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15:2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研究》。

第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研究

作者:陈李斌 李学军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5期

摘 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模式,是当前高校从事社会实践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高校应主动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改变以往“主题式”的社会实践模式,加强校内外的投入,建立活动社会化、教学课程化、考核评估化的新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252-01

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是贯彻党中央的教育方针,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主要是由上级相关部门根据当年的社会需求和工作重心,结合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每年确定一个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并要求各高校当年的社会实践围绕该主题进行。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精英化的组织形式,时间的局限性及内容的单一性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使得高等教育必须调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努力构建社会化、教学课程化、考核评估化的新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社会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大学生法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是开展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实践“人们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能动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虽然工人上课的时间要比正规的日校学生少一半,但学到的东西一样多,而且往往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这类情况,是因为实践是一种较普通教育更为深教育,具有双重的功能,即它是一种人们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也是一个改变并优化自己的过程。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学生法社会实践教育的规范性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践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把社会实

践纳入学学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新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内涵

所谓模式就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模式。设计一个既符合教育基本规律,便于实际操作,又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教育模式,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的关键环节。社会实践教育模式是实现深化大学生实践意识,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操作思路,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载体,因而教育模式不应是随意刻画,而应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活动社会化、教学课程化、考核评估化的新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是以隐性课堂和显性课堂为主线,以情知互动为中介,以实践为转化为条件,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教学实践与学生自我实践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新模式。大学生参与到这三个方面活动中,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理论水平都可获得很大的提供。这种模式真正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社会实践系统化、规范化,使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构建活动社会化、教学课程化、考核评估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活动社会化、教学课程化、考核评估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构建主要体现在“实践活动社会化、实践内容课程化、运行方式项目化、考评考核评估化”。

3.1 活动社会化

活动社会化是指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应逐步转向社会生产,与现实相结合,从课堂、校内实践转向现实生活,使更多的学生走入社会,得到体验。在校内搭建全员参与、多空间展示、多层次立体式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内在意识观念的社会化、心理社会化、能力社会化,实现社会化人才培养的四个目标,即专业化、团队化、成人化、个性化。此外,应积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践基地,使这项活动正规化、长期化、制度化。

3.2 教学课程化

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课程,是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书本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课程化是把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课程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给予理论指导和案例讲解。实现课程化要注重课程内容向多层次、多样性转变。实现课程化,就要根据不同年级、专业以及学生的思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目标、有层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展开。实现课程化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由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骨干队伍的基础上,要动员每一位教师广泛参与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充分发动社会各界有关人士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指导老师。

3.3 运行方式项目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方式的项目化,就是要在深调研、立项、招募、资金支持等社会实践的各个阶段推行项目申报制。学校应成立由教务、科研、团委、宣传等部门组成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审批指导小组,对实践项目进行立项、答辩、审批。同时,在筹集社会实践资金方面,也可以实施项目化运作,承担一些社会公共项目进行杜会实践工作,以项目经费作为实践活动经费,以解决社会实践经费不足的问题。

3.4 考核评估化

效果评价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考核评估化是对社会实践项目、课堂教学、任课教师、学生团队全方面的总结,通过评估诊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社会实践评估的指标,提高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水平,可以使学生通过评价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使学校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学科设置、教学安排等,从而最终实现育人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励机制建设,学校应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及奖励做出具体规定,激励学生、教师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

[2] 杨忠旺,郑银华.构建长效机制,深化社会实践[J].科技资讯.2008(27).

[3] 刘张飞.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增强活动实效性[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 徐茂,余昌海.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3).[5] 闪茜菁.构建能力本位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第二篇: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研究

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研究

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 崔庆荣 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 赵东来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制订中医药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

目前师承教育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师承教育的方式,系统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技能,按照执业医师法的有关规定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资格。二是通过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师承制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民间中医师承教育

在民间自发的具有原始意义上的中医师徒传承模式,是中医学千百年来得以代代相传,并日益发展的主要传播方式。中医学几千年来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对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其中师徒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许多中医学内容属于隐性知识范畴,需要大量的记忆和实践才能很好地掌握,通过师承学习方式可以及早接触中医经典和切脉、针灸等实际技能,这对需要相当悟性思维的中医知识体系极其有利。在20世纪以前,中医师承教育一直居中医学教育主导地位,为传统中医“原汁原味”的传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扁鹊、张仲景、李时珍、叶天士等中医大家,皆是通过师授家传的形式获得医学理论和诊疗技能。现代也有许多著名中医专家通过师承方式成为中医名家,如北京名医关幼波学自家传,其严父关月波即其严师;南京名医叶橘泉,17岁拜在张克明先生门下学医;沈阳著名针灸学家彭静山,曾先后拜过4位老师。由此可见,名师耳提面命,是成才的捷径。探索名老中医成才之路,除了少数完全靠自学成才者外,绝大多数得到过名师点化。由国家科技部立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江西中医学院承担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对当代百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进行了系统的问卷调查,82%的名老中医有启蒙老师,只有3%是无师自通。有家传、从师经历的分别占44、72人次。

二、国家组织的全国层面的中医药师承教育

为了继承整理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人事部从1990年开始,组织开展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至2007年前三批共遴选了指导老师1603名,培养出继承人2285名。2008年又启动了第四批继承工作,遴选了指导老师530名、继承人1052名。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开始与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相结合。继承人通过精读古典医籍、跟师学习,做好跟师笔记、随诊医案或操作记录,并细心揣摩、仔细领会,撰写心得体会、月工作记录,全面、系统地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继承人在出师后可以申请临床医学(中医师承)硕士、博士专业学位。在第四批继承工作中,已有643名继承人取得了申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资格。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开展,较好地继承了一批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弟子出师时要求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技能技艺水平,还要求能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实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第一批研修已于2007年底完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8年继续开展第二批研修项目,在全国继续遴选了200名优秀中医临床医师实施培养。研修项目明确提出“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这个法宝。通过研读四门典籍,泛读六部以上本专科相关医籍,师徒通过朝夕临诊,耳濡目染,口授心传,个别指导,加之弟子临床实践,掌握各个名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用药思维和特点。许多高徒出师后已成长为本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三、地方组织的中医药师承教育

为切实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山东等地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人事部门联合开展了省级层面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甘肃省还针对一方面大多数中医院校毕业没有跟名中医学习的机会,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脱节,诊疗水平难以提高;另一方面省市以下各级名中医宝贵临床经验和技艺得不到很好的传承,造成各地中医临床后继乏人的现状,由省委组织部、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组织在全省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周期为3年,在全省遴选1000名指导老师,为每位指导老师遴选1-3名继承人(包括符合条件的西医人员,培养3000名左右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骨干实用型人才。

四、单位组织的中医药师承教育 1.中医医疗机成立名中医工作室

全国许多中医院得益于“师带徒”的培养人才形式,形成连环的“集体带、带集体”模式,并相继成立了名中医工作室。广州、上海、成都等中医教育历史较悠久的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医院校,本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以建立名老中医专家工作室的方式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发掘、整理和继承工作。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于2001-2007年,首批成立了胡建华、邵长荣、施祀、邹菊生等名老中医领衔的四个老中医工作室。2005年由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黄浦区卫生局和黄浦区中心医院共同主办了“名中医石仰山工作室”。2006 年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该院在四川省唯一获得中国医师奖的的张廷杰主任成立了“张廷杰专家工作室”。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于2007-2010年也分别成立了12个名医工作室。名中医工作室将名中医的学术成就、经验、学术思想、专题讲座、示范诊疗过程及手法技能通过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进行全程记录,将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尽可能全面、有效、真实、客观地保留。同时,工作室还将名中医的临床诊治经验进行系统整理,使其上升为理论、科研思路及学术著作,供中青年医生随时查阅、学习,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得到启发,并利用名医经验,提高中医的整体临床水平。实践证明,建立名中医工作室,通过发挥名医工作室的信息功能,发挥名医工作室的教育功能,发挥名医工作室的研究功能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研究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及借鉴的平台,是进行中医药师承教育的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亦能很好地实施师承教学、临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2.中医师承制研究生教育

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中提出:“要建立中医药研究继承与创新体系,开展中医药教育学研究,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开展院校与师承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试点工作及中医药教学质量评估试点工作”。长春中医学院、解放军总医院及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开始招收了中医师承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将传统中医师承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进行有益尝试。导师不仅有本校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还特聘全国名老中医担任师承班导师组组长。师承班学生一方面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进行毕业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正常毕业并获取学位,另一方面通过师承班的结业考核,可获得学院颁发的师承班结业证书。按照学课程、做临床、跟名师的培养思路进行人才培养。导师采取言传身教和理论讲解等形式,使研究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习领会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绝技,使中医薪火原样传承。在高层次中医师承培养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将传统中医师承培养与研究生教育有机结合,是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有益尝试,是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的创新模式。

3.中医传统班制及本科导师制

中医教育必须注重中医自身规律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医培养目标必须锁定在“培育中医传统文华根基”这个根本点上,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医思维方式”的人才,留住中医的“原始基因”,才能真正培养出临床疗效卓著的中医名家。深入研习古医籍是中医成才必经之路。1999年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中医教育临床教学工作的意见》,随后,湖北中医学院开办中医教改实验班,广西中医学院开办中医传统班,福建中医学院开办本科生师承班,山东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开展7年制传统班。传统型人才培养试点班的总原则是“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读经典即研读以中医四大经典为首的经典著作;做临床即从第二学年开始在医院上临床课,长期大量地直接接触病人。师承教育试点班的临床教学,以中医药为主体,突出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特色,从门诊到病房,严格遵循先中后西、能中不西,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辨证施治;跟名师即拜名医为师,试点班的教师皆是院校顶尖级的临床尤为突出的教授。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基,以中医经典著作为核心,合理安排西医知识模块的教学,让学生在低年级时即确定一对一的导师,通过随师应诊,领悟中医理论精髓,继承导师学术精华,以便掌握较高的中医特色诊疗水平。这些尝试取得了可喜和令人振奋的效果。4.院校—师承—家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北京中医药大学“‘院校教育—师承—家传’相结合的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实验区”,作为教育部2007首批220个国家级“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自立项以来,开展了大量深入扎实的工作。该校中医教改实验班自2007年开办以来已经招收三届学生,实验班以中医学专业五年制自主招生的中医名家子弟为基础,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跳出既往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惯性思维。在培养过程中,增加文、史、哲知识及中医经典著作等内容的传授,配备了“国学导师组”和“经典导师组”,强化人文精神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讲座、讨论、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建立互动的、开放的教学体系。此外,增加学生课内外中医临床跟诊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加强中医辨证思维和临床能力培养。要求学生不仅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项基本功要扎实,而且还要具有站在科学知识前沿,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成果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与培养,有利于中医思维的培养,在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总之,师承制教育方式,在中医教育的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形势的发展, 师承教育培养也将不再拘泥于单一传统的民间师承方式。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师承教育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师承制,对培养不同层次中医药人才,必将产生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注:此文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的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研究项目成果。

第三篇:社区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社区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组织形式,社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各种教育方式、多种教育手段提高国民的素质 关键词:四种模式 模式定位 正文:

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构造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发达的社区教育已成为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是伴随着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三大动力。社区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和人民群众的好评,源自它多方面的功能对社区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依照社区建设发展及社区居民的需求,充分地、有效地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来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的教育。社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各种教育方式、多种教育手段提高国民的素质。

(一)、目前我国社区教育教学的四种模式

模式

一、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进行的连动型社区教育模式。此类模式是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模式,其内涵为:街道作为所辖行政地域的社区教育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经社区服务及社区文化为着眼点进行的各种休闲、文化、活动性的社区教育。其运作方式为:①街道办事处相关职能科室按行政方式布置、检查社区教育工作;②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由当地党政领导挂帅,有关职能部门及驻区单位参加社区教育工作,即“街道牵头,社会参与,双向服务”模式。此模式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

该模式的特点:①政府指导,街道办事处作为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在社区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社区教育(更确切地称谓应为:“寓教育于其中的社区文化”)作为街道办事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目标体系并借助行政手段推进。②社会参与,动员驻区各界参与社会教育,发挥各界(尤其是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读书会、市民学校等)的资源优势,力求形成“共建、共管、共享”格局。此模式易于街道办事处发挥主导作用,并可在一定限度内调动社会各界资源,但易于产生流于形式的弊端。

模式

二、以中小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型社区教育模式

此模式是由教育系统内部发展起来并日渐丰满的教育形式。其内涵为:中小学作为区域性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协调者,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进行校外活动。其运作方式为:①以学校为主体,组织本校或社区内中小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教育活动。②由学校牵头,组建社区教育协调委员会(“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定期研究学校课外教育工作,参与学校课外活动协调与管理,并向社区居民开放校内外文体设施。即“协调课外活动、开放主体设施”模式。此模式带有浓厚的学校校外补偿教育性质。

该模式的特点为:①学校主导,中小学校作为区域性社区教育的组织者或牵头单位,实施以在校中小学生为对象的社区教育。②资源共享,将社区居民请进校内,共享学校文体设施建设成果。③社会参与,邀请社会各界参与校内或校外活动。此模式能够较充分地利用中小学办学资源,教育行为较为规范。但是学校在调动社区资源方面存在组织层面的先天不足,“社区资源整合”作用微乎其微。社区居民将以学校名义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往往定位在“保育”或课外活动层面上,难以真正起到社区教育作用。此种模式近年出现一种新的变化趋势,即成人教育,尤其是地区所属成人高等学校参与到区域性社区教育中来,并日益突显出其不同于中小学的特有功能与价值。社区学院的组建成为这一新趋势的佐证。

模式

三、以社区学院为载体进行的综合型社区教育模式

此类模式是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出现的并且日益引起关注,同时又引起较大争议的新型教育模式。其内涵为:社区学院作为区域性社区教育的龙头单位,通过理事会和文明市民总校以及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手段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社区教育。其具体运作方式为:接受街道办事处、民政局或者区域内单位委托,通过专业开发、课程开发、项目开发等多种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此模式是为教育系统内部成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学院成功经验两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区域性、多层次、开放式、综合性、大众化的集区域高教、成教、职教等为一体的新的大教育模式。其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休闲文化教育、各界委托项目教育与居民自治教育于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前途光明而又与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不同的社区教育办学实体。它既是模式二的层次提升和项目拓展,又与模式二有着本质不同。模式三以社区成人阶段居民(在职或转岗从业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可以为其提供专科、本科层次学历教育和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非学历教育。此模式易于同区域内政府职能部门和驻区单位进行业务沟通,易于系统内资源重组,发挥模式一和模式二所没有的成人高教办学优势。但是此模式也同样存在模式二的不足。此外在与现有高教管理体制的相融性、传统学校教育综合改造、社区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社会各界对社区学院的认可度、理事会作用发挥等诸多方面存在众多不解决就会阻碍其正常发展的重大问题。

模式

四、以地域为边界进行的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

此类模式近期亦有较大发展。其内涵为:由社会各界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协调委员会,对本社区教育进行总体协调和具体策划,其运作方式为:由驻区各行各业较有影响并且热心社区教育的单位、或由某一功能齐全单位牵头组成专门机构,利用各成员单位在各自行业的影响和资源开展“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式的社区教育活动。此模式中的驻区各界参与社区建设,社区教育意识强,居民自治意识初见端倪。然而由于组织松散,难以形成持久而有效的核心和合力。此模式较适用于行业主体单一且占据驻区主导地位的“单质社区”。

(二)新社区教育模式的定位:

(1)非经验教育——社区教育应是及时、准确、真实地反映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本土化”教育,是大众化、普及化教育,亦是休闲文化或是职业技能教育。其实质是“社区学习化与学习化社区、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性教育”的辩证统一。

(2)、非单一办学主体教育——社区教育必须改变政府办学独撑天下的局面,而应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是前述四种模式的共同作用。

(3)、非计划经济教育——社区教育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应运而生,并在其完善过程中得以规范的新型终身教育形式,不能以传统学校教育眼光或从传统的街道民政角度将其置于“蹦蹦跳跳、玩玩闹闹”层面。新的社区教育应是大一统的,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式的教育。

(4)、非围墙教育——面对纷繁复杂、变化多样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需求,封闭式、围墙式、填鸭式、应试式、正规式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社区教育需要。新的社区教育应是“目标开放、体制灵活、项目适用、受众广泛”的统一体。

(5)、非传统教育、学术化教育——社区教育之受众在起点、基础、要求、能力、职业、爱好、时间等诸多方面明显存在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因而不能套用传统的几十年一贯制的学制框架和纯专业化、纯学术化教育模式。

(6)、非赢利教育——社区教育应是无偿、低偿教育服务,决非赢利教育,因而需要政府建立相应的财政性资金拨配制度“刚性”安排,否则社区教育将难以为继,效果甚微。

社区教育,就个人而言,学习将成为终身的自由自觉的主体生命活动;而社会则要建立起统合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都将成为学习型组织。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型社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任务是十分复杂、艰巨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变革、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知识经济及开发智力的教育问题的认识也将越来越充分,终身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将逐渐深入人心。同时人们将获得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为人们接受更多的教育提供了条件。而作为实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社区教育必将会得到迅速发展。发展社区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任务,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工于一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思想观念上与时俱进,在工作中开拓进取,因势利导,才能扎实做好社区教育工作,为打造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四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研究[教育技术学] 2009-08-03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研究[教育技术学] 2009-08-0

3内容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非常丰富。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实现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对于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具

摘要:[资料介绍]摘要: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快了教育改革的进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表现为“优势与问题并存”。本文从教学活动要素入手,对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利与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问题解决的对策。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媒体,人机交互,硬件,教学软件[目录]

一、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现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利弊进行初步分析。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

三、建议与对策

四、对CAI的展望

五、结语[原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渗入到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是对教育教学的全面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这一新教育观念与新教育方式的结合体,正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它作为计算机教育研究与应用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成果,使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程有了里程碑式的飞跃。虽然计算机辅助教学走入课堂已成为历史必然,但是它与其他任何一门科学一样,有一个曲折的发展和被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发展上的,从不适应到适应;还是认识上的,从怀疑到肯定,“优势与问题并存”的情势都是贯穿始末。可以说,研究、分析、权衡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应用实践过程各阶段中的利与弊,是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提供阶段性方向指标。

一、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现状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媒体,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的各个教学环节,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由这一概念可见,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是技术的运用,因此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现今社会正处在随着各种新技术的涌现而迈向信息时代的时期,这一阶段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有更多多元、高新的科技成分的支持,这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提供了日臻完善的硬件系统,同时丰富了其软件系统资源。在此基础上,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进程更显成效。然而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我们不能以尝试与实践所获得的些许成功经验为依据,来主观地判定其所处的发展阶段水平。毕竟,我们的CAI还处于相当幼稚的发展初期阶段,在不少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参考资料]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蔡铁权等编著,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科学出版社,2000。[3]何克抗,CAI的理论基础和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 [OD].http:///printpage.asp?ArticleID=6[6] 袁本雯,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OD].http:///xb/file.asp?fileid=2001120003[7] 计算机辅助教学新思路----课程整合,[OD].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的活动设计研究

【英文题名】 Research of Activity Design in ICT Training Course for K12 Teachers

【学科专业名称】 教育技术

【关键词】 教育技术培训;活动设计;活动编列;

【英文关键词】 ICT training;activity design;activity sequence;

【中文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技术培训也随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活动为单位的培训形式成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发展趋势。然而培训课程中的活动设计在我国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培训活动设计的随意性、培训活动的安排和设计忽略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之间的差异性,培训活动安排的不周密性都是目前培训课程中活动设计常见的问题,这对培训教材的设计、培训活动的设计提出了挑战。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通过文献调查和优秀培训教材分析,提取出各种理论和方法中活动设计的规律以及特征,结合活动设计经验中提炼的规律,归纳出常见的活动类型的具体实施的要素,对典型培训活动进行编列归类,形成可重用的活动设计模式。并从活动编列的系统性、灵活性、阶段性、内容差异性的特点出发,阐述了活动编列的使用方法;第二、提炼内容与活动绑定的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形式,提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活动设计的方法、流程等,制作出培训课程活动设计的模板;第三、开发教育技术培训活...【英文摘要】 During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informationism, teachers ICT abili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teachers ICT training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Activity-based course has been the trend in the field of training.Howeve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Activity design is at the beginning stage in China, There still exists many problems, so the design of training course and training activity is meeting great challenge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contents:...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的活动设计研究

摘要 6-7

Abstract 7

目录 8-9

图表目录 9-10

第1章 绪论 10-16

1.1 研究背景 10-11

1.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11-13

1.3 本研究的意义 13-14

1.4 研究现状 14-16

第2章 理论基础 16-21

2.1 活动理论对活动设计的启示 16-18

2.2 成人学习理论对活动设计的启示 18-19

2.3 设计模式对活动设计的启示 19-21

第3章 确定活动: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分析 21-32

3.1 培训活动及其基本要素 21-25

3.2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活动 25-32

第4章 活动编列:设计教育技术培训过程 32-43

4.1 活动编列的依据 32-33

4.2 编列的典型活动 33-39

4.3 活动编列综合视图 39-40

4.4 活动编列的特征 40-43

第5章 活动设计应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设计 43-50

5.1 教育技术培训课程 43

5.2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设计流程 43-46

5.3 样本开发 46-50

第6章 “活动设计”支持系统的开发 50-65

6.1 系统的设计理念 50-51

6.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51-54

6.3 系统的功能实现 54-61

6.4 系统运行实例分析 61-62

6.5 “活动设计”支持系统的试用和评价 62-65

第7章 研究成果与展望 65-67

7.1 研究成果 65-66

7.2 研究反思与展望 66-67

附录页 67-71

附件1:活动设计模板 67-69

附件2:活动设计系统试用反馈表 69-71参考文献 71-72

第五篇:独立学院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模式研究教育论文

摘 要:从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的特点出发,综合了解目前就业指导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全程就业指导模式的概念。并探讨了将全程就业指导模式应用于实践的有效方法,以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率,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独立学院;全程就业;指导模式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的优劣势分析

独立学院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证实了其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就业这一环节,独立学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办学目的和人才培养方式适应社会需求。独立学院的办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市场急需的人才,设置的专业是根据社会需求而定的热门专业,因此培养出的毕业生较受社会欢迎。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能使毕业生具有专业优势,使自身专业素质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2)学生学习兴趣浓。独立学院学生选择专业上灵活性大,在入校后有再次调剂专业的机会。学生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为以后在这一领域有更高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更对他们今后在择业和就业上有较大的优势。(3)借助母体高校的资源和优势,为自身的发展服务。独立学院多在母体高校聘请知名教师,借鉴教学和发展经验,促进自身发展,保证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为就业奠定了基础。然而,独立学院作为新生事物,它的发展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在提高学生就业率上它面临的困难包括:(1)独立学院生源入学成绩差将影响用人单位对其毕业生的评价。二级学院学生相对于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的本科生而言,入学成绩相对较低,这将影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等各方面的评价,从而影响到就业工作。(2)生源集中使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独立学院生源一般局限于本省或本地区,生源过于集中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3)独立学院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其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影响力还需要时间来检验,毕业生分布区域和影响力还较小的状况不利于对新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就业指导模式现状

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特点,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就业指导模式,发挥独立学院就业中的优势,克服和剔除就业中的不利因素,最终推动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的开展。这首先需要我们对现有的就业模式做全面的了解。我国的就业指导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起步较晚,而国外就业指导理论众多,因此,系统地批判吸收并借鉴人家的经验十分必要。帕森斯指出就业指导是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旨在帮助求职者在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的基础上,使人的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罗杰斯和舒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就业指导理论,分别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指导方法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逐渐从重视外在因素(信息获得等)转向对求职者内在的指导(择业观等)。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就业指导的国家,他们的职业指导工作经历了6个发展阶段,逐渐由原始的职业咨询定位服务向国际化,多元化职业指导发展。香港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包括下列7项内容: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认识、培养学生的求职技巧、引进校园招聘、就业信息支持、推广就业指导服务、开展就业培训以及研究总结。通过对我们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学采用的就业指导模式多为开展就业咨询,建立就业网站,开展就业指导课等,由学校组织和院系组织就业指导相结合,对学生的就业有较大的帮助。对不同国家和区域就业指导经验的借鉴和吸收有利于我国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借鉴国际国内就业指导模式的优点,结合独立学院办学特点,构建全程就业指导模式对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全程就业指导模式在独立学院的应用

全程就业指导模式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是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帮助毕业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职业素质、职业生涯设计、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从容选择理想职业。此模式从学生入学之初根据特长、爱好及心理等因素来选择专业;在大学学习阶段,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设计辅导,并根据不同年级及专业采取合适的就业指导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在毕业阶段提供畅通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全方位的实习模式和面试技巧培训,为独立学院大学生提供全程就业指导和服务。

(1)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观念。

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首先要从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观念入手。随着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新的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对就业指导工作要求日趋提高,还处在初级阶段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不断增加的服务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转变观念,以满足大学生和社会需要。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不仅是强调要为毕业生和社会提供一流就业服务平台,而且强调要通过完善的就业指导,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它不仅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具体体现,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始末。(2)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首先,招生与就业互相依托,因此,应制定科学的招生政策,优化生源地结构,合理分布生源数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适应社会需求,这是就业工作能够展开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就业观念教育。在学生进入独立学院以后,就应以入学教育为契机,教育学生做到大一树立学习为就业的思想意识,大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找准就业定位,大三具备创业和就业能力,大四为毕业生做好就业指导和教育,加强他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宣讲、求职技巧、材料制作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独立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特别是要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转变大学生毕业就是到社会上寻求工作岗位的就业观念,加强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

(3)实现就业信息的全程化。

就业信息对于信息化时代学生就业起着重要作用。独立学院一方面要加快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为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平台,另一方面,还要借鉴企业管理信息化理论和方法,建立学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广泛收集毕业生用人信息,通过与各省市用人信息网络、报纸、专业杂志、新闻媒体或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获取招聘信息。再次,在大量获取用人信息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信息的传递发布工作,直接为毕业生就业服务,通过信息网络、印发各种小册子、接受毕业生的咨询等方式传递就业信息。同时,与母体高校合作,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应动员教师、校友、企业等多方面力量参与就业工作,给毕业生提供充足而准确的就业信息。就业市场的拓展,独立学院应与母体高校充分合作,利用母体高校的校友等向企业推荐学院的毕业生。依托于现有的人才市场,建立起有形人才市场(专场招聘会等)与无形人才市场(就业信息网、网上招聘会)相结合的新格局。对毕业生提供信息的同时应该将毕业生需求分析、毕业生趋向分析等各种信息给低年级的同学共享,让所有的同学对每年毕业生去向和需求有所了解,保证信息的全面、畅通,使信息服务和信息共享都达到全程化。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通过构建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疏通就业信息与渠道,拓宽就业领域,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最终实现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科学就业,全部就业。

参考文献

[1]@陶一鸣,周汉德.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模式之构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楼锡锦.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劣势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6,(2).[3]@伍力.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渠道的拓展[J].教书育人,2006,(2).[4]@张莹莹.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8).[5]@方鹏.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调查研究[J].江苏高教,2007,(1).

下载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教育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教育社会实践报告1 在大一结束的这个暑假,抱着锻炼自己的目的,我报名了师院网站上开展的的家教活动,目的地是丹阳。出发时间是期末结束之后的几天——7月1号,几天之后我......

    大学生教育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教育社会实践报告13篇 大学生教育社会实践报告1 暑假的实践给了我们每一个人一个巩固知识的平台,我作为一个金融专业的大学生,深知如果只是简单的学会在课堂上和老师同......

    《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研究》论文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摘 要:通过多年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和研究,结合现在初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利用初中生物教学这一阵地,综合论述了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生本教育实践模式研究反思这样的课,使人感慨万千。 己的板书。教师就组织学生们实现这些活动,站在离讲台摘 要:生本教育的产生基于我国新的教学法的涌现;作为家长,在这样的活动中......

    邹平教育模式与延安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邹平教育模式与延安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20世纪上半期是近代中国社会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纵横交织的时期。为解决上述矛盾,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团体或个......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从教育教学模式角度看面临很大的挑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需要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全面调动小学语文教育的积极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研究

    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问题研究 河海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213022 周仲海 [摘要]近年来,学院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探讨与研究(大全)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探讨与研究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以及提高素质的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共青团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何确保社会实践的有效运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