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文学史试题答案
一、知识点
37、班固说《史记》“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246
38、《史记》的创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P.247
41、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可称之为游记文学的始祖。P.293
43、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末期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下有个小序说,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P.305
47、“七子”指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P.24
51、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曹植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之为“建安之杰”。《洛神赋》为其名作。另有《与吴季重书》、《与杨德祖书》、《求自试表》。P.3
3(二)
55、钟嵘评阮籍的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人。P.47
(二)56、嵇康的代表作是《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和《幽愤诗》。文章有《太师箴》。其《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中,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刘勰说嵇康之文“兴高而采烈”,“师心以遣论”。P.48-P.50
(二)64、南朝诗歌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作家是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世称“元嘉三大家”。齐及梁初为“永明体”形成和繁荣时期,代表作家是沈约、谢朓等。梁中叶至陈为“宫体诗”兴盛时期,代表作家是萧纲、萧绎、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P.78
(二)66、沈约提出了“文章当从三易”的著名论点。P.87
(二)67、谢朓的创作主张是“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P.89
(二)68、萧纲提出“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萧纲与其弟梁元帝萧绎和徐摛、庾肩吾等宫廷文人大煽宫体诗风,人们遂称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为“徐庾体”。P.91
75、杜甫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以《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庾信的抒情小赋有《枯树赋》、《竹杖赋》、《伤心赋》、《小园赋》等,均为传诵名作,而《哀江南赋》则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赋作。庾信又是一位骈文大家,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哀江南赋序》。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继往开来,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P.102-P.10
4(二)
77、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吴声歌曲,二是神弦曲,三是西曲歌。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是抒情长诗《西洲曲》。P.109 P.111
81、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文学理论批评专著,他把文章看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明确提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的观点,还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点。P.12
3(二)
82、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P.12
3(二)83、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学意识的明确和作家对作品艺术性的自觉追求,“文”“笔”之说流行。P.12
4(二)
92、苏轼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作品主要有《山居秋暝》、《汉江临泛》、《鹿柴》、《辛夷坞》、《观猎》、《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等。P.170-P.17
5(二)
95、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成就最高的特点。清新自然是李白诗的重要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除律诗稍欠外(五律好),各体皆工。从四言的《诗经》体,到屈赋的“骚体”,到汉魏六朝盛行的乐府体、五七言古体、歌行体,再到初唐以来流行的绝句体、律体,李白都有不少佳作,其中以乐府体、七言歌行体和绝句体成就最高。除屈原外,李白对前代诗人还有广泛师法。他盛赞“蓬莱文章建安骨”,他“一生低首谢宣城”,杜甫 更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称赞他的诗风。P.204-P.21
2(二)
96、杜甫诗达到了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最高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具体表现有二:一是关切祖国命运,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时代。二是同情人民的苦难,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民生。P.217
(二)97、杜诗众体皆备,且众体皆佳。他写乐府绝不沿用旧题,而是“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他自制了许多新题乐府,如《兵车行》、《丽人行》等。可以说律诗的成熟、兴盛,以至登峰造极是完成于杜甫的手中。杜甫善于锤炼句意,“语不惊人死不休”。P.229
(二)98、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一是由白居易以及前于他的元结、顾况,与他同时的元稹、张籍、王建等诗人组成的,其中因元稹影响较大,故尔后人习惯称他们为“元白诗派”。这一派以浅近通俗为主要特色,尤以善写新乐府著称。二是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还可以包括贾岛、姚合,以至著名诗人李贺,史称“韩孟诗派”。这一派以险怪奇特为主要特色,其诗排奡瘦硬,以至艰涩峻刻。三是以韦应物、刘长卿为主的大历诗人和柳宗元。这派诗人以清丽淡远为主要特色。P.23
4(二)
99、刘长卿以五言诗享誉当时,自诩“五言长城”。P.238
(二)100、大历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P.240
(二)101、孟郊不但生活艰苦,作诗也特别艰难,有如“诗囚”,他尚古拙,求奇险,好瘦硬,不以平淡清新为意,在奇险古奥中争胜负,在苦涩滞重中见新意。前人评孟郊贾岛二人诗有“郊寒岛瘦”之称,这一“寒”字,正是孟郊生活之艰苦与作诗之艰苦叠加出的效果。P.2
43(二)
105、刘禹锡的诗以豪迈为主要特色,后人称之为“诗豪”。P.2
54(二)106、《诗经》中的“风”诗,早就具备了乐府诗的特色。至汉代,乐府诗正式问世。至建安魏晋时期,乐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得到了继承。北朝乐府较好的继承汉制。唐代产生了新乐府,首创者即是诗圣杜甫,他“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用旧题写乐府始于李白。李贺也用旧题写乐府。)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运动”是在继承杜甫的新题乐府的基础上,正式提出“新乐府”的概念,并将它发展成一场有理论指导,有明确宗旨的大规模的运动。对新乐府作出贡献的,杜甫之后,白居易之前主要有元结、顾况等人,与白居易同时的主要有李绅、元稹、张籍、王建等人。P.256-P.257
(二)116、“以文为诗”是韩诗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奇崛险拗是韩诗的另一主要特色。P.298-P.299
119、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所写的八篇山水游记,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包括:《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记住前四篇即可)。P.308
(二)120、柳宗元的诗的总体风格是清朗疏淡、幽峭深婉。苏轼称柳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P.313(二
二、名词解释 1、赋、比、兴:
《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赋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诗经》中使用赋法较多的是“雅”、“颂”,而“国风”里也不乏用赋法写出的优秀篇章,例如:《静女》、《七月》。比,即比喻,例如:《氓》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子由风华正茂到年老色衰,也比喻夫妇间爱情的变化。兴即起头、开端,借外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和所抒发的感情,有的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例如:《关雎》用“雎鸠”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P.52-P.53 8、楚辞: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造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散篇的“楚辞”才被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P.130 9、《离骚》: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又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所以“离骚”就是遭受忧愁。P.134
10、《九歌》:
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诗中借助人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地表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11、互见法:
《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作者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互见法”。P.263
12、乐府:
乐府本来是个音乐机关的名称。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乐府就是乐府机关采集的民间歌谣。思想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如《病妇行》、《东门行》。其二,反映战争徭役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其三,反映青年男女婚姻恋爱方面的问题,如《白头吟》、《孔雀东南飞》。其四,反映社会**给文人造成的忧惧漂泊之痛,如《枯鱼过河泣》、《西门行》。P.297-301
13、《古诗十九首》:
最早见于《昭明文选》,是萧统为编选这部诗文集而收集东汉末年的五言诗时,所收集到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又都失去了题目的无名氏作家的作品。萧统把它们编在一起,起名《古诗十九首》。作者们大概都是些失意文人,他们或直抒胸臆,或借题发挥,抒发的大都是些个人的利害得失,怀才不遇,以及穷愁潦倒的各种忧愤之情。P.317
14、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P.23-2
4(二)
15、左思风力:
左思《咏史》八首无论是抒写志向怀抱、愤懑反抗,还是写自己的遗世高蹈、大彻大悟,均能古今融合,气势雄健;直抒胸臆,慷慨淋漓,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与以潘、陆为代表的繁缛雕饰之风迥异,表现了鲜明的创作个性。不但对咏史诗的题材有极大的开拓,而且他这种“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独创表达方式,对后世咏史诗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左思风力”。P.57
(二)16、《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燕集于山阴之兰亭,各赋诗咏怀。羲之为序,记叙燕集之盛况,名《兰亭集序》,最为传诵。P.6
2(二)
17、“永明体”:
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说有了突破性发展。周颙借鉴转读佛经之声,对汉语语音的天然声调进行规范,总结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声、韵、调的相互配合,提出了八种必须避免的声病。至此,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基本确立。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面目一新的新体诗,世呼为“永明体”。代表作家是谢朓、沈约、王融。P.86
(二)18、宫体诗:
“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宫体诗以描绘女性的体态、生活为重要内容,风格雕饰绮艳。宫体诗代表人物,梁代有萧纲、萧绎、徐摛和徐陵父子,陈代有陈后主及其“狎客”江总、孔范等人。P.90
(二)19、骈文:
也称骈偶、俪文、四六等,是一种通篇对偶或以对偶句为主构成的文章。这种以偶句为主的规范化、格律化的文体与自由抒写的散文相对立而存在,表现出形式、情调和风格上的明显不同。P.9
4(二)20、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共同活跃于7世纪下半期文坛上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至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四杰中当以王勃、骆宾王成就最高。他们身上也体现着沿袭与变革六朝文风的两种倾向,但与宫廷诗人不同的是,他们力求创新的精神与成就显然更强更大。P.157
(二)21、大历十才子:
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其出处最初见于姚合《极玄集》所载。其中成就较高者当推钱起、卢纶、戴叔伦。这些大历诗人的创作内容比较贫乏。P.239
(二)三、简答
1、简述《诗经》的语言特点。P.53-P.54
(1)形式上《诗经》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体诗。例如:《关雎》。(2)“国风”和“小雅”普遍采用重章叠唱的复沓方法。例如:《采薇》、《采葛》。(3)《诗经》的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性。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叠字(如“依依”、“涟涟”、“悠悠”)及双声(如“踟蹰”、“黾勉”、“参差”)、叠韵(如“沃若”、“逍遥”、“辗转”)等语词来描绘复杂的感情和自然景色,同时也造成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优美。(4)《诗经》的用韵纯任天真,自然和谐。
2、举例说明《左传》辞令的特点。P.71-P.73
(1)《左传》中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例如齐晋鞌之战前夕齐侯与晋人的一段对话中,齐侯的态度极为强硬,晋国也不示弱,但双方的辞令却又委婉谦恭,尽力表现出文雅安详的风度,使人难以相信这是面临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2)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如展喜犒师就是利用道义的力量,使齐侯自知无理而撤军。(3)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向秦穆公分析利害,便讲得坦率而深入,有力地打动了秦伯。3、举例说明孟子作品的艺术特点:P.100-P.103
(1)在孟子的文章中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两问两答,让齐宣王无法回答。再如他针对许行的观点,通过设问,充分地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还有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章,也都具有这种特点。(2)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如他指斥公孙衍、张仪为“妾妇之道”,甚至骂杨朱、墨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这些都表现出孟子锋芒毕露、刚正不阿的个性。(3)以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在书中俯拾即是。如缘木求鱼、揠苗助长、奕秋等。
4、简述《庄子》的艺术成就。P.109-P.115
(1)哲理与诗意的交融。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内心感受,形成了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庄子以艺术的态度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整部《庄子》更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这种强烈的抒情性,使《庄子》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2)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庄子认为大道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能借助于直觉体悟。庄子的寓言独具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特色,还有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庄子在运用寓言时很少把寓意点明,而是留给读者去体悟。作者越不作刻意说明,就越能使人产生丰富联想。庄子的寓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造成绘声绘色的艺术效果。(3)意出尘外的想象。(4)汪洋自恣的文章形式。5、简述《荀子》的写作特点。P.118
(1)《荀子》的散文已发展为完整而详密的鸿篇巨制。除了《成相》以下的八篇,其余各篇都是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构思缜密、结构严谨、论证周详、条理明晰。(2)《荀子》的另一个特点是醇厚渊雅,文采斐然,带有浓厚的学者气。6、简述散体大赋的特点。P.190-P.191
(1)散体大赋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也就是说,赋家的作品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学说发展来的,其文风与先秦诸子很有关系。(2)从形式上说,这类作品都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几乎都是一样的假设上两个或三个人,让他们各自代表一方,互相攻驳辩难,最后让代表天子立场的那一方大获全胜。(3)这类作品的代表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杨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从内容上说多是描写帝王的宫殿、帝王的狩猎、帝王的祭祀,以及帝王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等。从思想倾向上说,大多是空有讽刺之名,实际上是一种似贬实褒、似讽实劝的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7、简述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点。P.195
(1)结构宏伟,富丽堂皇。讲究场面的开阔,层次的分明;有空间的转移,有时间的流动。(2)讲究绘声绘行,有声有色。(3)极大程度地利用了中国方块字在字形构造上的突出特点,在文章的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8、简述《汉书》的思想特征。P.276-P.284
班固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儒者,因此《汉书》的揭露性和批判性远不如《史记》那样广泛、深刻、尖锐、彻底。但与《史记》比起来,《汉书》在思想内容上也有许多新的特点:(1)反对分裂割据,维护王朝统一;反对外戚专权,维护刘氏正统。(2)歌颂了一批具有爱国思想和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如在《苏武传》中,班固热情地赞扬了苏武那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其爱国精神是很感人的。(3)班固看人更注意整体,更注意大节,纠正了司马迁的许多偏颇之见,从而对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更为公允。例如贾谊,司马迁在《史记》他的列传中只收了《吊屈原赋》和《服鸟赋》,字里行间满含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贾谊在读者面前完全是一个穷愁潦倒的书生。而到了《汉书》中,班固引入了他的长篇巨制《陈政事疏》,从而使贾谊凛然以一个政治家的面貌出现在了读者的眼前。9、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P.302-P.305
(1)生动的故事性。乐府大都是叙事诗,汉代乐府民歌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注意情节场面的描写。(2)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了刻画人物,乐府中使用的手法有些是具有开创性的。如《陌上桑》中作者夸张地描写了各种人见到罗敷的不同情态,以客观效果来突出罗敷的美,极为精彩。还有的作品,语言个性化的程度很高。(3)句式自由,变化多样。汉代乐府在形式上贡献最大的是五言体。汉代乐府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4)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基本上都是口语,朴素自然,没有什么人为的雕饰。如《江南》。
10、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P.320
钟嵘说《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其好处有以下三点:其一,是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高度融合。如《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其二,是善于抓取生活中的典型活动、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两句,在表现人物的心理上精彩极了。其三,是语言的浅近凝练,韵律和谐。读起来完全感觉不到有任何人工造作的痕迹,而又让人感到无一处不生动,无一处不妥贴。大批判家刘勰说:“婉转附物,惆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11、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P.30-P.3
3(二)
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怀抱。《白马篇》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诗中那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的游侠儿,显然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融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在其前期诗中,也有不少描写宴饮游乐的诗歌,均为他邺下时期生活和情趣的真实反映。曹植后期的诗歌在内容和风格方面与前期大不相同。其后期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其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是他“愤而成篇”的传诵千古的赠别诗。此诗集中抒发了诗人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一类*佞小人离间他们兄弟关系的丑恶行径;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的沉痛的哀悼;表达了自己在岌岌可危处境中的忧生嗟叹;对白马王曹彪表示了深情的宽慰和劝勉。
12、简述《咏怀诗》的内容。P.45-P.46
(二)阮籍诗文兼长,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为其代表作。这组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一生极度复杂的思想感情。(1)抒写了诗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寂寞的处境和抑郁苦闷的情怀。如“胸中怀汤火”,“终身履薄冰”深刻揭示了作者的无限焦虑与忧惧心态。(2)《咏怀诗》中,也有讽刺时政及某些丑恶现象的,如“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曲折地揭露了司马氏操纵大权、为所欲为的重大历史事实。(3)《咏怀诗》中也有少量自述平生经历和建功立业理想的篇章。例如“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所刻画的临难赴危,誓死报国的英雄形象。(4)《咏怀诗》中也有一些游仙之作。
13、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P.70-P.7
1(二)
由于陶诗的内容多样,所以诗风也不尽相同。主要是以平淡为主,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1)陶渊明的诗歌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亲切淳真。陶诗的平淡主要是其内容贴近生活;陶诗的淳真主要是富于真情实感。(2)浑融完整,意境高远,但并不重自然实景的工笔描绘,不拘于眼前实有,只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景,又有意中之景,而重在写意中之景,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彩。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陶诗中的理趣往往与具体的景物和诗人的真挚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且以情景为主,把人们引向一种更加高远而深沉的境界。这种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诗与哲理的结合,更使陶诗意境高远,清新拔俗。(3)精工而本色的语言,是陶诗的又一特色。陶诗语言朴素、真率,毫无斧凿之痕。
14、简述鲍照在诗歌史上的地位。P.84-P.8
5(二)
鲍照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他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和建安风骨的传统精神,用诗歌来反映现实。(2)他对诗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七言诗的发展树立了样板。此外,鲍照学习南朝民歌所写的五言四句小诗,对后来五言绝句的形成颇有影响。(3)鲍照对古代诗歌的题材也有新的开拓,特别表现在边塞诗方面,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5、简述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P.11
1(二)
(1)南朝乐府民歌一改汉乐府民歌多长篇,多叙事的特点,主要采用五言四句的形式,而以抒情为主。每首诗集中写一点,不拖沓繁缛,既明快,又含蓄。(2)诗中长于委婉细腻的笔法,尤善描写心理活动,将主人公刹那间的感情片断表现得淋漓尽致。(3)在语言运用上,不仅有传统民歌语言明白晓畅,清新自然,多用比兴、象征手法等特点,而且充分利用汉语谐音的特点,大量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用药名“散”双关聚散之“散”,用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其他如以“棋”双关“期”,以“莲”双关“怜”等,比比皆是,这样就避免了直抒,将难写之情以隐语出之,委婉含蓄,耐人回味。
16、简述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P.183-P.18
4(二)
岑参的边塞诗以壮丽恣肆的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因而以形式自由的歌行体,尤其是善于表达更丰富思想感情的七言歌行体最为擅长。在使用这一形式时,往往即事命题,字里行间充溢着奇情壮彩,昂扬着勃发英气。要之不离“奇”、“丽”二字。其创作手法不外有三,一是丰富的想象,二是大胆的夸张,三是多变的节奏。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想象奇特丰富,夸张大胆,句式上破偶为奇,三句一转。节奏多变,跳跃灵活。例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
17、简述柳宗元寓言的成就和特点。P.306
(二)(1)柳宗元创造性地将寓言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完美的、更富文学意味的新文体,他是中国寓言文学的真正完成者。(2)柳宗元的寓言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如《黔之驴》讽刺那些表面上声威显赫、实际上无德无能的人物。(3)构思精巧,故事完整,情节曲折。(4)通过精彩的描绘,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形象。(5)短小精悍,语言简练峻洁。如《黔之驴》中写老虎对驴的戏弄挑逗:“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
18、简述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P.326-P.328
(二)(1)构思缜密,情致深蕴。他的诗无不透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同时又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如其名作《锦瑟》、《夜雨寄北》。(2)长于用典、精工贴切。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用典最多的一个,也是运用得极为精彩的一个。如其《安定城楼》一诗,八句中连用四个典故,多而切合事情,精妙绝伦。(3)锤炼字词,工于造语。如“集鸟翻鱼艇,残虹拂马鞍”,一个“翻”,一个“拂”,写尽了水禽飞舞嬉戏、残虹行空如彩的景象。此外,如其“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等,大量传世名句精美典雅,曲尽唱叹之妙。
四、论述
★1、论述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P.151-P.160
(1)屈原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在备受打击时诗人也曾有过迟疑和彷徨,设想独善其身:悔相道之不察兮,严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他对未来的道路也进行过苦苦的探寻: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屈原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屈原作品的基调是“苦恋”,感情核心是“恋”,却表现为“苦”。▲(3)屈原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浪漫色彩。在《离骚》中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幻想的形式表达生活的波涛在内心所激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在现实中遭到失败后,他乘坐以美玉、象牙镶嵌的宝车,由飞龙驾驶,腾空而逝,辞国远游: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侍,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显示出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像力。(4)独具特色的比兴手法。《楚辞》中的比兴比起《诗经》有重大发展。《楚辞》纯粹的起兴已经消失,而是注意在诗中将比喻成片连用,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5)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的运用上,也极富开创性,创造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骚体”诗。屈原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诗,如羌、凭、修、些等楚地方言在诗中的运用,使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屈原还在诗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作品悲怆、愤慨的激情里融进一种低徊往复的忧叹与哀思,也使诗歌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2、举例说明《史记》强烈的抒情色彩。P.264-P.267
(1)鲁迅先生曾盛赞《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含义之一就是指这部著作的强烈的抒情性而言。《史记》是一部饱含着作者激情的文学著作,司马迁主要是要通过写史来表现他的政治理想。《史记》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如《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史记》中这种全篇都像一首诗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一篇之中有一个或几个抒情段落的篇章则是很多的。有些段落中,作者还特意引入一些歌谣谚语,特别是那种让作品人物 “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如《刺客列传》荆轲在易水送别时作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彩。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写到廉颇失势时,作者借廉颇与宾客的对话抒发了他对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感慨。(3)《史记》语言的总体风格是朴拙、浑厚、气势沉雄,这种特点在那些记述悲剧英雄人物的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项羽本纪》、《伍子胥列传》、《荆轲列传》等就是如此。
★3、联系作品说明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P.227-P.229
(二)杜诗的抒情,以后人一致公认的“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沉郁顿挫都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集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非顿挫不足以尽之;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换言之,沉郁顿挫即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什么东西梗塞其间,但几经反复,它终于被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老杜沉郁顿挫的风格和他的经历、思想,特别是美学观有密切的关系。安史乱前,盛唐气象培育了老杜磅礴的气魄和崇高的理想,但涉世之后,他看到的只是政局腐败、江山日非。安史乱后,他的忧愤更广了,再加之他歌咏的两大主题忧国与忧民之间总横亘着激烈的矛盾,这都使他的诗歌在立意方面必然导致“沉郁”的风格。政治思想受压抑,美学思想也必然受到扭曲,这样就从壮美一变而为沉郁顿挫。老杜忧国忧民和表现自己不幸遭遇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风格,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共三段,每段都从不同角度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可谓“一篇之内,三致志焉”,极具沉郁顿挫之情,而第一段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短篇严格的律诗中,老杜照例能将沉郁顿挫的特点发挥得酣畅淋漓。如《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第一联充满向往之情,感情是激昂向上的;第二联充满了荒凉之感,感情突转为悲伤向下;第三联充满了景仰之情,感情再次昂扬向上;第四联充满了凭吊之悲,感情又跌入沉痛。几经反复,一颗英雄惜英雄的沉郁之心,被表达得极为顿挫有致。▲4、试述李贺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P.247-P.250
(二)由于有高度的艺术才华,醉心于浪漫主义,而心理又极度压抑;由于刻意的苦吟而追求创新,李贺的诗也以奇著称。但他的诗不但是怪奇、奇丽,而且是诡奇以至怪诞,为浪漫主义又增加了新色彩。其具体表现有三:一是构思奇特,想象奇特,往往超出常人的智力和自然时空的局限,充满神秘色彩。二是意象奇特,选材奇特,往往不取常情常景,而取光怪陆离以至荒诞不经的意象。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凤凰叫”已很奇特,再配之以“昆山玉碎”则奇上加奇,接着又以“芙蓉泣露香兰笑”来形容不同的声音效果更是出人意外。李贺在选择意象时还经常撷取阴森幽怖、鬼气拂拂的画面。因而诗中常出现怨鬼愁吟、山魅食祭、萤丘荒冢等形象。三是语言修辞奇特,经常选择感情强烈或生新拗折的字眼,使用比较特殊的修辞方法,如通感。如喜用“啼”、“泣”、“腥”、“酸”、“冷”、“鬼”、“死”、“血”等字,使诗歌充满幽冷哀伤的色彩。总之李贺的诗诡谲怪奇,堪称“骚之苗裔”,被后人称为“长吉体”。
▲5、试述唐代古文运动兴起的背景。P.279-P.28
1(二)
唐代古文的发展,兴起于武则天统治时期,陈子昂为其先驱;发展于安史之乱前后,萧颖士、李华、独孤及、元结等作出了重要努力;繁荣于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为其领袖;衰微于晚唐,杜牧、孙樵、罗隐等为其余响。(1)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年间的所谓“小中兴”时期。但社会矛盾并未真正缓和。一部分中小地主知识分子,深刻感受到社会的矛盾与危机,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迫切要求社会改革,要求文学为政治改革服务。(2)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家复古思潮成为古文运动的推动力量和指导思想。(3)从古文自身发展的情况看,古今文体之争从骈文鼎盛的齐、梁时代已经开始,后经“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力主恢复风雅比兴传统和汉魏风骨。安史之乱前后,又涌现出一大批倡导古文的作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高级的层次上推动了古文的发展。(4)形成了教化中心说和完整的道统文学理论。元结等人又特别强调文学的讽时刺世功能,萧颖士、柳冕等强调人文成化,元结等强调褒贬讽谏,这对韩柳古文运动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古代文学重要作品解析 1、《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在形式上《诗经》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体诗。章法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复沓方法,可以充分抒发思想感情,如“周南”《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中间只换六个动词,却写出了采集所得由少到多的情况和采芣苢的妇女们的欢乐情绪;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最突出的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叠字,如“依依、涟涟、踟蹰、参差”等语词来描绘复杂的的感情和自然景物,同时也造成了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优美。比如“周南”《螽斯》全诗六句竟用了六个叠字描声状态,绘声绘色地刻画出嗡嗡乱叫,到处毁灭庄稼的蝗虫形象,用以比喻剥削者子孙众多,夺尽人民的粮谷,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与憎恨。2、《左传》艺术特色:
①精彩细密的叙事。a.书中出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节和场面,大大曾强了故事性。b.具有讽刺意味。c.突出体现在战争方面。一是很多著名的战事都写的曲折完整,精彩动人;二是作者不仅写出纷纭复杂的战争过程,而且注重交代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具体揭示战争的背景及胜负原因。.②个性鲜明的人物。a.主要采用随事写人的方法。作者在历史事件的发展中,通过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构成相对完整的形象。b.对一些次要人物,写出一两个富于特征的细节,便收到形神毕肖,声情并现的效果,如写先轸发怒只用了四个字“不顾而唾”,就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③微婉巧妙的辞令,《左传》记载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辞令,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例如齐晋鞌之战前夕齐侯与晋人的一段对话中,齐侯的态度极为强硬,晋国也不示弱,但双方的辞令却又委婉谦恭,尽力表现出文雅安详的风度,使人难以相信这是面临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左传》虽以细密婉曲著称,但又不尚铺陈,不事夸张,无论记事记言,都能言简意赅,韵味悠深。3、《战国策》在人物塑造方面和辞令方面有哪些特点?
1)《战国策》,叙事写人也有很高成就,书中围绕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描写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往往在一篇作品中集中笔墨叙写一个人的事迹,不但用夸张、渲染、乃至虚构表现人物性格,而且注意揭示其内心世界。《战国策》叙事记言,都以人物为纲,书中所记,多为权谋之士出奇智异策,转危为安,因此,奇异曲折的情节与恢奇卓异的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带有传奇色彩。作者在写人叙事时,不惜笔墨,加以细致入微的描写。2)游说辞令是《战国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这些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富于形象性。a.很少用道德礼仪去说服人,往往无所顾忌地分析形势,指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辞,危言耸听。b.在语言方面《战国策》的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其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通俗生动。这些寓言大都是说者根据临时需要而顺手拈来,取材广泛,寓意鲜明,富于现实感。它们虽未独立成篇,但有些故事已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叙事也颇为生动,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4、孟子作品艺术特点:
①在当时孟子有‘好辩’之称。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如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讲了个故事,引出二问,让齐宣王无法回答。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如他针对其老师许行的观点,通过设问,充分地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②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③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如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等。④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5、庄子艺术特点(每条特点都有可能成为一道题):
①哲理与诗意的交融[人生哲学]。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结合哲学道理,注重表现管理科学理想和内心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如《逍遥游》中那个展翅高飞的大鹏,翱翔于天地间,相比之下,受自身条件控制的人类就显得格外渺小了。b.庄子以艺术的态度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如‘蝴蝶之梦与周公’的奇想、<秋水>中庄子感受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些饱含着审美感受的故事,把读者带入物我两忘的诗的意境。c.庄子主张齐物,在他的作品中跳荡着强烈的激情,不仅表达了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更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这种强烈的抒情性,使庄子的作品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首先,庄子的哲学核心是人生问题。庄子渴望摆脱丑恶的现实,摆脱束缚,达到“逍遥游”。他在讲述哲学道理时,注重通过一定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例如《逍遥游》中大鹏和鴳鸟的对比、《养生主》中疱丁解牛的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等艺术境界,都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达到了“逍遥之境”和“艺术之境”的统一。其次,庄子以艺术的态度去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例如《齐物论》中由庄生梦为蝴蝶,产生了“不知周之梦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奇想。最后,庄子虽然主张齐物,但并完全泯灭是非、忘怀一切。他的作品中跃荡着强烈的激情。例如《大宗师》通过一则语言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不平。整部《庄子》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更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这种强烈的抒情性,使《庄子》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②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为什么用寓言创作?]。a.庄子认为大道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也不能用具体的感官和逻辑思绪去把握,只能借助于直觉体悟。由于强调直觉体悟,庄子在论道的时候很少做纯理论的阐述,而是把深奥的哲理化作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b.与其他战国寓言相比,庄子的寓言独具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特色,表现了对现实的犀利观察,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在荒唐谲怪的形式下,批判了诸侯间的不义战争。c.庄子的寓言还有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人们往往在原有的寓意之外,领略到更为丰富的意蕴,如‘庖丁解牛’,原为以技喻道,以说明养生之理,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出办事必须掌握规律和熟能生巧的结论。作者越不作刻意说明,就越能使人产生丰富联想。d.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③意出尘外的想象。庄子的作品充满了奇幻而丰富的想象,这与他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有关,他主张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克服‘成见’‘成心’达到绝对的自由,生活范围的狭隘,限制了人们的眼界,把有限的存在放到无限的宇宙中去考察,才能极大地扩展人的精神视野。他主张用多种尺度对同一事物作多侧面、多角度的透视,而不要拘执于一成不变的眼光。庄子善于逆反型思维。④汪洋自恣的文章形式。文章结构富于跳跃性,跌宕开阖,曲折有致,起伏变化,他的语言奇峭富丽,精彩传神。6、韩非子的写作特点:
韩非子的文章在诸子散文中别具一格。①犀利峻峭,敢于直言。②论证严密。无论是内在的逻辑关系,还是外在的结构形式,都严谨周密,具有令人折服的力量和气势。韩非往往在文中先列举事实,提供充分论据,从中引出论点;一个观点说完,再转入下一层分析,如此环环紧扣,直至讲完全部论点。洋洋五千字的《五蠹》就采用了这种层层归纳的论证方法。③文章中有大量的寓言和故事,或是取材于历史传说,或是根据现实生活加工创造。大都平易朴实,短小凝练,具有幽默冷隽的特点,作者在意以此作为论证的手段,因此总是在故事之外点明寓意。善于鞭挞世态人情。如<内储说下>中一对夫妻的对话,只是短短的几话句,就能生动地揭示夫妻间的利害关系。
7、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①屈原是第一次有意识地把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段集中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在创作中驰骋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使作品充满着激荡人心的浪漫色彩。a.作者在长期政治上斗争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态度加以升华,运用想象进行高度的集中概括和大胆的艺术夸张。b.善于把神话传说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运用神话素材抒情写志,扩大了诗歌的境界,使他的诗歌别具风格。②屈原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楚辞》中的比兴比起《诗经》有重大发展。《楚辞》中的比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奇特性为诗人驰骋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a.他的作品善于凭借‘山川之助’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把相思的愁苦和秋风,落叶联系起来,更加突出了湘君的悲哀与孤寂。③在描写人物、状摹物态方面,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招魂》中诗人对楚宫美人群像的刻画尤其精彩。④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的运用上,也极富开创性。a.汲取楚地民歌的丰富营养,又吸取散文的章法和句法,创造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骚体”诗。b.屈原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诗,如羌、蹇、凭、些等楚地方言等在诗中的运用,使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c.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作品悲怆、愤慨的激情里融进一种低徊往复的忧叹与哀思,使诗歌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美。屈原在抒情中叙事,大大扩展节抒情诗的篇幅和容量。《离骚》《九章》《九歌》的句式多为六言或七言,间或出现四言或五言、八言。屈原作品的这些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成就的取得同屈原创造性地运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是分不开的。8、汉赋的形式特点:
以司马相如的作品为例,①结构宏伟,富丽堂皇。讲究场面的开阔,层次的分明,有空间的转移,时间的流动,多种场面、生活、气氛构成了一种极其广阔复杂而又极其统一和谐的艺术画面。如他的《子虚赋》《上林赋》中写天子的宛囿的广大富饶,天子诸侯打猎的盛况和壮观及种种排场,场面非常开阔,层次也很分明,给人一种富丽堂皇之感。②讲究绘声绘形,有声有色。声音、色彩的种类极多,变化极大,穷形极相,动魄惊心,就其总的气氛来说,又是极其富丽,极其热烈而又庄严的。③它极大程度上利用了是国方块字在形构造上的突出特点,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一排列就是几十个山字头,几十个水字边,几十个草字头等等,给人一种迎面扑来的气势感。9、简述散体大赋的发展过程:
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也就是说,赋的作品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演说发展起来的。其文风与先秦诸子很有关系。从武帝开始到东汉中期,是散体大赋的发展期和成熟期。东汉顺帝以后,随着汉帝国政治经济的衰落和儒家思想统治的崩溃,散体大赋走向衰息。这类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10、论述《史记》的艺术成就:
①《史记》为我们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这些人物形象有许多是具有非凡的感染力,感染力最强的又是悲剧英雄人物。1)《史记》的悲剧人物大致可分为:一是站在时代前列,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为了变革社会而在与反动势力斗争的过程中被杀害的,如商鞅;二是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气节,为忠于自己的国家而英勇献身的,如屈原;三是在历史上起过一定作用的英雄豪杰,他们曾显赫一时,最终由于自身的某些错误而结局悲惨,如项羽;四是一些曾为统治阶级建立过丰功伟绩,最后由于受到最高统治者的猜忌而被杀害的文臣武将,如蒙恬、李广;五是为了某种“道义”,或是为了维护某种“原则”而英勇拼死的,如“荆轲”。2)《史记》中的人物能写得如此成功,一是注意刻画细节,极力描摩人物的神情口吻。例如《项羽本纪》在介绍项羽有家世之后,只写了项羽少时学剑和观秦始皇出游两个细节,这位豪放不羁、才力过人,胸怀大志的贵族后裔的形象就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了。二是善于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如《项羽本纪》中最精妙的场面描写是鸿门宴。三是善于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如《项羽本纪》写到项羽被韩信打败,被困于垓下时是四面楚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落到这步田地,这已经够使读者为之感慨嘘唏了。在这样的气氛中,项羽再慷慨悲歌,“美人和之”,“左右皆泣”这就更加构成了一种无限悲凉的气氛,寄寓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惋惜之情。此外,《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互见法”,这就使《史记》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了。②强烈的抒**彩。司马迁写的虽然是历史人物,但溶入了他深挚的爱憎感情的。他的文章从始至终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是《史记》文章充满激情的最重要的原因。1)《史记》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如《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史记》中的有些篇章作者还特意引入一些歌谣谚语,让作品人物‘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2)《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彩。《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史记》语言的总体风格是朴拙、浑厚、气势沉雄,使语言与其所表达的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这种特点在那些记述悲剧英雄人物的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1、论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a.生动的故事性,注意情节场面的描写。b.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了刻画人物,乐府中使用的手法有些是具有开创性的。c.语言个性化的程度很高,句式自由,变化多样,各种杂言的形式。汉代乐府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d.语言朴实凝练,有民歌的特点,善于叙事言情。对整个后世诗歌影响极其巨大,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这种传统一直被后代许多杰出的作家们所继承。他的形式与风格,具体表现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直接影响着后代文人的五言诗创作。
12、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内容大至可分为四类:①游子思乡,思妇的痛苦;②男女想恋之情;③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④反映了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其艺术特色:长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景于情。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如《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语言浅近自然,又异常精炼。如《迢迢牵牛星》中语言的特殊运用,大量使用叠字来表现情感。
13、简述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过程:
文人五言诗是从民间五言诗发展而来的,主要是文人学习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创造的新形式。五言诗出现的时间是东汉初年,五言诗所包含的词和音节比四言句式多,在艺术表现上更灵活和方便,所以大量出现五言诗。东汉时代的早期作家班固开始写的一首《咏史》五言诗,其后张衡也作五言诗《同声歌》,这些创作表现出文人五言诗技巧的不断提高和成熟。《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新阶段。
14、简述曹操诗歌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特点:其重要的市场诗作多为政治抒情诗,善将叙事、描写和抒情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抒情性和时代感。形式自由,语言质朴自然,兼有浓郁的民哥情味。诗的境界开阔,气象雄浑。艺术成就:曹操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曹操的坦率质朴、简约严明的文风,具有现实性和斗争性,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鲁迅称为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15、简述曹植诗歌创作的成就及诗歌前后期的变化:
创作成就: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也是建安诗人中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作家。他广泛利用乐府诗的形式,却变乐府诗以叙事为主而为以抒情为主,善用比喻,大大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曹植的诗既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又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形成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风格特色,既不同于其父的古直沉雄,也大别于其兄的清丽哀婉,在建安诗人中独树一帜。把文人五言讲坛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之为“建安之杰”。前后期的变化:前期是志得意满,恃才傲物,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报负,《白马篇》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诗中的那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游侠儿,显然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融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也有些诗是描写宴饮游乐的诗、赠友诗,如《公宴》《名都篇》《赠徐干诗》等。诗人也有少量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如《泰山梁甫吟》。后期因备受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抑郁失志,所以,他后期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其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是他“愤而成篇”的传诵千古的赠别诗。此诗集中抒发了诗人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一类奸佞小人离间他们兄弟关系的丑恶行径;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的沉痛的哀悼;表达了自己在岌岌可危处境中的忧生嗟叹;对白马王曹彪表示了深情的宽慰和劝勉。
16、阮籍咏怀诗的内容:
①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一生极度复杂的思想感情,深刻地揭示了他无限焦虑与忧惧的心态。②讽刺时政及某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③自述平生经历和建功立业的理想、借游仙之作表达自己追求理想,是诗人为了解脱苦恼,追求遗世高蹈情怀的流露。
第二篇: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专题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 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5、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27、《百合花》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
28、《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29、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30、1956年5月2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31、朱老忠是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中的主要人物。
34、韩少功的文化寻根小说《爸爸爸》具有整体的象征意味,主要是他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35、艾青重返诗坛的第一部诗集是《归来的歌》。
37、最早的“反思小说”是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改革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他塑造的一批改革者形成了“开拓者家族”。先锋小说中叙事革命的代表作家是马原。
38、“伤痕小说”因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而最早的“伤痕小说”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宋宝琦和谢惠敏。40、《天山牧歌》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
51、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国新文学进入当代文学的标志。53、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建国后文艺界第一次重大的文艺论争。
55、女作家茹志娟的作品善于以小寓大,从细节上深入开掘,《百合花》正是突现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57、十七年期间曾产生了许多文学经典,如著名的“三红一创”,它们分别指《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
58、最早提出散文“诗化”主张的是_杨朔________。毛泽东于1956年5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方针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运动,是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61、《雪浪花》是杨朔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63、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来了一个年轻人》是“干预生活”类小说中的代表作。女作家茹志娟擅长以细节、侧面描绘反映生活风貌,代表作《百合花》便是围绕借被子表现军民之情。69、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被称为“散文三大家”的分别是杨朔、刘白羽和秦牧。71、地主冯兰池与冯贵堂两父子都是梁斌的小说《红旗谱》中的人物。
二、选择题(单选及多选题)1、50年代前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农村题材作品是(C)。
A.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和《三里湾》
B.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和周立波《山乡巨变》
C.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
D.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和《暴风骤雨》 2、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B)。A.田汉的《关汉卿》
B.老舍的《茶馆》 C.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
D.曹禺的《胆剑篇》
3、所谓“新时期文学”一般是指(D)。
A.1949年建国后的文学
B.抗日战争后的文学
C.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
D.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文学
4、新时期,首先出现的创作潮流是(C)。
A“改革文学”
B.“反思文学”
C.“伤痕文学”
D.“知青文学”
6、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是(A)。
A.舒婷和顾城
B.北岛和海子
C.马原和格非
D.池莉和方方
8、新时期作家中,在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继承鲁迅遗风的是(B)。A.方之
B.高晓声
C.梁晓声
D.贾平凹
10、王蒙1956年震动了当时文坛的一篇短篇小说是(D)。A.《青春万岁》B.《春之声》c.《坚硬的稀粥》D.《组织新来的青年人》
13、最早提出散文“诗化”主张的人是(C)A、刘白羽B、秦牧C、杨朔
15、一般来说,“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形容的是(B)
A、刘白羽散文的特色
B、秦牧散文的特色
C、魏巍散文的特色
17、贯穿《茶馆》全剧的三个人物是(A)
A、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
B、王利发松二爷秦仲义
C、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
17、“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句话形容的是(B)A、曹禺话剧《胆剑篇》中的越王勾践形象 B、田汉话剧《关汉卿》中的关汉卿形象 C、郭沫若话剧《蔡文姬》中的曹操形象
18、“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的提出者是(C)A秦牧
B刘白羽
C杨朔
D、吴伯箫
21、从文学的角度看,选出与其他三篇不同类的一篇(D)
A《红高粱》
B《人生》
C《红旗谱》(长篇小说)
D《天山牧歌》(诗集)
22、忠厚、善良、守本分,做了一辈子顺民的王利发形象出自:(B)A《龙须沟》
B《茶馆》
C《丹心谱》
D、《绝对信号》
24、被称为“童话诗人”的朦胧诗人是(D)A北岛
B、食指
C舒婷
D顾城
27、高行健的探索剧有(AC)
A《车站》
B《陈毅市长》
C《绝对信号》
D《假如我是真的》
32、柳青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力作是(C)A.《三里湾》
B.《山乡巨变》
C.《创业史》
D.《不能走那条路》
35、茹志鹃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是(A)A.《百合花》
B.《桂林山水歌》
C.《双桅船》
D.《弧线》
36、“十七年”的戏剧创作中,采用“人像展览式”结构形式的优秀话剧是(D)A.《龙须沟》
B.《关汉卿》
C.《胆剑篇》
D.《茶馆》
41、十七年时期诗歌创作最突出的特征便是(C)的兴起,它迅速成为诗歌的主导性潮流。
A、古体诗
B、新民歌
C、政治抒情诗
D、长篇叙事诗
42、解放后,老舍的创作主要集中于戏剧方面,(A)既是他戏剧创作的高峰,也是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A、《茶馆》
B、《龙须沟》
C、《方珍珠》
D、《关汉卿》
43、文革时期影响最大的文学样式是(B)。
A、小说
B、革命样板戏
C、诗歌
D、散文
44、下面属于寻根小说的是(AB)。A、《爸爸爸》B、《小鲍庄》C、《春之声》D、《红高粱》
46、以下作品不属于茹志鹃的是(D)。A、《百合花》 B、《关大妈》C、《静静的产院》 D、《哦,香雪》
47、在柳青的《创业史》中,评论界公认的艺术典型人物是(C)。A、梁生宝
B、素芳C、梁三老汉
D、郭振山
49、《红旗谱》中的农民革命斗争发生在(A)。
A、大革命前后的冀中平原
B、抗日战争前后的冀中平原 C、大革命前后的江南水乡
D、抗日战争前后的江南水乡 50、(c)的《三年早知道》是一篇反映农民思想变化的力作。A、西戎
B、沙汀
C、马烽
D、李准
51、《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D)。A、自信
B、看不惯社会上的许多现象
C、能力强
D、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53、以下不属于杨朔作品的是(D)。A、《樱花雨》B、《雪浪花》C、《荔枝蜜》
D、《社稷坛抒情》
54、以下不属于“革命样板戏”的是(A)。A、《三上桃峰》
B、《红灯记》
C、《海港》
D、《奇袭白虎团》
55、以下不属于十七年时期三大文艺批判的是(C)。
A、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B、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C、对“中间人物论”的讨论
D、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56、以下作品,属于短篇小说的是(ABC)。A、《哦,香雪》
B、《山上的小屋》
C、《春之声》
D、《现实一种》
59、梁斌的《红旗谱》归入下列哪类作品比较合适?
(B)。
A、解放战争小说
B、革命历史斗争小说 C、工业题材小说
D、新英雄传奇 60、散文名篇《长江三日》的作者是(D)。A、秦牧
B、杨朔
C、碧野
D、刘白羽
64、梁生宝、梁三老汉等是小说(A)中的人物。A、《创业史》
B、《三里湾》
C、《山乡巨变》
D、《红旗谱》 67、以下不属于“山药蛋派”的是(A)。
A、孙犁
B、赵树理
C、马烽
D、西戎
四、简答题
1、《茶馆》在结构上有何创新?(重点)(在结构上,《茶馆》采取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这样的结构本来容易变得松散,老舍克服了这方面的困难,剧本以“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串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同时,人物的故事、命运又暗示着时代的发展,从而使得剧本紧针密线,形散神凝,以貌似平淡散乱的人物、情节织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民间众生相。)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而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老舍创作《茶馆》的意图是以“埋葬三个时代”来歌颂新时代。这个意图的关键是把三个时代被埋葬的必然性写足。老舍采用“人像展览法”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从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和反动中,看到这三个时代的无可救药。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断登场,又不断下场。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一闪而过,口中说着自己的事情。由此看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无数的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而逐步展开。
2、简述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1)秦牧开创了“小百科全书”式散文的新形式,人称“小品散文”。2)秦牧散文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
3)秦牧散文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4)秦牧散文富有情趣和幽默感。
5)秦牧散文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采用“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5、朦胧诗的审美特征。(重点)A.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B.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C.显示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D.运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6、茹志鹃小说的艺术风格(重点)1)选材特点:截取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加以精细挖掘和描绘,以小见大地反映时代风貌,是茹志鹃小说选材立意上的显著特点。
2)人物塑造上的特点:不展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广度的描写,而往往从人物性格某一突出之点深入下去,作纵深的挖掘,展开细腻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
3)构思精巧。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炼出一两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媒介,展开对人物的心灵历程的描写。
10、简析舒婷诗歌的主要特征。(重点)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
1)不注重对客体的描摹,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2)意象丰富,意境深远,诗情与哲理结合。、3)有独特的忧伤感、痛苦感,以及对祖国、人民炽热深厚的爱。
五、分析论述题
2、朱老忠形象分析
朱老忠是一个跨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豪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的觉悟,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①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②朱老忠有一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腿泥”其中除了蕴有韧性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必胜的信念。③小说在表现朱老忠韧性的同时,还表现了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讲义气、重团结、救危扶困、舍己为人。为了支持好友严志和的儿子江涛去保定二师读书,他不惜卖掉自己家的一头耕牛;运涛参加革命后被捕入狱,严志和家遭到灾难,朱老忠挺身而出,带领江涛千里迢迢去济南探监。
4、简论朱老忠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论·重点)
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朱老忠生长在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地,少年时期亲睹了父辈与冯家的斗争,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使他直观地感受到沉痛的压抑,其父留下的“只要有口气,就要为我报仇!”的遗言,滋生了他出于阶级本能的反抗性。这种反抗性贯串其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主导性格。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他对乡民穷人救危扶困,不惜用血汗钱给朱老明治眼病;卖掉心爱的牛犊资助江涛上学,以及替严家操办丧事,冒险探监等情节,都表现出朱老忠的粗犷豪爽、慷慨仗义。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他经受了大贵被抓去当兵、运涛被捕、严家丧失“宝地”等一系列打击而坚韧不拔;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他没有硬拼蛮干,而是一切从长计议,抱定“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讲究斗争策略,显得深谋远虑、沉着镇定。总之,朱老忠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他的身上既保留了旧时代豪侠的特征,又融入了新时代英雄的精神。他所走过的道路,既是旧时代农民自发反抗斗争的终结,又是新时代农民自觉革命的开始。自从找到共产党,参加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其反抗便增添了自觉性,并树立了革命理想。他的侠义性,从对少数穷人的患难救助,发展到谋求整个阶级的解放,心胸更为宽广。他的坚韧性,由仅仅依靠朱、严两家孤军奋斗,发展到盼望井冈山的烈火烧到冀中平原,从而最终成为一名农民革命斗争的英雄。其典型意义在于,朱老忠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朱老忠的形象如果不用所谓“英雄”来衡量,那么,他的慷慨、豪迈、讲义气、有远谋、急人所难等等农民好汉的脾气,通过点点滴滴的语言和细节还是表现得很鲜明的。
7、以舒婷的诗歌为例谈谈朦胧诗的审美特征:(论·重点)
①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
②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③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是其典型特征。《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
(一)一、填空题(20 分,每空 1 分)、8O 年代小说历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七个发展阶段。2、《创业史》的作者是 ___ ;林道静是小说 ____ 里的主要人物,此书作者是()。3、“三突出”原则是指___、___、___。4、《随想录》的作者是___ ;《文化苦旅》的作者是___ ;《回答》的作者是 ___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谢惠敏是小说《》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中 的人物。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每题 2 分)、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A、绿原的《重读<圣经>》 B、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C、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公刘的《哎,大森林》、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A、杨朔
B、秦牧 C、史铁生
D、周涛 3、《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A、自信
B、能力强 C、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4、话剧《茶馆》的结构方式是()。
A、冰糖葫芦式
B、一人一事式 C、人像展览式
D、锁闭式、和王朔年龄相仿、写作又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 写作的是()。
A、新写实小说
B、寻根小说 C、新历史小说
D、先锋小说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题 5 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三红一青 3、朦胧诗 4、文化散文
四、简答题(28 分,每题 7 分)•简述老舍《茶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简述寻根小说的寻根指向和寻根意识。3、简析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4、简析《我与地坛》的主题意蕴。
五、论述题(22 分)
总体来说,80-90 年代小说比之 50-60 年代小说有何不同(从题材、主题、手法、语言等四方面论述)?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
(一)参考答案 •填空题(20 分,每空 1 分)、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通俗(或大众)小说、现代派(或先锋、新潮)小说、新写实小说。2、柳青;《青春之歌》;杨沫。3、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4、巴金;余秋雨;北岛;舒婷。5、《班主任》;《爸爸爸》;《烦恼人生》。
二、选择题(10 分,每题 2 分)1、B 2、B 3、C 4、C 5、D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题 5 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1953 年 9 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将其 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2 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内容有 三个方面: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 实;二是艺术描写地真实性;三是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3 分)、三红一青是指《红日》、《红岩》、《红旗谱》及《青春之歌》这四部作品。(2 分)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以 191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这段历史生活为题材,并且在主流意识形态关于这段历史“本质规律”的规范 性理论指导下,按照主流文学话语的创作规范叙述这段历史生活的。(2 分)这些 小说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革命史诗性,并呈现出高度同一性的审美形态。(1 分)3、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 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 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 变革。(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 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 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2 分)、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是 90 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1 分)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 时采用一种文化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 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 度”。(2 分)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2 分),四、简答题(28 分,每题 7 分)1、《茶馆》是老舍 1957 年创作的话剧杰作。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名为裕泰的茶馆在 三个时期(清末 1898 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45 年抗战结束,内 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 19 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3 分)在剧本中老舍采用了富于对比色彩的“人像展览”,穿插了喜剧元素,以充分表现特 定时代社会的黑暗残酷与荒谬丑恶,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戏剧内涵的历史容量。《茶馆》 形神兼备的戏剧对白,也充分现实了老舍深厚的语言功力。(3 分)《茶馆》对中国 后来的话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分)、从寻根文学作品和理论中可以发现,文化寻根有两种指向:一是寻中国文化历史 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3 分)而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三方面:一是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肯定性的文化价值(如阿城的《棋王》);二是发掘当代社会心理中存在的 传统文化积淀,批判其否定性的传统文化因素(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三是以现 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想象历史或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力的精神源泉如郑万 隆的《老棒子酒馆》。(4 分)、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 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 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 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 分)新写实小说与以 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新 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 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 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 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 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5 分)4、《我与地坛》回顾了史铁生残疾后的心路历程,地坛以其生生不息的自然真意,使史铁生超越了生死,感悟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其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和超越 意识净化着我们被尘世遮蔽的心灵。(需展开论述)(7 分)
五、论述题(22 分)【评分标准】
A、没有新颖独特的立意。(扣 5 - 10 分)B、论述不正确或不深入。(扣 2 - 5 分)C、举例不具体或不恰当。(扣 3 分)D、文字欠优美或不流畅。(扣 2 分)E、有错别字或病句。(扣 1 分,扣分最多不超过 2 分)
第三篇: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 当代 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 赵树理 的《三里湾》、柳青 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 干预生活 ”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
历史 题材。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 茶馆 》,而后有田汉的话剧《 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 李自成》(第一卷)。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 》、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 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 红旗谱》、欧阳山的《 三家巷 》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
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 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 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 伤痕 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 反思 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 天云山传奇》、王蒙的《 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5、新时期,巴金的《 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 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 “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8、新时期,徐迟的《哥德巳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报告文学和谌容的《人到中年》等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讴歌和关注,使知识分子题材成为这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
韩冬 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 朦胧诗”不再先锋。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22、80年代中期以后,以
方方、刘震天 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摒弃了传统的功利性和典型化、英雄化,专注于普通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原生状态。23、80年代中期以后,以 苏红、莫言、叶兆言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将眼光从现实转向历史,摆脱了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方法,致力于民间社会原始形态的还原和历史文化的雕刻。24、80年代以后,散文创作借助于现代传媒的发达和活跃,制造出了“ 文化散文、生活散文、智者散文 热”、“ 报人散文、女性散文 热”、“学者散文热”等一个个热点,率先进入了市场。
25、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26、郭小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战士诗人”,他在“文革”期间的绝唱是《祝酒歌》。
27、《百合花》描述了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
28、《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
青年知识分子 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29、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 《武训传》的批判,对 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 胡风 文艺思想的批判。30、1956年5月2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双百方针”。
31、朱老忠是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中的主要人物。
32、《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是用 信天游
写成的一首抒情诗。
33、巴金的散文集 《随想录》 被称为一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
说真话。
34、韩少功 的文化寻根小说《爸爸爸》具有整体的象征意味,主要是他采用了
魔幻现实主义 的表现手法。
35、艾青重返诗坛的第一部诗集是 《归来的歌》。
36、《创业史》中刻划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
梁山老汉。号称蛤蟆滩的“三大能人”是郭振山、郭世富 和 姚士杰。
37、最早的“反思小说”是茹志鹃的 《剪辑错了的故事》,改革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蒋子龙 的《乔厂长上任记》,他塑造的一批改革者形成了 “
开拓者家族 ”。先锋小说中叙事革命的代表作家是 马原。
38、“伤痕小说”因
卢新华 的《伤痕》而得名,而最早的“伤痕小说”是刘心武的 《 班主任》,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 宋宝琦 和谢惠敏。
39、在“文革”的地下文学中,影响最大的知青诗人是
食指,在他的影响下形成的诗歌组织是
白洋淀诗群,而传抄最为广泛的小说则是张扬的 《第二次握手》。40、《天山牧歌》 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
41、自“文革”开始到70年代初,“革命样板戏” 是官方提倡最力、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
42、《茶馆》写了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的满族人是
常四爷。
43、被冯雪峰誉为 “真正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诗的”作品是
保卫延安。
44、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尖锐深刻地提出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的境遇问题的小说是 《 人到中年》
45、路遥的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 是一部当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在社会中引起轰动,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46、中国作协主席
铁凝 被评论界称为城市的“女高尔基”。她的短篇小说《哦,香雪》, 描写了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47、王安忆发表于1986年的被合称为“三恋”的小说是《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48、张炜的小说《古船》中描写最充分最细腻的一个人物是隋抱朴。
49、《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 白嘉轩 是陈忠实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50、池莉的中篇小说 《烦恼人生》 被誉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51、第一次文代会 是中国新文学进入当代文学的标志。
52、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是 《保卫延安》 53、1951年对电影 《武训传》 的讨论与批判,是建国后文艺界第一次重大的文艺论争。54、1953年,青年作家 李准 发表的《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概念。
55、女作家
茹志娟 的作品善于以小寓大,从细节上深入开掘,《百合花》正是突现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56、赵树理 的《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
农村社会主义改选 的长篇小说。
57、十七年期间曾产生了许多文学经典,如著名的“三红一创”,它们分别指 《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
58、最早提出散文“诗化”主张的是_杨朔________。毛泽东于1956年5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 方针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运动,是对 俞平伯 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59、刘雨生、李月辉等都是 周立波 的长篇小说 《山乡巨变》 中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60、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一《 红旗谱》、曲波的 《林海雪原》、吴强 的《红日》、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等等。61、《雪浪花》是
杨朔 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62、“文革”的导火索是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 姚文元 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63、王蒙的小说
《组织部来了一个年轻人》 是“干预生活”类小说中的代表作。女作家 茹志娟 擅长以细节、侧面描绘反映生活风貌,代表作 《百合花》 便是围绕借被子表现军民之情。
64、杨沫的 《青春之歌》 是十七年中一部描写知识分子在动荡的社会生活中成长的优秀长篇小说。69、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被称为“散文三大家”的分别是 杨朔、刘白羽 和秦牧。70、田汉的历史剧 《关汉卿》 是他创作的顶峰。
71、地主冯兰池与冯贵堂两父子都是梁斌的小说 《红旗谱》 中的人物。72、残雪的小说 《山上的小屋》 写出了生存中的噩梦般的恶与丑陋的景象。
73、北岛的诗歌
《 回答 》 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二、选择题(单选及多选题)1、50年代前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农村题材作品是(C)。
A.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和《三里湾》
B.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和周立波《山乡巨变》 C.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
D.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和《暴风骤雨》 2、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B)。A.田汉的《关汉卿》
B.老舍的《茶馆》
C.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
D.曹禺的《胆剑篇》
3、所谓“新时期文学”一般是指(D)。
A.1949年建国后的文学
B.抗日战争后的文学
C.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
D.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文学
4、新时期,首先出现的创作潮流是(C)。
A“改革文学”
B.“反思文学”
C.“伤痕文学”
D.“知青文学”
5、新时期所谓“复出的诗人”的代表人物是(B)。
A.孙犁和闻捷
B.艾青和公刘
C.郭小川和北岛
D.舒婷和顾城
6、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是(A)。
A.舒婷和顾城
B.北岛和海子
C.马原和格非
D.池莉和方方
7、新时期,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文坛的巴金的随笔集是(A)。A.《随想录》
B.《新声集》
C.《巴金近作》
D.《创作回忆录》
8、新时期作家中,在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继承鲁迅遗风的是(B)。A.方之
B.高晓声
C.梁晓声
D.贾平凹
9、以下革命军事题材小说中,富于浪漫主义传奇色彩的是(B)。A、《红日》
B、《林海雪原》
C、《保卫延安》
D、《百合花》
10、王蒙1956年震动了当时文坛的一篇短篇小说是(D)。
A.《青春万岁》B.《春之声》c.《坚硬的稀粥》D.《组织新来的青年人》
11、被评论家冯雪峰誉为“真正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诗的,这还是第一部”的作品是(B)
A、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B、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 C、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12、《保卫延安》和《红日》的相同的地方有(AB)A、都是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
B、都选取了解放战争中的一些著名战役,都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C、作品的主人公都是连长,前者塑造了连长石东根的英雄形象,后者塑造了连长周大勇的英雄形象。
13、最早提出散文“诗化”主张的人是(C)A、刘白羽B、秦牧C、杨朔
14、以生活“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为哲理思索的作品是刘白羽的(C)A、抒情散文《日出》 B、报告文学《早晨的太阳》 C、游记散文《长江三日》
15、一般来说,“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形容的是(B)A、刘白羽散文的特色 B、秦牧散文的特色 C、魏巍散文的特色
16、因创作成就突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是(A)A、老舍 B、田汉 C、曹禺
17、贯穿《茶馆》全剧的三个人物是(A)
A、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 B、王利发松二爷秦仲义 C、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
17、“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句话形容的是(B)A、曹禺话剧《胆剑篇》中的越王勾践形象 B、田汉话剧《关汉卿》中的关汉卿形象 C、郭沫若话剧《蔡文姬》中的曹操形象
18、“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的提出者是(C)A秦牧
B刘白羽
C杨朔
D、吴伯箫
19、“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出自顾城(B)A《黑眼睛》B《一代人》 C《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D《远和近》 20、艾青的诗集《归来的歌》中有三首最有影响的长诗是(ABD)
A《光的赞歌》
B《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C《鱼化石》
D《在浪尖上》
21、从文学的角度看,选出与其他三篇不同类的一篇(D)A《红高粱》
B《人生》
C《红旗谱》
D《天山牧歌》
22、忠厚、善良、守本分,做了一辈子顺民的王利发形象出自:(B)A《龙须沟》
B《茶馆》
C《丹心谱》
D、《绝对信号》
23、下列作品中,属于先锋小说的是(ABD)
A《冈底斯的诱惑》B《现实一种》C《烦恼人生》D《山上的小屋》
24、被称为“童话诗人”的朦胧诗人是(D)A北岛
B、食指
C舒婷
D顾城
25、“知识性、趣味性散文”的艺术主张的提出者是(A)A秦牧
B刘白羽
C杨朔
D吴伯箫
26、《班主任》中着力刻画的两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是(AC)A谢惠敏
B章永璘
C宋宝琦
D马缨花
27、高行健的探索剧有(AC)
A《车站》
B《陈毅市长》
C《绝对信号》
D《假如我是真的》
28、被称为“城市的女高尔基”的女作家是(A)A铁凝
B方方
C残雪
D池莉
29、贾平凹八十年代的“商州系列”小说有(ABC)A《天狗》
B《浮躁》
C《腊月
正月》
D《废都》 30、被称为“民族的秘史”的小说是(D)A《古船》 B《绿化树》
C《北方的河》
D《白鹿原》
31、《保卫延安》的作者是(D)
A.吴强
B.曲波
C.梁斌
D.杜鹏程
32、柳青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力作是(C)
A.《三里湾》
B.《山乡巨变》
C.《创业史》
D.《不能走那条路》
33、《李自成》(第一卷)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古代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重大收获,它的作者是(C)A.郭沫若
B.吴强
C.姚雪垠
D.欧阳山 34、1952年,作家李准发表了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表现应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脱贫致富内容的短篇小说,它是(C)
A.《我的第一个上级》
B.《三年早知道》
C.《不能走那条路》
D.《套不住的手》
35、茹志鹃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是(A)
A.《百合花》
B.《桂林山水歌》
C.《双桅船》
D.《弧线》
36、“十七年”的戏剧创作中,采用“人像展览式”结构形式的优秀话剧是(D)A.《龙须沟》
B.《关汉卿》
C.《胆剑篇》
D.《茶馆》
37、王利发是下面哪部话剧中的主人公(C)
A.《龙须沟》
B.《方珍珠》
C.《茶馆》
D.《明朗的天》
38、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作者是(B)。A、茹志娟
B、王蒙
C、高晓声
D、冯骥才
39、以下不属于长篇小说的是(C)。
A、《三里湾》
B、《山乡巨变》
C、《黎明的河边》
D、《三家巷》 40、沈振新是小说(B)中的我军高级指挥员形象。
A、《林海雪原》
B、《红日》
C、《保卫延安》
D、《创业史》
41、十七年时期诗歌创作最突出的特征便是(C)的兴起,它迅速成为诗歌的主导性潮流。A、古体诗 B、新民歌 C、政治抒情诗 D、长篇叙事诗
42、解放后,老舍的创作主要集中于戏剧方面,(A)既是他戏剧创作的高峰,也是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A、《茶馆》
B、《龙须沟》
C、《方珍珠》
D、《关汉卿》
43、文革时期影响最大的文学样式是(B)。A、小说
B、革命样板戏
C、诗歌
D、散文
44、下面属于寻根小说的是(AB)。
A、《爸爸爸》B、《小鲍庄》C、《春之声》D、《红高粱》
45、以下人物属于小说《青春之歌》的是(BCD)。
A、常四爷
B、卢嘉川C、林道静
D、江华
46、以下作品不属于茹志鹃的是(D)。
A、《百合花》 B、《关大妈》C、《静静的产院》 D、《哦,香雪》
47、在柳青的《创业史》中,评论界公认的艺术典型人物是(C)。A、梁生宝
B、素芳C、梁三老汉
D、郭振山
48、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是由(C)创作的。A、臧克家
B、艾青
C、闻捷
D、贺敬之
49、《红旗谱》中的农民革命斗争发生在(A)。
A、大革命前后的冀中平原
B、抗日战争前后的冀中平原 C、大革命前后的江南水乡
D、抗日战争前后的江南水乡 50、(c)的《三年早知道》是一篇反映农民思想变化的力作。A、西戎
B、沙汀
C、马烽
D、李准
51、《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D)。A、自信
B、看不惯社会上的许多现象
C、能力强
D、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52、十七年时期,田汉创作了话剧(D)。
A、《关汉卿》和《白蛇传》
B、《关汉卿》和《王昭君》 C、《文成公主》和《王昭君》
D、《关汉卿》和《文成公主》
53、以下不属于杨朔作品的是(D)。
A、《樱花雨》B、《雪浪花》C、《荔枝蜜》
D、《社稷坛抒情》
54、以下不属于“革命样板戏”的是(A)。
A、《三上桃峰》
B、《红灯记》
C、《海港》
D、《奇袭白虎团》
55、以下不属于十七年时期三大文艺批判的是(C)。
A、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B、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C、对“中间人物论”的讨论
D、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56、以下作品,属于短篇小说的是(ABC)。
A、《哦,香雪》
B、《山上的小屋》
C、《春之声》
D、《现实一种》
57、以下小说中,不属于爱情题材的是(B)。
A、《小巷深处》B、《沉默》
C、《红豆》
D、《在悬崖上》
58、以塑造知识分子形象见长的小说是(D)。
A、《红岩》
B、《青春之歌》
C、《红旗谱》
D、《林海雪原》
59、梁斌的《红旗谱》归入下列哪类作品比较合适?
(B)。
A、解放战争小说
B、革命历史斗争小说 C、工业题材小说
D、新英雄传奇 60、散文名篇《长江三日》的作者是(D)。A、秦牧
B、杨朔
C、碧野
D、刘白羽 61、以下戏剧中,不属于历史剧的是(B)。
A、《王昭君》B、《龙须沟》
C、《胆剑篇》
D、《蔡文姬》 62、以下不属于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内容的是(B)。
A、主观战斗精神
B、中间人物论
C、现实主义
D、民族形式 63、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的作者是(D)。A、周立波
B、孙犁
C、沙汀
D、杜鹏程 64、梁生宝、梁三老汉等是小说(A)中的人物。
A、《创业史》
B、《三里湾》
C、《山乡巨变》
D、《红旗谱》 65、余永泽是小说(B)中的人物。
A、《红岩》
B、《青春之歌》
C、《三家巷》
D、《六十年的变迁》 66、军事家彭德怀的形象曾出现在以下哪部小说中?(C)。
A、《红日》
B、《在和平的日子里》
C、《保卫延安》
D、《金光大道》 67、以下不属于“山药蛋派”的是(A)。
A、孙犁
B、赵树理
C、马烽
D、西戎
68、短篇小说《现实一种》的作者是(A)。A、余华
B、张炜
C、张贤亮
D、马原
69、以下茹志鹃的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最为成功的是(D)。A、《静静的产院》
B、《关大妈》
C、《高高的白杨树》
D、《百合花》 70、著名政治抒情诗《雷锋之歌》的作者是(D)。A、闻捷
B、郭小川
C、臧克家
D、贺敬之 71、以下《茶馆》中贯穿始终的人物是(C)。A、庞太监
B、刘麻子
C、王利发
D、唐铁嘴
72、在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创作中,(B)的小说《第二次握手》影响最大。A、李英儒
B、张扬
C、靳凡
D、赵振开
73、____A_________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组织部副部长,也是作品成功塑造的官僚主义者的典型。A、刘世吾 B、王清泉 C、韩常新 D、赵慧文
74、下面作品中,属于梁斌创作的长篇小说有:____CDE_____________。
A、《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B、《夜之交流》C、《红旗谱》D、《播火记》E、《烽烟图》
四、简答题
1、《茶馆》在结构上有何创新?(重点)
(在结构上,《茶馆》采取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这样的结构本来容易变得松散,老舍克服了这方面的困难,剧本以“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串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同时,人物的故事、命运又暗示着时代的发展,从而使得剧本紧针密线,形散神凝,以貌似平淡散乱的人物、情节织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民间众生相。)
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而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老舍创作《茶馆》的意图是以“埋葬三个时代”来歌颂新时代。这个意图的关键是把三个时代被埋葬的必然性写足。老舍采用“人像展览法”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从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和反动中,看到这三个时代的无可救药。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断登场,又不断下场。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一闪而过,口中说着自己的事情。由此看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无数的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而逐步展开。
2、简述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1)秦牧开创了“小百科全书”式散文的新形式,人称“小品散文”。2)秦牧散文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
3)秦牧散文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4)秦牧散文富有情趣和幽默感。
5)秦牧散文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采用“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3、《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性格有什么典型意义?(重点)
陈奂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节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陈奂生性格,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没有自主权的同时物质精神又发生了一定变化的农民的画像,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具体而言,包括两点:第一、反映了新时期农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巨大变化。第二、表现了封建意识、极左路线危害的严重性和改造国民的艰巨性。
4、《百合花》的艺术特色:(重点)
①讴歌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②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这篇小说常为人称道的艺术特色。③女性视角的叙事特色
5、朦胧诗的审美特征。(重点)
A.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B.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C.显示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
D.运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6、茹志鹃小说的艺术风格(重点)
1)选材特点:截取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加以精细挖掘和描绘,以小见大地反映时代风貌,是茹志鹃小说选材立意上的显著特点。
2)人物塑造上的特点:不展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广度的描写,而往往从人物性格某一突出之点深入下去,作纵深的挖掘,展开细腻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
3)构思精巧。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炼出一两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媒介,展开对人物的心灵历程的描写。
7、闻捷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重点)
1、诗歌在构思上较新颖。
2、作者善于深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充分地表现青年人感情的波动,折射出时代风俗的巨大历史变迁。
3、闻捷诗歌语言富有民族韵味的音乐美,情感基调高昂欢快,有浓重的牧歌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4、闻捷的爱情诗不单纯描写爱情,而是将爱情与表现新的生活内容、传达新的时代气息、高扬新的思想情操联系在一起。
8、简析《双桅船》的主题意蕴。(重点)
诗歌把双桅船作为抒情的主体,借双桅船之口,描述了船与岸之间不断相聚又不断分离的特殊关系,歌颂了虽非朝夕相处,却依然心心相印的纯真的爱情。同时,也由船与岸的特殊关系出发推而广之,概括了世间许多事物中都存在的这种永远也无法改变的相互依存的天然联系。“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恰是对这种联系的高度概括。
9、简析新生代诗人的创作特色。(重点)
(1)反文化意识——韩东《有关大雁塔》;西川《体验》
(2)高扬的生命意识——陆忆敏《可以死去就死去》;蓝色《圣诞节》
(3)反崇高、反优美的美学原则——尚仲敏《卡尔.马克思》;孟浪《反世界印象》;胡冬《女人》;王正云《北方》
(4)以冷抒情、叙事性、反讽为特征的表达手段。——小君《日常生活》;于坚《作品第52号》;王小龙《外科病房》;李亚伟《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中文系》
(5)口语化和对特殊语感的审美追求。——杨黎《看水去》;韩东《山民》
10、简析舒婷诗歌的主要特征。(重点)
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1)不注重对客体的描摹,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2)意象丰富,意境深远,诗情与哲理结合。、3)有独特的忧伤感、痛苦感,以及对祖国、人民炽热深厚的爱。
11、简析王安忆小说的特色。(重点)
以《长恨歌》为代表的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在语言上有两个特色:其一,大量使用判断句式;其二,人物对话全部使用没有冒号和引号的直接引语。王安忆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对小说语言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长恨歌》的语言艺术独具特色,她一改80年代的语言风格而追求语言的“抽象化”,去实践其创作理论.本文从叙述化的语言、风格的统一性和塑造能力三方面分析《长恨歌》抽象化的语言艺术特色。
12、贾平凹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重点)
“伤痕文学”时期:发掘人性中美好的东西。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便是《满月儿》,其风格委婉缠绵、气韵飘逸。“反思文学”阶段:注重于对被扭曲了的性格的发掘与曝光,从而暴露了人的潜意识和病态心理,作品的风格也阴郁堂奥、低徊迷蒙。有《晚唱》、《好了歌》、《二月杏》。
1983年以后:贾平凹深入商州地区,写了一组“商州系列”的中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九叶树》、《腊月·正月》、《商州》、《冰炭》、《远山野情》、《古堡》、《天狗》、《浮躁》等,还有短篇《火纸》、《黑氏》、《水意》等。这一时期,作者以全方位的视角剖示了整个人文环境的变迁给人的心理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把笔触深入到人物意识深层结构中去展示思想情感的冲突。其风格是缠绵悱恻中透露出阳刚之气,悲恸抒情中力透着哲理性的思考。
13、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或:王安忆小说取材与叙事视点变迁过程。)
第一个阶段: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求,执著地表现生活中的美,这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1980 年至 1981)
正如作家所自白的:“生活中有很多阴暗、丑陋,可美好的东西终是存在。我总是这么相信着,总是怀着这样的心情看待生活。”
这一阶段的作品主要是带有理想色彩的“雯雯系列”的《雨,沙沙沙》、《命运》、《广阔天地的一角》、《幻影》和《一个少女的烦恼》、《当长笛solo的时候》等小说。由于王安忆这一时期的创作真切细致地表现了青春女性的情绪天地,而且在雯雯身上不难发现作家自身的经历,因此,这一时期亦被称为作家的“青春自叙传”时期。这些小说具有作者“自我抒发”的特征
第二个阶段:(1981年—1984年)王安忆的创作走出了雯雯们单纯、狭小的艺术天地而进入了较为广阔的现实世界,这是其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王安忆先后发表了《本次列车终点》、《墙基》、《庸常之辈》等短篇小说和《尾声》、《命运交响曲》、《归去来兮》、《流逝》等中篇小说。这些小说调动了她插队、在文工团和“文革”中的生活体验,写普通人的矛盾、苦恼、困惑和希望,其中《流逝》曾受到广泛好评。
第三个阶段:1984年以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有了国外生活经历的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开始有意淡化时代色彩,模糊社会背景,她开始以较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学视角观照社会历史、人的命运与情感变迁,往往站在中西文化冲突的高度来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民间生存。
作品主要有《大刘庄》、《小鲍庄》等本土文化小说,《一千零一弄》、《好婆与李同志》、《鸠雀一战》、《悲恸之地》等都市文化小说,《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等性爱文化小说及《逐鹿中街》、《神圣祭坛》和《弟兄们》等女性主义小说。
14、巴金《随想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重点)
1)作品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随想录》对“文革”的彻底否定并不只停留在暴露伤痕的浅层面上,而是从社会文化的深层探究“文革”与社会弊端的一个根源。因此,还应坚决反封建。
2)严于律己,解剖自我的强烈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巴金的彻底自审,实际上也是在审视民族的灵魂,解剖时代、社会和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
3)具有文体价值。优秀的散文应是作者真诚的人格与真实的文格化合的产物。散文应崇尚真实。《随想录》说真话,抒真情,写真人,叙真事。
4)独特的话语方式“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
五、分析论述题
1、梁三老汉形象分析
人物分析: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2、朱老忠形象分析
朱老忠是一个跨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豪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的觉悟,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①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②朱老忠有一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腿泥”其中除了蕴有韧性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必胜的信念。③小说在表现朱老忠韧性的同时,还表现了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讲义气、重团结、救危扶困、舍己为人。为了支持好友严志和的儿子江涛去保定二师读书,他不惜卖掉自己家的一头耕牛;运涛参加革命后被捕入狱,严志和家遭到灾难,朱老忠挺身而出,带领江涛千里迢迢去济南探监。
3、论述《茶馆》的艺术成就:(重点)
1、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给人以希望,立足今天,回顾过去。
2、塑造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
虽然人物众多,但是个性鲜明,这不能不说是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巨大成功。在人物肖像塑造上,老舍擅长白描,他的白描总是漫画式的,加入喜剧的因子,于嬉笑怒骂的氛围中凸现人物身上的“可爱或可憎之点”。《茶馆》中的七十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是三言两语勾勒出来的。最典型的莫过于马五爷的形象。老舍只用了三句台词,就真切地描绘出其霸道、虚伪、狂傲的洋奴性格。当二德子在他面前撒野时,他说了句:“二德子,你威风啊!”先摆出自己的威严;接着又说:“有什么事不能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又显示了一次威风。二德子赔了不是,常四爷要他给评理,他不屑一顾:“我还有事,再见!”显示出极度的傲慢。马五爷的洋奴形象,便在这三笔两笔之中立于纸上了。
3、语言朴实凝练,具有浓郁的北京口味。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2)语言的幽默风格。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
当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实际上却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以回味的思考。
(3)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这个特点在课文中表现得很明显。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融会多种体裁语言,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创造地摹仿欧化语法及句式,描写简捷洗练,学习和研究这些风格,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4、批判讽刺与赞美同情相结合。
4、简论朱老忠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论·重点)
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朱老忠生长在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地,少年时期亲睹了父辈与冯家的斗争,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使他直观地感受到沉痛的压抑,其父留下的“只要有口气,就要为我报仇!”的遗言,滋生了他出于阶级本能的反抗性。这种反抗性贯串其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主导性格。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他对乡民穷人救危扶困,不惜用血汗钱给朱老明治眼病;卖掉心爱的牛犊资助江涛上学,以及替严家操办丧事,冒险探监等情节,都表现出朱老忠的粗犷豪爽、慷慨仗义。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他经受了大贵被抓去当兵、运涛被捕、严家丧失“宝地”等一系列打击而坚韧不拔;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他没有硬拼蛮干,而是一切从长计议,抱定“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讲究斗争策略,显得深谋远虑、沉着镇定。总之,朱老忠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他的身上既保留了旧时代豪侠的特征,又融入了新时代英雄的精神。他所走过的道路,既是旧时代农民自发反抗斗争的终结,又是新时代农民自觉革命的开始。自从找到共产党,参加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其反抗便增添了自觉性,并树立了革命理想。他的侠义性,从对少数穷人的患难救助,发展到谋求整个阶级的解放,心胸更为宽广。他的坚韧性,由仅仅依靠朱、严两家孤军奋斗,发展到盼望井冈山的烈火烧到冀中平原,从而最终成为一名农民革命斗争的英雄。其典型意义在于,朱老忠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朱老忠的形象如果不用所谓“英雄”来衡量,那么,他的慷慨、豪迈、讲义气、有远谋、急人所难等等农民好汉的脾气,通过点点滴滴的语言和细节还是表现得很鲜明的。
5、试对两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红日》和《保卫延安》进行比较论述。(论·重点)
1)战争叙事共同点:在规模、气魄上都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战争的伟力;取材于两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以陕北战场为背景,通过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以及沙家店歼灭战等不同类型的战斗,表现各种类型战争的特点,以一个连队的军事活动为主线,从其撤出延安到返回延安的半年的战斗生活,展示延安保卫战的历程。
《红日》以山东战场为背景,以一个军的军事行动为主线,通过描写涟水战役受挫、莱芜战役大捷和孟良崮歼灭战的胜利,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革命战争中的重大战役。2)战争叙事的差异
《红日》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了中国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故事。三个大的战役、一个军的行动;叙事中心是以一支“常胜英雄军”与一支王牌军之间的对立角逐展开大规模战役的描绘。
《保卫延安》追求史诗、宏大图景,其主线是周大勇连队脱离大部队之后的孤军作战,出现诸多传奇情节(沙漠迷路、打粮站等)
叙事的节奏上,《保卫延安》更强调“打”,从一个战斗转向另一个战斗,显得极其激烈,视野集中于战场。
《红日》视野比较开阔,战争叙事有张有弛,从军师团到连排班,从军队到地方,前方与后方,战场与医院,战争与和平、爱情,有较生动的结构安排。3)塑造典型英雄人物
《保卫延安》塑造了周大勇、王老虎等英雄形象——从惨烈的战争、残酷的环境和生死考验的战火中锻造出来的人物,体现了英雄主义的典型塑造原则。
《红日》中的英雄人物塑造同样体现了英雄主义的典型塑造原则,基本特征、基调一致。但有更丰富的揭示——其一,从军一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的人物群像;其二,注意对人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身份的揭示。刘胜团长对知识分子的偏见;石东根胜利后的醉酒纵马,带着农民出身的性格弱点。
4)反面人物的描写—— 《保》反面人物<敌对人物的形象>简单化,漫画化。《红》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漫画化手法。敌74师师长张灵甫具有国民党军第一主义“天之骄子”的性格,刚愎自用、骄横狂妄,虽对孤军作战内心恐慌,危急中却又沉着干练。
5)揭示战争的决定因素,强化了当代文学的政治功能:①揭示毛泽东思想和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用描写战争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 ②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概,“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模式确立中,淡化消除了人物自我灵魂的搏斗过程。
6、简论梁三老汉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是一位善良、勤劳、耿直而又自私、狭隘、守旧的小私有者的农民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的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如他时刻关注互助组的命运,为进山割竹子的梁生宝担心,几次偷看新法育秧,对梁大老汉和王瞎子退出互助组没有好感,等等,反映了梁三老汉一方面不满意梁生宝,一方面又希望梁生宝成功,内心深处充满矛盾,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就形象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典型性意义来说,在十七年小说中出现的旧式农民形象系列中,梁三老汉是最为出色的艺术典型。他深刻的揭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个历史真理,这是小说思想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7、以舒婷的诗歌为例谈谈朦胧诗的审美特征:(论·重点)
① 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于
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
② 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③ 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是其典型特征。
8、如何理解高加林的人生悲剧?(论·重点)
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颇具新意和深度的人物形象,他那由社会和性格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命运际遇,折射了丰富斑驳的社会生活内容。借助这一人物形象,小说触及了城乡交叉地带的社会的、道德的、心理的各种矛盾,实现了作者“力求真实和本质地反映出作品所涉及的那部分生活内容”的目的。
高加林与传统道德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对爱情是相当严肃的,他对巧珍也有着真实的感情,但在变动着的现实中,在他对城乡生活的差异有了强烈的感受之后,他被实现个人愿望的可能而引起的骚动所折磨:一方面他留恋乡村的淳朴,更留恋与巧珍的感情,另一方面又厌倦农村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向往城市文明,希望能在那里实现自己新的更大的人生价值。对他来说,这一开始就是一个甜蜜而痛苦的矛盾。由于偶然的机会,他的命运出现了转机,他对生活、对自己作了重新的估量。最后,他与刘巧珍的爱情终于被与黄亚萍的世俗爱情所替代。他与刘巧珍的分手标志着与土地和它象征着的传统乡村生活的决裂,他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终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合法却似乎不尽合理和合情,特别是它对巧珍所带来的伤害更令人遗憾,就是他自己也难免内疚和不安,他在心里谴责自己:“你是一个混蛋!你已经不要良心了,还想良心干什么?„„”自我谴责背后是一种痛苦搏斗后的自我肯定。最终他把来自内心的良心发现和来自外部的责难全部否定,“为了远大的前程,必须作出牺牲!有时对自己也要残酷一些。”这里个人主义的排他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在这一两难选择中,人生的含义终于被他误解,社会变成了一座动物化的竞技场。
但高加林的选择也有其合理因素,高加林的悲剧同样给读者这样的启示:倘若古老而淳朴的乡村文化不能产生更高的物质和精神的要求,倘若刘巧珍诚挚又深沉的爱情始终不能满足高加林个人愿望中的合理部分,那么,传统生活哲学如何说服他、束缚他呢?
9、分析白嘉轩的形象。(论·重点)
白嘉轩是白鹿原上白、鹿两个家族的族长。就个人品质而言,白嘉轩的完美几乎是无可挑剔的。作为一个敬恭桑梓、勤于稼穑的农人,他身上有着民族许多优秀品质。他靠自力更生建立起家业,又靠博施众济树立起人望;无论是治家还是管理家族,他都能守正不阿,树德务滋。尤其是对文化人朱先生、冷先生的尊敬、效仿,对老长工鹿三的尊重、提携,都表现了他在一代农民中的卓尔不群。白嘉轩始终怀有一个愿望:按照自主的意愿治好家业,按照治家的方法管理好家族的事,使白鹿原的人们家家温饱,个个仁义,从而使自己的声名随之不朽。他从未放弃过个人的私欲和名誉,却也不放过任何可以济公好义的机会,把一己的价值实现寓于家族和乡里的事业发展;他首立了乡规、乡约,确立了自己的族长地位,又使乡民们有规可依;他修祠堂、建学堂,树立了自己的威望,也使孩
子们上学读书有了保障;他与鹿子霖明争暗斗,守住了组长的宝座,也阻遏了恶势力的膨胀;他处处救助受难的人,使自己的人缘、人望大增,也使处于不断战乱的人们的受害程度得到一定的减轻。他的以人为本、自立为本的人格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农民基于小农经济和田园生活的文化意识和人生追求。
应该指出,作为白鹿原上的独特产儿,白嘉轩只能是这块土地上的理想人物。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封建文化信条为准则的,因此,在他身上既体现着中国家族文化理想的一面,也体现着这一文化全部的反动与保守。他按照封建文化传统要求乡民,也按照这一传统要求和培养自己的两个儿子。对待小娥的处理,更是充分体现了他捍卫自己文化理想时的残酷。后来,他又容忍黑娃和孝文回村认祖归宗,并非是他做族长的宽宏大量,实际上是家族文化“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直接表现。所有这些都说明,白嘉轩是家族文化的自觉维护者。正是对白嘉轩身上所包容的中国文化传统全部价值的深刻把握和体悟,才使得白嘉轩具有非常深厚的性格和思想内蕴,成为当代文学中独一无二的最后一个族长的形象。
10、《白鹿原》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论·重点)
1、意象鲜明,民族史诗。
2、人物对比,个性分明。
3、语言特殊,大气磅礡
(1)作家站在人类共同的立场上,从人类文明史的高度,对中国现代历史进行了全新的体验和认识,将近代以来的政治争斗史,尤其是将国、共间交错复杂的矛盾斗争史,置于农村宗族文化的社会结构中,在家族矛盾与政治斗争中,展现了一段纷纭变化的世事风云,使小说真正成为“一个民族的秘史”。
第一、阶级斗争模式已不再是作品的主线。鹿三是小说中描写最多的贫苦农民,但这个给白嘉轩作了三十几年长工的雇农,却对白嘉轩忠心耿耿,毫无对立之意。反倒是原本一个祖先的白、卢两家地主之间几十年的明争暗斗,构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主线。白、鹿两家几十年的争斗、恩怨,主要不是贫富的对立,而是仁义与不仁义的纷争。第二、对地主子女人生道路的描写变得十分复杂。鹿子霖的长子鹿兆鹏,是党的领导干部;次子鹿兆海加入的是国民党,后来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白嘉轩的长子白孝文,因与小娥通奸,失去了族长继承权,后来痛改前非,当上了保安团长;白嘉轩的女儿白灵,加入共产党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牺牲了。这些人物的人生抉择,没有那么多的禁忌,一切都似乎是那样偶然。
第三、群众斗争的历史,呈现出更多的非理性倾向。农协在“戏楼”上镇压财东恶绅;乡绅和民团反攻回来后,又在“戏楼”上吊打农运分子,整死了不屈的贺老太;尔后,当了土匪的黑娃又带人抢劫了白、鹿两家。及至“革命”不断
深入到家族、家庭,白、鹿两家的子女也由此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阵营,开始了新一轮的斗争。这些荷枪实弹的抗争,连同白嘉轩与陆子霖勾心斗角的家族较量,使白鹿原变成了他们逞强、斗狠而又来去匆匆的舞台。
(2)在人物塑造上,作品打破了以往同类题材两元对立的的创作模式,注意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文化和家族文化的角度出发,塑造出具有崭新意义的人物形象。
在作家笔下,无论是白嘉轩,还是鹿
三、朱先生,都远远超出了自身阶级的界限,而具有了更为浓厚的文化的意蕴。比如,鹿三本是一位贫苦的雇农,却因白鹿村独特的氛围,与白嘉轩独特的关系和受白嘉轩的影响等因素,是
他成为一位忠心、耿直,讲仁义、守信用、知恩图报的人。在鹿三身上,我们看不到所谓的阶级意识,看不到对地主的仇恨,看到的只是一个普通农人的处于传统道德观念的选择。
(3)作品还成功地对作为民族禁忌的性生活及其在文化网络中的重要地位作出了展示。
如:开篇写白嘉轩先后娶了六房女人,没给他留下后代就都死掉了。死去的六个妻子,除了交欢时让他“引以为豪”的征服之外,没有留下任何的印象,却使他感到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左右着他的命运。他娶了第七个妻子香草之后,相处日渐融洽,香草给他连生了三个儿子,发挥了传宗接代的功能,又带来了罂粟种子,使白家兴旺起来。但是,白嘉轩并不认为妻子有什么功劳,而是把这一切归结为“迁坟”和“白鹿显灵”的结果。在他心目中,不管什么样的女人都没有地位,只是他泄欲的对象或干事的帮手。男女之间的情爱和两情相悦,到他这里被消解,被淡化。
(4)作品还具有浓郁的关中地方特色和乡土色彩。
小说所描写的白鹿原位于陕西关中地区。作品相当详尽地描写了关中地区的山川风物,风土人情。不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日里的喜庆;不论是田间的劳作、平时的吃食,还是房屋、家具、衣着打扮;以及赶集、走亲戚等等,都充满浓郁的关中特色,而作品所使用的语言更是朴实精当,抒情、状物都十分传神。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
(一)一、填空题(20 分,每空 1 分)、8O 年代小说历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七个发展阶段。、《创业史》的作者是 ___ ;林道静是小说 ____ 里的主要人物,此书作者是()。、“三突出”原则是指___、___、___。、《随想录》的作者是___ ;《文化苦旅》的作者是___ ;《回答》的作者是 ___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谢惠敏是小说《 》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 》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 》中 的人物。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每题 2 分)、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A、绿原的《重读 < 圣经 > 》 B、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C、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公刘的《哎,大森林》、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
A、杨朔
B、秦牧 C、史铁生
D、周涛、《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
A、自信
B、能力强 C、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话剧《茶馆》的结构方式是()。
A、冰糖葫芦式
B、一人一事式 C、人像展览式
D、锁闭式、和王朔年龄相仿、写作又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 写作的是()。
A、新写实小说
B、寻根小说 C、新历史小说
D、先锋小说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题 5 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三红一青 3、朦胧诗 4、文化散文
四、简答题(28 分,每题 7 分)
简述老舍《茶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简述寻根小说的寻根指向和寻根意识。、简析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简析《我与地坛》的主题意蕴。
五、论述题(22 分)
总体来说,80-90 年代小说比之 50-60 年代小说有何不同(从题材、主题、手法、语言等四方面论述)?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
(一)参考答案
填空题(20 分,每空 1 分)、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通俗(或大众)小说、现代派(或先锋、新潮)小说、新写实小说。2、柳青;《青春之歌》;杨沫。3、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4、巴金;余秋雨;北岛;舒婷。5、《班主任》;《爸爸爸》;《烦恼人生》。
二、选择题(10 分,每题 2 分)、B 2、B 3、C 4、C 5、D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题 5 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1953 年 9 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将其 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2 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内容有 三个方面: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 实;二是艺术描写地真实性;三是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3 分)、三红一青是指《红日》、《红岩》、《红旗谱》及《青春之歌》这四部作品。(2 分)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以 191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这段历史生活为题材,并且在主流意识形态关于这段历史“本质规律”的规范 性理论指导下,按照主流文学话语的创作规范叙述这段历史生活的。(2 分)这些 小说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革命史诗性,并呈现出高度同一性的审美形态。(1 分)、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 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 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 变革。(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 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 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2 分)、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是 90 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1 分)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 时采用一种文化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 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 度”。(2 分)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2 分),四、简答题(28 分,每题 7 分)、《茶馆》是老舍 1957 年创作的话剧杰作。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名为裕泰的茶馆在 三个时期(清末 1898 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45 年抗战结束,内 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 19 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3 分)在剧本中老舍采用了富于对比色彩的“人像展览”,穿插了喜剧元素,以充分表现特 定时代社会的黑暗残酷与荒谬丑恶,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戏剧内涵的历史容量。《茶馆》
形神兼备的戏剧对白,也充分现实了老舍深厚的语言功力。(3 分)《茶馆》对中国 后来的话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分)、从寻根文学作品和理论中可以发现,文化寻根有两种指向:一是寻中国文化历史 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3 分)而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三方面:一是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肯定性的文化价值(如阿城的《棋王》);二是发掘当代社会心理中存在的 传统文化积淀,批判其否定性的传统文化因素(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三是以现 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想象历史或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力的精神源泉如郑万 隆的《老棒子酒馆》。(4 分)、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 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 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 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 分)新写实小说与以 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新 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 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 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 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 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5 分)、《我与地坛》回顾了史铁生残疾后的心路历程,地坛以其生生不息的自然真意,使史铁生超越了生死,感悟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其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和超越 意识净化着我们被尘世遮蔽的心灵。(需展开论述)(7 分)
五、论述题(22 分)
【评分标准】
A、没有新颖独特的立意。(扣 5 - 10 分)
B、论述不正确或不深入。(扣 2 - 5 分)
C、举例不具体或不恰当。(扣 3 分)
D、文字欠优美或不流畅。(扣 2 分)
E、有错别字或病句。(扣 1 分,扣分最多不超过 2 分)
第四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业习题集及试题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业习题集及试题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部分
第一章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八不主义”
答:又叫“八事”,胡适在文学革命的发难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八点主张,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点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2、“学衡派”
答:1921年,梅光迪、胡先驌、吴宓等创办《学衡》,遂形成“学衡派”。他们标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稳健保守。遭到新文化阵营批判。1923年,《学衡》停刊,“学衡派”渐消失。
3、文学研究会
答: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郑振铎、周作人、耿济之、沈雁冰、孙伏园、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以《文学旬刊》和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为机关刊物,主张文艺“为人生”,提倡现实主义,反对旧文学的游戏消遣态度,创作了大量作品,成为重要的现实主义流派。成员遍及各地,一些地方成立了分会。1932年《小说月报》编辑部被日本飞机炸毁而停止活动。
二、思考题
1、“五四”文学革命是怎样发生的? 要点:“五四”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新青年》的创办;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李大钊、周作人、鲁迅等的文学主张及其创作;文学革命发起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及其接受情况;《新青年》的“双簧戏(信)”及与“国粹派”的论争;报刊杂志纷纷使用白话;新文学创作形成气候;1920年,白话文运动取得胜利。
2、简要评述前期“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和创作方法
要点:前期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创作,坚持“为艺术而艺术”,推崇浪漫主义、主观抒情和自我表现;后期提倡革命文学,转向现实主义。
第二章 鲁迅
一、名词解释
1、《狂人日记》
答: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作品。作品通过一个狂人的心理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吃人”历史,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以其思想振聋发聩,艺术形式新颖,揭开了中国文学的历史新篇。
2、“精神胜利法”
答:“精神胜利法”是阿Q特有的一种心理状态,其标志是无论在任何失败的境况下都能够在心理上转败为胜,因此,它是逃避现实的方法,是“国民劣根性”的典型表现,应该抛弃。
二、思考题
1、鲁迅小说的总主题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点:鲁迅小说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和思想启蒙。主要内容是描写“病态社会里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因此开掘了农民与知识分子两类题材。
2、分析阿Q形象
要点:阿Q是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游民无产者的形象。他既是一个被剥夺而一无所有的游民,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他的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他也有一些作为正常人的心理要求。他向往革命但又糊涂,最终被杀害。阿Q形象概括了人类的一些基本特征,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第三章 20年代的小说
一、名词解释
1、“乡土小说”
答:“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2、潘先生
答:潘先生是叶绍钧在《潘先生在难中》塑造的一个小学校长的艺术形象。他胆小、自私、共于心计而又没有灵魂,代表了当时社会上一批“心脏麻木而又张皇敏感”怯懦的灰色小知识分子。
二、问题思考
1、试谈郁达夫小说的抒情特色 要点:郁达夫小说的抒情特色主要表现在:自我的写真和感伤的抒情。
2、试谈冰心的“问题小说”
要点:冰心以小说的形式提出社会问题,被成为“问题小说”。她宣扬“爱的哲学”,并以此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法宝。代表作是《超人》。
第四章 郭沫若
一、名词解释
1、泛神论
答:“泛神论”指的是把神和整个宇宙或自然视为同一的哲学理论。该理论认为整个宇宙本身具有神性,万物存在于神内,神是万物的内因。“泛神论”对“五四”时期的许多作家诗人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当称郭沫若。
2、婵娟
答:“婵娟”是郭沫若在历史剧《屈原》中塑造的一个有正义感的女性艺术形象,她爱戴、崇敬屈原;她虽是“普通人家的女儿”,却不屈服于威逼利诱,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具有高尚、善良、纯真的品质。
二、思考题
1、简要的评述《女神》的艺术特色
要点:
1、浪漫主义精神。
2、奇特的想象和夸张。
3、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
4、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2、分析《凤凰涅槃》的思想和艺术 要点:在思想上,它最集中地的表现了作者在“五四”时期热情奔放的火山爆发般的爱国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主要有: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破旧立新的革命气魄和乐观主义精神。在艺术上,《凤凰涅槃》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为强调表现自我,注重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追求美妙的想象,展现革命的理想。
第五章 20年代的诗歌
一、名词解释
1、“新格律诗”
答:“新格律诗”是新月诗派在二十年代所提倡的一种诗歌。它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其理论核心是闻一多提出的“三美”,即音乐美、色彩美和建筑美。其理论和创作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形成流派,史称“新格律诗派”。
2、“纯诗”
答:“纯诗”是1926年穆木天首先提出的,其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二是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纯诗”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转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
二、思考题
1、《死水》的“三美”表现
要点:
1、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歌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死水》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音节,这9个音节均由“三字尺”和“二字尺”组成,最后都以双音节结尾。每节1、2、4句压韵。
2、绘画美,主要是指诗歌的辞藻力求丰富恰切、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角形象和直观性。在《死水》中有“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有着色彩个性和象征意蕴的词语。
3、建筑美,主要指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死水》每节4行,每行9字,外观整齐匀称。
2、《再别康桥》赏析
要点:首先,诗歌中蕴涵了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其次,诗歌用景物营造出了带有淡淡忧伤而又纯美温润的意境;再次,诗歌描绘了几幅美丽迷人的图画;最后,诗歌体现了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特色。
第六章 20年代的散文
一、名词解释
1、“言志派”散文
答:言志派散文是“美文”的结晶。言志派散文代表作家有周作人、冰心、朱自清、俞平伯、钟敬文、废名、丰子恺、林语堂、梁实秋等,他们往往与政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常常本着内心的冲动和审美趣味把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记录下来,在“意在表现自己”的审美原则下,或讲性灵幽默,或观人生百态,寄寓了作家深层的个性,具有人格和心理的投影。
2、“语丝体”
答:1924年,语丝社成立,提倡一种注重社会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被称为“语丝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很大。
3、《背影》 答:《背影》是朱自清作的一篇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作品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
第七章 20年代的戏剧
一、思考题
1、简述田汉对话剧的贡献
要点:田汉对话剧的贡献主要有:
1、筹办话剧社和领导戏剧运动,如南国社及其戏剧运动:
2、积极介绍外国戏剧作品和翻译戏剧理论;
3、丰富而有独具特色、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的戏剧创作。
2、试分析丁西林独特的戏剧艺术
要点:
1、丁西林以创作喜剧著称,且多为独幕剧;
2、丁西林特别讲究戏剧的结构;
3、他的戏剧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富有智慧的幽默,收到喜剧的效果。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成立于上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主要领导成员有鲁迅、夏衍、冯乃超、冯雪峰、茅盾、丁玲、胡风、周扬等。“左联”明确宣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之一翼,团结和带领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同各种错误的文艺思想、文艺倾向展开争论;提倡文艺大众化,大力培养文艺新人。“左联”创办了《前哨》、《文学导报》、《萌芽》、《北斗》、《文学月报》等文艺刊物,创作了大量革命文学作品。1936年春,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宣布自动解散。
2、“两个口号”
答:指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提出的“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两个口号提出后发生了论争,鲁迅认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
二、思考题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要点:
1、1928年,由创造社和太阳社提出;
2、口号提出后产生了广泛的讨论;
3、口号对于创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推动左翼文艺的发展具有巨大意义。
2、“左联”的历史贡献
要点:
1、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2、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推进了“五四”文学的大众化进程;
3、创作成绩突出;
4、培养了许多青年文学作者。
第九章 30年代的小说
一、名词解释
1、海派
答:海派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流派,是以上海特定的地域文化为依托而形成的是‘才子+浪子’的文学。海派发展有三个阶段:
1、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包天笑、周瘦鹃。
2、三十年代的上海现代主义流派,代表人物张资平、章衣萍、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
3、四十年代继承言情传统和现代主义的新海派,代表人物徐訏、无名氏、苏青、张爱玲。
2、新感觉派
答:20年代后期30年代初出现在上海的小说流派。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并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同时,施蛰存主办的《现代》杂志推行现代主义。他们的小说被称为新感觉派,也被称为“现代派小说”。《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二、思考题
1、分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形象
要点:莎菲是在反封建的思潮中走向社会的知识女性,她追求理想但找不到一个可心的男人,最后走向颓废。她不但具有反封建,实现个性解放的时代和社会意义,而且具有丰富的内蕴。她表现了人类生存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精神的追求及由此产生的苦闷。莎菲以其丰富的多层面价值与意义,使其具有永恒的魅力。
2、张天翼的讽刺小说试谈
要点:
1、张天翼抗战前写得最多的是处于社会地层的“灰色”人物,对他们的庸俗、愚昧、可怜予以讽刺,《包氏父子》是这类作品的代表。抗战以后,张天翼写得最成功的是文化官僚,《华威先生》是其代表。
2、作者的讽刺对象是人而非事,所以,小说不注重故事因素,不喜欢设置曲折奇特的情节,而是将生活中的矛盾收集起来,通过一个个短小的生活片断,集中呈现,让人物性格得到充分揭示。
3、张天翼的小说善于抓特征,采用戏剧化、漫画化的手法,让人物自相矛盾,达到讽刺的目的。
第十章 茅盾
一、名词解释
1、“农村三部曲”
答:“农村三部曲”是茅盾的三个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的合称。由于它们写的都是农村生活,三个短篇人物贯穿、故事相连,史称茅盾的“农村三部曲”。
2、社会剖析小说
答:在文学史上,“社会分析小说”又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主要作家有沙汀、艾芜、吴组缃等左翼作家,而以茅盾为代表,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子夜》。其特点是,作品运用阶级观点,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以期从本质上解释生活的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思考题
1、分析吴荪甫形象
要点:吴荪甫形象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华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他是上海滩上的工业巨头,财力雄厚,开办有近万人的裕华丝厂。他的主要性格及特征是精明能干,有雄心有魄力,富有冒险精神,是一个铁碗人物。在他和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中,表现出他的心狠手辣、无情兼并的性格特点。而他性格的另一面是软弱空虚。吴荪甫的形象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吴荪甫的性格是复杂丰富的,是血肉丰满的。吴荪甫形象的意义:
1、形象地概括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性历史遭遇和命运。
2、说明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的道路在中国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是走不通的。
2、分析《子夜》的主题
要点:小说通过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悲剧命运的描写,说明中国的民族工业不可能得到发展,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相反,中国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下,日益殖民地化了;同时作品也表现了民族资本家的软弱性和两面性。
第十一章 老舍
一、名词解释
1、京味小说
答:京味小说是以北京语言写北京的人和事的小说。它是老舍的独特创造。老舍成功地把北京的市民语言与文学的美结合起来,使所用的语言深透着浓郁的北京文化气息,形成一种独特的“京味”艺术特色。
2、《四世同堂》
答:《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正面描写抗日战争,揭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讴歌、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爱国精神,是老舍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思考题
1、分析骆驼祥子形象及其悲剧原因
要点:
1、祥子是一个人力车夫形象,因农村破产流浪到北平当车夫。他年轻能干、纯朴善良、为人正直,具有奋斗的性格及未来的理想。他为能够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苦苦奋斗,以致三起三落,最终失败。再加上婚姻和爱情的失落,他的精神被摧毁了,变得自私、堕落,成了行尸走肉。
2、祥子悲剧的主观原因: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尤其是他的个人奋斗的思想,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点;祥子悲剧的客观原因:一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二是车主女儿虎妞诱骗并进入了他的生活。
2、为什么说老舍是市民社会的杰出表现者和批判者 要点:因为老舍的作品大多数写北京的市民社会,一方面老舍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市民形象,描写了市民的生活面貌,表现了市民坚韧不跋的意志,另一方面由批判了他们的弱点。
第十二章 巴金
一、名词解释
1、“《激流三部曲》”
答:巴金所著《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合称《激流三部曲》。三部小说虽是独立的,但人物和情节前后关联,故称。
2、“《爱情三部曲》”
答:巴金连续性的长篇小说《雾》《雨》《电》的总称。三部小说内容连续,合则为一,分而为三,最初出版就称为《爱情三部曲》。
二、二、思考题
二、问答题:
1、分析觉新形象
要点:觉新是封建制度的继承者,同时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的性格核心是妥协、调和、屈从,一方面维护封建大家庭的延续,另一方面尽力保护弟妹们的正常生活甚至支持弟弟出走。他的悲剧命运说明,在封建制度中,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没有出路。
2、简说《寒夜》的悲剧根源 要点:《寒夜》写的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而悲剧的根源却在社会。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都是善良的、都没有错,但他们却充当了悲剧的角色,其原因是社会的挤压。小说描写了知识分子在战争环境中生存的困境。
第十三章 沈从文
一、名词解释
1、“湘西世界”
答:指沈从文的小说和散文所描写的“湘西”风貌,包括社会形态、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由于沈从文描写得突出,才有此称。
2、《湘行散记》
答:《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一本散文集子。由十二个单篇组成,以叙事、写人、纪闻为主,把人、事、物融为一体,表现出牧歌情调和乡野情趣,代表了沈从文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二、思考题
1、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什么?
要点: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构筑一个和平、美丽、健康的神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湘西世界”是他“人性”的理想家园。《边城》和《长河》是其代表作。
2、试评《边城》的艺术特色
要点:
1、美的人性、景致、故事,构成了健康、自然的牧歌情调,2、扑朔迷离的爱情故事,3、纯美的民族风情,4、人物心理和自然景象的描写。
第十四章 30年代的诗歌
一、名词解释
1、中国诗歌会
答:中国诗歌会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的诗歌团体,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中国诗歌会主张诗歌面向现实,追求大众化、意识形态化。该会以《新诗歌》作为机关刊物,吸引了一批诗人,随着队伍壮大,在广州、北京及日本的东京成立了分会。其创作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扩展了新诗的美学风格。
2、“雨巷诗人”
答:雨巷诗人即戴望舒,他因《雨巷》一诗风靡文坛而得此雅号。
二、思考题
1、试述三十年代两大派诗歌
要点:30年代的两大诗歌派别是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前者显示了诗歌的“大众化(非诗化)”提倡及时、迅速地反应时代的要求,表现工农生活及革命斗争,注重宣传活动;强调诗的的意识形态化,表现集体的大我,模仿现实,追求“歌谣化”,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和创作个性,成为宣传的传声筒。而后者显示诗歌的贵族化(纯诗化),要求回到自我内心世界,回到诗的世界、艺术世界中。提倡诗歌的非功利性。
2、《断章》分析
要点:内容上,通过对常见的“风景”的刹那的感悟,讨论了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艺术上,选用中国古典诗美意象:月、桥等,给整首诗铺染上了亲切的颜色,使现代哲学理念的蕴涵在一种极其温柔的状态之下得以体现,适应了国人传统的审美体验要求。在诗的节奏上具有音乐美。
第十五章 30年代的散文
一、名词解释
1、“幽默小品”
答:指林语堂的幽默、闲适、独抒性灵的小品文创作。林语堂主张以看客的心态,写人间可笑之处,去除讽刺的尖酸刻薄和挑刺批评而以和解、理解甚至慈悲友情的眼光看芸芸众生,在作品中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2、《画梦录》
答:《画梦录》是何其芳的散文集,是其心灵的独语。这本散文集反映了他的散文观:散文是独立创作的,有抒情性,有情调,通过诗情画意达到心灵幽深的意境,用文字构筑的唯美世界对抗现实的不美好。
3、《包身工》
答:《包身工》是夏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者以阶级分析的眼光,鲜明地表现了完全真实的新闻故事,用细致的描写,揭露出东洋纱场这个人间地狱里的包身工惨绝人寰的生活真相。
第十六章 30年代的戏剧
一、名词解释
1、南国社 答:南国社是一个现代戏剧团体,由田汉创办并领导。在1924年,田汉与妻子易漱渝在上海创办《南国》半月刊。1926年,田汉成立南国电影剧社,后又改名南国社,演出了许多小型剧目,展开了南国戏剧运动。南国社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崇高地位。
2、“国防戏剧”
答:“九一八”事变后,为适应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需要,上海文艺界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并发动“国防戏剧”运动,创作了一批“国防戏剧”。“国防戏剧”强调“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充分发挥戏剧的宣传作用,在艺术形式上提倡“通俗化”、“方言化”、“戏剧化”,代表作有《放下你的鞭子》、《我们的故乡》等。
二、思考题
1、曹禺的“四大戏剧”
要点:曹禺的“四大戏剧”指曹禺创作的四部剧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前后30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的描写,暴露了具有强烈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写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畸形社会的某些侧面,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日出》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都市生活为背景,暴露了大都市的黑暗糜烂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原野》表现生命的蛮性与非理性的复仇。《北京人》通过描写曾家的腐朽、没落表达了作者埋葬旧生活、走向新生活的愿望。
2、《雷雨》的人物形象分析
要点:
1、周朴园:专制、冷酷、自私、虚伪、狡猾、凶狠是其主要性格,也是《雷》中罪恶的总根子和制造者;但其对妻儿也有一定的关心,人性尚未丧尽。
2、蘩漪:性格复杂,但十分真实。她是周朴园的对立面,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受周家两代人的摧残和玩弄,有反抗性,勇于追求个人幸福。蘩漪体现了资产阶级女性在巨大封建魔掌下追求个性解放的悲剧命运。
3、侍萍、四凤:被剥削、被损害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们朴实,善良,易于受骗;但觉醒后却很坚强。
4、鲁贵:趋炎附势、不知羞耻的奴才,既奴性十足,又阴险狡诈,人性丧尽而不知羞耻。
5、周萍: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造就的自私懦弱的畸型儿,也是中国第二代资产阶级的代表,其精神特征是空虚颓废。
6、周冲:纯洁无瑕的“间色人物”,是“夏天里一个春梦”。
7、鲁大海:工人,有坚定的斗争精神,但尚不成熟,他体现着作家的社会理想。
第十七章 4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思潮
一、名词解释
1、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答: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国共两党作家的大联合,是中国文学界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1938年在武汉成立,发起人和各方面的代表97人,名誉理事周恩来、孙科等,理事老舍、郭沫若、朱自清、郁达夫等人,由老舍主持日常工作,出版会刊《抗战文艺》,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创作反映现实,鼓舞抗战的作品。
2、沦陷区文学
答:沦陷区文学指抗日战争时期沦入敌手的地区的作家的文学活动与创作。比较典型的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以及1941年以后的上海及其他沦陷区的文学。
3、“主观战斗精神”说
答:“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的一个理论主张。它从创作论的角度重视研究和发挥作家的主体性,强调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包括观察体验以及反映生活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方面的能动作用。胡风把“主观精神”更确切地解释为现实主义创作的态度和胸怀。他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普遍的怀疑和批判,今天看来有其正确的内容。
4、“战国策派”
答: 40年代初期,林同济、陈铨、雷海宗在昆明创办《战国策》半月刊,在重庆版《大公报》上办《战国》,遂形成“战国策派”。他们倡导民族主义,提倡“力”的文学,并与抗战文化界发生争论,受到进步文艺界的批判。随后“战国策派”停止了活动。
二、思考题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要点:《讲话》的中心问题是文艺为什么人以及如何为的问题。《讲话》明确提出我们的文艺是为工农兵的。《讲话》接着解决了作家与艺术家的立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和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
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
一、名词解释
1、“七月派”
答:抗战时期,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文学刊物《七月》和《希望》而形成的一个流派,它因《七月》杂志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路翎、鲁藜、绿原、阿垅、曾卓、孙钿、化铁、方然和牛汉等。七月派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并表现出主客观的密切结合,他们虽强调艺术性但是不作唯美的追求,要求诗人在生活中发现美并创造美。
2、张爱玲 答:张爱玲,四十年代是活跃在上海沦陷区的著名小说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金锁记》、《倾城之恋》等。她的创作不同于现代文学中的启蒙话语和革命话语,是一种女性的私人话语。她的女性写作是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
二、思考题
1、华威先生形象分析
要点:华威先生是张天翼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的主人公,是国民党的文化官僚。他整天四处开会,拚命抓权,只对限制和控制抗日工作的领导权感兴趣,而对加强和促进抗日的实际工作不感兴趣。作品用漫画式的笔法刻画了华威先生浅薄无聊,却又自命不凡,官气十足,好摆领导架子的精神特征。其形象的典型意义,就特定历史而言,是揭露讽刺了国民党的抗日政策及其官僚政客的所作所为。华威先生的形象有普遍意义,只要“领导迷”、“开会迷”和官僚政客存在,华威先生就有现实意义。
2、谈谈《围城》的主题意蕴
要点:《围城》的主题即围城意象:城外的人想走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明指婚姻,实指人生。人生的一切都如同一座围城。
第十九章 解放区小说
一、名词解释
1、“赵树理方向”
答:赵树理的小说以全新的视角塑造了新型的农民形象,歌颂了新的生活内容,创造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成为了大众化的艺术,1947年,延安文艺界提出了“赵树理方向”,号召作家向赵树理学习,努力创作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民族文艺。
2、二诸葛
答:二诸葛是赵树理在小说《小二黑结婚》中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他是一个迷信而守旧但不失其淳朴善良的农民形象。
二、思考题
1、试论赵树理小说创作的艺术追求。
要点:
1、扬弃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程式化框架,摄取其讲究情节的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结构特点。
2、在描写与叙事的关系上,吸取了中国“评书式小说”的传统手法,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其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其性格。
3、语言是真正口语化的,经过精心选择、提炼,力图用最普通、平常的语言,准确、传神地表现最丰富、复杂的内容。
2、分析《荷花淀》的艺术特色
要点:
1、以谈笑从容的态度反映冀中人民抗日斗争、描摹时代风云变幻的艺术角度和特点。
2、深入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灵美。
3、散文美和浓郁的诗情画意。
第二十章 40年代的诗歌
一、名词解释
1、“马凡陀山歌”
答:“马凡陀山歌”是一本书的书名。马凡陀是诗人袁水拍的笔名,《马凡陀山歌》袁水拍四十年代创作的一部政治讽刺诗集,影响很大。
2、中国新诗派 答:中国新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围绕在上海出版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而形成的重要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辛笛、穆旦、唐祈杜运燮、陈敬容、郑敏、杭约赫、袁可嘉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贡献的一个诗歌流派。
二、思考题
1、艾青诗歌的两个主要意象是什么?试分析
要点:艾青诗歌的两个主要意向是土地和太阳。土地意象凝结着诗人的爱国情怀,如《我爱这土地》;太阳意象表达了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如《给太阳》。
2、为什么称冯至的诗为“沉思的诗”?
要点:冯至的《十四行集》被李广田称为“深思的诗”,是因为集子中的诗取材于平凡、微小甚至不被人发现的事物,但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体现出作者作为诗人与哲学家的“沉思”特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部分
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况
一、名词解释:
1、“十七年文学”
答: 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革”开始(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它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国家的权力意志被凌驾于文学之上,作品被强行要求体现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暴风骤雨》等是十七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民间文化形态:指主要体现出民间立场和民间风格的文化形态,其基本特征是:一,它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虽然在权力面前民间总是以弱势的形态出现,并且在一定限度内被迫接纳权力,并与之相互渗透。但它毕竟属于被统治阶级的“范畴”,而且有着自己独立的历史和传统。
二、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民间的传统意味着人类原始的生命力紧紧拥抱生活本身的过程,由此迸发出对生活的爱和憎,对人生欲望的追求,这是任何道德说教都无法规范,任何政治条律都无法约束,甚至连文明、进步、美这样一些抽象概念也无法涵盖的自由自在。
三、它既然拥有民间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传统背景,用政治术语说,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藏污纳垢的形态。
3、民间隐形结构:
指当代文学(主要是指五六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往往由两个文本结构所构成--显形文本结构与隐形文本结构。显形文本结构通常由国家意志下的共名所决定,而隐形文本结构则受到民间文化形态的制约,决定着作品的艺术立场竿趣味。以电影《李双双》的故事为例,从其显形文本结构来说,是一个歌颂大跃进运动的政治宣传品,但其隐形结构则体现了传统喜剧“二人转”的男女调情模式,有意思的是,其后者实际上冲淡了前者的政治说教,使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代而获得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又如“文革”时期的样板戏《沙家浜》,是根据原来的地方戏《芦荡火种》改编的,保持了许多传统民间艺术的特点,尽管主流意识形态不断侵犯这个戏,在情节上添加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内容,但其最精彩的片断,仍然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一女三男”喜剧情节模式。隐形结构实际上决定了这个作品的艺术魅力。还有许多当代文学作品也出现相类似的情况,如歌剧《刘三姐》,电影《红高粱》等等。
4、潜在写作:
答:指1950-1970年代,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文革”期间老作家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完全延续了以前《缘缘堂随笔》的风格。食指的诗,在“文革”时期的地下广泛流传,影响了以后一代的诗风。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中国自古以来对文学取鬼泛的理解,书信表奏均为文学。当作家不能正常写作时,他们将文学才情融铸到日常性文字之中,从而在不自觉中丰富了文学的作品。如沈从文在1949年以后就绝笔于文学创作,但他写的家信却是文情并茂,细腻地表达了他对时代、生活和文学的理解。相对那时空虚浮躁的文风,这些书信不能不说是那个时代最有真情实感的文学作品之一。“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在那些公开发表的创作相当贫乏的时代里,不能否认这些潜在写作实际上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真正的文学水平。
二、问答题:
1、谈谈你对“中国当代文学不宜写史”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要点):(1)唐弢曾提出过当代文学不宜写史的观点,当代文学不宜写史,因为一切还在发展的政治、社会及个人的行为都没有成为“史”。
(2)当代文学不宜写史,并不是说当代文学不应该做记录和评述。可以有详细的记录,但都只是史料;可以有评述,但都只是一家之言,不成定论。史料和一家之言,都不是“史”。
(3)作为一个还在生长着的文学现场,任何固定的“当代文学”概念都无法穷尽它的变化和活力。当代文学还处于未完成的状况之中,对它的同步观察,应该作为一种批评的实践来进行,而非急于建构文学史的虚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文学研究的重点应该转移到作家作品上来。
第一章 迎接新的时代到来
一、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
答: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的主要目的是总结文艺工作者彼此的经验,交换彼此的意见,共同确定新中国文艺工作者的方针与任务。到会代表共824人,郭沫若、茅盾、周扬在此次大会上居领导地位统一了除台、港、澳以外的全国的新文艺运动,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的统一机构,结束了中国大陆文艺界长期以来的分裂状态建设社会主义文艺的誓师大会,总结了中国三十多年来新文学左翼文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明确了今后新文艺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大陆学术界一般将这次大会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2、中国作家协会
答:简称中国作协,前身是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简称全国文协),1947年7月23日在北平成立。1953年10月,全国文协正式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各民族作家自愿结合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文学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
二、问答题:
1、试述周扬及其理论批评对于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作用。
答:周扬从20世纪30-80年代都是作为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和文艺领导人出现于中国文坛的。他是最早阐述毛泽东《讲话》在中国文学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史上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的理论批评家之一。他多年参与制定新中国的文艺方针和文艺政策,因此贯彻和阐发毛泽东文艺思想,宣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构成了周扬文学理论批评活动的主线。他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批评,认为它必须同我国的文艺传统和创作实践密切结合。周扬强调摆脱苏联文艺理论中的教条主义影响,重视自己的文学传统。然而,作为一位文艺领导人,周扬一方面心悦诚服地信仰毛泽东和毛泽东文艺思想,另一方面却即便发现毛泽东的思想与实际的脱离和抵触之处,也必须违心的服从,造成一些“左”的错误。2、1949—1966艺界年中国当代文主要发生了哪几次思想论争,从总体上看,你如何评价这些运动?
答(要点):主要有以下几次论争:(1)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2)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3)对俞平伯《评红楼梦》的批判;(4)对大跃进时期右倾文艺思想的批判;(5)反右斗争时期对文艺思潮的批判。这些思想论争主要体现了国家的权力意志对文学创作的干预,导致了文学创作自我的丧失,成为了单一的政治宣传品。
3、建国初期老作家阵营走向分化,其中主要可分为哪几类作家?
答: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作家主要来自左翼文学阵营和长期配合共产党进行政治斗争的进步民主人士。他们在新政权的奋斗史和建立史上占有一席光荣之地,一种当然的胜利者的喜悦极大地支配了他们的情绪,尽管在实际的政治生活纠葛中他们也会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烦恼,但在历史与人民的同一立场上,他们真诚地感受到分享胜利的喜悦。他们与来自解放区的作家不同,后者经过延安整风的教育,从革命实践中体会到新政权对知识分子来说,意味着除了赋予革命的权利以外还将同时赋予痛苦地改造自己旧世界观的义务;而他们则是在左翼文艺运动开始,就一向以唯我革命的姿态激励着自己在艰苦的环境里孤军奋斗,一直在指导别人斗争的人往往忘记了自己也会成为革命和改造的对象。第二类作家是一批数量众多的游离政治斗争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坚持独立的理想追求,不满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现状,所以对于历史的大变革抱有希望,但并不了解新政权对他们意味了什么?尤其是在“五四”传统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多少受到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他们自知与新的时代要求有一定距离,但希望通过互相谅解达成一种新的契约关系。第三类作家是指那些曾经在历史上间接或直接地与共产党、或左翼运动发生过冲突,有过并不愉快的回忆,或者虽然没有冲突,但出于阶级或社会关系的隔阂,在感情上对新政权是格格不入的。但他们在时代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刻,没有离开自己的国家,他们希望能够忘掉过去的不愉快记忆,和新政权重新调整好关系。在新时代面前,他们的内心是相当紧张的。沈从文可以说是这一类作家的代表。
4、简述胡风《时间开始了》的主要内容:
答:胡风的大型交响乐式的长诗《时间开始了》由五个乐章组成:第一部《欢乐颂》,以1949年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为缘起,极力夸张和渲染会场的热烈气氛和毛泽东的伟大形象;第二部《光荣颂》具体描写了中国劳动妇女的苦难历史以及她们在时代感召下奋起反抗的几个光荣典型;第三部《青春曲》里,诗人将主观抒情转换成一组感性的形象,对小草、晨光、雪花、土地、阳光等新生事物的青春充满了真纯的感激。这是一组形象优美感人的抒情小诗,可惜诗人当时并未全部完成。第四部《安魂曲》由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礼写起,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力,与诗人相知的几个先烈的英魂进行灵魂的对话,非常深情、真挚地写出了先烈们的生活剪影与灵魂真实;最后一章为《又一个欢乐颂》,回到了开国大典的欢庆场面。全诗有三千多行,以欢乐起,以欢乐终,其中贯穿了政协会议、纪念碑奠基、开国大典三个历史时间,也贯穿了诗人个人寻求革命追求理想的生活道路;全诗在构思上精心设计了宏大的政治抒情体诗、凝重的叙事体诗和轻快的抒情体小诗相交替的诗体结构,使之波澜壮阔,大开大阖,充分传递出那个欢乐时代的精神之魂。
第二章 来自民间的土地之歌
一、名词解释:
1、“山药蛋”派
答:赵树理等人的创作形成了某些有迹可寻的共同性,这包括:浓郁的地域特征、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等。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山药蛋”派。代表作家除赵树理外,还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
2、“荷花淀”派
答:20世纪50年代,一批追求作品诗情画意的河北作家相继出现,代表人物有孙犁、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他们的创作风格基本一致,大多以冀中地区、特别是白洋淀地区的农村乡土人情为经,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生活现实为纬,采用现实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创作出一批格调优美、语言清新的优秀作品,孙犁的《荷花淀》为代表作品,所以这一文学流派称为“荷花淀派”。
二、问答题:
1、结合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分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的走向。
答(要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几乎都以拥护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家意志为时代“共名”,用国家最新或者是最后的政策条文为创作的依据,赵树理的《三里湾》是第一部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从小说的故事安排、矛盾展开以及主要人物的选取等方面,都反映了赵树理对农村正在展开的土地私有化向集体化变革的思考。而柳青的《创业史》力图从更高的历史视点来概括中国农村在社会主义改造不同阶段中,所遇到的种种矛盾斗争。
五、六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的印记。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转向以长篇为体,宏观地、整体式地反映出共和国建立初期的社会生活,创作出一批具有较强时代气息的作品。
2、简述赵树理在《锻炼锻炼》如何曲折地表达民间隐情?
赵树理作为一个自觉的农民的代言人,他目睹了“大跃进”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不可能没有反应。《锻炼锻炼》写于1958年,正是“大跃进”的高潮期间,与农民血肉相连的赵树理不会不敏锐地发现中国农村正处于这“天聋地哑”的前期。当时的文艺界刚刚经过“反右运动”,表面上一片莺歌燕舞,暗地里却一片心惊胆战,赵树理不可能也不会被允许写出农村真实情况。所以《锻炼锻炼》也利用了当时一般文学创作惯用的歪曲生活真实的方法,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民间立场。作为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赵树理抛弃了一切当时粉饰现实的虚伪写法,实实在在地写出了农村出现的真实情况。干部就是这样横行霸道地欺侮农民,农民就是这样消极怠工和自私自利,农业社“大跃进”并没有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只能用强制性的手段对付农民„„艺术的真实,就这样给后人留下了历史的真实性。尽管以赵树理的主观创作意图而言,还不至于达到这样的深度,他只是想反映农村现状是怎样的一幅图景而已,而且从当时可能表达的方式来说,他也只能站在杨小四的所谓新生力量的一边,但从赵树理的艺术画廊里看,这篇作品分明是与描写农村“基层干部混入了党内坏人”的艺术精神一脉相承的,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连这点维护农民的立场都不能直接地表达出来。现实主义的方法冲破了作家的历史局限,只能在当时非常严峻的环境下,以它自己的方式达到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3、简述电影《李双双》中的民间隐形结构特征。
《李双双》的隐形结构是来自民间表演艺术中的“二人”模式,这在民间地方艺术中是很普遍的形式。在“二人”的表演艺术中,通常是一旦一丑,旦主丑从,丑角围着旦角转。著名的东北二人转艺术就是这样:“这男女二人不论表演什么故事内容,都是‘旦’起高,‘丑’走矮,‘唱丑的’围着‘包头的’转,以口、相、绝做‘滑稽表演’,作挑逗、戏弄之状,赞赏女性之美,讨女性之欢悦,旋解性爱之苦。”27从这一特点来看《李双双》的性格冲突,正是喜旺(丑)低而李双双(旦)高,喜旺围着李双双转,喜旺尽管在每一场冲突中都输于李双双,还是不断夸耀李双双的好处,直到最后亮出“先结婚,后恋爱”的包袱底,暗示了剧情所推动的二人冲突,其实是一种男女相恋爱的过程。剧情是以“夫妻打架”→“双双荐夫”→“约法三章”→“喜旺出走”→“双双迎夫”→“再次出走”→“夫妻和好”为线索,妙趣横生地展开了两人的性格冲突。由于隐形结构来自二人模式,所以除男女主角的戏外,别的角色都是扁形人物,只起了跑龙套的作用。这正是由“二人”的结构模式所决定的。
第三章 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
一、问答题:
1、以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为例,简述其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答:(1)小说往往选取日常生活场景为素材,选取生活激流中的一片微澜,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浓郁的诗意,从普通的事件反映时代的风貌。《百合花》反映的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小插曲。作者以她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女性的细腻委婉,从这一平凡小事中发掘了军队热爱人民、人民支持子弟兵的崇高精神风貌,从一个特定角度上揭示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2)善于组织生动含蓄、耐人寻味的细节描写,前后呼应,表现人物的风貌。《百合花》中三处提到那条新被子上的百合花,并以它为作品的题名,寓意深长。(3)对于人物塑造,作者擅长于针脚细密的心理描写。《百合花》通过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在借被子过程中引起的细微、隐蔽的感情波澜,层层揭开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之美。(4)精巧的艺术构思,自然清新的语言,寓意深长的细节描写,精细入微的心理刻画,创造出一种诗情与革命哲理相结合的优美的艺术境界,是《百合花》,也是茹志娟其他小说的艺术格调。
2、简述曲波《林海雪原》的结构特征。
答:在结构布局上,《林海雪原》带有比较明显的“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而且在传奇的意义上更加夸张了所谓“好人特别的好,坏人特别的坏”的模式,恰如小说里漂亮多情的女卫生员白茹与丑陋淫乱的女土匪蝴蝶迷的对照。但由于传奇作品本身所追求情节的曲折生动与故事的浪漫夸张的传统,正反两方的强烈对比反而强化了这种艺术效果。如围绕着奇袭奶头山的战斗一波三折:作品一开始通过渲染土匪许大马棒血洗杉岚站的悲剧,使作品沉浸在压抑悲痛的气氛之中。紧接着杨子荣智捉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虽给急于报仇的小分队带来了希望,可奶头山险恶的山势却又使大家一愁莫展,而久居深山的蘑菇老人的指点和林业工人出身的栾超家的攀援本领,使故事情节急转直下,小分队犹如从天而降的天兵,战斗激烈而痛快。围绕着智取威虎山的战斗,情节发展则更加扑朔迷离:从刘勋苍活捉“一撮毛”,杨子荣冒充许大马棒的饲马副官,以缴获的联络图为见面礼,单枪匹马闯进威虎山,到少剑波率领小分队在夹皮沟发动群众,一切都有惊无险。但天有不测风云,由于火车遭到伏击,小炉匠乘乱逃走,情况万分危急。杨子荣却临危不惧,处惊不变,巧施离间计,终于化险为夷。作品这种节外生枝,险象环生的故事处理方法,与民间说书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使故事大起大落,情节大开大阖,人物大忠大奸,情绪大悲大喜,把艺术各种要素都推向极致,反而产生了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四章 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
一、名词解释:
1、革命历史题材
答:1960年作家茅盾在中国作协第三次理事会(扩大)会议的报告中开始使用“革命历史题材”这一概念,指文学作品表现中共领导下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史。代表作有杨沫的《青春之歌》、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作品。
二、问答题:
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陆文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对其中发展脉络进行分析。
答:在五六十年代,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产生了一些至今仍不失某种经典意义,代表了那一段文学史艺术水准的文本。这类作品对战歌与颂歌文学范式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的作用。最著名的是被称为“三红”(《红旗谱》、《红日》、《红岩》)的几部长篇小说和《青春之歌》、《三家巷》等。战争题材是革命历史题材里最大的一个门类,其中,长篇小说《红日》可以算是优秀的精品。作者把写作战史和艺术创作巧妙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反映战役全貌的同时,把那些表面上看来大同小异的战斗场面描绘得各有特色。作品中塑造了解放军高级指挥官、中下级指挥员、战士、妇女和国民党将领等几个人物形象系列,而且塑造出一些富有个性的典型形象。《红日》是一部全景式的战争小说,除了写战场上的厮杀,还写了日常生活,写后方,写妇女,写爱情,把这些方面和战斗联系起来,以全面反映战争生活。作品在艺术表现中的缺点是缺乏含蓄,情感倾向过于外露,以至叙述上留下较大疑点。作者常常混淆客观叙述与主观叙述的界限,有损于叙述方式的和谐统一。
革命历史题材的一个特殊类型是描写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其中,描写重庆解放前夕“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中共产党人英勇斗争的《红岩》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它是一部用烈士的血写成的共产党人的正气歌和革命传统的教科书,是一部具有独特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悲壮的史诗。作品以昂扬的气势,浓重的色彩,豪迈的感情,刚劲的笔力,塑造了一个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战斗集体,一座巨型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英雄群雕。其中,许云峰和江姐是作者用墨最多、给读者印象最深的两个革命者的典型。在《红岩》中,符合人物性格和处境的心理描写,是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为了充分地揭示各种各样人物的灵魂,作者是适应着特定的斗争生活内容、情节发展、环境需要而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其中进行高度艺术提炼的个性化的行动和对话,是最有力的手法之一。
2、简述老舍《茶馆》的艺术结构特征。
《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三个社会生活场赴,在这三个场赴中,一方面描绘了北平风俗的变迁,另一方面三个旧时代共同表现出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表现出不断衰退的局面。《茶馆》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老舍选取“茶馆”作为剧本的场赴颇具匠心,他避开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描绘,只是描述这些历史事件在民间的反响,将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从而避开了时代共名的简单、僵化与专断,发挥了作家熟稔旧北平社会生活与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优势。为达到这一目的,“茶馆”这一地点是一个颇具匠心的选择,“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从社会上层到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茶馆登台亮相。剧本以描写人物为主,老舍对北平口语与旧北平人物心理的熟稔,使得他能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制造出内在的戏剧冲突。《茶馆》短短三幕戏,塑造了几十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概括了五十多年的历史,显示出老舍高超的艺术功力与艺术才能。
3、比较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与杨沫的《青春之歌》,谈谈五四时期与20世纪50年代文学表现知识女性的联系与差异。
答:1928年发表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以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环境为背景,描写了小资产阶级在追求幻灭后的内心**,塑造了莎菲女士这一形象。《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在表现知识女性的手法上都大胆直露,揭示出女性丰富的内心体验,投射出时代的政治色彩;彰显出超越世代的独立女性意识,试图探寻知识女性的成长道路及其未来走向,对女性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展示出人物的矛盾性、复杂性,以及在男性话语世代的生存状态。但是丁玲的作品可以看成知识分子时代病的延续与总结,莎菲身上有灰暗隐晦的色彩,林道静以正面的积极的形象向社会发出呐喊,实现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不同。以巴赫金“成长小说”理论来看,“性’与“政治”的并置构成了青春之歌这部“成长小说”特有的艺术风貌。这主要表现在主人公林道静的塑造上。
第五章 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
答:毛泽东在1956年5月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2、“干预生活”文学创作
答:1956年中国作协提出的、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的创作主张。当时,文艺创作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和回避生活中重大矛盾的现象。“干预生活”的倡导者认为:作家不能也难以无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干预生活”就是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即作家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勇敢地去探索现实生活里的问题,把它们揭示出来,给腐朽、落后的事物以狠狠鞭打,并且呼唤与鼓舞人民与种种阻碍我们事业前进的丑恶现象作斗争,以推动历史前进。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邓友梅的《在悬崖上》等最早体现了这一主张。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3、“探求者”派
答:指1957年江苏一批年轻的作家陈椿年、高晓声、方之、陆文夫、梅汝恺等在当时“双百方针”鼓舞下,酝酿成立的一个同人文学刊物。他们提倡文学应该打破教条,大胆干预生活,当时只写成《探求者文学月刊社章程》和《探求者文学月刊社启事》,《启事》没有发表,刊物更没有成为事实。但在反右运动中,因《启事》里有文学应该打破教条,大胆干预生活等内容,其成员均被打成右派分子。
二、问答题:
1、比较丁玲的《在医院中》和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主题。答:丁玲《在医院中》主要是描写知识分子科学民主思想和责任感与官僚主义、农民小生产习气的矛盾;《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创作于1956年,在五十年代,22岁的青年有政治热情,但却没有政治上的成熟。从发表的时间看,这应该算是他的处女作。新中国1949年建立,1956年离它只有七年时间,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有生气的新生时期。当时的年轻人,像年轻的王蒙他们这样的年轻人,就处在这个特别向上,特别热情的时期,他们和共和国保持同步的状态,他们是从内心里面拥护、热爱祖国,热爱共产主义的理想。当时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歌,折射出那时年轻人的心态:实际上就是他自己的心态在作品中的一种折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青春情怀,在满怀激情、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情况下,由于官僚主义的盛行或者说是涉世未深,因而处处碰壁的一种矛盾心里。
第六章 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呼应
一、问答题
1、简述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我国历史题材创作繁荣的原因和状况。答: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我国出现过一个短暂的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局面。首先,以“双百”方针的提出为标志的文艺政策的调整,打破了无形中形成的题材方面的禁忌,为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而1957年的反右运动,文艺界对“现实主义深化论”、“干预生活”的文学思潮的批判,又形成了新的禁区,使得作家不得不回避直面人生、指陈时弊的创作,只能转向历史,以曲喻隐指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现实的多层次的体验与感受。1949年以前一些活跃的作家,如田汉、曹禺等,原来都从事现实题材的写作,1949年以后由于对“新生活”的陌生,在写作上出现了平庸乃至停滞的现象,历史题材创作为他们提供了新的领域,这些老作家也成了当时这种繁荣局面的主要支撑者。此外,在旧戏整理、旧戏改革运动中,一些知识者企图在其中寄托自己的情怀,而民间文化形态也寄生于传统的“清官戏”、“鬼戏”等类型上得以保存下来,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包容性。
2、简述田汉剧作《关汉卿》中关汉卿形象的象征意味。
答:关汉卿象征的是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所以他在行动中是毫不犹豫的,在心理上也是毫不动摇的。他是单向的,扁平的。为了使之不流于单调,田汉特意设计了一个反面的知识者形象--统治者的帮凶叶和甫作为对照。叶和甫担任的是一个劝降的角色,与只遵循“正义”、“理想”原则的关汉卿的形象不同,他遵循的是“现实”的原则。关汉卿只顾虑如何“为民申冤”,而叶和甫则只考虑声名富贵,主张“做事说话就得把谁硬谁软好好地掂量一下”.剧本中关汉卿自然看不起叶和甫,斥之为杂剧界的败类,活得像一只老鼠。田汉为了让冲突更加激烈,还让叶和甫在狱中劝降时挨了关汉卿一个巴掌,象征着理想和现实两种原则的决裂。这个情节事实上也暗示了一种极端的处境,即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知识分子要么坚持自己的使命、理想与人格,要么就只能陷于堕落的境地,舍此别无选择。剧本中关汉卿作为一个英雄形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但作家田汉让知识分子在两种选择面前表现为如此尖锐的冲突,则暗示了其内心非常耐人寻味的一种心理张力。
3、简述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中对知识分子心声的曲折表达:
答:陈翔鹤在《陶渊明写 》中塑造的陶渊明形象,强调的不是达观的生存态度,而是潜藏在这种达观态度后面的感慨与“殷忧”.小说中的陶渊明,自觉地与权力中心--不论是精神上的权力中心,还是现实的政治权力中心保持一种疏离关系,前者如他对庐山法会上慧远和尚的“傲慢、淡漠而又装腔作势的态度”的否定,后者如他对慕名而来的声威赫赫的刺史檀道济的反感与厌恶。这两种权威,在小说中都以一种讽刺的笔调写出。表面上看,陶渊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生死观与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仅仅是一种义理上的分歧,实际上,陶渊明貌似达观的生死观背后隐含着沉痛的精神经验,那就是对整个道德沦丧、乾坤淆乱的时代的疏离与拒斥的关系。小说结尾将这种整体性的疏离直接通过写《挽歌》与《自祭文》的情节表达出来,也为陶渊明的生死观作了一个形象的解说。
第七章 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
一、问答题:
1、以《阿诗玛》为例,简述“十七年”间我国作家在整理与改编民间文学作品时艺术处理上的特征。
答:《阿诗玛》是云南彝族撒尼人的民间叙事诗,被撒尼人民称为“我们民族的歌”。《阿诗玛》的整理,采用的方法是“总合”的整理法,实际上是“将二十份异文全部打散、拆开,按故事情节分门别类归纳,剔除其不健沟的部分,集中其精华部分,再根据突出主题思想,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故事结构等等的需要进行加工、润饰删节和补足”。但是问题在于,判断什么是“不健沟的部分”、什么是“精华部分”、采用什么样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突出什么样的思想以组织整个叙事,其标准必然要依据当时时代共名的要求。《阿诗玛》在撒尼人民中间广泛传唱,仍然是一个活的传说,远远没有形成比较定型的讲法,作为流传时间较长的叙事诗,在长期广泛的传承过程中,必然会掺入后来各个时代撒尼人的社会生活内容,各地的流传的版本很不一致,流传时间的长久与流传地域的广泛必然会导致长诗异文很多,要整理出来一个能被所有人接受的“定本”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这并不等于整理者就有特权去改造长诗的真实面目。在50年代的整理过程中,原来流传的长诗中的民间的暧昧复杂的因素被有意识地遮盖,而将之改造、简化为一个符合50年代的时代共名的阶级斗争故事。其基本情节是:撒尼阿着底地方一户穷人家生了一个女儿阿诗玛,她美丽善良,深得父母及乡亲的喜爱,地主热布巴拉家慕名欲娶阿诗玛,说媒不成,于是用卑鄙的手段抢亲,阿诗玛哥哥阿黑闻讯赶回,闯过对手设置的重重阻挠,救回阿诗玛,热布巴拉家向恶神崖神祷告,崖神发洪水挡住兄妹两人的归路,阿诗玛化为回声。这显示出整理者在整理过程中是有意识地以时代共名作为整理标准的,这就不能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扭曲了非汉民族的历史记忆。
2、简述老舍《正红旗下》的语言特征。
答:老舍小说《正红旗下》的语言艺术很值得称道,作者把理性的反思融入形象的描绘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含蓄的讽刺笔调,特别适合小说所要表现的民族风习与反思国民性的需要。这在上述对旗人的“生活的艺术”的描绘中已可以看出,再略举一例,如书中对定大爷的描写:“他的字写得很有力量,只是偶然地缺少一笔两笔,或多了一撇。„„他没学会满文,也没学好汉文,可是自信只要一使劲,马上就都学会,于是暂且不忙着使劲„„他自居为新式的旗人,既有文化,又宽宏大量。他甚至同情康、梁的维新主张与变法。他的心地良善,只要有人肯叫‘大爷’,他就肯赏银子”.“自幼儿就拿金银锞子与珍珠玛瑙作玩具,所以不知道它们是贵重物品。因此不少和尚与道士都说他有仙根,海阔天高,悠然自得。他一看到别人为生活发急,便以为必是心田狭隘,不善解脱。„„他渺茫地感觉到自己是一种史无前例的特种人物,既记得几个满洲字,又会一两句汉文诗,而且一使劲便可以成圣成佛”.这种概括性的描绘很有力度,既起到了简洁地介绍人物的作用,又融评价于描绘之中,婉而微讽而又穷形尽相,非常耐人回味。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
一、名词解释:
1、“两结合”创作方法
答:1958年3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谈到诗歌创作时,指出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据此,周扬在《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文章说:“毛泽东同志提倡我们的文学应当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结合,这是对全部文学历史的经验的科学概括。”
2、“三家村”
答:“三家村”,本义是乡间人居寥落的地方。1961年9月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为“丰富刊物内容”“活跃气氛”“提高质量”开辟了一个专栏“三家村札记”,该专栏邀请北京市委书记邓拓、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廖沫沙三人合写,他们约定,文章以一千字左右为限,每期刊登一篇,三人轮流写稿。作者由三人取一个共同的笔名:吴晗出“吴”字,邓拓出“南”字(笔名“马南邨”),廖沫沙出“星”(笔名“繁星”),合称“吴南星”。
3、“文革地下文学”
答:在文革十年里,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下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如“文革”期间老作家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等。还有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4、“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答: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共分十条内容,包括文艺黑线专政论、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文艺上反对外国修正主义并点名批判了一批文艺作品。纪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党,给以后的文艺界造成极大的祸害。1979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建议撤销1966年2月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请示》,同意撤销《纪要》。
5、“白洋淀诗派” 答:“白洋淀诗派”自觉地探索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写作,他们与北京等地的地下文学沙龙的成员,形成了当时潜在写作中较有规模的现代主义诗歌运动。其主要成员有姜世伟(笔名芒克)、岳重(笔名根子)、栗世征(笔名多多)等人,他们的诗歌相对来说具有更纯粹的现代主义特征,直接预示和影响了“文革”后诗歌领域的现代主义探索。
二、问答题:
1、简述“革命样板戏”的民间隐形结构特征。
答:真正决定“革命样板戏”的艺术价值的,仍然是民间文化中的某种隐性结构。如《沙家浜》的角色原型,直接来自民间文学中非常广泛的“一女三男”的角色模型;《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则暗含了另一个“隐性结构”--道魔斗法。以《红灯记》中的“赴宴斗鸠山”一场为例,这是全局的高潮戏,也是最富于民间趣味的一折。观众在这里期待的,既不是鸠山取得密电码,可也不是李玉和保住密电码,这些都是早已预知的情节。观众真正期待的,是鸠、李之间唇枪舌战的对话过程,它们由此得到的仅仅是语言上的满足。它体现了民间“道魔斗法”的隐性结构,一道一魔(象征了正邪两种力量)对峙着比本领,各自祭起法宝,一物降一物,最终让人满足的是这种变化多端的斗法过程,至于斗法的目的却无关紧要。在文革文学中,由于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阶级斗争理论来实现国家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的全面控制,民间文化形态的自在境界不可能以完整本然的面貌表现,它只能依托时代共名的显形形式隐晦地表达。
2、简述牛汉《半棵树》中“半棵树”的象征意义。
答:半棵树象征着不屈的生命,象征着知识分子不屈的抗争与战斗的传统——被斫去了一半身躯却依然坚韧不拔、生命不息的意象,鲜明地体现了文革中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形象,而诗歌最后一段的突然转折,则又显示出一种惊人的清醒。
3、简述穆旦《神的变形》中的潜在神话结构。
答:《神的变形》同时有一个潜在的神话结构,就是从弥尔顿以至浪漫主义思潮以来的“神魔争斗”的神话原型,在这个原型中,“魔”是代表争取自由的反抗者的形象出现,穆旦运用这个原型却对之作了反讽式的处理,这不再是近代式的朴素的“压迫——反抗”的戏剧,他发现“反抗者”也可以成为压迫者,而人的历史仍是循环的怪圈。这其实也展示了一种现代主体的分裂:无论是神、魔还是人自身的理智与感情,其实都是这个现代主体的不同侧面。
第九章 “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
一、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
答: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2、“知青文学”
答: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王安忆、孔捷生、叶辛、王小波、张抗抗、张辛欣、铁凝等,代表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
二、问答题:
1、何谓“伤痕文学”?它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与存在着什么不足? 答: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所产生的影响:(1)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而且是对文革及其之前的“瞒”和“骗”的创作方法的否定,从而恢复了文学的“真实性”。(2)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的久违了的悲剧精神;(3)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画,从而摆脱了十七年和文革中文学只能反映“工、农、兵”甚至只能以“英雄人物”为创作重心的教条规定。不足之处在于用愤漑的方式来揭露文革造成的伤害,表现的主题过于狭隘,在艺术手法上也不够成熟。主要是短篇小说的创作,没有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伤痕文学所承载的历史使命过于承重,失去了文学的本体特征。
2、分析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被作为“新时期文学”开端的标志的原因。答:刘心武的《班主任》通常被称为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小说中以一个班主任的眼光,忧虑地审视那些年少的学生,在那个文化荒芜、思想被钳制的“文革”年代,深受毒害所发生的思想变异。他所刻画的宋宝琦和谢惠敏两个少年的形象是深有意味的,愚民政策使宋宝琦变成了一个愚昧无知的“小流氓”;而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在谢惠敏这个一向被认为“品学兼优”、“驯服听话”的学生身上,其幼稚无知竟与宋宝琦并无本质区别,特别是她那僵化的思想言行,说明她已失去了一个少年应有的活泼和朝气,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小说相当尖锐地揭露了“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不仅造成了经济的崩溃,社会的混乱,而且严重毒害、摧残下一代的精神,使民族精神失去创造活力与生机。小说最后发出“救救孩子”产生历史呼应,表明关注人的精神解放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世纪性的课题。
3、为什么说巴金的《随想录》堪称是一座用纸和笔建立的文革博物馆?
答: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釜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如那几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赴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事实上整整一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
第十章 面对劫难的历史沉思
一、名词解释:
1、反思文学
答:反思文学是以总结建国后27年间的历史经验教训为特点的、带有鲜明的回顾和反思性质的作品。这批作品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对反右斗争、大跃进、反右倾、大抓阶级斗争、四清运动、反修防修等错误政治运动与文化大革命的内在联系,从哲理的高度进行深入的再认识、再评价,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原因。以防悲剧重演。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的《黑旗》等小说是“反思文学”的代表作。
二、问答题:
1、简述王蒙《海的梦》的反思主题。
答: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一段情绪活动的描述,浓缩了一代人的惨痛经历和沧桑体验,同时又是对他们这代人的理想主义及其实践过程的反思,在这里,个人的坎坷遭遇和国家民族的历史灾难已经被自然地连为一体,或者说,作者在自身的遭遇中看到了历史的曲折进程和未来发展,在理性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前提下,个人生命的价值在这一结合中显示了超越性的意义。
2、简析公刘《哎,大森林》中的“大森林”意象。
答:大森林的意象具有复杂的内涵,包含着矛盾的思想和情感意向。它既有喧嚣的波浪,但又覆盖着沉默的止水;富有弹性的枝条和饱含养分的叶脉喻示着生命,但又会枯败;既哺育希望,又掩盖死亡„„相互对立的意蕴品质和导向被统一在大森林的意象之中,使诗中所表达的心理和情感内容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一方面是作者的深情呼唤:“我爱你,绿色的海!”;另一方面是痛苦和怀疑,“难道这就是海?!这就是我之所爱?!”而这种痛苦又是双重的,“我痛苦,因为我渴望了解;我痛苦,因为我终于明白”,它既产生于苦苦探求的过程之中,又产生于获得答案之后。这种正反复杂因素在同一意象中的并存、对比和曲折发展,体现了公刘的反思所具备的辨证特色,使他的思考交织着对历史的反思和未来的忧虑和警醒。这也决定了诗歌所表达的炽热情感的痛苦内质,这种痛苦不仅仅来自个人,而更是在个人的痛苦中凝集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切关注,这使诗歌在激愤中又显得沉郁、冷峻,甚至辛辣,对现实的剖析入木三分,让人不寒而栗。融解着炽热而痛苦情感的冷峻与辛辣,还会诱发奇特的联想和意象,从大森林的意象分头出发展开联想,与孕育生命的“摇篮”相对立的,封闭记忆、遗忘历史的竟是“棺材”的意象,它所包含的意蕴让人感到震颤。
第十一章 为了人的尊严与权利
一、问答题:
1、简述“文革”后我国文学创作中人道主义思潮兴起的原因。
答:“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深重的灾难,其中最大者莫过于极左政治路线统治下的意识形态对人性的戕害与摧残。在那个时代,人不再是人,而是被异化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一部分人被迫成为“阶级敌人”而失去做人的资格,一部分人因为“以革命的名义”摧残同类而沦为兽性发泄,也失去了做人的尊严与自爱。“人民”成了一个被架空和任意填塞的名词,成了权力者实施残酷专制、谋取政治私利的遮羞布,而作为个体的人则成了“螺丝钉”,完全失去了独立意志的可能。“文革”期间所发生的种种惨无人道的悲剧,不管是身居高位的国家主席被随意迫害致死,还是无辜小民被任意蹂躏,而作恶者往往又是受害者,受害者也难免在无意间伤害了别人,人性的丑陋充分暴露,但所有这些,都是在国家意志下,在“发扬革命传统”,“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冠冕堂皇的口号下行使的。“文革”结束之后,人们对于十年浩劫的痛苦回忆,对于历史的反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人”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认识,“人们迫切地需要恢复人的尊严,提高人的价值”。“文革”后的文学艺术创作,从一开始就自觉地承担了这个历史任务。
2、简述张贤亮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对民间情义的表达。
答: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在极左政治路线所造成的中国农村经济极其凋敝的社会背景上,刻画了朴讷、勤劳、本分的农民邢老汉的形象,他善良、诚实,对生活所求甚少却又不能得到满足。50年代初,随着国家新的政权的诞生和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邢老汉曾一度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他分得了几亩地,也在四十岁那年成了家,他本以为可以以简朴的方式,按照传统中国农民的娶妻、生子,温饱有余的简单理想渡过他的一生。但之后的命运却出乎意料的坎坷、悲惨,他的理想几度复萌、几度退缩,却一再受到天灾与人祸的无情摧折。第一个妻子病故,邢老汉不仅失去了妻子,也把几年的积蓄全部用完,这是天灾。不过这并不使老汉丧失希望,他很快又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正当他张罗着重新建立家庭的时候,农村“大跃进”运动不仅没有兑现“共产主义”的许诺,连再讨个老婆希望也成了泡影,这回是人祸。70年代的大饥荒反而使这个原来穷得娶不起媳妇的庄稼汉得到了酸楚而温暖的家庭生活,她是一个来自临省逃荒女子,这算是因祸得福。但不久她因迫于政治原因(她是一个富农,“文革”期间有些地方甚至不准这种身份的人在灾年里逃荒讨饭,更不用说是私自出逃和婚嫁了)悄悄地离开了老汉。为了排遣失去女伴的寂寞,老汉养了一条黄狗。但作为他生活的唯一安慰和寄托的狗,也在当时匪夷所思的“打狗运动”中被枪杀了。邢老汉终于在这接踵而至的打击下凄然老去,这是一曲凄婉的挽歌,又是一篇极其严厉的控诉辞,也是对朴素的民间情义的深情颂歌,朴实、沉郁、凝重而又动人心魄。
第十二章 感应着时代的大变动
一、问答题:
1、简述陈奂生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陈奂生的精神,典型的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的没有自主权的小生产者的画像,包容着丰富的内容,具有现实感和历史感,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作者陈奂生既抱有同情,又对他的精神重荷予以善意的嘲讽,发出沉重的慨叹,这种对农民性格心理的辨证态度,颇具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精神传统。
2、简述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中的讽喻意味。
答:《假如我是真的》是一个相当精彩的社会讽刺剧,剧作者巧妙地通过李小璋的行骗和被戳穿的过程,对干部中存在的特权现象予以无情的剖析和辛辣的嘲笑,体现了剧作者出色的喜剧才能。作家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安排、戏剧手段和人物语言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比如,一开始李小璋虽然有意行骗,却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计划,甚至也没有立即想到要通过诈骗来达到从农场调回城里的目的,他起初只是为了骗得两张戏票。但一旦开始行动,他的骗局却会连连成功,而且看来简直是轻而易举,更多的不是精心谋划,只要顺水推舟就行了,关键是他已经掌握了特权阶层的弱点和他们的交往原则、交往语言,这不仅反映了现实社会存在的特权特行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尖锐地揭示了以权谋私、相互利用的党内腐败之风的危害性。作者还设计了一些精彩的细节增强讽刺和喜剧效果,一瓶由李小璋灌制的假茅台酒,在这个特权圈子里几经转辗,最后竟又回到了他的手中。这一细节的设计,既符合现实主义戏剧道具设置的经典规范,即一个道具应该贯彻剧情的始终,又赋予道具巧妙的象征意味,可以说这瓶假酒就是特权人群的交往规范、交往语言和交往实质的集中体现,其中浓缩了丰富的喜剧因素和讽刺意味。另外,剧本还让李小璋在骗局被揭穿后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他的一句辩护辞“假如我是真的”,道出了那种社会特权现象的实质,它的“无可否认”更增加了剧本的讽刺效果。
第十三章 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
一、问答题:
1、简述汪曾祺小说《受戒》的主题。
答:《受戒》中表现的就正是这种传统文人追慕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这种“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作者是爱世间的,对之有无法割断的牵系,在态度上也就特别宽厚通脱。《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明海和小英子,实际上的主人公却应该是这种“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这个桃花源中诸多的人物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其情感表露非常直接而且质朴,他们虽然都是凡夫俗子,却没有任何奸猾、恶意,众多的人物之间的朴素自然的爱意组成了洋溢着生之快乐的生存空间。作者以一种通达的甚至理想化的态度看待这种生活,没有丝毫的冬烘头脑与迂腐习气,他塑造的这个空间是诗意的,而又充满了梦幻色彩。
第十四章 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
一、名词解释:
1、“朦胧诗”
答: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第十五章 文化寻根意识的实验
一、名词解释:
1、“寻根文学”
答: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二、问答题:
1、试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寻根小说的美学倾向。
答:(1)、文化寻根小说在美学倾向上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以及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2)、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审美方式的同时,又渗透了现代的意识倾向,既富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又融合了现代感的美学倾向。(3)、新颖的审美形态,投射在他们那融合了现代与传统、特别富于想象力的艺术风格中。(4)、生发于作家主体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通过对具有生命活力的人格形象表达出文化魅力,并以此完成一种人格境界的美感塑造。
2、论“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影响。
答:(1)魔幻现实主义使中国作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开始注重中国人自己的思维向度、文化品位和精神意向。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大特征是以拉丁美洲的现实生活为土壤,把西方现代主义的手法融合在本土的文学传统中,从而表现真实的现实生活。这一点可以从“寻根派”作家们的文学主张上体现出来:他们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2)魔幻现实主义为中国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经验与写作技巧,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中国文学开始由“写什么”转向“怎么写”。魔幻现实主义为中国作家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写作系统。它那“化腐朽为神奇”的奇特想象,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作家的想象力,为中国作家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冲动。许多作家在创作时,有意识地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经验,在语言、文体、叙事等方面,对自己的写作理念进行格式化与升级。(3)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中国作家开始有意识地审视人与文化的关系。在“寻根文学”作家的小说中,生命和文化的相互制约、冲突、适应,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表现。这些生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人性体现者,而是刻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反过来说,“寻根文学”作家笔下的人物,是附着于文化之上的生命符号。3、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提出文学“寻根”的原因是什么?
答:寻根文学虽有别于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但又是两者合乎逻辑的发展。由反思文学来看,它标志着文学视野由政治层面转向文化层面;由改革文学来看,寻根文学不过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现代与传统相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回声。它是对西方现代派的反拨。(从新感觉派小说开始,现代派一直被拒绝,改革后现代派再度影响中国。79年“星星”画展,绘画始终是在各类文化变革中最前卫的。)受拉美“文学爆炸”影响。(拉丁美洲从60至80年代出了许多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80年代初期,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作家影响和刺激极深。再如秘鲁的略萨,阿根廷的博尔赫斯,拉丁美洲的作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现代主义影响,都立足于本土、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印第安人——印第安文化,黑人——黑人文化,最古老的文化——玛雅文化)
第十六章 先锋精神与小说创作
一、名词解释:
1、马原的叙事圈套: 答: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马原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置于比情节因素更重要的地位,他广泛地采用“元叙事”的手法,有意识地追求一种亦真亦幻的叙事效果,形成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事实上,这使他不仅致力于瓦解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更创造了一种对现实的新的理解。
二、问答题:
1、简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先锋小说”。
答: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股非理性主义浪潮,先锋小说迅速地吸收、借鉴、模仿西方非理性主义作品,凭借一股非理性的力量对传统与理性、乃至于对文化本身进行亵渎,声势颇为浩大。先锋小说在小说观念的拓展、小说叙事方式的更新、小说语言的实验和小说风格的多样化方,在技法上大量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外壳,但其内因却与东方非理性主义大有干系,东方的虚无主义传统是其接受外来文化的内在文化心理机制,据此可以认为,中国的先锋小说并非真正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小说,。
2、简述孙甘露小说语言的实验性。
答:孙甘露的小说语言实验,导致的是超现实主义诗歌式的梦态抒情、冥想与沉思,他使得诗情的舞蹈改变了小说语言严格的行军,语言不再有一个指向意义的所指,而是从惯常的组合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自己,并做出一些颇具难度的姿势。在这种超现实主义式的语言中,语词不再指向现实,也不具有主体赋予的象征或隐喻意向,它们从表意功能中滑脱,成为一些自由的语象,在文本中自在地游走。
第十七章 生存意识与文学创作
一、名词解释:
1、“新写实”小说
答: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二、问答题:
1、结合莫言、刘震云、刘恒等作家的创作,论述新时期历史文学的创作。答:新时期历史文学的创作受文化寻根思潮的影响,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有意识地拒绝政治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作家以抗日战争作为背景,把政治势力之外的民间武装或民间社群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刻意突现出充满生命力的民间理想状态,把一种充沛饱满自由自在的民间感情作为精神支撑。例如陈忠实《白鹿原》和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温故一九四二》等新时期历史小说,都在民间世界的艺术上表现出越来越丰富的色彩。作家将历史当做意念中的历史,按自己的理解篡改历史,充分发挥想象之能事以虚构故事,历史变成一个标志一个符号,它的真实性不复存在。
2、试论新历史主义对于新历史小说的主要影响。
答:“新历史主义”这个称谓大概受启于八十年代美国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样式,但新历史主义小说与美国新历史主义批评并没有直接和实际的联系。新历史小说几年来一直在沿续,只不过特定的文化语境引发了更多的作家趋向“历史”,从而形成新历史小说趋向中的一个阶段性的高潮。1978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与“传统的现实注意小说”.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1)为了表现他们的哲学观念,往往在作品中强调有欲望引发的“偶然事件”对人命运的强大影响,表明历史发展的荒诞性与无规律;(2)在叙述方式上开始向现实主义小说靠拢;(3)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
第十八章 社会转型与文学创作
一、名词解释:
1、网络文学
答: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传统文学和电脑网络碰撞的产物,随着电脑网络的延伸和普及,在网络上创作、发布(首发)和流传的作品为主流自由的,随意的,不功利的,而且并不以纸媒的发表为最终目的,它具有的独特性、前沿性和复杂性。网络可资利用的特点有二:一是开放性,二是多媒体性。网络创作呈现开放态势,它永远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2、晚生代文学
答:“晚生代”是继“先锋派”之后中国文坛最有活力的群体。大概包括何顿、述平、朱文、韩东、吴晨骏、毕飞宇、刁斗、东西、鲁羊、李洱、西飏、鬼子、熊正良、荆歌、石舒清、刘继明、吴玄、艾伟、麦家等人。他们大部分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成名于90年代中期前后。他们的作品有一个总体倾向就是回归现实主义写法,直接描写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现实,重视讲述吸引人的生活故事。“晚生代”最初的命名者不知出于何种考虑,应该是相对于“先锋派”而言,大概是指他们生之晚矣,没有赶上在80年代风光。
3、下半身写作
答:所谓下半身写作,指的是一种坚决的形而下状态。所谓下半身写作,指的是一种诗歌写作的贴肉状态,就是你写的诗与你的肉体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所谓下半身写作,追求的是一种肉体的在场感。注意,是肉体而不是身体,是下半身而不是整个身体。因为我们的身体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传统、文化、知识等外在之物异化了,污染了,它已经不纯粹了。而强调下半身写作的意义,首先意味着对于诗歌写作中上半身因素的清除,上半身的东西包括知识、文化、传统、诗意、抒情、哲理、思考、承担、使命、大师等等。
二、问答题:
1、关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之交是否存在文学的“转型”,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你对此有何看法?
答:多数人认为20世纪八、九十年之交存在“转型”。要点:(1)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文学现象(2)海外文化和文艺思潮的冲击(3)文学界的思想论争(4)从中心走向边缘。
2、简述20世纪90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
答:(1)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一方面表现为商业文化对文学的猛烈冲击,使得文学商品化、泡沫化;另一方面文学又按照自己的美学逻辑顽强发展。(2)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多元景观中,既有后“先锋”小说、诗歌,也有“新写实”、“新体验”、“新市民”、“新现实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创作;既有各种极具女性意识的作品,也有通俗小说、影像艺术等大众文化作品,它们在90年代的文坛上争奇斗艳,形成了文化、文学多元化的发展格局。(3)在后现代主义与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90年代的文学叙事方式由宏大叙事向日常叙事转变。以“新写实”、“新生代”为代表,在“历史—集体—启蒙”的宏大叙事结构之外,重新开辟关注普通人的叙事空间,日常生活被赋予了特有的美学价值,呈现出叙述立场上的“个人化”写作。
第十九章 个人立场与文学创作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20世纪90年代小说“个人化”的看法。
答:(1)进入90年代,文学以及整个人文学科在新的社会变革中失落了原来的地位,而趋于社会文化空间的边缘化。所谓“个人化”就是作家不再依照对社会的共同理解来进行创作,而是以个体的生命直面人生,从每个人都不同的个人体验与独特方式出发,来描述自己眼中的世界。(2)“个人化”在90年代小说中得到强化,更多地为表现由个人观点出发去理解社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的态度和情感。最为突出的一些作家张承志、王安忆、韩少功等,他们都以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向现实社会提供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思想表达,因而也履行了自己对于时代所承担的那一份职责。(3)由各种个人立场的写作构成了日益丰富而喧哗的多元化格局,使整个的文学创作空间相对地走向了自由,而很多作家逐渐发展起了独特成熟的个人创作风格,写出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史铁生《我与地坛》、王小波《黄金时代》等堪称是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
第二十章 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
一、问答题:
1、比较张洁《方舟》和王安忆《弟兄们》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答:张洁和王安忆以不同的女性视角,关注女性命运,用文学建构了各自独特的女性话语。同为女性,同写女性,她们都深知女人之处境,对女性生命有着深邃的观察和独到的思考。《方舟》和《弟兄们》代表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女性建构自我的不同倾向。《方舟》堪称一部女性生活的艰辛“创业史”。小说展示了三位独身知识女性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种种艰难挫折,和她们互相扶持在窘境中不懈努力的历程。《弟兄们》探讨的主要是“一种纯粹精神的关系,如没有婚姻、家庭、性爱来做帮助和支援,可否维持。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女子,却为着相同的目标,怀着相同的期许——谋生亦谋爱,这是女性生存的本真状态。王安忆从女性自身出发进行探索,并以此为契机关注女性自身的命运:妻性和母性如何在男性的软硬兼施下屈服变节或丧失警惕,充当了解构女性自我的帮凶,这正是女性真实的和长期被遮蔽的存在。张洁在寻求两性平等的进程中富含对立仇视情绪,激昂亢奋,试图模糊两性差别,强凋两性之同;王安忆则刚中有柔,承认两性差异,强调女性应保持发扬自己的特性,呈现出颇具民族特色的中庸姿态。从女性独特经验出发,对现代文明、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质询,张扬了女性的内审意识,完成了女性自我意识由内到外的深层变革。
第二十一章 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
一、问答题:
1、试析王安忆《长恨歌》的主题和艺术特征。
答: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通过上海市民王琦瑶一生的悲喜剧,展示出丰富的都市民间的历史场赴和文化记忆。《长恨歌》写小市民王琦瑶的人生三部曲:年轻时代参加上海的选美活动,一举成名,随即又成了国民党某要员的外室,辉煌与腐烂共生;中年时代蛰居上海弄堂,与一群游离于体制外的市民整日沉浸在怀旧中,并演出了一场多余人的爱情悲喜剧;老年时代适逢改革开放,旧上海的繁华梦又重新发出迷醉的诱惑力,结果吸引了一批粗鄙腐烂的寄生者,作为旧梦象征的王琦瑶被谋杀。小说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写了上海近四十年的命运,意蕴丰富地象征了上海的市民文化本身的生命力与魅力。
《长恨歌》对于上海商业化大都市的艺术表现,摒弃重大社会政治事件展示,将其推向叙事的深层背景,融化在平淡的叙事之中。有意回避王琦瑶社会关系,时代对命运的直接影响,从叙事场景到人物设置拒绝二元对立结构模式,以平常生活情境取代异常戏剧冲突,以舒展平缓叙述取代紧凑激烈行为叙述,并侧重于理性思考与阐发。作家并不在决人物形象刻意塑造,而是将人物融会到上海的文化精神与历史的生活情韵中。在此,弄堂与小姐便是上海精魂的体现者。王琦瑶
第五篇:外国文学史重点总结及试题答案
外国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五)一、单项选择题
1.同中国诸神比较,希腊诸神最大的特色是(C)。
A.力大无比 B.长生不死 C.人与神同形同性 D.庄重威武
2.《奥德修纪》突出的主题是(B)。
A.和平B.冒险精神 C.宗教 D.来世思想
3.《列那狐传奇》中的列那狐是(A)。
A.市民的典型 B.奴隶主的典型 C.封建贵族的典型 D.神职人员的典型
4.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指的是(C)。
A.《伊利昂纪》 B.《创世记》 C.《埃涅阿斯纪》 D.《罗兰之歌》
5.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句话的出处是(C)。
A.《君主论》 B.《人论》 C.《哈姆莱特》 D.《伪君子》
6.18世纪感伤主义文学流派的发源地是(A)。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7.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正面形象是(B)。
A.格列佛 B.鲁滨逊 C.汤姆.琼斯 D.浮士德
8.英国诗人弥尔顿的代表作《失乐园》中,亚当、夏娃被逐的故事取材于(B)。
A.《旧约.士师记》 B.《旧约.创世记》 C.《新约.路加福音》 D.《旧约.出埃及记》
9.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是(B)。
A.华兹华斯 B.雪莱 C.拜伦 D.约翰.济慈
10.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抒情诗人是(B)。
A.普希金 B.茹科夫斯基 C.雷列耶夫 D.莱蒙托夫
11.梅里美后期极富浪漫色彩的爱情悲剧小说是(C)。
A.《高龙巴》 B.《查理第九时代轶事》 C.《卡门》 D.《情感教育》
12.最能表达简.爱反对以男性为中心的妇女观的话是(B)。
A.我不是贤良淑女,我是我自己 B.我不是天使,我是我自己
C.我不是玩偶,我是我自己 D.我不是附属品,我是我自己
13.美国第一部反蓄奴制的现实主义小说是(A)。
A.《白奴》 B.《汤姆叔叔的小屋》 C.《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D.《汤姆.索亚历险记》
14.狄更斯仅有的一部直接反映劳资矛盾的小说是(D)。
A.《老古玩店》 B.《董贝父子》 C.《大卫.科波菲尔》 D.《艰难时世》
15.被誉为苏联革命英雄史诗的长诗是(C)。
A.《放开喉咙歌唱》 B.《穿裤子的云》 C.《好》 D.《列宁》
16.纪德唯一的长篇小说是(B)。
A.《田园交响曲》 B.《伪币制造者》 C.《岸》 D.《滨河街公寓》
17.《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的作者是(C)。
A.巴赞 B.毛姆 C.高尔斯华绥 D.克罗宁
18.托马斯.曼取材于《圣经.旧约》的四部曲是(D)。
A.《布登勃洛克一家》 B.《浮士德博士》 C.《魔山》 D.《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
l9.以下作品中典型的“荒岛小说”是(B)。
A.《穷人》 B.《蝇王》 C.《人性的枷锁》 D.《莫若博士岛》
20.古代印度戏剧《小泥车》的作者是(C)。
A.马呜 B.跋娑 C.首陀罗迦 D.迦梨陀娑
21.古希伯来文学总集《旧约》共有(D)。
A.5卷 B.15卷 C.18卷 D.39卷
22.日本最古老的和歌总集是(B)。
A.《古事记》 B.《万叶集》 C.《日本书纪》 D.《风土记》
23.日本当代作家大江健三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B)。
A.《饲育》 B.《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C.《性的人》 D.《个人的体验》
24.埃及现代作家塔哈.侯赛因的代表作是(B)。
A.《先知》 B.《日子》 C.《故乡》 D.《苦力》
二、多项选择题
25.希腊神话散见于很多作品,保存希腊神话较多的作品有(ABC)。
A.荷马史诗 B.《神谱》 C.古希腊戏剧 D.《堂.吉诃德》 E.《五卷书》
26.中世纪文学的特征有(ABCDE)。
A.寓意色彩 B.象征色彩 C.梦幻色彩 D.神秘色彩 E.民间文学色彩
27.代表18世纪西方文学主要成就的启蒙文学主要包括(ABC)。
A.法国启蒙运动文学 B.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C.德国民族文学 D.浪漫主义文学 E.现代主义文学
28.莫里哀创作的喜剧有(ABCDE)。
A.《可笑的女才子》 B.《太太学堂》 C.《吝啬鬼》 D.《史嘉本的诡计》 E.《伪君子》
29.夏多布里昂和缪塞塑造的“世纪病”形象有(BE)。
A.阿达拉 B.勒内 C.黛尔菲娜 D.柯丽娜 E.阿克达夫
30.下列属于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作家有(BC)。
A.雷马克 B.海明威 C.菲茨杰拉德 D.德莱塞 E.杰克.伦敦
31.下列作品中,由美国作家斯坦贝克创作的作品有(BC)。
A.《大地上的房子》 B.《愤怒的葡萄》 C.《珍珠》 D.《战斗的天使》 E.《老人与海》
32.《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主要来源于(ACE)。
A.印度 B.土耳其 C.埃及 D.以色列 E.伊拉克
三、名词解释题
33.自然派
(1)自然派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2)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实“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呼吁妇女解放。
34.象征主义
(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
(2)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 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来增加冥想效应。)
(3)代表人物有瓦莱里、里尔克、庞德、叶芝、艾略特等。
35.《吉尔伽美什》
(1)代表了古巴比伦文学的最搞成就。
(2)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世界文学中最早的完整史诗。
(3)在表现吉尔伽美什为民建立功勋的英雄行为时,也描绘了他敢于违抗神意的探索精神。
四、简答题
36.简述《伪君子》的主题思想。
(1)通过对答尔丢夫伪装虔诚的揭露与鞭挞,矛头直教会。
(2)批判了宗教伪善的欺骗性与危害性。
(3)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倾向。
37.简析《玩偶之家》的艺术特色。
(1)从生活的本身出发,把普通的日常生活搬上舞台。(2)使用了“追溯法”。
2(3)把“讨论”带进了戏剧。(4)对女主人公娜拉的心理描写十分出色。
38.简述《母亲》的思想内容。
(1)《母亲》是一部反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作品。
(2)展现了俄国工人运动的整个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小组的成长,人民群众的觉醒。
(3)反映了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到政治斗争的过程。
五、论述题
39.试析堂.吉诃德这一艺术形象。
(1)耽于骑士幻想的人文主义者,既有悲剧因素又有喜剧因素的复杂形象。(2)脱离实际,荒诞不精的梦想家。(3)又是道德高尚的人文主义者。(4)这个形象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40.试述《旧约》文学的鲜明特征。
(1)文学与宗教、历史紧密结合。(2)民族心声的倾诉。(3)民间文学的奇芭。(4)简洁、生动的文体和风格。
六、分析题
41.请结合作品分析于连这一艺术形象。
(1)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2)他聪明能干有向上爬的野心。他的性格发展是在德.瑞那市长家、贝松神学院和木尔侯爵俯三个典型环境中完成的。
(3)反映了贫民既反抗贵族大资产阶级,又与之相妥协的两重性,他只能成为与整个社会作战的悲剧人物。
文学常识(国外部分)
1、古希腊讽喻故事集《伊索寓言》,相传为奴隶伊索所作。
2、中世纪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所写的《神曲》,原名《喜剧》,包括《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
3、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薄迦丘的代表作是《十日谈》。
4、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最杰出的作家是塞万提斯,其代表作《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的不朽名著。
5、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大戏剧家和诗人,其代表作有讽刺喜剧《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6、拉伯雷是法国十六世纪最重要的作家,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巨人传》。
7、十七世纪法国著名喜剧作家莫里哀的代表作,有讽刺喜剧《伪君子》。
8、十八世纪英国启蒙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笛福,其代表作为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9、斯威夫特是英国启蒙运动中的讽刺小说家,其代表作是《格列佛游记》。
10、歌德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其代表作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后者的创作延续了六十年之久。
11、席勒是德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其代表作有戏剧《强盗》、《阴谋与爱情》。
12、拜伦是英国进步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有诗体小说《唐•璜》。
13、雪莱是与拜伦齐名的英国诗人,《解放的普罗米修斯》是其最优秀的作品。
14、《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是德国诗人海涅的代表作。
15、雨果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其最著名的小说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16、司汤达是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长篇小说《红与黑》是他的代表作。
17、巴尔扎克是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人间喜剧》包括96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其中重要作品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
18、福楼拜是法国现实主义著名作家,《包法利夫人》是其代表作。
19、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匹克威克外传》,他的第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是《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是其后期创作的代表作。
20、萨克雷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家,其代表作是讽刺小说《名利场》。
21、夏洛蒂•勃朗特和她的妹妹爱米丽•勃朗特,都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前者写了自传体小说《简爱》,后者写了小说《呼啸山庄》。
22、莫泊桑是法国十九世纪末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羊脂球》是他的成名之作,《项链》、《我的叔叔于勒》是他的名篇。
23、罗曼•罗兰是法国后期批判现实主义著名的作家,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其代表作。
24、左拉是法国著名作家,《卢贡——马加尔家族》(包括《娜娜》、《萌芽》、《金钱》等20篇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
25、易卜生是挪威戏剧家,《玩偶之家》是其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
26、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27、斯托夫人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小说家,其代表作是《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老黑奴汤姆的命运,控诉了南部反动的蓄奴制。
28、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民主诗人惠特曼,其诗集《草叶集》,对我国新诗产生过影响.29、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百万英镑》等,短篇小说《竞选州长》。
30、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代表作是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历史小说《上蔚的女儿》、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31、果戈理是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是五幕喜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
32、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33、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草原》、《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变色龙》、《万卡》、《套中人》、剧本《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