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感受的美国中小学教育(汇编)

时间:2019-05-12 22:5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所感受的美国中小学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所感受的美国中小学教育》。

第一篇:我所感受的美国中小学教育

摘要 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等理念指引下,美国教育创造了不简单的成绩。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有:自主办学机制、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学校设施的教学适应性以及以评价问责保证教育质量,此外,纪律法案、特许学校也展现了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特色。美国中小学教育利弊共存,但中美教育可以相互借鉴,在一定范围内也有互补性,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可以为我们办好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美国;中小学;教育机制

2006年8月和2008年11月,我先后两次随团考察美国的教育,对美国11所中小学校进行深入调研。通过考察访问,我对美国中小学教育有了更为直接的认识,也深受启发。

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在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大楼的正门前,有一座红色的尖顶小屋,上面醒目地写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这是2001年由布什政府颁布的一项法案的名称。在这一法案的规定下,美国进行了十几年的教育改革,各校都建立了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教育的保证机制。我们在学校看到,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学习,小学生分组而坐,差异性教学、集体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校有专门的时间与专职的教师,在专设的个别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我们了解到,为了使每个孩子“不掉队”,有一所学校甚至申请到了专用经费,让四个教师辅导一个学生的学习。《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及适应培养现代人要求的教育方式,促进了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使各个学校都显示出了鲜明的教育特色。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得非常投入与主动。

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口号到各中小学校提出的“阅读第一”“让每个孩子在学校生活得快乐”“让每个学生升入理想的大学”等明确的理念表达,我们感到,美国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实践,注重教育是否能增进受教育者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培养,注重教育能否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需求,达到满足社会需要的理想状态。在这种方向作用下,一切教育形式和手段都服务于教育的本质,即培养人、锻炼人和尊重人。美国学者及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追求把教育理论阐述得简明通俗,把简单的教育理论运用在实际中,在实际中抓好、做好。在务实思维方式作用下,教育处处以受教育者的感受和体验为本,注重教育实效。

二、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

美国各学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联邦政府、州政府及社区的法定责任是保障——保障经费,保障学校的办学权利,监督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则是自主办学,面向每个学生开展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美国中小学的运行机制是建立在校长全面负责、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的。因此,校长及教师表现出了对下负责的价值取向。正是这一层级责任分明的运行机制,使美国的教育统一管理有法规,有考试标准;学校有教学大纲,有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这一完全自主的办学模式体现了美国教育宏观上依法严格管理,微观上办学自主灵活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学校教育显现出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风貌,每所学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为每个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是每所中小学校都努力追求的教育目的。

校长全面负责、具有办学自主权的运行机制,使各个学校的组织结构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比如,纽约一所重点高中的校长,下设11个副校长,分别管理学生的各个方面。一所小学的校长下面不设副校长,直接设主任保证学校的教学秩序。除了编制的自主外,学校的机构设置也完全自主,一个学校一个特点。比如,各学校为学生提供服务的组织机构名称就多种多样:有为学生及家长提供直接服务的家长接待中心,有为学生成长设立的心理、社会活动中心,有为学生升学设置的升学指导中心,有为学生选课设置的指导中心。这些机构的名称和功能虽有不同,但其服务学生的目标十分明确,功能十分明显。在学生升学指导中心我们看到,教师正在帮助学生选择大学志愿,从为学生争取奖学金到指导填写申请书、准备推荐信等,都做得十分周全。

在美国,我们考察的所有学校,无论规模大小、水平高低,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种对学校办学不予统一要求、完全自主的管理运行机制,是保证学校特色办学的前提。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

美国中小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教师有根据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自主教学的权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学校非常重视阅读教学和学生的创新思考。我所参观的美国小学要求学生每天要阅读30分钟,20-50页,而且要做记录。在中学,我们听的历史课,教师要求学生的阅读量每天要达到40页以上。我们见到的学校教材,都是厚厚的上千页一大本。原本认为美国学生课业负担不重的认识,在这里被现实否定了。美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明显体现出了追求兴趣性、综合性、专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一所小学,我们看到学生的一份作业,是统计本班学生眼睛的颜色。学生要统计出人数并制作成柱形图,还要写m统计报告,表述计算的方法。学生上的似乎是数学课,但却涉及了语文、美术、历史、地理等知识。这种学习在国内叫学科联动,在美国是十分普及的教学方式。在中学,学科整合的教学方式十分普遍。在一所初中校,我们看到同学科的两位教师共同上课,看到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研究教学的专用办公室。教师之间经常在教学上相互联系,自愿结合,自主确定选题,可谓实现了学科间的全部整合的教学。

在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完全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在纽约一所考取名牌大学保持第一的著名高中,我们惊讶地看到,学生的第一节课是在乐队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管乐、舞蹈、戏剧、绘画。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比我们国内的学生还要紧张。他们每天上十节课,每节43分钟到47分钟不等,每节课间隔只有3-4分钟。下课铃声响后,匆匆而行的学生穿行于学校各个楼层,到自己选修的教室上课,教师们则都在教室等学生。走班制的教学形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许多中学都开设了AP课程(大学预科),大学课程在中学就可以选修。许多高中学校的教师既在中学任教,又在大学任教。这种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结合,对学生在升学方面的指导十分有效。

四、学校设施的教学适应性

在我国,现行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较之以往不同的是:强调要凸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要跳出固定的教学班,采取走班制上课;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小组讨论、自由组合等学习方式将会成为常态。同时,研究性学习、选修课学习等新的课程形式也将提供给学生更多地选择。学习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必然要求学校的硬件设施与设备做适应性调整,而上述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的变化,与美国中小学校的教学是十分相象的。怎样使学校的设施条件适应课改的要求呢?我们不妨借鉴美国中小学校的经验。

美国的许多中小学校,其设施的学习适应性很强。走进教室,你总能被教室的色彩、光线和各种服务设施所吸引。为了适应教师在小组结合的形式下教学,教学班内三面有黑板;为了适应研究性学习,过去的专用计算机室的设备被分散到每个教室,学生可随时到电脑上通过网络检索信息;为了满足学生课堂生成的学习成果或作业的交流分享,教室内有可随时用于固定纸张的多条悬挂线。此外,教室内还有展示台、图书架、衣服柜、饮水机、洗手池等供学生进行研究学习时使用。每问教室都是一个文化氛围墙,都是设施便利实用的功能性教室。楼道和其他公共空间几乎也全是孩子们的活动展示天地,橱窗、展示柜、娱乐休憩角等随处可见。身处这样的环境里,你会觉得这不是教室,而是学习生活的快乐屋;这不是楼道和空场,而是陶冶情趣的美育园。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不错了,现在该进行的是软件强化管理了。比之美国学校设施的教学适用性现状,显然硬件投入“饱和”的看法是存在认识误区的。借鉴美国中小学校教育设施建设经验,我们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所学校要研究修改现在办学条件的标准,使其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要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必要的设施改造,增加满足灵活多样教学需要的功能。笔者认为国内学校的建设也应本着实用、多样的原则进行必要的投入。今后的财政拔款要支持学校按照多功能的标准进行改造。从美国中小学校楼道、教室的功能化,我们看到了这种改造的必要。如果我国中小学校建设在硬件继续提供保证,那么,以软件为主的课程改革也将会进行得更加顺利。

五、以评价问责制保证教育质量

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颁布后,各个学校都实行了教育的标准化,明确了学生的毕业标准,并按照标准制定了具体的保证措施。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联邦政府采用问责制来促进法案的实施,设有专门的组织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并将评价结果发布给学校,以督促学校进行改进。这种以评价督促学校促进教学的制度受到了校长们的欢迎。一位中学校长说:“过去校长要参加许多会议,现在不用了,现在学督只看数字报告,哪方面下降就提醒学校改进。校长可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学校工作。”通过对中小学校实行教育评价为主导的宏观管理,使美国的中小学管理既能做到法定性统一,又能实现各校办学自主,上下两方面都能各司其职地工作。

美国中小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十分突出。我们考察的所有学校,给每个学生都建立了学习档案,学生上的课、活动表现、所修学分等都记录在案,这些档案将与学生上大学密切相关。校长要组织十分具体的学生学习档案的数据统计工作,以符合上级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要求。每个学生的档案包括500多条信息,其中仅学生的基本信息就包括:祖籍、收入、电话号码、免疫信息等,此外还要统计有关学习的信息,包括学习状态、统一考试成绩等。

学区对学校的必修课程采取统考的形式,试卷由学校评判,但学区会随时对学校进行抽查。抽查时要求学校把所有试卷都上交,由学区组织人重新评判,以检查学校阅卷的真实性。各个学校都由校长组织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决定教师的去留任用,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改进工作。在我们所考察的学校,有的每年开展三次对教师的正式评价,评价时随时进课堂、随时观摩,评价后要将改进意见反馈给教师。这所学校还用5%的预算鼓励教师改进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新教师,规定必须先实习,经过专门的评价,方能获得独立授课资格证书,那时才算正式教师。学校一般采用教练式的帮助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取得资格证书。校长每周都与教练研究指导青年教师。美国纽约市建立的自上而下、目的明确、标准清晰的评价系统,发挥了教育的导向功能,使各中小学校的工作得以有序、有效地开展。

六、值得借鉴的纪律法案

每所中小学校都少不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习惯上称之为养成教育、品德习惯培养。对中小学生提出行为守则和规范要求,是常用的教育管理方式之一。然而,你见过以法律的形式对学生提出纪律要求和进行行为管理的教育形式吗?在纽约市,我们就见到了这样一个法案。

纽约市约克学院附属皇后科学高中校长张洁女士在与我们交流时,带来了一本纽约市纪律和干预措施标准(纪律准则)。在另一所高中,校长将《纽约市教育局幼儿园至12年级学生权利与责任法案》送给我们。我们遂将此作为考察学校学生纪律管理的一个重点内容。这是最新颁布的教育法案,于2008年9月生效。此法案将学生的行为表现划分为五级,从幼儿园高年级至高中12年级的违纪行为的划分是:一级,违纪——不守纪律的行为;二级,违纪——扰乱性的不良行为;三级,违纪——严重扰乱或危险的行为;四级,违纪——危险或暴力行为;五级,违纪——严重危险或暴力行为。五级规定的具体违纪行为计124条。此法案的核心是纪律措施部分,分别提出了针对124条违纪行为学校可以采取的措施以及在适当情况下,在纪律措施以外可以采用的指导干预范围(若干条)等。法案详细具体,措施规定明确,不是一份只就纪律说纪律的常规管理规则,而是一份以行为及其所承担的责任为主的法规性规定。我们问过多所纽约中小学校的校长,他们都一致肯定了这一法案的有效性,认为这可以使学校在与家长和学生就行为管理方面达成共识时做到有据可依。

反思国内教育,中小学生行为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提出规定多,对违反规定的惩罚措施少。只从正面教育的方式提出要求,对一些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就显得十分软弱与无奈。借鉴纽约市的经验,我国也应该制定一部“行为法案”,使更多的力量能够依法参与学校的管理,参与学生的行为教育。我们应该重新修订对学生行为要求的纪律规范,加大对违反纪律行为的惩戒力度,明确对具体违纪行为实施惩罚的具体措施,使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所承担的责任及后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校在严格管理学生行为方面“有法可依”。由此说来,纽约市的这一学生纪律管理法案,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七、引入竞争机制的特许学校

美国的特许教育(charter School),简单说就是以法律作保证,以政府经费作支持,以多元办学为主体,以面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为目的,以竞争为机制且获得政府及教育部门特殊许可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的发展方兴未艾。从1991年第一所特许学校建立,到现在已经发展到全美40个州和一个特区,共有4300所学校,120万美国中小学生在此类学校就读,占美国中小学在校生人数的3%以上。现在许多美国家庭都接受把孩子送入特许学校,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排队等候让孩子入学的情景。

特许学校获得了美国权威部门方方面面的支持,获得了众多家长、学生的认可,虽然存在争论,但现实的发展却是一路绿灯。其原因在于:特许学校特在学生可以选择学校,但学校不许选择学生;特在必须签约面向每个孩子提供优质教育,如果不能满足优质办学的要求,就让你“死亡”关门;特在只要你以提高质量、保证质量为目的,就可以享有不受干涉的办学自主权。特许学校的出现,给美国公立学校、私立学校都带来了压力。我们觉得美同人在探讨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上是有了作为了,是有了以机制促质量的办法了。

这种以大动体制之刀的改革也许并不适用我国,但这种基础教育必须面向每个孩子开展优质教育的办学模式,未必就没有可借鉴之处。把选择学校的权力交给家庭,把不许选择学生但却必须提供优质教育的竞争机制引人学校,在保证优质标准的前提下,把办学自主权下放给办学者,开放给家长、社区等参与者。在政府大包大揽全权办教育中,用这样一个活性因素激起波澜,促进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难道不是我们各级领导和基层办学者以及其他关心教育改革的有识之士的期望吗?

通过对美国教育状况的考察,笔者看到了美国学校的办学成绩,受到了很多启发。笔者也感觉到过于放开(也可称为放任)、各自为战的办学运行机制也有它的不足。最大的不利是这种各行其是的办学难以形成一个研究共性的教育平台,难以保证学生教育的连续性与高效能。在交流中我们感觉到,美国的校长难于和我们讨论诸如教育的专业化、教育的整体效能等重要问题。基于各自办学基础上的实践,虽然显得丰富,但也难以形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振,这也是美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在国际上始终落后的主要原因。

与考察团其他成员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美国教育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教育理念的冲击。但这种冲击不是直接来自教育理念本身,而是实实在在的在理念指导下的实践。美国各中小学校所表述的理念不难理解,语句也平实。但就是这简明、平实的理念却与实践的联系是那样的紧密。学校教育的灵活多样、工作扎实、组织严密、十分重视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所有这些又都与教育理念紧紧相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大家也认为,中美两国国情确实不同,不同的国情与文化传统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双方可以相互借鉴的,双方的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也有互补性。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努力力、好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为中国及人类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是笔者两次赴美考察所强化了的教育信念。

第二篇:重理念 够灵活 讲实用---我所感受的美国中小学教育

重理念

够灵活 讲实用

——我所感受的美国中小学教育

胡 燕

浙江 台州 318000 摘要:在先进理念指引下,美国中小学教育独特有成效。具有自主办学机制,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学校设施的教学适应性,纪律规范等值得借鉴。针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吸取有益经验,引发思考与研究。关键词:美国 中小学 教育 特点 借鉴

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受国家汉办及美国大学理事会选派,笔者于美国康州New Britain市的一所中学任教中文,得以近距离观察美国中小学教育。通过深入学校听课及考察访问了该州的多所学校,对美国中小学教育有了更为直接的认识,也深受启发。

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美国倡导教育的公平,这种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第二,保证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质量一致。这其中包括不同种族的教育公平问题、不同社区里的教育经费问题、残疾人教育等。在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大楼的正门前,有一座红色的尖顶小屋,上面醒目地写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这是2001年由布什政府颁布的一项法案的名称。实施这个法案的目的就是保证每一个孩子不仅有受教育的机会,而且受教育的机会是一致的。在这一法案的规定下,美国进行了十几年的教育改革,各校都建立了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教育的保证机制。笔者在学校看到,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学习,小学生分组而坐,差异性教学、集体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美国的每所幼儿园和学校都有义务接收残疾儿童入学,让这些孩子享受同正常儿童一样的教育,以便有利于这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他们把这些孩子统称为“需要帮助的孩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校聘用专职的教师,在上课时辅导其学习或在专设的个别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及适应培养现代人要求的教育方式,促进了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使各个学校都显示出了鲜明的教育特色。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得非常投入与主动。

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口号到各中小学校提出的“阅读第一”、“让每个孩子在学校生活得快乐”、“让每个学生升入理想的大学”等明确的理念表达,表现美国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实践,注重教育是否能增进受教育者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培养,注重教育能否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需求,达到满足社会需要的理想状态。在这种方向作用下,一切教育形式和手段都服务于教育的本质,即培养人、锻炼人和尊重人。美国学者及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追求把教育理论阐述得简明通俗,把简单的教育理论运用在实际中,在实际中抓好、做好。在务实思维方式作用下,教育处处以受教育者的感受和体验为本,注重教育实效。

二、自主办学的教育机制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美国各学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联邦政府、州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定责任是保障——保障经费,保障学校的办学权利,监督学校的教育质量,制订关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意见等。学校则是自主办学,面向每个学生开展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美国中小学的运行机制是建立在校长全面负责、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的。因此,校长及教师表现出了对下负责的价值取向。正是这一层级责任分明的运行机制,使美国的教育统一管理有法规,有考试标准;学校有教学大纲,有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这一完全自主的办学模式体现了美国教育宏观上依法严格管理,微观上办学自主灵活的特点。

校长全面负责、具有办学自主权的运行机制,使各个学校的组织结构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比如,纽黑文市一所重点高中的校长,下设11个副校长,分别管理学生的各个方面。一所小学的校长下面不设副校长,直接设主任保证学校的教学秩序。除了编制的自主外,学校的机构设置也完全自主,一个学校一个特点。比如,各学校为学生提供服务的组织机构名称就多种多样:有为学生及家长提供直接服务的家长接待中心,有为学生成长设立的心理、社会活动中心,有为学生升学设置的升学指导中心,有为学生选课设置的指导中心。这些机构的名称和功能虽有不同,但其服务学生的目标十分明确,功能十分明显。在学生升学指导中心笔者看到,教师正在帮助学生选择大学志愿,从为学生争取奖学金到指导填写申请书、准备推荐信等,都做得十分周全。

在美国,笔者考察的几所学校,无论规模大小、水平高低,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种对学校办学不予统一要求、完全自主的管理运行机制,是保证学校特色办学的前提。笔者所任教的HALS Academy就是一所特色学校,通过考试招收学习成绩较好的优质学生,学校办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及科学素养。开设中文项目更是成为其学校的一个亮点。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

美国中小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美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组织方式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美国的小学生基本以“玩”为主,或在“游戏”中学习,美国的小学生看上去非常健壮、活泼、快乐;美国的初中生比小学生的学习任务和课业负担略有加重,但仍有较多闲暇时光,大多用于兴趣学习、户外活动、体育活动和课外阅读;美国的高中生有一定的升学压力,主要是竞争名牌大学的压力。

第二,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美国的中小学文理不分科,课程的结构合理,知识面广,其课程设置和教学设施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一方面注重培养、训练学生掌握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又注意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身体素质和审美趣味。对英语学习和阅读能力的重视程度要超过其他科目,因为他们认为语言才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学好了语言,才能实现和加深对其他科目知识的理解,也更有利于日后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必修课有:英语、数学、社会科学(历史、地理、政治、哲学)、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选修课程和兴趣学习小组丰富多彩,考古、音乐、美术、表演艺术、体育、电器原理、汽车驾驶、烹饪、家政、园艺和手工制作等。高中阶段还可以为申请特定的大学选修特定的课程或选修大学基础课程,被称为AP课程(大学预科),为申请待定大学做准备;一旦待定大学申请成功,在高中阶段获得学分的大学基础课程在该大学可以免修。未设专门的“德育”课,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往往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尤其是通过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等课程来实现,也通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来实现,如在生活中注重礼仪礼貌的养成、利用美国的各种纪念日、纪念馆、总统选举、社区服务、各种形式的慈善募捐等事项来进行。美国的高校招生不叫“考大学”,而是叫“申请大学”。高校招生不仅看学生的考分,更要看他们的综合素质。在美国各大学录取学生的标准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学生的学业平均成绩、SAT或ACT考试成绩、社区服务表现、领导才能、个人的才艺(如音乐、体育才能等)、学校评价、推荐信等。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甚至个人生存能力。学生的学习明显体现出了追求兴趣性、综合性、专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从不让孩子死记硬背,一位老师曾这样说过:“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是他要知道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永远是别人的,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笔者所见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都是小组式的,一间教室摆放4-5张大桌子,学生每人一只可以随意移动的凳子,可以随意自由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总是给每个孩子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体验机会,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动脑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无论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一般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学生都要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和独立思考来完成。老师从来不会批评学生的奇思异想,而是充分鼓励和引导。在一所小学,笔者看到学生的一份作业,是统计本班学生眼睛的颜色。学生要统计出人数并制作成柱形图,还要写m统计报告,表述计算的方法。学生上的似乎是数学课,但却涉及了语文、美术、历史、地理等知识。这种学习在国内叫学科联动,在美国是十分普及的教学方式。教师们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因而老师在批改作业时,除了一些数学的对错外,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很少打错,他们在衡量时是没有答案基准的,而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程度,创新意识,独到之处。如在讲授植物的课程时,教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如果 地球上的植物在同一个季节里开花会产生什么影响。”社会课上老师会让学生写作《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要求写出中国的地理状况、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分析与美国的不同;《谁对二战负有责任》、《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态度》、《是否只有投放原子弹才能结束战争》、《今天避免战争最好的办法是什么》„„这样的思考题可以说没有标准答案,但却有广阔的思考空间。

四、学校设施的教学适应性

走进教室美国的许多中小学校,你总能被教室的色彩、光线和各种服务设施所吸引。为了适应教师在小组结合的形式下教学,教学班内三面有黑板;为了适应研究性学习,专用计算机室的设备被分散到每个教室,学生可随时到电脑上通过网络检索信息;为了满足学生课堂生成的学习成果或作业的交流分享,教室内有可随时用于固定纸张的多条悬挂线。此外,教室内还有展示台、图书架、衣服柜、饮水机、洗手池等供学生进行研究学习时使用。每问教室都是一个文化氛围墙,都是设施便利实用的功能性教室。楼道和其他公共空间几乎也全是孩子们的活动展示天地,橱窗、展示柜、娱乐休憩角等随处可见。身处这样的环境里,你会觉得这不是教室,而是学习生活的快乐屋;这不是楼道和空场,而是陶冶情趣的美育园。

同时,美国中小学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值得借鉴。教科书轮流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学生开学时领到的是已使用过的“旧书”,在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本书是康州的公共财产,请勿在书上作任何记号。”当然这页上还有个表格,记载某年某月到某年某月,该书由谁使用,还要请你写上书的新旧程度(保管好坏)等,这是一种很好的节约。期末时学校会收回发给学生的书,如果出现书本遗失或严重毁坏等情况,学生将被要求照价赔偿。这样的要求,其实质不单是一种节俭教育,更是一种责任感教育。

五、值得借鉴的纪律规范

依法治教是美国教育管理一个突出的特点。每所中小学校都少不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习惯上称之为养成教育、品德习惯培养。与我国不同的是各个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不但是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行政教育的手段,而且还带有了一定的法律效力。学校依照这些法规条款来教育和管理学生,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监督学生的执行情况。一般来讲,学生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考勤及请假制度;第二,考场纪律;第三,课堂纪律要求;第四,着装要求;第五,关于学生使用手机、MP3等电子设备的要求;第六,性行为的要求;第七,各种被禁止的行为,如撒谎、打架、帮派、抽烟、携带武器、偷窃等。行为规范中还明确了学生违反这些规定可能带来的后果,例如,课后留校、请家长、停课一周、转学等。在新学期开学初,学校要组织家长和学生学习“学生行为规范”,并和学生、家长签订一份落实“学生行为规范”的协议,一旦学生和家长在协议上签字,表明学生和家长同意学校对学生的各项要求,并愿意承担违反规定所带来的后果。例如,“学生行为规范”中规定,学生不得携带任何的刀类、枪类物品到学校,一经发现,不管你是否使用,只要是携带到了学校,按规定就要受到“转学”的处分。学校的规章制度被严格地公平地执行,没有例外。由此可见,美国中学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并不是放任无度,而是有着严格的制度要求的。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也会对学生提出严格的纪律要求。每位老师会制定所任教课程的课堂规范,并要求学生和家长签署同意。学生在课堂上只享有思考的自由,学习的自由,却不能随意说话,随意出入教室,如果上课期间需要使用洗手间,需要向任课教师请求并领取通行证后方可离开教室。学生不可顶撞教师,要对教师尊重,但是教师却必须凭借自身的学识及教师魅力来赢得学生真正的尊重。

除了严格的惩罚制度之外,学校里还设置各种行之有效的奖励措施。例如,学校每学年会评选优秀学生,并举行隆重的表彰仪式,邀请学生的家人参加,受表彰的学生会感受到极大的光荣和自豪;组织学有专长的学生外出郊游等等。同时,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每个人都必须诚实守信。一次撒谎将会失去他人对你永远的信任。奖罚分明的学校规范可以使学生明确地知晓何可为,何不可为,不同的行为将带来不同的结果,惩罚或是荣誉在于你自己的选择,从而培养学生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感。

总之,美国中小学的现行教学管理体制真正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体现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这应当被视为美国处于世界强国之首的奠基工程。当然,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也并非十全十美,主要是基础知识学得不够系统和不够扎实;贫富悬殊的社会环境、过分自由和个人主义的教育氛围导致一些暴力倾向的滋生,美国政府和家长都为此而担忧不已。从美国工作回来后,笔者一直在思考、比较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美国教育之于本人最大的影响是教育理念的冲击。但这种冲击不是直接来自教育理念本身,而是实实在在的理念指导下的实践。简明、平实的理念与实践的联系是那样的紧密。学校教育的灵活多样、工作扎实、组织严密,十分重视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所有这些又都与教育理念紧紧相连。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不同的国情与文化传统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如何学习借鉴,实行拿来主义,从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及教学特色上吸取其中的精华,值得我们继续思考与研究。

第三篇:零距离感受美国教育

零距离感受美国教育

——参加2011年第十五期深圳赴美海培班学习总结

经过层层选拔,我很有幸成为“2011年第十五期赴美海培班”的一名学员,从4月6日起到7月10日止顺利地完成了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充电”之旅,尤其是在5月17日到7月10日这8周时间里,奔赴美国近距离接触、考察了美国的教育,受益良多,也思考了很多。

我们此次主要进行了四方面的学习和考察活动。

一是英语学习。在纽约图书馆旁边的一栋大楼里面(位于第五大道43街),我们每周三下午都从住地宿舍走路或乘地铁到此进行每次为期2小时的英语提高学习(English Language Class at institute for Immigrant Concems)。

二是理论研修。我们在纽约圣文森山大学位于曼哈顿区的教学点(圣文森山大学在第二大道65街有1栋大楼为它的教学点,这是我们此行赴美的主要学习地)一共听了Dr.Angela Parrino(Educ Practices&Tchg strategies)、Visiting Prof.Ron Woo、Prof.Maria Petrosanti、Prof.Chris Anderson、Prof.Robert Tobias(From NYU)、Prof.Ron Scapp(From CMSV)等6位教授共19节课,并且参观了位于曼哈顿区的教师联合工会(The United Federation of Teachers,简称UFT)以及圣约翰教堂、科学馆、太空中心、自然历史博物馆、NYU Smile Bus、西点军校等学校教育共享的社会资源。

三是社会考察。通过参观考察美国国会、白宫、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二战纪念碑、韩战纪念碑(我们国内称抗美援朝)、越战纪念碑、五角大楼、国家艺术中心、自然博物馆、杰弗森纪念堂、巴尔的摩海港、费城独立厅、自由钟、波士顿自由之路、旧金山市政中心、渔人码头、九曲花街、金门大桥、洛杉矶星光大道、环球影城(制片厂)、84年奥运会体育中心、NBA湖人队体育馆、圣地亚哥军港(“中途岛”号航母退役处)、OLD TOWN、DEL CORONADO酒店、十七里海湾、红杉树国家公园、纽约中央公园、帝国大厦、自由女神、华尔街、联合国总部、二战“无畏号”航母与“咆哮号”核潜艇、唐人街(包括曼哈顿、法拉盛、波士顿、旧金山等多所城市或地区的唐人街)、世贸遗址“归零地”、布鲁克林大桥、中央车站、洛克菲勒中心、林肯音乐中心、百老汇、时代广场、纽约市政厅、第五大道、圣帕特里克教堂、圣保罗教堂、大都会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格林尼治村(“同性恋”大本营)、尼亚加拉瀑布、千岛群岛、大西洋城等地,比较深入地了解了美国的国家政治体制、科技教育、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风习俗、价值观念、社会生活等。

四是教育考察。我们一共参观了UFT(位于华尔街的教师联合工会)和18所学校:4所公立学校、3所私立学校,1所特殊学校、1所军校和9所大学,主要包括PS255 school(布鲁克林区公立学校,K-5)、PS161 school(曼哈顿上东城黑人区公立学校,K-8)、PS183 school(利用周末参观的学校,周六学校成为曼哈顿上西城著名的跳蚤市场)、MOTT school(曼哈顿上东城的蓝带学校,属于公立学校的特许学校,6-8)、PORTLEDGE school(长岛的一所著名中小幼私立学校,K-12)、LREI school(曼哈顿中小学私立学校,支持同性恋的学校,K-12)、HENRY school(几所学校共用一栋教学楼,一楼有太空馆)、CHURCHILL school(特殊学校)、WEST POINT(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等;9所大学分别是哈佛大学(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剑桥城)、耶鲁大学(康乃狄格州纽黑文市)、普林斯顿大学(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州纽约市曼哈顿区)、宾州大学(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市)、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市)、麻省理工大学(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剑桥城)、纽约大学(纽约市曼哈顿区,公立大学)、亨特学院(曼哈顿上城68街的一所私立城市大学)、圣文森山大学(校本部在纽约市布朗克斯区哈德逊河畔,十九世纪初是由天主教会主办的一所女子私立学校,现在它逐步演变成一所以培养教师和护士为主的学校)等9所全世界著名的大学(其中前5所大学为美国常春藤大学盟校)。

在美国考察的这8周时间里,我时刻以观察、疑问、比较、思考、寻求的思维去审视美国的教育,时刻把我们的教育教学放在心上,如饥似渴地获取更多的信息,寻求更多的思想碰撞。通过考察,我感受到了美国的风土人情、社会体制、风俗习惯,近距离、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了美国的教育体制、教育方法、运行方式、学生管理、校园文化、评价机制等,更深层次地与我们的教育相比较,更深层次地思考我们的教育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取长补短。

有人说,美国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奇迹,从独立建国至今不过200多年的时间,美国却一跃成为教育超级大国,其中必然有着许多我们所不具备的优势,而且在他们的教育基因中,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东西。但是,毫无疑问,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教育基因就不如美国,我们的教育就要克隆美国。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不能盲目照搬美国的教育形式,而要善于学习他们教育的思想方法;我们学到的不能只是皮毛,是形式上的架子,而要是教育的精髓和先进的理念。

今天,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全球化的浪潮,信息时代经济飞速跳动的脉搏;明天,我们更将融入到一个更加开放的国家环境中。我们的教育应该放眼整个世界,着眼于国家未来,既要看到未来光辉的前景,也要看到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我们要坚持“面向国际化、凸显个性化、实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走国际理解教育之路。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世界、吸纳多元文化因素;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形成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思考问题,理解国际社会,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的国际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的态度,树立全球意识、地球主人翁意识以及国际和平主义意识。

三个月,在人生的长河里,只是一瞬,但在我们的心中,却可是永恒„„

2011年7月28日

第四篇:零距离感受美国教育

零距离感受美国教育

——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智慧的孩子”

为了更多的了解美国的基础教育,在韦斯特布鲁克高中,我又和刘伟等老师进行了几次座谈。刘老师是教汉语的,江西人,她的大学学业是在国内和美国连续而完成的,来美国已经12年了。她的孩子正在美国读书。因此他对中美的基础教育相对比较熟悉。我问刘老师:“对中美的基础教育你是怎么看的?”

她说:应该说美国的基础教育也有不少问题,中国的基础教育应该开放借鉴美国教育优秀的成分,但应该继续抓住关注教学质量这个根本。这是中国的优势,然后在学生能力发展上下点功夫。对一些过分的东西适当做一下调整,比如说理科,不要把内容搞得太深,缩减一些课时,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多参加一些活动。这使我更感到目前我们山东省实行的规范办学行为是多么必要,多么有意义。

通过座谈交流,我了解到: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是中美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的寻找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的探索未知世界者。一字之差,千里之遥。奥林匹克竞赛需要“考生”去回答现成的答案,诺贝尔奖需要“学生”去探索未知世界的东西。……

我们的基础教育重视的是培养聪明的孩子,美国的基础教育重视的是培养智慧的孩子。

以数学为例,我国一直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是数学的基础,所以中小学就是在完全抛开计算器的前提下,让大脑得到最充分的计算训练。其具体操作策略就是“题海战术”,多算、多演、多练。而且计算数字越复杂,位数越多,似乎其数学水平就越高,数学思维能力就越强,发展潜力就越大。然而在美国,基本运算不受重视。在他们看来,计算器既然算得又快又准,我们又何必劳神费力的用脑去算呢?人脑完全可以节省下来去做机器偶做不了的、更富创造力的工作。他们所强调的“基础”更多的是指大脑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前提下,放弃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的工作领域所需要的能力,只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无法工作的领域所需要的能力。缘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下,美国学生总比不过中国学生,而在随意可以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现实研究中,中国学生就远不是美国学生的对手了。

中国的基础教育不仅把“基础”窄化为知识,而且在“打好基础”的名义下将知识基础“扎实”到了极致。如:一个字或词一次重复写十遍、数十遍甚至几百遍,同样题目的作文要间或性的写若干次直至成型模式化,成排成行的口算题要无数次地反复练习直至能脱口而出。孩子们的大好时光几乎都消耗在了这种无休无止、索然无味的“基础”训练上。

美国的教学强调基础教育的“创造性至上”,是用来自现实生活的研究课题方式让孩子们解决问题,其中的任何问题都没有设定“标准答案”,充分让孩子发挥创造力去寻求答案。如在一堂“水的蒸发”的科学课上,孩子们一个个都犹如小科学家,围绕杯子里的水位为什么降了的问题,展开想象,分工合作,详细记录不同情境下的实验数据,严整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再给其他小朋友演示出来。教师们也会从孩子好奇的问题入手,鼓励孩子们大胆假设。美国孩子在学习中显得更加“自由”,他们的一切设想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选自韩忠玉《零距离感受美国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版

第五篇:我所感受的利玛窦

我所感受的利玛窦

摘要:明朝时期,利玛窦在传播天主教的动力下,来到了中国传教。在认识到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后,利玛窦修正了原来的传教路线,使之适应在中国传教的情况,他在传教的同时,把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及进步文化带给了我们中国人,也把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他在中国传教的一生也是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生。关键词:利玛窦 传教 文化交流

1582年8月7日,一艘外轮抵靠澳门码头,30岁的利玛窦登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他是为天主教在中国开扩传教事业而来的,他在远东巡察使范里安的影响下,他被我们中国这个神秘的国度深深吸引住了,而澳门将成为他了解中国的窗口。

1583年,利玛窦来到并定居肇庆,他在肇庆穿着僧侣的装束,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典籍等,他还在肇庆建立了“仙花寺”,开始了他的传教工作。起初,他的传教十分低调谨慎,主要精力是在学习中国的汉语和礼节习俗,以博得中国人,尤其是官员们的信任。这时,中国人对天主教还没有多少实质的认识。

1589年(万历十七年),利玛窦移居韶关,在著名的禅宗寺庙——南华寺附近定居。在这里利玛窦攻读了《四书》,并首次译为拉丁文。通过与中国上层人士接触后,利玛窦知道僧侣装束显得地位低而且不受尊重,于是为了方便与中国官员的交往,在征得范里安的同意后,利玛窦改穿了儒士的服装。

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利玛窦以为一位北上任职的官员的儿子治病为借口得到了北上的机会。他在南昌住了三年,在1596年9月22日,利玛窦成功地预测了一次日食,使他很快地成为有名的人物,期后他曾多次到九江白鹿书院讲学。他还在陪都南京住了一年,并在这结识了徐光启。并后来与其一起出了《几何》

1601年(万历二十八年),利玛窦带着庞迪我神父和准备好献给皇帝的礼物来到了北京,并把他的礼物呈给了明神宗,得到了明神宗的信任和下诏利玛窦等人长居北京。但朝廷没有意识到利玛窦居住在北京的目的是传播天主教。之后,利玛窦以丰富的东西学识结识了中国的士大夫,得到了不少中国知识分子的尊重。也是不少中国人信奉了天主教,如徐光启。

1610年5月11日(万历三十八年)利玛窦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

利玛窦作为第一个深入中国内地的西方传教士,作为一个把西方文化真正带到中国的“洋鬼子”,他开始时较多感受的是中国人敌视外人、愚昧落后的一面。因为经过了明代200多年的自我封锁,中国人完全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变化有多大,他们还怀着唯我独尊的自我主义的心态。有人这样描述当时的中国人:他们不知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他们认为所有的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水平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作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中国人害怕而不相信一切的外国人。尤其是官员们特别害怕他们利用教派煽动民变,使是他们对外国传教士的反感越来越强烈。

面对中国人排外加深的的情况,利玛窦承认那是因为和少数几个传教士一起到来的大批西方商人,他们和腐败的中国官员勾结,从而在贸易中损害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面对这样的情况,利玛窦如何与中国人和睦地相处及向他们传播天主教呢?按照当时十分忠实于天主教的耶稣会的初衷,他们派遣利玛窦等人到中国传教的任务和目的是十分明确而又单纯的,那就是使中国人皈依基督教,要用基督教完全取代中国人原来的信仰。而利玛窦到中国后认识到中国人的排外的情况及中国文化是和西方文化有差异的伟大文化后,他大胆地对原来的传教路线作了修正。这个修正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为了向中国这个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传播西方基督教,为了不使中国人会把西方人看成是“未开化的野蛮人”,必须首先和同时向中国人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不然西方传教士就不可能在中国获得尊敬和取得合

法的地位。为了向中国传播西方文化,传教士们必须首先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言谈举止和中国人完全一样,入乡随俗,以消除中国人对西方人及西方文化的隔阂和敌视心理;第二,不能原封不动地将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移植到中国来,更加不可能期望用它完全取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用儒家的一些观点来解释基督教《圣经》,在一定程度上把《圣经》儒家化,尽可能找到他们的共通之处,“联儒反佛”,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才有可能在中国站稳脚跟,逐步求得发展。这也是我们说的科学传教方略。

为了贯彻利玛窦的这种价值取向,耶稣会派往来华的传教士都是有很高的宗教素养,而且有很高的文化和科学素养。这使得利玛窦等人在北京的传教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利玛窦的传教模式并没有因此而被西方教会的所有教士所接受。来自西方教会内部的批判声浪指责利玛窦的传教方式完全背离了基督教,说他“赋予了中国人迷信以正统的意义”,“向中

1国的孔子卑躬屈膝”,“消灭了属于西方文明的一切,以便仅仅采纳地道中国的东西”他们认为上帝的光芒无所不在,无坚不摧,所以中国人不应有所例外,中国皇帝接受西方传教士是由于上帝的感召,而不是利玛窦的曲意逢迎、谨小慎微的行动。面对西方教会内部的反对,利玛窦依然按照这种科学的传教方略在中国传教,直到逝世。

从上述利玛窦在中国的历程中,我感受到了利玛窦在中国的艰辛,他从一个对汉语完全不知的人到精通汉语并用它结识了许多中国上层人士的传教士,我们可以知道他在向中国人学习语言、汉字等的艰辛性。一直以来,我以为利玛窦仅是一个来中国传播天主教的教士,经过这次的讲座后,我认识到利玛窦更是一位学者,他的经历让西方人开始真正地了解了中国,同时也为中国打开了面向和认识世界之窗。因为他的到来,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如机械表。他把西方的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来,同时也把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带回西方。他的到来,为中西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他就是这座桥梁的建筑师。

他不再是我心中的那位仅仅是传播天主教的教士,而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鲜元素的中西文化中介者,他向中国介绍的西方科学知识涵盖许多方面。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了包括五大洲四大洋的世界地图,是他告诉中国人地球是圆的等等。在天文学方面,他多次准确地预报了日食和月食,他制作了若干件新式日晷、天球仪、星盘等仪器,他最早提出修改中国历法的动议的建议,他还撰写了介绍欧洲文学的著作。

除此外,利玛窦还向中国人介绍了数学、机械学、哲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利玛窦的传教行为在当时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在今天,我们正确地认识了他在传教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科技文化,或许他没有意识到他在中国的一生,是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生,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描述他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生并不为过。参考文献:

《西学东渐研究》 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 主编 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08年4月

《中外文化交流记趣》 徐振宝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9月

《西学东渐研究》 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 主编

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08年4月

下载我所感受的美国中小学教育(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所感受的美国中小学教育(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所感受的大学

    我所感受的大学 我曾经一直都在想象着自己读大学的时候,想象着我将要进入的大学是怎样的,想象着大学中会遇到的人,想象着大学中会发生的事。大学也就成为了我心中的一片圣土。......

    我所认识的美国[最终版]

    我所认识的美国 2014年8月24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拖着行李兴致高涨地踏上了前往美国芝加哥的飞机。出发前,心中无数个问号纠缠着我:坐飞机是什么感觉?美国是什么样的?美国的学校和......

    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 之我见5篇

    aa 《基础教育参考》2012年第11期 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之我见 张玉彬 1 张虹2 (1福田教研中心,广东深圳,518048 ;2盐田区外国语学校,广东深圳,518083) [摘要]笔者参观了美国......

    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和专业成长

    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和专业成长刘京秋出入师范的门槛提高了20年来,美国教育危机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历次发达国家中小学生的考试排名中,美国学生的数理化成绩屡屡名落孙山。随......

    我所感受的安全(最终版)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事们: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我所感受的安全》。我是一名法务工作者,与官司打交道是我工作中的一部分。在我四年的法务工作生涯中,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庭审......

    我所感受的东南大学校园文化

    我所感受的东南大学校园文化 当我踏进九龙湖校区的时,就感受到东南大学的人文气息,与一般的理工特色的大学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尤其在我听了东南大学校歌,参观了四牌楼本部校区,我......

    我所感受的东南大学校园文化

    我所感受的东南大学校园文化 19108116 邓金全 到东大之初就感受到东南大学的人文气息,与一般的理工特色的大学是有很大的差异的,特别是当我上了几次人文可以后。这些年我听了......

    我所感受的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所感受的改革开放三十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它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历史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