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国古诗文解读方法的学习心得体会[大全]
关于中国古诗文解读方法的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古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学生在诵读古诗文,可以从中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一、背诵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中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背。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生对于古诗文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对于其中的一些字词理解不是很到位,毕竟古文与现在同样的白话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要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一首诗,首先就要多读多背。背诵是孩子的天性,此时他们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在古诗文阅读训练中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开始,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诗写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在晨读时间背一背,然后每天上课时拿出2-3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讲诗歌大致的意思或者是诗歌的写作特色。同时在教室的墙壁上贴着一些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新鲜,愿意主动去诵读,记忆,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其实目前很多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会先背一首古诗或者“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古诗文,这也足以说明现在的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古诗文的教学,注重孩子对一些蒙学读物的学习,学习中国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二、字词教学
当然这背诵不用死记硬背,在背诵之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先疏通字词,将整首诗的大致意思弄懂。古代诗歌对学生来说是陌生、遥远的,从诗的内容方面看,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或者事物,学生可能很少能接触到,特别是一些边塞诗;从诗的社会背景看,当时社会的复杂情况属历史范畴,学生还没有超越时空界限的本领;从诗的语言方面看,诗中好多字、词古今异义,如“走”、“但”、“坐”、“怜”等,再加上一些冷僻的词语,如“烟渚”、“遍插茱萸”,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的字词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字词句时,先对一些重点的词进行推敲教学,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文中“绿”字是诗眼,这个字究竟妙在何处呢?在教学时可以将诗人王安石推敲这个字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诗人开始用了“满”、“到”、“入”,后来才改成了“绿”字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把春天之色写出来了,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显现出来,使我们朗读时自然地产生一种“春意盎然”的画面。
三、培养兴趣
如果教师只是对于古诗文中的字词进行讲解,无疑十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生对此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但兴趣却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了,愿意主动去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此时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了,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学校各方面的硬件设施渐渐齐全了,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比如说,就前面提到的《泊船瓜洲》,诗人究竟想要表达哪一种“绿”,想呈现怎样一种情景?当学生不能很好的想象出来时候,就可以用多媒体,将具体的情景图片或者简单的动画视频的形式呈现,创设这样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最直观的感受“绿意盎然”的春天。
四、体会意境美
古诗文中最难懂的便是诗文中所要表达的意境。千古流畅的古诗文,用凝练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意境。闻一多先生曾把诗的意境美、结构美、音韵美归纳为诗的三性。因此,引导学生进入并准确理解、想象诗文的意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其受到美的熏陶,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诗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色和生活画面结合起来,从而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感,可以使借景抒情,可以使托物言志,也可以是情景交融,总而言之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境。那么,究竟如何体会那种意境呢? 1.创情设境,带入境界
如《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名诗,写诗人登上鹳雀楼之所见所感,表达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因时代背景久远,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看电脑显示的插图,通过流动的画面向学生展示“白日依山尽”的情景,拓展学生的想象。诗的第二句“黄河入海流”,单就字面理解浅显易懂,但怎么感受黄河流向大海的气势呢?教师可以直接运用视频,让学生欣赏一段关于黄河入海的简短视频,通过画面体会那种磅礴的气势。
这样,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点拨,以及多媒体声像同步的动态,展示创设了情境,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将学生带入诗人所勾现的壮丽景色之中,更好的体会出祖国山河的壮丽,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
2.再现特定事物,带入意境
在古诗文中,许多事物及风土人情,都是那个时代、地方特有的,有的教师也不易讲清。在古诗教学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直接欣赏到古诗的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如《山行》一诗描绘的是秋天枫林尽染的秋意图,利用录像,在学生的眼前出现“枫叶流丹,漫山红透”的图画。通过定格手段,学生可以清晰地看清楚枫叶的各种状态,再联系画面朗读诗文。又如《敕勒歌》中所描绘的西北草原的壮丽风光,我们运用有关录像资料,让学生直接感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壮观。
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客观为直观,使学生更易体会诗的意境美。
3.通过理解和想象,再入意境
“诗”与“画”是密不可分的,好多诗因为教学的需要,已经有了现在的教学挂图。为了易于理解诗、体会诗之意境美,有些诗,还有必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想象去作画,画出自己头脑中的情景。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可以让学生作画,但要求不要太高,想的什么就画什么。然后再展示挂图,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可以再次进入诗的意境中,对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此外,我觉得还可以借助了解作者的生平来帮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比如说陆游的《示儿》,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的生活设身处地的想想:一个人临死时,该有多少话要讲哪?但是陆游说了什么呢?“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对家中无一挂念,唯独牵挂着祖国的统一,多么强烈的爱国之情!因此,他嘱咐子女他的身后之事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多么强烈的信念!诗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坚强的信念不正是该诗的情感吗?这种情感正是学生要领会的,要鉴赏的。
总之,古诗文的教学,教师需要正确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教学设备,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背诵古诗文,体会古诗文的魅力。
第二篇:读古诗文方法
二、以读为本,掌握诵读技巧
(一)古诗文诵读,要多读。多读是学习古诗文的传统经验。一要遍数多。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诚如宋代理学家所说“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琅琅上口,久久不忘。读的熟则不必解说,自晓其义也。”通过多读学生才能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和独立阅读的能力。二要数量品种多。“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理。《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古诗文的篇数(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背诵推荐篇目80首)。不仅应读古代的,还应读近现代的。凡是对学生有益的,都应涉猎。
(二)古诗文诵读,要会读。会读就是要掌握诵读的原则和方法。原则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先不要提出读的要求,不求理解许多,读了再说,有什么体会可以写一写,说一说,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可多可少写了就行,不想写也可说说。对于方法,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特长自由选择,细吟慢读也可,高声诵读也可。只要能让学生读的层次分明,读的酣畅淋漓,读出丰富多彩的味道来,就是成功的。
诵读,要读出韵味来。古诗文的语言一般高度凝炼概括,讲究声韵和谐,讲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读就能读出韵味来。古诗文大部分都有节奏,有语气,同时也有自己的意蕴。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领读、范读、自读、齐读、分组读等方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停顿、延长,掌握其中的节奏:叙述的句子平缓,对醉翁亭的自然环境描写,读时就要平缓;描写的句子注意意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要读出情感来。如抒情句子“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根据节奏、语气,就能把作者政治上受排斥,仕途失意,苦闷抑郁,寄情山水内心复杂的感情读出来了。
诵读,要读出情味来。古诗文不外乎情、事、景,三者以情为本。情是作者跳动的心,情是文章勾人的魂,它渗透于字里行间。学生若能多读,调动自己的主观情感参与,与作者产生共鸣,就能读出古诗文的儿女情长、山水景韵、田园乐趣、童趣真稚、亡国哀思、别离之痛等。也就读出了古诗文的“情”,读出了令人振奋的闪光点。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把握借物抒情、以景抒情、以物喻己是诗文的特色,把握好了,就能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擦出耀眼的火花。
诵读,要读出意味来。古诗文往往借助于意象渲染一种氛围,借助于跳动的诗文来表达一种意境。其意蕴有的欢快,有的含蓄,有的委婉,有的直抒。只有多读反复咏唱,才能将眼前的文字,活画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将一个饮酒填词的晚归少妇,因忙于回家而误入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自由自在的、欢快的生活画面展现在自己的脑海里,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将这幅画自己描绘出来。
诵读,要读出品味来。诵读古诗文,掌握字、词、句、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文章主旨等是不可或缺的。但还应该学会赏析。可以从诗文的字词品味、情感体味、风格认识、意境探求等方面来赏析。欣赏是个人的活动,他人的活动不能代替自己的感受。体验是个性化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古诗文诵读,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体验。
诵读,要读出余味来。古诗文要多读,还得要不断地创新。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理解上,应该看到更深层次的思想教育上。诵读古诗文,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同类阅读等。如诵读送别诗时,可将《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等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找出相同点、不同点,细细分析,加以区别,从而掌握这一类诗的特点。再如诵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不仅要学习他崇高的民族气节,悲壮血性的精神,更应该联系历史,找出和他一样的英雄人物,对他们的事迹加以研究讨论。使学生从中也得到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从而也就向更深层次发展了。诵读古诗文后,还可以让学生对古诗文
进行一些有益的活动,写读后感写体会,用对联概括或名言警句来提炼主题等。
三、感知悟情,挖掘诵读潜能
在古诗文诵读中,小学生的潜能非常易于被激发。诵读后,他们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谈出各自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了诵读效率。
(一)以情找线索,加强记忆的条理性。在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诗文的线索,加强记忆的条理性。
如陆游的《示儿》,这是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10)除夕前夜,作者临终前留下来的最后一首绝笔诗。从他两岁时北宋灭亡,到他85岁即将去世,北方大好河山始终没能收复。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后,万事皆空,个人生死早以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统一。80多年来,驱除敌虏、统一河山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动摇过。所以在他临终前,仍然叮嘱孩子们,将来这一天到来时,一定不要忘记祭祀他的亡灵,把这胜利的喜讯告诉他。教师通过质朴自然地分析,沉痛真挚地诵读,展示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人生壮怀,加强了学生记忆的条理性。再如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选取了这些过新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面,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诵读时,教师可以“春节的由来”为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理清了诗歌线索及材料的内在逻辑联系,诵读起来轻松、愉快,印象深刻。
(二)以情找“支撑点”,提高诵读效果。儿童在诵读的过程中,最初的记忆形态表现为原始的直接的“自然记忆”,以后随着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才转变为利用某些“媒介”的“文化性记忆”。这里说的“媒介”即是记忆的“支撑点”——重点词,它可以提高诵的效果。
如朱熹的《春日》就是抓住“新”字作为“支撑点”: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由“寻”而“识”,步步深化,而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这是一首有哲理的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就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学生便听懂、读透了。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1068年,作者从江宁家中出发,乘船由长江水路进京任职。船过京口时,与好友宝觉和尚会面,留宿了一夜。然后横渡长江,停船在瓜洲。隔江相望,朋友就在对岸,禁不住生出一股依依惜别之情。而位于江宁的家,因为隔着几重山也看不见了,这更涌起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这时候正是初春时节,春风吹拂,放眼江南到处是一片绿色。作者多么希望能早日摆脱政事,重新回到宁静闲适的家园。全诗抓住“绿”字展开分析,“绿”字不但充满了色彩感,而且这种色彩感又包含了动感,使这首诗的生动性增加了不少。分析中又顺便向学生讲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是作者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的,它成为精心修改诗作的一段佳话。这样找准“支撑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背诵的效果。
(三)以情激情促读,体验诵读的愉悦。诵读必须通过出声的朗读,再加上手抄,那么视觉、听觉、运动觉多种感觉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较多的同一意义痕迹,从而加深记忆的效果。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中写到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教师可以重点和学生一起探究——诗人在枫桥夜泊的时候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尤其后两句,请学生想象动静结合的意境: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从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让学生欣赏到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学生在诵读中始终以饱满的热情高声朗读,加深记忆。
(四)以情尝试回忆,调节诵读的兴趣。课前把诗文输入电脑或准备好教学光盘,在学生诵
读的时候可以在反复识记的过程中插入重现的方法进行。遇到背不下去了,打开电脑就像翻开书一样看看,易错的地方用红字出现,非常显眼,一目了然,只要插入重现,既调节诵读的兴趣又对难背或容易背错的地方作重点突破,记忆深刻。
实践证明,古典诗文中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深邃的蕴意,常使诗文言已尽而意无穷。如果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阅读,尽情吟诵,就会产生很多超越文本的阅读新意,就会有许多的不经意不期而至,产生“无意于佳而佳”的效果。
第三篇:古诗文阅读方法浅议
古诗文阅读方法浅议
背诵优秀诗文,尤其是古诗文,对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开展古诗文阅读呢?我想从以下几点谈谈其方法:
一、自主选择 确定篇目
传统的诗文阅读是单向的强迫,为了崇高的读书目的,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读《教学大纲》要求阅读的诗文,而学生希望的是有选择的阅读。为了达到阅读的真正效果,应让学生自主参与诗文篇目的选取工作。首先,让学生通读《课程标准》推出的70篇古诗文,让他们从中确定想要阅读的篇目;其次,由教师推荐自己认为最值得阅读的诗文篇目;再次,由学生根据本人的兴趣爱好、阅读水平、理解能力,自荐最喜欢阅读的诗文。这样,《课程标准》、教师、学生三者互相合作,推选篇目。最终的确定权仍在于学生本人,这有助于调动学生诗文阅读的积极性。
二、课内课外结合 拓展阅读兴趣
如何进行课内课外结合,拓展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其策略有:1.同一作者的作品联系。《静夜思》是李白写的,他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由此可拓展学生去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篇。2.相同主题联系。《静夜思》的主题是写离乡背井的人思念故乡之情。由此可延伸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郊的《游子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诗篇。3.相似景物联系。如古诗文中,描写春雨、寄托思念之情的诗篇很多,如杜牧的《江南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可以同时学习。这样,以某个方面为纽带,以点带面,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能培养学生古诗文阅读的兴趣。
三、课外延伸 促进发展
《课程标准》一个新的理念,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诗文阅读范围可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化媒体进行有效地拓宽。学校可开辟“读书时间”,“阅读讲座”等专栏,有选择、定期地播放一些诗文内容,也可推荐中央或省台有关电视节目,甚至可以上网查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更快、更新地了解信息,增加学生的阅读空间,使学生易学、乐学古诗文。
第四篇:解读温总理引述古诗文
解读与引申温家宝总理3月记者会引述的古诗文
1.“行百里者半九十”
原话:‚今后几年,道路依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
解释: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引申:
【1】认定目标,坚持不懈,是对理想的执著,是不到长城不止步的豪迈。坚持不懈的精神,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的追求。许多伟人正是因为他们坚持不懈,为着远大的目标努力奋斗,才被人们赞颂的。
【2】无论做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当困难绊住你的成功脚步的时候,当挫折压得你喘不过气的时候,不要退缩,不要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原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 出处:战国屈原《离骚》
解释: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后悔。
引申:
【1】只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2】胡锦涛同志说:“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国家公务员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理想,以奉献社会为人生价值。公务员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执政意识,执政素质和执政能力。如果理想信念出现偏差,必然带来思想上的蜕变,精神上的空虚,道德的堕落,甚至走入犯罪的深渊。”
3.“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原话:‚中国有一句古语:‘人或加讪,心无疵兮’。但毕竟你还给了我一个澄清真相的机会,因此,我首先应该感谢你。‛
出处:唐朝刘禹锡《子刘子传》。解释: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
引申:
【1】所谓宽容,就是宽恕能容人。宽容是一种大度、一种涵养。法国作家雨果说:‚世界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说:‚如果我们的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宏的博爱、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品德,那么我人瓣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国家公务员要努力改造世界观,培养宽广胸襟,塑造高尚无私的人格魅力。
【2】公务员要做到胸怀宽阔、与人为善、宽容待人。在工作中,要始终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在工作失误时,要主动承担责任,多做自我批评;即使主要责任是同事,也要多做安慰、鼓励,多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理解对方。在自己受委屈、被误会时,要求同存异,2 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委曲求全以德报怨。在对方有意冒犯自己时,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3】宽容不是放弃原则搞‚中庸之道‛、‚一团和气‛,宽容必须掌握一定的度。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一定要讲原则。
4.“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
原话:‚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走向,因时而动,就是说‘
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
出处:易传中的《彖传》。
解释:该静止的时候,必须要静止;该行动的时候,必须要行动。不论是静止,还是行动,都“要掌握好时机。
引申:
【1】审慎是人生不可缺乏的重要品质之一。审慎,指做事为人考虑全面、计划周密。这就要我们三思而后行,保持一种冷静沉着、泰然自诺的人格和思维严谨、处事有条理的风格。
【2】每一个人在工作中,都必须做到审时度势。该行动时,必须立即行动,全力以赴地完成任务;该静止的时候,必须静止。一定要做到令行禁止。
【3】令行禁止,必须严格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凡事必须“三思而后行”。古人说:“思者虑远,远虑者安,无虑者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些至理名言都很有道理。作为公务员,还是要低调、务实,要努力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
5.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原话:‚我知道商签协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正因为我们是兄弟,‘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解释:即使有些小矛盾,仍然是至亲的亲人。
引申:
【1】我们要把团结作为一种素质,对公务员来说,团结是很强的党性原则,很好的大局观念,很高的精神境界。团结就是沟通,团结就是体谅,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凝聚力,团结是干好工作的重要保证。公务员必须以团结为重,以工作为重。
【2】同事之间必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同事之间最需要的是理解,遇到矛盾时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样胸怀就开阔了,心里就豁亮了。如果我们有了“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容人之异、容人之短,彼此之间就能和谐相处,就能推进事业的蓬勃发展。
【3】与同事增强团结,必须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少看别人的不足,做到谦虚谨慎。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对别人的批评,要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和开阔胸怀、闻过则喜的心态,乐于倾听、学会倾听。
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原话:“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们应该以这样高度来把握两国关系。奥巴马总统入主白宫以后,中美关系有个良好的开端。”
出处:宋 王安石《登飞来峰》
解释: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的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引申:
【1】做人要靠自信。自信,是指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相信自己有信心、有能力取得成功。没有自信,人生便失去成功的可能性。许多失败者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不自信,无所作为,听天由命,心灵脆弱。
【2】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关键在于态度,在于是否有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3】面对困难、挫折,首先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其次,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4】站得高、看得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国家公务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扎实了,各方面知识丰富了,政治鉴别力提高了,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全面认识和把握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应对各种新的挑战,化解各类矛盾。
第五篇:中国经典古诗文小结
作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者,怎能不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5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论语•微子)
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6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
6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6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6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7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7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乾)
7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上)
7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7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7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7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7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79、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8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8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卜居)
8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84、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8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8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8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8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9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9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9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9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9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9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9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9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9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9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10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101、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
102、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孙子兵法•九地)
10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0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10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论积贮疏)
10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10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108、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下)
10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110、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11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112、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113、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战国策•秦策)
114、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战国策•赵策)
11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燕策)
116、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国策•齐策)
117、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
11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11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越春秋)
12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12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22、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12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124、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12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2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127、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12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12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