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覃遥明

时间:2019-05-12 16:4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覃遥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覃遥明》。

第一篇: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覃遥明

内容摘要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水平偏低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标准普九的瓶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质量放在第一位,在追求规模发展的同时,以高质量作为保障。本文以理论研究为基础,考察当前农村义务的教学质量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为农村义务教学质量改进和提高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学质量 农村 中小学 师资力量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发展农村教育,是直接关系8亿多农民切身利益 ,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整体教学质量还是偏低。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水平偏低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标准普九的瓶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质量放在第一位,在追求规模发展的同时,以高质量作为保障。

一、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表现

(一)“题海战术”、“静听式”教学

一些实施义务教育的农村学校仍陷入单一的“题海战术” 的知识教育中, 尤其是一些农村小学,学校还是 “静听式” 学校。学校的教育被窄化为 “语文+数学” 的教育。即使将这种教育模式称之为 “唯智育” 模式, 也与素质教育中所言的 “智育” 相去甚远。另一方面, 一些缺乏师资或师资素质不高的农村学校, 其教学工作往往处于一种 “维持” 或 “应付”状态, 教学质量的落后也被视之为理所当然。

(二)课程不全面

在一些农村学校的教育中,体育、美育或者处于次要地位与附属地位,或者处于空缺状态。在严重缺乏体育场所与设施,缺乏美育教育资源的农村学校实际上是无法有效地开设音、体、美课程的。这些农村学校的学生难以体验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也难以用欢乐的歌唱伴随自己成长。校园生活未能展现它的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相反则失之于枯燥与单调。

(三)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缺乏

较之城市中小学而言, 农村中小学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也处于劣势。一些农村学校既未能开设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也未能让学生享用健康的现代信息文明成果。与此同时, 农村学校的外语教学, 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外语课程的开设, 更是默认与城市学校保持差距。而城乡中小学外语教学的质量差距,也早已被社会和教育界视之为 “合理性” 存在。

(四)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学生的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未能有效地开展, 学生的活动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 这与城市学生相比也存在差距。因之, 一些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并非指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指向学生的片面发展。到了初中阶段, 学校教育表现出愈益浓烈的 “应试教育” 倾向, 这种倾向又导致学校教育并非指向全体学生, 而是侧重于为升学的学生服务。

(五)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普及率较低

《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2年底, 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85%, 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102.1%。全国绝大部分地方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还不高, 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农村地区, 学生的入学率还非常低, 截至2006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87.31%, 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0%。

(六)辍学率高,巩固率低

农村学校除了入学率较低以外,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辍学率高,巩固率低。研究发现,目前农村小学生年辍学率为10%,其中女生辍学率达26.03%。农村初中三年累积辍学率在30%左右,其中最高的为49%,最低的为26%。在西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 比如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自治县2002年小学生年辍学率为10%, 其中女生辍学率26.03%。又如湖南省衡阳市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调查显示,衡阳市农村学校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中毕业, 1999年-2003年的5年间, 累计辍学率达30.7%。

二、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

(一)教育经费匮乏

“十一五”期间,“以县为主”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因我国县级财政普遍匾乏,仍存在着贯彻和落实不到位、不积极的问题。一方面,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在千方百计集中力量解决农村教师工资、中小学校危房问题的同时,还面临着农村中小学校物理、化学、生物、初中技术、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卫生、综合实验室、课桌椅、食堂设备和师生图书等教学设施极度缺乏和落后的问题,急需大量资金尽快加以解决。目前,落实这些教学设施、设备所需资金成为影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瓶颈”;另一方面 ,资助农村贫困学生还面临着较大资金压力。仅就中小学来说,我国需要资助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约占全国中小学生总数的25%,有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需要救助,数量大又缺少持续的资金来源。

(二)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优秀教师外流也是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编制紧张。由于学龄人口的变化,目前我国农村学校小学教师有余,初中、高中教师不足;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科学、英语和计算机教师普遍短缺,特别是村级、山区小学教师尤为短缺。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学校网点布局不合理,乡镇统一合编,导致农村中小学编制紧张,百人以下;学校编制无法核定。据统计教师缺编较大,出现教师 “走课”和循环教学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另一方面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偏低、优秀教师流失较多和新教师补充不足等问题,也制约着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一)学校管理存在严重缺陷

表现在学校主要领导宏观管理不得力,分管领导微观管理不到位,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不落实。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学校的校长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抓学风、抓考纪、抓质量束手无策。有的在分析问题时找不出原因,说不上新的思路,在问题面前只强调客观因素,不找主观原因,个别学校“课堂教学论英雄,学科质量论成败”的教学质量管理意识不强,质量监控不严格或不科学,教师的教学业绩未与奖惩挂钩,干好干坏一个样,在提高质量上没有令大部分教师信服的强硬措施,未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对三所薄弱小学的问卷中发现,学生在回答“上课是否经常讲小话、不认真听课,考试是否经常有违纪舞弊的现象?”的问卷时,分别有52.9%、56.4%和47.5% 的学生回答“有”。少数学校没有明确的学科教学质量目标,未能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与一些学校的教师座谈中得知,学校定的目标太高,脱离了学校的实际情况,老师根本无法达到。在一所学校组织的教师问卷、方案不切合实际有的学校对教学常规管理检查做表面文章,查备课听课只看节数,查学生作业只看日期次数,查下班辅导只看教室里是否有老师,考试、阅卷无严格的操作程序,重表面现象轻实际效果。

(三)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小学课程内容脱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的现状也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目前已初步构建了具有我国农村教育特色的三级课程体系,并积极探索“绿色证书”教育与农村初中教育的有机结合 ,但以“升学教育”为目的的课程内容设计使得大多数回乡务农学生学到的基础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知识解决不了许多农村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学非所用”也助长了一些学习“困难学生”的厌学情绪。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原因,除家庭经济困难外,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困难、升学无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家长迫不得已让孩子过早到外面打工赚钱。

(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未能同步发展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持续和扩大;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然而,现今许多农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医师独生子女问题;而是“留守儿童”问题;三是社会环境问题,如“网吧”监管不健全。

(五)学前教育问题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石,质量优劣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高低。然而,目前的农村学前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幼儿教师编制过紧,配备严重不足;农村学前教育出现滑坡现象;政府管理力度不到位;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低,生活无保障;农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学前教育意识不强。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推进素质教育

推进素质教育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必须努力推进素质教育, 唯有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方可在真实的意义上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所以,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如何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教育与教学。这又需要继续以转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观和学习观为前提。对于所有农村适龄儿童来说, 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他们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着眼于他们精神、心理及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农村儿童在学校中成长, 学校的生活状态关乎学生个体生活的质量。学校教学生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扩充学生精神世界, 养育健全人格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 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决无孰重孰轻之分, 也无可有可无之别。它们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成长, 以合力的作用滋养学生的心灵。学校生活不只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准备, 而是首先应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状态。学校生活应该是积极的、进取的, 也应是快乐的、幸福的, 这样才能彰显教育生活的意义, 才能指向教育质量的应有追求与境界。

(二)明确政府责任强化政府统筹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1.各地要按照国家确定的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中央、省、市、县分项目按比例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要求,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人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的统筹重心 ,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

2.进一步在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助学行动计划,加大对农村贫困中小学生的资助力度。

3.各地要不断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足额发放的制度保障,努力实现城乡一致与公平。

(三)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根本原因是师资队伍素质低、学历低、代课教师多,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对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可以考虑以下建议:建立城乡教师合理配置和流动的机制;建立“特岗教师”农村任教制度,刺激高校毕业生赴农村任教;建立健全师范生支教实习制度;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培养。

(四)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在培养目标上都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和学生的发展,但国家课程毕竟是从宏观需要出发制定的,省一级的地方课程也对非主流文化关注较少,所以应加强本土课程,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无法关注的非主流文化进入课程为农村基础教育带来希望。为推进农村新课程的成功实施, 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1)建立适合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力度;(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3)加强教研队伍建设, 提高对新课改的业务指导水平;(4)深化配套改革,使之促进新课改发展;(5)充分发挥乡镇中心校的辐射带头作用,并构建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均衡协调发展的机制等。

(五)立足三农发展需求,深化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 深化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是推动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此,各地要积极探索农村中小学教育为三农发展服务的途径和方式。

1.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教育应紧密联系农村发展实际,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立足本地实际,在农村初中引进了“绿色证书”教育,既为学生升学奠定基础,又为学生有机会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农村产业知识与技能,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事实证明,“绿色证书”教育与农村初中教育的结合势在必行,这是规范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目标和服务方向,培养高素质农村后备劳动力,确保农村稳定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2.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为此,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公办学校和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我国农村多元办学格局。另一方面,既要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这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又要积极发展农村高中教育,它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延伸,是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有助于实现众多农村初中学生的升学愿望,逐步消除滋生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土壤;还要依托现有的高职学院、中等专业学校和县职教中心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提供出路,摆脱低谷困境。

3.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要有好校长、好教师。各地要将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加强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并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农村教师,切实解决农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要逐步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全员通识培训与校本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六)强化政策法规落实

建立健全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监管机制各级政府能否依法实施教育经费转移支付,能否依法加大本级政府对教育的投人力度 ,能否依法承担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管理责任,都会直接制约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速度和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质量。为了督促各级政府真正贯彻落实农村教育政策 ,防止教育经费浪费与流失的现象发生 ,有效促成政府对农村教育投人政策的倾斜 ,并克服教育执法检查中搞形式、走过场、假账应付以及发现问题不予深究的现象 ,各地要建立健全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监管机制 ,加大监督力度。

“普九工程”的完成、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阶段。我国有 1.5 亿学生就读于农村中小学校,丰富的人力资源蕴藏在农村。在这样新的起点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在这种背景下从教师素质提升角度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具有现实意义。此前,国内众多学者专家在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问题上出谋献策,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只做了初步的思考与探索,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是笔者后续的任务,也希望更多的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关注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领域,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研究与探讨。参考文献

1、张艳红.再城市化下黑龙江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2、苟歌.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D].西南财经大学2012[3]慈玲玲.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梁鸿媛.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变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5]易品.我国基础教育服务非均等化的问题与对策[D].湖北大学 2011

4、王瑞婷.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保障制度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5、王凤辉.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J].网络财富.2010(06)

6、李怀玉.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查及其对策分析[J].中州学刊.2010(04)[7] 徐晓思.江苏省扬州市构建中小学教学质量长效提升的机制[J].上海教育科研.2010(10)

第二篇:当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差原因分析与对策

现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教学质量不仅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越来越被学生家长关注和社会所关心;教学质量更是学校办学水平的体现。

纵观当前地区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情况不容乐观。当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呈连年下滑的态势。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极大地改变,当前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究竟是社么原因造成当前农村地区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呢?又该如何改变当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现状呢?我想就这两个问题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学校师资方面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是提高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因素。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而当前农村地区小学师资面临着许多尴尬的处境。

(一)原因分析

(1)师资水平较难“与时俱进”

这几年教育部门普遍实行了二期课改,教材、考试方法不断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学习,才能适应教学质量新的检验。作为农村小学的教师更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农村小学中,绝大部分教师除了担任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教学外,还要担任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由于工作的繁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难以抽出时间用于进一步提升自我。这几年由于经济的原因,缺少相应的鼓励教师继续学习的政策、措施的出台,使教师继续学习缺乏动力,遏止了师资水平提高的增长点。反观这几年,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对小学教师的业务培训,也是流于形式。所组织的培训都是针对专任教师的,不适应当前农村小学教学的现状,对教学实践缺乏指导意义。教研员忙于评职称等自身名利,组织的教研活动质量不高,对农村小学教学的指导更是少之又少。部分主管部门在上级来检查教育、教学工作时,总是推荐几所城镇学校,忽略了农村小学,使农村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缺乏检验与锤炼,造成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缺乏提升自我的危机感和紧迫感。(2)师资流失较严重

在农村小学,多年培养的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外流比例较大。这几年,由于中等师范学校停办,师范院校教育专业毕业生人数偏少,市区学校师资紧缺,特别

是优秀小学教师更是紧缺。有条件的骨干教师受到市区学校福利待遇优厚等条件的诱惑,纷纷向市区学校外流。没有流向市区的,为了子女就学方便等这样那样的原因也纷纷调离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小学,进入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学校。使留守在当农村学校的师资整体水平日益下降。中、小学五、四分段,又挖了小学教师的墙角,小学里学识水平较高的教师流向了初中。这样使得当前农村学校的师资更是雪上加霜。(3)重教学,轻教学科研

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广泛存在着只重视日常教学工作,轻视教学科研的倾向。所以他们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思想陈旧,教学工作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对新教材的理解不透彻,对二期课改认识不深刻,以至于不能适应新的教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忽视在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考试制度的改革,使广大农村小学教师显得无所适从。在教学中出现了问题,怨天尤人,不去反思问题的症结,不去研究解决。长此以往,教学中的问题越来越多,势必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4)缺乏合作交流与竞争

在农村小学中,班级数量日益减少,使得从事相同年级相同科目的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与交流,集体备课只是流于形式,教师只能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闭关自守式地进行教学,平时的校级教研活动也缺乏可比性。班级数量的减少,使得平时的教学监控缺乏有效的竞争,教师之间缺乏竞争性。

(5)对师资建设缺乏远景规划

目前,在农村小学中,没有师资建设远景规划的学校比比皆是。这几年,师范院校应届毕业生绝少回农村小学任教,在农村小学中,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日益老化,总量超编,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高素质的中青年教师比例不高,特别缺少能在教学上能起引领作用的带头人。在崇农村小学中担任学校党政领导的90%的人员中,长期脱离教学第一线,缺乏对教学实践的感性认识,他们的任务好像只是按课程目标的要求开齐教学科目,再安排一下任课教师。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没有对教学的足够重视,没有对教学的研究,学校的教学质量怎么会提高呢?对师资建设的规划当然也只能停留在原始的统计报表上了。

(二)解决师资问题的对策

振兴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1)要有政策与制度的保障

教育局应制订好相关的政策,鼓励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继续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鼓励他们献身农村小学教育事业;搞好教师的合理流动,促进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正常健康有序地发展。

(2)加强指导与监督

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教学业务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小学教师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农村小学日常教学工作的指导,建立教师之间合作交流的网络体系,增强日常教学工作的可比性与竞争性,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3)搞好校本培训

农村地区的小学应加强教师的校本培训,切实提高关大教师的教学与教学科研能力,农村学校的领导要努力提高参与教学的能力与为教学服务的能力,为教师提高业务能力提供保障。

(4)重视教师的自我提高

作为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也应以发展学生教育、振兴农村小学教学为己任,认清教学的形势,重视自身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增强提升教学业务能力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早日适应当前的教学的形势,为提高当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生源质量方面

学生是教学任务完成的主体,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是看教师应讲的内容讲完了没有,教师对讲授的内容理解了没有,教师对作业或考试的内容懂了没有,判断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化、理解和熟练应用的程度。所以,学生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纵观当前农村小学的生源情况,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来源方面

学生的来源打破了原先的“施教范围”。一是本施教范围内的学生流出较多。流出的学生中除一部分是因随家长的工作单位变化而转学,也有一些是家长为了帮孩子从小打好基础而千方百计把子女送入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二是当前农村学校的学生中外地借读生多,个别班级外地借读生甚至超过了本地学生。这些借读生年龄偏大,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的随意性较大,有时候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候索性来个不辞而别,使学校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这部分学生学业水平总是处于班平均水平以下。学生的来源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学生的来源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学生的智力状况

所谓“智力”,是指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人们在认识活动(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推理力、语言力、兴趣等)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这些心理特点便构成了智力。良好的智力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智力是学习成就的一个可预测指标。一般来讲,智商越高的儿童其学习成绩也越好,将来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智力超常的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动脑好问、主动学习、有自信心、意志坚强、兴趣稳定、学习习惯良好。由

于这几年农村小学的学生来源所出现的新情况,学生的智力平均水平普遍较低,智商超过100的只占学生总数的30%,智商在70~100的占总数的58%,智商小于70的占10%左右。学生的智力状况加重了教学的难度,使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无法与城镇小学匹敌。(3)学生的学习目标方面

学习目标是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期待。我们常说,没有目标没有理想的人,就是一艘没人掌舵的船。理想、目标是每一个人奋斗的动力和源泉。在对当前农村小学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不知道自己长大了想干什么,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要到学校里去学习,普遍对未来感到一片茫然。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持久力,对学习与就业、学习与将来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的联系没有深刻的认识。学生的学习目标,制约着教师教学活动的质量、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及取得学生积极配合的程度。总之,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

(4)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

何谓“兴趣”?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积极探索事物或活动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渴望获得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念,积极地聆听、接受、理解,对教师的指导积极地顺应。在大声疾呼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今天,学生们仍然被成堆的作业所困扰,被必须花费大量时力去完成的习题所折磨,被成绩排名所左右。在农村小学中,许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教学质量,往往人为地增加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课时,任意拔高教学要求,削减音乐、体育、美术等其他学科的教学,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狭窄,哪有兴趣形成的养料可言,许多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感到厌倦。试问这样的学生对学习还有什么兴趣可言。面对一群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又从何谈起。也许,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就输在兴趣的起跑线上。(5)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

习惯,是指因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从心理机制上说,它是经过长期的强化和积累,最终建立起来的一种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学习习惯是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学校的学生主要具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彻底改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有了它,学生可以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反之,一个人如果养成书写潦草,做题马虎等不良习惯,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丧失学习的乐趣,影响学习的质量,对提高教学质量不利。

(二)提高生源质量的对策

提高生源质量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农村小学,提高生源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1)做好新生入学工作

作为学校,应把好新生入学关。对施教范围内的学生要严格控制转出。学校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抓手,防止本施教范围内的学生的择校行为的产生。对外来民工子女,搞好入学测试,对学习准备不充分的,劝其在学习准备适当的时候,或具备适当的学习能力的时候,进入适当的年级就学。控制学生的流入,在新生入学的时候,进行入学教学,为其适应学习生活作好准备。

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建立起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设立与自己能力一致的个人目标,使目标具体,难度合适。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让学生及时知道作业批改的结果,及时了解考试的情况,使他们可以及时地了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进行批改,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不仅要指明对错、打出分数,更应给予有针对的评语。适当开展竞赛,使学生在竞争过程中,力求超过他人的好胜心理得到激发,克服困难和抗挫折能力增强,学习效果因此而得到提高。选用有效的强化物,多用正强化,少用负强化,了解儿童喜欢的活动,然后以喜欢的活动为强化来促使学生进行哪些应该做但不那么喜欢的活动。(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学校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勇于创新的习惯等等。尽早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年龄小时,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小学生自制力差,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3)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校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 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通过有效地写与说、敏锐地倾听、深入地阅读理解来提高语言智能。帮助学生练习演绎和归纳逻辑、联系图解和模型、使用电子技术的工具以及参与实际的实验和有趣的游戏与活动,从而提高逻辑—数学智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程,刺激他们的感官,提供动手做的学习,是学习变得充满意义,提高学生的运动智能。改善观察,使观察对象形象化,提高绘画技能,提高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引导学生领略音乐学习的快乐,通过各种听、唱、记忆提高、创意激发和创作音乐的技术,提高学生的音乐智能。帮助学生学习互助地生活,有效地协调冲突,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培养自我认识的环境,让学生有机会逐渐展现内心,更深层地认识自我,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让学生回到自然研究中最基本的内容,通过现代科技,活泼、丰富和深入的学习,提高学生自然观察的智能。

三、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的“启蒙老师”是自己的父母。学校和家庭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是天然的合作者。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任何学校教育都不能避免来自家庭的影响,家庭环境与其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度直接消长着学校的教育作用。所以,家庭教育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一)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1)家长的素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学生的发展、家庭教育的质量与家长的文化水平成正比。家长的文化水平越高,其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水平就越高,学生发展的基础就越好,发展的潜能就越大。当前在农村地区小学学生家长中,文化素养普遍较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初中毕业的占68%,初中以下的占20%。父母的学习兴趣,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行为态度,也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当前农村地区小学的学生家长中,他们中的大部分对学习已经完全失去兴趣,他们的学习早已随着学习时代的结束而画上了句号,知识结构陈旧、单一,家庭中充斥着麻将声、卡拉OK声,缺乏学习的氛围。(2)家庭经济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家庭的经济状况制约着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精力和经济的投入程度。家庭经济好的,许多家张不仅在经济上舍得投入,在时间与精力上也大量投入。而那些经济状况差的家庭整天忙于为生计而奔波顾不上子女的教育问题。家庭经济的好坏制约着学生所能够享用的教育资源的质与量。在当前农村地区的家庭中,家庭人均收入超过10000员的占15%,5000~10000元的占70%,5000元以下的占15%。在家庭经济较差的家庭中,父母成天为生活而奔波劳累,根本抽不出时间来关心孩子的学习。家庭经济的阴影也给学生造成自卑心理,使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信。

(3)家庭的人际氛围

家庭的人际氛围是家庭成员在经常状态下占优势的、一般的态度与感。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一般而言,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了家庭内部的群体凝聚力,保证了家长教育影响的效果,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品德发展是有利的;相反,专断的、紧张的、经常有冲突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势必产生不良的作用和后果;平淡的、不活跃的、关系疏离的家

庭氛围,导致子女与家长之间有一定的“离心力”,存在一段心理距离,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和教育影响也因此而削弱了。当前农村地区小学学生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夫妻离异、有剧烈冲突或家庭暴力)的占34%。家庭的人际氛围不仅影响家庭教育,还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4)家长的教育观及教育能力

在当前的经济大潮中,不少有胆量,但文化素质不高的人也成了暴发户、企业家,致使部分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虽然大部分家长十分关心、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怎样有效地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指导,尽管只有“一亩三分地的责任田”,往往也是“望书兴叹”,力不从心,而把更多的希望寄托于学校和老师。

(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对策

(1)政府重视家庭教育,建立相应的机构

农村地区的各级政府,应重视家庭教育,对家长进行教育政策、法规的教育,建立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帮助家长提高素质,掌握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学会更多教育子女的策略。

(2)在学校教育中进行与家长素质培养有关的系统教育

在学校教育系列中,开设专门课程,进行与家长素质培养有关的系统教育,如怎样帮助孩子学习、生活,为现在的学生将来为人父母作好准备。(3)继续普及家长学校

继续普及家长学校,使家长学校形成一个学习、交流家庭教育经验、方法的平台,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技巧和方法。(4)利用社区,建立家教咨询服务网络

利用社区资源,组建家教咨询服务网络,对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学龄前教育方面

(一)学龄前教育所存在的问题(1)幼儿教育认识的误区

由于学龄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农村地区幼儿家长对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愿望不迫切,认为学前教育无足轻重,孩子只要有人管,不磕磕碰碰,健健康康就行。有的家庭由于高昂的学前教育费用而望而却步,只是当孩子快要上小学了,才送进幼儿园,勉强接受时日不多的学前教育。(2)幼小衔接的误区

长期以来,在农村地区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幼小衔接中出现了重视“智”的衔接,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为迎合农村地区幼儿家长重知识储备的心理要求,农

村地区幼儿园提前使用小学的教材,形成幼儿教育的“‘小学化”,使刚入学的儿童自以为是,产生骄傲自满、上课不专心的不良习惯。

(二)解决学龄前教育问题的对策(1)普及幼儿教育

农村地区的各级政府要象抓义务教育一样抓幼儿教育的普及,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家喻户晓,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可以免去、或减免部分费用,使全部幼儿都能享受学前教育。(2)重视幼小衔接

学前教育,最关键的是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应着重培养幼儿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好奇和兴趣,使之养成积极主动、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并使之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同学和睦相处,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妥恰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

五、社会环境、区域经济方面的原因及对策

由于当前农村地区经济萧条,青壮年外出打工将子女托付给父母照看,祖父母们由于精力不足加之隔代原因,溺爱娇纵孩子,根本就无法对孙子(女)的学习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从而使他们从小养成了贪玩、任性的不良习性,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农村地区人口相对分散,村校撤并以后,许多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使学生把许多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来回的奔波上,相应的学习时间减少了。

针对上述情况,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做好农村地区的合理规划与布局。

第三篇:当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

当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鄱阳县为例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由“普九”攻坚向巩固提高转变,由增规模、添设施的数量扩张向重管理、抓质量的内涵发展转变。而农村中小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现状如何,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为深入了解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现状,我们对鄱阳县部分农村中小学进行了调查研究。鄱阳地处湖南南部,是典型的农业县。近年来鄱阳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全省相对靠后。我们对该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高低不同的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进行抽样调查,在被调查学校中有6 所初中,其中城区学校有2 所。同时采取召开学校行政成员座谈会、教师代表座谈会和学生代表座谈会、问卷调查、随堂听课、检查备课听课笔记、查阅学生作业本、师生个别走访等多种形式,深入细致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现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被调研学校的办学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反映了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现状,由此引发的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现状

(一)教学质量差距大

1.城乡学校教学质量差距大

通过对12 所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调查评估发现,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合格率、优秀率、巩固率等具体指标差异过大,这已成为制约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瓶颈。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提质增效是改变义务教育落后面貌的关键所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重点应放在广大农村学校。2.同类学校教学质量相差悬殊被调研的12 所学校尽管在办学条件、班子配备、师资现状等方面存在一些实际差距,但从整体上分析,学校间各种资源和外部环境实际差距不会太大,造成同类学校质量差距悬殊的原因,只能从学校内部查找。

(二)同一学校、不同年级、不同科目差别大1.同一学校不同年级的教学质量差别大 以被调研的一所农村完全小学2008 年上期和2009年上期各年级的语文期末考试综合分的比较为例,低年级语文的低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逊色于高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尤其是一、二年级的综合分都很低,三年级以上情况有明显好转,尤其是五、六年级学生的成绩突飞猛进。排除学生的智力成长因素,反映出各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重高年级的突击提质,轻低年级的固本强基;二是重完小本部的教学管理,轻村片小学的质量监控(五、六年级都在完小本部);三是重毕业班升学测试的终极评价,轻肄业班教学质量的长远发展。

2.同一年级不同科目教学质量差别大

通过对被调研的几所完全小学去年毕业水平测试中的四科成绩对比可知,不同科目的成绩差异很大,有着明显的重语文、数学,轻英语、自然的现象。英语学科受多种因素制约,教学质量明显处于低位徘徊阶段,加强英语教师培训,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应成为农村各类小学关注的问题。从被调研的几所学校各科合格率统计数据分析可知:制约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因素在于合格率低迷不前,以被调研的两所农村完小去年小学毕业水平测试成绩为例,其中语文学科两校的不合格率近40%,数学学科不合格率将近65%,自然学科不合格率超过90%,英语学科不合格率几近100%。由此可见,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加强薄弱学校的教学改革,是农村中小学必须考虑的重大课题。

二、原因分析

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既有学校内部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学校管理存在严重缺陷

表现在学校主要领导宏观管理不得力,分管领导微观管理不到位,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不落实。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学校的校长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抓学风、抓考纪、抓质量束手无策。有的在分析问题时找不出原因,说不上新的思路,在问题面前只强调客观因素,不找主观原因。个别学校“课堂教学论英雄,学科质量论成败”的教学质量管理意识不强,质量监控不严格或不科学,教师的教学业绩未与奖惩挂钩,干好干坏一个样,在提高质量上没有令大部分教师信服的强硬措施,未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对学生的问卷中发现,有三所薄弱学校的学生在回答“上课是否经常讲小话、不认真听课,考试是否经常有违纪舞弊的现象?”的问卷时,分别有52.9%、56.4%和47.5%的学生回答“有”。少数学校没有明确的学科教学质量目标,未能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与一些学校的教师座谈中得知,学校定的目标太高,脱离了学校的实际情况,老师根本无法达到。在一所学校组织的教师问卷调查中发现,对学校教学现状满意的教师只占三分之一,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学校的制度、方案不切合实际。有的学校对教学常规管理检查做表面文章,查备课、听课只看节数,查学生作业只看日期次数,查下班辅导只看教室里是否有老师,考

试、阅卷无严格的操作程序,重表面现象轻实际效果。

(二)师资问题十分突出

1.教师配备不合理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以一所完小为例,现有在编在岗的教师35 人,年轻教师(20-30 岁)约占11.4%,青年教师(31-40 岁)约占18.6%,中年教师(41-50 岁)约占36.5%,50 岁以上的教师约占33.5%,中老年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70%,年轻教师偏少,只占30%左右。这反映出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不均衡,教师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给教师观念的更新带来困难。二是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在调研中还发现,很多学校教师数量不缺,但是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对口的教师不够,“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现象在乡镇中学和完小非常普遍。由于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先天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他们所教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对三所初中学校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最不喜欢英语科目的学生分别占65.8%、65.3%和37.7%,这与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相关。以一所乡镇中心校为例,在全部上课的69名教师中,只有18 人专业对口,仅占26%。在7 名英语教师中,就有4 人为非英语专业教师。三是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近几年,农村中小学招聘了一些非师范类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有的教师对教学规律及教法知之甚少,对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缺乏应有的了解,更谈不上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选择优化。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思想等方面尚达不到标准,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四是农村教师流动性大。近两年来,在调研的12 所农村中小学校中,共有112 名教师调入城区学校。由于这些教师大多数是学校的教学骨干,这些教师的大量调离,严重削弱了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人为造成了城乡学校师资水平上的不均衡。

2.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不高

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学校的部分教师存在着出工不出力、消极怠工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进城常凭一次考试定成败,有失公平,影响了教师平时教学积极性的发挥。部分青年骨干教师认为,上好一年的课不如上好进城招聘一节课,备好一年的课不如备好招聘考试一节课,教师立足本职岗位的教学积极性大打折扣。第二,教师津补贴发放制度不合理,挫伤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没有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二是政府对学校经费管得太死,缺乏灵活性。规范津补贴后,学校教师早晚下班辅导、课余时间的培优补薄等教学活动,教师不能象以前那样获得相应的补助,心理失衡,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

3.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不大,微型学校多

在调研中发现,乡镇完小对村片小学的撤并不到位,以被调研的三个学区为例,根据“十一·五”学校布局调整规划,近三年这三个学区应撤并村片小学12所,但实际只撤并了3 所。目前这三个学区仍有村片小学62 所,绝大部分教学点只有不足20 个学生,最少的只有3 名学生,且多为复式班。对这些学校的管理难度大,目前不管是教育局还是完小本身,都缺乏日常监管的力度。

4.留守学生多,厌学情绪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逐年增加,农村学校尤其明显。据统计,被调研三所初中学校的“留守学生”分别占67.1%、68.8%和79.2%。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能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导致学生的逃学、厌学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因为“隔代监护”,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等产生消极影响。此外,社会就业的多元化,以及目前仍有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原因,造成新的“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地方蔓延,助长了学生的厌学、逃学。

5.新课改的推进步履维艰

新课改已进入第六个年头,但目前的现状是:教材是新的,课堂是旧的;理念是新的,方法是旧的;制度是新的,评价是旧的。实验工作进展不大,课改困难重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一些教师不愿学、不想学,学习尚未成为广大教师的职业习惯。在对一所乡镇中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每天花一小时阅读教育书刊的只占24.5%,每年能阅读一本教育专著的也只有27%。由于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注重平时的学习,导致知识陈旧,观念落后,在教学实践中穿新鞋走老路,不思考,不研究,不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教学思想、方式都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二是校本教研流于形式。被调研的大部分学校没有建立起“立足于学校,起源于学校,服务于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习惯于纯课题研究,致使校本教研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不能迅速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对一所完小的调研中发现,有38.9%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有22%的教师认为学校校本教研开展不经常,有44.3%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对新课改促进不大。学校管理者必须提高自己对校本教研活动的驾驭能力,努力构建和谐的校本教研工作环境。三是一些好的制度、措施难以一以贯之,一抓到底。近年来,该县教育局为强化教学管理,积极推进新课改,制定了许多好的制度和措施,诸如《校本教研六个方面的制度》,《行政领导上主课制度》,《学校教师住校制度》以及《“20+25”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制度》等。但这些制度、措施在一些学校没有很好地付诸实施,往往是写在纸上,说在会上,就是没有落实在行动上。工作有始无终,半途而废。在这次被调研的12 所

学校中,对“20+25”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得较好的仅有两所学校,其余10 所学校只是纸上谈兵,“只有唱功,没有做功”。

三、相应对策

(一)进一步增强学校领导、教师抓质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是进一步加强学校班子建设。要加大对校长的培训力度,对校长要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以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的政治素质和管理水平。二是实行教学质量末位淘汰制,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激励办法。学校对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成绩每学年集中评价一次,要大力表彰师德高尚、质量优良的教师,每年要评选“优秀教师”的活动,地方政府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教学质量低劣的学校领导要及时调整。

(二)进一步激发广大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全县教师津补贴发放制度。教育局应制定一套适合教师劳动特点的、操作性强的津补贴发放细则,以规范各学校对津补贴的发放行为真正做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其次,努力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在学校范围内实施各种有效的精神奖励,把诸如评优评先、表彰、晋级等,与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既要善于培育平等、公正的竞争机制,又要勇于创建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第三,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给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提供业务进修的机会,使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能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三)进一步加大课程改革的推进力度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各校要把教师的培训作为课改实验的首要工作来抓。教师培训必须做到“三全培训”,即全员培训、全程培训和全面培训,既要有转变观念、接受新的教育理论的培训,又要有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的培训,还要有提高教学技能的培训。教师培训的重点应放在校本教研上,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提高驾驭课程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其次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坚持师生平等对话,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探究学习的问题情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达成。在教学策略上,能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教学进程,同时重视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大力改革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机制,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以体现评价的导向性。学校要进一步确立全面的评价观,努力把阶段性、终结性评价和教学过程中的诊断性、过程性评价统一起来,强化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评价机制的改革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进一步加大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

教育行政部门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各校要以制度规范教学活动,细化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程序。要建立年级、班级、学科教学质量分级管理责任制,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检查与考核,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的长效机制,保障学校提质工程的顺利推进。为加大对各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原有的各种考评机制基础上,还必须积极构建薄弱学校办学水平的增值评估制度。增值评价是将学校对学生进步的作用作为评价的核心,突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办学功能中的中心地位,突显学校的办学水平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对于那些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差、长期得不到重视而仍然做了大量工作,教学质量哪怕只有些许提升的学校,增值评价也能充分反映出他们的努力程度,从而科学合理地反映这些学校的工作绩效。

(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农村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实行村际联合办学,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巩固农村学校远程教育成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第四篇:当前经济困难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当前经济困难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一、计划体制在中国的起源

研究计划体制的学者们普遍认为,相对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而言,经典作家的原始构思对各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形成影响甚微。在我看来,计划体制在中国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远远长于新中国的历史,因此,共产党长

期征战中形成的战时命令体制就不会不对新中国的计划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历史渊源上说,年之后形成的以陕甘宁边区最富代表性的抗日根据地体制,对中国计划体制的起源尤其有着直接的影响。相比起来,与其说是舶来的苏联模式决定了中国计划体制的面貌,倒不如说这种土生土长的延安模式才是计划体制的胚胎。这种模式的特点一是统收统支;二是地方分权,即各根据地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实行分散经营、自力更生。在面临着严峻战争考验的时期,这种模式曾经有效地保障了战时供给,保证了共产党能够最终顺利地夺取政权。到建国之后,一方面,由于四边战火犹未平息,政权尚未稳定,所以这种战时体制自然仍有其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对于初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新政权赖以巩固和发展的庞大的中层干部大多行伍出身,他们熟悉的是以命令和服从命令为特征的军事组织。可见,面对这样一种丰厚的组织资源,最合理的利用途径恐怕就是命令式的计划体制。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在建国伊始,就已经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次,新中国的领导人在建国之初便确立了以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为目标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通过国家力量强制实行工业化,其结果只能是导致计划经济体制。林毅夫等作者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和经济改革》一书中较为清晰地解释了这一内在的经济逻辑。他们的理由大致如下:首先,在一个发展水平甚低、资本极度缺乏的国家内优先发展重工业,只能人为地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和生产必需品以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因此造成了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的极大扭曲;其次,由于市场机制很难保证稀缺资源流向不具比较优势的重工业部门,因此就需要借助计划与行政命令配置资源;最后,为了贯彻资源的计划配置机制,在微观上必须建立以完成计划任务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和人民公社。可见,一经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赶超战略,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性的微观经营机制便相继形成,这种叁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是内生的,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最后,社会主义国家除了普遍追求经济增长率之外,充分就业也是其最关心的国家目标之一。从一开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和公民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隐含的社会契约: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义理性,又译合法性既然来自劳动人民当

家作主,则国家无形之中便负有提供公民劳动和工作的权利的义务。正如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的,如果由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劳动力市场,则自愿和非自愿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实现工人全部就业的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借助计划体制。在计划体制下依靠行政命令实现充分就业,结果只能是压低并限制工资水平。但做为对此的补偿,国家还会给予工人较高的福利待遇。国有企业实际上承担着提供各种福利待遇的任务,这就是企业办社会这种现象的来源。

二、两种体制在时间进程中的不同绩效

如何比较计划体制和市场经济在时间进程中的不同绩效一般来说,衡量一国经济绩效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看其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二是看其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然而,这两个指标都有着很大的偏颇性。如果仅仅是看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则发达国家挟其数百年来的深厚积累,自然比后进国家占据优势;反之,如果仅仅是看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则落后国家由于基数小,起点低,其潜在的增长机会要比发达国家更多,反映在增长率上自然比发达国家更高。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默瑞尔教授和奥尔森教授指出,为更加准确地衡量一国经济的真实绩效,需要考虑其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换言之,良好的经济绩效意味着一国能尽可能地挖掘该国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缩小其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

根据默瑞尔和奥尔森的研究,计划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在年、年这两个时期的经济绩效如下:

表计划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年间的经济绩效比较单位:%实际增长率潜在增长率增长率差距一二二-一市场经济国家计划体制国家资料来源:

表计划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年间的经济绩效比较单位:%实际增长率潜在增长率增长率差距一二二-一市场经济国家计划体制国家资料来源:

上面两个表中,第二栏分别是计划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在年、年这两个时期内实现的年均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第叁栏是这两类国家在这两个时期按照预测应实现的年

均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第四栏是这两类国家在这两个时期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

从这两个表中可以看出:一在年期间,计划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绩效大体相当,计划体制国家甚至表现出来了一定的优势。这表明在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其经济体制中的其他缺陷;

二在年间,计划体制国家的经济绩效开始明显落后于市场经济国家。虽然从表象上看,计划体制国家的实际增长率并不比市场经济国家相差太大,但分析它们的增长率差距就可以看出,计划体制国家已经开始衰落:在年间,市场经济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和上一时期%相比基本相同,但计划体制国家的增长率差距已经从上期的%扩大到%。换言之,市场经济国家的增长率差距仅扩大了%,而计划体制国家则扩大了%。

考虑到资本主义国家在年代和年代经历的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则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初期能够实现与之并驾齐驱的高速增长,不能不令人震撼。以往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经济学家大多只注意到了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默瑞尔教授和奥尔森教授则进一步地分析了这种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的由来。

在默瑞尔教授和奥尔森教授来看,计划体制国家与市场经济国家的最大差异在于,计划体制国家实行的都是一种相对集权的政治制度。在计划体制国家中,治理国家的权力集中在少数国家最高领导人手中,而且,由于这些领导人可以长期任职,因此其集团比较稳定。和其他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家们一样,默瑞尔和奥尔森也把治国者视为经济人,也就是说,身居高位的治国者和芸芸众生一样,也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治国者最关心的莫过于其政权的长治久安,或者说,治国者目标函数可以概括为义理性的最大化。由于在计划体制国家中,权力相对集中且统治稳定,所以其治国者的自身利益自然而然地易于和整个国家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与所谓民主政体中那些轮流坐庄的政客相比,计划体制国家的领导人更为关心自

己国家的经济成长。

这种关心首先体现在治国者对经济增长率的渴求上。由于在敌对意识形态国家的包围之中明显感到的生存威胁,由于一国的经济实力主要是工业力量、科技力量和军事力量而非消费者的福利水平直接决定它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由于更高的增长率在两种制度的竞争中可以提高自身意识形态的感召力,所以不难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以赶超战略为基本政策。

相对集权的政治体制不仅赋予了治国者强烈的动机去关心经济成长,而且这种体制还给治国者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强有力的集权政府可以轻易地粉碎各种利益集团对经济增长的干扰。奥尔森在《国家兴衰探源》一书中指出,寻求特殊利益的各种组织或集团过于活跃时,将会降低社会效率和国民收入,而且还会带来政治不稳定因素。利益集团追求的往往是瓜分更多社会财富。奥尔森形象地把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比作一群人在瓷器店里争夺瓷器:一部分人在多拿的同时,还会打破许多大家本可以分到手的瓷器。其次,由于长期任职,治国者可以有足够长远的眼光去进行长期投资,比如科技、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等等,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为日后的经济成长奠定基础。

叁、传统计划体制的衰落

在经历了建国之初的经济跃进之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日益暴露出效率低下的问题。事实上,经济学家们目前普遍认为计划体制先天就有着致命的缺陷。因此,出乎意料的可能并不是这种体制为什么会在本世纪末宣告结束,而是它为什么竟会存在将近一个世纪之久。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优劣,都取决于其内在的信息机制和激励机制。信息机制关心的是经济体制的运行成本,即如何以较少的关于消费者、生产者和经济系统中的其他参与者的信息,维持一种经济体制的运行。激励机制关心的是人们的积极性,即如何使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能够符合社会的需要和目标。从信息机制这一方面来讲,计划体制要求中央计划者处理瞬息万变、浩如烟海的有关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息。在信息的层层传递过程中,信息量将呈几何级数递增,最终远远超出了计划者信息处理能力的极限。这使得有的批评者称计划体制只是一种计算机乌托邦。再从激励机制这方面来看,由于国家只能以执行计划的结果评价工厂和企业的业绩,所以完成计划目标便成了各级经营者唯一关心的事情。于是,就像一幅漫画所讽刺的那样,在一辆卡车上装着一颗直径两米左右的大铁钉,旁边的工人们高兴地说:我们超额完成任务了,直径两米的大铁钉在实际生活中虽然毫无用处,但它却能满足生产的计划指标。更糟糕的是,由于国家只能以经营者过去的工作成绩制定下期计划任务,所以经营者为了逃避更多的生产任务,有着强烈的动机去隐瞒其真实产量,甚至消极怠工。

这种有着先天缺陷的计划体制之所以还能够长期存在,恐怕是因为:一相对集权的政治体制提供了一种针对治国者的激励机制,使之格外关心本国的经济成长;二在未能达成合谋之前,下级官员以及经营者的相互竞争有助于减少国家的监督成本。换言之,这种内部竞争减少了计划体制所需要的信息量。

以上两点合起来实际上说的是一件事:计划体制在其初期因为有效地抑制了分利集团的活动而实现了不同寻常的高速经济增长。遗憾的是,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似乎只是暂时的、特殊的。考虑到计划体制国家的建国大多经历了革命、战争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我们就会意识到,这些激烈的震荡已经替新生的计划体制国家清洗了社会中旧有的利益集团。

经过一段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之后,新的利益集团开始在计划体制内部逐渐产生。尤其是,在主管各部门的高中级干部和下属企业的领导人之间,有着天然的共同利益基础,最容易形成共谋。

这确实是官僚体制的两难。一方面,从提高政府效率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在政府内部实行按部门的分工,主管领导和下属企业领导保持紧密联系也是促成上下级更好合作必不可少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永恒难题,当做为治国者的代理人的主管领导和下属企业领导形成共谋之后,是的,大臣这种被治者左右治理者的尴尬处境便不可避免了。人们常把各部门里主管领导和下属企业领导形成结盟之后的活动称为官僚主义行为,仔细分析,这种官僚主义行为指两件事:一是尽量向中央隐瞒本部门的实际生产能力;二是尽量向中央索取更多的资源以供自己支配。由于处于下级的部门联盟在信息方面比中央具有优势,也就是说,各部门的事情各部门自己最清楚,中央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只能听信这种虚假的汇报。

在部门结盟的势力不断巩固、壮大的同时,是治国者瓦解分利集团能力的削弱。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新一代政治领导人几乎都是从部门官僚中产生的。而且,官僚阶层在政治决策过程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于是,治国者在与利益集团谈判时的地位和力量自然不如以前。部门结盟在计划体制之下是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是市场取向改革的最大阻力。部门结盟在寻求特殊利益的过程中,逐渐侵蚀着计划体制的基石。于是,在计划体制后期,经济增长缓慢的趋势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下一页

第五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分析及对策

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分析及对策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学校中心工作,如何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一名教师,更是每一名管理者深感头痛的话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所在的农村学校教育现状,就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各位同仁商榷,并期方家指正。

一、现状分析

随着学生的减少,许多村级小学面临停办,于是,村级小学撤并到镇中心校后,教学质量令人堪忧,具体现状是:

1、学生基础差,学风差,学习自觉性差,学困生占比重大。

2、教学质量低下,造成中心校教师的劳动事倍功半;绝大部分教师感到身心疲惫,压力巨大,感觉到现在的学生是一年不如一年,一届不如一届,书是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不会教书了。

3、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成绩相差甚远,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原因分析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秀学生流失严重。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好转,子女可以随父母就近上学,家庭情况稍好和成绩较好的大部分农村学生流入城区学校,这样就导致了我们学校的学生,好的一年一年的转走了,差的留下来了,教师经过努力,好不容易培养了一二个好苗子,到来年又没了。就我校六一班来说,当时在三年级分班时,学生成绩远远高于二班,经过三年,转出十多个学生,这十多个学生各科成绩全部能够及格,有的甚至是班上前几名的学生,而转入的十多个学生中,只有一两个学生各科成绩能够及格,其余三科全部不能及格,有的甚至各科成绩均在30分以下。

(二)、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严重滞后。笔者所在的农村,十年九旱,经济基础差,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外出务工。据不完全统计,父亲在外务工的占三分之二,父母均在外打工的占三分之一,孩子的教育主要依靠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再加上隔代教育的欠缺,孩子回家毫无过问,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对孩子的家庭作业,也只是“作业做完了没有”式的过问,农活繁忙,导致他们对家庭作业无暇顾及,文化水平较

低,导致他们无法督促,学校教育和家族教育难以形成合力。每学期,我们都会召开学生家长会,每次到会的学生家长不及三分之一,且有部分是顶替参加,对学校发放的调查问卷,有部分家长因“不识字”而难以完成。面对此状,老师、学校深感无奈。

(三)、寄宿学生多,管理难度大。笔者所在的学校虽然为乡镇中心小学,一半的学生为寄宿生,但学校没有寄宿条件,全部在校外寄宿。面对此状,学校每学期开学都要和乡综治办、派出所、店主、家长和学生签订责任书,通过《告家长的一封信》加强与家长的管理,并对寄宿学生摸底后实行教师包生负责和学校领导班子包片负责制,包生教师和包片领导不定期对寄宿生进行走访。尽管学校采取了多种方法,但寄宿生的管理仍然让学校焦头烂额、疲于应付。虽然寄宿生大部由家长或哥哥姐姐陪读,但爷爷奶奶因文化水平低而无法完成教育,哥哥姐姐在中学上学,晚上他们上晚自习后无人所管,放任自流。

上级在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上,不顾及校际差异和学生差异,没有采用科学的、发展的评价方式来评价教师和学校的工作,而是把学校放到一个平台上,用一次考试成绩或督导检查中的一次抽样考试衡量教师和学校的全部工作,导致学校部分教师失去教学信心。

三、方法对策

造成我校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方面的、体制方面的我们无能力去改变,但根据近年来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上,应该重点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对学生要有信心和爱心。首先教师要有信心,要有把这些学困生传变成优秀生的信心。信心是力量的源泉,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面对大面积基础差,满身毛病的学生,决不能产生失望情绪,决不能不战而败;要满怀热情,积极进取,迎接挑战;要具有:“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毅力和信心。一旦教师失望,那学生就更无望,学生的希望来自于教师的必胜信心!其次,对待差生要更富有爱心。所有教师都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不喜欢学困生,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我们现在面对的不是个别学困生,而是大面积学困生,这些学困生,他们在对老师、对学习本身就有心理障碍,他们饱尝老师的批评、惩罚,甚至于挖苦、讽刺,如果我们还一如既往的这样对待他们,他们的心里障碍将会难以

打开,逆反心里将会更加严重。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用我们的一颗爱心去融化他们,感染他们,使学生慢慢爱上你,继而爱上你带的学科,喜欢你所讲的课,自觉的去听你的话。正所谓“爱屋及乌”,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位专家说过:学生之所以远离我们,是我们没有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看待。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要放下架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多与他们沟通。在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着力构建高效课堂,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共同融入教学之中,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

(三)、摸清底子,从基础抓起。面对基础差,学风差的学情,“一口吃个大胖子”是不可能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恨铁不在钢,既破坏了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又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因而,教学中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坚持“低起点,小步子,勤鼓励,细帮助”的教育策略,从基础入手,每节课做好复习工作,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才能达到逐渐改变,逐步提高的功效。

总之,信心、爱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愉快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有的放矢,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提高的教育策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立足实际,着眼未来,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是教学质量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

下载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覃遥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覃遥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辍学原因分析与对策

    中小学辍学原因分析与对策 一、辍学情况统计2014年春,XX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小学在校生27129人,辍学生7人,辍学率0.026%(自治区标准:县政府所在地1%,农牧区1.5%以下);初中在校生12066......

    浅析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缺失原因及对策分析论文专题

    摘要:发展成人教育,是构建新型教育环境,建立终身学习机制的社会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成人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是成人教育的目标之一。而当前,由......

    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原因分析

    一、预防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的重要性 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辍学率均高于城镇。2006年,全省普通初中辍学率为1.5%,而农村普通初中辍学率为1.5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辍学学生中,男......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分析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分析 更新日期:2008-11-27 19:53:53 索 引 号:533423-009578-20081127-0019 发布机构:维西县康普中学教科室 发文日期:2008-11-27 名 称:农村中小学生......

    农村中学教师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中学教师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否,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兴衰,这是不可等闲视之的大事。一、当前关于教师流失的......

    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淡化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目前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总的情况是热在县市、冷在乡镇、死在村组。不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已被束之高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无产阶级思想泛滥。信鬼神:我们在调查中......

    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淡化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目前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总的情况是热在县市、冷在乡镇、死在村组。不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已被束之高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无产阶级思想泛滥。信鬼神:我们在调查中......

    当前农村信访举报突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当前农村信访举报突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当前农村信访举报突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围绕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既抓教育和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