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让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
1.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
1.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法。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白糖或碱面的浓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让其蒸发。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几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烘干,加热时玻璃片离火焰要远一些。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摸它。
5.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6.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
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
1.欣赏更多的晶体:教师用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晶体。2.讲解: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例如,激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刀等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半导体晶体广泛运用在电子产品中,我们今天的随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都使用了半导体晶体。如果没有这些半导体晶体,我们就不能看到高清晰度的电视,也不能清楚地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亲人传来的声音。此外,光纤通讯技术也离不开半导体晶体。利用这种晶体做光源,人们就能在一根头发丝般的光导纤维中传递几十万路电话或几千路电视,从而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
3.小结:晶体的用途还很多很多。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认识犹如冰山之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下的晶体4教案 教科版
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能力目标: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放大镜、(白糖、食盐,都为粗颗粒的)味精各1包、玻璃片1片、酒精灯
1、火柴
1、作图单、书本。
师:制作的食盐和味精的晶体,浓盐水、滴管、采集的晶体标本 PPT:各种晶体PPT,观察和制作提示 教学流程:
一、观察常见的微小晶体,了解晶体的特征 1.引出研究的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用放大镜来观察,我们今天继续用放大镜观察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的物质,叫晶体。
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白糖、食盐、味精他们都是晶体,关于晶体,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生提出关于晶体的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晶体,并通过对它们的观察来发现晶体的特征。2.借助放大镜观察晶体
怎么观察呢?请同学们看观察提示:投影 观察提示:
(1)仔细观察三种晶体的颗粒形状,用牙签拨动它们,观察晶体的各个面。(2)一粒粒观察,多观察几粒,将观察到的颗粒形状分别画在相应表格中。
(3)独立观察结束后,同学们把各自的观察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好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观察,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学生小组到展台前汇报
先介绍白糖的观察结果:小组长汇报后组员补充,汇报完后,询问下面的同学的看法,了解大多数 1
同学的观察情况,得出:白糖的颗粒形状是正方体。依次介绍味精和食盐。
汇报完后请学生概括:谁能来总结性的说说观察的结果
师提示:不同晶体颗粒形状怎么样?同种晶体颗粒形状怎么样? 生回答。
3.观察其它晶体,概括晶体的共同特征
师:刚才我们观察的这三种晶体的颗粒形状有这样的特点,我们再来看看其它晶体的颗粒形状是不是也这样的。
师投影六种晶体图片,生观察。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认为怎么样的物质叫晶体? 小组讨论,汇报 发表不同的意见
学生总结:颗粒形状有规则的固体叫晶体。辨别晶体
师:在抽屉里有两种物质,我们进行观察,看是否是晶体? 生观察教师自采的晶体和自制的晶体,汇报,并说出理由。
二、自制晶体 1.学习制作方法
师:这块晶体是老师在周末去采集来的,玻璃片上的晶体是老师自己在课前制作的。同学们想自己也来做一做吗?
师投影制作晶体的操作提示。操作提示2:
(1)把玻璃片用木夹子夹住,在离外焰 5厘米以上的位置加热,缓慢移动玻璃片,使受热均匀。(2)有一半的溶液析出晶体后就不再加热,让水分自然蒸发。(3)请仔细观察结晶的过程,和结出晶体的颗粒形状。师:已经看清楚操作提示的小组来领材料。2.学生领取玻璃片,制作并观察晶体。学生领取玻璃片,制作并观察晶体
学生反馈,教师帮助不成功的小组寻找原因:是因为加热过度,晶体失水的缘故。3.学习制作大晶体
师出示自己培养的大晶体,学生观察,阅读课本第9页学习培养的方法。建议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培养。
三、回顾课前的问题
反馈学生的课前提问,能解决的解决,不能的引导课后再研究。
第三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下的晶体3教案 教科版
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材分析:
“微小世界”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但教学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对晶体是陌生的,但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很广泛的用途。本课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走进了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被奇妙的晶体世界迷住,从此热情关注,这对拓展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是有意义的。本课教学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初识晶体。第二部分:自制晶体。
第三部分:介绍自然界中的晶体及其用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了解晶体的用途。
2.能力目标: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并用图 进行记录,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放大镜1个、白糖1包、食盐1包、碱面1包、玻璃片3片、烧杯3个、滴管3个、实验记录单。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上节课我们借助放大镜探索了昆虫王国的奥秘,那么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些什么呢?看来同学们对科学探究非常的感兴趣,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微小世界,探索科学奥秘,哪个小组表现的突出,有可能获得这个值得研究的奖杯,怎么样?有信心吗? 上课!
[设计意图:以谈话形式开始,轻松进入学习状态,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首先我们一起观察一段录像(出示课件)
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个物质是什么?(板书:晶体)谁能描述一下这些晶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提出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开始经历探究过程。
这些晶体虽然各种各样,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板书: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一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板书:放大镜下的)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CAI的优势,创设情境。借助“CAI”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带领学生进入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晶体世界,学生很快就会被奇妙的晶体世界所吸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认识的范围。]
二、观察常见的固体物质
观察什么物质呢?看看桌面上,纸包里是什么?平时你们仔细观察过它们吗?用放大镜观察过它们吗?今天大家在课堂上再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些物质用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有什么不同?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好吗?看看哪个小组观察的最仔细,开始吧!学生活动、汇报。
三、制作晶体
在自然界里很多物质都是晶体,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产生的,比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石的晶体。其实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出一些晶体,你们想试一试吗?制作晶体通常有两种方法:减少水分、降低温度。今天我们就利用第一种方法——减少水分法,你们认为这个实验怎么操作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设计意图:教师参与到某一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讨论状况。此时,教者不是以教师的角色参与讨论,而是走进学生中间与他们自由探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分析的能力。热情鼓励、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分析、探讨实验操作过程。] 我们再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请看屏幕。(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会做了吗?不过老师还有一些要求:(出示课件)记住了吗?开始吧!学生活动、汇报。
[设计意图:教师放弃了原有的严肃、呆板的形象,而把自己定位在与学生是朋友的关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水到渠成,达到教学目标,由此培养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意识。
对于学生出现的不一样的情况,有些老师就慌了,不知道怎么办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得出错误 的结论。但如果处理好了,这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对于这种情形,我们不要忘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一次科学态度的教育。]
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
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你们搜集到有关晶体用途的资料了吗?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老师也找到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看一看。(出示课件)
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物质都是晶体,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到今天为止,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体会呢?谁想和大家说一说?
[设计意图: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之间的任何一方并不苛求从另一方得到了什么,而是从双方共同营造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中得到了自信、智慧、发展和欢乐。] 老师希望你们在课后的探索中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下课!课后反思:
1.教师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主见、有思维的个体,留给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学习探究,通过学生之间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使探究活动深入有效;
2.教师鼓励和激发学生大胆设计、积极参与,相互交流。特别表扬了那些有独特见解、别出心裁的学生,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要鼓励,指导他们继续尝试,使他们的思维随时都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学中不仅仅要认识教材中所提供的那些素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和自然界,以便能解决更多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仅把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巩固了知识,深化了认识,更重要的锻炼了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周围事物,去解决更多的问题。3.教师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忠实的听众,没有随意发表意见,在适当的时候,给一点暗示或激化矛盾,使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得以顺利开展。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角色把握得较好。以自己的言语、动作,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引入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教师没有把上下课的铃声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课后的后续探究是对本课研究内容的一个巩固和延伸。因为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皆课堂。学生在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之后,其实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接下来的制作活动势必会涉及由“猜想结果”到最后的“表达交流”,学生又进行了一次科学探究的实践。总之,让全体学生都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并在这些过程中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科学教学只有具有生命的灵性,才能具有生命的创造力和包容力,才能发挥个人的潜能以及丰富人的心灵生命,从而唤醒对真善美的内在追求,让学生领悟生命的奥秘,体验人生意义,才能使教育的生命境界得到提升。
第四篇:(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放大镜
微小世界的第一单位
放大镜
一,教材分析:
有三页的教科书。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首先让学生回忆放大镜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填写网络图并交换讨论,了解放大镜的使用工作范围和意义。
第二部分:在新发现的放大镜下:事件的目的是与放大镜和肉眼对比最终有什么区别。
第三部分:放大镜特点:希望学生观察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比较镜片和普通镜片,平镜片是不同的,找到秘诀。
二,教学背景:
眼睛是人们的主要观察工具,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到1/5毫米的微小物体。多少
多年来,发明用于观察较小物体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早在一千年前,人们就发明了
放大镜。今天放大镜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学生不熟悉放大镜,从放大镜的三年级开始对孩子们进行科学研究。但他们是 本发明的放大镜的意义和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非常了解。这个类鼓励学生采取
新的问题与放大镜观察的过程,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理解一些放大镜
简单的光学知识。
三,教学设计:
教
学习 目的 标准
(一)科学概念:
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的物体图像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于人民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科学词汇:凸透镜,透明,细节。
(B)工艺和方法:
1.用放大镜正确观察物体。
2.与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比较。
科学方法:正确观察,比较差异。
(C)情绪,态度,价值观:
1.了解使用放大镜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看世界的兴趣。3.认识到从裸眼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核心价值观:工具和观察
教学困难
焦点:引导学生进入微小的世界,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精细部分;
理解放大镜透镜的特点是凸透镜。
难度:您可以使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放大镜。
放大镜放大与尺寸无关,取决于它的表冠。
教学准备
教学辅助
学习
说明和提醒
课件和展位
物理:放大镜,玻璃,圆柱形和球形透明器皿,平面透镜
放大镜,报纸(带图形),透明食品保鲜袋,橡皮筋,水等。
记录纸
放大镜最好准备:尺寸相同,放大倍率不同;不同尺寸,相同放大倍率。
2.当应及时记录观察到的图像,或书写或绘画时,使用放大镜。
3.放大镜使用方法指导。
第五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下的晶体(二)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第三课 放大镜下的晶体
本课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察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结构特征。课前除了为每一个小组准备现成的晶体观察材料之外(食盐味精白糖),还应制做准备些通过水分蒸发而结晶出来的晶体,这样的晶体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而这些晶体的制作,教师应早做准备,如果靠自然蒸发,盐结晶过程较短,而白糖和味精的结晶过程较长,所以要提早一两天准备,以免影响教学。
在观察食盐、味精、白糖晶体时,应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样子,通过控制放大镜的发放来保证这一教学活动的实施,然后再安排利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活动,并再次记录,进行对比。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晶体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味精、白糖是“有规则外形”比较肯定,但对食盐的规则外形比较怀疑,因为在放大镜下,食盐晶体颗粒并没有如此规则的形状结构,这是因为我们提供的食盐小而潮,学生观察到的往往不是一颗食盐晶体,再因为这些食盐加工的原因,所以形状看上去是不够规则。这里应该肯定学生的发现,并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将后面“制作晶体”的教学内容提上来,制作一杯饱和浓盐水,然后滴在玻璃片上进行加热,制作出食盐晶体。这样的食盐晶体,就比较有规则,并且细节特征更加明显。考虑到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上就只制作一个食盐晶体,课外要求学生依此方法制作白糖、味精等晶体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了晶体特征后,应结合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晶体图片,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知。像雪花晶体这种越是奇妙而漂亮的,越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晶体的观察兴趣。对于矿石晶体,可以结合学校的岩石标本,让学生进行观察以加深认识。
制作一个大晶体,有一定难度。作为拓展活动,也就有弹性了,学生能在课外制作出一个大晶体,就给加分。其实,我们买来的海蜇皮中,经常就有大块的食盐晶体,我们可以搜集一些给学生看一下,激发他们制作大晶体的兴趣。
用心爱心专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