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经典,提升教师幸福感课题研究总报告
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重点课题
《阅读经典,提升教师幸福感》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应该有着自主发展的不懈动力。从读书中感悟教师的幸福。阅读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教师的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善辩。
从我校教师“幸福感”现状分析:我校目前教师年龄层次分布均匀,但是每位教师教师对幸福的体验指数各不相同,这有来自于社会、家庭、工作影响和压力,更主要的是教师自身看待教师这个职业的观念和想法。有部分教师需要提升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认识。
从以往教师阅读情况情况分析:“一些研究者以调查研究的方法对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现状作了调查和分析,并形成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阅读尚未成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维持的生活方式。在我国,有研究者以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因素作了分析,研究发现,持续阅读和优秀教师的成长有着正相关关系。”
针对我校教师阅读以及对幸福感体验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确立了“阅读经典,提升教师幸福感”。课题研究的宗旨:深入贯彻实施山东省素质教育会议精神,进一步提升学校干部教师素质,丰富教学内涵,提高教学质量。以提升教师幸福感为目标,在教师中倡导“有效性教学”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一)坚持常抓不懈使教师的专业阅读作为学校构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内容。
(二)始终如一将教师的专业阅读作为教师教育生活和个人成长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通过教师的专业阅读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提高学习成效。
(四)将教师的专业阅读和教师的多元化阅读统一起来,提高综合素质。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教师读书需求的研究。经典的书目有很多,我们广泛的选取,根据市教科所的推荐,引导教师会选书、会读书、读懂书。
(二)教师阅读形式的研究。教师在校内、校外以年级、个人形式为单位,组织开展有效的读书活动,进而使教师高效读书,互动交流,相互欣赏。
(三)教师自我体验幸福情感发展的研究。学校搭建平台,让教师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文本理解以及个人思考,使得教师们思想碰撞,看待问题更加积极主动,学会体验另一种幸福。
(四)名师引领重要性的研究。请专家、名师与教师们交流读书经历,使教师们敞开自己的心扉,手捧心灵鸡汤,体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幸福感。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1.动研究法:学校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市、区组织的读书活动,在校内建立“读书漂流站”,与经典亲密接触。
2.经验总结法:通过教师读书,撰写心得体会,读书感悟,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认识和体验。
五、课题的研究结果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人们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一般的幸福是心灵的满足,是能令你快乐的事情。最高级的幸福是心灵的感悟。是一种不经意间的领悟,一种突然发现了美时那种欣喜,感动的心情。教师职业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谋生的职业一种。教师也是常人,有常人的需要,有常人的幸福观,或者说也追求常人的幸福。既然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一样具有共同的谋生的性质,那么就应当给教师以常人所有的幸福。“阅读经典”是教师体验幸福、追求成功的一种手段。
(一)深入宣传读书有益,教师积极性全面调动。
所谓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这也正是青岛市开展“阅读工程”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让更多的老师与经典携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参与此项全国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学校,有责任为教师体验职业幸福感,提升教师素质,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做出学校的贡献。学校利用例会,深入宣传青岛市实施读书工程的重大意义,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读书工程中来。教师也在这几年的读书活动中积极参与,从根本上理解了读书有益,不是为了读书而读,而是我要读书,学校老师全员参与,每位教师都有机会走进“经典”,启迪智慧,体验幸福。
(二)打造书香校园,着力造就教师的幸福感。
1.与“经典”对话——让教师享受集体的幸福。交往是人类充分发展的需要,形式有很多种,学校试着将阅读经典,作为人们交往的一种方式,是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一种民主意识,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亮的基础上达到的视界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合作、共生和共存,致力于和睦相处、相互激发和共同创造的精神意识,对话是消除控制与被控制的平等交往,是消除虚伪后的真诚交往,消除自我中心后的开放交往,是消除非必要约束后的自由交往,是消除权威与服从后的民主交往。
通过读书,在“经典”中交往可以塑造教师良好的个体心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优良的学校氛围。互相以赏识为前提。在阅读经典书籍的基础之上,为教师创造与他人对话的机会,市教师在彼此敞亮、赏识中,感受到了学生的成就、感受到了家长的尊重、感受到了同事的赞许、感受到了领导的肯定,更加感受自我、宣泄自我,享受集体的幸福。我校在校园网特色教育栏目中开设了一片读书的天地,定期将教师的读书感悟进行刊登,老师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2007年3月26日,在“四方区教科研高级研修班开学典礼暨教师阅读博客启动仪式”上,我校四位教师作了题为“博出一片新天地”——“四方区教师博客网站”的展示与介绍;
2007年4月,我校杨志超老师在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十一五阅读工程”2007年“
4、23世界读书日”现场展示中,作了题为《自立绽放永恒人性之美——读居里夫人〈写给女儿〉有感》的演讲;胡洋和刘青老师进行了“一线教师与特级教师共同解读《书籍》”——《第二种生活》;
(二)建立图书漂流站,加强教师情感交流。
学校要根据学校教师数,购置足够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同时,成立一个年级为单位的书站,并没各年级都设立一个读书站长,同意管理,撰写具有各年级特色的读书笔记,汇集成册。争通过多种渠道,解决教师建立自我阅读体系所必要的学科图书书源问题,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阅读需要。
2008年10月,四方实验小学正式启动了“图书漂流,感动心灵——图书漂流阅读活动。本次活动特地邀请了齐鲁名师、省特级教师、崂山区教研室教研员赵春凤老师,为全校教师做了一场关于《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的读书报告。启动仪式上,全校教师认真倾听了特级教师赵春凤老师的读书报告,深刻感悟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学校传达了本次图书漂流的活动实施方案,并现场下发了精美的“漂流卡”,充分调动起老师们读书积淀智慧的积极性。
本次漂流活动的意义重在结合参与青岛市教科所组织的“千册教育图书漂流活动”这一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大漂流”的同时,在学校以办公室为单位开展“小漂流”。由教师自荐或者学校推荐学习资料,漂流站内教师传阅、学习,构建具有实小特色的“漂流文化”。学期末评选除了“最佳推荐奖”“最佳感言奖”“最佳摘记奖”等,以有效灵活的激励手段,充分调动老师们的参与读书学习与研究的热情,形成学校独有的“漂流文化”,潜移默化的带动教师理论素质的提升。
学校将以本次启动仪式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研究活动中,营造书香氛围,培养更多爱读书的教师;体验分享、信任、传播的活动理念,最终实现“六漂”目标——漂出知识、漂出诚信、漂出责任、漂出品位、漂出素养、漂出文化,从而打造实验小学良好的“漂流文化”。
(三)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增强读书活动实效。
要注重读书实效性,倡导结合教学实际的阅读。要结合实际,通过推荐书目、组建学习兴趣小组、读书演讲、心得体会交流、读书笔记展评等形式,逐步建立起学习有组织、交流有渠道、运用有空间、考核有制度的读书学习机制。创造良好读书氛围,真正使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2009年4月,四方实验小学开展“图书漂流成果展示,营造校园漂流文化”活动 本次读书成果漂流展示活动的意义重在结合参与青岛市教科所组织的“千册教育图书漂流活动”这一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大漂流”的同时,在学校以办公室为单位开展“小漂流”。以有效灵活的激励手段,充分调动老师们的参与读书学习与研究的热情,营造书香氛围,培养更多爱读书的教师,形成学校独有的“漂流文化”,潜移默化的带动教师理论素质的提升。
会上,六年级和一年级的图书漂流站成员进行了漂流读书成果的展示。六年级老师就上学期漂流的五本书进行了阅读阐述,并结合自身体会深深感悟到读书对促进自身专业素质发展的重要性,并表达了今后要继续把自己喜欢的书,连同阅读的感悟和寄语,投放到校园之中进行漂流的决心。一年级漂流站的老师主要抓住在漂流过程中大家最感兴趣的一本书目,进行了重点解析与阅读感受的分享。委婉的音乐衬托,站员们满怀深情地娓娓道来与阐述,让全体教师在诗情画意的读书成果分享交流中,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涤,情感的熏陶,专业素养的提升……学校抓住契机,会上现场为学校的八个图书漂流站,发放了精心挑选的百册教育教学类书籍,如《卡尔威特教育》《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正面管教》《教出会生活懂生命的孩子》《轻松搞定使你“发疯”的问题学生》《教师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北大向左,清华向右》……相信,本次读书成果交流活动必将会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更好地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增强教师的人文底蕴,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加快创建名牌学校的进程!
(四)建立读书活动制度,为读书活动提供制度保障。
1.检查制度。每月在月常规教学检查中按时检查,定期组织评比,保证读书有序。
2.管理制度。学校加强制度建设,重视读书活动过程资料以及读书成果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归档。
“为什么要努力工作,你珍惜目前的工作机会了吗?敬业、最完美的工作……”教师们读着这些经典的句子,品赏着做人的哲理,不断体会到做一名教师的幸福感到底在哪里,对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又有了新的认识。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每一位教师都感受到读书确实能让人能在更高的境界看教学,而且不仅传达对教学的思考,同样能引发对人生、对世界的反思。而这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厚实的根基。“有了心与心的互动,爱与被爱才有归属”,人性中的情感是最好促人奋进的动力。加强人性管理,增强对教师的情感关注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六、讨论与建议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学校长期的工作,我们要内外结合,通过教师亲身体验和领悟,透过大师级的经典著作,让教师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即使课题研究结束了,读书也要成为教师终身发展所必需的事情。
七、参考文献
第二篇:课题研究总报告格式
课题研究报告格式要求
一、总体要求
1、课题研究报告立意要高,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力戒纯理论知识;
2、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足、资料翔实;统计科学、准确;分析透彻、深刻、精炼;对策和方案要具有宏观的、全局的、改革的思路,且切实可行,便于领导决策;图表清晰、严谨;
3、字数控制在1~1.5万字内,特殊情况经同意不宜超过2万字。
二、基本结构(仅供参考)
(1)题目
研究报告的标题必须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报告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所用每一词语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英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
(2)内容摘要
摘要是报告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1、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
2、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报告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第二次文献采用。
3、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4、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400~500字,如果研究报告是用外文撰写的,中文摘要应不少于600~8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300个实词。如遇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
5、摘要中不要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6、报告摘要用另页置于题名页之后。
(3)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每篇报告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中文关键词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4)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
引言不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内容包括:
1、提出研究的问题;
2、介绍研究的背景;
3、指出研究的目的;
4、阐明研究的假设;
5、说明研究的意义。
(5)研究方法
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重要部分,以实验研究法为例,其内容应包括:
1、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
2、仪器设备的应用;
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
4、操作程序与方法;
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
6、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6)研究结果
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现实与材料要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切忌主观臆断。
除介绍课题成果的内容外,特别要说明解决了那些教学问题?该成果怎样解决教学问题的?成果的创新点?成果的推广应用价值和效果如何?其内容:
1、研究了什么问题
2、得到什么研究结果(如图、表);
3、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7)分析讨论
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其内容:
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
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8)结论
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主要内容:
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
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9)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书籍类 作者名.《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j].《刊物名》.×年第×期)
报纸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
(10)附录
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
三、格式要求
1、总标题:用3号加粗宋体,上面空1行,行距均用固定值28。
2、姓名:总标题下面请标明院系和姓名,用5号仿宋体,行距用固定值20(包括与总标题之间空1行)。再空2行,下面为正文。
3、正文:全部统一用5号宋体,行距为固定值20。
顺序标题统一为:
一、二、??(用小4黑体,居中);
(一)(二)??(用5号仿宋体,前面空2格,后面不要有标点符号);
1、2、??(用5号仿宋体,前面空2格);⑴
⑵ ??(用5号宋体,前面空2格,后面不要有标点符号);a.b.??(用英文大写体,前面空2格)。除以上顺序,之后一般请不要再用顺序号,如一定需要请用“——”来区别。研究报告中的数字,应按正式出版物的规范,采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9年”、“ 7~8个小时”、“ 35~40万人”、“ 2001~2010年”、“第28届奥运会”、“ 第11届全运会”等。
4、表格:正文中的表格标题用6号黑体并居中,如“表1”,放在表格上面;表格内的文字用6号宋体,简单表格均采用三线条来表示,内容较多可用常规框形表格形式。
5、图:正文中的图标题用6号黑体并居中,放在图下面;图中的文字用6号宋体。
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用小5号加粗宋体,不空格至左边。另起一行为内容,用小5号宋体,如“[2] 余方云,日本社会体育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
正文中如应用他人文章句子,一般不采取用右上角标注形式,均以参考文献形式列出。篇二:课题研究报告格式
课题研究报告格式
一、题目。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宜过长。
二、摘要。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
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引言不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内容包括:
1、提出研究的问题;
2、介绍研究的背景;
3、指出研究的目的;
4、阐明研究的假设;
5、说明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重要部分,以实验研究法为例,其内容应包括: 1、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
2、仪器设备的应用;
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
4、操作程序与方法;
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
6、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
五、研究结果及其分析。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现实与材料要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切忌主观臆断。其内容:
1、用不同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如图、表);
2、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
3、分析结果。
六、讨论(或小结)。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其内容:
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
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结论。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主要内容:
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
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八、参考文献。
九、附录。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
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一、标题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
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已经的内容与方法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 基本格式
书籍类 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年第×版)报纸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
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来源、立题编号、课题名、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和结题时间等
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
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篇三: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
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
报告标题:课题名称+结题报告、标题二号宋体加粗居中,名称统一为《xxxx》课题结题报告
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或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三号楷体居中(一级标题三号宋体加粗,用“一、二、三”标示;二级标题四号黑体,用“
(一)(二)
(三)”标示;三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用“1.2.3.”标示;四级标题四号宋体,用“①②③”标示。)
一份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或问题的提出):
要从背景、现状、基础等三个方面去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这一部分内容的陈述,要求用两、三段简洁的文字讲清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的原因、理由,当然还必须考虑到教育形势的发展和观念、方法、理念、手段的更新。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可能性等方面去思考。
(这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归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部分)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对课题名称中一些重要词语的内涵,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等作简单阐述。所应用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只能选最精辟、最适用的摘录,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需要,切忌全文照搬。依据理论的支撑,说明自己的主要研究思想。所依据的理论要具科学性和先进性,通过这些学说、观点、使本课题研究得到理论的支撑。
四、课题研究的达成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现的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目标的确定不能过于空泛,要扣紧课题。还要注意其结构的内在联系,所确定的目标,最终要落实到成果中去。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陈述课题研究的范畴、立足点。表述须紧扣研究目标,简洁,准确、中肯。也可将子课题表述成研究的内容的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与课题研究成果同样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必须在研究成果中予以体现。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的研究,往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验法,问卷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等。这部分的陈述,一般列出将采用的科研方法,稍加说明就可以了,花费的笔墨不必很多。
也可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数理统计法、检测分析法、跟踪比较法等等,还可用观察法、追因法、归因法、实验法等不同的表述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这部分的陈述比较简单。一般将课题研究分成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阶段,也有的分成四个、五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简要陈述做了几项工作,简明扼要,不必详细陈述。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这部分,可以花较多的笔墨来陈述。通过回顾、归纳、提炼,具体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具体陈述采取哪些措施、策略或基本的做法来开展研究。
撰写“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不要用总结式的语调来撰写,可分写成以下几个部分。
(一)准备阶段: 1.2.3.(二)实施阶段: 1.2.3.(三)总结阶段: 1.2.3.(这部分也可以与“课题研究步骤”合在一起陈述,在每一个阶段中具体陈述所做的几项工作,所采取的研究策略或措施等。)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这个部分是结题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得以推广和借鉴,就看这部分。篇幅也可适当长些。
要从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两方面去陈述。不能笼统地谈。理论成果可以是我们研究所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包括课题研究结的题报告、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论文集等等。实践成果包括优秀教案或活动设计汇编、个案汇编、实验课、示范课、观摩课(课件)的获奖情况、学生作品集、情况汇总等等。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同时也应注意研究成果必须体现所确定的研究目标。
十、研究中的反思及今后的设想: 这个部分内容陈述要求比较简单。但要求所找的主要问题要准确、中肯。今后的设想,主要陈述准备如何开展后续研究,或者如何开展推广性研究等。
一、问题的提出
艰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是使儿童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之说,“乐德之教,乐语之教,乐舞之教”(西周)也充分提示了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
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西方有识人士认为“音乐是比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 来的”。这说明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因此安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人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可说是宇宙中最复杂、神奇的构造,它由一万亿脑细胞组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近期研究则注重强调两个半球功能上的互补。《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脑为“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常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音乐活动的开展则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左脑则起着决定作用。活动时手脑并用,既可使幼儿的观察、记忆、想像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又有利于幼儿大脑的整体协调,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二)我国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在经历了照搬前人——模仿国外的漫长阶段后,虽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横向考察,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宏观意识、不能从全面发展的整体思路来实施音乐教育。
在教育观念上,常常看重音乐教材,而忽视幼儿发现、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习惯以唱歌教学代替整个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内容,忽视音乐欣赏、打击乐器演奏等内容;在教育方法上,过多地使用灌输式、填鸭式,忽视幼儿对音乐的自由探索、主动感受、大胆实践、充分表现等。
鉴于此,我们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幼儿园在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小规模试点和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多方面准备,并经过可行性论证,于2001年向市教科所早报了《实施大音乐教育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研究课题,并由市教科所推荐,立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我们力求通过研究,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变原本割裂的、单一的学科教学为“以音乐为载体,一日活动中渗透”的大音乐教育模式,突破原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机制,把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各类知识,锻炼其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关键概念的界定
大音乐教育——是指突破单
一、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把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通过一日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把原本割裂的学科式教育变为以音乐为载体的整合式教育,促进幼儿注意、感知、思维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教学——是指能够使学习发生的教育技巧和策略,它涉及师幼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包括学习环境的某些准备。
有效学习——是根据幼儿认知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测查结果来确定的样本。
1、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创新的研究。
2、音乐教育是在其他教育活动中渗透的研究(途径及方法)。
3、把音乐贯穿于一日活动中的有效途径、方法及具体措施。
4、家园合作开展音乐教育的研究。
5、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即指对幼儿素质提高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
(三)研究对对象与方法篇四: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
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主要阐述课题提出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课题的界定。对课题中的主要概念做出界定,对术语做出解释。
2、理论假设。简述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即由于a达成了b。
3、研究依据。根据选择的课题不同,可从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实践依据、现实需要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研究解决哪些具体问题。包括育人目标和科研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选择从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说明选择哪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进行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要根据课题特点选用恰当的研究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主要包括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主要说明为了做好课题研究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理论性成果。通过该课题研究,研究者获得了哪些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具有推广价值的新的理论认识。
(二)操作性成果。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总结提炼出的操作原则、操作方法和操作流程等。
(三)技术性成果。成果的呈现形式,如论文、专著、案例集等。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效果要和研究的目标相对应。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的,首先应写学生方面的效果;其次是科研方面的效果,包括干部和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育观念的转变情况及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提高情况;还有,如果在教育理论上有什么新探索,在实践操作上有什么创新的模式,也应该写在效果当中,要突出特色。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这是对整个研究的总结,通常是理论假设验证结果的表述。注意:文字要简练概括;下结论要谨慎,避免结论概括化程度过大,小样本或特殊样本得到的结论不能推论到总体上;切忌主观臆测,只交代结果,而不包括原因分析、探讨与推测。
(二)课题讨论。说明:应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而未取得结果的问题;值得与同行商榷的问题;与本课题有关且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六、参考文献
指引用哪些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书刊名,甚至页码。篇五:课题研究总报告初稿
《初中数学“诱导探究式”(课堂问题式)教学模 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武威市民勤县第五中学 王兴军、白金兴 孙柏德 姜海燕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
到“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义务教育阶段的数
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即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中
应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爱学习,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授
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学 习方法,这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学生将来走向社
会,能够独立学习,进行创造性工作的需要。同时,坚持用“诱导探究式”模
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思维品质。“诱导探究式”是数学学习中新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
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勇敢质疑和善于反思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
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具有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
问题来诱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 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方面使知识由外向内
转移和传递,知识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能力不断
地发展和提高。
2、创新教学理论
从创新教学理论看,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要注重学生
智力的开发,开拓他们的思维和创造潜能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与研究,重视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
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3、“诱思探究”教学思想。
所谓“诱思探究”就是诱导思维,探索研究。这一理论提出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为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以“四为主”为教学思想,即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而“变教为诱,变
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则是启发教学的精髓。
三、课题的界定
1、诱导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相机诱导,抓着时机,采用循循善诱,点拨启迪的方法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教师诱导的基础上,独立
解决问题,特别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阻塞时,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思维,疏通思维,或与同伴老师交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顺利开展。让学生在设问和
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
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诱
导探究式”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
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
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法、深入课堂听课并及时交流评课、“诱导
探究式”高效课堂展示、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
经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本课题的研究,促使课题组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
3、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增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和我校实际的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
1、科学规划,分工明确
在确定研究课题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多次认真的讨论,使研究目标明确,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研究的内容具体,对不同的阶段所要进行的实验、研究
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课题组成员做到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
2、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针对课题组成员都比较缺乏课题研究的经验,我们给本课题研究活动进行
定位,即边学习边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一开始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有关课
题研究方法的指导理论和和大量的研究案例。然后又学习了“建构主义教学理
论”、“创新教学理论”、“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等,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理
论水平,开阔视野,使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科学的科研方法的指导下,迅速
转化为实用的教学行为,用扎扎实实的课题理论支撑课题研究工作。
3、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相结合,使课题研究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课题组 活动常态化,同时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此项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1年5月)
1、调查研究,写出关于数学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2、学习有关理论,了解国内外有关启发式、自主探究式等教育方面的资料
和成功经验。
3、申请立项,并展开课题设计论证。
第二实验阶段。(2011年6月-2013年4月)
查找资料,走出校门借鉴他人经验,认真学习研究,并不断深入我校课堂实践当逐步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初中数学
“诱导探究式”(课堂问题式)教学模式。
中进行开课研讨,第三总结阶段。(2013年5月—2016年6月)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做好研究成果的总结。整理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教学案例集、课题研究的论文集。对外进行公开课展示,把“诱导探究式”
教学模式进行推广,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学“诱导探究式”(课堂问题式)教学的模式。
1、本模式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五个环节”
(1)研读课标,创设问题串: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教师认真研读新课
标,审视教材,审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串,问题由浅入深,让每个学
生都参与思考,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生生互动,尝试探索:
课堂还学生自由探究的时空,没有过多的师生对话,也没有过多的铺垫,多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地双边互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拨、调节、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增强相互质疑、争执的良好氛围,在互动中解决问题串,落实知识点。
(3)典型探究、点拨引导:
教师在学生已落实知识点的基础上,精心选择编制一些难易适中的典型题目,题
目可以是变式的、实际应用的、探索性的、开放型的等等。教师不急于用自己的思考来干扰学生的思考,而是作为一名导演,和学生一起交流,探究,并抓住契机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板演,练习的反馈信息,抓住关键,点拨存在的问题,应当注意的问题,并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4)深化提高、合作探究;在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小组或同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合作尝试解决,学生在积极思考和探索中,亲身体验破疑后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和热情。
(5)归纳提升、发现质疑: 引导学生对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整理、建立知识结构网络。此时变教师设计问题,为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诱导探究式”(课堂问题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从模式的结构和教学过程来看,本模式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①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从模式的结构来看,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和延伸。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而且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发更多的新问题,从而引发思维,激发创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既是对信息进行筛选综合、重组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②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促进者。
第三篇:提升教师幸福感
提升教师幸福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迎兰中心校 郭洪波
内容提要: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作为一名教师同样享有幸福的权力。那么,现阶段我们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的幸福感又面临什么样的状况呢?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我们又该如何想方设法的去提升教师的幸福感,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呢? 关 键 词:
幸福感 专业发展 工作环境 创新与研究 管理机制
现阶段教师幸福感调查:
据调查表明,有六成老师感觉没有“幸福感”。一是“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幸不幸福”。四川师范大学课题组的一项课题结果显示:以每周法定工作时间40小时为标准,90%的教师是超工作量的。二是“繁重的非教学工作”更让教师感到疲惫。“非教学工作”:一方面是各级各类行政机关的检查与验收;另外是老师的各种进修。三是老师的收入少,或者说老师的收入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比例。有一个事实:学校的女老师很少有找学校的男老师结婚的。四是老师的工作没有成就感。应试教育下的中小学老师也很难成为真正的教学专家。没有创造性的单调重复劳动只能使老师疲惫不堪,疾病丛生,从而根本没有创造劳动的喜悦与成长。有调查显示:近70%的教师感到心累、精神疲惫,近50%的教师有焦躁、失眠等症状,36%的教师感到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没有“幸福感”的教育,恐怕是不能培养出具有“幸福感”的学生的。
教师的幸福感与专业发展:
一.影响教师幸福人生的要素有哪些?
第一个就是身心愉悦的程度,没有疲惫感、压抑感。第二就是精神充实很有成就感。其实教师幸福的要素大致包括:
1.中等财富2.身心健康 3.人际和谐 4.发展完满
幸福是在实践中通过创造获得的。教师劳动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性劳动。你的思想就是你的世界,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这儿我总结了四句话来结束第一个话题:
适应才会舒心,欣赏方能敬仰,感恩方能常乐,卓越才有自信
二、教师专业发展 假如一个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参与度、认可度越高,那么教师对专业的发展就越具有信心,教师对教师工作就越有归属感、幸福感。教师专业发展有两个重要条件:
一是学校要创设教育的生态环境,促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我们称为外因,也叫外动力)二是教师自生体验职业幸福,克服职业倦怠,不断地进行自我发展(这个我们称为内因,也叫内动力)。
提升教师幸福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改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幸福感受度”
没有人能将自己不具备的东西奉献给别人,教师要给学生以幸福,自己首先应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校长,应努力引导教师“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体验实现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乐趣。
1.建立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的工作环境。一所好的学校,就是要使得校园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要让广大教师首先感到学校具有“家”的气氛。因此,作为学校领导要敢于给教师“松绑”。即不能以刻板的制度去苛求教师,不能以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教师,而应该以更合理、更有效、更加人性化的标准去规范教师的行为。在要求教师为人师表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使他们在宽松自由、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修身养性、研究学问、提高水平,教好书、育好人。
2.为教师工作创造自主的环境。目前许多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没有产生创造的生命冲动,课堂并未成为教师富有激情的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在工作中受到了太多的束缚,教师自主设计、自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空间狭小。因此,学校一统式的求同思维管理,常常让教师创新思想过早夭折。教师工作无自主性、绝对服从,长此以往,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会产生厌倦。因此,作为学校领导,要允许教师在履行职责上享有学术自由,有资格对最适合于学生的教具及教法做出判断;对选择、使用和开发教材以及运用教育方法方面起主要作用;任何监督制度都不得损害教师的自由权、创造性和责任;教师有权利对自认为不恰当的工作评定提出申诉等。
3.扩大教师发展的空间。发展是学校改进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成为教师自身获得幸福的源泉。因此学校应该创设条件,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
首先校长要营造学习型校园,自觉成为学习型校长,鼓励教师主动学习,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让教师在学习型组织中不断学习进修。为此学校要着眼于全体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使之能充实专业知识、提高驾驭课堂水平、提升研究境界、完善自身人格。校长要尽可能为教师创设舒适的工作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办公条件,会让教师留恋校园,顺心的工作。校长要多关心教师的生活。在教师困难时给予一些帮助,生日时的一声祝福、生病时的一声问候------都会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让教师感觉到家的温暖,教师会乐于奉献。另外,校长要积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一个教师只有专业素养比较高,工作才能干得漂亮,这时他就会获得领导的赏识、同行的尊重、学生的爱戴,由此产生职业幸福感。
二、改进管理机制。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1.理顺职责,融洽关系。管理首先要理顺机制,明确职责。在管理中,管理者应当统揽而不包揽、敢断而不武断、放手而不撒手、大度而不失度,其他层次管理者和教师也都要有各自明确的职责分工,相互之间进行协调、配合、沟通,立足自己的岗位,创造性地做好工作。这种管理的融洽性,能让管理者与教师心理距离拉近,让管理者与教师彼此间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互相激发灵感、热情与信任,这样具有亲和力的层级关系起着维系人心、增进团结、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粘合作用。
宽容是融洽关系的心理基础。校长作为学校的当家人,一定要宽宏大量,要有容人之量。学校管理者要不计较教师的牢骚话,而应从中检查、修正自己的工作。对发牢骚的教师也要一视同仁并格外亲近,主动向他们征询学校工作中的不足和意见。学校管理者只有用一如既往的真诚,才能换回教师对学校的工作齐心协力,使学校不断快速发展。
2.调动教师自我管理的积极因素。自我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尤其是学校教师管理。要提高学校教师自我管理的质量,学校的管理者需要真正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摆正自己和教师的关系,决不能在教师面前高人一等、唯我独尊,更不能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因此学校管理者要给教师营造自信环境,培养一种开放自主的学校文化,使教师乐意去实践和实现自主管理,并通过自主管理追求一种境界:既自我约束又自我上进,既遵守制度又展现自我,既自我估价又自我激励,既发展事业又张扬个性。在自主管理的自信中与工作达成一种和谐,由此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实现自我超越,从而把工具性工作转变为创造性工作。
3.冷制度中的“热效度”。一般认为,制度是硬性的,冰冷的,但在制定和执行中可以使之软化,以释放其“热效度”。比如考勤制度是学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是不可动摇的,但在制度和执行中可以有一定的“弹性”。因为教师工作时间和空间是有弹性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家访、学习提高、搜集资料、科研教研等一系列的教学工作延续,都不是坐在办公室完成的。因此,学校过于强硬的“坐班制”,如同给教师戴上“紧箍咒”,这不仅不利于教师身心舒畅放开手脚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也不利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学校如果仍以这种封闭的形式来管理,又如何能培养出开放型的创造性人才。
三、以创新和研究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只有当研究成为教师的行为方式时,我们每天的生活才能是新鲜的、有趣的,才不会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个人的价值才能实现最优化。
1.对教师职业生涯进行设计。引导教师走向创新研究之路,首先要帮助教师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学校要帮助每位教师进行职业设计,将生长点确定为教师的研究课题,每年举行自我规划研讨会。研讨会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应是一把尺子评价教师,而应是多把尺子。这多把尺子就是看每个教师的生长点是否有突破。评比结果,也不再是排名次,而是一份课堂教学建议书,对今后课堂教学提出建议。这样,每次研讨会后,就不再是部分教师品尝成功的快乐,而是每一位教师都会或多或少的有成功的体验。
2.指导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实现教师个人价值的最优化。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可以将教师的个人成长融入到学校的视野中,使教师的个人价值在学校得到最大化和最优化。学校可以指导教师从问题与学科切入,思考专题的方向、缘由等,从多方面对专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同时接受领导与专家的质疑与指导,进行反复的调研与论证,每一次调研,都促进了教师思考与认识的深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既归于学校主题又体现本学科特点与优势的研究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共同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在研究过程中,要引导教师注重对活动设计和过程的反思,让每一位教师去体验感悟行为背后的的意义,反省教育现象背后隐含的价值与思维方式,从而学会去观察课堂,理解教育,提高教育的实践智慧,享受教育的幸福。
总之,教师的幸福就是学生的幸福,就是学校的幸福,就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幸福,也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幸福。校长应成为教师幸福的创造者。要把阳光洒播到别人心里,你自己心里首先得有阳光,校长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校长的崇高使命就是成为教师幸福的创造者,成为教师心灵的推动者。校长应秉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让自己的天空常蓝,让别人内心温暖”的心态,积极树立幸福的教育理念,努力创造幸福的管理,引领教师一起追求幸福的教育实践,体味和品尝职业的幸福感,逐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作者姓名:郭洪波
单位全称:依兰县迎兰朝鲜族乡中心校
职 务:校长
职 称:小高
学 位:
电 话:*** 电子信箱:
通信地址及邮政编码:依兰县迎兰朝鲜族乡中心校154821
第四篇:提升教师幸福感
如何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一、教育老师们要树立正确的职业幸福感观念。每个人对幸福感的认识有所不同,要通过各种形式在广大教师中宣传正确的幸福感观念,打消那种只计较个人得失,不注重工作成绩的幸福观。教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幸福感。做到象一位教师在其博客上写的那样:“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深深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当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每个孩子都吸引着我,我对工作的结果愿意有一份承诺,于是我全然忘掉了时间,我感到幸福;当我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一起享受成功,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所教的孩子成绩有所提高,思想有所进步的时候,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渐渐地发现,知识得到不断地充实,自身得到不断完善时,我感到了幸福。”为此我们学校经常对广大教师进行奉献精神的教育,一是教育教师要学习魏书生等名教师的先进事迹,守住寂寞,甘愿奉献,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二是寻找身边的典型人物,每年都进行一次师德演讲,在教师中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学校领导在学校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有事多和老师们商量,不搞一言堂,让老师们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要经常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收集教师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倾听他们的心声。多年来,我们每学期都至少组织两次征求合理化建议活动,每年组织一次教工代表提案,合理化建议又分为综合性建议和单项工作建议,对于教工的合理化建议,学校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答复,须改正的及时改正,能采用的督促各部门落实,对于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对于教工代表的提案,我们都是召开教工代表大会,有校长代表学校给予答复,教工代表反映良好。另外学校领导还经常深入到教师中去,召开座谈会倾听他们的心声,校长经常告戒领导班子成员,要和老师们打成一片,不要高高在上,要求老师做到的领导首先做到,在作息上早到晚走,工作上起好带头作用。
三、学校领导处事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特别是在职称评定、评先选优、绩效工资发放、干部提拔选用方面要公正、公开、透明,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让老师们知道只有干好工作才是正道,让干工作的老实人不吃亏。在这一方面我们特别重视学校教代会的作用,学校各项重大开支,各种评先选优、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发放等都要经过教代会的讨论通过,同时,及时公开各种信息,增强透明度。
四、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发放适当的福利待遇。身体是工作的本钱,身体不好就没有什么幸福感,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我们每年组织教师查体,学校建立了教师健康档案,做到有病早知道早预防。在讲无私奉献的同时我们不鼓励教师带病坚持工作。同时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适当的发放一定的福利,对老师们的工作给予肯定。福利的发放要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仅几年来,我校三八节为女教师、重阳节为教师家中70岁以上老人等都发放一定的纪念性礼品。为全体教师入了意外伤害保险。
五、多开展文体活动,活跃教师的生活。开展文体活动是活跃教师生活的重要途径,如果一个学校老师们只知道埋头工作,不开展活动,就象一潭死水没有生气,也就没有了幸福感,同时,通过开展活动,也可以锻炼教师们的身体。我校每年都组织开展女教工跳棋比赛、男教工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教工运动会、新年汇演、课间健身操等活动活跃教工生活。
六、关心教师的生活和疾苦。学校就象老师们的家一样,要体贴老师,要关心他们生活和疾苦,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要伸出温暖之手,他们会感激不尽,会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会以百倍的干劲用到工作中去,会体会到幸福。学校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定期走访慰问,每当职工家中出现困难或重大事情时,学校领导和工会领导都是及时到达,表示慰问,并在经济上给予适当的补助。
七、理顺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关系之一。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学校要教育教师要尊重家长,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充分发挥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多方面作用,并通过家长开发教育资源;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子女的艺术,取长补短。学校还要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方式争取家长要理解、支持、配合学校与教师的工作,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各方面表现,有针对性地教育子女。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那教师在工作中也就会更得心应手,工作的幸福感也自然会加倍提升。
第五篇:课题研究总报告修改稿
莱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德 育 生 活 化 研 究》
课题研究总报告
工作单位:莱阳市第四中学 课题编号:LJGH125006 课题主持人:管大雷 贾培林
课题组成员:李竹文 李双涛 祝焕辉 孙寒冰 姜卫东 报告执笔人:管大雷
【序言】
《德育生活化研究》是莱阳市第四中学管大雷、贾培林承担的莱阳市级莱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年6月申报,获准立项并开始研究。研究期间姜卫东、孙寒冰因工作调动,离开我校,后期工作无法参与。经过课题组和学校教师近三年多的努力,已经达到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此报告即课题研究的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德育生活化研究》课题的提出是基于面向生活、贴近生活的德育发展趋势,也是基于我校当前把德育从生活中剥离出来的现状:方法上偏重说教和过度依赖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些忽视,德育活动仅仅是每年例行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现较大距离;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产生“时代差”,使学生的知、行不能统一;德育工作的指导方式、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短期效果,而且缺乏针对性,效果表面化的问题也存在。总体上不利于关注、纠正学生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态度。还基于目前我校学生的需求:我校是一所乡镇普通高中,处于城乡结合处,由于生源的原因,招收的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而生活习惯,素质修养则普遍较差一些,网络游戏、恋爱、厌学、破坏公物、贪图享受、行为自私等现象较为明显而且广泛。
二、课题的设计
(一)课题的界定
德育生活化是指德育的目标来自于生活中的问题;德育的方法要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身感受,使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自我学习、提升,进而能够对学生的生活进行一定意义上的指导;德育的评价以指
导学生生活的深入程度和实效为依据。是针对德育理论化、形式化、教条化而提出的。与生活中的德育有联系,也有区别:“生活中的德育”是“德育生活化”当中德育方法的部分。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1.德育生活化教育理论的学习、理解。在国内外的教育研究史上,与本课题相关的论述与思想较为广泛,这些研究理论性、专业性较强,但不是所有德育方法都适合我校。所以,本课题相关的研究将把相关德育理论学以致用:着眼于当前我校学生的突出问题,立足于我校的实际条件,让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探索符合我校的德育模式,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2.分析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道德价值的认可程度,对德育指导生活的需求。德育的生活化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来开展。所以进行各种调查方式取得第一手资料,根据对资料的科学分析,认识学生状态,明确所面对的问题,提供研究依据和研究目标。
3.探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式方法。实施生活化德育,创建与之有关的教育材料、举行相应的活动、调整合理的规章制度。使我校德育回到生活中,关注学生的日常思想品德问题,引导学生面对现实生活,在细致、深入的生活化德育中提升自己。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德育评价方法,促进德育生活化的实施。德育的评价方法是德育工作的方向标,能够建立合理有度、细致全面的评价方法,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不至于偏离预订方向。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文献、资料、经验。关注各地德育生活化工作动态,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各种信息,使课题的实施具有理论支撑。
2.样本对比法:选取45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比指导研究,也通过前后的对比确认效果。
3.活动研究法:根据研究的需要,积极组织实施相关的活动,通过具体活动的开展来解决问题,逐步完善,获得有效的德育方式方法。
4.个案分析法:收集典型个案,认真剖析、反思,从中获得有效信息以辅助德育生活化的研究。
5.调查法:通过各种方法对班级学生或老师具体、深入调查,以了解学生的现状、活动的效果、方式方法的可行性等相关情况。
三、研究过程
(一)理论学习
组建课题小组之后开始针对“德育生活化教育理论的学习、理解”这一目标开始研究。
指定一部分书籍和网络内容为学习材料,主要学习德育著作、当前德育动态、德育生活化理论等内容。包括《班主任最需要什么》、《班主任新兵法细节》、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讨论集》(网络)、胡菊芳老师的《高中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与实践》(网络)等材料。并且从课题小组成立起,学校专门为课题组每位成员增订《班主任》杂志,之后在课题组的提议下,为每一位班主任补订了该杂志,这样就为课题组通过班主任层面进行相关工作建立一定的理论指导,对班主任参与德育方法的改进上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对于课题研究方法的学习是以学校教科研学习为主要平台,例如教科室专题培训、学校课题研究研讨会等,结合课题组自己必要的学习,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课题主持人研究培训等。通过这些学习,使课题组成员逐步的了解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相关材料的总结整理。
学习过程中,每人配发专用学习笔记,将学习内容进行记录,也通过这种方式督促组员的学习。我们课题组在每个月的研讨中,每个成员都把各自学习过程中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提出来进行讨论,共同学习。此外,课题组还充分利用网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进行网络学习和交流。
通过理论学习有效增加了大家对当前德育形式的了解,也使得课题组成员对德育生活化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统一的认识。同时随着学习的进行,一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也逐步的形成并逐渐趋于详细。在2012年9月之前,集中理论学习阶段也随着主要研究思路的确定告一段落,后期的学习就穿插在研究过程中按需要进行。
(二)前期的调查研究
2012年9月,45级学生入学,课题组按照理论学习后形成的统一思路,将该级学生作为实验样本,开始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首先对该级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确定样本的前期状态,以便将来与德育生活化实施后的状态进行对比;二是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对学校德育的看法,分析他们的思想现状,概括他们的心理特点,探讨得出乡镇普通高中学
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与途径,即探索德育生活化的具体有效措施。
与此同时还对班主任进行了相关的调查,主要了解当前德育的实施方式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班主任对学校德育评价体系的评价。另外还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对家长们进行了相应的调查,了解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影响。采用的主要方法有问卷、约谈、个案分析。
前期调查主要内容有:对学生思想状态的调查、对学生突出和普遍问题的调查、对家庭德育情况的调查、对班主任德育情况的调查、对学校管理情况的调查、对学校德育评价方法的调查等。
调查主要由贾培林负责,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调查问卷反复修改,由贾培林最后定稿、统计、分析。在初期进行前面所述的全面调查,在后期进行学生情况的对比调查和班主任对学校德育认可程度的调查。
(三)德育生活化方式方法实施
针对前期调查的情况,尤其是我校当前的德育情况,我们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些德育方式方法的改进实施,部分活动仅针对45级学生中的实验班实施。这样使德育生活化实施全面展开,但也限于客观条件,有些活动只能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不过这样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对比显示出活动的效果。
1.逐步改进国旗下的讲话内容,在具体内容上实现德育生活化:降低高度,贴近学生生活。
国旗下的讲话是升旗仪式的一部分,形式隆重,是一个对学生集中教育的平台,也是一个学校与学生交流的平台。最初只是在每周一的第一节课之前升旗,升旗后由政教处对上周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罗列,对本周要求进行强调,然后各班级按照次序带回,开始上课。这样的升旗活动只能进行单一的不太深入的爱国教育,以及直接指责学生日常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再不具备其他的作用。显然指责学生前一周存在的问题这一内容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微小,这一平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增加了学生演讲这一内容,由学生进行相应项目的演讲。开始时是选取内容,为此专门配备《国旗下的讲话》四册,根据情况选取内容由学生进行演讲。之后发现有的内容与我校的实际情况不符,与德育生活化的要求不符,所以进行了改进:演讲
主题事先根据学校德育进程给定,由相关级部或科室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班级,班级选定演讲人,内容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会找到相应的老师进行指导。这种倡议形式的好处是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学校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这样使演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内容生活化的目的。
在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学生在一些内容上讲的不够透彻深入,但如果改为教师讲,又会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这期间还有一个发现就是在这个平台上是可以进行学校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了解学校的一些决策,对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给以解释,针对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而这一些是需要政教处和课题组教师进行。所以,又在原来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活化指导内容:围绕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生活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为核心,以指导学生如何看待、如何纠正、如何生活为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指导。并且每一篇稿件的内容都经过具体斟酌,语言表达多次修改,力求降低高度,平等交流,让学生容易理解、接受。
随着升旗仪式内容的增多,时间已经不够使用,而且单纯的升旗放在课前是可以的,但加上国旗下的讲话还放在课前预备时间,则显得仓促,学生不够重视。为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引起学生的重视,现在将其放在每周一的第一节课,作为一堂集体德育课来进行。
经过三年多的不断探索与完善,现在国旗下的讲话已经成为我校集体德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大到学校政策、活动,小到对学生日常行为、言谈举止的指导,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对学生进行直接、细致的传达。而且作为我校的重要德育项目被一直保持,调查结果证明其形式和内容都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师生的一致肯定,并且尤其是生活化的德育内容,逐渐的显示出较以往“大理论”式说教更加明显的效果,也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在2014年11月中有过对46级9、10班和45级4班三个随机班级的简单调查,调查结果是三个班级总平均74%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国旗下讲话内容比之前更容易接受,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其余为不知道和少数几名同学认为效果不好。
2.开展“自尊 自信 自律 自立 自强”——“五自”教育序列活动主题。
在前期学生情况调查中显示:学生对高于生活的德育理论很多持不认可态度,这样的德育达不到较好的效果。为了体现理论内容生活
化的效果,将德育的切入点降低到日常生活的高度,把德育理论降低到故事的高度,把行为的指导降低到建议方案的高度。这样,我们课题组提出了“自尊 自信 自律 自立 自强”——“五自”教育序列活动主题。由课题组成员李竹文老师负责与学校校本课程综合组联合编写了《“五自”教育》读本,旨在通过理论引导、故事启动和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并且从思想上加强对“五自”内涵的正确认识,将“五自”的每一项内容演化成学生可以实际操作的具体要求,让学生争取达到化解后的各个目标,这样帮助学生最终实现“五自”的总体要求,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德育生活化的关键还在体验上,“五自”教育序列活动的实施以学习读本作为开端,以主题班会作为发动方式,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付诸实践,在检查督导中确认教育效果。并且在这方面的实施上,45级几个实验班额外增加一些活动,其班会也作为观摩班会进行校级公开展示,一些受客观环境限制的相关活动也倾向于这几个课题实验班级,例如举办一些学校活动时,会要求这几个课题实验班级轮流参与主持、服务、设计。同时也可实现对比的目的。
“五自”教育的实施,也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提供了指导和帮助,使一部分同学的自我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也得以提升,以此为契机,将学生自我管理的一些事务更多的放手给学生,增加学生会的作用,包括学生会干部成员的竞选、章程的修改、一些日常工作的组织管理等。在“五自”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会组织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的发挥了出来,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强度,为班主任所公认。而且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自身的思想品德也得到提高,在“自信、自律、自立”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假期间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对社会实践活动给予一定的具体要求,在假期前以“致家长的一封信的”的形式通知到家长,信中阐明活动目的、活动要求以及活动的检查和评价,通过规范的程序鼓励、要求学生参加,从社会实践中接受自立、自强的德育教育。
实施过程中显示出“五自”教育活动能够适应青少年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求,符合德育生活化的要求,受到师生的认可,特别是几个课题实验班级的班主任。实验班刘英华老师结合自身体会,撰写《给“顽劣”的孩子一个向善的台阶》一文,获2012莱阳市“十
百千万工程”德育优秀论文一等奖。“五自”教育丰富的内涵和低切入点的特点使它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德育中继续推广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日渐加以补充完善,成为我校德育生活化校本资料的一部分。
3.以“孝心、诚心、爱心”为主题的“三心”教育是“五自”教育的有效补充,是结合我校学生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
“五自”教育主要针对个人素质的提高,而“三心”教育,主要是针对生活中学生对待他人的态度,像身边的长辈、同学以及社会弱势群体。“三心”教育的开展,以主题班会为发动方式,以各种相关活动为主,形式上多种多样,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主题教育。
在前期的主题班会中已经体现出内容的针对性,针对之前调查中发现的学生个性自私张扬、社会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思想品德问题,要求各班级贴近生活、围绕主题设计各自的主题班会,强调要求不可以脱离现实生活、脱离身边事情去大而空的设计,所有班会都由部分领导、班主任、教师参与。从整个过程中来看,效果非常明显。由于贴近生活,很多学生在班会中感触较深,不少学生非常动情,在多次班会中学生哭声一片。每年的“三心”主题班会上一直这样,可见主题班会内容的生活化对学生效果显著。
除此以外,我们还在班会之后组织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借助班会形成的影响,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强化,把班会德育的效果表现出来。例如倡导组织给父母洗一次脚、去敬老院慰问、给家长的一封信、义工活动、诚心签名、社区服务等活动。并将一些单位定为我校的综合实践基地。
通过“三心”系列主题教育,学生在这些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孝心教育中,通过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的反映、家校信息反馈表来看,家长反响很大,对学校在这方面的德育工作是非常支持,而且认为效果极其明显。在爱心教育中,敬老院实践基地的高度评价和社会义工等活动的表现也能够证明德育的效果。
4.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通过法制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滑坡的后果,知道道德与法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受法制教育,通过结果认识原因,通过认识原因来对照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情况,进而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加以约束,达到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目的。这方面的工作是以每学期的法制教育讲座为主,为此,我校聘请莱阳市
鹤鸣律师事务所的潘春雷主任和事务所律师多次来我校进行法制教育讲座。通过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来进一步消化,再辅助以其他的一些法制教育活动,如:法庭旁听、知识竞赛、专题黑板报,达到感受、理解、加强的目的。
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对法律、对犯罪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危害,知道什么行为能够构成犯罪。通过其中的一些具体案例,切身体会到一个人是怎样由最初的道德约束不足,到后来的法制意识淡薄,最后演变为犯罪。这样利用身边的实例来使学生意识到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重要性,达到法制教育生活化的目的。
5.改变并细化对学生日常生活的检查和指导。
通过前期调查发现有些规章制度渐渐有脱离指导日常生活的倾向,日常行为要求也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例如在手机的使用上仍然沿用多年前的规章制度,严禁携带。结果是越堵越多,一直解决不了问题。其实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一味的堵是不切实际的,有些学生离家遥远,路上家长也不放心,需要联系;招收的生源决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家长的漠视甚至支持。对此我们只能考虑当前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合理的使用。手机的录音、拍照功能也可以帮助学生会在处理一些事情上合理取证,也便于学生会、班级干部与老师的联系。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将规章制度进行了修改,结合当前学生的现状以及实际情况的需要,在课堂上和两休期间禁止使用手机,教育学生在合理场合以合理的方式使用手机。诸如此类的规章制度都本着指导学生生活的目的加以修改细化,让规章制度符合德育生活化的要求。具体方式是印发现行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把建议写在背面,由班主任整理上报级部,级部整理报政教处,结合老师们的意见,政教处进行整合修改。
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指导也更加细致。例如:要求学生见到老师要打招呼,对此通过班会专题教育,不定期的进行抽查评比,一段时间内就这么一件事情强化进行。为了要求上下楼要沿着右边走,将所有楼梯中间划上黄线,给学生以提示,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和督导实施。定期下发《莱阳四中日常生活指导》,将学生的德育、安全、生活常识等内容综合在一起,人手一份。
通过细致的检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在调查中显示,学生在对自己思想道德水平的认识上有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不了解自己的思想品德状态,认为自己的思想品德水平还是不低的;另一个是
对思想品德滑坡的危害认识不够,受家庭、社会或其他的负面影响较深,认为不会对自己的将来产生不良影响。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对应德育措施:由每天的日常检查和学生会督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每日通报”与其他方面的问题一起下发到班级,让学生知道自己或别人所出现的思想品德上的问题,从中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品德水平。同时以此对学生和班级来进行量化评价,学生的个人行为会记入个人成长档案,让思想品德水平变得直观具体。较为严重的违纪经校委会做出处理决定之后向各个班级下发通报,让所有学生都知道并引以为戒。在通报中还对违纪行为进行分析,指导其他学生认识这些行为所反映出来的思想道德问题。通过以上方式,让学生在这些日常生活行为中认识自己思想品德的大致水平,把生活中的思想品德问题具体化。
在督导上,重视针对具体行为的整改。学校原来的班级量化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强调班级的差别,结果使班主任的工作脱离德育的要求,转而单纯追求量化分数。为了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纠正学生出现的思想品德问题上来,我们设计日常检查整改通知单,将学生的问题详细记录,一式两份,将通知单送给班主任,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做相应的德育教育工作,并将整改结果反馈回来,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能够面对学生的实际问题,面向学生的生活,而不是在得知扣分后置之不理。同时改变政教处的日常管理模式,从单纯的管理变为管理与指导相结合。要求学生会纪律部在检查过程中对一些轻微的问题进行劝阻、教育和警告,严重问题详细记录,交到政教处进行处理,政教处则联系班主任,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学生的日常表现、性格特点商定合理的教育方案,由班主任实施相应教育,然后按照违纪处罚条例给予相应处分,而不是直接给个处分就完成教育过程。这样就可以通过对其学习生活中问题的纠正、教育、指导,达到德育生活化的要求。
正确看待学校特殊事件,将其变成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素材。学校作为人员密集单位,在运转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对这些事情,我们在处理之后,抓住学生参与其中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2014年12月7日起,我校有同学恶心呕吐,事后烟台疾控中心给出了书面报告,确定为诺如病毒引发。但在整个事件中学生明显表现的言论不负责任和媒体素养极
低。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就结合这件事情,把整个事情过程中具体的细节告诉学生,分析给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食物中毒、诺如病毒、网络媒介素养等。一方面减少造谣传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整个事情处理过程中切身体会不道德行为的危害,达到在生活中接受德育教育的目的。
6.德育文化墙的建设。
在学生生活的场所设置看板,目前将教学楼和综合楼已经设置完毕,正在准备宿舍楼的设置。内容围绕以德育教育为中心,包括励志文章、二十四孝图文、人生发展指导等。让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能够看到,随时接受这些内容的影响。
要求各班级按照指定主题定期更换黑板报,每次更换后都会打分评比。建设班级文化墙,把教室墙壁进行适当的设计,让同学们自己参与设计,共同感受教室的文化氛围。内容以励志为主,形式上不限,不同班级各有特色:有德育指导内容、目标墙、展示栏等等。宿舍楼文化墙的内容将以生活习惯指导为主。
走廊文化和教室文化的设置填补了文化氛围的空白,也增加了德育的覆盖面,让学生在设计和感受中接受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
7.开展各种专题活动,有重点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学校还按时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以活动为中心,通过活动使德育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教育。例如: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学生在尊敬父母上做得不到位,甚至少数学生根本就不尊敬父母,当着班主任的面呵斥父母这一情况,设计感恩主题教育,各班级举行感恩主题班会,评选出优秀的在全校展示,进行征文比赛,开展“给父母洗一次脚”、“大休回家做一次饭”、“感恩老师”等辅助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通过家长的反馈,能够说明活动的有效。其他的诸如针对爱国教育举行的“五四”、“十一”歌咏比赛、爱国主义知识竞赛,针对破坏环境进行“种下一棵树,留下一颗心”主题活动,针对学生生活无目标进行的龙大公司、新方食品公司劳动实践活动等等。
专题活动的进行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但有一定的时效。
8.增强家校联系,帮助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德育,弥补家庭德育的缺失。
首先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知道学生的想法。为此结合我校的情况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并且充分的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在德育
方面的作用,让家长委员会成员反馈问题,而且还从家长的角度献计献策,对一些活动给予帮助。也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填写定期汇报表等方式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在校表现。定期举行的家长会也是沟通的主要方式。另外,也利用家长会或集体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德育方法的指导。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得家庭德育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阻力还是比较大,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作还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不少家长对孩子教育认识的不足与他们自身的综合水平的不足。
9.改进德育工作评价方法
规范量化评价标准。由于前期德育工作过度依赖量化分数,其中记录的学生问题也繁多杂乱,量化标准逐渐脱离实际,随意性和临时性较为突出,指导学生生活的作用大幅度降低,其目的由管理学生逐步的演变成为管理班主任,成为考核班主任的唯一依据。这不仅背离了德育生活化的要求,也使得学生更加逆反,班主任也受其左右,开始过度重视量化评价中的分数,使班主任的整个工作分数障目,不见德育。甚至出现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问题,例如通过各种渠道营私舞弊。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确认当时的量化评价已经不能正确引导德育工作的开展,更谈不上德育生活化。
对此问题,我们规范了量化管理制度,提出了“重视问题”的总体思路,将各种扣分分值相应减少,设置整改通知单,缓和政教处对班主任的管理,加大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让班主任的视线从分数转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指导上,有精力引导学生、组织活动,以实现德育的生活化。
用其他的评价方式辅助量化评价,实现评价的多样化。
采用其他的方式来评价班级,例如流动红旗。班主任的量化评价是一方面,为学生所不觉,但班级整体的评比却是学生有目共睹的,学生会感受到荣誉的吸引。并且这方面不再采用公布分数,而是分段表扬。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典型事例进行集中表扬,例如拾金不昧行为的阶段性表扬。对个案进行书面通报表扬。通过发挥这些生活中案例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提高思想品德的成就感、荣誉感。
对德育优秀案例特殊评价。有的班主任在课题相关方法探究中能够积极配合,主动工作,设计的主题班会能够在全校范围内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提供的活动设计可行、有效。对于这些德育贡献,我们进行特殊的单独评价。通过这种方式促使班主任重视德育,重视学生,重视德育研究。
四、研究成果
1.通过针对调查结果分析开展的各种生活化德育活动,使我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有了很明显的提高,学生严重违纪现象显著减少,通过德育生活化的前后期的数据对比以及学校领导、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进步的高度肯定,证明了德育生活化在我校的有效性。从而使德育生活化成为为我校德育的主要指导思想,学校出于对过程尤其是效果的肯定,将学校的德育工作交由课题主持人负责。
2.研究过程中形成德育教育感悟文章并获奖,有刘英华的《给“顽劣”的孩子一个向善的台阶》一文,获2012莱阳市“十百千万工程”德育优秀论文一等奖;李竹文在《教育与教师》上发表《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尝试》一文;管大雷的《追求理想教育心态》,获2012年烟台中小学教师读书随笔征文三等奖。
3.研究过程中形成“国旗下的讲话”系列材料;《“五自”教育》和《礼仪学基础》校本课程教材两本;部分调查报告和一份调查分析报告;活动设计和组织材料若干。
五、讨论与思考
1.问题讨论:在研究过程中,分工不明确,工作督导不到位;我们的调查问卷和研究过程不够专业,科学性上还是有欠缺的;中间研究材料特别是活动材料不注意系统的保存。
2.建议:在研究过程中争取专家的指导,增加研究的效率,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认为德育方式方法的设计是德育生活化的重点,针对所面向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前提,通用性的方法
可以参考,但有针对性性的方法会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讨论集[M].上海儿童书局.1932 [2]胡菊芳.高中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与实践[R].2010 [3]刘晴.德育生活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