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中小学音教育的模式是什么

时间:2019-05-13 06:0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美国中小学音教育的模式是什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美国中小学音教育的模式是什么》。

第一篇:当代美国中小学音教育的模式是什么

当代美国中小学音教育的模式是什么?答案为:多模式就是其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当代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题又是什么呢?答案为:“创造”就是其主题。本文——“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将对当代美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及其成因作一简要的分析,以期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有所裨益。

一、“分散”导致音乐教育的多种模式

美国是一个教育行政权高度分散的国家。它有50个州,州以下为县。从教育体制上讲,州以下设学区。全国共有600多个大学区(中小学生万人以上),3000多个中等学区(中小学生2500至10000 人),12000多个小学区(中小学生2500 人以下),学区的教育权利机关是教育委员会,负责制订教育政策和教学计划(含各科教学大纲)。

美国联邦教育部对各州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等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州可以制订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但这种计划与大纲是非粗略的,对各个学区只具有指导性,并不具有指令性。只有学区才是真正的教育实体。哈佛大学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其《中美艺术教育的区别》一文中这样写到:“美国教育的高度分散与此(中国)形成鲜明对照,50个州的方针各不相同,有时16000个学区也各行其事,这造成了很大的自主权。差异不仅被容忍,而且受到鼓励,地方性也受到尊重。正因为教育行政权的如此高度分散,再加上多种民族,多种文化的背景,因而,导致中小学教育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音乐教育模式自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

在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众多模式中,如下几种占有主导地位:即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模式既各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又相互交融混合,它们交相辉映,使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园地呈现出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景象。上述几种音乐教育模式虽多系外来的,但由于与美国的实际结合紧密,早已被兼容、吸收成为美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当把它们看作是美国式的音乐教育模式。

二、“创造”成为多种模式的主题思想

美国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模式甚多,从表面上看,会觉得五花八门,甚至会感到杂乱无章。如前所述,16000多个学区的音乐教学大纲都不一样,教材也是多种多样,甚至学校与学校,乃至同一学校不同教师所采用的教材、教法也不尽一致。然而,我们从这表面的混乱中却不难看出它内在的秩序,在这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主题——创造。我们认为,以创造为主题的音乐教育模式必定是鼓励儿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创新的模式,而决不是要儿童只作被动地模仿的模式。以下,笔者就几种当代美国的音乐教育模式与创造主题作一简析。

1.奥尔夫教学法与创造

卡尔·奥尔夫(Car Orff)的儿童音乐教育方法是一种重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方法。其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儿童以此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儿童通过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表演活动来掌握一些音乐的词汇:谈话、运动、唱歌、演奏和玩耍。该教学法并不要求很快就能教会学生歌唱、奏乐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奥尔夫认为如果学生能唱得好、奏得好,首先要使他们喜爱音乐,要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融合到音乐中去。不要求学生对老师所

传授的一首歌曲或一个舞蹈去进行不折不扣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共同来形成一些新的东西。

一堂成功的奥尔夫课往往会给人以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受。参与者(学生)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孩子们在奥尔夫教学法的训练过程中能够经历着一种通常只有专业音乐家才有的合奏感。简言之,奥尔夫教学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音乐活动、用元素性的音乐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这一教学法从德国传入美国后,受到美国音乐教育界欢迎。他们将此教学法与美国实际相结合,在固有的奥尔夫乐器中又加入了一些美洲和非洲的民间乐器,在教学中既坚持了奥尔夫教学法的精神原则,同时也使这一教学法本土化,使之成为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2.柯达伊教学法与创造

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是一种民族的、全民的音乐教育思想,他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匈牙利的民族素质,主张通过音乐让孩子们形成创造性并丰富其生活。柯达伊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

(1)培养音乐文化水平——用传统音乐语言思考、读写和创作的能力。

(2)通过使用学生自己祖国的民间音乐遗产给予他们一种文化认同感,通过本民族的民间音乐知识进一步了解其他民族和文化。

(3)提高所有学生的表演能力——在班里、在合唱队里演唱、参加重奏团与管弦乐队——把参加集体音乐活动作为丰富生活的一种方法。

(4)让全世界伟大的音乐作品成为学生的财富。

为达到上述目的,柯达伊强调每课时必须集中于若干不同的音乐目标,如:齐唱和分声部唱;乐谱的读写;练耳、内心听觉、记忆技能;识别、使用曲式;随音乐运动;听赏音乐;即兴创作。显然,作为最高阶段的创作是该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柯达伊教学法传到美国后,得到了美国的一些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采纳,其中包括T·巴赫曼,L·乔克西,M·H·理查兹和D·培根。

巴赫曼博士把柯达伊教学法与美国的音乐教育实际相结合,在向儿童介绍记谱法时用一线谱的方法进行,其余几条线待必要时再导入。他把节奏从旋律中分离出来,通过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节奏而进一步强调节奏(正是这导致人们将柯达伊教学法与奥尔夫教学法结合运用)。他很重视用听写发展儿童的音乐记忆,尤其是重视音乐创作的教学。他认为,“如果儿童熟悉音乐写作,他们就能更好地掌握照谱演唱音乐。使儿童在初期就意识到他们所学的音乐能由他们自己或其他人表演。”

在使用柯达伊教学法的唱歌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美国人在实践中还非常重视使用黑人灵歌这一带有很强的即兴性的演唱形式,使学生的音乐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与奥尔夫教学法一样,柯达伊教学法已成为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方法。美国人还将二者结合使用,形成了以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的柯达伊——奥尔夫教学法。正如迈克尔·L·马克所说“两种方法彼此强化,使儿童更富有创造性,更理智地学习音乐。

3.达尔克罗斯教学法与创造

爱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Emile Jaques-Dalcroze)所创立的教学法传人美国已久,现在该教学法在美国仍非常流行。这是一种以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及创造性为目的的教学法。虽然人们常常以为体态律动就是达尔克罗斯教学法,但实际上这仅仅只是其三大内容之一。该教学法的另外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视唱练耳和即兴演奏。

在体态律动的课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地运动,教师(有时是学生)用钢琴即兴演奏。学生通过走、跑、跳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视唱练耳课上,要求学生用唱名演唱音程和歌曲,尤其重要的是要进行声乐的即兴演唱,这种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视唱练耳”课与传统的专业视唱练耳课是有极大的差别的。

即兴演奏多在大钢琴上进行,也可在其他乐器上进行,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形成与对音乐进行体态反应的自由,学生进行任意速度的即兴表演练习。

达尔克罗斯甚至在理论课上也采用了这种即兴演奏的方法,他让学生即兴演奏旋律或旋律片断,作为发展他们对音程的理解的一部分,并帮助他们熟悉和声。

凡此种种,达尔克罗斯教学法对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目的非常明确。因此,自1915年前后此方法从瑞士传到美国以后,至今仍盛行于美国各地中小学,并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衍,形成为一种美国式的音乐教育模式。

4.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与创造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真正产生于美国本土的一种教学法。它是根据著名的《曼哈顿维尔音乐教学大纲》中的“螺旋形上升素质培养大纲”而开设的课程,最初是作为专业音乐学习的一门课程(包括七个方面的素质培养:乐音、节奏、旋律、和声、曲式、调性、结构。音高、音色、力度都包括在乐音内).后来推广到非专业的音乐教育领域,而且发现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使用该教学效果更好。由于该教学法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美国人又直接称之为“发掘创造力教学法”。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基本内容有如下几条:(1)教学思想。彻底改变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法,通过自觉乐感的培养,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以适应新的工业革

命浪潮。(2)教学内容。综合音乐史与音乐理论知识进行素质训练(五方面素质,十六个周期)。(3)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者,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帮助他们产生创造的欲望,实现创造的结果。(4)课堂结构。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即兴创作,巩固概念(五个环节)。(5)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为六个方面:(1)听觉——素质训练的基础,探索的工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探索的意义和乐趣。(2)演出——发挥学生的独立见解和艺术创造,不强求最后的统一。(3)指挥——各种素质的综合反应,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指挥的机会。只要能表现音乐,不追求指挥技巧。(4)创造——即兴创作和有计划的即兴创作。作品不受任何程式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创新。(5)与(6)为分析和评论估价——对学生的发现、创作、演出随时作好的记录并录音,及时放给学生听,组织分析和评价,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思维能力,使已获得的知识得到延伸、归纳和综合。

上述活动、能鼓励学生自己就音乐的综合理解和知识作出判断,并积极参与音乐创造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音乐分析与创作的能力及经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已成为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为培养和提高美国国民的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以上教学法以外,在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所使用的还有卡拉博——科恩教学法;铃木的天才教育方法;流行音乐的教学法(主要为爵土乐教学)等教学模式。无论何种模式的音乐教学法,均贯穿着“创造”这一主题。在此,还应一提的是爵士乐的教学法。

爵士乐是美国对世界音乐文化做出的杰出的贡献,应该称为真正的美国民族音乐。从40年代起,爵士乐的性质开始发生了变化,它由普通的娱乐音乐转向智力音乐,即演奏者更追求主观化的即兴演奏。这种新型的爵士乐所采用的旋律、节奏以及和声同流行音乐非常不一样,这标志着爵土乐已脱胎换骨,开始告别流行音乐,同时,它也告别了原有的大部分普通听众。

就在爵士乐由俗入雅而曲高和寡、其演出走人不景气的低谷之时,教育家们却正好看中了其即兴演奏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这一大优点,渐渐将它纳入音乐课程,爵士乐得以在校园复兴。

1968年,全美爵土乐教育工作者协会宣告成立,这被认为是对著名的国民音乐教育会议——唐哥伍德会议精神(创造性教育的精神)的贯彻。该协会在所制定的目标中写到:“促进爵士乐原则在各种教材和教学方法中的应用;培养并鼓励建议和采纳开设当代作曲、改编和即兴演奏的课程。”由此可见,虽然爵土乐的教学尚不能构成一种完整的模式,但它的原则已被鼓励应用在所有音乐教学中,而这一原则正是创造性原则。

三、音乐学科中创造性教育思想的由来

1.西部拓荒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美国人的创造性教育思想源自先辈的西部拓荒精神。当哥仑布1492年初抵美洲新大陆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土地,而五百多年后的美国却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其核弹爆炸、卫星上天、飞船登月、信息高速公路的网络遍布全国乃至走向世

界……,看到这些,不得不使人想到他们的精神国宝——开拓与创造。多少年来,移民的开拓精神,尤其是西部开拓精神在美国被视为历史的骄傲和美国人进取的象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创造精神逐渐形成为美国的传统,也可以说成为美利坚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他们的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音乐学科自然会受到这样的影响。

2.“斯巴达尼克一号”上天所引起的震撼

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学校教育进入了一定的误区,其教育的目的从根大程度上停留在为提高生活水平这一较低的层面上。当时,整个基础教育水准下降,艺术教育更是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巴达尼克一号,它使美国朝野受到了一场不小的震惊。美国人意识到:苏联在空间技术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因此,改进教育的需要不再仅仅是基于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而是基于民族生存的斗争。”他们研究认为:“俄国大唱片时代建立了一个教育系统,为其统治者训育了一批达到技术高峰所需要的男女人士……”。他们更看到,苏联十分重视基础教育,而且很重视那些能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如音乐学科。这样,美国人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到了教育系统,并深入到艺术教育领域。他们领悟到:“要成为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培养大量的先进人才,必须重视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于是,联邦政府开始对基础教育予以重视,尤其是对艺术教育予以重视。1959年,在科学院、联邦教育总署、空军和兰德公司的支持下,由国家科家院教育委员会主持,在马萨诸塞州召开了著名的伍兹霍尔会议,这是美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讨论科学教育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其中包括重视艺术教育的建议。

同年,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AASA)针对艺术教育所受的冷遇而发表声明:“我们主张课程均衡,在这种课程中的音乐、表演、绘画、诗歌、雕塑、建筑应该与其他重要的学科、如数学、历史和科学并驾齐驱……”

由美国科学家们组成的教育研究与发展专门小组是联邦政府的专家顾问团,他们提出如下看法:科学成绩的优秀与个体人类经验的广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最好的科学家并不一定是那些仅仅潜心于本专业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对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熟悉会使一个好的科学家的观察力更为敏锐。爱因斯坦的成功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这位被称为“20世纪的哥白尼和牛顿”的科学巨匠同时还是一位音乐家,他自认为自己在科学上的成功与音乐密不可分。他说:“在科学思维中,永远存在着的音乐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由此,音乐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在美国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1963年6月17日至28日在耶鲁大学举办的耶鲁音乐教育研讨会的与会者一致认为:在音乐教育中,有必要刺激个体的音乐创造性和独立性。并强调创造性是发展音乐能力的一种方法。由此,在音乐教育中要注意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观点也进一步得到确认。于1967年7月23日至8月2日在马萨诸塞州召开的唐哥伍德会议是美国音乐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次会议。会议的目的是讨论和明确在社会面临迅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时期,音乐教育在当代美国的作用,同时,与会者也提出了提高音乐教育效率的建议。

他们认为:音乐的教学和体验是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的,如果要成功地进行音乐的创造性教育,那么,从教学设施到教学方法都必须适应教育的具体要求,而不应该受到局限。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想象力并愿使教学常新。会议还强调:“在教师的职前和在职培训中都应强调创造性。”这就再次强调了音乐教育中的创造主题,同时也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创新,不拘一格。“斯巴达尼克一号”的上天竟使美国人如此清醒地认识到了音乐教育与科技兴国的关系,从而重视起音乐教育,并形成音乐教育中的创造主题。

四、美国音乐教育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具有创造主题的多种音乐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提高美国国民的素质,充分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适应于象美国这样一个多种族大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实际。同时,它对我国的国民音乐教育也不无启示。

启示一:要明确超音乐的音乐教育目的在美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素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这是建设跨世纪的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正如美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所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卡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据《音乐周报》报道:1996年,美国政府又立新法,将音乐课正式列为中小学必修课,与数、理、化、文、史五科齐头并肩,成为基础教育的“大六门”。1996年全美音乐教育年会的主题即为“音乐是把钥匙”,与会者认为音乐是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大门的钥匙,虽然音乐本身并不等于这些领域。

在我国,尽管人们也已开始注意到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往往忘记了音乐教育的超音乐的目的。要么,音乐课根本就得不到重视,(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名曰必修课,但与美国的“大六门”之一的音乐课是不能与日同语的,在广大农村地区,音乐课的开课尚不能落实!)要么,把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当成专业音乐教育来狂热地实施,培养出来却是“四不象”的人。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有必要理解美国人为何要将音乐学科列为中小学的“大六门”之一,同时,我们也应该深深地理解“音乐是把钥匙”一语的含义。

启示二:我们应该兼容、消化外来音乐教育模式。

美国在实施以“创造”为主题的普通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局限于美国本土的音乐教育模式。而是大胆吸收外来的各种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如前所述的“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等等。这些外来的音乐教育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结合美国的实际,逐步被兼容、消化,最终形成美国式的音乐教育模式,继而为培养、提高美国公民的素质发挥极大的作用。

在我国普通音乐教育界,也早已开始引进外来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与方法,但成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本土”观念太强,狭隘民族主义作祟,再加之“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远不及我们的老祖宗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古时的“胡乐”、“高丽乐”尚能引进融为本土音乐,外来的乐器如唢呐、琵琶、胡琴等亦能转化为汉族的民族乐器。与此相比,外来的音乐教育模

式只是教学上的某种观念、方式与方法,它还并不会有损于中国音乐的内容与风格,我们更应该能够接纳它,用之服务于我国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当今的世界已迈入信息时代,地球早已缩小为一个“村”,“邻居家”的好经验、好方法我们为什么不学习呢?当然,我们在学习外来音乐教育模式时,不要生搬硬套,而是要结合本国实际,象美国人对外来音乐教育模式那样能兼容、消化,变为自己的东西。在此方面,我们应好好思考。

启示三:我国也要有多种音乐教育模式

美国虽然是一个多种族的大国,但该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在文化和经济上的差距并不大,它尚能允许多种音乐教育模式存在,实际上是鼓励了地方及教师的积极性与独创性,有利于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全民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而且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差异甚大,若想更有效地实施全民素质教育,我们则更有必要采用多种音乐教育模式来发展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让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都能找到适应本地或个人实际的模式,这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做法。21世纪的中国需要更多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多种有利于培养、提高人的素质的,尤其是能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育模式。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对外来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采取拿来主义;另一方面也要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更新、更好的音乐教育模式来。

第二篇:3论文美国当代课堂德育模式(模版)

美国当代学校课堂德育模式探析

宫振胜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266071)

摘要:在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之后,美国学校的课堂德育模式已经进化到了比较成熟的第三阶段,该模式基本包括四部分:说教、体验、探究、践行引导。以简练说教开题明义;以人际互动体验诱发、强化道德心理势能;以探究活动澄清是非观念;以践行引导促进行为改进。其中,以人际互动体验诱发、强化道德心理势能是最核心、最关键的机制。

关键词:道德心理势能;课堂德育模式;道德动力因素

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通常称为品格教育,特点是教导学生于个人、社会都有益的普世价值,如关爱、公平、诚信、尊重、责任等,教育方式主要有三种:社会活动(主要是社会服务);校园文化;课堂教育。课堂教育又包括两部分:专门的道德教育和在其他课程中附带进行道德教育。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课堂上进行的专门的道德教育的模式。由于美国的教育管理权大部分归属于各州、市、学校,联邦政府很少对教育进行干预,并且各州只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了具体的标准,道德教育由学校自主决定,再加上美国人的创新热情和鼓励创新的体制,课堂上采用的德育方式丰富多样,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本文所说的模式仅指一个时期较流行的模式。美国学校的课堂德育模式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19世纪中期以前是说教模式的黄金时期,以后由于多种宗教涌入美国,宗教之间的冲突引起道德教育混乱,说教模式受到挑战,特别是达尔文、弗洛伊德思想的传入和二战之后出现的政治问题使道德说教失去了市场,彻底抛弃说教的价值澄清模式和认知发展模式兴盛起来,但这两种模式流行的时间都很短暂,因为人们很快认识到它们对个体道德也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毁灭了人的道德情感。现在,美国学校的课堂德育模式已经进化到了比较成熟的第三阶段(还没有统一的名称),通过分析品格关注联合会(Character Counts!Coalition)推荐并被广泛认可的样本系列教案,可以发现这种模式基本包括四部分:说教、体验、探究、践行引导。以简练的说教开题明义;以人际互动体验诱发、强化道德心理势能;以探究活动澄清是非观念;以践行引导促进行为改进。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机制是以人际互动体验诱发、强化道德心理势能。

一、说教

在道德教育研究领域,说教几乎是一个贬义词,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品格教育委员会委托耶鲁大学的哈茨霍恩和梅主持了一项针对儿童品格发展的大型综合研究,该研究的结论之一是:儿童掌握的道德知识、美德概念以及学校德育(说教式德育)水平与儿童的行为并无相关性。[1] P51在美国教育界有深远影响的杜威也认为:“道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不能用来直接教授,教师不能讲授道德,因为这样做只能被认为是在教授‘关于道德的东西’”。[2]P89至今杜威的思想还在广为流传,继续被作为经典引用,但在实践中,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既吸取了价值澄清教育法的彻底抛弃说教的经验教训,把说教又请回了课堂,同时,也吸取了更早的说教模式的经验教训,避免过分的说教。在新模式中的说教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在使用说教法时极其节制。在一节(45分钟)课中,一般说教的单词数是几百个,时间是几分钟,并且说教一般分散安排在开始、结尾和体验、探 究过程中,每一段都很简练。开始和结尾时的说教词有时多些,但一般也只有一百多个单词,如在品格关注联合会推荐的教案中,“责任”教育设计的开场说教词是这样的:“品格是即使在没人看的时候你做什么。有好品格的人做好事,他们做的一件事情是负责任,负责任的人尽自己的职责,不把别人的功劳揽到自己头上,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有自控力,谨慎选择自己的言行,在说或做之前慎重考虑,他们努力工作,追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得最好。”“公平”教育设计的结尾说教词是:“你们做到了!你们为这些家庭发现了一些公平。就像我们希望被公平对待,我们需要对其他人显示公平,我们可以通过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做到这一点。倾听别人的意见,理解别人的感情,考虑所有的情况,同样情况适用同样规则。”

第二,往往以人的趋利避害本性为基础,从利己路径走近道德。如在进行“尊重”的教育时,说教词是这样设计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被尊重,这意味着他们希望被作为个体接纳,被礼貌对待,有一些隐私被尊重,被根据品行进行评判,但后来人们对尊重不是很重视,我们不总是待人如同我们希望被对待的。”再如,在进行“诚信”教育时,教师有一段说教词是:“想一下你和你的妈妈,当她知道她不跟你在一起时你也会做好事情,她将允许你自己做更多的事。”这实际上是用利己的算计劝导学生做一个讲道德的人,令人们想起了美国政治哲学大师罗尔斯的名言:公平是利己算计的结果。

第三,在简短的说教中,内容主要是“是什么”,“为什么”则很少提及,原因是人们发现理性、思辨或说理对道德改进没有明显效果,道德说教的主要意义在于向人们展示可能的道德选择,但在增进人们作出道德选择的动力方面显得乏力,正像休谟指出的:道德与理性没有多大关系。况且,在道德道理领域还有层层疑云没有廓清。

二、体验

人际互动体验一般是美国课堂道德教育的主体部分,往往要占用一多半的时间,它的作用一是为探究做铺垫,二是诱发、强化道德心理势能。后者更重要,是道德教育产生实效的关键。“势能”原本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物体因地球引力和处于一定高度而具备的能量。心理势能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人们对某种事物、状态的向往、追求的心理强度。人的心理势能可以分为很多领域,道德心理势能表现为人们向往、追求公平、诚信、关爱、尊重、责任等道德行为、目标或境界的情感强度。道德心理势能主要受四个因素的影响:趋利避害的心理趋向;

[3]P12人的感通性、属群性; 对外在权威(如上帝、圣人)的敬仰;人际互动体验。趋利避害的心理趋向是不可改变的既定事实;人的感通性、属群性有先天(基因)的成分,也受后天人际互动体验的影响;而对外在权威的敬仰已是昨日黄花,“现代世界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一个核心症状是传统上那种统一的、绝对的、统摄性的价值信仰、精神权威的倾覆崩解。”[4]P76所以,靠外在权威支撑道德心理势能的黄金时代不存在了,价值观再也不能靠派发、指示来构建了;人际互动体验是可以用来诱发、强化道德心理势能的有效资源,因为人们相信自己的实际体验,体验这个内在权威已经取代了上帝、圣人这些外在权威,成为一个人价值观的支柱。并且,人际互动体验是一个可以施加人为影响的变量,道德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所作为。总之,在当代,人际互动体验是诱发、强化道德心理势能的关键所在。美国当代课堂道德教育的主旋律就是充分挖掘、促成、凸现、升华有利于增进学生德性的人际互动体验。

美国课堂上经常采取的体验方法是戏剧表演、做游戏,例如,在进行“公平” 教育时,选取一个发生在家庭中的故事编成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在学生发现、指出不公正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案后,再按照新方案表演。在进行“关爱”教育时,教师组织了这样一个游戏:当教师放音乐磁带时,让学生在教室里随便走动,当教师突然停止磁带并喊出一个数字时,学生停下,迅速以该数字的人数为一组,相互抓着手,不让额外的人进来,直到音乐再响起,如此反复几轮。一般每一轮都有极个别的学生没有能够加入到任何一组,被淘汰到一边,独自品尝被排斥的感觉。戏剧表演和做游戏既可使参与者直接得到体验,又可唤起参与者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的相关体验,例如关于不公平的人际关系的戏剧表演会使学生想起生活中受到的不公平的对待。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经常使用语言诱导法唤醒学生以往的亲身体验,如: 如果你妈妈要求你捡起玩具,她能够相信你会去做吗?你遇到挫折,你妈妈是如何做的?

美国课堂上的体验包括正面体验和负面体验,正面体验是让学生体验道德行为加诸自己时的心理感受,如在进行“关爱”教育时,考虑到关爱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帮助他人看到自己的长处,教师组织了“看长处”的活动: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先想一想本组中每一个人的长处,然后从离自己最近的人开始,看着他或她的眼睛,摸着他(她)的手臂和肩膀,告诉他(她)自己观察到的长处。负面体验是让学生体验不道德行为加诸自己时的心理感受,如被欺骗时的体验,受到不公正对待时的体验,被孤立、冷落时的体验。实际生活中发生的负面体验有可能导致不道德情感的增长,所以,美国道德教育工作者在编写教案时很注意体验材料的选取和思维方向的引导。

三、探究

通常在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要组织学生探究,如在进行“诚信”教育时用一系列的发问推动学生思考:如果你告诉妈妈你吃掉了绿豆糕,但妈妈发现你喂了狗,这将会怎样?她对你的信任将会更多,还是更少?如果你妈妈问你是否看到了她的汽车电话,你说“没有”,然后她发现你在用它玩“抢救911”游戏,这将会怎样?这将建立还是毁掉她对你的信任?在进行“关爱”教育时,教师问学生:被淘汰的感觉如何?对你被对待的方式感觉如何?在真正的生活中,我们学校有人曾经这样对待过他人吗?请举几个例子。学生探究的方式包括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发言交流等。

探究教育的难点在于学生要有探究的能力和动力,为了让学生能够探究,愿意探究,教师很注意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选择探究的具体内容,如在对小学生进行“公平”教育时,特意选择了家庭公平作为探究对象,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时期,对家庭的依赖还比较大,但独立意识渐强,孩子开始“不听话”,厌烦“父母决定——孩子服从”的关系,追求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家庭关系。也就是说,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一方面主要的人际关系还是家庭关系,有关家庭公平的阅历多、感受深,能够对家庭公平问题进行探究;另一方面特别关注家庭公平,有强烈的追求家庭公平的愿望,即有探究家庭公平的动力。

在探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对很微妙的关系,即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控制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学生的自主建构和教师的价值引导的关系。在美国过去的教育中存在两种极端的做法:一个极端以美国的价值澄清学派为代表,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反对教师的方向性引导,反对价值渗透、灌输;[5] P330另一个极端是古典的宗教式的灌输,被教育者是完全被动的。前者放弃了道德共识,后者随着教育者的神圣形象或教育者代表的神圣权威的消失而失效。经过长久的实 验、磨合,美国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控制这对矛盾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如在进行“公平”教育时,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探索,另一方面教师在一开始讲解什么是公平,在末尾总结公平的内涵,在中间组织改进家庭公平的活动,这样就保证了整个课程紧扣主题,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教师不加控制,让学生完全自由探讨,学生可能撇开家庭关系谈国际关系,探究的结论可能是世界上不存在公正。

探究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探究教学法的主要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6] P145除此之外,对于思想道德类的教育而言,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更容易成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列宁在给斯维尔德洛夫大学的学生讲演时,就曾指出:“只有学会独立地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你们才能认为自己的信念已经十分坚定,才能在任何人面前,在任何时

[7]P60候,很好地坚持这种信念。”所以,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阿道尔夫·第斯多惠指出:“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8] P1

4四,践行引导

道德教育只有最终进入实践层面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也只有进入实践层面才能内化、巩固、升华说教、体验、探究教育的成果,夸美纽斯甚至认为“德行是由经常做正当的事情学来的”。[9]P167实践教育主要体现在课外的社会实践服务上,但在课堂中,美国的德育教师就注意引导学生的践行。课堂上的践行引导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践行发问,如在进行“诚信”教育时,教师向学生发问:为了让你妈妈相信你,你打算做些什么好事?你可以做出哪一些事情来让你妈妈信任你?第二,践行规划,如在进行“关爱”教育时,教师要求每一个小组列出本组的行动方案,如为无家可归者或饥饿者搜集物品;帮助孤独者、残疾者、悲伤者、操劳过度者;帮助孩子们;帮助老人、单亲父母、沮丧的失业者。第三,践行要求,如在进行“责任”教育时,教师要求:在家里做练习,最主要的是,在任何地方都实际地负起责任来。第四,践行模拟练习,如在进行“尊重”教育时,教师组织“尊重911”活动:在学生中成立“尊重911”小组,讨论、演示抢救一个没有被礼貌对待的人,一个因为有个性而不被接纳的人,一个因一般的孩子不喜欢而遭忽视的人。

这些课堂上的践行引导得到了三个道德动力因素的支持,一个是前面提及的道德心理势能,另一个是美国高等学校录取制度(道德行为记录是很多高校的录取依据之一),还有一个是家长奖惩,即家长按照道德教师的要求,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奖惩。为了得到家长的支持,校方采取了很多措施,如一些学校建立了CC!父母学校(学习品格教育课程)、开展了CC!妈妈活动(妈妈们定期到学校教室与学生们一起参加品格六支柱教育活动)。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形式分为三类:以真理为目标的理论科学,包括自然科学、数学、形而上学;以明智行为为目标的实践科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学;以生产某物为目标的创制科学,包括艺术、文学和一般物质财富的创作。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三门学问的教育方法是大不相同的,实践科学主要是通过个体体验生成的,是默会知识。美国当代学校课堂德育模式把亚里士多德的设想变成了有效的实践。

最近几年,我国正在自上而下地推动大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教育部发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 出:本课程的构建要以初中生逐渐扩大的生活为基础,以生活主题模块来整合学习内容。还提出了本课程的原则: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这些主张与美国学校正在进行的上述实践有很多一致之处,因此,美国当代学校课堂德育模式对我们如何落实教育部的要求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增俊.美国小学德育课程模式历史转型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3,(12).[2]Jensen, L.&.Knight, R.Moral Educatio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M].New York:Lanham,1981.[3]宫振胜.思想道德教育与人的感通性、属群性[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6,(4).[4]王小章.从韦伯的“价值中立”到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J].哲学研究,2008,(6).[5]路易斯•拉思斯/谭松贤译.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Bruner,J.S.The Process of Educati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7]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8]第斯多惠/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夸美纽斯/傅任敏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Contemporary Classeroom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In American schools

GONG Zhen-sheng(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Teacher College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Shandong)

Abstract: After a process of negation of negation, the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in classeroom in American schools has evolved into a more mature stage of the third.The model includes four basic components: preaching, experience, explore and practice guide.Clearing the meaning by Concise preaching;evoking moral psychological potential by personal interaction;clarifing the concept of right and wrong by exploring;improving behavior by practice guide.The most important mechanism is evoking moral psychological potential by personal interaction.Key words: moral psychological potential;classroom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moral power factor

作者简介:宫振胜(1963——),男,山东即墨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道德教育。

联系方式:85956581、85957008。电子信箱:gongzhensheng@yahoo.com.cn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青大一路16号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哲学系 邮编:266071

第三篇:当代美国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改革动向论文

内容提要:美国二十余年有关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改革项目,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同时也受到来自不同层面的质疑,引发了诸如小班化成本、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质量与教育公平等方面的论争,对于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批评,美国政府与学校等组织机构积极地应对调整,并努力从政策层面着手新的改革研究,推动小班化教育改革,以充分发挥小班应有的效能。

关键词:美国;小班化;政策研究

一、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改革研究的主要结论

相关研究证明,中小学实施小班制教学可以让老师在每一个学生身花更多的时间上,进而改善他们的学习成果,目前,美国已有二十五个州推动降低班级学生人数的政策或正拟订相关计划。其中以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田纳西州的“师生比例改进计划”(Student 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STAR)与威斯康星州公共教学部门于 1996年推出为期5年的教育中的学生成就保证计划(SAGE)最著名。在美国联邦教育部发表的一份名为《缩小班级规模:我们知道些什么?》(Reducing Class Size: What Do We Know?)的研究报告中,分析、归纳了美国二十余年有关中小学班级规模之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研究显示低年级阶段班级规模较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当班级学生人数降至十五至二十人时,对学生的学习有显著正面的影响。

第二,倘若学生人数由每班超过二十人大幅降低至二十人以下,相对地,学生的成绩由五十分提升到六十分以上,对于社会经济地位低及少数族裔的学生来说影响更大。

第三,学生、老师及父母均指出班级规模缩小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品质有正面的影响。研究显示,此项措施不但确保每一个孩子获得更多的关注,而且亦可改善课堂管理。提高学生成绩,并在关键性的低年级阶段帮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者还发现、小班化的个别教学主要具有三个优势:(1)课堂问题行为的减少使有效教学时间相应增加;(2)由于学生的减少,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独特学习风格和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3)小班化教育使教师从繁重的纪律管理、作业批改和对学生个别需求了解不够的沮丧中解脱出来,教学士气提高。

二、小班化教育政策的论争

1.改革的成本计算与政策的制定

减少班级人数,势必增加班级,教师人数相对增加。师资的培养与进修,都必须增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减少班级人数也要增建教室。场地的取得与兴建教室都需要庞大的教育经费,也有许多困难必须解决。小班化涉及庞大费用,对其他需要投放资源的教育项目,产生此消彼长的影响。批评者认为,各学区在改造薄弱学校的时候过分地依赖小班化,但是减小班额并非总是合适的,特别是当高素质教师紧缺的时候,学校需要的是一项能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掌握的政策。由于政策不灵活,对班级人数规定了上限,致使许多学区为了达到州的标准,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2.改革导致教师质量下降与教师分配不均

由于各州的小班化教育项目都是波及全州的改革,所以在短时间内需要增加大批的教师。同时为了实施小班化教育项目就必须把原先较大的班级分成小班,结果导致迅速出现大量的额外教师职位。但是没有足够的持有完全教师资格证书的预备教师,于是各州不得不颁布“临时性教师替代计划”,颁发“替代性教师证书”,或称为应急教师,这些教师只是具有了学士学位和参加了州里的职业技能测试,但并没有经过完全的教育专业训练或者缺乏充分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小学的不合格教师的数量就相应在增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小班教学的效果。合格教师的极度匮乏,对那些本来就缺乏合格教师和来不及聘任合格教师的学校来说影响更大。由于小班化教育的实施,各学区急需大批的合格教师,因此在贫困学校工作的合格教师乘机去条件好的学校谋职,使教师队伍本来就薄弱的贫困地区和农村以及偏远学校的师资力量更加薄弱。合格教师分配不均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3.小班教师低效的教学策略

Hallinan & Soresen指出小班教学与成就不是问题的核心,问题在于教师采用的方法。如果在小班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大班教学法,则班级大小对于学习并无显著影响,小班教学就失去意义。一些小班教学发现教师缺乏有关不同教学策略的能力,而且在大部分的课程中都依靠相同的教学模式,因此不论在缩小班级规模之前或之后,教师大部分都直接给予学生课程介绍及教学指导,而不是提供相互讨论、验证或其他活动。一些在小班教学的教师认为他们并没有改变在大班采用的传统教学策略。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必须采取许多措施,包括个别化教学、学生的直接经验、异质性分组、同伴互动、课程变革等。因此,学校必须提供教师若干帮助,诸如工作研讨、专家指导、在职进修、课程发展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小班教学如果只是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它将是一项代价很高的计划,甚至毫无成效可言。

三、当代美国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改革走向

1.政府对小班化教育经费的使用进行评价

政府投入数百亿美元的经费推行小班化教育政策,若能进行评价与研究,以了解小班政策的执行成效,对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及社会大众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由于缩小班级规模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以支撑增班后所需的庞大硬件建设费用及增聘教师的人事费用。这些巨额经费的投入与其所得到的成效是否相符,及对其他教育支出形成排挤作用等问题,必须科学地分析与评价。此外,小班所需投入的巨额经费也对其他教育方案产生排挤作用,因为班级规模缩得愈小,需要的教师将会愈多,使得需要的经费因而增加。因此,为了让民众进一步支持小班化教育政策,必须客观地呈

现教育成果或经费使用的效率,也有利于政府继续推行该政策作为参考。目前,美国各州政府加大力度通过评价与研究来检验缩小班级规模的成效及其经费效率,将结果反馈到政策的制定部门。

2.政府继续支持小班化教育改革政策

落实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政府支持,主要围绕如何提高小班内学生学习成绩展开,以最大限度克服小班化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障碍为开端。由于一些研究结论与团体的争论,一定程度上导致小班化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的信心受挫。相关研究认为,首先要在提高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士气,恢复他们实践的信心方面提供帮助。这些支持除了必要的教学场地与经过培训的高质量合格教师,还要寻求学校所在社区的理解与承认,止他们认识到小班化教育改革将为学生与社区的现在和未来带来好处。由于吸取了改革中已经产生的教训.因此下一步的小班化教育改革在推进的速度方面,特别重视按比例适度的要求,以克服由于僵硬的政策制定与实施等方面引发的问题,同时建立参与改革的各方,包括父母、学校教职员工与其他股东在内的更加广泛的联盟,以传播扩大小班化教育改革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变化,并让他们一起要求所在州、地区、当地学校落实小班化教育政策。研究还提出要邀请地方议员与学校董事会成员到小班中进行参观考察,同时举办常规的会议向家长、社区领导人和政策制定者传达小班教学取得的积极成果。

3.提高小班教师课堂教学的专业水平

为何班级规模缩小对教师教学方式影响不大,一些研究指出可能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缺乏有关教学策略的能力,还有可能是小班使得教师认为在甚少改变教学策略的情况下,只靠教学时间与内容的重新分配,就能提升学生成绩,使得教师只有较少的诱因去改变教学策略。有学者认为,不论班级大小,教师仍要负担相同份量的数学及语文课程,仍要投入相同的时间在每一项主要的课程内容,由于课程内容及课程进度未变,教师在教导课程内容时仍需投入相同的班级教学时间,因此教师不会因为班级规模大小而转变教学策略。面对小班教师并不一定会转变其教学理念及教学策略的问题,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师专业训练,提升教师小班教学的信念与能力,以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

因此,未来小班化教育政策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相关研究认为首先要对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结构进行系统评价,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对小班教学起关键作用?要明确提供充足的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的目的在于优化目前小班教学已经取得的成绩;进一步调整小班教学的行为,要求在小班教学的教师必须掌握比大班教师更加深厚的知识与技能;将相关教师的评价与教学联系起来,让评价指导教学计划,对学生学习需求与标准负责;加强教师团队与教学的合作,共同提高教学的效果;修正大学对教师师资培训的策略,使之与小班化教育改革相衔接,让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帮助所在学区或学校的教师,一起推进教学的进步。创造固定的为教师与管理者接受专业发展的机会的机制,让他们走出去,开拓视野,便于以后更好地服务小班教学。

4.让更多的公众知晓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积极效果

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学郝动取得高标准的学习成绩,它的好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并获得广大公众的支持,成为美同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未来政策走向。政策制定者、学校教育者与管理者必须团结起来,积极宣传,传播小班化教育的好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譬如建立互动性的网址,形成交流性网络,让学校教育实践者与大学的专家研究人员一起分享小班化教育改革信息,制作含有成功的小班化教育实践的个案、政策与研究资料等的系列光盘,出版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政策与研究方面的小册子。研究还建议可以举行系列地方会议,共同为促进小班化教育改革出谋划策,还可以通过一些途径,让家长们及时了解小班教育成果等。

5.继续开展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相关研究

美国在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同时,也认识到小班化教育改革在实施几十年后没有为美国的教育带来期望中的质量的提高,美国之外的一些国家在大班教育上却取得了一些成绩。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教育家、甚至家长对小班的炽热的信念开始动摇了。这不能不让美国的教育者重新反思。因此,未来的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研究还将主要进行下面的工作:班级的结构与规模究竟应该多大比较合适?教师质量与班级的规模之间有什么关系?新教师的培训与小班化教育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小班教学的课堂管理的相关研究,进一步确定有效的课堂管理的特征与策略;小班同伴之间的互动关系,小班内学习小组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教师参与小班教学的动机、角色与工资水平问题;小班学生非学术方面如自我导向与训练等方面的发展等。

第四篇:我国中小学当代教育名家

学习内容:我国中小学当代教育名家

学习时间:

第一节 叶澜与新基础教育

启示:独立地进行创造的职业倘若仅从这种职业的社会贡献角度去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能给人以尊严的职业,应该是与人的生命的本质和高级需要的满足直接相关的职业。唤起作为职业主体的教师,反思和重建自己的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是自己成为自觉创造教师职业生命和职业内在尊严的主体。

新基础教育改革: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新基础教育是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新基础教育是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其理念的核心是强调对生命的理解。

一堂好课的标准: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的课。

第二节 朱永新与新教育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

理想课堂: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练习度,延展度。

第三节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

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四特点,形真、情切、意远、理于其中;五原则,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突出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

基本模式:1.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2.缩短心里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3.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题意识,4.着眼实践创新,促进素质全面发展。

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要素:以美为境界,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第四节 魏书生的教育理论

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以法治班的管理思想,自我管理思想,系统管理思想。

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集体唱一支歌、集体朗诵)计导语、设计板书、注意教态、说话语音变化,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适当用一点儿班级用语,多和学生商量。

第五节 李镇西的教育理论

科研道路:把问题当成课题,反思性研究(不停实践、阅读、写作、思考),坚持阅读和写作(日积月累,不能急功近利,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自然朴实、不能故作高深,要读写结合,不要读写分离)

班级管理:轮流执政的干部制度,宜于竞赛的小组结构,发展个性的兴趣社团,多元交流的友谊班级,共同享用的集体财务,陶冶心灵的口琴乐团,独立主编的《未来日报》,记录班史的班级日记

第七篇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新课程改革的缘由和基本理念

理念:整合教学与课程,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建构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开放的课程立体体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能清晰地沟通思想的能力;能做出合适明确判断的能力;能辨别普通性价值的认知能力。

教师角色:教师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是学生行为的评价者,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第五篇: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 之我见

aa 《基础教育参考》2012年第11期

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之我见

张玉彬 1 张虹2

(1福田教研中心,广东深圳,518048 ;2盐田区外国语学校,广东深圳,518083)

[摘要]笔者参观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十七所不同性质的中小学校,其尊重个体的人文环境,丰富多样的课程设制,民主实践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 创新教育;发散思维;动手实践;个性化

美国是世界上最具有科技创新力的国家之一,它的教育体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自由想象、畅所欲言,动手实践,发展个人兴趣,这种实用主义的教育让学生具有更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笔者在2011年9月—11月,有幸参加了深圳市教师赴美国布朗大学学习班。在学习期间,参观了罗得岛州、麻萨诸塞州、康乃狄格州的十七所不同性质的中小学校。这些学校办学形式灵活,种类繁多,结构也不一样,但它们都非常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而不仅拘泥于对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一、尊重个体的人文环境,为个性的释放打开枷锁

在美国学校的教学楼里,没有令人紧张的标语,没有刺激神经的评比栏,到处是红红绿绿的学生作品,甚至连房顶上都是学生的手绘作品,这样的装饰无拘无束,没有压力感。许多学校还在宽敞的走廊上摆上了沙发,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舒适而温馨的休息场地。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着装没有要求,许多爱美的学生穿着时尚,戴着彰显个性的手饰,短裤和吊带裙随处可见。笔者在普诺维登斯市  [作者简介]张玉彬,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教研中心教研员,广东省特级教师。张虹,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学校数学教师,盐田区中青年骨干教师。

aa 最好的公立高中Classical High School,看到很多老师和学生穿着睡衣,五花八门。校长Scott Barr博士告诉我们,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睡衣日”,大家可以标新立异,展示自我。不但穿着各式各样,而且有的抱着枕头,有的抱着毛茸茸可爱的小公仔,课堂呈现出与平时不同的风景线。他说,学校里还有很多其它的日子,让孩子们有所变化,有所想象。笔者感到震惊,美国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简直到了一个让人惊叹的地步。

人文的关怀就是要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我们常把“以人为本”挂在口头,写在墙上,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没有从学生的个体需要出发,而是从学校的需要,从家长的需要出发。我们要求学生着装一致,整齐划一,甚至要求对学生发型都提出统一的要求。咋一看去。齐刷刷的一片,很壮观,步调一致。从着装统一到思想的高度统一,老师教学的绝对权威,到试题标准答案的神圣不可改动。我们让学生失去了什么?失去了个性,失去了思辨能力,失去了打破常规的想象能力,也失去了创新能力。这种教育理念怎能培养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科学大师,人文巨匠?

二、丰富多样的课程设制,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机会

在中国,校内课程大都是由学校、老师安排的,课外学习也大多是由家长安排的,学生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无须关心课程的安排,只要专心学习就可以了。而在美国的中学采用了和大学相仿的选课制,即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课程。由于每一个人的兴趣或者学习计划都不一样,每个人的课程表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门课都会有不同的同学,以至于学校(中学)没有班级的概念。必修课是必须要选择的,但必修课中也有可供选择的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不同取向、不同水平的课程模块。许多学校在7~12年级的课程设制中,科学模块被分成初级、中级、高级三块,数学模块被分为运算、代数

一、代数

二、几何、统计、微积分六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选择适合自己难度的学习内容。对于同一年级的学生,因为选择的模块难度不同,也不要求所有的人毕业时要达到同一水平,只要你通过了你所选择模块的统考,就可拿到相应的学分。对于学优生,每个学校都开设与大学接轨的AP

aa 或IB课程,也就是可以在中学阶段提前取得大学承认的课程学分,为大学的专业性学习准备更充足的时间。

选修课相对必修课来说就更加广泛,各学校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校的特点出发,设置了与众不同的课程,呈现出多元化和选择性的特点。例如罗得岛州Wheeler school外语课开设除了AP课程的西班牙语、法语、中文外,还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了日语、韩语、阿拉伯语、俄罗斯语等十门外语课程,对于个别能力特别强的学生还介绍到其他学校或高校上课。被奥巴马和比尔·盖次赞赏的The MET学校没有普通意义上的必修课程,这个学校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对学生提出合理建议,根据兴趣选择相关课程,也就是说学生选学的课程完全由学生自己的兴趣决定,老师的教材教法也是围绕学生的兴趣建立起来。学校与社会有关单位联系,一周有两天的时间进行实践学习。麻萨诸塞州Hopkinton High School开设了三十多个品种的选修课,有计算机类、艺术类、政治宗教类、体育类等。其中艺术类课程包括:

这种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选择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留出余地,相对宽松的时间安排和自主学业水平为学生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的尽情发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反思我们国家的课程是大一统,学校课程开设缺乏自己的特色。虽然在1996年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已经提出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的构想,第八次课程改革也把校本课建设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但在学校实际工作中,学校对国家课程,特别是中、高考科目课程重视程度很高,但对于非中、高考科目的国家课程,对于校本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管理者还缺乏校本课程开发意识。

三、民主实践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发散思维得到培养 音乐: 管乐、吉它、合唱、乐队、音乐制作 艺

美术:

绘画、摄影、动漫设计、陶艺、手工制作 术

戏剧:

莎士比亚剧、公共演讲、MV社、电影制作

aa 杜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论和乔姆斯基的“先天主义”教育理论对美国基础教育影响很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美国的课堂教学反对教师“一言堂”和学生死记硬背,注重学生合作讨论、探究和动手实践。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对学生挑战书本、挑战老师、挑战权威的勇气,老师都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与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对于学习有困难的或者动作笨拙的学生,老师总是给予最大的鼓励。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思想得到解放,发散思维得到培养。笔者在康乃狄格州一所私立贵族学校(Lawrence Academy)遇到了三位来自中国内地的同学,并和她们进行了很好的交流,了解了她们在这里的学习情况。这几个孩子都是在中国读完初中后到这里读高中的,所以对中美的课堂有个对比。笔者询问她们,美国的课堂与中国的课堂最不同的是什么?她们都共同说了一点:在中国的课堂,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怕老师,不轻易向老师问问题。在美国课堂,发言自由,坐姿自由。美国的老师更象朋友,什么问题都可以问,老师都是热情地回答。老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一个孩子告诉我,她刚来美国的时候,很不自信,不敢向老师提问。后来看到美国同学提出那么低级弱智的问题,老师还赞许,所以自己现在也敢经常问老师问题了。

直接感知和自己动手是在美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要经常做“报告”,从选题、撰写到演讲,全部是独立完成。在我们参观的一所教会学校La Salle Academy里,校方专门安排了十几位七年级的孩子与我们交流,孩子们展示着自己亲手做的课件,用自信而流畅的语言介绍了他们的学校,与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学习生活。在不同的学校,我们也看到,在化学课上,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在生物课上,孩子们亲自栽种番茄苗,给破土而出的小苗定量加水、施肥,做观察记录;在艺术课上,学生自己制作陶瓷的、纸的、石膏的、木头的、金属的等等各种艺术品,有时一件作品有许多道工序,要花几个星期甚至一个学期才能完成;在一节数学课上,为了弄清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学生们也是用几何画板在电脑上作图观察、分析······老师不会轻易告诉学生结果,而结果的出现往往要经历学生的动手、观察、合作、交流、讨论之后,才会浮出水面,这看上去有点浪费时间,但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锻炼和提高。

aa 有些学校,还会在每一周内安排一种自主活动课,在这样的课上,学生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扮演各种角色了解社会,参加烹饪课学习,做各种手工,或自己上网查找照片、资料,完成自己的研究。所有的成果,都要在定期招开的家长会上做出个人汇报,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动手、参与、写作、研究等能力,也让学生的各项才能得到了很立体的展示和发展。

综上所述,美国现行的教育模式首先是承认个体差别,尊重个体差异,其次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个体差别激励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利用课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利用课外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第一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张玉彬,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教研中心教研员,广东省特级教师,电话:0755—82918170,手机:***,Email:szftzyb@126.com,邮编:518048。

下载当代美国中小学音教育的模式是什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美国中小学音教育的模式是什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和专业成长

    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和专业成长刘京秋出入师范的门槛提高了20年来,美国教育危机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历次发达国家中小学生的考试排名中,美国学生的数理化成绩屡屡名落孙山。随......

    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模式函数和代数_2

    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模式、函数和代数 数学教学纲要应包括关注模式、函数、符号和数学模型,以便所有学生能够—— ◆ 理解各种类型的模式和函数关系; ◆ 使用符号形式表示......

    美国compstat模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本科期末考试——比较情报模式研究美国“情报主导警务”背景下的COMPSTAT模式研究[摘要]:Compstat模式创建于美国纽约市警察局,自创立以来在美国警界掀起了......

    浅析当代教育

    浅析当代教育 浅析当代教育 目录 内容摘要...............................................................................................................................

    我所感受的美国中小学教育(汇编)

    摘要 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等理念指引下,美国教育创造了不简单的成绩。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有:自主办学机制、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学校设施的教学适应性以及以评价问......

    浅析当代拉丁美洲的美国霸权主义

    浅析当代拉丁美洲的美国霸权主义 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 孟子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结课论文 拉丁美洲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通常用来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

    我国中小学当代教育名家—— 魏书生的教育理论

    魏书生的教育理论 魏书生,当代著名教育实践家,1950年生。他自1978年任中学教师,后来又担任过班主任、教导处主任、校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等职,现任盘锦市教委主任、党委书记,并......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大全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美国目前共有中小企业2000多万家,占了全美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60%,新增加的就业机会有三分之二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的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