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教案
《用分数解决问题》的复习课
新发中心校
聂钦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些有联系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会正确、熟练地解答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学会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
教学关键:找准单位“1”,理清单位“1”的量、分率及分率对应量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于分数应用问题,这学期我们还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问题。你知道分数应用题主要分为几类吗?(3类)哪三类?
二、复习巩固(用课件呈现出三种基本题型)教师: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三类分数应用题
明确复习内容: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怎样解决分数应用问题
三、探究例题(用课件出例题)
1、师问:(1)、从例题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有分率句吗?(3)、单位“1”、比较量、比较量对应的分率分别是什么?
生: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不会的可以跟着老师一起动手画一画。)
2、只列算式,不解答。(师巡视课堂)
要求:分组将得出的算式写在一张纸上,交与组长汇合,并大家交流讨论: a.“在小组中相互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b.“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列式?”
看看哪个小组把老师交待的任务完成的最出色。
3、展示学生的汇报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已那样列式的理由。
四、牛刀小试
用课件出示找单位“1”的辨析题目。
五、总结梳理用分数解决问题的几个步骤:
1、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2、找准表示单位“1”的量、比较量、比较量相对应分率。
3、分析数量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用算术或方程列出算式,并写出答语。
5、检查
六、完成练习。
以闯关的形式开展抢答活动。
教师点拨:如果把以上几道应用题分率句中的分数改为百分数,你会做吗?这说明什么?
小结:在一般情况下,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应先找出分率句中的单位“1”,再分析数量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算术或方程来解答。
七、布置作业:独立完成补充练习题。
第二篇:分数解决问题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简单应用》 课题
分数的简单应用
内容
教材第100-103页。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解决分数的简单应用的技巧。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简单应用”。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师:你能用分数表示图形的涂色部分吗?——出示第100页例1)。生:这是把1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所以用分数表示是1/4。
师:如果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生: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列式为6÷3=2(个),所以每份有2个苹果。
师:那么,每份苹果的个数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生:这是把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因为是平均分成了3份,所以其中的1份就是。师:2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 生:把苹果总数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2份就是。
2、教学例2.师:请看下面的问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出示第101页例2)生:知道了一共有12名学生,其中 是女生,是男生。师:“其中 是女生,是男生”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就是说如果把这12名学生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女生,2份是男生。
师:怎样求女生的人数呢? 生:因为 是女生,要求女生人数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出1份是多少,即12÷3=4(人),也就是说女生有4人。师:怎样求男生人数呢? 生:因为 是男生,要求男生人数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其中的2份是多少,即12÷3=4(人)。4×2=8(人),也 就是说男生有8人。
师:把刚才的解题过程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三、总结提升。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感受。
四、课堂作业。1、12个桃子,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面,每个盘子里面放()个桃子,每个盘子里的桃子占桃子总数的()。
2、兴趣小组有28人,其中 喜欢乒乓球3/7,喜欢篮球2/7,剩下的人喜欢足球,喜欢足球的有多少人?
第三篇: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应用题老教材在解题方法上是以算术方法为主,侧重于让学生找单位“1”,分析“1”的量是否已知,然后根据“1”的量知道与否决定是用乘法还是除法。在列算式的时候,注重量、率对应分析,即用公式模式:“1”的量×分率=对应的量,或部分量÷对应分率=“1”的量。而新教材中的解题方法则淡化了这种用算术解题的要求。更侧重于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侧重于用代数思想解题。注重让学生分析题中的意思,用代数思维解题即让学生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方程,这样思路达到了统一。
新老教材的这种不同让我觉得,教师必须适应新的变化,不能强化学生的算术方法解题思维习惯,而应及早的引导学生叩开代数思维解题的思维大门,让学生的的思维更加开阔,更灵活,让们的想象飞的更高更远。
由于小学生目前尚未接触到比较复杂的,用算术方法很难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对方程解法的优越性认识不足。一些学生觉得用方程解需要写设句,比较麻烦,因此喜欢用算术解法。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透切理解这类型的应用题,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转化、对比,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再借助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规律。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组织教学: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我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
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
前几天,听了胡老师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公开课,收益非浅。胡老师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探索发现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胡老师教态亲切自然,教学目标明确,整堂课能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重点指导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关键是找准单位“1”的量,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精心设计各环节之间衔接紧密,教学安排恰当。学生能主动自学,认真交流汇报和总结,师生使用数学术语较为准确。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读、找、列、解”的解题步骤,便于学生掌握;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合作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教学思想。特别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教学中,放手让学生交流汇报,以生为本。让学生分析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课堂练习简洁、精练也富有针对性,避免了大量习题重复操练的情况了,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整堂课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教师解题方法的指导细致到位,身边的数学信息为教学素材也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但是,从线段图上,可以看出学生对线段图的理解还存在不足,老师应该先让学生分析图意,再解答效果会更好;对例题功能的挖掘不深,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总结对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 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理解不够深刻。如果老师在这里加以引导:两道题目单位“1”相同,数量关系式也相同,为什么方法不一样?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然后水到渠成的得出:同样的单位“1”,同样的关系式,已知单位“1”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而不是单纯的通过分类叫学生记住这个结论。
总而言之,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数学课,体现了高段数学课平实的特点,在安安静静的课堂氛围中,充分给予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感受纯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这节课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四篇: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案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率”是两个数相除的商所化成的百分数。
2.会求常见的百分率,也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3.会类比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解决百分数的问题。
【教学重点】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2)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换。
二.例题讲解
1.问题:王涛和李强进行投篮比赛,王涛5投3中,李强6投4中。他们两人的命中率分别是多少?谁的命中率高?
①学生小组讨论什么是命中率呢? ② 师总结命中率,并出示方法。③ 根据方法,学生独立完成。
④全班订正。
2.课件出示习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提问:什么是及格率及计算方法 ?(学生举手回答)
③师总结:课件出示及格率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练习:
1、下面的这些百分率你会求吗?
出勤率=
合格率=
出粉率=
成活率=
命中率=
同桌交流完成
2、填空(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解过程)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指名学生上台板演并讲解过程,余者写在练习本上)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用除法解决问题教案
用除法解决问题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题。教材分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课标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除法,理解和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除法计算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引导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理解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设计理念:本节课是除法应用题(一步计算)教学,也是学生初步接触除法应用题,因此会分析除法应用题题意尤为重要。在教学时,首先应让学生知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教会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教师讲解,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强调单位名称的书写。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小棒、圆片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3、使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及时验证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难点: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蚕宝宝吗?下面老师带大家去参观一下 王小明同学在生物兴趣小组学习养的蚕宝宝,他正准备给蚕宝宝分“家”呢,我们去帮帮他好吗? [设计意图:以小朋友喜爱的小动物-----蚕宝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第1题。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小明养了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已经知道了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生:知道小明要把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问题是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说得真好,我们在分蚕的时候,最关键是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对,实际上就是平均分的问题,请讨论一下,如何用平均分的知识说一说这道题目的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生:这道题的意思实际上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多少?(课件出示)
师:你能完整的用平均分知识来解释这道题目的意思,我真替你高兴。谁还愿意再说一遍?
生:15就是15只蚕宝宝,平均分成3份是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而每一份就是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你说得真清楚,谢谢你。师:会计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并请一生上黑板板演。学生板演:15÷3=5 师:5表示什么意思? 生:每个纸盒放5只。
师:对,也就是求每个纸盒放几只。教师板书: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这道算式我们要加上什么就更完整了? 生:单位名称“只”。
师:这位同学计算的对吗?(学具操作,同桌合作验证)预设:
生1:对的,因为每一盒5只,3盒就是15只。(课件演示)
生2:我是想乘算除的,因为三五十五,所以他做的是正确的。„„
师:口答:每个纸盒放5只。(课件出示)
2、教学例3第2题。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如果这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条件和问题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知道15只蚕宝宝,每5只放一个纸盒,求的问题是一共要几个纸盒。
师:它是平均分吗?
生:是的,因为每个纸盒都是5只。师:求要用几个纸盒,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教师板书:要用几个纸盒?
生: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课件出示)学生独立计算,请一生上黑板板演。学生板演:15÷5=3(个)师:对他的板书你有什么评价? 生:写上了单位名称“个”
师:是的,这里的单位和上一题不一样了,希望同学们在解题时 注意单位。
师:知道他是怎样计算的吗?(让学生学具操作验证)预设:
生1:3个纸盒,每个里有5只,一共有15只。(课件演示)
生2:因为三五十五,所以15除以5等于3。„„
课件出示:口答:要用3个纸盒。
[设计意图:通过对平均分两种意思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分析题意,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比较例3两道题的异同点,进一步深化理解。课件出示两道题目。
师:上面两道题,你能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1)分小组讨论、交流。(2)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生1:不同点:第一题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第二题是求15里有几个5。相同点:都是用除法计算。
生2:都是利用三五十五这个口诀求商的。生3:它们的单位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两种情况的实际应用。]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4页练习五的第4题。(课件出示,学生口答)
2、教材第24页练习五的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请两生上台板演,教师评讲。)
3、教材第25页练习五的第8题。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引导学生用平均的知识说出题目的意思,同时课件出示计算过程和答案。)
4、教材第25页练习五的第9题。(学生口算,课件呈现。)
四、总结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都有哪些收获?(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解决有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
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每个纸盒放几只?
要用几个纸盒? 15÷3=5(只)
15÷5=3(个)总数÷份数=每份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异同点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认为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审题,首先让学生读题,找准条件和问题,接着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利用平均分的知识概括出应用题的意思。其次,还应侧重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决有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本节课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应多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时予以指导。教学后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开始有了一定的心理和思维定势,那就是遇到什么问题后,都想用除法解决,即便是上个学期耳熟能详的乘法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会用除法去解决。另外,学生对于单位名称的书写有时不够准确,这些都说明学生对题意的分析和理解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