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茶文化学习心得
中国茶文化论文
这个学期选了中国茶文化这门选修课,使我对我国的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又多 了一份了解,对中华文化多了一份热爱,对我们中华民族多了一份敬仰与骄傲。在品味中国茶文化中,我进一步体会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进深与源远流长。
摘要: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而茶文化指的是茶的人文科学,即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国既是茶树发源地,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饮茶之久,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品质之好,堪称世界之最。中国茶文化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内容广泛,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茶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清茶一杯”,“客来敬茗”,既有物质上的享受,又“精行俭德”,陶冶情操。代表高雅朴实的民族风尚。
关键词: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传统文化 内涵 形成与发展 茶道
正文:
茶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的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在晋代、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在唐代茶文化便形成了。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在明清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1959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中评选出了‘中国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茶道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功效,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中国的茶道有悠远的历史渊源,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 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礼仪最基本的是奉茶之道,也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七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上茶时应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茶文化的作用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3.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4.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5.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第二篇:中国茶文化学习心得
中国茶文化论文 这个学期选了中国茶文化这门选修课,使我对我国的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又多 了一份了解,对中华文化多了一份热爱,对我们中华民族多了一份敬仰与骄傲。在品味中国茶文化中,我进一步体会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进深与源远流长。
摘要: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而茶文化指的是茶的人文科学,即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国既是茶树发源地,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饮茶之久,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品质之好,堪称世界之最。中国茶文化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内容广泛,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茶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清茶一杯”,“客来敬茗”,既有物质上的享受,又“精行俭德”,陶冶情操。代表高雅朴实的民族风尚。
关键词: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传统文化内涵形成与发展茶道 正文:
茶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
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的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在晋代、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在唐代茶文化便形成了。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在明清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
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1959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中评选出了‘中国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茶道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功效,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
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
中国的茶道有悠远的历史渊源,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
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 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礼仪最基本的是奉茶之道,也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七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上茶时应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茶文化的作用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3.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4.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5.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第三篇:中国茶文化的学习心得
中国茶文化的学习心得
经过这几次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学习,我对茶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也大大的提升了对中国茶的浓厚兴趣,了解到中国茶的文化的历史是非常的悠久的和很有历史意义的,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文化不是我们一时就可以了解的,所以需要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的探索,通过这次的听课,也对中国茶的分类,地域的分布,还有一些简单的识别,以及泡茶所需要的用具有了一些浅层的了解。还欣赏了茶艺的表演。
虽然中国茶叶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但比较科学的分类是依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来划分的,特别是根据各种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浅入深而将各种茶叶归纳为六大类,即是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红茶。绿茶多酚氧化最轻,红茶氧化最重。这六大茶类被称为基本茶类。其代表性的分别是绿茶:龙井、碧螺春 白茶:安吉白茶、白牡丹,红茶:金骏眉、丘山小种黑茶:普洱,青茶:铁观音、冻顶乌龙 黄茶:湖南省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茶,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
茶的地域分布也是非常的广泛的,不同的区域有其各有的特色。近代,吴觉农等根据茶区的自然条件、茶农的经济情况、茶区的分布面积大小及茶叶产品的不同种类,在1935年提出,将全国划分为外销茶、内销茶二大类,13个产茶区,即外销红茶5个茶区(祁门红茶区、宁州红茶区、湖南红茶区、温州红茶区、宜昌红茶区)、外销绿茶2个茶区(屯溪绿茶区、平水绿茶区)、外销乌龙茶1个茶区(福建乌龙茶区)和内销茶5个茶区(六安绿茶区、龙井茶区、四川茶区、云南普洱茶区和其它茶区)。这一划分是根据各种条件综合提出的,所以对近代茶叶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和适应性,形成了一定的茶类结构。影响茶的不同的原因还有受栽培历史、劳力、社会经济、技术力量、交通运或、饮茶习俗、生活水平等影响。
说道喝茶就不得不提起喝茶用的茶具,主要的茶具种类如下: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紫砂壶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
2、瓷器茶具
1)白瓷茶具2)青瓷茶具3)黑瓷茶具
3、漆器茶具
4、玻璃茶具
在现代,玻璃器皿有较大的发展。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玻璃杯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动,叶片的逐渐舒展等,可以一览无余。
5、金属茶具
6、竹木茶具 紧接着我们欣赏了功夫茶,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功夫乃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的茶具主要有这几个:茶壶、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与水钵。功夫茶的一些简单的步骤(只能粗略的说一下)
1.茶叶放入盖碗或茶壶。
2.温茶,沸水冲入几秒钟后将茶水倒出,亦可将水依次倒入公道杯,品杯中温一下茶具。
3.泡茶,二次将沸水冲入盖碗或茶壶,泡茶时间可依茶或个人喜好。
4.拿起盖碗或茶壶,把茶倒入公道杯中,公道杯上可以放置茶漏来滤掉茶叶沫。5.公道杯的作用是把茶水的浓度平衡,待茶水适量时,再用公道杯把茶水分别倒入品杯中。
6.放松身心,举杯畅饮。
以上的这些就是对茶的一些简单的了解,要想更深入和更详细的了解中国茶文化,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探索。就像是我们老师说的一句话“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学习一辈子也学不完,我们需要慢慢的体会和理解”
第四篇:中国茶文化的学习心得
中国茶文化的学习心得
经过这几次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学习,我对茶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也大大的提升了对中国茶的浓厚兴趣,了解到中国茶的文化的历史是非常的悠久的和很有历史意义的,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文化不是我们一时就可以了解的,所以需要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的探索,通过这次的听课,也对中国茶的分类,地域的分布,还有一些简单的识别,以及泡茶所需要的用具有了一些浅层的了解。还欣赏了茶艺的表演。
虽然中国茶叶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但比较科学的分类是依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来划分的,特别是根据各种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浅入深而将各种茶叶归纳为六大类,即是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红茶。绿茶多酚氧化最轻,红茶氧化最重。这六大茶类被称为基本茶类。其代表性的分别是绿茶:龙井、碧螺春 白茶:安吉白茶、白牡丹,红茶:金骏眉、丘山小种黑茶:普洱,青茶:铁观音、冻顶乌龙 黄茶:湖南省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茶,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
茶的地域分布也是非常的广泛的,不同的区域有其各有的特色。近代,吴觉农等根据茶区的自然条件、茶农的经济情况、茶区的分布面积大小及茶叶产品的不同种类,在1935年提出,将全国划分为外销茶、内销茶二大类,13个产茶区,即外销红茶5个茶区(祁门红茶区、宁州红茶区、湖南红茶区、温州红茶区、宜昌红茶区)、外销绿茶2个茶区(屯溪绿茶区、平水绿茶区)、外销乌龙茶1个茶区(福建乌龙茶区)和内销茶5个茶区(六安绿茶区、龙井茶区、四川茶区、云南普洱茶区和其它茶区)。这一划分是根据各种条件综合提出的,所以对近代茶叶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和适应性,形成了一定的茶类结构。影响茶的不同的原因还有受栽培历史、劳力、社会经济、技术力量、交通运或、饮茶习俗、生活水平等影响。
说道喝茶就不得不提起喝茶用的茶具,主要的茶具种类如下: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紫砂壶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
2、瓷器茶具
1)白瓷茶具2)青瓷茶具3)黑瓷茶具
3、漆器茶具
4、玻璃茶具
在现代,玻璃器皿有较大的发展。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玻璃杯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动,叶片的逐渐舒展等,可以一览无余。
5、金属茶具
6、竹木茶具 紧接着我们欣赏了功夫茶,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功夫乃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的茶具主要有这几个:茶
壶、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与水钵。功夫茶的一些简单的步骤(只能粗略的说一下)
1.茶叶放入盖碗或茶壶。
2.温茶,沸水冲入几秒钟后将茶水倒出,亦可将水依次倒入公道杯,品杯中温一下茶具。
3.泡茶,二次将沸水冲入盖碗或茶壶,泡茶时间可依茶或个人喜好。
4.拿起盖碗或茶壶,把茶倒入公道杯中,公道杯上可以放置茶漏来滤掉茶叶沫。
5.公道杯的作用是把茶水的浓度平衡,待茶水适量时,再用公道杯把茶水分别倒入品杯中。
6.放松身心,举杯畅饮。
以上的这些就是对茶的一些简单的了解,要想更深入和更详细的了解中国茶文化,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探索。就像是我们老师说的一句话“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学习一辈子也学不完,我们需要慢慢的体会和理解”
第五篇:茶文化学习心得
茶文化学习心得
茶文化学习心得
本学期有幸选到了艺术类的文化选修课——《茶文化》,在老师的讲授下,通过这几周的学习,让我从一个对中国茶文化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变为了对茶文化
有了一些了解的人,并感染了我,使我对“茶”产生了兴趣。下面我来具体谈谈
这几次课的收获。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
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
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
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
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一:茶的起源
我国早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
酱醋酒茶”之说。当初称为“八件事”。至元代时略去“酒”,始成为“七件事”。
在元代的杂剧《玉壶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词中,均可见“早晨开门七
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句,历代流传至今,可见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
重要的位置。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因而也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饮茶制茶最早的国家。
数千年前就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发现了野生茶树。中国的茶叶生产已
有数千年的历史。世界各产茶国,不是直接、就是间接地从中国引进茶苗、茶种,并派人来中国学习栽茶制茶方法,然后再发展本国的茶叶生产。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
上说:“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采集野生植物
为生活主要来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农氏时期,偶然间发现用野生茶树的鲜叶
汁,可解这72种有毒中草药的毒。自此以后,先民们就以喝茶来解毒,也即用
茶的开始,可见最早的饮茶是从药用开始的。
饮茶由药用转变为饮料,究竟始于何时?古人所见不同。据晋常璩
据载:周武王姬于公元前1115年联合四川各民族伐纣之后,巴蜀所产茶叶已列
为贡品,诸民族首领正是带着茶叶去进贡的,这可谓是我国最早有关茶叶的记载
了。
第二:饮茶的历史
早在西汉时,饮茶在我国已较普遍,并有了专门的茶叶市场。西汉王褒在《僮
约》中曾讲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成都卖茶”。王褒不仅要家僮煎茶,还要他去当时的茶叶市场—武阳买茶,并去茶市集中的成都卖茶。从中可看出,茶叶在当时已不仅仅是饮料,而是已经作为商品了。
至唐代时,饮茶在我国已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在唐代以
前,烹茶一般都要加入芝麻、食盐、瓜仁、桃仁等佐料,故茶名也都以主要佐料
冠称。自唐代陆羽始提出煮茶不加佐料,谓之见“真茶”,以表明茶之真香味。
与宋代一样,当时的饮茶方法是把鲜叶蒸熟后,经捣碎做成饼,再用绳子串起来
烘干,叫“饼茶”、“茶饼”或“片茶”。喝茶时,将饼茶碾成碎末,放锅里煮滚,让茶叶渗透再喝。士大夫们还将茶叶碾成碎末、压成小饼相馈赠。唐代时,随着
饮茶之风盛行,名茶迭出,文人墨客们纷纷品茗论水、著书立说。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
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
品茶的阶段。宋代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并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最后再品尝汤花,俱
佳者获胜。是以“斗茶”来比赛茶叶的质量,比赛茶汤的色、香、味,比赛斗茶
者的茶技、茶艺。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
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
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
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
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晚清
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
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我是山东人,品茶, 我是个外行,只是在一些书中看到,中国饮茶习俗在唐
煮宋点之后基本成形, 现代流行的,撮茶法, 即把茶叶放入有盖或无盖的大杯子
中, 多次冲开水饮用, 一直到色淡为止。虽然也讲究泡茶的水质、水温、器具和
茶叶品种,但是注重茶的实用功能, 如不喝凉茶,不喝隔夜茶,不空腹饮茶等等,而不是其艺术功能。至于中国人讲究不同的季节饮不同的茶, 那是纯粹形而下的物质区分, 如春饮花茶, 升发阳气;夏饮绿茶, 生津止渴;秋饮青茶, 辛凉益
肺;冬饮红茶, 御寒保暖。
事实上,我对茶的了解很少很浅,之所以报这门选修,对茶有种莫名的感触,在翻看选修表时,无意看到茶文化这三个字,心中便泛起一丝丝的涟漪,说不出
为什么,很毅然而然的就报了。
中国人谈心性, 从来不会执迷..喝茶没有时间与季节的限制, 不论雪夜古
寺..春来茶馆..夏日亭台,还是秋月江心, 只要愿意, 随时可以提壶泡茶以茶
会友本是雅事, 需要环境, 还要气氛。然而, 雅、俗是个很可疑的词语, 如果总
是喜欢借物发挥, 雅有时是伪雅, 俗倒是真俗。两相比较, 正如..伪君子不如真
小人一样, 今人许多故作姿态的风雅之举, 反不如市井巷陌的粗茶本色..至于
弄成了一种负担, 整日为这事担忧, 就像寄禅以诗偿债那样, 雅事就成了俗事
了..所以, 千万不要把喝茶弄成阳春白雪的样子, 就像李少红把充满生活气息的红楼梦搞得人鬼不分,戏画不分, 那就画虎不成反类犬, 堕入大俗大恶了。
我喜欢茶,但但不会品茶,不会欣赏茶,这是我在上这门课前自己觉得自己
对茶的看法,可是,后来我才发现,自己连茶是什么都不清楚,真的很惭愧。
我以为,茶叶,就是树叶在机器加工后的产物,茶水,就是,水与茶叶的结
合品,或许,茶可以让人心旷神怡,品茶可以修身养性,殊不知,从一杯茶中可
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品出人性的美丑。
时常在想:人来到这世上,为了什么?该如何?能如何?时常有些郁闷。在泡茶时突然想到:人这一生岂非正如茶叶,而生活则是一杯白开水,泡茶时,茶
叶在水中翻腾上下,岂不正如人这一生浮浮沉沉,刚开始时茶色淡,味亦淡,浸
泡一会儿,色渐浓,味亦浓,茶叶在上、在下、忽上、忽下,到后来,色越来越
淡,味亦越来越淡,直到无色无味,茶叶也沉于杯底,人生不也如此吗?在生活的开水浸泡下,忽上忽下,总是沉的时候多,浮的时候少,即使忽上忽下,也是
在随着生活之水起舞而已,但也总是短暂,也总会归于沉寂,再如何有色有味,总会归于平淡!
想想茶叶的一生,刚在茶树上露出小小的嫩芽,即被采摘,被炒制或发酵,制成各种、各色、各味的茶叶,后被开水浸泡至无色、无味,被倒去,茶叶的一
生,总是在人的手中、在水中,那由得了自己,至成尘土!人生如何?想想又能
如何,生下来,即被生活之水泡制,在生活中浮浮沉沉,最后也是归于沉寂、归
于尘土,正如茶叶最后被倾倒,化为尘土,哪里由得了自己啊!浮浮沉沉、上上
下下,心的愁苦、烦闷,让躯体发胀,变得沉重,沉于水底,化为尘土!该如何?
能如何?即使是在上的兴奋,翻腾的快乐,也只是短暂!从开始到结束,都是无
可奈何,被太多的东西左右,有太多的无可奈何。
从不知,自己可以在选修课上感叹人生的无奈。茶,养身,养生,也养心。
我相信缘分,就像我对茶的认识一样,从以为自己知道不少,到后来发现自己竟
对他一无所知,最后,我才略明白,茶,可以对人影响那么深。
小时候看到老人似茶如命,甚是不解,一边饮茶一边谈笑风生,十分惬意,很期待和她们一样,但又怕太沉闷了,慢慢的,我也喜欢喝茶了,慢慢体会个中
滋味了,才发现,原来,茶,也可以这么美,品茶,也可以这么优雅,这是一种
发自内心的感觉,所以,会品茶的人很享受人生,因为她们可以再茶中寻找人生
真谛。只希望有朝一日我也可以向她们一样,品味茶中人生。
总之这几次课老师从茶的起源、分类、茶具、冲泡、品鉴等给我们做了介
绍,让我对茶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茶文化有了兴趣,上完这个选修课,我脑
海里出现过一个画面,那就是我想像着有一天,自己能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个环境优雅,静谧的地方,用好茶具,正确的方法泡上好茶,然后我们一起品
茗、畅谈人生。希望自己这个想法有一天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