人物。

3、孙犁、丁玲、周立波小说的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解放区文学的概况。

2、掌握赵树理小说的特色及小说人物。

3、掌握孙犁、丁玲、周立波小说的艺术特色。第二十三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1、50年代、60年代文学思潮以及三大批判。

2、“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考试要求

1、了解50年代、60年代文学思潮以及三大批判。

2、了解“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第二十四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考试内容 1、50、60年代小说概况。

2、柳青、梁斌、杨沫的小说及艺术特色。

3、王蒙等人的作品。考试要求

1、了解50、60年代小说概况。

2、掌握柳青、梁斌、杨沫的小说及艺术特色。

3、了解王蒙等人的作品。

第二十五章

50年代、60年代新诗 考试内容 1、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况。

2、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诗歌的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况。

2、掌握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二十六章

50年代、60年代的戏剧 考试内容 1、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况。

2、《茶馆》的艺术特色及其人物性格。

3、田汉历史剧的内容与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况。

2、掌握和分析《茶馆》的艺术特色及其人物性格。

3、掌握田汉历史剧的内容与艺术特色。第二十七章

50年代、60年代散文 考试内容 1、50、60年代散文概况。

2、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50、60年代散文概况。

2、掌握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特色。第二十八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了解80年代前期、后期的文学思潮。第二十九章 80年代小说 考试内容 1、80年代小说概况,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找文学的概念。

2、王蒙、刘心武、陆文夫、高晓声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蒋子龙、张洁、谌容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4、汪曾祺、林斤澜、邓友梅、冯骥才的作品。

5、张贤亮、贾平凹、王安忆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6、张承志、韩少功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7、徐怀中、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8、“先锋小说”的概念,作家作品。

考试要求

1、了解80年代小说概况,识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找文学的概念。

2、掌握王蒙、刘心武、陆文夫、高晓声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掌握蒋子龙、张洁、谌容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4、掌握汪曾祺、林斤澜、邓友梅、冯骥才的作品。

5、掌握张贤亮、贾平凹、王安忆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6、掌握张承志、韩少功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7、掌握徐怀中、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8、识记“先锋小说”的概念,并掌握其作家作品。第三十章

80年代新诗 考试内容 1、80年代新诗概况。

2、艾青、舒婷、顾城等人的诗歌及其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80年代新诗概况。

2、掌握艾青、舒婷、顾城等人的诗歌及其艺术特色。第三十一章 80年代戏剧 考试内容 1、80年代戏剧概况。

2、沙叶新、高行健的戏剧及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80年代戏剧概况。

2、掌握沙叶新、高行健的戏剧及艺术特色。第三十二章

80年代散文 考试内容

80年代散文、报告文学的概况。考试要求

了解80年代散文、报告文学的概况。第三十三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90年代文学思潮概念。考试要求

了解90年代文学思潮概念。第三十四章 90年代小说述评 考试内容

1、“新写实小说”概念。

2、“女性小说”的作家及其特色。

3、新生代小说的创作特色。4、90年代长篇小说的概况。考试要求

1、识记“新写实小说”概念。

2、掌握“女性小说”的作家及其特色。

3、掌握新生代小说的创作特色。

4、掌握90年代长篇小说的概况。第三十五章

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 考试内容 1、90年代诗歌、散文的概况。

2、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90年代诗歌、散文的概况。

2、掌握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三十六章 台湾文学 考试内容

1、台湾现当代文学概况。

2、白先勇等人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台湾乡土派作家作品。

4、余光中等人诗歌。

5、梁实秋等人散文创作。

6、台湾通俗小说的发展。考试要求

1、了解台湾现当代文学概况。

2、掌握白先勇等人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了解台湾乡土派作家作品。

4、了解余光中等人诗歌。

5、了解梁实秋等人散文创作。

6、了解台湾通俗小说的发展。第三十七章 香港文学 考试内容

1、香港文学的概况。

2、全篇小说的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香港文学的概况。

2、掌握全篇小说的特色。

四、考试的方法和时间:

闭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五、评估标准:

学生修完本课程并参加期末考试后,期末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六、考试设计结构

试卷题型为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30分、论述题20分、赏析题30。其中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50%。

(陈小波编写)

第三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的性质:文学是人学。

中国文学的分期: 当代文学的分期: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革文学(1966-1976);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奠定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2)毛泽东的文学思想:关于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文学从属并影响政治。“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和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活互相对立的艺术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党的文艺”工作”,“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革命对文学的规范性要求:(1)题材:工农兵生活

题材的处理、方法、艺术风格:塑造先进人物和英雄典型;主要写生活的光明面,即以歌颂为主;必须揭示历史本质,展现生活的客观规律;表现对历史发展的乐观主义;

创作方法、艺术风格:风格、形式要通俗易懂、明朗,反对晦涩朦胧;文学批评要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2)关于文化遗产:言行不一继承文化遗产是有选择的,50年代将民歌确定为新诗的发展方向,对苏联文学的推崇,对欧洲文化的态度,对“言必称希腊”的批判。

(3)关于文学队伍——新文化的建设者。依靠工农兵,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学队伍;始终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保持高度警觉。“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当代文学的起点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及意义:1949年7月2日-19日在北平召开,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成立“文联”(中华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最重要最活跃的是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53年9月改名中国作家协会,即现在的“作协”。第一次文代会缺席作家:沈从文,张爱玲。

概述

当代文学是指从建国后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学。

1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2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当代性和整体性。3特点:“新时期”文学:文艺战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从内容到形式恢复和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空前繁荣;理论批评空前活跃;“二为”方针扩大了文学的功能;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等文学大潮的走向标志着文学对现实的关注;文学主题开阔与深化;创新与探索活跃。50-70年代的文学界批判运动: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年)2.对萧也牧的批判(1951年)小说《我们夫妇之间》 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4-1955年)4.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5年),胡风曾写有30万字的申辩文章。5.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及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1957年)

6.对资产阶级人性论、人道主义的批判(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1963年开始哲学、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全面批判运动。7.1966年开始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一、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批判的焦点:A:批判电影的历史违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B:批判影片宣扬的阶级投降主义和个人苦行主义C:批判影片对中国农民战争的否定,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批判内容:

1、认为俞平伯以自然主义的唯心观点分析和评论《红楼梦》。

2、形式主义地理解《红楼梦》对古典传统的继承,以模仿性代替了作品的独创性。

3、以考证代替科学的 2

分析,而且有时不免流于烦琐

三、胡风集团的批判(1955年)

胡风文艺思想:(1)主观战斗精神:认为“主观战斗精神”来源于“生活的深入和胸怀的扩大”,来源于“作家的献身的意志和仁爱的胸怀”。(2)“写真实论”:真实的生活写照——不断揭示民众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真实的体验传达——高扬“主观战斗精神”。(3)关于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可以弥补作家世界观上的缺陷。(4)关于民族形式问题:强调吸收外来文艺和外来形式。

四、文艺界的反右(1957年)

1957年春,中共开展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的整风运动。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形势陡然一变,中共发动了反右派运动。6月18日,公开发表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从1957年的6月至9月,中国作协党组连续举行了25次扩大会议,从丁玲、陈企霞对1954年检查《文艺报》不满的所谓“反党”行为开始,进而指责冯雪峰1936年从延安到上海后与鲁迅、胡风的合作,“造成了革命文艺事业的分裂 ”,进而延及诗界的艾青、美术界的江丰,戏剧界的吴祖光等一批党内的老艺术家,都被打成反党分子,右派分子。这场斗争以周扬的题为《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作结。《文艺报》1958年第二期开辟专栏,对1942年在延安批判过的一批文章(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萧军的《论同志之“爱”与“耐”》罗烽的《还是杂文时代》,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以及丁玲的小说《在医院中》进行“再批判”

五、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批示(1963—1964)

(1)批示出台的背景:a毛对政治形式的错误估计,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b文艺再次成为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突破口,提出写“十三年“的口号,文艺思潮和文艺运动急 3

剧地向左转。(2)1963—1966的一系列大批判 “有鬼无害论” “时代精神汇合论” “中间人物论”和“现实主义深化论”

六、“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记要”

1966年2月2日至20日,江青在上海纠合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炮制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简称《纪要》,于4月10日由中央批发全国。

《纪要》内容:

(一)文艺黑线论:理论黑、作品黑、队伍黑

(二)唯心主义理论 “根本任务论”:“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英雄人物。“主题先行论”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50-70年代的文学界批判运动

(一)五十年代:“双百方针”: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二)“双百”方针的影响:如何贯彻“双百”方针,毛泽东明确指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三个突破:

1.敢于大胆正视人民内部矛盾,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突破了“无冲突”论的禁锢。其代表作有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2.突破了人民内部不适用讽刺这一文学手段的囿见。3.4

突破了回避描写爱情或爱情不能作为作品题材的禁区。这一方面的作品有宗璞的《红豆》

(三)六十年代文艺政策的调整:

1.新侨会议:196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周恩来到会作《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强调要“尊重艺术规律,发扬艺术民主”,要改变动辄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的“五字登科”的作法。

2.广州会议:1962年3月,文化部、中国剧协在广州召开了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到会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陈毅也于3月6日作了报告,他们在报告中,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进步和作出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些讲话标志着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正酝酿着一个重大转变。

3.大连会议:1962年8月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邵荃麟主持会议。会议的目的在于纠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浮夸思想和人物形象上的单一化。邵荃麟在总结发言中,对文艺现状进行了分析,正式提出了“写中间人物”和“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

文革文学

文革文学的特征:政治的直接审美化,革命浪漫主义,“三突出”的创作原则。

1“样板戏” 的培育。“八个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1970年达到高潮。被作为“文艺新纪元”的标志

2文革时期的小说。浩然的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等。手抄本小说: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知青的小说:赵振开的《波动》;靳凡的《公开的情书》;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 3文革时期的诗歌。公开的诗界:红卫兵的诗;工农兵的诗。代表作:张永枚的《西沙之战》; 5

集体创作的《理想之歌》72年之后,李瑛等的诗穆旦的诗:不能公开发表的诗。天安门诗抄 起因:纪念周总理。时间:1976年1-4月。实质:声讨“四人帮”的罪行。形式:广场集会,张贴、传抄诗歌。被指控为“反革命政治事件”。性质:政治事件。历史意义:美学日常生活化和诗歌政治化的典型体现。

“白洋淀诗群” 食指(郭路生),芒克,多多,根子等。代表作:《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等诗人大多是北京知青,出身于知识分子获“高干”家庭

(四)本时期小说形态:“单一化”是这一时期小说形态的总体特征。

表现在:1.言情、武侠小说失去了合法化的地位2.讽刺、幽默的小说也不能继续推进3.诗化、散文化的小说也没了生存空间4.与小说形态的单一相关联的是小说风格的单一,奔放、雄伟、刚健、热烈

杨沫及《青春之歌》

生平:原名杨成业,祖籍河南湘阴县。先后做过小学教师、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职。1933年入党,1934年开始写作。之后,主要做文职工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红红的山丹丹花》,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青春之歌》、《东方欲晓》、《芳菲之歌》。

(三)文本解读

1.情节与主题:小说以193109018—193501209这段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艺术的再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变化和精神面貌。是对现代知识分子成长史的成功演绎。形象地说明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的得到解放,才有值得歌颂的青春。

2、林道静的形象

(1)个性解放的新内涵。子君:大胆的叛逆者 沙菲:迷茫的叛逆者。林道静:进步的叛逆者(2)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的典型形象。林道静的 6

双重性(起点)、余永泽:人道主义(第一阶段)、林道静: 卢嘉川:马克思主义(第二阶段)、江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三阶段,完成阶段)

(3)形象意义:作者通过林道静这一人物的性格发展,揭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主要特点:他们接受革命常常是从个人遭遇和理论认识开始的,他们从民族矛盾进而认识阶级矛盾,从求个人解放到争民族解放,从个人奋斗、幻想个人英雄式的事业,到参加集体的阶级斗争、革命的英雄主义;从对劳动人民自上而下的人道主义同情到同呼吸共命运的阶级感情。并且,作品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

3《青春之歌》解读

a情爱故事 b寓言故事:现代知识分子成长史《青春之歌》将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主体,同时也创造了这一叙述的基本范型,即“反抗/追求/考验/命名”。c成长小说:在性与政治之间李扬的小说解读定位到了“性别游戏”与“政治认同”的纠葛关联中:即私人的“性”与超然的“政治”相互借力,政治的审美表达通过“性”的征服显示魅力。

余永泽拯救的是身体,它是传统“英雄救美”模式的再现;卢嘉川拯救的是灵魂,是一个必然伴随革命者勇猛前行的战斗单位。余永泽的失败、卢嘉川的成功标志着革命阶段性的转折。4艺术特色: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性格与命运结合、语言抒情色彩。

梁斌及《红旗谱》

梁斌原名梁维周,《红旗谱》1957.12.中国青年出版。

一朱老忠形象朱老忠是一个处于动态的时间关系中的不断成长的新的形象。朱老忠的成长动因——个人复仇,起初共产党对于他具有的只是“靠山”意义,与“一文一武”的复仇理想如出一辙。按照无产阶级的阶级理论,阶级意识的建构意味着对个人意识的超越,阶级斗争终将取代个人复仇。在某种意义上,朱老忠的“成长”甚至取决于他在多大的程度上克服和升华这种个人仇恨。始终在复仇意识中延宕的朱老忠,在等待着神启和拯救,等待着对自第我的超 7

越。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二文本叙事逻辑和作家主观意图的错位

主要表现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形象作为作家主观意图中的中心人物而在文本中实际呈现为非中心人物的错位 三中被遮蔽的知识分子形象

江涛:英雄人格的内在缺陷。张嘉庆:阶级谱系中的另类。严萍:男性权威下的性别符号。严知孝:“道”与“势”冲突的苦痛灵魂 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1、《红旗谱》在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

2、刻画人物形象,既采用白描手法,让人物自身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又适当吸收了西方小说心理描写细腻的长处

3、在语言方面,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

4、小说还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

五、其他著名作品

1《红日》吴强2《红岩》罗广斌1924杨益言1925 ,“文化大革命”中被斥为“叛徒文学”。3革命历史的传奇化:革命英雄传奇 :曲波《林海雪原》 “它比普通的英雄传奇故事要有更多的现实性,、”“又比一般的反映革命斗争的小说更富于传奇性。《林海雪原》的“独创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方面的“民族特色”,即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三国”、“说岳”等的结构和叙事方式。二是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人物的“传奇性”,这包括人物活动的环境(深山密林)

赵树理的小说

一、赵树理,山西人。《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一)解放区文学的一面旗帜

1.在解放区文学中,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并形成了农村和战争两大题材。农村题材以赵树理和丁玲为代表,战争题材则以孙犁和马烽、西戎为代表。

2.1942年以后,解放区的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朗纯净的总体风格,在表现形式上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写实型”,一是以孙犁为代表的“抒情型”。

(三)赵树理被树为旗帜的原因

1.赵树理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他虽然曾受到“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但想绕过新文学传统,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用小说的形式表现老百姓的声音。2.为实现“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创作理想,即以文学的通俗方法,宣传和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紧密配合当时的实际工作。3.自觉的民间立场形成了赵树理小说特有的叙事美学和艺术风格,并与毛泽东的《讲话》精神相一致。

(四)新中国小说的右倾典型

1、新中国的小说创作

(1)50年代的小说创作正是在解放区小说的基础上起步的。以赵树理、柳青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以孙犁、杜鹏程为代表的战争题材小说,都直接继承了解放区小说的传统和风格。(2)在赵树理小说影响下,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长期生活在山西农村的作家,以当地的农村生活为创作的主要内容,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突出地域特点的创作流派,史称“山药蛋派”或“山西派”。(3)在50年代的创作中,刚刚结束不久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众多作家竞相描写的热门题材。受抗战以来形成的“战争文化规范”影响,在创作中普遍存在着“二元对立”思维模式。(4)这时期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以“歌颂”为主,即使是赵树理敢于揭露现实矛盾的小说也是以歌颂为目的的。

(五)赵树理成为右倾典型的过程

1.《邪不压正》(1948)是赵树理第一次遇到批评的小说。中农女儿软英被地主的儿子看中,9

狗腿子小旦为虎作伥,强下聘礼。解放后,农会主席小昌唆使成为积极分子的小旦逼迫软英嫁给自己的儿子。最后,小昌挨批,软英与小宝终成眷属。

2.《三里湾》(1955)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后被改编成电影《花好月圆》和各种舞台剧。但与《不能走那条路》、《创业史》,以及《山乡巨变》等表现农村阶级斗争的作品相比,仍然受到了明显的冷落。

3.《“锻炼锻炼”》(1958)虽然“是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维护农村中的新干部,让自私落后的人出点丑,但客观上却表现了当时农村中日趋激化的“干群矛盾”,一经发表,便受到了批判。

4.处在既无法回避,又不愿违心地说假话唱赞歌的两难境地的赵树理,1959年8月向《红旗》杂志投寄《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正赶上“庐山会议”,文章被陈伯达转批给作协党组,成为“反右倾”运动的靶子。

(六)赵树理成为右倾典型的原因

1.时代在变,而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却几乎没变,仍然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说话。特别是他对农村实际情况的了解,使得他总是“右倾”,一再受到批判。

2.赵树理意识到了自己与时代的差距,也努力地想加入“时代的大合唱”,也想写歌颂农村新生事物的作品,但他又不肯违背生活的真实,《“锻炼锻炼”》实际上将歌颂也写成了揭露和批判,特别是对农村中的坏干部的批判。

3.努力的方向与时代的要求恰恰相反。时代要求他写出农村中“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和两个阶级的斗争,但他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两条道路”和“两个阶级”的斗争并不是农村中的主要矛盾。

4.当时文艺界激进主义的文艺思潮越来越高涨,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越来越严重。

(七)民间立场的曲折表现:《锻炼锻炼》 绵里藏针,用“春秋笔法”

1.《锻炼锻炼》所反映的50年代新农村“大跃进”的现实:

A.从干部与群众角度看:小说名为《锻炼锻炼》,指干部需要“锻炼锻炼”,而暗含群众需要“改造改造”。B.从民主与专政看:在作品中写民主有两种形式:大字报和大辩论,这是整风时期群众发扬民主的武器,利用他们向领导提意见。但在“发右运动”以后则变成了领导干部整治群众的工具,而且干部嘴里口口声声挂着“法院”“乡政府”,他们对群众的蛮横态度是依仗了国家机器作为后台。辩论中干部句句逼人,不断。

C.从理想和现实看:当时的理想是“共同致富”,事实上一方面农民想发家致富,一方面又具有无法根除的小农意识(争而不先,甘于落后;合作不合,各怀私心)这是50年代中国农村实况。D.表达方面:小说是评书体小说,讲究故事性、情节性,小说讲了五章,五章环环相扣:大字报**—动员—拾花—偷花—转变。通过故事情节将人物带出,结构紧凑,悬念设置巧妙。E:语言运用方面:语言通俗流畅,用的是地道朴素的农村语言。柳青《创业史》

1.生平与创作:陕西人。a.尝试期:(1935—1942)b.转折期:(1942—1951)c.成熟期、丰收期:(1952—1956)梁生宝:社会主义的创业者

1、将梁三老汉设置为继父,切断了梁生宝与传统农民的血缘关系,摆脱了伦理关系的缠绕,成为“党的儿子”。梁生宝近乎圣徒,天生地具有一种新农民的品质:对党忠诚,对私有制本能地仇视。

2、梁生宝的行动:买稻种、分稻种、砍竹子、实行新法栽秧、组织互助组等意味着社会主义是实现经济正义的唯一手段。梁生宝的情爱生活凸现了他的道德境界。

3、严家炎指出梁生宝形象塑造上的“三多三不足”——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4、柳青认为:“梁生宝只不过是一个由于新旧社会不同的切身感受而感到党的无比伟大,服服帖帖想听党的话,努力琢磨 11

党的教导,处处想按党的指示办事的朴实农民出身的年轻党员”,“简单一句话来说,我要把梁生宝描写为党的忠实儿子,我以为这是当代英雄最基本,最有普遍性的性格特征”。

“旧农民”序列

A梁三老汉的形象:既有小生产者意识,又有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B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

富农、中农占有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因而他们比一般贫农更容易发家,引发乡村人际关系紧张。这被看成是一种新的阶级斗争的表现,以革命方式把庄稼人中的另一部分看成是革命的敌人。在修辞上采用了政治道德化的方式。

评价:从《创业史》看,一方面是柳青显而易见的激进主义企图,另一方面是来自于民间的真实的力量。这种民间的力量使得文本不断暴露民间生命生活的真相。

艺术成就: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王蒙及《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一、《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时代语境和写作原由:

(1)王蒙对自己以往激情式的歌颂青春和革命的旧作不满意,酝酿和寻求突破。(2)苏联文学界兴起的“干预生活”的改革潮流波及中国。(3)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作品解读:

(一)开放性叙事主题:1.揭露官僚主义2.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3.党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的冲突。

(二)苏联文学界兴起的“干预生活”的改革潮流波及中国。

(三)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茹志鹃

《百合花》《如愿》《春暖时节》《静静的产院》

一、选材特点:截取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加以精细挖掘和描绘,以反映时代风貌,是茹志鹃小说选材立意上的显著特点。如《百合花》,再如写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作品。作者从来不去正面描写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激烈搏斗,往往是从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在夫妻之间(《春暖时节》)、母子之间(《如愿》《里程》)、婆媳之间(《在果树园里》)、妯娌之间(《妯娌》)、同志之间(《静静的产院》)所激起的波澜,来描写人们怎样与旧的东西告别,向新的目标前进,反映出时代面貌的变化。

二、人物塑造上的特点:不展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广度的描写,而往往从人物性格某一突出之点深入下去,作纵深的挖掘,展开细腻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如愿》中的何大妈不愿“闲”;《静静的产院》中,作者对主人公谭婶婶对自己由先进到后进到最后的觉悟的过程的描写。(潘奶奶—谭婶婶—荷妹)

三、构思精巧: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炼出一两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媒介,展开对人物的心灵历程的描写。如《百合花》中的新被子,《高高的白杨树》中的白杨树,《里程》中的大石头,《如愿》中的大苹果和小绒狗,《春暖时节》中的清水虾等,既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寄托,又是作者展开描写的凭借,它们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很巧妙地把全篇各部分的内容贯串起来,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新时期文学 伤痕文学 刘心武《班主任》

内容:小说讲述了某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尽力挽救 一个在四人帮毒害下不学无术的中学生的故事,作者以“救救孩子”的呼声,震动了被文革麻木了的人们的心灵,拉开了人们回顾苦难的序幕。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出文革中推行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如何危害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

卢新华《伤痕》伤痕文学的标志,1978年8月发表于在《文汇报》

内容:这部小说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文坛,作品中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描写,突破了长期以来关于文艺的清规戒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而讨论最终得出的肯定性结论,又使这部作品成为我国文学界在政治上彻底否定文革的先声。(揭示“左”倾思潮对青少年的毒害与创伤。)反思文学

主题:人道主义”的刻意张扬,婚恋主题的开掘,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主要作品: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弦《记忆》、刘真《黑旗》等。表现手法:采用大段的议论和心理独白,带有浓厚的思辩色彩。

伤痕和反思:如果说伤痕文学是对疼痛的本能反应的话,那么反思文学就是对疼痛原因的追问。

1“人道主义”的刻意张扬:

A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从主题上看,这部小说关注的是“人”的基本生存境况,探讨人的价值和“人”所应该得到的权力,可以说,《人到中年》是一篇典型的人道主义的宣言。B作者的创作目的,是呼吁社会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同时指出他们的生存状况及价值实现与我们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样便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从而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性,成为社会问题小说中的一篇出色作品。婚恋主题的开掘:

确立爱情的位置,呼吁婚姻选择的自由,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

一、第一类作品或针对影响“爱情”正常发展的外部阻力进行描写,或将爱情放在讴歌“善”或抨击“恶”的道德层面上进行描写。张弦的短篇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通过偏僻山村中一家三个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爱情遭遇,揭示了封建意识如何凭借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贫 14

困和政治生活中的不正常状况,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继续吞噬着年轻的生命,扭曲着正常的人性,压抑着美好的感情,小说中明显充溢着对自由“爱情”的呼唤。《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重心并非“爱情”而是“婚姻自主”。《人生》的主题:是对这一类主题的深化,小说讲述了农村少女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她的美好、善良、痴情结合起来构成的“爱情”攻势在高加林的“事业”面前崩溃,最终只好含泪嫁给一个老实本份的丈夫。作为补充,城市姑娘黄亚萍则在高加林事业受挫时立即放弃了与后者的“恋爱”关系。尽管路遥从道德层面上对高加林进行了抨击,但在路遥眼中,“事业”无疑要高于“爱情”这一局限于“儿女之私”的人生插曲,在“现实”,后者更是不堪一击。

二、另一类作品则对“爱情”本身进行了反复的诘问与思考,而且进行这种深层思考的大多是女性作家的创作。《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作品在叙述的口吻更加切近作者本人,它是从个体的角度,从个人经历遭遇和现身说法中来表现婚姻悲剧,呼吁爱情位置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信息,它意味着除了泛泛的爱情肯定外,作家的个性正在觉醒,对个体的生存价值,情感要求的呼吁和追寻,意味着新时期文学正从朦胧、混浊中一步步向人、同生命逼近。

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

在对人的各种社会属性进行思考的同时,经历了对个人权力、力量甚至生命极端无视的“文革”的作家们把目光投放在对个体“人”的生命力量的肯定和赞颂上,因此塑造出一批被称为“硬汉子”的人物形象,如《迷人的海》中的“老海碰子”、《北方的河》中沉默、冷峻的“他”、《新星》中的李向南、《今夜有暴风雪》中的曹铁强

改革文学 开篇之作 :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背景:中国自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 15

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

划分(从作品反映的地域上): “农村题材” “城市题材” 农村题材:代表作: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短篇《乡场上》,张一弓短篇《黑娃照像》,张炜中篇《秋天的愤怒》,蒋子龙中篇《燕赵悲歌》,贾平凹中篇《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

背景:对于农民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土地”,因而1979年后,土地承包和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在农村掀起了一次经济和精神上的巨大变革。许多敏感的作家便抓住拥有土地支配权后农民的新状态进行了大量的创作。

城市题材: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的改革更加繁杂艰难,因而作家们反映城市改革的小说作品也更为多样、深刻。城市题材的改革小说涉及的领域上至国家的要害行政部门,下至街道小厂、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张洁《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男人的风格》李国文《花园街五号》,柯云路长篇《新星》 寻根文学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韩少功、郑万隆、李庆西、郑义、阿城。

主要作家作品: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陆文夫《美食家》。主要观点:理论倡导文化寻根派的作家们始终保留着一份政治、人文理想。阿城的《棋王》

主题:小说蕴含着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格的追求。一个是“吃”,一个是“棋”,阿城津津乐道地写王一生们的“吃”,既有社会主义,更有生命意义,因为吃乃是生存之必需。而下棋是精神之必需,是对自身的一种精神修炼。小说文化探索的意义: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显 16

示了内在的充分自由性,而对自由境界的自觉追求,折射出现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与自觉超脱的意向。王一生的人生哲学恰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具体表现在:不随流,不合污,矢志弥坚,操守如一,超然于世,解忧散怀,寄情养性,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

寻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1)韩少功认为文学“寻根”,“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人类生存的根”。(2)郑万隆认为:“寻根”是“力求揭示整个民族在历史生活积淀的深层结构上的心理素质,以寻找推动历史前进和文化更新的内在力量。(3)”李庆西说,文学成文化的“根”,并不在儒学里面,而是在区域文化中--发源于西部诸夏的老庄哲学、以屈原为代表的绚丽多彩的楚文化,以幽默、风骚、游戏鬼神和性观念开放、坦荡为特征的吴越文化等等。(4)郑义、阿城还对五四以来新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提出批评,认为五四运动“对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有阻碍民族文化之嫌”,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断裂。总之认为五四以来的文化是一种“无根”的文化。

韩少功的《爸爸爸》以强烈的“寻根”意识和扑朔迷离的形式感来发掘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神奇的意象,把丙崽作为一种意象成人生的象征,把他所生活的氛围和环境看成一种凝固了的社会空间。作者把一种具有远古意识、初民思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在读者回前,意在把愚昧、蛮荒、冥顽不化的“集体无意识”加以抨击与放大。这种原始意识表现在:1万物有灵论2畏天祭神3千奇百怪的迷信解释、预兆、禁忌和行为4咒语拜物教5巫师文化6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7对人的兽性摧残,人、好勇斗狠、集团仇杀

目的:小说中揭示出的这种生命形态成为我们边远地区和落后地区至今还保存着的民族生存形态,同时,它也成为一种稳态的意识结构渗透于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韩少功将它进行变形的夸张与放大,其目的是想引起疗救的注意。

小说在文体上的贡献:全文弥漫着一种飘忽不定的、扑朔迷离的神秘感。整个作品在神秘的叙述之中所透露出来的象征意蕴,能促发读者去思考更探层的意蕴。小说对山地的风俗和自然景观的描写,以及糅进的神话描写则为小说的内容表达和形式表现增添了赏心悦目的色彩效果。

艺术手法:采用了“打破生与死,人与鬼的界限,打破时空界限,吸收欧美现代派时序颠倒、多角度叙述、幻觉与现实交错等艺术手法”。先锋文学

文化背景: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中国,在“五四”时期已有过先例,其结果导致了新文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文学主张:先锋小说作家公开宣称文学的“非功利性”,追求主观内省式的“唯美主义”的“纯文学”。

审美倾向:其作品有时刻意渲染“丑”,他们笔下的美与丑也不再具有传统批判现实主义的力度,不再承担疗救社会、指导人生的责任。特点: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现,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叙事策略)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先锋小说的意义: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先锋小说的局限: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它对意义的放逐也使自身丧失了广泛的交流基础,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这都是导致其渐趋衰落的重要原因。

先锋作家代表作品:苏童的《妻妾成群》,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格非的《敌人》,余华 18 的《古典爱情》等。马原小说的特点

(一)他在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使得小说呈现出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

(二)马原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这些片断只是靠了马原的叙述“强制性”地拼合在一个小说之中。

(三)马原将小说的叙述过程与叙述方法视为其创作的最高目的,他的故事也因此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备的意义,他更关心他的故事形式。

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1.以剧中人物构成小说故事行动者。“我”、“马原”、叙事人三者或合而为一,或各自独立。人称多变转换频繁。2.小说情节具有发散性特点。以非逻辑的因果关系组合成复式结构。3.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

“马原叙事圈套”及其对经典现实主义“似真幻觉”的瓦解。《冈底斯的诱惑》中“元叙事”手法的运用。马原的叙事革命在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苏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中篇小说《1934年的逃亡》是苏童的成名作。原载于《收获》1987年第5期。《1934年的逃亡》是一篇家族史小说,它以凄艳哀伤的笔调叙述了陈姓家族史上惊心动魄的悲剧性衰败,叙述了畸形、疯狂和充满肉欲的性爱与不可捉摸的灾变、狂暴和死亡。在小说之中,生命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沉重、脆弱而且无常,而由这一切所组成的家族历史又是极其晦暗与缭乱。小说对偶然性因素的强调。小说讲述了陈姓家族的历史故事,但是作家却并无理性地审视历史进而索解历史之谜的主体意向,而是“力求将其未经选择和误读的原生态呈现出来”,小说的“历史背景与氛图以及所呈现的主题意蕴也更为多义和不确定”,这样,历史仍然是浑茫和杂乱的。

余华小说的特点

先锋性:余华小说最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在他的大量作品中,余华总是近乎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叙述语言都表现出近乎残酷的冷漠,叙述者的主体意向已降至感情的冰点。《古典爱情》《现实一种》

颠覆性:主题性颠覆(作为一种极端的后现代主义叙述方法,余华的冷漠叙述极好地实现了对于历史、时间、理性、爱情、伦理的彻底颠覆。理性:《河边的错误》爱情:《爱情故事》。文类性颠覆即对旧有的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由于已经程式化的旧有文类更多接纳和保留的是封建社会及其他历史时期僵化的价值观念与正统意识形态,因此余华小说“文类颠覆的目的依然是价值现的颠覆”。《一个地主的死》是对抗战小说的颠覆;《古典爱情》是对古老的才子佳人小说的颠覆。余华的《现实一种》

主题:小说讲述的是兄弟仇杀的故事。故事情节:山岗四岁的儿子皮皮无意间摔死了自己的堂弟即山峰的儿子,由此便引发了一场家庭内部的互相仇杀。先是弟弟山峰出于复仇踢死了侄子皮皮,接着哥哥山岗又杀死了弟弟山峰,最后山岗因杀人罪而被枪决。叙述策略:冷漠。余华在叙述这一家族令人惊心动魂的灾变与毁灭时所用的叙述语调却是惊人的冷漠与安详。在讲述这一悲剧时,叙述主体既无激愤,亦无悲悯,相反,却是用一种极其精细且略显调侃的语调来叙述一系列的死亡与杀戳,包括一群医生对山山岗尸体的肢解。

《现实一种》以一种极端的叙述对伦理文化及人性本质实行了极端的颠覆,其先锋性是极为突出的。新写实小说

标志:1987年,池莉《烦恼人生》的发表。主要作家:方方,池莉,刘恒,刘震云等

“新写实”是理论批评界对这一创作现象的概括。

(1)“新写实”产生的文化背景:“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它对应 20

于8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社会大写的“人”解体、文学中的终极理想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答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道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应。

(2)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代表作品: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

(3)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从作家队伍的构成上看.新写实小说是先锋作家和现实主义作家的“合谋”。从艺术态度上看,新写实主义小说则是新闻技术与写实手法的互相妥协。

(4)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合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 方方:《风景》

(1)小人物的生存哲学:小说写的是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遇,故事情节的主线是父母与七哥的故事,其中又依次串起其他八个孩子的经历。小说对每段故事的叙写都集中于对生存景象的刻画,所有人物都为他们的生存境况所紧紧捆绑着,他们生活中任何跌爬滚打和生死忧乐都生成于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欲求与所处境遇之间的磨擦和冲突。(2)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小儿子。由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故事,显然是一种机智的安排,这使得作品中的生存景观看来异常的冷漠和残酷。21

(3)突现出生存本身的意义:小说通过描写人物对其生存处境的应对方式来使生存意义得到明确无疑的显现。《风景》的文化意义正是在于使我们对生存本身恢复了应有的警醒与思考。

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一地鸡毛》

(1)《一地鸡毛》以非常冷峻而又略带微讽的笔触,叙写出了极其平庸琐碎的当代日常生活景况。小说揭示出作者所理解的生存本相:生活就是种种无聊小事的任意集合,它以无休无止的纠缠使每个现实中人都挣脱不得,并以巨大的销蚀性磨损掉他们个性中的一切棱角,使他们在昏昏若睡的状态中丧失了精神上的自觉。

(2)小林的迷失:考察小林的精神发展轨迹,可具体看出这种生活的严峻性及其对个人精神磨损的效用。《单位》是写生活迫使小林在公共生存空间中(即工作场所)放弃了自我的个性追求,而在《一地鸡毛》中,这种生活的严峻性和销蚀力则更渗透进他的私人生存空间,使他在更本己的层面上也必须彻底摈弃自我意识。(3)冷静客观的写实:小说始终以不动声色的平静口吻叙述小林遭遇的林林总总,把创作主体的感受与判断几乎完全排挤干净,只是按照日常经验逻辑,依次地呈现出各种琐碎事件,其中极少有观念意义的直接添加。

冷峻深刻的人文意图:小说隐约闪烁着一种尖锐的讽刺精神。它活生生地勾画出人们所处的那种无可抗挣的处境,揭示出这种处境的荒谬性,从而体现了通常认为新写实小说所缺失的现实批判立场。9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

(1)90年代中期,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崛起,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被人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

代表作:谈歌的《大厂》、关仁山的《大雪无乡》、何申的《信访办主任》、刘醒龙的《分享艰难》、张继的《黄坡秋景》、张宏森的《车间主任》和范小青的《百日阳光》等。

现实主义冲击波(评论界称:他们的创作是对新写实小说的全面超越,是“现实主义的大潮

再起”,是“主旋律”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

现实主义冲击波与“新写实”的比较:(与新写实小说相比,他们的创作仍有着对于人的生存本质的勘探、对于个体生存困境的表现的特色,但他们小说的当下性特征和情感性特征显然得到了强化,艺术表现上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为90年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新的可

能性。)

新历史小说:(概念阐释)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妻妾成群》、《红粉》、《红高梁》、《鲜血梅花》。展现一个家族历史 :《家族》、《纪实与虚构》、《丰乳肥臀》、《许三观卖血记》。直接针对、解构历史的作品:苏童的《新天仙配》 池莉的《以当代为背景的历史掌故》。

中国文学由五四文学革命起进入1917-1949年的30年迅速发展期

一、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二、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三、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填空:

1、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2、1902年——1917年,以“小说”命名的杂志就创办过27种(含报纸一种)

3、“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的。

4、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以诗文为正统,以古人约束今人为特点。

5、诗界革命要达到三个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6、真正以诗人面目倡言诗界革命的是黄遵宪。

7、提倡戏剧观念更新的代表有陈独秀8、1905年,后来为南社领导人的陈去病、柳亚子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

9、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了春柳社10、11、最早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是黄遵宪

从文学出发论白话的还是梁启超,他在《小说丛话》中指出:“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12、13、14、15、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

《宋元戏曲考》推许元杂居为“一代之绝作”,是“中国最自然之文学”。在文学史上对现代化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含翻译)

1909年成立的南社是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诗歌社团,以反清为主要特色,主要人物中的高旭、马君武原来就与梁启超等同是“诗界革命”中人。16、17、五四后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成就以小品为最大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民主革命家、学者。章太炎国学造诣精深,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文章“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其文章的突出主题是鼓吹排满、反清的民族民主革命。

18、1906-1910年清末小说的高峰期,1907年则是翻译小说的高峰,与创作的繁荣持 24

同步发展水平。

19、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福建闽侯(今福州)人,文学家、翻译家。他一生译欧美的小说180多种,1200万字,译作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迦因小传》、《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20、21、民处言情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

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被誉为“五虎将”的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22、23、24、25、26、他们的“四大说部”《玉梨魂》、《廣陵潮》、《江湖奇俠傳》、《啼笑因緣》。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青年杂志》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提出文学改良的第一人,并从“八事”入手,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文学为“正宗”,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也是这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27、28、1917年2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文学革命首先是思想革命,1985年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29、30、在各文艺团体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在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标志五四新文学时代的伟大开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

31、叶绍钧(1894-1988),名圣陶,江苏苏州人。192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倪焕之》作为新文学初期少见的长篇创作(也是他自己唯一的长篇小说),具有拓荒的价值。

32、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华生,以其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为代表,特点是异域色彩与其小说中的宗教氛围及在情节上几乎都贯穿着一条爱情的线索。

33、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今属福州市)人。爱、童心、自然是她的“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超人》提出了“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是冰心宣扬“万全之爱”、讴歌伟大的母爱的代表性作品。处女作《两个家庭》。

34、郁达夫(1896-1945),名文,浙江富阳人,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从1920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写作小说处女作《银灰色的死》到1922年回国,这期间除《银灰色的死》以外,郁达夫还写了《沉沦》、《南迁》,这三篇小说于1921年10月结集为《沉沦》,这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35、36、胡适(1891-1962)有诗集《尝试集》,它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别集。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标志着第二个十年中的各种成分的文艺运动(无产阶级文艺、民主主义文艺、自由主义文艺乃至国民民族主义文学进行着大联合)汇和,形成了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协“提出的“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得到作家们的积极响应,是抗战期间成立唯一的全国性文学组织——文协。

37、《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它的第一部《家》,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38、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他的四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和《云游集》(1932)。P86

39、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浠水人,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1931年发表长诗《奇迹》,1920-1927年间《红烛》(1923)与《死水》(1928)。P90(“三美”P92-P3)40、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1921年诗集《女神》的出版,不仅确立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41、田汉(1898-1968),原名田寿昌,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也是该社最重要的剧作家。1920年完成处女作《梵峨璘与蔷薇》,第一个正式公演的剧本是一幕三场剧《灵光》

42、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43、44、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边城》。臧克家(1905-?),是一位出自新月诗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用冷峻中带有热情的笔,写出中国农民的深远的苦痛和坚忍,仇恨与不平,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辟了天地,被称为“泥土诗人”。

45、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成名作《雨巷》,被称为“雨巷诗人”。

46、洪深(1894-1955),与欧阳予倩、田汉被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圭桥》(1930)、三幕劇《香稻米》(1931)、四幕劇《青龍潭》(1932)

47、曹禺(1910-1996),是一位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剧作家。《雷雨》、《日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文学的成熟。

48、剧 1910年任天化在上海组织成立第一个职业剧团进化团,成员有汪优游、陈大悲等,27

49、《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1985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

50、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历史剧的开拓者。“女神三部曲”—《棠棣之花》、《湘累》(1920)、《女神之再生》(1921)。

51、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初名櫆寿,号星杓。其散文历来就有浮躁凌厉和冲淡两种风格。

52、丁玲(1904-1986),原名蒋冰之,又名之丁冰之,湖南临灃人。丁玲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是2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

53、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又名之,原籍湖南湘西。

54、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蚀》是茅盾小说的处女作。由三个系列中篇所组成:《幻灭》、《动摇》、《追求》。整个作品是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营垒中林林总总的矛盾和在动荡斗争中阶级分化。作品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

(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55、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原籍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处女作《她的失败》于1955年5月发表。《四世同堂》是他40年代小说的代表作,《微神》是他唯一的爱情小说。名词解析:

1、春柳社在日本演出的新派剧和上海春阳社等以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称为“文明戏”。

2、文明戏的特点是“言论老生”类角色往往脱离情节去评议政治,戏的分幕按传奇的传统,在换布景时常常演些幕外戏。

3、文学研究会(成立最早,影响最大)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在创造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体现其“为人生”的宗旨。

4、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的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畅、穆木天、张风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要倾向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初期主张“文艺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1929年2月创造社被当局查封。

5、《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年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鲁迅被称为语丝派主将,语丝社成员有: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等。

6、莽原社、未名社是20年代中期成立于北京,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办有《莽原》、《未名》

7、1927年冬南国电影剧社改组,正式定名南国社,南国社是出自创造社的田汉领导创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8、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最初主要开展戏剧活动,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29

陈源、胡适、余上沅等。

9、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他们倡导新格律诗,闻一多主张诗的“音乐美(音节韵律)、绘画美(辞藻)、建筑美(匀称整齐)”

10、《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

11、《故事新编》共有8篇,写作时间从1922年起至1935年止,历时13年,其中《补天》、《奔月》、《铸剑》3篇写作于1922-1926年间,属于鲁迅前期的作品。而《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比较集中地写于1934-1935年,是鲁迅后期之作。认为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12、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的需求。代表作家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等人。

13、中国诗歌会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的,成立于1932年9月,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在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以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为主旨,史称“新诗歌派”。影响较大的诗人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王亚平,柳倩等,代表人-蒲风,诗歌刚健质朴,面临崩溃的**的农村和中国人民反帝的激烈情绪,是蒲风诗歌的两大主题。

14、七月诗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主要代表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芦甸、孙佃、化铁、方然和牛汉等。

15、九叶诗派,是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

16、京派:指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

17、海派:除沈从文当年特指的张资平、曾今可、章衣萍等海派商业文人外,在这里主要指20年代后期开始活跃于上海的新感觉派。

18、现代派指施蛰存受现代书局委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所刊诗歌的作风不尽相同,但其中相当多的诗特征突出而醒目,从艺术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倾向。

提示:

1、五四后期从文学革命走向革命文学

2、胡适由1919年提倡“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到1923年大力提倡“整理国故”,开始背离五四精神。

3、鲁迅创造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入1923年8月由新潮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由被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

4、鲁迅从事过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数量最多的是他的杂文,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是贯穿他杂文始终的灵魂。

5、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均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精品。

6、《狂人日记》中并用着两种创作方法: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

7、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鲁迅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

8、问题小说是提出一种问题,借小说来研究它,求人解决的。

9、1933年出版了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

10、鲁迅散文诗集是《野草》于1927年出版,标志着散文诗的成熟。

11、异域色彩、宗教氛围、爱情线索的交织融合构成了许地山初期小说倾向于浪漫主义传奇的三个主要因素。实际上,隐伏在其下是作者深沉的身世之痛、家国之感和良苦用心。

12、冰心的问题小说围绕着“爱的哲学”经历了发展变化的阶段,从追寻到宣扬,最后信疑参半,这是冰心小说独特的旋律。

13、1923年1月冰心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诗集《繁星》,同年出版了她的短篇小说散文集《超人》。

14、1927年发表的《过去》与1928年发表的《迷羊》,形成了郁达夫创造路向的转折。他开创了现代抒情小说或称“自我小说”的新体式。

15、诗。

16、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在批判过程中倡导建立中国现代戏剧理论,其《卖萝卜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窗纸》、《无聊》是现代最早的散文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戏剧当作改善人生的工具,二是提倡写实主义戏剧。17、18、1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上大量尝试散文诗创造的第一人。

30年代的小说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出现。张恨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上的集大成作家。

简答题:

(1)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理性精神的张扬(五四文化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在于启蒙)

二、感伤的精神标记

三、个性化的追求(五四是中国文学史上“个人”表现最突出的时期)

四、创造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2)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1、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

2、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

3、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

4、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

(3)郁达夫《沉沦》、》《出奔》、《迟桂花》的浪漫派抒情小说有何特点?

1、自我的抒情。他的小说大多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在相当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作者个人出身、经历、个性、气质、教养、人际交游、审美趣味。从初期的作品《沉沦》到《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直至《过去》、《迟桂花》没有一个不带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和精神气质。而且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角度尤为郁达夫所喜用,(在他全部50多篇小说中,采用第一人称的就有40来篇。)

2、感伤的抒情。他认为:“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并且把“情调”二字视为衡量小说优劣高下的主要标准。

3、结构的散文化。其小说既以抒情为中轴而轻视情节的结构,也就必然造就其小说的散文化倾向,如《沉沦》虽无贯穿前后的情节线索,而主人公“他”的孤独感、苦闷感及感伤情调却一以贯之,形成作品内在的一种凝聚力量。因此它被视为郁达夫的代表作。

4、流丽、清新的文笔。他的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孕感情,富有色彩与节奏,一如春水行云,流动感强,很少使用静观的笔触叙事、抒情、写景。如异国的苍天皎日(《沉沦》),古都的芦荡残照(《小春天气》)等,都显出“清、细、真”的特色。(4)新文学始于文学革命,于20年代呈现繁荣景象,而新文学运动中,造成了现代散文的繁荣,也决定了现代散文的主要特点。

第一,五四运动对于“人”的观念的发现,影响于散文,便是表现个性,革新了散文的内容。第二,扩大了表现生活的范围。第三,文体多样,表现自由,不拘一格。

第四,承受了世界文学的广泛影响,英国的小品,蒙田的随笔,尼采的箴言警句,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泰戈尔、厨川百村在20年代对我国散文的文体、风格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发生过影响。

第五,新文学运动初期和20年代的散文,都表现着散文作家们的深厚的学养,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5)新的人文主义文学观的四个特征:

1、根本是受外国的影响

2、推崇情感轻视理性

3、所采取的对人生的态度是印象的

4、主张皈依自然并侧重独创 论述题:

(1)阿Q是一个什么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其意义是什么? 阿Q的人物形象: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而阿Q是被认为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2)对郭沫若诗集《女神》的论述。(P97——103)

第一部成熟的诗集,“五四”精神的代表,冲破樊篱,呼唤自由,泛神论(3)对《子夜》的理解P172-177(吴荪甫)(4)对《骆驼祥子》的理解P184——189 34

艺术成就——人物形象——祥子、虎妞

(5)巴金代表作《家》的人物形象:高觉新、觉慧P197(6)老舍的创作道路

(7)沈从文的创作特点《边城》P210——212(8)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特点P216——219(9)曹戏剧的意义与贡献P242(10)曹禺《雷雨》周朴园直接引起了2个家庭的30年的矛盾冲突

人物形象:(周朴园、繁猗)重点、周萍、鲁妈

第一个十年的社团:

文学研究会P23 ;创造社P24 ; 新月社P80 ;

第二个:

左联成立P132;中国诗歌会P213 ; 新感觉派P158 ;现代派P215 ;东北作家群派P203 第三个:

文协P255 ;七月诗派

P293; 九叶诗派 P300 三十年代有较大影响的作品有:

茅盾的《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个中篇),《子夜晚》

巴金《灭亡》、《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电》三个中篇)、《家》、《春》、《秋》、《春天里的秋天》、《雪》、《新生》、《砂丁》 老舍的《猫城记》、《骆驼祥子》、《离婚》 叶绍钧《倪焕之》 王统照《山雨》 鲁彦的《愤怒的乡村》

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 柔石的《二月》 丁玲的《韦护》 沈从文的啊《边诚》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萧红的《生死场》 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 有影响的三部曲作品

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三部短篇)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长篇)、《爱情三部曲》 李劼人的“大波”系列(包括《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长篇)等

第四篇:《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对三个时期现代文学的流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现代文学发展概况有基本的了解。对每个阶段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论争、文学流派及思潮状况要重点掌握。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以现实主义为主潮,浪漫主义也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现代主义掺杂其中。

“五四”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1919年,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1921年以后,文学革命篷勃发展,社团和报刊大量涌现。

1912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社团,其主要文学主张是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对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1年创造社成立,是文学革命中出现的最大的浪漫主义社团。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提倡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1925年后,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社团。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后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1928年以后的新月派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与左翼文学发生论争。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致力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创作。莽原和未名社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是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社团。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冯至等人。沉钟社1925年创立,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是一个专门做情诗的团体。

20年代中国话剧艺术也有了较快发展。1907年由曾孝谷、欧阳予倩等成立的春柳社是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曾上演《黑奴吁天录》。话剧当时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五四”文学革命后,“爱美剧”出现,标志着中国话剧进人一个新的发展期。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南国社成立。

1921~1927年的现代文学,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主潮。浪漫主义文学也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开始萌生。

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是20年代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迥异的一个诗人群体。穆木天、王独清在关于新诗的通信中提出了著名的“纯诗”观念。1923年~1924年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等倡导革命文学。“五卅”运动前后至1927年,茅盾、郭沫若、郁达夫、鲁迅等开始与革命文学靠拢。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1919年,“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与胡适);1919年到1922年,“整理国故”之争;1924年,《语丝》与《现代评论》之争。

鸳鸯蝴蝶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前后,代表人物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鸳蝴派小说的主流是言情小说,代表作有《玉梨魂》、《广陵潮》等,主要刊物《礼拜六》。受到文学研究会等现实主义作家的批判。

学衡派。因《学衡》杂志而得名,吴宓、梅光迪、胡先骕为其主将,反对言文合一,反对新文化运动。

甲寅派。因《甲寅》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章士钊,提倡复古读经,反对新文化运动。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的原因。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创造社主将有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阳翰笙等。太阳社有蒋光慈、钱杏邨、洪灵菲等。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主张: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及工具性,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主要错误:对中国社会缺乏准确分析,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主要任务、对象存在错误观点;夸大文学作用;宗派情绪浓厚。

革命文学论争的双方:创造社与太阳社;鲁迅和茅盾。革命文学论争产生了积极的后果。1930年左联成立于上海,这是左翼文学的统一战线组织,主要刊物《北斗》、《萌芽》。1936年左联解散。

左联主要贡献:①组织各种团体,推动左翼文学发展;②同国民党文化“围剿”展开斗争;③重视理论批评,研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④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⑤开展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③重视培养文学青年。主要错误:①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机械论;②组织上的关门关义、宗派主义。

1930年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1932年中国诗歌会成立。

两个口号的论争。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1936年《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发表,文艺界达到广泛团结。第四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思潮及其论争(1927~1937)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的得与失:革命文学思潮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其中掺杂了“左”的机械论的错误,这集中表现在文学与革命的关系和文学与群众的关系上。

文学大众化思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方面。

与革命文学思潮相比,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强调文艺的独立品格,或文学脱离政治的自由。30年代自由主义文艺思潮主要有“京派”、“论语派”、“新月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文学流派。

“京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等,刊物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要求艺术和政治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京派以“乡村中国”为其主要创作内容。“论语派”因林语堂创办的《论语》杂志而得名,提倡幽默、闲适、性灵的文学。

后期新月派也提出了超脱的文艺观,崇奉“健康”与“尊严”的原则。梁实秋以“人性论”来攻击无产阶级文学,遭到鲁迅及左翼作家的批评。“自由人”指胡秋原,“第三种人”指苏汶,他们极力反对文艺的阶级性而誓死捍卫文艺的自由。左翼作家对其进行批判。1932年张闻天发表文章,既批评了“留声机”论也批评了非政治主义的观念。

1930年到1931年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属于国民党的右翼文学组织,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意识,遭到鲁迅、瞿秋白等人的批判。

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更加壮大,浪漫主义思潮大为减弱,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有所发展。现代诗派是30年代较为成熟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主要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进行诗歌创作。

心理分析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是施蛰存。其小说深人、细致地剖析了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及性变态心理。

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是穆时英、刘呐鸥。他们的小说用缤纷的色彩和快速的节

奏来表现半殖民地的病态文明,注意挖掘人物深层次的感觉与印象。第五节

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937~1945)抗战爆发后,抗战文学运动迅猛发展。1938年,“文协”成立于武汉。其会刊《抗战文艺》是战时历时最久的刊物。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文艺大众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抗战初期,朗诵诗、街头诗等小型作品涌现,缺点是流于概念化和内容空疏。1938年后,郭沫若等建立文化工作委员会,成为国统区进步文艺活动的中心。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上海租界的文艺活动被称为“孤岛文学”。孤岛文学的成就表现为杂文和戏剧创作。杂文有唐弢、柯灵等“鲁迅风”杂文创作,戏剧有阿英的南明史剧等。抗战文学思潮的特点:①重视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②现实主义是抗战文学主潮,但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仍然存在。

1940年前后发生了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向林冰强调民间形式为主,葛一虹则对旧形式全盘否定。郭沫若、茅盾、胡风都发表了不同的见解。40年代最大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是“七月诗派”,主要成员有艾青、田间、绿原等,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自由诗体为主要风格。

1945年发生了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战斗精神”的讨论。

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仍处于主潮地位,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则处于较弱地位。徐讦、无名氏的后期浪漫派小说,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仍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40年代重要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穆旦、辛笛、陈敬容等人,他们的创作较多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诗的艺术技巧,其作品标志着现代新诗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战国策派因1940年陈铨、林同济创办的《战国策》半月刊而得名,它们宣传法西斯主义与权力意志,适应了国民党专制主义的需要。

1938年梁实秋发表了文艺与抗战无关的观点,受到张天翼等作家的批评。第六节

解放区文学的兴起

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42年5月,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此次会议旨在解决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作家与大众的关系、文学的普及与提高等问题,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讲话》。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从生活、思想、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创造人民文艺的必须的途径,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讲话》还论述了普及和提高的问题,《讲话》认为文艺从属于政治,并把政治标准作为衡量文艺作品的第一标准。这种提法有失偏颇,但由于特殊的时代环境,它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艺出现了新的面貌:新秧歌运动出现;大批作家深人生活;出现了一批主题和题材新、人物新的作品。

解放区文学思潮的特点:①现实主义成为唯一思潮,一花独放,现代主义、浪漫主义黯然失色。②从文学大众化思潮发展到工农兵文学思潮,解放区文学成为工农兵文学。文学思潮艺术方法和手法单一,缺乏丰富多彩和开放性,产生了某些公式化、概念化和图解政治的作品。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开展了整风运动。王实味强调文艺要暴露黑暗,其文章《政治家·艺术家》和《野百合花》受到批评。

延安文艺座谈会对国统区文学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标志着现代文学开始进人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1.发生期(1917—1920)。文学革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这时主要是在批判旧文学的同时开始新文学的创造。

2.发展第一期(1921—1927)。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沉沦》、《女神》、《阿Q正传》的出版和发表,是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的标志。特点为百花齐放。3.发展第二期(1928—1937)。“四一二”事变后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新一个时期也就开始了。特点为左右分裂,大型作品走向成熟。4.发展第三期(1937—1949)。“七七事变”后,分裂局面结束,代之以统一的抗战文艺运动。主要特点是因政治而划分为不同地区,不同地区又形成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第一章

要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鲁迅的早期生平。《狂人日记》的划时代意义。

二.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

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都较为重视新文学的建设。但他们的观念又各有侧重。胡适偏重形式的革新,如他的《论新诗》、《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等论文为新诗、现代小说和话剧的建立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周作人偏重思想的改革,如他的《思想革命》、《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论文使文学革命的主张理论化,对后来为人生派文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文学革命的内容和意义 其内容主要有三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打破种种旧形式的束缚,追求文体的解放。2.批判“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封建的文学观念;批判桐城派、《文选》派、江西派等封建文学的代表性流派。

3.提倡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社会文学,要求表现社会的真实现状,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四.鲁迅的早期生平

1881年生于绍兴,1936年在上海去世。少年时代他看到了封建阶级的腐败,看到了农民精神上的麻木和生活上的贫困。青年时代,他读到了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很大影响。到日本学医时,他还是个科学救国论者,但体格强壮的同胞作为麻木的看客的幻灯片,使他感到了改变精神才是救国的第一要着,于是,他弃医从文,成为一位启蒙主义思想家。国内的黑暗现实,使鲁迅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在新文化运动的鼓舞和召唤下,终于发出了沉寂多年的第一声呼喊,发表了震惊海内的《狂人日记》。五.《狂人日记》

1.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方法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品对迫害狂者的精神状态虽然有逼真的描写,但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更令人震惊。《狂人日记》具有鲁迅一贯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又含有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2.作品的思想性

《狂人日记》表现出作者作为一位启蒙主义者的特点。作品揭露了“仁义道德”的极端虚伪性,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作品不仅表现了鲁迅的“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创作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所以,这篇作品不仅是一篇彻底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作品的总“序言”。3.作品的艺术成就

《狂人日记》借鉴俄国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写法,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种新的体裁——日记体小说。4.作品的意义

《狂人日记》虽然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但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以娴熟的白话口语,以足够的思想艺术份量,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把彻底反封建的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形式相结合,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第四章

一.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他们以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同时又出版了《诗》月刊。他们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称为“为人生派”。后来,冰心、朱自清、庐隐、鲁彦等著名作家都成为它的会员,人数达170余人,是中国二十年代第一大规模的文学社团。二.创造社

1921年7月,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在日本东京组成创造社,成员还有田汉、郑伯奇等。1922年5月,他们在国内出版了《创造季刊》,此后又出版了《创造周报》、《创造月刊》等刊物。他们的主张多带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因而也被称为“为艺术派”。

三.文学研究会小说创作的一般特点

冰心、庐隐、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在创作上,直接继承了“发生期”中“问题小说”的传统,多写探讨人生问题,表达对人生见解的各种题材,提出了当时他们所关心的婚姻、家庭、出路、道德等各种问题。其中,不少小说表现了“泛爱”思想。他们的创作大多经历了一个由表现“爱”与“美”,转而揭露生活中的“丑”与“恶”的变化过程,作品的现实性得到了逐步的增强。四.冰心的小说

冰心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1920年前后,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问题小说阶段和泛爱小说阶段。她的问题小说较好地继承了新文学发生期“问题小说”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问题。如1919年她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用对比的手法,提出建立合理家庭的问题;此后写的《斯人独憔悴》提出了五四后必然加剧的某些家庭中两代人的矛盾的问题;《去国》通过在外留学的英士学成回国决心报效祖国,最后又怀着悲愤惆怅之情离开祖国的故事,提出了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庄鸿的姊姊》提出了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问题。她的泛爱小说是其问题小说的变化和发展。代表作《超人》通过何彬的形象,直接提出作家的人生互爱理想。1931年,冰心写了《分》,朦胧地表现了阶级间的不平等,与“泛爱”作品相比,思想倾向有了变化。五.叶绍钧的小说 1.叶绍钧的初期小说

叶绍钧是文学研究会中成绩最突出的作家。初期的叶绍钧小说也把爱与美作为医治人生痛苦的良药,对被侮辱被损害者表现出人道主义的同情。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隔膜》中的许多作品就是从不同的人生中,写出了人际间心与心的不相通,表明生活中需要爱。此后,他又出版了《火灾》、《线下》、《城中》等短篇集,从表现爱的追求,转而倾向于客观现实的描绘。在叶绍钧客观描写现实的作品中,教育界的题材占了很大的比重。2.《潘先生在难中》的内容特点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绍钧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它以1924年发生于江浙的军阀战争为背景,通过让里县一位小学校长潘先生在战乱中带领全家逃难到上海,而自己又因教育局长的通知只身返回县城,以及他在战后欢迎得胜的军阀这三个主要情节,塑造了潘先生这个城市小资产阶级中典型的灰色小人物形象。在军阀混战中,他首先考虑的是他自己和他家小的利益,他带全家逃到了上海,为自己“从毁灭和危难当中”捡回了四条性命和一个皮包而感到舒快。他回到县里后,先是为自己决定回来而不会被开除而庆幸,接着又为自己的家产忧虑和操劳,最后,在炮声中带着细软躲进了洋人的红房子里去了。如果说从题材上看,写教育界是叶绍钧小说的特长,那么,从反映人生面貌的角度来看,写灰色人生就是叶绍钧小说的特色了。这类灰色的人物包括的阶层很广,但更为集中的、深刻的、典型的仍是教育界的人物,而最为成功的便是潘先生了。3.潘先生形象

自私而精明,胆怯而乐观,这是潘先生性格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他的思想性格中,带着明显的“奴性”特征。他既对统治阶级不满,又心甘情愿为他们效劳;既对军阀的罪恶有亲身的感受,又故作潇洒地为他们歌功颂德。畏畏缩缩、庸庸碌碌,没有正义感,没有是非观,没有社会意识,没有男儿血性。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占据了他的全部心灵,自私猥琐,庸俗低级,随遇而安。这类灰色人物在旧社会各界的雇员阶层中,常能见到。4.《潘先生在难中》的艺术特色(1)叶绍钧初期的小说较为散文化,后来情节

性有所增强,有的重故事,有的通过情节

片断,着重塑造人物。《潘先生在难中》在结构上主要截取生活片断,顺序连接,简明朴素,情节

生动而细节

精彩,既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完成,又使作品紧密而不拘谨。

(2)叶绍钧在写作中坚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他是真正“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的人生的。”他尽量让事实说话,用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其性格。如《潘先生在难中》第一段“逃难”中的精采描写,约十个细节

便从多侧面把潘先生的心灵勾勒出来了

(3)叶绍钧小说的语言是非常朴实的,同时又是非常严谨的,描情叙事都凭那平正、明净、清爽、流畅的文字。与他冷静客观的创作态度相一致,他在讽刺之中也不露声色,几乎全不用夸张,只抓取一二言行,用平静的口气加以表述,那讽刺的效果常在读者的回味中。因此,他的小说又是蕴藉而含蓄的。叶绍钧的小说是文学研究会中最能体现该会主张的现实主义方法的,也是鲁迅之后最具现实主义特色的,所以,在文学研究会的众多作家中,他是最为重要的作家。

六.创造社抒情小说的一般特点 创造社抒情小说主要有两种类型: 1.自叙小说,也即所谓“身边小说”,是以自己身边的日常琐事为题材,并受日本私小说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体。自叙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自叙传性质,但又不等于作家的自传。主要作品有郁达夫的《沉沦》、《茫茫夜》、《秋柳》、《茑萝行》,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即《岐路》、《炼狱》、《十字架》)、《残春》、《落叶》、《行路难》等。

2.寄托小说,以古代或外国的人和事为题材,但是不在于准确地展现古代的历史或外国的生活,而在于凭借这些故事以抒发作家的主观情怀和意绪。主要作品有郁达夫的《采石矶》、郭沫若的《牧羊哀话》等。七.郁达夫的小说 1.《沉沦》主人公产生忧郁症的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患有严重的“忧郁症”的留日学生。他患忧郁症的原因,一是由于他有正义感,看不惯社会的黑暗,与周围的现实格格不入,不但使他远离留学的同学,而且曾两度退学;二是由于身处异国,备受民族岐视,又加上自己在经济上陷于困境;三是由于他在青春期中热烈地追求爱情时,这种追求难以实现,并由此产生了性心理的变态。2.作品描写性苦闷的主要价值

《沉沦》主人公的忧郁和苦闷,虽然在当时的许多有民主主义觉悟的、爱国的知识分子中具有普遍性,但是,作品并没有从这普遍性的一面展开主人公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是集中于主人公内心苦闷,特别是性的苦闷,其价值主要在于:(1)《沉沦》对主人公要求**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封建禁欲主义的反叛,也是对封建文学禁区的突破,成了当时以青年问题为题材的青春文学的独具特色的一篇。(2)《沉沦》主人公是在内心痛苦无法解脱的情况下蹈海自尽的,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发出了“中国呀中国,你为什么不强大起来”的慨叹,表现了当时在五四青年内心的感时忧国的悲愤情绪,向人们申诉了那个时代的青年心中的不平和痛苦,也对那个时代提出了抗议。(3)《沉沦》大胆、无畏的反封建的勇气和真诚,坦白的艺术作风,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新鲜气息。3.《沉沦》和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1)郁达夫的《沉沦》等抒情小说,从头到尾贯穿始终的是作家的情绪流。他的小说同郭沫若的诗一样,是生的颤动、灵的叫喊。这种情绪流的小说,结构单纯、松散,带有散文的特点,故事的进展不是依据人物的性格逻辑和情节的内在冲突,而是随着主观情绪的起伏而发展。

(2)郁达夫的《沉沦》等抒情小说,不大重视人物塑造,不求细节的真实刻绘。自叙小说的主人公实质上是作家自我表现的工具,而寄托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作家自己的化身,即使是《薄奠》这样的现实主义成分较明显的作品,其主人公虽是劳动者,但仍可看到作家内在情绪的外化表现。

(3)郁达夫抒情小说中使用的各种表现手法,都以抒情为目的。自然景色均沾染着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大段的内心独白更是感情的宣泄。第五章

要点:各类探索中的新诗。湖畔诗社和汪静之,新月诗派和徐志摩、闻一多。一.《雪朝》诗人

1922年,文学研究会作家创办了《诗》月刊,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同年,又出了同人诗集《雪朝》,内收朱自清、周作人、俞平伯等八人的诗。他们的诗以以抒情为主,多表现五四后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追求和苦恼,也表现下层人民的痛苦,同时,保持了白话诗自由活泼的特色,在艺术上有了新的进步。

在《雪朝》诗人中,朱自清的诗成就最高。他的诗歌除了具有《雪朝》诗人共同的特色外,还较突出地表现出不断追求的激情和踏实坚韧的精神。他的长诗《毁灭》长达200多行,典型地表现了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追求和愿望,在构思上明显受到《离骚》、《招魂》、《七发》等古诗的影响,是当时十分杰出的一首抒情长诗。二.冰心的小诗

冰心的诗歌在自由体诗中自成一家。她在1923年出版的《繁星》、《春水》两部诗集曾产生较大的影响,成为自由体诗的一种样式,被称为“繁星体”。冰心的小诗主要受泰戈尔的影响,形成了她自己的“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风格。由于冰心小诗的成功,加上日本俳句和泰戈尔诗集的翻译、介绍,在当时曾造成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三.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其成员为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冯雪峰四人。他们出版有四人诗合集《湖畔》,应、潘、冯三人诗合集《春的歌集》。诗歌成就最为突出的是汪静之,他于1922年出版的诗集《蕙的风》,是现代诗史上第一部以爱情诗为主体的诗集,以其直率地表达男女爱情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汪静之的第二部诗集是《寂寞的国》,艺术上比《蕙的风》成熟,但影响却不及。四.冯至的诗歌

冯至是一位风格独特的诗人,192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诗集上卷为抒情诗,写爱情,也写友情,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和思索;下卷为四首有浓重抒情性的小叙事诗:《吹箫人》、《帷幔》、《蚕马》、《寺门之外》,充满凄清哀婉之情,把叙事诗写得几乎也是抒情诗。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五.新月社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陈西滢。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起初,他们多在《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上发表作品,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而1931年《新月诗选》(陈梦家编选)的出版,则可以看作该诗派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该诗派的结束。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六.闻一多的诗 1.对美的追求

闻一多在清华学习时开始新诗创作。1922年由清华赴美学习美术,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1923年在国内出版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这部诗集明显地表现出诗人对于艺术美的偏爱,而诗中的艺术美又包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从这些追求中还可以看到一个忠诚严肃的、认真执着的、开辟生活和创造生活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贯穿闻一多全部诗作的红线。直接表现这一主题的诗大约有两类:一是在国外创作的,表现思念祖国的游子之情,多收于《红烛》中;二是回国后创作的,表现由于看不惯黑暗现状所发生的、由失望而愤慨的情绪,多收于《死水》中。前一类作品主要有《忆菊》、《孤雁》、《太阳吟》、《洗衣歌》等。《忆菊》表现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底花”和“如花的祖国”由衷的赞美。《太阳吟》着重表现的是游子的“思乡”情绪。在《孤雁》中,诗人自比为失群的孤雁,表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厌恶。回国后创作的《洗衣歌》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表现了他敢于藐视资本主义的正气和骨气,表现了“毫无奴颜媚骨”的殖民地人民的最可宝贵的性格。后一类作品主要有《发现》、《静夜》、《荒村》、《死水》等。《发现》表现一个爱国者面对黑暗现实的激昂情绪,对祖国的火热的心。《静夜》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躁动不安的内心世界。《荒村》表现了军阀战争中农村的凋敝景象。《死水》用一潭腐臭的死水,象征着中国现实的腐朽社会。从这些诗歌的深沉的痛苦和极度的愤慨之情中,折射出了希望社会进步之光。3.浪漫主义的特点

闻一多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以“托物寄情”为主,他有意识地避免直接地、赤裸裸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将感情隐埋于精心选择的某一形象之中。如燃烧的蜡烛、菊花、失群的大雁、太阳、死水等。这些形象与郭沫若笔下的天狗、炉中煤是诗人自己的象征形象不同,与诗人主体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但也有部分直抒胸臆的作品,如《发现》等,同时,他的诗歌也十分讲究比喻的使用。由于他的想象丰富神奇,所以,他诗中的许多比喻常常出人意料又十分贴切,很有艺术感染力。4.对三美主张的实践

闻一多注意选择词藻,在某些诗中大量使用文字色彩浓烈的词语,以加强内容的表达。他注意音节

在造成诗歌音乐感中的作用,注意押韵和声调抑扬的交错,以及双声叠韵字的使用。他既注意诗句的整齐,也注意诗句的变化。在“三美”主张的实践中,《死水》是最为成功的一首。

七.徐志摩的诗 1.对光明的追求

这是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主要内容,如《为要寻一颗明星》、《无题》、《海韵》等这类诗中可以追循到五四时期的乐观、进取、向上的精神,也可以看到诗人希望祖国摆脱落后、贫困,走向进步、富强的愿望。这类诗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诗人所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社会。2.对现实的抨击

对现实的抨击是徐志摩后期诗歌的主要内容,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大帅》,以及《秋虫》、《西窗》等。这类诗的情况比较复杂。由于徐志摩的理想在现代中国只是幻想,因此,他被称为“中国布尔乔亚的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他在幻灭之中便常常表现出不满和失望。诗人的不满既表现在对军阀战争的揭露,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方面,也表现在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不解和攻击方面。3.对爱情的歌唱

爱情诗在徐志摩诗中占很大的比重和较重要的地位。其中,许多诗歌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优美,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如《雪花的快乐》等。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许多表现追求光明、抨击现实的作品都是以爱情诗的面目出现的,如《海韵》等。4.音乐美的表现

徐志摩的诗表现手法多样,音乐旋律突出。他在创作中,善于根据诗歌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诗歌格式,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不同的然而又都是优美和谐的音乐旋律。如《雪花的快乐》中三句“飞扬”的重复,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出轻松愉快的情调;《沙扬娜拉》一首中“道一声珍重”的连用,既写出了日本女郎的礼貌谦恭,又使人感到依依惜别之情;《再别康桥》中三句“轻轻的”,给人一种飘逸之感。这些都较好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和艺术才华。

第五篇:中国文学史试题

中国文学史试题 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弹歌》是一首原始猎歌,歌词载于()

①《吕氏春秋》 ②《吴越春秋》 ③《礼记》 ④《淮南子》

2、《女娲补天》原载于()

①《山海经》②《淮南子》③《庄子》④《列子》

3、最早提出删诗说的是()

①《左传》②《史记》③《汉书》④《礼记》

4、《诗经》分风、雅、颂是依据()

①乐调不同 ②作者不同 ③产生地域不同 ④产生时代不同

5、《毛诗传笺》的作者是()①郑玄 ②朱熹 ③王逸 ④孔颖达

6、风、雅、颂的“雅”意为()①雅观 ②文雅 ③典雅 ④读音同夏

7、琼瑶的《在水一方》歌词的内容、意境完全脱胎于()① 《静女》②《蒹葭》③《汉广》④《泽陂》

8、中国诗歌史上最古老的弃妇诗是()①《汉广》②《氓》 ③《将仲子》 ④《狡童》

9、被王夫之誉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诗篇是()①《东山》 ②《采薇》 ③《黍离》 ④《蒹葭》

10、控诉秦穆公以人殉葬暴行的诗篇是()①《黄鸟》 ②《正月》 ③《小弁》 ④《雨无正》

1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语出自()①《离骚》 ②《远游》 ③《涉江》 ④《哀郢》

12、《东君》祭祀的是()

①天之尊神 ②云神 ③太阳神 ④主宰寿命之神

13、屈原的第二个长篇诗作是()①《九歌》②《九章》③《天问》④《招魂》

14、清人刘熙载《艺概o赋概》说:“情人绵邈,莫如宋玉'悲秋'。”宋玉的“悲秋”之作是()①《九辩》②《高唐赋》③《神女赋》④《风赋》

1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一语出自()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

16、代表先秦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作品是()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

17、善用比喻寓言进行说理的先秦历史散文是 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 1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语出自()①《论语》②《孟子》③《战国策》④《墨子》

19、鲁迅誉之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著作是()①《庄子》②《孟子》③《荀子》④《韩非子》 20、保存寓言最多的作品是()

①《庄子》②《列子》③《荀子》④《吕氏春秋》

二、多项选择题

1、原始诗歌的特点有()

①口头性 ②集体性 ③综合性 ④功利性 ⑤随意性

2、下列神话中反映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作品有()

①《鲧禹治水》 ②《后羿射日》 ③《精卫填海》④《盘古开天》⑤《黄帝擒蚩尤》

3、《诗经》中“颂诗”包括()

①《夏颂》 ②《商颂》 ③《周颂》 ④《吴颂》⑤《鲁颂》

4、下列作品中反映周部族发迹史的是()①《玄鸟》②《大明》③《生民》④《绵》⑤《思文》

5、《卫风.氓》()

①是我国诗史上最古老的一首弃妇诗 ②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 ③控诉了夫权制的罪恶 ④告诉人们不要自主择偶 ⑤景物描写出色

6、《小雅●采薇》()

①反映人们的厌战情绪 ②多用叠字和叠句 ③即景抒情,情景相生 ④反映了战争对生产、生活的极大破坏 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首早期的边塞诗

7、复沓的作用在于()①加深印象,渲染气氛 ②深化诗的主题 ③使感情得到心情抒发 ④增强诗的音乐性、节奏感 ⑤可以增加诗篇长度

8、《九歌》中祭祀天神的作品是()

①《东皇太一》 ②《礼魂》 ③《东君》 ④《湘君》 ⑤《大司命》

9、下列作品中属于宋玉的有()

①《神女赋》 ②《洛神赋》 ③《登楼赋》 ④《高唐赋》 ⑤《风赋》

10、《曹刿论战》刻画曹刿形象的主要手法有()①语言描写 ②行动描写 ③心理描写 ④细节描写 ⑤环境描写

11、《左传》长于写战争,在写战争时往往着重叙写()

①战争的性质 ②双方力量的对比 ③战争的过程 ④双方将帅的素质 ⑤对待战争的态度

12、烛之武说秦退师,主要在于他的说辞说明了()

①晋之无厌 ②亡郑利晋害秦 ③存郑于秦有利 ④郑原为秦陪臣 ⑤郑愿割地赔款

13、《晋灵公不君》一文中叙述晋灵公骄奢纵欲、残忍暴虐的事例有()①厚敛碉墙 ②从台上弹人 ③拒谏纵恶 ④谋杀国之栋梁 ⑤穷兵黩武

14、《国语》一书包括()

①《周语》 ②《齐语》 ③《晋语》 ④《秦语》⑤《越语》

15、《冯谖客孟尝君》一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有()①焚券市义 ②复谋相位 ③立庙于薛 ④劝说齐王 ⑤开拓疆土

16、下列著作中属于语录体、对话体的有()

①《论语》 ②《孟子》 ③《庄子》 ④《荀子》 ⑤ 《韩非子》

17、《庄子》文章特点主要有()

①想象丰富 ②夸张大胆 ③善用比喻说理 ④质朴无华 ⑤逻辑性强

18、保存寓言故事较多的作品有()

①《韩非子》 ②《庄子》 ③《列子》④《吕氏春秋》⑤《山海经》

19、下列成语出自《庄子》的有()

①运斤成风 ②自相矛盾 ③邯郸学步 ④东施效颦 ⑤画蛇添足

20、下列寓言自出《韩非子》的一书的有()①狐假虎威 ②滥竽充数 ③守株待兔 ④买椟还珠 ⑤揠苗助长

三、填空题

1、先秦文学是指从____到____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文学。

2、上古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人们集体口头创作的____和____。

3、我国一第部诗歌总集是,共收诗____首。

4、战国时期的文学以____和____的成就最为辉煌。

5、从文辞上看,《左传》是____之笔,《___________》多谏对之辞,《战国策》多____之言。

6、原始诗歌保存至今的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7、原始诗歌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

8、《诗经》的搜集与编订成书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____、____和____之说。

9、古人采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________。

10、《诗经》原来叫《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11、《毛诗序》云:“故诗有六义焉:曰____、曰赋、曰比、曰兴、____、曰____”。

12、春秋时期,外交场合常常“____言志”,但多是____而非真正采用诗文本义。

13、汉代传习《诗经》的共有鲁国申培、齐国____、____国韩婴和赵国____共四家。

14、孔子非常重视“诗”的作用,他曾说:“诗,可以兴,可以____,可以群,可以____;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5、《毛诗》得以流传下来,与经学大师____作笺有很大关系。

16、中国诗歌史上最古老的一首弃妇诗是《___________》

17、昔我往矣,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

18、屈、宋诸人作品所以名为“楚辞”,按宋人____的解释,因其皆“书楚语,____,纪楚地,名楚物”。

19、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____的《___________》。20、《___________》是屈原早期之作,也是一首较早的咏物诗。

21、屈原之后,楚有宋玉、____、____皆以赋见称。

22、宋玉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写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的故事。

23、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___________》

24、所谓“春秋三传”是指《左传》、《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5、《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____,比《春秋》多____年。

26、发生在鲁僖公二十八年的____之战,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27、《左传》是编年体,而《国语》则是____。

28、《战国策》原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名,经____整理才定名《 战国策 》。

29、诸子散文在战国初期的代表作品是《___________》,战国后期的《___________》则标志着诸子的理论文章在体制上更加成熟。

30、《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____体散文,全书共____章。

31、“四书五经”的中“四书”是指《论语》,《___________》、《大学》和《___________》。

32、孟子名____,字____,战国中期邹人。

33、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例如“____”、“____”等都是著名的比喻式寓言。

34、《庄子》现存____篇,全书全为《内篇》、《外篇》和《___________》篇。

35、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荀子则主张____。

36、司马迁在《史记》上说《___________》“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而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却是《___________》,达三百多则。

37、战国时代,寓言创作颇丰,《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书中都有大量寓言故事。

38、寓言“画蛇添足”出自《___________》。

39、寓言“朝三暮四”出自《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1、神话

2、《诗经》六义

3、赋比兴

4、风雅颂

5、四家诗

6、复沓

7、楚辞

8、风骚

9、春秋笔法 10《春秋》三传

11、百家争鸣

12、庄骚

五、简答题

1、简述原始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

2、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何谓“采诗”?采诗的目的是什么?

4、简述《诗经》复叠的形式特点和作用。

5、简述 《诗经》的思想内容。

6、简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7、《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怎样?

8、试析《氓》诗中的弃妇形象。

9、楚辞是怎样产生的?

10、简述《九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11、《九章》对我们正确认识屈原有何价值?

12、试述《齐桓晋文之事》在论辩方法上有何特点。

13、简析《烛之武退秦师》外交辞令的特色。

14、简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简述诸子散文兴盛的原因。

15、简述诸子散文的发展历程。

16、诸子散文的时代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17试比较《孟子》和《庄子》在运用比喻上的差异。

六、论述题

1、试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2、试述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有何艺术效果?

3、结合《离骚》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

4、《左传》在叙事方面有何特色,试以《城濮之战》为例说明之。

5、试述《战国策》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6、以《逍遥游》为例,说明《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风格。

七、研究性思考题:

1、你如何看待《诗经》确立的现实主义文风?

2、屈原对中国文人的人格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3、《左传》中表现了哪些军事军事思想?

4、孟子的“有劳心,有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一说法有无合理因素?

5、你如何看待庄子的“大音希声”,它对中国文学、美学有何影响? 第二编 秦汉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赋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①楚国 ②齐国 ③鲁国 ④秦国

2、《两都赋》的作者是()①扬雄 ②张衡 ③班固 ④司马相如

3、李斯《谏逐客书》写作时间是()

①战国末年 ②秦王朝已建立 ③秦王朝将亡之时 ④春秋未期

4、“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语出自()①班昭《为兄上书》 ②司马迁《报任安书》 ③杨恽《报孙会宗书》 ④邹阳《狱中上梁上书》

5、称赞《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的是()①班固 ②班超 ③范晔 ④陈寿

6、汉代诗歌中,表现手法上喜用铺陈,多用对话的是()①乐府民歌 ②《古诗十九首》 ③文人五言诗 ④民间歌谣

7、标志着五言诗艺术上成熟的作品是()

① 《孔雀东南飞》 ②《陌上桑》 ③《古诗十九首》 ④《行行重行行》

8、开东汉后期抒情小赋先河的是()①王粲的《登楼赋》 ②张衡的《归田赋》 ③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④蔡邕的《述行赋》

9、辛延年的《羽林郎》是()

①文人五言诗 ②文人五言乐府诗 ③杂言乐府诗 ④乐府民歌

10、标志着汉大赋正式形式的是()①贾谊的《吊屈原赋》 ②枚乘的《七发》 ③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④扬雄的《甘泉赋》

二、多项选择题

1、赋作为一种文体的首创者是()①屈原 ②宋玉 ③荀况 ④贾谊 ⑤枚乘

2、宋玉是屈原之后的辞赋作家,他的作品有()

① 《高唐赋 》 ②《神女赋 》 ③《子虚赋》④《风赋》 ⑤《长门赋 》

3、司马相如是西汉最有成就的赋作家,他的作品有()

①《子虚赋 》 ②《酒赋 》 ③《长门赋 》 ④《长杨赋 》 ⑤ 《归田赋 》

4、西汉的重要赋作家有()①贾谊 ②枚乘 ③张衡 ④赵壹 ⑤扬雄 5东汉末年,抒情小赋的作表作品有()

①《归田赋》 ②《二京赋》 ③《刺世疾邪赋》 ④《两都赋》 ⑤《述行赋》

6、贾谊的政论散文除《过秦论》外,著名的还有()①《陈政事疏》 ②《论贵粟疏》 ③《谏营昌陵疏》 ④《论积贮疏》 ⑤《谏猎疏》

7、《汉书》中由班昭、马续完成的部分是()①纪 ②表 ③志 ④传 ⑤书

8、司马迁以“实录”的精神写作《史记》,表现了司马迁不以贵贱论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进步历史观的两篇作品是()①《陈涉世家》 ②《留候世家》 ③《项羽本纪》 ④《高祖本纪》 ⑤《李将军列传》

9、汉代乐府机关收集民歌的主要目的有()①观民风 ②定郊祀之礼 ③训练乐工 ④供帝王娱乐 ⑤丰富乐府乐章

10、《古诗十九首》是一组形式成熟的抒情诗,其主要内容()①揭露社会黑暗 ②反映民生疾苦 ③游子思妇念别 ④仕途失意情绪 ⑤控诉战争的危害

三、填空题

1、赋的本意是____,到战国后期,它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内容侧重于____,形式介于诗歌与____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朗诵。

2、赋作为一种文体是由____和____首创的。

3、汉代的赋可分为____、____和____三类。

4、汉代的赋发展经历了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5、贾谊的赋作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代表作。

6、《___________》标志着汉大赋的正式形成,在汉赋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7、《子虚赋》和《______》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这两篇赋的主旨是反对奢侈,____。

8、司马相如的《___________》是一篇杰出的骚体抒情赋。

9、东方朔善辞赋,以散体赋《___________》为最有名。《洞箫赋》是____的名篇。

10、扬雄散体大赋的代表作有《河东赋》、《长杨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汉赋四大家是____、____、____和张衡。

12、张衡的《___________》,赵壹的《___________》是东汉著名的抒情小赋。

13、汉代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____、____、____和史传散文。

14、西汉初年,政论散文是散文创作的主体,在形式上多为____、疏、策等。

15、《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策》)是____的长篇政论散文名作,它被称为“____”。

16、《论贵粟疏》是____写给文帝的一篇奏疏,文章中心是阐述、强本抑末的主张。此外,邹阳的《____ 》和枚乘的《上疏谏吴王》也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17、司马相如的《___________》主要说明了开发西南的重大意义。

18、撰写的《叙录》开创了我国目录学,《___________》是他为劝阻汉成帝营造昌陵而作。

19、东汉后期较重要的政论散文有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___________》等。20、汉代记事散文的代表作是刘向的《___________》、《新序》、《说苑》以及赵晔的《___________》、____的《越绝书》。

21、汉代抒情议理散文的共同特点是____与____相结合。著名的有____的《狱中上梁王书》、____的《为兄上书》和徐淑的《___________》等。

22、《史记》是中国第一部____。班固撰写的《汉书》是第一部____。《汉书》偏重____,文学成就不如《史记》。

23、《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____、十表、八书、三十____、七十____五个部分组成。

24、《史记》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是“____”。

25、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赞扬《史记》:“其文直,____、____、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26、《汉书》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改变,改____为志,去掉世家并入____,由纪、____、志、传四部分组成。

27、乐府原是古代____的名称。现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集子是宋人____的《乐府诗集》。汉乐府民歌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____”的作品。

28、《孔雀东南飞》最初见于徐陵编的《___________》,题为《___________》。它是我国古代史上一首有名的____。

39、文人五言诗主要是在____和五言____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________》。

30、《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____编的《文选》。它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描写____的苦闷和悲哀;二是描写____的别离相思之苦。

31、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是长于____;《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主要是长于____。

四、名词解释

1、赋

2、汉赋四大家

3、纪传体

4、史传文学

5、互见法

6、实录

7、《乐府诗集》

8、汉乐府

9、《古诗十九首》

五、简答题

1、简述汉赋兴盛的社会原因及发展衍变。

2、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例,说明汉代骚体赋的特点。

3、《子虚》、《上林》赋在汉赋发展史中的地位如何?

4、《归田赋》的思想内容及其在汉赋发展中的意义。

5、简述西汉初期散文的概况。

6、贾谊的《论积贮疏》和晁错的《论贵粟疏〉有哪些异同?

7、简述《史记》进步的思想倾向。

8、怎样理解鲁迅先生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 ?

9、司马迁漫游的外境阅历对其创作《史记》有何重要意义?

10、以《鸿门宴》为例说明《史记》人物传记的故事化手法。

11、以李陵和苏武的传记为例,说说《汉书》人物刻画的特点。

12、简述《史记》的语言成就。

13、简述《陌上桑》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14、试述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形成过程。

15、简述五言诗的起源。

六、论述题

1、以《项羽本纪》为例说明《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用了哪些基本方法。

2、《史记》作为我国早期叙事文学的典范,其叙事成就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3、以《苏武传》与《李将军列传》为例,说明《史记》、《汉书》在思想内容和塑造人物形象手法上的特点。

4、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对《诗经》有哪些继承和发展。

5、《古诗十九首》既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又不乏思辨色彩,其对人生哲理的揭示表现在哪些方面?

七、研究性思考题:

1、经学作为汉代的主导学术,其对汉代文学有哪些影响?

2、汉初政论散文的特点及其经术化走向。

3、《史记》人物的悲剧美与司马迁审美理想的形成。

4、《史记》的叙事话语与叙事结构。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曹操的()

①《短歌行》 ②《篱里行》 ③《步出厦门行》 ④《苦寒行》

2、《让县自明本志令》的作者是()①曹丕 ②曹操 ③曹植 ④孔融

3、“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出自曹植的()

①《白马篇》 ②《赠白马王彪》 ③《野山黄雀行》 ④《美女篇》

4、魏晋时期擅写四言诗的除了曹操外还有()①曹丕 ②王粲 ③嵇康 ④左思

5、陶渊明诗歌中继承了阮籍、左思传统的是()①田园诗 ②山水诗 ③咏怀、咏史诗 ④咏物诗

6、祢衡咏物赋代表作是()

①《蝉赋》 ②《鹦鹉赋》 ③《舞鹤赋》 ④《洞箫赋》

7、《思旧赋》的作者是()①向秀 ②谢庄 ③曹植 ④阮籍

8、《三都赋》的作者是()①班固 ②左思 ③张衡 ④扬雄

9、《芜城赋》的抒情性极强,寄寓了()

①对故乡的思恋 ②对历史兴衰变化的感慨 ③对广陵城的喜爱 ④对友人的怀念

10、《北山移文》的作者是()①孔稚珪 ②鲍照 ③丘迟 ④郭璞

11、《兰亭集序》的作者是()①王羲之 ②陶宏景 ③嵇康 ④丘迟

12、《搜神记》中见义勇为、自我牺牲的山中客形象见于()①《韩凭夫妇》 ②《干将莫邪》 ③《宋定伯捉鬼》 ④《李寄斩蛇》

13、《石崇每要客燕集》表现了()

①石崇盛情待友 ②石崇的吝啬 ③石崇的奢侈和残忍 ④石崇的礼让

14、《画王弃市》选自()

①《西京杂记》 ②《世说新语》 ③《笑林》 ④《博物志》

15、《韩凭夫妇》在艺术上成功地运用了()①细节描写 ②景物描写 ③神话故事 ④寓言故事

16、南朝时以“九品论人,七略裁士”品评诗人的诗论家是()①曹丕 ②钟嵘 ③刘勰 ④陆机

17、突破传统的“诗言志”说,提出“诗缘情”的是()①钟嵘 ②曹丕 ③陆机 ④刘勰

18、《文心雕龙》论述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是()①《神思》篇 ②《情采》篇 ③《时序》篇 ④《知音》篇

二、多项选择题

1、曹丕的《燕歌行》()

①在五言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②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动人 ③音节圆转流畅 ④多处使用典故和神话传说 ⑤是七言律诗

2、曹植的《白马篇》()

①工于起调 ②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 ③章章蝉联确良 ④有整齐的对偶句 ⑤是咏物诗

3、曹植的诗()

①有强烈的个性和抒情性 ②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③多用乐府旧题写时事 ④多用比兴手法 ⑤多数是律体

4、阮籍的《咏怀诗》()

①多用四言诗体 ②多用比兴手法寄托隐衷,隐晦曲折 ③“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④以古寓今,思想深刻 ⑤是一首五言诗 5鲍照的诗()

①比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②风骨欠佳 ③代表作是《拟行路难》十八首 ④完成摆脱了乐府形式 ⑤对后世影响较大

6、《归园田居》其一()

①描写了田园的宁静风光 ②抒发了诗人闲适喜悦之情 ③语言华美 ④诗中运用了比喻 ⑤有玄言成分

7、陶渊明的《咏荆轲》()

①以主要篇幅抒写诗人对暴政的愤恨 ②歌咏荆轲反暴秦的英勇行为,对其失败表示同情 ③塑造了荆轲除暴勇士的形象 ④诗中有慷慨悲壮的环境气氛的描写 ⑤是四言诗

8、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①是一篇独立的游记散文 ②有曲折生动的情节 ③有优美的环境描写 ④有“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名句 ⑤记作者的隐居之地

9、《归去来兮辞》()

①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 ②文中多用典故 ③抒情性很浓 ④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与劳动生活 ⑤表达了作者与仕宦生活彻底决裂的感情

10、《五柳先生传》()

①是一篇自况文 ②有生动的情节 ③文简意丰,表现了作者的高尚志趣 ④有鲜明的景物描写 ⑤有讽喻时政的内容

11、曹丕的《与吴质书》()

①主要讨论军国大事 ②悼念故去的朋友,品评他们的作品 ③抒情色彩极浓 ④是一篇骈体佳作 ⑤是一篇绝交书

12、《与山巨源绝交书》()

①作者嵇康 ②作者是东晋人 ③是一篇绝妙的讽刺文章 ④文中有“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言论,故为“世教所不容” ⑤是一篇骈体文

13、《洛阳伽蓝记》()

①作者郦道元 ②作者颜之推 ③作者杨衒之 ④主要记洛阳佛寺 ⑤是北朝散文名作

14、《兰亭集序》()

①作者王羲之 ②作者是西晋人 ③是一篇骈体佳作 ④自由活泼地写景抒怀 ⑤作者是东晋人

15、《陈情表》()

①作者诸葛亮 ②作者李密 ③被刘勰盛赞为“志尽文畅,表之精英” ④骈散相间,情辞婉转 ⑤讨论了军国大事

16、向秀的《思旧赋》()

①赋文很长,着意叙旧 ②是经友人故居,触景伤怀而作 ③用典故抒情 ④骈散相间,情辞婉转 ⑤是骈体名作

17、《别赋》()

①作者江淹 ②铺叙人间各种离别情状 ③不注重以景衬情 ④不用骈体 ⑤作者鲍照

18、《哀江南赋序》()

①全文直抒胸臆 ②几乎全用典故 ③作者庾信 ④作者江淹 ⑤是散文杰作

三、填空题

1、建安时期以()和()为代表的许多优秀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和人民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方的风格,后人称之为()或()。

2、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建安文学传统的作家有魏末的()、()、西晋的()和刘宋的()。

3、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人,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还有齐代的()。

4、齐梁时代是诗体的重大变革时期,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提出()之说,和其他诗人共同创造了(),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我国近体诗发展的新时代。

5、西晋末年,在世族清谈玄理的风气影响下,出现了(),代表作家有东晋的()和()。梁代,宫廷贵族不再满足山水的清音,而要寻求强烈的声色刺激,于是产生了()诗,这种诗体的名称始于梁简文帝()。

6、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家和杰出的诗人()。

7、曹操的诗歌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 》;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充满积极取精神的《 》和《步出厦门行》中的《 》和《 》。

8、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是曹丕的《 》,其用韵特点是()。

9、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分成前后两个时期,以()为界线。

10、曹植的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 》,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 》(“惊风飘白日”),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 》(“明月照高楼”),描写一个侠义少年斩断罗网,拯救黄雀的故事《 》,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 》等。

11、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和();“七子”是指()、()、()、()、()、()和()。12“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的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 》其

一、陈琳的《 》和阮瑀的《 》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 》三首等。

13、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 》、骚体《 》和《 》共三篇,其中最可信的是五言《 》一篇。

14、正始文学代表作家是()和()。

15、嵇康的散文代表作是《 》,诗歌代表作是《 》十八首;阮籍主要的诗歌创作是八十二首《 》。

16阮籍的《咏怀诗》多用()手法和()手法。形成了“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的风格。

17、太康时代最著名的作家是(),与之齐名的作家是()。历史对二人有()的美誉。

18、陆机的代表作有模仿《古诗十九首》而作的《 》二首、描写行旅生活的《 》。潘岳的名作是《 》三首。

19、左思的代表作有《 》八首,刘琨的代表作是《 》,郭璞的代表作是《 》十四首。

20、左思的《咏史》诗主要反映寒门知识分子与()的矛盾。

21、左思的《咏史》之外,《 》、《 》和《 》也是他的名作。

22、陶渊明谥号曰(),因为他曾作过彭泽令,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23、陶渊明诗可分为两类:()和()。他的散文辞赋的名篇是《 》、《 》、《 》和《 》。

24、陶渊明的田园诗按其内容可以分成四方面:

一、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代表作有《 》其

一、《 》其五等;

二、歌咏农业劳动,以及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如《 》其二其

三、《 》等;

三、反映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生活。如《 》其

四、《 》等。

四、表现诗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晚年所作的《 》等。

25、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正始诗人()和西晋诗人()的传统,代表有《 》其二(“白日沦西阿”)的传统,代表作有《 》其十(“精卫衔微木”)等。

26、鲁迅先生说,陶渊明诗“除论客所佩服'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刑天舞干戚,()'之类的()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27、()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出现打破了()诗的传统。他的()、()继承了阮籍、左思的传统,发扬()的精神。()诗则是他的独创。

28、晋宋之际代替玄言诗的是由谢灵运开创的(),代表作有《 》。

29、鲍照的诗歌直接继承()文学的传统,代表作有《 》、《 》等。30新体诗作家除沈约外,成就较高的还有齐诗人()。梁诗人()和陈诗人()等。

31、文学史上把南朝著名的山水诗诗人()和()并称为()。

32、谢眺山水诗中有一首写春江日暮景色和登山远望引起乡国之思名篇,题为《 》。33谢眺的一些五言四句的小诗,带有南时民歌的气息,语言精练,情味隽永,如《 》(“夕殿下珠帘”)和《 》(“绿草蔓如丝”)等。

34、杜甫所说“颇学阴何苦用心”中的“阴何”指的是()、()两位诗人,他们的名篇分别有《 》(“依然临江渚”)和《 》(“客心已百念”)等。

35、集南北朝诗歌成就之大成的诗人是(),他早年是梁朝有名的()诗人,后来出使北魏,遂终身羁留在北方。

36、庾信诗歌的代表作是《 》二十七首,赋的代表作是叙述梁代兴亡和自己身世的《 》。

37、南朝乐府歌约五百首,大部分属于《乐府诗集》的()曲辞,其中()三百二十六首,()一百四十二首。

38、南朝乐府民歌,除吴歌、西曲之外,还有一首较长的抒情诗《 》,属《乐府诗集》的()歌辞。

39、南朝民歌的特点,从诗体形式看主要是(),它的出现为绝句奠定了基础。大量运用()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40、北朝民歌主要见于《乐府诗集? 》中,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约()多首。

41、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是《 》。

42、南北朝骈文中,有代表性的名作有孔稚珪的《 》、()的《答谢中书书》,()的《宋元思书》和庾信的《哀江南赋序》等。

43、()是南北朝时期骈赋、骈文成就最高作家。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的《 》和杨衒之的《 》。

44、南北朝小说,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类:()小说和()小说。

45、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现存比较完整的、并能代表本时期志怪小说面貌的是东晋干宝的《 》,另外比较重要的志怪小说还有《 》、《 》等

46、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宋刘义庆的《 》,此外还有东晋葛洪的《 》等。

47、我国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是()的《 》。

48、《典论?论文》之后,文学批评史上另一篇重要的作品是西晋()的《 》。

49、我国文学批评上最重要最系统的一部著作是刘勰的《 》,共()篇,包括总论()篇,()论二十篇,()论十九篇,()五篇,最后一篇是《 》。50、成书于梁代的一部专门评论五言的著作是《 》、作者是(),它品评了自汉至梁的()位诗人及其创作。

四、名词解释

1、三曹

2、建安七子

3、建安风骨

4、正始文学

5、嵇阮

6、太康体

7、玄言诗

8、田园诗

9、山水诗

10、永明体

11、宫体诗

12、骈文

13、志怪小说

14、《搜神记》

15、志人小说

16、《世说新语》

五、简答题

1、简析《短歌行》,并以此说明曹操诗歌“气韵沉雄”的风格。

2、鲁迅说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试以《让县自明本志令》为例说明之。

3、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

4、简析蔡琰五言《怨愤诗》。

5、试以王粲《登楼赋》为例说明魏晋辞赋的抒情化倾向。

6、何谓太康诗风?对它当作怎样的评价?

7、简析玄言诗产生的思想背景。

8、简述鲍照对七言诗的贡献。

9、如何理解永明体的兴起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意义?

10、为什么说“庾信文章老更成”?试作简析。

11、以《西洲曲》为例说明南朝民歌的文学特点。

12、以《木兰诗》为例分析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

13、为什么说《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14、《水经注》是一部怎样的书?在文学上有什么价值?

15、简介《洛阳伽蓝记》的内容和文风。

六、论述题

1、试论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及其影响。

2、如何理解阮籍《咏怀》诗渊永的滋味与隐约曲折的风格,试作论述。

3、论述左思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

5、论陶诗风格及审美意义。

6、大小谢山水诗异同论。

8、试论南北朝民歌的不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9、论述《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

10、论述南朝美文的艺术特征及审美价值。

七、研究性思考题

1、何谓魏晋风度?它对魏晋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2、魏晋文学与玄学的关系怎样?

3、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状况如何?当时的文学受到了佛教的哪些影响?

4、试论谢灵运山水诗与佛教的关系。

5、学界对宫体诗有哪些评价?怎样认识宫体诗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6、《文选》对后世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下载学习中国文学史后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中国文学史后的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文学史_笔记范文合集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神话的基本特征: 一. 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 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

    《中国文学史》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单项选择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单项选择题 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A.《山海经》 B.《乐府诗集》 C.《楚辞》 D.《诗经》 2.《......

    中国文学史概述

    中国文学史概述 1.《诗经》收诗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的乐歌和舞曲。......

    中国文学史题目

    第五编 宋辽金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北宋第一个提出革除晚唐五代文弊,恢复韩、柳古文的改革者是( ) ①高锡 ②梁周翰 ③柳开 ④范杲 2、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在高涨阶段的最重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推荐)

    一、N语丝派:A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刊物,倡导思想和言论自由。B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犀利......

    《中国文学史》笔记

    第一编先秦文学 一、概说(基本线索) 1、上古:神话、歌谣 2、商:甲骨文(记事散文萌芽) 《尚书》中记载关于商王迁都 3、周(奴隶社会鼎盛时期):诗歌 代表:《诗经》保留大量诗歌作品 4、......

    中国文学史试题答案

    一、知识点 37、班固说《史记》“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P.246 38、《史记》的创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