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行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策建议

时间:2019-05-12 15:0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程造价行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程造价行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策建议》。

第一篇:工程造价行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策建议

工 程 造 价 行 业 发 展 状 况 调 研 报 告

浅谈工程造价管理及行业发展

摘要:目前镇江市正紧锣密鼓的开展一系列大型影响国计民生的基建项目,如“北汽项目”、“高校园区配套设施”、“南徐官塘新城”、“三山及南山风景区”等,由于这些项目体量大、工艺复杂、社会影响力大,对造价的需求大要求高,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对本地工程造价管理及行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就工程造价管理及行业发展进行浅谈。

关键词:工程造价 行业发展 对策建议

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经过十年的发展,工程造价管理基本实现从传统的预算定额为主的计价方式向国际通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转变,施工合同备案、招标控制价备案、工程造价纠纷调解等造价管理职能得到全面履行,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及造价专业人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十三五”期间工程造价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下面从行业发展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工程造价管理及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造价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建设工程参与各方工程造价管理意识逐步增强,工程造价管理正由传统的预结算编制、审核逐步向投资估算、工程概算、预算、结算编制与审核、全过程造价控制管理等方向发展,同时建筑节能技术的不断推广迫切需要加强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控制,建筑总承包、专业发包、专业分包等有形建筑市场的不断完善等为工程造价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主要表现为:

1、工程造价监督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工程量清单的逐步实施,以及工程定额测定费的取消,导致部分辖市(区)造价管理机构及人员经费保障得不到有效落实,或未设造价管理机构,或与其他机构合署办公,工程造价监督管理职能逐步弱化。当前,工程造价管理职能在不断增加,工程造价咨询业务门类不断增多,而相应造价管理缺乏统一标准、统一程序,特别是工程造价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数据资源未经充分分析、整理和利用,不能与时俱进地满足建设市场需要。

2、造价咨询市场业务单

一、深度不够。造价咨询在镇江来说目前通常是指概、预算编制、结算审计、全过程控制,相比国内或省内一些大型造价咨询企业来说业务显得单一,咨询深度不够,诸如可行性研究、方案比选等涉及的较少,造价深度不够,如目前我们所谓的全过程其主要是指在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很少参与可行性研究、方案比选、设计等阶段的造价控制,就其实施的范围及深度来说还远远达不到全过程造价控制的要求。

3、造价咨询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在咨询企业方面目前大多企业规模偏小,如目前市内造价咨询企业年收入超过亿元的没有几家,除了部分大点的甲级咨询企业外其余都是比较小的乙级企业,这种小规模的集群现象使得目前市内的企业在国内,甚至于省内来说都缺乏知名度,这也是目前我市的造价咨询行业水平有待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4、造价咨询行业人员结构不均衡、高端人才缺乏。在人员年龄结构方面来说,目前造价咨询行业主要是22-40岁的执业人员,且在这个年龄段中30岁以内的人员目前比重最大,凸显了造价行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偏于年轻,同时也显现出了目前整体造价人员能力水平偏低,经验不足的情况。在造价工程师方面,目前相比于造价咨询企业的数量,造价工程师的数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同时目前造价工程师队伍中学历普遍较低,以大中专生为主导。人员队伍学历分布与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不对等。行业目前缺乏大量的高端专业人才,特别是目前在咨询公司内部这种局面特别明显,高低端人才的比例严重失调,人才比例使得造价行业的业务单一,概预算的市场做到饱和,其它市场却依然是低谷,换句话说,现在造价行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原因不是单单因为份额太少,没有高端人才去开辟新的领域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5、造价咨询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行政许可制度的实施及地区封锁逐步消除,本地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数量日益增多,外地企业逐步深入本地市场,但造价咨询业务总量增幅不大;政府审计、财政评审等造价咨询业务承接逐步向招标投标竞价趋势发展,竞标价格上限低于现行规定最低收费标准,企业为谋求生存只能以极端低价中标承接业务,而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受沿海发达城市高薪影响,薪金待遇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工程造价咨询行业普遍存在人才难引进、培养人才难留住、企业难发展、行业难规范。同时对项目实施时间也在极力的压缩,目前很多项目实施时间都大大低于正常时间。这种压低收费、压低时间的现象很普遍,对项目的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极大的影响了整个行业的质量水平。

6、造价咨询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形成。从长远发展来看,合理低价中标是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客观存在的串标、围标、恶意低价中标以及游离于监管主体之外的专职报价机构、以量化评分为主导的评标标准等,导致企业投标报价缺乏理性,报价普遍停留在数字层面,为中标而报价,报价缺乏针对性、合理性,导致工程建设中质量安全控制难、文明施工管理难、工程变更执行难,工程结算办理难,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现象依然存在。

二、工程造价行业发展对策建议

按照“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形成价格、加强市场监管”工作思路,以工程量清单计价工作为主线,以国有投资和民生项目管理为重点,以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为依托,以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为出发点和着眼点,培育一支高素质的造价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一套统一的工程造价管理标准体系,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业监管措施,实现工程造价业务管理由工程定额管理向规范标准管理转变,行业管理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行业自律转变,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由被动控制向主动控制转变。全面促进我市工程造价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1、培育一支高素质的造价专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行业精英智囊团作用。工程造价行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造价专业人才队伍包括造价行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二者不可或缺。培育一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客观公正、具有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造价专业人才队伍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加大造价行业管理人员特别是县市区造价管理人员、年轻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力度。通过以会代训、专题培训等形式,逐步引导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加快转变工作思路,逐步实现由工程定额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转变,由定额计价模式向清单计价模式转变;加强日常业务技能培训,努力使具备单一专业素质或管理素质的人才逐步向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专业管理人才转变,有效解决各地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严重偏低,专业结构不完备、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

(2)切实解决好造价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引进和管理问题。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需求要逐步从房屋建筑、市政工程业务向其他行业(包括公路、水利、通信、港口、电力、铁路等)拓展,要不断加强人员职业道德、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培养,各企业至少要培养出一名在专业上有一定研究和造诣、得到社会认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领军人才。各企业要切实解决好专业技术人才社会保障问题,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和奖惩机制,切实解决人才管理难问题。

(3)充分发挥行业精英智囊团作用。要集中工程造价行业管理、专业技术人才中的精英,建立行业专家库,健全专家推荐、考核、聘用和管理机制;充分利用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经历的精英人才优势,突出解决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行业前沿发展研究,作为造价行业管理的有效补充和完善,确保各项管理政策符合市场实际、满足市场需要、促进行业发展。

2、健全一套可操作的造价管理标准体系,突出做好事前控制与示范引导工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在遵循国家及行业规范标准原则基础上,按照先示范引导、后逐步规范和加强监管的工作思路,逐步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1)建立全市统一的工程造价业务管理平台。在遵循客观、公平、公正原则基础上,出台统一的施工合同及竣工结算备案、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资质及从业人员注册资格申报资料示范文本、审查标准及程序。在标准制定中应以示范文本为载体,从事前造价控制管理的角度抓好各项造价管理政策的贯彻落实;在贯彻执行中应加强宣传培训工作,确实解决建设参与各方信息不对称和各地管理标准不一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应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有效解决资源无法共享及利用等现实问题。

(2)建立工程造价信息标准化管理体系。随着工程量清单计价的不断深入,工程计价定额在造价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步削弱,工程造价信息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工程造价信息标准应涵盖工程计价软件、材料信息价格、工程造价指标采集与分析整理等方面。首先是要制定工程计价软件数据标准,要充分认识到计价软件在造价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彻底打破不同软件间的技术壁垒,为后期数据指标分析利用等提标准化数据资料,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其次是要通过施工合同备案、竣工结算备案和咨询企业业绩考核等造价管理职能加大计价软件标准化运用临管和造价信息数据收集,以实体工程消耗量指标为重点做好数据资料的分析利用;最后要逐步实现材料价格信息采集标准化、数据整理自动化、信息发布网络化,形成量价合一、覆盖全市范围、指标门类别齐全、符合市场需求的工程造价指标数据库,实现数据资共享与再利用,为工程建设各方提供数据参考,合理引导企业投标报价,让市场形成价格机制逐步形成。

(3)出台施工阶段全过程造价控制指导标准。针对工程结算中出现的久拖不结、过程资料不全或虚假签证等问题,出台相应规范用表及指导性控制程序及标准,力争做到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阶段)结算与施工现场工程质量、安全验收同步;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施工企业逐步健全成本分析与控制体系,有效遏制企业恶意低价中标、结算高估冒算以及工程竣工结算审核久拖不结等现象。

3、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业动态监管措施,建立健全行业发展长效机制。工程造价行业要不断完善市场准入,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得力的工程造价咨询市场。

(1)健全执业质量保障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闭合管理。工程造价咨询业务执业质量主要是由企业注册人员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决定的,但人员和管理的基础在于经费保障。为此首先是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政策,完善和调整现行工程造价咨询收费标准,减少审减额收费或收费比例、提高基本收费标准,尽最大可能消除因收费标准产生利益驱动问题;其次是要完善咨询合同备案和企业业绩申报制度,加强企业日常业绩申报考核,与资质管理挂钩;最后结合本地实际,规范和完善执业操作程序、业务档案管理标准;健全执业质量巡查与公示制度,以同一项目工程清单、控制价编制、竣工结算编制与审核等对执业质量进行闭合考评,对业务质量低下的企业和人员予以公示、查处。

(2)运用市场机制、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促进行业长效发展。行业协会要在政府管理部门的引导下,切实履行“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职能,由委托实施行政管理的机构逐步发展成为政府引导下会员单位自律组织,要建立长效机制,不定期地召开座谈会,为会员建立多种渠道,搭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及时听取企业的诉求和建议,分析原因、研究对策。行业协会在引导企业自律的同时,应加强对市场的检查和监管,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实施动态管理,完善行业惩戒和清除机制。

(3)积极创造条件扶持一批有潜力的本地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随着建筑工程单体越来越大,在本地企业中占绝对多数的乙级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已超出其业务承接范围;企业发展相对均衡、存在一定共性问题的现状,为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带来一定影响。各企业要在单位专业化发展上下功夫,要在某一领域、某一专业上具备竞争力,形成品牌效应;作为主管部门,要在政策允许框架范围内,根据企业发展趋势、市场行为、业务质量等进行综合考评后,对具有发展潜力、致力于从事造价咨询业务的企业提供尽可能的政策支持和帮助,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发展话语权、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总之,工程造价作为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紧随时代步伐,勇于探索,不断创新,逐步提升管理水平和行业地位,充分发挥工程造价在工程建设中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第二篇:科技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

科技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强力推动下,在省科技厅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扶持下,我市的科技服务业产业初具规模,门类逐步增多,人员队伍迅速扩张,服务能力有所提升,服务收入稳步增长,总体呈现稳定推进的发展态势。

一、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总体概况

截止2007年底,我市科技服务业拥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约106家,实现总收入1.65亿元,从业人员达2303人,固定资产原值3495万元,科技服务产业初具规模,已形成服务门类较为齐全、社会公益机构和民间机构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在全市现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中,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为7家,科研设计与服务机构34家,生产力促进服务机构4家,科技信息培训服务机构5家,科技创业孵化服务机构2家,科技咨询服务机构15家,技术推广服务机构11家,民间非营利组织21家,其它科技服务机构为7家。

在全市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中事业单位性质的1159人,企业性质1144人。具有硕士学历23人,本科学历383人,大专学历549人,其它学历1348人。

2008年上半年,全市科技服务业实现总收入8803.8万元,完成省下达任务的55%,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二、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市科技服务业统计结果来看,目前总体上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产业规模偏小、竞争能力整体较弱。在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市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全面展开,列入统计单位数量有了大幅提升,但列统单位整体呈现规模较小、竞争能力较弱的发展状况。年总收入不足10万元的单位有19家,占科技服务业统计总数的9.34%;在10—50万元的单位有44家,占科技服务业统计总数的39.6%;年收入在50—100万元的单位有26家,占科技服务业统计总数的24.53%。全市106家的科技服务业单位拥有固定资产3495万元,平均拥有固定资产仅32.97万元,固定资产投入的严重不足制约了自身市场竞争能力和企业的快速发展。

2、门类分布不均、有些行业尚是空白。在全市现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中,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科研设计与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服务机构、科技信息培训服务机构、科技创业孵化服务机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等门类逐步健全,但是在技术交易与服务机构、科技投融资服务机构、科技测试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我市尚是空白。这些机构的空白,致使我市科技服务业体系不够健全、支撑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3、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截止2007年底,我市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2303人,具有硕士学历23人,占从业人员数的0.99%;本科学历383人,占从业人员数的16.63%;大专学历549人,占从业人员数的23.84%;其它学历1348人,占从业人员数的58.53%;具有博士学历的人员我市尚无一人。2008年科技服务业统计中新增博士研究生3名,取得了一定突破,硕士研究生55名,比2007年新增32人,增长了139.13%,较上有较大提升和改善。但从统计结果来看,我市的科技服务业人员大都集中在具有本科、大专和其它学历人员中,尤其是大专以下学历的人员比重较高,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尤其缺少对行业发展整体谋划、引领人员,导致了科技服务业整体规模和效益难以快速提升。

4、区域发展不平衡,政策环境亟待改善。根据科技服务业统计分布情况来看,我市的市区、泗洪县科技服务业工作开展较好,2008年上半年,分别实现总收入4728.09万元和2675.20万元,占全市科技服务业总量的53.71%和30.39%,但我市及各县区对促进科技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均尚未出台专门的扶持激励政策。

5、骨干服务机构偏少,品牌意识有待提高。我市绝大部分科技服务机构还未形成稳定的服务业务和特色业务,导致了科技服务业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服务机构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较差,目前大多科技服务机构尚未取得国家相关资质认定或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也没有注册服务商标等。

三、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构想及对策建议

根据全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总体要求,我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思路是:整合各类资源,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围绕特色产业,重点建设五大机构;出台激励措施,提供宽松创业环境;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统计工作水平。

1、整合科技资源,全面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

今年我市集成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重点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大力引进用于服务企业、服务产品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逐步增强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推进宿迁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沭阳县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优惠政策等软件配套措施建设,创优服务环境,打造品牌机构。二是启动沭阳、泗阳、泗洪和宿豫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力争使各县区形成集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成果交易、科技检测、科技咨询等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科技服务机构。三是力争使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我市目前发展现状,进一步加强江苏省酿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观赏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沭阳木材及其制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增强公共服务功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四是促进小型科技服务机构上档次、上规模,重点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科技服务机构,使得科技服务机构健康快速发展。

2、围绕特色产业,重点建设五大服务机构。

根据我市确立的科技服务业机构建设目标,下一步将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服务机构建设。一是加强优质棉种培育推广中心建设力度。针对我市产业需求,根据泗阳棉花原种场现有的技术优势,推动与扬州大学、宿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取得突破,加大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快速提升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在优质棉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水平,增强良种繁育、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推广的力度,强化系列化服务手段建设,为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源头支持。二是加快泗洪陈圩林场的意杨种质资源库建设。为满足我市快速发展的木材加工业的原料需求,以泗洪陈圩林场意杨种质资源库为主阵地,推动与南京林业大学的技术合作和研发,重点加大对新品种、新品系引进和选育环节的研发投入,加快资源库技术装备投入,加快研发队伍培养,加快推广体系建设。三是加强市农副产品检测中心建设。按照省政府“十一五”现代农业建设专项规划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要求,我市围绕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开发,提升农产品检测能力,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检测设备完善、服务手段齐全的检测服务平台,为我市高效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四是加强金属零部件检测服务机构建设。重点培育金属零部件检测服务机构,为正在兴起的市区和泗洪县30多家汽车零部件制造、精密件铸造等企业提供服务。五是加强电光源检测中心建设。针对泗阳县正在蓬勃兴起的大功率节能灯系列产品及配套企业群,着力加强电光源检测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

3、出台激励措施,提供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

针对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和省、市出台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一是加强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确保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企业享受到政策优惠。以“政府引导,非政府机构参与,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为原则,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建立科技服务机构,对科技服务机构在用地、租金、税收、规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二是进一步推动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的出台,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出台相关激励措施,为科技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投资兴业环境。设立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用于对项目服务费、活动经费、设备更新换代以及人才培养及专家交流等方面的补贴,大力培养一批骨干科技服务机构。三是优化科技服务结构,建立健全科技服务机构门类。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科技服务业“十一五”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在统筹兼顾,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以科技咨询业、技术贸易服务业、知识产权服务业、科技孵化业、科技风险投资业等为发展重点,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加快科技服务机构的社会化、网络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步伐。

4、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

一是构建公平、公开、公正的科技服务市场环境。通过对科技服务机构服务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制定不同类别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分类管理办法,明确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增强科技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二是深化科技服务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结合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对提供公共科技服务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实行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体制,对以面向市场为主的科技中介机构推向市场,适应市场对科技中介服务的需求。三是加强行业协会工作,规范和发展科技服务市场。通过建立有关规章,明确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完善各类科技服务行业协会组织,逐步建立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的行业准入制度,实行科技服务机构的资质认定制度,制定科技服务业的服务规范、服务程序、收费标准、投诉机制等,规范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行为,建立科技中介机构的信用体系。

5、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突破科技服务业发展瓶颈。

一是加强科技服务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积极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引进我市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引进高素质、懂管理、熟悉国际通行规则和惯例的科技服务业高端人才,充实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二是加强科技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与高校院所合作,举办各类行业培训班、研讨会等,提高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三是推进科技服务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建立科技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如科技咨询师、项目管理师、质量认证师、技术经纪人等职业培训和资格认定工作。

6、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提升统计工作水平。

科技服务业是一项新兴产业,为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业统计工作水平,客观全面反映全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状况,一是认真加强自学,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和统计业务知识;二是积极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相关业务培训;三是加强业务交流,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增强业务工作能力。

第三篇: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分析与对策建议

xx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顺应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大趋势,有效实施农民转移工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长江上游空港强区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职教发展举足轻重,加快职教发展势在必行。

一、xx职教发展基本状况

(一)xx职教的创立与探索

xx职教已有近百年历史。1910年,原江北县设立了培养专职养蚕技术人员的蚕桑讲习所,开启了xx职教发展的历程。尔后至1949年,先后设立了私立实商高级职业学校、xx中华职业学校、私立益商职业学校、立信会计学校、私立难童职业学校、国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等。新中国成立后,xx职业教育得到较大的发展。到1965年时,江北县农业中学发展到21所,并创办了江北机械厂半工半读技术学校。职业教育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迫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相继举办了xx市一商技校江北分校、xx市农机技校江北分校,同时在民中开设职业高中班,设立了3所农业中学和1所职业中学。到1985年,全县农职业中学有9所,农业广播分校1所。

(二)xx职教在开放开发中长足发展

xx区从1985年起实施开放开发战略,先后对龙溪、两路、北部新区进行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推进拉动着职业教育强势发展。到2007年4月底,全区有高等职业学院2所,中职学校6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4所,各类短期职业培训机构近30家。已形成公办民办并举,高职中职协调,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文理专业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职业教育对推动就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凸显。

(三)xx职教呈现出的现实特点

1、区办区管中职学校特色鲜明。区职教中心和统景职中是区办区管的两所中职学校。区职教中心建于1990年,校园占地131亩,校舍52000平方米,拥有价值上千万元的实训设备设施,设电子、机械、计算机、汽车、旅游服务和综合6大类21个专业,17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800人。建校以来,已培养毕业生20000多名,培训三峡移民、农村劳动力、退伍军人20000多人。该校办学规模和综合实力名列全市中职学校前茅,成功创建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今年底有望成为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到2008年可以实现在校生和短期培训人数分别达到10000人的目标。统景职中建于1956年,1983年改办职业教育,学校占地35亩,校舍13000平方米,设有工业与民用建筑、旅游管理与服务、计算机运用、机电一体化、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15个教学班,在校生624人。建校以来,共培养职高毕业生8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短期培训5000人。该校2003年被评为xx市达标中职学校,现正朝着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目标迈进。

2、区域高职中职并驾齐驱。西南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xx市海联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区仅有的高职院校,它们在龙溪、两路城市化高歌猛进的世纪之交选择了xx。西南大学高职学院地处龙溪,占地160余亩,主要培养应用技术本科人才。设艺术设计、会计学、新闻学、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电子信息专业,每年面向全国招生360-400人。海联学院是中国第一所在海外上市的民办高等院校。占地363亩,校舍15万平方米,设16个系和航空管理等28个专业及方向,面向全国招生,主要培养应用技术专科生,在校大专生4000人,高中、中专、小学生4000人。现已在长寿区桃花溪征地2000亩扩建校舍,正瞄准万人职业本科院校目标奋力拼搏。xx市中小企业管理学校和xx经济建设职业技术学校是区域内的中职校。市中小企业管理学校位于龙山街道,占地20亩,实训设备187台件,价值260万元。设汽车摩托车实用技术、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运用、电子技术、旅游与商务管理、机械加工与数控技术专业,面向全市招生,在校全日制大中专生1235人,业余本科学生2600人,短期培训每年260人。xx经济建设职业技术学校于2006年初由九龙坡区迁入回兴长河村,占地65亩,拥有各类实训设备500台,设有服装设计与计算机运用、服装设计与生产管理、服装设计与市场营销、服装模特与舞蹈艺术、服装机电维修专业,面向三峡库区招生,在校生685人,学生毕业后全部安排到日本、韩国、香港等服装外资企业工作。

3、区管民办中职艰难前行。竟成中学和菁华中学是位于两路的两所区管民办中职校,两校均无自有校园校舍,系租地办学。两校设有计算机、商贸营销、机械专业,6个教学班,在校生300人。由于校舍、师资、实训等条件限制,两校办学举步维艰。

4、短期职业培训网络基本形成。xx短期职业培训,已形成区级部门培训机构、职业资格培训社会力量办学点和镇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共同发展格局。区建委所属建设岗位培训中心,区农业局所属农广校等在短期职业培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

用。据了解,区建设岗位培训中心自1989年成立以来,每年培训农民工3000—5000人,累计培训建设一线操作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管理人员5万人次,培训继续教育人员3.3万人次。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授权进行职业资格培训的阳光电脑、维美服饰等近20家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每年培训下岗失业和农转非人员3000余人。24所镇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在农

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上也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xx职教发展的利好条件与制约因素

(一)利好条件

1、党政高度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对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配套了一系列政策加以支持。200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全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被推入快车道。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非常看重职业教育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全区职业教育不断上新台阶。2006年初的区政府26次常务会,决定区财政连续3年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区职教中心三期工程建设,区财政连续3年每年补助贷款贴息100万元,确保2008年区职教中心创建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成功。2007年,区委刘光全书记亲自督办区政协《关于抓住机遇,提高认识,促进我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建议》(51号)提案,全区职教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有望得到及时解决。

2、产业发展需求。近年来,我区强势推进工业强区战略,一大批大中小型企业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汽摩、模具、电线电缆、食品加工、医药化工、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崛起。龙溪、两路两大中心商圈快速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形势喜人。都市农业乘势而上,生态旅游农业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势头强劲。xx产业大发展,需要数以万计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为xx职业教育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

3、农民转移机遇。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xx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大规模转移农民,其中将从“两翼”生态移民400万人到“1小时经济圈”内。xx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直辖市的窗口城区,将以实施农民转移工程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和突破口,通过引导农民就业转移和居住转移,实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在未来5年中,xx至少转移区内人口15万,吸纳区外人口20万。大规模农民转移形成的巨大就业培训需求,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4、“1小时经济圈”强势支撑区的地位对主城区职业院校发展具有强大吸引力。xx是xx综合交通最发达、产业园区最密集和拓展空间最广阔的主城区,是xx“1小时经济圈”核心功能区。xx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对主城区寻求外迁发展的职教院校有着强大诱惑力。目前,xx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已在空港工业园区征地800亩,xx市华星外国语专修学院、xx长安工业公司职工1、2校看好古路镇,地处回兴的南方翻译学院所属xx南方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也即将启动。

(二)制约因素

1、传统理念浓厚。重普轻职,重升学率、轻就业率;目光短视,看不见职教春天已经到来,没有勇气推进职教发展大跨越,在职教不景气专业课教师成历史包袱的假想中自缚手脚;重区管轻区域,主动放弃区域高中职院校的沟通联系和服务,致使xx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整体迁至大学城,xx海联学院到长寿拓展,xx市中小企业管理学校投奔璧山;职教与普教管理“一刀切”,不懂或无视职业教育特殊性。此外,学生家长普遍固守读普高升大学后再就业的传统思维。观念陈旧,是职教发展最大的绊脚石。

2、职教规划缺失。迄今为止,xx尚未单独制定全区职业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从而导致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不高,布局散乱,管理不力,竞争失控等现象发生。科学规划,是xx职教迈向新阶段不可逾越的鸿沟。

3、职教政策欠完善。目前,xx基本上是用普教政策发展职业教育,几乎没有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专门政策。政策不完善,导致职教生源素质不高,财政投入不足,专业师资匮乏,校企合作难,实训基地少,施教单位良莠不齐等现象发生。政策导向,是xx职教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法宝。

4、资源未整合。从总体看,职教行政管理资源分散,职业学校教育、短期职业培训、职教学生安置等管理,部门各管一块,沟通配合甚少。职业教育院校之间,职教院校与短期职业培训机构间缺乏横向联系。职教施教单位与区内行业、企业很少相互配合。资源分散,是xx职教缺乏合力,难有作为的重要因素。

三、强势推进xx职教发展的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1、努力破除发展职教属权宜之计的短视意识,牢固树立小职教大战略的新观念。发展职教既非普及高中教育的配套举措,也非发展教育产业的经济手段。发展职教是实现居民充分就业,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措施,是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必须抓好的重要工作。

2、努力破除重区管轻区域的小职教意识,牢固树立全区职教一盘棋的新观念。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所用的思路,统筹服务全区职教发展。

3、努力破除职教管理“一刀切”意识,牢固树立职教发展特殊性的新观念。按照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性和管理的特殊性,及时调整招生、财政投入、专业课师资配备、教育教学改革等政策。

4、引导群众破除子女上高中读大学后再就业挤“独木桥”的传统意识,逐步树立从实际出发读职教也成才的新观念。据区人事局统计,我区职教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而专科、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80%和70%。实践证明,中职学校贴近就业岗位培训,学生文化虽不高,但实作力强,社会广为需要。

(二)顺应大势,完善规划

制定出台xx区职教发展中长期规划和相关单项规划。适应xx“1小时经济圈”建设和xx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建议由区教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及时制定xx区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专项规划。自觉地用规划统一思想、指导发展、规范运作、强化管理,从而推动xx职教持续上台阶,连续大跨越。

(三)完善政策,强势引导

1、完善财政投入政策。根据xx实际,及时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全区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尽快出台符合中职学校的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设立xx区职业教育发展基金,主要用于职业教育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专业课教师补贴、短期职业培训经费、职教先进奖励等;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20%—30%(普九完成地区30%)政策;落实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经费、扶贫和移民资金拨一定比例用于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区办中职学校危改资金纳入区财政预算;中职学校教育征地与中小学校同等享受城市建设配套费减免政策。

2、完善人事政策。区办中职学校教工人数应根据办学规模核定编制,专业课教师编制单列;专业课教师选配应以学校为主,区教委和人事局配合,并不受从师范院校xx籍学生中进人的限制,在编制内可从工科院校和其他职业院校引进所需人才;区办中职学校缺编,区财政按每人每年2万元标准补贴,专款用于聘请专业课兼职教师;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允许区办中职学校执行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收入分配政策。

3、完善劳动政策。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用工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优先录用取得职业院校学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人员,劳动部门应加大对用工单位就业准入执行情况监察;定期组织劳动技能大赛,开展“劳动榜样”和“xx十大杰出青年技师”评选活动,大力疏通职教成才通道。

(四)搭建平台,整合资源

1、搭建校地联系平台,整合互利共赢资源。建立区级领导联系区域高职中职院校工作制度。区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到联系院校调研、通报xx改革发展和智力人才需求情况,帮助解决涉及地方的问题,争取联系单位为xx发展多作贡献。

2、搭建校际合作平台,整合施教单位资源。建议由区教委牵头,组建职教院校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参加的xx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会。研究会围绕xx职教发展战略,高中职院校和短期职业培训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校际合作、校企合作、职教政策等进行研讨交流,构建起施教单位联系沟通、共同发展的平台。

3、搭建行业沟通平台,整合校企联动资源。区内工业、商贸、旅游、建筑、农业、卫生、移民等行业主管部门,应建立职业教育行业协调委员会,预测本行业人力资源需求情况;为行业、企业、职教院校搭建沟通联系平台;组织企业和职业院校制定本行业相关岗位的能力标准;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本行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参与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搭建起校企同发展平台。

4、搭建统筹协调平台,整合职教管理资源。建立xx区职业教育协调领导小组,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教委、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涉及职教管理和培训的区级部门、施教单位代表和行业企业代表为成员。领导小组联席会每年召开1-2次会议,主要解决职教发展规划制定、统筹协调全区职教工作重大事项、推进职教改革、研究制定职教政策等事宜,从而搭建起职教管理协调平台。

(五)突出重点,铸造品牌

1、倾力打造职教名校。区职教中心已成为xx中职教育的一面旗帜,正向着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目标靠近。当前,为确保职教中心成为全国品牌职校,应帮助其办好国家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和xx市人民政府6月18日—6月22日,在该校举办的全国电子电器和机电一体化师生技能竞赛活动,同时解决因举办活动购进500万元设备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该校按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标准,专业课教师和校园占地严重不足等问题,建议区政府特事特办,及时妥善解决。

2、努力打造品牌专业。专业品牌是职教的立教之本。xx职教开设的机械和服装两大专业,已形成招生规模大、师资力量强、实训实作设备多、学生就业率高的办学格局,区里应在招生、师资、资金等方面向其倾斜,把这两大专业培育成全市甚至全国品牌。

3、规范整顿职教市场。铸造品牌,务必坚持优胜劣汰原则。建议由区教委牵头,劳动、农业等部门配合,对全区职业教育办学单位进行一次全面评估。通过评估,对办学规范且成效突出的予以褒扬和支持;对办学方向不明但具备办学条件的,引导其调正办学方向;对缺乏办学基本条件的,促其与其它施教单位整合;对办学不规范并造成负面效应的,果断取消其办学资格。

第四篇:福建省物流业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福建省物流业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物流”概念和相关理论。为了规范物流概念,2001年8月,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起草并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物流解释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显然,物流的构成要素既包括使物品的空间移动和时间移动成为可能的运输和储存,也包括保障物品顺利转移或流动的各种相关活动。

从目前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看,物流业应包括铁路货物运输、货运站;道路货物运输;水上货物运输、货运港口;航空货物运输;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邮政业;批发零售中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部份。

一、我省物流业发展出现状

我省物流业从90年代末开始起步,总体规模较小,但凭借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物流业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发展较为迅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因资料搜集问题,本文所涉及数字均不包括批发零售中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部份):

(一)物流业支撑体系较为完善。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海洋运输为龙头,以空港快捷运输为窗口,以铁路运输为骨干,以公路运输为网络和各大型场站为集疏枢纽的综合运输体系。2006年末,铁路有鹰厦、梅坎、横南、赣龙4条出省大通道,境内营业里程为1648公里。公路方面有7条国道和15条省道并辅以密集的县道和乡镇公路,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6559.7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29.66公里,“四小时交通经济圈”构建成功。水路航线四通八达,目前全省已开辟近50多条国际航线,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全省生产性泊位542个,港口吞吐能力1.43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571万TEU(标准箱);其中,福州、厦门、泉州港口吞吐能力和集装箱通过能力分别为0.38亿吨、0.53亿吨、0.32亿吨;71万TEU、392万TEU、101万TEU。信息网络方面,省会到市县(区)的光缆干线网己建成,己形成高速度、大容量,具有视频、语音、图像、数据等综合信息的传输能力。

(二)物流业对国民经济作用日趋突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省物流业有了质的飞跃,2006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货运量4.43亿吨、货物周转量1905.16亿吨公里,主要港口货

物吞吐量2.37亿吨,分别是1990年的2.2倍、7.0倍、15.8倍。邮政业务量27.93亿元,是1995年的6.6倍。物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资流通提供有利保障。

(三)多种类型物流企业共同发展。随着传统运输、仓储、货代、贸易、商业流通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和工业制造业等产业部门主辅业分离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涌现、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的落户,福建物流业基本框架正在形成。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省物流企业法人2160个。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221家,占10.2%;集体企业263家,占12.2%;股份合作企业45家,占2.1%;联营企业28家,占1.3%;有限责任公司339家,占15.7%;股份有限公司53家,占2.5%;私营企业1094家,占50.6%;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企业86家,占4.0%;其他企业31家,1.4%。注册类型以私营为主,国有、集体、有限责任公司为辅,三资和其他各种注册竞相发展的多样化结构。

(四)物流企业竞争能力不断提升。通过私营物流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物流企业整合优化和外资企业的先进经营理念的示范带动,福建物流业竞争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省物流企业资产总额为663.3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71.98亿元(铁路运输业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含客运)。在中国百强物流企业评定中厦门市外运裕利集团有限公司、厦门晋联物流有限公司、厦门建发物流有限公司、厦门速传物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宏捷物流有限公司、厦门弘信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华商纵横物流投资有限公司、福建盛辉物流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荣获这一称号;福建省汽车运输总公司在“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企业50强”中位居第25名;厦门晋联物流有限公司、福建省宏捷物流有限公司、厦门弘信股份有限公司还荣获“中国民营企业前30名”称号。

(五)运输代理业发展良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省运输代理法人企业519家,占全国同行的3.4%;从业从员11373人,从业人员中研究生学历和大学本科以上人员2027人,占从业人数的17.8%,比全国同行业比例高4.3个百分点;总资产为40.32亿元,户均资产1162万元,比全国同行业户均水平多205万元,资产上亿元企业有9家;主营业务收入20.7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户均主营业务收入40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3家,户均主营业务收入仅有全国同行业户均主营业务收入的50%。

(六)仓储业稳步发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省仓储业法人企业210家,占全国同行的1.9%;从业从员6398人,从业人员中研究生学历和大学本科以上人员379人,占从业人数的5.9%,比全国同行业比例高1.3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下学历占31.1%,比全国水平低6.4个百分点;总资产为53.96亿元,户均资产2796万元,比全国同行业户均水平多415万元,资产上亿元企业10家;主营业务收入12.7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户均主营业务收入662万元,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3家,户均主营业务收入比全国同行业户均主营业务收入少166万元。

(七)港口优势日益突出。2006年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37亿吨,比上年增长20.9%;其中福州港8848万吨,增长18.9%;厦门港7792万吨,增长16.3%;泉州港5135万吨,增长26.9%;福州、厦门、泉州三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占全省的91.2%。全省集装箱吞吐量588万TEU,比上年增长19.4%;其中福州港101.17万TEU,增长25.9%;厦门港401.87万TEU,增长15.6%;泉州港83.9万TEU,增长32.9;福州、厦门、泉州三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占全省99.8%。福建港口经济优势日益突出,特别是福州港、厦门港己列入交通部公布的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名录,正逐步成为大型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综合性现代港口。

二、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业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近年来我省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两位数,作为“社会物流总额主体”的第二产业增加值近年来基本保持在15%左右增速,而2001-2006年我省年均货物运输量增长7.0%,增幅低于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的,运力不足现象仍然存在。而这又集中体现在沿海港口运力不足和铁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如2006年全省港口年综合通货能力1.43亿吨,而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37亿吨,超负荷运输状况较为严重;特别是福州、厦门、泉州三个港口实际吞吐量与通货能力相差较多。通港铁路专线建设滞后,目前福建境内只有厦门港东渡码头和马尾港有铁路专用线,其他港口均无铁路专用线,港口与铁路货物运输承接不够。

此外,港口结构不合理,缺乏大型深水泊位和深水航道;港口竞争力不强,无法吸引周边的物流;大部分公路、水路运输企业普遍存在车、船型结构单一,老旧的状况,难于满足差异性服务的需求;港口基础配套设施等问题依然存在。

(二)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物流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滞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管理体制的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我省物流业与全国物流业的状况一样,仍然是分散的或者称多元的管理方式,涉及到铁道部门、交通部门、民航部门、贸易部门等专业部门和发改委、经贸委等综合部门。各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现象等问题时有出现,多数物流建设项目是属于供应能力的扩张,而不是整合和提升原有供应能力,低水平的重复较多,个别项目贪大求全能力过剩,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从网络平台看,信息平台未能实现共建共享,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社会信息流不够畅通。这无疑给以信息流为灵魂的现代物流业造成障碍。

(三)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是我省物流业的普遍现象,目前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包括传统的运输、储运等流通企业和新型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都还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经济普查资料表明,我省物流企业少、个体户多;企业规模小,户均资产仅0.31亿元、户均主营业收入0.13亿元,资产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1731家,占80.1%。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四)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首先,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展开。其次,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物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在物流过程中,部份企业难以做到在预定时间送货,并经常出现断货、对客户的响应不及时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在争取货源方面不是以服务质量进行竞争,而是单纯依靠打价格战,为此大部分物流企业效益不佳,盈利能力低,经济普查资料表明,2004年我省物流企业中实现利润在1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59.3%,其中亏损企业占26.5%。

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物流业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加快现代物流业网络体系建设。鉴于目前物流业多头管理局面,各级政府要抓紧时间成立现代物流业发展综合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协调、管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事宜;进一步发挥物流行业协会作为企业与政府间以及同行业内不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物流协会的行业服务、行业自律以及维护行业合法权益的职能,以保障我省物流业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根据我省“十一五”物流发展建设规划,重点建设福州、厦门、泉州三大物流节点。另外,选择交通便利、通讯网络发达、相关公用综合服务设施比较先进齐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方,重点推进福州江阴港区物流园区、闽江口内港区物流园区、厦门现代物流园区、海沧物流园区、杏林物流园区、泉州秀涂综合物流园区、石湖物流园区、莆田市物流园区、三明沙县闽西北物流园区、龙岩闽西现代物流园区等10个物流园区建设。

(二)进一步突出港口优势。福建沿海港口要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加深参与同国际、国内航运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促进港口发展,以整合岸线资源促进布局和结构优化,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信息畅通、优质安

全、便捷高效、适度超前、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海峡西岸港口群。通过新建和改造,重点完善沿海港口集装箱运输系统、大宗散货运输系统,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港区,利用深水港湾的优势,以港口带动临港工业大规模开发;利用临近东南亚、台湾省的有利环境,发挥中小港口方便、灵活的运输条件,初步构建海峡滚装运输系统;完善集疏运、口岸等综合服务配套体系。实现港口滞后型向适应型发展,推进港口现代化,充分发挥港口经济优势。铁路部门应将通港铁路专线建设列入线路建设规划中,加强港口与铁路货物运输承接能力。

(三)推进物流的标准化建设。有关部门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统计部门制定科学的现代物流业统计方案。统计部门要抓紧时间制定物流业指标体系和统计口径,将物流业作为一个专门的行业进行独立的统计及分析,及时为社会提供物流信息,为政府物流决策提供依据。技术监督部门加快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贯彻国家现有物流标准,鼓励我省物流业研究机构和物流企业参与国家物流标准的制定工作,结合我省物流业特点,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开展相关地方标准建设工作。

(四)建立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加大物流人才储备,提高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要针对未来物流业发展趋势对人才需求,从三方面加强人才培育。一是培养宏观管理层次人才,如政府机构制定政策、规划人才,包括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人才,以提高政府物流管理水平;二是培养物流企业管理人才,这是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三是提高员工素质。培养方法可以多样化,可以是高校培养,可以是企业、高校联合办学,可以是委托办学,将高层次的物流人才教育制度和多元化的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有关高等院校也要适应物流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物流现代化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五)加强合作,大力推进物流合理化。一是加强与国内先进省份和国际物流企业合作,借鉴国内外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管理的先进技术、经验,对国内国际先进物流供应链技术加以转移,提高我省物流业的科技含量。二是加强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的合作,物流合理化的中心思想是综合考虑生产、库存、运输、销售等全过程,以最快的速度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将物流各个部门、各个阶段综合起来加以推进。

(六)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物流企业应强化服务意识,随时掌握变化着的顾客需求,开展服务为先、增值为本、关系至上的一系列管理创新改进,力求满足顾客需求使顾客满意,在为顾客的服务过程中、后都要不断的总结、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物流资源,降低物流运作成本,为顾客节省物流费用,在合作中达到双赢,形成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满足上下游客户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以谋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第五篇:促进代理记账行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促进代理记账行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代理记账行业自身建设,提高质量

1.代理记账机构应制定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具体的操作规范,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严把质量关,执行严格的四级复核检查制度,明确经济责任,以减少会计的差错,保证对委托单位的及时服务。

2.代理记账机构应努力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工作质量

3.提高员工待遇、稳定职工队伍。

(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1、树立正确价值观,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正直、客观、独立、保密、技术标准、业务能力、道德自律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品质能力,要把诚信放在首位,以诚信为做人标准,一名优秀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有一流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一流的职业道德水平,严格规范会计行为,严格履行法定的职责,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保证会计工作质量。

2、加强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知识。继续教育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通过继续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技术知识,还能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道德、业务和整体素质,以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扭转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1)要继续大力宣传代理记账。新的《代理记账管理办法》从200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代理记账行业也不断在发展。在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施行的背景下,大力宣传代理记账能进一步突出代理记账的法律地位,增强小规模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他小型经济组织对代理记账的认识。

(2)要加强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财税部门应该积极研究扶持代理记账行业发展的措施和方法,适时出台一些财税优惠政策。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推动代理记账的实施。尤其税务部门,要利用同小规模经营组织联系紧密的优势,帮助推广代理记账。

(3)要完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有关法规及其实施细则,明确委托代理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帮助双方以合同形式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并进一步规范代理记账机构的设立、审批、年检、业务管理等工作。

(4)要强化监督。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代理记账机构的监督管理,对所有从事代理记账的个人和机构进行全面清理,建立代理记账机构档案库;建立定期检查和年检制度,对未通过检查或年检的代理记账机构进行整顿;规范代理记账机构和人员的执业行为。

2、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代理记账行业的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要加强代理记账行业的发展,必须支持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委托中介机构代理记账。可以采取相关措施,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维护其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广大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代理记账,使其税款征收方式从核定征收改变为查账征收,从而在源头上推进建账工作,促进代理记账行业的发展。另外,建立健全代理人市场,健全完善中介机构和会计代理机制、建立会计职业联盟,形成会计整体力量、建立会计人才市场,优化会计队伍,加强社会监督等措施。

下载工程造价行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程造价行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酒店用品行业的发展状况范文合集

    酒店用品行业发展状况 酒店用品行业发源已经百余年历史,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酒店用品行业已经迎来了一个以新兴概念为主导的消费群体。为了迎合现......

    分析酒店用品行业发展状况

    分析酒店用品行业发展状况受到国外欧债危机加剧和国内房地产业进入萧条期的双重不利影响,酒店用品行业发展也步入了一个“寒冬”阶段,一些不堪重负的中小型酒店用品企业在步履......

    中药行业发展状况和前景

    7.2行业影响分析 7.2.1我国中药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 1、我国中药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中药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其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多年来......

    彩色宝石行业发展状况

    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购买力和消费层次不断提高,宝石产品呈现消费热潮,并正在成为继住房、汽车之后中国百姓新型消费热点。 近年来,中国珠宝首饰行业开始处于迅猛发展时期,200......

    浅析我国包装纸行业发展状况

    浅析我国包装纸行业发展状况 一、行业发展状况 包装纸行业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大势,吻合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节拍。入世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不但没有遭到重大的冲击,反而一跃成为世......

    2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及对策

    中 国 农 业 发 展 现 状 及 对 策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的道路,并在农业科技、经济和各个方面都取得......

    工艺品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

    夏津县工艺品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 夏津县产业发展办公室 (2011年6月14日) 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宏扬“务实、创新、包容、开放”的夏津精神,以“富民强县、进位崛起......

    防水行业发展研究建议(精选合集)

    防水行业发展研究建议随着防水行业技术的不断专业化发展,整个防水行业正以上升之势迅猛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防水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型建筑防水材料得到持续的发展,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