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脾阴虚学习心得
脾阴虚学习心得
脾胃学说临床一般侧重脾气、脾阳、胃阴、胃阳,并无脾阴虚之说。虽然脾阴之说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特别在温病学派的发展,曾赋予不少新的内容,但其客观规律,包括对脾阴的症候、病机及其治疗方法,均缺乏完整的认识,以致产生偏见。比如有关脾胃病证的分型治疗,只列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脾胃阴虚,胃阴虚,而无单独的脾阴虚证。须知,五脏皆有阴阳,脾脏亦然。脾位于中焦,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脾阳〈气〉的升运而体现的。脾阳〈气)升运正常,则生机洋溢活泼。脾阴也是脾脏功能活动的内在基础,在运化等机能中,起着辅助脾阳(气)的作用。脾阴濡润,方能津血充盛,脏腑机体得到滋养。脾阴不足,失于濡运,脾的升运即受到影响,则食少纳呆,或食后饱胀,化源亏乏,精微不布,则倦怠乏力,形体消瘦,营阴不足,虚热内生,则烦满,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舌淡红少津,苔薄,脉濡而微数。可见,没有脾阴的协调,脾阳是不能单独完成脾脏生理功能的。因此,脾脏的虚证,除了阳(气)虚,还有阴虚。临床土,脾脏阴阳失衡,既可出现阳(气)虚的证候,又可出现阴虚或气阴不足、阴阳俱虚等各种证候。
《温病条辨》指出:“寒湿多伤脾胃之阳,湿热多伤脾胃之阴。”外感湿热,湿郁化火,伤及脾阴。燥之伤人,肺津受损,波及脾阴,发生痿证。故《局方发挥》有:“肺金体燥而居上,脾土性湿而居下,肺热(燥)则不能管摄一身,脾(阴)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作矣。”
饮食不节,内伤脾胃,脾胃失调,“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先醒斋笔记》)“劳倦内伤,乃脾之阴分受伤者多。”(《医统》)房劳则伤脾肾之精气,神劳则暗耗心脾营血。“脾血消耗,虚火上炎,脾虽虚而仍热,若服湿补,则火愈甚而阴愈消,必得滋补脾阴,则阳退而无偏胜矣。”(《症因脉治》)忧思过度,暗耗脾阴,脾阴不足,则心阴亏虚,心阴不足,心火炽盛,反伤脾阴。郁怒伤肝,肝火上炎,横逆克土,灼伤脾阴。误治、失治或过用香燥,或妄吐下泄,皆可耗伤脾阴。故《温病条辨》认为:“泄而腹满者脾阴病重也。” 脾阴可以濡养五脏,五脏津液亦通乎于脾,脏腑虚损,阴液不足,亦可导致脾阴亏虚。如肾阴匮乏,肝阴亏虚,心营血少,肺津不足,均可引起脾阴虚证。因此脾阴虚证临床并不少见,在亚健康状态人群中尤为常见。
脾阴与胃阴有人主张不必过细分开。但是,虽然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气的输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互相影响,但是,毕竟脏腑属性不同,二者各有特点,脾藏精气而不泻,胃传化物而不藏,脾阴系水谷所化生,具有灌溉赃腑,营养肌肉,辅助运化等作用的营液,脂膏,胃阴是由胃院分泌,用以滋润食物,腐熟水谷的津液,脾阴主升,胃阴主降,脾阴虚多由内伤气血所致,胃阴虚多为热病伤津,治疗上脾阴虚着重养阴和营,胃阴虚则偏于生津清热。可见,脾阴与胃阴概念有别,脾阴虚与胃阴虚并非一体。因此,养脾阴不能完全等同养胃阴,治疗胃阴虚也不能代替治疗脾阴虚。临床所见,证属脾阴虚对证使用养脾阴之法疗效卓越,证属胃阴虚单用补脾阴之法则缓不济急,证属脾阴虚纯治以滋养胃阴,则可腻滞脾运。
对脾阴虚证的治疗,当首以甘味为主。此即《素问·五脏生成论》说的“脾欲甘”之意。然“甘”有甘淡、甘寒、甘温、甘平、甘凉之别。李东垣以“甘温补其中,而升其阳。”则是针对脾阳不足,元气下陷而设;叶天士以甘凉养阴,是针对胃阴不足而言。惟脾阴虚当取“甘淡”、“甘平”之法,以其脾阴不足,甘能补之;脾恶湿,淡能渗之,甘淡相合,寓补于泻,阴中潜化,补而不腻,而平性又无育阴助湿碍脾之虑,也无温补助火劫津之弊。可见“甘淡”、“甘平”是符合脾的生理特性的。诚如《素问·刺法论》指出:“欲令实脾…宜甘宜淡。”是也。
广东省名中医孙康泰自创的益脾养阴汤对脾阴虚患者有明显疗效。益脾养阴汤:太子参30克 淮山30克 白术12克 茯苓15克 炙甘草10克 黄精15克 扁豆25克 石斛15克 白芍15克 糯稻根15克 谷芽30克 桔梗5克,孙老认为脾阴虚患者治宜甘平扶脾,益气生津,养阴和营,要注意避免过于温燥伤阴,又避免过于滋腻,滞碍脾运,故益脾养阴汤在四君子汤基础上用太子参换人参,加淮山、黄精、扁豆加强健脾益气,石斛、白芍养阴生津,谷芽、糯稻根甘淡健脾,益胃生津,不寒不腻,桔梗升提脾阳或用荷叶代替,合用有扶脾健运,益气养阴之功。有大便粘液状或稀薄的,加苡仁、莲子、芡实、车前子、泽泻,纳差饱胀重加山楂、麦芽、内金,或厚朴花、大腹皮、莱菔子,阴虚重加麦冬、百合、玉竹、生地,心烦加胡黄连、地骨皮、莲子心,或知母、丹皮,口干舌燥加花粉、芦根。
孙庆凯整理
2016-08-05
第二篇:体检报告脾大
脾大的诊断标准与检查
一、脾大的诊断标准 1.根据病史
详细了解病史,对脾脏肿大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病史中注意起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既往史,流行病史,家族史,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脾大的伴随症状等均可给诊断提供一定的线索,急性感染通常起病急,病程短,脾大程度轻,慢性感染,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则起病缓,病程长,随病程迁延肿大程度加剧,恶性肿瘤则有发展迅速倾向,且可明显增大,既往史对疾病的诊断也有很大帮助,如:既往有病毒性肝炎史,长期饮酒史或有输血及血制品史,现有脾脏肿大,提示可能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流行病及地方性疾病常有流行病史;某些疾病可有家族史,如:地中海性贫血,代谢性疾病等;某些疾病的发病与不同年龄和性别有关,如:组织细胞增生症和脂质沉积症多发生在婴幼儿;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的传染病常发生于青少年;恶性组织细胞病,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见于女性;脾大黄染常提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脾大伴消化道症状或呕血黑便可能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心脏病或心包积液引起的淤血性脾大往往有呼吸困难,心悸,气短等症状,如此等等各种疾病引起的脾大的同时,均有各自疾病的特点,在病史中均应逐一询问。2.临床表现。
3.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二、脾大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1.感染性脾大
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皮肤淤点,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脾大一般为轻度,质软,这类疾病包括伤寒,败血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等疾病,一般通过相应病原体检测可作出诊断。2.肝硬化
有肝炎或血吸虫感染等病史,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为消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不适,出血倾向,腹水等,体检见腹壁静脉曲张,脾脏肿大,多为轻,中度肿大,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者可表现为巨脾,晚期可发生脾功能亢进,通过病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试验,b超等检查可作出诊断。
3.慢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所致的脾脏肿大,一般为轻,中度肿大,症状有贫血,黄疸等,实验室检查可有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幼红系明显增生活跃,血清间接或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尿胆原增高。4.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病程发展快,表现为感染,贫血,出血等症状,脾脏多呈轻度肿大;慢性白血病起病缓慢,随着病情发展,脾脏可高度肿大,外周血检查可见未成熟早期白细胞,骨髓象可见大量原始细胞或幼稚白细胞,一般根据外周血象,骨髓穿刺检查可区分各型白血病。5.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表现为无痛性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伴发热,肝脏肿大,脾脏呈轻,中度肿大多见,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以及骨髓涂片可发现r-s细胞或淋巴瘤细胞。6.恶性组织细胞病
临床表现有不明原因的发热,衰竭,全血细胞减少,肝脾大等,甚至脾脏可显著肿大,一般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涂片或淋巴结活检如能发现恶性组织细胞则可确立诊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可协助诊断。展开 1 症状体征 脾脏肿大主要依靠触诊检查。用触诊法未能确诊时可用叩诊法检查脾的浊音界有无扩大。(正常脾浊音界在左腋中线第9~11肋之间;宽4~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必要时可用超声、x线、ct等检查,以明确脾脏的大小和形态。触诊发现脾大时,要注意脾大的程度、质度,同时注意有无其他伴随体征。1.脾脏肿大的程度 脾脏肿大的程度与疾病有关。(1)轻度脾大:深吸气时脾下缘在肋缘下2~3cm为轻度脾大。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立克次体感染、早期血吸虫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霍奇金病、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火,系统性红斑狼疮、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2)中等度脾大:下缘超出肋缘下3cm至平脐为中等度肿大。可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维生素d缺乏病、脾淀粉样变性、恶性淋巴瘤、尼曼-匹克病等。(3)极度脾大:下缘超出脐水平以下为极度脾大或称巨脾。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疟疾、晚期血吸虫病、斑替病、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戈谢病等。2.脾脏的质度 不同病因引起脾大其质度可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一般急性感染引起的脾大质度软;慢性感染、白血病细胞、肿瘤细胞浸润引起的脾大质地硬,表面不平;肝硬化的脾脏质度中等硬;淤血性脾大质度因淤血程度和淤血时间的长短而不同,时间短,淤血轻,质度软,时间长或淤血重质度硬,但一般有充实感。囊性肿大有囊性感表面不平。必须指出,脾脏肿大的程度及质度不仅因病因不同而不同,还可因病程、治疗情况及个体反应性不同而有差异,在判断时要注意这些因素。3.伴随体征 各种不同病因引起脾大外尚有不同的伴随体征。(1)贫血、出血点或淤斑:见于血液病性脾大,如各种类型的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贫血、黄疸:见于溶血性贫血、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恶性组织细胞病、败血症等。
(3)肝及淋巴结肿大:见于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结缔组织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节病及某些传染性疾病等。(4)肝病面容、肝掌及蜘蛛痣: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5)各种类型的皮疹:多见于各种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如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败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6)水肿和腹水:见于慢性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下腔静脉梗阻等。
(7)心脏扩大:见于各种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心包积液。2 用药治疗
由于引起脾脏肿大的病因甚多,所以遇脾脏肿大的患者时,应结合患者的症状及其体征,积极寻找原发病,治疗上无疑应针对原发病治疗。若患者临床表现脾脏肿大,伴有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呈增生表现,则可称之为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当脾功能显著亢进,而治疗其原发病疗效又不明显,且原发病允许时,可行脾切除术。但应从严掌握脾切除的适应证:脾大显著,有压迫症状;严重溶血性贫血;粒细胞严重降低且常发生感染;血小板显著减少,或伴有出血表现。当脾脏切除后,血小板、粒细胞及红细胞可恢复或接近正常。
由于脾切除后可发生下列并发症:血栓形成;易发生血原性感染(脾脏是保护性血液过滤器官);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因此,遇老年或长期卧床及幼年患者发生脾亢时,是否行脾切除术,应慎重选择。3 饮食保健
饮食宜清淡为主,注意卫生,合理搭配膳食。4 预防护理
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挑食,群衡营养,保持卫生,防止感染。一旦发现立即去医院检查治疗。5 病理病因
脾脏肿大的病因分类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染性脾大;另一类是非感染性脾大。1.感染性
(1)急性感染:见于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寄生虫感染。(2)慢性感染: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梅毒等。2.非感染性(1)淤血:见于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或大量心包积液、budd-chiari综合征,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2)血液病:见于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红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组织肥大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症。(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still病)、felty病等。(4)组织细胞增生症:如勒-雪(letterer-siwe)氏病、黄脂瘤病(韩-薛-柯)综合征、嗜酸性肉芽肿。(5)脂质沉积症:如戈谢病(高雪病)、尼曼-匹克病。(6)脾脏肿瘤与脾囊肿:脾脏恶性肿瘤原发性者少见,转移至脾脏的恶性肿瘤也罕见,原发癌灶多位于消化道。脾脏囊肿罕见,分真性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分为表皮囊肿、内皮囊肿(如淋巴管囊肿)和寄生虫性囊肿(如棘球蚴病)。假性囊肿分为出血性、血清性或炎症性等。6 疾病诊断 1.感染性脾大 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皮肤淤点、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脾大一般为轻度,质软。这类疾病包括伤寒、败血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等疾病,一般通过相应病原体检测可作出诊断。2.肝硬化 有肝炎或血吸虫感染等病史,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为消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不适、出血倾向、腹水等,体检见腹壁静脉曲张,脾脏肿大,多为轻、中度肿大,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者可表现为巨脾,晚期可发生脾功能亢进。通过病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试验、b超等检查可作出诊断。3.慢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所致的脾脏肿大,一般为轻、中度肿大,症状有贫血、黄疸等,实验室检查可有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幼红系明显增生活跃、血清间接或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尿胆原增高。4.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病程发展快,表现为感染、贫血、出血等症状,脾脏多呈轻度肿大;慢性白血病起病缓慢,随着病情发展,脾脏可高度肿大。外周血检查可见未成熟早期白细胞,骨髓象可见大量原始细胞或幼稚白细胞,一般根据外周血象、骨髓穿刺检查可区分各型白血病。
5.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表现为无痛性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伴发热、肝脏肿大。脾脏呈轻、中度肿大多见,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以及骨髓涂片可发现r-s细胞或淋巴瘤细胞。
6.恶性组织细胞病 临床表现有不明原因的发热、衰竭、全血细胞减少、肝脾大等,甚至脾脏可显著肿大,一般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涂片或淋巴结活检如能发现恶性组织细胞则可确立诊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可协助诊断。7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必要的器械检查,对确定脾大的原因,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常用的检查方法有:b型超声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检查、内镜检查、下腔静脉造影术。
对于脾大的诊断步骤,离不开以上几个方面,但在思维过程中要有主次。首先确定是不是脾脏肿大,脾脏肿大的程度、质度。第二步了解脾脏肿大的伴随症状和体征。通常通过了解病史及体格检查来完成;通过了解病史,体格检查可以对脾脏肿大的原因做出初步诊断,然后再选择性地做有关实验室检查和必要的器械检查,最后对脾脏肿大的原因做出诊断。8 并发症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9 预后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10 发病机制
引起脾脏肿大的病因众多,每种疾病引起脾大的机理亦不尽相同。有时一种病因而引起脾大的机理则可能是多种因素。其机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细胞浸润 细胞浸润引起的脾脏肿大见于各种炎性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白血病细胞浸润,各种肿瘤细胞浸润。炎性细胞浸润多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往往还伴有脾脏明显充血。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见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部分脂质沉积症;各种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的脾脏肿大,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最明显、其次是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中以淋巴细胞型较明显,其次是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各种肿瘤细胞浸润、脾脏本身的恶性肿瘤少见,原发于淋巴系统、骨髓和肠道的恶性肿瘤可侵及脾脏。如:恶性淋巴瘤的淋巴瘤细胞发生脾浸润,其中以霍奇金病脾脏受累较多,约占50%,偶有单纯脾型霍奇金病,这种病可表现有巨脾;多发性骨髓瘤的骨髓癌细胞浸润;恶性组织细胞病的恶性组织细胞浸润;肠道恶性肿瘤转移至脾脏,均可因肿瘤细胞浸润而发生脾大。2.脾脏淤血 脾脏是体内最大的贮血器官,各种原因造成的脾脏血液回流受阻,均可造成脾脏淤血性肿大。如: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门脉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肿瘤栓子、先天或后天的血管畸形;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或心包大量积液均可致脾脏淤血而肿大。
3.髓外造血 脾脏是造血器官,在骨髓增殖性疾病时,脾脏又恢复其造血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髓外造血导致脾脏肿大,尤以骨髓纤维化时髓外造血最明显,脾脏肿大也明显。4.组织细胞增生 组织细胞增生症是由组织细胞异常增生,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尤以肝脾、淋巴结、骨髓、皮肤、胸腺等处最突出,可表现明显的脾脏肿大。如:勒-雪症、韩-雪-柯症。慢性感染性疾病、黑热病、结缔组织病、felty、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致脾脏组织细胞增生而发生脾脏肿大。5.纤维组织增生 由于长期慢性淤血、慢性感染、细胞浸润等病因的长期慢性刺激,组织细胞异常增生致脾脏纤维组织大量增生而使脾脏肿大、变硬。6.脂质代谢障碍 由于脂类代谢酶缺乏或功能障碍,引起脂质代谢障碍,脂类在组织中沉积造成脾大。如:戈谢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脂质代谢障碍病。是由于β-葡萄糖脑苷酶不能把葡萄糖脑苷脂转变成半乳糖脑苷脂,结果使组织细胞内大量脑苷脂贮积,其中的慢性型表现巨脾。尼曼-匹克病为脂质代谢障碍累及内脏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组织。这种病篇三:脾大的预防方法 脾大的预防方法
在正常状态下一般触不到脾脏,如果仰卧或右侧卧位可能触触到脾脏边缘即可认为是脾大,近年来b超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发现了一大批用手触不到的“脾大”,在健康体检中b超显示脾大者约占15%前后,其中绝大部分是用手触不到的,b超显示脾大是经过实际测量的,即是真正的大,能有些早地显示脾增大,当用手能触及脾脏时,脾脏已增大到一倍以上。引起脾大的原因有:(1)感染性脾大。各种急、慢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晚期梅毒等。(2)郁血性脾肿大。斑替氏综合征、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致心原性肝硬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3)增生性脾大。见于某些血液病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恶性淋巴瘤等。(4)其它。脾脏恶性肿瘤有些罕见、脾脏囊肿、播散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高雪氏病等。
因脾脏大原因有些复杂,除少数人为生理性外,都应在大夫指导下寻找病因,并要定期再次检查。因为脾大就会对人体起坏作用了,所以以往主要是采用手术切除脾脏。切除脾脏有好处,可以不可以纠正脾大对人体的危害,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全脾切除后将改变病人的免疫功能,出现脾脏过滤功能消失,igm减少、调整素和调理素水平降低、t淋巴细胞系统出现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淋巴细胞转换率明显下降,导致爆发感染的机会显著增加手术创伤大、费用高。还有一些肝功差、腹水、低蛋白、呕血等条件差者无手术条件。
人们对心脏、肝脏可能有些熟悉,而对脾脏可能有些陌生,脾脏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是一个重要的储血器官,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脾脏在全身防卫系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脾脏本身的疾病有些少见,比如脾肿瘤,但是人体其它系统的疾病可以不可以继发脾脏改变,会出现脾大情况。比如常见的有肝硬化、肝癌、特发性门脉高压症会出现脾大,还有一些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摊、何杰金氏病、白血病等也会出现脾大。
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挑食,群衡营养,保持卫生,防止感染。一旦发现立即去医院检查治疗。由于脾切除后可发生下列并发症:血栓形成;易发生血原性感染(脾脏是保护性血液过滤器官);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因此,遇老年或长期卧床及幼年患者发生脾亢时,是否行脾切除术,应慎重选择。
1篇四:脾大原因(巨脾)鉴别
脾大原因鉴别
1.是一种伴有染色体异常的骨髓恶性增生性疾病。【临床特点】在非急变期并不典型,可有乏力、多汗、消瘦。脾脏:肿大占92%,其中巨脾占86%。血象:外周血白细胞多在30×109/l以上。涂片分类呈百花异样(即血片中存在各种和各阶段血细胞。如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降低。染色体异常。2.
是一种特殊类型白血病,其特征是细胞膜有毛状物,或似发卡,裙边,锯齿。因而称之毛细胞性白血病.【临床特点】多有贫血,发热,肝脾肿大,病程进展缓慢。实验室检查:外周和骨髓可见毛白血病细胞。组织化学染色:为酸性磷酸酶阳性,而且不被酒石酸盐抑制。脾脏:几乎所有病人都有脾脏肿大。, 常在肋缘下10cm以上。3. 是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一种类型。临床症状较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明显,并成进展较
快常有脾大而淋巴结肿大不显著。【临床特点】症状期短,乏力、多汗、消瘦。脾脏:肿大明显, 多在肋缘下10cm以上。淋巴结较少肿大。实验室检查:血涂片及骨髓见大量幼淋巴细胞。其特征是几乎所有淋巴细胞均可见到核仁。4.是一种淋巴细胞的增生与续集性疾病。临床上发病多见于老年人,其自然病程较长。【临床
特点】早期不典型,可由全身淋巴结肿大,乏力、发热、出汗、皮肤瘙痒。脾脏:肋缘下肿大大于10cm的在90%以上。实验室检查:外周血涂片成熟淋巴细胞大于60%,其他绝对值大于或等于6×109/l,持续3个月。骨髓象:增生活跃,成熟淋巴细胞大于或等于40 %。组织活检:成熟淋巴细胞浸润表现。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淋巴细胞增多。5.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由于骨髓以纤维组织所代替制造血障碍,骨髓检查呈干抽现象,常有髓外
造血表现。【临床特点】发病多在40岁以上,乏力、低热、脾脏肿大。贫血(外周血检查):为幼粒-幼红细胞性。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或降低。可见泪滴红细胞。骨髓象:多次干抽,增生底下。骨髓活检:病理具有特征性改变。6.是骨髓造血干细胞疾病,属于骨髓增生性疾患。临床表现是皮肤呈紫红色,盐结膜充血态,多有头
晕乏力,血牙升高。病程中可并发血栓。脾脏:89%以上病人脾脏肿大,多在肋缘下10cm以上。血象:血红蛋白大于180g,红细胞大于 6×1012/l,红细胞压积增高大于0.50。除外假性红细胞增多症。7. 是由于多疾病引起脾脏功能增强的一组综合症。临床诊断应积极寻找病因。不同病因临床表现有区别。脾脏:肿大。外周血:可表现一系、二系或三系减少,骨髓增生活跃。脾脏切除后血细胞可改善。篇五:脾大
脾大
脾大是重要的病理体征。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仰卧位或侧卧位能摸到脾脏边缘应认为脾脏肿大。在膈肌位置低或体质瘦弱的人,特别是女性,偶也能摸到脾脏的边缘,但相当柔软,并无压痛,与病理性脾大不同。目录 展开
编辑本段介绍
脾大 pídà
[splenomegaly] 脾脏的肿大 正常情况下脾脏不能触及。内脏下垂或左侧胸腔积液。积气时隔下降,可使脾脏向下移位。除此以外,仰卧或右侧卧位可能触摸到脾脏边缘即可认为是脾大,近年来b超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发现了一大批用手摸不到的“脾大”,在健康体检中b超显示脾大者约占15%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
脾大
(6)水肿和腹水:见于慢性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下腔静脉梗阻等。
(7)心脏扩大:见于各种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心包积液。
编辑本段体征
脾脏肿大的病因分类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染性脾大;另一类是非感染性脾大。1.感染性
(1)急性感染:见于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寄生虫感染。(2)慢性感染: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梅毒等。2.非感染性(1)淤血:见于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或大量心包积液、budd-chiari综合征,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2)血液病:见于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红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组织肥大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症。(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still病)、felty病等。
脾大
(4)组织细胞增生症:如勒-雪(letterer-siwe)氏病、黄脂瘤病(韩-薛-柯)综合征、嗜酸性肉芽肿。(5)脂质沉积症:如戈谢病(高雪病)、尼曼-匹克病。(6)脾脏肿瘤与脾囊肿:脾脏恶性肿瘤原发性者少见,转移至脾脏的恶性肿瘤也罕见,原发癌灶多位于消化道。脾脏囊肿罕见,分真性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分为表皮囊肿、内皮囊肿(如淋巴管囊肿)和寄生虫性囊肿(如棘球蚴病)。假性囊肿分为出血性、血清性或炎症性等。
编辑本段生理
引起脾脏肿大的病因众多,每种疾病引起脾大的机理亦不尽相同。有时一种病因而引起脾大的机理则可能是多种因素。其机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细胞浸润细胞浸润引起的脾脏肿大见于各种炎性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白血病细胞浸润,各种肿瘤细胞浸润。炎性细胞浸润多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往往还伴有脾脏明显充血。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见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部分脂质沉积症;各种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的脾脏肿大,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最明显、其次是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中以淋巴细胞型较明显,其次是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各种肿瘤细胞浸润、脾脏本身的恶性肿瘤少见,原发于淋巴系统、骨髓和肠道的恶性肿瘤可侵及脾脏。如:恶性淋巴瘤的淋巴瘤细胞发生脾浸润,其中以霍奇金病脾脏受累较多,约占50%,偶有单纯脾型霍奇金病,这种病可表现有巨脾;多发性骨髓瘤的骨髓癌细胞浸润;恶性组织细胞病的恶性组织细胞浸润;肠道恶性肿瘤转移至脾脏,均可因肿瘤细胞浸润而发生脾大。2.脾脏淤血脾脏是体内最大的贮血器官,各种原因造成的脾脏血液回流受阻,均可造成脾脏淤血性肿大。如: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门脉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肿瘤栓子、先天或后天的血管畸形;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或心包大量积液均可致脾脏淤血而肿大。
3.髓外造血脾脏是造血器官,在骨髓增殖性疾病时,脾脏又恢复其造血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髓外造血导致脾脏肿大,尤以骨髓纤维化时髓外造血最明显,脾脏肿大也明显。
脾大 4.组织细胞增生组织细胞增生症是由组织细胞异常增生,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尤以肝脾、淋巴结、骨髓、皮肤、胸腺等处最突出,可表现明显的脾脏肿大。如:勒-雪症、韩-雪-柯症。慢性感染性疾病、黑热病、结缔组织病、felty、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致脾脏组织细胞增生而发生脾脏肿大。5.纤维组织增生由于长期慢性淤血、慢性感染、细胞浸润等病因的长期慢性刺激,组织细胞异常增生致脾脏纤维组织大量增生而使脾脏肿大、变硬。6.脂质代谢障碍由于脂类代谢酶缺乏或功能障碍,引起脂质代谢障碍,脂类在组织中沉积造成脾大。如:戈谢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脂质代谢障碍病。是由于β-葡萄糖脑苷酶不能把葡萄糖脑苷脂转变成半乳糖脑苷脂,结果使组织细胞内大量脑苷脂贮积,其中的慢性型表现巨脾。尼曼-匹克病为脂质代谢障碍累及内脏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组织。这种病可能是由于神经磷脂酶缺乏,以致使神经磷脂贮积于肝脾及神经系统的巨噬细胞内,致脾脏明显增大。
7.脾脏本身的肿瘤及囊性扩张脾脏本身肿瘤及囊性扩张均较少见,有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报道。囊性扩张见于皮样囊肿、淋巴管囊肿及寄生虫囊肿(包囊虫病)。假性囊肿如:疟疾、血吸虫病等可因出血、炎症、血清性等原因引起。
编辑本段病因
引起脾大的原因有:(1)感染性脾大。各种急、慢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晚期梅毒等.(2)郁血性脾肿大。斑替氏综合征、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致心原性肝硬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3)增生性脾大。见于某些血液病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恶性淋巴瘤等。
(4)其它。脾脏恶性肿瘤较罕见、脾脏囊肿、播散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高雪氏病等。(5)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still病)、felty病等。(6)组织细胞增生症:如勒-雪(letterer-siwe)氏病、黄脂瘤病(韩-薛-柯)综合征、嗜酸性肉芽肿。
(7)脂质沉积症:如戈谢病(高雪病)、尼曼-匹克病。
编辑本段诊断
诊断:1.病史详细了解病史,对脾脏肿大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阴虚体质立秋节气小贴士
阴虚体质立秋节气应注意哪些问题
立秋节气介绍
今年立秋是8月7号,这一天也正好是末伏的第一天,这就是所谓的“伏包秋”。“秋者,揫也,物于此而揫敛”,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万物结实成形,收获的季节到来了。“立秋凉风至”通常是北方人才能体会到的幸福,南方往往还是“秋后一伏热死人”,希望今年能像俗语说的那样“伏包秋,凉悠悠”。三伏天也将在立秋节气结束,所以,即使热也热不了多久了。饮食以清淡容易消化为主,不宜出大汗,早睡早起,收敛心神,以顺应秋气之收敛。
阴虚体质立秋饮食小贴士
适宜:西红柿、马齿苋、木耳菜、葡萄、苹果、茄子、鲜藕、绿豆芽、海蜇、牡蛎、芝麻 《遵生八笺》曰:“秋三月,主肃杀。肺气旺,味属辛。金能克木,木属肝,肝主酸。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如此时正上市的各种酸味果蔬:西红柿、马齿苋、木耳菜、梨、葡萄、苹果、芒果等可多吃点。
立秋之际属于四时中的长夏,南方多以桑拿天为主,暑湿邪气易令脾胃受伤,应以淡补为主。与肉食相比,蔬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兼有阳虚或脾胃怕凉的阴虚不要吃的过多,以免伤脾胃。
北方秋燥开始显露头角,阴虚质适宜吃:莲藕、豆腐、海蜇、牡蛎、芝麻、蔬菜粥、豆浆、煮花生等滋润的食物。这些食物润而不凉,兼有阳虚的阴虚质也可以多吃些。“三伏烙饼摊鸡蛋”也是适合阴虚的应景食物。
为了方便广大用户,活法儿出品的手机应用“过日子”可以告诉你当季热门食材,以及这种食材是否适合你的体质。
少吃:猪肉,香瓜,西瓜,葱、姜、蒜、辣椒、花椒
《月令》:“勿多食猪肉,损人神气。”《法天生意》说“立秋后十日,瓜宜少食”,因为尽管立秋后天气尚热,但就太阳能量来说,阳气已经开始收敛,阴气已慢慢增加了,这个时候吃太多阴寒食物,容易损伤脾阳,所以应量少食西瓜、香瓜等寒凉瓜果。另外,现代人营养过剩者居多,传统意义上贴秋膘就不太适用了,还是要少吃一些大鱼大肉,休息脾胃。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食葱、姜、蒜、辣椒、花椒等辛热食物。
忌吃:肺脏,莼菜,韭菜,鹿肉,獐肉,雁肉、茱萸、生蜜、过硬的面条
《金匮要略》曰:“三秋不可食肺。”《白云忌》曰:“七月勿食莼,上有蠲(juān)虫,害人。勿食韭,损目。”《千金方》曰:“勿食鹿獐,动气。勿食茱萸,伤神气。”孙真人曰:“勿食雁,伤人。勿食生蜜,令人暴下霍乱。”《月令》云:“立秋勿食煮饼及水溲饼(过硬的面条)”。
阴虚体质立秋运动小贴士:晨暮骑车,享受清凉
立秋节气正值三伏天的末伏,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此时养生毋冒极热,勿发大汗,运动时尤其要注意,避开高温炎热时段,而此时清晨或傍晚骑自行车是最为享受的运动,选一条树木多、空气清新的路段,不快不慢的骑着,不但能享受清凉的秋风,还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
阴虚体质立秋起居小贴士:早卧早起,夜间保暖,叩齿吞津
立秋时节天气由热慢慢转凉,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故人的起居也应相应的调整,尤其是睡眠。“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最好比平时早睡1小时。其次,当清晨睡醒,闭目叩齿二十一下,咽津,以两手搓热熨眼数多,于秋三月行此,极能明目,也可防秋燥。另外,立秋后,夜晚和早晨的风,比较清凉,可不能像夏日,睡觉不盖东西,尤其是下半夜,容易受凉感冒、胃痛不适、腹泻。睡觉时应在腹部搭条毛巾被,穿睡衣,切勿裸睡又不盖薄被。
阴虚体质立秋情绪小贴士:淡定冷静,安神定志
当精血不足,河流干枯,承载能力下降,而“气”仍然有那么多,却要勉强运行于干枯的河道上,则难免气不顺,没耐心,上火。若任由这种情绪亢奋反而更加重虚火的外跃,加速消耗阴血,助生燥热。应当学会调节、缓和亢奋的情绪,释放烦闷,安神定志,舒缓情志。凡事要淡定,养成冷静、沉着的处世态度。
阴虚体质立秋茶饮小贴士:杏仁藕汁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藕“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病,久服轻身耐老。”先将莲藕洗刷干净,放在开水中烫几分钟后取出。然后把它切成薄片,放入果汁机中加冷开水打汁、过滤去渣。最后加上少量冰糖,或者用杏仁霜调服。这样调制出的莲藕汁,风味、口感都相当不错,还可以起到清热润燥的作用。懒得做的买藕粉冲调也可。
第四篇:脾破裂个案护理
一例脾破裂的个案护理
一病区普外科 丁凤霞
摘要: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术前观察及术前术后护理。关健词:外伤、脾破裂、观察、护理。
外伤性脾破裂是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主要因脾脏位置比较固定,组织结构脆弱,血供丰富,一但受到外力作用容易破裂,可导致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但是由于外伤后早期症状不典型,特别是合并其他部位受伤时,容易被其他伤情所掩盖,所以术前观察及术后护理对愈后极其重要,现对一例脾破裂患者的护理体会如下: 病人资料:患者,程玉忠,男,45岁,因高空坠落致胸腹部外伤伴疼痛1小时余于2014.5.17号入院,查体:T:36.2℃,P:78次/分,R:25次/分,BP:148/73mmhg。患者于1小时前在工地干活时不慎高空坠落,而致胸腹部受伤,感疼痛难忍,无明显胸闷及呼吸困难,感腹痛及腹胀,无恶心及呕吐,无昏迷史,遂来我院急诊查腹部B超示腹腔内积液(考虑出血可能),胸部CT示肋骨骨折,胸腔积液,上腹部CT示腹腔内出血,脾破裂可能,头颅CT示未见明显异常,故急诊拟“胸腹部外伤,脾破裂”收住我科入重症监护病房,病程中神志清,无昏迷史,无大小便失禁,大小便正常。胸廓对称,胸廓挤压征阳性,左下胸部压痛阳性,两肺呼吸音粗,呼吸音对称。腹平软,左上腹压痛,肌卫(+),左侧腰部压痛,肝区及双肾区叩击痛阴性,腹部未触及肿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不亢进。
辅助检查:腹部B超示腹腔内积液(考虑出血可能),胸部CT示肋骨骨折,胸腔积液,上腹部CT示腹腔内出血,脾破裂可能,头颅CT示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1.腹腔内出血 2.脾破裂3.多发肋骨骨折4.胸腔积液5.全身多处外伤。
急诊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全脾切除术+胰尾修补术+腹腔引流术。术后入ICU治疗。共输A型红细胞悬液一次,共800ml。2014.5.21 10:00(术后第四天)由ICU转入病房。查体: T:36.5℃,P:66次/分,R:15次/分,BP:120/70mmhg。带入脾窝引流管及盆腔引流管各一根,颈内静脉置管一根,外露8cm,局部无红肿,遵医嘱予以抗炎、止痛、补液等对症治疗,氧气吸入,予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半流质饮食。24h脾窝引流血性液体20ml,盆腔引流血性液体5ml。2014.5.22(术后第五天)拔除盆腔引流管。脾窝引流液血性液体15ml。复查上腹部CT平扫示:脾脏切除术后改变。胸部CT+三维重建示:左侧第3-12后肋骨折,两侧胸腔积液(左侧明显)。
护理目标:1.病人体液平衡能得到维持,生命体征平稳。2.病人情绪平稳,积极配合治疗。3.病人腹痛缓解,伤口疼痛逐渐减轻。4.病人各引流管保持有效引流。5.病人卧床期间各项生活需要得到满足。6.病人未发生并发症或并发症被及时发现处理。护理诊断:1.疼痛:与手术创伤、切口引流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术后禁食,手术创伤组织修复需要量增加有关。
3.自理能力缺陷:与手术创伤有关。4.清理呼吸道低效:与切口疼痛有关。
5.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创伤性湿肺、血栓。6.焦虑:与意外创伤所致的疼痛、担心预后有关。
护理措施:1.疼痛:与手术创伤、切口引流有关:a.协助病人取半卧位卧床,以降低切口张力,减轻伤口疼痛。b.做好心理护理,与病人交流转移其注意力,指导深呼吸以缓解疼痛。c.使用腹带外固定,定时更换毛巾,保持皮肤清洁。妥善固定各引流管,翻身时先妥善处理引流管,防止拔出引流管。d.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术后禁食,手术创伤组织修复需要量增加有关:a.遵医嘱予以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b.指导半流质饮食,如排骨汤、瘦肉汤、鱼汤、牛奶、素菜汤、水果汁等,少量多餐。c.保持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增进食欲。d.遵医嘱定时复查血常规、血生化,了解病人的营养状况。
3.自理能力缺陷:与手术创伤有关:a.加强生活护理及专科护理,病房环境保持整洁安静,床单位整洁。按时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b.给予营养支持。c.根据病人的情况协助病人进行床上活动,室内活动。
4.清理呼吸道低效:与切口疼痛有关:a.指导并鼓励病人学会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咳痰,咳嗽时用手按压伤口,减轻伤口张力。b.取半卧位,Q2h定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c.遵医嘱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利于咳出。5.潜在并发症:出血:a.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血压和脉搏的变化,予以心电监护,如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率大于120次/分,应及时报告医生。b.保持各引流管通畅,严密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若2h内引流液大于100ml,颜色鲜红,应及时报告医生。
6.焦虑:与意外创伤所致的疼痛、担心预后有关:a做好心理护理,与患者多沟通,减轻患者心理负担。b.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参与和配合治疗。c.鼓励家属与病人共同面对疾病的痛苦,增强信心。
康复指导:1.适当加强锻炼,增加体质,术后3月避免剧烈活动。2.注意身体的保暖,预防感冒。
3.清淡低脂饮食,营养均衡,多饮水,适当增加新鲜蔬菜摄入,保持维生素C在一定水平,可降低感冒发生。4.戒烟酒。
5.生活规律,睡眠充足,每天至少8小时睡眠时间。6.定期门诊复查血常规。
7.定期门诊随访,如出现腹痛腹胀及其他不适及时就诊。
第五篇:脾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护理查房
科室:六病区 主持人:何学兰 2016年 08月26日 主讲人:李平平参加人员签名:
脾脏: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因其含血量丰富,能够紧急向其他器官补充血液,所以有“人体血库”之称。有后天之本之称
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是一种综合征,指各种各种原因造成的伴随脾脏肿大及血细胞过度消耗的临床综合征,血细胞减少可出现贫血,感染和出血倾向。脾切除后血象正常或接近正常,症状缓解。
诊断:1脾大,肋下未触及脾者,脾区B型超声显像检查供临床参考2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可以单一或同时减少,增生性骨髓象3脾切后可使血细胞数接近或恢复正常4询问有无肝炎、血吸虫病慢性寄生虫感染等病史是否患有血液系统疾病
治疗:对继发性脾亢患者,首先应该治疗原发疾病,有时候使脾缩小,脾功能亢进减轻,甚至消失。若不能收效而原发病允许,可以考虑切脾,手术切除脾指针:①脾肿大显著,造成明显压迫症状②贫血严重,尤其是有溶血性贫血时。③相当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及出血症状,若血小板正常或轻度减少,切脾后可发生血小板增多症,甚至有血栓形成,不宜切脾④粒细胞极度减少并有反复感染史,仅限于少数病人
何学兰:最近我科收治了一位因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脾功能亢进患者。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坏。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伤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脾功能亢进是一种综合征,引起的原因很多,今天我们这个病例主要是由于肝硬化,门脉高压。临床表现为脾大,血细胞减少可出现贫血,感染和出现出血倾向。脾切除后血象正常或接近正常,症状缓解。下面我们请责任护士简单介绍下病情
李平平:39床患者刘存喜、男、50岁(住院号1614657)因“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于2016年08月10日08:30收治入病区,步入病区,主诉左胁胀痛伴乏力纳减三年加重三月余。查体 :神志清楚,精神欠振,生命体征平稳,形体正常,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腹部时有隐痛,痛有定处,痛时拒按。经积极的术前准备,于08月15日15:40在全麻下行脾切除术,于17:40术毕平车回室。切口敷料清洁,腹腔引流管、留置导尿管在位畅,今术后第11天,T,38.0℃ P 88次/分 R 21次/分 BP 120/80mmHg,左上腹腔引流一根,今晨引流100ml ,色淡红无异味 何学兰:术前护理有哪些?
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病人表达感受,帮助病人认识疾病、手术的相关知识及术后用药的注意事项,向病人说明术前准备的必要性,逐步掌握术后配合技巧及康复知识,使病人对手术的风险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足够的认识及心理准备
2饮食和休息:鼓励患者饮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舒适,告知放松技巧,促进病人睡眠,必要时遵医嘱给予 安眠药,因脾亢血小板减少,嘱患者避免碰伤、跌伤、减少活动
3适应性训练,指导患者床上使用便盆,教会病人自行调整卧位和床上翻身的方法以适应术后体位的变化,教会病人正确深呼吸咳嗽咳痰的方法
4协助完成术前检查及治疗,遵医嘱完成术前各项心肺肝肾功能及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检查,遵医嘱做好血型鉴定及交叉配穴实验,术前输血小板,营养液及抗生素等
5胃肠道准备:术前禁食8~12h,禁饮4h,术前晚行温盐水灌肠(忌肥皂水)6术日晨:留置尿管,留置胃管,遵医嘱肌注阿托品、苯巴比妥术前针 何学兰:术后护理有哪些? 术后护理:1体位:全麻未醒者置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待全麻清醒6小时后,血压平稳改半卧位,有利于腹腔引流,减轻腹腔压力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切口渗出情况,防止术后腹腔内出血及切口出血。3各路管道的护理: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或尿液颜色性质及量的变化
1)胃肠减压管: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停止胃肠减压,若无腹胀不适可拔除胃管。从进食少量流质饮食开始,根据病情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在过渡到普食
2)腹腔引流管:每天更换引流袋,特别注意引流内容物量、性质,若引流管引流出大量的新鲜血液液体提示活动性出血,及时汇报医生处理,若发现引流液突然减少,病人伴有腹胀、发热应及时检查管腔有无堵塞或引流管是否滑脱 3)导尿管:注意保持尿道口清洁,并清洗会阴部。及时记录24小时出量,导尿管放置时间约为1—2周,拔管前先试行夹管,可每4—6小时或有尿意时开放,以训练膀胱舒缩功能,防止排尿功能障碍。拔管后若有排尿困难,可予热敷、诱导排尿、针灸、按摩等处理。
4活动 术后早期,可鼓励病人在床上多翻身、活动四肢;2—3日后病人情况许可时,协助病人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减轻腹胀,避免肠粘连。活动室注意保护伤口,避免牵拉 何学兰:目前病人有哪些护理问题?需要提供哪些护理措施? 李平平:主要护理问题与护理措施如下
一疼痛——与手术切口有关 护理措施:
1.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保证病人充足的睡眠,以减轻病人疼痛。2.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
3.教会病人一些分散疼痛注意力的方法,如全身放松术,催眠术等,必要时配合耳穴埋籽。4.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5.疼痛剧烈时及时报告医生。
二体温过高 与术后创伤的反应以及白细胞减少有关
三有引流失效的可能性——与胃肠减压管、腹腔引流管、留置导尿管脱出、折叠、阻塞有关 护理措施:
1妥善安置各项导管,要留有活动的余地,以便于病人翻身、活动。如引流管不慎脱落移位,立即 通知医生,协助处理。
2.保持引流的通畅,防止折叠,定时挤压引流管。若引流不畅,检查引流管有无扭曲、受压,及 时调整。若因血块阻塞,应自上而下挤压,或用20毫升针筒抽吸无菌生理盐水冲吸至通畅。3.保持有效引流,调整负压。4.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更换引
四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疾病的慢性消耗,贫血有关 护理措施:
1.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2.按医嘱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正常体液平衡。3.必要时可用静脉营养以保证热量的摄入。4.出血或贫血严重时,遵医嘱输血。5.嘱病人多卧床休息或减少活动,以减少体力消耗。6.监测体重、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五知识缺乏——与缺乏信息来源及指导有关
护理措施: 1.鼓励病人对疾病及疾病的治疗、护理计划提问,倾听其诉说,了解病人对疾病知识的认识程度。2.与病人或家属共同制定适宜的学习计划,并按计划实施。3.教会术后病人有关康复知识: 4.嘱病人定期复查,以保证生活质量。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出血: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手术切口;注意观察引流量的性质、量和颜色变化;少量出血时,一般经更换 切口敷料 2血栓 3肝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