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网络教案,设计者:厉庄韩冬《了解历史_展望未来》
《了解历史 展望未来》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信息技术
3.使用教材: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 4.年级:五年级(下)5.课时安排:1课时
6.教学准备:网络教室;极域电子教室软件;课件
二、教学课题
1.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知道各个时期计算机的主要特征。(2)认识计算机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知道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了解计算机发展的趋势,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4)会综合收集信息,并能针对具体任务需求筛选和评价信息。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各阶段计算机的特点及主要特征。
难点:了解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解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最后一节课,也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后一节课。按江苏省课程设置要求和《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精神,本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学习的内容。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回顾计算机的历史,对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有初步的认识,对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有大致的了解,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该课通过百度搜索获取素材等资料,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
采取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以任务为主线,组织学生利用百度的图片和视频搜索引擎探索计算机的历史和未来发展;注意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互助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社会里,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在信息处理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处处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互联网上的信息包罗万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你能说说计算机有哪些本领吗?
指名生说。
师:是啊,计算机的本领非常大,其实它也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这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PPT出示课题:了解历史 展望未来)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1.历史上的计算机。
师:对于计算机的历史,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讨论。
PPT出示问题:计算机发展有几代?每一代有哪些主要特征?
利用极域电子教室广播教学:登录百度搜索,输入关键字“计算机发展史”,进入“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百度文库” ——
http://wenku.baidu.com/view/519c***09c65.html(学生学习搜索)指明学生演示、讲解。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讲解计算机发展史。
(PPT出示图片:第一代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第三代计算机、第四代计算机)
指导学生利用百度视频搜索“计算机发展史”: 进入“百度视频搜索_计算机发展史” ——
http://video.baidu.com/v?word=%BC%C6%CB%E3%BB%FA%B7%A2%D5%B9%CA%B7&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
选择“计算机发展史(无大侠全程制作)” ——
http://xiyou.cntv.cn/v-1617917a-df91-11e0-b140-a4badb469111.html 小结每一代计算机最显著的特点。
(PPT出示:第一代——大 第二代——小 第三代——快 第四代——更快)
师: “小”和“快”我们可以想象到,那么世界上第一代第一台计算机到底有多大呢?它叫什么名字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知识屋”,利用百度搜索里面的“百度知道”查阅“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0973965.html?an=0&si=1 【设计意图:课本中这一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时代较远,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枯燥无味。通过百度搜索,尤其是百度视频,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自主实践探究,利用已学知识获取新知。】
2.计算机的应用。
师:现在,计算机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正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来看一看计算机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有哪些应用。
指导学生利用关键词“计算机的应用”进行百度搜索: 进入“计算机应用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062147.htm 进入“计算机应用领域”——
http:// http://video.sina.com.cn/v/b/29557772-1681495653.html 讨论:说说自己对未来计算机的看法。
师:未来计算机将在哪些方面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信息?根据自己的想象,制作一件电子作品。
(学生创作作品,师巡视,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以及进行互联网搜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作品展示,全课小结。学生展示作品。
(讲解创作过程、设计意图和功能)师生互动评价。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和创作的快乐。】 附:板书设计
了解历史 展望未来
历史上的计算机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计算机的应用 远程教育
工业控制
建筑设计
电子商务
„„
计算机的发展 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微型化、巨型化
六、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对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有初步的认识,对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有大致的了解。计算机的历史这部分知识点离学生生活较远,很抽象。通过百度搜索,尤其是视频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让学生轻松地了解计算机的历史。计算机的未来这部分知识点是本课中的难点之一,五年级学生很难凭空想象未来的信息化生活状态,利用百度搜索让学生感受到了未来信息技术的美丽和神奇。在指导学生进行互联网搜索时,需注意如何确定搜索关键词以及进入搜索页面后如何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
第二篇:初中历史网络教案,设计者:厉庄韩冬《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第一课时(共两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2)自学生字词,掌握实词虚词意思(3)熟读课文,初步翻译全文
二、教学课题
引导学生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其讽刺北宋王朝的借古鉴今的写作手法,从而在聆听历史的回声中以史为鉴。
1、体会苏洵明达而精湛的政治见解。
2、学会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在严密逻辑中渗入鲜明的形象感的手法。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其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三、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一篇在古今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诵的优美议论性散文,作者苏洵以雄浑优美的语言、严密的逻辑、精湛的观点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史为鉴,讽刺南宋王朝如重蹈覆辙,劝导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对辽夏采取斗争态度。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并学会如何初步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学难点:
1、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2、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多媒体课件:
1、关于六国的版图和秦国的版图及其背景介绍
2、关于苏洵的有关介绍
3、苏辙的《六国论》课文
教学之前先自己研究课文思路和主旨,对文章能做到深刻理解。然后用在百度在网上搜索《六国论》的相关教学材料,以适合的教案做参考,确定文章重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根据教学需要,找相关的视频和图片,以期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
四、教学设想
本文应该通过筛选信息来理解把握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以及论证论点的论据,通过对论据的理解把握作者对六国破灭的观点。
教学方法:自主探讨、研究文本为主,并设置问题加以点拨、引导。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的一句话,“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組逝,遂亡一镜矣!”
百度链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91355010.html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解题
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时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即是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板书:六国论)
(三)时代背景
战国七雄逐鹿中原,众星突起,最后成为一枝独秀,我们一起来看下当时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
http://
八、教学反思
1.比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把较多的时间给了学生,让学生及时说出自己的所思所虑,并适当地引导其他同学解决问题。老师则更多地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问与答都很放地开。
2.扣住文本主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维训练,结合历史抒发自己对六国灭亡的一己之见。
3.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关键词的筛选能力,并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第三篇:初中历史网络教案,设计者:厉庄韩冬《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教案
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教案
【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 2 历史学科一课时北师大版教学课题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教材分析】
中国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度,处于当时 世界文明的高峰。中国的科技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全世界,全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本课从科技角度说明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活字印刷的发明是世界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指南针与火药的应用,促进了欧洲航海业发展,引起欧洲社会的巨大震动;棉纺织技术的革新不仅促进了元代棉纺织的发展,而且也对元以后棉纺织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以及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改进、应用及其向外传播情况,认识指南针促进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火药对欧洲社会产生巨大震动。了解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对元代的棉纺织业的贡献,初步认识先进生产工具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雕板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比较,体会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性,认识该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通过阅读了解指南针的发明、改进、应用和传播情况,了解指南针对中国及欧洲航海业的促进作用。
了解火药和火器的改进、应用的情况,及其对中国作战技术的影响,对欧洲社会的巨大震动。学生收集并讲述黄道婆的事迹,使学生认识黄道婆对元朝棉纺织业的贡献。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三大发明及棉纺织技术革新多出自普通劳动者,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教学重点】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教学难点】
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但初一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内容知之甚少,结
合马克思、培根的话,让学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变,建立其历史的纵横联系,会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在13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强,对历史充满了好奇,同时也乐于动手动脑。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网络、书籍的多种途径对四大发明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本课内容很感兴趣。但学生已有的知识是零散的、感性的,教师应帮助学生主动地建构起科学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
鉴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确定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走一段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最后,把具体的历史知识进行加工上升到理论层面,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具体教法采用问题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同学们能列出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的标志吗?
2.那到了宋元时期,中国的科技又有了哪些巨大的进步?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穿越时空去感受宋元时期科技的辉煌。
二、新授
(一)印刷术的发展创新:
1.教师提出问题:(1)雕版印刷术的优点和缺点?2.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究竟好在哪里?(2)播放视频毕活昇字印刷毕生与活字印刷(3)教师应给出的材料:
实物刻章,并在纸上印出汉字;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花费12年时间,雕版达13万块;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梦溪笔谈》及其作者沈括,可让学生看 “每课一得”,了解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其著作《梦溪笔谈》被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誉为‘冲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2.学生讨论研究,得出答案,发现新问题:(结合给出的材料,阅读教材,分组进行讨论)3.问题的延伸,学习内容的升华:(强调以下内容)
活字印刷在十四世纪走出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1456年德国使用活字印成了欧洲第一部活字印本《四十二行本圣经》,比毕昇的发明晚四百多年。活字印刷又从德国传遍欧洲,为欧洲的科学文明走出中世纪漫长的黑夜,以及社会文化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打下了基础。
4.拓展视野:我们手中精美的课本是怎么印制而成的呢?现代印刷手段有哪些?补充介绍当代毕昇事迹。
(二)指南针、火药的发展。1.教师提出问题:
(1)我国何时出现指示方向的仪器?
(2)指南针何时出现?有何优势?除用于航海外,还可用于其他什么方面?(3)古人如何发明了火药?火药有哪些用途? 2.教师给出的材料:
司南、指南鱼和地盘的复原模型 3.讨论研究,得出答案:
(1)指南针及其发展:作为一种指向仪器,除航海外,在军事、生产、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航空、探险、勘探、旅游等。我国宋元时代航海事业的高度发展,约十二世纪下半叶指南针传入欧洲,促成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2)火药作用:制造鞭炮、制作武器弹药、开山修路、开采矿山等等。但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军事应用中显示出来的。
4.问题的延伸:学生查找资料:现代军事技术发展的情况怎样?你怎样看待战争?
(三)棉纺织业的发展。
1.出示黄道婆的图片资料,播放视频《黄道婆》百度视频搜索_黄道婆2.提出问题:元朝以前,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什么?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主要有哪些?
3.给出材料: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主要是:(1)改进纺织工具(她改进了捍、弹、纺、织等一套生产工具。创制的纺车是可以同时纺出三根纱线的脚踏纺车.(2)提高生产技术。(黄道婆教人们学会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
(四)板书设计(利用板书小结)
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创新: 活字印刷 发展: 指南针、火药 革新: 棉纺织技术
(五)课堂讨论:
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举世公认,但鲁迅先生却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外国用鸦片看病,中国却用它来当饭吃。”对此,你怎样理解?
(六)课堂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已知最早的活字印刷品是泥活字印刷的 B.指南针在南宋时应用于航海事业 C.北宋在与辽、西夏作战时经常使用火药武器 D.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
答案:C分析:目前已知最早的活字印刷品是西夏时期的木活字印刷品;指南针在北宋时已经应用于航海;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管形火器在南宋时发明,以后不断发展、改进。【课堂练习】
1.下面不是活字印刷的优点是()
A.重复使用
B.保存方便
C.节省费用
D.不会出错 2.南宋时,指南针经由()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A.阿拉伯人
B.印度人
C.埃及人
D.犹太人 3.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开始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4、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学自()
A.白族
B.彝族
C.黎族
D.藏族 5.元朝棉纺织业最兴盛的地区是()
A.松江地区
B.太湖流域
C.苏杭一带
D.四川地区 6.被称为“衣被苍生”的()A.文成公主
B.武则天
C.黄道婆
D.秋瑾
【教学反思】
本课的最大特点是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深临其境感,让学生在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增强学生历史直观性和历史的审美情趣,在具体做法上:
(1)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展示宋元科技成就高超,影响学生去追求科学和创造科学。(2)对传统教学方法继承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从而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在师生双向的交流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实现。
本课中的问题设置,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难易程度上适度,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还不能理解的问题,教师进行了恰切的点拨,并让学生展开讨论。这一过程又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的过程。(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宗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参与游戏、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新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课改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四篇:步入近代历史网络教案设计者韩冬
步入近代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间及实质、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
2.能力培养: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及突出表现。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文艺作品的分析,初步领会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培养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就是西欧人在地理上取得重大发现的过程,它使世界结束了彼此孤立的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者,既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又具有超乎寻常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实质和进步作用有所了解,还应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而坚定自己积极投身先进文化事业的信念。要求学生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和取得的成果,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后果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郑和远航等史实的穿插对比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的重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难点: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对开辟新航路作出恰当评价。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14世纪~16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然后指出:这时欧洲发生巨大变化的又一个标志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由此引入新课。提问:什么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意大利?
一、文艺复兴
14世纪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随着自身力量的增强,而提出一系列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主张;14世纪的意大利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起来,所以与它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也首先出现在意大利。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需要文化科学知识,他们渴求摆脱教会对于人的生活和思想束缚。他们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考察一切。他们相信并且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他们赞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这种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思考问题的思潮被称为什么?(人文主义)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主义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那它为什么被称为文艺复兴呢?文艺复兴表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哪两个?(文学和美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领域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诗人但丁)。但丁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青年时代他是在博览群书中度过的,除拉丁文、修辞学以外,他对诗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等都作了研究,从而使他成为那个时代一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学者,为他日后的从政活动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302年,但丁被代表罗马教廷的反动势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后客死他乡。但丁的作品很多,《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下面再看美术领域的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领域最著名的艺术家是谁?(达芬奇)达芬奇所画的人物和宗教故事,都是以现实人物为蓝本的,所歌颂的是人的现实美好的生活,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
15-16世纪,文艺复兴发展到欧洲的其他地方。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剧本和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代表作《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坛上的巨匠,西方文艺评论界把他同荷马、但丁和歌德并称为世界四大诗人。莎士比亚毕生主要献身于戏剧事业,他的写作题材广泛,一身兼为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作家,各方面都硕果累累,这一点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悲剧家和喜剧家。与新旧交替时期的先驱但丁相对照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作品更富于现实主义色彩,这也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正在深入,时代正在前进。莎士比亚与中国的大戏剧家汤显祖同处一个时代。
二、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随着商业的发展和贸易的日益扩大,西欧国家对黄金的渴望更加强烈。但是,西欧的贵重金属矿藏很少,开采也很慢,为了寻求黄金,欧洲人便把注意力转向了东方。为什么呢?(《马可•波罗行纪》内容的影响)《马可•波罗行纪》中,把东方描写得富丽繁华,介绍中国和印度是“黄金遍地,香料盈野”,这对憧憬黄金的欧洲上层分子有很大的诱惑力,因此,他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到东方去寻求黄金。另一方面,欧洲贵族亲眼看到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把东方的珠宝、瓷器等贩运到欧洲而大获其利,这更坚定了他们去东方寻金的决心。但是,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15世纪前叶,东西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陆路,从小亚西亚出发,沿黑海、里海经过中亚到达中国和印度;第二条是经叙利亚、两河流域抵波斯湾,换海船前往印度和中国;第三条是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出红海,经印度洋去印度和中国。当时,红海以东和地中海一带的贸易,分别主要由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所垄断,后又被奥斯曼帝国所控制,它的统治情况如何呢?(奥斯曼帝国阻碍东西方商路)因此,在大西洋沿岸诸国的大商人迫切希望寻找到一条绕过地中海东部,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濒临大西洋的两个欧洲国家,他们无力加入欧洲大陆的争夺,特别希望获得海外的财富,最热衷于探寻新航路。当时人们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条件了吗?(学生看书答:地圆学说的流行、航海技术的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5世纪末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这为组织大规模远航提供了条件,同时两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较发达,当时地圆学说在欧洲日益流行,意大利地理学家绘制的世界地图,把印度和中国画在大西洋对岸,并断定从欧洲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直达东方。15世纪欧洲已能制造适于航海的多桅快速的大型帆船,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14世纪已普遍用于航海事业,使远航不至迷失方向。最先探寻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教师指图讲解:葡萄牙人探寻新航路的方向是向东。
(1)1487年,迪亚士率三艘帆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的最南端。这是探寻新航路中的第一次突破。葡萄牙国王认识到非洲南端的重要性,肯定由此向东航行可以到达亚洲,因此,就把这个地点称为“好望角”,这次航行证明了大西洋与印度洋是相通的,为达•伽马的探寻新航路准备了条件。
(2)1497年~1498年,达•伽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从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南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前进,进入印度洋,到达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后由阿拉伯人领航,顺利渡过印度洋,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返航时,劫掠了大批香料、象牙、丝绸、宝石等物品,他们带来的收益高达航行费用的60倍。继葡萄牙之后,西班牙也积极进行航海扩张,并且选择了西进的路线。(3)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乘三艘帆船,率88名水手,从西班牙启程,横渡茫茫无际的大西洋,经过69天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古巴、海地,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印度人),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哥伦布直到死一直误认为自己所到的是印度。后来,意大利另一位航海家亚美利哥,证实哥伦布所到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于是这个大陆就被称为“亚美利加”洲。
(4)第四位探寻新航路的是麦哲伦。他率领的船队最终完成了环球航行。1519年,麦哲伦带领5艘船,262人组成的远航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人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进入另一片辽阔的海洋,因沿途风平浪静,航行很顺利,麦哲伦高兴地把这片海洋称为“太平洋”,麦哲伦的船队在太平洋上航行三个多月,很多船员因饥渴而死去。当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时,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冲突,麦哲伦在冲突中被杀,其他船员逃出后继续航行。他们绕过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这时只剩下一只船和十几个人了。这样,人类第一次实现了环球航行,从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新航路开辟后,密切了世界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从此,世界结束了彼此孤立的状态,联成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这四次重要的远航,大都发生在15世纪末,在同一时期,我们中国也曾有过远航的壮举,可以请同学思考、对比世界史上的四次远航与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在目的、规模、后果上有何不同?
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篇:美国南北战争历史网络教案设计者韩冬
美国南北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美国北部工业经济和南部种植园经济的发展状况;南北战争爆发的起因;南北经济发展的矛盾;美国内战的基本经过和结果;林肯。
2.能力要求:从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结果分析,理解“为什么说美国内战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这两个文件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培养目标:美国领土扩张的历史,认识它不仅是一部领土扩张史,也是一部渗透了印第安人、黑人血泪的历史。从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结果分析,认识内战取消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以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从美国内战的影响,认识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的贡献,他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作用。
难点:南北战争的起因。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美国独立战争不仅仅是一场民族独立的战争,同时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因此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但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生产力的提高,美国国内南北两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矛盾又突出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在美国独立后的80多年后,即1861年~1865年又发生了一场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
一、战争的爆发
独立前,美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即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独立战争中,他们结成了同盟,实现了美国的独立。尽管他们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和矛盾。19世纪上半期,随着南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北方开始了工业革命,双方的矛盾在劳动力、原料、市场三方面日益尖锐,北方工商业资本家要求保护国内市场和原料,扩大工业品出口,同时提高关税,限制工业品进口。希望废除奴隶制,增加自由劳动力,在西部建立自由州。南方种植园主为了谋取高额利润,把棉花等原料大批销往英国,并从英国输入大量工业品,因而他们力主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扩充奴隶数量,在西部扩展奴隶制。而且按照美国宪法的规定,参议院是由每州派两名代表组成,而西部新建立的州是自由州还是蓄奴州,直接关系到南北两方谁能控制参议院进而控制国家政权。所以,奴隶制的存废成为双方斗争的焦点。可见,奴隶制的存在,经济上已阻碍美国经济发展,政治上成为导致美国国家分裂的潜在因素。
经过:(1861年~1865年)
①导火线: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
②爆发:1861年南方11个州建立“南部联盟”,分裂国家,挑起内战。
③形势:南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北方战备松懈,节节失利。
④转折:1862年《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后,北方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
⑤结束: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
为什么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成为内战导火线?
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这就意味着美国在政策的制定上,林肯必将行使总统的权力,反对奴隶制的扩张,南方奴隶主把奴隶制扩展到西部的希望化为泡影。他们决定作最后的挣扎,发动叛乱,脱离联邦。因此,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成为内战导火线。1861年南方11个州建立南方同盟,分裂国家,挑起内战。
从美国内战初期南北双方力量对比表上,我们发现内战初期,北方的力量比南方强大,但北方却失利。主要原因有:南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北方还幻想妥协,战备松懈,同时北方政府没有提出废除奴隶制和解决人民的土地问题,没有注意充分发动人民和广大奴隶的力量,所以北方军队在战场上连续失败,连华盛顿也险些失守。
二、北方的胜利
分析《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有关内容,说明这两部文件所起的历史作用。
材料一:凡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的手续费,即可在西部获得一块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五年以上,这块土地就可成为私有财产。——《宅地法》
材料二:1863年元月一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海陆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从这两个文件的内容看出,美国政府满足了广大人民对土地的要求,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解放了所有叛乱州的奴隶成为自由人,可以参加联邦政府军队。这样,广大工人、农民和黑人积极参加革命战争,使战局得以扭转。
1863年,南北军队在葛底斯堡决战。林肯战前的这篇演说,成为闻名于世的作品。北方军队士气高涨,大获全胜,从北方此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直到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但是内战结束不久,林肯就被刺杀于华盛顿的福特剧院。
为什么称林肯为美国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林肯在内战最危急的关头,顺应了广大人民的要求,以革命的方式摧毁了奴隶制,解决了人民对土地的要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而林肯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意义: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因而称之为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北方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因而称之为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