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角的认识》教学案例_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严光利
教学目标:、利用活动角学习角的分类,认识分类的标准,掌握不同角的特征,发现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
2、按要求画指定度数的角,初步总结出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3、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自主探索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1.掌握角的分类以及各种角的度数。2.会角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具准备:直尺、三角尺、活动角、量角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口算
一、检查预习,反馈定标
1、出示“繁忙的工地”情景图。
让学生观察情景图,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根据你得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回答。
2、师提出:铲车斗臂在工作中形成了哪些角?你们认识吗?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角的认识》,并板书“角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铲车在工作中能形成哪些角呢?什么是角?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角的种类有哪些,这些角分别有什么特点?
2、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然后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折的是什么角。
3、小组汇报交流:哪一小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展示你们折的角,并告诉同学们它的名称,并在黑板上画一画你们得到的角。
三、汇报展示。
1、认识平角。
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怎样转动,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问: 这是角吗?为什么?
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他能自觉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还有不同意见吗?
(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画平角): 跟着老师画平角。(示范平角的画法)。2.认识周角。
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⑴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⑵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老师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画周角):
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
3、角的表示方法: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两生上台板演)
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或“”等)。读作“角一”
4、课件出示:∠1与∠2谁大?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一下角的大小。学生回答并上台展示。学生1:我是用三角板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上黑板来展示。学生2:我是用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学生3:我是用量角器比较角的大小。
师:你是怎么样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度数的?让这位同学上台展示。师评价:这位同学很聪明,我们还没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他通过预习已经掌握了,我们其他同学要向这位同学学习。
5、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量角器。
向同学介绍量角器的组成和使用步骤。师在黑板展示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和画角。
四、有效训练。
1、练一练。
哪些是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
2、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用量角器画75°、120的角。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并指出错误改正。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学到了哪些知识?
2、让同学回答得到的收获。
六、巩固拓展。
右图中∠1=60°那么∠2=()∠3=(4=()∠)
第二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角》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68页“认识角”。
设计理念:角是一个抽象图形,与儿童脑中想象的角可能不尽相同.教材采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几何图形,并介绍各部分名称,然后在平面图中让学生指一指角,并用符号标出来.教材通过用两根纸条组成一活动角,帮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张口有关,用不同大小的三角板比一比对应角,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大小与边无关.本课时教学从学生生活入手,带领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提出数学问题,以问题解决理念为指导,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的教学指导思想.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大胆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展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会用尺子画角,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感悟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活动角
学具准备:尺子、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明晰目标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角,你们想认识它吗?
2、板书课题:认识角
3、交代目标: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感受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直入主题,亲切的儿童语言能具有亲和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
1、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师:小朋友们,我们这个新朋友角非常地调皮,还没和大家见面就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我们一起把他找出来怎么样?
(多媒体演示红领巾、扇子、闹钟、剪刀,将物体隐藏,出现三个角)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感知能力差,让抽象图形,形成表象,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2、找角
师:同学们,除了大屏幕中的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身边,或者我们的教室,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大家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把你看到的,找到的角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好吗?同时说说角是什么样的?(小组交流 汇报)
3、画角
师:我们先画一个圆圆的点叫做角顶点,从这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这就是角的两条边,现在这就是一个角了。我们可以用一个小弧线把角的两边连接起来表示这个角然后在他的后面写上1。这个角就记作角1,现在谁能说一下,角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呢。(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课件展示)
4、判断角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课件:出题练习)学生说一说
师:角被同学们认了出来,很不好意思,它又藏在了图形中去了。
课件出示(在数学书第67页下面的图形中)用短弧线把图形中的角标出来。(学生拿出题单: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选取典型作业对比评讲)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以活动为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己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判断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5、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师:看来你们已经和角交上了朋友。(教师出示活动角)
师: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角,就在你们桌面上,请你拿起来,玩一玩,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出示学习提示:
学拉一拉角的两边,看看角的变化。
讨论: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大?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小?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生活动,老师指导。)
(三)展示交流:
1、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引导:原来角是有大小之分的,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系,张开的口大,这个角就大,张开的口小,这个角就小,那角的大小和什么关系吗?
(板书: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
2、探索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课件:老师这儿有两个角,想一想它们谁大,(出示:一个可以改变两边长短的活动角,通过演示让学生观察到这个角只是边长发生变化,而角的张口没有变化)你又发现了什么?
总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比较角的大小方法
师:这儿有4个角,哪个角最大?为什么?怎么知道的?
师:角3和角4谁大呢?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
师:同学们请看这两个角,它们谁大谁小,我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移到一起用重叠法来比较,把两个角的顶点和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看,另一条边,在外面的就大,在里面的就小。(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注重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合作、去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我让学生通过玩活动角意在让学生发现到角的“张口”可以变化,体验“张口”大小的变化,突破教学难点。从而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在玩中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在玩中学到新知。符合了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玩中学。
师:老师也和角成了好朋友,我知道有关它的一首儿歌呢:
角
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要知我的大与小,要看开口不看边。
(四)检测评价
师:
1、你能判断出下面各题的对错吗?
(1)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跟两边的张口也无关。()
(3)角的边越长角就越大,角的边越短角就越小。()
(4)角的大小由两边的张口来决定,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师:
2、拓展思维:下面图形中,你能找出几个角?(课件出示)
师:
3、一个三角形减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一个三角形,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五)收获拓展: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同学们!角就在我们身边,因为有角,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加美丽。回到家里观察你的周围都藏有多少角,找出来告诉你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好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教学反思:
1、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体味数学趣味。
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自己体味数学趣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安排自主活动,让学生在动中悟、做中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我都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性、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我把原有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找角、画角、比角,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同时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做数学的活动中,即学到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3、巧妙设计习题,让学生大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针对性,实践性。在每一个小环节处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力求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的机会,这样以来达到了培养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的能力。特别是案例中一些发散型问题和一些开放性题目,给学生创造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的思维可以不受控制的大胆驰骋,运用知识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下册《角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角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案例背景] 实践《新课程标准》体会最多的还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听过的不如看过的,看过的不如亲自做过的。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有些知识点教师讲解、演讲多次,不如学生亲自做一下、体验一下理解得更透彻,记忆得更牢固。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紧紧抓住让学生在快乐的操作活动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快乐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现以《角的认识》一课为例,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案例片断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问:“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玩具,想不想看看是什么?”一听说老师给带来了玩具,天性爱玩的孩子们都十分急切地齐声回答:“想!”接着我十分爽快地边拿出挖掘机模型边说:“那好吧,请看。”“哇,是挖掘机呀!”“这么大的挖掘机!”在同学们兴奋的议论声中,我趁机介绍:“同学们,这是挖掘机的手和胳膊,也叫铲斗和铲斗臂。工作时,铲斗臂有什么变化?你能不能用身体的某一部分表示挖掘机的铲斗和铲斗臂?”同学们不约而同的想到了胳膊,并伸了出来。我紧接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挖掘机工作起来吧。”同学们都兴奋地屈伸胳膊,跟着老师手中的挖掘机一起工作。这时,我急忙问:“仔细观察,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1:我发现铲斗臂在工作时形成了一个角。生2:我还发现角在不断的变大,又变小。
这时,所有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用胳膊做出了“让角变大又变小”的游戏。教室里“变大了,变小了”的声音此起彼伏。
我笑着说:“你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真棒。同学们刚才也做出了不同的角。其实角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谁能说一下我们在三年级都认识了哪些角?”
生:在三年级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师:你还知道角的哪些知识? 生: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师:还有什么?
师:我还记得我们研究过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生: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非常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研究角,看看它到底还隐藏着什么秘密。[案例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仅仅是一个固定的载体,而知识是开放的,活跃的,是无处不在的。教材上信息窗1给出的是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在工作。如果将这一幅图直接引入课堂也未尝不可,可我想如果在教学之前创设一种活泼的、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这节课的教学,将会使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马上想到我儿子的玩具挖掘机,利用儿童“爱玩爱动”的天性,设计了这个情境。让学生们随着挖掘机一起工作,在快乐的操作活动中复习了三年级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并导入新课。这堂课的教学实践证明我的想法得到了实现。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在快乐的操作活动中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并且服务于生活。
[案例片断二]动手操作,学习习近平角与周角。
师:我这里有一个可以活动的角,在同学们的桌子上也有一个可以活动的角。现在让角的一条边不动,另一条边旋转,都可以得到哪些角?
同桌两人开始旋转,边转边说出角的种类。“这是一个锐角。”“这还是一个锐角。”“到这停,这是一个直角。”“对,是直角。”“我们接着转,这是一个钝角。”“这也是一个钝角。”“这是„„”当活动角转成一个平角时,同学之间意见有了分歧,只听有的同学说:“这不像是一个角,倒像一条直线。”有的同学犹犹豫豫地说:“它应该也是一个角吧。”这是我及时反问:“它还是一个角吗?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们组认为它仍然是角,因为它也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师:对,它是一个角,那它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 生2:角的两边平平的。生3: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
师: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角,你能根据特点给它起一个名字吗? 没等我点名,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说:“平角。”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平角。
我高兴地说:“刚才,咱们同学真了不起,自己发现了一种新的角——平角。那这条边可以继续旋转下去吗?”“可以。”学生齐声答道。
“那就让我们一起旋转吧。”师生一起转,又转回原来的地方。“这会不会也是一个角?”一个学生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是不是呢?还是让我们小组讨论一下吧,是或不是都要有理由。”
生讨论之后得出结论,它是一个角,因为它也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但两条边重合了。
„„ [案例反思] 在这个片断中,我先让学生用活动角操作已经认识的角,紧接着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现出新的角——平角和周角。学生在快乐的操作活动中学习并理解了平角和周角。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产生一种愉快欢乐的情绪,从而渴望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学习。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快乐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门前有一块标牌,上面写着“我看见了,但可能忘掉;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数学活动也是这样,让学生在快乐的操作活动中亲身经历各种探究活动,这样学生能真正理解所学过的知识。我想:如果每节课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该多好啊!
第四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4、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角、五角星;学生每人准备彩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的角。
1、出示升国旗课件,同学谈感想。找出国旗上的图形——五角星。
2、出示五角星。
师:它的名字为什么叫五角星?你能找出五角星中的角吗?
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3、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带有角的物体和图形?
活动二:体验角的特征。
1、折一折,比一比。
(1)拿出一张圆形彩纸片,请同学帮忙折出一个角,再摸一摸。
(2)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
(3)教师将折出的角画到黑板上。
(4)同学们比试谁能在最短时间内,用身边的物品摆出一个角。
(5)教师出示课件,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想一想:一个角有()个顶点,()条边。
(6)示范画角,同学试画,并出各部分名称。
(7)课件展示习题: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8)出示课件,角的记法与读法,学生练习。
(9)学生完成书中第67页指一指的内容:请你用铅笔画出图形中的角。(出示课件核对答案)
活动三:体验角的大小
1、用两根硬纸条做成一个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
小组活动:
(1)任意拉一个角,同桌比一比两个角的大小,并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在四人小组内比一比谁的角大。
(3)如果想使你的角变大一些,应怎么办?
(4)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理解:角的两边*口越大,角越大。
2、出示课件比较角的大小
(1)比较下面两个角的大小,大的画“√”。
(2)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边*开的大小有关。
练习题——智慧水晶宫。
课件出示字母“NMT”,原来这是一个密码,只要数出这三个字母里有几个角,洞口就会打开,你知道?(有7个角)
1、学生谈收获、谈感想。
2、教师小结
第五篇:《认识角》教学案例
《认识角》教学案例
黑龙江省黑河市实验小学
关海龙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68—71页。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让学生经历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和学会做角。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扇子、剪刀、装有小棒、吸管、毛线、硬纸条、图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彩纸等材料的小筐若干个、每人一副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红领巾,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人们为什么称它为三角形吗?(因为它有3个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师示范指角,学生一起用手比划。揭示课题:认识角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之上,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角。
1、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师:看!明明和芳芳带来了哪些物品?
它们的面上都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面图形“角”,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自主合作找角。
每人选一样物品,在小组中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它们的角在哪里
指名上台依次找出剪刀、三角形纸板、钟面上的角。
3、抽象出“角”。谈话:如果把这些角从物体上请下来画在纸上会是什么样呢?(课件出示角的抽象过程)
4、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摸一摸角吗?拿出三角板,任选一个角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指出:尖尖的部分是角的顶点,从顶点起两条直直的平平的线是角的两条边。(课件演示顶点、边)
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指名另两个抽象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
同桌互相指一指实物(五角星、纸工袋、三角尺、正方形纸)中的任一个角的顶点和边。【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物上找角,在学生大量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逐步摆脱实物,抓住角的本质属性,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5、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2题。(2)找身边的角。
谈话:角其实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下面请你们在教室里找一找,找到了就用你的贴画贴上去,看谁在2分钟内找的多。(音乐起,学生找角)
(3)找生活中的角。
课件出示校园中的几组照片和生活中的几组照片,让学生找找看。
【设计意图】通过找角,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来源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有利于深化对角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做角
1、分小组用提供的教材做角。
2、汇报,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按照皮亚杰的观点,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尝试、想像、推理、验证、反思的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逐步加深对角的本质的认识。老师组织展示,给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已的环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肯定自我,倾听他人意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交往中学生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感悟角有大小。
1、谈话:我觉得有的小朋友做的角真神奇(出示活动角)可以活动,我们就叫它活动角。观察:活动角的两边张开,角有什么变化?两边张开的小一些,角有什么变化?
2、你在哪里见过这样大小可以变化的角?
3、演示扇子、剪刀,感知角的大小变化。
4、小结:角是有大小的(板书)。提问: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5、玩活动角的游戏。
(1)师任意拉一个角,让学生拉一个更大的角,再拉一个比它小的角。小结:大小明显的角,我们可以用眼看出。
(2)大小不明显的角,我们怎样比较呢?(引导学生说出重叠法)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电脑动画,使两个角形象直观地移动和重合,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角的关系,效果明显,同时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把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了对角的认识,突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四)比较角的大小。
1、转变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课件演示,呈现例2图)
2、课件只保留二、四两个钟面。
谈话:这两个钟面上的这两个角,你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
3、师:你能验证吗?小组讨论,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各小组汇报(用数格法、用薄纸描摹重叠法、用活动角做比较工具等)
【设计意图】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意识,通过组织交流,使学生得到了不同发展,在交流中拓宽了知识,发展了数学思考,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的教学理念。
三、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1、2、做想想做做第3、5题。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你有什么收获。
五、观看课件,感受角的神奇(各种角在生活中的神奇作用)【设计意图】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丰富了学生视野,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引入,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上,从生活中引入,逐步确立“角”的表象,然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实场景(教室、校园、社会生活)中去找出更多的角,从而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合理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本节课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让多种感官合作来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表象。在初步认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活动角”进一步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的教学充满形象、声音、色彩,就能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使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本节课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取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建立角的表象,向学生动态的演示“形物”的分离,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在进行角的大小比较时,大小不明显的角,通过使两个角直观地移动与重合,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角的关系,从而掌握比较方法,充分显示了多媒体的优势,达到了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