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角的认识》教学案例 数学中的艺术美
《角的认识》教学案例
数学中的艺术美
一、教学背景:
小学数学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美的艺术。正像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的:“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数学知识中包含了许多种美,比如数学知识的简洁美,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美,数学知识的动态美和静态美……这些都是数学家的心灵智慧撞击所迸发出来的一种和谐、庄严、永恒的美。数学知识这种内在的美丽,只有被我们教师挖掘、渲染、感受,才会体现出来。要使我们的学生喜欢数学并对它保持浓厚的兴趣,就必须要使他们亲身感受的数学中的美,这种美的艺术能唤起学生们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美产生非常愉悦的感受,这种感受会给学生力量,使学生喜欢数学,能够主动积极地探索和追求数学知识。
数学中处处充满着各种美,美的力量不可低估,但是这种数学知识的潜在的美,隐含的美,不是自发地表现出来,并且发挥作用的。教师要努力挖掘它的美,渲染它的美,让学生和老师一起享受数学的美。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带领学生去领略它的美,感受它的美,并且升华它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强烈愿望。
在《圆的初步认识》一课开头的教学引进中,我真诚地牵着学生们的手,和他们一道跃进数学知识的海洋,共同融入这美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极了。现将本堂课的课堂教学实录如下,以供分析和反思,为继续研究怎样通过让学生享受数学的美,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二、教学片断:
巩固练习,逐步提高。
1、看一看、说一说。
(1)教师用芭芘娃娃来演示芭蕾舞蹈演员“大跳”和“旋转一周”的动作,引导学生欣赏舞蹈中平角和周角的动态美。
(设计意图:教师用可爱的芭芘娃娃展现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平角和周角的动态美)
(2)说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师:你能举例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角和周角吗? 生1:电风扇的开关在旋转的过程中形成了平角。师:怎样形成的能具体点说吗?
生1:比如说旋转开关使它和原来的位置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生2:电风扇的扇叶旋转一周就形成了周角。
生3:我的直尺是折叠的,可以绕着中间这点旋转(学生旋转自己的直尺),就形成了一个平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点子图上画出学过的五种角,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一下队。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2)指名一学生板演角的排列顺序。
(学生板书: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设计意图:在学生练习画角的同时,还要求他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这是提高了对他们的要求,因为逐步提高难度的联系才能持续地激发学生挑战的兴趣,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3、操作活动:折一折。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形纸片,对折两次,你发现了什么?(发现折成了一个直角),再展开一下,又发现:平角和直角的关系(1平角=2直角),接着再展开成原来的样子,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集体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设计意图:学生都喜欢在课堂上的操作活动,因此在折一折的活动能够主动探索进而发现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四)课后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它们美吗?(美)原来我们数学也能这样美丽,希望同学们今后能仔细留心身边的事物,发现更多美极了的数学知识,好吗?
三、教学反思:
在课上,每位学生都以饱满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还受到了美的教育。
1、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美极了。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将智育与美育很好的结合在一起,通过设计的平面图案、可爱的芭芘娃娃的演示,以及优美简洁的语言,使学生在学习有关角的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几何图形角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2、引入的设计新颖,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我用自己设计的图案,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发现其中的数学密码,即学过的角,在享受数学美的过程中,又复习了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耳目一新,主动性大大提升。
3、注重细节和语言准确。比如我在演示画角时注意指出怎样做角的记号,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也是为以后度量角做铺垫,另外在用语言描述时做到到简洁和准确,使学生体验到数学语言的简洁美。
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
1、要更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到生活中去。在学生认识了平角和周角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辨认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以更多的实例丰富他们对角的认识。
2.在课堂中齐问齐答的方式应少一些,多给学生独立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
第二篇:《认识角》教学案例
《认识角》教学案例
黑龙江省黑河市实验小学
关海龙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68—71页。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让学生经历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和学会做角。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扇子、剪刀、装有小棒、吸管、毛线、硬纸条、图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彩纸等材料的小筐若干个、每人一副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红领巾,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人们为什么称它为三角形吗?(因为它有3个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师示范指角,学生一起用手比划。揭示课题:认识角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之上,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角。
1、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师:看!明明和芳芳带来了哪些物品?
它们的面上都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面图形“角”,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自主合作找角。
每人选一样物品,在小组中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它们的角在哪里
指名上台依次找出剪刀、三角形纸板、钟面上的角。
3、抽象出“角”。谈话:如果把这些角从物体上请下来画在纸上会是什么样呢?(课件出示角的抽象过程)
4、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摸一摸角吗?拿出三角板,任选一个角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指出:尖尖的部分是角的顶点,从顶点起两条直直的平平的线是角的两条边。(课件演示顶点、边)
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指名另两个抽象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
同桌互相指一指实物(五角星、纸工袋、三角尺、正方形纸)中的任一个角的顶点和边。【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物上找角,在学生大量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逐步摆脱实物,抓住角的本质属性,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5、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2题。(2)找身边的角。
谈话:角其实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下面请你们在教室里找一找,找到了就用你的贴画贴上去,看谁在2分钟内找的多。(音乐起,学生找角)
(3)找生活中的角。
课件出示校园中的几组照片和生活中的几组照片,让学生找找看。
【设计意图】通过找角,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来源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有利于深化对角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做角
1、分小组用提供的教材做角。
2、汇报,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按照皮亚杰的观点,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尝试、想像、推理、验证、反思的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逐步加深对角的本质的认识。老师组织展示,给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已的环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肯定自我,倾听他人意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交往中学生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感悟角有大小。
1、谈话:我觉得有的小朋友做的角真神奇(出示活动角)可以活动,我们就叫它活动角。观察:活动角的两边张开,角有什么变化?两边张开的小一些,角有什么变化?
2、你在哪里见过这样大小可以变化的角?
3、演示扇子、剪刀,感知角的大小变化。
4、小结:角是有大小的(板书)。提问: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5、玩活动角的游戏。
(1)师任意拉一个角,让学生拉一个更大的角,再拉一个比它小的角。小结:大小明显的角,我们可以用眼看出。
(2)大小不明显的角,我们怎样比较呢?(引导学生说出重叠法)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电脑动画,使两个角形象直观地移动和重合,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角的关系,效果明显,同时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把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了对角的认识,突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四)比较角的大小。
1、转变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课件演示,呈现例2图)
2、课件只保留二、四两个钟面。
谈话:这两个钟面上的这两个角,你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
3、师:你能验证吗?小组讨论,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各小组汇报(用数格法、用薄纸描摹重叠法、用活动角做比较工具等)
【设计意图】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意识,通过组织交流,使学生得到了不同发展,在交流中拓宽了知识,发展了数学思考,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的教学理念。
三、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1、2、做想想做做第3、5题。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你有什么收获。
五、观看课件,感受角的神奇(各种角在生活中的神奇作用)【设计意图】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丰富了学生视野,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引入,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上,从生活中引入,逐步确立“角”的表象,然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实场景(教室、校园、社会生活)中去找出更多的角,从而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合理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本节课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让多种感官合作来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表象。在初步认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活动角”进一步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的教学充满形象、声音、色彩,就能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使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本节课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取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建立角的表象,向学生动态的演示“形物”的分离,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在进行角的大小比较时,大小不明显的角,通过使两个角直观地移动与重合,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角的关系,从而掌握比较方法,充分显示了多媒体的优势,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第三篇:认识角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教学案例及分析
四十里铺镇中心小学 宋埃奇
案例背景:
要提高教学质量,向课堂要实效,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努力改变课堂环境,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改变单向传递知识的行为,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学情景的创设是一条改变课堂环境的有效捷径。
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的学习场所”。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是为学生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不断尝试创设情境,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描述:
我教学的《认识角》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并提倡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获得知识,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新课开始,我用学生已经认识的三角形创设情境: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忘在了家里,(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你们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回答“不是”。“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新朋友——角”。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探究新知部分,我又创设了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
1、找一找。让学生尝试找一找校园情景图中的角。
2、说一说。说一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角。
3、指一指,让学生指一指实物中的哪个部分才是角。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指一指”的活动中完成了对生活中、情境中角的感知。
实践操作环节我创设探究情境,完成对角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折一折。我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角。折好后,我请他们亲一亲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边。在生动、有趣的触摸中,学生通过直接感受获得了对角的认识。知道了:尖尖的是顶点,直直的是边,明白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活动二:比一比。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比比谁折的角大?为了教学需要,一开始我给学生准备的折角圆片是大小不一的。大家为了谁大谁小争的很激烈,老师及时抓住这个教学最佳时机,利用思维矛盾的冲突点,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活动三:做一做。我让学生小组内合作,利用学具制作一个活动角。在老师的演示下,学生和老师一起将角的两边叉开、收拢。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并用小儿歌归纳出: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在把边拉长,角的大小没变的演示中,引导学生得出:角的大小原来和边的长短无关。同时通过电脑来演示。
在练习环节安排了一道拓展提升题:我让学生利用2支铅笔进行摆角游戏,创设游戏情境。有的学生摆出1个角,还有的摆出2个、4个角。借助第三支铅笔,我请学生帮助粗心的“小马虎”把忘记的边补上,并数有几个角。但意外出现了更多、更难数角的图形,抓住生成,我让大家在课后去继续探讨。这样,课虽停,意未尽,学生的思考还在继续。
案例分析: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情境化教学贯穿于本节课的始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巧设生活情境,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具体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导课时可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学生由此积累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在引入新课环节,我以学生已经认识的三角形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熟识的生活情境中,感知角、认识角。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在探究新知部分,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还见过角吗?”“这些实物的哪里藏着角?”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积极思考,参与活动。在各自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3、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愉悦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我设计游戏情境,采用多种游戏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提高学习成效。学生通过有趣的摆角游戏,巩固了对角的认识,还完成了创造角的过程。
4、创设探究情境,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教学时,我努力挖掘教材本身潜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教学中我让折一折角,亲一亲角的顶点,小组内比一比谁折的角大,利用学生动手做一做角,学生在充分的探究活动过程中理解了角。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的提高。
第四篇:《认识角》教学案例反思
《认识角》教学反思
毕节六小 张晓涛
本次参加学校公开课比赛我的上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64—66页《认识角》,上完本节课,校领导和本校同行们对本节课进行了评议,我现将本节课反思如下: 一.本节课的优点:
1.上课环节环环相扣,条理清楚。
2.整堂课能用故事形式串联本节课,符合低段学生学习特点,能够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二.本节课的缺点:
1.学习目标太复杂,不太适合低段学生。2.上课教师语速太快,时间赶得太急。
3..课堂缺少丰富的评价,应采用师评、生评、互评等方式。4.课堂气氛没有调动起来。三.部分教学案例: 片段一:
师:老师有两个角,分别是边较长的角和边较短的角,在进行这个环节时,可以先让学生对短边的角和长边的角进行比较,最后用移动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样比大屏幕更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也就容易通过他们自身实践,总结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了,学生也就不会一致回答是哪个角大了。片段二: 数角
生1:第一个图形有3个角; 生2:第二个图形是1个角; 生3:第三个图形是5个角; 生4:第四个图形是2个角; 片段三:
师:同学们,给你一个长方形,折大小不同的角。
虽然上完这一堂课,存在许多缺憾,但是我自己已经尽力了,在此,我诚挚地感谢帮助过我的领导和老师,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争取授课水平能上一个台阶。
第五篇:《认识角》教学案例反思
《认识角》教学案例及反思
刘晓华
我于四月十日参加了我校举行的同课异构大赛,上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68页《认识角》,上完本节课,校领导和本校同行们对本节课进行了评议,我现将本节课反思如下:
一.本节课的优点:
1.上课环节环环相扣,条理清楚。
2.整堂课能用故事形式串联本节课,符合低段学生学习特点,能够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二.本节课的缺点:
1.学习目标太复杂,不太适合低段学生。2.上课教师语速太快,时间赶得太急。3.“自学指导”应改为“学习指导”。
4.在教学“角”的读作和写作是应多强调一下。
5.课堂缺少丰富的评价,应采用师评、生评、互评等方式。6.课堂气氛没有调动起来。三.部分教学案例: 片段一:
师:老师有两个角,分别是蓝角和红角,(多媒体出示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度不同的角)猜一猜哪个角大? 生1:红角大。生2:红角大。生3:红角大!
反思:我为每个小组每个人准备了一个大小一致的活动角,袁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一个小组6人,如果把角做成两种,一种是边较长的角,一种是边较短的角,在进行这个环节时,可以让小组成员用三个短边的角和长边的角进行比较,这样比大屏幕更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也就容易通过他们自身实践,总结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了,学生也就不会一致回答是红角了。片段二:
师:同学们,蓝猫一进入梦幻乐园的大门,就被篮球游戏吸引住了,我们也跟随蓝猫一起去看看热闹,蓝猫能投几次篮,要看大家的表现了,如果大家能把下列图形有几个角数对,就能为蓝猫提供5次机会,大家要努力哟!
生1:第一个图形有3个角; 生2:第二个图形是4个角; 生3:第三个图形是4个角; 生4:第四个图形是4个角; 生5:第五个图形是0个角。你认识下面的图形吗?数一数他们各有几个角?3个4个4个4个0个 反思:在这里出现了知识性错误,圆形是周角,可学生由于对角处于初步认识的阶段,都说是0个角,当时我也没纠正。当时在选图形时,就不应该选圆形图,如果下次再上本课时,我会把圆形图换成别的图。片段三:
师:同学们,给你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生1:剪掉一个角,还有5个角; 生2:剪掉一个角,还有3个角。
反思:这个问题我问得不好?“还剩几个角?”有点误导学生认为只有比原来4个角少才对,还有对于生2的回答,我给予了否定,其实这种剪法是错的,下次再设计这个问题,我会这样问:“同学们,给你一个长方形,剪去一剪刀,会有几个角”,这样就不好桎梏了学生的思想,应该会产生多种剪法,达到预期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
虽然上完这一堂课,存在许多缺憾,但是我自己已经尽力了,在此,我诚挚地感谢帮助过我的领导和老师,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争取授课水平能上一个台阶。
《认识角》教学案例及反思
刘晓华
201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