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与反思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与反思
【摘要】文章从实际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实践入手,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优点和误区进行分析和反思,力求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成一种正确认识,使之良态发展,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语文课程
优点
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中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这是一种进步与力量。当学生告别纯粹的黑与白,当他们打开与世界沟通的窗户时,灵光在他们的眼睛里跳跃。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附加到传统教学手段中,而是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达到教学各要素的丰富与和谐,让信息技术的手段与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过去单纯的语文教学,是把语言作为媒介进行封闭式教学,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相比较而言,显得语文课程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无可置疑地,语文是以语言为主体,脱离了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语文教学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乃至是空谈。
然而,今天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冲击下,语文的课堂上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只是有学子的朗朗读书声,也不是只有黑板与粉笔的单调色彩。现代多媒体技术介入课堂,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无意识下主动、轻松地接受语文知识。尤其是现在语文教材的综合性强,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①学生们透过技术平台,可以上天下海,可以了解过去和设计未来,可以让知识更充分地表现,可以更透彻地理解语言。我们必须全面认识清楚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越性和侧重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影响的主要表现:
第一,网络环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资源。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当中海量的资料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需要的图片、音像、视频等几乎都可以在网络中找到,只要教师有点子,就能从网络中筛选出合适的素材。在教学《出师表》一课时,学生对于“天下三分”“北定中原”等内容理解非常困难,我上网找到了古三国的地理位置图向同学们展示。学生一看,其中的三国关系一目了然,他们对诸葛亮“联吴抗曹”的计谋不得不服。在学习外国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鲁迅小说《孔乙己》、清代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时,学生通过短短十几分钟的故事视频阅读,就可以把握主要的情节及人物形象特征,这样比起传统的阅读,效率要提高很多。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对文本作深度理解,原来的障碍就降低了。
除了相应的课文外,在作文教学中,网络也能提供丰富的作文教学素材。通常除了能够找到范文外,还能利用一些相关视频进行情境引导写作。在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教学里,我在导入时让学生进行视频欣赏《水浒传》第2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再配合课本《水浒传》名着导读里的描写,学生就能直接理解并画出描写细腻的句子,从而明确认识了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而接下来的写作训练,我也利用了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平安中国》的情节为内容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这样丰富的网络资源,极大地方便了课堂教学的革新。
第二,信息技术为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带来了更加实用的辅助;
信息技术的应用于教学的形式多样,除了常见于上课使用的课件制作之外,还可以利用其形式与资料为教师的备课和上课提供更实用的辅助。
在信息技术的大潮下,教师备课已经摆脱传统的一本教参看到底的窠臼。教育博客的兴起直接起到推动作用。从2002年由方兴东等人转译“博客”一词后,再到2003年7月,国内第一个区域教师博客群—上海海江教师博客群的发布,再到2004年10月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韦枉院士创建博客,带动大批教师走上教育博客。至2006年3月天河部落走与公司合作的模式,注册人数、在线人数一路上升,最高时在线人数超过2000人。②教育博客的形成已经为教学备课的方便快捷打造了一个强大的技术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教育圈子可以查找到相关的备课信息资源,如同与无数的教育强者对话,这无疑给了教师一次巨大的“头脑风暴”。2008年,我在新浪上开通了“望中E家人”(http://blog.sina.com.cn/nancy5274)的教育博客,利用这个平台与众多教育同行、学生进行工作交流,大大提高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相应的教学视频也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几乎每一册书、每一篇课文,我们都可以从网络中找到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学视频作为参考。有人比喻“课堂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不过到今天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教师备课的借鉴多了,遗憾也就越来越少了。
当代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反映到学校教育当中是要求受教育者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与技能。现在的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平台下,课文插图、背景音乐、相关视频、生字词语、学习提示、补充资料、课堂练习等等内容得到充分展示,教学容量大,指示清晰,学生在较小的单位时间内获得较大的学习价值。信息技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优化课堂结构,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显着提高教学效率。学生从知识的习得到能力的生成,可以说信息平台是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三,信息技术使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相关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教给学生常见的百度、谷歌、搜狐等搜索方式;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搜索方法如关键词搜索,图片搜索,音乐搜索等;使其学会基本的处理信息技能如标题浏览、快速略读,跳读等。
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展示这样一种简单的单向活动了。我们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呈现教学信息,还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互动软件,接收学生输入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和强化记忆,引导他们去寻找发现错误所在,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例如开展一些诗歌积累比赛,可以运用Authorware等交互软件设计比赛题目,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日志、博客等形式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效果。建立主题学习网站“WebQuest”,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让学习者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提高学习者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与信息素养。
二、反思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不足与追求:
借助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但信息技术应用不是减轻了教师的劳动的强度,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要把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教师指挥课件播放、学生死盯屏幕的过程。如果学生得不到教师生动言语的诱导、形象神态的感染,从头至尾只听到音箱里的声音、看见银幕上的图像;教师只顾忙着操作机器,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语文课的特点不能削弱,“语文味”不能淡化。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完成文本的学习这一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不能变。否则就是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语文教学的根还是在于文本。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是要把握好尺度,让学生去品味语言,让学生去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信息技术运用应当有一个“度”的问题。
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可以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1.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2.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3.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③。目前大多数教学都属于第一阶段:教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简单的课件内,虽然采用一定的辅导软件,但是目前的辅导软件也都在教师思想下编制出来,没有什么突破。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被灌输的对象。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是在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而如果能够达到第二阶段,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教育者需要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要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这是教师追求可达的较近目标。
第三阶段则是最理想的。当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和利用时,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更系统、更科学的探讨和细化时,必然会推动教育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促进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无缝的融合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更高的目标。
简而言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承载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任,教师在不断求索中,与学生共同实现新的教学跨越!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因此具体化,变成直观的、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如果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就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对于新课程的改革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要担当起课程整合实施者的重任,信息技术能否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不仅在于教师能不能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地使用计算机,还在于教师能否更新教育观念。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优化,而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理解学科教学的目的、教学中的难点,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学校教学资源,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信息通讯技术与多媒体的科学成果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的出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学习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检索、学习、构思,将有关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创造性思维,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营造一种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和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风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互联网上的资源,开展与学科教学有关的信息资源学习,促进课程整合的实施。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论文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姓名:xxxxxxxx
班级:xxxxxxxx
学校:xxxxxxxx
目录
一、摘要————————————————————3
二、正文
1、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背景———————————32、信息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原则—————————4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学科教学整合————————————4
(2)运用“学教并重”的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43、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模式—————————————5
(1)多媒体演播模式 ————————————————————5
(2)网络查询模式————————————————————54、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意义———————————5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5
(2)利用信息技术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促进师生互动 ——————6
(3)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6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作者】 刘颖;
【导师】 李会章;
【作者基本信息】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1102班
【摘要】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而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背景、整合原则、整合模式等方面作了介绍,在此基础上,阐明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In an 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y is the main development direction.In this paper,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y background,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on and integrated model are introduced, based on this, expounds how to carry out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y teaching.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s,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学科整合一、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背景
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切实可行的道路。
但目前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却正在走向一种误区:那就是一味追求最新的“高科技”,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是多媒体就不够档次一般。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作为公开课、演示课或所谓的样板课而表演,教师成了表演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演员,而学生这一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反而成为观众。
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高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由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探索、实践、积累的阶段。因此,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途径、方式方法、模式就成为最
为迫切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原则
(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学科教学整合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动态性只是一种假设,需要我们针对具体的情境重新建构。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知识只有在具体情境的运用中,经过自我创造建构,才能升华为一种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不再被认为是知识的代表,而被看作是一种课堂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引导者。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性等特征获取信息,通过相关教育教学软件建构虚拟教学平台,以探究学习、课题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情境的设计。这种虚拟的教学情境能够发挥其教学探究性,并且这种教学情境在技术的层面可操作性更强。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建构起一座知识传授者到情景设计者转变的桥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经验体验与外在信息交互中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外在给予的信息越充实、丰富,越能唤起原有知识信息的共鸣点与生长点,知识的意义建构越能顺利地进行。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教师除言语呈现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视频、图像、音乐等多种方式更全面地呈现信息。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呈现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信息面窄、呈现方式单一的弊端,扩展了信息量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学生知识意义的建构效度。
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课程整合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技术优势,可以建构虚拟的实验场景,使抽象的实验过程及原理形象化,将一些复杂或者耗时长而不宜课堂演示的实验通过信息技术的协助在课堂上完成演示,实现实验信息呈现方式多元化的转变,体现出生物实验用宏观现象揭示微观本质的特征,进而达成教学目的。
例如,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课的教学中,“减数分裂过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述+挂图或剪贴图”的形式来讲解其过程,就会缺乏直观性,学生则很难想象这个连续的过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学习效果就会低下。但是,利用 Flash动画等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子和卵子形成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再辅之以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去分析,疑难处教师只需略加引导启发。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还轻松化解了教学难点,而且可以通过多种课堂练习的设计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效果。多媒体的交互性可以使练习形式多样化和提高时效性,从而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达到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及促进学生认识策略的发展的目的,优化了教学过程。
(二)、运用“学教并重”的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时,要注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把这一观念自始自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对于同一任务,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这种个别化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既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机会,又要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模式
(一)、多媒体演播模式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够处理多样化的信息(包括文 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是难以实现这一切的。生物学教学非常注重直观,多媒体技术集动画、图像、音乐等媒体于一体,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直观性。多媒体演播模式还是一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大量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进行教学,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传统教学的延伸。简单的多媒体系统比较经济,只需要一台电脑和一台液晶投影就可以装备一间教室,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因此,多媒体教学模式是目前中小学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运用这种多媒体系统进行生物学教学,不仅可以加强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轻松有效地突破各种生物学教学难点。例如,教师在讲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就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演播植物和动物是如何进行呼吸的,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此知识点,还可让同学自己操作,增加其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革命的紧迫性。
(二)、网络查询模式
网络能够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网络具有时空不限性,Internet能够让学习者随时上网学习,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探究能力,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随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查阅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如:在生物的进化一章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探究物种的起源、生物是如何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例子等,这样让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网络查询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增强了学生组织知识的能力,这样,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学习效率大大增加了。
四、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意义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生物课的教学中,若恰当地使用投影、幻灯片、录像或计算机等电教手段的整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特有的动画效果、生动的解说、优美的乐曲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可亲可近的艺术世界,学生置身其中身心会倍感轻松愉快,思维也异常活跃。
(二)、利用信息技术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促进师生互动
教师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就要用到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的特点,如通过电子邮件形式的作业提交、批改,通过网上答题释疑形式的课后辅导等,让师生间的交流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信息技术的共享性特点可以加强学科间资源共享,通过“备课论坛”、“在线讨论”、“教案共享”、“试题下载”等,实现学科间知识流畅交流,没有了办公室和学科的界限,提升了教师个人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多媒体课件中,利用多媒体组合,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轻而易举地突破重难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将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于生物教学之中,更重要的是让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将传统教学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现代信息资源有机整合,既能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又能培养学生手机信息和处理生物信息,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还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转变,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科知识结构的完善,从而达到提高学习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章剑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浙江教学研究,2000.22、汪忠《生物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黄燕《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初探》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94、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5、张有录 《信息化教学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3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思考与练习
1.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途径与方法的?
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目标:
(1)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培训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其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等四方面的内容。
(2)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4)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技术手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途径与方法: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吸取“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的优点,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4)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2.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的?您在教学实践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误区?今天的学习对您有哪些启示?
提示:在回答本问题时,可以结合您在教学中遇到的误区,从技术方面、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方面、教学资源应用方面、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等来回答,并结合自身的特点,答出这些对您教学的启示。
3.应当根据什么来确定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选题?
提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选题,主要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结合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够提供的支持这两个方面来阐述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信息素养?
什么是整合?整合的内涵是什么?很多教育技术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对整合内涵的认识。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这一定义认为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所在。李克东教授在《数字化学习》中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已有课程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这一定义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起来创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实质。年轻学者余胜泉在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一书中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广义上的教学与学习行为,其实质与内涵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教育环境的数字化、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学习工具数字化为切入点,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学生学习情感激励工具与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材、教学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师、教材、教学媒体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传统教育思想、教学结构、教育模式甚至于教育的组织形式发生全面变革,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与教学方式,实现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要求的素质性人才。这一定义突出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作用,就是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教学效率,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综合以上大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有机地使用和融合信息技术这种工具,创建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培养适合信息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
勿庸置疑,教师是进行整合必备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者,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比如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学系统设计,课件制作和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等。老师应该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这些基本要求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应掌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能力包括:
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中包括学习理论,视听教学理论,系统理论等,以及整合的内涵,层次,实质和目标等。
2、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其中包括对计算机系统的一般了解,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网页浏览,网上下载,发送接受电子邮件,聊天工具的使用等。
3、教学设计的能力;能够将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不同层次的教与学的系统的设计,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用理论指导来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并将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4、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能力;能够使用一种或几种多媒体软件制作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能够熟练的实施多媒体教学。
5、在教学中,能够实施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并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发展和提高的目的。
6、综合评价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法,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掌握。
当然,上面的五个方面都是每位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能力。每位教师可以根本自身的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掌握。而掌握这些能力的渠道可以通过自学,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更新变化,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以跟上教育技术的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