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系列培训课程整体介绍

时间:2019-05-12 21:1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系列培训课程整体介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系列培训课程整体介绍》。

第一篇: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系列培训课程整体介绍

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系列培训课程整体介绍(上)“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系列培训课程”是深入推进《义务化学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培训课程的第一大主题。本课程以“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为核心,在广大初中化学教师已有的对新课程实施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以广大初中化学教师的迫切需求为课程设计线索,凸显当前化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和新成果,以期让中学教师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能力与水平。

一、课程设计背景

新世纪伊始,我国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而在基础教育领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多方面入手,旨在改变我国一直以来以片面的知识传授为本、以学科本位为主、以难繁偏旧的书本知识为据、以考试和分数为纲的教学弊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改革以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为标志,十多年来,对我国初中化学课程设计、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发、教师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与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伴随着2012年初我国颁布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进入了深入推进的阶段。对十多年来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进行全面地总结与反思,深入理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育理念,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基础;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深刻领会并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系列培训课程”的设计背景是我国十多年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的经验总结与反思。新课程理念已经逐渐地从文本意义渗透到化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不仅革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同时影响了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总的来说,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从设计到实施取得了以下几点显著成果。

1.全面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逐渐形成

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对过去重视化学“双基”的批判与超越。“科学素养”的培养宗旨是旨在利用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等在内的理科课程教学来培育当代公民的基本科学素质。这一课程理念是伴随着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课程改革运动而逐渐系统确立起来的。尽管当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但是,把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已在世界各国范围内取得了共识。“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得到广大化学教师的深刻理解和支持。教师们非常关注新课程的理念,并且通过培训、教研、阅读等多种途径积极完善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2.“三维目标”在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中逐渐落实

自我国推行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以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理念与做法体现了我国化学教育思想的进步,化学教师能够接受三维目标的基本理念,也能够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去进行化学教学设计。化学教师大多建立了科学的化学教学目标观,认为化学“知识和技能”仅仅是“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维度,是从形成化学认识的角度提出了化学学习基本要求。但是,任何一个学科都不仅仅由学科认知体系构成,还应包括该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学科所蕴含的价值诉求。化学“三维目标”观念的建立,正是从整体上反映了化学教学对学生化学素养发展的全面性要求,有助于广大化学教师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层面上清晰地认识化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3.具有丰富性、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体系逐步凸显

化学课程标准在确定化学教学的核心知识的同时,丰富了化学课程内容的内涵,增加了许多体现时代性、基础性、STSE的化学课程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课程的层次性和丰富性。化学教材也从过去的“一纲一本”逐渐变为“一纲多本”,各个版本的化学教材都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设计了适合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的栏目,且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体现出了化学新课程的课程内容的多样化,成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丰富的课程资源之一。然而,毕竟化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由于教科书内容有其时间、地域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与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前沿也有一定的时间差,所以广大教师在化学课程实施中,巧妙地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使得各类课程资源的使用更加结合教学实际,更加地因地、因时制宜。

4.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与学方式成为热点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此次化学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既需要广大化学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也需要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建构。有研究指出,“48.46%的化学教师自陈平均每周开展一次探究活动,33.46%的化学教师平均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探究活动,11.31%的教师平均每个学期开展3~4次探究活动”。这都说明,科学探究的观念已经深入到广大化学教师心中,而且很多化学教师正在逐步实践着科学探究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科学探究,自主建构所要学习的知识。

5.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方式正逐渐带动中考的变革 课程与教学评价已经成为了当前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课程评价体系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选拔与淘汰功能;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外在诱因和压力作用。要改变过分追求评价的标准化和客观化的倾向,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新的课程与教学评价理念影响了当前我国各地化学中考的命题与实施。虽然中考几乎成为了初中化学教学的指挥棒,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更多地关注如何正确地、科学地看待中考,如何实现“能力立意”、如何合理地利用中考资源开展教学、如何在教学中既凸显新课程理念又能够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中考等初中化学教师翘首以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6.广大的化学教师正朝着专业化发展的目标迈进

过去,人们认为好的初中化学教师只需要具备充实的化学知识基础、充分的化学教学能力,且能够关心爱护学生就行了。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对于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有扎实的化学知识基础、教育知识基础、教学能力、能够关心爱护学生,还要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设计与创新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在复杂情境中工作的能力、面对多元对象的交往能力等等。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了广大化学教师的发展目标。实现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要让化学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化学教育专业工作者。同时,很多化学教育研究者的视角也转移到关注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路径、结构、问题上面,为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式方法。

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不仅带来了上述显著地成效,也呈现出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值得广大教师审慎思考。

1.知识的教育价值有待进一步落实

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不仅获得化学知识本身,同时要获得化学素养的发展。化学教育实践过程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化学知识具有的发展性,也就是化学知识的发展价值,其主要表现在化学知识是个体成长的一个条件或资源,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化学知识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意义表达。然而,当前化学教师对于化学知识教育价值的全面落实还有待加强,化学教育研究者对化学知识的教育价值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明晰与深化。在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重知识的观念导致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只有“灌输”,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符号层面,缺乏更深刻的价值追求。这种仅仅关注化学知识的认识、识记的教学现状,一直在背离教学基本理论的道路上“执意”地“行走”着,即便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意识到了增值价值的存在,也只能称之为一种渗透。

2.课堂教学的方式需要进一步革新 化学课程标准倡导化学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大力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化学学习。然而,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将化学知识过多地进行拓展以应付中考(当然,这也涉及中考命题的问题),造成化学课时紧张不说,还要抓紧时间赶进度从而留出充裕时间进行中考复习。这就导致不少化学教师在化学新课程实施之初还对探究式教学投以较大的热情,但最终因为对探究式教学理解不够深刻,同时耗时很多,造成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又回到以讲授为主的教学中。有些教师,甚至连最起码的启发式教学都做不到,直接在课堂上赤裸裸的“灌输”化学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地应付考试。所以,如何在化学课堂中有效地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3.探究教学需要进一步常态化推进

虽然推进科学探究式教学是这次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与亮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化学课堂中的科学探究往往过于形式化、垄断化和片断化,出现了诸如以“教师探究”代替“学生探究”、将分小组学习视为合作学习、过于注重探究程序而非探究体验等问题。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体发挥得如何,探究的问题是不是学生独立提出的或者在教师的启发下提出来的,猜想和假设是不是学生们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证据是不是学生们自己收集的,验证是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解释是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都影响着探究性学习的成效。只有大力推进常态化的探究式教学,才能够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功能和价值。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化学课程的实施当中,推进探究式教学的常态化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4.化学实验亟需教师们进一步重视

化学实验学习是化学科学认识活动中形成感性认识阶段、证实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种重要的认识方法,而实验法又是化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具有认识论、方法论和教学论的三重功能。然而,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在现实的中学化学教学中,仍普遍存在轻视化学实验的现象。不少教师以教学课时紧、实验资源缺、考试压力大、学生人数多等为理由,不让学生动手参与化学实验。就连演示实验也仅选几个自认为重要的少数几个在课堂教学时完成。有些时候,即使是实验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存在不重视学生实验的倾向,化学教师热衷于采用“视频实验”替代常规实验。这种轻视实验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假设、观察、分析和推理的基础上解决化学问题,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发展得不协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脱节。

5.教学评价多样化需要进一步展开

虽然化学新课程倡导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但是在化学新课程的实践中,受制于考试和习题的训练,教师采用最频繁的是纸笔测验评价方式,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就连在纸笔测验中,也不将评价的重点放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而是对知识的记忆和重现上。考试试题整体拔高了核心知识的水平要求,考核的能力层次逐渐提高,复杂性随之增加。在平时的各类测验当中,超出课程标准知识之外的延展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许多教师甚至在初中教学伊始就向初中生呈现中考题。更有甚者,在中考试题中,将高中知识下放,肆意提高试题的难度。重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的设计与实施,分析当前初中化学课程的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评价和档案袋评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此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是进一步改革课程评价方式的重要途径。

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系列培训课程整体介绍(下)

二、课程设计思路与方案简介

“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系列培训课程”的设计思路主要有以下三点:

1.突出系统性

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是以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为核心、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系统性变革。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涉及化学课程系统各个要素的变革,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全面地从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等多个环节进行系统性地教学设计变革是推进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和关键,且上述各个环节内部的一致系统性也是深入理解课程理念的基础。因此,本培训课程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设计的若干环节出发,从而突出系统性。

2.凸显专题性

有别于常规的关于教学设计的相关教材、论著、培训课程等对化学教学设计各个方面做系统地介绍,本课程主要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研讨。每个专题根据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为出发点,由若干个具有共同性的问题组成集合体,这样具有更强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跃性和理论深度,也便于初中化学教师教更加系统和完整地对化学教学设计的问题进行思考,形成较高的专题研究水平,提高高度的归纳、整理、概括和抽象能力,从而更好地在一线教学中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3.体现新颖性

课程内容的选择从三个方面突出了新颖性。一是从当前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的实践层面展现新颖性,如对新版化学教科书进行系统研讨、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等;二是从当前国内外化学教学设计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层面展现新颖性,课程包含了如化学三重表征、学生前概念和概念转变教学、情景教学等在内的国内外化学教学设计研究的新课题和新成果;三是以课程设计者自身的研究成果为课程内容载体展现新颖性,例如化学知识的教育价值、化学学习难点问题、教学目标的全面整体性设计研讨、化学作业有效设计等内容均为课程设计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三管齐下,有助于体现本培训课程的新颖性。

“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系列培训课程”主要包括五个专题,分别是:

专题一:教的内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分析;

专题二:教的对象——初中生化学学习特征分析;

专题三:教的目标——初中化学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

专题四:教的途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的设计;

专题五:教的反馈——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的设计。

每个专题分别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出发开展讨论,五个专题又系统地构成了系统化教学设计的整体。这样更有助于教师形成科学的教学设计观念,更好地完成化学教学设计。

专题一:教的内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分析主要包括四个单元,分别是:

单元一:化学知识教育价值的全面审视;

单元二:教学内容的载体——新版化学教科书内容设计的比较研究;

单元三:教学内容的载体——新版化学教科书栏目设计的比较研究;

单元四:化学教科书的二次开发——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

化学知识的教育价值分析是解决当前化学知识教育的相关问题的重要途径,也对后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单元二和单元三重点介绍新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后,我国各个版本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都做了修订。对这些新版化学教科书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帮助教师对新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形成更科学、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化学教科书的“二次开发”是教师和学生对化学教科书创造化、个性化的运用。教师和学生必须要在实施课程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化学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结合实例讨论化学教科书的“二次开发”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专题二:教的对象——初中生化学学习特征分析主要包括五个单元,分别是:

单元一:探查学生化学学习特征的科学方法;

单元二:基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学习特征; 单元三:化学学习前概念及概念转变研究;

单元四:初中生化学学习难点问题研讨;

单元五:初中生化学学习的动机、态度及风格。

专题二以“学生的化学学习特征”为主题,有别于传统的系统介绍式的讲解,而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研讨。要获得科学、准确、客观的关于学生学习特征的一手资料,教师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探查。这就是单元一所要向学习者所介绍的主要内容。研究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表征方式,促进学生实现基于“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对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提示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单元二侧重于探讨基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学习特征。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学习和深刻理解是培养化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也是发展与化学有关的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理解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前概念,学会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是单元三的重要学习目的。了解初中学生化学学习难点问题,诊断学习者的学习困难,逐渐转化后进生,是广大初中化学教师最关注的也最渴求获得科学解释与教学策略的课题。单元四的学习能够有效帮助教师突破这些难点。相对于知识、技能等认知性因素来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认知性因素(如态度、兴趣、风格、习惯等)会对学习过程起到促进、调节,或者阻碍、抵制的作用。因此,了解初中生化学学习的非认知因素也十分重要。单元五从学习动机、态度和风格三个角度探讨非认知因素,会对教师更全面地认识学生起到帮助。

专题三:教的目标——初中化学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主要包括四个单元,分别是:

单元一: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观——对“三维目标”的深入审视;

单元二:初中化学教学目标的科学可行性设计研讨;

单元三:初中化学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设计研讨;

单元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确定。

专题三重点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根据当前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重点帮助学习者形成对“三维目标”的深入审视,以了解科学素养的内涵。其次,从当前一线教学中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的问题出发,探讨初中化学教学目标的科学可行性设计和整体性设计。最后,落实到教学重、难点设计的问题上来。先探讨教学重点、难点的含义,再深入到不同类型课例上进行分析。

专题四:教的途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包括五个单元,分别是:

单元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设计;

单元二:初中化学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单元三:基于“问题链”与问题解决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单元四:初中化学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单元五:初中化学课堂“导学案”的优化设计。

专题四重点研讨化学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设计。第一单元主要介绍课堂教学情境的概念与功能、课堂教学情境的类型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的设计;第二单元主要介绍初中化学知识分类和基于初中化学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特点的教学设计策略;第三单元主要介绍化学问题解决和问题链教学策略;第四单元主要介绍教学媒体的含义与特性、初中化学教学媒体的功能、当前化学教学媒体选择中存在的误区和初中化学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原则;第五单元主要介绍“导学案”的概念与功能、初中化学教学中“导学案”应用的异化现象及其原因和初中化学教学中“导学案”应用策略。

专题五:教的反馈——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的设计主要包括五个单元,分别是:

单元一:初中化学作业的有效设计研讨;

单元二:近年来化学试题的特点研讨;

单元三:初中化学试题的改革趋势分析;

单元四:档案袋评价、活动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单元五:初中化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研讨。

专题五从教学评价的角度出发对教学反馈的方式和策略进行研讨。首先从化学作业设计的角度研究初中化学作业的有效设计原理,并研究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业设计存在的不少问题和改进策略。再次,在单元二中,把近年各地中考化学试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来研究初中化学试题特点。紧接着,在单元二的基础上,探讨化学试题改革将向着“更加注重试题的基础性、时代性和探究性。在重视双基考查的同时,将更加强调试题同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重视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命题将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进作用”方向发展的趋势。然后,单元四从档案袋评价、活动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角度,讨论初中化学多样化教学评价的概念、含义、问题和有效途径。最后,探讨初中化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的策略,解决“如何实现初中化学复习课的高效率”这一初中化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第二篇:油画课程整体设计介绍

油画课程整体设计介绍

欢迎您光临河套学院艺术系《油画》精品课程。下面我将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过程与思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教学效果、课程特色与创新等七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本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油画是一门西方传统艺术,油画课程体系的沿革,初始起源于作坊,是师徒式的教学。至十七世纪中叶以教授绘画为目的的美术学院诞生。至十九世纪发展为学科体系完整的学院派,并具有相对完善的学术体系。油画传入中国仅一百多年历史。建国后,中国油画教学主要受前苏联影响,苏式油画模式作为主流油画教学模式。

《油画》由于其丰富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在造型艺术领域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已是我国美术界最主要的画种之一,也是各美术院校所开设的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我院油画课开始设立,是2002年首届招收美术教育专业,把这门课程作为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核心课程。前导课程色彩、素描、速写、解剖、中外美史等专业基础课,此课程在第四、五学期开设,共348学时。在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剖析和人才培养方案,《油画》课程制订了完整的课程建设规划,以对本课程教学研究进行指导。教研活动的制度化为油画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舞台。教师教案的规范化,学生成绩的集体评分制都为油画发展和深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定位

通过对本课程系统、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训练习,学生能从“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教学中获得一定的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所必需的基本绘画能力、造型能力、研究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美术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人文素养,从而使我们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成为可 1 能。可见《油画》课程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设计过程与思路

美术教育专业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明确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此进行了课程结构的分析和调整,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美术教育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以及在美术专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及设计公司从事美术创作和研究、美术宣传、服务、管理、设计、制作等工作。

学情分析:

美术教育专业录取的通常是在美术院校录取后专业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其教学起点低。随着扩招的继续,招到的学生中,还有不少是因文化分达不到其他专业录取分,然后“临时抱佛脚”学习了一两个月绘画基础考进来的,所以学生专业基础差,且参差不齐。入学后经过一年半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绘画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

油画课程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学习特点,以中小学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合作进行该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的要求,突出师范性,立足于强调素质教育,提高审美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油画的工具材料、油画的技法及油画写生,并能进行创作表现。

能力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塑造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绘画创作的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美术教学工作能力。

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审美水平,并具有教师人文素养。

三、课程教学内容

1、课程标准的制定 课程标准是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和基础。涉及到课程知识体系、课程教学的详细内容、学习目标层次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和学时分配等多个方面。油画课程组经过多次修订制定了适合我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油画》课程标准。

2、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以系统性、实用性为原则,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进行,同时融合绘画审美知识、油画技能和艺术创作表现的需求。(1)课程教学内容

油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油画静物写生、风景写生、肖像写生、半身像写生,本课程主要是以造型艺术为基础,以写实油画和抽象表现性油画运用,正确表达出自己的艺术修养与观念为目的,培养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小学美术教师,以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美术人才。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立足地方文化,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由于地理位置限制,我国分为南北两大文化阵营,在各自的地理位置上,都存在过辉煌的历史与文化,每个民族都存在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多考虑地方文化元素,在油画静物,油画人物,油画风景,油画创作课程的时候,融入地方文化元素,从静物的选择,人物的服饰,建筑的样式,创作的综合性因素全面渗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懂得在绘画的过程中,除了掌握油画基本的技术以外,发扬地方文化,根据每个地方特色的服饰,建筑,文化,进行本质的探索,从而寻找到适合表现的方式。(2)教学过程设计

油画专业课程教学是专业性很强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之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素 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培养。

本课程有合理的教学体系,拥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及相关教材,在开课前,必须严格按教学计划认真填写教学方案,做到教学内容与教 学方案一致,课堂理论讲授与技能技法、示范、辅导相结合,教学中要准确体现课程特点,教学目的明确,方法得当,组织得法,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训练学生由浅入深的视觉造型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兼顾有一定美术基础和没有美术基础的同学,力争做到因材施教,使他们在上完本课程后都有所收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力求做到互动,变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进而养成自我学习,自我塑造的独立意识。

3、课程实践教学过程

实践课的比例重是油画教学的一大特点,油画课要通70%-80% 的课时量的训练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实践性的形式方法要做到:观念强,形式丰富,单元要求明确,避免教学内容单一的弊病。因此,对教学大纲的执行要彻底,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性,杜绝教学中的随意性。

油画课实践性教学形式以课堂写生实践和外出下乡写生实践为主,辅以观摩和考察;在教学中贯穿创作思想和理念;并结合理论讲解、学术交流、课堂答辩等形式手段。

主要两种实践方式:一种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的课堂练习,通过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课堂练习,如从写生到创作的一般造型规律和法则、熟悉各种不同构图和色彩的艺术效果及其创作思维的一般方式及其表达;包括形式美法则的运用练习,画面的分割与积聚练习,审美意识及构图位置的安排练习等,通过这些练习,进一步理解基本原理,检验造型、色彩构图效果,充分发挥形式美的作用。第二种方式为课外实践,组织学生对社会生活进行考察和收集创作素材,它包括:对大自然风景的采风写生;对美术的当代状况及问题调查;对不同层次的学校美术教学状况调查;对民俗美术调查等范围;并参加各级各类美术创作竞赛活动。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主 4 动地、创造性地表现社会生活,表现人类的情感和心灵,表现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

经过美术教育专业创办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设计的可操作性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成果丰硕。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油画技法理论学习和油画写生、创作实践,逐步掌握西方传统油画表现语言,培养出扎实的造型能力和较强的观察、认识、表现、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多方面知识结构的艺术人才,成为即有较强的科研创作能力又能胜任中小学校美术教学工作的综合人才。

4、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的重点:重点在于学生油画色彩基本功的训练,在于如何用技法理论知识指导实际的技法实践,使学生掌握油画从写生到创作的一般造型规律和法则,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熟悉各种不同构图和色彩的艺术效果及其创作思维的一般方式及其表达。

解决的办法:根据合理的课程设置,从易至难,技法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练习相结合,油画写生课程与油画创作写生课程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绘画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法实践能力的同步推进,以达到油画色彩教学培养目标的需要。

课程的难点:如何在教学中贯穿创作思想和理念,以技术材料带动拓展油画语言,进而进行精神主题的表达。也就是创造性语言表达方式在物质中的个性转换。

解决办法:是科学规划课程模块,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必要时进行一对一辅导,另外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和分析大量的示范作品,启发学生拓展创作思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模式

本课程改变以基础技能训练为主的油画教学方式,确立巩固基础和培养个性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目标,以发掘学生创造表现能力为教学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

2、教学方法

在油画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我们以“如何教”与“如何学”为重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时,以引导、启发学习为主,可以先讲后导,即以讲课为开始,以技法实训、小组研讨活动、作业讲评为结束;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围绕艺术专业的特点,在把握共通性的同时,也要兼顾个性和独创性的发展。油画教学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形成如下主要教学方法:

(1)引入“图例分析教学法”。我们触类旁通,活学活用,在“教法”上,采用图例分析教学导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理论讲解强调知识理论的系统性,绘画示范强调直观性、实践性,多媒体、幻灯教学和网络教学则侧重于信息量的扩充以及对信息的系统归纳。

(2)认真落实“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主要根据学生高中时不同的知识、能力起点和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设计多层的教学目标,运用因人而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例如在油画静物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摆两组不同难度的静物进行练习。

(3)构建和实施“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首先,以教学为核心,实现“教”与“学”的师生互动,通过“课堂研讨、案例解析、专题讲授、实训体验”等互动环节完成教学,使学生彼此分享各人的意见和独到的见解。其次,以“赛”为依托,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成果互动,指导学生将课程相应主题的参赛、参展作为教学训练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实现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补充,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才能,培养探索与独创精神。最后,以活动为补充,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应用性互动,通过“作品展览”、“专业见习”等方式加强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消解知识,拓展视野,增强适应能力 与竞争力。

3、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们充分学习、运用、调动现代技术,恰当的地、灵活地使用这些现代手段,激励学生学习油画的热情、增强兴趣、驱动作画情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改变原来的挂图示范为图形图像示范,通过投影仪、幻灯制作放映图像等等进行教学。

制作多媒体课件,积极收索国内外最新的油画图片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代表性、学术性、前瞻性的数字图片,深入得了解油画大师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油画的主动性。

4、注重学习过程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监控,建立了知识掌握与技能运 用、课业考核与行为习惯、作品创作与综合能力等多维化考核体系。将课程教学的状况、效果及遗留的问题直观地展现在师生面前,促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总结成绩、分析问题、交换认识、寻求改进,实现对课程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状况的客观、真实的评价。

首先,是对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评价,包括课堂纪律、思考发言情况,作业态度和质量情况等进行考查,由任课教师评定学生的成绩。其次,对平时作业进行评分,进行阶段教学集体观摩评分,相加构成平时成绩。第三是期末组织集体观摩考试,评委由专业任课教师组成,以学生的作品及学生对作品创作过程的阐释为依据,无计名集体评分,构成期末成绩。学期末教师再根据学生学习习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等进行综合评定,即(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40%+学习态度10%+考勤10%)。努力实现评价手段和方法的全面性、综合性、经常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课程资源

1、教学团队

油画课程组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占14%;副教授2人,占29%;讲师3人,占43%;助教1人,占14%。年龄结构:60-45岁1人,占14%;45-35岁3人,占43%;35岁以下3人,占43%; 教师梯队结构合理,教师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老中青结合以老带新,7位教师全部是双师素质教师,教学队伍稳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广泛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主动更新和拓展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适应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改革、科学研究能力,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油画课程组的教师在认真教学的同时进行创作科研活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教育厅立项课题《巴彦淖尔市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正在进行中;作品多人多次入选区级、国家级美展,并获奖,且部分作品为各类博物馆收藏;经常在各种刊物发表作品及论文;是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队伍。

本课程在致力于教学、创作与科研的同时,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参与区内外的文化交流和校际合作,校内展览、讲座不断,学术活动频繁,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学识修养,扩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活 跃了校园学术气氛。集实践、创作研究与教学研究为一体,形成良好 的互补互促关系,提高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使之系列化与可持续化。

油画课程带头人:张建国教授,油画艺术家,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政协副主席,内蒙古河套大学教授,副校长,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美国树华教育基金会中国委托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1989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美术十杰”称号;多年来张建国教授创作油画作品一百多幅。大部分作品入选国内外举办的大型美展并发表和出版在各种画册、杂志、报刊上,其中有部分作品获国内外奖;还有一些精品被美、日、澳、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个人或美术馆收藏。2010年出版个人画册《“感恩生活”——张建国油画作品集》。在教学中主要承担色彩、油画、油画创作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教材使用与建设:

根据《油画》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特点,该课程选择文字图片教材作为主要媒体,录像教材、IP课件、期刊辅导、网上教学资源等作为辅助媒体。

本课程的主要文字教材为《油画》(修订版),钱锋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详细讲解了油画制作的要求和规律,重点难点突出,便于学生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材料丰富,图文结合,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本课程根据21世纪美术教育的发展走向及就业趋势、课程设置等实际需要,我院重视专业图书资料的建设。学院图书馆和资料室现有美术专业相关图书资料两百多册(含高档画册),电子图书1千多册,每年征订专业期刊30种以上,让学生能够通过学校图书馆和本专业资料室查阅大量资料,使他们了解该课程的科学前沿,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实践教学环境

为满足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油画》课程教学需要,学院建有专门的画室、资料室和展厅。学院设有专业油画教室8间,具有适合油画写生的天光采光良好的专用教室,配备专业的画架,画板、静物台等设备。青年教师工作室1间。野外油画风景写生基地五处,有中旗呼鲁斯太、前旗乌粱素海、五原塔尔湖、乌拉山原生态森林区、乌拉特草原等。配置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还配备有幻灯机、投影机,使得油画鉴赏和课堂讲解可以取得更加直观的效果,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手段,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网络性教学相互进行,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先进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单一理论讲述和学生训练课的模式,真正做到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学院资料室主要的设备有各种衬布、静物(花瓶、器皿、陶艺、瓷器、蜡质水果等)及各类石膏像、聚光灯、静物台等,以满足学生各项基础实训需要。

4、网络教学环境: 我校网络教学条件良好。学校设有网络中心,有完备的网络教学 环境,通过校园宽带网,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收集图形图像资料和设 计素材图片,能检索国内外各种文献资料。老师可以通过网络积极收索国内外最新的油画图片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代表性、学术性的数字图片,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油画的主动性。为本课程的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六、教学效果

油画是美术教育专业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受到内蒙古各院校美术同仁的普遍关注。课程组通过对油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体系、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机的优化组合,在油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考试方法以及在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和建设,积累了较可取经验,受到校内督导组和校外专家以及学生的好评。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油画教学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课程授课质量总体有较大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较前有明显提高,各年级油画课程考试成绩均呈正态分布,学生对油画课程教学满意度高,教学效果良好。学院现已建立学生作品收藏档案、教学课件,多次举办学生作品汇报展览,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充分的展示,提高了其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部分学生的作品已被学院收藏,近几年学生参加各地油画展均取得较好奖项,特别是2002级美术教育班的学生刘颖的油画作品获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美术类二等奖,2006级美术教育班学生巴特尔的油画作品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美术类二等奖。

七、课程特色与创新

1、教学形式的创新,表现在采用课堂内的理论和练习相结合与 课堂外的社会体验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课内教学,画室现场授课、多媒体、辅导示范三位一体,融会贯通;实训走出画室,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2、课程内容设置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突出民族特点,传承河套文化。

3、重视创作实践,以科研促进教学。形成以创作带动技术发展的教学特色。在重视教师创作实践同时,也对学生的创作能力积极培养,启发并彼此借鉴,相互竞争,在教学上具有浓郁的学术气氛,和良性的学术传承。通过创作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增强了所学专业的自豪感。

4、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和鼓励学生的艺术创新的思想贯穿于指导油画专业课程教学的始终;油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作业是由个人完成的,每位学生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素质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不过分强调传统单纯的造型能力,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地发展以及创造性的油画语言体验和探索。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全方位地审视油画教学,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5、教学评价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监控,建立多维化考核体系。

以上是我对《油画》课程的整体设计介绍,恳请各位专家、老师 批评指正!

谢谢!

河套学院艺术系

第三篇:电厂锅炉课程整体设计介绍(文字说明)

《电厂锅炉》课程整体设计介绍(文字说明)

锅炉是火力发电厂的三大主要设备之一,是电能生产的动力来源。《电厂锅炉》课程是高职高专动力类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

一、课程设计思路

多年来,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厂锅炉》课程组根据现场调研、现场专家讨论和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对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行分析,确定具有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握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以“CBE”理论的DACUM方法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含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专业实践能力模块,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职业素养的培养。《电厂锅炉》课程以锅炉机组检修与运行作为贯穿教学始终的工作任务,将实践操作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设计了锅炉燃料特性测试实验、热装配检修实训、机组运行仿真实训和现场运行实习等关键教学环节,强化了学生能力培养。

二、课程体系构建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能在火电厂、火力建设公司、企业自备电厂或动力分厂从事火电机组安装与检修、机组设备运行与管理工作的能力,较高职业素养,较强社会适应性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锅炉类专业岗位需求:锅炉本体检修、管阀检修、锅炉安装、锅炉辅机检修、锅炉运行、机组集控运行等。

电厂锅炉后续课程:热力设备安装检修、单元机组集控运行。

根据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的国家职业标准、现场调研以及现场专家对专业需求研讨,电厂锅炉构建了包含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专业实践能力模块的课程体系。

在锅炉课程体系构建中,课程设计主要以锅炉检修和锅炉机组运行为工作任务,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电厂锅炉理论教学的同时,锅炉热装配实训同步开设,分等级锅炉机组仿真运行实训陆续展开,真正做到“教、学、做”相结合,切实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体现我校“能力目标型”的教学模式。

三、课程内容确定

理论模块内容主要有:锅炉燃料及特性、锅炉热量平衡、锅炉制粉系统、锅炉燃专业烧系统、锅炉汽水系统、锅炉运行及事故处理等;

专业拓展模块内容主要有: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及系统、锅炉燃烧与调整、超临界锅炉技术;

专业实践能力模块内容主要有:锅炉管件装配,锅炉阀门装配,弯管工艺,200MW、300MW、600MW煤粉锅炉机组和135MW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仿真运行操作,电厂运行实习等。

四、课程特色

在多年积淀和不断创新的基础上,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厂锅炉》课程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我们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干两支”式的课程体系结构、“一体两翼”式的课程内容、“学练结合、知能并重”的教学基本方法。

1.“一干两支”的课程体系结构,即以理论课程为主干,运行实训、检修实训为两支,体现了“岗位导向性”特色,实现具备锅炉检修与运行能力人才的培养目标。

2.课程内容以传统锅炉技术为主体,打好专业基础;同时跟踪技术发展,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两种新型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超临界直流锅炉——技术为两翼,为课程插上腾飞的翅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在国内同类课程中独具特色。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一种清洁燃烧设备,2002年进入国内主力发电厂,我校于2000年即开设了《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并完善了课程体系,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首创性,并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超临界直流锅炉是最新一代主力电厂锅炉设备,可大大降低发电煤耗,2002年开始在国内大规模建设。我校于2004年开设了《超临界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并完善了课程体系,在国内同类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以传统锅炉为主体,以循环流化床锅炉、超临界直流锅炉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课程内容体系,使本课程具有显著的“先进实用性”特色。

3.火力发电厂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人员素质要求很高。如锅炉运行值班员既要掌握全面、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等,所以学生要求达到“知识、能力俱佳”,单纯技能型人才无法很好胜任岗位。

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并重”的“两轮驱动”模式,学练结合,使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步提高,体现“知能并重”的特色。

知识学习主要通过理论课(锅炉设备及运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或超临界锅炉技术、单元机组集控运行)进行,共约150课时(84+28+28);

技能操作训练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电站运行仿真实训、电厂生产实习、热装配实训)进行,共约224课时(84+84+56)。

四、教学队伍情况

电厂锅炉课程的教师队伍是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有4名来自电力行业的兼职教师,专任教师75%为“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合理,有博士(含在读)、硕士学位和具有现场经验的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均为教学骨干;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均配有辅导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

学历结构:博士(含在读)1人,占10%;硕士4人,占30%;本科9人,占60%。

年龄结构:50岁以上2人占,8%;40~50岁6人,占42%;30~40岁6人,占42%; 30岁以下1人,占8%。

学缘结构:(1)在15名组员中,清华大学毕业1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毕业1人,华北电力大学毕业4人,华中科技大学毕业2人,重庆大学毕业2人,长沙理工大学毕业1人,中国矿业大学毕业1人,其他院校毕业2人。(2)在15名组员中,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毕业13人,与热能动力工程相近专业毕业2人。

职称结构:教授2人,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4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3人,工程师1人,实验师1人,助教1人。

双师情况:该课程组具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共10名,占75%。

学校人事部门建立了兼职教师资源库,本课程的兼职教师来自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开封京华发电有限公司,河南省投资集团郑州新力发电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河南第一火电建设公司等单位。聘任的这些兼职教师都是多年从事火力发电运行、安装、检修方面的专家,他们主要承担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辅导和讲座,参与课程教学大纲制订和教材编写。兼职教师共4人,占教师队伍25%。

五、实践教学条件

电厂锅炉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该课程按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改变了过去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且仅是验证理论知识的状况。编写了热装配实训、锅炉专业实训、锅炉仿真实训、运行实习、顶岗实习的教学大纲、任务书、指导书等,完善了工学结合管理制度。

根据电力行业发展和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职业岗位需求,建立具有工学结合的,有显著现场氛围的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实践教学环境包括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也包括现场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条件完备,教学环境先进。

(一)建立热装配实习基地和洁净煤燃烧中心

热装配实习基地可开出多级离心泵检修、阀门检修、管件配置、管件装配和弯管等6个实训项目,洁净煤燃烧中心可开出循环流化床锅炉临界流化风速测定、循环流化床锅炉循环物料循环系统调整、锅炉空气动力场测定和烟气脱硫系统测试等4个实训项目。这些项目的开设与现场结合紧密,实现实训场所现场化的目标。

(二)建立全范围仿真的电站仿真培训中心

由于电力行业对安全要求的特殊性,在校学生难以操作真实的现场设备运行,因此仿真系统的建立尤其重要。先后建立了135MW锅炉机组、200MW煤粉锅炉机组、300MW煤粉锅炉机组和600MW煤粉锅炉机组的仿真系统,这些系统完全按照现场运行控制的要求建立,仿真控制室与现场控制室实现全范围模拟,具有真实的现场氛围。学生通过大量的仿真演练,提高了操作技能,为进入现场操作做了充足的准备。

(三)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在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等地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与郑州热电厂、开封火电厂、新乡火电厂、首阳山电厂、丹河电厂签订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协议,这些实习基地机组类型众多,先进技术应用广泛,现场人员素质较高,使实践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保证。

六、实践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设计上,按照平行递进的原则,把实践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均为检修与运行平行推进,同时三个阶段分层次递进。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增大模拟仿真教学、现场教学、顶岗实习、技能培训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推进工学结合的改革与实践,满足学生进行本课程全方位、不同层次和能力培养的需要,推行双证书制度。

1.电厂认识实习安排在校内认识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兼职教师共同指导。采用录像教学、现场教学、模型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电厂生产过程。

2.热装配实习安排在具有典型现场氛围的校内热装配实习基地进行,由具有多年现场丰富经验的专任教师指导。采用实物讲解、操作示范和实际检修操作的“教、学、做”一体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检修工艺的理解和检修操作技能的规范。

3.锅炉专业实训 安排在实训专业教室进行,专任教师指导。采用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吻合的要求指导,分析案例,为职业技能鉴定奠定基础。

4.机组仿真实训 安排在具有全范围仿真、模拟现场集控室功能的电站仿真培训中心进行,所有指导教室均具有电力行业仿真培训指导教师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采用电厂规程操作演练、局部过程演示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全面掌握不同类型机组运行过程及事故处理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电厂运行实习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兼职教师共同指导。采用现场教学,现场观摩、跟班运行等方式进行指导。使学生在仿真实训的基础上,与实际现场结合,深入了解现场运行模式和现场运行要求。

6.顶岗实习部分学生根据现场需要实行顶岗实习,主要由现场技术人员指导。主要由设备检修、维护与运行监督。

7.毕业设计 根据现场改造、试验、运行分析等课题开展,专任教师指导。采用试验、运行数据分析、综合设备安装等方式进行,指导教师参与全过程指导。

第四篇: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新理念下的《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徐瑞丽

【教材理解】

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写了“我”(弟弟)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作者总结全文: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课文在课后第二题,对阅读作了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兄弟俩对于蒲公英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课文语言平实,内容也比较简单。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能仅停留在“草地玩耍游戏”和“蒲公英的变色”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这也是学习本篇课文的难点所在。【设计理念】

设计时,着重通过朗读,再现蒲公英的美景,感受蒲公英给我们带来的乐趣。通过仔细品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蒲公英一天里不同时

间的变化,体会观察的重要性。最后的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学情简介】

对于县城的孩子来说,蒲公英这种植物离孩子的生活有一段距离,孩子们之前并不了解这种植物及它的属性,是本文中理解上的一个难点。【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合作交流、讨论交流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

自然的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体验 【教学准备】准备稿纸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学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我们的儿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有丰富的校园生活,我们还拥有多彩的课余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课《金色的草地》。(板书课题)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一起大声地齐读课题。

2.生字词的预习怎么样了?谁领我们一起读一下课后的字宝宝?

老师又把字宝宝请到了老师这里,谁还能正确地读出来?(小黑板出示:姜太公用直钩钓鱼,可真奇怪呀![ ]-[ ]+[ ]=拢)

3.同学们把生字掌握得很牢固,那么课文呢?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读。生评价。

4.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通过预习,相信同学们已经知道答案了,谁来说一说?你能抓住书上的词句来回答吗?(一大片、长满、盛开)这些词语说明蒲公英长得怎么样?(多)

5.谁能读一读,把蒲公英的“多”读出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兄弟俩是怎么玩耍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指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本正经”、“引人注目”,告诉学生,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读句子,想意思。

2.金色的草地给兄弟俩带来了什么?(板书:快乐)是做什么的快乐呢?(板书:玩耍)

谁来读一读,读出兄弟俩用蒲公英玩耍的快乐来。

3.你平时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快乐吗?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全班交流。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片草地除了给兄弟俩带来了玩耍的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发现的快乐。(板书: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思考:(出示小黑板)我发现了什么?(草地会变色)草地为什么会变色?

2.全班交流。指名说“我”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早上绿色;中午黄色;傍晚绿色)

在理解原因时加上动作。边读边做动作。

3.小作者为什么能发现蒲公英变色的原因呢?(板书:仔细观察)

仔细观察是我们探索自然奥秘的一把金钥匙,同学们可要做一个细心的孩子。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蒲公英可真有趣!小作者在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多么可

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读一读,读出对草地的喜爱,对蒲公英的赞美。

2.正因为这样,从那时起,蒲公英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为什么说“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早晨,当阳光洒遍大地,蒲公英就张开花瓣,就像我们睁开了朦胧的睡眼,所以说它和我们一起起床;晚上,夕阳西下,蒲公英会合拢它的花瓣,和我们一起睡觉。)

3.这么可爱的草地,这么有趣的蒲公英,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吧!有感情地朗读。

五、拓展练习

大自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除了有趣的蒲公英,你还了解其他有趣的植物吗?指名说,师适当补充。

六、作业

今天回去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找找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有趣的植物,回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2.金色的草地

玩耍

快乐

早上 绿色

发现

中午 金色

(仔细观察)傍晚 绿色

第五篇:报关实务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文字说明

报关实务课程说课讲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是经贸系国际贸易实务教师胡芳,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报关实务。

报关是国际贸易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一种知识综合性广、技能操作性强、具有极强实践性的综合智力劳动。代表所属企业单位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业务的人员报关员,可以说报关员的工作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外贸企业的兴衰。

下面我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特色五个方面向您介绍本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

1、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报关、国际货运、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运用英语处理单证制作、海关通关、口岸商检、外贸运输代理、报关代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就业岗位:外贸外资企业、物流企业、货运代理企业、报关和报检单位从事航运、货代、船务、报关等工作。

2、课程定位

《报关实务》这门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为目标,针对报关员岗位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一门实务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实训教学及实践活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填制报关单技能、掌握报关业务操作流程及商品编码归类,培养学生报关实务从业技能,为从事进出口货物报关打下坚实基础,并以学生取得全国报关员职业资格证书为基本目标。

3、课程作用及与前后课程的关系

报关实务是在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等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报关与报检综合训练、毕业实习等后续课程的学习。

4、行业岗位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额不断扩大,国内具有自主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也不断增多,尤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对报关员这一专业需求剧增。因此培养大批专业报关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国贸专业的当务之急。

5、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1)职业技能目标: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具备从事报关及相关工作的专业能力。

(2)职业素质养成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使毕业生在报关员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实现学生就业与岗位的零距离。

6、课程目标: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特色,紧密跟踪报关行业发展,努力建成全国高职院校同类课程的示范课程和精品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取依据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密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来进行,坚持教学内容选取与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求相一致的原则,确定了体现报关行业报关实务的课程内容,同时也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要求及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三者纳入到一个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之中,采用模块化结构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同时加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课时数量,以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2、内容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

从示意图上可以看出,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基础模块、应用模块和实训模块。理实课教学内容包括了报关与海关管理、报关与对外贸易管制;海关监管货物报关程序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包括报关与海关管理模块、报关与对外贸易管制模块、一般进出口货物通关实训模块、保税加工业务实训模块、保税物流业务实训模块、特定减免税货物业务实训模块、暂准进出境货物通关实训模块、其他进出境货物的通关实训模块、转关运输货物报关实训模块等九个模块。

第三部分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此为中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 “理论引领→实践操作→理论提升→指导实践”的理论

和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本课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

(1)项目教学法

使用目的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单元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方法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具体目标,基于单元项目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这种教学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将教学内容分为八个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有细分为不同的具体任务,例如在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模块中,又分为申报、查验、征税、放行四各子任务,而在子任务中,由划分为不同的具体任务,如申报环节,又细分文申报时间、申报地点、申报单证、其他情形等几个具体任务。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八个模块中,本课程都配备了大量的案例,其中部分报关员资格考试题型案例一体现在教案中,主讲教师在教学中还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也进行了教学设计。通过剖析案例,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研讨互动教学法

在教学中,主讲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对于教学难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及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4)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是将报关业务引进校内实训室,从大量的实际业务中选择典型的内容组成一套完整的报关程序,在国际贸易综合实训中心仿真模拟的环境内完成报关业务的全过程。通过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掌握报关各个环节中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提高学生专业实际动手能力,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外贸及相关工作。

由于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2、学情分析

3、课程教学团队

4、教学资源

在教材使用上,我们把握的原则是:

(1)应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2)必须适应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水平;

我们选择高职高《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海关总署编写)为主干课程。

为了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我们还选择作为重要的参考教材。

2、实践性教学条件

外贸实训室1个,通过专业的外贸软件开展外贸单证制作模拟、报关情形模拟和国际贸易流程模拟。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把握,训练学生的基本业务技能,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网络教学环境中国海关总署门户网站外贸精英网

第四部分 课程评价

综合采用调查、访问、讨论、作业、理论测试、技能测试、评议、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其中平时成绩占40%,理论测试占30%,技能测试占30%。最后结果比较全面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五部分课程特色

1、建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把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课程融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为一体,实现课程内容模块化,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练三者结合的教学方式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实践了报关行业职业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

2、教学设计合理,突出了职业素养的培养。

将报关的基本知识,进出口业务通关流程等教学内容,结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建立课程知识模块、能力训练模块与职业能力的关联,认真分析各模块教学内容,在理论够用的原则下,整合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习更多、更实用的专业技能,全面提高职业素质。

本课程将职业素质的养成、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岗位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课堂与校内实训室紧密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3、率先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国家职业标准

率先在《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了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标准,以标准为教学内容组织的大纲,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4、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工学结合为了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报关与国际货物专业积极与校外实训基地企业联系,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

5、校企共建课程,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通过建立内容齐全、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充分满足了学生和企业员工自学、自测、交流和知识拓展的需要。通过建立内容齐全、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充分满足了学生和合作企业员工自学、自测、交流和知识拓展的需要。

6、紧跟学科和业界发展动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报关实务的内容海关每年都在进行调整,大约占到全部内容的20%左右,本课程根据每年海关总署保管员资格考试大纲,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本课程将职业素质的养成、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岗位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课堂与校内实训室以及与校外参观学习紧密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以上是我对报关实务课程的简单说明,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下载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系列培训课程整体介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系列培训课程整体介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小编整理)

    学习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体会 教育理念决定教学的方向,教学是对教育理念的有力支撑,是教育思想实现的具体途径和重要载体。学习了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之后,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1.追......

    研究生课程《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试题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 名: 任志伟 单 位:河南省郸城一高 专 业: 化学 考试科目:化学课程教学设计 考试分数: 2013年 3 月 3 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

    简论高职《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摘 要: 本英国留学论文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训练项目、教学方法及考核模式等五个方面对当前高职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进行了整体设计,对高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改革进行了......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摘要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生的具体情况、内容标准和化学学科特点。除此之外,在进行教学目标确定是要处理好“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学设计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新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摘要我国从1999年开始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为主旨,从“知识与技......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精选]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 23*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冕宁县城厢镇中心小学校 张朝红 教材分析:《难忘的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高职《大学英语》项目化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高职《大学英语》项目化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摘要:本文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能力训练项目及考核方式等四方面对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该设计是对高职大学英语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2014-2015学年 第 1学期)一、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