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102页例
10、练一练,第105页练习十七第1-3题。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已学会的一些基本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列方程解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
2.能根据题中的信息,熟练地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和理解相应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5 出示例10:
马山粮库要往外地调运一批粮食,已经运走了60%,还剩48吨。这批粮食一共有多少吨?(1)读题,理解题意;
问:6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2)引导学生画图;
问:如果画图,应该先画谁?再画谁?如何画?
如果用X表示这批粮食的吨数,那么已经运走的吨数怎样表示?(逐步完善线段图)怎样表示48吨? 得出数量关系式:
已经运走的吨数+剩下的吨数=这批粮食的吨数(3)让学生列方程解答;(4)交流解答过程及结果;(5)检验,让学生尝试检验。
交流总结:看运走的+剩下的是不是等于总吨数,并且还要看运走的除以总吨数是不是等于60%。
二、教学“练一练” 1.学生练习。2.交流讨论两点:
一: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的?
二: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等量关系? 3.比较两题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三、小结
问:今天学的百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解决这类题目关键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
五、作业:
完成练习十七第1.2题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104页例
11、练一练,第105页练习十七第4-8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过程,学会分析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与价值,进一步感受模型思想,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继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和理解稍复杂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默读题目,指名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问:你是怎样理解“比比计划多20%”这句话的? 2.指导画线段图
你认为应该怎么表示计划培育棵树的线段?为什么?(教师画出表示计划培育棵树的线段。)
那么表示实际培育棵树的线段应该画得长些还是短些?长多少?谁上来画? 在线段图中怎样标注已知条件和问题? 3.分析数量关系
问:观察线段图,你能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吗? 指名指着线段图说出等量关系式,教师板书:原计划培育的棵树十多的棵树=实际培育的棵树
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量是已知的?是多少?哪些量是未知的? 4.列方程解答(1)指导设未知数
问:这个问题你认为用什么策略解决比较容易?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设未知数,你认为等量关系式中的两个未知数,设哪一个为x较好?为什么? 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5.检验。
题目做完后,一定要检验,要形成习惯。你打算怎样检验,想好检验方法,写出检验的算式。6.反思
回顾一下这道例题的例题的解题过程,你认为有哪几处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做练习十七第7题
3、做练习十七第8题
四、全课小结
1、课堂小结
2、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4-6题
第二篇:“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等百分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
步学习用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应用分析方法、抓住题中关键字、句正确理解
题意并以此为切入口建立等量关系、解答此类应用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估算的能力培养认真审题、有序思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用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2.有序地分析题中关键信息并根据关键字、句找出题中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教学目的:使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会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课本第88页的复习题: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6。
(1)出示例6: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问;这道题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吃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引导学生说出:吃了买来大米重量的,要把买来大米重量看作单位“1”。)
引导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问;还有什么已知条件图中没有表示出出来?(引导学生说出“还剩15千克”没有表示出来,应在线段右边三格的上面写出“剩15千克”)
问: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在图中怎样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中注明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
问:根据题意,单位“1”的数量是已知还是未知的?应该怎样做?(引导学生说出设要求的问题为X,用方程来解这道应用题。)
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
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3)指名列出方程。教师板书:
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
x-x=15
问:这里吃了的重量为什么用x表示?
(4)解方程。
问:这个方程的左边x-x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得出:(1-)x=15)
问:我们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
“1-”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继续把方程解答完毕。
(5)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6与复习题的两个线段图,问:
例6和复习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不同?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得出:复习题中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单位“1”的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算;例6剩下大米的千克数是已知的,而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求单位“1”的量,要列方程解答。)
2.练习。
第88页“做一做”的题目。
3.教学例7。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例7:某工厂四月份烧煤12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四月份原计划烧煤多少吨?
问:“比原计划节约了”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原计划烧煤的吨数看作单位“1”,四月份节约煤的吨数占原计划的)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提示:这道题中哪两个量在比较,以谁为标准?先画哪条线段?(引导学生得出是实际烧煤量与原计划烧煤量比较,以原计划烧煤量为标准,即单位“1”。先画表示原计划的那条线段。)
问:接着应怎样画?根据哪个条件来画?(引导学生画出实际烧煤量)
问:这两条线段中哪条线段表示的数量是已知的?哪条是要求的?在图中怎样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中表示出。
(3)分析。
问:这道题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解答好?(引导学生得出用方程解答)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说出:
原计划烧煤吨数-节约的吨数=实际烧煤的吨数)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1-表示的是什么?
4.练习课本第89页“做一做”题目。
三、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的例6和例7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说明: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问:想一想,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
订正时,指名说一说分析过程,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及解方程的全过程。
2.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
只要求列出方程。
五、作业。
第三篇:《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1)》教学反思
例5是已知朝阳小学美术组的总人数,以及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的实际问题。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进行比较的问题,对题中的两个数量关系学生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如何合适的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教学中,我进行了铺垫。我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改成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后,让学生方程解决问题。集体订正时,要求学生说说单位“1”是哪个,怎么找,解方程后要注意什么。然后将题目改回“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让学生尝试。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好,仅有两人做错。一问,学生齐答:“80%就是,跟刚才的题目一样的。”
哈哈,以不变应万变。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2)》教学反思
例6是这个单元比较难的内容,它集中了单位“1”未知和多(或少)百分之几两大知识点在内,上学期求单位“1”的方程,只学了单位“1”未知时求多(或少)多少的一步方程。所以这一知识点还是有难度的,难在找数量关系式。学生不太习惯从“比九月份节约20%”这样的条件中找数量关系式,虽然这一条件上学期已经常分析,但是主要是应用“九月份用水量×20%=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而本例题确要利用这一关系句和线段图找出“九月分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分用水量”,因而这是此例的难点所在。
今天教学了这一课的内容,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找单位“1”的量学生是没问题的,主要是数量关系式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掌握得不好。
练习四的第6、8、9两题我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第六题形同例题,仅有3个孩子解答不正确。第八题正如我所料,错的学生不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用乘法;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用解方程或除法。第9题的第(1)个问题学生错的较多,尽管在例题和做练一练的时候已经强调多的量或少的量,但做这题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会把10%X与节约的量对应起来,学得不够灵活。
第四篇: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淮阴区吴城镇中心小学 刘虬龙
电话*** Email:***@163,com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
二、探索新知。
1.题目中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启发: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高度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题目中的哪个条件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用线段图反映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并标出条件和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叙述转化成形象的图示,加深了对关系的把握。)
2.你能用等量关系式表达出大雁塔和小雁塔之间的关系吗?并相互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的等量关系式可能有: 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只要符合题意,老师都应给予肯定,但同时也要告诉学生:解决问题时,一般选择最容易想到的数量关系。
3.观察引导。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中,哪个条件是已知的?哪个条件是未知的?能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去解决问题吗?启发:要求的问题在等式的右边,我们可以列方程来解。当学生明确用方程解后,出示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来 解:设小雁塔的高度为x米。2x—22=64 4.尝试解题。
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会解吗?它与我们之间学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怎样就可以把这个方程转化为已学过的方程?交流中使学生明确首先利用等式的性质两边同时加22,使方程变为2x=?,再继续求解。让学生继续解这个方程,并提醒学生检验解是否正确。5.还可以怎样列方程?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6.独立完成“练一练”。7.回顾反思,引导小结。
说一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步骤。你觉得其中哪个环节比较重要?
(设计意图:新知学习中,我增加了让学生画图,目的是让学生能准确把握大、小雁塔之间的关系。
设计中重点强调找等量关系式,通过等量关系式来解方程。解方程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基础,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索解决。)
三、拓展延伸。
1.做练习一
第五篇:《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
2、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地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板书: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2.出示复习题: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12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生做完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师画出线段图,并板书出两种解法。
甲车相遇乙车
每小时122千米每小时87千米 北京上海
第一种解法:用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122+87)×7
第二种解法:把两车相遇时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122×7+87×7
3.揭示课题:如果我们把复习准备中的第2题改成“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相遇时间及其中一辆车的速度,求另一辆车的速度”,要求用方程解,又该怎样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尝试
1.出示例题: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1463千米,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3.根据线段图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甲车7小时行的路程+乙车7小时行的路程=1463千米 4.设未知数列方程并解答。
解:设甲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87×7+7x=1463 609+7x=1463 7x=1463-609 7x=856 x=856÷7 x=122 答: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
4.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并说说方程所表示的数量关系。表示相遇时,两车的速度和与时间的积等于两地间铁路的长度。
三、应用
试一试,试着让学生列出两种方程,如: 32x+32×7=480,480-32x=32×7
四、体验
相遇问题中求速度的应用题,列方程解比较简便。列方程解求速度、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
五、作业 练一练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演示取代了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愉快。不仅掌握了应用题的两种解答方法,而且明白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学生学习需要经历亲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切实的感受,感受越深,理解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