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科学风来了说课稿
大班科学活动《风来了》说课稿
一、情况分析
幼儿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当中,一切东西都会吸引幼儿的注意,从而焕发起他们无穷的好奇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当从幼儿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风是幼儿在日常触及到的最多的自然现象,本活动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探索风的形成,让幼儿在活动中更为直接地体验风的存在,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引发孩子们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二、说教材
(一)、《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科学活动《风》就很好地落实了这一教育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2.探索产生风的各种方法,初步了解风对人类的好处和坏处,引导幼儿辩证的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这是一次科学活动,其中穿插了一些科学常识教育。但教学仍以科学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尝试感知风的存在上。感知活动通过小朋友与风对话,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尝试的形式是利用材料来寻找看不见的朋友。因此,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风的形成和风力的大小变化是这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四)、活动准备:
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风车、彩带、扇子若干,多媒体课件。
2、经验准备:已经知道空气的存在;活动前在户外感受风。
三、说教法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孩子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2、问题教学法:在活动引导中,提出恰当的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了好的师幼互动。
3、操作教学法:本次活动安排了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产生风的趣味性、多样性,让幼儿在看一看、用一用、试一试中获得感知风的存在和风的特性。第二次操作是试一试、比一比,感受到风力大小对羽毛漂浮的影响。
4、演示教学法: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看课件,让幼儿对风有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此外,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探索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启发联想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四、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认识、锻炼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比一比、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风有更深的印象,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认识风朋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体验、感受风的特点,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继而去引发幼儿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期间,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的方法,表现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五、说活动流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发现风朋友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感知风的特性——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力对事物的不同影响——运用课件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评价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利用找看不见的朋友,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幼儿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幼儿产生学习需要,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我根据教材实际,创设兴趣情景,来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活动开始,问孩子们:“你们想认识今天的客人吗?”然后让幼儿用纸条动起来找出风娃娃,引发幼儿的兴趣,从形式上、内容上都深深吸引着孩子。
(二)自由探索(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的特性和风力的大小)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中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活动,我引导鼓励幼儿制造出风,然后通过视觉、嗅觉、感觉,探索出风的特性,利用扇子扇动风使风车转的快慢不一,探索出风力大小对风车转动快慢的影响,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在一旁给予支持、鼓励及指导,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三)、交流结果(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
在前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在探索活动结束后,幼儿最想的就是把自己所发现的寻找风的方法告诉给其他幼儿和老师,如:她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发现各种东西制造出来的风吹到身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把自己在探索中所得到的经验与老师几同伴讨论交流。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
(四)丰富经验(利用生活经验和看图片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
引导幼儿看图片,用动作来判断风做的好事和坏事,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教师适时赏识又给每个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五)评价总结(总结幼儿自己探索到的有关风的经验知识)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了情感、语言、能力、动作、发展等多方面的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总结丰富幼儿有关风的经验知识。并采用游戏的方法,达到师幼、幼幼互动作用,以使教育更好地为幼儿发展服务。
(六)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我们不能马上告一段落,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不断地对风产生兴趣,根据这次活动以及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行生成活动。
在活动的组织中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以积极的体态语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始终能围绕活动内容积极思考,从而将本次活动推向了最高潮。最后,让幼儿轻快地走出活动室,到户外玩风车感受风,结束本次活动。
第二篇:幼儿园大班科学风来了说课稿
大班科学活动《风来了》说课稿
凉州区第一幼儿园 杨永年
一、情况分析
幼儿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当中,一切东西都会吸引幼儿的注意,从而焕发起他们无穷的好奇心,在《纲要》中,科学教育的内容规定从幼儿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风是幼儿在日常触及到的最多的自然现象,本活动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探索风的形成,让幼儿在活动中更为直接地体验风的存在,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引发孩子们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二、说教材
(一)、幼儿园《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要从孩子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科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和爱好;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教给幼儿主动探索的技能;发挥科学的教育作用。科学活动《风》就很好地落实了这一教育任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感知风的特性,风力的大小变化。
2、能力目标 :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 :
让幼儿感知风的奥妙,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从小 1 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这是一次科学活动,其中穿插了一些科学常识教育。但教学仍以科学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尝试感知风的存在上。
感知活动通过小朋友与风对话,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尝试的形式是利用材料来寻找看不见的朋友。因此,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风的形成和风力的大小变化是这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四)、活动准备:
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操作桌子4张呈直角摆放在侧面和后面,便于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风车、彩带、扇子若干,多媒体课件
3、经验准备:已经知道空气的存在;活动前在户外感受风。
三、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孩子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2、问题教学法:在活动引导中,提出恰当的开放性问题,2 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了好的师幼互动。
3、操作教学法: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产生风的趣味性、多样性,让幼儿在看一看、用一用、试一试中获得感知风的存在和风的特性。第二次操作是试一试、比一比,感受到风力大小对风车快慢的影响。
4、演示教学法: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看课件,让幼儿对风有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此外,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探索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启发联想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四、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认识、锻炼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比一比、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风有更深的印象,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认识风朋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体验、感受风的特点,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继而去引发幼儿对风的好 3 奇心与探究欲望。
期间,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的方法,表现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五、说活动流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寻找风朋友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感知风的特性——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力对事物的不同影响——运用课件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游戏,评价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利用找看不见的朋友,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幼儿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幼儿产生学习需要,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我根据教材实际,创设兴趣情景,来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活动开始,问孩子们:“你们想认识今天的客人吗?”然后让幼儿用纸条动起来找出风娃娃,引发幼儿的兴趣,从形式上、内容上都深深吸引着孩子。
(二)自由探索(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的特性和风力的大小)
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中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活动,我引导鼓励幼儿制造出风,然后通过视觉、嗅觉、感觉,探索出风的特性,利用扇子扇动风使风车转的快慢不一,探索出风力大小对风车 4 转动快慢的影响,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在一旁给予支持、鼓励及指导,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三)、交流结果(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
在前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在探索活动结束后,幼儿最想的就是把自己所发现的寻找风的方法告诉给其他幼儿和老师,如:她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发现各种东西制造出来的风吹到身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把自己在探索中所得到的经验与老师几同伴讨论交流。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
(四)丰富经验(利用生活经验和看图片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
引导幼儿看图片,用动作来判断风做的好事和坏事,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教师适时赏识又给每个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五)评价总结(总结幼儿自己探索到的有关风的经验知识)
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了情感、语言、能力、动作、发展等多方面的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总结丰富幼儿有关风的经验知识。并采用游戏的方法,达到师幼、幼幼互动作用,以使教育更好地为幼儿发展服务。
(六)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我们不能马上告一段落,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 5 不断地对风产生兴趣,根据这次活动以及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行生成活动。
在活动的组织中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以积极的体态语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始终能围绕活动内容积极思考,从而将本次活动推向了最高潮。最后,让幼儿轻快地走出活动室,到户外玩风车感受风,结束本次活动。
第三篇:大班语言说课稿 轰隆隆来了
大班语言活动说课稿
故事《轰隆隆来了》
一、说教材
《纲要》中指出,要让幼儿喜欢故事、儿歌等文学形式。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故事通过典型的任务形象、生动的情节,浅显、优美的语言,吸引着幼儿,使他们从中受到感染。《轰隆隆来了》是一篇幽默和夸张,情节简单,段落清晰的故事,非常适合大班的幼儿。故事《轰隆隆来了》一共分为三段,讲述了一只大恐龙因为走路、说话、唱歌都轰隆隆所以名字叫轰隆隆。轰隆隆来到马路、原野、游乐场,人们都很害怕,最后小兔子带他去游艺会,轰隆隆的叫声像礼炮,使游艺会顺利进行。故事内容充满着童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大班的幼儿经过中班一年的学习,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能初步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能用简单的语言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大班的幼儿在语言方面趋于连贯、完整,但仍需教师的引导。因此,我选择了故事《轰隆隆来了》,挖掘教材中有益于幼儿学习的语言来开展本次活动。
二、说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着主导作用。《纲要》明确要求要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语言发展水平以及作品展示的主题,制定以下目标:
1、在看看、听听、讲讲中理解故事内容。
2、知道“逃、钻、吼、寂寞、满足”等词的意思。
3、体验故事主人公情感的变化,感受文学作品的幽默与夸张。大班的幼儿虽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但部分孩子还不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和同伴之间交流、讲述,语言表达还不够完整,基于这一点,确定重点为引导幼儿学习用连贯、清楚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难点为体验故事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作了如下准备:
1、多媒体课件《轰隆隆来了》
2、故事录音
3、头饰:轰隆隆和小兔
为了帮助幼儿生动感受,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味,调动孩子视、听、说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方法
教与学是一个统一与和谐的过程。在活动中要恰当把握好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关系,使教与学相辅相成。活动中我主要通过观看生动有趣的画面帮助幼儿直观感受轰隆隆的情感变化。另外,我采用了提问法,用提问的方式组织幼儿讨论,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倾向,尤其是注意用联系幼儿个人经验的问题或假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和想象。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我充分创设幼儿大胆发言的机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完成活动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每个活动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活动设计的很重要的体现和实现的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幼儿的接受能力,我把活动分成三部分完成。
第一环节:提出疑问,激发兴趣。第二环节:完整欣赏故事内容
第三环节:在看看、听听、讲讲中分段理解故事内容。第四环节:创编故事情节。下面具体说说各环节设计。第一环节:提出疑问,激发兴趣
“城市里来了只大恐龙,你们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来听故事,为下面的讲述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完整欣赏故事内容。
首先我会让幼儿系统完整的欣赏故事,让幼儿对故事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受。初步激活幼儿的思维,为深入理解做准备。在欣赏的时候我会给孩子提问:听听故事里说了什么?让孩子带着疑问去关注故事里的内容。使听故事更具目的性。
第二环节:在看看、听听、讲讲中理解故事内容,这一环节是故事的重难点所在。
在第一遍欣赏的基础上,幼儿有了深入理解的兴趣和需要,因此,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将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分段理解的形式进行,具体分以下步骤:
首先,理解故事的第一段。打开课件,画面上出现轰隆隆来到城市里,我会提问:为什么大家会叫这只恐龙轰隆隆呢?请幼儿一边说一边学一学轰隆隆的样子。动静结合,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让教学氛围和谐,师幼关系更加亲切、自如。
接着,理解故事的第二段。课件出现轰隆隆来到马路、原野、游乐场的情景。接着我提问:轰隆隆来到哪里?大家都怎么啦?请幼儿挑选其中的一幅画讲述。理解“逃、钻”的意思。具体的提问能直接引导幼儿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思考问题。我会请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学一学其他幼儿的讲述,尽量照顾到所有的幼儿,给每一个幼儿都有说的机会,使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相应的发展。当孩子倾听、相互模仿的时候也能学到故事中的语言。通过幼儿看图讲述,让幼儿慢慢感觉到轰隆隆的孤单又寂寞。由此引出最后一段。
最后,理解故事的最后一段。课件出现轰隆隆和孩子们一起开心的情景。我会通过提问让幼儿理解情感的变化。“小兔带轰隆隆参加游艺会,市长为什么在发火?轰隆隆想了个什么好办法?”请幼儿学一学它的吼声,知道吼的意思。轰隆隆为什么会觉得幸福呢?通过提问,丰富幼儿的词汇,也能帮助幼儿理解轰隆隆情感的变化,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环节:创编故事情节
当轰隆隆再次来到马路、原野、游乐场、会场会出什么事呢?请每个小朋友想一想。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学习续编有趣的故事情节。幼儿分组讨论后,再集体交流。对于讨论的内容,老师要提取精华。
第四篇:风来了说课稿
风来了说课稿
伍蓉
我今天的说课的课题是小学美术人教版第三册第18课《风来了》。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课。
1、说教材:
我今天说的是“造型·表现”这个学习领域内容的课业,是综合性很强的课业。因此,本课内容无论从形式到内容在设计上都贯穿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本人对教材的理解是:由于孩子们对风这种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因此,这节课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与创作空间,而且在设计中“隐藏”了一部分创作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学习、思考的空间,能够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出发,达到了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统一。
由于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的综合美术课,因而在备课上我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多与学生好动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十五课题提出的“拓展学习时空,转变学习方式”“通过积极主动地自主设计,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自主监控评价,自主反思总结,自主调整完善等实践活动,实现高效的自我发展为目标,力求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竞争”的课堂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真正体验到求知的快乐。并结合我们美术组的子课题《在评价中成长》对学生作业的评价进行新的尝试和研究。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对教材的理解制订了以下教目标。认知领域:1.感受风的奇妙,能够用简单的言语描绘风吹来时的情景。
2.了解春、夏、秋、冬,风的不同特点。
操作领域:引导学生通过听、看、想、说、演、画、玩等不同的活动形式,表现风吹来时的情景和感受。
并通过对各种材料的综合使用,体验不同材质的肌理和画面效果。情感领域:通过风来了的综合活动教学,加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绘画方法,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
教学难点:师生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以及教师怎样引导低年级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
2、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资料搜集—— 初步感知——乐中体验——讨论探究——知识扩展——情感升华 师 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1.游戏法2.情景法 3.交流法 4。竞赛法5.谈话法.3、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性观认为:在优化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中人会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因此我采用人性化的方法指导,在为学生创设尊重,情性,理解的人文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启发教给学生听、说、做、玩、画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思维真正获得解放的状态下自然会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
4、说教学过程:
十五课题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第一环节:引导阶段 1.情景体验,初步感知(学生准备好关于风的小玩具如:风铃、风车、小旗等)教师打开电风扇,吹动风铃,嗡嗡作响。同学们感受到丝丝凉风吹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观察一下身边同学在风中的形象变化。教师说明这些变化的由来,都是因为风来了。从而引入课题《风来了》。2.乐中体验,初步分析
虽然风是无形的,单它却带给我们许多直观感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当风来的时候,给你一种什么感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带着三个问题来思考。(1)风中的我们会是什么样的?(2)风中的环境又会是什么样的呢?(3)你知道有关风的知识吗? 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环节:发展阶段
重视知识“活化”。获得知识就意味着发现,意味着解决。在学生面前展现出直观鲜明的形象,结合教师巧妙的启发,引导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具体操作: 1.观察生活,激发创作欲望。
flash播放:“四季的风”(风吹过田野,小草变绿,柳条返青,耕牛便地走,小朋友沐浴春光走在春风里;夏季烈日当空,一阵凉风驱走了农民伯伯头上的汗珠;秋季,阵阵秋风袭来,扫落了一地黄叶;冬天的西北风呼啸,夹杂着雪花,人们将衣服裹的紧紧在风雪中赶路)2.分组讨论,解决重点难点
小组针对看的动画课件讨论交流搜集的有关风吹来的情景的资料(请学生先展示资料谈谈自己的想法。)通过上述课件展示、学生观察和教师的启发提问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并结合一定的声音效果体验在风中的快乐、兴奋、紧张、害怕等感觉,以及模拟在风中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3.欣赏作品,了解表现手法。
A:欣赏关于风的艺术作品,了解不同的材质以及不同的表现手法。B:小组针对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设计自己作业的制作形式与制作方式。
C:教师提示:作业可以以我为主体,使画面形成中心构图的样式。人物形象要注意表现风中的感受(暗示四季的变化,人们的感受是不同的,可以通过服饰、画面色彩等因素来表现感受。第三个环节:学生作业
重视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结合,注重小组协作学习。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和感受,绘画或采用其他手法制作一幅有趣的风的作品。鼓励学生多种材料和多种绘画方式的综合运用。
在学生明确了作业要求后进行创作,把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结合起来。除了个别辅导外,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创作感,激励学生创作出与众不同的风来了,达到启发想象力和创新,同时增强了集体协作精神。第四个环节:作业评价 重视知识的导入和发展
这节课采取了学生自评,互评和师生评相结合方式,使学生在横向联系中拓展思路,体会了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情感目标。
具体操作是当风来了绘制好后
1、请学生自己谈谈成功之处
2、请同学投票选出最佳绘画或制作
3、教师总评并和学生一起体会风的感觉。
5、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搜集关于风的音像资料;和同学一起放风筝;制作一个会转的风车;了解风的科学知识;搜集风的文学作品等等。
第五篇:《春天来了》说课稿
《春天来了》说课稿 说课人:庹家小学 邹德琴
本节课的设计以“走进大自然”作为一个切入点,从各方面感受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体验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通过活动,感知春天、赞美春天。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本节课安排了大量插图,其中有柳树发芽,燕子飞回来了等。目的是为引导学生用看、听、闻、想、触等多种形式了解春天的特征。这一课是分两课时完成的。一课时是感受春天的景物,另一课时是研究花的形状。教学目标: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大自然的能力。认知目标 : 让儿童全面、详细地了解春天里人、事、物的季节特点。懂得欣赏春天美,具有初步的审美观。能力目标 : 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大自然的能力,发现春天的主要特征。(2)培养儿童积极地生活态度和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课的设计强调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在课开始,先检查学生的美术材料,其次我就直接了当的和学生谈春天的,先听《春天的脚步》歌曲,而后请学生说春天来了后大自然的变化被你发现的有哪些?在学生的一次次的交流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总结其中的变化:如树木的形体上多了许多的树叶,河里有了小蝌蚪,桃花开了等,在色彩上草地变绿了,河水变的蓝了,天空更加的晴朗了(颜色亮了,蓝色多了)。在这样的感受和交流后,我给孩子们看了春天的样子。再看了如何把那么美丽的春天变成画面的?欣赏了大师的关于春天的作品,有了多重感受后我让学生自己去简单构思,并直接用色彩来表现。因为课前我就布置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通过课前活动,孩子与春天与大自然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并且得到了收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收集资料,讨论合作,动手参与,真正获得了亲身体验,从中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
多媒体关于春天的资料,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学生看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我随机引出话题:“同学们你们看这里的景色美吗?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很积极,我接着问那你想到了什么?我及时引导学生说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向我们走来,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寻找春天!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2、互动交流,发现春天
“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我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让其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课前,我让孩子们自己去找春天。春天来了,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些什么?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录下来。通过学生互相之间的交流,彼此拓宽了视野。
3、资料展示,深入了解春天
通过学生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他们对春天的感受与喜爱。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4、拓展延伸
下去以后继续观察春天,发现春天的特点与美丽,培养里他们的观察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面临的最大的困惑是:美术材料匮乏,学生没有收集废旧物品的习惯。学习材料只限于橡皮泥、彩笔、铅笔,像剪刀、小刀之类的用具因安全问题又不准进入课堂。彩纸少之又少。学生绘画技能进步较快,我打算在今后的美术课多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