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教案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和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涵义;了解离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进一步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能力培养: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过元素的性质跟它的原子结构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进一点掌握结构、性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3.培养学生从小热受途学知识的思想觉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子排布规律与化学性质。
2.难点: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黑板、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原子由哪些粒子构成?
2.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点原子体积的几千分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今天就要讲解第五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三、新课讲授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除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外,其他原子核外电子比较多,但是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区域运动。
指导阅读课文第59页的第一自然段。
通常用电子层来表明支动电子远近不同。
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第一层
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第二层
能量更高→离核更远→第三层
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则四、五、六、七层。
2.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以钠为例说明原子结构图的三点涵义。
利用投影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并总结出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4,易得电子。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4,易失电子。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3.离子。
见课文第60页。
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说出
离子与原子的比较
粒
区子
别
与
联系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结构核内质子数=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电性不带电带正电带负电
表示法Na
用元素符号表未如:
S用离子符号表示如:Na用离子符号表示如:S2-
相互转化
关系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4.离子化合物
钠是金属元素,氯是非金属元素,两者化合生杨氯化钠。
Nacl-Nacl
对照投影讲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5.共价化合物
利用氯化氢的形成讲解共价化合物概念及形成过程。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Na、Zn、Fe。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H2o、co2、Hcl、o2、H2、N2、cl2。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Nacl、cacl2、Zncl2、ZnSo4。
四、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
回答下列各题:
①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结构的哪部分?
②下列哪些粒子的最外层到稳定结构?
③下列哪些粒子是原子?哪些粒子是离子?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凡是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粒子,都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②钠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钠元素;
③2H、2H、H2都由氢元素组成,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的想同。
①最外层电子数;②A、B、c;③B、c、D,A、E。①×;②√;③×)
2.典例分析
例1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不同B.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D.原子核内中子数不同
本题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理解元素这一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叫元素。所以说,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原子子核内质子数不同。任何一种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可能得到电子,也可能失去电子,但是质子数不变。
例2下列粒子中预法错误的是
A.共有3种元素、3种粒子
B.①③④都具稳定结构
c.③④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是同种元素原子
D.①是阴离子,③是阳离子。
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涵义。①中最外层电子数为8,达到稳定结构,是阴离子,③中最层电子数也为8,达到稳定结构,是阳离子,因此BD答案均正确。①②核内质子数均为17,是同种元素,构成不同的粒子,③④外层电子排布相同,但是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所以A、c答案均错误。
五、归纳小结
.掌握离子的其涵义。
2.识别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且能根据示意图判断阴、阳离子。
3.知道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判断典例。
六、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1、2。
2.课时作业设计:第二大题。
七、板书设计
第五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二、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元素分类、性质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离子
离子符号的意义
五、离子化合物
如:Nacl、kcl、mgcl2、cacl2、ZnSo4其中以Nacl为例说明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六、共价化合物
如:、Hcl、H2o、co2等其中以Hcl为例说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七、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
第二篇: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3.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内有“广阔”的运动空间。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点评】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过渡到新课的引入;由新的问题的提出,给出将要学习的内容,创设一种探究学习的氛围。
【板书】
二、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电子的运动具有区别于宏观物体的几大特征:(1)质量很小(9.109×10-31kg);(2)带负电荷;(3)运动空间范围小(直径约10-10m);(4)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因此,电子的运动特征就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一它没有确定的轨道。
【质疑】我们如何去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
【交流与研讨】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讨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
【简介】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 2.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
3.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 4.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点评】通过原子模型的历史回顾,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在科学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尝试运用假说、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本第六页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核外电子排布的有哪些规律?
并派代表回答。
【归纳并板书】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
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讨论】电子与原子核距离远近、能量高低有何关系?
【板书】
电子层 1 2 3 4 n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
离核距离近远
电子的能量 低 高
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2 8 18 32 2n2
【媒体显示并讲述】尝试运用上述规律,排出钠原子核外的电子,并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加以表示。
电子层
原子核
电子层上的 电子数 核电荷数 【试一试】完成下表,看看谁较快。
核电荷数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各层电子数
K
L
M
氢
H
氦
He
锂
Li
铍
Be
硼
B
碳
C
氮
N
氧
O
氟
F
氖
Ne
钠
Na
镁
Mg
铝
Al
硅
Si
磷
P
硫
S
氯
Cl
氩
Ar
【媒体显示】
核电荷数从1到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迁移与应用】
1.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
2.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的原因。
【点评】通过上述应用,使学生加深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的认识,对容易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我发现,以加深印象。
【阅读、思考、交流】学生阅读教材第七页,思考、交流下列三个问题:
1.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 金属钠、金属镁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还原性,而氧气、氯气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氧化性,你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对这一事实进行解释吗?
2.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多少?
3.元素的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点评】通过上述交流与讨论,让学生认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内在联系,初步了解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打下基础。
【概括与整合】
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知识如下图所示。
原子中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电性关系、质量关系 原子核(质子、中子)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原子结构 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第三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必修二第一章的内容,是在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而本节内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又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后面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初中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和元素,对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这一知识点也做了初步了解,所以在此节内容的学习之前学生就已经具备了一些原子的相关基础知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常见原子(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其规律。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间相互制约关系。
五、教学过程
【引入】大家好,这节课我们进入到新课的学习: 【板书】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提问】在进入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以前学习的内容。初中的时候在《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章当中我们就学习了原子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原子?原子由什么微粒构成? 【学生回顾】„„ 【板书】
1个单位的正电荷质子:带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的负电荷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
【教师】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则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提问】那么为什么原子对外显电中性呢?
【学生】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所以原子不显电性。【教师】很好,其中我们还学习到了一个重要的等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质子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相互抵消,导致原子不显电性。
【过渡】好,我们都知道了原子的结构。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电子在原子核外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教师】大家来看ppt上这张熟悉的原子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到原子核外有一圈圈的层状区域,由里往外分为好几个圈层,这就是我们以前初三所学习到的电子层——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而核外电子就是在这样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这些都是同学们初中已经学习过的内容。
【过渡】那么,大家知道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之后,是不是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核外电子究竟是怎么分层排布的呢?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共同解决同学们的疑问——我们来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板书】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提问】我们来看这个原子结构,从黄色最里一层原子层到蓝色最外一层原子层,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我们要怎么标记它们呢?而它们的能量分布又是怎么样的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进入到核外电子排布第一个规律的学习。
【教师】在化学上,由里往外各电子层的层序数n依次为1、2、3、4、5、6、7,分别用英文字母K、L、M、N、O、P、Q表示电子层。【板书】电子层序数n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教师】我们来看刚才那个原子结构图,我们从里往外依次称为K、L、M、N电子层,能量则是离核越远电子层上电子的能量就越高。而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总是尽量先排在离核最近(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布K层,当K层排满后,再排L层„„ 【板书】1.能量由低到高
【教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电子层排布: 【投影】
【副板书】
【学生】仔细观察,找规律
【提问】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呢?每一电子层最多能填充的电子数为多少呢?
(提示:用电子层序数n表示)【学生】2n2
【板书】2.每一电子层最多填充的电子数为2n2个
【提问】我们再来看稀有气体的核外电子排布,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都不超过8个
【板书】3.最外层电子数都不超过8个(K层不超过2个)【教师】那么次外层和倒数第三层呢?
【学生】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板书】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小结】好,学习了那么多。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首先我们由以前学习到的概念电子层引入电子分层排布,接着我们共同探讨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总共有4条规律。1.能量由低到高。2.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目是2n2。3.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大家在使用时,要注意“不超过”的含义,灵活运用。【课堂练习】1.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B
2.某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有4个电子,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A A.14 B.15 C.16 D.17 3.根据下列叙述,写出元素名称并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1)A元素原子核外M层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1/2;___________(2)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1.5倍;_____(3)C元素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1/4;________ 答案:硅 硼 氖
【补充练习】(学生抄回去当作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回顾:
1个单位的正电荷质子:带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单负位电荷核外电子:带一个的=电核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外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电子层序数n 1 2 3 4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1.能量由低到高
2.每一电子层最多填充的电子数为2n2个
3.最外层电子数都不超过8个(K层不超过2个)
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第四篇:苏教版化学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材:必修一 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体会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2、了解部分典型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
3、知道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得失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理解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难点:
1、简单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及离子结构示意图 ;
2、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过电子得失形成稳定结构。
【教学过程】
[导入] 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大家有没有想过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那好,下面我们带着之前的问题先一起看几张简单的图片。[ppt展示及讲解]
由此可见,分子、离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人的肉眼所看不到的,科学家们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模型化的方法,揭示了原子结构的奥秘。[板书]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讲解]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27-28页的“交流与讨论”,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人类在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阶段
2、哪些科学家为探索原子结构做出了重大贡献?
3、他们提出了哪些原子结构模型?
4、科学家是怎样探索原子结构的? 一分钟后
[ppt展示及讲述] 最早的模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但同时期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哲学家推崇的是“元素说”,德谟克利特因此受到迫害。原子结构的探索一度被阻碍。
后来道尔顿提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且不可再分,提出了“实心球模型”,但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不发达,道尔顿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多半处于想象,但也有符合科学研究基本原则的地方,所以是合理的想象。[板书] 道尔顿———— 实心球模型 [ppt展示及讲述]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电子的发现,实心球模型才被打破。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带负电荷的电子,为了保持原子的电中性,原子中就不可避免地分布着带着正电荷的微粒,电子像镶嵌在面包中的葡萄干那样处于正电荷的海洋中,这就是“葡萄干面包式”原子模型。[板书]
猜想
道尔顿————汤姆生————— 实心球模型
葡萄干面包式 [ppt展示及讲述] 随着科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和道尔顿、汤姆生有了冲突,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α粒子散射实验:1911年前后,卢瑟福把一高速运动的α离子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他惊奇地发现,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就像金箔不存在一样,但也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发生偏转,或被笔直地弹回。
从中他得出三个结论:
1、原子中存在很大的空间。
2、原子中存在原子核且原子核带正电荷。
3、金箔中原子核的质量远大于α粒子的质量。
再结合人们对天体的认识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中心,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做高速运动,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一样。[板书]
猜想
α粒子散射实验
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 实心球模型
葡萄干面包式
空心球模型 [ppt展示及讲解] 最后,波尔想到如果按照卢瑟福的想法,电子在原子核外做高速运动,那么,电子很有可能会和原子核聚集到一起,所以波尔就对卢瑟福的原子模型进行了修正,在研究氢原子光谱时,他大胆地提出,原子核外,电子在一系列稳定的轨道上运动,在运动时既不放出能量也不吸收能量,这就是波尔的轨道原子模型。在你们的物理课上应该也已经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相信对这样一个模型大家都不难理解。[板书]
猜想
α粒子散射实验
氢原子光谱
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波尔
实心球模型
葡萄干面包式
空心球模型
轨道原子模型 [过渡] 通过卢瑟福和波尔的实验研究所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我们可以认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是分层排布的。
大家先来看一下这几个例子: [板书]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讲解] 大家来看一下Ne原子,它有什么特点呢?最里边的蓝色圆圈代表的是原子核,那么显然里面的数字就代表了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也就是核电荷数。我们已经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所以外围的圆圈就代表了电子层,电子层上的小圆就是核外电子。
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有些原子核外面只有一个电子层,有些有两个,甚至还有的有三个。
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
(1)核外电子按能量高低分布在不同的电子层中。
(2)核外电子先分占在第一层,占满后才进入第二层,依次类推„„(3)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4)最外电子层最多不超过8个。[过渡] 同学们可能也已经发现了,如果用像图1-27这样的图来表示核外电子排布是很麻烦的,那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简化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吗? 为简便描述,我们引入原子结构示意图。[板书]
2、表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ppt展示及讲解] 最中间的圈代表原子核,外面的圈代表电子层,圈上的点代表电子。我们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简单得表示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师生共同互动完成] 我们试着一起来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先画一个圆圈,正号代表原子核带正电,核电荷数是17,弧线,第一个电子层,2个电子,弧线,第二个电子层,8个电子,接下来是第三个电子层,还剩下7个电子,排完了吧,这就是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ppt展示] P元素,我们用一个圈表示原子核,它的核电荷数是15,“+”不能漏掉。第一层排了2个电子,第二层排了8个电子,第三层排了5个电子。电子层由内向外依次又叫K、L、M、N、O、P、Q,目前我们发现至第七层。请注意,它的能量是依次升高的。
下面我们就来练练手。请大家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刚开始允许你们翻阅化学书,但是课后请记忆前20号元素的原子序数,也就是核电荷数。吃饭前背两个可以增进食欲哦。
我们请同学A写前面三个,同学B写后面三个,其它同学在草稿纸上试着完成。[讲解](黑板上刚刚A同学写的结构示意图)大家再来看,这是刚刚A同学写的He原子、Ne原子、Ar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发现它们都是稀有气体,而稀有气体又称为惰性气体,性质稳定。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回答] He原子最外层2个电子、Ne原子最外层8个电子、Ar原子最外层8个电子,都排满了。[讲解] 对。这就是我要说的一个新的概念:稳定结构。[板书] 3、8电子稳定结构 [讲解] 那稳定结构指的就是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He为2)处于稳定,既不容易失去电子又不容易得到电子。这儿提到的He为2指的是原子核外电子若只排满第一层时,两个电子即为稳定结构。
而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都存在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的倾向。氧化镁的形成就是很好的例子。[ppt展示及讲解] 这两张图分别是Mg原子和O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Mg原子最外层有两个电子,要想达到两个8电子稳定结构,简单地方法就是失去两个电子变成带两个正电荷的镁离子,O原子的最外层是6个电子,显然只要得到两个电子形成带两个负电荷的氧离子就可以达到稳定结构。在达到反应条件时,镁最外层两个电子给了氧,分别变为Mg2+与O2-,二者由于电性作用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稳定的MgO。
我们也可以仿照氧化镁的形成过程来写一下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先写出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终形成氯化钠,我们请C同学来把这张图完成一下。[回答] 钠原子最外层一个电子给了氯原子,分别变成钠离子和氯离子,二者由于电性作用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稳定的氯化钠。[ppt展示及讲解] 思考一下:从氧化镁与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氧化镁和氯化钠,分别含有镁元素和氧元素,钠元素和氯元素,而镁元素和钠元素是活泼金属元素,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并且阳离子所带正电荷的数目等于原子失去的电子的数目。氧元素和氯元素都是活泼非金属元素,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变为带负电荷的阴离子,阴离子所带负电荷的数目等于原子得到的电子的数目。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两个一般结论:
1、活泼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上的电子变为带正电荷的阳离子,阳离子所带正电荷的数目等于原子失去的电子的数目。
2、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变为带负电荷的阴离子,阴离子所带负电荷的数目等于原子得到的电子的数目。
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两个反应中发生变化的都是最外层电子,第三个结论就是: 3.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发生变化,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发生变化,主要是最外层的电子发生变化,故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知道了这些之后,书本P30页的问题解决就不难完成了。三分钟后,[提问] 我们请D同学来说一下你的答案。[回答] Na2O、MgO、NaCl、MgCl2 [ppt展示及讲解] D同学回答地很好,我们刚刚了解的是氧化镁和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但是对于像氧化钠和氯化镁这样的A2B型和AB2型的分子的形成还是很模糊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演示图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二题完成表格 „„ [提问] 面对这张表格,我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化合价、得失电子数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可以小组互相讨论一下,待会儿告诉我答案。[板书]
4、化合价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关系 [师生互动一起回答] 在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的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表现为正化合价,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表现为负化合价。
归纳为一般结论就是:元素化合价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目(失为正,得为负)。[板书]
4、化合价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关系
元素化合价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目(失为正,得为负)。[过渡]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下面我们来做几道题巩固一下。[课堂练习]
下课!
第五篇:《统计初步知识》单元教案
本单元体现新课标的思想:
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相对集中的向学生传授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知道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初步会用统计的方法说明一些问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意义,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方法,会用纸条或折线的形势表现数据。
3、会看统计图,能对统计图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指出这些统计图所能说明的问题或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会根据所要说明的问题,去搜集数据、分类整理,制作简单的统计图。
5、渗透统计思想,结合教学统计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意义,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会绘制统计图中的直条或折线,会对统计图
进行初步的分析。
教学难点:
会根据所要说明的问题,去搜集数据、分类整理,制作简单的统计图。
第一课时 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
教学重点:对学生搜集的统计图进行初步的分析。
教学难点:处理信息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生搜集的信息
星期
六、日同学们搜集了一些统计图,下面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好吗?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师生进行交流。
教师准备材料:
二、处理学生搜集的信息,对统计图进行初步的分析。
你能说说今天学习的统计图与过去的统计表相比有那些优点吗?(形象具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请你把这些统计图进行分类: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今天我们先来看看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三、介绍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
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分为哪几部分?
展示例1(图)
表内:纵轴、横轴、直条
表外:名称、时间、单位
条形统计图有那些特点?(可以直观的看出各个项目数量的多少)从表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四、作业
帮你学数学
<<<12345&&&练习1
板书设计:
统计图
形象具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条形统计图
可以直观的看出各个项目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对条形统计图进行初步的分析。
教学重点: 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对条形统计图进行初步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各种统计图,请你说说统计图分那几类?
你们想不想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
二、出示一张条形统计表并观察条形统计表
说一说条形统计表上都有什么内容?
三、讲解条形统计图制图的方法和步骤,绘制好后进行分析。
四、学生在作业本上制学习图的步骤。
1、画出横轴和纵轴(指导分配直条的单位长度)
2、画直条
3、填写统计图的名称、时间、单位等。
五、练习
24页练一练练习四1、2 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
1、画出横轴和纵轴
2、画直条
3、填写统计图的名称、时间、单位
作业:
第三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重点课时)
教学目标: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对统计图进行初步的分析。
教学重点:对统计图进行初步的分析。
教学难点:对统计图进行初步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单复式条形统计图(练习四3题)
二、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1、展示例3统计表
2、根据表内数据,绘制一幅条形统计图
思考:少先队员种植了油松和国槐两种树木
3、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
4、对统计图进行分析
三、练习
1、第26页练一练
2、师生提供复式条形统计图对其进行分析。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
两个以上项目
两个直条
形成鲜明对比
两种颜色
作业:
练习四7、8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能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制图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对统计图进行有价值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观察这两种统计图,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比较:观察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比较他们各自的特点。
<<<12345&&&分析:你能根据这张统计图分析出有价值的问题吗?
学生自由回答
二、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三、学习制作折线统计图
四、练习
根据统计表制成折线统计图
翠岭乡2000年月平均气温统计表
2001年2月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十一
十二
平均气温 2 5 10 15.5 24 30 32 32.5 26 20 12 5
你能根据上面的统计图中,分析出有价值的情况?
四、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吗?
作业:
数学书40页2、3题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制图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准备题
某电视机厂19932000年生产25型电视机如下表
2001年1月
年份 1993 1996 1997 1999 2000
产量(台)9200 8000 6000 5800 4000
讨论:你认为制成那种统计图比较好?
你认为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归纳制成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这个电视机厂不光生产25型的电视机,还生产29型电视。
出示统计表
(一)制统计图
如果在一张统计图上能同时看到两种不同型号的电视机生产情况,你认为应如如何制图?
分组讨论
1、进行发散练习,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2、进行制图。
小组汇报
进行交流
指名同学板演,根据板演进行分析。
提问:你能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吗?(生进行交流)
(二)分析统计图 1、25型电视机的产量是怎样变化的? 2、29型电视机的产量是怎样变化的? 3、25型电视机,从那年到那年的产量下降的最快?下降了多少台? 4、29型电视机,从那年到那年产量提高的最快?增加了多少台?
<<<12345&&&
三、巩固练习
在踢毽比赛中,张敏和赵小山各踢了5次,成绩如下表
姓名 成绩 次数 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张敏 35 40 30 45 40
赵小山 30 32 40 45 50
1、完成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
四、作业:数学书41页4题
五、板书
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能够根据统计表绘制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绘制统计图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绘制成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
南冶小学儿童读物分类统计表
类别
合计
故事
童话寓言
诗歌
自然科学
人物
历史
数量(册)1300 300 200 150 200 450
学生独立设计并进行分析
2、学生汇报交流
二、练习
1、张明和杨迎分别进行了4次垒球掷远的测验,成绩如下
第一次
张明20米
杨迎25米
第二次
张明24米
杨迎26米
第三次
张明26米
杨迎20米
第四次
张明30米
杨迎24米
如果既要知道二人质垒球的远近,又要知道两人掷垒球的距离变化的情况与趋势。想一想,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反映比较好?
(1)
绘制统计图
(2)进行简单的分析。
2、独立完成
六年级的同学,在学习统计图的时候进行了一次关于车流量的统计,他们记录了10分钟大货车、小汽车、公交车和自行车通过的辆数。
大货车
小汽车
公交车
自行车
请你根据他们收集的数据,绘制一幅统计图。
班内集体交流。
三、总结
这节课大部分同学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
四、独立题为作业
第七课时(扇形统计图选学)
教学目标:能够掌握扇形统计图的制图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制作扇形统计图。<<<12345&&&教学难点:对统计图进行有价值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心角的概念
2、扇形的特征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应用题
二、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读第一段文字)
1、学习例1 请你量量每个圆心角是多少度?
思考:度数与百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2、介绍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步骤
3、分析扇形统计图
练习: 1、2
四、作业3、4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绘制不同类型的统计图,掌握统计图各自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的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根据不同的数据绘制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数据绘制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反映学校变化的信息。
二、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就要毕业了,小学给你留下了那些美好的回忆?让我们把这
些美好的回忆用最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好吗?
1、说说你搜集的信息?你准备用什么方式反应?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图或用文字表达。
四、比一比谁的统计图绘制的最好?
五、下课后对统计图进行分析,看看谁的统计图反映的情况最好?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