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油画课程整体设计介绍
油画课程整体设计介绍
欢迎您光临河套学院艺术系《油画》精品课程。下面我将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过程与思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教学效果、课程特色与创新等七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本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油画是一门西方传统艺术,油画课程体系的沿革,初始起源于作坊,是师徒式的教学。至十七世纪中叶以教授绘画为目的的美术学院诞生。至十九世纪发展为学科体系完整的学院派,并具有相对完善的学术体系。油画传入中国仅一百多年历史。建国后,中国油画教学主要受前苏联影响,苏式油画模式作为主流油画教学模式。
《油画》由于其丰富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在造型艺术领域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已是我国美术界最主要的画种之一,也是各美术院校所开设的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我院油画课开始设立,是2002年首届招收美术教育专业,把这门课程作为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核心课程。前导课程色彩、素描、速写、解剖、中外美史等专业基础课,此课程在第四、五学期开设,共348学时。在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剖析和人才培养方案,《油画》课程制订了完整的课程建设规划,以对本课程教学研究进行指导。教研活动的制度化为油画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舞台。教师教案的规范化,学生成绩的集体评分制都为油画发展和深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定位
通过对本课程系统、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训练习,学生能从“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教学中获得一定的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所必需的基本绘画能力、造型能力、研究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美术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人文素养,从而使我们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成为可 1 能。可见《油画》课程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设计过程与思路
美术教育专业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明确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此进行了课程结构的分析和调整,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美术教育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以及在美术专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及设计公司从事美术创作和研究、美术宣传、服务、管理、设计、制作等工作。
学情分析:
美术教育专业录取的通常是在美术院校录取后专业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其教学起点低。随着扩招的继续,招到的学生中,还有不少是因文化分达不到其他专业录取分,然后“临时抱佛脚”学习了一两个月绘画基础考进来的,所以学生专业基础差,且参差不齐。入学后经过一年半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绘画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
油画课程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学习特点,以中小学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合作进行该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的要求,突出师范性,立足于强调素质教育,提高审美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油画的工具材料、油画的技法及油画写生,并能进行创作表现。
能力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塑造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绘画创作的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美术教学工作能力。
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审美水平,并具有教师人文素养。
三、课程教学内容
1、课程标准的制定 课程标准是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和基础。涉及到课程知识体系、课程教学的详细内容、学习目标层次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和学时分配等多个方面。油画课程组经过多次修订制定了适合我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油画》课程标准。
2、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以系统性、实用性为原则,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进行,同时融合绘画审美知识、油画技能和艺术创作表现的需求。(1)课程教学内容
油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油画静物写生、风景写生、肖像写生、半身像写生,本课程主要是以造型艺术为基础,以写实油画和抽象表现性油画运用,正确表达出自己的艺术修养与观念为目的,培养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小学美术教师,以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美术人才。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立足地方文化,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由于地理位置限制,我国分为南北两大文化阵营,在各自的地理位置上,都存在过辉煌的历史与文化,每个民族都存在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多考虑地方文化元素,在油画静物,油画人物,油画风景,油画创作课程的时候,融入地方文化元素,从静物的选择,人物的服饰,建筑的样式,创作的综合性因素全面渗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懂得在绘画的过程中,除了掌握油画基本的技术以外,发扬地方文化,根据每个地方特色的服饰,建筑,文化,进行本质的探索,从而寻找到适合表现的方式。(2)教学过程设计
油画专业课程教学是专业性很强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之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素 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培养。
本课程有合理的教学体系,拥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及相关教材,在开课前,必须严格按教学计划认真填写教学方案,做到教学内容与教 学方案一致,课堂理论讲授与技能技法、示范、辅导相结合,教学中要准确体现课程特点,教学目的明确,方法得当,组织得法,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训练学生由浅入深的视觉造型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兼顾有一定美术基础和没有美术基础的同学,力争做到因材施教,使他们在上完本课程后都有所收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力求做到互动,变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进而养成自我学习,自我塑造的独立意识。
3、课程实践教学过程
实践课的比例重是油画教学的一大特点,油画课要通70%-80% 的课时量的训练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实践性的形式方法要做到:观念强,形式丰富,单元要求明确,避免教学内容单一的弊病。因此,对教学大纲的执行要彻底,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性,杜绝教学中的随意性。
油画课实践性教学形式以课堂写生实践和外出下乡写生实践为主,辅以观摩和考察;在教学中贯穿创作思想和理念;并结合理论讲解、学术交流、课堂答辩等形式手段。
主要两种实践方式:一种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的课堂练习,通过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课堂练习,如从写生到创作的一般造型规律和法则、熟悉各种不同构图和色彩的艺术效果及其创作思维的一般方式及其表达;包括形式美法则的运用练习,画面的分割与积聚练习,审美意识及构图位置的安排练习等,通过这些练习,进一步理解基本原理,检验造型、色彩构图效果,充分发挥形式美的作用。第二种方式为课外实践,组织学生对社会生活进行考察和收集创作素材,它包括:对大自然风景的采风写生;对美术的当代状况及问题调查;对不同层次的学校美术教学状况调查;对民俗美术调查等范围;并参加各级各类美术创作竞赛活动。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主 4 动地、创造性地表现社会生活,表现人类的情感和心灵,表现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
经过美术教育专业创办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设计的可操作性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成果丰硕。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油画技法理论学习和油画写生、创作实践,逐步掌握西方传统油画表现语言,培养出扎实的造型能力和较强的观察、认识、表现、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多方面知识结构的艺术人才,成为即有较强的科研创作能力又能胜任中小学校美术教学工作的综合人才。
4、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的重点:重点在于学生油画色彩基本功的训练,在于如何用技法理论知识指导实际的技法实践,使学生掌握油画从写生到创作的一般造型规律和法则,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熟悉各种不同构图和色彩的艺术效果及其创作思维的一般方式及其表达。
解决的办法:根据合理的课程设置,从易至难,技法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练习相结合,油画写生课程与油画创作写生课程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绘画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法实践能力的同步推进,以达到油画色彩教学培养目标的需要。
课程的难点:如何在教学中贯穿创作思想和理念,以技术材料带动拓展油画语言,进而进行精神主题的表达。也就是创造性语言表达方式在物质中的个性转换。
解决办法:是科学规划课程模块,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必要时进行一对一辅导,另外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和分析大量的示范作品,启发学生拓展创作思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模式
本课程改变以基础技能训练为主的油画教学方式,确立巩固基础和培养个性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目标,以发掘学生创造表现能力为教学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
2、教学方法
在油画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我们以“如何教”与“如何学”为重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时,以引导、启发学习为主,可以先讲后导,即以讲课为开始,以技法实训、小组研讨活动、作业讲评为结束;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围绕艺术专业的特点,在把握共通性的同时,也要兼顾个性和独创性的发展。油画教学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形成如下主要教学方法:
(1)引入“图例分析教学法”。我们触类旁通,活学活用,在“教法”上,采用图例分析教学导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理论讲解强调知识理论的系统性,绘画示范强调直观性、实践性,多媒体、幻灯教学和网络教学则侧重于信息量的扩充以及对信息的系统归纳。
(2)认真落实“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主要根据学生高中时不同的知识、能力起点和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设计多层的教学目标,运用因人而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例如在油画静物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摆两组不同难度的静物进行练习。
(3)构建和实施“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首先,以教学为核心,实现“教”与“学”的师生互动,通过“课堂研讨、案例解析、专题讲授、实训体验”等互动环节完成教学,使学生彼此分享各人的意见和独到的见解。其次,以“赛”为依托,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成果互动,指导学生将课程相应主题的参赛、参展作为教学训练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实现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补充,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才能,培养探索与独创精神。最后,以活动为补充,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应用性互动,通过“作品展览”、“专业见习”等方式加强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消解知识,拓展视野,增强适应能力 与竞争力。
3、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们充分学习、运用、调动现代技术,恰当的地、灵活地使用这些现代手段,激励学生学习油画的热情、增强兴趣、驱动作画情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改变原来的挂图示范为图形图像示范,通过投影仪、幻灯制作放映图像等等进行教学。
制作多媒体课件,积极收索国内外最新的油画图片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代表性、学术性、前瞻性的数字图片,深入得了解油画大师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油画的主动性。
4、注重学习过程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监控,建立了知识掌握与技能运 用、课业考核与行为习惯、作品创作与综合能力等多维化考核体系。将课程教学的状况、效果及遗留的问题直观地展现在师生面前,促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总结成绩、分析问题、交换认识、寻求改进,实现对课程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状况的客观、真实的评价。
首先,是对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评价,包括课堂纪律、思考发言情况,作业态度和质量情况等进行考查,由任课教师评定学生的成绩。其次,对平时作业进行评分,进行阶段教学集体观摩评分,相加构成平时成绩。第三是期末组织集体观摩考试,评委由专业任课教师组成,以学生的作品及学生对作品创作过程的阐释为依据,无计名集体评分,构成期末成绩。学期末教师再根据学生学习习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等进行综合评定,即(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40%+学习态度10%+考勤10%)。努力实现评价手段和方法的全面性、综合性、经常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课程资源
1、教学团队
油画课程组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占14%;副教授2人,占29%;讲师3人,占43%;助教1人,占14%。年龄结构:60-45岁1人,占14%;45-35岁3人,占43%;35岁以下3人,占43%; 教师梯队结构合理,教师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老中青结合以老带新,7位教师全部是双师素质教师,教学队伍稳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广泛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主动更新和拓展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适应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改革、科学研究能力,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油画课程组的教师在认真教学的同时进行创作科研活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教育厅立项课题《巴彦淖尔市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正在进行中;作品多人多次入选区级、国家级美展,并获奖,且部分作品为各类博物馆收藏;经常在各种刊物发表作品及论文;是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队伍。
本课程在致力于教学、创作与科研的同时,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参与区内外的文化交流和校际合作,校内展览、讲座不断,学术活动频繁,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学识修养,扩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活 跃了校园学术气氛。集实践、创作研究与教学研究为一体,形成良好 的互补互促关系,提高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使之系列化与可持续化。
油画课程带头人:张建国教授,油画艺术家,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政协副主席,内蒙古河套大学教授,副校长,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美国树华教育基金会中国委托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1989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美术十杰”称号;多年来张建国教授创作油画作品一百多幅。大部分作品入选国内外举办的大型美展并发表和出版在各种画册、杂志、报刊上,其中有部分作品获国内外奖;还有一些精品被美、日、澳、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个人或美术馆收藏。2010年出版个人画册《“感恩生活”——张建国油画作品集》。在教学中主要承担色彩、油画、油画创作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教材使用与建设:
根据《油画》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特点,该课程选择文字图片教材作为主要媒体,录像教材、IP课件、期刊辅导、网上教学资源等作为辅助媒体。
本课程的主要文字教材为《油画》(修订版),钱锋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详细讲解了油画制作的要求和规律,重点难点突出,便于学生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材料丰富,图文结合,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本课程根据21世纪美术教育的发展走向及就业趋势、课程设置等实际需要,我院重视专业图书资料的建设。学院图书馆和资料室现有美术专业相关图书资料两百多册(含高档画册),电子图书1千多册,每年征订专业期刊30种以上,让学生能够通过学校图书馆和本专业资料室查阅大量资料,使他们了解该课程的科学前沿,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实践教学环境
为满足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油画》课程教学需要,学院建有专门的画室、资料室和展厅。学院设有专业油画教室8间,具有适合油画写生的天光采光良好的专用教室,配备专业的画架,画板、静物台等设备。青年教师工作室1间。野外油画风景写生基地五处,有中旗呼鲁斯太、前旗乌粱素海、五原塔尔湖、乌拉山原生态森林区、乌拉特草原等。配置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还配备有幻灯机、投影机,使得油画鉴赏和课堂讲解可以取得更加直观的效果,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手段,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网络性教学相互进行,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先进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单一理论讲述和学生训练课的模式,真正做到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学院资料室主要的设备有各种衬布、静物(花瓶、器皿、陶艺、瓷器、蜡质水果等)及各类石膏像、聚光灯、静物台等,以满足学生各项基础实训需要。
4、网络教学环境: 我校网络教学条件良好。学校设有网络中心,有完备的网络教学 环境,通过校园宽带网,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收集图形图像资料和设 计素材图片,能检索国内外各种文献资料。老师可以通过网络积极收索国内外最新的油画图片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代表性、学术性的数字图片,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油画的主动性。为本课程的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六、教学效果
油画是美术教育专业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受到内蒙古各院校美术同仁的普遍关注。课程组通过对油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体系、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机的优化组合,在油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考试方法以及在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和建设,积累了较可取经验,受到校内督导组和校外专家以及学生的好评。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油画教学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课程授课质量总体有较大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较前有明显提高,各年级油画课程考试成绩均呈正态分布,学生对油画课程教学满意度高,教学效果良好。学院现已建立学生作品收藏档案、教学课件,多次举办学生作品汇报展览,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充分的展示,提高了其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部分学生的作品已被学院收藏,近几年学生参加各地油画展均取得较好奖项,特别是2002级美术教育班的学生刘颖的油画作品获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美术类二等奖,2006级美术教育班学生巴特尔的油画作品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美术类二等奖。
七、课程特色与创新
1、教学形式的创新,表现在采用课堂内的理论和练习相结合与 课堂外的社会体验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课内教学,画室现场授课、多媒体、辅导示范三位一体,融会贯通;实训走出画室,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2、课程内容设置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突出民族特点,传承河套文化。
3、重视创作实践,以科研促进教学。形成以创作带动技术发展的教学特色。在重视教师创作实践同时,也对学生的创作能力积极培养,启发并彼此借鉴,相互竞争,在教学上具有浓郁的学术气氛,和良性的学术传承。通过创作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增强了所学专业的自豪感。
4、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和鼓励学生的艺术创新的思想贯穿于指导油画专业课程教学的始终;油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作业是由个人完成的,每位学生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素质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不过分强调传统单纯的造型能力,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地发展以及创造性的油画语言体验和探索。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全方位地审视油画教学,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5、教学评价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监控,建立多维化考核体系。
以上是我对《油画》课程的整体设计介绍,恳请各位专家、老师 批评指正!
谢谢!
河套学院艺术系
第二篇:电厂锅炉课程整体设计介绍(文字说明)
《电厂锅炉》课程整体设计介绍(文字说明)
锅炉是火力发电厂的三大主要设备之一,是电能生产的动力来源。《电厂锅炉》课程是高职高专动力类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
一、课程设计思路
多年来,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厂锅炉》课程组根据现场调研、现场专家讨论和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对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行分析,确定具有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握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以“CBE”理论的DACUM方法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含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专业实践能力模块,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职业素养的培养。《电厂锅炉》课程以锅炉机组检修与运行作为贯穿教学始终的工作任务,将实践操作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设计了锅炉燃料特性测试实验、热装配检修实训、机组运行仿真实训和现场运行实习等关键教学环节,强化了学生能力培养。
二、课程体系构建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能在火电厂、火力建设公司、企业自备电厂或动力分厂从事火电机组安装与检修、机组设备运行与管理工作的能力,较高职业素养,较强社会适应性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锅炉类专业岗位需求:锅炉本体检修、管阀检修、锅炉安装、锅炉辅机检修、锅炉运行、机组集控运行等。
电厂锅炉后续课程:热力设备安装检修、单元机组集控运行。
根据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的国家职业标准、现场调研以及现场专家对专业需求研讨,电厂锅炉构建了包含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专业实践能力模块的课程体系。
在锅炉课程体系构建中,课程设计主要以锅炉检修和锅炉机组运行为工作任务,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电厂锅炉理论教学的同时,锅炉热装配实训同步开设,分等级锅炉机组仿真运行实训陆续展开,真正做到“教、学、做”相结合,切实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体现我校“能力目标型”的教学模式。
三、课程内容确定
理论模块内容主要有:锅炉燃料及特性、锅炉热量平衡、锅炉制粉系统、锅炉燃专业烧系统、锅炉汽水系统、锅炉运行及事故处理等;
专业拓展模块内容主要有: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及系统、锅炉燃烧与调整、超临界锅炉技术;
专业实践能力模块内容主要有:锅炉管件装配,锅炉阀门装配,弯管工艺,200MW、300MW、600MW煤粉锅炉机组和135MW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仿真运行操作,电厂运行实习等。
四、课程特色
在多年积淀和不断创新的基础上,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厂锅炉》课程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我们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干两支”式的课程体系结构、“一体两翼”式的课程内容、“学练结合、知能并重”的教学基本方法。
1.“一干两支”的课程体系结构,即以理论课程为主干,运行实训、检修实训为两支,体现了“岗位导向性”特色,实现具备锅炉检修与运行能力人才的培养目标。
2.课程内容以传统锅炉技术为主体,打好专业基础;同时跟踪技术发展,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两种新型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超临界直流锅炉——技术为两翼,为课程插上腾飞的翅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在国内同类课程中独具特色。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一种清洁燃烧设备,2002年进入国内主力发电厂,我校于2000年即开设了《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并完善了课程体系,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首创性,并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超临界直流锅炉是最新一代主力电厂锅炉设备,可大大降低发电煤耗,2002年开始在国内大规模建设。我校于2004年开设了《超临界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并完善了课程体系,在国内同类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以传统锅炉为主体,以循环流化床锅炉、超临界直流锅炉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课程内容体系,使本课程具有显著的“先进实用性”特色。
3.火力发电厂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人员素质要求很高。如锅炉运行值班员既要掌握全面、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等,所以学生要求达到“知识、能力俱佳”,单纯技能型人才无法很好胜任岗位。
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并重”的“两轮驱动”模式,学练结合,使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步提高,体现“知能并重”的特色。
知识学习主要通过理论课(锅炉设备及运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或超临界锅炉技术、单元机组集控运行)进行,共约150课时(84+28+28);
技能操作训练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电站运行仿真实训、电厂生产实习、热装配实训)进行,共约224课时(84+84+56)。
四、教学队伍情况
电厂锅炉课程的教师队伍是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有4名来自电力行业的兼职教师,专任教师75%为“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合理,有博士(含在读)、硕士学位和具有现场经验的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均为教学骨干;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均配有辅导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
学历结构:博士(含在读)1人,占10%;硕士4人,占30%;本科9人,占60%。
年龄结构:50岁以上2人占,8%;40~50岁6人,占42%;30~40岁6人,占42%; 30岁以下1人,占8%。
学缘结构:(1)在15名组员中,清华大学毕业1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毕业1人,华北电力大学毕业4人,华中科技大学毕业2人,重庆大学毕业2人,长沙理工大学毕业1人,中国矿业大学毕业1人,其他院校毕业2人。(2)在15名组员中,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毕业13人,与热能动力工程相近专业毕业2人。
职称结构:教授2人,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4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3人,工程师1人,实验师1人,助教1人。
双师情况:该课程组具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共10名,占75%。
学校人事部门建立了兼职教师资源库,本课程的兼职教师来自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开封京华发电有限公司,河南省投资集团郑州新力发电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河南第一火电建设公司等单位。聘任的这些兼职教师都是多年从事火力发电运行、安装、检修方面的专家,他们主要承担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辅导和讲座,参与课程教学大纲制订和教材编写。兼职教师共4人,占教师队伍25%。
五、实践教学条件
电厂锅炉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该课程按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改变了过去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且仅是验证理论知识的状况。编写了热装配实训、锅炉专业实训、锅炉仿真实训、运行实习、顶岗实习的教学大纲、任务书、指导书等,完善了工学结合管理制度。
根据电力行业发展和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职业岗位需求,建立具有工学结合的,有显著现场氛围的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实践教学环境包括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也包括现场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条件完备,教学环境先进。
(一)建立热装配实习基地和洁净煤燃烧中心
热装配实习基地可开出多级离心泵检修、阀门检修、管件配置、管件装配和弯管等6个实训项目,洁净煤燃烧中心可开出循环流化床锅炉临界流化风速测定、循环流化床锅炉循环物料循环系统调整、锅炉空气动力场测定和烟气脱硫系统测试等4个实训项目。这些项目的开设与现场结合紧密,实现实训场所现场化的目标。
(二)建立全范围仿真的电站仿真培训中心
由于电力行业对安全要求的特殊性,在校学生难以操作真实的现场设备运行,因此仿真系统的建立尤其重要。先后建立了135MW锅炉机组、200MW煤粉锅炉机组、300MW煤粉锅炉机组和600MW煤粉锅炉机组的仿真系统,这些系统完全按照现场运行控制的要求建立,仿真控制室与现场控制室实现全范围模拟,具有真实的现场氛围。学生通过大量的仿真演练,提高了操作技能,为进入现场操作做了充足的准备。
(三)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在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等地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与郑州热电厂、开封火电厂、新乡火电厂、首阳山电厂、丹河电厂签订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协议,这些实习基地机组类型众多,先进技术应用广泛,现场人员素质较高,使实践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保证。
六、实践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设计上,按照平行递进的原则,把实践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均为检修与运行平行推进,同时三个阶段分层次递进。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增大模拟仿真教学、现场教学、顶岗实习、技能培训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推进工学结合的改革与实践,满足学生进行本课程全方位、不同层次和能力培养的需要,推行双证书制度。
1.电厂认识实习安排在校内认识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兼职教师共同指导。采用录像教学、现场教学、模型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电厂生产过程。
2.热装配实习安排在具有典型现场氛围的校内热装配实习基地进行,由具有多年现场丰富经验的专任教师指导。采用实物讲解、操作示范和实际检修操作的“教、学、做”一体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检修工艺的理解和检修操作技能的规范。
3.锅炉专业实训 安排在实训专业教室进行,专任教师指导。采用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吻合的要求指导,分析案例,为职业技能鉴定奠定基础。
4.机组仿真实训 安排在具有全范围仿真、模拟现场集控室功能的电站仿真培训中心进行,所有指导教室均具有电力行业仿真培训指导教师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采用电厂规程操作演练、局部过程演示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全面掌握不同类型机组运行过程及事故处理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电厂运行实习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兼职教师共同指导。采用现场教学,现场观摩、跟班运行等方式进行指导。使学生在仿真实训的基础上,与实际现场结合,深入了解现场运行模式和现场运行要求。
6.顶岗实习部分学生根据现场需要实行顶岗实习,主要由现场技术人员指导。主要由设备检修、维护与运行监督。
7.毕业设计 根据现场改造、试验、运行分析等课题开展,专任教师指导。采用试验、运行数据分析、综合设备安装等方式进行,指导教师参与全过程指导。
第三篇:报关实务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文字说明
报关实务课程说课讲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是经贸系国际贸易实务教师胡芳,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报关实务。
报关是国际贸易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一种知识综合性广、技能操作性强、具有极强实践性的综合智力劳动。代表所属企业单位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业务的人员报关员,可以说报关员的工作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外贸企业的兴衰。
下面我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特色五个方面向您介绍本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
1、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报关、国际货运、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运用英语处理单证制作、海关通关、口岸商检、外贸运输代理、报关代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就业岗位:外贸外资企业、物流企业、货运代理企业、报关和报检单位从事航运、货代、船务、报关等工作。
2、课程定位
《报关实务》这门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为目标,针对报关员岗位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一门实务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实训教学及实践活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填制报关单技能、掌握报关业务操作流程及商品编码归类,培养学生报关实务从业技能,为从事进出口货物报关打下坚实基础,并以学生取得全国报关员职业资格证书为基本目标。
3、课程作用及与前后课程的关系
报关实务是在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等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报关与报检综合训练、毕业实习等后续课程的学习。
4、行业岗位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额不断扩大,国内具有自主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也不断增多,尤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对报关员这一专业需求剧增。因此培养大批专业报关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国贸专业的当务之急。
5、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1)职业技能目标: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具备从事报关及相关工作的专业能力。
(2)职业素质养成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使毕业生在报关员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实现学生就业与岗位的零距离。
6、课程目标: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特色,紧密跟踪报关行业发展,努力建成全国高职院校同类课程的示范课程和精品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取依据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密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来进行,坚持教学内容选取与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求相一致的原则,确定了体现报关行业报关实务的课程内容,同时也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要求及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三者纳入到一个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之中,采用模块化结构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同时加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课时数量,以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2、内容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
从示意图上可以看出,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基础模块、应用模块和实训模块。理实课教学内容包括了报关与海关管理、报关与对外贸易管制;海关监管货物报关程序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包括报关与海关管理模块、报关与对外贸易管制模块、一般进出口货物通关实训模块、保税加工业务实训模块、保税物流业务实训模块、特定减免税货物业务实训模块、暂准进出境货物通关实训模块、其他进出境货物的通关实训模块、转关运输货物报关实训模块等九个模块。
第三部分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此为中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 “理论引领→实践操作→理论提升→指导实践”的理论
和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本课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
(1)项目教学法
使用目的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单元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方法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具体目标,基于单元项目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这种教学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将教学内容分为八个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有细分为不同的具体任务,例如在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模块中,又分为申报、查验、征税、放行四各子任务,而在子任务中,由划分为不同的具体任务,如申报环节,又细分文申报时间、申报地点、申报单证、其他情形等几个具体任务。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八个模块中,本课程都配备了大量的案例,其中部分报关员资格考试题型案例一体现在教案中,主讲教师在教学中还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也进行了教学设计。通过剖析案例,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研讨互动教学法
在教学中,主讲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对于教学难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及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4)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是将报关业务引进校内实训室,从大量的实际业务中选择典型的内容组成一套完整的报关程序,在国际贸易综合实训中心仿真模拟的环境内完成报关业务的全过程。通过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掌握报关各个环节中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提高学生专业实际动手能力,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外贸及相关工作。
由于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2、学情分析
3、课程教学团队
4、教学资源
在教材使用上,我们把握的原则是:
(1)应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2)必须适应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水平;
我们选择高职高《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海关总署编写)为主干课程。
为了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我们还选择作为重要的参考教材。
2、实践性教学条件
外贸实训室1个,通过专业的外贸软件开展外贸单证制作模拟、报关情形模拟和国际贸易流程模拟。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把握,训练学生的基本业务技能,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网络教学环境中国海关总署门户网站外贸精英网
第四部分 课程评价
综合采用调查、访问、讨论、作业、理论测试、技能测试、评议、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其中平时成绩占40%,理论测试占30%,技能测试占30%。最后结果比较全面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五部分课程特色
1、建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把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课程融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为一体,实现课程内容模块化,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练三者结合的教学方式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实践了报关行业职业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
2、教学设计合理,突出了职业素养的培养。
将报关的基本知识,进出口业务通关流程等教学内容,结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建立课程知识模块、能力训练模块与职业能力的关联,认真分析各模块教学内容,在理论够用的原则下,整合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习更多、更实用的专业技能,全面提高职业素质。
本课程将职业素质的养成、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岗位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课堂与校内实训室紧密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3、率先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国家职业标准
率先在《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了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标准,以标准为教学内容组织的大纲,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4、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工学结合为了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报关与国际货物专业积极与校外实训基地企业联系,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
5、校企共建课程,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通过建立内容齐全、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充分满足了学生和企业员工自学、自测、交流和知识拓展的需要。通过建立内容齐全、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充分满足了学生和合作企业员工自学、自测、交流和知识拓展的需要。
6、紧跟学科和业界发展动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报关实务的内容海关每年都在进行调整,大约占到全部内容的20%左右,本课程根据每年海关总署保管员资格考试大纲,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本课程将职业素质的养成、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岗位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课堂与校内实训室以及与校外参观学习紧密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以上是我对报关实务课程的简单说明,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第四篇:《植物学》课程整体设计.
《植物学》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设计分析
(一)课程分析
《植物学》是园艺、植保、林业等农业技术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它是研究植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生长发育规律,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的分布规律、植物的进化与分类和植物资源利用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植物形态、解剖、分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并掌握有关实验技能的基本方法,熟悉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及经济作物,充分了解热带雨林植物的奇特现象,如奇花异草、五大奇观、五树六花等,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控制、利用和改造植物。同时,也为从事版纳景区服务、导游服务工作奠定基础,拓宽园艺专业就业面。
本课程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一般分为了解、理解或熟悉、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是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一定的认识;理解或熟悉是指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有较熟练的基本技能;掌握是指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具有熟练的基本技能,能综合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实践性和直观性很强,要紧密围绕当地热带雨林植物、农业生产实际和城镇绿化建设需求,努力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合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各种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要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教具和幻灯、录像、网络及其它教育技术,加强直观教学。重视课堂实验和教学实习,创造条件开足实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侧重培养学生对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主要的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的识别能力。要注意本课程的新进展,适时引进新的教学内容。
(二)能力目标分析 1.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主要功能。(2)掌握分类的基本知识和植物界的基本类群。2.能力教育目标
1(1)能准确使用显微镜。
(2)掌握植物解剖的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植物分类和鉴定的方法,能准确识别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主要的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
(4)掌握植物分类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3.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2)具有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3)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4)具有职业道德的意识。
(三)教学对象分析
《植物学》的教学对象是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正式录取的大专三年制园艺、植保、林业等专业的学生,有理科学生和文科学生。文科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初学植物学较为吃力。学好植物学关键,是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途径和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和各种训练活动。
(四)教材选用分析
本课程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选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
(五)教学设施利用分析
学院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可使本课程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多媒体教室 学院现有36间多媒体教室。学利用先进的网络设备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实现教学资料和教学课件随网化。多媒体教学可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直观,提高课堂讲授的效率和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
2.电子图书室 学院拥有30万册图书的电子图书室,可为学生提供较为方便的资料查询。
(六)实训基地使用分析
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院在校内和校外都设有实训基地,便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植物学》及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符合生产一线需要的科技人才。
1.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验室 有显微镜实验室和植物学实验室。共有显微镜25台、各种实验标本(植物器官组织标本和植物形态学标本)和仪器、用具。主要功能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巩固、印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从事植物研究的一般实验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内各种观赏植物 便于教师进行直观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通过实地观察,加强学生对植物形态结构的感性认识。通过编制校园内植物名录和挂牌,让学生熟悉当地主要园林植物的名称及分类地位,掌握识别特征,了解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同时,校内观赏植物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植物识别、分类训练和技能考核的场地。
校内试验基地 学院有10亩教学试验地。通过组织专业生产劳动,让学生参与主要观赏植物栽培管理的实践活动,认识和掌握当地主要观赏植物的形态与分类、生活习性和栽培技术要求。
2.校外实训基地
中国医学科学院西双版纳药物研究所(简称药物园)。该实训基地与学院比邻,是学生实训最为便捷的基地。药物园内种植有热带地区各种药用植物、观赏植物近1500种。根据教学和实训的需要,每年在新生学前教育活动中,都要组织学生到药物园参观,让学生认识版纳植物的多样性,以激发学生进行植物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爱专业、学专业,并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作物研究所(简称花卉园)。与我院相距400米。花卉园内种有各种热带园林和经济作物,种类近500种。在课程教学的第12周,组织学生到花卉园开展植物形态结构方面的实习,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并掌握植物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特征,为植物分类奠定良好基础。
西双版纳州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我院相距3公里。内设有版纳野生动植物博物管。通过自然保护区内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参观博物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版纳境内的动植物资源和种类,开拓视野。
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实验基地。距离我院6公里,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重要基地。基地内中有各种观赏价值、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观赏蔬菜等,如彩椒、甜瓜、观赏瓜类作物、观赏甘蓝、红掌等,是学生学习《植物学》和相关课程的最好最便捷的实训场地。通过参与基地内各种经济作物的育苗、种植管理生产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当地主要 3 经济作物的种类和栽培技术,同时对现代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和信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研究所(简称勐仑植物园)。距离我院60公里。园内种植植物有10000多种,内设有版纳野生动植物博物管。在课程教学的第16周,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开展植物分类实习,通过园内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观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熟悉园内热带和亚热带代表性植物的名称及分类地位、主要识别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
二、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原则
《植物学》课程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模块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以能力教育为中心,培养出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具有开拓精神和经营管理能力、综合素质较好、能够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专门人才。
1.密切联系当地实际,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删繁就简,适当补充,努力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理论教学以应用、识别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中,由表至里,由浅入深重点讲授植物的基本组成,包括细胞组织;营养体建成—根、茎、叶的形成;生殖生长—开花、结果、种子的形成及生活史的基本理论知识。简要介绍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的主要特征及各类群之间的演化关系。补充热带雨林植物趣谈,加强对热带、亚热带植物生活习性和识别知识的讲授。
2.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实践教学方式多样化,包括室内实验、参观实习、开展讲座和生产实践。室内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从事植物研究工作的一般实验方法和技术,参观实习包括组织学生到药物园、花卉园、州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州农科所实验基地及勐仑植物园等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认识植物的多样性,提高识别植物和植物分类的能力。学院试验基地和州农科所实验基地则是作为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练兵场地。此外,校园园林植物也是教师进行直观教学、学生识别植物的重要场地,通过对校园植物的名录编制和挂牌,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当地景观植物的种类、识别特征和分类地位。
(二)教学课时安排
本课程按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时为 108 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为60,实训课学时为 48。形态解剖部分和系统分类部分所占比例为 3:1。教学大纲中每一章后的学时数为理论课讲 4 授学时。授课期间的课后学习教师可根据实际具体安排。学习完本课程后,安排1周进行野外实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分裂方式。(2)组织的基本类型和结构。
(3)种子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4)种子植物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和生殖过程。(5)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及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6)当地常见植物形态识别和分类地位。2.教学难点
(1)植物组织的基本结构。
(2)植物营养器官根、茎的次生构造。(3)植物繁殖器官的构造。
三、教学实施
(一)理论教学
1.多媒体教学 展示典型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互动式教学 每次上课就授课内容进行师生对话,互相提问、答疑。3.思考与练习温故而知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开拓、创新思维。
(二)实践教学
1.室内实验 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印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从事植物研究的一般实验方法和技术,培养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校内实践 通过对校内植物观察,加强学生对植物形态结构的感性认识。通过编制校园植物名录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熟悉当地主要景观植物的名称、主要识别特征和分类地位,了解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
3.校外实践
以参观实习或生产实践方式进行。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观察,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及作用、功能,为从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控制、利用和改造植物。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全面评价学生学科成绩,改革考试方法。《植物学》主要采取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两种方式。理论考核主要考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技能考核考评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并规定若技能考核不及格,判定该门课程不及格。学期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综合评定,各占50%。
农 业 系 2009.5.14
第五篇:《徒手搏击》课程整体设计
《徒手搏击》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思路
我院是一所主要为政法系统和社会培养实用型法律和司法警务人才的高等学校。《徒手搏击》作为学校主干课程之一,在学校的铺盖面广,影响大,特色明显。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散打格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散打格斗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的防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我们徒手搏击课通过基础知识与实用性技术教学,培养警务专业人才必备的擒拿格斗等警务技能素质,是警察院校最具特色的警体实践必修课程。
我们的徒手搏击课是在我国的徒手搏击项目“散手”的基础上,经过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国外技术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警务技能课程。
(二)、师资队伍
徒手搏击课程有专职教师7名,兼职教师3名,其中副教授2名,高级讲师2名,讲师2名,助教1名。所有主讲教师除在校授课外,每年承担各级司法系统干警培训工作,服务于司法实践。其中沈革亮、王恩昌两位老师多次作为警务技能负责人承担培训的组织和教学,并圆满的完成任务,培训效果良好,受到各级领导和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
此外,全部教师均获得国家二级裁判以上的裁判资格,经常参加和组织各级武术散打比赛。全体教师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形成了一只实力较强,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学队伍。
(三)、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掌握技术特点和教学认知规律,把徒手搏击课程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技术实战运用三大部分,共72学时。
1、基础理论部分 6学时
包括徒手搏击的内容、学习目的和要求、发展简史、基本战术、人体要害部位与控制方法、实战心理,以及中外徒手搏击项目简介
2、基本技术部分 54学时
包括实战姿势、拳法技术、腿法技术、摔法技术、拿法技术、肘膝技术、步法技术、组合进攻技术、防守反击技术、徒手控制实践、倒地保护以及应急自卫等技术。
3、技术实战运用 12 学时
包括模拟各种实际情况下的徒手搏击技术运用,以及成绩考核评定。
(四)教材建设
1、选用立足于实践的自编教材
我课程组编写的《河北省司法警官院校体育基础教程》和《擒敌散打》等教材简单易学,便于掌握,为我院学生提供了系统、实用的徒手搏击教材,对提高学生的徒手搏击技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另外,我们还选取有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的陈国弼教授编写的《警察体育教程》作为参考教材。
2、相关教学资料完备
课程组教师能积极的在实践中发掘战例,用日常教学和讲座的形式进行战例分析。并且在多年的科研活动中积累的大量国内外相关图书文献、教学视频、训练录像、战例资料,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施、环境:
在我院党委的领导、重视下,警体部认真落实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制定了长远而周密的发展计划和目标。结合本课程项目特点,确保工作重点,有效保障了徒手搏击教学训练工作的顺利实施。通过多年建设,现已投入使用的场地设施有:
室内训练馆一个,徒手对抗场地一个(可进行散打、跆拳道、柔道、摔跤等项目的训练和比赛),400米标准跑道一个,室外训练场地两块。大量的护具、拳套、手靶、脚靶、体操垫、橡胶匕首、菜刀等辅助训练器材。为徒手搏击课程提供了较好的实训设备和实训环境。
三、特色和创新 徒手搏击课程教师大力推进教学的改革。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着眼点,就是要竭力改变现有教学不重视实战的弊端,在课程设置、教学训练内容体系上作出较大改革,特别是将有利于磨砺意志,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具有很强实战性的散打技术作为“拳头”教学内容来推广,并不断融合中外各国警用格斗技术如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摔跤等优势技术,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进行教法创新,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加强三种“结合”,即精讲与多练的结合、训练与实战的结合、掌握技能与综合运用的结合,同时配合“模块化考核评价”进行有效地教学实践。让学生的心理得到磨砺,技能得到锤炼,综合实战能力得到提高。
四、课程建设规划
1、课程体系
进一步完善徒手搏击理论和教学、训练体系,加强教学、训练考核程序管理,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规范化、标准化教学、训练考核体系。
2、教师队伍
建设成一支精干、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教师队伍。
3、教学内容
进一步转变教学训练理念,进一步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实战意识,使教学训练内容更符合当前实践需要。
4、教学方法
语言法、讲解示范法、正误动作对比法、情景、想定、意念等教学方法。
5、教材
以现有教材为基础,根据徒手搏击课程教学要求进行改革,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修正和不补充,适时升级现有教材。并制作徒手搏击教学训练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