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研究
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研究
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 崔庆荣 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 赵东来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制订中医药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
目前师承教育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师承教育的方式,系统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技能,按照执业医师法的有关规定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资格。二是通过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师承制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民间中医师承教育
在民间自发的具有原始意义上的中医师徒传承模式,是中医学千百年来得以代代相传,并日益发展的主要传播方式。中医学几千年来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对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其中师徒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许多中医学内容属于隐性知识范畴,需要大量的记忆和实践才能很好地掌握,通过师承学习方式可以及早接触中医经典和切脉、针灸等实际技能,这对需要相当悟性思维的中医知识体系极其有利。在20世纪以前,中医师承教育一直居中医学教育主导地位,为传统中医“原汁原味”的传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扁鹊、张仲景、李时珍、叶天士等中医大家,皆是通过师授家传的形式获得医学理论和诊疗技能。现代也有许多著名中医专家通过师承方式成为中医名家,如北京名医关幼波学自家传,其严父关月波即其严师;南京名医叶橘泉,17岁拜在张克明先生门下学医;沈阳著名针灸学家彭静山,曾先后拜过4位老师。由此可见,名师耳提面命,是成才的捷径。探索名老中医成才之路,除了少数完全靠自学成才者外,绝大多数得到过名师点化。由国家科技部立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江西中医学院承担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对当代百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进行了系统的问卷调查,82%的名老中医有启蒙老师,只有3%是无师自通。有家传、从师经历的分别占44、72人次。
二、国家组织的全国层面的中医药师承教育
为了继承整理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人事部从1990年开始,组织开展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至2007年前三批共遴选了指导老师1603名,培养出继承人2285名。2008年又启动了第四批继承工作,遴选了指导老师530名、继承人1052名。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开始与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相结合。继承人通过精读古典医籍、跟师学习,做好跟师笔记、随诊医案或操作记录,并细心揣摩、仔细领会,撰写心得体会、月工作记录,全面、系统地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继承人在出师后可以申请临床医学(中医师承)硕士、博士专业学位。在第四批继承工作中,已有643名继承人取得了申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资格。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开展,较好地继承了一批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弟子出师时要求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技能技艺水平,还要求能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实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第一批研修已于2007年底完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8年继续开展第二批研修项目,在全国继续遴选了200名优秀中医临床医师实施培养。研修项目明确提出“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这个法宝。通过研读四门典籍,泛读六部以上本专科相关医籍,师徒通过朝夕临诊,耳濡目染,口授心传,个别指导,加之弟子临床实践,掌握各个名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用药思维和特点。许多高徒出师后已成长为本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三、地方组织的中医药师承教育
为切实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山东等地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人事部门联合开展了省级层面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甘肃省还针对一方面大多数中医院校毕业没有跟名中医学习的机会,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脱节,诊疗水平难以提高;另一方面省市以下各级名中医宝贵临床经验和技艺得不到很好的传承,造成各地中医临床后继乏人的现状,由省委组织部、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组织在全省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周期为3年,在全省遴选1000名指导老师,为每位指导老师遴选1-3名继承人(包括符合条件的西医人员,培养3000名左右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骨干实用型人才。
四、单位组织的中医药师承教育 1.中医医疗机成立名中医工作室
全国许多中医院得益于“师带徒”的培养人才形式,形成连环的“集体带、带集体”模式,并相继成立了名中医工作室。广州、上海、成都等中医教育历史较悠久的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医院校,本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以建立名老中医专家工作室的方式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发掘、整理和继承工作。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于2001-2007年,首批成立了胡建华、邵长荣、施祀、邹菊生等名老中医领衔的四个老中医工作室。2005年由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黄浦区卫生局和黄浦区中心医院共同主办了“名中医石仰山工作室”。2006 年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该院在四川省唯一获得中国医师奖的的张廷杰主任成立了“张廷杰专家工作室”。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于2007-2010年也分别成立了12个名医工作室。名中医工作室将名中医的学术成就、经验、学术思想、专题讲座、示范诊疗过程及手法技能通过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进行全程记录,将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尽可能全面、有效、真实、客观地保留。同时,工作室还将名中医的临床诊治经验进行系统整理,使其上升为理论、科研思路及学术著作,供中青年医生随时查阅、学习,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得到启发,并利用名医经验,提高中医的整体临床水平。实践证明,建立名中医工作室,通过发挥名医工作室的信息功能,发挥名医工作室的教育功能,发挥名医工作室的研究功能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研究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及借鉴的平台,是进行中医药师承教育的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亦能很好地实施师承教学、临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2.中医师承制研究生教育
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中提出:“要建立中医药研究继承与创新体系,开展中医药教育学研究,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开展院校与师承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试点工作及中医药教学质量评估试点工作”。长春中医学院、解放军总医院及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开始招收了中医师承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将传统中医师承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进行有益尝试。导师不仅有本校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还特聘全国名老中医担任师承班导师组组长。师承班学生一方面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进行毕业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正常毕业并获取学位,另一方面通过师承班的结业考核,可获得学院颁发的师承班结业证书。按照学课程、做临床、跟名师的培养思路进行人才培养。导师采取言传身教和理论讲解等形式,使研究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习领会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绝技,使中医薪火原样传承。在高层次中医师承培养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将传统中医师承培养与研究生教育有机结合,是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有益尝试,是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的创新模式。
3.中医传统班制及本科导师制
中医教育必须注重中医自身规律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医培养目标必须锁定在“培育中医传统文华根基”这个根本点上,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医思维方式”的人才,留住中医的“原始基因”,才能真正培养出临床疗效卓著的中医名家。深入研习古医籍是中医成才必经之路。1999年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中医教育临床教学工作的意见》,随后,湖北中医学院开办中医教改实验班,广西中医学院开办中医传统班,福建中医学院开办本科生师承班,山东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开展7年制传统班。传统型人才培养试点班的总原则是“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读经典即研读以中医四大经典为首的经典著作;做临床即从第二学年开始在医院上临床课,长期大量地直接接触病人。师承教育试点班的临床教学,以中医药为主体,突出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特色,从门诊到病房,严格遵循先中后西、能中不西,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辨证施治;跟名师即拜名医为师,试点班的教师皆是院校顶尖级的临床尤为突出的教授。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基,以中医经典著作为核心,合理安排西医知识模块的教学,让学生在低年级时即确定一对一的导师,通过随师应诊,领悟中医理论精髓,继承导师学术精华,以便掌握较高的中医特色诊疗水平。这些尝试取得了可喜和令人振奋的效果。4.院校—师承—家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北京中医药大学“‘院校教育—师承—家传’相结合的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实验区”,作为教育部2007年度首批220个国家级“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自立项以来,开展了大量深入扎实的工作。该校中医教改实验班自2007年开办以来已经招收三届学生,实验班以中医学专业五年制自主招生的中医名家子弟为基础,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跳出既往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惯性思维。在培养过程中,增加文、史、哲知识及中医经典著作等内容的传授,配备了“国学导师组”和“经典导师组”,强化人文精神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讲座、讨论、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建立互动的、开放的教学体系。此外,增加学生课内外中医临床跟诊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加强中医辨证思维和临床能力培养。要求学生不仅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项基本功要扎实,而且还要具有站在科学知识前沿,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成果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与培养,有利于中医思维的培养,在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总之,师承制教育方式,在中医教育的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形势的发展, 师承教育培养也将不再拘泥于单一传统的民间师承方式。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师承教育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师承制,对培养不同层次中医药人才,必将产生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注:此文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的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研究项目成果。
第二篇:中医师承教育的模式
中医师承教育的模式
定义
1.教育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人们对教育进行有效实践而采取的一种教育策略的集合体系,其主要特点是体现出一定的程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教育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的概括。它既可直接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概括而形成,也可W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提出一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后形成。教学模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W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育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W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汁、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在一种教育模式中可W集中多种教学方 法。教育模式通常包含五个要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i平价。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着就是教育模式的结构。教育模式具有指向性、操作性、完 整性、稳定性和灵活性。2.师承教育
"师承"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①效法某人或某个流派并继承其传统。②师徒相传的系统。新版《辞海》则解释为:一脉相承的师法。如:学无师承。并援引了例句:黄庭坚《次韵秦觀过陈无己书院观鄙句之作》"我学少师承,坎井可窥底。"此外,《后汉书?儒林传序》;"若师资所承,宜标名为证者,乃著么云。"王间运《曾孝子碑 文》:"少无师承,能自得师,信道执德,秉志不回。"所有领域的知识传承,概莫能外,皆可谓"师徒相授"。具体到知识授受的双方的角色,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从未超越"师" 与"徒"的规范,所不同的是,在于官学或者院校式教育中的师徒授受关系,不仅超越了 血亲关系,而且可极端到老师和学生互不认识的地步。师承关键在于"精神传承",得先师"真传"、续圣哲"余脉"。师生之间的感睛更胜过血肉亲情,徒弟学到了师傅的真传、精髓就叫做师承。
3.中医师承教育模式
中医师承教育《黄帝内经》中岐伯、黄帝师生问答为肇始。是一种师承家传为主要形式,跟师临证、口传也授、理论与实际密切配合、注重临床实践为主要特点的传。
政府主导的现代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1956-1966年师带徒运动
师带徒的形式与内容
1956年4月16日,卫生部发出了《关于开展中医带徒弟工作的指示》,对中医带徒弟的师资、学习对象、带徒方式、学习要求、时间安排、带徒经费等都做了具体指示。根据中央卫生部的要求,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主要有三种带徒形式:
一是个体带徒。这一形式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或边远地区,在个人带徒方面,主要是个体间的传承。教学计划更多的是考虑到学徒的自身特点,量身定做,因徒而异。也正因为此,学徒在临床上通过老师的亲炙口授,大多能继承到老师的独到经验。二是有卫生所或联合诊所集体带徒。送种形式的带教重在发挥集体优势,一般由丑生所或诊所指定理论水平高的人负责讲授理论课,其他医师按自己所长配合进行专科理论授 课、辅导及临床带教。
三是卫生行政部口组织的中医学徒班。中医学徒班主要招收初、高中毕业的青年,采取半天上课半天跟诊的方式带教,或者先集中学习理论,然后分派到医院跟师临证,利用3-4年的时间完成学习。而中医学徒训练班其实是将己进入跟老师临证学阶段的中医学徒组织起來,集休温课。学徒期一般为3至日年,中医学徒还有本专科之分。学习内容除必修四大经典外,老师擅长什么就教什么,集体授课,分散从师。
2.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高级师承继续教育
高级师承继续教育的形式及内容 第一,为全国名老中医配备继承人。
为抢救老中医药专家们宝贵的学术经验,1990年,国家在充分肯定中医药师承教育的 历史贡献的同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出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 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遵选有丰富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 老中医专家为指导老师,选配优秀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为他们的学术继承人,召开拜师大会,采取师承方式进行培养,出师时间为3年。自1990年第一批始,1995年、2003年、2008年,又先后开展了第二批、第王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工作经验继承工作。内容是为全国名老中医配备精选的高级徒弟,教学方式采用师带徒模式。这些名家带徒,不讲课,直接上临床。在一对一传授之外,还举办讲习班、研修班,请知名专家做学术报告,姐织名老中医药专家介绍学术经验,让学术继承人不仅学习指导老师的经验,博采各家之长。
第二,实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实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该项目是目前 最高层次的高级师承继续教育项目。对学员的资质要求非常高。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本科 以上学历、从事临床工作15年以上、年龄在日50岁以下、具有主任医师职称。学员皆是各医疗单位的业务骨于,有博±和硕±毕业生,还有一部分是第二、H批老中医药学术经验 的继承人。本着高起点、高要求、个性化培养的目标,第一次明确提出"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的要求。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对学员的具体要求是在3年培训期间,必须 用若干时间钻研经典著作,包括精读四大经典著作、泛读六部其它经典著作。还严格要求 求学员进行大量的临床实践,并规定了具体指标。最后,加上名师讲课W及学习教材,学 员的理论功底将更加扎实,诊治水平也将大幅提升。第三,中医院等中医医疗机构自办师承教育。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号召下,各省市中管局或中医部口,也相继开展实施高级师带徒继续教育。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存在,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人才短缺。为保持中医自身
特色和优势,构建中医人才梯队,越来越多的中医医疗机构开办师承教育。针对继承人具 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培养带教方式,在跟师的情况下,按照"学基础,读经典,随临床" 的思路,从基础知识抓起,从强化基础理论着手,循序渐进,跟师学专业,跟师悟精华,着重在技能,着重在创新。使中医医院真正成为集当地中医名家、中医技术、中医文化、中医传承等汇聚的摇篮。如广东省中医院在2001年率先恢复"师带徒",挑选中青年骨干拜该院名老中医为师,同时,多方聘请30位全国名老中医为广东省中医院带徒。不仅 如此,还规定一批徒弟出师后,马上让他们接着带一批比自身年轻的徒弟,形成连环的"集 体带、带集体"的传棒代模式。这种自己动手培养人才,开风气之先,缓解了名老中医资源紧缺的现状,是打破中医人才单一由中医院校教育培养的重大举措。
小结:无论是1956年的师带徒运动,还是1990年后又提倡的高级师承继续教育,都是在院校教育以外的,卫生行业部口基于中医教育特殊性,在教育体制外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性质的教育模式,是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的一种补充,而非现代中医教育的主体,这种师承教育方式在每个历史阶段都不相同,具有时代特点。3.当代的院校教育模式与师承教育创新融合
政府办学,院校教育逐渐成为中医药教育的主体。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创建,是中医药教育的一大进步,培养目标、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较好地完成了与现代教育制度的接轨,推动着中医药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但是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材与课堂不能完成整地反应中医学的内涵。在中医的知识体系中,除去一部分可被整理能被传授的结构性知识外,还存在大量在具体的情境中形成的绒默知识,这些知识与具体的情境直接相连,很难条理化、明晰化,无法用文字、语言清晰的表达,难以通过讲授知识的形式传授。因此各大高校试点各种师承班,尝试改变上述的问题。
高等中医药院校试点各种师承班,其创新做法在于,经过一定的程序,从低年级的本科生中遵选出优秀学生,从学校遥选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或从临床医院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中遽选导师。在学生与导师之间确立师徒关系,让学员利用周末或者非正常上课时间,跟从导师从事中医药临床学习,协助导师进行中医辩证之望闻问切,学习抄写处方,与此同时,学校相应制定专口的教学计划,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实验,突出中医的早临床、勤临床、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1]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各有优缺点,只有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符合公众健康需要的中医师。因此我们建议:
中医师承教育应与临床教育相结合
这里所说的临床教育,包括临床实习、住院医师培训、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等不同环节。如前所述,院校教育阶段不适合开展师承教育,师承教育应该与临床教育相结合。这样既能保持院校教育的优势,又能发挥师承教育的优势。仅接受过院校教育而未经过师承教育的中医师,或仅接受过师承教育而未接受过院校教育的中医师,都只是半成品。只有经过院校教育、师承教育2个阶段,才能取得中医行医资格。继续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
医生在执业过程中,必须持续学习以更新知识与技能,才能保持行医的资格,这是全世界的普遍做法。比如美国的中医师必须2年注册1次,而获得注册资格的前提条件就是修满继续教育学分。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印发《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的通知,对医师进行每 2 年 1 次的考核。建议将师承教育纳入中医师考核范围,以促进中医师持续通过师承教育提高临床水平。师承教育应普及化
为保证中医师水平的全面提高,应从“师”和“徒”个方面去促进师承教育的普及化。一方面应规定每位中医师都必须接受师承教育的培训,作为其取得或者保持执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在师承导师的选择上,应放宽标准,让符合条件的中医师都加入到带徒的行列。师承教育应制度化
必须建立严格的师承教育制度,对跟师周期、学习内容、学习模式、考核标准等做出明确规定,并与医师注册制度相结合。师承教育可以有多种形式
传统的师承教育多采用“一带一”或“一带几”的模式,效率低且学徒只能学到一位导师知识技能如今,医疗组织的形态已经不同于以往,汇聚了大量高水平中医师的现代化中医院成为中医临床学习的基地。在这样的条件下,师承的模式也不必拘泥于传统。例如,有些机构已经开始探索“集体带、带集体”的新模式,倡导“名师共同带徒、弟子集体跟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带徒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博采众长。[2]
References:
[1].移敏, 中医师承教育路径和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4,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 89页.[2].武锋, 论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中医教育, 2014.33(3): 第17-19页.校对报告
当前使用的样式是 [Numbered(Multilingual)] 当前文档包含的题录共2条
有1条题录存在必填字段内容缺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字段()内容缺失;字段()内容缺失;字段()内容缺失;
字段(城市)内容缺失;
第三篇:中医药人员师承制度
中医药人员师承制度
第一条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我院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中医师承教育工作方法根据中医药继续教育原则遴选有丰富临床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老中医药专家为指导老师选配具有相当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实践经验的中青年骨干为他们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以下简称继承人通过跟师临床或操作、集中授课等方式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三的培养方式以临床实践为主全面、系统地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提高临床诊疗或技术水平。
第三条 师承教育的教学期限一般为连续三年原则上不得中断。
第四条 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2天按照相关要求做好每次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的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的心得体会认真写好月记。
第五条 师承教育继承人达到下列教学目标
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2、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专业继承人结业时应提交由本人独立完成的、能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的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100份中药、民族药专业继承人结业时应提交反映指导老师加工、炮制、制剂工艺、鉴别经验等方面的特色技艺材料。
3、结业时继承人需提交结业论文以备考核。其内容既要体现指导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学术思想又要有继承人自己的创新观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践意义。
第六条 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应保持学习的连续性。对确有特殊原因中断时间在6个月内的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可继续学习并补足其缺少的教学、实践时间中断时间超过6个月的协议自行终止停止学习。
第七条 因指导老师原因不能继续带教情况的处理
1、继承人进岗学习时间超过2年半并学有成效者经卫生局和人社局同意报市卫生局批准后可自行整理、学习和研究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继续完成继承学习任务。
2、继承人进岗学习时间超过1年者经市卫生局同意可转跟其他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学习并重新签订继承教学协议学习时间须延长半年。
3、继承人进岗学习时间不满1年者应终止学习。
第八条 继承工作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考核、结业考核及出师验收。对考核不合格者应及时予以淘汰。
1、平时考核由指导老师和带教单位负责。主要考核继承人平时学习情况、跟师临床和独立临床时间。继承人应认真做好跟师学习笔记平均每月要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学习心得、临床体会或指导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整理交指导老师批阅。指导老师和带教单位按照相关内容和要求做好平时考核。考核结果由指导老师和带教单位填写并存档。
2、阶段考核由带教单位负责每半年一次。考核时必须以原始材料为依据逐项检查和考核。阶段考核结果由带教单位填写并存档同时报卫生局备案。
3、考核由卫生局和中医师承教育专家委员会负责。考核时必须以原始材料为依据逐项检查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应及时予以淘汰。
4、结业考核由带教单位申请市卫生局组织进行。继承人学习期满后卫生局按照审批权限,根据省卫生厅下达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结业考核规定的考核指标、考核方法和考核程序,分别对相应级别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进行结业考核。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结业考核结果由市卫生局统一报省卫生厅。结业考核不合格者不予结业出师。
5、出师验收由卫生局组织进行。出师验收主要采取临床应诊、病案分析、操作演示、现场咨询、论文答辩等方式、定量定性、综合考评。
新塘镇中心卫生院
2010年1月18日
第四篇:中医药人员师承制度
江武医[2010]20号
江油市武都镇中心卫生院
关于印发《中医药人员师承制度》的通知
各科室、病区、卫生站: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精神,提高我镇中医药人员队伍素质,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做好中医药人员师承教育工作,培养新一代基层中医药适宜人才,经研究决定,制定了江油市武都镇中心卫生院《中医药人员师承制度》,现将江油市武都镇中心卫生院《中医药人员师承制度》下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遵照执行。
附件:江油市武都镇中心卫生院《中医药人员师承制度》
特此通知
(此页无正文)
二〇一〇年二月四日
主题词:印发 中医药 人员 师承 制度 通知 江油市武都镇中心卫生院办公室 2010年2月46日 附件:
江油市武都镇中心卫生院 中医药人员师承制度
第一条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我镇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中医师承教育工作方法(以下简称师承教育)根据中医药继续教育原则,遴选有丰富临床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老中医药专家为指导老师,选配具有相当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实践经验的中青年骨干为他们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以下简称继承人),通过跟师临床或操作、集中授课等方式,进行一对一的培养方式,以临床实践为主,全面、系统地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提高临床诊疗或技术水平。
第三条 由卫生院师承领导小组和中医管理科负责全镇、村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日常管理。由中医管理科负责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全镇师承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条 师承教育的教学期限一般为连续三年,原则上不得中断。
第五条 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2天;按照相关要求,做好每次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的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的心得体会,认真写好月记。
第六条 师承教育继承人达到下列教学目标:
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2、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专业继承人结业时应提交由本人独立完成的、能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的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100份;中药、民族药专业继承人结业时应提交反映指导老师加工、炮制、制剂工艺、鉴别经验等方面的特色技艺材料。
3、结业时,继承人需提交结业论文,以备考核。其内容既要体现指导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学术思想,又要有继承人自己的创新观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践)意义。
第七条 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应保持学习的连续性。对确有特殊原因,中断时间在6个月内的,经卫生院师承领导小组同意,可继续学习,并补足其缺少的教学、实践时间;中断时间超过6个月的,协议自行终止,停止学习。第八条 因指导老师原因不能继续带教情况的处理:
1、继承人进岗学习时间超过2年半并学有成效者,经师承领导小组批准同意,可自行整理、学习和研究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继续完成继承学习任务。
2、继承人进岗学习时间超过1年者,经师承领导小组批准同意,可转跟其他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学习,并重新签订继承教学协议,学习时间须延长半年。
3、继承人进岗学习时间不满1年者,应终止学习。第九条 继承工作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考核、结业考核及出师验收。对考核不合格者,应及时予以淘汰。
1、平时考核由指导老师和中医管理科负责。主要考核继承人平时学习情况、跟师临床和独立临床时间。继承人应认真做好跟师学习笔记,平均每月要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学习心得、临床体会或指导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整理,交指导老师批阅。指导老师和带教单位按照相关内容和要求,做好平时考核。考核结果,由指导老师和中医管理科填写并存档。
2、阶段考核由中医管理科负责,每半年一次。考核时必须以原始材料为依据,逐项检查和考核。阶段考核结果,由中医管理科填写并存档,同时备案。
3、考核由中医师承教育领导小组和中医管理科负责。考核时必须以原始材料为依据,逐项检查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应及时予以淘汰。
4、结业考核由中医管理科申请,师承领导小组会同中医管理科统一组织进行。继承人学习期满后,根据省卫生厅下达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结业考核规定的考核指标、考核方法和考核程序,分别对相应级别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进行结业考核。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结业考核结果由卫生院统一上报市卫生局。结业考核不合格者,不予结业出师。
5、出师验收由领导小组和中医管理科统一组织进行。出师验收主要采取临床应诊、病案分析、操作演示、现场咨询、论文答辩等方式,定量定性,综合考评。对继承人结业考核合格者,进行抽查考核验收。
第十条 本办法由江油市武都镇中心卫生院负责解释。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中医药人员师承制度
界头铺中心卫生院中医药人员师承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精神,提高我镇中医药人员队伍素质,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做好中医药人员师承教育工作,培养新一代基层中医药适宜人才,经研究决定,制定了湘阴县界头铺中心卫生院《中医药人员师承制度》,第一条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我镇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中医师承教育工作方法(以下简称师承教育)根据中医药继续教育原则,遴选有丰富临床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老中医药专家为指导老师,选配具有相当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实践经验的中青年骨干为他们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以下简称继承人),通过跟师临床或操作、集中授课等方式,进行一对一的培养方式,以临床实践为主,全面、系统地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提高临床诊疗或技术水平。
第三条 由卫生院师承领导小组和中医管理科负责全镇、村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日常管理。由中医管理科负责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全镇师承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条 师承教育的教学期限一般为连续三年,原则上不得中断。第五条 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2天;按照相关要求,做好每次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的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的心得体会,认真写好月记。
第六条 师承教育继承人达到下列教学目标:
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2、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专业继承人结业时应提交由本人独立完成的、能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的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100份;中药、民族药专业继承人结业时应提交反映指导老师加工、炮制、制剂工艺、鉴别经验等方面的特色技艺材料。
3、结业时,继承人需提交结业论文,以备考核。其内容既要体现指导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学术思想,又要有继承人自己的创新观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践)意义。第七条 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应保持学习的连续性。对确有特殊原因,中断时间在6个月内的,经卫生院师承领导小组同意,可继续学习,并补足其缺少的教学、实践时间;中断时间超过6个月的,协议自行终止,停止学习。
第八条 因指导老师原因不能继续带教情况的处理:
1、继承人进岗学习时间超过2年半并学有成效者,经师承领导小组批准同意,可自行整理、学习和研究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继续完成继承学习任务。
2、继承人进岗学习时间超过1年者,经师承领导小组批准同意,可转跟其他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学习,并重新签订继承教学协议,学习时间须延长半年。
3、继承人进岗学习时间不满1年者,应终止学习。
第九条 继承工作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考核、结业考核及出师验收。对考核不合格者,应及时予以淘汰。
1、平时考核由指导老师和中医管理科负责。主要考核继承人平时学习情况、跟师临床和独立临床时间。继承人应认真做好跟师学习笔记,平均每月要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学习心得、临床体会或指导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整理,交指导老师批阅。指导老师和带教单位按照相关内容和要求,做好平时考核。考核结果,由指导老师和中医管理科填写并存档。
2、阶段考核由中医管理科负责,每半年一次。考核时必须以原始材料为依据,逐项检查和考核。阶段考核结果,由中医管理科填写并存档,同时备案。
3、考核由中医师承教育领导小组和中医管理科负责。考核时必须以原始材料为依据,逐项检查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应及时予以淘汰。
4、结业考核由中医管理科申请,师承领导小组会同中医管理科统一组织进行。继承人学习期满后,根据省卫生厅下达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结业考核规定的考核指标、考核方法和考核程序,分别对相应级别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进行结业考核。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结业考核结果由卫生院统一上报县卫生局。结业考核不合格者,不予结业出师。
5、出师验收由领导小组和中医管理科统一组织进行。出师验收主要采取临床应诊、病案分析、操作演示、现场咨询、论文答辩等方式,定量定性,综合考评。对继承人结业考核合格者,进行抽查考核验收。
第十条 本办法由湘阴县界头铺中心卫生院负责解释。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201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