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5篇

时间:2019-05-12 01:3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树立“一本”(以学生为本)、“二让”(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三维”(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的基本理念;按照文本解读(前提)、目标设定(方向)、资源准备(基础)、教学流程(关键)、教学反思(延伸)等基本程序和策略方法进行。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设计;新理念;新策略。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旧模式的变革。当我们把视角投向新一轮课改的时候,应该用课改的新理念来透视教师备课的真正意义、诠释教学设计的本质内涵。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冲破传统备课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崭新的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可以说,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与学过程的一种规划或实施步骤的一种预设,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点子库”;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恰似一幅蕴涵师生人文素养、观念想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立体风景图。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具有上述特征和功能呢?我想最关键的就是要树立新的理念、创新设计策略。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根据新的培养目标、新课改精神、新教材特征和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教学设计应以下面的新理念作指导:

(一)一本——就是以人为本,体现“三个一切”。

这里所说的“一本`”,就是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讲,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1、为什么说教学设计要努力体现“以人为本”呢?

首先,“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大家知道,中国当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走过的是一条曲折之路。从浓厚的政治色彩到极端的功利色彩,再到如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发展极为艰难。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教育终于开始真正触及教育的本质了。可以说,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人格的完善发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指导学生光大生命,发挥学生潜在优势,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在这种大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教育教学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活动),毫无疑问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其次,“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确立的新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教学设计怎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呢?

【案例1】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一(下)《春天的手》一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识字”环节所设计的导学步骤:第一步:师——在我们这首儿歌里住着许多生字宝宝,大家一起到课文中去跟他们打个招呼好吗?生——学生边读课文,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给文中的生字作记号。第二步:师——这些生字宝宝,要靠小朋友们自己想办法去认识。下面学习伙伴一起做两件事: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生——四人小组开始合作识字。第三步:指名汇报,共同评议;然后齐读生字,玩 “摘星星”游戏。

简析: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出发,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识字,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设计理念。

(二)二让——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

1、为什么要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在“教学建议”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其次,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所决定的。我们经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语文呼唤大课堂(社会)和大教材(生活)。生活对语文犹如空气和阳光,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学习语文,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乃至社会和社会生活观的养成,均须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和生活携手共进,才能使语文课堂引进活水,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的需求融为一体。

2、如何才能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要让语文走向生活。其基本策略是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尝试——发现”为基础方法,组织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如引导学生利用书信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用书信与他人沟通,解决矛盾,增进友谊),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解决自己关注的问题(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参与自己喜欢的课外学习活动等)。

其次,要让生活走进语文。其基本策略是引领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以充实他们的生活;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调查研究、多做实践活动,以引进社会上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指导学生适度、科学地接触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案例2】一位教师设计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一(下)《春天的手》一文时,在课尾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字,而且把春天带进了我们的教室。瞧!这就是春姑娘给大家留下的作业,请小朋友们选择一条自己喜欢的作业,在课外抽空时间完成(课件出示作业):⑴ 搜集并且背一背有关春天的诗句;⑵ 唱一唱赞美春天的歌;⑶

画一画你看到的春天。

简析:这一设计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选择性、生活性和多样性。

(三)三维——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教学设计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出发?

首先,从“三维目标”出发,是“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

其次,从“三维目标”出发,是“主题单元”编写特征的要求。大家知道,北师大版语文课标教材从第一册开始,就是按主题单元结构模式编写的。这种主题单元,不是思想主题单元,不是知识主题单元,也不是文体写作能力主题单元,它是以文化性或者说以人性为线索(或者说是以一个核心词语组建的文化单元),兼顾识字、阅读、习作、口语、综合性学习,以及促进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和学会学习的主题单元。按主题单元结构模式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教材过分追求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序列化、精确化,以及听说读写的机械割裂现象,加强语文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以及能力、策略等各方面的整合,在整体推进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设计怎样才能从“三维目标”出发?

【案例3】怎样进行主题单元设计、充分体现“三维目标”?这里还是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一(下)第一单元《元宵节》为例:这个主题单元是本册教材一开始的单元,春节刚过开学不久(或开学之前)就是元宵节。这个单元安排了两篇主题课文(一首儿童诗《元宵节》,一首儿歌《看花灯》),在“语文天地“中安排了“猜谜语”、“编灯谜”、“学春联”和“查找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过元宵节”等活动。为什么设计“元宵节”主题?为什么做这样的设计?钟敬文先生曾说过,中国的传统节日集中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元宵节十分典型。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写春联,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团圆、欢乐、智慧的追求,大人乐意过节,孩子更喜欢过节。设计这样一个主题单元,显然不是思想教育单元,而是一种文化熏陶单元,使中国“尚圆”的审美追求,在孩子心灵中扎下根,使这些孩子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在那落脚生根,哪怕是在海外,都有深深的中国根。同时在这个单元里又学习到了孩子平常经常接触到的事物的词语,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这个单元在“金钥匙”栏目中还设计了引导孩子学会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在一个主题单元的设计中,力图体现语文教育的多功能性,包括着文化奠基、工具奠基、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奠基和学会学习意识的奠基,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综合性。

根据上述的主题单元的内涵和特点,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单元整体备课的意识,既要注意设计教学的“硬任务”(如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也要备“软任务”(如某种文化意识、道德思想的熏陶、想象力思维发展的培养、学会学习的引导等)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做到真正吃透教材、融汇贯通、全面把握、整体设计、分节实施。

二、教学设计的新策略

(一)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的前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 我们的备课为什么千篇一律?我们的课堂为什么缺乏创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先去看教案、单纯依赖教参,毫无教师本人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的构想。有不少教师已成为教参(备课手册)“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他们单纯依据教参确立教学目标,定位重点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参内容绝对化。实际上,教参仅仅是素材、例子、资料库,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论何时、何地、何学生群体都适应)的备课法宝。所以,要从教师本人解读文本入手,才能解决单纯依赖教参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

(二)目标设定——教学设计的方向。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从“三个维度”出发,注重体现综合性和全面性。

【案例4】下面是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一(下)主题单元(2)中《小山村》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认识14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方法目标: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介绍事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三)资源准备——教学设计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据研究,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态等因素。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准备,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⑴ 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⑵ 倡导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以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模式,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如自主学习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上网、读课外书、咨询、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举行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还可以指导他们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⑶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如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观察、调查,获得信息,学习语文。⑷ 因地制宜地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等。⑸ 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画与写”课程`、“每周一诗”等。

(四)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的关键。

1、教学流程要从传统的程序化的线性设计,向现代的人性化的板块设计转变。

【案例5】以《田忌赛马》为例(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是一个有关人生智慧的故事。文章以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历史故事,揭示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n

bsp;下面是传统的程序化的线性设计:

A、导入课文,介绍文中人物和历史背景;

B、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C、学生自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解读教材,学生跟着教案走

D、逐段讲解课文,弄清两次赛马过程;

E、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简析:从上述教学流程看,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其量是对教材的解读;学生是被动听会的,被教师讲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

下面是现代的人性化的板块设计:

A、导读板块:纸牌游戏,初涉文本。

B、初读板块:动画配音,进入文本。

C、精读板块:辩论比赛,深入文本。活用教材,教案跟着学生走

D、拓展板块:给齐王写信,超越文本。

简析:从以上设计的教学步骤可以看出,按这样的设计实施的教学进行过程是充满智慧、连接学生生活的生态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学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人;在这样的生态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单单给予学生以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品质的提升、综合素养的增强。

2、教学流程要根据不同课型的性质和任务,既要体现针对性,又要注重操作性。

【案例6】不同课型的性质、任务对教学流程设计有直接的制约作用。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需要,可将新的小学阅读教学划分为精读课、略读课、学习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课,其教学流程应该有所不同:精读课:以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特征的综合性课程;其教学流程大致为: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熟读成诵,尝试运用。略读课:主要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教学流程大致为:问题引路,略读课文,了解大意→围绕重点,以读为主,体会感情。学习方法指导课:是为帮助学生适应和掌握新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新的学习方法而确立的一种“学会学习”的实践课;其教学流程大致为:提出操练任务,师生分头准备→教师扼要讲解,学生充分操练→学生交流心得,师生共同总结。课外阅读展示课:是为推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确立的新课型,是一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其教学流程大致为:课前学生准备→课中交流展示。

(五)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延伸。

1、为什么要重视教学反思?研究表明: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因为,通过反思,教师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教师能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发展,在自身的“失败”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谋求进步;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从冲动的、例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实施教学行为;通过反思,还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主体、目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变得更加成熟。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反思是教师取得特定实践成就、走向解放和专业自主的工具。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强化反思意识、知晓反思内容、掌握反思策略、形成反思习惯。

2、教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一是要明确的内容(包括技术层面的反思、观念层面的反思、解释层面的反思、解放层面的反思、宏观背景层面的反思);二是掌握反思的策略(包括写反思日记、课堂录像、同行观摩、校际赛课、专家观摩等)。

主要参考:

沈建民:《论基于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及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9期。

殷世东:《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重构》,《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9期。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

唐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教学设计的新策略

(一)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的前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 我们的备课为什么千篇一律?我们的课堂为什么缺乏创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先去看教案、单纯依赖教参,毫无教师本人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的构想。有不少教师已成为教参(备课手册)“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他们单纯依据教参确立教学目标,定位重点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参内容绝对化。实际上,教参仅仅是素材、例子、资料库,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论何时、何地、何学生群体都适应)的备课法宝。所以,要从教师本人解读文本入手,才能解决单纯依赖教参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

(二)目标设定——教学设计的方向。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从“三个维度”出发,注重体现综合性和全面性。

【案例4】下面是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一(下)主题单元(2)中《小山村》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认识14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方法目标: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介绍事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三)资源准备——教学设计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据研究,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态等因素。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准备,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⑴ 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⑵ 倡导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以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模式,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如自主学习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上网、读课外书、咨询、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举行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还可以指导他们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⑶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如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观察、调查,获得信息,学习语文。⑷ 因地制宜地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等。⑸ 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画与写”课程`、“每周一诗”等。

(四)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的关键。

1、教学流程要从传统的程序化的线性设计,向现代的人性化的板块设计转变。

【案例5】以《田忌赛马》为例(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是一个有关人生智慧的故事。文章以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历史故事,揭示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下面是传统的程序化的线性设计:

A、导入课文,介绍文中人物和历史背景;

B、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C、学生自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解读教材,学生跟着教案走

D、逐段讲解课文,弄清两次赛马过程;

E、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简析:从上述教学流程看,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其量是对教材的解读;学生是被动听会的,被教师讲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下面是现代的人性化的板块设计:

A、导读板块:纸牌游戏,初涉文本。

B、初读板块:动画配音,进入文本。

C、精读板块:辩论比赛,深入文本。活用教材,教案跟着学生走

D、拓展板块:给齐王写信,超越文本。

简析:从以上设计的教学步骤可以看出,按这样的设计实施的教学进行过程是充满智慧、连接学生生活的生态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学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人;在这样的生态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单单给予学生以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品质的提升、综合素养的增强。

2、教学流程要根据不同课型的性质和任务,既要体现针对性,又要注重操作性。【案例6】不同课型的性质、任务对教学流程设计有直接的制约作用。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需要,可将新的小学阅读教学划分为精读课、略读课、学习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课,其教学流程应该有所不同:

精读课:以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特征的综合性课程;其教学流程大致为: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熟读成诵,尝试运用。

略读课:主要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教学流程大致为:问题引路,略读课文,了解大意→围绕重点,以读为主,体会感情。

学习方法指导课:是为帮助学生适应和掌握新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新的学习方法而确立的一种“学会学习”的实践课;其教学流程大致为:提出操练任务,师生分头准备→教师扼要讲解,学生充分操练→学生交流心得,师生共同总结。

课外阅读展示课:是为推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确立的新课型,是一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其教学流程大致为:课前学生准备→课中交流展示。

(五)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延伸。

1、为什么要重视教学反思?研究表明: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因为,通过反思,教师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教师能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发展,在自身的“失败”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谋求进步;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从冲动的、例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实施教学行为;通过反思,还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主体、目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变得更加成熟。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反思是教师取得特定实践成就、走向解放和专业自主的工具。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强化反思意识、知晓反思内容、掌握反思策略、形成反思习惯。

2、教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一是要明确的内容(包括技术层面的反思、观念层面的反思、解释层面的反思、解放层面的反思、宏观背景层面的反思);二是掌握反思的策略(包括写反思日记、课堂录像、同行观摩、校际赛课、专家观摩等)。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要樹立“一本”(以學生為本)、“二讓”(讓語文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三維”(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的基本理念;按照文本解讀(前提)、目標設定(方向)、資源準備(基礎)、教學流程(關鍵)、教學反思(延伸)等基本程式和策略方法進行。

[關鍵字]新課程;教學設計;新理念;新策略。

任何一種新觀念的確立,都是對舊觀念、舊模式的變革。當我們把視角投向新一輪課改的時候,應該用課改的新理念來透視教師備課的真正意義、詮釋教學設計的本質內涵。在新的課程背景下,我們必須衝破傳統備課的種種清規戒律,以嶄新的教學設計代替傳統的教案。可以說,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所進行的教學設計,是對整個教與學過程的一種規劃或實施步驟的一種預設,是展示教師個性化創造過程的真實記錄,是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的“點子庫”;一篇好的教學設計恰似一幅蘊涵師生人文素養、觀念想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立體風景圖。那麼,怎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具有上述特徵和功能呢?我想最關鍵的就是要樹立新的理念、創新設計策略。

一、教學設計的新理念

根據新的培養目標、新課改精神、新教材特徵和教育對象的認知特點,教學設計應以下面的新理念作指導:

(一)一本——就是以人為本,體現“三個一切”。這裏所說的“一本`”,就是指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要從過去的以教材為中心、以如何教為重點,轉到現在的以學生為中心、以如何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從而獲得發展為重點,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和“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現代教學理念。具體地講,以人為本的教學設計,就是要在瞭解學生的學習意向、體察學生的學習情感、診斷學生的學習障礙的基礎上,設計出真正關注學生、促進學生充分發展的教學策略。同時,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導學生體驗和領悟教材的精華,並對學科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再創造,讓教材成為學生積極發展的廣闊的策源地,通過啟動教材,使教學達到一種新的境界。

1、為什麼說教學設計要努力體現“以人為本”呢?

首先,“以人為本”已成為當今教育的主題。大家知道,中國當代教育理念的發展走過的是一條曲折之路。從濃厚的政治色彩到極端的功利色彩,再到如今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其發展極為艱難。值得慶倖的是,如今的教育終於開始真正觸及教育的本質了。可以說,呼喚人性的回歸,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注重人格的完善發展,教育學生熱愛生命,指導學生光大生命,發揮學生潛在優勢,提高學生生命品質,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的主題。在這種大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教育教學是直接作用於人的活動),毫無疑問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

其次,“以人為本”是“新課標”確立的新理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宣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還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2、教學設計怎樣才能體現“以人為本”呢?

【案例1】下麵是一位教師教學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標教材一(下)《春天的手》一課“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識字”環節所設計的導學步驟:第一步:師——在我們這首兒歌裏住著許多生字寶寶,大家一起到課文中去跟他們打個招呼好嗎?生——學生邊讀課文,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給文中的生字作記號。第二步:師——這些生字寶寶,要靠小朋友們自己想辦法去認識。下麵學習夥伴一起做兩件事:讀准字音、記住字形。生——四人小組開始合作識字。第三步:指名彙報,共同評議;然後齊讀生字,玩 “摘星星”遊戲。

簡析: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從學生這一學習的主體出發,引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識字,充分地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教學設計理念。

(二)二讓——讓語文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

1、為什麼要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繫?

首先,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繫,是“新課標”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規律。”在“教學建議”中要求:“語文教學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其次,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繫,是由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語文教學的規律所決定的。我們經常說,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語文呼喚大課堂(社會)和大教材(生活)。生活對語文猶如空氣和陽光,是須臾不可或缺的。學習語文,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觀念,乃至社會和社會生活觀的養成,均須貼近生活、參與生活、和生活攜手共進,才能使語文課堂引進活水,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環境、成長的需求融為一體。

2、如何才能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繫?

首先,要讓語文走向生活。其基本策略是以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以培養他們的語文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嘗試——發現”為基礎方法,組織指導學生在問題解決的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如引導學生利用書信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用書信與他人溝通,解決矛盾,增進友誼),指導學生撰寫調查報告解決自己關注的問題(吸煙的危害、合理膳食、參與自己喜歡的課外學習活動等)。

其次,要讓生活走進語文。其基本策略是引領學生融入現實社會,投身於大自然,以充實他們的生活;組織學生參觀訪問、開展調查研究、多做實踐活動,以引進社會上豐富的語文教育資源;指導學生適度、科學地接觸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使“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

【案例2】一位教師設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標教材一(下)《春天的手》一文時,在課尾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這節課我們認識了這麼多的字,而且把春天帶進了我們的教室。瞧!這就是春姑娘給大家留下的作業,請小朋友們選擇一條自己喜歡的作業,在課外抽空時間完成(課件出示作業):⑴ 搜集並且背一背有關春天的詩句;⑵ 唱一唱讚美春天的歌;⑶

畫一畫你看到的春天。

簡析:這一設計充分地體現了語文學習的自主性、開放性、選擇性、生活性和多樣性。

(三)三維——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教學設計為什麼要從“三維目標”出發?

首先,從“三維目標”出發,是“新課標”的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中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的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繫,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 其次,從“三維目標”出發,是“主題單元”編寫特徵的要求。大家知道,北師大版語文課標教材從第一冊開始,就是按主題單元結構模式編寫的。這種主題單元,不是思想主題單元,不是知識主題單元,也不是文體寫作能力主題單元,它是以文化性或者說以人性為線索(或者說是以一個核心詞語組建的文化單元),兼顧識字、閱讀、習作、口語、綜合性學習,以及促進思維發展、創新能力和學會學習的主題單元。按主題單元結構模式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教材過分追求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的序列化、精確化,以及聽說讀寫的機械割裂現象,加強語文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以及能力、策略等各方面的整合,在整體推進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教學設計怎樣才能從“三維目標”出發?

【案例3】怎樣進行主題單元設計、充分體現“三維目標”?這裏還是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標教材一(下)第一單元《元宵節》為例:這個主題單元是本冊教材一開始的單元,春節剛過開學不久(或開學之前)就是元宵節。這個單元安排了兩篇主題課文(一首兒童詩《元宵節》,一首兒歌《看花燈》),在“語文天地“中安排了“猜謎語”、“編燈謎”、“學春聯”和“查找世界上還有什麼地方過元宵節”等活動。為什麼設計“元宵節”主題?為什麼做這樣的設計?鐘敬文先生曾說過,中國的傳統節日集中的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元宵節十分典型。吃元宵、看花燈、猜燈謎、寫春聯,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團圓、歡樂、智慧的追求,大人樂意過節,孩子更喜歡過節。設計這樣一個主題單元,顯然不是思想教育單元,而是一種文化薰陶單元,使中國“尚圓”的審美追求,在孩子心靈中紮下根,使這些孩子將來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在那落腳生根,哪怕是在海外,都有深深的中國根。同時在這個單元裏又學習到了孩子平常經常接觸到的事物的詞語,培養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新意識。這個單元在“金鑰匙”欄目中還設計了引導孩子學會學習的內容。也就是說,在一個主題單元的設計中,力圖體現語文教育的多功能性,包括著文化奠基、工具奠基、思維發展創新能力奠基和學會學習意識的奠基,體現了語文教育的綜合性。

根據上述的主題單元的內涵和特點,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樹立單元整體備課的意識,既要注意設計教學的“硬任務”(如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也要備“軟任務”(如某種文化意識、道德思想的薰陶、想像力思維發展的培養、學會學習的引導等)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做到真正吃透教材、融匯貫通、全面把握、整體設計、分節實施。

二、教學設計的新策略

(一)文本解讀——教學設計的前提。

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課前,老師得先和文本對話,即鑽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學生交流。我備課沒有什麼訣竅,就是那麼翻來覆去地誦讀、默想,當讀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讀出文章的妙處,讀出自己的驚喜時,我便敢走進課堂。” 我們的備課為什麼千篇一律?我們的課堂為什麼缺乏創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先去看教案、單純依賴教參,毫無教師本人對文本的解讀、對教學的構想。有不少教師已成為教參(備課手冊)“虔誠的崇拜者”、“忠實的執行者”,他們單純依據教參確立教學目標,定位重點難點,構思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參內容絕對化。實際上,教參僅僅是素材、例子、資料庫,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論何時、何地、何學生群體都適應)的備課法寶。所以,要從教師本人解讀文本入手,才能解決單純依賴教參問題,才能真正實現教學設計的個性化、多樣化、創新化。

(二)目標設定——教學設計的方向。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了,課程目標是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的。因此,教學目標的設定也要從“三個維度”出發,注重體現綜合性和全面性。

【 案例4】下麵是給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標教材一(下)主題單元(2)中《小山村》一課設計的“教學目標:”知識技能目標:認識14個生字,會寫其中的7個,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過程方法目標:初步學會有條理地觀察事物、介紹事物;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小山村的美麗,培養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教育。

(三)資源準備——教學設計的基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教材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以至於人們常常誤以為教材就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其實,課程資源的內涵極其豐富,它是指課程設計、編制、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發展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據研究,課程資源大致可以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兩大類。前者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後者包括直接決定課程實施範圍和水準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態等因素。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準備,主要是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⑴ 開發並利用好語文教材,發揮教材的多種功能。⑵ 宣導生動活潑的自主學習方式,改變單一的以講授文本為主的教學模式,把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引進課堂。如自主學習方面,可以引導學生上網、讀課外書、諮詢、討論,組織學生在課前、課後搜集資料,舉行故事會、朗誦會、討論會,還可以指導他們演課本劇、辦手抄報、編習作集等。⑶ 有目的、有計畫地開展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如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引導學生觀察、調查,獲得資訊,學習語文。⑷ 因地制宜地創設多彩的有利於母語學習的校園環境。如在教室裏張貼學生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發動學生精心佈置班級的“圖書角”、“閱讀欄”等。⑸ 開發並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如“畫與寫”課程`、“每週一詩”等。

(四)教學流程——教學設計的關鍵。

1、教學流程要從傳統的程式化的線性設計,向現代的人性化的板塊設計轉變。

【案例5】以《田忌賽馬》為例(這是一篇傳統課文,是一個有關人生智慧的故事。文章以田忌賽馬轉敗為勝的歷史故事,揭示了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 &n

bsp;下麵是傳統的程式化的線性設計:

A、導入課文,介紹文中人物和歷史背景; B、教師範讀課文,指導學習生字新詞;

C、學生自讀課文,給文章分段; 解讀教材,學生跟著教案走 D、逐段講解課文,弄清兩次賽馬過程; E、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簡析:從上述教學流程看,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充其量是對教材的解讀;學生是被動聽會的,被教師講會的,而不是自己學會的。

下麵是現代的人性化的板塊設計: A、導讀板塊:紙牌遊戲,初涉文本。B、初讀板塊:動畫配音,進入文本。

C、精讀板塊:辯論比賽,深入文本。活用教材,教案跟著學生走 D、拓展板塊:給齊王寫信,超越文本。

簡析:從以上設計的教學步驟可以看出,按這樣的設計實施的教學進行過程是充滿智慧、連接學生生活的生態課堂。在這樣的課堂裏,教師不再是教材的解讀者、教案的執行者,而是一個善於創設教學情境、富有教學機智、充滿教育智慧的人;在這樣的生態課堂裏,教師不再是單單給予學生以知識和技能,更多的是學習動機的喚醒、學習習慣的養成、思維品質的提升、綜合素養的增強。

2、教學流程要根據不同課型的性質和任務,既要體現針對性,又要注重操作性。

【案例6】不同課型的性質、任務對教學流程設計有直接的制約作用。根據閱讀教學的規律和學生的需要,可將新的小學閱讀教學劃分為精讀課、略讀課、學習指導課和課外閱讀指導課四種類型。四種類型的課,其教學流程應該有所不同:精讀課:以讀為基礎,以全面訓練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特徵的綜合性課程;其教學流程大致為:粗讀課文,整體感知→精讀課文,深入感悟→研讀品讀,深層體悟→熟讀成誦,嘗試運用。略讀課:主要特點在於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教學流程大致為:問題引路,略讀課文,瞭解大意→圍繞重點,以讀為主,體會感情。學習方法指導課:是為幫助學生適應和掌握新的學習方式、靈活運用新的學習方法而確立的一種“學會學習”的實踐課;其教學流程大致為:提出操練任務,師生分頭準備→教師扼要講解,學生充分操練→學生交流心得,師生共同總結。課外閱讀展示課:是為推動課外閱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而確立的新課型,是一種“學會閱讀”的實踐課。其教學流程大致為:課前學生準備→課中交流展示。

(五)教學反思——教學設計的延伸。

1、為什麼要重視教學反思?研究表明:一個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一個人或許工作20年,但如果沒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經驗的20次重複。因為,通過反思,教師會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準;通過反思,教師能在學生的“錯誤”中尋求發展,在自身的“失敗”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謀求進步;通過反思,教師可以從衝動的、例性的行為中解放出來,以審慎的、意志的方式實施教學行為;通過反思,還可以使教師從教學主體、目的和工具等方面,從教學前、中、後等環節獲得體驗,變得更加成熟。所以,人們普遍認為,反思是教師取得特定實踐成就、走向解放和專業自主的工具。因此,我們每位教師都應當強化反思意識、知曉反思內容、掌握反思策略、形成反思習慣。

2、教師怎樣進行教學反思?一是要明確的內容(包括技術層面的反思、觀念層面的反思、解釋層面的反思、解放層面的反思、宏觀背景層面的反思);二是掌握反思的策略(包括寫反思日記、課堂錄影、同行觀摩、校際賽課、專家觀摩等)。主要參考: 沈建民:《論基於新課程的教學過程及設計》,《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9期。

殷世東:《研究性學習與課堂教學重構》,《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9期。

葉 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教育研究》2002

第四篇:2014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讲义谢林合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讲义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树立“一本”(以学生为本)、“二让”(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三维”(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的基本理念;按照文本解读(前提)、目标设定(方向)、资源准备(基础)、教学流程(关键)、教学反思(延伸)等基本程序和策略方法进行。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旧模式的变革。当我们把视角投向新一轮课改的时候,应该用课改的新理念来透视教师备课的真正意义、诠释教学设计的本质内涵。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冲破传统备课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崭新的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可以说,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与学过程的一种规划或实施步骤的一种预设,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点子库”;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恰似一幅蕴涵师生人文素养、观念想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立体风景图。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具有上述特征和功能呢?我想最关键的就是要树立新的理念、创新设计策略。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根据新的培养目标、新课改精神、新教材特征和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教学设计应以下面的新理念作指导:

(一)一本——就是以人为本,体现“三个一切”。

这里所说的“一本`”,就是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讲,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1、为什么说教学设计要努力体现“以人为本”呢?

首先,“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大家知道,中国当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走过的是一条曲折之路。从浓厚的政治色彩到极端的功利色彩,再到如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发展极为艰难。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教育终于开始真正触及教育的本质了。可以说,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人格的完善发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指导学生光大生命,发挥学生潜在优势,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在这种大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教育教学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活动),毫无疑问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其次,“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确立的新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教学设计怎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呢?

整个教学过程要从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出发,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识字,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设计理念。

(二)二让——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

1、为什么要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在“教学建议”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其次,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所决定的。我们经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语文呼唤大课堂(社会)和大教材(生活)。生活对语文犹如空气和阳光,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学习语文,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乃至社会和社会生活观的养成,均须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和生活携手共进,才能使语文课堂引进活水,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的需求融为一体。

2、如何才能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要让语文走向生活。其基本策略是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尝试——发现”为基础方法,组织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如引导学生利用书信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用书信与他人沟通,解决矛盾,增进友谊),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解决自己关注的问题(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参与自己喜欢的课外学习活动等)。其次,要让生活走进语文。其基本策略是引领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以充实他们的生活;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调查研究、多做实践活动,以引进社会上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指导学生适度、科学地接触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三)三维——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教学设计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出发?

首先,从“三维目标”出发,是“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

其次,从“三维目标”出发,是“主题单元”编写特征的要求。大家知道,北师大版语文课标教材从第一册开始,就是按主题单元结构模式编写的。这种主题单元,不是思想主题单元,不是知识主题单元,也不是文体写作能力主题单元,它是以文化性或者说以人性为线索(或者说是以一个核心词语组建的文化单元),兼顾识字、阅读、习作、口语、综合性学习,以及促进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和学会学习的主题单元。按主题单元结构模式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教材过分追求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序列化、精确化,以及听说读写的机械割裂现象,加强语文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以及能力、策略等各方面的整合,在整体推进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设计怎样才能从“三维目标”出发?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单元整体备课的意识,既要注意设计教学的“硬任务”(如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也要备“软任务”(如某种文化意识、道德思想的熏陶、想象力思维发展的培养、学会学习的引导等)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做到真正吃透教材、融汇贯通、全面把握、整体设计、分节实施。

二、教学设计的新策略

(一)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的前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 我们的备课为什么千篇一律?我们的课堂为什么缺乏创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先去看教案、单纯依赖教参,毫无教师本人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的构想。有不少教师已成为教参(备课手册)“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他们单纯依据教参确立教学目标,定位重点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参内容绝对化。实际上,教参仅仅是素材、例子、资料库,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论何时、何地、何学生群体都适应)的备课法宝。所以,要从教师本人解读文本入手,才能解决单纯依赖教参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

(二)目标设定——教学设计的方向。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从“三个维度”出发,注重体现综合性和全面性。

(三)资源准备——教学设计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据研究,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态等因素。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准备,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⑴ 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⑵ 倡导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以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模式,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如自主学习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上网、读课外书、咨询、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举行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还可以指导他们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⑶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如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观察、调查,获得信息,学习语文。⑷ 因地制宜地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等。⑸ 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画与写”课程`、“每周一诗”等。

(四)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的关键。

1、教学流程要从传统的程序化的线性设计,向现代的人性化的板块设计转变

下面是传统的程序化的线性设计: A、导入课文,介绍文中人物和历史背景; B、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C、学生自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解读教材,学生跟着教案走

D、逐段讲解课文,弄清两次赛马过程; E、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简析:从上述教学流程看,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其量是对教材的解读;学生是被动听会的,被教师讲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

下面是现代的人性化的板块设计: A、导读板块:纸牌游戏,初涉文本。B、初读板块:动画配音,进入文本。

C、精读板块:辩论比赛,深入文本。活用教材,教案跟着学生走

D、拓展板块:给齐王写信,超越文本。

简析:从以上设计的教学步骤可以看出,按这样的设计实施的教学进行过程是充满智慧、连接学生生活的生态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学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人;在这样的生态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单单给予学生以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品质的提升、综合素养的增强。

2、教学流程要根据不同课型的性质和任务,既要体现针对性,又要注重操作性。不同课型的性质、任务对教学流程设计有直接的制约作用。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需要,可将新的小学阅读教学划分为精读课、略读课、学习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课,其教学流程应该有所不同:精读课:以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特征的综合性课程;其教学流程大致为: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熟读成诵,尝试运用。略读课:主要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教学流程大致为:问题引路,略读课文,了解大意→围绕重点,以读为主,体会感情。学习方法指导课:是为帮助学生适应和掌握新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新的学习方法而确立的一种“学会学习”的实践课;其教学流程大致为:提出操练任务,师生分头准备→教师扼要讲解,学生充分操练→学生交流心得,师生共同总结。课外阅读展示课:是为推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确立的新课型,是一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其教学流程大致为:课前学生准备→课中交流展示。

(五)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延伸。

1、为什么要重视教学反思?研究表明: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因为,通过反思,教师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教师能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发展,在自身的“失败”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谋求进步;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从冲动的、例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实施教学行为;通过反思,还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主体、目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变得更加成熟。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反思是教师取得特定实践成就、走向解放和专业自主的工具。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强化反思意识、知晓反思内容、掌握反思策略、形成反思习惯。

2、教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一是要明确的内容(包括技术层面的反思、观念层面的反思、解释层面的反思、解放层面的反思、宏观背景层面的反思);二是掌握反思的策略(包括写反思日记、课堂录像、同行观摩、校际赛课、专家观摩等)。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

学校:公子河小学

培训教师:谢林合

培训时间:2014年12月20日

(8:00—12:00)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富阳市教研室

沈 波

一、教学设计概述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包括整体的教学设想和具体的教学步骤两大部分内容。教学设想涵盖了教师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重点把握,它渗透着教师对课文的感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以课标为依据,确定学生学习某一篇课文要达到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目标,根据不同的课文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如第13课《山中访友》一文的教学目标设计有三:

(1)体会、学习本文写景状物的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2)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3)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目标设计好了,然后思考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适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步骤部分,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导入新课。我们应认真研究教材,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的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强烈愿望。如第22课《羚羊木雕》可设计“实话实说”的栏目现场,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包括财富、亲情、友情、信心等的人生超市中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并说明理由。

第二层次为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各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加工,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赋材料以生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灵活采用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如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设计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弄清,(1)“我”是被谁救下的?采用的方式是什么?(2)你如何评价“我”、“爸爸”和“杰利”这三个人?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可以用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1)你对“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如何理解?(2)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作为“我”的同学,“杰利”将怎么办?(3)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取得共鸣,可以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积极想办法,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第三层次为知识的拓展延伸。此部分内容可视课文内容和课堂教学情况灵活设置,重在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第11课《春》可设计这样的练习:(1)写出含有“春”字或描写“春”的诗、词、歌曲、成语、对联、俗语、谚语等。(2)从“春的畅想”“夏雨”“秋风”“冬雪”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3)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描绘春的画。

同时,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及时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鼓励,将新的评价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活动,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可采取以下方式:(1)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闪光点,增强学习的自信心。(2)小组评议。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提出优缺点,由小组长总结成简单的文字材料,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3)教师日常评语,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努力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我们新参加课改实验的教师引起注意的一点是,课改并非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它要改变的是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语文教学中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要避免认为课改就是老师不能在课堂上讲知识的片面理解,该授受的知识必然要授受,但要有度,不能拔高,不要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化,不要脱离能力培养去孤立地传授知识。提倡在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关注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明确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不是终极目的,而是为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健全人格。

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还要避免的一种倾向是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体现学生的活动,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需要,一节课一会儿表演,一会儿绘画,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讨论,看似非常活泼热闹,实际上接触教学内容实质的东西并不多,缺乏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的探究,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不大,这显然是有悖于我们的课改目标的。

现在我们的许多教案往往停留在“教什么”的层面上,这种教案所欠缺的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包括“教什么”,还应该包括“如何教”,乃至“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设想与计划,是一项预测活动。课堂教学则因为有许多即时性因素的出现而具有“生成性”的特点,这种“生成性”的特点恰恰可以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教学富有旺盛的生命力。教学设计无法预测课堂出现的即时性因素,因而没有必要追求设计与教学接榫。重要的是应该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生成性”的特点灵活处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

一般地说课堂中有如下一些“生成性”情况:

1.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些错误,此时该如何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纠正; 2.学生在学习中会提出一些他们不懂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挑战;

3.教师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应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发挥; 4.教学中由于现场可能出现一些变化,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相应进行调整;

5.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收回注意力。

二、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应该具有的教学观念

1.应该树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观念

具体的说,基本的语文素养应该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文化修养、品德情操等方面。语文教学的设计应该在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上下工夫。

2.应该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应该树立让学生乐学的观念

乐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乐学可以常使精神力量有余,有人创造的“乐学法”可提高学习效率5倍。乐学靠教师的“激励、唤醒、鼓舞”,靠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尤其应该重视语文活动设计。

4.应该树立语言是“习得”的产物的观念 “习得”与“学得”是不同的。“习得”要求主体必须参与言语实践活动,必须有自身的言语行动,必须在言语实践中“得”到言语能力;“学得”则主要是一种理论学习,是一种认知行为。从本质上说,语言学习是一个“习得”过程,没有这个过程语言学习是达不到目的的。习得的途径是多读、熟读、多听、多说、多写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时要减少讲解、分析的成分。

5.应该树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发现、探究的观念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最终将什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会学。那么,教师要不要讲?当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教师的讲,是讲学生读不懂或领会不深的地方,是指点路径,是引导。

学生要学会学习还必须将读课外书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运用阶段。学生只能是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在读书中养成读书的习惯,习惯养成了才会形成能力。

6.应该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学生是否主动、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

民主、平等、合作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应该十分关注的。至少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互相依靠;面对面的学习交往;个人责任感;一定的交往能力;学生小组的自我管理。教学设计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整体性的特点。如《春》的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领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2)能力目标:准确生动地用词造句。划分文章的结构,用两个字的词语概括每部分大意。

(3)情感目标: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在这个目标中,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彼此是脱节的。新课程目标按三个纬度来设计,意在避免以往知识与能力、学习结果和过程方法、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培养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弊端。

在上述目标中,“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与“划分文章的结构,用两个字的词语概括每部分大意”没有必然联系,知识的小是孤立的。还看不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领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如何达到,通过什么途径?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是通过与朱自清《背影》中朴实语言的比较?

2.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如:《羚羊木雕》目标设计:(1)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2)学会分析记叙文的构架和思路,掌握记叙文写作的一般规律(拔高了)。(3)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真诚无私的友爱为贵,正确处理好与同学朋友的关系。

3.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

比如比较好的:品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说明理由;比较 两篇文章的异同点,说说两篇文章的不同妙处。这些设计突出了学生发现、探究的能力要求。

4.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明确、清晰,便于落实和检测。如《中国石拱桥》: 例A:(1)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例B:(1)学习生字词,能准确使用其中一些常用词语来造句。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题目,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能画出文中表述中国石拱桥特征的语句,能概括其特点。

写作教学目标示例:

作文“„„——我最喜欢的一门课程”教学目标:

(1)围绕“最喜欢的一门课程”这个话题进行讨论、畅谈,互相交流思想感情,为写作作准备材料。

(2)围绕不同的材料,探讨如何安排行文的结构。

(3)完成作文后,以小组为单位同学间互相修改,写出修改意见或阅读感受,并推荐好文章、有特点的文章、进步明显的文章在全班朗读。

没有修改的写作教学是很难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经学生修改后的作文与原文反差越大,就越能反映出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程度和教师指导的水平。

四、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设计

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是:

(一)深入理解课标,明确教学目标

(二)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三)注重阅读指导,整体感知课文

(四)运用教学策略,深入理解课文

(五)加强拓展延伸,提高语文素养 例1:第6课《理想》 1.导入:由《在山的那一边》导入或由学生谈对“理想”的理解而导入。2.自由朗读:学生自主朗读全诗,初步感知诗歌含义。

3.选择揣摩朗读:在自由朗读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含义隽永的、语言优美的、自己喜欢的诗句朗读,并圈点批注,揣摩其好在哪里。4.交流探究朗读:同桌或合作小组成员间交流朗读,并探究。5.合作探究:各小组交流探究结果,师生共同提高。

6.示范朗读:在把握诗句含义,感受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各小组代表示范朗读。

7.当堂背诵:可背诵全诗,也可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8.对比小结:结合《在山的那一边》进行对比小结。

9.扩展训练:可仿拟本诗句式,用“理想”或其他词语进行诗歌创作,或课外阅读与“理想”有关的诗文。

例2:第12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想

(一)导入新课。可借前一课《春》为引子,提问由春天想到的有关词语并想到冬天的词语,从而引出课文。

(二)感知课文。听录音或学生自由朗读。思考: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感觉和你印象中的冬天是否一样?它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三)研读课文。1.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赏析文章,济南的冬天为什么会给你这样的感觉?要引导学生分析济南天气的特点、山的特点以及水的特点。

2.讨论结尾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题目“济南的冬天”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 3.小结课文。

(四)拓展练习。或模仿本文的一些写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或课外阅读《济南的秋天》一文,与课文进行比较。

例3:第16课《化石吟》教学设想

(一)抓住研究关键:(1)作者为什么要赞颂化石?(把握情感)(2)作者怎样赞颂化石?(把握结构、思路)

(二)加强朗读训练: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意,压迫贯穿全过程。

(三)精心安排教学步骤:

1.导入:可从讲述一个故事引入课文。

2.默读:默读中勾出读不准的字,画出不易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自行解决。3.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等。

4.讨论: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探究问题。要抓住关键问题;问题要有层次,循序渐进;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引导、评价。如;作者开头接连发问,他看见了什么?引起了他怎样的好奇心?第2小节作者提了两个问题,他回答了吗?假如让你来回答,你会用这样的语言阐述?等。5.小结:小结课文内容要点;总结学生参与讨论等情况。

6.拓展:可用课文后练习三,也可用其他的,如:写一段文字,描绘远古生物图景。

五、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设计 关于古诗文部分的学习,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我们主张,新课程下的教学,不应只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我们的创造性的加工,将其内容情境化、问题化,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基于这一原则,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创设切合课本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过程中去感悟、体验。如第25课《陈太丘与友期》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导入教学:上个星期天,我和一个朋友约好早晨6点出发去爬山,可是时间到了,他还没有来,我该怎么办呢?谁来帮我出出主意?在情感上抓住了学生,就会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自然也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由于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书面语言,学生不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不掌握基本的理解能力是很难读懂的,我们在教学中也不能忽视这一纬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在疏通文意的教学环节中,我们一定要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和现代白话文不同的字词句,对照注释理解这些陌生的知识,并逐渐养成查阅工具书,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的习惯;另外,还应加强学生在小组内的学习,让学生不断进行合作探究,相互质疑,相互解疑,共同探讨提高。对于文言文中涉及的一些文言知识,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也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加强积累,不断地感悟,不断地总结,这样他们才能不断掌握知识,不断提高能力,才能为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当然,教授文言文,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只限于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中,吸收古文的精华,领悟其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思想上的启示,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我们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由于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提出的问题会有所不同,当大家把看法和疑问都提出来时,探究性的问题就产生了。这时,让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看法和理由,经过讨论和争辩,求得问题的解决。这样,也就培养了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观点的能力。例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可以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人和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对陈太丘、友人和元方各自的做法是对是错就会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观点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允许一个小组可以有两种以上不同的意见,只要拿出充分的理由论述自己的观点就行。最后把各小组讨论的结果拿到全班交流,选出最有见解的小组。形式可以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活动中,通过不同范围的思想碰撞,对自己及他人的观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

例1:第10课《〈论语〉十则》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内容。

2.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古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3.了解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朗读方法:要读准字音,如“论语”的“论”;读准句读,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读准语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反问的语气。

2.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十条格言都是关于治学、为人、修身的,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所讲内容,让学生根据切身实际畅谈感受。一方面活学活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方面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儒家经典虽经千年而不衰的强烈魅力。谈论方式不论,可总谈,可结合一两条来谈。

3.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1)激趣导入:可由北宋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来导入。(2)组织学习:重在读,重在谈,重在悟。同时介绍孔子及《论语》。(3)知识积累:文言文的初步知识和名言警句的归纳整理。

(4)拓展训练:可再介绍几则与课文联系比较紧密的格言让学生自主学习。例2: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设想:

1.加强诵读,在读中体会诗的情感;

2.适当介绍古代诗词的知识及背景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可以指导学生课外收集,课内交流;也可以穿插于诗词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或学生介绍;还可以在学完以后,让学生去收集同一诗人的其他作品及赏析文字。

3.精心安排教学步骤。

(1)启读激趣。教师介绍唐诗及诗歌常识导入,明确学习内容及目标。从整体上了解诗歌,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

(2)初读感知。介绍读诗的简单方法,指导学生用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诵读全诗,初步读出语感,从整体上感知诗歌大意。

(3)细读品析。指导学生想象诗句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的内容,深入领会诗中意境。通过合作学习,探究诗句用词的绝妙,理解诗句用词的准确。

(4)诵读小结。再次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总结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

如《次北固山下》一课,在“初读感知”环节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讨论:(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在“细读品析”环节中,可指导学生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受;可指导学生体会“阔”“悬”两个字的妙用。

六、作文教学设计

基本流程(供参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作文情绪和写作冲动(情境作文;课文激发;材料激发;文题贴近学生生活)——构思指导(指导学生想清楚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列提纲或让学生在全班讲述自己的构思,在全班进行构思交流,都是好方式。)——起草文章(根据构思行文,写想清楚了的内容,按想清楚的思路写下去)——修改指导(专题修改:文字、选材、布局、主题。诵读改,边读边改。)

最后,给大家推荐两种值得试一试的教学模式: 1.“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是“整体感知——质疑问难——探究领悟——拓展延伸”。

2.“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设问创新,促其发现——参与讨论,探究问题——思路总结,激励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自主学习为主;加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彻底改变学习方式;强调语文实践,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念(范文)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念 理念一:立足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目中有人) 1、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设计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的学习活动);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宁平镇韩楼小学 李秀英 一个汉字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汉......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如何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安山镇徐新庄完全小学的李琳,我并非是语文专业而是体育专业,因学校教师较少只能包班,我的积累也就是这五年教低年级积攒下来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学习心得 巴中市南江县东榆小学 何英 在不断反思,困惑,再实践的同时,有幸学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让我对“课......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简介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杨莉 众所周知,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例:解剖器使用(2010市长陵中学视导课) 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例:克隆羊(2004市视导课),更多的是目标不要求的无用内容 教学目标为......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吝店中学 杨新侠 2001年9月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改革,使我们的教师教学生活发生根本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课前教学设计。传统教学的课前准备有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