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
“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内容标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这节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平移与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数学课程标准》与原《数学教学大纲》相比,其变化一方面是体现在内容结构上,另一方面是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变化的课程内容中有增强的内容,也有削弱的内容。其增强的内容之一是有关“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的教学。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课标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作为核心目标,而以前的大纲没有把这一目标当作重中之重。
以往的小学几何教学,只是单纯的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教材中除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几个简单几何体的体积、表面积计算外,几乎没有任何别的三维空间的内容,对现实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都涉及不到。学生虽然会解答复杂的面积、体积计算,但不知道一吨煤有多少?装一吨水的容器应该多大?学习了许多计量单位,会进行复杂的化聚法,但不知道1千克鸡蛋约有多少个?不会看公共汽车线路图„„对于这样的教学结果,根本谈不上空间观念的培养。
而新课标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把视野拓宽到学生生活的空间中。内容涉及到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比如一年级理解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二年级的认识东南西北,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形状。像我们三年级“平移和旋转”的前一课是“对称图形“,它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而且要能在方格纸上划出简单图形的对称图形。而人教版教材直到五年级下学期才认识对称图形,且不要求画图形的对称图形。新课标使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理解和认识现实世界。
另外,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恰恰也是儿童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可见,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仍然与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在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上,教师应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在学生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后,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和性质;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所学过的几何形体,在学生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发展其空间观念。
发展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尤为强调的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认,“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我就从以下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问题情境是形成空间观念的有效切入点。
二、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
三、实践操作是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形式。
四、实际应用是运用空间观念的良好土壤。
五、多媒体课件是培养空间观念的有效手段。
一、问题情境是形成空间观念的有效切入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新授课的导入。在课的开始我给学生播放带有平移和旋转画面的儿童歌曲,在学生的无意注意中感受物体的运动,有效地与物体运动中的 “平移旋转”紧密衔接起来,由于熟悉与喜爱学生跟着唱起来,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再比如教学年月日时,我饶有兴致地请学生猜谜语:“一物生来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这种兴趣导入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活思维。
数学课堂导入的方式方法非常多,我只简单举了两个例子。北师大教材用“问题情境——建构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以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这已成为学生了解知识、学习知识的有效切入点。我觉得每节数学课找准切入点,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新知特别关键。
二、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
人们对图形的认识,首先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而是依赖于经验,依赖于直觉观察、反复实验而成的。因此我们应当承认: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因此,我利用课件动感直观的优势让学生在观察、感受中认识身边丰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欣赏物体运动的图像的同时,思考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从而轻而易举地建立起对这两种运动的具体的感性认识,并让学生根据物体的运动特点分类,以此引导学生将两种运动进行对比,并通过对比发现两种运动的特点,从而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让孩子的感性经验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成为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
当平移与旋转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形成,我出示一些从网上搜集到的图片,学生用刚刚建立的“平移与旋转”的知识判断生活中物体的运动,进一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普遍存在。
当学生的感觉知觉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后,我又拓展他们“平移与旋转”物体运动现象的视野,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与旋转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空间经验得到不断的补充和概括,逐步上升为“空间观念”,形成一种能力,真正演绎知识建构的全过程。
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应当尊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因为这些现象是图形变换知识的基础和源泉。如果对这些现象缺乏充分的感知和浓厚的兴趣,不仅导致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脱节,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学起来抽象、乏味,而且人也由于来自缺乏来自生活现象的启示,而逐渐丧失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起点。
三、实践操作是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形式。
按照皮亚杰的观念: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把握概念的本质。操作、测量、实验、设计、欣赏、推理和论证的训练以及合作学习、探索性活动都应成为“空间与图形”教与学的重要形式。教材中出现的“画一画、折一折、描一描、搭一搭、移一移”等等都是要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图形变换的知识并形成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其本质就是“做数学”,只有做,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在这个意义上,有效的空间与图形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在这节课上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在运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的不足,我调动学生用肢体语言进一步感知和表达两种运动的特点,以动作的准确性来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动作逻辑能内化为心理的逻辑。
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更能激起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深刻体会和把握图形变换的特征,操作体验中学习,使学生经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体会创造的乐趣与艰辛,领略图形世界的神奇。“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
四、实际应用是运用空间观念的良好土壤。学生建立了清晰的表象,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顺利地过渡到空间形式的掌握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这将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古老的上海音乐厅成功平移66米以及猫捉老鼠的游戏都是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当课堂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应用,学生会惊讶,感叹。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发展、提升。
其实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已经有意无意唤起这些图形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再现了这些图形的特征,然后把它们抽象出来。学以致用,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五、多媒体课件是培养空间观念的有效手段。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尽可能地创设出优化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的高效率学习。计算机被人们认为是“教学过程中优化学习环境、辅助学生学习的有效的认知工具”。它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及技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等方面创设的学习环境,是其它工具所无法替代的。
首先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数学的描述大多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的,难以生动地表现与数学概念有关的信息背景。利用计算机能较容易地设计出具体事物的模拟仿真环境,代替书本或仅用抽象语言的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建构数学知识。
“平移与旋转”中的“平移”用自定义动画中的动作路径就能实现。学习图形平移几格时,我创设了“小猪与小马吵架,请同学们评理”的情境,当用大屏幕演示出这幅反映内容的画面时,马上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同桌之间、小组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激发起学生极大的探究欲望。
如果通过黑板用文字直接表述,不易提起学生解题的兴趣和欲望。通过计算机创设问题情景,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学起来特别投入、专注,而且使学生在我设计的“问题情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保持高度兴奋,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为有意义,而不是机械地为学数学而学数学。同时学生们也看到了如何将一个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运用计算机,设计动态模拟,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能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建立数学概念和性质,轻松地学。
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在这里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当恰当的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对概念的理解。
在空间观念的建立、理解上,有些时候语言的描述繁琐、苍白,甚至无能为力。像这节课开始我给学生展现的升国旗时国旗的平移运动、鼠标的平移、风车的旋转、火车开动时的平移等,设计这样的动态模拟,使学生迅速而准确地建立数学概念和性质,轻松地学,这不是语言所能替代的。
这样的动态模拟画面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从而也帮助学习打通了具体直观与空间想象之间的障碍,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建立起空间观念,为学生迅速而准确地建立数学概念和性质创造了有利的学习环境。这是传统的教学媒体难以达到的。
再次,提高课堂利用率,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
计算机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象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计算机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节课在学生总结出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观察该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平移过程后,观察三角形的平移过程,我用课件分别出示三角形的三个点,演示三角形三个点平移的方向和位置;小房子向左平移3格,同样用课件演示若干个特征点平移后的位置,从而迅速确定小房子平移3格后的位置。使得静态问题动态化,使得原来难于理解的问题,几分钟内就在学生的脑海中迅速而准确地建构起来,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并不是说,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不能为用计算机而用计算机。如果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过计算机,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辅助认知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得恰到好处。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老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计算机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对于我们来说,课程改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我一直在思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更应关注什么?关注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因为 “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
第二篇:感悟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
感悟“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三、“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
四、教学案例分析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的目标 突出空间与图形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的分支进行整合,从而拓展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通过对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的论证,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过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以真正实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空间与图形”的设计原则: 第一、将几何学习的视野拓宽到学生的生活空间,力求几何课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经验巧妙融合。第二、几何课程的范畴应该更宽广,它不仅应包括人们习惯的标准的平面图形,还应包括大量空间问题,以及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第三、推理能力的培养内容的设计要突出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多种方式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运动、图形的位置、图形的度量等,“空间与图形”的设计原则: 第四、应注意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结合起来,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五、在以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信息化社会里,空间与图形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变化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包括了“图形的认识”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坐标” “图形与推理”等。人教社教材中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变化(1)加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体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2)循序渐进地培养推理能力,作好由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3)从感性到理性,从静到动提高对图形的认识能力。《空间与图形》新旧教材目录对照表
二、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一)把握好教学要求 1.对于有关概念的处理 2.有关推理能力的培养
(二)应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三)培养学习兴趣(1)对于有关概念的处理 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图形认识初步 四边形 本大节的难点是平行四边形和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因为它们的概念之间重叠交错,容易混淆。学生往往搞不清楚它们的共性、特性及其从属关系,有时掌握了它们的特殊性质,而忽视了共同性质。如有的学生不知道正方形是矩形,又是菱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应用时常犯多用或少用条件的错误。教学时不仅要讲清矩形、菱形、正方形的特殊性质,尤其要强调它们与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和共同性质。也就是在讲清每个概念特征的同时,要强调它们的属概念。所以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是抓好概念教学,弄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而要弄清楚这些关系,最好是用图示的办法。例如,教科书小结中给出了各种四边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图形,研究正方形时也给出了它与矩形、菱形之间包含关系的图形。教学中要重视这些图形的使用,使学生弄清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 圆 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重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 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之一,也是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图形,本章重点研究了与圆有关的一些性质。教科书在编写时,注意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重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手段,如观察度量、实验操作、图形变换、逻辑推理等来探索图形的性质。相似 教学中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教科书在编写时,也充分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章主要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的方法,矛盾转化的方法等。相似内容是全等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教科书在编写时,也充分注意相似与全等之间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在讨论相似的相关内容时,注意和全等的知识作类比。例如类比研究全等图形的性质得到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的性质;类比研究全等三角形的SSS、SAS方法,发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通过把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类比研究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面积关系得到相似多边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等等。在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通过作全等三角形,把要证明的问题转化为我们已经解决的问题,从而把问题从未知转化为已知,从复杂转化为简单,等等。新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注入式”教学盛行,大量采取“概念-例题-练习-习题”的教学模式,概念教学一带而过,强调细枝末节,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思维过程教学,讲解例题就是归纳题型,然后就让学生进行大运动量的机械重复训练.(2).有关推理能力的培养 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按照“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地安排。从七年级开始渗透推理的初步训练,新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强调题型训练,注重解题技巧,一味追求“巧解”,忽视解题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的教学.少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过分强调“巧解、妙解”,忽视解题的基本思想与方法(通法)的教学.一味追求巧解,必然缺乏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从而冲淡和掩盖对基本方法的渗透.有些教师一味“巧解”,课堂上好像能迎得学生一时的喝采,但学生真正从巧解中学到了什么呢? 新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课堂教学形式化,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是新课改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主要原因是对新课程的精髓还没有真正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上课时随便写几道题让学生做,或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教师不讲或不引导学生学习.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以问代讲,一问到底的所谓“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形式化”还表现在: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通过实际例子创设问题情境;所有的数学内容的学习都要用探究法、发现法;有活动总比没有活动好;一定要小组合作才是合作学习;滥用多媒体等等.新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只重视自己的教法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不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许多青年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法指导重在提高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另外,不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重视解题格式的规范.少数教师平时不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而想利用所谓的专题讲座突击几次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这是不实际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在平时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来理解与掌握的,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二)应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注意留给学生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1)模型化思想:解直角三角形复习(2)数形结合的思想(3)转化思想(4)类比思想
(三)培养学习兴趣 一是数学在实际中广泛应用的展示,二是数学美的展示。注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五)以《教师教学用书》或《优秀教案》代替自己的备课教案,为了解题或教学方便,把已经删除的内容重新捡回来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有些教师认为《教学用书》或《优秀教案》是有经验的老师或权威所写,因此在教学中,只看《教学用书》或《优秀教案》,不钻研课标、教材,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用书》或《优秀教案》代替备课教案,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本班的教学实际,教学无针对性.不少教师不喜欢自己动手做题,上课前溜览一下《教师教学用书》或《优秀教案》中的习题解答,像这样的教师怎能在课堂教学中讲出精彩呢?怎能讲出教材内容的精华呢?讲自己的和讲别人的是大不一样的.许多教师不学习新课标,为了教学的方便或应付考试,把新教材中没有但老教材中曾经有现已删除的内容重新捡回来,照旧用老办法、老观点解决新问题,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比如补充二元二次方程组,相交弦定理等等.三、“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
1、让学生经历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2、教学活动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4、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三、“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
5、教师应该是空间与图形课程资源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6、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展示过程 7.重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
1、让学生经历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案例1]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回顾 上课几分钟后,我已经导入了课题,让学生探讨了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接着我让学生画三角形:“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画一个简单一点的三角形,假设它的边是2厘米、3厘米、4厘米。”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嚷了一声:“画个1厘米、2厘米、3厘米的不更简单?”这可不是我预料中的事,可我转念一想,就以此为题,让同学们认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不也很好吗?于是我说:“那同学们就画一个边长分别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三角形吧。”
2、教学活动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案例] “相似三角形”教学片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例子)师:请大家在课本上随便选一幅图,用手边的放大镜去看一看,能发现什么?(点评 教师以贴近学生生活背景题材提出需要研究的对象,有益于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而没提出具体的研究课题又可以让学生广开思路,自主地选择希望研究的内容,不过这对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学生活动一会儿)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案例2] “折叠活动”(轴对称图形)把一张纸对折,然后从折叠处剪出一个图形(如图),想一想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再想一想我们的生活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图形。
4、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课例] “四边形认知图式的构建”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来总结复习四边形这一章的内容,大家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图表式,框架式,联络图式来组织知识构图。师:谁能说说你的知识结构图的构思? 生1:我首先按学习的顺序找出图形,然后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得出了图形(略),这是一种从属关系,也叫集合关系。生2;我按照四边形的发展顺序,从平行四边形开始,到正方形结束,得出了图形(略),这是一种演变关系。
5、教师应该是空间与图形课程资源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案例] “三点确定一个圆”教学片段 师:给大家讲一件事情,有一位同学的母亲非常高兴的跟我讲,他们家中衣柜上的圆形玻璃镜不小心被碰碎了,这个同学只找了一块带有边缘的碎片进行画一画、量一量,然后到镜店就配了一块合适的镜子。听到这件事我和这位母亲一样高兴,大家一定也为这位母亲高兴,为这位同学高兴,高兴之余,大家考虑一下,如果要是你,你也能够做到吗?这个同学是用什么方法完成的?(教师在板上画出碎片的图形)(学生思考、议论)6、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展示过程 7.重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 案例分析 多边形内角和
(一)多边形内角和
(二)弧长和扇形的面积 相似三角形的 判定 点评 折纸剪对称图形是学生儿时就会的一种活动,用它来呈现轴对称图形是教师的睿智的作用。---轴对称 [案例4]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片段 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学过三角形,下面请同学位想一想后回答。生1:小学课本上讲过,三角形的三内角和为180o。生2:我用量角器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40o、58o、81o,计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79o。师:度量有误差,很难得出准确答案,如何排除误差干扰来验证结论呢?请同学们动脑动手用三角形纸片试一试,看能不能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o。生5:可以将三角形纸片的两个内角撕下来拼粘在第三个内角的顶点处,刚好构成一个平角,这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如图1)生6:我是用折纸法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也得到一个平角。(如图2)生7:我也是用折纸法,但我折后按折痕剪下来拼成一个长方形。(和图2相同)点评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这一简单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
一、“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种国际趋势。作为《标准》的四个领域之一,“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空间与图形”课程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空间与图形的课程目标:(1)获得必需的知识与技能;(2)培养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觉;(3)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举例说明如何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测、建立数学模型等数学活动.并指出正确认识空间与图形的课程目标,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生存空间.1、“空间与图形”描述定义
对空间与图形的活动化教学,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
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新课标修订版指出:几何教学关注的是实验几何,经验几何,直观几何,要让学生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由于几何概念具有复杂性、抽象性等特点,小学生的思维又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在以往的概念教学中存在本质揭示不透彻、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略概念的综合应用发展等问题,导致学生要非常透彻地理解掌握几何形体概念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根据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间的联系将其分为 “图形的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测量”、“图形变换”、“图形与位置”这四部分内容的教学。
2、以往教学上的弊端
大量的调查表明,传统的平面几何教学过分抽象和“形式化”,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几何”直观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过分强调演绎推理
和“形式化”使不少学生怕学几何,甚至厌恶几何、远离几何,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积极探索“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新思路是非常有益的。如果在小学低段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的直观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归纳出一些基本的几何事实,能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那么对今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学习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空间与图形”的研究价值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主要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方面,就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需要。在生活中、在所从事的职业中,可能真的需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儿童最先感知的是三维世界,是“空间与图形”。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常常需要描述事物的形状、大小,并用恰当的方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图形直观、几何模型,以及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准确描述现实世界空间关系,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必备工具。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制图和成像技术的发展,几何方法更是被广泛地运用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而“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数学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深入,实践证明,不断改进几何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刻苦学习确实能掌握一些平面图形的性质,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大量的调查也表明,传统的平面几何教学又具有“双刃剑“功能:几何内容的过分抽象和“形式化”,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几何”直观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过分强调演绎推理和“形式化”使不少学生怕学几何,甚至厌恶几何、远离几何,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种状况不改变,“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就不能得到全面、充分的体现。
《课标》强调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现实的生活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注重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比如,在第一、第二学段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从多种角度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变换和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和空间观念;第三学段继续通过观察、操作、图形变换、展开与折叠、图案欣赏与设计等各种形式的性质,进一步认识图形及其性质,丰富几何的活动经验和良好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4、以“组合图形的面积”作为研究载体
在数学学习中,要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是几何形体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及想象。儿童随着空间观念的积累,可以逐步形成空间想象力。因此,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
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又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就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谈点自己粗浅的体会。
5、“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组合图形面积”中,重点探索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平面几何直线型内容的最后章节,因此,教材所安排的内容除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
学生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学生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应该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而达到方法的多样化。但是对于方法的交流、借鉴、反思及优化上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要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更具有实效性,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二、“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教学研究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92—93页。【教学目标】
1、在熟悉所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通过拼一拼、找一找、分一分,并结合生活实际,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的基本图形,计算出面积。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各种图形的卡片。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一)拼图游戏,初步感知组合图形。
师:课前老师发给了同学们一些图形,请你说说老师发给你的是什么图形,你能说出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自由汇报。
师:你们同桌商量下,利用这些图形拼成最美丽的图案,并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
结合学生拼出图形有针对性的展示几组组合图形,预设下图:
师:四人小组互相看一看、说一说,你们拼的这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师总结:像这样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叫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
(二)找一找,说一说。
师: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组合图形,现在你能说出课本P92页的组合图形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吗?
师:老师还搜集了一幅生活情境中的图片,(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找一找,在这幅图什么地方有组合图形? 生认真观察后并指名回答。
师:我们认识了组合图形,那么你们还想学习有关组合图形的哪些知识? 学生畅所欲言……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面积)新课讲授
(一)小组活动,自主探索。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刚才拼得图形中哪个组合图形最像我们主题图中房子的侧面墙的图?(课件出示例题)
师:如何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先独立想想再小组交流。小组讨论:①这个图形有哪些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
②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哪几个图形的面积?
③怎样求?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指导。小组汇报:
小组1: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在课件中演示分的过程)先分别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板书如下)=S三+S正
小组2: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教师在课件中演示分的过程)先算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以2。(板书如下)=S梯×2
课堂小结
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时,先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分别求它们的面积再相加。但是,方法多种多样,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多动脑筋,选择自己喜欢而又简单的方法。课后作业
(三)教师理念、行为的转变
1、课堂整体设计的转变(1)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改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改进学习方式起到重要作用。在第一次教学设计中,多媒体仅仅用作呈现教学材料的目的,而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如何用多媒技术来展示证明的思想方法及过程,以及通过图形的变换来揭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较好地把技术与数学学习的本质结构起来。
2、课堂关注点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关注知识的传授与获得。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会把学生是否掌握这道题作为判断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在这节课的处理时,我更加关注这类题目思想方法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
1、学生课后调查
我们分别对同年级两个平行班的学生进行调查。一班程度较好。甲、乙两班中的由班主任各抽15名学生(好、中、差各5名),进行两方面的调查,一方面是学生对这节课的感受,另一方面是对教学内容的测试。统计结果表明,对于数学学科喜爱程度相仿的两个班,在授课方式上的喜爱程度一班略高。
在第二部分的测试中,对甲班15名学生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测试测试,其中12名学生完全正确,3名学生也掌握了计算方法,但偶有计算上的错误。由此可见,一班学生不仅在基础方面还是在计算方面都略高于二班学生。
2、自主评价
在课的最后,留出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本堂课中的体验及收获。这种交流是开放式的。它包括知识上的收获,能力上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过程的体验与感受,以及对老师、同伴、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本堂课进行质疑,说出心中的疑惑,谈谈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本节课中,学生自主评价提到如下几个方面(1)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化归。
生1:我们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依据基础图形的面积得到的。生2: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够运用在现实生活当中。
(2)同伴互助。
生3:我第一次站起来讲错了,但经同学的帮助,我现在学会了。(3)自主发现。
生4:我认为今天我们学到的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可以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可见,自主评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学生一节课的升华阶段,我们提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学习”。
三、结论与讨论
新课程提倡先认识立体,再认识平面,反过来再去认识立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从孩子的认知规律这个角度进行考虑,在孩子的现实生活当中,他们首先接触到的应该是立体的,比如说他们的铅笔盒,比如说他们每天看到的黑板、桌椅这些都是立体的。而平面图形是附着在立体上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自然要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体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过程。
再有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如果我们再把它细化,应该是从立体到平面到基本元素,之后再到平面、再到立体,而前后的两个平面,两个立体是有着区别的。开始学生们是从直观上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而后来则要尝试把握这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征。
还有一个原因,新课程强调空间观念,空间观念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三维和二维的转化,即从立体转换到平面,反过来由平面再转换到立体。对于这一点,当然可以通过观察物体这样的素材来体现,但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体现这样一个过程:从立体图形中找到平面图形,从平面图形中去还原立体图形。
(2)从生活中抽象出图形到应用于生活
现在老师都比较重视从生活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但是反过来将图形及其特征应用到生活中去,教师似乎挖掘的比较少。这就需要教师们和学生们共同思考,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的特征以后,在生活中能不能运用这些特征。
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小学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等。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属于传统的教学内容,也许正因为传统往往忽略了一些反思。本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直接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的体验,以及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感受认知图形的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更要注意体现下面几个意图:(1)获得必需的知识与技能;(2)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觉;(3)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探究问题的意识,.通过举例说明如何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测、建立数学模型等数学活动.并指出正确认识空间与图形的课程目标,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生存空间.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四篇:《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和边的特征。而平行四边形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从具体的实物和图形中识别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征有个初步直观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为下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了铺垫。并为今后深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奠定基础。
由于本学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直观阶段,因此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引导观察和操作获取数学知识。
根据新课标对“空间与图形”提出的’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的要求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三维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能合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身边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难点是:弄清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理解数学。引导他们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使他们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我采取了“引导
第五篇:空间与图形教案
2、空间与图形
复习内容:线与角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联系与区别。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垂直与平行的含义,能正确地画平行线和垂线。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含义、角的分类,并能正确利用直尺,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线。
(1)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① 画一画。
要求学生分别画出直线、射线和线段。② 说一说,填一填。
端点个数
是否可以延长
是否可以度量长度 直线 射线 线段
(2)复习垂线、平行线。
① 学生分别画一组垂线、平行线。
完成后,请学生介绍画垂线、平行线的方法。② 说一说。
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③ 想一想。
A.什么是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哪一条? 画图配合说明:
B.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征?(处处相等)画图配合说明:
C.对垂线和平行线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角:
(1)复习角的意义。
① 画任意角,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② 结合图形,说一说什么是角。(2)复习角的大小。① 延长角的两边,角的大小是否变化? 画图配合说明: ② 比较大小。
图中∠1和∠2哪个角大,大多少?你用什么方法解决?(3)角的分类。
写出下面各角的名称,并说出它的度数或范围。图略
锐角 直角 钝角平角 周角 锐角:小于90度 直角:等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平角:等于180度 周角:等于360度(4)画角。
用合适的方法画出以下各角。
90度 45度 38度 125度 过程要求:
① 学生独立练习画角。② 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A.利用三角尺画特殊角的方法。B. 利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二巩固练习十九第1、2题。三课堂小结
1.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有哪几种角?
复习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二)复习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2.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学生说一说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特点: 活动过程要求:
(1)引导学生分别从平面图形的边、角来描述它们的特点。(2)学生独立思考、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特点。(3)与同学交流。(4)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帮助整理。如:
边
角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5)结合表格中的特点,让学生说一说。①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②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画图配合说明:
(6)说一说圆有什么特点。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2.周长与面积。
(1)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2)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举例说明。
(3)分别说出已学过的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简要描述有关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结合公式推导过程)画图配合说明:
(4)说一说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二巩固练习
1、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2、完成课文练习十九第3~9题。
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含义等。
复习目标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的熟练的读、写整数与小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3、能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复习数的意义。(1)你学过哪些数?说一说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①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等等。②联系课文情境图,说出各种数的具体含义。
如:1722是自然数。这里表示词典页码的数量:有1722个1页。8844.43是小数。表示八千八百四十四又百分之四十三。
是分数。这里表示把全年天数平均分成5份,空气质量良好的占其中的3份。
40%、60%是百分数。这里分别表示羊毛和化纤成分占总成分的百分率。-25℃是负数。它表示比0℃还低的气温度数。(2)什么是整数?
①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整数,整数包括哪些数。②师生共同概括说明。
像„,-3,-2,-1,0,1,2,3,„这样的数统称整数。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1”是自然数的单位。③做一
()是正数,()是负数。
()是自然数,()是整数。
2、数的读、写
(1)数位顺序表。①填一填,读一读。
②什么是数位?数位与位数相同吗?
③什么是计数单位?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④做一做。27046=2×()+7×()+4×()+6×()(2)读法和写法。①读出下面各数。
106000000 0.006 25.08 a、读一读。
b、说一说读数的方法、要点。②写出下面各数。
九十万三千 二十亿五千零十八 零点二零零八 a、写一写
b、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3)改写。①把540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②把24940000000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近似数。过程要求:
a、学生改写。
b、说一说改写的方法、要点。
3、数的大小。
(1)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2)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
4、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1)填一填。
小数 分数 百分数 0.25
12.5%(2)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联系十三第1~5题。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进行个别指导(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提问: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请和同学交流。教学后记: 整理和复习:数 的认识
(一)复习内容: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含义等。P76---77页的有关的内容,练习十 三的练习。
复习目的:
1、使 学生系统的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2、使学生熟练掌握十进制 记 数法,和整 数、小数数位循序表,并且正确的、熟练的读写整数、与小数,会 比较数的大小。
3、熟练的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 化。复习的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二、1、复习数 的意义。
(1)你学过哪些数?说一说它们在生活 中的应用。A、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B、理想课文情景说明各种数的具体 含义。(2)什么是整数? A、学生说说什么是整数。整数 包含 哪些内容? B、师 生共同说明
C——————————————————————————————————————()是正数,()是负数,()是自然数,()是整数。
2、数 的读写,(1)数位循序表
A、填 一填,读一读。(表格省略)B、什么是数位?数位与位 数 相同吗?
C、什么是计 数 单位?相邻的计 数 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D、做一做,27046=2*()+7*()+4*()+6*()(2)、读法 与写法 A、读出下面各数 106000000 0.006 读一读,说说读数 的方法,要点。C、写出下面各数
九十万 三千 二十亿五千零十八 零 点二 零零八 写一写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3)、改 写。
A、把540000改 写成以 万为单位的数。
B、把24940000000改 写成以 亿作 单位的近示 数
3、数 的大小。
(1)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2)完成练习十三第六题。
4、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 化。(1)填 一填。小数 分数 百分数 0.25 3|5 12.5%
(2)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三第1---5题
四、课堂 小结
五、本节 可7 你有什么收 获?还有什么疑问?请和同学们交流
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数与代数
复习内容
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含义等。复习目标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的熟练的读、写整数与小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3、能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复习数的意义。
(1)你学过哪些数?说一说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①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等等。②联系课文情境图,说出各种数的具体含义。
如:1722是自然数。这里表示词典页码的数量:有1722个1页。8844.43是小数。表示八千八百四十四又百分之四十三。
是分数。这里表示把全年天数平均分成5份,空气质量良好的占其中的3份。
40%、60%是百分数。这里分别表示羊毛和化纤成分占总成分的百分率。-25℃是负数。它表示比0℃还低的气温度数。(2)什么是整数
①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整数,整数包括哪些数。②师生共同概括说明。
像„,-3,-2,-1,0,1,2,3,„这样的数统称整数。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1”是自然数的单位。③做一做
()是正数,()是负数。
()是自然数,()是整数。
2、数的读、写
(1)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①填一填,读一读。
②什么是数位?数位与位数相同吗?
③什么是计数单位?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④做一做。27046=2×()+7×()+4×()+6×()(2)读法和写法。①读出下面各数。
106000000 0.006 25.08 a、读一读。
b、说一说读数的方法、要点。②写出下面各数。
九十万三千 二十亿五千零十八 零点二零零八 a、写一写
b、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3)改写。
①把540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②把24940000000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近似数。过程要求:
a、学生改写。
b、说一说改写的方法、要点。
3、数的大小。
(1)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2)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
4、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1)填一填。小数 分数 百分数
(2)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联系十三第1~5题。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进行个别指导(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提问: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请和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