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空间与图形《图形与变换》教学设计
空间与图形《图形与变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复习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节课继续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揭示课题)
2、回顾图形变换的有关知识:我们小学阶段学习了那些图形变换的内容?(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缩放)
3、课件演示:(电梯、升国旗、电扇、滑雪、小船行驶、转动方向盘等)下面请大家认真观察,它们各用了哪些图形的变换方法?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
教师指出:图形的变换可以用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缩放等到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来复习这些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形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一些简单的图形变换中,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从而导入复习课题。
二、整理、复习知识。
(一)复习轴对称图形
1、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做课本103页第一题。
3、在学过的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能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吗?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再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感知,最后通过让学生动手画对称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复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怎样为平移、旋转现象,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
2、生活中有哪些平移或旋转的现象?
3、出示 六年级上册第48页练一练第1题的图,你能说出图A是如何变化得到图B的?图B又是如何变化得到图C的?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
1、图A向右平移9格得到图B。
2、图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图C。
3、以直线 MN为对称轴作图B的对称图形得到图C。
4、总结:
(1)引导学生说出平移时要注意说清平移的方向,以及平移的距离,而要正确数准平移了几格,最好的方法时先找一个对应点。
(2)图形的旋转,一定要说清围绕哪个点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旋转了多少度。
(3)引导学生说出平移、旋转时图形的大小、形状都没改变,只是位置变了。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实际中寻找平移、旋转的现象,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再通过让学生观察、交流、动手数一数、画一画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平移与旋转的几个要素。
(三)复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一个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根据什么进行的、引导学生说出:把图形的长度按一定的比进行缩放。
2、出示一个三角形,你能按1:2缩小画出来吗?
3、观察并回答: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图形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图形的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使学生明白图形的缩放的依据是什么,再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更清晰感受到图形缩放前、后的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综合练习。
1、第103页上面第一题。
2、第104第二题。
3、第104页第三题。
4、设计图案,105第6题。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既可巩固学生对知识理解与记忆,又可帮助教师检查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各知识点要注意什么?还有疑惑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整理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同时了解和解答部分学生存在的困惑。
第二篇:《图形与变换》教学反思
《图形与变换》教学反思(1)
在教学图形与变换的时候本人注意到以下的三点:
1.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教学几何何概念。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形象直观的支持,为此,在引入概念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所以我在教学时,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还结合当地实际,为学生准备了其他的实物,帮助学生认识锐角、钝角以及平移、旋转。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教学中可以仿照教材上设计的活动,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之外,还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例如:让学生站在教室里,演示一下分别向前、后、左、四个方向平移一步、两步……再如,让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旋转一下,或是拿一根线,一头拴上橡皮,在空中旋转一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3.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学时,要准确把握单元教学重点和要求。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重点是让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识它是锐角(或钝角)就可以了。再如,本单元对平移、旋转主要是从生活化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两种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
第三篇:《图形与变换》说课稿
《图形与变换》说课稿
排市中学 胡乾龙
一、说教材
《图形与变换》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第二部分空间与图形中的内容。它是对所学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和放缩的再认识和整理。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变换方法。
2、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
轴对称图形,能识别平移和旋转,能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或放大和缩小。
过程与方法:
1、整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2、进一步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操作、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空间观念。
2、在学习活动中欣赏并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与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图形的变换方法,加深对图形及变换方法特征的认识。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平移、旋转、对称与放缩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四、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家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把学生当作“收音机”,只接收信息。而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氛围。提供“舞台”,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去观察、去发
现、去探索、去交流。这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真谛”。本节课主要采取“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整理复习,独立练习,互助辅导为主。教师创设情景,精讲升华,组织评价的教法和学法。
五、说教学设计(1)复述回顾
此环节设计了三个概括性的问题,对已经学过的图形变换的有关知识的再现和整理,做好复习准备。
(2)设问导读 此环节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创设情境,分类整理
首先我给同学们展示几幅漂亮的图片,让同学们在图片中发现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分类整理的过程中自然区分四种变换方法,然后小组合作复习整理所学图形变换的特征。其中既让学生感受的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第二部分是精讲重点,加深认识。
本节课学生要重点掌握的就是四种变换方法的特征及要点,所以我就把这部分内容作为精讲内容。这个部分采用学生回报自学成果,教师指导、板书的方式完成。
(3)动手实践
此环节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一个图形通过平移或者旋转的方式变换成另一个图形,让同学们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
(4)巩固练习
此环节以课本为主,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讲解。通过课后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让同学们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及其应用。由于这儿的题目多是图形操作题,所以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再配以投影展示全班交流。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的是重点知识。
第四篇:《图形与变换》学案
《图形与变换》学案设计
固县小学
贾李甫
复述回顾
以两人小组复述下列内容:
1、我们学过图形的哪些变换方法?
2、在我们学过的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设问导读
观察课件中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将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进行分类,并说一说你分类的理由。
2、复习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2)怎样能又快又好地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根据是什么?
3、复习近平移、旋转
(1)将图形进行平移、旋转的要素分别是什么?
(2)图形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4、复习放缩
(1)将图形进行放缩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2)图形按一定的比放缩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自我检测
1、选择
(1)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平移 B、旋转 C、对称 D、放大 E、缩小
①钟面上分针和时针的转动。()②电梯的运动()③拍摄照片()④投影幻灯()⑤剪纸蝴蝶()
(2)如图,每个小正方形网格的边长都为1,右上角的圆柱是由左下角的圆柱经过平移得到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先沿水平方向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再向上沿垂直方向平移4个单位长度,然后再沿水平方向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
B、先沿水平方向向右平移7个单位长度,再向上沿垂直方向平移4个单位长度 C、先向上沿垂直方向平移4个单位长度,再沿水平方向向右平移7个单位长度 D、直接沿正方形网格的对角线方向移动7个单位长度(3)
„„,依次观察左边三个图形,并判断依照此规
律第四个图形是()。
A.C.B.D.2、研究游戏“俄罗斯方块”里的奥秘。
图1
图2
图3 观察上面的图形,并解答下面的问题。(口述)(1)图A是轴对称图形吗?
(2)图1中的图A经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得到图B?(3)图2中的图A经过怎样是变换可以得到图B?要得到图3中的图B呢?
巩固练习
1、认真思考,仔细填写。(1)、把下列各种图形按对称轴的数量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结果是:()。长方形,圆,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等腰梯形
(2)、荡秋千属于()现象,拉抽屉属于()现象。
2、画一画。
(1)画出下面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2)请你以直线l为对称轴,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3)将方格中的图形向右平移两格。
按1∶2缩小 向右平移两格 绕O点顺时针旋转90°
3、互动游戏(一人表演一人说)
四人大组活动:一人用肢体或身边的事物表演,其他3人判断表演的现象属于图形的那种变换方式。
拓展练习
小小设计师:
将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图形,通过图形的变换方法进行图案的设计,为你的家设计一款漂亮的瓷砖。和你的同伴交流你的设计方法。
第五篇:图形变换教学设计
图形变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5页“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4张大小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硬纸)、一副七巧板
难点:
1、在于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轴对称是图形变换的一种方法。
2、学生对于旋转的度数的把握。
【教 学 过 程 】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师:同学们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师:同学们的交流很好,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变换,并说一说它的变换过程。(学生进行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请几个同学上来演示他们设计的图形,并说一说它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如果是经过旋转组成的图案,每旋转一次,都应说一说是什么图形绕者哪一点旋转的?
二、尝试练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下图,边观察边思考,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分别给四个三角形标上A、B、C、D,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学生自己操作,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让同学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方法。只要方法正确,老师应给予肯定。
三、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图形的变换)。刚才你们都用了哪些学具来摆图形呢?(三角形)。刚才同学们只用了2个或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下面,先请你们观察老师变换的这个图形。(师出示图)师: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说一说左图的七巧板是如何平移或旋转 得到右图的。
学生操作并回答变换过程。
师:下面请拿出你们喜欢的七巧板,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变换的图形最多最美。记住,哪个同学变换好一个图形,就与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变换图形的。
学生分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用七巧板变换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下课的时间到了,有许多同学没来得及把自己想好的图形变换出来,没关系,回去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摆,继续变,继续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7页“图案设计”。【教材分析】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实例了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 称现象,并经历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本内容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体 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 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 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有何感想?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观察、分析图案:
1、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 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
4、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5、笑笑能将线面的图 1变成图
2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同桌交流后回答)
6、教师小结:
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
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设计图案。
独立完成书37页练一练1题、2题。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 练一练第1、2、3题
数学欣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数学欣赏”。【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欣赏美丽的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
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要绘制的图案:
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
绘制的步骤:
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
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学生评价:
①、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②、教师系统评价:
学生表现
作品优点、缺点
需要改进的地方
提出希望
五、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通过再次欣赏课本上的美丽图案,观察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再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以及各种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真实感受图形特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通过每位学生的作品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作品多种形式的进行评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和教师的总结性的评价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的能力,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六、课外拓展: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美丽的图案?请从中选出一个你感兴趣的画下来。
数学与体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数学与体育”第三节内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有关营养的知识,增强健康意识,均衡饮食。
⑵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选择营养配餐和评价配餐营养成分的均衡性。⑶学会从统计表中找出相应的数学信息。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健康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⑴提出问题:
教师:你们今天吃得什么饭菜呀?
教师:那你们知道这些饭菜中主要有哪些营养吗? 教师:你还真是博学多才呀,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非常好,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其他同学可要加把劲哟,不然就落后了。⑵点题:
教师:饭菜中的营养非常丰富,主要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我们今天着重研究一下前三种。
像你们这个年龄的儿童,一顿午饭大约需要蛋白质30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120克。
2、探索新知: ⑴学生预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熟悉新知,教师则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情境中的图、表、文字与数字,即读图、读表、读字。从图、表、文字与数字的关系中看懂情境中直接给出的数学信息。在学生预习中,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预习、探究的情况,随时建构调节教学环节。⑵指导学习教师:好了,你们表现的时候到了,谁能告诉大家小明这顿午饭的营养符合营养师的建议吗?
教师:完全正确,你是如何得到的?
教师:好聪明,既然小明的午餐营养不均衡,那么营养师会给他什么建议呢?
教师:很好,那么就请大家按照营养师的建议,给小明也给你们自己设计一份既好吃又营养的午餐,好吗?
3、巩固新知: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午餐,可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最优午餐,也可以小组合作共同设计。
4、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小明只选牛奶,他一天大约需要喝几袋牛奶?
小明一天的牛奶摄入量是420克,一袋牛奶约200克,所以他一天需要喝420÷200=2.2≈2袋牛奶
教师:很好,如果只选鸡蛋呢?
150÷500×8=2.4≈2个 8÷(500÷150)=2.4≈2个
教师:同学们太聪明了,再考验你们一下,如果小明一天只喝了一袋牛奶,他还需要吃几个鸡蛋,才能满足第一类食品的摄入量? 教师:能说说你的思路吗?
学生动手练习并相互交流,教师总结
5、作业:
设计一天的配餐表,并计算它的营养含量.起跑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5页《起跑线》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圆弧长的相关计算问题。
2、通过起跑线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会计算跑道的弯道(弧圆)长,能解决有关起跑线的设置问题。教学难点:
会计算跑道的弯道(弧圆)长,能解决有关起跑线的设置问题。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见过的跑道是什么形状的?(有学生会说是圆的,有同学会说是椭圆的„„)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出示跑道简易示意图: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张简易的跑道示意图,现在谁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说一说跑道是个什么样的图形?(这时,学生就能说出它其实是一个组合图形,由两个半圆和一个长方形组成。)师补充说明,一般情况下,正规的跑道内圈是400米,它由直道部分和弯道部分组成。那怎么设计起跑线呢?又怎样计算圆弧跑道的的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起跑线”(出示课题)(二)、建立模型
1、出示教材第45页起跑线图。
师:今天,体育场上要举行一场激烈的短跑比赛,大家来看这幅图,说一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你认为这场比赛公平吗? 学生就会问:为什么每条起跑线都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呢?(因为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一些。)为什么外圈会比内圈长一些呢?它们的差别在哪里? 引导学生发现,直道部分是一样的,差别在于弯道部分。
2、笑笑和淘气分别从A、B处出发,沿半圆走到C、D。他们两人走过的路程一样长吗?(1)、笑笑所走的路线的半径为10米,它走过的路程是 米。(2)、淘气所走的路线的半径为 米,它走过的路程是 米。(3)、两位小朋友走过的路程相差多少米。
3、让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解:⑴圆周长的一半为πr 半径为10米的弯道部分周长为10×3.14=31.4米 ⑵因为每条跑道宽约1米,所以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10+1)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10+1)×3.14米。
师小结:我们可以依此类推得出,靠内第三圈的弯道部分的长为(10+2)×3.14米。⑶(10+1)π—10π =3.14×11-10×3.14 =3.14
4、思考:在一些短跑比赛中,运动员所在的起跑线位置是不一样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运动员跑步时要经过弯道,弯道的外圈内圈长一些,因此起跑线的位置不一样。师:那么怎样设计起跑线呢? 小组讨论: 师讲解:从例题我们可以看出,每条跑道的宽约为1米,每往外圈移一个跑道,弯道部分就会多一个3.14米,所以,在弯道设计跑道时,每条弯道应相差3.14米。及第二道要比第一道提前3.14米。及第三道要比第二道提前3.14米。(三)、解释应用
1、下图是育才小学操场的跑道,跑道外圈长多少米?内圈长多少米?(两端各是半圆)
2、小明的妈妈在自家的墙根下建了一个花坛(如图)。你能计算出花坛的周长吗?(四)、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你知道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