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现代音乐 传承民族文明

时间:2019-05-12 15:2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感悟现代音乐 传承民族文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感悟现代音乐 传承民族文明》。

第一篇:感悟现代音乐 传承民族文明

感悟现代音乐 传承民族文明

音乐作为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比拟的独特功能。它跨越时间,贯通古今;跨越空间,传承文明。叠加于音乐上的这多重“跨越”,在2008年4月举行的名为“中韩作曲家作品交流”的音乐会现场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本次中韩作曲家交流活动的重头戏是首都师范大学四位中国作曲家与TACM作曲家音乐联盟的三位韩国作曲家的现代作品交流音乐会。音乐会演出曲目都是中韩两国作曲家的新作。聆听这场音乐会,使人感受到这些作品不仅吸收了本民族传统音乐的精华,还大胆使用了多种现代音乐元素。贯注在音乐中的是节奏、节拍、旋律形态的多样变化,及在探索新音响方面的诸多创造成果。两国作曲家运用各具特色的音乐语言,在倾诉内心思绪的过程中,诠释出当代作曲家对现代音乐的理解,其所传达出的创作激情与灵感,映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体现了中韩现代音乐创作的独具魅力。

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中国现代音乐作品

音乐会上,中国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表达出浓浓的中国情结,又不失现代的音乐元素,是古老音韵与现代技巧的完美结合。尹铁良教授的《辞章四阕》,是为竹笛、琵琶、二胡、扬琴等中华民族乐器而作的一首民族室内乐。作品由相互联结的四部分组成:《沁园春――春之思》、《十六字令七叠――夏之舞》、《如梦令――秋之梦》、《清平乐――冬之夜》,名为“四阕”。从标题可以看出,每一部分分别借用不同的传统词牌,表现春、夏、秋、冬四季。作曲家以诗词的格律描述四季,又将不同季节的景致与音乐的不同音响色调巧妙糅合。从作曲手法来看,以《十六字令七叠――夏之舞》为例,作者巧妙地以音符与词牌字符进行和应,用十六个音符构成的固定乐句与十六字令中的字符对应;又以这样的七个乐句对应词牌中的七个诗句,名为七叠。以此创造将传统词牌的“十六字令七叠”与音乐创作进行巧妙融合。此外,在作品构思的许多细微末节之处无不体现出作曲家细致精巧的构思。如运用休止符与大跨度跳跃的旋律音程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词牌的格式;卡农手法的运用,使乐句重叠得错落有致,形象地展现了“夏之舞”的热烈与梦幻。还有第四部分《清平乐――冬之夜》中,也有明显的词牌韵律效果。而在第一部分《沁园春――春之思》和第三部分《如梦令――秋之梦》中,则将词牌的句式结构在多声音乐织体的各个层次中进行布局,使音乐整体形成了一个具有表现力的音响时空,作曲家在其中还运用新颖别致的音色搭配表现出了春天和秋天如思如梦的意境。

张大龙教授的室内乐作品《探戈――为七件乐器及打击乐而作》是应瑞士新音乐团委约,于2007年创作完成并于同年由瑞士新音乐团进行世界巡演,在国内先后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新音乐节以及中韩作曲家现代音乐会上演出,获得好评。笔者认为作品以其非凡的创造力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特色好似“突兀的悬崖,直截了当地呈现出奇强的力量。它冷热并重――这正是节奏突出的擅长之一”。由小军鼓演绎的探戈节奏配合钢琴的固定音型贯穿全曲,使得音型饱满并富有节奏感。钢琴音色的固定音型从横向上看是统一、简洁、协和的二声部单旋律,但纵向上却构成增

四、减

五、小

二、大二等各种具有一定尖锐性的音程,双声部旋律架构将现代感和表现力完美统一,这也是全曲匠心独具之处。作曲家以长笛、双簧管、黑管等不同音色的各种组合使探戈节奏型在不同声部、以不同音色层叠出现。其中双簧管还多次运用了现代吹奏技术,由哨片单独演奏的音色如同柳叶吹出的声音,像是在寻找童年的回忆,有很强的中国写意色彩,从而使得这部在形式上更多地运用外来元素的作品,不经意间营造出富有中国意境的音响空间。弦乐部分将探戈节奏进行了富有效果的拉伸,无论节奏还是旋律都与其他声部形成对比,从而富于技巧地填补了探戈节奏形成的声部空档,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充实和支撑声部的作用。此外,作曲家在乐曲的开始与结束处运用沙球演奏呈示探戈节奏音型,在获得首尾呼应效果的同时,音效上也有淡入淡出的效果。

周雪石教授的《山韵》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慢板:由音色低沉的古琴和埙联合演奏,并以突强突弱的有序结合引导全曲,渲染出神秘的音响色彩。随着女高音的加入,音响趋于明亮。主题旋律速度较慢,梆笛、曲笛等乐器的快速流动音型穿插其中,赋予音乐以“紧拉慢唱”的艺术效果。第二部分快板:围绕古琴演绎的固定旋律展开发展,木鱼、颤音琴、马林巴联合演奏的节奏型作为支撑乐曲的重要基础,音乐在渐趋热烈的氛围中趋向高潮,继而以一声强奏引出女高音,乐曲进入短小尾声,埙的古朴深沉音色与乐曲首部遥相呼应,在悠远、神秘的色彩中趋向结束,突然,全体乐器强奏两小节,作曲家以这个突如其来的“点睛”之笔为乐曲划上结束的句号,也为听众留下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

青年教师胡艺芳博士为箫、二胡、琵琶、筝等而作的民族室内乐作品《菩萨蛮》,运用复调手法将二声部、三声部和四声部连缀递进发展,构成整曲的阶梯式发展。在第二部分的发展中,两个对比主题在四种乐器中两两搭配,声部逐层加厚,最后又引入第一部分材料再现结束,是一首富有特色的现代复调小品。

融合现代创作技巧的韩国音乐作品

《鸟打铃》是韩国作曲家李镇宇由一首韩国民谣有感而发创作的。乐曲中不同乐器精巧地将一些看似零散的旋律片段联结一体,在片段的旋律中又隐含着韩国传统民谣的音调,从而构成乐曲的主要旋律,由此看出韩国作曲家严谨而扎实的作曲技术功力,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将本国民族音乐的精髓已经深化到作品之中。

女作曲家陈圭英的《归乡》为卢森堡交响乐团的委约之作,2007年7月在卢森堡首演。这首作品取材于哈里?海涅的诗,其创作体现了韩国音乐创作的传统,又以时隐时现的小军鼓节奏型贯穿全曲,鲜明地融合了西方的音乐元素。作曲家综合东西合璧的艺术素材与手法赋予了乐曲优美的内涵,烘托出海涅诗歌的意境。

禹东熙为大提琴而作的《SORI》,更多地使用了现代作曲手法,多变的节奏、艰深的技巧对大提琴的演奏提出了挑战,对这门乐器的音乐表现力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挖掘,其散板式的长线条旋律吟唱,将听众引入了一个充满冥想的音响空间,作曲家旨在以此挖掘人性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

中韩作曲家音乐交流活动带来的两点启示

这场音乐会由来自两个不同国度的作曲家共同演绎,两国作曲家共有的东方文化传统,使这场音乐会具有古老的亚洲文化乐韵,同时,作为当代音乐家,两国作曲家在旋律、和声、调性、织体、曲式和节奏等方面又充分展现了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创新和突破。聆听这场音乐会,主要带给我们两点启示。

第一,这次中韩作曲交流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当前世界文化趋于多元化发展的重大变革的环境中,两国当代作曲家们在时代的呼唤中,将古老的东方文明与现代的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创作出新体裁、新风格、新品种的现代音乐作品。其所显现的多方面拓展和颇具价值的创新,对丰富和发展当代音乐创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以自己的创作给器乐演奏提出了许多精巧演绎的课题;此外,蕴涵于作品中的创作思想和个性追求,都呈现出了独特的锐气和活力。这些对于现代音乐创作与研究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第二,这次中韩作曲交流活动也为我国的作曲教学带来诸多启示。二十世纪的音乐发展中,前所未有地涌现出诸如新维也纳乐派自由无调性、十二音序列及其后的全序列,兴德米特的作曲体系,巴托克的轴心体系及黄金标界方法,简约派的写作方法,艾伦?福特的音级集合体系等一系列新方法、新理论。然而,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无限丰富的创作理念与技术体系产生于特定的条件下,是音乐发展到当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的一种风貌,它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孤独者”,而应该也必然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一个新事物。以张大龙教授的《探戈》为例,作曲家本着现实主义的作曲理念将古老的探戈节奏加以新的注解,听众从中既可领略到传统经典的美妙,又能为新的音响、新的色彩而感动,从而真切地理解了“继承一创新”的本质内涵。我们历来强调作曲教育要“注重基本训练,加强通识教育,贯彻因材施教,提倡多元发展”,在掌握经典的基础上,打开视野,努力培养出带有前瞻性的艺术眼光、思维开放的新一代作曲人才。聆听本次音乐会使我们感受到,作曲家们不仅对西方作曲技术能够娴熟地掌握,同时,对作曲艺术发展进程中具有影响的作曲知识体系也能够全面完整地洞察与运用,从而获得了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的无限可能性和丰富性。这些无疑是我国当今作曲领域在培养后继人才的教育工程中所特别值得借鉴和应从中获得深刻启示的。

中韩作曲家通过此次新作品的交流活动,把自己优秀的传统和现代音乐作品介绍给了对方,也成为当代世界音乐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有利于传承和繁荣中韩两国的民族音乐,另一方面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中韩现代音乐发展进程的窗口。

李刚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 于庆新

第二篇:传承民族文明行为美德建议书

传承民族文明行为美德建议书

传承民族文明行为美德建议书1

亲爱的同学们:

教室是我们求知的殿堂,宿舍是我们生活的圣地,操场是我们健身的乐园。我们在这方土地上学习生活,我们在这片绿荫下快乐成长。然而,在我们这个草地茵茵、环境优美、歌声萦绕、书声琅琅,充满着生机、充满着希望的校园里,一些不文明行为正浊蚀着我们美丽的校园,正污染着我们纯洁的心灵!那些随手丢弃的废纸和零食袋,在校园中肆意飞舞;那些脱口而出的脏话不时在我们的耳边回荡。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小)学生,我们是先进文化的继承人,我们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讲究卫生,是我们的义务;保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爱我校园,是我们的美德。为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学习,我们需要一个优美、和谐、温馨、干净、有序的校园环境,而这个美好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去营造。为此,学校建议同学们做到如下几点:

1、诚实做人、信守承诺,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公共秩序,养成文明的习惯,主动告别陋习。

2、心怀感恩,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热心公益。

3、团结友爱、宽以待人、语言文明、举止优雅。避免与他人发生不文明争执,要从大处着眼,不因小事斤斤计较,共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做一个友好亲善的文明学生,共建和谐校园。

4、衣着得体、举止大方;讲究卫生、爱护公物。不随手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校园乱涂乱画,认真搞好教室与宿舍内务整理,不破坏校园内的一切公共设备设施。

5、勤俭节约,珍惜水电,爱惜粮食。

6、勤学好问、力争上游,树立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辱观,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行为不仅仅代表个人,还代表着班级和学校的文明形象,我们要以构建校园的和谐文明为己任。

7、拒绝毒品,远离烟酒、赌博、盗窃、早恋等不良现象;利用网络文明上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同学们,高尚的品德,文明的言行,是每个当代学生必备的素质,营造健康、文明、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彻底改掉生活陋习,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做文明学生,为提升我们胜利学校的形象,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争做贡献!

传承民族文明行为美德建议书2

亲爱的同学们:

十月份我们少大队的教育主题是告别不文明行为,做文明少年。我们的学校,环境优美,这里充满了生气,充满了希望。但从同学们最近在文明行为习惯上进行的调查看出,乱扔纸屑和随意丢弃零食袋时有发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大有人在,言语不文明,出口成脏,随处可听……不文明的行为正蚕食着我们丰富而纯洁的校园文化,正污染着我们美丽而纯洁的心灵。学校是我家,爱护靠大家。为了使我们能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我们需要一个优美清净、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我们是学校的`主人,理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告别不文明行为。为此,少大队向全校同学发出建议:

1、爱护公共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不乱倒垃圾,不在墙面、桌面乱涂、乱画、乱刻,不损坏花草树木。

2、举止文明,言行得当。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不说脏话、谎话,不打架斗殴。

3、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友爱同学。

4、爱护公共财物,不人为损坏课桌,拒绝“课桌文化”。

5、自觉维护公共利益,不在教室吃零食。

6、遵守纪律,不迟到、早退,休息时间不在教室内喧哗。

7、讲究个人卫生、仪表整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8、增强安全意识,不攀爬围墙,不骑自行车上学,不带管制刀具到校,不做危险的游戏。

9、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公约,积极宣传好人好事,勇于纠正不文明行为。

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文明行为,树立文明形象,让我们用行动谱写文明之歌,与文明同行。

传承民族文明行为美德建议书3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当我们在清晨的曙光中置身在校园,整洁优美的环境令我们身心舒畅;当我们投入到一天的学习中,认真执著的劲头令我们信心百倍;当我们向同学送上祝福和帮助,内心的幸福、温暖令我们感动;在xx大学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我们要“讲诚信、扬正气、守纪律”,做文明的主人。

文明是人类精神不灭的火种,是中华民族传承的美德,但是,在我们的校园里,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现象,我们很遗憾的看到有一些同学,和老师顶撞,不尊重教师;随口说脏话、骂人;破坏校内公共设施和设备;在教室、走廊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吵闹;随意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等杂物;在桌椅、教室墙壁上乱涂乱画;在教室走廊故意拥挤,堵塞交通;厌学恶劳,抄作业,考试作弊;在课堂上随意说话、睡觉、不遵守课堂纪律;在校内见到来访的客人不理睬、不问好??以上种种陋习和行为,不仅有悖于高校学生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而且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更破坏了我们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

现今社会人们迷失了本性,不良风气蔓延在每一个角落,一些不良的行为屡屡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内,与文明教育相悖的不良行为正在侵袭和影响着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我们应该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素质,杜绝不良风气,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的基础上,重建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文明和良好的'素质。

同学们,我们需要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秩序井然的校园环境。我们是学校的主人,理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美好校园而做出我们的努力。为了能更好的发扬“讲诚信、扬正气、守纪律”的文明之风。在此,我们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建议:

1、爱护公共卫生环境,不乱扔废弃物,不损坏花草树木;爱护教学环境,不人为损坏桌椅,拒绝“课桌文化”;爱护宿舍环境,注重宿舍清洁卫生,按时保洁,不在宿舍养宠物;爱护整体校园环境,争做校园卫士,让我们随时随地捡起身边的垃圾,让校园24小时保持整洁、美丽。

2、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互相帮助,真诚待人。男女同学自尊自爱,不在公共场合做有违大学生文明规范的事情。

3、尊重课堂,不在教学区抽烟、喝酒、大声喧哗,不带早餐、零食进教学区。

4、合理利用时间,上课认真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认真完成作业,考试不舞弊,科学上网,文明上网,杜绝痴迷网络。

5、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说粗话、脏话,提倡用敬语。不骂人、打架,态度和蔼,友爱同学,尊敬师长,孝敬父母。

6、举止文明、情绪健康,不抽烟、不饮酒,不玩扑克、不参与赌博、斗殴。远离毒品和邪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7、讲究卫生、保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在教室、走廊和操场乱扔垃圾,不毁坏花草树木。

8、以校为家,爱护学校公共设施,不乱涂抹、乱刻画,不损坏公物,节约用水用电。学生团体、组织按规定方式和地点粘贴通知、海报。

9、遵守交通规则,不抢过马路,不骑车带人。自行车摆放整齐,进出校门推车慢行。

10、遵守公共秩序,乘坐公共车辆按顺序上车,不争抢座位,主动给老、幼、病、残、孕及师长让座、让路,不在公共场所喧哗、起哄。

11、仪表端庄,着装朴素整洁,不穿奇装异服,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仪容大方,男、女生正确交往。

12、积极参加各项有益活动,用我们的行动去感染每一个同学都争做文明人,争做优秀大学生。每天给大家一个微笑,一个祝福,让爱永驻心间,让文明之花开放校园。

同学们,举手投足,音容笑颜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修养,文明礼仪是我们应该具有的基础素养,是我们成人成才的首要条件。千学万学学做人,只有先学会做人,这样我们才能传承华夏美德,用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新的挑战。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同不良风气作斗争。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情做起,遵守公德,崇尚文明,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同努力。

让文明不再是纯粹的理念,而是每个学生的自觉言行;让文明不再是外在强加的约束,而是内化的集体自律;让文明永驻心间,让文明之花开满我们xx大学整个校园!

建议人:x

20x年x月x日

传承民族文明行为美德建议书4

同学们:

中华民族素来是文明礼仪之邦,温文儒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是华夏儿女代代相传的美德。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校园是我们的家,我们是学校的主人,创建文明平安校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告别不文明行为,理应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人人争做文明守纪的中学生,学校团委建议:

一、端庄仪容仪表:

我们是学生,穿着打扮应符合中学生的身份:

1、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发型不宜太成人化

2、穿戴整洁、朴素大方3、坐、立、行走的姿势合乎年龄特点。

二、文明行为举止:

1、使用文明用语,见到师长、来宾主动问好。

2、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追逐打闹

3、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

4、不破坏公物

5、不私自出校门,不爬墙

6、不随地大小便

7、不乱泼水,不浪费水

8、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放入垃圾桶

9、男女同学之间正常、大方地交往

10、讲究诚信;文明就餐,不外出买饭、吃垃圾食品。这一点一滴都在显示你作为一个现代文明中学生的素质,你会为你的文明行为而感到自豪,同样也让老师和同学为你而骄傲!

三、提升道德水平:

1、感恩之心:爱你的父母、爱你的老师、爱你的同学、爱你周围所有的人,每个人同时也要学会善待别人对你的关爱,不辜负关心爱护你的家长、老师,让文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给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2、集体荣誉感:爱集体、关心集体,能自觉地为集体尽义务、做贡献、争荣誉。在为集体服务的过程中,能产生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获得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和成就感。

四、陶冶生活情操:

1、不买、看、传不健康的书籍、不上不良网站

2、不传唱不健康歌曲

3、要利用假期、课余时间广泛阅读中外名著、有益的'影视作品

4、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学校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及学校政教处、团委等部门举办的其它各项活动等,不断丰富知识面、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但是,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就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同学们,让我们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文明高雅的形象展现在全校师生面前;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原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自查自纠,找出身边的不文明言行并加以改正,让文明之花开满校园的每个角落!

建议人:xx

时间:xx年x月x日

传承民族文明行为美德建议书5

各位老师、同学们: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国民的素质,一个学校的.文明程度取决于我们每位同学。走进校门,代表班级;走出校门,代表学校。甚至代表着未来祖国的形象,道德和文明不是一个空洞、抽象的词语,它体现在我们点滴的具体言行,在此,我们向每一个学生发出建议:

一、语言文明、规范,不说脏话、粗话,不谈论不健康的话题。

二、爱护环境卫生,不乱扔纸屑废物,自觉维护教室和宿舍卫生。

三、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互相帮助。不打架,不漫骂老师和同学。

四、勤奋好学,上课不开小差,认真完成各科作业。

五、不吸烟、不喝酒,不看不健康的书籍。

六.人人争做好人好事,敢于制止与检举不文明的行为。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做一个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品德高尚的学生;做一个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学生。

建议人:xx

时间:xx年x月x日

第三篇:感悟 传承

时至今日,我们的井冈山之行也接近尾声了。在此期间,我们演练过三湾改编,学习过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史,瞻仰过革命英烈,登上过五龙潭,也重走了挑梁小道,我们在一起同吃同住共奋斗,一起吃苦,一起欢笑,一起成长,一起走过这段美好的青春年华。

我们在今天上午军训演练中坚持到底,中午红军餐各自贡献力量,下午在频繁出现在毛主席笔下的黄洋界重走挑粮小道又再一次考验了大家的体力和耐力,虽然很辛苦,甚至很心酸,但这都不是我想要强调的重点。我最想要表达的还是对今天晚上的学员论坛尤其是党代表寄语的一些感悟。

不得不承认,学员们的分享与交流都非常的精彩,每个人对感悟与传承这些字眼儿都有着自己独到并且非常深刻的见解,但是到最后,陈老师在进行总结知识,却突然问起了大家来井冈山的初衷,大家也给出了相似的答案,想要艰苦奋斗等等,陈老师给出了他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他们是要帮助大家去重温历史,同时也很巧妙地破解了同学们的质疑与怨气。是啊,陈老师说的很多,如果真的让我们住草屋,吃红米,同学们的第一反应肯定不是觉得这就是艰苦朴素的外在表现,而是会抱怨;同样的,如果真的给大家都真枪实弹的训练,大家的最先感受肯定也不是要报效祖国而只是新鲜甚至说只是好玩儿。所以基地这么做肯定是有它自己的道理的。后来陈代表又举了很多例子,我从党代表的言语之间深深领悟到了一个词语,叫做“换位思考”,如果把我们摆在那个位子,我们又会怎么做。我个人非常喜欢他的一句话,为什么生活会像你想象的那般糟糕,那是因为你用错了两样东西,放大镜和缩小镜。我们把阴暗面无限放大而将美好的一面无限缩小了。

第四篇:感悟中国现代音乐的真谛

上海是我国最早的现代音乐文化发源地,中国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就从这里开始。自20世纪初期以来,中国早期许多著名教育家、音乐家,如蔡元培、李叔同、萧友梅、聂耳、冼星海、黄自、贺绿汀、丁善德等老前辈,他们都在这里留下了开创中国音乐道路的辛勤汗水和足迹,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综观中国现代音乐的历史,中国的现代音乐发展也就是沿着这一历史的轨迹,在不断向前发展和不断地创新。在当前世界文化趋于多元化发展的重大变革的环境下,中国的作曲家们在时代的呼唤中,将古老的中国文化与现代的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创作出了各种新体裁、新风格、新品种的现代音乐作品,他们同样为中国的现代音乐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中国的现代音乐由于历史的各方面复杂原因,起步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因此,在当代中国现代音乐的创作领域里,特别是交响音乐的创作还需要得到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与重视。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的音乐创作领域里不断地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作曲家们在具体的创作实践当中,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到音乐的表现手段上,从写作的艺术观念到创作技法上,出现了全方位的“跃动”和“追寻”。无论是音乐创作中的个性和思想,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锐气和活力。作曲家们在创作中的想象力和音乐思维的空间方面,不断地在迅速地拓展和创新,并伴随着世界大文化的主潮,在现代音乐创作的领域里激起跌宕的回响。本次“论坛”中的“交响音乐会”于4月7日晚在上海大歌剧院上演,由上海广播交响乐团现场演出交响音乐新作品7部。从这些新作品所展示的相关内容上来看,它们在音乐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上各有不同,具有相应的思想深度和创作个性,并且在艺术的追求上富有浓郁的情趣和新意。香港作曲家曾叶发(香港文化界联席会议主席)创作的《一调子》,是通过作者对中国广东音乐的表层印象和风格的体验,借用广东音乐基本的特性素材创作而成。乐曲以单一性的主题旋律思维作为全曲的主干乐思发展脉络,并且运用“主调多声”的特殊处理方式,以加花变奏的特点进行各个声部之间的组合与调配。作者真正的创作个性是以后现代音乐的创作思维方式,运用“非功能调性”的特殊思维处理方法统摄整体音乐的发展,而传统性的广东音乐并没有任何的突显。正如作者说:“这里并不表示这首乐曲在于模仿广东音乐的调性旋律风格,与广东音乐的传统实‘风马牛不相及’,但听众不妨尝试比较两者的关系。”乐曲通过富有特色的配器方式构筑出交响音乐的独特音响造型,为了体现旋律的自由引申和内在的进行,主导乐思提供了最大的动力性发展。这是作品的主要环节。和声的运用是以主题乐思的发展需要,进行相关点缀性的特殊处理和安排。而在线条性的旋法过程中,由对位性的复合性乐思进行组合,使音乐的发展具有更加深刻的表现力。在整体的乐思发展中,作者以旋律的各种变化来显示出作品的音乐个性,但是,所有的旋律在发展中已被各种新的乐思所掩饰。各种乐器的结合,在音色上的点缀是相应的、有趣的表现,使音乐本体的表现力富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部作品是在上海首演,在本次音乐论坛中引人注目。主要原因是香港回归后,香港地区的现代音乐和交响音乐创作的发展现状,人们还了解得不多。通过这次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交响音乐作品,使人们对香港地区的现代音乐创作能够有所了解,而《一调子》这部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香港当前现代音乐创作的一个基本概况。王强(原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现移居香港)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零号》,在这次音乐会中演奏了其中的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由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郑维民担任小提琴独奏。作品的创作主导因素是从小提琴乐器本身的e、a、d、g四条琴弦引出,通过对小提琴音色上的调配和对演奏技巧上的进一步挖掘,使音乐在三种不同的速度和力度上形成强烈的对比。由于“交响音乐会”的时间限制,原来拟定的第一乐章没有演奏,实为遗憾。但是,后面的两个乐章从音乐的总体风格上,已经能够表明作曲家所要表达的完整音乐创作思想。特别是第三乐章的主题构筑,作者把握住了乐思的主导内核,整体音乐的发展与第二乐章的慢板形成呼应的密切联系。在创作的手法表现上,传统的写作因素富有“浪漫主义”的浓郁气息,从写作的技法上已经融入了现代作曲的相关手法和特征,从而使作品充满了新意。最为突出的是作者在乐思的整体发展中,注重民族音乐的风格特色。同时,也赋予了作品个性化的体现。从更深的层面上来看,作曲家所要表现的是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生哲学思想,也包含着作者在创作思维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作曲家吕其明(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创作的交响乐《龙华祭》,是纪念在中国革命时期的解放战争中,在上海战役中英勇牺牲的7000多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作曲家为了追思这些祖国的英雄,以内心的真挚情感和深刻的思念之情,用清醇朴实的音符,讴歌了故去的烈士们。这部作品曾经获得2001年中国音乐“金钟奖”。该作品以传统技法写作而成,旋律的气息非常宽展和平稳,在构思上以凝重的主题思维特征展现。主导乐思始终贯穿在整体乐曲的进行之中。通过单一性的线性乐思发展,融入多层面的乐思交织,使乐曲的表现富有张力。该作品在这次以现代音乐为主题的活动中,其创作手法是完全传统思维化的,在以现代音乐为主体的“交响音乐会”中同台演出,同样是显得非常融合,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这说明了音乐的本质是为了表达音乐的主题思想内容。因此,无论是传统与现代,都离不开最基本的“主题”思想内容的表达。杨立青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创作的中胡与交响乐队《荒漠暮色》,这部作品是应日本“丝路的回响”执行委员会的委约,创作于1998年。全曲演奏时间为14分左右。作曲家采用了中胡“协奏曲”性的特殊表现形式创作而成。从中胡的独特使用与其特殊的乐器音色上来看,中胡的音乐主要是从人的内心世界去表现更多的思想意境。而乐队与各个声部之间的乐思处理,是以不同色彩的音色对比和非常清晰的多种叠置组合而构成,并以浓烈的和声与交织的复调融合在一起,构筑了一幅夕阳映射下的大自然绝美壮观的风蚀地貌图画。管弦乐队总体配器的技术处理上,显示出了作者高超的配器技术与极尽完美的音色造型调配,并在乐思的不断运动中,呈现出了一种疏、密、浓、淡的线条性起伏,经过多种层面上的乐思对比,形成了异常鲜明的色彩性音响效果,营造出了一种海市蜃楼、情景交融的美妙艺术境界。作曲家在写作手法上使用了九个音的音阶。整体创作的风格上,表现出了一种光和色的大写意。在乐思的发展上,借用由中胡演奏的两次中国古琴曲《梅花三弄》开始的主题素材,将基本的音乐主题与《梅花三弄》的主题相互交融,通过核心音乐语汇进行有序的发展与建构,形成一种主导乐思的动力性展开。在旋法上主要是以五度、小二度、三全音作为基本的声部线条进行呈示和衍展,和声的构筑也从此派生而出。整体作品结构的构思是比较自由的形式,不套用任何的曲式结构。从作品的表现内容上,作者主要体现了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意和一望无际的沙漠在暮色中色彩斑斓、变化无穷的意境,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意。秦文琛(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创作的大型交响乐队作品《际之响》,是获得2001年德国管弦乐作曲大赛第一名的作品,在此次活动中是公开首演,也是人们所期待和关注的新作品。该作品以一个重要的音“h”贯穿发展在整体的音乐之中,“h”是德语发音中的“b”,因此,作者是以“b”音为主导线索进行乐思的各种组合和变化的。同时“h”字母也是佛教《六字箴言》第一个字的第一个字母,所以,作曲家精心设计的“h”音,也同时表明了音乐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内容。作者说:“璀璨、神秘、古朴和力量是西藏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乐曲《际之响》吸收了某些西藏音乐的因素,并通过乐队剧场效果和微分音处理,旨在将整个剧场作为空间,来构建特别的声响,以此来表达作者对西藏的强烈感受。”这部作品通过纯技法音乐的运动形态,由音乐运动过程中的结构张力和节奏上的动力以及音色上的变化对比,表现了一种在音响造型上进行高度抽象的交响艺术思维方式。在乐思的发展过程中,以微分音及色块的交织使用为基本特色,注重乐音运动过程中的色彩性与和声性的细致变化,强调两组打击乐与整体交响乐队之间交响化的立体音响造型。该作品从全新的创作构思角度,给人们带来了世界交响音乐创作领域里新的学术信息,同时,这部作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窗口,它可以作为我们目前了解世界交响音乐创作领域里的发展状况。蒋安庆(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创作的《虚拟爱情》,是为管弦乐队而作。作者通过当代世界互联网中人们复杂的思想情感,从一个人们所关注的侧面,运用交响音乐的思维表达方式,向人民展示了在现代电子信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的世界当中,一切都变得如同虚构。如作者说:“人们沉醉在其中,对虚拟的网络世界充满着好奇与幻想,尝试从中追寻那梦寐以求的幸福情感。有人得到,也有人失去。那饱含深情的举动令人痴迷,却往往忘记了最终的结局也许恰好说明了这终究是一场亦真亦幻的虚拟游戏。”这部作品通过不同乐器的音色化处理,使乐思在清雅的气息中蜿蜒不断地展开。具有中国线条音乐思维特征的主题因素,始终把握着整体音乐的运动和发展。因此,该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现代音乐风格和时代音乐的特色。作曲家以现代特色的朴素音乐语言,表现了现代社会“虚拟”的爱情和人生观,通过这部作品的音乐“真言”,力图唤醒人们对“爱情”和“人生”的真情。同时,在作品中体现了作者的音乐创作思想和艺术审美特征。叶小纲(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最后的乐园》,是于1993年应香港市政局的委托而创作。该作品的音乐创作风格体现在以中国安徽民间特有的音乐风格上,作者采用中国农民随意哼唱的“山歌”音调作为全曲的主要音乐动机,而带有传统思维的主题乐思就是构筑在这个特殊的乐思之中。在具体的音乐处理上,作者依靠节奏的律动变化和乐思运动过程中的各种不同形态的发展组合,使音乐展现出富有中国音乐特色的格调。在乐曲的整体结构设计上,通过全曲三个大部分的结构性的对比,由强与弱、浓与淡、远与近的时空性音响造型,表现了作者的一种特殊音乐思维方式。同时,在有限的“山歌”主导乐思的材料使用上,尽可能地去表现出依据于中华民族音乐个性化这一富有特性的基本创作手法,并将东方民族与西方民族之间的优秀传统文化,以交响音乐的表现形式完整地结合在一起的特色。乐曲中呈现出的中国民间“山歌”风格的音响流动,是以线条性的双层次运动方式进行,使音乐以自然的交融与组合进行发展。在主题乐思的运动过程中,单一性的小提琴独奏音色与复合性的交响乐队之间的调配组合,显示出音乐中清醇的音色对比。在这种富有诗意的交响音乐思维过程中,“山歌”的乐思时而高亢激荡、时而平稳安静,最后“山歌”远去了,隐退在那无尽的“乐园”遥想之中。同时,也生动地体现了作曲家内在的艺术审美意识:“在音乐中要追求一种东方式的人生理想,在走向天国的路途中,喜悦才是生命通向最后旅程的最高境界(作者自语)。”这部作品以比较直观的交响音乐语言和朴实的民族音乐风格特征,向人们展示了作曲家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体现了现代交响音乐创作的新思维和新意识。从创作和学术的观点上,客观地去评介上述新作品。这些作品在风格上各异,作曲家们从各自的音乐审美角度出发,从作品中反映出相关的一些特点。1.上述的作品在创作的立意上,基本是追寻个性化的和富有民族音乐特色的基本原则,在具体的创作上,将民族民间性的音乐素材经过细致的加工处理,借鉴性地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这说明了民族音乐之根已深深地埋在作曲家们的创作思想当中。2.从作品的题材上来看,基本上每部作品都有标题,无论作品的标题是否具有明确的意思。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由于作品标题的提示作用和点题的意蕴,作者对作品主题思维的表现内容仍然是注重的,并且是放在首位的。这也说明了现代音乐是为了让更多的听众所能够接受,使更多的人们能够理解和贴近现代音乐。3.从作品的创作技法上来看,作曲家们在注重传统与现代技法表现运用的同时,也对音乐创作中如何融入新的音乐因素,而进一步地去探索和发掘更加新颖的创作技法与音乐表现手段。4.在对作品整体结构的处理上,作曲家们更多的是考虑音乐的完整表现,以及如何使音乐本体的创作因素在结构上更加符合逻辑性。5.从上述这些作品中的创作特色上来看,作曲家们所追寻的是创作中的自由个性,每部作品都体现着作曲家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并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和充满着“美丽”的音乐色彩。中国的交响音乐创作是一个非常薄弱的创作领域。自20世纪初,萧友梅先生创作的《新霓裳羽衣舞》(1923年)和黄自创作的《怀旧曲》(1929年)这两部开创性的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以来,时值今日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作曲家经过风风雨雨的复杂社会历史进程,多多少少地创作了一些交响音乐作品,直到上个世纪末为止(2000年)的曲目统计,大约有各种体裁的中国交响音乐作品1500部以上(含香港、台湾、旅外华人作曲家)。当然,其中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我国交响音乐的经典之作,并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交响音乐创作的数量上实在是少得可怜,不成比例,而人们所知道的中国交响音乐作品更是少有的几部。因此,大力宣扬中国的交响音乐是中国作曲家们的希望,努力创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交响音乐,是许多关心中国交响音乐事业发展的人们共同的期盼。值得赞扬的是在如今“商业”的环境下,在难得的“论坛”机会中,中国当代的部分作曲家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交响音乐创作领域里的新成果。以“论坛”的方式进行现代音乐作品的展示活动,并能够以“交响音乐会”现场演奏的形式直接地展现新作品,这对目前“清冷”的中国现代音乐创作是一个积极推动。通过现代音乐领域里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新作品,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和探讨,这个活动无疑是非常富有意义和远见的。这也是自去年在中国天津举办的“中国国际现代音乐节暨中国作曲家现代音乐新作品交流会”之后,又一次对近年来作曲家们创作的部分中国现代音乐新作品的检阅,也是一次难得的现代音乐专题性的交流和探讨的盛会。因此,“论坛”活动将对未来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同时,也将在有关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敏感问题上,引起必要的学术性反思和理论研讨。因而,从这次“论坛”的一个侧面,反映出的是在今后21世纪中国现代新音乐的发展过程中,现代音乐创作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天地,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中国现代音乐新作品问世。

第五篇: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之我见

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之我见

我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祖国各个地方。各民族在不同的生存背景下孕育了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这是我国文化资源中相当丰富和宝贵的一笔财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给我国的经济腾飞带来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将会给各少数民族文化带来诸多影响。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

与汉文化相比,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区域性特点。少数民族多居住于荒僻偏远地区,很多地方没有公路,交通只能靠牲畜和步行,人们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因此,其传统文化也具有相对稳固的传承空间。在这样一种空间里,不同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

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覆盖音乐、舞蹈、建筑、医学、历算、文学等许多方面,以物质文化、口头和非物质文化等形式存在。而这些文化基本上都源于生活,而融于生活。无论是舞蹈、音乐、或是建筑,服饰,文学,科技典籍等,都从不同方面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或农耕、或游牧,或捕鱼、或狩猎,或结婚生子、或养老送终……并且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不同文化间共享优秀的劳动成果。[2]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彩和鲜明特色,形成了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最早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闪耀着各民族的智慧之光。例如,一些出土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陶器,记录5000多年前的文明,上面所绘图案所反映的歌乐形式仍留在许多少数民族生活中。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当时汉民族尚未形成,诗集中的许多作品,实际上是当时各民族中流传的歌谣作品。至今,湖南湘西土家族在婚礼之前的告祖仪式上,还要演奏诗经音乐,所唱歌词恰恰是《诗经》中有关篇章。

(二)清朝前期我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清前期已形成为多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各民族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汉族在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教育、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了发展,各少数民族文化也有所发展。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的史学出现繁荣。

蒙古族的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医学,藏族的医学,维吾尔族的农业技术,壮族的织造技艺,彝族的火器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进步。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清前期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影响加强的基础。

这其中既有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有各少数民族相互之间的交流,形式多种多样。在东北地区,满族吸取了汉族的先进文化,满族文化也影响了汉族。蒙、汉两个民族在编纂书籍、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生活习惯等方面都相互产生了影响。在西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人民都会说汉语,文学、艺术、学术等方面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得到了较大发展。在西南各少数民族中,汉族文化对藏族产生了很大影响,藏族医学在汉族医学的影响下,在医治地方性疾病和牲畜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彝族逐渐接受了汉族人的生活习俗。许多白族人说汉语,习汉字。一些纳西族封建领主的服饰渐同汉制。苗、羌等族也都接受了汉族文化的许多影响。通过兴办学校和书院,汉族文化也影响了中南、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壮族中出现了许多有成就的知识分子。

土家族中产生了一批诗人。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同时,本民族的文化对汉族也产生了诸多影响。在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满族和蒙古族在文字、音乐、服饰等方面相互产生了影响,形成了许多共同的文化取向。随着清朝在西藏地区统治的加强,满族和藏族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加强。蒙古族和藏族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其文学、史学、医学、建筑等方面自然有着共同发展的特点。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

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将打破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封闭状态,造成内外文化的互动,使当地本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下发生各种变化。相对少数民族自身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而言,这种变化可以说是一种“瞬间”的突变和巨变。[4]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为少数民族地区凝固的生活秩序注入了无穷动力,随着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封闭落后地区同外界的接触与联系越来越多,尤其是广播、电视和网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城市文化倾泻性地展示在那些单纯、朴实的人们面前,为他们送来各式各样的“文化大餐”。丰富多变的现代网络平台使其视觉神经受到强烈的刺激,得到从未有过的感觉,同时,因经济落后而导致的自卑心理和崇外思想以及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会促使其中的一些人(尤以青年人)对这些新鲜、时髦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导致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竞争中丧失大量原有的受众群。另外,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化趋近,而其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也在悄然蜕变。在很多少数民族村落中原本的民族服饰已完全汉化;原有的高栏建筑已改为土石结构的平居。显然,当人的意识因受外界的影响而日益走向开放,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削弱了群体意识,增强了个体意识时,那种集体性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生命力将会因其所依附的传统社会活动(民俗活动)的逐渐减少乃至消失而逐渐减弱甚至终结。[5]现在,“死了一个人,亡了一门艺”已不是个别现象。

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至空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可见,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已到了濒临解体的境地,如何对其实施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文化发展大事。

三、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少数民族文化拓展了受众与传播空间

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多元文化思潮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过去未被注意或重视的民族的文化之兴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使得东西部之间、大中城市与贫困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许多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将逐步向外界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逐渐被外界所了解,并部分地被接受和认同。求异求新是人类发展的本性。在钢筋水泥堆积的现代化城市里,喧闹的环境、压抑的空间与飞快的生活节奏令现代都市人感到身心疲惫,回归自然的意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例如:这种心态在音乐需求方面的反映,就是在城市中形成了一股少数民族音乐热潮:《青藏高原》、《珠穆朗玛》等作品久唱不衰;《盘王之女》等“新民族根源音乐”得到普遍好评;在今年的第12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增加了原生态组,并且这种原生态唱法成了本届大赛的最大亮点和热点。这些事实说明,少数民族音乐所具有的纯真质朴的风格很符合现代城市听众的口味,那么同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能带给他们无尽的遐想,使其失落的心灵得到慰籍,让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少数民族风格的作品及少数民族演员的表演已得到了城市听众的接受与认可,在现代文化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为自身拓展了发展空间。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新文化的创造

作为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它在创建新文化的过程中,具有着其他文化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基因库,为新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服装设计师可以根据保存下来的少数民族桶裙,设计出最时髦的时装,艺术家可以用少数民族中最优秀的民歌民谣,创作出最赋现代气息的音乐歌曲。以乐曲为例,我们现代乐坛上的许多著名的乐曲,都是从这个基因库中调取资料,创作而成的。电影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小提琴曲《梁祝》、动画片《白鸟衣》都是根据民间素材创作出来的。

传统文化对于新文化的创造有着重要的意义。没了它,新文化的产生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所经历的发展并不是那种由历史积累所形成的一点一滴、自然而然的渐变式进化过程,而是一种历史发展的突变,这种变化是由初级到高级的直接跨越,在文化传承上很容易产生断层现象。如果旧的文化形态不能及时予以记录保存,50年过后,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会销声匿迹,无迹可寻,我们只能像研究恐龙一样,去研究已经失去的少数民族文化。人类历史上有多少遗失的文明,多少永远无法解开的历史谜团,为后世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种损失一旦产生,是无法弥补的,那将是整个人类的悲哀。这样的悲剧,不应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重演。如今,少数民族文化不仅要经历历史发展时期的跨越,同时也要承受异类文化的冲击,如果不能够及时完成其自身的适应性发展变化过程,那么,其传承便无法持续,如此便会造成一种民族文化的灭绝!因此,我们所言“保护”实际上包含了保存与发展两方面的内容:既要抢在那些已丧失生存环境的古老文化消亡之前进行大量的收集、整理、记录、保存工作,以保证我们民族文化基因库的相对完整性;同时又要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时寻找到一条能与现实相适应的发展之路,以避免其传承出现断裂,在中国文化大环境中依然保有其独特的成分。

(一)对少数民族文化制定和实施特殊的政策和措施

如文化部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提出对这些地区实行文化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文物保护和对外文化交流“四优先”的政策。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又把它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列入其中。国家民委和文化部还曾举办过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每年都要请少数民族艺术团体到北京进行文化展演,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定期举办少数民族艺术节。[8]国务院最近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二)依据法律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近年来我国积极建立法律法规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制定工作已经启动。

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继承、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法律依据和准则。作为专门法,《文物保护法》已于1982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自1985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有30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有5处分布在民族地区(比如:西藏的布达拉宫、云南丽江古城等)。去年8月,我国又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并成为这一公约的发起国之一。继古琴和昆曲被列为联合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已被作为中国2005年的申报项目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出版工作也取得成绩。比如,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的《格萨尔》目前共记录了300多部,总计有6000多盒磁带;北京和各有关省、自治区出版部门总共出版了藏文《格萨尔》75部。为了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我国政府拨专款于2003年正式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三)设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机构和设施

如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博物馆。它采取全面收集、集中贮存、科学管理的方法,使其保存对象能够得到妥善的保养与维护。

根据收藏对象的不同,博物馆可以分为少数民族文化实物陈列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档案馆、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展览馆三种类型。

五、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一)形式的更新将迎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本土的兴旺发展

前文我们谈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给少数民族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在自卑心理、崇外思想及好奇心的共同作用下,本土文化一时被现代文化抢占了市场。但这种现象通常只会是暂时的,因为每个民族在自己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都奠定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根基,选择了最能代表本民族个性与审美趣味的文化发展模式。其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本民族的精神实质,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个民族如果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传统,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10]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摩登”的现代文化毕竟距离他们的现实生活较遥远,而本土文化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表现内容上都与他们更贴近,同他们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亲情”。因此,他们决不会只甘于接受“舶来品”而放弃自己从祖先那里继承的东西。在国内外巡回演出的集云南各民族的文化风情精髓,以原生态环境为背景,结合各民族性格和原生态歌舞特色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就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受到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好评;著名作曲家谭盾在《地图——多媒体大型实地景观音乐会》上,以现代高科技多媒体与古典交响乐队相结合的手法,将湘西的原生态音乐一一记录。这些现象用事实说明,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在本土应朝着具有时代特征,以新形式来满足人们新的精神需求的方向发展,这样,它就可能拥有更多的欣赏群体和更广泛的听众基础,重新焕发出光彩与活力。

(二)人才是文化传承的基础

当前民族文化发展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教育,培养人才。首先,民族地区的各级领导要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有整体规划。其次,要重视民族文化进课堂。从孩子们抓起,从中小学的教育做起, 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我们的传统艺术,培养他们的艺术情趣。比如,可以考虑使我国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进入中小学教材,使得孩子们了解中国各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就树立起珍惜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在民族地区的中学和大专院校增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国家相关艺术院校也要增设民族艺术课程。再次,制定规划,系统地培训民族文化专业人才,扩大专业人才队伍。要为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人才提供必要的经费,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如恩施自治州、长阳自治县评选“民间艺术大师”活动,给民间艺人定发生活补助,解决生活困难,激发积极性,传承新人,从而避免“人亡歌灭”。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20世纪末,我国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因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亦不能背离这一总体文化背景,也须和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一样,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当前的意义

所谓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指:在当代人发展的同时,不能影响下一代的发展。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来说,新文化的出现对其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冲击。传统文化很有可能在这种冲击下衰退、变异、甚至消亡。但是,原封不动、画地为牢式的保留,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应该永远停滞在原来的发展阶段才是“正宗的”、“原汁原味的”,认为少数民族人民因生活方式的改进,而导致一些以原有生存方式为生存环境的古老文化的消亡是令人遗憾的之类的想法,是与历史发展规律相违背的,不符合少数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既要抢在那些已丧失生存环境的古老文化消亡之前进行大量的收集、整理、记录、保存工作,以保证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库的相对完整性;同时又要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时寻找到一条能与现实相适应的发展之路,以避免其传承出现断裂,在中国大文化的体系中依然保有其独特的成分。这就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与有形资源相比,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这种无形的资源更具潜能,只要我们认真保护,科学开发,这将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但同时,这些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恢复的特点,一旦被破坏将不能恢复。这就需要我们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2.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文化

第一,营造理想的生态环境,调整“阴阳平衡”。这里主要是指在文化传媒、文化教育、文化创作等方面的人为调控。在传统文化传媒方面,电视编辑在节目的选题、制作上不能仅以物质利益为唯一导向,而应有高度的文化生态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特别在当前更应对传统文化给以“过度的注意”,让传统文化以新的方式依然“活”在我们的生活中间。[1]在文化教育上,我们要积极推行多元文化教育,不仅应在中西、古今上保持一定之比例,而且还应在政策上对传统文化给以一定的倾斜。文化创作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推进器,我们应鼓励多种创作方式和多种风格的新作出现,但更应注意和大力倡导具有本民族风格的文化新作。“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不仅是中国大众的需要,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第二,培养全民的生态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观。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是以“人”为中心来实现的,我们不仅要在成人中,更要在青少年中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力求改变青少年对自己的“母语”不熟悉、不了解、不喜欢的不正常状况。要教育青少年,必须像保护珍稀动物、爱护历史文物一样的看待传统文化,并使其成为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如何看待文化发展中的“新旧”关系。由梅兰芳先生提出的“移步不换形”,是对传统文化在农业文明时期发展演变规律的精辟总结。今天,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动态保存方式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其中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内核——既发展变化,又不以破坏原有风格为前提——对我们考虑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应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许多发展中的国家、民族在经历经济发展巨变的过程中,其传统文化都经历了从被忽视到重新回归的过程。可以说这是其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际,我们应该吸收这些前车之鉴,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样可以使我们少走些弯路,在文化发展史上少留些遗憾。

下载感悟现代音乐 传承民族文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感悟现代音乐 传承民族文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园文明传承

    “校园文明传承”主题晚会圆满结束 2012年11月16日20时许,由教育科学学院学生会文明督导队、劳动生活部、本报讯 纪检部主办的主题晚会“校园文明传承”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落下......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精粹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精粹 ----- 省教科院附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总结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的通知》, 根据江干区教......

    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

    旅游中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袁崇方 08级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20081640410 摘要:民俗本真就是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真正的文化。民族文化成为旅游资源与民族本身的本真特征......

    感悟文明(大全)

    感悟文明—赴上海奉贤中学学习体会巩梅英去年6月11日,我有幸赴上海奉贤中学进行了为期23天的学习交流活动。在这23天中,我们通过听课、评课、辅导、监考、参观、访问、座谈等......

    文明感悟

    文明感悟 什么是文明?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精神财富、发明创造。 众所周知,上海是中......

    且成长,且感悟,且传承

    且成长,且领悟,且传承 ----观山东省第四届“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比赛有感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是我观看山东省第四届“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比......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化传......

    民族文明(共五篇)

    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