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初步,部分文献综述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6:4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规划初步,部分文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规划初步,部分文献综述》。

第一篇:城市规划初步,部分文献综述

基于“认知论”的《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

周骏1(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 1001 4)

: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应当在低年级尽早的开设基础性专业入门课程。城市规划初步课程在内容组织上,一方面需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全面覆盖性和相对完整性,另一方面还应特别注重专业的突出社会实践性和响应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性。从实践出发,基于“认知论”的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力,为将来中高年级的专业化学习奠定基础。

周骏.基于“认知论”的《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23:164.以需求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初步》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高成全(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与建筑系,河南平顶山

467036)

摘 要:基于社会对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针对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以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教学培养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探讨城市规划专业基础课程《城市规划初步》的教学模式。

高成全.以需求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初步》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213-214.《城市规划初步》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王丹(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摘要:《城市规划初步》是城市规划专业的基础必修课。通过分析城市规划初步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 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城市规划初步》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办法,以求更好地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城市规划初步》课程属于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阶段,如何做好这门课的课程教学工作一直是规划专业教师探讨的话题。在教学中,应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及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中国的国情,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基础,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观转变;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应重视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积极探索城市规划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王丹.《城市规划初步》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2,06:23-24.城市规划专业新生体验式教育教学

实践改革探讨——《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探讨

应云仙

陈玉娟

张静莹

《城市规划初步》是开启规划专业新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先导课程,对其今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有重要的启蒙作用。通过注重体验性和参与性的教学实践改革,区别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两个专业的不同,快速积累对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学习相关专业的兴趣和动力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该文通过三大教学模块的设置,在理论教学基础上注入讨论式教学、方案解析教学、课外教学以及自主式教学等方式和环节,形成具有高度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方案,以期为相关院校的《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应云仙,陈玉娟,张静莹.城市规划专业新生体验式教育教学实践改革探讨——《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探讨[J].华中建筑,2013,07:184-187.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

□ 吴怡音,雒建利

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正处在一个探索阶段,其以城市认知实践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将手绘练习作为一种思考和学习的手段,采用城市认知、手绘练习、理论教学三位一体的发现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力。

吴怡音,雒建利.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2006,08:62-64.城市规划低年级教学改革及专业课课程体系构建

段德罡 白宁 吴锋 孙婕

各学校应该根据办学条件、相关专业开设情况、师资情况、生源情况乃至其他地域环境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如何进行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专业设计类基础课程的教学。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城市规划专业是一个社会性极强的专业,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要随着社会、经济等外围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段德罡,段德罡,白宁,吴锋,孙婕.城市规划低年级教学改革及专业课课程体系建构[J].建筑与文化,2009,01:50-53.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课外专业素质训练的思考

文/白宁 段德罡

通过课外作业来补充与强化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专业素质训练,是我校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课外作业、假期作业、以及课外延伸阅读等课外训练环节,有效解决了城市规划专业知识面宽广和课内学时紧张的矛盾,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自学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持之以恒的专业练习得到专业素质的显著提高。

课外训练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保障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专业博大精深,需要充分运用好课内外时间;此外,由于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的学习与实践内容牵涉很多技能训练,必须靠长期不懈的练习才能达到专业要求。学生在习惯于课外与假期完成一定量的课外训练作业之后,能自觉养成坚持、自主的学习习惯,能持之以恒地为提高专业素质而努力。白宁,段德罡.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课外专业素质训练的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0,03:68-69.案例教学在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中的思考与应用

文/张晓荣 段德罡 白宁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仅够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得鱼。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人类知识不断膨胀和更新,靠生硬灌输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永远也赶不上科学的飞速发展,只有提高了发现——分析——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思考,才具备了“渔”的能力。在这种教育理念下,符合新时代特征和教学需求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呼之欲出。

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必须促进低年级学生规划理论知识的迅速拓展,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奠定科学的城市规划思维方式。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划思维,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和进行知识探索的习惯,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需注意的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潜在影响,以及城市规划专业本身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案例教学在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还处在探索和努力阶段,需要在案例选择的恰当性、讨论形式的丰富性、参与者角色定位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不断完善。

张晓荣,段德罡,白宁.案例教学在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中的思考与应用[J].建筑与文化,2009,12:80-81.城市规划专业技能基础教学

— 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2)

文/王侠 王璟 杨蕊

对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而言, 技能的训练至关重要, 是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的基础和前提。但是新的形势下, 专业技能基础教育绝不仅仅掌握几种专业工具、会画漂亮的专业图纸、会做精致的模型就可以了, 必须是在系统、完善课程体系构建下的专业技能基础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为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的目的。

王侠,王琛,杨蕊.城市规划专业技能基础教学——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2)[J].建筑与文化,2009,Z1:38-41.城市规划专业设计思维教学

——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3)文/ 白宁.杨蕊 谢晖

城市规划专业设计思维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情神的规划人才的实践教学环节, 将设计思维教学纳入到城市规划专业初步教学中, 并在各个环节以多种教学手段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逻辑分析能力

社会文化的洞察力

全面整体的认识能力以及实际潜在的设计能力, 是我们近几年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及创新点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们体会到设计思维训练对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拓展其设计能力

发展创造潜能, 具有切实的作用

经过三年的教改实践, 坚定了我们继续深化设计思维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信心

学科发展是无止境的, 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白宁,杨蕊,谢晖.城市规划专业设计思维教学——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3)[J].建筑与文化,2009,Z1:44-46.城市规划思维方式建构

— 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4)文/ 段德罡 王侠 张晓荣

在“站点转移” 的教改理念下, 城市规划的低年级基础教学调整为5 个学期, 前后共铸要完成城市规划设计初步、城市规划思维训练、城市规划设计基础I、城市规划设计基础II、城市规划设计基础.五部分教学内容。城市规划思维训练课程是整个低年级教学改革的核心, 在第一学年技能基础、设计思维基础训练之后开设.是建构城市规划思维、有效开展专业前期教育为目的课程。该课程将结合数字与城市空间、城市认识论初步、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初步、城市子系统规划初步、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初步等教学环节.有效促进低年级学生规划理论知识的迅速拓展.建立理性视角下对城市规划内涵和本质的思考,使学生初步其备认识城市、发现城市问题、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是后续规划专业课程的思维基础, 旨在将整体、系统的规划思维方法贯穿干低年级教学之中, 同时, 规划思维在低年级的趁构也为高年级规划专业教学的顺利展开其定了坚实的基础。段德罡,王侠,张晓荣.城市规划思维方式建构——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4)[J].建筑与文化,2009,05:40-42.建筑设计启蒙教学

——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5)

文 / 杨蕊 白宁 谢晖

建筑设计是难以言传的,但建筑教育的天然要求则需要将设计过程描述并传达出来——这是建筑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相当多的建筑学或城市规划专业的新生在大学里会受到一种冲击——他们将要置身于一个全然不同的新世界,在短短的一两年里,不得不经历重要的转化——由高中阶段的逻辑思维方式转向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再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我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启蒙教学围绕两个课题展开:城市规划管理条件下的建筑设计和建筑计划之下的建筑设计,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扩展了外延的建筑设计,了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理解建筑设计的本质。经过系列调研、分析之后,当学生进入到具体的建筑方案设计时,仍需学习掌握建筑空间的创造方法。本文从上述两个教学环节中的建筑方案设计角度展开设计启蒙教学的讨论。

建筑设计的世界是精彩丰富的,就像许多著名建筑师向我们展示的那样:设计作品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思路与解决途径;而建筑设计的道路同样又是艰苦的,建筑设计启蒙教学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而言,将起到的作用更多在于入门引导与方法教育,帮学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建筑设计的基本框架,但要形成一套有特点的、自己熟练运用的设计方法还得依靠学生接下来不断努力刻苦的学习总结得来。本篇文章对于建筑设计启蒙教学方法的探讨也将在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得到检验。

杨蕊,白宁,谢晖.建筑设计启蒙教学——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5)[J].建筑与文化,2009,10:61-63.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

——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5)

文/白 宁 段德罡 徐 岚

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系统调整了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为更系统的展开专业基础教学,压缩了建筑设计教学的学时及内容,引入城市规划管理条件、建筑计划等概念,强调以“方法论”取代“类型学”的建筑设计教学。该教学改革迄今已实践了三届学生,从教学效果来看,在培养学生建立客观理性分析问题的方法与习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实质和根源、变被动设计为主动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及研究内容将在后续的专栏文章中专题阐述。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育在很多问题上值得深入探讨,希望通过本系列文章的抛砖引玉,引起对我国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白宁,段德罡,徐岚.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5)[J].建筑与文化,2009,08:64-67.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

——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5)

文 / 白宁 杨蕊 蔡忠原

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中的中间环节,它后续于专业初步、规划思维、以及城市规划管理下的建筑设计课程——城市规划管理下的建筑设计与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启蒙教学的两大核心,而在本课程之后,将进入建筑设计方法——建筑设计强化教学阶段。本文将介绍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探讨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方法。

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是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重要启蒙环节之一。其教改的核心内容是在设计之前增加了前期策划与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制定,教师不是简单地提供建筑单体任务书和各项指标,而是创造条件,使学生在深入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建筑设计的本质与目标;通过调研和资料收集研究,学习建筑设计指标的确定与测算以及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制定方法。“授之以渔,胜于授之以鱼”,本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寻找背景资料和理论支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

白宁,杨蕊,蔡忠原.建筑计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5)[J].建筑与文化,2009,10:57-60.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的探索

岳邦瑞, 段德罡

多年来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的教学等同于建筑学专业低年级的教学, 造成了学生对高年级城市规划专业课阶段的学习难以适应。针对这一问题的根源, 分析了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业的不同特点, 提出了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的措施, 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我们认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 首先可以渗透理性的分析方法、如城市规划的设计程序和基本方法;其次可以渗透一些城市规划专业中的常用术语的涵义, 如结构、系统、观念、目标、原则、方法、途径、赋形等;最后可以涉及到规划意识、规划观等重大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应该注意把规划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与教学结合起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从基地分析入手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

(二)强调方法, 灌输以“方向——方法——方案循环往复“的系统规划设计方法(三)倡导自学, 合理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

在本文的最后, 作为推进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力之一, 教师的责任也必须被提及。相比过去, 教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我们认为在讲授课方面, 教师备课要做到“懂、透、化“(搞懂知识, 吃透教材, 化书本知识为自己知识再二度转化为学生知识), 讲课要做到”精、细美“(精讲精练, 细致设计, 用美的力量令学生动情、晓理、益智), [ 5] 力求讲出真味、趣味、风味、余味, 乃至令人回味无穷。在辅导课方面, 应该紧紧围绕对规划学生”重理”思维的培养, 引导学生对规划设计对象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多手段、多因素的研究和探讨。

岳邦瑞,段德罡.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03:71-73.基于学科导向与办学背景的探索

——城市规划低年级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构建

段德罡 白 宁 王 瑾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城市规划学科内涵的发展和变化,脱胎于建筑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面临诸多困境,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专业基础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学习和面对城市规划工作时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走向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在提出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的建构需要遵循的客观规律基础上,依据低年级专业基础教学的目标搭建关系密切的三个教学阶段,并通过围绕着专业能力培养的四条主线贯穿各阶段,构建既符合我国当前学科发展特点,又适应我国城市规划专业办学背景的低年级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

段德罡,白宁,王瑾.基于学科导向与办学背景的探索——城市规划低年级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构建[J].城市规划,2010,09:17-21+27.空间体验教学在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设计课中的应用探索

张军 殷青

空间体验式教学作为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在低年级设计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探讨,提出面向低年级设计课的空间体验教学,并对软件模拟、模型制作、草图绘制、空间调研等空间体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阐释,进一步指出其对学生空间创作能力与思维培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张军,殷青.空间体验教学在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设计课中的应用探索[J].大家,2012,01:214-215

建筑设计与场地支持——建筑设计方法教学环节1 ——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6)

文 / 徐岚 蔡忠原 段德罡 Xu Lan Cai Zhongyuan Duan Degang “建筑设计与场地支持”是《建筑设计基础三》课程中的第一环节,作为建筑设计方法课程的重要基础内容,本环节重点讲授场地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场地是一切建筑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认识到建筑是在从场地到场所的转化过程中产生,理解场地也是理解建筑的必要前提1。(1.刘晓光,柯蕾.建筑的场地•场地的建筑[J].北京规划建设,2003(2))

建筑的产生过程复杂、多变,其结果也并无定势,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从场地出发寻找建筑的形式,是一种较为接近本质的做法,认真挖掘每一块场地的特性,对建筑设计将大有裨益。以场地作为建筑设计学习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场地特性的方法,寻求建筑与场地对话的途径,建立场地和建筑有机相融的设计观。使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明晰,也更符合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特点,利于后续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从“类型”到“切片”——建筑设计方法论教育的探讨 ——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6)文 / 吴锋 段德罡 白宁

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使得以前低年级如同建筑学一样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间的压缩,规划专业思想渗透的前置,都使得规划专业建筑设计学习变得越来越紧张。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建筑设计教学作为唯一个纯粹的建筑设计教学时间段,如何在“站点”转移教学体系调整下,利用好这一宝贵的时间段,是教学组反复多轮讨论后的一种尝试,目前该教学改革仅完成了一届,本文即是在整理学生反馈意见基础上完成的一个整理与总结,期望在第二届教学中能够更进一步得到认可与充实 行为需求与空间支持——建筑设计方法教学环节2 ——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6)文/蔡忠原 段德罡 徐 岚

“行为需求与空间支持”是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建筑设计基础三》课程的第二个环节,位于“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支持”内容之后。本环节是应对城市规划专业有限的建筑设计学时而采取的特定的强化训练方法,是一种理性逻辑化的建筑教育方式,以“揭示建筑设计的实质”取代过去的“悟道式”的建筑设计学习方法。

强调行为需求的空间设计教学抓住了建筑设计的本质问题,通过这一环节内容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功能”以及“以人为本”的含义,同时将人的行为需求和空间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行为需求和空间支持”教学环节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强化了学生的行为与空间概念,在已实践了两届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空间建造与结构支持——建筑设计方法教学环节3 ——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6)文/谢 晖 吴 锋 杨 蕊

空间的建造都需要有结构的支持,建筑结构形式的选择对建筑空间、形式产生着重要影响;对建筑结构知识的把握、对结构与建筑设计关系的理解,对学生学习建筑设计有很大作用。建筑结构涉及诸多概念、原理与技术,在“切片式”教学中,将在较短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结构对空间形成的基础作用,并利用结构知识对空间的塑造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

建筑建造与材料支持——建筑设计方法教学环节4 ——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6)文/白 宁 张晓荣 蔡忠原

“建筑建造与材料支持”是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建筑设计教学环节,它不仅引起学生对材料与构造的足够重视,也使学生在对材料以及构造的学习、解析以及建筑的实体搭建的过程中,切切实实建立起了运用建筑材料语言以及不同的构造方式达到创新目的的设计意识,体会到实际搭建与方案设计之间的距离与关系。这个环节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了“方法论”教学的意义,也从中学得了一种与以往的设计经验不同的学习研究方法与设计方法还获得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与创造源泉。这种教学方法与内容目前已进行了两届,在每一次教学过程中,教师总能获得新的发现与经验体会,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会进一步深入与调整,以期形成一套成熟的“方法论”建筑设计教学方法。

视觉意向与形式支持——建筑设计方法教学节5 ——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6)

文/谢 晖 杨 蕊 蔡忠原

视觉是衡量形式的重要标准。在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形式教学环节中,将视觉认知与建筑形式创造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从视觉整体去把握建筑形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规划学生迅速地把握建筑造型设计的核心,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的建筑造型设计方法

吴锋,段德罡,白宁.从“类型”到“切片”——建筑设计方法论教育的探讨——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6)[J].建筑与文化,2009,10:64-66.徐岚,蔡忠原,段德罡.建筑设计与场地支持——建筑设计方法教学环节1——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6)[J].建筑与文化,2009,10:67-69.蔡忠原,段德罡,徐岚.行为需求与空间支持——建筑设计方法教学环节2——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6)[J].建筑与文化,2009,11:72-73.谢晖,吴锋,杨蕊.空间建造与结构支持——建筑设计方法教学环节3——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6)[J].建筑与文化,2009,11:74-75.白宁,张晓荣,蔡忠原.建筑建造与材料支持——建筑设计方法教学环节4——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6)[J].建筑与文化,2009,11:76-77.谢晖,杨蕊,蔡忠原.视觉意向与形式支持——建筑设计方法教学环节5——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6)[J].建筑与文化,2009,12:82-83.

第二篇:城市规划论文文献

关于加强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城镇化发展是全面推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来人口的大量转移和集聚,必然导致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和需求。加强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是合理配置土地、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的最重要途径。本文着重就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几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对其他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有所借鉴。

关键词:用地规划管理;中心城市

(一)、当前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现状

1、用地规划管理依据

我国的城乡规划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借鉴前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计划体制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城乡规划法制建设取得一定成绩,1989年和1993年,《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先后出台。但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上述的„法„条例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城乡二元分治体制,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城乡规划法》解决了土述弊端,并在法律上第„次明确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法律地位。《城乡规划法》第38条规定“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该条明确了控规是用地规划管理的直接法律依据。201 0年7月1日,《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对如何实施规划管理更具有操作性。

2、用地规划主要工作及做法:

①、规划编制工作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城市人民政府或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当地政府要求,牵头负责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按照《城乡规划法》和《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规定要求,履行报批程序。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规划主管部门或区政府根据城市发展需要,组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控规必须依据总规并且不得突破总归相关规定和要求。城市设计或地块方案编制工作。有的重要地块还会在土地出让前,要求组织编制城市设计或地块方案。不论是城市设计还是地块方案均不得突破控规要求。

②、土地幽让规划条件确定工作

土地出让规划条件应当明确出让地块的位置、范围和面积,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退让、绿地率、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必须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规划要求,以及有关规划引导要素,并附规划用地红线图。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当在规划条件中予以明确。因规划条件直接影响到建设内容、土地价格,因此,规划条件除处室会审外,局里也要会审,对经营性用地要报给市政府分管领导有的甚至是市规划审查委员会组织审查,以保证地块规划条件的合理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③、规划条件变更及监管工作

规划条件变更主要包括出让前规划条件变更和出让后规划条件变更两类。出让前规划条件变更的,主要涉及控规变更,这就要求编制部门要按照《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规定要求,履行变更报批程序。出让后规划条件变更的,除按《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第45条执行外,还需按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及市政府文件要求履行组织专家论证、变更公示、报政府批准、函告国土、监察部门等手续,以确保规划严肃性、法定性。

(二)、用地规划管理存在问题及根据分析

1、总体规划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

由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间、审批时间均较长,有的从开始编制到审批结束要超过2、3年。在规划时限上,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通常为10-20年。而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少有哪个城市能按批准的总规实施10年以上的,中小城市更是如此。宿迁市1996年成立地级市,当年完成第„轮总体规划编制及审批工作,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原有规模己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到200

2年不得不进行第二轮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同样,到2008年,开始着手第三轮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未完成总规纲要论证工作。而总规不批准,超出原总规范围外的区域,就无法编制控规,用地也就缺乏法定依据。由此可见,总规时间的滞后性„定程度上影响了用地规划管理工作。

2、控规存在不同程度的可操作性问题

①、规划控制的刚性与市场需求的弹性之间的矛盾

现行控规的控制内容强求统„、面面俱到。2006年实施的《域市规划编制办法》将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6方面的内容规定为强制性内容。但在实际的控规编制中,相应的控规内容包括十余项要素,这些控制内容。经编制完成,即成为„个个“死的”指标。但是,善变的市场发展热点不断转移,土地开发模式不断变化,房地产销售热点及模式也在改变,且政府、企业等多元的开发建设利益主体并存,在多变的市场需求面前传统控规显得过于僵化。控规的编制与实施是„个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概念。控规的编制与实施必定是„个动态的过程,传统控规仅强调控规的空间层面,而对规划本身的动态性、时效性体现不够。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控规的控制内容更具弹性,要求研究控制指标的弹性和应变范围,使之控而不死,变而不乱。

②、规划的公共属性不足

传统控规缺失中观层面的公共设施规划,仅依靠用地布局中编制的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很难保障其最终的可实施性。因为在多变的规划实施中,规定的容量限制屡被突破,造成公共设施容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如:停车泊位。2004年,省技术规定居住小区为0 4辆/户,而后未再有新的规定,但随着汽车家庭化后,停车矛盾日益突出。同时,传统控规是„个技术文件,如果不加解释,普通市民很难理解,也就很难发挥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并提出意见的作用。由此可见,传统控规的公共属性相对较弱,因此,控规中必须增加„个中观层而的公共设施规划,诸如公共政策那样,是+个“活的”、可供管理部门使用的工具,具有可读性和可识别性,体现公平性,且易执行,可以根据市场和城市发展的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

③、专项规划研究不足

目前,由于专项规划研究不足,特别是在公共配套、宜居、慢行系统、城市空间设计等方面研究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仅依据上位规划和少有的专项规划就开始进行规划编制。而总体规划为了满足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的往往是宏观专项研究的内容,由此导致在控规中缺乏专项深入的规划和设计研究,特别是在某些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当中,缺少各种专项研究和设计的积累。传统控规是以地块为目的的,依据总体规划直接编制控规,不易充分反映和对接总体规划的内容。当前,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对宜居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不断提高,若没有众多专项规划支撑,控规可操作性兢很难达到。

④、用地规划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者大多都不是规划专业出身,加之在吸纳人才方面缺乏吸引力,造成了中小城市整体规划管理专业性的薄弱。例如,宿迁市规划局用地处现有人员共3人,没有„个是规划方面的专业人员。基于此,更需要有一个更为科学、合理、便于中小城制管理的法律性规划。

⑤、国土与规划脱节

由于体制原因,经常存在国土与规划脱节现象,特别在原城乡结合部,脱节现象更为突出。在许多地方,城市规划中是建设用地,但在土地部门,这些地块却没有土地指标。有的甚至规划条件都发出了,国土部门才发现中间有部分土地还是集体建设用地,不得不重新出具拍卖红线图和规划条件。由于国土与规划脱节,造成用地规划管理相当被动,特别是„个地块两次出让,很容易引发矛盾。

(三)、加强用地规划管理的建议

①、加大规划编制、审查力度,确保规划成果的及时性和科学性

加大总规编制力度。总规是控规和专项规划编制的上位规划,直接影响„个城市的发展性质和发展方向。在上„轮总规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时,要及时启动新„轮总规编制工作。同时,在新总规未报批时,可以对原规划进行局部调整,这样做既可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又可保证用地工作法定性。加大专项规划编制力度。规划部门要超前制定专项规划编制计划,特别要对涉及民生的公共配套工程(医疗机构布点、教育设施布点、保障性住房布点、公交设施、能源站点等)、涉及宜居的慢行系统、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超前研究。

加大规划审查力度。+要多组织专家审查,保证规划成果的科学性。二要如强公示,组织各界社会群体参与,以保证群众对规划的参与权和知情权。②、提高控规编制水平,进一步增强控规的弹性和公共属性

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控规作为承上启下、控制和引导城市建设的重要法定技术文件,在规划管理方面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自身的管控体系,以有效、科学、规范地保障控规的顺利实施。

首先要加大编制力度。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应当编制控规,出让地块必须具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应对多变市场的最好途径就是扩大控规的覆盖面,这样、无论市场如何变化,都有管理的依据。当然,在实施控规全覆盖可行性较弱的地区,也可采取重点地块全覆盖一般地块制定通则的管理形式。

其次,要增强控规弹性。为应对市场的多变灵活性,最好的手段就是给予指标„定的弹性。例如,为了鼓励开发商建设公益性项目,可适当放宽容积率,为了避免沿街界面的过分单„化,可鼓励开发商多退道路红线:还可采取兼容性的方式解决用地性质过分僵化的问题。对停车泊位问题,可以形成文字性要求内容,以便执行层面人员操作。

最后,在控规编制过程中,还要对周边编制单元进行研究,以进„步提开城市宜居和公共配套工程均等性。

③、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水平

俗话说:“三分规划,七分管理”,规划管理的好坏对规划意图的实现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笔者建议强化规划专业人才引入机制,对在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与规划设计工作者进行广泛的经验交流,全面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争取规划设计者,当地规划管理相关部门和公众三方的合作,增强城市控规编制的科学合理性、可操作性,且使之富有当地特色。

④、加大国土与规划部门沟通力度,进步增强两个规划的衔接性。

要建立部门间定期沟通机制。对要出让的土地,规划部门要及时沟通联系,对无土地指标的或还不是国有建设用地的,国土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尽量避免。

第三篇:文献综述(国外部分

2.国外教育救助政策及研究

2.1 国外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救助政策

教育是对贫困人口进行素质改造的最主要途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教育是一种公共品1,尤其是“扫盲”性质的基础素质教育绝对算得上是一种纯公共品。

美国在政府预算中,对中小学教育给予最优先的地位。所有符合年龄要求的儿童和少年都有免费在所居住的昂公立小学和中学的权利。联邦政府最大的一个教育拨款教育计划是“一号计划”(title one program),用于低收入的学区为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提供教学帮助,使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因其家庭贫穷而降低学业成绩。2

基于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严重的教育和教学问题,英国教育当局在1967年《普劳斯顿报告》中正式提出教育优先发展区这一概念,即着眼于创造一种教育手段,使处于“劣势循环”的地区接受教育经费的特殊倾斜和资助,并使经费配置有客观标准可遵循,以达到地区间、学校间和个体间的教育机会均等。3

1954年日本政府制定的《学校餐饮供给法》规定,全国施行义务教育制的学校(包括中小

4学、特殊教育学校等)都必须实施“学校餐饮供给制度”,即免费营养午餐和牛奶供给制度; 日

本的公共教育费用由中央政府和县市政府共同承担,每级政府从各自的税收和其他收入中支付各自的教育费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科书一律实行免费制度,费用由国库承担。5一些地方还为学生提供学习用品和交通补助。

印度政府将全民普及义务教育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初等教育采取10+2 的教育体系,1年级到8年级为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学校不会向学生收取任何学费,教材由政府专门拨款购置并向学生免费提供。除此之外,每位学生每年还可以免费领取冬、以及春秋季三套校服。其中,在小学阶段,每个学生还可以有一份政府提供的2卢比的免费午餐。6

2.2 国外高、中职教育阶段教育救助政策

在印度,9到10年级为高中,9年级以上会收取相应的学费,数额根据印度各邦的发展水平及福利状况而各不相同,具体从48卢比到360卢比不等(5卢比约合人民币1元7)。世界经济论坛(WEF)最近发布的《2010——2011全球竞争力报告》表明,瑞士的全球竞争力总1 乐章.社会救助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7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60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64胡承康.学校供给营养餐:日本的强国战略[J].新教育,2006(4)郭玲.从国外教育救助谈中国教育救助的再发展[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

6陈继辉.印度八年义务教育只收240元 [J].陕西教育,2006(1)

7陈继辉.印度八年义务教育只收240元 [J].陕西教育,2006(1)。按照2011年10月25日的汇率,1印度卢比=0.1280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印度的确将教育作为对学生提供的一种福利。

1排名仍居榜首。瑞士的成功得益于其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并重的教育体系所培养的高素质职业

人才。瑞士的职业教育救助主要是从整体上为其提供经费。在2003年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公布的资料中,瑞士的教育支出占其GDP的6.7%,而1993年职业教育经费占公共教育经费的16%,与高等教育所占的17%的份额大致相等。2瑞士将继续提高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由现在的不足1/5提高到1/4。

2.3 国外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救助政策

从一定意义上说,美国是世界上大学生资助体系最发达的国家。为了使最困难的学生获得的资助最多,并且支付的成本最小,美国政府采取了“资助包”的办法,即把联邦政府的、非联邦政府的各种资助混合成一个“包”,通过一定的规范的程序协同学生解决困难,以期实现教育机会平等,扩大自由选择,培养独立精神。另外,还有种类繁多的助学贷款供家庭贫困者选择。

自1977年起,英国公立大学全日制本科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均全免,学费由国家拨款支付,生活费则由地方政府根据父母的实际收入情况来决定是否支付和支付多少。20世纪80年代,活费补助实际价值开始降低,不够维持个人的生活费用,1990年,政府出台助学贷款政策,规定个人可以通过抵押贷款解决一半的生活费,另一半由政府补助或由父母支付,免学费措施仍旧不变。1999年,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公布了不同高校中低社会阶层以及弱势群体聚居地学生的比例,促使弱势群体学生积极申请并易于挑选有潜力成功的学生。3

在高等教育的救助上,日本也制定了专门法律《日本育英会法》来规范贷学金行为。日本的贷学金分为两种:无息贷学金适用于出身贫寒、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有息贷学金所有学生均可申请。除助学贷款以外,日本的大学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同时,每个学校也会根据不同的标准实行学费减免,从而来减轻学生经济上的负担。4

印度高校按科类、专业和层次实行差别收费。印度公立高校一直实行低收费政策,把高等教育视为社会福利事业,收费标准上调幅度很小,有的学校则几十年没有调整标准。5

2.4 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对教育救助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和贫困的关系、维护教育公平、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功能、贫困家庭子女的早教救助问题等方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阿玛蒂1swissinfo.ch.经济金融.瑞士仍是最优竞争力的国家.2010.9.13.国家教育发展中心.欧洲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及启示——瑞士、瑞典职业教育考察报告.中国教育绿皮书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57---166.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65钟仁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66刘立柱,钟磊.印度高等教育福利化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7(2)

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指出,1通过对社会与经济地位都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提供教育机会,既可以让其增加知识,也可以增加其向更上一阶层流动的机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在社会发展方面能给出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政策的机构,世界银行(Word Bank)颁布的大量文件都指出,在与贫穷的斗争中,教育作为一个基础性的工具和手段,依然扮演者核心角色。2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联合所作的《脱贫政策报告》(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Papers(PRSP))3总结道,政府部门“好的实践”就是投资于教育,尤其是那些最贫困的地区。Xavier Bonal 4则从拉丁美洲的教育和脱贫失败的实践中总结出三点反思:如果忽视了贫困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政策就不会有效;必须重视教育与社会融合的关系;学生学业上的不成功不能仅归因于贫困,学生的学习需要集体的多边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介入。

许多学者还认为,贫困救助制度和政策对于维护维护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尔曼(James.Coleman)以“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概念来论述教育公平,他认为,教育机会均等首先要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最后发展到追求教育结果的均等,并指出,教育机会均等,“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5 李永生和高洪源认为美国解决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是一项寻求推进社会公平的国家政策设计,并将美国长期的国家政策实践体现的对弱势群体教育公平追求的脉络梳理为对弱势群体教育机会均等的追求、享有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追求及弱势群体的教育效果平等的追求以及由此而行成的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进行补偿。6 儿童的早教对其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经济等资源缺乏,贫困家庭子女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了富裕家庭的子女7,Katherine Magnuson 和Hilary Shager对低薪贫困家庭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做了研究,认为为了教育的公平,在孩子的早教问题上,必1 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World Bank,1999a.Educational Change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World Bank, Washington, DC.World Bank, 1999b.Education Sector Strategy.World Bank, Washington, DC.World Bank, 2001.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0/2001.Attacking Pover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World Bank, 2004.Inequality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Breaking with History?World Bank,Washington, DC.3 The creation of a PRSP is now a prerequisite for Highly Indebted Poor Countries(HIPC)if they are to gain access to further credit.The EU has also used PRSPs as a basis for its five-year development aid programme in Africa, the Caribbean and the countries of Southeast Asia.4 Xavier Bonal, 2007.On global absences: Reflections on the failings in the education and poverty relationship in Latin Americ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7, 86–100.科尔曼(James.Coleman).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参见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99李永生, 高洪源.美国解决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的政策与实践.[J] 基础教育参考,2007(3).Knudsen, E., Heckman, J., Cameron, J., & Shonkoff, J.(2006).Economic, neurob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erspectives on building America's future workforc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3(27), 10155−10162.须对这些家庭进行经济援助。1

学者Putnam 则从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的角度去分析教育救助行为,认为教育救助作为一项社会投资,可以通过对受助者知识能力的训练,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提高生活技能,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而人力资本对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2

在提出相关措施,改进教育救助水平方面,国外学者米奇利(Midegley·J)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观点,他认为社会救助的方式应更强调整体性与动态的过程;社会救助的策略应更注重那些被救助对象的参与,并重视他们的潜能发展;社会救助的策略将趋于多元化。3

在介绍国外教育救助制度方面,国内学者冯英、聂文倩编著的《外国的社会救助》一书概要性的介绍了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涉及教育专项救助的部分进行了简要罗列;姚建平在其著作《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中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美国教育救助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总的来看,国外学者对贫困家庭的教育救助问题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做了很充分的研究,对中国的教育救助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国内关于教育救助的研究,多数着眼于决策前的政策分析,缺乏政策实施效果的跟踪研究。鉴于此,我们对我国的教育救助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Katherine Magnuson , Hilary Shager, 2010.Early education: Progress and promise for children from low-income families.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32, 1186–1198.2 Putnam, R., 2004.Education, diversity, social cohesion and social capital.Paper Presented at the OECD International Meeting: Ras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For All, 18–19 March, Dublın.孙莹.贫困的传递与遏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1一22.

第四篇:文献综述部分写作要求

浙江农林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一、文献综述的功能

文献综述是由学生通过系统地查阅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加工,从而撰写的综合性叙述和评价的文章。在文献综述中,要较全面地反映出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年来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也要指出该课题所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文献综述的写作是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创作中的一次重要的研究实践活动。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反映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主要的则是中外文献阅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文献综述对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不仅可以进一步阐明本课题选题的意义,还可以为本课题组织材料、形成观点奠定基础。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1.综合性。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时期同一课题的所有主要研究成果的综合概括。因此,要尽可能把所有重要研究成果搜集到手,并作认真的加工、整理和分析,使各种派别的观点清楚明晰,不遗漏重要的派别和观点。

2.描述性。文献综述在对各种派别的观点作介绍时,应该保持这些观点的“原味”,这就要求对被介绍的观点作客观性的描述。因此,撰写文献综述,首先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转述各派的重要观点;同时,在归纳各种观点时要抓住要点,表述时应简明扼要。

3.评价性。文献综述不能囿于介绍研究成果,传递学术信息,还要对各种成果进行恰当而中肯的评价,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文献综述重点在于“述”,要点在于“评”。由于评价的倾向性,通过文献综述,就会引导出对课题今后发展动向或趋势的说明。

三、文献综述部分的内容和格式

文献综述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并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文献综述所使用的参考文献,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文献综述字数至少要在1000字以上。文科类的参考文献应在15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应少于5篇。文献综述的格式规范与毕业论文正文的通用格式一致,参照论文格式指南。

第五篇:城市规划初级职称考试的部分总结

1.1.1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是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各国城市规划的共同和基本任务:

(1)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需要;

(2)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3)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确保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5)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6)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的运作。

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原理P91)1.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2.保障社会公共利益,3.调节社会利益,维护公平,4.改善人居环境

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1.合理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2.确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3.确保建设活动和城市发展目标一致4.促进房地产开发有序健康运作。

1.1.2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包括基本法律(主干法)及其配套法规(从属法规)。我国还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规划法规体系。包括以下部分: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实施性行政法规、地方城市规划法规、城市规划行政规章、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城市规划文本。

1.1.2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

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一般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在编制总体规划以前,可以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城市规划纲要。大中城市可以根据城市实际需要在总规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进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范围和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属于总体规划的层次。详细规划根据不同的需要、任务、目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种类型。

1.1.2城市规划的行政体系

1.2.1建设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1.2.1建设项目节地标准(没找到)

1.3.2各层次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1.3.3城市规划中的调查内容和主要方法

内容:

1、区域环境的调查(城市化、城镇体系)

2、历史环境的调查(a.自然环境的特色,如地形、地貌、河道的形态及与城市的关系;b

文物古迹的特色,如历史遗迹等;c.城市格局的特色;d.城市轮廓景观,主要建筑物和绿化空间的特色;e建筑风格;f.其他物质和精神的特色,如土特产、工艺美术、民俗、风情等)

3、自然环境的调查(a.自然地理因素——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b.自然气象因素——风象、气温、降雨、太阳辐射;c.自然生态因素——主要涉及城市周边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资源、自然植被、城市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4、社会环境调查

a.人口方面

1.人口自然变动(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年龄中位线、人口的性别构成、人口三年自然增长率及其变化的历史)

2.人口的迁移变动(人口的地域分布、人口的年机构增长率等及其变化历史)

3.人口的社会变动(人口得部门构成、人口的劳动构成、人口的文化构成、人口的民族和宗教构成等及其变化的历史)

b、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面

家庭规模、家庭生活方式以及家庭的空间行为模式,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方式、空间行为模式;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部门的组成、行为模式、决策模式等;城市中的社区组织与作用模式,市民参与规划的方式、途径与程度以及公众参与意愿表达的途径等。

5、经济环境调查

城市整体的经济状况;城市中各产业部门的经济状况;城市有关土地经济方面的内容;城市建设资金的筹资、安排与分配。

6、城市土地使用的调查

对规划区范围的所有用地进行现场踏勘调查,对各类土地使用的范围、界限、用地性质等在地形图上进行标注,在详细规划阶段还应对地上、地下建构筑物等状况进行调查,完成土地使用的现状图和用地平衡表。

7、城市调查实例

主要方法:

1现场踏勘调查或观察调查

2.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3.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4文献资料的运用

1.3.5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

主要分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空间模型分析。

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分为: 因果分析法、比较法

(1)因果分析法

城市规划分析中涉及的因素繁多,为了全面考虑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先尽可能排列出相关因素,发现主要因素,找出因果关系。如:在确定城市性质时对城市特点的分析,确定城市发展方向时对城市功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等。

(2)比较法

对一些难以定量分析但又必须量化的问题,用比较法。如:确定新区或新城的各类用地指标可参照相近的同类已建城市的指标。

2、定量分析

描述性系统分析的目的是用简单的形式提炼出大量数据资料所包括的基本信息。

(1)频数和频率分析

频数分布:指一组数据中取不同值的个案的次数分布情况(出现的次数)。一般以频数分布表的形式表达。在规划调查中,经常有调查的数据是连续分布的状况,如人均居住面积,一般是按照一个区间来统计。

频率分布:一组数据中不同取值的频数相对于总数的比率分布情况。一般以百分比的形式来表达。

(2)集中量数分析

集中量数分析:指用一个典型的值来反应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或者反应这组数据向这个典型值集中的情况。最常见的有算术平均值、众数。

(3)离散程度分析

与集中程度分析相反,离散程度分析是用来反应数据离散程度。

极差: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意义:一组数据的极差大,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大,也就是集中程度的统计量的代表性低。具有偶然性。

(4)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就是对相关关系进行函数处理。其中一个因素为控制因素(自变量),另一个预测因素为因变量,这样可以进行实验,预测。

一元线形回归分析是利用两个要素之间构造数学模型。

多元线形回归分析是对多个要素之间构造数学模型。

(5)线形规划模型

(6)系统评价法。包括矩阵综合评价法、概率评价法、投入产出法、德尔菲法等。常用于对不同方案的比较、评价、选择。

(7)模糊评价法

(8)层次分析法。将复杂问题分解成比原问题简单得多的若干层次系统。可以灵活应用于各类复杂的问题。

3、空间模型分析

城市规划各个物质因素都在空间上占据一定的位置,形成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除了用数学模型,文字说明表达外,还可以用空间模型的方法来表达。

(1)实体模型——两种表达:用实物和图纸表达,例如用投影法画的平面图、剖面图、里面图,在不同的规划层面里都有规定的比例要求,表达方法也有规范的要求,主要用于规划管理和实施。也有用透视法画的透视图、鸟瞰图,主要用于表达效果。

(2)概念模型——一般用图纸表达,主要用于分析和比较。

①几何图形法:用不同色彩的圆形、环形、矩形、线条等几何图形在平面图上强调空间要素的特点与联系。常用于功能结构分析,交通分析,环境绿化分析等。

②等值线法:根据某因素空间连续变化的情况,按一定的值差,将同值的相邻点用线条连接起来。常用于单一因素的空间变化分析。如:用于地形分析的等高线图,交通规划的可达性分析,环境评价的大气污染和噪声分析。

③方格网法:根据精度要求将研究区域划分为方格网,将每一个方格网的被分析因素的值用规定的方法表示(如颜色,数字,线条等)。常用于环境、人口的空间分布。此法可以多层叠加,常用于综合评价。

④图表法:在地形图(地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玫瑰图、直方图、折线图、饼图等表示各因素的值。常用于区域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比较分析。

1.3.6 城市设计的作用、内容和基本理论

1.3.7城市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内容和成果要求

城市详细规划主要任务: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用地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边界,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

(3)提出各地块建筑体型、体量、色彩等要求;

(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标高;

(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用地的界线;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成果要求:

(1)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书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规划

文本中应当包括规划范围内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2)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图纸比例为

1:1000~1:2000

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做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不知总平面图;

(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成果要求:

(1)修建性详细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

(2)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图纸比例为1/500-1/2000。

1.3.10掌握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方法

1.3.10城市道路红线

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有时也把确定沿街建筑位置的一条建筑线谓之红线,即建筑红线。它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也可退于道路红线之后,但绝不许超越道路红线,在红线内不允许建任何永久性建筑。

1.3.11掌握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规划的基本知识

城市规划体系:

任何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城市规划体系,这是进行城市改造建设的基础。城市规划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城市规划体系构成了开展城市改造的制度框架和组织结构。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自己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各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不尽相同,因为城市规划体系受到了各国资源条件、社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影响。

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还很不成熟,在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行政体系和动作体系上都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其中传统的总体与地方二级规划制度已经很适应现代城市改造更新的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建立起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城市规划体系,是一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我国自2008年起已正式施行《城乡规划法》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城乡规划行政体系、城乡规划工作体系。

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包括: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

城乡规划行政体系包括:城乡规划行政的纵向体系、城乡规划行政的横向体系。

城乡规划工作体系包括:城乡规划的编制体系、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系(城乡规划的实施组织、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一)城市规划的作用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修改后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三章)1.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城市规划,主要体现在:

提供城市社会发展的保障措施

在修正市场失败的基础上支持土地和房地产市场

保证土地在总体利益下进行分配、使用和开发

以政府干预的方式保证土地使用符合社区利益

2.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的城市规划,其目的在于:

实现国家的发展政策

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员提供有关发展控制的导引

协调种类开发,无论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考虑财产所有者估价规划政策对他们的利益影响

告知公众规划政策

3.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构架的城市规划,主要的表现在于:

城市规划的主要对象是城市的空间系统

城市未来发展空间构架的实现意味着在预设的价值判断下来为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等做形态化的体现

(二)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1.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2.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5.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三)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1.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

2.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

3.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4.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5.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队伍建设

二、城市规划体系

1.掌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

2.掌握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

3.掌握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基本概念

知识结构体系

(一)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

1.法律法规——国家和地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立法权的城市)法规体系;地方法规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

2.技术法规——国家或地方制定的专业性标准和规范,分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由以下三个层次的规划组成。

1.城镇体系规划——全国、省(自治区)、跨行政区域、市域、县域五个类型。

2.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

3.详细规划——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基本概念

1.我国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由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成——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

2.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同级政府负责。

3.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指出:设区城市的市辖区原则上不设区级规划管理机构,如确有必要,可由市级规划部门在直辖区设置派出机构。

三、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计划的关系

1.熟悉区域规划的基本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2.熟悉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

3.了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4.了解国民经济的基本指标、分项指标的主要内涵及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5.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及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6.熟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概念、用地划分标准及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7.熟悉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及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知识结构体系

(一)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1.共同点——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

2.不同点

①两个规划的地域范围、规划内容和重点与深度有所不同

②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的关系

③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要相互配合、协调进行,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内容的深入落实与具体化④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要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二)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

1.互为依据——中长期“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城市规划也是计划内及中期计划的依据

2.城市规划是“计划”的空间部署

3.由于规划期限不同,城市规划要做出更长远的预测与布局

(三)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1.二者目标一致——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规划范围、控制层面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宏观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两者相互协调和衔接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城市有关研究内容(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空间布局等)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

4.城市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总量应和土地利用规划协商一致

5.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范围内的用地布局应主要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安排

(四)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规范环境保护行动的筹划,是实现环境目标的手段,属于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

2.城市生态规划——将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使城市规划“生态化”,同时关注城市的社会生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三者层次不同——城市生态规划层次最高,城市规划居中,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最低。

下载城市规划初步,部分文献综述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规划初步,部分文献综述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于“认知论”的《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大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基于“认知论”的《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周骏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23期 摘 要: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应当在低年级尽早的开设......

    文献部分总结内容的题

    主题词和关键词的异同 § 主题词: § 规范化检索语言 § 表达文献的主要内容 § 只用一个概念表达同一主题的文献,文献相对集中 § 各个主题词之间有参照系统和等级关系相互关......

    土地估价师考试相关知识第五部分:城市规划

    土地估价师考试《相关知识》第五部分:城市规划(1) 城市发展与城镇化 城市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过程,包括外延发展、向空中发展......

    社区党建文献综述部分(共5篇)

    文献综述部分一 目前,理论界对社区党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社区党 建的特点、目标、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意义、趋势等内容。社区党建方面专......

    110kv发电站电气部分设计文献综述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设计 文 献 综 述 黄泥滩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 学 生:刘建勋 学 号:11021040211 专 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 级:电气2011.2 指导教师:吴浩四川理工学院自动化与......

    教育英语文献选读部分文章翻译

    一、 Y: 杨锐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对话”节目主持人H: 何其莘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D: Donald Holder 北大附中外籍教师 Y: What do Eastern and Western family educati......

    岭南文化旅游产产品部分文献综述

    岭南文化旅游产品研究综述(部分)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包含建筑、园林、画派、戏曲、音乐、工艺、美术、民俗、节庆、宗教、商业、饮食、侨乡等原生......

    《城市规划》专题

    《城市规划》专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思考题 1、现代城市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 2、雅典宪章 3、城市规划的任务 4、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 5、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6、城市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