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学时: 280
学分: 15
课程类型: 必修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必备的文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学史知识,系统掌握文学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点,文学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开拓思路、启迪思维、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教学尝试。
二、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及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包括先秦文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文学,元明清文学。
中国文学是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教学注意选择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讲授。针对古代文学的特点,应多角度、多方位地观照文学与历史、文化、哲学、宗教、心理学之间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阐明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上阐述其产生的根源。在具体教学中力求全面系统地理清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线),准确扼要地概述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基本特征(面),运用现当代文艺批评新方法深入分析、评价重点作家作品的创作个性及突出贡献(点),使学生不断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以求有益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为其将来从事社会文化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发扬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以促使一部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
先秦文学
学 时: 64
课程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绪
论
本绪论主要介绍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中国文学的演进和中国文学史三古、七段的分期等问题。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传说时期的文学即远古歌谣与神话;甲骨文与金文是今知最早的文字,也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诗歌是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其特点是诗乐舞紧密结合。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
先秦文学呈现出文史哲不分的综合状态;《诗经》及史传散文、诸子散文等成熟的文学作品已出现,但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由巫到史,由于“学在官府”,贵族文学兴起,出现雅、颂之作。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原始社会没有文字。有些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保存在后人的著作里,如“构木为巢”、“钻燧取火”等。商朝已经有了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由此可以推想夏代也有其文化和文学。殷商宗教迷信之风大盛,鬼神权威至高无上,出现了歌舞娱神的巫和掌文字记录的史这两种专职人员,促进了巫文化和史文化的发展。到西周时,巫史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保存到今天的文献资料有《诗经》中《大雅》、《周颂》中的部分诗歌,《尚书》中的《牧誓》、《大诰》、《无逸》等十多篇和《周易》中的部分爻辞。相传制礼作乐的周公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伟人。反映西周末至春秋时代生活的著作主要是《诗经》中的《小雅》、《国风》与《国语》、《左传》。
“士”阶层从春秋末期形成,战国时代的士人不仅在学术领域里各张一帜,各树一党,各倡一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也都各扶一主,各为一国。表面上是贵族执政,实际上起作用的乃是这些“士”人。学术上有儒、墨、道、法;政治上有合纵、连衡。
秦用法家思想治国,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
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楚地文化与楚辞,原始歌谣和神话。
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诗歌和散文。
诗歌主要包括《诗经》和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
散文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主要有《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主要有《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的散文都是不同体裁的实用文,但由于其中有一部分写得相当活泼,很有文采,所以被后世当作文学作品传诵。而楚辞则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学。先秦的文学从其产生的时候起,就与现实政治、与社会人生有着紧密联系,并由此形成我国几千年的文学传统。中国文学与宗教的关系向来不大,这点与西方文学的差别相当明显。
第一章
上古神话 学 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上古神话的产生与记录、其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及其思维特征、在后世的散失与演化,并能结合当代心理学、比较文学知识对神话作出新的阐释。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渊源,是我国古代文学素材和文学形象的宝库。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的原始形态是在有文字以前广泛流传在人民口头的神异故事。
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再造天地与人类。自然神话:太阳来历、行踪、活动的神话。
英雄神话: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断首。
神话中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征服自然的气概,对后代文人及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神话是我国非写实文学的源头。想象、夸张、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成为非写实文学的基本特质。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神话历史化
神话发展为仙话
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
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我国神话不发达的原因:中华民族祖居黄河流域,早熟而富于理性,重实际而黜玄想;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不语“怪力乱神”;中国古代历史家注重考信于“六艺”,对神话或不讲,或将其改为人的历史。
精讲篇目:后羿射日;女娲补天;鲧禹治水;黄帝征蚩尤;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本章重点:上古神话的产生与记录、其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及其思维特征
难 点:将佛学中的神话与中国神话作一对比,找出其异同,进而认识两种文化的不同心理、地域基础,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化的渊源。
第二章
《诗 经》
学时:18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重点学习《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掌握《诗经》在后世的流传情况及不同时代对《诗经》的不同解释,从发展的角度看诗义的变迁。
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释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
《诗经》的收集和编订。对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的评介。《诗经》的构成、分类及风、雅、颂的含义。《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诗经》的作者。
《诗经》的流传。鲁、齐、韩、毛四家诗。“今文”诗与“古文”诗。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中。大部分篇章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祭祀乐歌。颂赞诗:分布较广,大部分集中在二“雅”中。一类是歌颂周天子、王室祖先、王室将领的叙事性颂赞诗。一类是颂德祝福、谀美贵族或赞美人物技艺、品性、仪貌的非叙事性颂赞诗。
怨刺诗:多产生在西周末东周初。“大雅”中的是王室重臣或上层贵族直刺时政 的讽谏之作,重在“刺”。“小雅”中的大多是王室各级悒郁不得志的中下级官僚慨叹命运多舛的感伤之作,重在“怨”。“国风”中的多是对统治者的压迫和社会丑恶现象进行的抨击和讽刺。
婚恋诗:绝大部分集中在“国风”中,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其中描写家庭婚姻悲剧的弃妇诗最具社会批判意义。
征役诗:散见于“风”、“雅”之中。徭役诗是役夫感叹身世之作。兵役诗大都有重大历史事件做背景。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时政治的创作倾向。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的意思。“比”即比喻。“兴”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所借之物与所咏之事或无联系,或有联系,有的还起比的作用。借景言情的抒情方式。整齐中富于变化的语言特色。
字法:迭字、联绵词、语气词。句法;四言为主搀以杂言。章法:重章迭唱的复沓形式。
第四节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精神给后代诗人以极大的启迪。
赋、比、兴成为后世诗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并影响后代一些文体的形成。推动后代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文学汲取营养。
精讲篇目:《关雎》、《卷耳》、《苯莒》、《静女》、《氓》、《君子于役》、《将仲子》、《溱洧》、《伐檀》、《硕鼠》、《蒹葭》、《无衣》、《七月》、《东山》、《采薇》、《生民》
本章重点:《诗经》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难点:司马迁删《诗》说认为《诗经》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且许多音乐书籍有关于《诗经》的音乐,可结合音乐知识对其进行研究,可谓一全新的视角。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学 时 :16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先秦散文孕育发展的过程,掌握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品,重点了解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所内涵的先秦伦理道德文化观念。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先秦历史散文繁荣的背景:古代的史官设置和历史记载的出现。先秦时期历史散文的大致发展过程。我国散文的源头是甲骨卜辞。
早期的历史散文《尚书》,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文献汇编,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总特点是质木古朴,佶屈聱牙。作品篇幅由简到繁,说理日趋细密。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段,带有一定的形象性。运用了语气词,表现了说话人的口吻,带有一定感情色彩。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正在走向成熟。
“春秋”本为各诸侯国史书的通称。今本《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相传经过孔子修订。《春秋》记事简略,讲究遣词造句,在记事中表现出思想倾向。后人认为它善于寄寓褒贬,包含“微言大义”,称其“简而有法”。
春秋以后社会的剧烈变革促使人们总结历史经验。在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迁中历史散文由官方文献向私人著述发展。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与记言
《左传》的书名、作者及成书时代。
《左传》的编写体例、记事的起迄年限及主要内容。《左传》与《春秋》的关系,《春秋》三传。
《左传》的思想倾向属于儒家,其进步之处为:反映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邦本,民重于天,民重于神,民重于君;揭露荒淫暴虐、“残民”、“困民”的统治者。赞扬有所作为、“恤民”、“用民”的政治家以及维护国家利益、爱国保民的思想行为。《左传》的局限是:站在保守的立场上,对旧制度的崩溃表示惋惜,维护旧礼制和旧事物。书中也有一些宣扬天道、鬼神、灾异等迷信的内容。《左传》的叙事艺术特征:叙事详密精彩,情节曲折,故事性强,有完整谨严的结构和布局;善于描写战争,既具体表现战争原因、过程及场面,又注重揭示战争胜负的原因,寄寓关于战争的进步观点;注意在叙事中写人,刻画了一批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左传》的记言艺术特征:行文辞令委婉巧妙,典雅从容,鞭辟入理;语言简洁含蓄,富于文采。
第三节
《国语》
《国语》是战国初年编定的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史实。其思想较为复杂,表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又反映了维护旧制度、维护周礼的保守倾向,书中带有不少迷信内容。
《国语》侧重记载与治乱兴亡有关的议论,寄寓历史教训,风格婉而多讽,平实剀切。人物对话风趣生动,情态宛然,有的段落如同讽刺小品。在记言时能通过简洁的叙事,交代前因后果,再现历史人物形象。有的章节增饰加工较多,故事性强,富于传奇色彩。全书材料来源不一,风格亦不一致。
第四节
《战国策》
《战国策》的性质、书名和主要内容。《战国策》的编定、体例和卷数。
《战国策》的思想倾向:主要反映了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面貌。重视士的作用、要求提高士的地位;崇实尚利、进取有为的价值观;重“权借”、尚时势的策略思想;否定传统道德观念,为达目的可以不讲信义,不择手段。
《战国策》思想内容的复杂性:爱民重民的思想、扶危济困的行为以及对统治者的揭露批判。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语言的辩丽恣肆,放言无忌;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通俗浅易;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
奠定了古代史传文学的传统:在记事中表达见解,寄寓爱憎褒贬。秉笔直书的精神。真实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对史传文学不同体式的开创。
古代小说的源头之一。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影响了古代小说的民族特征。其丰富内容成为后代小说、戏曲取材的宝库。其风格、语言和写作技巧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典范。
精讲篇目:《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重耳出亡始末》、《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
本章重点:了解先秦散文孕育发展的过程,掌握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品,重点了解
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难点:除了学习先秦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外,应充分注重其史学价值。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课时:16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诸子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对比其异同,掌握其哲学思想。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诸子散文繁荣的背景和原因: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文化的下移和士的崛起。诸侯并争的局面和养士用士。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出现。
诸子散文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过程:早期诸子散文,语录体的有《论语》和《老子》。战国中期由语录体向对话体论辩文的过渡,文章风格的多样化,质朴严谨的《墨子》、犀利善辩的《孟子》、恣肆激诡的《庄子》。战国后期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的成熟,《荀子》和《韩非子》。战国末期的论说文,《吕氏春秋》和李斯。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密切关注现实与人生,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勇于言辩,个性鲜明,气势充沛,表现了士的独立人格。浅显生动,善于取譬设喻,大都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
《论语》的编定、体例、篇数、内容及流传情况。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主要思想:希望以西周的礼乐制度为蓝图,进行温和改良,维护等级名分,消除社会**。提倡“仁”的道德标准和施政原则,反对暴君苛政,调和阶级矛盾。主张“有教无类”,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精到见解。重视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重视文采,提倡文质兼备。孔子对传播古代文化,整理和保存古代文献有巨大贡献。
《论语》的艺术特点:言简意赅,生动隽永,包含哲理,有感情色彩。具有简单的情节和场面,再现了一定的生活情景。注意在记言记事中表现人物性格,从多方面刻画了孔子的具体形象。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作,主要反映了墨子“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思想观点。其写作特点是:不少篇章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文章质朴无华,逻辑推理严密。善于连类比喻,层层推理论证,部分复杂的比喻逐渐向寓言过渡。
关于老子的生平和《老子》的作者、成书时间,历来说法不一。
《老子》的主要内容:关于“道”的学说。自然无为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抨击仁义礼乐,“绝圣弃智”。朴素的辩证观点。谦退不争的人生态度。《老子》的写作特点:精警凝炼,言简意深,富于哲理。比喻新颖,善于描绘形容,富于形象性。句多排偶,文多用韵,酷似散文诗。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招集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论文集,以黄老思想为主而兼收并蓄,融汇百家。其写作特点:宏大而严密的结构体系。风格平实质朴,洗练畅达。比喻和寓言层见迭出。
李斯是秦朝建立前后的重要作家,他作于秦统一前的《谏逐客书》阐述人材的重要性,尖锐泼辣,辞采繁富,气势酣畅,体现了战国文风的特点。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的生平。
《孟子》的作者、篇数和主要内容。
孟子的思想主张:仁政学说。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不义战争和横征暴敛,同情百姓苦难。性善论。“居仁由义”、“尽心”、“养气”的道德修养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文艺见解。《孟子》的文章形式:对话体的论辩文。
《孟子》的艺术成就:丰富多彩、纯熟老练的论辩技巧;感情充沛,气势强劲,个性鲜明;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深入浅出,精彩传神;语言通俗自然,明快畅达。
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的生平。
《庄子》篇数及内、外、杂篇的区分。
《庄子》的主要思想:“逍遥游”的精神自由境界。顺应自然,安命无为的生活态度。辩证思想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发展。对现实黑暗和仁义礼乐的猛烈抨击。“绝圣弃智”的主张和“至德之世”的理想。
《庄子》的艺术成就: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寓言注重细节刻划和夸张渲染,具有寓真实于诡诞、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大胆借鉴神话传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泼辣,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庄子》代表了诸子散文的最高成就。
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荀子的生平。
《荀子》的书名、作者、编定及篇数。
荀子的思想特点:发展了儒家学说,总结了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即尊崇礼 又提倡法制,主张“天下为一”。“性恶论”。反对天命迷信的唯物思想。《荀子》的写作特点;文章独立成篇,结构严谨,论证详密,全书有完整的体系。比喻层出不穷,辞藻繁富,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句式,韵散间出,有渊雅醇厚的学者气。
《赋篇》与《成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非的生平。《韩非子》的篇数及作者。
韩非的思想特点;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观点。崇势力,重耕战。法、术、势并用的政治主张。宣扬君权至上,为封建专制制造理论根据。
《韩非子》的写作特点:议论犀利峭刻,善于摘抉隐奥,而切中时弊,论证严密,尤以驳论见长。大量收集、运用根植现实的寓言、故事;文体丰富多样。
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影响
儒、道两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后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构成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两大基石。
先秦说理散文确立了说理散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其内容影响了后代很多种文体。
先秦说理散文的创作经验和艺术风格为后代散文家提供了借鉴,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精讲篇目:《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王顾左右而言他章》、《天时不如地利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齐人有一妻一妾章》、《墨子》:《公输》、《老子》:第一章、第十五章、第二十章、第五十八章、第八十章 《吕氏春秋》:《察今》、《庄子》:《逍遥游》、《养生主》、《秋水》(节选)、《韩非子》:《五蠹》(节选)本章重点:了解诸子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难点:除认识其文学特色外,还应对比其哲学思想之异同。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学 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楚辞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学习屈原《离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认识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多种文化的交融,北方文化对楚辞的熏陶。楚辞与《楚辞》。
楚辞的产生。“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是春秋以来楚国形成的独特地方文化的结晶。
楚国地方风物和文化习俗对楚辞的影响:地理、巫风、方言、地方音乐及民歌。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屈原的生平。有关屈原经历、行踪的考察。“楚辞”的含义。《楚辞》的编纂。
屈原的作品。屈原作品的真伪问题。一般认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是屈原的创作。屈原作品产生的年代。
第三节 《离骚》
《离骚》解题,写作年代。
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忠君意识。热爱祖国,依恋故乡。强烈的政治倾向。重德政又重法制的“美政”理想极其身世之感。
高洁坚贞的人格精神。纯洁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为实现“美政”理想而进行顽强斗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
鲜明的非现实精神,大量运用神话、想象、夸张等手法。香草美人:独特的象征手法与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性的文学形式和精美绝伦的诗歌语言。
第四节
屈原的其它作品
《九歌》:巫祭文化。缠绵哀婉的风格。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九章》:记事、抒情与写景。
《天问》:大胆的怀疑态度。对天帝神灵的蔑视和对历史领域中“天命”观的怀疑。
《招魂》:哀婉之情,辞藻缤纷富丽。
第五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屈原以后的先秦楚辞作家的基本情况。宋玉的生平和作品。
《九辩》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和作品影响了历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哺育大批楚辞作家。在艺术形式的创新与开拓给后人以启发,影响了汉赋的形成。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传统,为后世文学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以香草美人广泛比拟抒发怀抱的写作方法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精讲篇目:屈
原:《离骚》、《湘君》、《湘夫人》、《国殇》、《哀郢》
宋
玉:《九辩》
本章重点:对比《诗经》与《楚辞》的不同,找出南北文化的差异,认识其作为中国文学史源头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书目:
(宋)朱熹:《诗经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
陈子展:《诗经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聂石樵主编:《诗经新注》,济南:齐鲁书社,2000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6
赵沛霖:《兴的源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
(汉)刘向集录、高诱注:《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7
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上海:上海书店,1986
程树德:《论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0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清)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7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
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聂石樵:《楚辞新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汤炳正:《屈赋新探》,济南:齐鲁书社,1984
姜亮夫:《楚辞通故》,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汉)高诱注:《淮南子》,上海:上海书店,1986 年影印《诸子集成》本
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学 时:54 课程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第二编 秦汉文学
学时:20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秦汉文学概貌。
概 述
一、社会历史概况
二、文学概况
第一章 汉代乐府民歌
学时:5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汉乐府艺术精神
第一节 关于乐府及乐府诗
一、“乐府”涵义的演变。
二、汉代乐府机关的设立和任务,汉代乐府民歌的采集、整理、流传。
《乐府诗集》的分类和对民歌的保存。
第二节 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社会生活的实录
二、人生问题的探索
第三节 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一、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
二、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的独白。
三、形式比较自由。
四、语言质朴、简炼。
第四节 汉代乐府民歌的影响
一、现实主义精神。
二、新诗形式。
三、艺术技巧。
精讲篇目:《东门行》、和《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战城南》、《上邪》、《有所思》、《平陵东》、《妇病行》、《古歌》、《悲歌》、、《上山采蘼芫》《陌上桑》
本章重点: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
第二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与《古诗十九首》
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五言诗的发展
第一节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五言诗起源于民间歌谣。五言诗进入乐府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东汉末年五言诗艺术进入了黄金时代。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
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题目、作者、时代。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四、《古诗十九首》的地位及影响。
精讲篇目:《行行重行行》、《庭中有奇树》、《冉冉孤生竹》和《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辛延年的《羽林郎》。
本章重点:《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和艺术。
第三章 汉代的辞赋
学时:3 教学目的:了解汉赋的体式及文精神
一、赋的起源
二、汉赋的发展变化
三、汉赋的特征及其影响
本章重点:介绍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赵壹的《刺世嫉邪赋》为例,比较说明汉代大赋和抒情小赋有何不同。如何正确评价汉赋。
第四章 汉代的政论文
学时:1 教学目的:了解汉代政论文的特征
第一节 汉代政论文概说
第二节 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文。
简析贾谊的《过秦论》(上)
第五章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
学时:7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司马迁的人格和《史记》、《汉书》传记文学的特征。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的出游和“李陵事件”及《史记》的写作过程。
第二节 《史记》的思想内容
一、在一定程序上反映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某些真实情况。充分肯定了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的作用。
二、揭露鞭挞了最高统治者的凶残暴虐、贪婪狡诈和庸俗无赖。
三、对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下层人物的优良品德予以热情讴歌。
四、在一定程序上否认天命,同时也强调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能抓住带本质意义的典型重大历史事件,选取这些事件,写出人物在当时的作用,也表现了人物性格。
二、善于运用“互见法”。
三、善于通过琐事来刻画人物。
四、善于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五、精粹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雕塑感。
第四节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史记》在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影响。鲁迅先生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对古代诗歌,尤其是戏剧、小说、散文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节 班固与《汉书》
一、班固生平和《汉书》的创作。选读《苏武传》、《李夫人传》、《霍光传》。
精讲篇目:《李将军列传》、《魏其武安候列传》、《陈涉世家》、《项羽本纪》
《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公子列传》、《刺客列传》、本章重点:《史记》的文学性
难点:文学性与历史性相结合
两汉文学参考书目: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选·北京:中华书局,1962 《汉代文学思想史》许结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汉赋研究》龚克昌著·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 《汉赋通论》万光治著·成都:巴蜀书社,1989 《汉魏六朝赋选》瞿蜕园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 《两汉文举要》高步瀛选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 《史记选》王伯祥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著·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吴小如等编写·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古诗十九首集释》隋树森编著·北京:中华书局,1955 《汉诗选笺》郑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第三编 魏晋六朝文学
学时:34
概 述
一、社会历史概况
二、思潮与文学.第一章 建安文学
学时:5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建安文学的特征,体会建安文人建功立业的精神。
第一节 关于建安文学
介绍建安文学的盛况,建安文学的特点,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节 三曹
一、曹操
曹操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曹操作品选讲
分析《步出夏门行》二首(《观沧海》、《龟虽寿》)和《短歌行》(对“酒当歌”)。
二、曹植
曹植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曹植作品选讲
分析前期代表作《白马篇》和后期代表作《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 选读《美女篇》、《洛神赋》
三、曹丕 曹丕的诗歌创作 曹丕作品选讲
简析七言诗《燕歌行》其一
第三节 建安七子
一、王粲
王粲的生平和创作
分析《七哀》其一(“西京乱无象”),选读《登楼赋》。
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
第四节 其他作家诗文
蔡琰的《悲愤诗》 选读:诸葛亮的《出师表》
重点:三曹、王粲《七哀》其一(“西京乱无象”)和蔡琰的《悲愤诗》
第二章 正始文学
学时:3 教学目的:了解正始文人的苦闷情怀。
第一节 关于正始文学
第二节 阮籍、嵇康
一、阮籍与稽康政治态度及文学创作
二、阮籍与嵇康的作品选讲
分阮籍的三首《咏怀》诗(“夜中不能寐”、“驾言发魏都”、“一日复一夕”)。选读嵇康《幽愤诗》、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
重点:阮籍的三首《咏怀》诗和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第三章 西晋文学 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西晋文学的概貌,掌握西晋文学雕琢的特点。
第一节 陆机、潘岳 第二节 左思 第三节 刘琨
重点:左思
第四章 东晉文学
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东晋文学玄言的特征。郭璞及其《游仙诗》 重点:郭璞及其《游仙诗》
第五章 陶渊明
学时:7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陶渊明淡泊情怀和诗歌淳厚平淡的特征。
第一节 陶渊明的时代、生平和思想
一、陶渊明生在晋宋易代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斗争剧烈,门阀制度森严。
二、在黑暗动荡时代,陶渊明怀着济世壮志,从二十九岁步入官场,之后十三年仕隐无常,四十岁时彻底归隐,之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表现了厌恶官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人格,六十三岁病逝于家。
第二节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诗作主要写于归隐之后。
二、田园诗多方面地描绘了农村景色和归隐后的生活,主要反映了诗人鄙弃官场、怡然自乐的思想感情。也以幻想“乐土”表示了对战乱贫困的封建社会的抗议;反映出希望用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围绕出仕与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的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四、陶诗也表现了一定消极思想。
第三节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陶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创造了平淡与淳美统一的艺术风格。
二、情、景、理的合谐统一。
第四节 陶渊明的地位和影响
一、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
二、陶渊明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德给后代作家树立了榜样。
三、“田园诗”到唐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精读作品篇目:《归园田居》三首(其
一、其
二、其三)、《饮洒》二首(其
五、其九)《归去来兮辞》并序《读山海经》(其十)、阅读作品篇目:《乞食》、《咏荆轲》、《桃花源记并诗》 重点:陶的人格及人生道路与诗风
第六章 刘宋文学
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刘宋文学孤傲的情怀和山水诗风格特点。
第一节 晋宋之际诗文风气的嬗变
第二节 谢灵运和他的山水诗
第三节 颜延之谢庄 第四节 鲍照
重点:谢灵运和鲍照
难点:谢灵运对山水诗的贡献
第七章 永明文学
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永明文人重亲友之情的特点和永明诗风。
第一节 永明体的兴起 第二节 谢脁和他的新体诗
第三节 沈约和他的文学主张
第四节 孔稚和齐代其他作家
重点:谢脁和他的新体诗 难点:新体诗的影响
第八章
宫体诗(略)第九章 由南入北的作家
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庾信前期诗歌风格的变化及心态的转变。
第一节 庾信
第二节 颜之推和《颜氏家训》
重点:庾信
第十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乐府诗的风格及南北民歌的不同
一、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二、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三、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四、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五、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地位和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木兰诗》、《西洲曲》
选读:南朝:《子夜歌》、《子夜四时歌》、《丁督护歌》、《读曲歌》。
北朝:《隔谷歌》(之
一、之二)、《企喻歌》《李波小妹歌》、《地驱乐歌辞》(“驱羊入谷”)、《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健儿须快马”)、《敕勒歌》
重点:《木兰诗》、《西洲曲》和南北朝民歌的区别
第十一章 南北朝的骈赋、骈文、散文
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南北朝骈赋、骈文、散文的特点。
一、南北朝的骈赋、骈文
二、南北朝的散文
三、作品选讲
精读作品篇目:江淹的《别赋》,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注》(“自三峡„„泪沾裳”)
阅读作品篇目:鲍照的《芜城赋》、江淹《恨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庾信的《哀江南赋》。
重点: 江淹的《别赋》
第十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小说的概况。
第一节 中国古代小说溯源
一、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
二、历史传说向小说的过渡。
第二节 志怪小说
一、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干宝的《搜神记》
三、其它志怪小说
第三节 轶事小说
一、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三、其它轶事小说
第四节 魏晋小说对后世的影响
为唐宋传奇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开导了笔记小说的先路,为后世戏剧、小说提供了丰富素材。
阅读作品篇目:《列异传·宋定伯》、《搜神记·三王墓》、《世说新语·王蓝田性急》。
重点:《搜神记》、《世说新语》
第十三章 魏晉南北朝文学批评(略)
学时:2 曹丕《典论论文》 刘勰《文心雕龙》 陆机《文赋》 钟嵘《诗品》
参考书目:
《魏晋文学史》徐公持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沈玉成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北京:中华书局,1996 《八代诗史》葛晓音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中国中古诗歌史》王钟陵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胡大雷著.北京:中华书局,2003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陶渊明集校笺》龚斌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鲍参军集注》钱仲联校注集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谢灵运集校注》顾绍柏校注.郑州:齐鲁书社,1987 《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注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隋 唐 五 代 文 学
学时:54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隋、唐、五代的历史概况,认识隋、唐、五代时期诗歌、散文、词的发展规律,掌握重要文学家的生平、思想、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情况;使学生背诵相当数量的古典文学名篇;提高学生研讨古代文学史的和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配套教材: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
绪论
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认识唐代社会的特点、唐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及其与唐代文学的关系。掌握隋唐五代文学的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第一节 唐代社会与唐代文学的繁荣(1学时)
一、唐代社会的特点
二、唐代文人生活方式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隋唐五代文学文学概况(1学时)
一、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二、唐代散文发展概况
三、唐代小说发展概况
学习重点:说明以诗取士、文人的漫游、读书山林之风、幕府和贬谪生活对文学的影响。初步认识唐诗的美学特征。
第一章 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坛
学时:5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隋及初唐文学创作的总体情况,以及四杰、沈宋、陈子昂的诗歌创作的成就,明晰从齐梁诗到唐诗的演进规律。
第一节 隋代文学(1学时)
一、文学创作的低潮期
二、南北文风融合的过渡状态 第二节 初唐诗坛(2学时)
一、宫廷诗风的延续:
1、贞观诗坛
2、上官体
3、沈宋裁辞矜律变
二、寒士文学的崛起:
1、王绩的诗歌创作
2、“四杰”的诗歌创作
重点:隋代、初唐诗坛的宫廷文学特点;初唐“四杰”的文学成就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初唐歌行的特点;格律诗的兴起;
学习难点:“四杰”诗歌中初步体现的“风骨”特色。
精讲篇目:《野望》、《在狱咏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军行》、《独不见》。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1学时)
一、陈子昂的诗歌创作
二、唐诗风骨
学习重点:结合陈子昂诗歌的昂扬情调说明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和“风骨”的含义。
学习难点:“风骨”的含义。
精讲篇目:《登幽州台歌》、《感遇之二》。 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1学时)
一、《春江花月夜》
二、唐诗兴象
学习重点:在赏析《春江花月夜》的基础上说明该诗所创造的诗歌艺境美。学习难点: “兴象”的含义。 精讲篇目:《春江花月夜》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学时:12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唐代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兴盛的原因;了解盛唐重要诗人的生平、思想,掌握盛唐重要诗人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5学时)
一、王维及其诗歌创作
二、孟浩然及其诗歌创作
三、其他诗人
学习重点:王维的思想及王维、孟浩然的艺术成就(尤其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学习难点:王、孟山水田园诗中的禅趣。
精讲篇目:《过故人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观猎》、《山居秋暝》、《渭川田家》、《鹿柴》、《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
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4学时)
一、王昌龄的诗歌创作
二、崔颢的诗歌创作
三、李颀的诗歌创作
学习重点:王昌龄的七绝成就;崔颢、李颀的艺术成就。学习难点:王昌龄七绝的含蓄特色。
精讲篇目:《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黄鹤楼》、《古从军行》。
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3学时)
一、高适及其诗歌创作
二、岑参及其边塞诗创作
三、岑参与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学习重点:高适、岑参的诗歌创作;岑参与高适边塞诗的异同。学习难点:高适、岑参诗歌的艺术特色。
精讲篇目:《封丘县》、《燕歌行》、《别董大》、《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征》《逢入京使》。
第三章
李白
学时:5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李白的生平和思想、以及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的艺术成就、李白的艺术个性。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1学时)
一、李白的生平
二、李白的思想
三、李白的性情
学习重点:李白的思想及其对李白创作的影响、李白狂放率真的个性魅力。学习难点:李白的道教思想及其对李白创作的影响。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2学时)
一、李白的乐府的复与变
二、李白的杂言及七言歌行
学习重点:李白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李白歌行的艺术价值。学习难点:李白杂言及七言乐府、歌行的艺术特色。
精讲篇目:《蜀道难》、《行路难》、《将进洒》、《梦游天姥吟留别》、《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1学时)
一、绝句诗美特征
二、李白的五绝
三、李白的七绝
学习重点:李白绝句自然明快而又含蓄隽永的艺术特色。学习难点:李白五绝与七绝的区别。
精讲篇目:《独坐敬亭山》、《劳劳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中问答》。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1学时)
一、强烈的个性抒情色彩
二、大胆的想象
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歌语言 学习重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学习重点: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
第四章 杜甫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杜甫的生平和思想、以及杜甫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并能分析李白与杜甫的差异。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人格(1学时)
一、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历程
二、杜甫的人格魅力
学习重点:杜甫的生平分期及其诗歌创作的发展、杜甫的儒家人生观。学习难点:“诗圣”的含义。 第二节
“诗史”(2学时)
一、杜诗的“诗史”性质
二、叙事技巧的成熟
学习重点: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与叙事艺术。学习难点:“诗史”的含义。
精讲篇目:《兵车行》、《自京赴奉天县咏怀五百字》 第三节 杜甫的律诗(1学时)
一、律诗题材的充实扩大
二、浑融的境界和出神入化的技巧
三、律师体制的创新
学习重点:杜甫对七律艺术的贡献。
学习难点:杜甫七律飞动的气势与精严的格律相结合的艺术特色。精讲篇目:《春夜喜雨》、《登高》、《秋兴》(其一) 第四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1学时)
一、丰富多样的艺术面貌
二、“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
学习重点:杜诗“沉郁顿挫”的主要风格。学习难点:“沉郁顿挫”的含义。第五节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1学时)
一、集大成
二、变唐调
三、开后世
学习重点:杜甫在中国诗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第五章 大历诗风 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中唐前期的主要诗人以及诗歌创作的大致情况。
一、大历十才子
二、江南诗人
三、吴中诗人
四、李益
五、顾况
学习重点:大历诗坛的分野以及刘长卿、韦应物、顾况、李益的艺术成就。学习难点:大历诗风的时代特色。
精讲篇目:《滁州西涧》、《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夜上受降城闻笛》。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及韩愈、孟郊、李贺、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艺术成就。
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5学时)
一、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
二、孟郊的诗歌创作
三、韩愈诗歌创作
四、李贺诗歌创作
学习重点:韩愈奇而豪、“以文为诗”的艺术特色和奇而硬、李贺奇而丽的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孟郊诗歌“硬”的特色和李贺诗歌的过度修辞
精讲篇目:《山石》、《秋怀十五首》(其一)《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金铜仙人辞汉歌》、《雁门太守行》。
第二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2学时)
一、刘禹锡的独特风貌
二、柳宗元的山水诗
学习重点:柳宗元的山水诗和刘禹锡的怀古诗、民歌新声。 学习难点:柳宗元的山水诗的冷峭风格
精讲篇目:《南涧中题》、《江雪》、《竹枝词》、《乌衣巷》。
第八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学时:7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白居易的诗歌理论、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以及元白诗派其他诗人的创作情况。第一节 白居易及其诗歌主张(1学时)
一、白居易的生平与思想
二、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学习重点: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第二节 白居易诗歌创作(4学时)
一、白居易的讽喻诗
二、白居易的闲适诗
三、《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学习重点:白居易的讽喻诗的特点、《长恨歌》的艺术成就。学习难点:讽喻诗的得与失、《长恨歌》的抒情性
精讲篇目:《轻肥》、《上阳白发人》、《长恨歌》、《钱塘湖春行》、《问刘十九》。第三节 元白诗派的其他诗人(2学时)
一、“张王乐府”
二、元稹的诗歌创作
学习重点:“张王乐府”的通俗化与写实性、元稹的艳情诗。 精讲篇目:《野老歌》、《秋思》、《离思五首》(其四)
第九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中唐古文运动的起因以及韩愈、柳宗元散文创作的成就。
第一节 唐代古文运动(1学时)
一、唐代散文的发展
二、韩、柳的古文理论
学习重点:古文运动的宗旨及韩、柳古文理论。 学习难点:古文理论中道与文的关系 第二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3学时)
一、韩愈散文的创新
二、柳宗元的散文创作
学习重点:韩愈的论说文、杂文及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学习难点:韩文文从字顺与奇崛排奡相统一的特色、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的“凄神寒骨”的特色。
精讲篇目:《送李愿归盘谷序》、《师说》、《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
第十章 晚唐诗歌
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晚唐文学创作的情况以及杜牧、李商隐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第一节 杜牧(1学时)
一、怀古咏史诗大量出现的时代背景
二、杜牧的诗歌创作
学习重点:杜牧的怀古咏史诗。 学习难点:怀古咏史诗中议论的恰当表达
精讲篇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泊秦淮》、《山行》。 第二节 李商隐(2学时)
一、人生的悲剧性
二、诗歌的朦胧美
学习重点: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多义与对心灵的开拓。 精讲篇目:《锦瑟》、《无题》、《嫦娥》、《安定城楼》 第三节 晚唐其他诗人(1学时)
一、贾岛
二、温庭筠
三、现实主义诗人
学习重点:贾岛的诗歌创作。学习难点:贾岛对五绝的贡献
精讲篇目:《题李凝幽居》、《商山早行》。
第十一章 词的初创与晚唐五代词人
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词的起源以及敦煌曲子词、温庭筠与花间词、李煜与南唐词的创作成就。
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1学时)
一、词
二、词的起源
三、词的早期创作 学习重点:词的起源 学习难点:民间词的艺术特色
精讲篇目:《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1学时)
一、温庭筠的词创作
二、韦庄的词创作
学习重点:温庭筠、韦庄的词艺术 学习重点:温庭筠、韦庄的词艺术的对比 精讲篇目:《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望江南》(梳洗罢)、《思帝乡》(春日游)。
第三节 李煜及南唐词人(1学时)
一、冯延巳的词创作
二、李璟的词创作
三、李煜的人生历程与词创作 学习重点:李煜、冯延巳的词艺术。学习难点:李煜词的真性情
精讲篇目:《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参考书目:
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 1978 岑仲勉《隋唐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马茂元《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余冠英等《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乔象锺等《唐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 1999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美)宇文所安《初唐诗》、《盛唐诗》,三联书店
2004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东方出版中心
1988 蒋寅《大历诗风》,海古籍出版社1992 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日)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宋 辽 金 文 学
学时:54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宋代的历史概况,认识宋、辽、金时期诗歌、散文、词、话本小说的发展规律,掌握重要文学家的生平、思想、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情 况;使学生背诵相当数量的古典文学名篇;进一步提高学生研讨古代文学史的和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配套教材: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
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
绪 论
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认识宋代社会的特点、宋代文人的的特点,初步认识宋代文学的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第一节
宋代社会与宋代文人(1学时)
一、宋代社会的特点
二、宋代文人的特点
学习重点:宋代社会的后门第时代特点、宋代文人审美趋向的转变以及城市的繁荣对词的兴盛的影响。
第二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和历史地位(1学时)
一、宋词创作的繁荣
二、宋诗的独特风貌
三、散文的进一步发展
四、话本的兴起
学习重点:词、诗、散文的发展概况。学习难点:宋诗的独特风貌。
第一章 宋初文学
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认识宋初文学的总体情况和复而未变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宋初的白体诗人(1学时)
一、白体诗人概况
二、王禹偁的新气息
学习重点:王禹偁的诗歌艺术成就。精讲篇目:《村行》
第二节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0.5学时)
一、“九僧”的诗歌创作
二、林逋的诗歌创作
三、寇准的诗歌创作
学习重点:林逋的诗歌艺术特色。精讲篇目:《山园小梅》
第三节 西昆体的盛衰(0.5学时)
一、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二、西昆体的历史评价 学习重点:西昆体艺术特征。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北宋前期词坛的情况,掌握晏殊、欧阳修、柳永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2学时)
一、晏殊的《珠玉词》
二、欧阳修的《六一词》
学习重点:晏殊、欧阳修词的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大晏词的理性特色和醉翁词的豪放特色。
精讲篇目:《浣溪沙》(一曲新词)、《蝶恋花》(槛菊愁烟)、《朝中措·平山堂》、《蝶恋花》(庭院深深))
第二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2学时)
一、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
二、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
三、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学习重点:范仲淹、张先、王安石对词境的开拓 学习难点:张先慢词的缺点。
精讲篇目:《渔家傲》(塞下秋来)、《天仙子》(《水调》数声)、《桂枝香·金陵怀古》。
第三节
柳永的新变(2学时)
一、慢词的发展与市民情调的表现
二、语言的通俗化运用和手法的铺叙与白描
三、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学习重点:柳永词在抒情自我化、发展慢词、使用铺叙方法等方面的新变。学习难点:柳永词的铺叙方法。
精讲篇目:《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萧萧暮雨)、《定**》(自春来)。
第三章 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宋初诗文创作的演变轨迹,以及掌握几个大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舜钦等的文学创作的成就和特色。
第一节 欧阳修散文(1学时)
一、欧阳修
二、欧阳修散文体裁与文风
学习重点:欧阳修散文艺术特色和文赋的形成。学习难点:欧阳修散文纡徐委婉的特色。精讲篇目:《醉翁亭记》、《秋声赋》。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2学时)
一、欧阳修的诗歌创作
二、梅尧臣的诗歌创作
三、苏舜钦的诗歌创作
学习重点: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三人的艺术特色和所表现出的宋诗新特征。
学习难点:梅尧臣诗歌的平淡美。
精讲篇目:《画眉鸟》、《戏答元珍》、《汝坟贫女》、《鲁山山行》、《淮中晚泊犊头》。
第三节 王安石诗文(3学时)
一、王安石的散文创作
二、王安石的诗歌创作
二、曾巩的散文创作
学习重点:王安石诗、文的艺术特色,尤其是晚年绝句的艺术成就。学习难点:王安石的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
精讲篇目:《读孟尝君传》、《明妃曲二首》、《北陂杏花》、《题湖阴先生壁》
第四章 苏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集大成者
学时:7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思想,苏轼在散文、诗、词各体文学创作方面的突出成就和巨大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苏轼人生道路与创作实践(1学时)
一、儒、道、禅的融合
二、乐观矿达的人生态度
三、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学习重点:苏轼的糅合儒、道、佛的人格魅力。第二节 苏轼古文与辞赋(2学时)
一、苏轼的艺术气魄
二、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三、辞赋与四六
学习重点:苏轼古文自然与雄放的艺术特色与辞赋的艺术成就。学习难点:苏轼古文自然与雄放的艺术特色。精讲篇目:《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承天寺夜游》、《韩文公庙碑》、《日喻说》。
第三节 苏轼的诗(2学时)
一、诗境与精神
二、非凡的表现力
三、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四、宋诗的最高成就
学习重点:苏轼的诗歌的艺术成就。学习难点:苏轼诗歌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精讲篇目:《游金山寺》、《和子由渑池怀旧》《饮湖上初晴后雨》、《新城道中》、《荔支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第四节 苏轼的词(2学时)
一、苏轼的词学观
二、苏轼的对词境的开拓
二、以诗为词的手法
三、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学习重点:苏轼“以诗为词”创新。学习难点:“以诗为词”、超旷风格的表现。
精讲篇目:《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簌簌衣襟)、《 定**》(莫听穿林)、《念奴娇·赤壁怀古》、《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龙吟》。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的主要特点、江西诗派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2学时)
一、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二、丰富的人文意象
三、生新奇硬的艺术风格
四、山谷体内涵
学习重点: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难点:黄诗生新奇硬的艺术风格。
精讲篇目:《登快阁》、《寄黄几复》、《题竹石牧牛》、《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0.5学时)
一、陈师道的诗歌艺术渊源和生活底蕴
二、简练朴拙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陈师道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难点:陈诗的朴拙特色。精讲篇目:《示三子》、《九日寄秦觏》。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演变(0.5学时)
一、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二、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
三、江西诗派的形成
学习重点:黄庭坚的诗论、江西诗派的形成。
学习难点: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第四节
吕本中、陈与义与曾几(1学时)
一、吕本中的“活法”
二、陈与义的诗歌创作
三、曾几的诗歌创作
学习重点:吕本中的“活法”、陈与义与曾几的诗歌的时代特色、与早期江西诗风的关系。
学习重点:陈与义后期雄浑深沉的诗风。
精讲篇目:《伤春》、《牡丹》、《三衢道中》。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作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晏几道、秦观、贺铸与周邦彦等几位词坛大家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晏几道、秦观与贺铸(3学时)
一、晏几道的特殊身世与词的创作
二、伤心人的伤心词——秦观
三、奇特的个性与奇特的词——贺铸
学习重点:晏几道、秦观词的艺术特色以及贺铸词的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学习难点:晏几道、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精讲篇目:《临江仙》(梦后楼台)、《鹧鸪天》(彩袖殷勤)、《鹊桥仙》、《踏莎行》(雾失楼台)、《满庭芳》(山抹微云)、《浣溪沙》(漠漠轻寒)、《青玉案》(凌波不过)、《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第二节
周邦彦(2学时)
一、飘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
二、词作艺术的规范化
学习重点:周邦彦词的艺术特色。学习难点:周邦彦词铺叙的进一步发展。
精讲篇目:《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兰陵王·柳》、《西河·金陵怀古》。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演变
学时:5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靖康之难”对两宋之际词风的影响,掌握李清照的创作经历和艺术特色。
第一节
李清照(2学时)
一、“别是一家”的词论
二、《漱玉词》的艺术成就
学习重点:李清照词的创作经历和艺术特色。学习难点:李清照词风韵天然的语言特色。
精讲篇目:《如梦令》(昨夜与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
第二节
其他南渡词人(3学时)
一、朱敦儒青、中、晚年的不同词风
二、张元干南渡度前后词风的变化
三、李纲的咏史词
四、岳飞的英雄战歌
学习重点:朱敦儒、张元干等南渡词人时代感和现实感的表达。学习难点:朱敦儒词风的转变和一致性。
精讲篇目:《鹧鸪天·西都作》、《相见欢》(金陵城上)、《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陆游的生平及思想、陆游诗歌创作的成就,以及杨万里、范成大的诗歌创作的特色。
第一节 陆游的诗歌创作(3学时)
一、陆游的生平与创作道路
二、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陆游的创作道路、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成就。学习难点:陆游诗歌对李杜诗风的糅合。
精讲篇目:《关山月》、《长歌行》、《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沈园》、《剑门道中遇微雨》。
第二节
杨万里与范成大(3学时)
一、“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二、范成大的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
学习重点:“诚斋体”的特点与范成大的田园诗。学习难点:“诚斋体”平易中见灵巧的特点。
精讲篇目:《小池》、《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四时田园杂兴》五首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以及辛派词人如张孝祥、陈亮等人的创作情况。
第一节
辛弃疾的词创作(3学时)
一、英雄的才情与苦闷的人生经历
二、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三、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四、辛词的艺术成就
学习重点:辛弃疾词英雄苦闷的抒发与“以文为词”的艺术成就。学习难点:“以文为词”的表现。
精讲篇目:《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清平乐》二首、《青玉案·元夕》、《鹧鸪天》(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沁园春》(叠嶂西驰)
第二节 辛派词人(3学时)
一、辛派先驱张孝祥
二、辛派中坚陆游
三、与辛词相似的陈亮
四、效辛体而自成一家的刘过
学习重点:张孝祥、陆游与陈亮的创作情况 学习难点:豪放词的词本质的保留。
精讲篇目:《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念奴娇·过洞庭》、《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学时:5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姜夔、吴文英词的艺术特色,了解宋末词坛的情况。
第一节
姜夔(2学时)
一、耿介清高的雅士
二、别有寄托的咏物词与独特的艺术手法
三、姜夔的羽翼史达祖和高观国 学习重点:姜夔词的艺术特色。学习难点:姜夔词“清空”的艺术特色。
精讲篇目:《扬州慢》、《踏莎行》(燕燕轻盈)、《暗香》。 第二节 吴文英(1学时)
一、非仕非隐的人生
二、亦梦亦幻的境界
二、突变性的章法结构和密丽幽深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吴文英词的艺术特色。学习难点:吴文英词评价。
精讲篇目:《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第三节 其他词人(2学时)
一、词风清丽的周密
二、工于咏物的王沂孙
三、备写身世之感的张炎
四、别开生面的蒋捷
三、辛派后劲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和文天祥 学习重点:咏物词、刘克庄词的艺术特色。学习难点:咏物词中赋与比兴的关系。
精讲篇目:《眉妩·新月》、《沁园春·梦孚若》、《高阳台·西湖春感》。
第十一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学时:5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刘克庄和元好问的文学创作成就,了解永嘉四灵、江湖诗派以及辽、金的诗歌创作的情况。
第一节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2学时)
一、永嘉四灵的诗风
二、江湖诗派的形成及其共性
三、刘克庄
四、戴复古
学习重点:刘克庄的诗歌成就。学习难点:江湖诗派的界定。精讲篇目:《北来人》、《军中乐》。第二节
文天祥与汪元量(1学时)
一、文天祥的诗歌
二、汪元量的诗歌
文天祥与汪元量的爱国诗歌。
学习难点:文天祥的集杜诗的评价。
精讲篇目:《金陵驿》、《正气歌》、《湖州歌》二首。第三节
元好问与辽、金的诗歌(2学时)
一、元好问的诗词成就。
二、元好问的诗论。
学习重点:金代大诗人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成就。学习难点:元好问诗歌的艺术特色。
精讲篇目:《岐阳》、《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雁门道中书所见》、《论诗三十首》(其一、三)。
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
(五),人民出版社1978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宋词部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
1998 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商务印书馆 1989 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美)孙康宜《词与文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北京出版社2002
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钱钟书《宋诗选注》,三联书店
2002 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齐鲁书社1986 张宏生《宋诗:融通与开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中华书局 1995 北大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 1965
元代文学
学 时: 18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元代戏曲创作的繁盛情况,把握古代戏剧创作的一般特点。掌握分析戏曲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增强阅读和鉴赏古典戏曲的能力。
课程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绪 论
第一节 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统治者的一系列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二、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三、思想领域呈现活跃松动的态势
以上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元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使元代文学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风貌。
第二节 元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话本小说创作繁多,戏剧艺术走向成熟。
二、涌现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散曲
元代文坛,叙事文学居于主流地位,抒情文学无法与之相抗衡。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学时:2 37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元代的说话艺术与说唱艺术。
第一节 说话艺术
一、兴起的原因:都市繁荣,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统治者的喜好与提倡。
二、繁盛的表现:有固定的演出场所;说话分了四家数;有大批专业
说话艺人;留下大量说话题目。
说话艺术的日益繁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话本创作的繁荣。
第二节 小说话本
一、数量:现存宋元小说话本约有 40 种,除了元刻本以外,大多经过明人的修改增订。
二、体制:入话、正话、结尾
三、题材:以婚恋、公案为主
1、婚恋小说,大多描写了市井细民的日常生活和普通感情,尤其是生动地刻画了下层妇女泼辣、勇敢的性格,代表作有《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等。
2、公案类的作品大多揭露官场的黑暗,鞭挞堕落的世风,为民间的冤案鸣不平,代表作有《错斩崔宁》、《简帖和尚》等。宋元小说作品通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文体的正式出现,开创了中国文学语言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第三节 宋元讲史话本和说经话本
一、讲史话本:内容相当广泛,大都根据史书敷演成篇,受正史的正
统历史观影响较大。
二、说经话本:现存的宋元说经话本,有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
话》
宋元讲史话本和说经话本对明清长篇小说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小说 都在两种话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与创造。
第四节 诸宫调
现存唯一完整的作品:《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取材于《莺莺传》,在情节、人物、主题方面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直接影响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
精读篇目:《错斩崔宁》、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本章重点:说话“四家数”中的讲史话本与小说话本
难 点:小说话本的体制与题材
第二章 关汉卿
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关汉卿戏剧创作的特点,特别是悲剧创作与历
史剧创作的风格
第一节 《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一、《窦娥冤》
1.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
2.创作主旨:接露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歌颂人民反抗压迫缺的斗争精神。
3.窦娥形象的塑造:封建被压迫妇女的典型,性格中有温顺善良的一面,也有反抗叛逆因素,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窦娥冤》的思想艺术成就最高,堪称彪炳一代的悲剧杰作。关汉卿其他社会剧的艺术构思,也表现了类似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关汉卿的婚恋剧
一、《救风尘》
赵盼儿:世故、善良、泼辣
二、《望江亭》
谭记儿:勇敢、聪慧、机智
关汉卿的爱情婚姻剧都是以女主人公为主角的。以深切的同情态度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刻画了一系列被压迫受迫害的妇女形象,歌颂了她们追求幸福生活和反抗势力的精神。
第三节 关汉卿的历史剧
一、《单刀会》
1. 汲取《三分事略》平话中的“尊刘”立场来敷演故事 2. 结构:虚实结合,以虚衬实
二、关汉卿的历史剧,现存《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等。这些历史剧作品,继承宋代说话艺术和杂剧艺术“多虚少实”的创作传统,从现实出发去缅怀历史英雄人物,曲折地表达作家的现实感受和金元之际的时代精神,因此,这些历史剧往往流溢着悲凉凄怆的时代情绪。
第四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征
一. 二. 三. 四. 结构紧凑,矛盾集中
注重舞台演出效果,情节曲折,波澜迭起 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语言朴素自然,本色当行
《太和正音谱》评关剧语言风格“如琼筵醉客”,即具有豪放不羁的艺术风格。从杂剧史的角度看,关汉卿是本色派、豪放派的开创者。精讲篇目:《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 本章重点:关汉卿的悲剧与婚恋剧创作
难 点:“窦娥”悲剧形象及婚恋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第三章.《西厢记》
学时:4
第一节 作者与故事流变
一、根据元钟嗣成《录鬼簿》和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记载,《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
二、《西厢记》杂剧来源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一名《会真记》)。北宋赵令畤 有 《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卷上收有《张公子遇崔莺莺》,元初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列有《莺莺传》。元初周密《武林旧事》卷 10 所记宋“官本杂剧”名目中有《莺莺六么》,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 25 所记金院本名目中有《红娘子》和《拷梅香》,金章宗时人董解元有《西厢记诸宫调》。
第二节 主题与体制
一、主题: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二、体制:突破四折一楔子的旧制,共五本二十折,演唱出现合唱
第三节 艺术成就
一、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
二、塑造性格鲜明人物形象
红娘、莺莺、张生
三、语言高度个性化,富有诗意
《西厢记》对后世影响深远,汤显祖的《牡丹亭》,孟称舜的《娇红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均不同程度受其影响。精讲篇目:《西厢记》
本章重点:《西厢记》的主题与艺术成就
难 点:红娘形象的塑造
第四章 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学时:2
一、白朴的杂剧作品
《墙头马上》杂剧具有着浓厚的喜剧色彩。《梧桐雨》杂剧则是一出历史悲剧。
二、马致远的杂剧作品
《汉宫秋》杂剧是马致远的代表作,“神仙道化”剧《黄粱梦》、《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
马致远的杂剧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随处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这就使他的杂剧具有浓厚的士大夫气。
三、郑光祖的杂剧作品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爱情婚姻剧的代表作。
精讲篇目:《墙头马上》、《汉宫秋》、《倩女离魂》
第五章 南 戏
学 时:2
第一节 南戏的演变与体制
一、宋元时期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的南曲戏文,简称为南戏。
二、南戏由流行于南北宋之交宫廷和民间的杂剧、唱赚、词、歌舞戏、南方民间乐曲等综合发展而来
三、体制:在剧本结构体制上,一部剧本往往十多出或几十出;在音乐体制上,一出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曲,上场的各种角色皆可司唱,多用南曲,也杂用北曲,称“南北合套”;在角色体制上,以生(男主角)、旦(女主角)为主,还有净、末、丑、外、贴等角色。
第二节 《琵琶记》
一、作者:高明的生平
二、取材于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三、艺术成就 :
1. 人物塑造具有典型性:赵五娘;蔡伯喈
2.结构布局上成功地运用了双线并进、交错映照的手法。3.善于兼用通俗的口语和秀雅的文语来抒情写物。
《琵琶记》在艺术上的成就,大大提高了南戏的文学品位,使南戏的创作进入了繁盛的阶段,被称为“南戏之祖”
精讲篇目:《琵琶记》中“糟糠自咽”、“代尝汤药” 本章重点:《琵琶记》的艺术特点
难 点:赵五娘、蔡伯喈形象的塑造
第六章 元代散曲
学时:3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与体制
一、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的新的诗歌样式。
二、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三、体制:在结构形式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可以增句、减句、拆句、并句,亦可增字、减字等;在音韵上每首一韵到底;在语言上,较为口语化,可以大量运用衬字
与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比较,散曲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代表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第二节 前期散曲作家
金、元散曲的创作大略可以仁宗延祐元年(1314)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散曲的繁荣期,后期是散曲的变异期。
一、二、关汉卿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马致远:贡献最大,成就最高。他扩大了散曲的题材领域,提高了散曲的艺术意境,代表作《天净沙·秋思》
前期的散曲作品,既保留了民间文艺通俗质朴、平易自然的意趣,又溶汇了文人独特的情感和才华,从而大大提高了散曲的艺术境界。
第三节 后期散曲作家
元仁宗延祐(1314-1320)年间以后,是散曲的变异期。变异期散曲出现了诗词化、规范化的倾向,风格趋于雅正典丽。
一、张可久,是变异期散曲创作的典范。代表作有《醉太平·无题》、《沉醉东风·秋夜旅思》
二、乔吉,创作雅俗并用,别具韵味。《中吕·满庭芳》(渔父词)
明人李开先将乔吉与张可久相提并论,称为“曲中李杜”,后期创作中心南移,风格典雅工丽,丧失前期本色之美。精讲篇目:《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天净沙·秋思》 本章重点:散曲的体制与特点
难 点:前期散曲与后期散曲的不同风格
第七章 元代诗文
学时:1 元代前期南北诗人同时标举“宗唐得古”的旗帜,复古诗风逐渐兴起并形成潮流。从此以后,宗唐得古成为有元一代的诗坛风气。
第一节 前期诗文作家
一、王恽 :论诗提倡宗唐,尤其推崇平淡温醇的王、孟诗风;文章学韩愈、欧阳修,尤受元好问影响,如《烈妇胡氏传》。
二、姚燧:元前期盛世之音的代表,以散文见称
三、刘因:论诗提倡风骨,标榜沉郁悲壮和清刚劲健之气,词作“寓骚雅于冲夷,足秾郁于平淡”,亦有特色。文章佳作,有《孝子田君墓表》、《辋川图记》等。
第三节 后期诗文作家
萨都剌:元代最有成就和影响的诗人之一,诗风清丽俊逸,亦时有豪放之作。代表作有《过居庸关》、《早发黄河即事》、《上京即事》等。
他的宫词和艳情乐府,在元代诗歌中也别具一格。词作佳品有《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
明代诗、文尽管有所创新,但总体成就逊于前代,也逊于同时代的散曲。
精讲篇目:《白沟》、《辋川图记》、《过居庸关》 本章重点:元代诗坛的复古风气
难 点:前期与后期诗歌的不同特点
明代文学
学 时: 18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明代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的创作状况,加强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增强分析叙事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阅读古代的叙事文学作品,认识明代文学流派的斗争情况,加深对一些作家作品的理解。
课程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绪 论
一、明代社会及思想文化的特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明代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二、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之下,诗文方面“台阁体”泛滥。王守仁“心学”的出现,带动了明代儒学的复兴。“前七子”倡言复古运动。明后期,泰州学派和李贽形成一股进步文学思潮: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的“童心说”。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假文学。
三、明代文学的分期及特点
明前期文学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由元入明的作家宋濂、刘基。小说发展最为突出,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
明后期在进步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文学出现繁荣的局面。戏曲、小说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明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在小说和戏剧。
第一章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小说
学 时:2
第一节 作者、成书与版本一、二、作者:罗贯中
成书:继承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补注的史料,又吸收民间传说和杂剧、话本的故事,颇富创意地编写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版本:清代毛纶、毛宗冈父子的版本最为流行
这部小说是在长期群众传说与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而最终完成的,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
第二节 思想倾向及人物形象
一、思想倾向:拥刘反曹;三国关系主要为魏蜀关系。作者将刘备蜀汉集团的兴衰作为作品的主要线索。
二、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
第三节 艺术成就和影响
一、“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特点一、二、三、成功塑造了历史生活中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宏伟壮阔的艺术结构。
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语言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以后一切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作品,取得了将历史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的巨大成功。精讲篇目:“青梅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赤壁之战” 本章重点:《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及思想倾向
难 点:艺术成就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
学 时:2
第一节 作者、成书与版本一、二、三、编著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
取材《宋史》及其他历史资料中关于宋江等人起义的故事 版本:分为简本与繁本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一样,都属于 “世代累积”型小说。
第二节 “官逼民反”的内容和“忠义”思想
一、内容:《水浒传》广泛而深刻地描述了封建统治阶级中贪官污吏的种种恶行,再现出“乱自上作”和“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二、忠义思想:作者怀着强烈悲愤的心情,写出了英雄们的不幸和现实的黑暗。
梁山英雄们的悲剧,是封建时代中善与美被毁灭的悲剧,全书风格沉郁悲壮。
第三节 宋江形象
宋江是《水浒传》的核心人物形象,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体现着深刻历史悲剧精神的形象。宋江走上聚义梁山的道路,是经历了艰难的过程的。宋江的性格是复杂的,他的一生所作所为及其不幸结局,充满着历史悲剧精神。他的忠君保国行为并没有改变他被害身亡的悲剧命运。宋江在血
与火的交锋中表现出的动摇和妥协,深刻说明封建时代被压迫的阶级在本质上还不是一个自觉的阶级。
第四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一、成功塑造了数十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二、在语言艺术上,《水浒传》直接继承和发展了说话人话本的艺术传统,以北方话为基础,经过加工而成为一种成熟的书面语言。
三、结构上具有相对独立与整体一致相结合的特点。
《水浒传》在中国小说史上开创了英雄传奇型小说,影响深远。《金瓶梅》即由此书生发,《水浒后传》、《后水浒传》是《水浒传》的续书,《荡寇志》则作为对立的作品出现,《三侠五义》也有模拟《水浒传》的痕迹。
精讲篇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景阳冈武松打虎”、“洵阳楼题反诗”
本章重点:《水浒传》的成书及内容
难 点:宋江形象的塑造与忠义思想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明前期诗文
学 时:2
第一节 明初三杰
一、宋濂: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以传记文和写景散文最为出色。
二、刘基:主张师古,成为后来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学主张的先声;诗歌吸收了唐代杜甫、韩愈诸家的长处,具有沉郁顿宕的风格。
三、高启:诗歌多取法前人,兼师众长,而且清新超拔,富于才情。在明代,高启的诗成就极高,影响也较大
第二节 台阁体和茶陵诗派
一、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特点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风格雍容典雅,缺少真情实感和社会生活内容。
二、于谦:诗有较丰富的生活内容。他在任地方官时作有不少反映现实的诗篇。
三、茶陵诗派:李东阳为代表,是从台阁体到前七子的过渡人物。
第三节 前七子的复古诗文
一、前七子:提倡复古主义
1.李梦阳:诗以乐府、歌行在艺术上的成就较高
2.何景明 :与李梦阳齐名,在文学主张上,他也倡言复古,在复古中还有些发展变革的创造精神。
“前七子”中的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诸人,诗文创作平平。康海和王九思被后人认识,则主要是在戏剧方面。
精讲篇目:《送东阳马生序》、《吴越纪游》、《郁离子》“楚人养狙”、“工之乔献琴”
本章重点:台阁体、茶陵诗派、前七子
难 点:刘基的散文与高启的诗歌的风格
第四章 戏 剧
学 时:2
第一节 杂 剧
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1.朱权:著有《太和正音谱》
2.朱有墩:明杂剧史上创作最多的作家。3.贾仲明、杨讷
明初的作杂剧家大多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
二、明代中后期杂剧
1.王九思:《中山狼》杂剧开明代单本杂剧之先,也是入明以来杂剧在某些方面出现的变体形式之一种。
2.康海:《中山狼》明前期剧坛一部有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作品。3.徐渭:《四声猿》,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四个杂剧的合称。大约完成于嘉靖后期。
明代杂剧在内容、艺术上均有创新,但过度文人化,案头化,不注重舞台性,群众性。
第二节 传奇
一、李开先:《宝剑记》是根据《水浒传》中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编写成的。作者通过林冲忠义而受迫害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受挫折的郁愤和对权奸乱国的痛恨。
二、梁辰鱼:《浣纱记》是首先用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演唱的传奇,为昆曲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三、沈璟与“吴江派” :
沈璟的传奇在艺术形式上有创新,采用吴语作为净、丑角色的念白,这被后来的剧作家继承发展,成为昆剧在舞台表演上的一大特色。明后期剧坛上追随沈璟的戏曲家很多,在曲坛上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的戏曲流派,因沈璟是吴江人,故被称为“吴江派”,他们在事实上成为当时戏剧理论与创作的主力军。
四、孟称舜 :《娇红记》在艺术上受《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影响较大,情节曲折,表现细腻,人物鲜明,极富于超现实的想象力。
第二篇: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主要内容:本课程全面分析、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及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经验及教训,系统分析和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梳理和反思现代文学思潮、文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论争。
教材:唐弢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册)纲要:
一、“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学的诞生
1.“五四”文学革命既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它承继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而其直接的背景和动力,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兴起“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2.文学革命及其发展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刘半农、钱玄同和周作人从形式与内容等不同角度倡导新文学。
创作实绩:鲁迅的《狂人日记》。胡适与《新青年》同人的白话新诗尝试。《每周评论》、《新潮》、《星期评论》、《少年中国》等副刊上显示的创作实绩。
文学革命带来观念的变化。3.与守旧复古思想的论争。
与林纾等人复古思想的论争。与《学衡》、《甲寅》派论争。4.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与刊物的兴盛。
文学研究会与有着相近倾向的社团如语丝社、末名社等社团述略。创造社及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等简介。新月社与春雷社等。
5.“五四”十年文学创作潮流概观。6.“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二、鲁迅的小说
1.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2.《呐喊》、《彷徨》以生活体验的深切、表现格式的特别与艺术上富有独创性著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3.《狂人日记》的理性批判精神和狂人形象。4.《阿Q正传》――改造民族灵魂的代表作。
5.鲁迅农村题材的小说《祝福》、《故乡》、《离婚》等。
6.鲁迅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的小说《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孔乙己》、《白光》等。
7.《故事新编》。《故事新编》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故事新编》的艺术手法。
8.鲁迅小说与现代化文学转型。
郭沫若的诗歌
1.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2.《女神》。创作过程与版本修改。抒情主人公形象分析。基本思想与泛神论影响。革命浪漫主义特色与外来影响。诗体形式。《女神》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意义和贡献。
3.郭沫若的其它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等评介。
四、初期新诗与20年代诗体流变
1.《尝试集》和初期白话诗。胡适与《尝试集》。《尝试集》的思想内容和文体形式。《瓦低釜集》、《扬鞭集》的思想内容与民歌风韵。诗人康白情、沈尹默、俞平伯、周作人与诗歌。《诗》月刊与诗集《雪朝》。早期白话诗的艺术特点。
2.小诗派与湖畔诗社。冰心的《繁星》、《春水》。宗白华的《流云》。3.象征派诗与新月派诗简介。
4.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渐次兴盛及其对早期新诗的影响。蒋光赤的《新梦》、《哀中国》评介。苏俄文学的影响。
五、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和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 1.李金发的生平与创作。李金发的《微雨》、《食客与凶年》。穆木天的《旅心》。冯乃超的《红纱灯》等。象征诗派的创作特点。
2.闻一多的生平与创作。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理论和实践。诗集《死水》。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代表作《再别康桥》等赏评。徐志摩抒情诗的艺术成就。朱湘与饶孟侃、刘梦苇、陈梦家等后期新月派诗人。
六、叶绍钧与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小说
1.《新潮》和《晨报·副刊》上的小说,目的几乎都在于提出问题,进行思想启蒙。它们都是问题小说。
2.问题小说重要作家冰心与她的小说。庐隐、王统照、许地山的小说。3.叶绍钧的小说创作。生平与创作。小说作品分析及创作风格。总结:他的小说代表着文学研究会作家从“问题小说”起步而走向乡土写实的共同创作历程。
4.鲁迅、叶绍钧之后,文学研究会以及语丝社、未名社还涌现了一批写乡土文学的青年作者。成就比较突出的有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台湾乡土小说与赖和。
5.20年代乡土小说的贡献及后来的流变。
七、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的小说 1.“自我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2.郁达夫生平与创作概况。《沉沦》与“零余者”形象。郁达夫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辨析。郁达夫中后期小说的变化。
3.冯沅君的《卷 》集、郭沫若的早期小说及创造社其它作家的小说。4.创造社作家“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点。
5.与此相似的其它社团的小说创作。
八、周作人、朱自清和“五四”时期的散文 1.“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概览。
2.周作人及其散文评介。周作人散文理论与其开创的“言志派”散文及影响。俞平伯等的散文。
3.朱自清散文。名篇赏析。艺术特色。
4.冰心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散文。冰心散文及思想艺术特色。许地山、叶圣陶的散文简介。瞿秋白的文艺性通讯。
5.创造社作家的散文。郁达夫的散文及特点。郭沫若散文简介。6.徐志摩散文的华丽风格。梁遇春与他的散文。陈西滢及“现代评论”派的“闲话”散文。
九、鲁迅的《野草》和《朝花夕拾》
1.《野草》简介及创作背景。《野草》的内容及艺术成就。《野草》对散文诗创作及中国现代文学的启示和意义。
2.《朝花夕拾》介绍。《朝花夕拾》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十、田汉等剧作家与初期话剧
1.春柳社和文明戏。民众戏剧社和上海戏剧社。易卜生的影响和社会写实剧。
2.田汉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代表作分析。田汉话剧的艺术特点。3.创作社作家郭沫若、郑伯奇等的剧作。
4.熊佛西、陈大悲、宋春舫等人提倡的“趣味性”“国剧运动”。5.欧阳予倩等的历史翻案剧与“价值重估”的“五四”精神。《潘金莲》等剧介绍。
6.丁西林及其现代喜剧。“优雅的喜剧”特色。
十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和30年代文**流
1.无产阶级文学论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趣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基本理论主张。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主要错误。鲁迅、茅盾同创造社、太阳社的争论。2.“左联”的成立及主要文学活动:成立之后的主要文学活动与创作实绩。“两个口号”的论争与“左联”的自动解散。缺点与错误。
3.30年代的文艺思想论争: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腐蚀论争。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关于“大众评议语文论争”。4.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与特点。
十二、丁玲、张天翼等作家的小说 1.蒋光慈和“革命小说”。
蒋光慈作品介绍分析。其它“革命小说”派作家作品介绍。“革命小说”的特点与不足。
2.柔石和胡也频。
柔石作品简析。胡也频作品简析。3.丁玲前期创作。丁玲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韦护》、《水》等作品分析。前期创作的不同走向。
4.张天翼的小说创作。
张天翼及社会讽刺小说。内容与艺术特点。
十三、艾芜、吴组缃等作家的小说 1.艾芜的早期小说。
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南国之夜》简析。人物形象与创作特点。2.吴组缃的小说创作。
《西柳集》、《饭余集》中部分短篇小说简析。精致的艺术手法和较高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
3.叶紫等作家的创作。
叶紫的小说《丰收》简介。除此,魏金枝、蒋牧良、沙汀、丘东平、草明、欧阳山、荒煤等左联小说家的创作,共同构成了“左联”小说主潮。4.萧红、萧军和“东北作家群”
《八月的乡村》、《生死场》等小说作品简析。艺术特点。“东北作家群”介绍。
十四、茅盾的小说
1.茅盾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2.《蚀》、《虹》思想内涵、形象、艺术简析。
3.《子夜》。吴荪甫等形象分析。艺术特点。现实主义方法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4.《林家铺子》、《春蚕》等农村题材短篇小说简析。5.《腐蚀》与《霜叶红似二月花》。
十五、老舍的小说
1.老舍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2.从《老张的哲学》到《离婚》。代表作简介。幽默笔调与喜剧性手法。3.《月牙儿》、《断魂枪》等短篇小说。4.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情节及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点及文体风格。5.《四世同堂》分析。
十六、巴金的小说
1.巴金的生平与创作概况。2.《灭亡》和《爱情三部曲》。
巴金前期小说的题材特点:社会革命和家庭革命。《灭亡》简析。《爱情三部曲》简析。与早期“普罗小说”之比较。
3.《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分析《家》。
《激流三部曲》把现代小说自郭沫若《漂流三部曲》开始的“三部曲”形式推向成熟,为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4.《憩园》与《寒夜》。
《憩园》内容与艺术简介。《寒夜》人物形象与艺术风格分析。
巴金前后期小说艺术风格的变化。
十七、沈从文的小说
1.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概况。2.乡野与都市对立的小说世界。
沈从文的审美选择:生命哲学与自然人性。小说题材:湘西社会与都市人生。
3.《边城》与《长河》。
《边城》分析:人物形象和自然的人生形式。《长河》简析。4.意境与文体。
十八、“京派”小说与“现代派”小说 1.“京派”小说。
主要作家除沈从文外,有废名、凌叔华、萧乾、林徽因及稍后的汪曾祺等。废名、凌叔华、萧乾小说作品简析。“京派”小说的特点。2.“现代派”小说。
与“京派”对立并曾论争过的在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主要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代表作家及作品分析。“现代派”小说的特色和倾向。
十九、李劼人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1.李劼人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代表作“大河小说”三部曲简析。艺术特点。2.靳以等作家的创作。3.张恨水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成名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分析。40年代小说。4.杨逵的小说。
二十、臧克家和中国诗歌会的创作
现实主义诗歌和现代派诗歌构成30年代诗坛两大潮流对峙的局面。1.殷夫和中国诗歌会的创作。
殷夫的创作及特点。中国诗歌会(主要诗人有蒲风、王亚平、温流、穆木天等)的创作,特点与缺点。2.臧克家前期的诗歌创作。
前期诗歌贯穿坚忍、苦斗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内容广泛。艺术特点。抗战后诗歌内容的艺术风格有较大变化。
二十一、戴望舒、卞之琳和现代派诗 1.现代派诗的形成、特点及演变。
重要诗人有戴望舒,“汉园三诗人”即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废名、林庚等。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和散文化的自由体形式。2.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早期诗的内容和抒情形象。向现代派过渡的标志:《雨港》的象征主义手法。成熟期的现代派诗《我底记记》、《断指》等。抗战后的变化。
3、汉园三诗人等。
从新月派走向现代诗风的卞之琳。卞之琳对诗的技巧与形式的探索。何其芳前期的诗美追求与40年代诗美的变化。李广田、废名、林庚的诗歌简介。
二十二、30年代的小品散文 1.李广田、何其芳的抒情散文。
李广田有《画廊集》、《银狐集》、《雀蓑记》等多种。30年代和40年代散文的特点。何其芳的《画梦录》简析。2.丽尼、陆蠡、缪崇群的抒情散文。3.夏丐尊、丰子恺的叙事散文。4.林语堂、老舍的幽默小品及其它。
林语堂“语丝”时代的散文《剪拂集》等。30年代“语录体”散文。侨居海外后的散文如《生活的艺术》等。老舍的幽默小品和写景散文。相似的作家还有马国亮、钱歌川等。30年代的游记散文。
二十三、鲁迅和30年代的杂文及报告文学 1.鲁迅的杂文。
鲁迅杂文创作的两个时期:前期从《坟》至《华盖集续编》;后期从《而已集》到《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杂文的内容、形式特点与审美特质。2.瞿秋白和“鲁迅风”杂文。
30年代,瞿秋白的“鲁迅风”杂文多为政治批判和文化批判。“鲁迅风”杂文作者群。
3.报告文学简介。
二
十四、30年代的剧运和剧作 1.30年代剧运和剧作概况。
大革命失败后活跃在上海的五大戏剧团体:南国社、复旦剧社、上海戏剧协社、辛酉剧社、摩登剧社。上海艺术剧社。“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国防戏剧”运动。
30年代戏剧创作的基本特点。2.洪深的剧作。
洪深的生平与剧作概况。20年代剧作《赵阎王》等简析。30年代《农村三部曲》简析。抗战胜利后闹剧《鸡鸣早看天》简析。洪深现实主义剧作的特点:理性色彩,社会问题剧与宣传剧的综合。3.李健吾等作家的剧作。
剧作概况与代表作简析。特点与贡献。
二十五、曹遇的剧作 1.曹禺的生平与创作概况。2.《雷雨》、《日出》、《原野》。
《雷雨》是一部家庭悲剧。周朴园、蘩漪、鲁贵、周萍形象的分析。《雷雨》的艺术特征。《日出》的内容,重要人物形象分析和结构特点。《原野》的思想内含、人物形象及艺术特点。
3.《北京人》和《家》剧情、人物和艺术分析。曹禺剧作风格的变化。4.曹禺剧作的艺术成就和贡献。
二
十六、抗战文艺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与40年代文学思潮 1.战争时空下的文学格局和文学进程。
抗战初期(37.7-38.10)。抗战中期(38.10-44.9)。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44.9-49.9)。
2.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的《讲话》。
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背景。《讲话》的基本内容。《讲话》发表后的文学情势。
3.抗战以来的文学论争及其理论焦点。
二十七、田间、冯至及其他诗人的诗作 1.民族的战歌――田间、光未然等的诗作。
田间诗的内容与形式特点。田间与街头诗。光未然、高兰等与朗诵诗。2.沉思的诗――冯至、力扬、冯雪峰及其它。
冯至诗歌概况。早期抒情诗和抗战时期的十四行诗。力扬、冯雪峰等诗人的诗作简析。
3.讽刺的诗――袁水折与臧克家。
袁水拍的讽刺诗及艺术特点。臧克家四十年代的讽刺诗。4.叙事长诗介绍。
二十八、艾青的诗
1.艾青的创作历程及其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2.艾青诗歌的主导语象和基本主题。
3.忧郁的情调和崇高的风度――艾青诗歌的美感特征。4.现代的现实主义――艾青诗歌的艺术成就。
二十九、“七月派”与“九叶派”的诗 1.“七月派”诗。
“七月派”主要诗人和理论家。“七月派”主要诗人作品简介。“七月派”诗的主要特征。2.“九叶派”。
“九叶派”诗人简介。“九叶派”诗学主张及诗学理想。诗人的诗歌实践。
三
十、沙汀、姚雪垠等作家的小说 1.丘东平、姚雪垠与初期抗战小说。
初期抗战小说以短篇为主。带有较强的新闻报导性和宣传鼓动性。丘东平小说简析。姚雪垠小说简析。2.张天翼与讽刺暴露小说。
张天翼是讽刺暴露文学思潮的先锋。《华威先生》等讽刺小说分析。其他作家的讽刺小说。
3.沙汀、艾芜和社会分析小说的新收获。
沙汀是本时期社会分析小说的代表作家,著名的长篇“三记”即《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等分析。艾芜《丰饶的原野》、《故乡》、《山野》等小说简析。
三
十一、师陀、钱钟书、路瓴等作家的小说 1.师陀等作家与小说创作中的文化分析倾向。
抗战进入中期之后,作家自觉地在小说中对民族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文化分析。“京派”小说家废名、沈从文与萧红、老舍、巴金等作家的小说简析。师陀小说分析。师陀小说主要风格。
2.路翎、钱钟书与表现知识分子人生探索的小说。
路翎:社会政治范畴内的探索者。路翎主要代表作《财主底儿女们》等分析。路翎小说的主要特征。钱钟书:朝向人本的形而上层面的探索者。代表作《围城》等分析。艺术特征。其它表现知识分子人生探索的长篇小说。3.现代罗曼司的兴盛及其它。
徐讦、无名氏与现代罗曼司。徐讦的代表作《鬼恋》、《风萧萧》等,无名氏的代表作《塔里的女人》、《北极风情画》、《野兽野兽野兽》等小说分析。现代罗曼司的意义。4.其它新人新作。
三十二 夏衍、于伶的剧作及其他 1.抗战初期的抗敌宣传剧。
2.夏衍和为知识分子写心的“正剧”。
陈白尘的《岁寒图》、袁俊的《万世师表》等“正剧”简介。夏衍代表作《上海屋檐下》、《心防》、《法西斯细菌》等剧内容、形象分析。独特的艺术风格。3.于伶和为市民及其他下层群众写真的悲喜剧。
于伶:市民悲喜剧的代表作家。《夜上海》、《长夜行》等剧作分析。其它剧作家的作品。
三
十二、郭沫若等的历史剧和陈白尘等的喜剧 1.历史剧创作潮和郭沫若的《屈原》等剧作。
30年代历史剧的主要特征。郭沫若《屈原》等历史剧分析。其它作家如阳翰笙、欧阳予倩等的历史剧以及“孤鸟”历史剧创作。2.陈白尘和讽刺喜剧创作潮。
陈白尘的讽刺喜剧《升官图》等内容、艺术分析。宋之的、吴祖光等讽刺喜剧的创作。
3.风俗喜剧的新发展及其他。
三
十四、散文的拓展与提高 1.报告文学的繁荣。
这期间,纪实性的战地通讯、战地报告文学相当繁荣。职业记者为此作出了卓越贡献,突出的有萧乾、范长江等。进入40年代,解放区的报告文学也渐趋活跃。
2.杂文的复兴。
3.小品散文的绵延与发展。
三
十五、吴浊流、张爱玲等作家与沦陷区文学 1.吴浊流与台湾沦陷区文学。
台湾新文学的里程碑: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简析。其他作品。2.张爱玲与上海沦陷文学。
张爱玲、苏青是“孤岛”沦陷时期出现的有个性风格的作家。张爱玲《金锁记》等代表作分析。苏青的《结婚十年》及其续编等代表作分析。3.东北与华北沦陷区文学。东北沦陷区文学概况。华北沦陷区文学概况。
三
十六、赵树理、孙犁和解放区短篇小说
1.赵树理的生平与创作道路。从《小二黑结婚》到《李家庄的变迁》。赵树理小说的主要成就:农村问题小说,新一代农民形象,民族化、群众化的现代小说艺术。
2.孙犁的短篇小说。
《芦花荡》、《荷花淀》等小说集简介。孙犁小说的美学追求与艺术风格。3.其它短篇小说家,如康濯、孔厥、刘白羽等。
三
十七、《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解放区长篇小说 1.丁玲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小说简介。“土改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分析。
2.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周立波的生活经历与早期文学活动。《暴风骤雨》人物、情节等分析。3.《高干大》、《种谷记》和《原动力》等反映工农业生产建设活动的长篇小说。
4.《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等“新英雄传奇”。
三
十八、解放区的戏剧与诗歌 1.新秧歌剧和传统戏曲改革。
2.《白毛女》内容与形象简析。艺术特点。其它新歌剧。3.话剧创作介绍。
4.解放区群众诗歌创作活动与晋察冀诗人群。5.《王贵与李香香》和《漳河水》分析。
民歌体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分析。《漳河水》分析。其它诗作。
参考书目: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孔范今主编
《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理群等著
《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黄修已著
第三篇: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课程代码: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
分:
学时:64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3.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文学概论》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 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严家炎、孙玉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温儒敏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百年中国文学经典》,谢冕、钱理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的十卷本,良友图书公司出版,有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后两个十年的两套《大系》,上海文艺出版社)。
二、课程介绍
参照国家教委师范司编著的《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有关播音与主持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适应课程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编纂。本课程是播音与主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为培养播音与主持人才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讲述从1917年“文学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文学发展状况。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轮廓,了解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既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评论现代文学作品(包括现代新诗、现代小说、散文和戏剧)的能力。又通过课程学习,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及审美观的教育。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文学概论》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近代文学
课堂不进行讲授,本章内容不进行考核,学生自读
第二章 五四新文学(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
知识要点:文学革命,《新青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双簧戏,《学衡》派,《甲寅》派,林蔡之争 第二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知识要点: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 第三节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知识要点:白话文学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美文 第四节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知识要点:理性精神,感伤情调,个性化,多样创作方法,教学重点: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与事件 教学难点:胡适与周作人的理论核心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性质、概念及任务,理解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掌握本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熟练掌握各新文学社团的情况。
第三章 鲁迅(共6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知识要点:两大题材——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小说模式,格式的特别 第二节
说不尽的阿Q
知识要点:阿Q形象,改造国民性,精神胜利法 第三节
《野草》与《朝花夕拾》 知识要点:独语体,闲话风
教学重点:鲁迅对农民及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 教学难点:《野草》的多层内蕴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鲁迅文学创作的整体状况及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理解他改造国民性的启蒙文学观,掌握《呐喊》、《彷徨》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和《野草》、《朝花夕拾》的独特风格,熟练掌握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 茅盾(共4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知识要点:社会剖析小说,第二节 茅盾的小说成就
知识要点:《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两类形象系列,第三节 《子夜》
知识要点:民族资本家形象,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第四节 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 知识要点:作家论 教学重点:茅盾的小说成就 教学难点:《子夜》的社会剖析内容
第五章 郭沫若与创造社(共4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知识要点:《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抒情主人公形象。自我表现,壮阔雄奇,自由诗的形式
第二节: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知识要点:《星空》诗的彷徨,《瓶》爱情诗,《前茅》、《恢复》标志着郭沫若诗风的转变 第二节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知识要点:抗战时期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原则,屈原的形象 第三节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知识要点:自叙传,《沉沦》,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教学重点:1.《女神》的思想艺术特征 2.自叙传抒情小说代表郁达夫的《沉沦》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泛神论 2.零余者的形象意义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中创作的主要状况以及对现代诗歌发展的贡献,理解其泛神论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懂得它的时代意义,掌握分析抒情主人公的角度、方法,熟练掌握代表作品。
第六章 新月派与语丝派的创作(共4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知识要点:诗界革命,胡适《论新诗》、《尝试集》 第二节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知识要点:初期白话诗,自由诗,北大歌谣研究会 第三节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知识要点:湖畔诗人,小诗体,冯至的创作
第四节
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知识要点:前期新月派,三美,新格律诗 第五节
“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知识要点:李金发的代表作品 第六节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知识要点:蒋光慈的诗作 教学重点:前期新月派的理论主张 教学难点:“纯诗”概念的理论价值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本时期新诗发展的整体情况,理解新诗发展脉络的内外部规律,掌握各代表诗人的诗歌观念以及代表作品,使学生具备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第七章 左翼文学的创作(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左联”和左翼小说
知识要点:左联,蒋光慈、柔石等人的创作,丁玲,东北作家群 第二节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知识要点:诗的歌谣化,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 教学重点:东北作家群 教学难点:萧红的个性创作
(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左翼小说的代表作家的创作,了解此派小说兴起的原因及特点,理解其深远意义,懂得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作家作品,掌握各派别创作特点以及成就。理解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熟练掌握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
第八章 巴金(共5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知识要点:《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无政府主义思想对其早期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家》的杰出成就
知识要点:《家》为代表的青春型创作,《家》中的人物形象,《家》的结构艺术 第三节 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知识要点:“平民史诗”,《寒夜》 教学重点:巴金的前期创作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无政府主义对巴金的正负面的影响
(二)教学基本要求:
首先要对巴金前后两个时期创作的概况及代表作有大致了解,理解早期作品体现出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掌握分别以《家》、《寒夜》为代表分析巴金前后期创作的不同格调与特色。
第九章 老舍(共6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知识要点:北平市民世界,老舍的早期小说,《离婚》,《四世同堂》 第二节 《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知识要点:祥子悲剧命运,悲剧原因,虎妞的形象 第三节
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知识要点:京味儿,幽默
教学重点:老舍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教学难点:中西方文明撞击中的文化思考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老舍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及文学史地位,理解其深刻的文化思考,懂得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作家作品,掌握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熟练掌握代表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
第十章 沈从文与京派(共5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知识要点:沈从文独特的人生形式,湘西世界 第二节 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
知识要点:表现“湘西世界”与讽刺“都市病”的作品,《边城》 第三节 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
知识要点:沈从文独特的人生形式,朱光潜的文学理论,李颉人的大河小说 教学重点: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教学难点:理解沈从文构筑这种牧歌情调的文化心理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沈从文小说的文学史地位,理解其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及创作的文化心理,掌握其城乡对照的二元创作模式及意义,熟练掌握《边城》等表现湘西世界的作品。
第十一章 新感觉派小说及其他小说家创作(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海派小说
知识要点:新感觉派小说,现代性,先锋性,刘呐欧、穆时英、施蛰存的创作 第二节 李颉人的大河小说 知识要点:《死水微澜》 教学重点:新感觉派小说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本派小说的创作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海派小说的代表作家的创作,了解海派小说兴起的原因及特点,理解其深远意义,懂得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作家作品,理解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第十二章 曹禺与现代话剧地位的确立(共6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雷雨》到《原野》
知识要点:曹禺的创作历程,曹禺剧作的文学史地位,《雷雨》的多层主题意蕴,第二节《北京人》与《家》
知识要点:《北京人》为代表的生活化戏剧,诗剧的探索 第三节 夏衍等人的戏剧
知识要点:曹禺对本时期戏剧家的影响 教学重点:《雷雨》的主题意蕴
教学难点:曹禺戏剧深层生命意蕴的把握。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曹禺戏剧的题材、主题、结构的变化,理解其作品的主题意蕴,掌握曹禺戏剧的艺术特征,精读并熟练掌握代表作《雷雨》。
第十三章 诗歌与散文的新发展(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知识要点: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陈梦家的创作 第二节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知识要点:《现代》杂志,十四行诗(商籁体),汉园三诗人 第三节 杂文与报告文学 知识要点:鲁迅杂文的特质 教学重点:现代派诗歌的创作
教学难点:对鲁迅杂文创作的历史性评价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本时期各流派诗歌发展的面貌,理解他们不同的诗歌理念,懂得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诗歌,掌握其不同的创作特点以及成就。
第十四章 抗战文艺运动与解放区文艺运动(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抗战文艺运动的特点、意义
知识要点: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第二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解放区文学 知识要点:政治标准,艺术标准 第三节 国统区、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
知识要点:对不同地域不同政治历史环境的文学发展面貌的对比 教学重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教学难点:客观评价胡风文艺理论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第三个十年各种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观点,一方面要对本阶段文学发展历程有知识性的了解,包括对文学发展历史现象的宏观认识;另外也要对有争议的理论问题加以讨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重点掌握内容。对胡风主观主义文艺理论有所了解。正确理解不同的文学思想,掌握本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熟练掌握各文意思潮的情况。
第十五章 艾青及其他诗人(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艾青
知识要点:艾青提倡的诗歌“散文美”的主张,独特意象与主题,忧郁的诗绪,艾青的“色与光” 第二节 七月派与中国新诗派
知识要点:胡风的诗歌理论,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教学重点: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
教学难点:艾青诗歌“散文美”的主张的内涵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艾青诗歌创作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重点是理解艾青诗歌创作的成就与特色,掌握捕捉其诗歌中常见的诗歌意象的方法,同时尽可能体味艾青诗歌反复萦绕的忧郁诗绪及内涵。掌握其他诗人的具体创作。
第十六章 解放区创作(共6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赵树理
知识要点:山药蛋派,对通俗小说的意义,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第二节 孙犁
知识要点:白洋淀派,孙犁式的主题及独特的美学风格 第三节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 知识要点:土改小说的得失 第三节 长篇叙事诗和民族新歌剧
知识要点:《王贵与李香香》等诗歌的民族化 教学重点: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大众化风格 教学难点:对赵树理的再评价与认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赵树理小说的文学史意义,理解何谓“赵树理方向”,精读代表作《小二黑结婚》,熟练掌握评书体现代小说的艺术特点。并了解解放区文艺的整体面貌。
第十七章 沦陷区与国统区的创作(共6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张爱玲
知识要点:新洋场小说,“南玲北梅,后浪漫主义小说” 第二节 钱钟书 知识要点:《围城》
第三节 路翎、陈白尘、张恨水
知识要点:七月小说《财主底儿女们》,《升官图》,《啼笑因缘》 教学重点:钱钟书的小说
教学难点:对张爱玲的再评价与认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本时期小说发展,要理解其一方面各自都受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地域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彼此的渗透与影响。还要关注并掌握本期中长篇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熟练掌握主要作家及其创作特色,其中路翎、钱钟书、张爱玲可以作为评析重点。
四、课内实验、实践环节及要求
无
五、考核办法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形式:全校统考闭卷
3.成绩核定:课程成绩=平时(10%)+期中(20%)+期末(70%)
大纲制订人:杨玉静
大纲审定人:学院专家
大纲批准人:院长
注:
(1)页面设置为 纸型:A4;页边距: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5cm。
(2)正文为宋体,5号字。标题、正文的字体及字号严格按照样本要求;标点符号要在全角状态下录入。
(3)正文行距为:1.25倍。段前段后间距均设为0。
第四篇:《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初教
初等教育专业《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专科)
课程编号:331231211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文学史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64 总 学 分:4 适用专业:初等教育专业本专科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中国文学史课程是初等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既是培养初等教育师资的基本课程,也是学习中国文化、语言、文学,提升文化、人文修养的重要课程。
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分二个学期进行,分别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段、宋元明清及近代文学段,其中每段内容再进行详细划分。本课程以文学史为线,重点介绍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地位影响,突出作品鉴赏环节,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基本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熟悉代表性作家作品,对中国古典文学乃至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较强的解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课程鼓励作分体文学教学等教学实验。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1)本课程先修课程:无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相关选修课、古代汉语、中国文化史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
(一)第四学期: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段(32学时)
第一编
先秦文学(8学时)总绪论及先秦文学概况:(0.5学时)第一章
上古文学(0.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原始诗歌的产生,理解上古神话借助幻想以征服自然力的本质特点,掌握并领会《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上古神话的基本内容 1 及其体现的奋斗精神。
【重点与难点】上古神话故事是重点,理解神话的特征是难点。
【学习篇目】《弹歌》、《蜡辞》、《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
【参考书目】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钟敬文《中国神话故事论集》(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王钟陵《论神话思维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二章
《诗经》(1.5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诗经》产生的时代、地域,理解《诗经》“风、雅、颂”的传统分类以及“赋、比、兴”的诗歌艺术手法,了解各类题材的代表篇目及其大致内容、基本风格。
【重点与难点】国风中反映爱情婚姻和征役生活的诗作是重点,雅颂篇章涉及的社会背景是难点。
【学习篇目】《关雎》、《柏舟》、《静女》、《氓》、《君子于役》、《溱洧》、《蒹葭》、《七月》、《东山》、《采薇》、《生民》。
【参考书目】朱熹《诗集传》;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夏传才《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一至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至第七辑《诗经研究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等)。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2学时)
【教学目标】体会先秦历史散文具有文史相兼的性质,了解编年体、国别体的不同形式,掌握《左传》记事为主、擅长叙述战争、《国语》记言为主、《战国策》善于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
【重点与难点】 《左传》《战国策》是重点,《周易》《尚书》等早期文献是难点。【学习篇目】《左传》:《重耳出亡》、《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郑子产相国》;《国语》:《召公谏弭谤》;《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冯谖客孟尝君》、《触詟说赵太后》。
【参考书目】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2学时)
【教学目标】先秦诸子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领会诸子散文运用寓言和譬喻来说理的艺术表现手法。
【重点与难点】 孔孟庄荀的优美散文是重点,老庄抽象而深邃的哲理论辩是难点。
【学习篇目】《论语》:《侍坐章》;《墨子》:《公输》;《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庄子》:《逍遥游》《养生主·庖丁解牛》;《荀子》:《劝学》;《韩非子》:《五蠹》。
【参考书目】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郭沫若《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修订本);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胡念贻《孟子的文学价值》(《先秦文学论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首都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1.5学时)
【教学目标】屈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他的文学史地位,了解楚辞作为地方诗歌的新特点,掌握《离骚》《九歌》的大致内容,《九章》《招魂》《天问》的主旨。
【重点与难点】《离骚》《九歌》是重点,《天问》深邃蕴义是难点。【学习篇目】屈原:《离骚》《湘夫人》《山鬼》;宋玉:《九辩》(节选)。【参考书目】郭沫若《屈原考》(《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游国恩楚辞学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潘啸龙《屈原与楚文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褚斌杰《楚辞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编
秦汉文学(4学时)概况及第一章
秦汉散文(0.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秦朝及西汉时期产生的政论文、哲理文、故事文等不同文体的基本写作特点,识记它们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了解东汉散文(但《汉书》可置入《史记》中讲)。
【重点与难点】 李斯、贾谊是重点,文本阅读是难点。
【学习篇目】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参考书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朱碧松:《试论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文》(《光明日报》1962年11月25日);郭预衡《秦汉文章之变迁》(《历代散文丛谈》,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第二章
司马迁与《史记》(2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司马迁生平中与《史记》写作有重大关系的相关经历,识记《史记》的五种体例,理解司马迁史笔与文笔交融的创作方法,知晓后人“不虚美,不隐恶”的相关评论,熟悉《报任安书》《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等代表作品的基本内容。将《汉书》与之比较。
【重点与难点】 文笔在《史记》中的运用是重点,司马迁深刻思想的体悟是难点。
【学习篇目】《项羽本纪》(节录)《李将军列传》(节录)《管晏列传》《屈原贾生列传》《陈涉世家》《魏其武安侯列传》《报任安书》,附《李广苏建传》。【参考书目】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三联书店1984年再版);可永雪《史记文学成就论稿》(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张新科《史记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安平秋等主编《史记教程》(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安平秋等主编《史记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三章
汉代辞赋(0.5学时)
【重点与难点】枚乘、司马相如是重点,汉大赋的文本阅读是难点。
【学习篇目】贾谊:《吊屈原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张衡:《归田赋》、《四愁诗》;赵壹:《刺世疾邪赋》。
【参考书目】陶秋英《汉赋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毕万忱《试论枚乘的七发》(《文史哲》1990年第5期);龚克昌《汉赋的奠基者司马相如》(《汉赋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刘周堂《论张衡二京赋》(《中国文学研究》1987年第4期)。第四章
汉代诗歌(1学时)
【教学目标】认知汉乐府诗,掌握汉乐府民歌的代表性作品,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广泛社会内容及其以叙事为主的艺术特点,并掌握早期文人诗歌发展及代表作。
【重点与难点】《孔雀东南飞》是重点,“古诗十九首”是难点。
【学习篇目】《战城南》《陌桑上》《东门行》《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有所思》《上邪》《妇病行》《枯鱼过河泣》《江南》《孔雀东南飞》《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迢迢牵牛星》《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今日良宴会》。
【参考书目】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余冠英《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1955年);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赵敏俐《汉代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5学时)概说及第一章
建安文学(1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建安文学的年代断限及其社会背景,掌握“三曹”、“七子”和蔡琰的代表性作品,领会“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
【重点与难点】建安诗歌是重点,曹植前后期诗风的转变是难点。
【学习篇目】曹操:《短歌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王粲;《七哀诗》;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刘帧:《赠从弟》其二;蔡琰:《悲愤诗》,【参考书目】《胡笳十八拍讨论集》(中华书局1959年);余冠英《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建安文学研究文集》(黄山书社1984年);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吴云主编《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第二章
正始文学与两晋文学(1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正始文学;了解“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及其代表作品;了解西晋末期“永嘉文学”的特点及刘琨郭璞的诗歌特点;了解东晋的玄言诗。【重点与难点】阮籍、陆机、左思、郭璞、刘琨是重点,阮籍的诗歌风格及太康体的特点是难点。
【学习篇目】嵇康《赠兄秀才入军》(其十四);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5 “嘉树下成蹊”、“驾言发魏都”)陆机:《赴洛道中作》(“携辔登长路”);潘岳:《悼亡诗》(“荏苒冬春谢”);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郁郁涧底松”、“荆轲饮燕市”);刘琨:《重赠卢谌》;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仙窟)。
【参考书目】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3-06);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83);韩兆琦《汉魏南北朝诗选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第三章
陶渊明(1.5学时)
【教学目标】体认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具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精神和辞官归田、躬耕稼穑的生活经历,掌握《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并诗》等代表作的基本内容,领会陶诗平淡自然、意味隽永的艺术风格。【重点与难点】陶渊明田园诗作是重点,其仕途经历的曲折、家境转变的影响及其思想心态的复杂性是难点。
【学习篇目】《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移居》(“昔欲居南村”);《饮酒》(“结庐在人境”);《怨诗楚调示厌主簿邓治中》;《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咏荆轲》;《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记》。
【参考书目】《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唐满先《陶渊明诗文浅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李华《陶渊明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年);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四章
南北朝诗歌(0.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南北朝文人诗的变化,着重在于了解诗歌如何从古诗转化为格律诗;了解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产生背景、原因,掌握其各自不同的风格特色,了解《西洲曲》《子夜歌》《木兰辞》等代表作的内容与风格。【重点与难点】民歌及文人诗变化就是重点,诗歌格律化是难点。
【学习篇目】谢灵运:《登池上楼》;鲍照:《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对案 6 不能食”)、《代出自蓟北门行》《拟古》(“束薪幽篁里”);庾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日晚荒城上”、“萧条亭障远”)《重别周尚书》;南朝民歌:《西洲曲》《子夜四时歌》《读曲歌》《那呵滩》;北朝民歌:《木兰诗》《敕勒歌》《陇头歌辞》《折杨柳歌辞》。
【参考书目】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王运熙、王国安《汉魏六朝乐府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葛晓音《八代诗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0.5学时)
【教学目标】体认骈文的艺术特点,掌握此一时期辞赋、骈文及散文的作家作品及发展脉络。
【重点与难点】曹植、王粲、鲍照和庾信的赋作为学习重点。庾信赋的艺术成就、骈文的形成和发展及骈赋作品中的典故是难点。
【学习篇目】诸葛亮:《出师表》;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鲍照:《芜城赋》;孔稚圭:《北山移文》;江淹:《恨赋》、《别赋》;丘迟:《与陈伯之书》;陶宏景:《答谢中书书》;吴均:《与宋元思书》;庾信:《哀江南赋并序》、《小园赋》、《枯树赋》;郦道元:《三峡》;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七章
南北朝文学理论(0.5学时)【教学目标】介绍魏晋以前“小说”一词的概念,古代小说起源于上古神话和寓言,了解志怪小说代表作《搜神记》、志人小说代表作《世说新语》的大致内容和主要艺术特点;了解南北朝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着重了解文学自觉时代的思想与文化观念。
【重点与难点】《搜神记》、《世说新语》、《文心雕龙》是重点,志怪小说及其影响、志人小说产生的原因和艺术成就、文学的自觉是难点是难点。
【学习篇目】《搜神记》:《韩凭妻》、《吴王小女》、《干将莫邪》、《李寄斩索》;《世说新语》:《过江诸人》、《周处改过》、《石崇王恺争豪》。
【参考书目】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宁稼雨《中 7 国志人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四编
隋唐文学史(13学时)概说及第一章
初唐诗歌(1学时)
【教学目标】本章的“初唐”概念沿用传统用语,指的是唐立国至中宗时期。本章主要突出此时期作为唐代文学准备期的主线。包括南北文学交融、宫廷文学的轴心地位、近体诗的定型、唐诗内质的确立等内容。
【重点与难点】“初唐四杰”及其诗歌创作成就、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陈子昂的诗歌理论革新是重点,五律的定型、全面把握隋及初唐文学的总体发展情况是难点。
【学习篇目】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骆宾王《在狱咏蝉》、杨炯《从军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登幽州台歌》、宋之问《过大庾岭》
【参考书目】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3年版);余恕诚《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韩理洲《陈子昂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二章
盛唐诗歌(2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两大创作群体,了解盛唐诗之盛;对两大群体各自的特点,有较透彻的理解。要求在品读重点作品中,理解设定的问题。
【重点与难点】王维的山水诗及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创作是重点,如何理解“诗中有画”及“诗中有禅”、盛唐的时代精神与边塞诗的主题之关系以及边塞诗人的代表作是难点。
【学习篇目】孟浩然《晚泊浔阳望香炉峰》、《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王维《渭川田家》、《终南别业》、《使至塞上》、《鸟鸣涧》、《鹿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从军行》、《出塞》、《闺怨》;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
【参考书目】陈贻焮《唐诗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从仁《王维和孟浩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 年版);王达津《王维孟浩然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马兰州《唐代边塞诗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李炳海、于雪棠《唐代边塞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陈铁民《高适岑参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三章
李白(2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及其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结合李白诗歌名篇赏析,了解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重点与难点】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成就是其重点。如何准确把握李白浪漫主义艺术个性的形成是难点。
【学习篇目】《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塞下曲》、《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参考书目】李长之《李白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郁贤皓《李白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苏仲翔《李杜诗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第四章
杜甫(2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及其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结合杜甫诗歌名篇赏析,了解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重点与难点】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艺术成就是其重点。准确把握杜甫“诗史”的形成及“沉郁顿挫”的特点是难点。
【学习篇目】《兵车行》、《丽人行》、《羌村其一》、《新婚别》、《闻官军收问南河北》、《秋兴其一》、《登高》、《登岳阳楼》。
【参考书目】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苏仲翔《李杜诗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聂石樵、邓魁英《杜甫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五章
韩柳与古文运动(1学时)
【教学目标】唐文的大盛,比诗来得晚,要到中唐才出现盛极一时的景观,才产生足与诗中“李杜”比美的“韩柳”。本章将简要梳理唐文的发展脉络和中唐古文的成就,主要突出韩柳与中唐文风改革的文学史意义。【重点与难点】韩柳的古文成就部分是重点与难点。
【学习篇目】韩愈《师说》、《原毁》、《进学解》、《送董邵南序》、《杂说·马》、《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宗元《捕蛇者说》、《三戒》、《蝜蝂传》、《小石潭记》、《小丘记》、《小石山记》、《种树郭橐驼传》、《段太尉逸事状》。【参考书目】胡守仁《韩愈叙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郭预衡《中国散文简史》(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赵义山、李修生《中国分体文学史》(散文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孙昌武《韩愈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高文《柳宗元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第六章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1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对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诗歌创作,了解中唐时期元白诗派的基本创作情况。
【重点与难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及其名作是学习重点,对重点篇章的理解是难点。
【学习篇目】白居易《轻肥》、《秦中吟》、《琵琶行》、《长恨歌》;元稹《连昌宫词》。
【参考书目】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陈允吉《古典文学佛教溯缘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苏仲翔《元白诗选注》(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周勋初、严杰《白居易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七章
中唐及其他诗派和诗人(1学时)
【教学目标】在盛唐之后,中唐诗歌经过发展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现了大历诗人、元白及韩孟诗派。
【重点与难点】韩孟诗派尤其韩愈、李贺是重点,各派诗风的不同及其共同点是难点。
【学习篇目】韦应物《滁洲西涧》;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钱起《湘灵鼓瑟》;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韩愈《山石》;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李凭箜篌引》;柳宗元《渔翁》;孟郊《秋怀》。
【参考书目】胡守仁《韩愈叙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胡守仁《韩孟诗选》(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肖占鹏《韩孟诗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10 1999年版);蒋寅《大历诗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八章
晚唐诗歌(1学时)
【教学目标】本章讲授晚唐诗坛代表性的作家李商隐、杜牧等人的创作,着重讲授唐王朝的危机使士人心态的变化,以及诗风的转变。
【重点与难点】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是重点,晚唐诗风的转变是难点。
【学习篇目】李商隐:《无题》、《锦瑟》、《贾生》、《马嵬》、《安定城楼》;杜牧《赤壁》、《泊秦淮》;温庭筠《商山早行》;陆龟蒙《橡媪叹》;韦庄《秦妇吟》。【参考书目】董乃斌《李商隐的心灵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缪钺《杜牧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吴在庆《杜牧论稿》(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胡可先《杜牧研究丛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缪钺《杜牧诗选》(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九章
唐代传奇与通俗文学(1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唐传奇发展概况及在中国小说史上地位。
【重点与难点】唐传奇成就宋代文学特点及发展概况是重点,唐传奇繁荣的原因是难点。
【学习篇目】张鷟《游仙窟》;元稹《莺莺传》(《会真记》);白行简《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李朝威《柳毅传》;陈鸿《长恨歌传》。
【参考书目】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汪辟疆《唐人小说》;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王重民《敦煌变文集》;程国斌《唐代小说嬗变研究》;张友鹤《唐宋传奇选》。第十章
唐五代词(1学时)
【教学目标】本章旨在勾勒出词史第一个重要时期的面貌和成就。【重点与难点】花间词、南唐词为重点,词体产生是难点。
【学习篇目】李白《菩萨蛮》;张志和《渔歌子》;温庭筠“小山重叠”;韦庄“人人尽说”;冯延巳《谒金门》;李璟《摊破浣溪沙》;李煜《乌夜啼》、《浪淘沙令》、《虞美人》。
【参考书目】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中华书局1981年版》;吴丈蜀《词学概说》(中华书局2000年版);万云骏《诗词曲欣赏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1 社1992年版);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李冰若《花间集评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高峰《花间词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王兆鹏《李璟李煜冯延巳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考试(2学时)
(二)第五学期:宋元明清近代文学段(32学时)
第五编
宋辽金文学(9学时)概说及第一章
北宋诗文(1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宋初文学对晚唐文学的因袭,了解白体、晚唐体、西昆体特点,掌握欧阳修与苏舜钦、梅尧臣等诗文革新作家群诗文创作情况,了解黄庭坚及江西诗派诗歌理论及创作特点。
【重点与难点】王禹偁、欧阳修、王安石的诗文创作及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为重点,宋初文学对晚唐文学的因袭及江西诗派创作特征为难点。
【学习篇目】《村行》、《山园小梅》、《南朝》、《边户民》、《戏答元珍》、《鲁山山行》、《田家语》、《庆州败》、《明妃曲》、《书湖阴先生壁》、《登快阁》、《示三子》、《醉翁亭记》、《秋声赋》、《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墨池记》、苏洵《六国论》、《黄州快哉亭记》。
【参考书目】赵齐平《宋诗臆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钱钟书《宋诗选注》(三联书店2002年版);张宏生《宋诗:融通与开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北大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1991年版);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张宏生《宋诗:融通与开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北大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第二章
北宋词(1.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北宋前期词风对五代词风的因革,掌握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张先、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词的特点,了解柳永生平,掌握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了解北宋中后期词的发展。
【重点与难点】柳永词特点及贡献是重点也是难点。
【学习篇目】《浣溪沙》(一曲新词)、《踏莎行》(候馆梅残)、《渔家傲》(塞下秋来)、《天仙子》(水调数声)、《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鹧鸪天》(彩袖殷勤)、《鹊桥仙》(纤云弄巧)、《满庭芳》(山抹微云)、《青玉案》(凌波不过)、《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兰陵王·柳》、《西河·金陵怀古》。
【参考书目】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版);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唐宋词十七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吴惠娟《唐宋词审美观照》(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三章
苏轼(1.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与创作的关系,了解苏轼的创作情况,掌握苏轼诗文的艺术特色、苏词的创作成就及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重点与难点】苏轼诗文的特点,苏词的创作成就及对宋词发展的贡献。【学习篇目】《游金山寺》、《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留侯论》、《日喻》、《前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簌簌衣襟)、《念奴娇·赤壁怀古》、《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参考书目】王洪《苏轼诗歌研究》(朝华出版社,1993年版);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1991年版);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四章
南宋诗歌(0.5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陈与义与南宋前期诗人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江西诗派的形成、发展;杨万里、范成大的诗歌创作的特色;了解永嘉四灵、江湖诗派以及宋末文天祥等爱国诗人诗歌。
【重点与难点】杨万里、范成大的诗歌创作的特色为重点,江西诗派形成发展等是难点。
【学习篇目】《伤春》、《牡丹》、《三衢道中》、《小池》、《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四时田园杂兴》四首、《过零丁洋》、《湖州歌》。
【参考书目】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齐鲁书社1986年版);钱钟书《宋诗选 14 注》(三联书店2002年版);张宏生《宋诗:融通与开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北大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五章
陆游(1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陆游的思想和创作道路,掌握陆游诗歌的特点和成就。【重点与难点】陆游诗歌的特点和成就为重难点。
【学习篇目】《关山月》、《长歌行》、《书愤》、《剑门道中遇微雨》
【参考书目】朱东润《陆游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六章
南宋词(1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靖康之难”对两宋之际词风的影响,了解朱敦儒、张元干等南渡词人时代感和现实感的表达,掌握李清照词的创作经历和艺术特色;掌握姜夔、吴文英词的艺术特色,了解宋末词坛的情况。
【重点与难点】重点:李清照词的创作经历和艺术特色;姜夔词的艺术特色。难点:时代社会环境与词风间的关系。
【学习篇目】《醉花阴》、《声声慢》、《永遇乐》、《鹧鸪天·西都作》、《相见欢》(金陵城上)、《贺新郎》(梦绕神州路)、《扬州慢》、《踏莎行》(燕燕轻盈)、《暗香》、《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眉妩·新月》。
【参考书目】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楮斌杰《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木斋《唐宋词流变》(京华出版社1997年版,);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版)。第七章
辛弃疾(1.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辛派词人张孝祥、陈亮等人的创作情况,理解辛弃疾的人生遭遇与其词作的关系,掌握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重点与难点】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学习篇目】《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清平乐·村居》、《鹧鸪天》(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
【参考书目】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齐鲁书社1990年版);王延梯《辛弃疾评传》(陕西人民出版1981年版);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版);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第八章 南宋的散文和宋代话本(0.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南宋散文的爱国主义主题和悲壮急切的时代特色,了解元代的说话艺术与说唱艺术。
【重点与难点】讲史话本与小说话本
【学习篇目】《戊午上高宗封事》、《上孝宗皇帝劄子》、《指南录后序》、《登西台痛哭记》、《碾玉观音》。
【参考书目】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4版);孙逊《董西厢和王西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版)。
第九章
辽金的文学(0.5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元好问的文学创作成就,了解辽金诗歌创作的情况了解《西厢记诸宫调》。
【重点与难点】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成就。
【学习篇目】《岐阳》、《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论诗三十首》(其一、三)。
【参考书目】罗斯宁《辽金元诗三百首》(岳麓书社1990年);范宁和华岩《宋辽金诗选注》(北京出版社1988年);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张宏生《宋诗:融通与开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六编
元代文学(5学时)
概说及第一章
元代散曲、元代诗文(1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散曲的形成发展、体制特点以及代表作家和作品;掌握散曲独 16 有的风格、特点以及散曲与诗词的关系和差异;了解元代诗文的创作情况、代表作家和作品。
【重点与难点】散曲的风格;元代诗歌和元代诗坛的复古风气。
【学习篇目】[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天净沙]《秋思》、[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渡白沟》、《上京即事》、《挽文文山丞相》。
【参考书目】傅正谷,刘维俊《元散曲选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吕薇芬《名家解读元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王季思《元散曲选注》(北京出版社1981版);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赵义山《元散曲通论》(巴蜀书社1993年版);罗斯宁《辽金元诗三百首》(岳麓书社1990年);邓绍基《元代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二章
元代杂剧(自学)
第三章 关汉卿(1.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关剧的题材内容,掌握关剧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重点与难点】《窦娥冤》和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学习篇目】《窦娥冤》、《救风尘》。
【参考书目】黄克《关汉卿戏剧人物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王季思《元杂剧选注》(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李修生《元杂剧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么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吕薇芬《名家解读元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元杂剧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李汉秋、袁有芬《关汉卿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第四章
《西厢记》(1.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西厢故事的来源和王实甫的创新,掌握《西厢记》的主题意义和艺术成就。
【重点与难点】《西厢记》的主题与艺术成就,红娘形象的塑造。【学习篇目】《西厢记》。
【参考书目】孙逊《董西厢和王西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吴国钦《西厢记艺术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王季思《元杂剧选注》(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李修生《元杂剧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么书仪《元 17 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吕薇芬《名家解读元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元杂剧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张人和《〈西厢记〉论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五章
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0.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和马致远《汉宫秋》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了解《李逵负荆》的剧情,掌握《赵氏孤儿》的思想和艺术 ;掌握《倩女离魂》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了解 《东堂老》的剧情。【重点与难点】《梧桐雨》、《汉宫秋》的思想意蕴及艺术特点。
【学习篇目】《梧桐雨》、《汉宫秋》、《墙头马上》、《李逵负荆》、《赵氏孤儿》、《倩女离魂》、《东堂老》。
【参考书目】王季思《元杂剧选注》(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吕薇芬《名家解读元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元杂剧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李修生《元杂剧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么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六章
南戏(0.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南戏的形成发展、体制特点和“四大南戏”,掌握《琵琶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重点与难点】《琵琶记》的艺术特点。
【学习篇目】《琵琶记》。
【参考书目】侯百朋《琵琶记资料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邓绍基《元代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第七编
明代文学(9学时)
概说及第一章
明代小说的繁荣(0.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了解小说的源流及明代小说的繁荣及原因。【重点与难点】明代小说的繁荣及原因。
【学习篇目】无
【参考书目】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1956);陈鼓应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齐鲁书社1989);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二章
《三国志演义》(1.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版本及思想、形象和艺术成就。【重点与难点】《三国演义》的思想、形象和艺术成就是重点。《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版本是难点
【学习篇目】《三顾茅庐》、《温酒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
【参考书目】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12月版);刘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版);周兆新〈三国演义考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第三章
《水浒传》(1.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掌握《水浒传》创作的相关知识,掌握《水浒传》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
【重点与难点】《水浒传》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是重点;《水浒传》“忠义”主题的悲剧性是难点。
【学习篇目】《智取生辰纲》、《杨志卖刀》、《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参考书目】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中州古籍出 版社198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孔另境编《中国小说史料》(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罗尔纲著:《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施耐庵研究〉(江苏估计出版社1984年8月版);刘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版);陈大康著《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湖南出版社);陈必祥主编《通俗文学概论》(杭州大学出版社);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重庆出版社);周启志主编《中国通俗小说理论纲要》(文津出版社)第四章 《西游记》(1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掌握《西游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了解明代神魔小说的创作情况。【重点与难点】《西游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是重点;《西游记》寓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特征,极幻与极真的创作特点是难点。【学习篇目】《大闹狮驼岭》、《三打白骨精》。
【参考书目】苏兴《〈西游记〉及明清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刘荫柏编《西游记研究资料》(上海古籍199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孔另境编《中国小说史料》(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刘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版);陈大康著《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湖南出版社);陈必祥主编《通俗文学概论》(杭州大学出版社);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重庆出版社);周启志主编《中国通俗小说理论纲要》(文津出版社)。
第五章 《金瓶梅》(0.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掌握《金瓶梅》的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对世情小说发展的影响。【重点与难点】《金瓶梅》的思想意义及艺术成就是重点;《金瓶梅》对世情小说发展的影响是难点。【学习篇目】
【参考书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孔另境编《中国小说史料》(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刘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版);陈大康著《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湖南出版社);陈必祥主编《通俗文学概论》(杭州大学出版社);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重庆出版社);周启志主编《中国通俗小说理论纲要》(文津出版社);姚灵犀《瓶外卮言》(天津书局1940年版);朱星《金瓶梅考证》(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魏子云《金瓶梅编年纪事》(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1年版);吴晗《论金瓶梅》(胡文彬、张庆善选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朱一玄《金瓶 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胡文彬《金瓶梅的世界》(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黄霖主《金瓶梅大辞典》(巴蜀书社1991年版);吴敢《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孙述宇《金瓶梅的艺术》(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78年版);孟超《金瓶梅人物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宁宗一《说不尽的金瓶梅》(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周中明《金瓶梅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第六章 明代短篇小说(1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掌握明代短篇小说的创作情况,掌握“三言”“二拍”的内容及艺术成就。
【重点与难点】“三言”“二拍”描写世俗人情百态的内容及其艺术特点为重点;“重商”与“重情”思想为难点
【学习篇目】《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参考书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孔另境编《中国小说史料》(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刘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版);陈大康著《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湖南出版社);陈必祥主编《通俗文学概论》(杭州大学出版社);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重庆出版社);周启志主编《中国通俗小说理论纲要》(文津出版社);谭正璧的《三言二拍资料》(上海古籍1980)
第七章 明代戏剧(0.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掌握明代杂剧的流变与传奇繁荣情况
【重点与难点】杂剧和传奇的区别及杂剧的衰落与传奇的繁荣原因。【学习篇目】《四声猿》、《宝剑记》
【参考书目】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 廖奔 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张庚 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第八章
汤显祖(1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掌握汤显祖的创作成就,掌握《牡丹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重点与难点】《牡丹亭》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为重点;至情女子“杜丽娘”形象的塑造为难点。【学习篇目】《牡丹亭.惊梦》
【参考书目】徐朔方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攷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毛孝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滙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江西文研所《汤显祖研究论文集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第九章
明代诗文词曲(1.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明代前、中、后期诗文创作情况,了解明代词曲与民歌创作情况。
【重点与难点】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诗文创作主张及创作为重点;各派的文学主张及创作倾向为难点
【学习篇目】《送东阳马生序》、《郁离子》“楚人养狙” 《寒花葬志》、《项脊轩志》、《报刘一丈书》、《虎丘记》、《满井游记》、《西湖七月半》、《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石将军战场歌》、《鲥鱼》、《挽王中丞二首》、《登太白楼》、《甲辰八月辞故里》、《别云间》、〔北中吕·朝天子〕(咏喇叭)
【参考书目】冯小禄《明代诗文论争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陈斌《明代中古诗歌接受与批评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3);[清] 朱彝尊编《明 22 诗综》(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清] 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清] 黄宗羲编《明文海》(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第八编
清初至清中叶文学(7学时)概说及第一章
清初至清中叶戏剧(自学)
【教学目标】了解清初至清中叶戏剧发展概况了解戏剧发展概况;了解地方戏与京剧的关系;掌握李玉与李渔的戏剧创作。
【重点与难点】李玉《清忠谱》与李渔《笠翁十种曲》为重点;李渔的戏剧理论为难点。
【学习篇目】《清忠谱》(闹诏)、《十五贯》十五贯(廉访)【参考书目】
第二章
南洪北孔(1.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的内容、主题及艺术特点。【重点与难点】《长生殿》的写情主旨;《桃花扇》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为重点;李香君形象的塑造为难点。
【学习篇目】《长生殿》(密誓)、(埋玉);《桃花扇》(却奁)、(骂筵)【参考书目】徐朔方校注《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王季思等校注《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作家出版社1958年);周贻白〈〈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钱南扬著〈〈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周妙中〈〈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王永健 《洪升与〈长生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曹振祥《孔尚任和〈桃花扇〉》(中华书局1961);茅盾《历史和历史剧》(作家出版社,1962);袁世硕《孔尚任》(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洪柏昭《孔尚任与桃花扇》(广东人民1988);:刘叶秋的《孔尚任和〈桃花扇〉》(中州书画社在1982年);胡雪冈的《孔尚任和〈桃花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袁世硕的修订本《孔尚任年谱》(齐鲁书社1987年);徐振贵的《孔尚任评传》(山东大学出版社)。第三章
《聊斋志异》(1.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蒲松龄的生平与《聊斋志异》的创作情况、内容、主题及艺术特点。【重点与难点】《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为重点;《聊斋志异》的神鬼世界的内涵为难点。
【学习篇目】《青凤》、《婴宁》、《席方平》、《崂山道士》
【参考书目】路大荒编辑《蒲松龄集》(中华书局1962年);张友鹤辑校《聊斋 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朱一玄《聊斋志异研究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孔另境编《中国小说史料》(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刘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版)。第四章《儒林外史》(1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创作情况、内容、主题及艺术特点。
【重点与难点】塑造的文人群体形象及其主旨为重点;绝妙的讽刺艺术为难点。
【学习篇目】范进中举、马二先生游西湖、严贡生与严监生兄弟、王玉辉劝女殉夫、杜少卿携妻同游清凉山
【参考书目】张慧剑校注《儒林外史》(人民文学1958);李汉秋编《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 1987);胡益民《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5);张国风《儒林外史试论》(中华书局);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孔另境编《中国小说史料》(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刘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版);陈大康著《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湖南出版社);陈必祥主编《通俗文学概论》(杭州大学出版社);周启志主编《中国通俗小说理论纲要》(文津出版社)
第五章《红楼梦》(2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曹雪芹的生平与《红楼梦》的创作情况、内容、主题、主要人物形象及艺术成就。
【重点与难点】《红楼梦》创建的悲剧世界及艺术特点为重点;《红楼梦》的主题及人物塑造艺术为难点。
【学习篇目】林黛玉进贾府、宝玉挨打、黛玉葬花、宝玉游历太虚幻境、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参考书目】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上海市古籍出版社;《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俞晓红《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中华书局2004);蒋和森《红楼梦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陈维昭《红学通史》(上海市人民出版社,2005);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中华书局);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高校出版社);,孙逊主编《红楼梦鉴赏辞典》(中文大词典出版社2005);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吴世昌:《红楼探源》(北京出版社,2000);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中国书店2005)。
第六章 清代其它小说(自学)
第七章 清初至清中叶诗词文(1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诗派、词派、文派及讲唱文学与民歌。
【重点与难点】古文三大家、梅村体、神韵说、纳兰词、格调说;肌理说;袁枚;桐城派为重点;诗文词呈现出多元化局面为难点。
【学习篇目】《圆圆曲》《淄川行》《堤上行》《读陈胜传》《秋来》(秋来何处最销魂)《真州绝句》(其四)《马嵬诗》(莫唱当年长恨歌)《都门秋思》(其二)《醉落魄·咏鹰》《解珮令·自题词集》《长相思》(山一程)《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原君》、《李姬传》、《狱中杂记》(节选)、《祭妹文》《登泰山记》《哀盐船文嗯》
【参考书目】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2);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王起主编《元明清散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年);王荣平、蔡一平、王水照《宋代、明代、清代散文选注》(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郭预衡《中国散文史全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谢飘云 《中国近代散文史教程》(科学出版社2010)
第九编近代文学(自学)考试(2学时)
一、实践性教学环节
无。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与示例法。
三、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目的:检查学生掌握教材情况,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学史的学习。
2、考核形式:闭卷考试为主,考试与平时相结合。
3、主要考核内容: 先秦两汉文学段:
首先介绍文学史的学科性质及中国文学史的基本特点、学习目标。概述先秦至两汉文学发展的大势。然后依次讲述下述内容:神话与上古歌谣、《诗经》、春秋战国诸子散文,史传散文、楚辞、两汉辞赋、两汉散文、汉乐府诗与汉末文人诗。在本段教学中,着重阐述中国文学渊源久、成熟早、人文精神突出等要点。在教学方法上以揭示文学艺术性为主、同时也根据先秦、两汉文学的特点,较多地采用古汉语的教学方法。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段: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学精神的自觉时代,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开始确立以文人文学为主体的时代。本时期的文学发展,阶段性明确,常分为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文学、东晋文学、刘宋文学及齐梁陈文学、北朝文学、隋代文学等专题。在教学上,本段文学的讲授要点为:①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之研究。②文学审美价值的自觉以及文学艺术形式不断发展的趋势。③魏晋南北朝文学之特性及其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唐代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全面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诗歌艺术达到空前的发展,创造了绝妙的、出神入化的艺术风格。就整个唐代文学的发展来看,又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本段文学的教学,突出大家、名家,尤其是对李作家作品,诗文大家如李白、杜甫、王维、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煜等大家,分别对其生平、思想、艺术各方面作系统的介绍。唐诗与唐文的艺术分析为本段教学的重点。宋元文学段:
宋代文学的发展成就是多方面的,宋诗继唐诗之后,另开一代诗风,词体到宋代发展到高峰,成为宋代文学对文学史最重要的贡献。另外文言小说、话本小说、戏曲,在宋代也都有很大的发展。从时间来看,本段又分北宋文学与南宋文学两大部分。本段的考试要点:宋诗风格形成的过程、宋诗与唐诗的关系、宋诗艺术之评价。词与音乐之关系及其演变,词之美学风格。宋代的市民文化与民间词、剧曲。
元代为我国戏曲文学的成熟期,杂剧与散曲都有较高的成就,同时正统的诗、词、散文也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段的考试重点:南北戏曲之发生及渊源、元杂剧兴起的社会背景、杂剧艺术、散曲艺术。明清及近代文学段:
明代在诗文、戏曲、小说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传统诗文方面,本期文学发展的特点一为复古思想突出、二为流派现象突出。教学内容中将对明代诗文的各流派作系统的介绍。小说方面,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的作者、成书、思想、艺术作全面的介绍。戏曲方面有吴江派、临川派等,对汤显祖及其戏曲艺术成就作全面的介绍。
清代是我国古典文学很辉煌的终结期。清诗、清词的成就,都超越元明,有复兴唐宋诗词之气象。戏曲、小说也堪为元、明戏曲之殿军。本段教学主要内容有:清初诗文、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聊斋志异》及清代文言小说、《儒林外史》与中国古代的科举、文官制度。《红楼梦》的小说艺术。
近代文学为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化的转型期,其主要的性质仍属于古典文学的范畴。一般以龚自珍为近代文学的开端。本段要点在于近代之文学转型及社会变革。
4、考核题型:填空、简答、论述、默写
5、成绩评定:
四、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参考教材:
1、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3、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年版。褚斌杰《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版 余冠英《诗经选》
金开诚《屈原集校注》,中华书局1996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版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版 郭茂倩《乐府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版
北大中文系《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版 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版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版 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华书局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版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版 曹道衡《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版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版 曹道衡《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马茂元《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版
余冠英等《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版 冯至《杜甫诗选》,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中华书局1979版 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版 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版 钱钟书《宋诗选注》,三联书店2002版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版 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版 明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79版 顾学颉《元人杂剧选》,作家出版社1956版 徐沁君《新校元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1980版 吴晓玲《关汉卿戏曲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版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版 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 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版 洪升《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版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版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版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 刘鹗《老残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版 曾朴《孽海花》,中华书局1959版
五、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安排在课外进行。主要了解黄石大冶地区的名胜古迹。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与示例法。
七、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目的:检查学生掌握教材情况,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学史的学习。
2、考核形式:闭卷考试为主,考试与平时相结合。
3、主要考核内容: 先秦两汉文学段:
首先介绍文学史的学科性质及中国文学史的基本特点、学习目标。概述先秦至两汉文学发展的大势。然后依次讲述下述内容:神话与上古歌谣、《诗经》、春秋战国诸子散文,史传散文、楚辞、两汉辞赋、两汉散文、汉乐府诗与汉末文人诗。在本段教学中,着重阐述中国文学渊源久、成熟早、人文精神突出等要点。在教学方法上以揭示文学艺术性为主、同时也根据先秦、两汉文学的特点,较多地采用古汉语的教学方法。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段: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学精神的自觉时代,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开始确立以文人文学为主体的时代。本时期的文学发展,阶段性明确,常分为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文学、东晋文学、刘宋文学及齐梁陈文学、北朝文学、隋代文学等专题。在教学上,本段文学的讲授要点为:①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之研究。②文学审美价值的自觉以及文学艺术形式不断发展的趋势。③魏晋南北朝文学之特性及其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
唐代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全面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诗歌艺术达到空前的发展,创造了绝妙的、出神入化的艺术风格。就整个唐代文学的发展来看,又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本段文学的教学,突出大家、名家,尤其是对李作家作品,诗文大家如李白、杜甫、王维、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煜等大家,分别对其生平、思想、艺术各方面作系统的介绍。唐诗与唐文的艺术分析为本段教学的重点。宋元文学段:
宋代文学的发展成就是多方面的,宋诗继唐诗之后,另开一代诗风,词体到宋代发展到高峰,成为宋代文学对文学史最重要的贡献。另外文言小说、话本小说、戏曲,在宋代也都有很大的发展。从时间来看,本段又分北宋文学与南宋文学两大部分。本段的考试要点:宋诗风格形成的过程、宋诗与唐诗的关系、宋诗艺术之评价。词与音乐之关系及其演变,词之美学风格。宋代的市民文化与民间词、剧曲。
元代为我国戏曲文学的成熟期,杂剧与散曲都有较高的成就,同时正统的诗、30 词、散文也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段的考试重点:南北戏曲之发生及渊源、元杂剧兴起的社会背景、杂剧艺术、散曲艺术。明清及近代文学段:
明代在诗文、戏曲、小说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传统诗文方面,本期文学发展的特点一为复古思想突出、二为流派现象突出。教学内容中将对明代诗文的各流派作系统的介绍。小说方面,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的作者、成书、思想、艺术作全面的介绍。戏曲方面有吴江派、临川派等,对汤显祖及其戏曲艺术成就作全面的介绍。
清代是我国古典文学很辉煌的终结期。清诗、清词的成就,都超越元明,有复兴唐宋诗词之气象。戏曲、小说也堪为元、明戏曲之殿军。本段教学主要内容有:清初诗文、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聊斋志异》及清代文言小说、《儒林外史》与中国古代的科举、文官制度。《红楼梦》的小说艺术。
近代文学为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化的转型期,其主要的性质仍属于古典文学的范畴。一般以龚自珍为近代文学的开端。本段要点在于近代之文学转型及社会变革。
4、考核题型:填空、简答、论述、默写
5、成绩评定:平时成绩40%+考试成绩60%
八、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郭兴良、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参考教材:
4、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6、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年版。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褚斌杰《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版 余冠英《诗经选》
金开诚《屈原集校注》,中华书局1996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版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版 郭茂倩《乐府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版
北大中文系《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版 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版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版 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华书局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版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版 曹道衡《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版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版 曹道衡《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马茂元《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版 余冠英等《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版 冯至《杜甫诗选》,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中华书局1979版 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版 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版 钱钟书《宋诗选注》,三联书店2002版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版 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版 明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79版 顾学颉《元人杂剧选》,作家出版社1956版 徐沁君《新校元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1980版 吴晓玲《关汉卿戏曲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版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版
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 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版 洪升《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版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版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版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 刘鹗《老残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版 曾朴《孽海花》,中华书局1959版
执笔人:谈爱年
审核人
盖章2007-8-10 33
第五篇: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精)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新闻学专业选修课,是一门研究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到1949年中国文学发展演变历史及创作成就的学科。它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也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2、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3、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要求
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提高学生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力,能够写出符合学位要求的现代文学研究论文。
(四)课程学时
本课程上课时间为一个学期,教学总学时为54学时。
(五)教学手段与方法
1、讲授与讨论。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适当讨论一些难点、焦点和学科前沿的问题。
2、部分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3、考试或考查,其形式多样化。
4、注重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及时获得教与学的信息反馈。
(六)考核方式:课堂作业、讨论与期末考试。(成绩比例:考试卷面70%,平时30%。)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编
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18学时)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一)[教学目的]“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教学重点]
1、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接轨;
2、新文学团体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胡适的文学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
绪论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通常指从1917年到1949年的三十余年间的文学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的特点
(一)中国现代文学是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是服务于民族民主革命的真正的人民的文学。
(二)“五四”先驱者在坚持文学社会使命的同时,又十分重视文学本身的独特性能。
(三)现代作家同时吮吸着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双重的历史营养。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一、“五四”文学革命
以《新青年》为阵地,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等,宣扬个性解放、自由平等; 提倡白话;建立了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
二、与封建复古派的几次斗争
三、文学革命取得重大实绩
第三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和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一、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二、主要的新文学社团
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和新月社等。
三、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文学理论建设的拓展清晰地呈现为:是在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概念下,为白话作出重新定位;是对白话文学形式的探索;是对白话文学精神的追寻。
第二章 鲁迅(一)[教学目的]
1、鲁迅的思想发展与创作道路
2、认识《呐喊》与《彷徨》的杰出成就
3、《野草》与《朝花夕拾》的一般解读
◆ [教学重点] 《呐喊》与《彷徨》思想和艺术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野草》与《朝花夕拾》的解读 [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
第一节
鲁迅的思想发展与创作道路
一、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1881—1918)
二、战斗的革命民主主义者(1918——1927)
《呐喊》;《彷徨》; 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的青年们,因为倡导革命文学而与鲁迅发生了革命文学论争。
三、共产主义战士(1927——1936)
(一)文学活动
9本杂文集、1本小说集(《故事新编》)。
(二)政治活动
1、社会组织:
2、与共产党的关系: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
一、《呐喊》作品选讲
二、《彷徨》作品选讲
三、“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要注意鲁迅小说中常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
四、“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如《狂人日记》中的两重叙述角度及与此相关的反讽的结构。《孔乙己》外在喜剧性中所蕴涵的悲剧意味,《在酒楼上》作者主体的渗入以及通过人物“对话”关系所形成的互相驳难的性质。
◆第三节
改造民族灵魂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
一、鲁迅的创作思想及对阿Q的态度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二、阿Q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农民,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他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方法,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妄的精神胜利之中。第一是妄自尊大;第二是自轻自贱,甚至以作践、痛打自己来转败为胜;第三是欺凌弱者;第四是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第五是健忘。
三、《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白描艺术手法的运用;独具的批判与讽刺的特色;卓越的语言艺术。
第四节《野草》与《朝花夕拾》
一、“独语体”的散文《野草》:其风格可以用“独语”来概括。
二、“闲话风”的散文《朝花夕拾》:其风格为“闲话风”,主要指那种自然、率直、亲切的韵味,那种“任心闲谈”的“漫笔式”写法。
作业:
1、读鲁迅的两个小说集,写一篇“我看……”(可以指人,指作品,指思想或艺术等等)
2、带着问题看鲁迅的散文诗
第三章 小说
(一)[教学目的]
1、“问题小说”形成及衰落的原因
2、乡土小说的成就
3、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 [教学重点] 郁达夫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创作 [教学难点]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线索 [教学方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
“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五四”时期小说转型有多种原因:社会变改的推动,白话文运动的成功和西洋小说的影响。
第二节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一、“问题小说”产生的原因:首先,它是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其次,与当时作家们的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第三,“问题小说”还受了外国文学的深刻影响。
二、冰心、王统照的创作
1、冰心:最早以问题小说步入文坛,“小说里有哲学”,“借小说发表自己的思想”
2、王统照:《沉思》:纯洁美丽的琼逸事作者理想的爱与美的象征。
三、人生派写实小说:叶绍钧的创作
叶绍钧的小说常常揭示下层人民的痛苦和不幸,他写得最好的,就是小市民和具有小市民习性的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第三节: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的特点:首先是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其次,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第三,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第四,其地方色彩主要是通过各地风俗习惯的描绘而表现出来。
第四节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性叙述小说
一、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沉沦》等
(一)作品中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但作者并不着意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以深刻的思想教育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去打动读者。
(二)人物:“生则与世无补,死亦与人无损。”“零余者”、“多余人”形象。
(三)艺术特色:自我表现的主观性,激情化,感染力。
二、郁达夫30年代以前小说的基本特征: 强烈的主观抒情,大胆的自我暴露,零余者的形象系列。
郁达夫30年代以后小说的变化:以《迟桂花》为例,不仅完美地传达了“人性返归自然”,心灵净化的主旨,而且完成了从感伤美向宁静美的转化。
三、庐隐和冯沅君小说的基本特色
(一)庐隐小说的基本特色
1、笼罩在愁云惨雾中五四青年群体;
2、对妇女命运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3、强烈而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
(二)冯沅君小说的基本特色
1、复数主人公“我们”:叛逆之爱的精神同盟;
2、话语空缺:“……”难言的隐秘心理;
3、爱情神话:情人之爱与母女之爱的两全之策。
四、许地山的主观叙事小说:《命命鸟》《缀网劳蛛》《春桃》
春桃形象:她原为财主出身,但后来沦落为捡破烂换取灯儿的劳动妇女。在性格上,她蔑视夫权,坦率豁达,在两个男人之间她处于主导地位。
作业:
1、“问题小说”的兴盛与衰落
2、分析郁达夫《沉沦》或某一篇“自叙传”抒情小说
3、庐隐和冯沅君小说的基本特点
4、试析许地山《春桃》的春桃形象
第四章 郭沫若
[教学目的]
1、郭沫若的思想发展
2、《女神》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
◆ [教学重点] 郭沫若《女神》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女神》的思想艺术与现代大学生的距离 [教学方法]讲析和示范朗读相结合
第一节
郭沫若的生平与思想发展
一、郭沫若简介
二、郭沫若思想发展
1、泛神论思想
2、浪漫主义
3、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
第二节
《女神》的时代精神和浪漫主义特色
一、思想内容:
《女神》对封建藩篱进行了猛烈的冲击,表现了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以及追求和赞颂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传达出“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二、艺术特色:
《女神》以诗体改革的精神,进行了彻底的自由创造,呈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
三、局限:
1、简单的把浪漫主义与革命文学对立起来;
2、艺术上的模仿,生活不足
第三节
其它创作
一、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二、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一)、前期历史剧创作:《卓文君》《王昭君》《聂嫈》
(二)40年代的历史剧:《屈原》
1、概述:(1)用历史来影射当时的爱国力量与妥协投降派的斗争
(2)艺术成就:(1)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2)壮美的悲剧精神(3)激越的浪漫主义诗情
作业:
1、《女神》的时代精神与浪漫主义特征
2、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 新诗
(一)[教学目的]
1、“五四”新诗运动
2、前期新月派
3、早期象征派诗歌 ◆ [教学重点] 前期新月派
[教学难点] 李金发与早期象征派诗歌分析 [教学方法]讲析
第一节
早期白话诗
一、新诗的诞生:以胡适和周作人的诗作为代表。
二、胡适的《尝试集》
艺术特色:明白清楚的语言,自由解放的诗体,平实冲淡的意境。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一)“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冯雪峰等人诗歌中天真开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一。
(二)“小诗体”:冰心的《繁星》和《春水》,表现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自由诗体的句法与章法的趋于简约化。
第二节
新诗的“规范化”
一、前期新月派的诗歌主张:“理智节制情感”;新诗格律化:三美。
二、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
(一)闻一多的诗歌创作 :《死水》符合三美理论。
(二)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再别康桥》艺术成就上: 1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2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音乐美。
第三节
早期象征派诗歌
一、“纯诗”概念的提出
20年代中期以李金发和创造社后期三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崛起于中国诗坛。
二、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弃妇》 和《有感》
李金发的诗歌特点: 内容:多是伤春悲秋,哀风叹雨,充满消极厌世,抑郁凄凉的愁苦情绪和颓废色彩。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象征、暗示、通感、隐喻、联想、寄托等手法,营造出具有朦胧和神秘色彩的氛围和情境。“远取譬”与“省略法”的思维、构思和表现手法。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感官呈像常用省略法。
作业:
1、前期新月派诗歌成就
2、初期象征诗歌的文学史意义
第六章 散文
(一)[教学目的]周作人与朱自清的散文 ◆ [教学重点] 朱自清的散文 [教学难点] 周作人散文 [教学方法]自学及作业考察
第一节
周作人散文
一、现代散文的建立与发展
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美文》一文,倡导幽默、雍容、漂亮、缜密的艺术性散文
二、周作人的散文大致可分两类:
1、“浮燥凌厉”
2、“冲淡平和”
第二节 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抒情散文的特点:
1、感情真挚醇朴。
2、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
3、善于集赋、比、兴各种手法,起承转合,手挥目送,既曲尽其意又余韵袅袅。
4、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作业:
1、什么是“美文”
2、周作人散文的艺术成就
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七章 戏剧
(一)[教学目的]
1、认识早期话剧的雏形特征
2、田汉、丁西林的戏剧创作
◆ [教学重点] 田汉、丁西林的戏剧创作 [教学难点] 话剧的初期发展 [教学方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
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及丁西林的创作
一、话剧的萌芽、诞生:
现代话剧是在西方话剧的影响下萌芽诞生的,和我国传统的戏曲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戏剧表演体系:文明戏或新剧阶段和“爱美剧”阶段
二、丁西林与早期的独幕剧 :(1)独特的戏剧观念。(2)其戏剧的结构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作业:
1、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
2、田汉的前期创作
第二编 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21学时)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二)[教学目的]
1、“左联”的成立
2、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 [教学重点] “左联”的成立 [教学难点] 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论争和左翼文艺运动
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文艺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的文坛。
二、革命文学的论争
创造社和太阳社发起对鲁迅的否定、攻击,鲁迅予以了反击。
三、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第二节
不同文学思潮的较量
马克思义文艺思潮在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论争的过程中,在不断克服身的左倾幼稚病的过程中,成为影响巨大的文学主潮; 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实绩,并对主流派学起到某种补充和纠偏作用。
作业: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形成
2、三十年代的文学发展格局
第九章 茅盾
[教学目的]
1、社会剖析小说
◆
2、《蚀》三部曲与《子夜》 ◆ [教学重点]
1、社会剖析小说
2、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教学难点] 《子夜》的分析 [教学方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
茅盾的小说成就
一、茅盾简介
二、社会剖析小说
茅盾在小说领域内表现各种矛盾斗争中的阶级和人,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由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而影响深远。近年来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
三、茅盾的评价:
1、正面观点:茅盾是“社会分析派”的典型代表作家。
2、反面观点:茅盾具有“双重人格”,其灵魂深处是政治家与文学家各半的结合。第二节《蚀》三部曲与新女性系列(2学时)
一、《幻灭》《动摇》和《追求》 二、三种类型:第一类型:静女士、方太太;第二类型: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第三类型:梅女士。
第三节《子夜》
一、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一)资本家形象系列
1、吴荪甫:中国30年代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典型。他的性格出两面性:(1)强悍(2)虚弱。
2、赵伯韬:中国30年代买办金融资本家的典型。(1)傲慢自大、奸诈狡猾(2)荒淫无耻、精神堕落
(二)封建地主系列吴老太爷:曾沧海:(3)冯云卿:
(三)工贼系列:莫干丞和屠维岳。
二、艺术成就:颇具匠心的结构。作业:
1、茅盾小说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2、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
第十章 老舍
[教学目的]
1、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2、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 [教学重点]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教学难点] 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教学方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一、老舍简介
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
1、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2、老舍笔下几类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或“理想”的市民。
◆第二节 《骆驼祥子》及 老舍作品的艺术成就
一、《骆驼祥子》:
1、主题:
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含有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
2、形象:祥子是一个性格不断发展的形象。开始也是勤劳善良要强,有骆驼般坚强的意志,但后来在残酷现实的打击下,尤其是经历三起三落后,才变得懒散、蛮横和平庸,甚至于卑鄙无赖,成为一个人渣。
第三节 《四世同堂》及老舍作品的艺术成就
一、《四世同堂》的思想内容:
(一)北平市民如何忍辱苟安
(二)经历灾难后开始反抗了
(三)鞭挞了民族败类
(四)揭露和解剖日本这个军事怪物。
二、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把“京味”与幽默作为一种风格来理解与体味;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
作业:
1、老舍小说中的文化批判意义
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第十一章 巴金
[教学目的]
1、《家》的杰出成就
2、《寒夜》等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 [教学重点]《家》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特点 [教学方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
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一、巴金简介
二、前期小说创作特点:“青春的赞歌”。如《家》。三、《家》的杰出成就
(一)《家》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二)人物塑造的成功:
1、觉新:是一个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典型。
2、觉慧:充满热情和反抗的性格;是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
3、高老太爷:专横而虚伪。
第二节
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一、后期小说创作特点
巴金风格与前期相比,由青春浪漫转向中年人的沉稳,冷静的人生世相描写代替了奔放的抒情咏叹。
二、《寒夜》
(一)《寒夜》思想内容:家庭悲剧与社会悲剧。
(二)人物形象:
汪文宣:善良、胆小、懦弱,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
曾树生: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作业:
1、巴金前期小说的思想与艺术
2、巴金后期创作风格的变化
第十二章 沈从文
[教学目的]
1、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2、沈从文的创作特点
◆ [教学重点] 沈从文的创作特色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文体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
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一、沈从文简介
二、湘西下层人民特异的“生命形式”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特有的湘西世界。
第二节
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一、浪漫主义倾向
(一)最理想的梦幻式爱情故事;
(二)湘西奇险秀丽的自然景观;
(三)奇异的风情民俗;
(四)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
二、结构模式:没有模式,若有,有人说是“抛物线结构”
三、人物塑造:
(一)80%的主人公都是女性;
(二)男性也是为女性所过滤过的有别于一般的男性;
(三)塑造人物的独特方法
1、营造氛围;
2、写类型和观念
四、语言特征:醇厚甘甜;清新;绮丽;幽冷。作业:
1、现代性视野中的“湘西世界”
2、沈从文小说创作特点
第十三章 小说
(二)[教学目的]左翼小说;京派小说;海派小说 ◆ [教学重点]左翼小说 [教学难点] 海派小说 [教学方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
左翼小说
一、左翼文学的特点:左翼文学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文艺思想构建了左翼文学的革命话语体系和文学意义模式;社会价值高于审美价值;文学创作“社会化”倾向加重,以重视分析社会客体、流贯理性精神为特点。
二、代表作家及作品:蒋光慈:《丽莎的哀怨》;柔石:《二月》;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三、萧红与东北作家群
(一)东北作家群:主要有萧军、萧红、罗烽等。◆
(二)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
第二节
京派小说和海派小说
一、京派小说的审美追求
“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当文学的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留在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如凌叔华早年作品《酒后》、《绣枕》
二、新感觉派小说的兴起和特点
1、初期海派:接续鸳蝴派的文学商业性传统(1)、张资平(2)、叶灵凤
1、新感觉派(1)、施蛰存(2)、穆时英(3)、刘呐鸥
作业:
1、三十年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
2、京派小说与海派小说
第十四章 新诗
(二)[教学目的]中国诗歌会;现代诗派 ◆ [教学重点] 现代诗派 [教学难点] 现代诗派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
中国诗歌会和臧克家的创作
一、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以《新诗歌》作为机关刊物。
二、臧克家的诗歌创作
臧克家的前期诗作有以下特点: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炼、整齐,讲究诗的节奏、韵律,以格律诗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
第二节
现代派诗歌创作
一、现代诗派
1、现代派诗的形成、特点及演变: 现代派诗形成于30年代初,鼎盛于1936年前后,经历了一个酝酿、形成、发展、流变的漫长过程。就发展的渊源论,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
2.现代诗派的特点:(1)朦胧的美;(2)繁复的意象,奇特的联络;(3)追求“纯粹”的诗;(4)浊世的哀音,青春的病态。
二、戴望舒、卞之琳的创作 作业:
1、臧克家的诗歌特点
2、现代诗派
第十五章 散文
[教学目的]闲适小品;“鲁迅风”杂文 ◆ [教学重点]林语堂“闲适小品” [教学难点]“鲁迅风”杂文 [教学方法]讲授
一、林语堂“闲适小品”
林语堂30年代提倡“幽默”文学,以文白夹杂的“语录体”,庄谐并出地谈性灵,说自我,话闲适。
二、“鲁迅风”杂文
鲁迅的杂文影响和启发了一批作者,形成了“鲁迅风”杂文作者群。作业:
1、林语堂的散文创作特点
2、“鲁迅风”杂文的特点
第十六章 曹禺
[教学目的]
1、《雷雨》的问世
2、曹禺《日出》、《原野》、《北京人》概况
3、曹禺剧作的命运 ◆ [教学重点]
1、《雷雨》
2、曹禺剧作的命运
[教学难点] 《雷雨》的结构艺术 [教学方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
曹禺的《雷雨》
一、曹禺简介 二、代表作《雷雨》
(一)人物形象
1周朴园:专制、冷酷、自私、虚伪是一种说法(关于周朴园形象有争议,可讨论)。2蘩漪:蘩漪的“雷雨式性格”:“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性格复杂。
(二)艺术特色:结构严谨缜密;始终是悲剧氛围;语言个性化,充满了动作性和抒情性。
第二节
《日出》
一、陈白露形象:她的一生,可以说是从“人”变成“鬼”,又不能忍受“鬼”的生活,想由“鬼”变成“人”,自杀身亡只能是其唯一的选择。旧我与现我的冲突和希望与绝望的冲突是其主要矛盾。
二、艺术特点:横断面结构;诗意的抒情;平淡与紧张相融合。
三、《日出》和《雷雨》的思想艺术之比较。
第三节《原野》和《北京人》
一、《原野》:曹禺戏剧审美目标的再一次转移,又从《日出》那样偏重社会悲剧的揭示,回转到写人性的悲剧,和《雷雨》那样是当作抒发强烈爱恨的“一首诗”。
二、《北京人》主题:对那种以没落士大夫生活追求为特征的传统“北京文化”进行批判。
三、曹禺对中国话剧的贡献
曹禺的戏剧创作不仅标志着并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更重要的是,他的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实验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作业:
1、《雷雨》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2、《日出》中的艺术特色
3、曹禺对中国话剧的贡献
第十七章 话剧
[教学目的]
1、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农民戏剧
2、夏衍、李建吾的创作 ◆ [教学重点] 无产阶级戏剧 [教学难点]无 [教学方法]自习及作业
第一节 话剧
一、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 三十年代剧作的基本特征: 工人运动和农村生活得到较多反映。
二、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建吾的创作 作业:
1、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农民戏剧的概念
2、夏衍戏剧创作的特点
第三编 新文学的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7月)(15学时)第十八章 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三)[教学目的]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 [教学重点]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教学难点] 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教学方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家与艺术家的立场问题;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阐释;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文学遗产等问题。
二、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国统区文学; 解放区文学; 孤岛文学; 沦陷区文学
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一)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二)胡风的 “主观战斗精神”。作业布置: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
第十九章 赵树理 [教学目的]
1、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2、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 [教学重点] 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教学难点] 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教学方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
赵树理的文学道路及其意义
一、作者简介:
二、“赵树理方向”
赵树理的创作是能体现毛泽东《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赵树理的创作成为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赵树理方向”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
第二节
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一、农民形象
(一)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老一代农民
(二)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年轻的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
(三)农村新人形象
二、艺术特色
赵树理改造和运用以说唱文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学形式,创造了现代评书体的小说形式。
作业布置:
1、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2、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第二十章 小说
(三)[教学目的]国统区小说;沦陷区小说;解放区小说 ◆ [教学重点] 解放区小说 [教学难点] 国统区小说 [教学方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
国统区作家的创作
一、有关抗战几个阶段国统区小说创作的变迁:初期偏重纪实性的小说“报告文学化”现象;稍后作家对战争中民族精神的新变化进行了表现;小说创作中的暴露讽刺之风大盛。
二、主要作家:张天翼,沙汀,钱钟书,路翎
第二节
沦陷区作家的创作
一、孤岛文学
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 :
◆
(一)张爱玲小说题材与主题:“沪港洋场社会”中的畸形人生。
(二)苏青代表作为小说《结婚十年》。
(三)徐訏代表作:《鬼恋》和《风萧萧》;
(四)无名氏主要作品:《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
第三节
解放区作家的创作
一、短篇小说的成就:除丁玲外,赵树理和孙犁代表了解放区短篇小说的成就。
二、长篇小说
(一)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解放区“土改小说”的代表作。
(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反映土改运动的规模较大,过程比较完整;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生活场景和大量富有农民生活情趣的幽默细节。
作业:
1、沦陷区小说创作的特点及张爱玲的小说
第二十一章 艾青
[教学目的]艾青诗作的主题与意象 [教学重点]忧郁的诗绪 ◆[教学难点] 艾青诗作的意象 [教学方法]讲析和示范朗读相结合
第一节
艾青诗作的独特主题与意象
一、艾青简介
二、独特的意向与主题
(一)在“土地”的意象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深爱,对人民的深爱以几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
(二)“太阳”的意象则蕴涵着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二节
忧郁的诗绪
一、忧郁的诗绪:是浸透诗人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但艾青忧郁的诗不会使人绝望,而总是能给人深沉的力量。
二、诗的艺术与形式:艾青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方式 “感觉”;对“光”和“色”的感受最为敏锐;特别重视捕捉瞬间印象与感觉;重新提倡“自由体诗”和诗的“散文美”。
作业布置:
1、艾青诗作的主题与意象
第二十二章 新诗
(三)[教学目的]七月诗派;中国新诗派 ◆ [教学重点]中国新诗派 [教学难点] 七月诗派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 第二节 一、七月诗派
“七月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文艺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等杂志为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强烈的革命激情,鲜明的政治倾向,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是其基本特征。
二、绿原、鲁藜等人的诗作
第二节
中国新诗派
一、“中国新诗派”(“九叶派”):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客、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缇、袁可嘉、穆旦等。《文聚》、《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是其主要阵地。
二、穆旦的诗歌创作:自觉地将现代主义者的追求和强烈的民族意识融为一体,使他的诗以痛苦的丰富和感情的严峻著称。
第二十三章 戏剧
七月诗派 [教学目的]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剧场戏剧”的兴起与繁荣 [教学重点] 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教学难点] “新歌剧”的创造实验 [教学方法]讲析和示范演唱相结合
第一节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一、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倾斜
二、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1、从中外名剧到“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马可)、2、“新歌剧”的创造实验:《白毛女》:自觉借鉴、利用与改造民间的艺术资源。艺术形式采用歌剧音乐戏剧化与性格化,西洋歌剧和传统戏曲手法结合,民间趣味和审美习惯,与革命性主题完美统一。
第二节“剧场戏剧”的兴起与繁荣
一、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
阳翰笙的历史剧创作;夏衍和陈白尘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
二、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1、职业性剧团涌现
2、商业性演出
3、创作出版热潮
4、市民化倾向 作业:
1、广场戏剧
2、剧场戏剧
注:前有◆号者,为重点掌握内容,为考试出题之重要参考依据。
三、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钱理群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金钦俊 王剑丛 邓国伟《中华新文学史(上下)》,广东高等教育
(二)参考书目
1、温儒敏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 北京大学出版社
2、田仲济 孙昌熙《中国现代文学史》 山东人民出版社
3、吴宏聪 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
4、钱谷融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刘泰隆 赵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乔以钢主编《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 南开大学出版社
7、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8、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9、黄修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