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感受的大学

时间:2019-05-12 15:0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所感受的大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所感受的大学》。

第一篇:我所感受的大学

我所感受的大学

我曾经一直都在想象着自己读大学的时候,想象着我将要进入的大学是怎样的,想象着大学中会遇到的人,想象着大学中会发生的事。大学也就成为了我心中的一片圣土。

当我真正步入大学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大学是这样的:大学校园融入了天南地北与社会方圆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还有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活动。无论是社会上常见的琐事俗事,还是学校独有的趣闻逸事,都会呈现在我的面前,关键在于怎样去感悟和理解。

在这里,我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真正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我离开家庭,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在这里,我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在这里,我发现我更自由了,更有主宰权了,完全掌控着自己的生活。这是我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理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容易迷茫,更容易失去方向,有时候甚至忘了自己到底追求什么。

我想,这也许是我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环境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在这个阶段里,我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上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我也应当好好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

我认为自学能力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我觉得“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会讲解几十页课本,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同时,我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你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除了资深的教授以外,大学里的青年教师、硕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大学,除了学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部分——生活。以前,在家不会有太多生活的烦事来操心,而如今,“独在异乡为异客”,任何事只能靠自己,洗衣服,吃饭,买东西,与同寝室同学相处,这些都得自己操心。现在,经过一个多月的生活,我已渐渐习惯了这样的规律,而这样规律的生活却丝毫不显得单调,反而是缤纷多彩的。

大学其实是一个大舞台,一个属于我自己的舞台。在这里我既是导演又是主角,只要我敢于尝试,所有的聚光灯都会向我打来。而我要做的就是努力去演好我的角色,无论发生什么,都要相信自己,永不放弃!

花絮:

如今,我已经适应了这样的生活。早期,占座,上课,自习,锻炼,已经形成了规律、习性。你不会认为这样的生活是单调的,因为有欢笑,也会有苦闷,每天单调的路线上总会发生不同的事情,这些事情是缤纷多彩的。让人无数联想的„„。

我喜欢一句话“Life is not if,only the consequences and results.”生活不会是如果的,因为每一分,每一秒不会重来,你成功或不成功都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正如善与恶,也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我们不得不把八年珍贵的时光做出一个规划。因此,只有把自己的时间牢牢掌握在手中,这个人生才是自己的!大

一、大二是基础知识的时间,然而或许这会是我八年时光最轻松的时光,因此,我会将自己各方面做出完善,去做一些自己还未接触过的事,去多多旅游,扩展自己在别的院系的朋友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在中学时代,我们大多习惯于问老师该怎么做;但在大学,老师不会给你明确的答案,需要你自己去思考,去选择。就像当你同时面临观摩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和世界着名交响乐团的演奏时,你如何选择呢?对于我来说,我会选择去听演讲,因为我认为观摩演讲比赛带给我的收益更多。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的问题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其实,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在两难中取舍也应被视作大学课程之一,更是对自我的一种锻炼。

第二篇:我所感受的利玛窦

我所感受的利玛窦

摘要:明朝时期,利玛窦在传播天主教的动力下,来到了中国传教。在认识到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后,利玛窦修正了原来的传教路线,使之适应在中国传教的情况,他在传教的同时,把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及进步文化带给了我们中国人,也把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他在中国传教的一生也是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生。关键词:利玛窦 传教 文化交流

1582年8月7日,一艘外轮抵靠澳门码头,30岁的利玛窦登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他是为天主教在中国开扩传教事业而来的,他在远东巡察使范里安的影响下,他被我们中国这个神秘的国度深深吸引住了,而澳门将成为他了解中国的窗口。

1583年,利玛窦来到并定居肇庆,他在肇庆穿着僧侣的装束,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典籍等,他还在肇庆建立了“仙花寺”,开始了他的传教工作。起初,他的传教十分低调谨慎,主要精力是在学习中国的汉语和礼节习俗,以博得中国人,尤其是官员们的信任。这时,中国人对天主教还没有多少实质的认识。

1589年(万历十七年),利玛窦移居韶关,在著名的禅宗寺庙——南华寺附近定居。在这里利玛窦攻读了《四书》,并首次译为拉丁文。通过与中国上层人士接触后,利玛窦知道僧侣装束显得地位低而且不受尊重,于是为了方便与中国官员的交往,在征得范里安的同意后,利玛窦改穿了儒士的服装。

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利玛窦以为一位北上任职的官员的儿子治病为借口得到了北上的机会。他在南昌住了三年,在1596年9月22日,利玛窦成功地预测了一次日食,使他很快地成为有名的人物,期后他曾多次到九江白鹿书院讲学。他还在陪都南京住了一年,并在这结识了徐光启。并后来与其一起出了《几何》

1601年(万历二十八年),利玛窦带着庞迪我神父和准备好献给皇帝的礼物来到了北京,并把他的礼物呈给了明神宗,得到了明神宗的信任和下诏利玛窦等人长居北京。但朝廷没有意识到利玛窦居住在北京的目的是传播天主教。之后,利玛窦以丰富的东西学识结识了中国的士大夫,得到了不少中国知识分子的尊重。也是不少中国人信奉了天主教,如徐光启。

1610年5月11日(万历三十八年)利玛窦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

利玛窦作为第一个深入中国内地的西方传教士,作为一个把西方文化真正带到中国的“洋鬼子”,他开始时较多感受的是中国人敌视外人、愚昧落后的一面。因为经过了明代200多年的自我封锁,中国人完全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变化有多大,他们还怀着唯我独尊的自我主义的心态。有人这样描述当时的中国人:他们不知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他们认为所有的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水平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作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中国人害怕而不相信一切的外国人。尤其是官员们特别害怕他们利用教派煽动民变,使是他们对外国传教士的反感越来越强烈。

面对中国人排外加深的的情况,利玛窦承认那是因为和少数几个传教士一起到来的大批西方商人,他们和腐败的中国官员勾结,从而在贸易中损害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面对这样的情况,利玛窦如何与中国人和睦地相处及向他们传播天主教呢?按照当时十分忠实于天主教的耶稣会的初衷,他们派遣利玛窦等人到中国传教的任务和目的是十分明确而又单纯的,那就是使中国人皈依基督教,要用基督教完全取代中国人原来的信仰。而利玛窦到中国后认识到中国人的排外的情况及中国文化是和西方文化有差异的伟大文化后,他大胆地对原来的传教路线作了修正。这个修正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为了向中国这个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传播西方基督教,为了不使中国人会把西方人看成是“未开化的野蛮人”,必须首先和同时向中国人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不然西方传教士就不可能在中国获得尊敬和取得合

法的地位。为了向中国传播西方文化,传教士们必须首先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言谈举止和中国人完全一样,入乡随俗,以消除中国人对西方人及西方文化的隔阂和敌视心理;第二,不能原封不动地将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移植到中国来,更加不可能期望用它完全取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用儒家的一些观点来解释基督教《圣经》,在一定程度上把《圣经》儒家化,尽可能找到他们的共通之处,“联儒反佛”,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才有可能在中国站稳脚跟,逐步求得发展。这也是我们说的科学传教方略。

为了贯彻利玛窦的这种价值取向,耶稣会派往来华的传教士都是有很高的宗教素养,而且有很高的文化和科学素养。这使得利玛窦等人在北京的传教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利玛窦的传教模式并没有因此而被西方教会的所有教士所接受。来自西方教会内部的批判声浪指责利玛窦的传教方式完全背离了基督教,说他“赋予了中国人迷信以正统的意义”,“向中

1国的孔子卑躬屈膝”,“消灭了属于西方文明的一切,以便仅仅采纳地道中国的东西”他们认为上帝的光芒无所不在,无坚不摧,所以中国人不应有所例外,中国皇帝接受西方传教士是由于上帝的感召,而不是利玛窦的曲意逢迎、谨小慎微的行动。面对西方教会内部的反对,利玛窦依然按照这种科学的传教方略在中国传教,直到逝世。

从上述利玛窦在中国的历程中,我感受到了利玛窦在中国的艰辛,他从一个对汉语完全不知的人到精通汉语并用它结识了许多中国上层人士的传教士,我们可以知道他在向中国人学习语言、汉字等的艰辛性。一直以来,我以为利玛窦仅是一个来中国传播天主教的教士,经过这次的讲座后,我认识到利玛窦更是一位学者,他的经历让西方人开始真正地了解了中国,同时也为中国打开了面向和认识世界之窗。因为他的到来,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如机械表。他把西方的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来,同时也把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带回西方。他的到来,为中西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他就是这座桥梁的建筑师。

他不再是我心中的那位仅仅是传播天主教的教士,而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鲜元素的中西文化中介者,他向中国介绍的西方科学知识涵盖许多方面。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了包括五大洲四大洋的世界地图,是他告诉中国人地球是圆的等等。在天文学方面,他多次准确地预报了日食和月食,他制作了若干件新式日晷、天球仪、星盘等仪器,他最早提出修改中国历法的动议的建议,他还撰写了介绍欧洲文学的著作。

除此外,利玛窦还向中国人介绍了数学、机械学、哲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利玛窦的传教行为在当时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在今天,我们正确地认识了他在传教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科技文化,或许他没有意识到他在中国的一生,是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生,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描述他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生并不为过。参考文献:

《西学东渐研究》 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 主编 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08年4月

《中外文化交流记趣》 徐振宝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9月

《西学东渐研究》 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 主编

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08年4月

第三篇:我的大学感受

我的大学感受

通信十班:李小祥

经过了半个学期,我领悟到了受用于以后适用于工作、生活的东西。一开始,在高中老师的“指导”下,知道大学是一个比较轻松、闲散的地方。谁知一切都如幻境。其实,轻松、困难于我都无影响。轻松也是学,难也是学。我们不能选择环境,只能适应环境。但这不是盲目的自信,认为大学就那么回事。其实不然,你学得越多,会发现东西越难懂。你越觉得累,会发觉越学越累。

在我们学校,大学的“大”字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学校占地四千多亩,这是第一大。这一大有好有坏,好是看起来气派,坏是大了在两个目的地之间都要走好久。第二学校的图书馆很大,这是第二大。图书馆的大对应着藏书多。图书馆是一个好地方,如果能充分利用的话,各方面的知识一定都能有所掌握。图书馆人多,学习氛围浓重,环境好,以后应该作为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教室大,能容下很多人,自习效果比较好,当然上课时如果要有好效率,就得自己抢位置。大学大部分学习是靠自觉。最后一个大是自己要在大学里长大,这是最重要的一条。

大学是一个保护我们同时让我们成长的地方,相比与社会,它少了一些世俗,多了一分宁静。其实也可以学到一些在社会里才能学会的东西,一切都靠自己嘛。勾心斗角有,形形色色的人也有。我暂时喜欢静静地看世界,看那些人怎么个表演。以后我会让世界静静地看我,即使我只会简单的表演。

说说大学的伙食,学校里德东西坏不了哪去,但同时垄断了的东西好不了哪去。能吃,饿不死就行了。学校食堂是一大奇葩。学习用功了,脑力消耗多,因此饿得快,于是乎,食堂成了学生们教室以外的第二个战斗地区。我没资格评论什么。只是觉得此时此刻想到食堂的东西,我又饿又饱。

我一直没弄懂我来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开学伊始,就听到了诸如以后工作大多不对口的新闻,我似懂非懂了。既然不对口,那么我上这个大学为了什么?就为了拿个毕业证书,证明我是一个大学生?有人又会说了,是我自己不努力,这世上有很多成功之人的。这里再次重申,我没有资格评论任何东西,但同时我觉得不说又不行,于是乎,我就说那么一点点吧。在这个又痛又痒的世界里,我做了些不痛不痒的事情。

说说我的理想吧,当一个平平淡淡、真真实实的自己。在大学里,我不想和别人争东西。这时又有人会出来说了,我在装逼!好嘛,我装逼!请你们让我装一次逼吧,就一次!钱嘛用完了自然会想方设法去找。毕竟“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嘛。可是,人呢?假若人驾鹤西去,又有什么意思呢?父母挣钱养我上大学,结果让自己的孩子出去了,自己却受苦,然后有一天,有那么一天,一切存在都没有意义了。

一切的有都是从没有开始的。除了学习,我还想获得点其他的什么。能力?或许吧。只是,我时间真的不太够。我既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又要茁壮成长;又要干这干那。我思考良久,决定让命运来抛弃我吧。命运还有够体贴人,让我好好学习,好好爱家人。选择都是有遗憾的,但选择了就要坚持走下去。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我觉得我越思考越乱,一开始还知道自己想要些什么。可越想越觉得之前的理想太幼稚了。其实我很愿意永远不清醒,不经历这么多人情世故。永远那么傻,那么憨,傻得那么彻底,那么无知。这些都是假的,我所追求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假的,什么功名利禄、金银钱财。算了,人本来就有两面性,我不想人间失格,少想点东西比较好。

四年嘛,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研究生是必须考的。有没有心考是一回事,考不考得上是一回事,求个心安,求个上上签。计划赶不上变化,短期计划我可以一一罗列,长期的就走一步算一步吧。

大学,我希望简单就好;生活,我希望开心就好;人,活着就很好。

这就是我的第一份总结,我自己用心写的总结。

第四篇:我的大学感受

读大学感悟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戏,那么大学生活就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幕;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大学生活就是书中最美丽的一页;如果说人生是一次旅行,那么大学生活便是途中最美的一站。

大学是人生理想的起点,是梦想实现的开始。大学是奔向理想彼岸的船帆;大学是飞向理想天边的翅膀;大学是攀上理想高峰的基石。为了这个梦想的起点,我们十年寒窗磨一剑,那些刻骨铭心的日子如今仍旧历历在目。我们的努力换来我们人生理想的起点,我想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带着家人的期盼和些许的激动,我走进了理想的大学。刚进入大学,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在这个陌生的大环境里,我犹如一只小舟在大海中漂泊一样,一时之间找不到方向,我开始迷茫了。两个月之后,我意识到我不能在这个新的起点上踟蹰。为了我的梦想,我必须珍惜时间,尽快找到我的方向,在风华正茂的岁月里实现我的人生理想。

我开始思考“大学”两个字的含义,经过一阵思考,我开始顿悟。我认为“大学”两个字可以把“大”和“学”分开进行理解。“大”指大学里的环境大,社会交往大,知识面大;“学”指大学里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了、更广了、更深了。按我的理解大学就是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社会交往,品德修养,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的理想环境。一时间,我恍然大悟,因为我找到了方向和目标,那就是努力学好各方面的知识,争取早日成功成才。但要想获得成功,并非一朝一夕,那是需要坚持的毅力和四年的坚持。

我们都是有梦想和追求的人,不会因为路途艰辛就放弃了前进的步伐。追寻梦想的过程是苦涩的,但只有经过磨砺的人生才会拥有更多内涵。四年的时间坚持很难,放弃却很容易。我们始终坚信“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只要我们满怀激情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路,我们坚信我们终究会成功成才的。

我们一定要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我们一定不能辜负老师的厚望和家人的寄托。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生命之花因拼搏而精彩,让我们尽情地在大学里畅游,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吧!我相信四年过后我们一定会硕果累累,四年过后我们将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四年过后我们将更加完美。因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五篇:我所感受的安全(最终版)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事们:

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

《我所感受的安全》。

我是一名法务工作者,与官司打交道是我工作中的一部分。在我四年的法务工作生涯中,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庭审。那是一个触电案件,事情的经过很简单,横跨道路的低压线路被警车挂断了,断落的线头竟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第二天,上小学的小孩经过时触电身亡。在庭审的最后陈述中,已过而立之年、面对丧子之痛的堂堂七尺男儿竟然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所有的人都在静静地听着他那时断时续的陈述,在话语停顿之片刻,法庭安静地仿佛连根针掉落在地,都能清脆响亮………。类似的案件,我接触渐多,有父送子亡,有中年丧偶,也有兄弟共赴黄泉,接触此类案件越多,思想也渐渐地麻木了起来,面对年老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绝望,年轻的未婚妻撕心裂肺的哀痛,年幼的孩子未谙人事的目光,我已不再心动,只是在法庭上,我总会以这样的话语作为我辩护的开端:我作为个人,不以代理人,对被害人的死亡及对家属带来的痛苦深表同情,无论怎样,这是一个不幸的事件……。

“不幸的事件”,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又怎能用一个“不幸的事件”可以代替的呢?我们不禁问是什么导致了一次次悲剧的发生,是什么导致骨肉离散、家庭破灭呢?

答案其实不难找到。记得有一个故事。几个学者与一个老者同船共渡。学者们问老者是否懂得什么是哲学,老者连连摇头。学者们纷纷叹息:那你已经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一个巨浪打来,小船被掀翻了,老者问:“你们会不会游泳啊?”学者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会。老者叹口气说:“那你们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

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耐人寻味。灾难的发生是不分贫富贵贱,不论性别年龄的。如果缺少应有的警惕,不懂起码的安全常识,那么,危险一旦降临,本可能逃离的厄运,却都会在意料之外、客观之中的发生了。

然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却又有多少人缺乏最起码的安全意识,又有多少人忘却了曾经时常挂于嘴边的安全规程,忘却了眼前的危险呢?

“不可能!”侥幸的心态导致了多少悲剧的发生。翻开广电事故通报,多少事故何尝不是在“不可能”中合乎情理地发生了呢?一提到事故原因分析,大都是些“麻痹大意”、“安全意识淡薄”、“违反工作规程”的“陈词滥调”,而在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却是一个个带血的事件。

我很赞成一句话,安全工作只有满分,没有及格。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一点小小的疏忽对于我们电力从业人员来说都是致命的,对群众来说则可能是要命的。一撇一捺的“人”字,其实代表了支撑天地的脊梁,寓意着做一个人就必须担负起使他人幸福,使自己也幸福的事业。我想,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职工群众,在安全问题上,都应该负有相同的责任,承担共同的义务。生命只有一次,安全要靠大家。让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共同努力,减少事故发生;让慈祥白发的老母亲,不再没了儿子;让善良贤惠的妻子,不再失去了丈夫;让天真可爱的孩子,不再见不到了自己的父亲!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下载我所感受的大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所感受的大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所感受的东南大学校园文化

    我所感受的东南大学校园文化 当我踏进九龙湖校区的时,就感受到东南大学的人文气息,与一般的理工特色的大学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尤其在我听了东南大学校歌,参观了四牌楼本部校区,我......

    我所感受的东南大学校园文化

    我所感受的东南大学校园文化 19108116 邓金全 到东大之初就感受到东南大学的人文气息,与一般的理工特色的大学是有很大的差异的,特别是当我上了几次人文可以后。这些年我听了......

    我所感受的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所感受的改革开放三十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它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历史证明,......

    我的大学感受(精选5篇)

    我的大学感受 机械1202程小伟 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大二同时也是一名即将进入大三的学生,这段时间感觉到了时间的紧迫,大二并不再有像大一那样的好奇,也没有大一那样轻松,不再是高数......

    关于大学,我的一点小感受

    大学,我的一点小建议 我是在读研究生,大学刚毕业,而又未走远,算是比较有发言权了。 经历四年,作为过来人想说点感受,为即将进入大学,或者正在大学中迷茫的人提个醒。 高中的恩师们......

    我的大学所感所悟

    我的大学生活所感所悟如果大学是一本书,那么大学生活就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大学生活是一首歌,那么大学生活就是歌中最高潮的旋律;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从出生到死亡的旅程,那么拥......

    我所期待的大学语文课

    我所期待的大学语文课 从小学开始,我就很喜欢语文课,尤其最爱古典诗词。对于小学时期的语文课已记不起太多,只是依稀记得,小学时候,有一次参加诗词朗诵比赛。老师喊我们背诵一首......

    我所感受的美国中小学教育(汇编)

    摘要 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等理念指引下,美国教育创造了不简单的成绩。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有:自主办学机制、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学校设施的教学适应性以及以评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