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推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思考

时间:2019-05-14 07:1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业推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业推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思考》。

第一篇:关于农业推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思考

《农业推广》论文

论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 姓 名: 年级: 专 业:农村行政管理 学校:

论 文 摘 要

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能否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关键在于转化和推广,而转化和推广的力度和速度直接关系到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成就日新月异,各领域成果层出不穷。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方面的成果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先进性也走在同行业前列,但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乏力,没有真正把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中、真正发挥出科技的威力。所以说,科技成果若不加以推广应用,不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力的作用,研究开发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本文从目前农业技术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办法以及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需要采取的措施。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创新;解决措施;

关于农业推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我国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发展对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者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在以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为特征的条件下形成的政府农业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方法,特别是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投资渠道等方面,显现出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发展的诸多不适应。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畜禽发病死亡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238亿元,相当于畜牧业总产值的2.82%,农民平均年损失26.44元。猪、禽的死亡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将减少损失1.87元,按出栏后的价值计算,人均可增收9.76元。另据测算,如果我国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是我国化肥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252亿元,亩节省成本12.9元;如果使我国农药的利用率达到发达

国家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90亿元,亩节省成本4.6元。

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2、我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3、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

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4、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5、农民居住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村委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我国农业经营存在分散性的特点:农业涉及2亿多个农户。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农民组织的缺失,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

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与改革措施

根据目前农业技术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以及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需要采取的措施。

1、加强思想认识,重视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技术推广是一项扎根农村、常抓不懈的服务性工作,必须要求科技人员深入推广第一线,依靠示范种植、技术服务、现场指导、发放宣传资料和结合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让农民明确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当中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接受科技人员给他们提供的服务;通过长期细致周到的工作,潜移默化地对农民产生巨大的作用,特别是通过科技人员的耐心工作,使农业收入取得明显成效,这种利益驱动会促使农民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推广工作的普及开展和辐射联动效应。

这种良性互动能够极大地加快农业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农技推广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过去,农技推广迟缓,工作没有取得明显成效,根源就在于没有让农民从思想上认识到农业技术的巨大威力,农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配合甚至排斥),所以说,搞好农技推广工作,关键是做好宣传教育、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这项工作是否到位是农技推广工作是否能做好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广工作是否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2、做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

农技推广的对象是农民,农技推广的载体也是农民,农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直接决定农技推广的成效。为了有条不紊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素质,通过讲座、定期培训、现场观摩等多种途径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和农业知识,多渠道让农民接触农业科技,丰富其知识,开阔其眼界,让他们以现代新型农民的视野来经营管理农业,以农场主的角色发展现代农业。农民素质提高了,技术推广工作进行起来就没有障碍,限制农技推广的这一瓶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过去,只是为了推广而推广,没有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因而推广效果不理想。

3、加强推广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精干推广团队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推广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有农村工作的经验,还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灵活的处事方式。现代推广工作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出很高的要求,过去那

种 “一张嘴,两条腿 ”的推广形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技推广发展的新形势,且严重阻碍推广工作的开展和整体推进,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作出调整和改进。为确保推广工作的质量和进度,根据推广工作的性质、范围和要求,建立一支专业推广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把推广工作做到实处,让农民真正分享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推广工作就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工作就能顺利开展,而且效果显著。这样推广任务就不仅仅是推广人员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推广人员与农民共同的事业,把原来农民的被动性变为积极性、主动性甚至是能动性,推广工作一定会取得满意效果。所以说推广人员必须要具有很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这样的一支队伍是推广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是进行好推广工作的关键。

4、稳定推广队伍,保障推广人员的利益

要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必须下大力气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事实证明,好的政策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稳定推广队伍,促进推广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必须为推广技术人员提供政策保障,确保他们在技术职称评聘晋升、劳动报酬等方面不受损失,让他们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出台新的成绩评定办法,让推广人员觉得干推广工作仍然可以出成果,实现自身价值,尽量排除不利于推广工作开展的干扰因素,应该为主动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提供优惠政策,给他们的工作提供方便,让其真正喜欢这项工作,并全身心投入推广事业,这样农技推广工作才能健康发展。过去推广工作半途而废,没有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推广

人员政策待遇得不到保障,科技人员考虑自身利益,纷纷退出推广领域,致使推广工作不能继续开展,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高启杰.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与制度改革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陈良玉、高启杰.优化农业推广模式发展农业推广事业[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3]王元、胥和平、刘冬梅.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求是.2003年第17期

[4]杜青林.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学习时报.2003年第212期 [5]国鲁来.农业技术创新诱致的组织制度创新》.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5期 [6]莫琼才,赖志强.农业技术推广与生态农业关系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 382,385.

第二篇:关于农业体制改革的调查和思考

关于农业体制改革的调查和思考

谭志军

当前粮食危机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难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拥有足够的粮食储备。这里笔者就多年来的学习研究和工作实践,就改革当前的农业体制,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充分有效发挥谈几点看法供参考。

一、农业体制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了重大改革,解放初期,没收地主土地,分田到户,中国农民从此有了自己的土地,耕者有其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但当时由于大部分农民非常贫穷,连简单生产工具犁、耙、耕牛都没有,有些家庭没有劳动力,农业生产很难正常进行;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政府领导农民成立了互助组,三至五个小家庭组成为一个互助组,互相帮助从事农业生产,互助组这种生产方式,很适合当时我国国情、民情、文化情,农民自觉自愿地做好农业生产,现在70岁以上的农民很怀念那样的一种生产方式,自由、轻松地从事农业生产,各项工作正常进行,自给有余,生活稳定。在30年的时间内,农业生产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五零年至五三年互助组,五四至五七年低级社,五八年至六一年高级社,六二年至八零年人民公社,八一年以后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人民公社时期,以生产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田、土、山水分到生产队,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从事农业生产,凡具有劳动能力的社员,都必须从事农业劳动,所有的工作由队长安排,统一劳动,统一分配,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从事水利、修路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简单的技术由老农带小农,熟手带新手,新的难的农业技术由县传达到乡,乡传达到村、到组,垂直贯彻,不打折扣,上下行动一致。大、中型水利工程由村或乡或县统一抽调劳动力进行建设。这一时期各项工作做得较好,特别是水利工作做得最好,所有的水库、渠道、梯田都是这一时期修建的,但由于土地全部集中,时间全部统一,管得过死,太严,铁板一块,农民几乎没有自由,其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因此贫穷、落后,大家日子都不好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普遍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将田、土、山、水按人头数分到家庭,各自耕种,这种制度的变化,带来农业生产的大变化,农民积极性、创造性、自由性得到极大的发挥,1981年至2005年期间,完全可以这样形容农业生产形势:谷满仓、鱼满场、猪满栏、果满园,农产品数量充足,市场供需平衡,中国人曾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我国用世界1/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4的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二、当前农业体制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改革后,我国政府积极稳妥地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经商办厂打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村留下的只是老、妇、少、病、残。劳动力出去了,资金也随着带出去了,农村不再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由此引发了一些严重的农业问题:

第一,水利设施老化,损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大下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生产队为单位,农民农忙时从事农生生产,农闲时大修水利,山塘能蓄水,水沟、渠道通畅。中国南方山塘多,100口山场蓄水量相当于一座小型水库,下雨时能蓄水,天旱时能灌溉。农业实行责任制后,山塘基本上没有修整,水沟堵塞,渠道损坏,山塘瘀塞,下雨不能蓄水,天旱不能灌溉,公用的水利设施也不同程度受到损坏,不能发挥防洪抗旱作用,下雨一天涨洪水,十日无雨闹旱灾,所以现在洪灾、旱灾比以前多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命脉出了问题,农业自然会出问题。

第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被打破,但新的农村经济体制又没有建立起来。千百年来,中国农村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民种田、耕地、喂猪、养牛、喂鱼、养家禽,自给

自足,略有节余,所余部分作为商品卖给城市。小农经济是中国特殊的国情民情形成的自然经济,持续了几千年。农民喂猪养牛,不但可以获得肉食,而且可以获得猪牛粪等有机肥料,猪牛人粪作肥料种庄稼,庄稼丰收后养人养畜,循环往复,没有垃圾,持续发展。现在不一样了,农民进城了,由于缺少劳动力,喂猪、养牛的少了,有机肥少了,农民种田大部分用化肥,土壤有机质大量减少,土地越来越贫瘠,农产品产量和品质越来越低,农业将不可能持续发展。由于小农经济模式被打破,而新的农业经济体制又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喂猪的人少了,猪肉价格一涨再涨。不难预测,如果不改革现在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到三年,中国大米等主要粮食将会大幅涨价。

第三,植保问题非常突出。植保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植保工作没有做好,农作物轻则减产,重则失收。解放后,政府为了保障粮食产量,大量推广化学农药植保,化学农药的大量和不当使用,生态环境被破坏,有益生物大量减少甚至灭绝(我国南方麻雀、喜鹊、乌鸦等已经灭绝),生物链断裂,害虫天敌减少,害虫数量和种类增多,害虫普遍产生抗药性,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由此导致:(一)农药用量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上世纪60—70年代,水稻、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只需使用小剂量1—2次农药,现在水稻需用大剂量6——8次农药,单季水稻每亩需要农药费约70元,植保工资约70元,植保成本达140元以上,占农民种田总收入的15%左右。那时,蔬菜、水果等根本不用农药,现在所有农作物都需要使用农药,农药用量是那时的10倍,并且还有上升的趋势。农药的大量使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增加,农民种田难度上升,收益下降,种田积极性自然下降,所以现在田土抛荒现象普遍发生。(二)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大,吃了不利于国民身体健康,出口受阻,农业发展受阻。农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杀死害虫,保障农产品产量。另一方面也杀死益虫、鸟类等害虫天敌,破坏生态环境。最大的问题是,大量的农药残留在水、土壤、农作物秸杆及农作物中,人畜食用污染的水、农作物后,健康必将受到影响。农民植保时农药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国民因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水果,急性农药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慢性中毒时时发生。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大,我国农产品出口严重受阻,农产品出口中止合同、退货、甚至索赔事件时有发生,我国农业出口损失巨大。(三)农药市场混乱。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中国农药市场飞速发展,农药品种花样百出,而种田的人科技文化素质低,或者年龄大,农药使用说明书看不懂,大部分农民人根本不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农药,农民只能通过经销商购买使用农药,经销商为了商业利益往往将一些劣质、高毒、高残留农药卖给农民,而一些低毒低残留农药很难推广使用,农民为了保障杀虫效果,往往加大农药用量,一般是加大1.5倍,甚至2倍,不但浪费,而且加大了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加快了生态环境破坏。(四)植保技术脱钩。针对植保难、虫难治,各级农业植保部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例如湖南邵东县农业局植保站,2005年利用庄稼乐频波杀虫灯防治水稻害虫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单季亩平能减少35元的农药用量,省工一个,增产50kg,除去各种开支,亩平增收100元以上,所产稻谷完全能达到无农药残留标准。推广和使用这样的科技成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巨大,环保、健康效益巨大,但由于现在农业生产体制存在的弊端,这样好的科技成果照样很难实施推广,科技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被埋没,而农业植保问题越来越严重,受害的人会是谁呢?当然是每一个活着的人。”

第四,农村干部问题。由于城市的发展,村干部也有相当比例进城,名义上是村干部,而实际上成为了小城镇的市民,这样的村干部,很难设想他们能为农民做什么工作。县干部、乡干部很少下乡,村干部不在家,农村工作,农业生产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其次,由于农民大量进城,村干部人选有限,整体素质下降,个别村干部根本不干事,只管打牌、赌博、吃喝,等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对今后农业体制改革的建议

解决以上问题,政府要积极探索新的农业生产体制,出台新的农业政策,适度引导农业规模经营,合理把握农业生产的“分”和“合”,笔者建议:

1、以生产小组为单位,统一管理。要统一管水、统一用水、统一维修水利设施。责任制后,田、土、山、水分到户,用水基本上各自为政,有水就用,用完为止,水利设施无人维修,浪费多、矛盾多,以生产小组为单位,统一用水、统一维修水利,专人管理。一定要尽快出台新的政策,规定:农村人口,每年每人要出工10天,外出的农民大部分冬天会回家,不能回家的要他们出钱请人代工,专门用于水利设施维修、按轻重缓急,全面修整水利系统,保障山塘能最大限度地蓄水,保障水沟、水渠畅通。每一个生产队设一个水管员,统一管水放水。水管员工资在组内统筹,或者轮流担任,工资多少由群众议订。不但要修水利,而且要整修已损坏的田土,还要修道路,这些事项都要农民自己去做。

2、统一耕作制度。既以生产组为单位,统一水稻品种,统一实行单季或者双季耕作,统一育秧(这是完全能做好的事情,以前生产队都是统一育秧)。根据全组的稻田面积、统一购买种子,统一育秧,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时间。这样可以减少种子浪费、人工浪费。育秧工资、种子费用由生产小组统筹。

3、统一植保。由于城市的发展,农民大量进城务工,留在农村的人员大部分都是老、妇、幼、小、残,他们一般都不懂植保技术,不会使用农药,不能掌握杀虫时机,超量用药成为普遍现象,既乱费又破坏环境,·更污染农产品。各家庭水稻面积小,利用传统的老式手摇喷雾器,费时费力,没有统一时间植保效果很不好,甲打农药时害虫飞到乙地,乙打农药时害虫又飞回甲地,由生产组统一植保,全县统一培训植保技术人员,统一购买农药,装备先进的杀灯虫等植保器械,同时大力发展无害化植保技术,该技术已完全成熟,国内已有很多地方进行了推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实验研究和示范推广表明,统一植保可以节约40%的农药,节省50%工资,节约部分可以作为植保员的工资,植保费用由社员统筹,原则上不会超过社员自己植保费用。以上工作,看起来有点难,但实际上并不难,因为这些事情以前都做过,并且做得很好,只要跟农民讲清道理,算清账,农民是有积极性的,这样做不仅没有打破土地承包体制,没有增加农民负担,而且能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优势,给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4、充分利用发挥村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近几年来,政府对农业非常重视,免去了农业税,增加了种田补贴。国土、水利、农业开发部门、计划发展局等部门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生产。但值得注意的是,各部门在进行农业投资时,由于没有广泛依靠、发动群众,没有充分听取当地农民的意见,所开展的工作和开发的项目,农民真正满意的不多,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各部门也想不通,国家花钱为农民办实事,农民不但不满意,甚至还反过来找麻烦。笔者曾亲眼目睹过一件事,某县开发办为该县某镇出资修水渠,由于没有跟当地农民充分沟通,没有充分了解农民的意愿,工程成了半拉子工程,农民不满意,还拦车索赔,引发干群矛盾。诸如此类的农村问题,政府要多从政策上作文章,多发动、多引导,同时要选好务实、能干、肯干的村干部,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为农业谋发展,农村工作将会大变样。

作者简介:谭志军,邵东县人,1982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长期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喜欢结交农民朋友并探讨农业问题。

第三篇:农业推广

构建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最近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将力争到2020年,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3%,使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这一科技兴农新目标的提出,既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鼓舞,同时也为农业科技工作带来了新任务、新挑战。

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来说,面对粮食安全的挑战,面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面对农产品市场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经成为我们的不二选择。

目前,尽管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已达到48%左右,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美国高达81%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85%的成果转化率,相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广大农民对科技的迫切需要,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有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目前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旱育稀植、平衡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节水灌溉四大关键农业技术,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诞生并开始在全国农村推广,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些关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技术推广了20多年居然还迟迟没有到位,结果形成了一种农民求之若渴、新技术却始终无法落地的奇怪现象。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技推广体系出现了问题。

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两类。一是体制性的。一些地方在对原有的农技推广体制进行改革时,使得农技推广体系在一些基层地方“线断、网破、人散”,服务功能被削弱,有的甚至已经名存实亡。体制改革目标不清,使得农技推广的主干力量受损,直接造成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困难。二是结构性的。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走向多元化,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由政府主导的单一农技推广方式已经很难适应这一现状。因此,构建适应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已成为科技兴农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从完善原有的农技推广网络出发,突出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

即便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也都有自己的农技推广队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户以分散经营为主、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的农业大国来说,建设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更是必不可少。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要加大投入,把已经断的“线”接起来,已经破的“网”修补好。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接与补,而是要与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联系在一起,改革原有的体制机制,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能够真正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服务的高素质农技推广队伍。此外,在开展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服务方面,各级政府还应从实际出发,有更多的作为。如实施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发挥辐射带动效应,为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开辟新的通道。

其次,要从改革创新出发,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新体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于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并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为满足农民的需求,国家可以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多元化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一是要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直接参与农技推广。近年来,一些地方创造的“科技特派员”和“农业专家大院”等模式,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鼓励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与农民群众尤其是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既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的路径。对于这些经验,我们应该好好加以总结推广,从而激励一大批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为农民提供技术、管理、营销等综合服务。

二是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或与其他农业科研单位联合,提高科技含量,并通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农民的技术问题。

三是要大力发展和扶持民间农技推广机构。如在农技推广中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和种养大户的作用,开展农技推广活动。

总之,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技推广组织,建立起科技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队伍,实现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推广形式,建立起一张适应农村实际的农技推广新网络。也只有这样,农民对现代科技的需求才会得到满足,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乡等。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推广体系的主体。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属于事业单位,按专业领域分为5大系统: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经营管理。据农业部统计(杜青林, 2003),截止到2003年底,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共有人员10015万人。其中,县级占1 /3,乡镇级占2 /3。农业部门将县乡农业技术推广职能按性质分为4大类(杜青林, 2003):(1)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委托的执法和行政管理,例如动植物检疫、农民负担管理等。(2)纯公益性工作,例如动植物病虫害监测,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3)带有中介性的工作,例如农产品和农用品的质量检测,为农民提供产销信息,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等。(4)经营性服务,例如农用物资的经营,农产品的贮、运、销等。

在以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为特征的条件下形成的政府农业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方法,特别是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投资渠道等方面,显现出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发展的诸多不适应,亟待发展农技推广公益性团体如农业商会和第三方农业技术组织。只有建立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才能更好地将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更快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更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把技术推广观念转变为农业推广观念,除了农业技术的传输,还要培养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充分发挥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由提供单项的技术指导服务向提供技术、信息、物资、教育培训、决策咨询等综合服务延伸,由大宗农作物的技术指导服务向农、林、牧、副、渔、种、养、加、运、销等各个方面技术指导服务延伸,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全程服务延伸,做到产前引导农民调整,产中指导农民生产,产后帮助农民销售,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技推广要调动多方积极性

农业技术推广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是建设粮食安全工程、菜篮子稳定工程的关键环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降低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产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措施。笔者认为,要用“两点论”的思维方法去看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有两个

政府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义不容辞的主体。事实上,我国各级政府历来就非常重视开发、引进和推广农业技术,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当作全局工作的重要内容,农业技术推广更是各农业技术科研和推广中心、农教办的主要职责。

企业是市场孕育的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又一主体。新农业技术往往寓于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农膜等新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中,生产和销售这些含有新农业技术的新产品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湖南常德福田农资有限公司老板李明铸为了扩大销售,每到适当的时候,就会大力宣传和推广新农业技术。比如他今年销售新的早稻品种—— “旱优3号”,就在春季早稻播种前,组织一支5人的专家队伍,深入常德市农村乡镇巡回举办“种植水稻‘旱优3号’学习班”,不仅不收学费,还免费提供资料、午餐及纪念品。农民不仅白吃饭,白拿纪念品,还能学到新技术,买回新产品“旱优3号”,种植后基本不用抗旱,省了不少抗旱用工和成本,单产增高50公斤以上,每亩增收100元以上。

政府推广农业技术的干部队伍有两个

一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较大,素质较高。乡镇干部一般都有大专以上文凭,并且不少是学农林牧副渔的,是农业技术专家。近几年来大学生村官也不断增多。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群众接触多,便于推广农业技术工作。因此,应该把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培育成农业生产的内行、甚至于专家,让他们肩负起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授和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大任。

二是农业技术干部队伍。目前,我国农村乡政府一般都有一到三名农业技术干部编制(包括一名分管农业副乡镇长、一名科技副乡镇长和一名农业技术员),每个乡都有农技站、畜牧防疫站等负责农业技术的机构,每个机构里都有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中高级职称,堪称农业技术专家。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推广农业技术的企业有两类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推广农业新技术的龙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了确保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往往扶植农业生产。规模比较大、办得比较红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往往还建有原料生产基地,在基地推广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其它新农资和新技术。西洞庭管理区汇美罐头食品公司就正是如此,他们从西班牙购进了朝鲜蓟优良品种,减半价后卖给原料基地的农民种植,还购来新肥料、新农药,均以农资生产厂家的出厂价、甚至更低价卖给农民,并在基地举办农民夜校,向农民传授朝鲜蓟种植技术。每逢生产关键季节,汇美罐头食品公司还会派出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基地的田边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农民在棉花地里套种朝鲜蓟,收入翻一番,科技示范户每亩毛收入达到了6000元,纯收入达到了4500元以上。汇美罐头食品公司也有了稳定的价廉物美的原料来源,能够顺利地进行生产,并且成本较低,产品质量有保证。

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或销售企业也乐于推广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厂家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往往努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企业往往与生产厂家密切配合,共同推销新产品、推广新技术。常德福田农资有限公司老板李明铸就在西洞庭管理区成功探索出了“农资生产厂家+农资销售企业+科技示范户+广大农民群众”的模式,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学习新技术、使用新农资。

当前推广农业技术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企业和经销商欺诈坑农的问题。有的农资生产企业打着高科技、新产品的旗帜,雇用没有良知的学者,编造所谓“科学理论”,其实就是原来的老产品,只不过换了牌子(名称)和包装而已。然后大肆炒作,自印宣传资料,狂轰滥炸,欺骗有点文化,但文化不高的农民。这些农民对科学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往往被农资生产企业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宣传所欺骗。

二是政府推广农业技术效益不高的问题。目前,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机制不活,工作成果没有与单位和个人的收益挂钩,推广农业技术工作存在“大锅饭”现象,干好干坏一个样,因而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建议政府搞活农村基层的农技站、畜牧防疫站等负责农业技术的机构,允许他们进行有偿技术服务活动,允许他们经营农业生产资料。

摘自《农民日报》

2010年8月16日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对策

“九五”以来,酒泉市农技推广系统紧紧围绕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先后组织实施了35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共增加直接经济效益5亿多元,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了27.38亿元,与“八五”末相比增长了72.4%。目前,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不断创新仍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体系建设不完善,一线推广力量薄弱。目前全市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共有在岗人员413人,其中市级34人,占8.2%,县级137人,占33.2%;乡镇242人,占58.6%,乡(镇)站核定编制303人,在岗人员只占编制的79.9%。各级农技推广单位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大部分农技人员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闭塞,知识更新慢,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

(二)推广经费不充足,公益服务难以开展。市、县两级农技推广中心实行财政全额供给,但工作经费十分有限。乡镇农技推广站实行全额拨款的只占22.3%,差额拨款的占40.9%,自收自支的占36.8%。有的乡镇不但自收自支,而且还要上缴创收任务。绝大多数乡镇农技站长期处于“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的局面。

(三)工作理念不适应,服务与需求脱节。科技成果目标大多还定位在高产量上,对市场需求大的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研究不够;对传统的大宗农产品技术储备的多,对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不够;技术推广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技术的环节上,对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问题研究不够,致使技术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

(四)运行机制不灵活,被动服务绩效差。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管理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缺乏科学的制约和激励办法,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有的人无作用可发挥,有的人有作用难发挥。

二、改革创新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动力

农技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的关键环节,是联系科研、教育及生产的纽带,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增强农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之后,深化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既不能简单地把农技推广机构推向市场,又不能简单地以强调稳定而维持现状,应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按照“推广目标现代化、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一)推广目标现代化。就是农技推广要适应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的要求,加速农业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按照新阶段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农技推广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主要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二是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三是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向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四是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从而,为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推广队伍多元化。就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稳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企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支持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和科技工作者参与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1、市、县农技推广机构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以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的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承担重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搜集、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监测和强制性检疫,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等公益性职能。

2、改革乡镇农技推广体制,建立跨乡镇的区域站。根据产业规划布局和自然区域的特点,在县以下创办跨乡镇的区域农技推广站,作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派出单位,承担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区域站的人员从现有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中择优聘用,或从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下派部分工作人员。

3、将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现已承担的产前、产中技物结合的推广活动以及产后的加工、运销等经营性服务职能分离出来,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型或中介服务型企业。

4、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允许和鼓励由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购销大户、龙头企业、涉农单位及科技人员牵头,由广大农户参加的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合作社、产业服务中心等民办科技服务组织,为会员及农户提供服务,使科技与生产结成利益共同体。

(三)推广行为社会化。就是各级政府要保证推广工作的经费。公益性、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工作,主要由政府支持的推广机构承担,实行低价和免费政策。有市场前景的开发类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农民去推广。

1、切实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突出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特别要保障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人员的工资供给和工作经费。

2、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优化配置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资源,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创新管理机制,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推行专业人员全员聘用制、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追究制,报酬、荣誉与绩效挂钩,奖勤罚懒,促使科技人员加强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及激励机制,放宽放活科技人员,鼓励和支持他们去领办、联办各类专业协会、服务实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场),激励他们承担技术承包项目、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致富信息服务等。

(四)推广形式多样化。就是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产业的要求,破除就技术抓推广、各自为政单打一的传统,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思维观念,围绕当地的重点产业,搞好相应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

1、坚持农业科技培训,把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坚持采用集中培训骨干与巡回宣讲相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系统讲解与农民群众现身说法相结合,现场指导培训与广播电影电视教育相结合,专题培训与实施科技项目培训相结合,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科技示范户的带头作用,组织农民科技示范户现身说法,拓宽对农业新技术的宣传推广渠道,积极扶持广大农民组建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引导农民自觉学习和交流农业新技术。

2、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突出抓点示范。县乡基层农技推广单位要按照以站办场,以场养站,示范与推广相结合,产业发展与自我发展共生存的发展思路,积极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组装配套和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群众学技术、用技术。

3、强化农技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农技推广机构要围绕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按照市场的要求和运行规律,为龙头企业开展全程科技服务,形成龙头企业建基地,科技人员搞服务,农民、企业和科技人员三赢的有偿服务形式。

4、实行农技推广资格准入,强化对各类农技服务组织的管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包括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组织,必须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人员,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经考试考核获得了农技推广员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政府主管部门对民办各类农技服务组织既要积极引导支持,又要强化宏观管理,定期评估、审验和培训,保障服务质量。

第四篇:溧阳市高效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思考

溧阳市高效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思考

发布时间:2011-7-14信息来源:《常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发展高效农业是农业高新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受资源、环境、市场制约愈加突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面临新的问题。大力推进高效农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溧阳市高效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溧阳市依托资源优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科学引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推进,全市高效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1.规模化初步形成。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原则,依托当地资源条件,明确重点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高效农业发展格局。全市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6.91万亩。各类高效农业在建总面积发展到44.04万亩,其中亩效益5000元以上的发展到15万亩,万元以上的发展到4万亩。高效农业板块不断增多,一批上水平、上规模的典型不断涌现,上半年新建千亩以上园区15个,千亩以上园区总量达100个,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对促进农业内部增收的贡献份额达到60%。

2.产业化不断提高。坚持用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大力发展项目农业,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去年以来组织申报农业开发建设和农业科技项目100多项,争取配套支持6000余万元,全市农业吸引“三资”投入14亿元,新增丘陵山区农业综合面积2万余亩。6家企业被列入常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总量已达135家,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的比例提升至33%。

3.标准化深入实施。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采取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思路,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全市新申报省、常州市地方标准15个,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已涵盖全市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地方特色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出台九大专项整治方案。制订了226个农产品标准和105个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5.72万亩,建立各级各类标准化生产基地107个,建立茶叶、“双低”油菜、板栗、白芹等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绿色及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23%。

4.品牌化日益凸现。加强品牌的培育、认定、宣传、保护和推广,不断提高农产品品牌的内涵和知名度,打造了一批竞争力强的品牌农产品。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及有机食品认证达256只,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名优新品覆盖率不断提高,3只农产品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56

只农产品获常州市名优农产品称号,上半年又申报常州市以上名优(名牌)农产品21只。天目湖品牌价值潜力不断提升,以天目湖品牌为主体的系列品牌农产品的销售产值占据了60%以上的份额。

5.科技化加快推进。注重科技兴农,搞好示范带动,名、特、优、新品种和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推广进一步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农民转移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力度加大,信息化服务手段不断拓展,农业科技入户全面推进,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90%以上,全市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88%,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效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58.9%

6.多元化得到拓展。在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中,依托丘陵山区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建立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机制,有机整合山水农林、特色产业、土特产品、农事活动、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农业旅游资源,引入市场机制,打造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实现观光农业与传统旅游业的有机融合,提高了农业效益,丰富了农业内涵。截止目前,全市已创办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建立旅游农庄50余家,有9个现代农业观光园区被列入大旅游线路。

二、问题和建议

受资源禀赋、农民素质、发展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溧阳市高效农业建设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规模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土地流转、集中过程中的调整转移成本提高、矛盾增多,发展的利益驱动力减弱。除部分镇、少数农业园区的农业生产具有一定规模外,农业生产还存在着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的情况,产业基地规模、产业产品区域集中度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此外,规模养殖的环保约束增强,进入门槛抬高。

2.产业化水平还有待提升。农业企业规模小而散,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高,初级产品多,农民从产业化环节增收的份额还不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3.品牌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这几年农业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影响力还不大,凝合力还不够,整体推进还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手段和监管机制尚不够完善,质量安全形势还不容乐观。

4.促进高效农业发展的服务体系还不尽完善。农资经营网点多、规模小,日常监管存在难度。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高效农业技术人才匮乏,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农民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还不强,整体素质与发展高效农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5.高效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优化。农业生产可供抵押资产少,还款周期长,融资难度大,而设施建设、规模种养需要的资金量大,投资需求难以满足。农业基础设施仍有待改善,用地、用电、税收制度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与发展高效农业不相协调的方面,政策扶持措施缺乏系统性,操作落实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完善发展规划。进一步宣传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性,充分认识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把发展高效农业变为各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要积极研究发展高效农业的新机制,探索新路子,用发展现代工业的理念来发展高效农业。要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目标任务,加大考核力度,把高效农业发展与乡镇部门综合考核挂钩,推动快速发展。要依托溧阳市的区位优势、自然环境,按照“凸显区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安全效益”的思路,高度重视抓好高效农业的发展规划,并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相衔接,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提高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前瞻性,切实增强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对违反规划搞重复建设、破坏高效农业设施严重的要依法查处。

2.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农业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大,对投入、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加上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决定了农业将长期处于弱质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一要吸引资金投入。加大公共财政向农业倾斜力度,继续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为“三资”开发高效规模农业制订项目资金扶持措施,加快重点产业园区规模化步伐,逐步形成高效农业集群。同时要精心组织农业项目申报工作,加大上争资金力度,提高项目建设成效。二要加强信贷支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完善农贷但保中心运作机制,依法拓宽农村贷款担保机构的筹资渠道。积极探索农业设施保险、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相关扶持政策,简化抵押担保程序,拓宽信贷支农渠道,化解农业项目投资资金不足矛盾。要重视研究对高效农业发展的保险政策,不断提高保险覆盖面,增强高效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三要落实扶持措施。合理确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用水、用电价格和规费减免政策等内容,在税赋上给予最大程度的优惠,切实加强涉农经营性服务项目的收费管理,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地的支持。

3.完善经营机制,加快产业发展。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制度。重视研究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确保农民土地收益的前提下,鼓励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引导土地集聚,推动本地农民积极参与高效农业建设。对大面积流转农户承包土地实施规模开发的,给予一定的流转补贴,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着眼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组织程度,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支持发展各类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为高效农业发展增添活力。继续健全“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加强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促进其做强做大,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要延长农业产业链,在提高农产品初级加工的基础上,积极向精深加工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

值。

4.突出产销衔接,积极开拓市场。优质农产品能否顺利进入流通领域直接关系到它的价值实现与否,因此,拓宽流通渠道是建设高效农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着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广大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订单生产,实行以销定产、以产促销,扩大销售渠道,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保障。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加强与大中城市的大卖场、超市、配送中心的对接,开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储运配送,全方位、多形式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发挥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积极发展网络交易,拓宽农产品市场领域。要坚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不动摇,高度重视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品牌的开发与保护,调动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创建农业品牌的积极性,进一步搞好农产品品牌营销活动,鼓励和帮助农户和企业宣传、推广、打响特色品牌,提高品牌效益。围绕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面质量监控。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和认证体系,积极探索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管理机制,提高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效益。加快农业标准的组织实施,大力推广通俗易懂、简易易学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建立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农民主动的标准化运行机制。

5.推进科技兴农,完善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应用、推广,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着力培育新型农民,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种养技能、加工技术、营销技巧,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使生产农业加快向商品农业转化。要进一步加强市镇村三级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新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试点,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优质的服务减轻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效益。

溧阳市人大工作研究会课题组(赵忠保、张跃庆、张建庚、王剑锋)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早在1995山东潍坊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实施了农业产业化,形成了寿光、诸城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化模式,随着“农业三化、三变、三带动”战略的大力实施,全市呈现出了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以下以自己在山东潍坊学习考察的所见所闻,结合乌苏市农业发展实际,谈谈对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粗浅认识。

一、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乌苏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立足本地实际,围绕龙头企业调整种植结构,已经形成区域种植规模。四棵树镇成立了万亩绿色水稻基地,通过水稻协会,加强新品种的引进,提高加工技术、设备的完善,解决过去粗放式管理生产方式,把1.3万亩基地变为商品基地、超市农业,农民不用出镇便可变产品为商品。八十四户乡建立的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经营格局,依托郊区的地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乌苏引进全疆最大淀粉生产企业—-新疆天玉生物淀粉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建成年产淀粉6万吨,直接消耗玉米9万吨。玉米生产用地达13万亩,每亩玉米农民可增收200元。

2006年,我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6元,比上年增加了318元,种植业效益继续提高,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二、存在差距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差距

与全国相比较,乌苏的农业产业化在经营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1、产业化经营组织整体竞争力弱。与全国农产品大型企业相比,乌苏农业产业化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单项产品、单个市场主体竞争力弱,而且体现在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科技和产品质量、品牌与价格以及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化体系的综合竞争力也较弱。

2、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短。从横向看,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全国玉米开发有100多个品种,乌苏只有几个品种。乌苏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加工品种的开发。从纵向看,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

3、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乌苏农户经营规模小、分散化程度高,投资能力弱,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落后。我国发达地区形成了较完备的合作社,合作社依法从事生产、加工、销售活动,合作社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个主要模式。而乌苏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有一半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

(二)制约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因

在上述差距的背后反映出乌苏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很难取得长足进步。

1、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这是多数龙头企业也是农民向政府呼吁最强烈的一个问题。目前的高税(费)率、低回报,很难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进入,“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不统一;检

验检疫费用高。此外还存在商检部门、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重复检查、重复收费的问题。”此外,“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产品运输关卡多,收费多,急需建立农产品的绿色通道。运一车电视机和一车蔬菜,价值和利润相差悬殊,但过路费一样,十分不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虽然一些地方开通了“绿色通道”,但基本是区域性、季节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整体上利润水平不高,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成本却居高不下,经营环境较差。

2、农民受益无保障。乌苏多数地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农民致富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违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目的。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认为,国家对产业化的支持政策和资金扶植多数为企业所得,农民得不到这种支持和好处及利益。而且,在以“公司加农户”为模式的运作中,实际上是把农民单方面抛向了市场,多数农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民信息闭塞,素质较低,抗风险能力弱,在产业化经营中没有主动权,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实际上由公司而定,价格差(农产品的低廉与农药、化肥的高价)、不公平竞争等情况让他们只能是“哑巴吃黄连”,受欺现象难以避免。

3、组织起来障碍多。强有力的中介组织的缺失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瓶颈问题之一。中介组织是将松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较为成功的国家,中介组织往往由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组织担当。专业合作组织是一种农民互助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许多国家往往采用低税、免税或政府补贴等政策加以扶持。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的规模较小,生产经营水平较低,国家也并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有关人士建议,国家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应同样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在既缺少专业性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又缺少可代表农民说话的农民协会组织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往往成了企业与农民间的中介,然而政府行为毕竟不是市场行为,这样下去并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真正长远发展。

4、软环境建设力量薄弱。软环境,主要是相对硬件设施而言的包括科技投入、文化教育等,对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作用丝毫不亚于任何一种“硬环境”。市场再好、销路再畅、产量再高,如果同时伴随的是高成本、高浪费,最终仍然无法获得效益最大化。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根本,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体农民来说意义就更非同寻常,农民素质的低下将从根本上制约农业产业化的更大进步。技术开发滞后,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又一瓶颈。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认为,“以数量为主导的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已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只有低成本、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农产品品质需由科技来提高”。由于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不完善,科研成果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如我国保鲜业整体落后,农产品采后价值的损失严重。据统计,腐烂变质使25%的已采蔬菜、水果白白损失。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乌苏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几点建议

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正经历着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从自发性发展向优势产业集聚,从劳动密集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转变,从以初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转变,从利益联结相对松散向更加紧密发展。为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

一步推进乌苏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

1、政府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抓紧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要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通过规范合同内容、明确责任程序、开展诚信教育等方式,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订单履约率。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无论采取哪一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自愿,遵循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充分考虑农业产业特点、市场发育状况、企业经营能力和农民的认识程度等因素。在农户与企业的关系中,龙头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国家支持龙头企业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的发展绝不能损害农民利益,否则就不具备龙头企业资格。

3、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要着力解决目前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多种形式促进发展。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办民管民受益。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认真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加合作组织加农户”的经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防止行政化倾向,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完善自律机制,切实维护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龙头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改进加工工艺、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提升产品档次。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要加强与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的合作,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和培训农民的有效载体。

乌苏农业产业化发展打开了乌苏农业新的视窗,使乌苏农业与时代脉搏共跳,乌苏经济必将进入一个更高的水平发展,在一个更高的境界飞跃。

下载关于农业推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业推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

    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 摘 要:特色农业是指各区域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凭借各具特色的农业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市场......

    在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

    在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 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9月18日) 李 昌平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农业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全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精神,推动四川......

    大通县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加大政策扶持,突破营销难题 ——大通县加快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张永海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市“三农”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保障供给、提供休闲,城乡结合......

    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情况思考5篇范文

    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情况思考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战略性转变,它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为重要基础,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壮大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推广作业

    曲阳县恒州镇赵邱乡枣树种植推广项目实施方案 2011610农学院 农村区域与发展纪朋涛 一、立项背景 1、自然环境方面:恒州镇赵邱乡位于曲阳县东北部山区,山场面积2.8万多亩,多为......

    农业推广方式

    农业推广方式 第五章 农业推广方式 一、本章学习目标: 1(掌握农业推广技术服务的四种形式; 2(理解农业推广经营的概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了解农业推广程序。 二、本章主要......

    农业推广考试

    一、试述农民行为改变的过程? 农民行为改变过程一般分为5个层次:(1)知识的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加力气,农民无须学习新技术。这种行为习惯不改变,农业创新成果难以推广应用。要通......

    农业推广名词解释

    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现代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