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德育第一册教案第三课第二节
一、教学内容(按章、节):第三课恪守道德规范 第二节抵制不良侵袭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让学生理解网络、传媒和偶像崇拜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正确对待社会文化的影响;
2、了解社会文明的基本要求,自觉遵守纪律道德,杜绝违纪行为;
3、能运用增强自制力的方法,主动进行自我约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如何开展拒绝沉迷网络的教育(解决办法:教师先要摆正位置,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事实为依据分析危害,并给出对策,帮学生戒除网络上瘾);
2、怎样看待青春期的异性交往(解决办法:首先介绍早恋的本质特征,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危害,并与不良风气加以区别,提倡正常交往,抵制社会不良风气);
3、如何增强自制能力(首先列举一些不良行为,来分析自制力不强的后果,引出自制力的含义和主要表现,分析如何提高自制能力)。
四、教具、学具:教材,多媒体工具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通过大量新闻报道、传记故事、统计数据,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德育课产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程安排:(含板书设计)
1、课程引入
先让同学们阅读本节开头的小案例,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案例中的双方都有哪些过错?然后简单进行分析,指导学生树立是非观念,引出“拒绝沉迷网络世界”这一知识点。
2、新课讲解
一、拒绝不良诱惑
1、拒绝沉迷网络世界。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沉迷网络世界的危害,从而正确认识网络、科学对待网络。引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和新闻报道,让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网络虽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也带来了不少困扰; 二是青少年极易成为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的受害者,需要加强鉴别能力,科学理性地看待网络世界;
三是网络游戏可以适当娱乐,但是还有其他更多更好的舒缓减压方式,同学们应该培养广泛健康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集体活动。
让学生阅读课本87页媒体聚焦,并补充参考书136页的相关资料(1)加以说明。
2、正确对待传媒影响。先让学生介绍对于自己最有影响力的传媒类型、自己喜欢看的媒体板块,然后联系当前社会上的所谓“热门”节目,启发学生思考现在的传媒信息中有哪些是正确的、积极的,哪些是不良的、消极的,引导学生自觉加强分辨,抵制暴力、色情、颓废、无聊、庸俗等不良信息。
让学生阅读课本89页案例链接,补充参考书第138页的相关资料(3),并播放关于整治低俗媒体节目的视频。
3、理性对待偶像崇拜。这个问题需要说清楚三个方面: 一是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正常的心里现象; 二是需要把握偶像崇拜的对象、内容和程度;
三是注意偶像崇拜中的心里健康问题,防止偏执、狂热、幻想,甚至因“追星”而伤害家人和自己等不良现象。
组织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1页的活动天地,补充参考书第138-139页的相关资料(4)、(5),并简单分析说明。
二、杜绝不良行为
1、杜绝打架斗殴行为。这部分可列举学校中的现实案例和新闻报道,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说明,突出打架斗殴的主要动机:冲动莽撞、人际冲突、耍威风。总结出打架的结果,轻则违反校纪校规,重则违法犯罪。
2、杜绝偷窃行为。让学生阅读课本第93页的案例链接,结合身边的案例和新闻,引出“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突出“小偷小摸”正是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根源。
3、杜绝赌博行为。介绍现实中对待赌博的心理:有人错误地认为打牌、打麻将,赢点财物属于刺激性娱乐活动,并非赌博;还有人认为输赢金额不大,参与下也无妨。重点突出赌博成瘾都是从“小赌小闹”开始的,赌博行为导致个人社会责任感、羞耻感、自尊心严重降低,出现道德败坏,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
补充参考书第140页的相关资料(6)。
4、杜绝吸烟酗酒行为。介绍学生中对于吸烟酗酒的错误认识,以烟酒为社交之道德的误解。强调吸烟酗酒是不文明的行为习惯,更是“学生行为规范”明确禁止的,应该自觉杜绝。
补充参考书第141页的相关资料(7)。
5、杜绝早恋行为。结合参考书第119、208页,说明早恋的本质,介绍其引发的危害:容易引起情绪的不稳定,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影响未来前途,不喜欢集体活动,容易引发违法行为。提倡正常交往,防止不良习气。
让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7页的资料卡片,并以相关视频或新闻做补充。
三、增强自制能力
1、科学认识自制能力。可以先从列举不良行为出发,来分析自制力不强的后果,引出自制力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98页的资料卡片,补充参考书第142页的相关资料(8)
2、自觉提高自制能力。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要说清提高自制力的方法,突出关键在于自己有意识的培养。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99页的案例链接。
3、总结
青少年在成长中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沉迷网络和电子游戏,正确对待传媒影响,理性面对偶像崇拜,杜绝打架斗殴、偷盗赌博、吸烟酗酒、过早恋爱等不良行为,争做文明学生。
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增强自制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养。
4、作业布置 《德育习题册》第三课第二节
八、教学后记:
第二篇:中职德育第一册教案第三课第一节
一、教学内容(按章、节):第三课恪守道德规范 第一节加强道德修养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理解道德的作用,掌握“八荣八耻”的基本内容;
2、增强自省、自律的主动意识;
3、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要求;
4、理解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道德对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解决办法:主要分析道德的基本内涵,和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双重意义);
2、如何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解决办法:主要讲解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建设,说明“八荣八耻”的现实意义,联系时代解释“八荣八耻”的内涵);
3、如何正确理解热爱祖国的道德要求(解决办法:讲清爱国是公民最起码的道德,和爱国的主要表现)。
四、教具、学具:教材,多媒体工具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通过大量新闻报道、传记故事、统计数据,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德育课产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程安排:(含板书设计)
1、课程引入
先让同学们阅读本节开头的小故事,并补充参考书121页的相关资料(1),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现代社会需要大量志愿者?志愿者要不要拿报酬?志愿者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是否有收获?
2、新课讲解
一、道德是社会文明的基石
1、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这部分内容需要讲清楚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价值:对于个人而言,培养良好的道德有利于适应社会生活,促进自我完善,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社会而言,弘扬高尚的道德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增进社会文明,推动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给学生简单介绍我国社会的道德现状,引出“八荣八耻”提出的背景,补充参考书第148页的补充资料。
2、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课本内容,和参考书第114页,着重介绍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的背景和对道德建设的推动作用,举例子反映“八荣八耻”在当前社会中的表现。
二、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在说理方面注意讲清: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使用具体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联系社会和学生中有关爱国的不正确行为进行剖析,增强现实感。
让学生阅读课本66页的活动天地,补充参考书123-124页的相关资料(4)、(5),和第162页的爱国小故事。
2、明礼诚信。这部分应该从三个方面开展教学: 一是说明文明礼让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人的文明程度要求越来越高。文明礼让成为维护人际交往中友好和睦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使人适应日趋复杂的社会公共生活。
二是提出文明行为的要求,即“讲礼”。解释“礼”是指礼仪、礼节、礼貌,主要表现为仪容端庄、待人和气、举止文明、讲究公德。
三是说明“礼让”的核心,指明实质是尊重他人,不骄傲、不蛮横,正确对待自我,并列举具体表现。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要求”属于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结合参考书第116页讲解,把握好四个问题:诚实守信的含义、诚实守信的作用、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诚实守信和“哥们义气”的本质区别。
3、团结友善。本部分包括团结合作和友善待人两个问题,团结合作在第五课中还会涉及,本节简单说明即可,侧重介绍友善待人。
关于团结合作,学生已有体验和体会,结合同学们的具体感受来说明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然后引出善于团结合作的基本要求。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0页的案例链接,并引用身边事例和生活体验加以说明。
关于友善待人,先概括其含义,说明友善的具体表现,并引出友善待人的基本要求。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的案例链接和第72页的资料卡片,补充参考书第128页的相关资料(8)。
4、勤俭自强。关于勤俭部分应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讲清以下问题:勤劳节俭意在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勤劳节俭不可偏废,如何看待校园内的高消费行为,引申勤劳节俭的社会意义。结合参考书第129-132页的内容进行补充。
“自强不息”是本课的重点内容,结合参考书第117-118页进行讲解,并补充参考书第133页的相关资料(11)。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5页的案例链接。
5、敬业奉献。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6页的活动天地和第77页的案例链接,分析总结其中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其中爱岗敬业着重突出认真做事、努力做好事情,要求学生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奉献社会重在说明这是一种把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高尚行为。
三、遵守社会公德和传承家庭美德
1、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首先说明社会公德的定义,讲清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其次要简单分析五个方面的逻辑关系。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9页的案例链接。
2、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告诉学生家庭关系也需要关注与维护,美满幸福的家庭来之不易,定要懂得珍惜。
另一方面要重点讲解家庭美德的五点要求: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让学生阅读课本第82页的案例链接和84页的活动天地,引导同学们树立尊重老人、敬爱父母、团结邻里的品质。
3、总结
道德是社会文明的基石,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良好的道德规范不仅有利于个人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整体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讲道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身为公民应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自觉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爱岗。同时还应认真遵守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的具体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4、作业布置
《德育习题册》第三课第一节
八、教学后记:
第三篇:中职德育第一册教案第四课第二节
一、教学内容(按章、节):第四课增强法治观念 第二节预防违法犯罪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让学生理解治安管理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关系,了解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及其处罚,提高遵守治安管理规定的自觉性;
2、理解犯罪和违法的本质区别,了解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刑罚的主要形式、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有哪些(解决办法:讲清违反治安管理的主要行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常犯的不法行为,并说明每种违法行为的处罚方式);
2、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解决办法:先介绍我国刑法的基本知识,强调犯罪及其刑罚内容、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的规定,然后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再介绍预防犯罪的方法)。
四、教具、学具:教材,多媒体工具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通过大量新闻报道、传记故事、统计数据,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德育课产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程安排:(含板书设计)
1、课程引入
先让同学们阅读本节开头的小案例,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你认为案例中的团伙成员违法犯罪的原因是什么?你自己或者周围有没有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2、新课讲解
一、预防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1、公共秩序与治安管理。在介绍治安管理时要强调这是行政管理的一个方面,重点介绍治安管理的内容,列举身边事例和新闻报道加以说明。讲解治安管理的主要任务时要全面介绍其保护作用、预防作用和处罚作用。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118页的媒体聚焦、第120页的资料卡片,补充参考书第229页的相关资料(1)、第253页《治安管理的范围》。
2、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这部分是重点内容,需要讲清违反治安管理的主要行为,并说明每种违法行为的处罚方式。
要注意把握几点:一是联系青少年学生易出现的问题来讲;二是重点突出侵犯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行为;三是对一些严重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也应重点讲解。
补充参考书第230-235页的相关资料(2)、(3)、(4)、(5)、(6)、(7)。
二、预防误入犯罪歧途
1、犯罪及刑罚。本部分内容要说清三个问题:什么是犯罪行为,对犯罪行为的处罚方式,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
介绍犯罪行为的含义和特点,并组织学生比较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之间的区别。补充参考书第236页的相关资料(8)。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128页的资料卡片、第129页的案例链接,补充参考书第238页的相关资料(9)、第271页的课后资料,突出刑罚的严重性。
利用具体案例重点讲解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分析他们现在和成年后的刑事责任能力,引起学生关注。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29页的资料卡片。
2、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通过讲述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案例,结合校园内和学生们身边的事例,分析其中的原因,结合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说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犯罪动机的偶发性、模仿性强;暴力侵害、偷盗抢劫等案件居多;团伙犯罪较多,社会危害增大。
3、预防犯罪从自身做起。首先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原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133页的案例链接,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提出预防犯罪的办法: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自觉控制不良心理的影响,自动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34页的活动天地和资料卡片,补充参考书第242-243页的相关资料(15)、(16)、(17)。
3、总结
治安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惩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预防灾害事故和违法犯罪。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主要有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和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任何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严惩。
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依法将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被社会普遍关注,无论什么原因引发,都会给社会、他人、自己造成巨大危害,让社会谴责、家长痛心、自己悔恨。预防青少年犯罪应从自身做起,要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自觉控制不良心理的影响,自动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4、作业布置
《德育习题册》第四课第二节
八、教学后记:
第四篇:中职德育第一册教案第一课第二节
一、教学内容(按章、节):第一课谱写崭新篇章 第二节学习改变命运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让学生了解职业兴趣、职业理想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掌握培养自己职业兴趣与理想的方法;理解学习对个人的重要性,了解如何开展学业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看待自己的兴趣、理想和所学专业、现实岗位不一致的问题;
2、明确职业教育的学习特点,教会学生“善于学习”;
3、制定发展规划,把握四个步骤。
四、教具、学具:教材,多媒体工具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通过大量新闻报道、传记故事、统计数据,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德育课产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程安排:(含板书设计)
1、课程引入
先让同学们阅读本节开头的小故事,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文中的小朱如何转变自己的观念,明确发展目标?小朱在职业学校中是如何学习的?看了这个小故事,你觉得自己应该怎样度过三年的学习生活?同学们的前途到底掌握在谁手中?
最后一个问题,大家都会回答“自己的手中”,引出第二节的内容。
2、新课讲解
一、有理想才会有追求
1、兴趣是职业成功的动力源泉。本部分可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职业兴趣的作用,比如:小时候有人通过玩“家家酒”确定职业目标,但是大多数人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影响下才确定职业兴趣和理想。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对待自己兴趣和专业不一致的问题”,让他们阅读课本第13页的案例链接,并着重讲解。
最后,归纳说明职业兴趣发展的三个阶段:有趣——乐趣——志趣,引出对职业理想的讨论。
2、理想是职业成功的精神支柱。解释职业理想对职业成功的作用:对职业选择的导向作用,对职业追求的推动作用,对职业成功的支撑作用。
在此基础上充分说明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以激发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适时培养职业兴趣,努力使其上升为职业理想;全面认识自己,树立符合实际的职业理想;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会学习才能成才
1、学会学习,强化职业技能。首先通过分析和举例来比较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异同,让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和方法、评价方式上的特点,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课本第17页的媒体聚焦,说明过硬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工作表现是现代企业对技校学生的检验,强调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然后说明学会学习应做到“四个结合”:学与思结合、学与问结合、学与习结合、学与行结合。
2、全面发展,提高职业素养。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的案例链接和资料卡片,然后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岗位技能至关重要,但并非企业唯一的要求,现代企业需要职业素养比较全面的员工。
列举职业素养的内容: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对其含义进行讲解,并举相关事例深化学生的认识。
最后联系第一节“现代职业发展趋势”的四个内容,引出现代社会对职业素养提出的新要求。
三、善把握才会有成效
1、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22页的案例链接,分析案例,在学生体会的基础上,点明“计划是实现目标的引路人”,并进一步明确制定自我成长计划,具有增强自我发展的预见性,避免盲目。
以此激发学生自我的学习动力,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强化成才意识。
2、设计适合自己的成长规划。讲清楚设计成长规划要从内容和步骤两方面开展,内容包含职业素养的五个方面,重点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步骤按照:确定发展目标——分析自身条件——规划发展阶段——制定实现措施。
3、实现规划的关键在于行动。对学生如何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进行具体指导:第一步是认真投入学校的学习生活,上好每一堂课;第二步是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第三步是积极体验职业活动;第四步是不断进行自我检测和调整。最后归纳总结:实现计划要从当前做起,切不可只计划,不行动。
3、总结
第二节主要是论述了职业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也是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要成功就业必须具备岗位技能,职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岗位适应性为目标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是个人成才的途径之一。
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技能人才,就需要从现在开始培养职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努力学习,掌握出色的职业技能。职业兴趣是职业成功的动力源泉,职业理想是职业成功的精神支柱。兴趣和理想都可以在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加以培养、锤炼。
4、作业布置
《德育习题册》第一课第二节
八、教学后记:
正确看待自己的兴趣、理想与所学专业、现实岗位不一致的问题,这是重点内容。而学生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容易对与自己兴趣不相符的专业马虎应付,不好好学习。在讲这个问题时先从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角度去分析,结合具体事例,讲清职业理想的定义和作用。然后说明职业理想的建立从职业兴趣、自身实际情况、职业的社会价值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向学生阐明:当现实专业和岗位与自己的理想、兴趣不一致时,可以从专业、岗位来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理想,也可以兼顾现有专业和原来的兴趣同时发展,来说明解决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相冲突的途径。
明确职业教育学习的特点,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先通过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进行比较,详细列举两者在学习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方式上的区别。然后讲述职业素养的基本内容和其具体表现,联系现代职业发展所呈现出的专业化、智能化、复合型和创新型趋势与全面培养职业素养的关系。最后介绍学习技能:学与思、学与问、学与习、学与行相结合,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制定发展规划要把握的四个步骤,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问题,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实际的、具体的制定并落实规划的能力。通过具体例子,介绍制定规划的方法,强调:确定发展目标时不能只停留在“获得好成绩”、“成为有用的人”等含糊不清的表述,而是应该具体到“学会某种专业技能并通过考核”、“某年获得某种专业资格证书”、“考试成绩在多少分以上”、“获得省级或校级奖学金”,或者“保持在班级、年级前几名”;分析自身条件,规划发展阶段,制定实现措施,比如通过学习某些课程在三年后要达到某种学习成效,通过自考、进修或学习某种先进技术在五年、十年后达到某种职位高度。要求学生制定一份在校期间的时间规划表,并要求室友、同学之间相互监督,期末汇报实施情况。
第五篇:中职德育第一册教案第四课第一节
一、教学内容(按章、节):第四课增强法治观念 第一节提高法律意识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让学生理解社会与法律、个人与法律的关系,理解依法治国的观念,掌握个人培养法律意识、维护法律权威的途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培养依法治国的观念(解决办法:解释清楚“法治”和法治观念的内涵);
2、如何开展培养法律意识教育(解决办法:联系社会与法律、个人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说明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讲清增强法律意识的方法)。
四、教具、学具:教材,多媒体工具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通过大量新闻报道、传记故事、统计数据,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德育课产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程安排:(含板书设计)
1、课程引入
先让同学们阅读本节开头的案例,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你赞同采取怎样的措施?学校采取听证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看待纪律和法律的作用?
2、新课讲解
一、社会与法律
1、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这部分主要讲清两个内容:一什么是法律;二法律的社会作用。
讲解法律的内涵时,先简单介绍法律的定义,归纳法律的特点: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带有强制性、普遍约束力和处罚性。然后引发学生思考法律和道德的异同,补充参考书第222页的相关资料(1),让学生深化对法律的理解。
对于法律的作用,结合现实案例和新闻报道加以说明。
2、我国的法律体系。简单介绍我国的法律体系,让学生明白法律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每个公民和组织。
3、培养依法治国的观念。本内容是重点部分,在讲解法治和法治观念的内涵时,需要把握两点:一是要从“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说明“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二是重点强调和说明如何培养依法治国的观念。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110页的资料卡片,并补充参考书第223页的相关资料(2)。
二、个人与法律
1、自觉增强法律意识。对法律意识的含义只需作简单说明,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12页的活动天地来感受具备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重点要讲清如何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突出强调三个途径的逻辑关系:学习法律是三个途径的前提,只有通过学习了解法律,才会内化为行动遵守法律,也才可能参与法律实践。
结合参考书第220页进行讲解,补充第225-226页的教学活动(4)和相关资料(5)。
2、自觉维护法律权威。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114页的媒体聚焦,简要说明国家作为法律的制定者、执行者必须“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以外部强制力树立法律的权威,使公民都遵守法律的规定。
作为个人应提高对法律的敬畏感和遵守意识,这部分作为重点内容应展开教学,补充参考书第227页相关资料(6)。
3、总结
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维护人类社会生活有序、稳定的基本手段和机制。法律具有规范、预防、校正这三方面的作用。处于现代法治社会,应该树立“依法治国”观念,自觉增强法律意识,维护法律权威。
4、作业布置
《德育习题册》第四课第一节
八、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