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农村信访举报突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当前农村信访举报突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当前农村信访举报突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围绕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既抓教育和制度建设,又抓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的调处,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但也必须看到,少数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不容忽视,农村群众集体访、越级访的问题不断增多,群众检举、控告村组干部违纪违法的举报仍然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一、当前农村信访举报的现状
1、受理的信访举报总量稳中有降,涉及农村信访举报占信访总量的比重大
当前,农村群众信访举报一直在高态位上运行,特别每逢村“两委”换届,信访举报总量均呈上升态势,而涉及农村村组干部的信访举报所占比重较大。从玉溪市的情况看,全市纪检监察机关 2003年—2006年受理属检举控告类的信访举报为3300余件。其中,涉及农村村组干部经济、作风和村务、财务的举报1300余件,占25.4%;处分各类党员领导干部450余人,其中,农村党员干部160余人,占处分总数的28%。其错误性质涉及贪污、贿赂、挪用公款、违反财经纪律、失职、侵犯党员公民权利、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和违反社会管理秩序等。一方面反映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普遍增强,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干部队伍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疏远了干群关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2、举报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处理难度明显增大。从受理的反映农村问题的信访举报看,既涉及贪污、贿赂、挪用公款、违反财经纪律、失职、侵犯党员公民权利、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和违反社会管理秩序等问题、还有村务、财务公开、土地批租、工程发包、城市拆迁、土地征用补偿等问题。而且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时难以解决,常常出现多次调处,多次循环往复的现象。
3、集体访和越级访经常发生。集体访一般三五成群,有时一来就是10多人,甚致几十人。有的围堵县市委政府,有的直接到省政府,北京上访,不但影响了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而且引起社会不稳定。
4、群众对信访举报要求每信必查,每查必究的迫切性与实际工作有一定差距。纪检监察部门在信访的处理上由于自身特点、规定、原则和人员编制的限制,以及对反映的问题角度、性质、严重程度看法不同,在处理信访问题时,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分清主次进行处理,造成群众举报与解决信访问题时间上的差距,使群众不理解,以致越级上访,重复信访。
5、群众的信访情况复杂。信访人反映的问题,有亲身经历,不愿受欺压提出控告;有道听途说的;有路见不平,写信相助的;也有存在不平衡心理报复人的;甚至是别有用心,捏造事实,制造混乱,陷害他人或故意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种来信来访,有的是真名实姓,有的是怕打击报复匿名或化名;有冒名顶替的,情况较为复杂。
二、当前农村信访举报突出的主要原因
1、农民民主法制意识加强。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后,农村基层民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以前相比,村民管理村务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增强,监督村务的积极性得到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村务公开的推进,村民逐渐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渠道来维护自身利益,许多群众在上访期间都咨询过律师。另一方面,村干部对村民的这种意识认识不到位,一旦忽视了村民强烈的民主意识和自卫观念而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就容易与村民产生矛盾,导致群众信访。
2、农村干部为政不廉,办事不公。农村干部队伍中主流是好的,但有极少数干部当选后放松了思想警惕,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走群众路线,不关心群众的利益,不发扬民主,办事决策独断专行,办事不公开公正。有的村干部在位时不是考虑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而是盘算如何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对待群众不是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而是态度生硬,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有的以罚代政,这些行为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严重伤害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激起了群众的义愤而导致上访。
3、村组财务管理混乱,办事透明度不高,群众有疑问。有的村组由于执行财务制度不严,使得村组干部将上级下拨的救济款、集体收入款、征地补偿费等随意截留、不入帐、不上报,长时间不向村民公开村务,即使公开也只是向征性地公开收支总额,不公开明细帐,透明度低,群众不相信有疑问,当群众提出质疑时,一些村干部不予说明和解释,甚至压制、打击群众,造成干群情绪对立,群众就采取集体访、越级访的办法,希望上级组织来查明真相。
4、受理查处问题不到位。有的乡镇党委、政府不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没有对群众反映的少数农村基层干部以权谋私,为政不廉等违法违纪情况进行严肃查处,有的甚至纵容包庇或共同危害群众利益,群众认为他们是官官相护串通一气的,就越级向“上面”反映。
5、一些群众受不正常心态的驱使,有的为了减少个人上访的风险,不管反映的问题与个人是否有关,都加入集体上访、联名访的行列;有的受“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错误思想的影响,认为只有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才能引起领导重视,促使所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
三、解决农村信访问题突出的对策
解决农村信访突出问题,关键是把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主要对策:
1、抓好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维护农村稳定。要把德才兼备、党性强、作风好、有事业心和群众信赖的同志选拔到村领导岗位上,对哪些不能坚持原则私心重、群众意见大的村干及时调整和更换。同时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对村干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增强他们的勤政廉政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问题,切实做好村务公开。一是进一步做好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村务公开要及时、真实、具体、便于群众监督。二是强化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尤其是财务公开和会计监督制度,建立以村民为主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让村民参与监督。三是实行村组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由纪委牵头,抽调财政、审计、农经局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审计小组,采取就地审计方式,对村委会、村民小组的财务及村、组干部任期内的财务帐目进行审计,形成书面审计报告,面对面地向村、组干部和群众进行反馈。对审计中反映出来的村、组干部财务不熟的问题及时给予培信和辅导;对违纪、违规问题及时给予查处和解决。通过审计,既帮助村、组干部理清家底,向他们宣传了有关政策、法规,又教会他们“当家理财”的知识,给了群众明白,还了干部清白,有效地解决了群众集体访和越级上访问题。
3、强化措施,在矛盾排查调处中做到未雨绸缪,从源头上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建立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通过联席会议、建立排查调处机制、建立信访督查工作机制等方式,为处理信访突出问题、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提供有力保证。一是重视群众初信初访,认真及时就地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解决的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尽快给予答复;按政策规定不能解决的问题,要耐心地做好群众的解释说服工作,不能“踢皮球”,不能久拖不决。二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就地化解信访问题的能力。要定期排查矛盾,做到见微知著,对可能发生的越级或集体上访的情况,要做到提前发现,提前介入,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防患于未然。三是对信访重点问题和重点区域进行专项治理,对重大和疑难信访问题,实行领导包案、挂牌督办,在源头上、政策层面上加大处理信访问题的力度。四是对侵害群众切身利益和经多次处理仍不息访的信访件可采取吸收群众代表参与查办;五是实行村级民主“听证会”制度,有效预防集体访和越级访发生。对村“两委”重大决策及群众提出的意见进行讨论,对村“两委”不符合上级政策、本村实际、违背民意的决策予以否决,把群众对村组干部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监督,充分体现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督促村组干部在行使行政行为时,避免暗箱操作,依法行政;六要建立和完善信访工作内部监督机制,在信访举报、案件查处、集体审理等重要环节和工作岗位都要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防止压信不办,不依法办信,办信不到位等情况发生。
4、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一要进一步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素质。纪检监察干部处在反腐倡廉的第一线,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的持续加大,纪检监察干部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腐蚀与反腐蚀的考验。要强化纪检监察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纪检监察干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依法执纪、依法办案的能力,提高经受住腐蚀的严峻考验的能力。其次,要改善纪检监察干部的学习条件,加大培训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完善纪检监察干部的知识结构。通过学习解决“思想僵化”问题,解决“本领危机”问题,不断提高政治、政策和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办案能力。第三要不断吸纳优秀人才,把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真正建设成为拥有一批复合型领导人才和一大批懂党建、经济、教育、法律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大纪检监察干部的交流使用力度,既要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中优秀的、可塑性强的同志提拔输送到经济发展第一线,让他们在经济主战场上继续建功立业,又要开门吸纳经济、司法、行政等部门的优秀人才充实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优化队伍结构。
5、创新管理体制,整合队伍资源。针对当前基层纪委人少,承担的工作任务重以及人员流动过快、业务不熟或监督不力的实际,改革乡镇纪委管理体制,把各乡镇纪委书记集中起来,按照地域划分成立纪工委,实行分片管理,集中办公,整合队伍资源,提高监督实效,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纠纷,促进干群关系和谐。
第二篇: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及对策思考
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突出问题
1、农村恶性案件明显攀升。由于村民文化素质偏低,法制意识淡薄,个人利益严重。加上一些村民的心胸比较狭窄,往往因口角、争执、借款、邻里排水以及承包地的边界、浇水、收种农作物等发生冲突,因得不到司法及有关部门的适时介入,小纠纷往往在经历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后演变为恶性案件。
2、侵犯财产犯罪日益猖獗。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欲望膨胀,为达到对金钱和物质的占有,往往不择手段,侵财犯罪猖獗。在犯罪类型上表现为盗窃、抢劫、诈骗等;在区域上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偏远地区;在犯罪对象上分为耕牛、鸡、生猪、及农用物资;在作案方式上呈现团伙作案、流动作案;在赃物处理上转移迅速,消化快捷,不留痕迹,往往是在盗窃或抢劫后几个小时内就把赃物处理掉,销售渠道畅通,销赃远,隐蔽性强。
3、黄赌毒等现象较为突出。“黄”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当前农村普遍解决了温饱,但文化生活相对空虚,一些“黄色”低俗的电影、录像、书画趁虚而入,意志不坚定的人,沉湎于追求肉体的享受上,不可自拔。手有余钱的人,就到县城、1 乡镇的藏污纳垢之处嫖娼寻求刺激。而一些没有余钱的人则铤而走险,干出强奸、猥亵妇女、幼女的犯罪行为。“赌”是万恶之源。在农村赌博十分普遍,不论农忙还是农闲,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从一元两元小敲小打的打麻将、斗地主、扯金花、推“牌九”,可以说农村的赌博之风愈演愈烈。许多家庭因赌博而拆散,许多农民因赌博走上了盗窃、抢劫的违法犯罪道路。吸贩“毒”现象在农村蔓延。近年来,破获的吸、贩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发生在农村。以上这些“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引发了大量刑事治安案件,成为影响农村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4、农村宗族势力有所抬头。宗族势力是我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本早已被新中国的成立荡涤殆尽。近年以来,农村个别地方的宗族活动频繁,其主要表现形式为设族长、定族规、家法,大兴婚丧嫁娶之风,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目前,农村的宗族势力的地位和作用已不可低估,宗族势力以其严密的组织、较强的凝聚力,取代少数同宗同族群居地涣散的基层政权组织。个别宗族势力对基层干部执行公务横加干涉,企图以“族权”取而代之,有的宗族势力通过参与基层组织的选举向村乡组织渗透,使宗族矛盾不能调和,逐渐激化。有的本是民间的一般性纠纷,由于宗族势力的介入反而会演变成一场残酷的宗族械斗。有的地痞无赖依靠本族的强大势力,欺负外姓群众,公开进行打架斗殴、抢 劫、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成为危害一方的恶霸,已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
5、社会矛盾演变为治安问题。一是社会管理问题突出。在拆迁安置、征地补偿、山林、水土纠纷中,往往涉及群体利益,由于利益一致,要求相似,易产生共同行动,极易由一般性矛盾演变为群体性纠纷,甚至酿成社会治安问题。二是土地纠纷等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当前群体性事件中,一些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以造成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为手段,逼迫政府或相关部门满足其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并互相效仿、互相攀比,严重干扰正常的执法和生产、工作秩序。三是干群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干群矛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原因复杂,这里既有干部自身的问题,也有一些是农民的问题。干部本身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我们有些农村基层干部执行党的政策有偏差,损害了村民的利益;处理不公,搞亲疏有别;以权谋私,挥霍公款等腐败问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善于做说服教育工作,伤害村民感情。农民的问题则表现在一些村民文化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看问题以偏概全,报复心重;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差,依法办事的能力弱,遇到矛盾易采取极端手段,使群体性事件恶化成社会治安问题。
二、主要成因
农村社会治安问题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反 映。针对农村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分析症结成因,以提出治理的方案。
1、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是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原因。农村经济落后,村与村之间,邻里之间,亲属之间常为一些经济利益发生纷争,处理不当,造成矛盾激化。由于长期生活贫困,使得农民那种狭隘的小农经济意识和私有观念,贪占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村与村之间、邻里之间、亲属之间一旦由生产生活中的利益发生纷争,他们必然会“寸土不让,寸利必争”,其结果是极易激化矛盾;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受利益驱动,一些农民不惜以身试法,不顾一切捞钱,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由于农村相对落后,农民普遍不太富裕,打官司不仅费时、费力,还要花钱。因此,发生民间纠纷,部分农民不愿通过法律程序解决,而是通过家族势力、串联、聚众、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甚至采取违法犯罪手段解决问题。
2、农民法制意识淡薄是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内在原因。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法制意识较差,对自身的行为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及应负的法律责任缺乏认识。据统计,在农村发生刑事案件中,行为人文化水平以小学、文盲居多,这说明文化素质低下是农民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内在原因。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他们极易被一些封建、腐朽、反动的思想拉下水,在无知中步入违法犯罪的泥潭;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法制意识淡薄,他们思维简单,遇到矛盾纠纷不冷静,钻牛角尖,不能克制自己,不懂得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而更多的是争强好胜,刀棍相见,大打出手,不计后果,即使是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如此,引发刑事案件;由于一些农民法律意识较差,对于“黄、赌”等社会丑恶现象,习以为常,不以为耻,有的甚至津津乐道,争先参与;由于法制意识较差,一些农民在某些群体性事件中,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思想,不能分辨事非,极易被少部分人所操纵,采取聚众堵塞道路交通、围攻政府机关和执法人员,使事态扩大,造成不良影响;有些群众明知是非法活动,却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积极参与,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做非法之举。
3、基层基础工作薄弱是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基层政权组织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识不足,没有把社会治安摆上应有的位置,防范措施落实不够,治保、调解组织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群防群治力量不足,治安联防队伍建设工作滞后,导致盗窃等可防性案件防范不力。有的对一些闹事苗头麻木不仁,工作不到位,措施不落实,甚至能遮的遮能拖的拖,导致问题越拖越大,酿成难以收拾的局面。有的对可能引发社会矛盾没有及时做好疏导教育工作,仍其事态发展;有的本地干部认为众怒难犯,工作不好开展,遇到群体事件制止不力,配合不够,有的甚至逃避工作,致使 处置工作困难加大。有的干部还起到“军师”的作用,为一些非法事件出谋献策,影响治安处置工作。
4、治安防控体系不健全是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机制原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相关防控措施在农村无法落实,农村联户联防组织、治保会、调委会建立不完善,必要的报警求助设施未配备;有的村没落实专人从事治保调解工作,未建立相应的不稳定信息收集网络,不能及时收集不稳定信息;有的村法制宣传教育未跟上,没有用先进的思想和法律知识占领农民的思想阵地,封建迷信、歪理邪说、黄色低俗的不健康文化趁虚而入,一些农民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做出违法犯罪行为。
三、对策措施
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和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促进农村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
1、建立完善教育机制,提高农民各项素质。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应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教育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要用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理念教育武装全体农民,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搞好公民道德进万家活动,认真抓好科普和移风易俗工作,培养广大农民的文明意识。利用生动有效、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在农村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活跃乡村居民文化 生活,在帮助他们学科技的同时,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程序解决问题、矛盾的意识,使农民知法、懂法,自觉地用法、守法。并充分发挥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用传统的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塑造人、感染人、凝聚人,不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这方面,当地党委政府应积极发挥作用,不能只抓经济增长而忽略精神文明建设。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村维稳能力。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把村支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抓班子、带队伍,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及两委班子领导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把两委班子真正建设成为有凝聚力、战斗力,能够带领全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领导集体。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推进村级民主决策,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一步健全与落实村务公开制度,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要及时向村民公开,充分发挥村民民主理财小组、村民代表会议的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作用,规范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
3、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整治农村治安秩序。进一步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对农村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农村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要尽快处理,震慑违法犯罪。要严厉打击、及时铲除危害一方的农村恶势力犯罪。在一些农村地区,由流氓、恶棍、“两劳”人员为主组成 的犯罪团伙,依仗人多势众,强取豪夺,敲诈勒索,无恶不作,称霸一方,群众既恨又怕,成为治安混乱的祸根。要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侵害农民利益的犯罪,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依法从重从快的方针,严厉打击盗窃、抢劫、杀人、强奸、伤害、车匪路霸等危害群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活动。定期不定期排查治安混乱的集镇、路段,组织力量集中整治。对于制贩假农药、假化肥、假种籽,坑农害农、破坏生产、严重侵害农民利益的案件,做到快速侦破,坚决予以严厉打击。要扫除卖淫嫖娼、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路边店、以及城镇的宾馆旅店、发廊、舞厅等公共复杂场所的清查、整治力度,及时、不停顿地打击、查禁卖淫嫖娼、吸贩毒、赌博等活动,决不能认其污染社会空气。
4、建立治安防范机制,构筑农村预防体系。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治安防范工作,构筑农村社会治安防范工程,当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件大事来抓。首先,镇乡领导要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保一方安宁的思想,切实把社会治安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从人员、经费上予以保障,扎实抓好治安防范各项基础工作。其次,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组织,使以前流于形式的治保会组织真正成为农村社会治安的守护神。第三,落实民警治安工作责任制,实行一村一警制,驻村民警兼任村党支部 副书记,切实加强派出所对农村治安管理工作。第四,构筑预防体系。通过在广大群众中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全民族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预防和减少各类违法犯罪。第五,广泛发动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治安工作的受益者和参与者,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将治安防范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风气。
韶关市公安局曲江区分局附城派出所
许锐明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六日
第三篇:当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差原因分析与对策
现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教学质量不仅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越来越被学生家长关注和社会所关心;教学质量更是学校办学水平的体现。
纵观当前地区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情况不容乐观。当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呈连年下滑的态势。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极大地改变,当前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究竟是社么原因造成当前农村地区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呢?又该如何改变当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偏低的现状呢?我想就这两个问题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学校师资方面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是提高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因素。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而当前农村地区小学师资面临着许多尴尬的处境。
(一)原因分析
(1)师资水平较难“与时俱进”
这几年教育部门普遍实行了二期课改,教材、考试方法不断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学习,才能适应教学质量新的检验。作为农村小学的教师更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农村小学中,绝大部分教师除了担任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教学外,还要担任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由于工作的繁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难以抽出时间用于进一步提升自我。这几年由于经济的原因,缺少相应的鼓励教师继续学习的政策、措施的出台,使教师继续学习缺乏动力,遏止了师资水平提高的增长点。反观这几年,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对小学教师的业务培训,也是流于形式。所组织的培训都是针对专任教师的,不适应当前农村小学教学的现状,对教学实践缺乏指导意义。教研员忙于评职称等自身名利,组织的教研活动质量不高,对农村小学教学的指导更是少之又少。部分主管部门在上级来检查教育、教学工作时,总是推荐几所城镇学校,忽略了农村小学,使农村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缺乏检验与锤炼,造成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缺乏提升自我的危机感和紧迫感。(2)师资流失较严重
在农村小学,多年培养的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外流比例较大。这几年,由于中等师范学校停办,师范院校教育专业毕业生人数偏少,市区学校师资紧缺,特别
是优秀小学教师更是紧缺。有条件的骨干教师受到市区学校福利待遇优厚等条件的诱惑,纷纷向市区学校外流。没有流向市区的,为了子女就学方便等这样那样的原因也纷纷调离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小学,进入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学校。使留守在当农村学校的师资整体水平日益下降。中、小学五、四分段,又挖了小学教师的墙角,小学里学识水平较高的教师流向了初中。这样使得当前农村学校的师资更是雪上加霜。(3)重教学,轻教学科研
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广泛存在着只重视日常教学工作,轻视教学科研的倾向。所以他们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思想陈旧,教学工作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对新教材的理解不透彻,对二期课改认识不深刻,以至于不能适应新的教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忽视在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考试制度的改革,使广大农村小学教师显得无所适从。在教学中出现了问题,怨天尤人,不去反思问题的症结,不去研究解决。长此以往,教学中的问题越来越多,势必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4)缺乏合作交流与竞争
在农村小学中,班级数量日益减少,使得从事相同年级相同科目的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与交流,集体备课只是流于形式,教师只能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闭关自守式地进行教学,平时的校级教研活动也缺乏可比性。班级数量的减少,使得平时的教学监控缺乏有效的竞争,教师之间缺乏竞争性。
(5)对师资建设缺乏远景规划
目前,在农村小学中,没有师资建设远景规划的学校比比皆是。这几年,师范院校应届毕业生绝少回农村小学任教,在农村小学中,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日益老化,总量超编,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高素质的中青年教师比例不高,特别缺少能在教学上能起引领作用的带头人。在崇农村小学中担任学校党政领导的90%的人员中,长期脱离教学第一线,缺乏对教学实践的感性认识,他们的任务好像只是按课程目标的要求开齐教学科目,再安排一下任课教师。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没有对教学的足够重视,没有对教学的研究,学校的教学质量怎么会提高呢?对师资建设的规划当然也只能停留在原始的统计报表上了。
(二)解决师资问题的对策
振兴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1)要有政策与制度的保障
教育局应制订好相关的政策,鼓励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继续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鼓励他们献身农村小学教育事业;搞好教师的合理流动,促进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正常健康有序地发展。
(2)加强指导与监督
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教学业务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小学教师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农村小学日常教学工作的指导,建立教师之间合作交流的网络体系,增强日常教学工作的可比性与竞争性,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3)搞好校本培训
农村地区的小学应加强教师的校本培训,切实提高关大教师的教学与教学科研能力,农村学校的领导要努力提高参与教学的能力与为教学服务的能力,为教师提高业务能力提供保障。
(4)重视教师的自我提高
作为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也应以发展学生教育、振兴农村小学教学为己任,认清教学的形势,重视自身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增强提升教学业务能力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早日适应当前的教学的形势,为提高当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生源质量方面
学生是教学任务完成的主体,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是看教师应讲的内容讲完了没有,教师对讲授的内容理解了没有,教师对作业或考试的内容懂了没有,判断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化、理解和熟练应用的程度。所以,学生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纵观当前农村小学的生源情况,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来源方面
学生的来源打破了原先的“施教范围”。一是本施教范围内的学生流出较多。流出的学生中除一部分是因随家长的工作单位变化而转学,也有一些是家长为了帮孩子从小打好基础而千方百计把子女送入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二是当前农村学校的学生中外地借读生多,个别班级外地借读生甚至超过了本地学生。这些借读生年龄偏大,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的随意性较大,有时候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候索性来个不辞而别,使学校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这部分学生学业水平总是处于班平均水平以下。学生的来源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学生的来源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学生的智力状况
所谓“智力”,是指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人们在认识活动(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推理力、语言力、兴趣等)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这些心理特点便构成了智力。良好的智力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智力是学习成就的一个可预测指标。一般来讲,智商越高的儿童其学习成绩也越好,将来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智力超常的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动脑好问、主动学习、有自信心、意志坚强、兴趣稳定、学习习惯良好。由
于这几年农村小学的学生来源所出现的新情况,学生的智力平均水平普遍较低,智商超过100的只占学生总数的30%,智商在70~100的占总数的58%,智商小于70的占10%左右。学生的智力状况加重了教学的难度,使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无法与城镇小学匹敌。(3)学生的学习目标方面
学习目标是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期待。我们常说,没有目标没有理想的人,就是一艘没人掌舵的船。理想、目标是每一个人奋斗的动力和源泉。在对当前农村小学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不知道自己长大了想干什么,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要到学校里去学习,普遍对未来感到一片茫然。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持久力,对学习与就业、学习与将来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的联系没有深刻的认识。学生的学习目标,制约着教师教学活动的质量、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及取得学生积极配合的程度。总之,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
(4)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
何谓“兴趣”?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积极探索事物或活动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渴望获得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念,积极地聆听、接受、理解,对教师的指导积极地顺应。在大声疾呼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今天,学生们仍然被成堆的作业所困扰,被必须花费大量时力去完成的习题所折磨,被成绩排名所左右。在农村小学中,许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教学质量,往往人为地增加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课时,任意拔高教学要求,削减音乐、体育、美术等其他学科的教学,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狭窄,哪有兴趣形成的养料可言,许多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感到厌倦。试问这样的学生对学习还有什么兴趣可言。面对一群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又从何谈起。也许,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就输在兴趣的起跑线上。(5)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
习惯,是指因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从心理机制上说,它是经过长期的强化和积累,最终建立起来的一种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学习习惯是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学校的学生主要具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彻底改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有了它,学生可以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反之,一个人如果养成书写潦草,做题马虎等不良习惯,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丧失学习的乐趣,影响学习的质量,对提高教学质量不利。
(二)提高生源质量的对策
提高生源质量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农村小学,提高生源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1)做好新生入学工作
作为学校,应把好新生入学关。对施教范围内的学生要严格控制转出。学校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抓手,防止本施教范围内的学生的择校行为的产生。对外来民工子女,搞好入学测试,对学习准备不充分的,劝其在学习准备适当的时候,或具备适当的学习能力的时候,进入适当的年级就学。控制学生的流入,在新生入学的时候,进行入学教学,为其适应学习生活作好准备。
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建立起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设立与自己能力一致的个人目标,使目标具体,难度合适。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让学生及时知道作业批改的结果,及时了解考试的情况,使他们可以及时地了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进行批改,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不仅要指明对错、打出分数,更应给予有针对的评语。适当开展竞赛,使学生在竞争过程中,力求超过他人的好胜心理得到激发,克服困难和抗挫折能力增强,学习效果因此而得到提高。选用有效的强化物,多用正强化,少用负强化,了解儿童喜欢的活动,然后以喜欢的活动为强化来促使学生进行哪些应该做但不那么喜欢的活动。(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学校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勇于创新的习惯等等。尽早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年龄小时,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小学生自制力差,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3)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校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 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通过有效地写与说、敏锐地倾听、深入地阅读理解来提高语言智能。帮助学生练习演绎和归纳逻辑、联系图解和模型、使用电子技术的工具以及参与实际的实验和有趣的游戏与活动,从而提高逻辑—数学智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程,刺激他们的感官,提供动手做的学习,是学习变得充满意义,提高学生的运动智能。改善观察,使观察对象形象化,提高绘画技能,提高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引导学生领略音乐学习的快乐,通过各种听、唱、记忆提高、创意激发和创作音乐的技术,提高学生的音乐智能。帮助学生学习互助地生活,有效地协调冲突,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培养自我认识的环境,让学生有机会逐渐展现内心,更深层地认识自我,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让学生回到自然研究中最基本的内容,通过现代科技,活泼、丰富和深入的学习,提高学生自然观察的智能。
三、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的“启蒙老师”是自己的父母。学校和家庭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是天然的合作者。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任何学校教育都不能避免来自家庭的影响,家庭环境与其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度直接消长着学校的教育作用。所以,家庭教育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一)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1)家长的素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学生的发展、家庭教育的质量与家长的文化水平成正比。家长的文化水平越高,其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水平就越高,学生发展的基础就越好,发展的潜能就越大。当前在农村地区小学学生家长中,文化素养普遍较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初中毕业的占68%,初中以下的占20%。父母的学习兴趣,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行为态度,也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当前农村地区小学的学生家长中,他们中的大部分对学习已经完全失去兴趣,他们的学习早已随着学习时代的结束而画上了句号,知识结构陈旧、单一,家庭中充斥着麻将声、卡拉OK声,缺乏学习的氛围。(2)家庭经济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家庭的经济状况制约着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精力和经济的投入程度。家庭经济好的,许多家张不仅在经济上舍得投入,在时间与精力上也大量投入。而那些经济状况差的家庭整天忙于为生计而奔波顾不上子女的教育问题。家庭经济的好坏制约着学生所能够享用的教育资源的质与量。在当前农村地区的家庭中,家庭人均收入超过10000员的占15%,5000~10000元的占70%,5000元以下的占15%。在家庭经济较差的家庭中,父母成天为生活而奔波劳累,根本抽不出时间来关心孩子的学习。家庭经济的阴影也给学生造成自卑心理,使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信。
(3)家庭的人际氛围
家庭的人际氛围是家庭成员在经常状态下占优势的、一般的态度与感。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一般而言,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了家庭内部的群体凝聚力,保证了家长教育影响的效果,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品德发展是有利的;相反,专断的、紧张的、经常有冲突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势必产生不良的作用和后果;平淡的、不活跃的、关系疏离的家
庭氛围,导致子女与家长之间有一定的“离心力”,存在一段心理距离,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和教育影响也因此而削弱了。当前农村地区小学学生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夫妻离异、有剧烈冲突或家庭暴力)的占34%。家庭的人际氛围不仅影响家庭教育,还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4)家长的教育观及教育能力
在当前的经济大潮中,不少有胆量,但文化素质不高的人也成了暴发户、企业家,致使部分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虽然大部分家长十分关心、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怎样有效地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指导,尽管只有“一亩三分地的责任田”,往往也是“望书兴叹”,力不从心,而把更多的希望寄托于学校和老师。
(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对策
(1)政府重视家庭教育,建立相应的机构
农村地区的各级政府,应重视家庭教育,对家长进行教育政策、法规的教育,建立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帮助家长提高素质,掌握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学会更多教育子女的策略。
(2)在学校教育中进行与家长素质培养有关的系统教育
在学校教育系列中,开设专门课程,进行与家长素质培养有关的系统教育,如怎样帮助孩子学习、生活,为现在的学生将来为人父母作好准备。(3)继续普及家长学校
继续普及家长学校,使家长学校形成一个学习、交流家庭教育经验、方法的平台,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技巧和方法。(4)利用社区,建立家教咨询服务网络
利用社区资源,组建家教咨询服务网络,对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学龄前教育方面
(一)学龄前教育所存在的问题(1)幼儿教育认识的误区
由于学龄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农村地区幼儿家长对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愿望不迫切,认为学前教育无足轻重,孩子只要有人管,不磕磕碰碰,健健康康就行。有的家庭由于高昂的学前教育费用而望而却步,只是当孩子快要上小学了,才送进幼儿园,勉强接受时日不多的学前教育。(2)幼小衔接的误区
长期以来,在农村地区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幼小衔接中出现了重视“智”的衔接,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为迎合农村地区幼儿家长重知识储备的心理要求,农
村地区幼儿园提前使用小学的教材,形成幼儿教育的“‘小学化”,使刚入学的儿童自以为是,产生骄傲自满、上课不专心的不良习惯。
(二)解决学龄前教育问题的对策(1)普及幼儿教育
农村地区的各级政府要象抓义务教育一样抓幼儿教育的普及,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家喻户晓,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可以免去、或减免部分费用,使全部幼儿都能享受学前教育。(2)重视幼小衔接
学前教育,最关键的是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应着重培养幼儿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好奇和兴趣,使之养成积极主动、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并使之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同学和睦相处,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妥恰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
五、社会环境、区域经济方面的原因及对策
由于当前农村地区经济萧条,青壮年外出打工将子女托付给父母照看,祖父母们由于精力不足加之隔代原因,溺爱娇纵孩子,根本就无法对孙子(女)的学习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从而使他们从小养成了贪玩、任性的不良习性,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农村地区人口相对分散,村校撤并以后,许多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使学生把许多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来回的奔波上,相应的学习时间减少了。
针对上述情况,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做好农村地区的合理规划与布局。
第四篇:当前赡养案件突出的原因与对策
当前赡养案件突出的原因与对策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扶助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但是近年来,在现实生活中,老人因得不到子女的赡养而引发的案件逐年上升,老人被遗弃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老年人1.32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预计今后50年,老龄人口还将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进一步凸现,赡养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我院2006年至2008年,我院共受理赡养纠纷共36件。当前赡养纠纷案件突出的主要原因是:
(一)受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许多家庭存在“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封建思想,认为只有儿子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女儿没有赡养的责任,致使子女间相互推诿,从而酿成纠纷。
(二)法律观念差。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是法律规定的义务。然而,有些成年子女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子女能够从生活、学习等多方面投 入全部的爱,而对将自己抚养成人的老人却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法律观 念十分淡薄。
(三)由于我国目前社会福利状况尚不够完善。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不可能完全取代家庭成员对老人的供养,尤其是在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基本上仍然是以家庭保障为主的旧模式,保障功能较差。
(四)婆媳关系不睦。老人大多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受封建家长制的影响,对儿媳形成的积怨长期不能化解,致使老人晚年生活得不到赡养。
(五)家庭成分复杂,互相推诿。这种情况发生在由养子女与亲子女或继子女与亲子女组成的家庭。亲子女认为养子女或继子女不是父母所生却要父母养大,且在分家时平分家产,觉得父母不能白养他们,应当由他们赡养老人。而养子女或继子女则以没有血缘关系而拒绝尽赡养义务。
(六)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矛盾,或由于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纠纷,导致关系紧张,当父母年老需要赡养时,子女们便互相扯皮。
(七)嫌老人无用不愿赡养。一些子女在父母健康时能够帮其做饭、洗衣、看小孩、料理家务时,对老人赡养还算过得去,而一旦老人不能自理或身患疾病不能帮其干活时,便嫌老人无用,将老人撵出家门,遗弃不管。
如何有效地预防、减少和处理赡养纠纷案件的发生?针对当前赡养纠纷案件突出的主要原因,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利用法律咨询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法律宣传和法制教育,广泛宣传《宪法》、《婚姻法》、《继承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使广大公民懂得赡养父母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拒绝赡养老人既是不道德的,也是我国法律所不允许的,努力促成敬老爱幼、抚小养大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大力宣传尊老敬老的社会主义风尚。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树立正面典型,全方位、多渠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光荣的良好风气,用法律的、舆论的力量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三)要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稳妥、及时地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赡养老人的问题愈加突出。因此,只有国家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金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并予以政策扶持,将老人问题纳入法律与社会并行的双轨道,逐步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家庭与社会共负保护老人合法权益之责,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赡养纠纷的发生。
(四)各方面齐抓共管,通力合作,建立健全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及时发现和化解家庭矛盾,消除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让他们握手言和,重归于好,为老人排忧解难。通过民调组织,实现家庭纠纷有人管、家庭矛盾不激化,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五)审判机关发挥职能作用。选择一些典型案件就地公开开庭审理,以案说法,尤其要严厉打击那些虐待、遗弃老人的刑事犯罪分子,起到“审判一个案,挽救一个家,教育一片人”的社会效果,促进养老这一社会问题的缓解。
(六)重视宣传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弘扬敬老爱幼的家庭美德,社会要尊重、关注老年人,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老人在经济上得到保障、生活上有人照顾、精神上得到安慰,做到老无所忧、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使他们愉快地安享晚年。
第五篇:当前信访形势分析及对策
当前信访形势分析及对策
今年上半年,我区大事多,硬任务多,随着我区项目建设年的不断推进,村两委换届工作的开展,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和稳定隐患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也随之带来了大量矛盾的凸显。我区信访矛盾集中暴发,信访总量高位运行,集体访、越级访异常突出,涉访违法行为(非正常访)时有发生,信访形势异常严峻。1-6月份,全区共发生到区以上信访事项182件起,同比上升6.9%。其中受理群众来信61件,同比上升97.1%,接待群众来访121起1198人次,同比分别上升6.7%和8.2%。
一、信访出现的新特点
从统计上看,当前信访工作呈现鲜明的新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集体访数量相对增加。今年以来,全区共发生集体上访45起689人次,同比分别上升5.4%和8.1%。其中,50人以上的集体上访4起330人次。集体上访多涉及村居政务财务、村干部作风、换届选举、土地征用和拆迁迁占补偿、农村土地、林木承包农村土地、林木承包、历史遗留问题等群体性利益较强的问题。村两委换届中落选人员、离任村 干部、复员军人因具有共同或相同诉求,都是集体访的高发人群。
(二)越级访更加突出。截至目前,我区实际发生到市上访52起680人次,分别占总量的42.9%和56.7%。根据市信访局最新通报数据,截至目前,我区共被市登记通报到市上访37起649人次,起数和人次分别居全市第2位和第1位。特别是几起大的到市群体性上访严重影响了我区的考核位次。信访的层级性被弱化,突发性增强,给预测和应对工作增加难度,给基层工作带来很多被动,也增加解决信访问题的社会成本。
(三)无理访日趋严重。
(四)民主访比较集中。在全部信访案件中,大多是村民对村里的作为不满意,怀疑他们的公正,认为他们侵权,反映出民主权利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在:村两委换届程序不规范;没有按规定给予土地承包权或者说给予的不完整;承包他人的土地、林木不合理,损害村民利益;村干部以权谋私,损害集体利益;村政务财务不公开,剥夺村民知情权;在调处村内矛盾上不积极、不公平等。
(五)利益访现象十分典型。3月下旬以来,全区绝大部分村居顺利完成了“两委”换届选举,但个别没有实现个人意愿的竞选人员,开始以村干部违法违纪、村财村务不公开、换届选举程序不合法等为由煽动群众来 2 区到市上访,以达到个人目的。同时,通过选举暴露出的干群关系紧张、经济利益纷争和宗族势力较量等深层次问题。在胜利大街南展工程推进过程中,由于部分群体存在攀比心理,对有关拆迁迁占补偿和征地补偿标准表示不满,情绪较为激烈。
在上访中,都是为着利益,而且是个人利益,很多上访人希望通过信访获取更多的利益,甚至额外的利益。如主动要求政府办理城乡“低保”、要求提高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要求政府给予经济帮助等。
二、信访新特点的成因分析
信访量出现大面积反弹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从客观上说:
1、求发展必然引发新的矛盾
信访是稳定情况的“情雨表”,多发的信访虽然暴露出很多不稳定因素,但也充分证明了发展的持续与高效,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伴随着发展,新矛盾、新问题一定会出现,这是利益变化引起的必须结果。比如我区土地项目建设,关系到土地的重新划分,涉及有关人的具体利益,难免有人通过信访表达请求。在村两委换届中,一部分人必然落选,为了挽回失去的利益,他们走上信访的道路。所以,信访是发展过 3 程中的自然现象,只要充分认识并认真对待,就能明得失、知不足,更好地开展工作。
2、执政理念的强化,弱化了管理与监督 正是以民为本理念的强化,我们强调服务与诚信,弱化管理与监督,理解并宽容群众的不合理请求,对他们偏执甚至错误的行为只是加以说服教育而不是制裁与惩罚,导致信访方便快捷,成本较低,成为人们主张权利,维护利益的重要选择,信访数量增加自然而然,而且在短期内不会减势。
环境的宽松加上信息时代信息的开放,群众思想活跃,想法丰富,加上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权利意识增强,利益观念强烈,耻于利而荣于义的思想进一步弱化,积极争取应得利益,甚至包括不该得利益,使得利益访现象非常典型。
3、人多壮胆,法不责众
为了减少恐惧心理带来的精神压力,许多群众在人多壮胆心理作用下积极利用集访方式来实现自己的追求。也有些群众为了制造声势,增加政府压力,人为地串访集访,导致集访的相对增多。
4、部分法律的不完善 目前正在施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虽然为村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但其规定得仍然不全面、不完整、不具体,在某些方面难以操作,不能完全满足现实生活需要。比如对村组法律地位问题,法律没有具体的规定,作为村内的村民小组能否有自己独立的土地等财产,现实生活中,很不统一。有的村以组为单位,土地分包村民。有的村全村一个标准,分包土地。有的村,组里有自己的实体,收益为本组所有,而有的村只有村属财产没有组属财产。正是因为法律规定的原则与笼统,引发歧义与争议,产生上访。一些村干部政策法律水平差,处理事务淡化程序、不公开透明,甚至有失公正,引起群众合理怀疑,引发信访。更有部分村组干部作风不务实,工作不积极,服务不到位,群众有意见,只好上访。
5、历史与现实的偏差
极少数群众不能正确对待历史,不能摆正历史与与现实的关系,总是用今天的眼光看待过去,以现在的标准去衡量昨天,从而产生不合理要求想法。任何政策法律只能着眼于当前和今后,不可能调整过去。一些离任村干部、复员军人、代课老师,他们不感恩当初组织上的照顾,让他们成为先进分子,从普通群众中脱颖而出,从事非农业劳动,有一份体面的岗位和当时不错的收入,反而以组织欠债的心理要求补助 安臵、帮助支持,或者要退休工资,或者主张支付养老金,用现时的政策回去调整过去的事情。在这些根本不可能落实的主张不能实现时,就理直气壮地上访。
从主观上讲: 一是群众信访观念存在误区。
在大信访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部分信访群众的信访观念陷入误区。信“访”不信“法”现象严重,涉法涉诉案不走司法程序,而选择信访途径谋求问题的解决,甚至已经依法判决处理的涉法涉诉案件,信访人要也放弃司法程序,把信访作为解决涉法涉诉问题的途径;信“上”不信“下”现象突出,多少年来官情结在群众心目中始终存在,认为官大好办事,权重办成事,在“告御状,众官怕”心理驱使下热衷于进京到省上访,一些尚未在本地反映的问题,信访人采取直接越级上访寻求问题的解决,造成越级上访的高发。“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思想作怪。在群众潜意识中,个访不如集体访解决得快,正常访不如闹访解决得好,小闹不如大闹解决得多;“信访谋利”的思想作祟,在不正常利益观念的驱使下,通过重复越级上访,有意闯红线,扩大社会负面影响,向 接访干部索财要物,已从单纯的解决问题为主转为谋财、旅游为主。
二是维稳网络功能弱化。基层“三调联动”网络不健全,矛盾纠纷隐患处臵不及时,小问题拖大,大问题拖炸。信访维稳“村为主”功能发挥不正常,隐患排查、纠纷调处、人员稳控、信息掌握报送等机制不畅。
三是“事要解决”责任疲乏。厌烦情绪滋生,化解矛盾信心不足,处臵诉求办法不多,工作责任不到位,使问题久拖不决,并日趋复杂。
四是重带回轻处理
导致我区信访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信访环境和信访人思想观念偏激等方面的原因,也有信访体制、机制和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还有我区特定的地理位臵等方面的因素。要切实扭转当前严峻的信访形势,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教育疏导,教化群众。要大力广泛宣传《信访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依法信访规范信访秩序的一系列制度等法律法规。教育引导群众采取正确的方 7 式,依法反映合理诉求,规范信访行为和秩序,净化信访之风。
二是抓排查化解,源头防控。要强化信访源头管理,健全维稳网络和矛盾隐患排查机制,坚持矛盾纠纷排查与化解相结合,将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发现和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按照“事要解决”的原则,强化有权处理问题的单位和部门的责任。做到诉求合理的全部解决到位,部分诉求合理的部分解决。坚持杜绝因合理诉求处臵不及时导致越级上访的发生。
三、抓责任到位,权责明晰。要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访工作责任制,隐患排查不出乡、村(单位);矛盾化解不出村、镇(单位);重点人员吸咐在村镇;接访处访上下联动;打击处臵公安及时介入。
四、抓体制完善,长效运行。要进一步完善综治维稳中心的运行机制。强化直接调处、监督查处和解决问题“一竿子”到底的职能,深化四级会诊调处机制,加强处臵中心运行的人、财、物的保障。要加强领导公开接处访制度的贯彻落实,突出抓好领导接访、单位处访、综合整治、责任追究、基础建设、信访考核等制度的贯彻落 实。
五、抓人员稳控,减少总量。要克服稳控工作时紧时松,松弛无度的状况。在管理上做到稳控措施落实常规化,平常与特殊时期一样,新访与老访一样,切实将人员稳控在当地。在机制上做到信访信息互联互通、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在效果上要将上访人员“盯死看牢”,吸咐在当地,切实瓦解串联抱团越级上访,破解个访抱团成集体访的问题,控制上访频率,减少信访总量。
六、抓惩治违法,规范秩序。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先处臵行为,再受理问题”的精神,按照各级关于处臵涉访违法行为的相关规定,综合整治涉访违法行为。对无理上访、缠访、闹访,煸动串联组织上访,以上访谋利,有意闯红线等涉访违法行为,及时收集固定证据,依法从严惩治,切实规范信访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