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兵团改革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
关于兵团改革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
编辑:武振花 索引号:xjbt-c800-2014-00873
出处:兵团日报 公开范围:面向社会
发布时间:2014-09-19 公开时限:长期公开
字体大:[大 中 小]
责任部门:
◇ 向兵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推进兵团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兵团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兵团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认识影响制约兵团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兵团特殊体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核心问题,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政治智慧和政治自信,破解当前兵团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系列问题。对此,笔者谈几点拙见。
一、关于兵团在新疆的主要工作任务
总书记关于做好新疆工作要把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上来,当好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的重要指示,明确指出了当前新疆和兵团工作的方向。兵团的一切工作,都应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任务来展开。
兵团干部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刻领会和落实中央战略意图,在思想和行动上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维稳戍边之间的关系,明确认识到维稳戍边是兵团的政治责任,也是兵团的立身之本;明确认识到发展经济是增强维稳戍边能力的重要保证,发展经济是为了更好维稳戍边,更好地带动地方发展、促进民族交融。
兵团各师、市和团场分布于天山南北,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差异较大,面临的维稳戍边形势任务不尽相同,因此应区分具体情况实行差别化发展战略。地处南疆、边境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师市和团场,维稳任务相对紧迫,建设稳定器、大熔炉的任务更重一些,应给予区别化的特殊政策支持,把维护稳定、增进团结、集聚人口作为工作重点。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等腹心区域的师市和团场,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优势相对突出,建设示范区的任务更重一些,应在发展经济、带动辐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兵团履行维稳戍边使命提供更多资源保障和经济支撑。
二、关于团场农业职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兵团团场的农业职工,是在兵团、师市、团场和连队高度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指导下,以家庭联合作业形式从事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化生产的农业产业工人。团场职工种什么、怎么种,大多数都是按照单位统一安排;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大多数也是直接交售给团场。因此,兵团团场农业职工并不是真正独立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主体。由于交通不便、流通不畅、信息不灵,团场农业承包职工单家独户直接与市场接轨既不现实,也不利于发挥兵团组织优势。现行土地承包经营体制下,团场承包职工经济收入高低主要取决于农产品市场行情好坏,表面上看是与市场经济接轨,是维护职工的经营自主权,实质上是兵团“党政军”职能缺位,是兵团“企”的属性作用发挥不充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强调,劳动者个人应以自己所投入的劳动贡献大小参与生产成果分配。从目前兵团农业产业分工情况看,团场农业职工的经济收入应主要依据其在劳动生产阶段的贡献,即应主要由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决定。为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积极推进团场农业职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探索“基本工资+承包收入+股权收入”
相结合的收入分配模式。基本工资主要保证职工在完成劳动生产定额、维稳戍边任务和社会公益劳动情况下,能够获得基本生活保障,重点体现职工岗位性质、工作年限和地区差异;承包收入主要依据职工生产的农产品产量高低和品质好坏确定,体现劳动技能、工作态度等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对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给予经济奖励,发挥分配制度对劳动的正向调节作用,避免大锅饭现象;股权收入主要吸收职工以生产要素参与兵团、师、团场的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承担市场风险,参与市场经营,享受股权分红。
三、关于基层连队的职能作用定位
随着兵团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大量团场职工由过去在连队集中居住转向在团部城镇集中居住。新一轮团场改革过程中,部分团场组建成立了农业生产经营公司,将连队改制成农业生产经营公司的下属分公司,专门负责农业生产,而将职工教育管理等社会事务交给社区。笔者认为,兵团、师、团场、连队四级组织架构,是兵团履行维稳戍边职能的重要组织保障。连队作为兵团的最基层组织,不仅承担着发展农业生产、增加职工收入的经济重任,还承担职工思想武装、教育培训、生态建设、文化发展、维稳戍边等社会管理事务和政治军事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连队是党政军企合一性质的一级基层政权组织。针对连队职工大量向团部集中居住的发展趋势,既要加快团部城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社区网格化覆盖、社会化服务网络,同时又要进一步强化连队基础地位和基础作用,坚持实行单位化管理不放松,充分体现兵团准军事化特点,强化连队维稳戍边职能作用,强化兵团干部职工群众“兵”的意识和能力。
四、关于正确处理兵团特殊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兵团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体制,优势在于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通过行政手段打破利益格局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大范围内组织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劣势在于政企职责不分,行政干预过多,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产生行政决策失误。兵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索建立既能充分发挥兵团特殊体制优势,又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要发挥兵团组织优势,突破传统师团地域界限,打破旧有利益格局,集中资金、人才、资源、技术等优势,在全兵团、全疆乃至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在更高层面搭建兵团投融资和资本运营平台,突出兵团产业优势,组建兵团棉业集团、种业集团、果业集团、牧业集团等企业实体,做大做实中国新建集团这个大型现代企业集团。要健全兵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严格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健全大型企业集团与团场之间的“龙头+基地”合作共赢模式,兵团、师重点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团场重点做好做实生产基地,承包土地的职工专心承担生产任务,龙头企业主动承担市场经营风险。要建立健全符合市场要求的企业选人用人机制,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面向国内外招聘企业经营管理者,推行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减少党政干预,逐步取消各类企业行政级别。
五、关于兵团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
总书记要求,兵团要建设成为先进生产力的示范区,这既是兵团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是兵团经济发展的路径。兵团要发展壮大增强实力,同时又要克服水土资源短缺限制,不与地方争利,这就要求兵团必须扬长避短,把特殊体制的优势和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出来。要发挥组织优势,突破地域限制,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整合,占领科技高地,发挥组织化程度高、专业技术人才众多的优势,集中力量重点从新疆优势产业的前端和终端着手,从产业服务、产业升级方面寻求突破。比如,在传统农业种植中,寻求棉花育种、节水灌溉、机械作业、机械收获等的突破;在新疆传统畜牧业中,寻求牛羊品种选育、现代设施养殖、奶制品精深加工等的突破;在特色林果业中,寻求红枣、香梨、葡萄、哈密瓜、杏等新疆特色果品的种植、深加工和品牌培育等的突破。要发挥兵团农业科技优势,改革兵团现有农业科研体制,建立以企业为市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要充分发挥兵团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优势,积极发展农机作业、维修、租赁等社会化服务,支持发展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组建专业化农机研发机构,努力建成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要充分发挥新疆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把新疆优质农产品宣传推介给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
(作者为兵团工会经济工作部副部长)
第二篇:新疆兵团社会保障问题的若干思考
新疆兵团社会保障问题的若干思考[摘 要]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是国家从经济的角度对社会公民的生活提供安全性保护。建立具有兵团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兵团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研究构建兵团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制度十分重要。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助
一、兵团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兵团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来,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探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定位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兵团社会保障建设开始进入一个体制和制度创新的阶段。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工作中,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保障工作出现了喜人的局面。目前,兵团已实行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项保险师级统筹。各项保险参保人数及参保比率都在稳中有升,基金收支基本平衡,运行比较平稳。07年以来,兵团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大力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力度,继续实施“金保工程”,完成了社会保险局域网建设,实现了各项社会保险金支付的社会化发放,确保了兵团社会保险工作平稳运行。兵团在07年继续巩固养老、医疗保险扩面成果,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职工医疗保险金按时足额和社会化发放。截至5月底,全兵团共有76.28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与上年基本持平;有108.8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增长0.12%。其中,44.87万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率及按时足额发放率均达到100%,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8%;有65.45万在职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增长0.28%。同时,兵团继续全面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工作,力求实现“应保尽保”目标;完善失业保险调剂金制度,建立失业保险预警机制,保持了就形势的稳定。截至2006年年底,兵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6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团场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482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岗职工工资总额99.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国有单位86.63亿元,增长12.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909元,比上年增加1773元,增长14.6%。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6.3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59.9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08.71万人,其中,职人员63.68万人,退休人员43.4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58.9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59.72万人。各种城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16个。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7万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0.5万人。各类社会福利院66个,床位2683张,收养人数1525人。截至07年5月底,全兵团参加工伤保险人员60.19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28万人;享受伤残待遇1076人;参加生育保险人员59.18万人,享受生育保险待遇4577(次);参加失业保险人员59.76万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7388人。今年,按照兵团党委的部署,兵团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派出工作组深入各师对养老金统筹工作进行了调研,实现兵团级统筹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兵团还召开了社会保险基金运行分析会,规范并完善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加大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二、完善兵团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兵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兵团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障制度,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与兵团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屯垦戍边任务相一致,促进社会保障公平正义、便于各类从业人员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与管理服务体系,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
谐兵团和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是基础,改善民生是根本,社会和谐是保障。为了实现社会保障工作的各项目标,满足职工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以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加快推进兵团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逐步完善覆盖全兵团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一是要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努力做到团场各类从
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服务;二是要合理确定团场的缴费率水平,推进兵团级养老保险统筹和团场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三是要制定团场享受失业保险的政策,作好失业
保险向社保补贴、转岗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三方面的延伸工作,为当前和今后劳动力转移提供支持和服务;四是要进一步完善以基本医疗为主体的多层次保险体系,探索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将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从职工扩大到全体居民;五是要将新的就业扶持政策延伸到团场,让团场符合条件的人员享受到就业再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是兵团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构建和谐兵团、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发展的目的真正放在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逐步推进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和运行,不断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实现兵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政通人和、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目前兵团急需发展起多功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尽快建立一个有利于劳动力合理流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兵团特色并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应遵循力求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实际出发,按照社会保障的不同类型确定其资金来源和保障方式等原则,并借鉴和吸收国外的立法经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新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设计要充分兼顾社会和经济目标的双重要求,实现公平和效率的最佳统一;正确选择保障重点,强化保障功能,提高保障效率;清理各种社会保障项目,按保障需求构建层次分明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兵团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1.构建健全的兵团社会保险制度
兵团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否明确,是关系到社保制度改革的进展快慢乃至成败的重大问题。其中,当务之急是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农民工是兵团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是加速兵团经济社会转型的迫切需要。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目标就是,以工业化为源动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大部分农民退出农业的机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以便实现兵团农业的现代化。在世界经济的近现代历史上,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都不断降低。使兵团经济社会转型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构建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尤显重要。
2.构建健全的兵团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为保障生活贫困人口和有特殊需要的社会群体的利益与需要而建立的。社会救助工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政府在社会救中应占主导地位,但事实上,很多地方政府对此认识不足。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兵团社会救助在覆盖面、资金规模和保障水平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社会救助经费并没有跟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兵团各级人民政府在社会救助方面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兵团用于公共财政的经费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还很低。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拥有豪华公车、豪华办公楼,每年花大量纳税人的钱用于差旅费、招待费、吃喝费、会费;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阶层的分化日益严重,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警戒线,社会上出现在各个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有大量亟待社会救助的人群得不到政府应有的救助。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开放社会救助渠道,组织和动员社会自身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和个人出资从事社会救助事业,建立爱心基金,逐步形成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长效有序机制。建立和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和法
律救助为主体,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尽快构建起强有效的社会救助系统工程。逐步把分散的社会救助计划与社会保险分开,设立相关机构,对政府的社会计划实行统一管理,协调与其他社会组织和机构的社会计划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兵团社会救助制度。
3.构建健全的社会保障预算体系
社会保障预算是国家用来反映各项社会保障资金,包括政府一般性税收收入安排的各项社会保障资金和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工生育保险及住房等各项基金收支活动的计划,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建立的,由政府强制征收的,按国家规定的范围、项目、标准支付,并由政府承担最终支付责任的专项基金。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理财的职能部门,代表政府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是理所当然的。一方面,社会保障支出也是一种财政性支出。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可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类,其中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另一方面,对社会保障筹资方式法制化已成为世界性的通行做法。社会保障筹资可以收费,也可以征税,不仅如此,社会保障基金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来源于政府经常性预算的拨款。建立兵团社会保障预算,将社会保障资金收支及各项基金结余的投资运营活动纳入预算管理,有利于规范社会保障资金收支及各项基金结余投资运营活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兵团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林毓铭.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探索与争鸣,2004年04期张玲.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与思考.北方经济,2004年02期徐凯赟,欧阳亮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思考.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4 唐政秋.论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价值取向.求索,2004年01期
第三篇:兵团土壤肥料领域问题的思考
调研提纲
现状分析
(一)土壤学方面的问题:
农田生态进一步恶化:兵团棉花种植大面积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后,原先的排灌系统被破坏放弃,相应的防护林也被砍伐。且膜下滴灌后灌溉量下降,水分入渗深度浅,原有的防护林带即使保留也受到干旱严重胁迫。膜下滴灌导致水分供应更为集中,杂草等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更加有限。导致田间生态系统更加单一。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下降。生物多样性过分单调存在土传病害、病虫害大规模发生的风险。
滴灌后土壤盐分淋洗强度弱。如灌溉水矿化度高,则土壤实际上处于持续积盐过程中。地膜污染是一个长期和潜在的危险。
盲目垦荒、无节制增加播种面积、大规模无序开采地下水。
(二)肥料学领域的问题
肥料多而杂的问题
施肥针对性不强的问题:KH2PO4滥用、各种作用不确切的肥料以及土壤、植物生长调理剂的应用。
专用肥的问题:滴灌专用肥一般配方不符合作物生长的需要,无端增加成本。
超高产、高产条件下肥料和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问题。存在多种观点,在技术上则存在重现性差,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
2010年
技术重点
学术:明确不同矿化度灌溉水滴灌条件下土壤盐分的积累动态,对全疆农田盐分积累状况进行系统的调研。
对地膜污染程度、危害程度进行必要的评估,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污染进一步恶化。对膜下滴灌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估。
膜下滴灌灌溉方法:灌溉量、灌溉次数。这是重要的技术问题,也是重要的技术经济问题:电力、人力成本。
战略任务:膜下滴灌下区域生态条件长期演变。大规模开发有机肥资源,采用农家肥、秸秆还田与商品有机肥并举的措施,逐步培肥地力。
重大需求:区域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农业利用极限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
战略任务:拿出地膜污染防治的标本兼治的技术方案!
重大需求:地膜污染机械的研制、环境友好地膜开发与大规模应用。
第四篇:扶贫改革问题的思考
关于扶贫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问题导向
不言而喻,我国扶贫开发成就巨大、举世公认,但是问题也是有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精准扶贫不够。这是扶贫开发几十年中犯的一个最大错误。农村扶贫,包括救助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后者又包括扶持区域与扶持人口。扶贫开发,开发是手段,扶贫是目的。手段中,关键的是财政扶贫投入。对应开发式扶
贫的两个对象,财政扶贫投入包括:财政综合扶贫投入,财政专项扶贫投入。前者重点扶持区域跨越发展,后者重点扶持人口脱贫致富。2012年中央财政综合扶贫投入2996亿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投入320亿元;2013年前者约为3690亿元,后者约为394亿元。
各级财政专项扶贫投入,主要由财政和扶贫部门在管理。换句话说,我们扶贫部门的职责就是专项扶贫,任务就是扶持人口脱贫致富。所谓精准扶贫不够,也就是说专项扶贫投入偏离了穷人这个“靶”“的”。在扶持区域发展上,“请神容易送神难”,重点县一经入围就几十年难以突围,致使富了出不来,穷也进不去。广西百色市平果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但早在2008年该县就已经连续8年被评为中国西部经济百强县,连续6年居广西县级首位。严重的问题在于:这并不是个案。
对扶持人口而言,“扶强不扶弱”现象凸显。许多地方扶持种植养殖业把钱给了大户,而扶贫贴息可能就给了大企业。农机具购置给予50%的补贴,那么只要出一万就可以购买价值两万的农机具。但是,如果你是个贫困户,可能就拿不出这个钱,也就享受不到这个政策。家电下乡也一样,买不起家电的人,享受不到优惠。住房改造上就更突出,其中补助一两万元但新建要五六万或七八万元,穷人出不起就只能补给非穷人。这就导致真正贫困的人得不到扶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橄榄型分配格局。”扶贫开发的重任就在于通过精准扶贫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减少“橄榄型”分配格局低端群体。但是,一些地方扶贫成了扶“橄榄型”中间群体向高端群体转变。总的看,精准不够,一是专项扶贫投入用于了扶持区域发展,成了“普惠”,二是专项扶贫投入被一些富人自觉不自觉地占有,成了“扶强难扶弱”。
哲人说,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专项扶贫投入是国家通过二次分配,专门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救穷如救火,扶贫精准不够就成了“鸡脚杆上剐油”,剥夺了穷人的正当权益。如此,谈何公平?!谈何和谐?!谈何“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二、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中央文件近年来出现的名词,首见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后来也进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顶层设计来源于系统工程学,其字面含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换句话说,在系统工作中,基层设计是指“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蓝图”,总的特点是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按图施工。避免各自为政造成工程建设过程的混乱无序。
从我国目前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顶层设计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完善。要求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必须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谋划新的发展蓝图。对“顶层设计”这一概念在改革过程中怎样使用?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一个全面的表述,概括起来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导方针,明确指出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实践中不断开拓科学发展之路。二是基本内容,主要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从党和国家全局出发,提高辩证思维水平、增强驾驭全局能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协调好,同时要抓住和解决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关系民生的紧迫任务。三是实现路径,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
精准扶贫有许多工作要做,应有之义就是顶层设计。在扶持区域方面,重点县退出机制包括标准、方式、程序等,贫困村的选择标准、扶持方式、政策投入等,这就需要顶层设计;在扶持人口方面,资金数量、人口规模、监管放权,这些也都需要顶层设计。从历史看,精准扶贫不缺“设计”而是缺落实。在新村建设中坚持新村“竞争入围”和扶贫“首扶制度”,做到选准最困难的村、扶持最贫困的户、办好群众最急需办的事。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精准扶贫,这是写进了省的新十年扶贫《纲要》的,但是,具体操作中没有怎么落实。重点县退出机制也是有的,仍然是一个落实问题。早在2012年初,省委就提出了建立重点县退出新机制,到2019年底前分期分批完成全省36个重点县“摘帽”任务。对摘掉“帽子”的县,坚持扶持政策不变、资金项目不变、扶贫规划不变、行业扶贫不变、定点扶贫不变的“五不变”规定。对没有按期“摘帽”的,要追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责任。之后,川办印发了《关于确保完成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目标任务的工作方案的通知》(〔2012〕62号),明确提出:在2019年年底前,除藏区外的27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摘掉重点县“帽子”。
三、基层探索
与顶层设计相对应的是基层探索或叫创新。在重视顶层设计的时候,要同时、同地位地提出并重视基层探索。中国的一些主要改革,顶层是
被基层推着走的,农村改革是如此,国企改革及至市场改革也是如此。
必须给基层探索一个合法的地位。现在几乎所有文件都不怎么提基层探索,现实中往往把基层的一些改革探索视为非法行为,加以压制。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趋向。中国改革实际上是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单单是顶层在起作用。四川是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村改革,率先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率先进行城市综合改革试验,率先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这些改革中,基层探索功不可没,土地“大包干”就是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扶贫开发也如此,全国闻名的黔江精神、巴中经验,都是贫困地区基层干部群众的伟大创造,艰辛探索。
扶贫开发具体的特别是操作层面的东西,还是要大力倡导基层探索创新。比如资金如何到户,到户干啥?就是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干什么、怎么干,这些还是要交给基层、交给群众,让基层、让群众说了算。即便经验推广也要推那些可复制的,那些不可复制的只能是看叫不看座,没有一点实在意义。四、三个层面
发端于1986年的扶贫开发本身是改革的产物,扶贫改革是“全面深入改革”的应有之义。中办发〔2013〕25号文件,对扶贫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当前问题是要做好有序推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
一是尽早可以推进的。扶贫到户、下放“四权”、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等,这些就是尽早可以推进的。还比如贫困村互助资金,2006年试点至今已经七八个年头了,就没有必要继续“试点”,既然是成功的可复制的,就应尽早纳入扶贫的正常工作。精准扶贫涉及到投入到户甚至到人,有的同志就担心“张三家多李四家少而引发矛盾甚至农村不稳”,我觉得这个担心有些多余。精准扶贫中要提防的是简单的分钱分物,这个倒真是要引起注意。还有就是片区与人口的关系,这个要处理好。这两点倒是应当引起注意的。
二是通过试点推进的。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建立重点县退出机制,这些是要通过试点再推进的。特别是推动金融机构网点向贫困乡镇和社区延伸,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加快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发展农业担保机构,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改善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等经营组织的金融服务,这些则要通过试点,取得成功经验方可推进。还有就是试点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进行“三权分离”,探索“交易—鉴证—抵押”的产权交易的模式,农户可以凭承包权抵押贷款,也可以凭此增加财产性收入,拓宽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空间。
三是深入研究推进的。政府购买扶贫服务,引入第三方扶贫,这都要深入研究后再推进。从购买社会服务来看,要提防的是借购买之机把扶贫部门该干的事推出去,产生“花钱买耍”现象。从长远来看,中国扶贫的最理想模式是政府提供扶贫资金,而资金的传递和管理应主要由农民自己的组织和专业性的民间机构来负责,这也是世界其他地区成功扶贫的方式。但是,目前完全这样做的条件还不是很具备,需要等待时机,创造条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中国扶贫的成功模式,但目前政府主导过度,社会参与不足问题也突出。政府主导扶贫是合理的,一方面贫困问题不是哪一个市场主体单一制造的,何况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社会的大管家,扶贫是政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责任;另方面扶贫是一种公益性事业,单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动员到足够的社会资源,如果政府不介入和主导,恐怕大多数贫困人口连基本生存问题也难以得到解决。但是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在每个环节都要介入,更不意味着几十万甚至几万元一个项目都要省上来审批,过度的行政化会带来效率损失,扶贫开发中的很多问题来源也于此。我们目前要做的是在优化政府主导的同时强化社会参与。五、三级分推
198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提出“做好扶贫工作”“国务院和有关省、自治区都要建立贫困地区领导小组”,由此,全国扶贫开发机构陆续成立。领导小组属于议事协调机构,下设的扶贫办属于办事机构。严格来说,其职能职责就是统筹协调,监督管理。但是,一直以来扶贫部门特别是省级扶贫部门重在分资金批项目,监督管理有所弱化。上年,国家审计署公告了对广西等6省区1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0—2012年财政扶贫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结果,反映出在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上存在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问题。目前体制下,出问题是必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省市放松了监管。
省、市、县三级政府特别是扶贫部门,在扶贫改革中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个问题本质上看是个事权划分问题。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办发〔2013〕25号文件,“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省、市两级政府主要负责资金和项目监管,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这很明确,省市重在监管,县级重在组织实施。
省市特别是省级扶贫部门,要自觉回归到监督管理上来,这是深化扶贫改革的必然。这个回归很重要,早回比晚回好,早回早主动。现在,省级扶贫部门忙于分资金批项目编规划搞培训,无暇顾及监督管理,带来了不少弊端;县级缺乏项目审批权,对不切合当地的规划或由于上级没有监管而擅自调整项目等的问题时有发生。解决这些问题要靠改革,要靠严格实行中央既定政策办事。
第五篇:兵团南疆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兵团南疆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
发展的思考
新疆地域辽阔,或被资源(宜农土地、天然草场、矿产、石油、天然气等)丰富。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47个民族),加快新疆开发是民族团结、国防稳定的需要。新疆地缘区委独特,是我国边界线最长(5663公里),邻国最多(8个),沿边县市最多(33个)的省区,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新疆的发展一方面需要转变观念,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引进东部和国外的人才、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提高当地劳动者的素质,只有发展职业教育,才能快速地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生产一线需要的技术工人和有知识的农民。
自199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于1988年、1992年、1997年,先后三次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新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援疆工作会议尤其是全国第二次援疆工作座谈会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均提出,要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由此可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影响越来越深远,兵团南疆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存在着一些特殊情况。
一、兵团南疆中等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兵团职业教育目前共有各类职业院校24所(不含本科院校所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普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1所,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中等职业学校23所,天山北坡经济带14所,南疆经济带4所,边境经济带5所;中职、高职在校生总数48383人,高职在校生9867人,中职在校生38516人。绝大部分职业院校属于公办性质,民办性质的只有两所。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院校全部在天山北坡经济带。
南疆4所职业院校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部分学校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成,学校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制约,所开专业较少,专业结构比较单一,开设专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专业,办学基础和师资条件较弱。
以三师职校为例:三师职校于2005年11月经兵团编委批准成立,2006年开始招生办学,2008年进入校园。学校占地面积10.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包括综合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实训厂房),总投入7532万元,各专业实训设备1390万元。2009年经第三师党委批准,第三师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兵团第三师分校、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大学兵团第三师分校、第三师教育培训中心四校合一,实行合署办学模式。2010年成立图木舒克大唐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现已形成职校、电大、农广校、培训中心、驾校五校合署的职业教育综合体。学校现有师生3331人(教师54人,学生3277人,其中职校1362人,函授学员1915人),培训中心年培训能力3000人次左右。几年来,累计中短期培训2万余人次,为社会输送学历教育毕业生1624人,就业率达95以上。学校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自给有余、补贴家用‛的人才培养思路。形成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并举,中、短期结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多元办学格局。学校在发展中的定位是紧紧围绕师市‚三化‛建设和职工多元增收办学,重点加强服务师市、团场特色优势产业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技术技能实用人才的培养;明确了工作机制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团场企业参与;明确了办学模式是校校联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需求,开门融合办学。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兵团南疆各师市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的职业教育已成为国民教育的主流,但在中国,特别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却产生了疑问,就其原因,既有社会历史原因,也有客观现实因素;既有工作上的疏忽,又有体制上的弊端。
1、受‚大气候‛的影响,人们认识上存在偏颇
中专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年代曾经是许多初中学生的首选学校,既可学到专业生产技能,又可被国家包分配获得就业保障。但随着国家政策导向的改变,‚重文凭之风‛在社会上的兴起,受高等院校普遍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我国现行用人制度和考试制度的负面影响,人们习惯于用传统的普通教育眼光看待职业教育,致使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影响了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人认为职业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补充,有人认为职业教育是后进生、落榜生教育,也有的认为职业学校条件不好,文化知识学得少,跳不出‚农门‛,争不上‚铁饭碗‛等等。就南疆地区来说,近几年来,我们对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认识不足,没有将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经费投入、资源配臵、办学条件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一些政策得不到落实。
2、学员锐减及生源基础较差 职业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已形成‚气候‛,但在边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人们还存在认识上的偏颇,再加上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思想,不能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地位,把职业教育当作‚二等教育‛,导致了职校的生源萎缩。现实社会,使得一部分学生热衷于普通高中,寄希望于大学好找工作;另一部分学生热衷于打工,只顾眼前利益。就读职业学校成了多数学生及家长的无奈选择,只有分数极低、连升普通高中都无望的学生才会考虑就读,职校成了家长为了不至于自己子女无书可读的‚托管所‛。甚至有的学生把职校看成是‚婚姻介绍所‛,来学校主要是玩。这些后进生有的不仅文化知识基础差,而且思想品德也差。生源质量下降,给学校的毕业生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从而给用人单位造成对职教生的不信任。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职业教育的社会信誉度越来越低。
3、兵团南疆职校目前的‚软硬件‛建设滞后
兵团南疆职业学校普遍建设发展缓慢,如三师职业技术学校自2005年批准成立以来,至现今仍未完成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结构不合理,南疆地处偏远,人才引进难,尤其是南疆地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匮乏,部门学校基本为零,另外南疆地区少数民族所占比例较大,民族孩子通用语言水平较低,双师+双语的复合型教师更为缺乏;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源的变化,学校的专业在不断调整,导致学校专业结构及专业课程体系极不完善。专业课程建设尚处于初阶阶段,欠特色或主打专业;南疆地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较多,少数民族家庭收入水平较低,大多数民族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而南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生均培养经费又较低,导致许多孩子无法上学或中途辍学。
4、社会上就业准入制度落实不到位
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法》规范劳动力市场形成的两项重要制度。然而,一方面,一些部门、行业、企业参与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按《职业教育法》规定,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另一方面,在需要就业准入的职业(工种)中,由于执法不严,‚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2002年我国从业人员中,具有初中和小学受教育水平的人员占75%左右,接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者占12.7%。兵团南疆地区这一比例更低。可见,一些企业和单位用人用工只注重人力,不注重职业技能,一些用人单位在继续聘用未经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不但使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激励机制,而且挫伤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生源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而南疆地区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招人员工后不注重职业技能培训,员工待遇低下,劳动力流动性较大。
三、兵团南疆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对策
职业教育实质就是‚就业教育‛,应有明确的职业指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训练其职业能力为主要职责。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普及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和培养着中、初级实用型人才的双重任务。学校必须自始至终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办学方针,才能突显职教的办学特点,也才能注入生存和发展的活力。
1、着力抓好‚硬件‛,增强办学的信心
继续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一定的‚硬件‛作为办学载体,办好职中只能是纸上谈兵,尽快把教学、住宿、实习实训、体育活动等基础设施修建好,并根据市场对职业培养需求,添臵和完善教学设施。职业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就业前的职业准备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学校应注重实验实习场地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实验实习场地的管理,发挥应有设施的示范、育人、服务功能。只有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设施,才能不断提高办学实力和水平,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并让看得见的办学条件取信家长和吸引更多的求学者慕名而来。试想,倘若职中连最基本的办学设施都跟不上,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发展到中央要求的‚职教与普教的在校生基本达到一比一‛的办学规模呢?
2、走联合办学之路,确保学生就业有门路 在国外,职业教育被当作一种产业来经营,一切按产业的要求去运作,学校就如同是加工厂,学生是生产原料,毕业生是产品,他们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如果学校不能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高质量的毕业生,毕业生就没有出路,从而也就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学校就很难生存发展。我们也应树立这种产业思想,有整体意识、市场意识、危机意识,不能只把它当作一种公益事业,完全依赖上级安排。介于兵团南疆地区的地理、经济发展的限制,加上职校目前办学条件和技能师资空白,短期内无法满足办学的需要,现在要生存的唯一出路是合作办学、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今年屯南职教集团的成立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臵不仅体现在校内资源的优化配臵,还体现在校校资源乃至与社会资源的相互融通和共享上。我们有生源,但在没有设备、没有师资、没有教材的情况下,我们至多只能上一点基础文化课,而公共文化课一般也只上一年。因此,我们的学生还必须送到办学条件比较好的有关学校去进一步就读,才能学到一定的技能,也才能确保学生的就业。而外面许多学校拥有一应俱全的先进教学设备,就是缺少生源,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合作空间。当然,联合办学我们也必须有详细的实施计划,送去的学生我们也要有专职人员去管理。
同时,‚工学结合、自给有余、补贴家用‛的办学模式也兵团南疆民族地区不可缺少的办学之路,实行工学结合不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解决兵团南疆民族地区职教经费不足问题,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成才就业的需要。
3、搞好专业设臵与课程设臵,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
职校要发展,要形成品牌,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建立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这是办学成功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共识。而改革不是想当然,必须按需办学,按产业的要求办学,不能离开就业搞职改。要建立新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坚持产教结合。专业设臵也要根据自身的办学能力和社会需求,因时因需而异。有些专业教材不宜统编,应体现企业性,教材应突出实用部分,压缩理论部分。
在课程模式上,要把握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统一,通用语言学习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意。技术技能教育是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体现,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需要坚持不懈加强的内容。对于定向性不强的,就要加强文化基础教学,通用语言教学,打好比较厚实的文化基础和比较宽泛的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周济部长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二是转变办学模式,按照‚订单培养‛的方式,推动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三是转变办学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在现阶段,兵团南疆中等职业院校在专业的规划建设中,应处理好‚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之间的关系,认真考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选好突破破口,确定好教育结构和方向。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办学质量
俗言,‚名师出高徒‛,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教师素质高低和敬业程度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因为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和调控者,其在教育过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以自己好的素质和人格影响受教育者,教师职业劳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职业教育‚技能性、实践性‛等特殊性又决定了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具有的双重素质: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而兵团南疆中职院校目前缺乏‚双师型‛的师资,现有的教师都是从普通中学转改过来的,受普通基础教育的影响,都缺乏职教经验,只强于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指导和操作能力没有。这样,学校只好把普教的鞋子穿在职教的脚上,老师勉强执教使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实践技能不强,升学无门,就业困难,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社会声誉,使得学校越办越无法办下去。2006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等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文化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也要定期到企业开展调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在无力聘请技师的情况下,我们在联合办学的过程中,可以派老师做外教的助手,一边协助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一边借机动手学习,提高自己,回来好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5、切实抓好‚软件‛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学校内部制度必须齐全,我们工作才能‚有法可依‛;管理一定严谨,我们做事才能有序不乱。激励、管理、监督三大机制运行良好,学校工作才能正常运转。还要进一步重视德育工作,将德育工作融入课堂和日常管理之中,推行‚诚信做人、勤奋敬业、务实创新、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受人欢迎,学校才有好的声誉,也才有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增长、个性发展的功能,是教育与经济最直接的一种结合形式,也是促使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但职业教育在兵团南疆少数民族地区还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与其他教育相比,创新的需要更迫切,创新的空间也更大。包括办学思想和观念、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制度都要不断改革与创新。我们相信,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社会共同关注下,通过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兵团南疆职业教育一定会度过难关,茁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