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数学参赛教案设计者:赣榆县厉庄韩冬—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精选]

时间:2019-05-12 23:2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数学参赛教案设计者:赣榆县厉庄韩冬—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数学参赛教案设计者:赣榆县厉庄韩冬—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精选]》。

第一篇: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数学参赛教案设计者:赣榆县厉庄韩冬—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精选]

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

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的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资源: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2。3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板书:大瓶里的果汁×2=小瓶里的果汁 3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 自己算算看。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

2、揭示课题: 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教学例5

1、出示例5,学生读题。

提问: 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1)用除法计算。600÷3 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

(2)用方程解答。

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解:设大瓶里有果汁x升。

x×2=600 3让学生在教材中完成解方程的过程,并指名板演。

3、引导检验:x=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 交流检验的方法。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板书:一盒牛奶的升数×

1=喝了的升数 2(3)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4)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4、小结。

三、练习

1、做“练一练”。

各自独立解答后,进行交流汇报。提倡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练习十二第1题。

(1)读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2)让学生说一说“一桶油用去

22”和“黑兔是白兔的”各表示什么意思? 53(3)引导学生说出并在书上写出数量关系式。

(4)独立解答,并指名板演。(5)集体评议并校正。

3、小结解题策略。

四、作业:

练习十二第2、3题。

教学反思: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作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让学生通读题目、细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重要词句,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

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篇:基于网络运用的语文主题活动语文教案,设计者:赣榆厉庄韩冬

基于网络运用的语文主题活动

赣榆县厉庄镇中心小学韩冬

【设计思想】

语文教育的主渠道是语文学科教育,而语文主题活动是语文教育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它以实践和运用为主,与语文探究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同属于活动课程范畴中的语文活动。

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导向很明确:注重人文、注重实践。改革的方法可以从语文课程入手,着眼于综合性的实践,充实语文课程的内容,健全语文课程的形式,将语文主题活动课程化。融校本化、实践性、专题型为一体的主题活动是对课程改革的探索之一。

活动目标:

扬州是一座有着近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具有极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本次主题活动的目标旨在: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体悟扬州人文之美,抒写激情篇章。

活动背景:

让学生描述自己心中的“扬州印象”。摘录如下:

“总感扬州,无须留心,处处景。穿行在仅有几平方公里的老城区里,浅草弄堂,平民住处,上百条弄堂无不彰显着过去潮湿的记忆,一家挨着一家的小铺,遍布街道两旁,吃穿玩用,应有尽有。”

“两旁的梧桐还光秃着枝丫,我止不住的几次表露,真喜欢这里的树,是这样见识过盛世繁华也遭遇过冰宫冷落依然可以荣辱不惊淡定自如的大树。”

“我感受到一个温和又充满温情的扬州,整个扬州城并没有太多的高楼,人们的视野还是那么宽广,扬州的市民也和这座城市一样,是那么的平易近人。”“扬州,古代又作杨州,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今天的扬州,春秋时称“邗”,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时称“吴州”。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

教学反思:

要让学生“爱我扬州”,必须先“知我扬州”。结合学生所读的书,带领他们

亲临扬州的街巷,感受扬州文化特色,了解扬州风物人情,感受烟雨扬州的秀色,启发他们把握扬州文化的精髓,从而在脑海中留下对家乡的印记。让他们敏感的心灵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时代的风尚,让他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去探索发现扬州的美,去歌咏吟唱扬州的美,回来以后写出秀丽旖旎的文章。

活动过程:

一、介绍扬州:

扬州既是风景秀丽的风景城,又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历史悠久的博物城。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运河,汉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遗址,明清私家园林,众多的人文景观,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少年来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1998 年,扬州荣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人文景观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古典园林兼具“南秀北雄”艺术风格。2004 年,扬州获得“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奖”称号。

1、观看影片《烟花三月》,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2、参阅《文化扬州》,探寻并感受故乡之美。(http:///)

二、赏读歌咏扬州诗文

指导学生赏读歌咏扬州的诗词曲文,将心目中的扬州与之比较,品味其优美的语言,探研其深远的意境,感悟其悠悠的乡情,借鉴其精巧的技法,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走进扬州,解读扬州。

1、回归自然,探访故里;

2、搜索典籍,体悟人文;(可以参阅有关扬州的资料、典籍,如《扬州画舫录》、《扬州地方志》、《扬州风土人情》、《扬州历史名人》等。)

3、浏览网页, 点击扬州;(http:///)

4、走入生活,了解古今。(参观扬州双博馆,访问老前辈,可作学习笔记、访谈记录,也可以作数据统计、拍摄照片等。)(http:///)

四、吟唱扬州,表达情思。

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写:园林之城、淳朴民风、杰出人才、动人乡韵、风情饮食、古城新风、历史人事、革命传统、古今建筑

五、自由作文:

激情放歌 吟唱扬州

六、诗文展示、交流、汇编。

【案例分析】

此项语文主题活动,体现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现了对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最好的课堂。

“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乡土教学资源具有文化底蕴丰厚,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是开发、丰富语文课程资源最便利、最可行的途径之一,是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的生动教材。

此项主题活动注重实践性,通过“用语文”来“学语文”,将语文教育的视角延伸到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能利用更多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提升生活的质量,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能不断地获得“源头活水”。

本次主题活动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特点。强调师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构建课程内容,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让学生主动进入探索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在新课标下发生了转变,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探寻、共同分享成功,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

【问题思考】

1、语文主题活动是语文教育的新探索,目前还不够规范,需要不断地完善。比如,拥有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得到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认可,都需要

一个过程。

2、语文教学最需要学生主动积累、自我感悟、自主实践,让学生真正投入是进行优质教学的前提。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关键是如何发掘。但是眼下的教学需要背负沉重的升学包袱,多少使原本鲜活的学习有了较多的功利性,有了无形的束缚。

3、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语文主题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提供学生更多的实践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附:扬州揽胜

一、风景名胜

瘦西湖、何园、个园、大明寺、唐城遗址、高邮盂城驿、普哈丁墓、汪氏小苑、汉广陵王墓博物馆、高旻寺、普哈丁墓园、隋炀帝陵、西郊森林公园、仪征登月湖旅游度假区、江都龙川广场等。

二、扬州才俊

1、扬州八怪: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汪

士慎。

2、3、历史名人:董仲舒、史可法 现当代名人:朱自清、江泽民

三、风物风俗 扬州剪纸、扬州漆器、扬州三把刀、扬州玉器等

四、扬州特产

三和四美酱菜、牛皮糖、蛋炒饭、大煮干丝、狮子头、高邮双黄蛋、高邮董糖

第三篇:初中历史网络教案,设计者:厉庄韩冬《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第一课时(共两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2)自学生字词,掌握实词虚词意思(3)熟读课文,初步翻译全文

二、教学课题

引导学生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其讽刺北宋王朝的借古鉴今的写作手法,从而在聆听历史的回声中以史为鉴。

1、体会苏洵明达而精湛的政治见解。

2、学会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在严密逻辑中渗入鲜明的形象感的手法。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其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三、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一篇在古今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诵的优美议论性散文,作者苏洵以雄浑优美的语言、严密的逻辑、精湛的观点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史为鉴,讽刺南宋王朝如重蹈覆辙,劝导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对辽夏采取斗争态度。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并学会如何初步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学难点:

1、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2、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多媒体课件:

1、关于六国的版图和秦国的版图及其背景介绍

2、关于苏洵的有关介绍

3、苏辙的《六国论》课文

教学之前先自己研究课文思路和主旨,对文章能做到深刻理解。然后用在百度在网上搜索《六国论》的相关教学材料,以适合的教案做参考,确定文章重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根据教学需要,找相关的视频和图片,以期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

四、教学设想

本文应该通过筛选信息来理解把握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以及论证论点的论据,通过对论据的理解把握作者对六国破灭的观点。

教学方法:自主探讨、研究文本为主,并设置问题加以点拨、引导。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的一句话,“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組逝,遂亡一镜矣!”

百度链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91355010.html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解题

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时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即是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板书:六国论)

(三)时代背景

战国七雄逐鹿中原,众星突起,最后成为一枝独秀,我们一起来看下当时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

http://

八、教学反思

1.比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把较多的时间给了学生,让学生及时说出自己的所思所虑,并适当地引导其他同学解决问题。老师则更多地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问与答都很放地开。

2.扣住文本主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维训练,结合历史抒发自己对六国灭亡的一己之见。

3.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关键词的筛选能力,并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第四篇:初中历史网络教案,设计者:厉庄韩冬《了解历史_展望未来》

《了解历史 展望未来》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信息技术

3.使用教材: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 4.年级:五年级(下)5.课时安排:1课时

6.教学准备:网络教室;极域电子教室软件;课件

二、教学课题

1.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知道各个时期计算机的主要特征。(2)认识计算机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知道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了解计算机发展的趋势,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4)会综合收集信息,并能针对具体任务需求筛选和评价信息。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各阶段计算机的特点及主要特征。

难点:了解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解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最后一节课,也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后一节课。按江苏省课程设置要求和《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精神,本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学习的内容。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回顾计算机的历史,对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有初步的认识,对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有大致的了解,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该课通过百度搜索获取素材等资料,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

采取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以任务为主线,组织学生利用百度的图片和视频搜索引擎探索计算机的历史和未来发展;注意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互助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社会里,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在信息处理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处处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互联网上的信息包罗万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你能说说计算机有哪些本领吗?

指名生说。

师:是啊,计算机的本领非常大,其实它也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这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PPT出示课题:了解历史 展望未来)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1.历史上的计算机。

师:对于计算机的历史,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讨论。

PPT出示问题:计算机发展有几代?每一代有哪些主要特征?

利用极域电子教室广播教学:登录百度搜索,输入关键字“计算机发展史”,进入“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百度文库” ——

http://wenku.baidu.com/view/519c***09c65.html(学生学习搜索)指明学生演示、讲解。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讲解计算机发展史。

(PPT出示图片:第一代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第三代计算机、第四代计算机)

指导学生利用百度视频搜索“计算机发展史”: 进入“百度视频搜索_计算机发展史” ——

http://video.baidu.com/v?word=%BC%C6%CB%E3%BB%FA%B7%A2%D5%B9%CA%B7&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

选择“计算机发展史(无大侠全程制作)” ——

http://xiyou.cntv.cn/v-1617917a-df91-11e0-b140-a4badb469111.html 小结每一代计算机最显著的特点。

(PPT出示:第一代——大 第二代——小 第三代——快 第四代——更快)

师: “小”和“快”我们可以想象到,那么世界上第一代第一台计算机到底有多大呢?它叫什么名字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知识屋”,利用百度搜索里面的“百度知道”查阅“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0973965.html?an=0&si=1 【设计意图:课本中这一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时代较远,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枯燥无味。通过百度搜索,尤其是百度视频,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自主实践探究,利用已学知识获取新知。】

2.计算机的应用。

师:现在,计算机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正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来看一看计算机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有哪些应用。

指导学生利用关键词“计算机的应用”进行百度搜索: 进入“计算机应用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062147.htm 进入“计算机应用领域”——

http:// http://video.sina.com.cn/v/b/29557772-1681495653.html 讨论:说说自己对未来计算机的看法。

师:未来计算机将在哪些方面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信息?根据自己的想象,制作一件电子作品。

(学生创作作品,师巡视,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以及进行互联网搜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作品展示,全课小结。学生展示作品。

(讲解创作过程、设计意图和功能)师生互动评价。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和创作的快乐。】 附:板书设计

了解历史 展望未来

历史上的计算机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计算机的应用 远程教育

工业控制

建筑设计

电子商务

„„

计算机的发展 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微型化、巨型化

六、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对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有初步的认识,对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有大致的了解。计算机的历史这部分知识点离学生生活较远,很抽象。通过百度搜索,尤其是视频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让学生轻松地了解计算机的历史。计算机的未来这部分知识点是本课中的难点之一,五年级学生很难凭空想象未来的信息化生活状态,利用百度搜索让学生感受到了未来信息技术的美丽和神奇。在指导学生进行互联网搜索时,需注意如何确定搜索关键词以及进入搜索页面后如何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

第五篇:初中历史网络教案,设计者:厉庄韩冬《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教案

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教案

【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 2 历史学科一课时北师大版教学课题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教材分析】

中国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度,处于当时 世界文明的高峰。中国的科技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全世界,全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本课从科技角度说明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活字印刷的发明是世界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指南针与火药的应用,促进了欧洲航海业发展,引起欧洲社会的巨大震动;棉纺织技术的革新不仅促进了元代棉纺织的发展,而且也对元以后棉纺织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以及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改进、应用及其向外传播情况,认识指南针促进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火药对欧洲社会产生巨大震动。了解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对元代的棉纺织业的贡献,初步认识先进生产工具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雕板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比较,体会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性,认识该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通过阅读了解指南针的发明、改进、应用和传播情况,了解指南针对中国及欧洲航海业的促进作用。

了解火药和火器的改进、应用的情况,及其对中国作战技术的影响,对欧洲社会的巨大震动。学生收集并讲述黄道婆的事迹,使学生认识黄道婆对元朝棉纺织业的贡献。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三大发明及棉纺织技术革新多出自普通劳动者,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教学重点】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教学难点】

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但初一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内容知之甚少,结

合马克思、培根的话,让学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变,建立其历史的纵横联系,会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在13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强,对历史充满了好奇,同时也乐于动手动脑。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网络、书籍的多种途径对四大发明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本课内容很感兴趣。但学生已有的知识是零散的、感性的,教师应帮助学生主动地建构起科学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

鉴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确定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走一段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最后,把具体的历史知识进行加工上升到理论层面,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具体教法采用问题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同学们能列出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的标志吗?

2.那到了宋元时期,中国的科技又有了哪些巨大的进步?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穿越时空去感受宋元时期科技的辉煌。

二、新授

(一)印刷术的发展创新:

1.教师提出问题:(1)雕版印刷术的优点和缺点?2.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究竟好在哪里?(2)播放视频毕活昇字印刷毕生与活字印刷(3)教师应给出的材料:

实物刻章,并在纸上印出汉字;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花费12年时间,雕版达13万块;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梦溪笔谈》及其作者沈括,可让学生看 “每课一得”,了解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其著作《梦溪笔谈》被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誉为‘冲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2.学生讨论研究,得出答案,发现新问题:(结合给出的材料,阅读教材,分组进行讨论)3.问题的延伸,学习内容的升华:(强调以下内容)

活字印刷在十四世纪走出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1456年德国使用活字印成了欧洲第一部活字印本《四十二行本圣经》,比毕昇的发明晚四百多年。活字印刷又从德国传遍欧洲,为欧洲的科学文明走出中世纪漫长的黑夜,以及社会文化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打下了基础。

4.拓展视野:我们手中精美的课本是怎么印制而成的呢?现代印刷手段有哪些?补充介绍当代毕昇事迹。

(二)指南针、火药的发展。1.教师提出问题:

(1)我国何时出现指示方向的仪器?

(2)指南针何时出现?有何优势?除用于航海外,还可用于其他什么方面?(3)古人如何发明了火药?火药有哪些用途? 2.教师给出的材料:

司南、指南鱼和地盘的复原模型 3.讨论研究,得出答案:

(1)指南针及其发展:作为一种指向仪器,除航海外,在军事、生产、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航空、探险、勘探、旅游等。我国宋元时代航海事业的高度发展,约十二世纪下半叶指南针传入欧洲,促成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2)火药作用:制造鞭炮、制作武器弹药、开山修路、开采矿山等等。但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军事应用中显示出来的。

4.问题的延伸:学生查找资料:现代军事技术发展的情况怎样?你怎样看待战争?

(三)棉纺织业的发展。

1.出示黄道婆的图片资料,播放视频《黄道婆》百度视频搜索_黄道婆2.提出问题:元朝以前,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什么?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主要有哪些?

3.给出材料: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主要是:(1)改进纺织工具(她改进了捍、弹、纺、织等一套生产工具。创制的纺车是可以同时纺出三根纱线的脚踏纺车.(2)提高生产技术。(黄道婆教人们学会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

(四)板书设计(利用板书小结)

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创新: 活字印刷 发展: 指南针、火药 革新: 棉纺织技术

(五)课堂讨论:

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举世公认,但鲁迅先生却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外国用鸦片看病,中国却用它来当饭吃。”对此,你怎样理解?

(六)课堂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已知最早的活字印刷品是泥活字印刷的 B.指南针在南宋时应用于航海事业 C.北宋在与辽、西夏作战时经常使用火药武器 D.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

答案:C分析:目前已知最早的活字印刷品是西夏时期的木活字印刷品;指南针在北宋时已经应用于航海;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管形火器在南宋时发明,以后不断发展、改进。【课堂练习】

1.下面不是活字印刷的优点是()

A.重复使用

B.保存方便

C.节省费用

D.不会出错 2.南宋时,指南针经由()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A.阿拉伯人

B.印度人

C.埃及人

D.犹太人 3.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开始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4、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学自()

A.白族

B.彝族

C.黎族

D.藏族 5.元朝棉纺织业最兴盛的地区是()

A.松江地区

B.太湖流域

C.苏杭一带

D.四川地区 6.被称为“衣被苍生”的()A.文成公主

B.武则天

C.黄道婆

D.秋瑾

【教学反思】

本课的最大特点是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深临其境感,让学生在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增强学生历史直观性和历史的审美情趣,在具体做法上:

(1)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展示宋元科技成就高超,影响学生去追求科学和创造科学。(2)对传统教学方法继承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从而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在师生双向的交流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实现。

本课中的问题设置,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难易程度上适度,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还不能理解的问题,教师进行了恰切的点拨,并让学生展开讨论。这一过程又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的过程。(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宗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参与游戏、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新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课改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下载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数学参赛教案设计者:赣榆县厉庄韩冬—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数学参赛教案设计者:赣榆县厉庄韩冬—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