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论”的《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大全

时间:2019-05-13 11:2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认知论”的《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认知论”的《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大全》。

第一篇:基于“认知论”的《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大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基于“认知论”的《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周骏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23期

摘 要: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应当在低年级尽早的开设基础性专业入门课程。城市规划初步课程在内容组织上,一方面需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全面覆盖性和相对完整性,另一方面还应特别注重专业的突出社会实践性和响应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性。从实践出发,基于“认知论”的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力,为将来中高年级的专业化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初步 认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8(b)-0164-01课程设置的目的1.1 城市规划教学发展背景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背景下,城市规划专业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国内前所未有的广泛重视,城市城市的专业人才培养也受到了特别重视,至今已经有百余个城市规划专业在国内高校中诞生和发展。同时,原有的主要以建筑学为背景,强调在扩大空间范围内进行综合布局的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已进行了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的补充,并向培养适应社会实践需求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已经调整修改的新培养方案中,特别是在基础教育层面上,仍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薄弱环节,需求不断改善和优化入门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

1.2 城市规划初步教学基本情况

(1)课程设置在二年级上学期,与建筑专业教学有一定的错位。(2)教学目标旨在向学生讲授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主要思想及城市发展的背景知识及城市规划的学科体系;但在城市规划理论学习中较为突然,缺乏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3)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认知环节较少,不利于学生启蒙教学。教学内容与方法革新

2.1 建立城市规划本体的课程内容组织构架

(1)模块1:城市规划核心理论内涵;让学生基本了解城市规划的是什么,城市规划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基础理论。开启学生专业学习历程,帮助学生竖立正确的专业核心价值观念的关键

环节。在内容组织上,从城市的发展与城市规划的作用入手,明确界定城市规划什么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延展城市规划的价值与目标,对经典规划理的论评论和前沿规划理论的引介,培养入门学生的专业信念,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有所共识。(2)模块2:城市规划实践方法;重点介绍城市规划领域的常用实践方法,让入门学生对于具有明显实践特征的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操作方法形成框架性的基础了解。为此在具体的内容组织上,突出了按照空间层面划分的总体阶段和详细阶段的一般规划编制方法和成果案例介绍,又兼顾了专项性的如道路交通和市场工程等规划的一般方法和成果案例的介绍。(3)模块3:城市规划的学科动态;让学生清晰的感觉到城市规划专业的突出实践特性,并进一步了解城市规划在国际范围内的重要影响;强调板块化的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实践的介绍,并与国内规划实践进行比较。注重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动态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来源于价值观念、经济社会需求和城市化进行等外部因素,并关注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工程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2.2 针对城市规划客体调整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将多媒体现代先进教学手段等作为基本手段,所有讲课内容都有是PPT演示,以精美的图片辅助一些电影和电视片剪辑,使课件内容新颖、丰富。在此基础上,教师灵活运用启发式提问、小作业等教学手段,促进学习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2)以“交流”为手段的课堂教学模式;规划专业非常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针对学生不善于沟通的特点,教师组织学生在不同场合、作用不同方式,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通。比如,每次作业练习过程中,都会组织全班学生讲述自己的成果,然后其它同学讲评,促使学生主动、踊跃阐述自己的观点。

(3)将手绘练习作为一种思考和学习的手段;手绘练习是学生认知城市、体验城市的最佳途径之一。与用相机拍摄相比,手绘需要的时间很长,一般需要一个小时或是更长的时间,学生在画的时候,可以更具体、细致地观察城市,教师也有时间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且适时传授相关知识。在课堂上对同一城市环境进行手绘,能在学生之间形成比较和竞争,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多角度的成果比较有助于学生提高观察力和理解力。

2.3 技能训练结合素质培养

入门课程不仅奠定了专业基础,同时也是职业道德启蒙时期。低年级教育在重视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渗透一些专业的基本素质教育。同时在作业设置中应强调采用多人合作方式完成,并确保分工明确、工作量相当。结合一些社会公益性活动,积极给同学讲述城市规划相关内容,突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结合实践项目,给同学们讲述所见所闻和切实体会,强调规划设计的实践服务性。教学改革成效

3.1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改革后的《城市规划初步》课程基于理论、认知、手绘三条轴线,设置理论学习、观察城乡、手绘意向、临摹学习、团队汇报等多个环节。理论学习环节搭建了专业理论知识平台;认知及表达环节强化了学生的观察社会、思考社会、表达社会的能力;团队合作及汇报环节强调小组成员良好组织、合理分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与集体协作能力。经过多轴线交织的内容设置,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交流,提高理论、思考、表达、合作等综合能力,有效提升学生能独立、善合作、可创新的素质要求。

3.2 搭建整合性的基础平台

课程训练作业的选择依托于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和我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选择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关键规划作为课程的主要训练内容,搭建了一个符合实际建设和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础平台。该基础平台有利于课程学习的系统性和延续性,对后续课程具有引导和整合作用,促进学生逐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目前已经进入高年级进行规划设计学习的情况来看,学生能够很快的抓住教学的重点、迅速进入到规划核心内容的学习之中。

3.3 激发学生专业兴趣

一方面,基于手绘的学习方式,学生认识到在认知城市的过程中,只有通过手绘速写才能真正提高观察能力,扩宽视野,增加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知道怎么去看、怎么去画、怎么去想。另一方面,基于开放式教学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初步对城市规划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对城市规划专业产生求知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利于一年级的学生对城市规划这个专业产生兴趣,同时教师在评分过程也尽量给学生正面鼓励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 吴怡音,雒建利.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2006(8):62-64.

第二篇:青岛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论文题目

青岛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变化与城市意象的更新调研

作者姓名

韩天成 3110105130

指导教师

陈秋晓

学科(专业)

城市规划

所在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提交日期

2014年9月23日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青岛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变化与城市意象的更新调研

【摘要】

【关键字】

一、引言

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伴随着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区域整合等一系列城市要素的变化,是城市规划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外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专家学者依据研究尺度的不同,观察视角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从交通、经济、景观、居住、人文等多方面的要素入手,形成了各种学派。从大的尺度来讲,从城市群,城镇体系,到市域、镇域,各个层级的结构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空间形态,从小的尺度来讲,街区、景观廊道、风景名胜区的珠联玉缀组成了一座城市的城市意象或者印象。青岛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因此笔者依据青岛的走访调研成果,希望从规划者、居住者、观光者的视角,从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的脉络中,从几代城市规划工作者留下的珍贵规划图文中,从真实的一条条道路,一座座建筑,一个个街区的走访中,整理属于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变历程以及这座城市带给人们的难忘印象。

二、青岛城市地理环境优势与历史沿革特色 2.1区位与环境

青岛又被称为琴岛,位于太平洋黄海西岸,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也是我国华东地区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市域陆地总面积约为11067平方千米,统辖海域面积为13800平方千米。山东省是青岛市的第一腹地,东北部毗邻烟台市,西部紧靠潍坊市、西南部连接日照市。其广阔的腹地和天然良港的地形地势,以及今天良好的区位优势,从国家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到2008年奥运会分赛场,再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定位的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域龙头,青岛由此获得了数不胜数的美誉。

图一:青岛市区位图与市域城镇体系图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早在1868~1872年间,德国近代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绝世在7次考察了中国之后,认为胶州湾具有“未来的重要性”;后来德国人又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后,作了重新的区域分析和城市选址方面的论证工作,最终决定派兵强占胶州湾,才有了近代青岛建市的开端。

在1897年正式入侵前夕,德国政府有专门派遣海军部建筑顾问、海港工程督办、注明海河工程专家佛郎求斯对胶州湾重点调查。其详细调查了包括位置、地势、港口、面积、岛屿、气候、风位、潮汐差度、地质、饮水、居民、商业、工业、交通、渔业、农业、道路、航路、放射、建筑材料、车站地点、海水盐分、动植物分布、水深之增减、海岸高低、泊锚地等近30项内容。虽然这些工作在当时是为了德国争霸远东,但是地理要素信息对于城市规划、区域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从区域着眼,由宏观到微观经过逐步深入的分析论证之后的决策,客观上决定了此后青岛的命运,而且对整个山东省的经济地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今天对城市地理信息的采集手段日益丰富,从遥感影像、卫星云图到大型计算机和图像处理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城市规划论证与实践工具,此处不做赘述。2.2气候与生态、经济与人文

青岛市处于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市区气候的基本特点是”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这种温和宜人的气候条件,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居住条件,也就是经济发展的先决要素,更是一座旅游休闲城市的先天条件。文革之前的青岛建设在经济上举世瞩目,在环境生态保护与城乡统筹发展上也是有所专长。在近代青岛的经济产业与人文教育大事件中,我们看到:青岛啤酒闻名全国,近代全国的名人纷纷来到青岛购置别墅,民国时期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建成,还有沈鸿烈时期第一个中国人自己为青岛制定的城市规划方案——《青岛市实行都市计画方案初稿》,以及后来青岛在城乡环境的整体性上一系列改革措施。

从青岛市早期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气候决定城市所处的生态环境,而生态、地理、气候环境等资源在人的合理利用与规划下创造出了发展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形成了青岛特殊的人文精神。3.3历史沿革

那么今天青岛的城市意象,城市经济现状、城市人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形成的呢?这其中城市空间形态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呢?自1891年建制至今,青岛从胶州湾畔一个无名的小渔村,发展至今天国际化大都市,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四次质的飞越。

首先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期间,通过城市选址、港口和胶济铁路的建设,为青岛的形成及此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物质基础,一战结束后,日本殖民者依据原德国的城市规划,让青岛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城市,当然我们要意识到青岛市的建市其实是近代中国屈辱史的一部分。

再者是1931年~1937年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期间实施的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市区与想去兼筹并进的城市发展政策,迎来青岛第一次全面发展的高潮,并使青岛走向现代化城市的自我成长之路。

第三阶段是1992年开始实施的开发东部的战略决策,则为大青岛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格局,为青岛走向国际性大都市创造了前提。

第四阶段是2008至今,青岛不仅成功承担了北京奥运会分会场的角色,而且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颁布之后,被定为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域的龙头。在2013年成为了中国的新一线城市之后,青岛也将迎来其新一轮的城市发展高潮。

三、青岛城市空间形态与功能布局 3.1城市性质与空间形态形成

3.1.1带状城市特征明显(1891年~1988年)

青岛是一个处在铁路尽端的城市,早期的青岛就是将铁路直接建设到码头,由铁路和港口的建设,带动了城市的形成。1900年德国人制定城市规划,在胶州湾内修建港口,沿胶州湾东岸、城市西边缘修筑通往山东腹地的铁路,是青岛拥有广阔的腹地,在拥有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优势区位的同时,青岛形成了偏于一隅沿港口和铁路发展的城市格局,1910年扩大规划滞后,将市区沿铁路向北发展至海泊河边,青岛市一直到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1988年都具备了这样带状城市空间的结构特点。

产业与功能布局方面,胶州湾东岸凭借交通优势,平坦的用地,为各类产业用地的布局创造条件;而青岛南部海滨地区则由于曲折蜿蜒、风景优美的海岸线,绮丽多变的山体景观,形成了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两者结合构成了青岛“南宿北工”的“L”型城市空间布局形态。

在此期间、青岛的城市性质也从贸易港口城市,或者说侵略者的殖民基地,演变成一个具有国防、工业、对外贸易和疗养等多功能的城市。

图二:1915年青岛市区地图

3.1.2从“带状”扩展向“∠”型扩展(1989年~2002年)

青岛市委市政府于1989年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基本构架呈现胶州湾台式的大青岛结构出行,城市用地和人口规模容量也作了相应调整,城市用地规模达到了292.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达到了1526平方公里,初步确定了“一个中心、一个城市环、一个卫星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即逐步形成的形成以老师去、崂山区、黄岛城区构成的中心城市与沿胶州湾近郊城镇形成的城市环及远郊的卫星城市群的城市布局。此后,中心城区实现了有带状结构向“品”字布局的转变。

1995年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为发展组团,形成“两点一环”的发展态势。主城和辅城规划为城市相对集中发展的区域,环胶州湾的六个发展组团规划为城市适度分散发展的区域,形成“相对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的城市组织结构关系。3.1.3从“∠”型扩展向“Ω”型扩展

在一定历史时期下,青岛市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仍然处于城市的一侧,与其他城市相比,城市中心任然具有较差的“可通达性”和较弱的经济辐射能力。在东部地区基本开发完毕的情况下,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之间仍旧存在矛盾。

因此,青岛新一轮规划又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首先是城市西进,完成青岛、黄岛、红岛形成“三岛一湾”布局,经过海湾大桥、通过崂山,形成一条三百多公里的青海滨海交通大道,形成滨海卫星城市群。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其次是北扩,通过快速交通网络、区域绿化和生态网络的形成,形成“一湾两翼三极”的城市发展构想。“一湾”指环胶州湾城市圈,“两翼”指以前海景区、崂山景区、仰口-鳌山卫-田横岛度假区构成的东部旅游岸线为东翼,以薛家岛旅游渡假区、琅琊台风景区等构成的西部海滨旅游度假区。“三极”是城阳-即墨-莱西发展极、胶州-平度发展极、黄岛-胶南发展极。此外,“环湾保护,拥湾发展”也成为新时期青岛发展的一个重要口号。

图四:青岛城市空间布局演变过程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青岛的城市性质也被定位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滨海旅游度假城市。

图五:青岛市市域范围与景观结构规划图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3.2 基于城市建设现状与产业分析的青岛核心区功能布局解读

当我们的目光回到中心城区,这里是积淀了青岛100余年历史人文的核心城区。也是商业、地产、教育科研、文化产业、旅游等支柱产业集聚的区域,是市人民政府的所在地,人口密集达到了213万人。那么该区域的现状是怎样的功能划分,以突出核心区的优势呢?它又是如何辐射周边这么大的环湾城市群呢?

从上图青岛市市域范围图示可以了解到,青岛的核心区域包括了李沧区、市北区、市南区,以及黄岛区、崂山区、城阳区各自的一部分。也正是上图中景观结构图中的这个绿色圆圈范围。即一个城市综合主中心,三个城市综合副中心。通过环湾公路、铁路,两座胶州湾大桥的联系,将整个城市群从这个核心区点轴式地串联了起来,这个半径在40-50Km之间。同时,海洋经济的强力势头,综合旅游业的持续走好,以及房地产行业、教育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让这个核心更加富有活力,令人憧憬。也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指示了很好的规划方向,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的支撑。

四、新时期的青岛市城市意象思考

青岛市重要的城市规划遗产不仅仅是德国与日本两国在殖民时期的城市规划图文,也包括保留下来的大量历史文化保护单位。首先是德占时期青岛的政治、经济核心区——馆陶街-中山路-总督府-亨利王子饭店一线。按1900年的城市规划,在观海山南麓的坡地,设置了青岛区中心广场,它的中轴线北端坐落着租借地最高行政中心——总督府。广场四角开场,南面有一条200余米的大道直抵青岛湾,至海边扩大为一半圆小广场,其上竖立着首任总督叶世克纪念塔(现塔已拆)。广场以南的纪念塔为轴线起点,至总督府后面的观海山丁,以1927年胶澳商埠局修建的观海台结束。同时还有胶澳法院、德华银行、胶澳警察局办公楼,胶澳邮政局,皇家青岛观象台,英国领事馆、美国领事馆。西北边还有基督教堂,一座区域性的标志性文化建筑。

图六:英国领事馆

图七:总督府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图八:近代青岛历史建筑分布

图九:基督教堂

再者是八大关-小鱼山-滨海步行道建筑与景观旅游区。八大关景区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其中花石楼、公主楼、元帅楼等建筑都是备受游人喜爱的建筑。置身于八大关,犹如徜徉在欧洲风情小城的街道上,匠心独运的建筑,地形的高差,道路的迂回设计,林荫道的舒适宜人,也成为了婚纱摄影者的天堂。即使我们心中知道这是有心堆砌的建筑文化氛围,但我们也被这种异域的文化风情所打动。这或许就是每一个旅游规划师最渴望看到的吧。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图九:花石楼与八大关景区模型

当然,除此之外,最令人们向往的还是青岛的海水浴场了。夏季时节可谓是人山人海。

如果说以上两条线路是青岛历史人文的景观写照,代表着青岛原本的城市意象与标签,那么今天奥帆中心的帆船与商业氛围,五四广场的历史雕塑,黄岛沙滩的优质景观,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就构成了属于青岛的新时期城市意象。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五、结语

从宏观角度,我们认知了青岛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历程,学习了一座滨海城市的规划精髓。我们的足迹印在青岛的那些充满历史感的街头小巷里,这些建筑、街道和树木也在向我们诉说着她的成长足迹。城市空间形态正是由这大小的港口,悠长的铁路,耸立的建筑,别致的街道和大量的市政设施,由点成线,由线织网,网实成面一步一步形成的。

当然,在一些方面青岛市还有待提高。比如地铁建设较为迟缓,在未来城市圈的形成之后交通问题明显;在万达广场同类的许多繁华地带,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参差不齐;在文革后期遗留的环境问题也时刻在向青岛提出新的挑战。但是我们相信,未来的青岛,一定会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在规划学科日益完善,科技力量逐渐强大的局面之下,变的更加完善和美丽。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 可持续发展小词典

【2】工业区规划 陈友华 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管理局

【3】华益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模式研究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9 【4】刘云 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策略及对策

对外经贸大学

2006 【5】时匡 张应鹏 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分析 1999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6】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第三篇:城市规划认知实习报告

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姓名: *** 学号: *********** 年级: ****级 专业: 城市规划 指导老师: ***、** 时间: 2015年9月6日

目录

前言篇............................................................................................................................1 行程篇............................................................................................................................1 杭州篇............................................................................................................................2

一、BRT..................................................................................................................2

二、钱江新城........................................................................................................2

三、西湖................................................................................................................4 苏州篇............................................................................................................................5

一、乌镇................................................................................................................5

二、苏州博物馆....................................................................................................6

三、拙政园............................................................................................................7

四、苏州古城保护................................................................................................8 上海篇............................................................................................................................9

一、虹桥................................................................................................................9

二、人民广场......................................................................................................10

三、外滩与陆家嘴..............................................................................................11

四、历史街区保护..............................................................................................12 感悟篇..........................................................................................................................13

前言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来到南华城市规划专业已是三年,对于城市规划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2015年9月6日至9月20日为期两周的城市认知实习给了我们一个走进大城市的机会。在王志远老师、糜毅老师的带领下,采用讲解与实地观察讨论的形式,在杭州、苏州、上海三地通过对典型城市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的实地考察和认知,增强了我们将书本知识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优秀地段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式、古城的保护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让我们认识到评价一个城市不仅要学习它的成功之处,也要发现它的失败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行程篇

9月6日衡阳:从学校出发。

7-10日杭州:西溪湿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钱江新城、西湖和浙大的紫金港校区。

11日乌镇: 到达江南水乡乌镇。

12-14日苏州:拙政园、留园、苏州博物馆、苏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和苏州新区。

15-19日上海:虹桥交通枢纽、田子坊、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人民广场、南京路步行街、万国建筑博览和外滩绿地、陆家嘴浦东新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同济等大学(18日自由活动)、上海新天地和中共一大会址。日 衡阳: 返回学校。

杭州篇

一、BRT

如今,杭州拥有4条快速公交线,4条快速公交区间线,6条快速公交支线,杭州真正跨入了快速公交的时代。

优点:专用车道、智能调度、站台售票、水平登降、大开门车辆使其营运速度远超普通公交。站台采用封闭式扶栏隔离,既能遮风挡雨,又与城市和道路景观相协调。杭州城市结构一主三副六组团,主城与组团、副城距离均在30公里以内,通过快速公交方式基本可以满足1小时通勤圈要求,能够形成“同城效应”。

缺点:站台上的屏蔽门过小,司机停车不便。占用车道,浪费了道路资源。BRT需要独立站台,占用地面,无法与普通公交对接,与地铁对接又没有意义。BRT注定是孤独的路线,无法融入公交网络。

BRT站台 BRT专用车道

二、钱江新城

杭州以主城为中心,以钱塘江为轴线,加快江南、临平、下沙等三个副城和外围组团建设,形成“一主三副六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城市空间布局。从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时代”迈向以钱塘江为中轴的“钱塘江时代”,城市格局也将实现由“三面云山一面城”向“一江春水穿城过”的重大转变。

城市空间布局 钱江新城功能布局

平行于钱塘江的富春江路作为核心区商务发展轴,是钱江新城最长、最繁华的景观道路新城核心区以市民中心为核心, 向江形成中轴线, 两侧建设杭州大剧院和国际会议中心等标志性建筑。新城低密度、高容积率和高绿化率的特点, 将集中杭州的现代化建筑群, 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钱江新城坐落在江面宽阔的钱塘江畔,新城也因此修建的开放、大气、豪迈。建筑密度和高度控制等要与钱塘江相呼应。

以下两个方面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1、城市空间应该重视非均质性和多样性的研究, 营造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加强商业区界面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研究。低密度和大间距容易造成街道界面的断裂, 可能不利于人气的聚集和宜人空间的塑造。

2、整体建筑的轮廓线应该综合西湖方向和钱塘江两个方向考虑, 应形成大气、优美、生动的中央商务区的城市印象;重视建筑的色彩、形态、材质的研究和运用, 避免统一与钢和玻璃的简单表皮之下, 要鼓励多元化和多样性,催生时代精品。

三、西湖

欲 淡 把 妆 西 浓 湖 抹 比 总 西 相 子 宜

我们翻阅西湖的历史,那就是一部保护与治理的历史,是城市建设与景观建设相辅相成的历史。其发展始终围绕着西湖进行,杭州城和西湖相辅相依,百姓生活与西湖密不可分,城湖关系的密切程度远非中国其他城市所及。当代杭州城的发展,也大体承袭着古人的思路。杭州与西湖共同营建了一个理想的山水城市,将历史、景观与现代和谐地融于一体,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典范。西湖的整治和建设,始终坚持着这样一个法则:既尊重自然山水格局的本来面目,在改造建设西湖自然山水的同时,注入建设者特定的人文理念,使之成为自然与文化相结合,具有本民族本地区典型特色,适宜人们休闲、旅游的风景名胜区。

自然景观作为人类的共同财产,保护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对自然景观资源必须坚持 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详细规划的控制之下,通过保护自然景观资源来促进合理开发,通过开发来增进有效保护,实现自然景观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双赢。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山水城市”城市营建在自然山水中,让自然山水融化在城市生活里,城市建筑和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苏州篇

一、乌镇

乌镇地处桐乡市北端,京杭大运河西侧,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两省三市交界之处。乌镇有着六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河道纵横,典型江南水乡特征,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

乌镇的原则是,承接古镇文脉,保持古镇风貌,力求原汁原味,做到 “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具体的做法可归纳为“迁、拆、修、补、饰”五个字。所谓“迁”,搬迁历史街区内必须迁移的工厂、大型商场、部分现代民居;“拆”,拆除必须拆除的不协调建筑;“修”,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破损的老街、旧屋、河岸、桥梁等;“补”,恢复或补建部分旧建筑,填补空白,连缀整体;“饰”,各类电线、管道全部地埋铺设,空调等现代设施全部遮掩。这“五字法”是乌镇的创意之举,很好地恢复和保持了古镇的原真风貌,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和赞誉,也吸引了外地同行的参观借鉴,甚至以传统文化保护著称的苏州,也派出电视采访组专程来乌镇“探营”。

二、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的。他坚持“苏而新,中而新”的设计理念,以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追求和谐的尺度,“不高不大不突出”,精益求精,使之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的,并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使我们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三、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5.2公顷。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以及南部由住宅改建后的园林博物馆。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拙政园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因地制宜、叠山理水。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山大多采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皱瘦漏透。水以曲见长,灵石点缀。

② 绿树荷香、色调天成。植物众多,自成一景,采用植物四季的颜色变化增加了丰富性。③庭院错落、疏朗有致。采用多种建筑形式,厅、堂、桥、亭、台、楼、阁、榭,置于水体、植物掩映之中,自然分割,相映成趣。

④ 文者仁心、妙手成章。园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园中主人附庸风雅之地,匾额、楹联、石刻、题字都是文化与智慧的表现。

四、苏州古城保护

苏州古城,面积14.2平方公里,是古代江南的大城市之一。于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令伍子胥建城至今,2500多年,城址位置至今未变,与宋《平江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图)相对照,总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基本一致,这在世界上是罕见,苏州也是中国最精致的城市,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是全国河道最长、桥梁最多的水乡城市,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威尼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

苏州保护古城风貌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两个保持、一个保护、两个继承与发扬”,即:①保持“三横三竖加一环”的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②保持路、河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和道路景观;③保护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及古建筑;④发扬古城环境空间处理手法和传统建筑艺术特色;⑤继承发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苏州古城空间形态的控制主要在四个方面:①苏州古城水系的整理;②路河并行双棋盘格局的调整;③道路格局的控制;④建筑高度的控制。

苏州经济发展很快。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苏州是国内比较重视古城部分保护的城市。苏州建设发展的概念规划是“一体两翼”的模式,即古城居中,苏州工业园区(早年是和新加坡合作的工业园区,现在看看,基本都在朝住宅区转化了)、苏州高新技术区分列东西。这个两翼的做法,比较好的保护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尽管这些年已经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高层建筑,但是古城的空间还是变得非常拥挤,楼群已经淹到了宝塔们的脖子口,苏州文化在空中的脉络也正在消失。好多历史中苏州的精华,因为城市的扩张和改造,现在已完全面目全非了。古城的保护和持续是城市建设必须要做的,否则断了香火,城就不城了。等将来失去了再来补救,那时悔之晚矣,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

上海篇

一、虹桥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具有高速铁路、磁悬浮、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民用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集中换乘功能,整个交通枢纽集散客流量为48万人次/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将推动周边区域城市功能的发展,形成枢纽都市区。为了未来更好地承接全球总部经济空间的转移,对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辐射功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宁区编制完成了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产业、功能、形态一体化规划。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告诉我们规划要有长远的目光,不能局限于当前的现状,要能预测到未来的发展状况,未雨绸缪。目光不能短小,但也不能好高骛远。高架林立,纵横交错,看着我就晕了,不熟悉的感觉要迷路啊。

二、人民广场

上海市人民广场是一个综合性的广场,位于城市中心区, 是上海市的十大新景观之一, 上海市又一重要的旅游景点。这一区域内集中了市府大厦、人民公园、博物馆、大剧院、市民广场、地铁出入口, 以及由香港名店街、迪美购物中心构成的地下商业中心。

从人民广场的规划总图可以发现,这一区域似一绿肺,使上海拥挤的城市空间在这一地段得以舒缓, 使整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开合有序、疏密有致。人民广场有着高品位的文化建筑设施上海市政大厦、上海博物馆以及上海大剧院。

人民广场设计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这里,商业文化,市民文化以及高雅文化各得其所,并融为一体,构成海派文化“有容乃大”的特定氛围。处于地下的香港名店街和迪美购物中心,以其宽松舒适的购物环境及颇具特色的地下空间吸引了大量游客。而草坪、花坛、广场鸽、音乐喷泉等一些 休闲娱乐设施则产生了壮大的市民文化。与之相对应的博物馆、大剧院则给人们带来了高雅的文化享受。这种文化的多元性,使不同层次的市民产生了精神认同感和参与的欲望。因此为广场带来了勃勃生机,并成为城市活力的来源。人民广场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北面中轴线位置上的是市政大厦,中轴线南面的是上海博物馆,整个广场及环境由轴线展开。人民广场的市政配套设施,首先保留整修了长600米、宽32米的花岗石路面,使上海市民心中的人民大道风貌依然。在大道两侧,辟出了5.5米宽的绿化隔离岛和6.5米的非机动车道,并铺上彩色的人行道。武胜路上为原来的八个公交线路建造了起迄站点,勾勒出一个弧线型的“月亮岛”。

三、外滩与陆家嘴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东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外滩是上海最著名的景观,它东起中山一路,北起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面对开阔的母亲河-----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来在经济活动领域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影响,使其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外面的江滩,长提,以及绿化带乃至美轮美奂的建筑群所构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征的上海景观。

建筑风格丰富多彩,富有个性,街廓天际线渐趋起伏,街景装点得如戏台幕布一般。现在外滩大楼大都经过改建,但基本风格不变。

陆家嘴金融中心与浦西外滩隔岸相望上海知名度最高的地名之一。是目前我国内地规模最大、资本最密集的CBD。有着美丽的天际线,夜景非常好看。这得益于城市规划的功劳,对天际线的严格控制。不过高楼大 厦,站在楼下很是压抑。各种玻璃,光污染严重。

四、历史街区保护

去了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山塘历史街区、田子坊和上海新天地,发现都大同小异,挂着古街的噱头,卖着吃的喝的纪念品什么的。现在的古街太过于商业化、利益化,空气中充满了铜臭味,少了历史文化气息。

古街应该是具有悠久文化形态的有机体,古街的“形”无疑是她的街道结构和布局、建筑样式和体量;古街的“态”则是居住生活在这个空间里面的人,这些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是构成古街文化有机体的基本要素,因为有了这些人,才有了古城的魂。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古街区原住民大量外迁,这从根本上瓦解了古街的文化构成。古街保护不仅仅是“形”的问题,也不是恢复几座古建筑,造几座石桥,修几段古城墙就能够解决的,古街保护更为重要的她的“态”。如果只从“形”上落实,最后保护下来的也只是“文化遗迹”,至多也就是一处“旅游景点”,要保护古街,还是应该从根本上进行保护,也即从活着的构成古街文化的动态人文入手,保护的不应仅仅是“城”,而应该是这构成这座古街风貌的文化。

感悟篇

这场不一样的“旅行”,让我看到了文明有理的杭州,“车让行人”震撼了我,值得学习。西湖美景名副其实啊,如诗如画,只有好的规划才能留下如此好的美景。大隐隐于市,苏州的园林让人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远离闹市喧嚣,让我留在这里静静。苏州古城,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古建保护的典范啊。浮华上海,纵横交错的立交桥,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华灯璀璨的外滩,人声鼎沸的街道,不愧为大都市啊。

通过这两周的参观实习,我对城市有了更多的了解,城市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仅要对布局、环境、交通等方面规划设计,还要对古建筑进行规划保护修复城区旧房改造。古建旧房这都是人们的财富,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历史的记忆,失去了就再也回不去啦。我们规划的时候不能忽略了精神上的东西,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却让我受益匪浅,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开拓了视野,天外有天,城外有城,原来外面还有那么多美丽的城市。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让自己掌握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将来为城市建设做贡献,将来有一天能把自己的家乡也规划一番,成为一个美丽宜居的大城市!

第四篇:桦南 课堂教学改革初步实践与体会

课堂教学改革初步

实践与体会

桦南林业局第四中学 数学教师:洪丹

课堂教学改革初步实践与体会

桦南林业局第四中学 数学教师:洪丹

在2011年新学期的开学之际,学校提出在新高

一、新初一实行课堂改革,由原来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首位,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培养个性,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我也有幸加入到新课改的行列中。

为了让每位任课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尚校长亲自召开座谈会,为我们各位教师讲授新课改的优势,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新课改是势在必行,是切实符合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并且学校通过学习借鉴外校的课改先进经验,结合学校课改的实践实际,现将课改模式制定为“372”模式。

通过在座谈会上的学习,我感到“372”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切实符合学生实际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于是在我的课堂中,开始尝试利用新课改的理念去教学。

做为一名从事五年数学教学的高中教师,在学校大力倡导新课改的形式下,我并没有停留在“经验论”和“成就论”基础上,而是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并努力吸收,应用于教学实践。我先认真地学习学校提出的“372”教学模式,什么是“372”教学模式呢?在“372课堂教学”模式中,“3”

指课堂教学遵循的三个原则。即:“以生为本、先学后教、全员发展,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提纲主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问题主线,活动主轴”的教学策略;“自主课、展示课、反馈课”三种课型。

在“372课堂教学”模式中,“7”指七个基本步骤。即下发提纲,独立预习,对学群学,交流展示,质疑对抗,点评总结,巩固延伸。

在“372课堂教学”模式中,“2”指二项反馈提高:学生整理学习过程,构建知识网络;教师教学反思,生成教学智慧。

经过对“372”教学模式的学习,我心中对这种教学模式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个体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的能力得以发展和锻炼。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呢?

万事开头难,先要准备导学提纲,如何能设计一个合理、有效、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导纲呢?我绞尽脑汁,参考教材、教案、教参、配套练习册等相关教辅资料设计出一份导纲,提前给学生发了下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导纲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对老师的教案不在好奇,神秘,结合问题,学生积极思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课堂氛围比以前活跃了,学生的参与性高了,实行小组比赛的方法,每名同学回答的问题或者其它的表现都会为自己的小组增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意识。随着一节节课的不断推行,我制

作的导学提纲也越来越有针对性,自主预习以每个小问题的形式出现,并且层层递进,问题由浅入深,开拓学生的思维,交流展示中设计的问题分A、B两种类型,一种是基础,一种是提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着想,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都有自己的展示机会,减少程度不好的学生的自卑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探究突破环节是为思维能力不错,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让他们能在数学课堂中大显身手,还有巩固提升,使学生对知识的易错、易忽略的地方引起高度的重视。

为了能最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智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内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五让”,能让学生观察的,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自己表述的,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过有时在真正实施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有时做得不太到位,力求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通过一年多的课改实践,我对新课改的认识逐渐加深,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以下是我对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一、教材实现了从“圣经”到“话题”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全国统一的教材是我们传授知识的基本出发点,教材是教师的绝对权威,是不可变动的“圣经”,教师沦落为教材的“奴隶”。而新课程改革下,国家只负责

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地可根据本地的实情自由选择不同的教材。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或者说是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教材所承载的知识、方法、方案以及各种案例只是一种素材、一个方向、一些范例。它们还只是“死的”,真正让它们“活起来”,还需要学生的真情投入、教师的积极引导,需要环境与情景,需要师生之间的水乳交融。何况无论多好的教材,它们都是学科专家为一定学生群体编写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落后于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实际的。作为信息载体和传输的手段,教科书这种纸质印刷、以语言符号为载体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依据学生实情大胆地对教材动手术,以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新课改实施以来, 教学主体实现了从教师向学生的转变。学生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奏响了一曲美妙的和声。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突破性思维,引导学生主动介

入教学过程中来,积极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形成热爱数学、乐于数学、探索数学的氛围。

三、教师实现了由“组织者”向“引导者”的转变。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绝对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这种方式是需要改进的。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思考,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要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上教师应当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接受新事物,面对新挑战,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

做为新课改的教者,不仅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学习责任,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领域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其次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我们教师应从传统的课堂主宰地位真正走下来,把自己变为课堂上的点拨者、引导者、激励者,积极营造和谐的气氛,开拓创新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用成人的高标准去限制、苛求,让学生大胆、自由、主动地学习。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并不都是优等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何在课堂中正确的引导不同学生同时进入相同的学习环境尤为重要。在这里,我利用的是分层教学法:在课堂上,提问时,根据拟提出的问题的难易度,请不同的同学来回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并不要求每位同学做一样的作业,而是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由学生按自己的实际能力自行挑选,借以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小考的阅卷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评分标准上适当调整宽与严,例如同样是一道计算题,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求整个解题的

全部过程要严谨,对于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只要整体上思路是正确的,不计较细微之处,给以高分,并根据不同学生,在卷子上写上不同的评语,以鼓励为主。经过这些努力,我的学生都形成了热爱学、乐于学、主动学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策略由“教学式”向“体验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体验学习就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在特定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彻底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在经历数学问题从提出问题到解决的过程,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教学中我注重挖掘教材资源,激发兴趣,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做游戏、模拟表演等,使学生全身心地置于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地感受数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

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生活当中。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会更加生动、真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这样真切地体验,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分类的

意义,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及灵活性,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好数学乐趣无穷。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学生来说“听过了,就记住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我们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认知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对知识才会有清楚、准确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够操作实践的,都让学生自己去做。例如:在操作性的体验活动中,学生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验数学,经历认知的全过程,才能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认知,发展思维,体验数学的真正价值,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从实践中我体会到:新课改不仅使学生都受益匪浅,而且使我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开放的心态,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探索的精神。在新课改实践中,我要学的、要做的、要思考的还很多很多,我相信自己会在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摸索中与新课改一同成长!

2012.10.15

第五篇:城市规划及土地整理认知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1.了解武汉市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以及未来城市规划发展方向。

2.重点了解农村土地整理沟渠布置要点,及其他单体工程设计。

3.了解泵站,水闸的结构。

二、实习内容

1.参观武汉城市规划展览馆。

2.实地调查黄陂王家河镇,沟渠布置及单体设计。

3.完成认知实习报告。

武汉城市规划展示厅认知实习报告:

学习城乡规划专业已经四年,对于城市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2010年9月为期一周的城市规划馆,土地整理实地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

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武汉城市规划展览厅位于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五楼。有城市设计展示厅、交通规划展厅、历史走廊以及武汉全景沙盘模型等组成。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武汉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

能对武汉有个全局了解的莫过于全景沙盘,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武汉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在沙盘上看到,独特的蓝色,这是水的颜色,也是武汉城市独特的颜色。武汉是大江、长江和汉江,有大量的湖泊,大量的水面积把这个城市隔绝开来,所有的规划和设计都是围绕着这些地理特点进行设计的。借助水利优势武汉在近代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长江、汉水把武汉分为三块,给城市内部交通带来了不便。抑制了城市的更快发展。如今,长江上已有七座大桥(二七长江大桥在建),外加一条过江隧道。仍难以缓解交通压力。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建的地铁,及城市轻轨能在未来缓解武汉的交通压力。

武汉有必要修这么多长江大桥吗?当然需要,我们可以从武汉的工业布局,商业中心布局这方面来理解。

武汉三环线开始向外,布置着武昌光谷高新开发区,电子信息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青山,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集聚区;汉阳汽车及机电产业集聚区;汉口,食品产业集聚区。各个产业集聚区需要通过大桥加深对内对外的联系。

武汉三环线以内,各大商圈,汉阳有王家湾商圈、钟家村商圈、唐家墩商圈、汉口有江汉路商圈、江汉路商圈、解放路商圈、武昌有中南商圈、徐东商圈、光谷商圈。通往各个商圈的消费流需要通过大桥来实现。加之各个商圈之间存在差距,汉口商圈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发展较早,比较成熟。武昌,汉阳消费者通常赶往汉口商圈消费。但随着地铁线路的规划建设,为光谷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加之附近包含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名校,以及大量的高校教师,以及科技新贵这股强劲消费力,使光谷商圈成为一个潜力无限的新兴商圈。在一些学者看来,武昌新兴的光谷商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武汉交通压力。

商圈的形成有其独特的不可人为条件,而工业的布局,需要城市规划师的深思熟虑。合理的工业布局,对区域工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992年后武汉市提出旧城工业改造方针,即一环线以内地区为工业发展严格限制区,是工业外迁的重点,一环线以外、二环线以内的地区为工业发展限制区,其他是工业重点发展区域。在此政策影响下,武汉市新增工业用地向二环线以外区域特别是二环与三环之间和城市出口路的开发区集中,沌口造汽车,光谷做光电产品,东湖高新瞄准高新技术产业,阳逻吸纳钢铁加工、机械制造等重工产业。

在工业发展重心外移的背景下,武汉的区域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常福、阳逻、北湖等重点工业镇和武湖等特色工业城镇发展速度加快,促进了周边区域的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城市化,使城市网络化城镇体系空间格局逐步形成。外迁后的工业用地调整为商贸、房地产用地,使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出现全面重组,表现为,从中心区向外依次为中心区商贸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外围工业的圈层结构,为营造具有混合功能、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奠定基础,使中心城向具有商贸、金融、办公、文化、休闲、创新等综合服务职能和具有生机、活力的宜居城区转化。沙盘中武汉犹如湖中的荷花绽放,在空间布局上四个工业集聚区不正是荷花的花瓣吗,还有各个商圈不正是中心莲蓬里的莲子吗。

黄陂王家河镇土地整理认知实习报告:

此次,我们再次进入王家河镇调查实习,是进一步了解沟渠的布置,及单体工程设计。距离上次进入王家河镇已有半年,半年时间里,看到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居住区文娱广场已经建成,生产路、田间道也进一步完善了。田间的沟渠也得到了硬化处理。项目区的居住环境有了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一.沟渠的布置形式:沿路两边或单边布置,并将村内河塘联通。一是提升了村内河塘的水质。

二.渠的形式:预制U型、梯形渠,还有现浇矩形渠。

图例三个:

【横断面图】

三.闸的形式:

1.斗农渠上的双向控制小闸。两块预制的平板式钢筋混凝土闸门,直接手动安放在闸槽里,控制水流方向。

【平面图】

2.河港上排涝站处有一个大闸。闸板为钢板结构的,用螺杆式启闭机开关闸门。

四.桥的形式:

1.一处人行桥,大致宽1.5m,长2m,由于此处河道口突然变很小,桥下水流很急,个人觉得桥面宽1.5m觉得不是很安全。

2.限载3吨的单面桥,跨度在三米。

【简图】

3.两个桥墩支撑的三面桥,每个条面跨度2m。

五.渡槽的形式:沿着桥边采用梁式横跨河港。槽身呈矩形,为水泥浇筑的,横断面宽度、深度为20cm,30cm。渡槽长约三米。

【简图】

六.泵站:抽水钢管通向河港内直径大概是20cm左右。净扬程在3m以内。上

了锁的泵站房,长宽大致3mx2m,里面是抽水机组,山墙外的通电闸刀裸露在外,村民用塑料瓶盖起来起保护作用。设计中注意细节,可以加个外箱,或者将其设置在屋檐下。

三、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认知实习,使我对武汉市的总体规划有了深刻的了解,对武汉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同时深入项目区调查,使我对各个单体工程有了详细体会,对我们今后的规划工作有很大帮助,此次认知实习受益匪浅。

下载基于“认知论”的《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认知论”的《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中学英语教学改革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摆在中学英语教师和从事学英语教学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尽管教师们也经常谈教改,但教改究竟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下面就谈自己的看法,与同行们商榷。一......

    城市规划实践论文

    JIUJIANG UNIVERSITY 实 践 论 文 题 目 南方某城市新区生活地块详细规划设计 院 系 继续教育学院 专 业 工程造价管理 姓 名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二零一五 年 十一 月 -......

    浅论城市规划管理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结课论文 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实践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城市房地产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在此过程中,规划管理方面的新问......

    城市规划实践报告

    城市规划实践报告 一、实习目的 1、了解城市规划的构成,熟悉规划的业务范围和职业特点,掌握城市规划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构成; 2、 验证并完善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技术......

    建筑设计初步之环境认知

    教案题目:建筑初步之环境认知 初次编撰教案的时间:2009年7月 此次教学岂止时段:2011.3.21----2011.4.6 编撰/主持此教案的教师:何礼平(身份证:***013、手机:1386802056......

    课堂教学改革初步成果汇报材料

    课堂教学改革初步成果汇报材料 启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思想上高度重视,理念上切实转变,行动上深入研究,作风上求真务实。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

    论司法认知和免证

    简论司法认识和免证事实一、司法认知和免证事实述论(一)司法认知。“显著之事,无需证明”,这是一句古老的古罗马法法谚,也是司法认知作为一种思想的起源之所在。作为一项现代意义......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范文)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前述之组织与适应二者,在性质上被视为具有不变的功能。意思是说,无论是婴儿、儿童、青年以至成人,在吸收知识时都是经由组织与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