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沪教版(五四制)新版七年级下册《持续增长的工业》教案
《持续增长的工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辉煌成就。
2.了解日常所见的工业品是怎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能够借助图表,比较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
3.通过工业对其他部门的联系和影响,知道事物内部的普遍联系性。
教学重点
了解工业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辉煌成就。
教学难点
通过工业对其他部门的联系和影响,知道事物内部的普遍联系性。
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一册书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这册书将帮助我们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上一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关于农业的有关知识,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谁能简要描述一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四大农业区图”呢?
随机提问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讲解
[教师承转]我国的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工业吗?你对工业生产的过程、工业部门知道多少呢?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怎样的?这就是我们一起要来了解的内容。(通过提问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出示板书]《持续增长的工业》
[提问]对照课本查图,你能说出工业的定义(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抢答]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资源阶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阶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阶段。
[出示板书]工业: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资源或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生产部门。
[小组活动]汽车轮胎“追根寻源”:合成橡胶工业──石油工业
[教师指导]引导学生分析汽车工业与轮胎制造业相互按比例发展的关系。归纳生产过程的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教师承转]从工业生产的过程看,工业可分成哪几种类型呢?每种类型有哪些工业部门?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资源”的工业──采煤工业
“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工业──钢铁工业
“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业──汽车工业
[教师承转提问]每一种工业产品都与多个工业部门有关,这么多工业部门是如何分类的?
[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各个部门:
重工业是生产主要生产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大部分满足生产需要;
轻工业主要生产消费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大部分满足生活需要的生活消费品,部分用于生产。
[教师承转]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呢?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学生自愿扮演农民、建筑师、军人、科学家,分别来评述对工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学生扮演其他多种角色并谈谈对工业的认识。
(角色扮演,使学生把身边的生活引入地理课堂。)
[教师小结]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出示板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讲解:旧中国的工业非常落后,产量少,部门不全,只有几个大城市工业相对发达。如上海、广州,重庆、武汉等。
转承:课前,同学们通过报纸杂志或上收集了有关高新技术产业成果的资料,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并作简要解释。
学生活动: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资料。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初步的认识,展示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讲解:虽然我国工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是仍然面临着挑战。
第一,工业分布不均,不同地区工业发展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第二,工业发展过程中,研究和开发费用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少,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相当多的企业主要从事低端工业品的生产,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第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还存在资源和能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教师引导:其实,我们从互联上收集资料就是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了我们收集资料的方式,体会到互联带来了一场新的学习革命。那么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呢?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相比有什么特点?分布如何呢?发展方向怎样呢?这就是我们要一起来了解的内容。
出示图片、提问:“北京高新技术园区”,介绍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抢答]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
[教师承转]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电子和信息类产业、生物技术类、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正在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出示课件、提问]对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说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布的特点。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学生抢答]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出示板书]3.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的特点:大分散、小集中。
[教师承转]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开发重点。沿海、沿边、内地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抢答]
──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地区以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开发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
──内地以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教师承转]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 问题(1)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所起的作用;
问题(2)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问题(3)国际互联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将会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
[实例分析讨论]最近几年,电子通讯、生物工程、软件行业成了各路求职人员眼中的“香饽饽”,相比之下,钢铁、纺织、机械制造等传统工业的吸引力就小多了。在不少人眼中,传统工业“老气横秋”,不如所谓“朝阳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前途。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探讨、教师提示点拨]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缩短一个产品从开发、生产到销售的周期,保证企业产品能紧跟市场需求。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工业生产摆脱了“找米下锅”的局面。纳米技术在材料、医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了新产品的开发;环境技术使工业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并为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造了条件;各国政府积极推动用生物技术、生物医学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促进社会产业结构越来越多元化、高效化,为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掌握了工业的概念,工业的分类,高新技术产业有关知识)
四、课堂练习
现在你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一些基本了解了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五、作业布置
寻找自己家乡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并简要介绍。(不少于300字)
六、板书设计
《持续增长的工业》 工业的概念 工业的分类 发展工业的意义 新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 现代化工业园区
第二篇:地理沪教版(五四制)新版七年级下册《黄土高原地区》教案
《黄土高原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我国有这样一个地形区,有人这样描述它: 1.从飞机上看上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4.黄河穿过,成了地地道道的黄河。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个地形区吗?(黄土高原)讲: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黄土高原游览一番吧!板书:黄土高原地区
二、新课学习
展示课下搜集的黄土高原地区的资料和图片。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一)黄土广布 土层深厚 展示课件
指导读图: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教师小结: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讨论:请同学看课本第88页阅读材料,分组讨论,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教师归纳总结: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教师可给学生作简要介绍,详见备课资料)。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阅读教材89页阅读材料总结: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过渡: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二)水土流失 沟壑纵横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根据所学知识及教材内容讨论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º以上,有的达30º坡长一般100米一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过渡: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②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人黄河,黄河流人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2.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三)生态环境的治理
指导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什么?
总结:黄河流域智力的关键在于减少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3.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4.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5.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三、结论总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浸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四、课堂练习
1、黄土高原东起、西抵、北起、南达。跨越、、、等省区。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走了,使农作物产量下降,还向 输送大量泥沙,给河流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水土流失 B、风力强盛 C、土质疏松 D、高原地貌
4、人类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是()
A、人类活动只能加速水土流失,不会引发水土流失 B、人类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但不能治理水土流失
C、人为因素是现代化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类也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D、人类只能减轻或者减缓水土流失,但不能根治水土流失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A、植被的破坏 B、不合理的耕作 C、采矿修路 D、土质疏松降水集中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存在哪些生态问题,并根据所学地理知识提出建设措施。
六、板书设计
1.3黄土高原地区
(一)黄土广布 土层深厚 1.位置和范围 2.土层深厚 3.风成说
4.中国古文明发源地
(二)水土流失 沟壑纵横 1.水土流失的原因 2.水土流失的危害
(三)生态环境的治理 关键在于治理水土流失
第三篇:地理沪教版(五四制)新版七年级下册《沪宁杭地区》教案
《沪宁杭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沪宁杭地区的位置和范围。2.掌握沪宁杭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知道该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发达的工业。
二、能力目标
1.能通过看地图册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能分析该地发达的交通、丰富的水资源等对该地区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2.能知道该地学生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与该地适宜的气候、有利的地形有紧密关系,能通过观察地理图册说出该地区有何种经济作物、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工业部门。
3.能搜集一些资料说明该地发达的文化,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
三、情感目标
认识该地区的水环境、大气环境的状况,让同学们知道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的保护,要有人地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该地地形、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2.分析该地工业发展的条件。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人地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人地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苏州园林、杭州西湖、上海东方明珠、南京中山陵等风景,说出这是哪些地方的风景名胜。
引导同学说出这些图片反映哪里的景观,老师说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该景观所在地地区即沪宁杭地区。
二、新课学习
让学生展示自己在课下搜集的沪宁杭地区的资料。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一)河海相通 位置优越
1.引导学生读图说出沪宁杭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教师总结:沪宁杭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2.指导阅读“沪宁杭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3.讨论分析该地区的位置的优越性。
教师总结:这里是我国最大河流长江以及钱塘江的入海处,又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海运、内河航运、公路、航空交通运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过渡:这么优越的位置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呢?
(二)经济发达 1.发达的农业
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教材分析沪宁杭地区的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该地的地形主要是平原地形对农业发展有利,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农作物水稻的生长也适合棉花、花生亚麻等经济作物的生长,该地区的农业发达。
2.发达的工业
指导学生读94页“沪宁杭地区工业分布图”分析:(1)沪宁杭地区的工业部门有哪些?工业特征是什么?(2)工业中心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3.环境污染
学生观看水污染图片,读一些沪宁杭地区环境污染的资料,思考我们在发展工农业时该注意些什么事项,我们作为学生能做些什么?
指导学生总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更要关注环境保护,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要相辅相成,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
(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展示课件,展示沪宁杭地区丰富的物产,秀美的景色。如杭州西湖,苏州园林、江苏周庄、浙江乌镇等等。
三、结论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沪宁杭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发达的经济。正因为本地区物产丰富,景色秀美,所以更深刻的让我们理解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引导同学认识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要相辅相成,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
四、课堂练习
1.沪宁杭地区包括的范有。2.沪宁杭地区处于 温度带,气候类型为。3.沪宁杭地区主要经济作物有哪些?
4.沪宁杭地区工业部门,都很发达,工业产值。
5.是沪宁杭地区最大的工业中心,其他重要的工业中心还有、、、等。
答案:
1.上海市 江苏省南部 浙江省北部地区 2.北温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3.油菜、甘蔗,棉花、亚麻等
4.齐全 轻工业和重工业 在全国居第一位 5.上海 南京 杭州 无锡 苏州
五、作业布置
查找资料说说沪宁杭地区水污染的背后原因。我们在生活中要注重哪些环保细节。
六、板书设计
1.4沪宁杭地区
(一)河海相通 位置优越 1.位置和范围 2.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二)经济发达 1.发达的农业 2.发达的工业 3.污染与治理
(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第四篇:地理沪教版(五四制)新版七年级下册《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的差异》教案
《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的差异》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带的划分,了解东西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知道东部重要的工业基地。
2.通过对东中西部的比较,熟悉所跨的省区,以及联系前后知识,综合各区的特点及优势。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带的划分;了解不同地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东中西部的比较,熟悉所跨的省区,以及联系前后知识,综合各区的特点及优势。
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个课时我们从工业部门的分布上对地区差异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谁能选择一个重要工业部门介绍一下它的分布?
随机提问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说道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首先我们要了解如何将我国的省市划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
据国家发改委的解释,我国东中西部的划分,是政策上的划分,而不是行政区划,也不是地理概念上的划分.因此,东部是指最早实行沿海开放政策并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中部是指经济次发达地区,而西部则是指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目前,东部地区包括11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在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国家又增加了湖南的湘西地区,湖北的鄂西地区,吉林的延边地区为西部地区。
教师讲解:首先我们来了解发达的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强的有四大代表,分别是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我国最大重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我国北方最大综合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综合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这其中我们要知道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的是——辽中南和京津唐工业基地,跨省区较多的是——沪宁杭和京津唐工业基地。
教师提问:那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什么东西部同属中国的一部分,发展差异却这么大呢?谁能站起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呢?
随机提问
教师讲解: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由来已久,它的形成原因也有很多。
首先是地理因素。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河北,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
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其次,西部内陆地区深受地缘文化、血缘关系和宗法观念的影响,以此为背景的“黄土文化”成为西部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形态,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观念、安于现状的惰性主义,再加上长期以来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经济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思想观念陈旧和保守,这些落后陈旧的观念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人们的眼界,束缚了人们的手脚,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障碍。东部地区思想解放较早,能较快地接受现代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公众有较强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能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跟踪世界先进科技潮流,及时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用足、用活中央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由此带来了东部的繁荣和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东西部最大的差别就是观念上的差别。
最后,东西部投融资体制也存在差距,目前西部地区投融资体制还较为单一,投资增长主要依靠基建投资和国有经济投资来拉动。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投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来源主要是依赖政府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
教师讲解:我们的国家一向致力于共同富裕,在帮助西部发展上国家也有很多好的政策,比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一线工程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条世界级天然气管道工程,是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于2002年7月正式开工,2004年10月1日全线建成投产。主干线西起新疆塔里木油田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库尔勒、酒泉、西安、洛阳、合肥、南京、常州等大中城市,东西横贯9个省区,全长4200千米,最终到达上海市。
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方式进行,该工程是中国目前距离最长、管径最大、投资最多、输气量最大、施工条件最复杂的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的主力气源地塔里木盆地,天然气资源量为7.96万亿立方米,可以实现稳定供气30年。
西电东送指的是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地区。西电东送分北、中、南3 条通道:北部通道是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中部通道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南部通道是将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云南、贵州两省的火电资源开发出来送往广东、海南等地。
三、结论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掌握了东西部的划分,东西部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代表工程等)
四、课堂练习
现在你能简要介绍东西部发展差异的成因了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五、作业布置
根据你自己对东西部发展差异的了解,开动脑筋,为消除差异献计献策(不少于500字)
六、板书设计
《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的差异》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 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
第五篇:地理沪教版(五四制)新版七年级下册《世界农业大国》教案
《世界农业大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农业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我国是农业大国,各项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3、理解现代化的农业发展 教学重点
衣食住行与农业息息相关。教学难点
现代化的农业。教学方法
讲述法、课件演示、讨论法。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言)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从事农业生产了,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板书)第一章 农业及其地区差异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
第一节 世界农业大国
(提问)
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板书)
(一)农业与“衣食住行”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世界农业大国,尤其是在解放后,农业发展迅速,许多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板书)
(二)农业生产成绩显著
(课件展示)“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图
(提问)P4(第4页第1题)
随着人们的吃饱穿暖,人们还要吃好穿好,这就要不断地丰富农作物的品种。
(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农产品。
(课件展示)“我国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表
(提问)P4(第4页第2题)
(讲述)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耕地的数量几乎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的很快,农业生产不仅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这是怎么回事?
请学生回答(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带领学生讨论得具体些。(P4)(第4页第3题)
(课件展示)请学生欣赏农业机械化的录像,加深对中国农业巨大成就的印象。
(讲述)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但是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资源,而我国的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发展,工矿业、交通、水利等各项事业都还要继续占用一部分农业用地,我国的农业用地不仅不能增加,还可能减少。因此如果我国农业想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是不可能的。那么我国农业今后应如何发展?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谁愿意为政府出谋划策?
意见一: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讲述)什么叫做农业结构呢?我们把不同部门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关系叫做农业结构。
(课件展示)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
图中所示,我国农业各部门中,种植业占主导地位,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畜牧业只占30%,这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状况差异很大。再看林业和渔业(让学生读出所占的比例),它们所占的比例太小了,而林业和渔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许多畜、林、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很高,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也很高,这可以使从事这方面生产的农民脱贫致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所以要发展农业就必须全面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
意见二:科技兴农
(板书)
(三)现代化的农业
(提问)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农业会产生哪些深刻的影响呢?
(课件展示)农业机械化、喷灌、农业机器人、大棚种植等的图片及录像
请学生阅读“我国超级水稻研究世界领先”的阅读材料(P4)
(讲述)科技兴农的结果,加快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讲述)农业现代化,不只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只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农业现代化是指从育种到农产品推向市场,从生产到组织、管理的全面现代化。到现在为止,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在采用以手工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离农业的现代化还相去甚远。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当地农业生产使用了哪些农具?其中有哪些是现代农业机械?(除了农具外,其他如育秧、灌溉方式、管理方法等都可以讨论)。
(讲述)所以,要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就必须加快各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讲述)目前,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采用个体分散的经营模式,不能够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提问)阅读教材中的材料(P6-7),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我国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提问)同学们,我们想出这么多办法,按着这些办法发展,今后我国农业会怎么样呢?
请学生畅想。
(讲述)在耕地有可能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抓紧了粮食生产,以保证人民最基本的粮食需要,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以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各种农产品要力争高产、优质、高效,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板书)
(四)拓展
这个过程中,农业逐步现代化了,农村会有许多的劳动力富余出来,这怎么办呢?我们也想想办法吧。
请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概括。
(讲述)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1.5亿人。现在他们主要有两个出路:涌向城市,成为流动人口;这会产生许多问题。再者,近年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兴起,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可能转移到乡镇企业和服务行业。这样,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出路,也使农村的工业、商业、交通、建筑、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已同附近城市没有什么区别,生活条件甚至比附近城市居民还好。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的成就、存在问题和开发的潜力所在,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下面,我们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蓬勃发展当中结束这节课。
(课件展示)请学生欣赏图华西村的图片,同时教师讲解华西村的发展。
三、结论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的成就、存在问题和开发的潜力所在,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四、课堂练习
连线题
起源于我国的农作物
我国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农产品
五、作业布置
1.什么是农业?
2.今后我国农业会怎么样呢?请学生畅想。
六、板书设计
第一章 农业及其地区差异 第一节
世界农业大国
(一)、农业与“衣食住行”
(二)、农业生产成绩显著
(三)、现代化的农业
(四)、拓展
棉花
花生大豆水果(2001年)茶叶油菜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