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展评课摘记
2014年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展评 省教研室张伟忠老师评课要点
一、展评目的
为什么此次展评特别选取“小说”这一文体?
在中国历史上,小说一向被看作是收集街谈巷语的“杂书”和“闲话”,不能登大雅之堂。(《汉书 艺文志》论诸子十家时,认为“可观者九家而已”,小说被排在最后,所谓“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唐代“始有意为小说”,明清小说成集:神魔小说、人情小说、讽刺小说、侠义小说、谴责小说云起。五四之后现代小说兴起,涌现了鲁迅、老舍、矛盾„„钱钟书等一批大家及其名作。及至当代,八九十年代可谓小说创作的又一高峰,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2013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又引起了小说新的阅读高潮。
然而,受网络的影响,小说阅读的热度总体降低——当今某些新闻较之小说可以说是更加离奇曲折,譬如马航370事件,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在语文教学领域,小说这一文体长期被忽视,主要表现为大家普遍没有关注到小说的特性,没有把小说当成小说来教。
基于此,有必要以小说教学作为专题进行研讨和展评,以引起大家对小说教学的关注和重视。
二、展评标准
1.文本解读,要突出一个“深”字。
这个“深”是指教师要有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是结合了自己的阅读感受,贴近了学生的感受(唯此才是真正的“深刻”),而不是用一些谁都听不懂的语言说谁都懂的道理。
2.教学设计,要突出一个“新”字。3.课程生成,要突出一个“活”字。
课堂效果要有实效,学生有收获,有提高。教师如果讲得过多,课堂势必沉闷。
此外,特别谈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借鉴别人的做法,我们认为,如果照搬别人的设计,尤其是全盘照搬是不好的,但如果仅是利用别人的某一环节和做法,并且有能和自己的设计融为一体,有实效,这是可以的。在这个问题上,上课与写论文有所不同(论文写作必须“诚实”,引注要清楚,别人成果不能据为己有)。(愚认为,家常课我们可以不计“彼此”,兼容并收;但是优质课还是要鼓励创新。比如青年歌手大奖赛,原创歌曲有特别加分,当然这是需要实现声明并接受检验的)
三、具体点评
整体看来,此次展评,选手的表现可圈可点,水平有所提高。然而要想上出精彩的课,观念和方法仍需要改变。
1.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必须经过三个阶段:
一是自然阅读阶段。有人称之为裸读或素读(作为一个正常读者的正常阅读,我们常说要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其实我们也要珍视自己的阅读感受,恐怕很多老师已经很久没有亲尝正常的阅读,更没有自己的自然的阅读感受了,没有自己独立阅读感受的老师何谈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
二是专业解读层面。我们是汉语言专业毕业的,学了那么多文学史、文学理论等等知识,要运用到解读中去。语文也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然而如果如果你对文本的解读总和学生一样,超不过家长,怎么获得专业的尊重。我们要吸取专家学者们的好的研究成果,比如孙绍振、钱理群、王富仁先生的作品。还有,你要上一篇课文,还要读这个作者的传记、其他作品、相关研究论著。有了研究的广度,也就有了深度。
三是教学研读层面。在阅读感受、专家解读中作出切合学情的选择。比如有的老师提问,初一到初三的小说改怎么读?郑振铎的《猫》(写实主义小说)、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自传体小说,散文倾向的小说)怎么读?还有的老师问为什么感觉听一些老师的课总感觉有一些“隔”?省略了自然阅读阶段,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尊重学生的感受,(没有与自己和学生的心贴合)自然产生“隔”。
三个层次:
一是内容层,即写了什么。这往往是学生一望而知的地方,可很多老师就在这一个表面滑行,在一望而知的地方下功夫。
二是意脉层,即文章思路。抓住意脉,才能设计出主问题。三是审美层。这是学生一望无知、再往也无知的地方。(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在学生不会的地方教会学生学)。
我们要摆脱“具体化的社会历史的读法及解释”(我们面对一篇小说,往往或者根据作品里所涉及的历史时空,或者依据作家写作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或者就因为我们读者所在的现实环境与关心的问题,习惯于把阅读重心落在小说的具体内容和社会、历史的关联性上,关注的焦点也在于找到作品里“反映”、“批判”或者“揭露”、“歌颂”等等这些社会、历史、现实问题的踪迹,从而在社会历史的框架里,寻求对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解释。——不难体会到,多少年来,这正是我们语文课上概括主题、归纳中心思想的一大路数)
小说之所以是小说,就是它有意识回避了这些,或者说把自己的意图隐藏起来(很多小说家——比如莫泊桑,喜欢把写作的意图、人物的心理隐藏在作品中,“在一定的环境里”的“这个人必定完成的行动和举止”里,小说的魅力就在于不同的人在同一篇小说中能够获得种种不同的体验、感受和启悟),然而我们却恰恰相反,采用了与小说相反的方法去解读,用生硬的“三要素、四阶段”固化了我们的阅读思维。
2.教学设计
这里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先说关于“教什么”。
现在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很多教师不知道教什么?比如《白色鸟》,这一篇文章既没有突出的人物,又没有生动的情节,教什么呢?再比如《香菱学诗》,这一课是教香菱写的诗呢,还是教曹雪芹如何写香菱的呢?也就是说教学的重点是放在“诗”上,还是放在“香菱”上?我感觉一位教师按照“识香菱”“知香菱”“悲香菱”的思路展开教学,处理得比较聪明。
反思我们多年来的做法,很多老师是按照传统的小说三要素、情节三要素来教学的,然而现代小说并不完全是这样的,而且用现在的理论去看我们中国很多传统的小说也不是这样的(的确,比如沈从文、汪曾祺的小说,性格单
一、类型化,情节上也无新奇可言,却有大量的风物描写,而且粗看还与任务、情节关系不大。这类写意小说恰是最有中国味的小说。还有中国古典小说中往往有大量诗词,《红楼梦》中就有大量的诗,并且这些诗与人物性格、命运紧密相关,成为情节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这在世界文学史可能是绝无仅有的。比如这次展评的几位老师选取的《香菱学诗》,孙绍振先生称其为“诗话体小说”,并且认为:这样的小说仅评析诗话是不对的,但是仅仅把它当作小说,孤立地分析香菱的语言、神态、动作,以此把握其性格特征似乎有隔靴搔痒之嫌。——小说不同于诗,写人并不是写孤立的人,而是写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特殊错位。把阅读的焦点孤立地放在香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上,不但不得要领,而且可能缘木求鱼。这一片段之所以是小说,而不仅是诗话,关键在于香菱的作诗入魔,在黛玉、宝玉、宝钗的观感中展示了情感的错位。——很遗憾这一次几位教师都没有抓住这一点展开)很多小说是“生活横断面”式的,没有连贯的情节,只有几个场景。比如《孔乙己》。这时,我们再用原先的三要素理论解读,自然格格不入。所以,我们不应该停留在一望而知的层面上,而要放在学生(乃至教师)不懂不会的文本意脉层和审美层。
因此,我们提倡两个转变:从内容到语言的转变,从主题到形式的转变。扣住文本讲,回避空泛的“批判”。比如,李卫东老师在讲《故乡》的时候,就是抓住人物的话语方式展开的:少年闰土有着说不完的话,是非常健康、非常自然充盈的一种言说方式;而中年闰土则是吞吞吐吐,“失语”了,不正常,不自然。杨二嫂是“颠语”,我是“无语”。失语,颠语,无语,透过这样的话语特征、人物的话语方式,进而分析人物的心理特征,启发学生思考这种言语交际方式背后的意味。还有李先梅老师曾在《〈变色龙〉的三种教学思路》中提到了自己三次执教经历,第一次是“幽默”版,第二次是“变色”版(这是大家普遍的做法),第三次是“对话”版;最后的“对话”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应该研究小说最突出的特征,并以此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变色龙》就是一篇以对话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对于这样的小说,我们舍弃了对话,对文本的解读和教学就有可能产生隔靴搔痒之憾。再如《我的叔叔于勒》,很多老师往往忽视被删去的开头和结尾。如果是我,可能会从此入手。《社戏》大家一般是从前往后讲,如果是我,我会关注结尾的那句“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今天,《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教师关注到了“骊歌”一词,并且从追寻词源切入,既丰富了课堂的文化意蕴,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只是读得很不够,如果能够再多读一些就更好了。
其次,说说“怎么教”。我认为我们要找到“切入点”和“着力点”。
第一天一位教师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从学生关于景物描写的问题入手,从景物到人物的心情,然后推开到人物的心理„„这个切入就很好,而且我为学生的问题之深刻叫好。
着力点要放到语言和语言的形式上面。怎么解决“隔”的问题呢?在上一赛区讨论课的时候,有一位教师说得很好,就是要“贴着学生教”。
我们要避免三个偏向:一是填空式教学,就像测验式的让学生填空;二是结论式教学,教师提出一个结论,整堂课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证明这个结论;三是摘录式教学。这个问题在这一次比赛中表现尤其普遍,比如速度X—Y段,寻找„„把课文都肢解了;还有的老师整堂课让学生跳读,跳读„„
至于“教到什么程度”,这要根据学情来确定,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心理水平等,要使学生有所提高。
3.教学效果
课堂的生成,要讲究效果、讲究效率,讲究效益。
注意:非语文的不能拿进来,譬如环保,此其一。不要总在内容上打转,如主题,小说作者故意回避的东西(王荣生教授认为,说是小说的主题不如说是小说的意蕴,越是经典的作品小说的意蕴越丰厚,越有解读的种种可能性,所以教小说的主题——其实是教师对小说的一种研读成果——不如教学生解读小说主题的方法),此其二。其三关于拓展教学问题,注意拓展不要变质,“骊歌”的拓展很好;拓展要有度,比如“对爸爸说几句话”放在主题班会上去做会更好;要注重问题的提出,要点到穴位上;合作的问题,不要热闹而不当的合作、无效的合作。
总之,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学生喜闻乐见的、有实效的方式教小说,教出“小说味儿”,小说的艺术性。特别要注意用小说的方式读小说,教小说——为什么要按照不同文体的特征去解读和教学,就像孙绍振先生所说的“散文的诗意和诗歌的诗意,是两种不同的血型”,输血血型不对是要出人命的,不按小说读小说,教小说,只能把小说弄得不像小说了。
此外,还有很多老师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有个教师问,能不能解决小说答案唯一的问题。我只能说这个问题我解决不了,找你们地区教研员解决。其实自从我开始命题以来,我一直认为,小说的阅读没有,也不欢迎“标准答案”。也有教师问,怎么解决影视剧先入为主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可以让小说的语言先入为主(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方面有所作为,积极作为),譬如《红高粱》,可以先让学生读莫言的小说。还有老师问,任何解读都是有时代背景的,有一些解读是不是太随意了?我感觉我们要避免不符合人性、人道、人情的解读(任何经典小说的阅读都是一部“成长史”,都在不断地吸纳着、丰富着)。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阅读与教学中不断思考,解决。
评委组长、济宁教研室马正友老师评课要点
一、亮点:
1、讲课教师素质高,教学理念、思想都努力向新课标倡导的方向靠拢,较好地体现学科特点,上出了语文味。
2、注重教学设计,讲课教师努力通过教学设计达成目标,如香菱学诗,抓住“笑”字 来设计教学。
3、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读的多样化;多媒体的使用;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等。
4、努力体现“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注重了学法指导,教师重视朗读指导,教出了语文味。
5、体现了生生、师生互动交流。如学生配合表演、分角色读等。
二、不足:
1、小组合作讨论随意性太强。不需要讨论的乱讨论,讨论是有层次的,简单问题不需要讨论,太难的问题也不需要讨论。
2、随意拓展,脱离文本和文本语境。如“喂,出来”,拓展环保、人性占用了10分钟;“爸爸的花儿落了”,拓展自己与爸爸的往事占用了8分钟。拓展要有利于文本的语言环境,一般不超过5分钟,以3分钟左右为宜。
3、多媒体使用有些过头。部分课把课文大段大段搬上大屏幕,多媒体的使用不是雪中送炭,应是锦上添花。
4、教学设计过于复杂,问题过于零碎,探究质疑不够。
5、设计内容太满,学生接触文本太少。
三、建议:
1、要体现“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以学论教”的理念,教师是组织者,应帮助学生拓宽加深理解,扩大阅读量,养成阅读的习惯。部分教师提前写课题,说明心虚,板书体现基本功,要重视板书,教师板书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小说教学要根据具体内容确定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生活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如“香菱学诗”抓住“笑”字牵出思路;“泥人张”抓住“奇”字展开。
3、小组合作质疑、多媒体的使用要适度,要恰到好处。
第二篇:山东省数学德育优质课例展评学习体会
学中思 悟中用 快 速 成 长
——山东省数学德育优质课例展评学习体会
一、活动主题:
山东省数学德育优质课例展评
二、活动内容: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
具体内容:几何《圆》——《圆》、《圆的对称性》、《圆周角定理》;代数《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打折销售》、《“希望工程”义演》。
【所学】
一、立德树人,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出处】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立德指树立道德,即提高道德修养,给人们树立道德方面的榜样。立功的意思是为人民做了好事,立了大功。立言,就是以救世之心著书立说。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 【1】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原则之一: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3】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深挖教材,找准教育与教学的结合点 数学史的运用
数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不牵强附会,水到渠成。对学生的影响:学识影响、人格影响
三、课堂教学承载教育教学效果
非智力因素:一般认为非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
四、几个具体的教学环节
1、课前导入:情境导入——现行版本提倡、回顾导入——承上启下——课前小研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设置根本的、开放的引导问题,为学生学习新知扫除障碍。
《礼记.学记》“老师要善喻,故君子之交,喻也。”喻指以其所知,示其不知,使其知之。
2、环节设计
2-1环节与环节的衔接:教师设计了精准的导语,把“导”放在了首位,而不是生硬的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探究新的知识指明了方向、渗透了方法、总结了经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方法的运用全在于此 导:导学、导思、导练
2-2:探究性学习:把“接受”变成“生成 ”。每个环节设计了师生双边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为学生提供“问、思、见、闻”的学习方法。2-2:知识的处理: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2-3活动后非常注意总结提升,学生能说的让学生,学生不能的老师引导着学生说,最后形成方法等。
3、关于合作
不能忽略老师与学生的合作,这一点在课堂中很重要,老师要俯下身子放下面子,把自己做为台阶,能让学生更上一层。合作的质量:次数不一定多,一个好的问题探究一次足够。
4、教学手段的运用: 常规手段:自制教具
新手段:微课——适用概念课、步骤性强的知识
5、教学热情
“凭借热情,我们可以释放出潜在的巨大能量,发展出一种坚强的个性;凭借热情,我们可以把枯燥乏味的工作变得生动有趣,使自己充满活力,培养自己对事业的狂热追求;凭借热情,我们可以感染周围的同事,让他们理解你、支持你、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所思】
1、教学目标:
设定不合理 出示不合理 没起到导学作用
2、板书设计 太常规,知识联系不突出 不规范
3、课堂小结: 小结方式不新颖 小结流于形式
4、课件的作用 用在关键处、难点处 题量等的补充手段 课件只是辅助手段 不能把教学思路全寄托于它 网上的只能做为参考,(重复)【感悟】
一、先抓习惯再抓成绩:
自学预习、专心专注、倾听、积极思考(学与思)、善于质疑、合作切磋《学记》中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认真阅读、反思归纳
二、关于差异化教学:
《论语》中有大量关于孔子个别教学的记载。
1、差异:
1-1:特长有差异:长于语言、长于政事、长于教学、长于德行„„ 1-2:个性差异: 1-3:才能差异: 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追根溯源
2、站在学生立场看问题
2-1:对学生的错误寻根求源,就是尊重差异,就是因材施教。要探寻为什么错,因为一个错误往往是很多学生的通病。所以要问学生是怎么想的,错在哪,避免再次出错。2-2:不能忽视学生的特殊方法,这也是差异化教学。
2、小组的合理运用是实施差异化教学的突破口。
4、课上:对学优生、学困生分类投放问题;课下,利用小组或学会的同学进行帮扶,老师重点抽查进行督促。
5、作业:设置自选题
三、关于质疑与创造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理性与创造性的核心,没有批判性思维教学,就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
学习的本质是创造而不全是被动接受,没有对现存知识的质疑与反思、思辨与否定,就不可能拥有创造性。
课堂上不要急于提供结论,而是该让学生寻找的就让学生寻找,引导学生探寻不同方法,引导不同学生用不同方法探寻,甚至进行争论,然后互相评估各自的想法,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这种做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两样更有助于学生“差异化”的发展。
第三篇:2014年山东省高中化学优质课展评A组第一天评课发言稿
2014年山东省高中化学优质课展评A组第一
天评课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
受省教研室孔老师(孔令鹏科长)和评委组专家的委托,我代表A组评委对今天的七节课,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我们山东省的优质课评选已经由教师课堂教学的展示和比赛逐步变成了全省范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从组织形式和活动模式已经逐渐成熟,每两年一届的高中化学优质课展评活动为各地市的化学老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展示一段时间内的化学学科教育研究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成果,以供全省的同行研究借鉴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平台,为山东省化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经验的支撑。把这种展评活动变成了一种山东省高中化学教学界高水平的思维碰撞,一种经验交流与共享的饕餮盛宴。通过实地观摩课堂教学和与自己或者本地域的课堂教学改革状况的对比、评价,学习优秀的经验和做法,弥补自己的不足,纠正失误和偏差,提升自己和本区域内的化学课堂教学水平,促进素质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我们化学学科在省教研室孔老师的直接策划和指导下,对化学优质课展评活动进行了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每一届都瞄准一个教学研究的焦点,选择一个合理的切入点,规定一至两个课题,组织发动全省的教研力量和骨干化学教师展开探索研究,通过教学展示,对各地市层面的教研成果也是一个检验,发现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问题,群策群力,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不断推进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深入进行。每一届优质课展评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都是山东省高中化学教学研究的里程碑。单就近三年展评活动的选题就可窥一斑:
2010年,在山东省滕州一中举行,课题是:化学1必修中的“电解质”与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中的<如何让选择家居装修材料>《集中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2012年在烟台三中举行,课题是《化学反应原理》“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电化学《电解》”复习课
2014年在昌乐一中举行,课题是《选修有机化学基础》中的《羧酸、酯,氨基酸蛋白质》
每次都有创新,都有改革,也可以看出化学教学研究活动的主线和脉络——以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的思想全方位的深入探索各类课程、各种课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特别是,每一次展评活动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化学教师,使得山东省的优秀化学教师群体不断壮大,为提升山东省高中学校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不竭的动力。这些老师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不断磨练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成为区域内化学教学改革的领头雁、排头兵或化学学科带头人。回顾一下今天这七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有的老师激情四溢,师生互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有的老师学识渊博、谆谆善诱,引导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如饮甘饴,有的老师沉稳大气,逻辑严密,科学严谨,把科学的思辨和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完美融合,给学生提供营养丰富的知识大餐。有的老师机智风趣,幽默轻松。使学生在自由活泼民主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林林总总,不再一一赘述。而这一切,源起于这些教师优秀的个人素质,尤其源起于这些教师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时下,课程改革逐步深入到了课堂教学的层面。由改革伊始的观念的改变已经逐渐触及了微观教学以及一些教学细节的研究。
我们知道,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分析,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应该遵循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遵循预习——学习——复习三个基本阶段,而预习、学习、复习的基本手段和基本原则(例如)基本上是不变的。无论怎样变革,都是围绕这三个基本活动展开,构成这些基本活动的要素及方法手段比如,朗读、默读、讲解、讨论、协商、书写、动手做等等,很多教学改革就是对这些课堂活动要素进行排列组合,然后进行具体的时间分配,形成所谓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流程,只要这些排列组合经过实践检验是科学的合理的,那么这类课堂改革就是可以肯定的。例如比较早些的时候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在优化的情境中,儿童将经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的情绪发展过程。随着情境教育的实施,儿童的情感将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延续、反复、发展,让儿童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在其间受到陶冶,并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到儿童的内心世界中),还有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讲讲议议练练”八字教学法以及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改革(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等比较成功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基本都属于这个范畴。纵观我们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各种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各种教学创新的思路和结果,无出其右。顺带说一句,我们在昌乐一中举行优质课展评活动,昌乐一中正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验,翻转课堂,翻转的是什么?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简单地说就是原先学生的学习是教师讲解——学生内化,现在变为:学生学习内化,然后提出问题,与同学教师交流、完成作业。昌乐一中提出了两段四步十环节教学流程,已经进行了近两年的教学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看出,这一教学改革,实在传统的改革思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例如平板电脑、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使新旧教学技术科学融合,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本次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指导小组学习、以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成为老师们的一种教学自觉,这应该是我们山东省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是新课程实施十年来的丰硕成果之一,彻底颠覆了“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外加一堆练习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课堂形态,一种以“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主义课堂形态已经悄然形成。
回顾一下今天的这七节课,老师们采用的教学方法基本指向都是探究教学(或者是发现教学)、力图引导学生进行自觉的探究学习或者发现学习,所谓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方案中极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所谓探究学习可以理解为用探究法进行学习(learn by discovery)和学习使用探究法(learn to discovery),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采取的基本教学策略是问题解决策略。该教学策略的核心是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设计既体现了老师的基本素养和教学能力又体现了教师的机智和智慧,最起码的一点是教学问题要有启发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有的老师直接使用了教材中的问题线索、教教材栏目“联想质疑”和“交流研讨”的问题拆解,设计为若干问点,形成问题串(相当于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讨论研究,从而完成问题解决的过程。大多数教师重新设计了教学情景,将教学问题隐藏蕴含到教学情境中,模仿科学家探索研究的经历,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发现这些问题,然后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因为《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属于学术性课程,其课程目标的指向是初步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认识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技能,认识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鲁科版教材突出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线,着力建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及应用之间的整体联系。教材编写采用了基本理论与物质性质两条线索并行融合的编排方式,将概念原理知识的学习与有机化合物性质、性质与应用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官能团体系框架,选择典型的、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用途的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组织探究学习。所以,教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力图体现这一思想,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老师们确实下了很大功夫,可以说是苦心孤诣、精雕细琢,都能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反复研究、论证广泛搜集材料,然后去粗取精,精心编排,尤其对教材中的教学素材进行了二次甚至多次开发,使其精致化,能够最大限度的达到课程目标,大多数教师增加了教学实验(例如,第一课时羧酸中,很多老师补充了丙酸的相关实验,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或者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设计,使之更符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老师们对教学细节的处理往往匠心独运,例如课堂小结的处理办法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有的老师平铺直述,直接用精炼严谨的语言讲述总结,有的老师设计了巧妙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升华学生的认识,有的老师以练代讲,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完善认知,还有的老师发动学生进行总结„„有的老师紧扣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逐点对照反思,完成自主检测,形成新的学习任务。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教学改革已经深入到了课堂教学的微观层面。
以上是面上的感受、总体感觉,但毋庸讳言,也有美中不足,主要问题如下:
一、可能是出于面向全体学生的考虑和异地借班上课的顾虑,不少教师提出的教学问题缺乏深度,思维容量较少例如简单识记性(或者属于观察记忆层次)问题较多,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基本流于简单的问答(老师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群答),例如,“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同学们进行了预习,知道我们本节课要学习什么?“同学们刚刚品尝了柠檬,知道柠檬是什么味道了吗?”“含有羧基的物质一定是羧酸吗?”“羧基由什么原子团构成?”等等
二、师生活动方式比较单调,有个别老师的师生活动的方式仅仅限于师生问答、学生看书、倾听、记笔记等
三、对学习小组(学习共同体)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可能在日常教学中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较少,而因为处于比赛展评的考虑,不少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也设计了学生讨论、自主学习的环节,但实施时显得生硬,老师本身就手忙脚乱,甚至配合失误,例如有的老师在黑板上列出了个小组的打分表,但使用时只给部分小组打分,而且课堂终了也没顾得上进行总结评价。
四、探究的异化与泛化。
在课堂教学中,探究一词满天飞,但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是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本身缺乏探究价值,例如有不止一位老师提出问题:羧基中的羟基跟醇羟基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个问题的第一问本身没有意义,学生可以从教师问话的语气和暗示中作答,而第二问的指向不明确,是让学生理论论证还是实验证明?而且学生也不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和知识储备)。那学生的回答也只能是照本宣科。还有的探究活动也仅仅是重复课本上的结论和实验,连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和步骤都不完整。变成了一种“假探究”“伪探究”。
五、导学案的过——应该引起警惕
“学案导学”曾经风靡一时。但是学案的滥用已经变成了一种教学的桎梏和羁绊,有的老师的授课过程变成了领着学生“做学案”的过程,教学也是紧跟学案亦步亦趋,不敢稍有偏离,教学有被学案绑架的嫌疑。而且,不少学案本身就有问题:对教材和教师用书的直接搬用,变成了习题集;机械地设计为教学流程。
第四篇:2012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观摩的感受和启示
2012年山东省初中语文 优质课观摩的感受和启示
李洪省
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初级中学教导处 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初级中学语文组
序
一堂课犹如刚刚出锅的一盘菜,菜一上桌,香气扑鼻,学生们闻之,垂涎欲滴。然而老师却置此于不顾,喋喋不休地讲解,这盘菜的主料有哪些,分别富含怎样的营养成份。辅料有哪些,如此等等。一节课的时间悄然流逝,这盘菜也渐渐地凉了下来,香气荡然无存,学生们胃口全无。最后在饥肠辘辘、有气无力的“老师休息或老师再见”声中下课。
受学校委派,我于2012年10月16日至19日到曲阜参加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观摩活动。本次观摩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却深深的吸引了我,打动了我,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进行了深刻地反思,让我查缺补漏,最终洗尽浮华展现清醇,下面,我把自己本次学习活动的情况作一回顾和总结:
一、基本情况:
本次活动的会期为四天,共计15节课,听课地点安排在曲阜市杏坛中学,每天安排六节课,最后一天安排了三节课和济宁市教研室马老师、省教研室张伟忠老师的评课。课题为古诗文。
二、课堂亮点精彩纷呈: 概括地说一个“体现”,六个“重视”。
1、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纵观课堂教学环节明显,课堂学习效果显著;
2、注重基本知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普遍重视字音的读法。如:《夸父逐日》,指教老师设置“文言知识积累卡”。从文字的古义、本义进行解读,如,“走”,“仁”,“相”。
3、重视文字和文本在多媒体的呈现。
4、重视文言文、古诗词的朗读教学,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去读。
5、重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置学习的方法,如诗歌的读法,唱着读,演着读。
6、重视设计的创新,往深里挖掘深层的意思,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抓住“事事”挖掘,讲透李清照前后生活的变化在哪里。《天净沙·秋思》为什么写悲秋,为什么全曲没有一个“愁”字。很多执教老师注重了,短文长教,长文短教,如:做客聊天室,话题式的设计,由浅入深。比较式阅读,如《声声慢》与法国诗人克洛岱的译作进行比较阅读。再如:《湖心亭看雪》抓住“痴”,设计了“品痴情”“赏痴景”“颂痴情”“论痴情”。在背诵的方法上,也较为新颖,如《湖心亭看雪》中,用淡出法让学生背诵。关键词——画面——闭上眼睛。板书设计的新颖。如:《行路难》用“脉动式”设计。《关雎》“心形”设计。《孟子二章》“人”设计。
7、重视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去解读古诗文。
三、古诗词课堂教学思路:
(一)导入
1、直接导入 《武陵春》“体会一份情,认识一个人”,直接导入
2、名言导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孔子的名言导入
3、歌曲导入
《声声慢》由“月满西楼”导入
4、视频导入
《天净沙·秋思》,专家学者对小令的评价导入
5、汉字古义导入 《关雎》“诗”甲骨文、篆文入手解读释义导入
6、利用乡土资源导入 《行路难》,李白曾在济宁生活过。
7、利用生活情景导入 《江城子·密州出猎》,由“壮—胖(我胖我自豪)—美食(秘诀)——东坡肉
(二)学习目标
1、由学生确定。《武陵春》,“你平时怎么读诗?”
2、直接展示
3、间接凸显。
(三)重难点的突破: 从题目入手切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题目中找出哪两层信息?《行路难》“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四)朗读:
1、初读(字音、节奏、语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你认为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老师范读 师生齐读 最后学生质疑
2、译读
带着问题(任务)读
分组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读懂。
如《声声慢》与法国诗人克洛岱的译作《绝望》,进行比较。最后学生质疑
3、品读(吟诵)带着感情去读
在品读中,抓关键词去赏析。如《武陵春》“品读悟愁”,你认为哪个词,哪句话能体现出愁情?
从意象、意境的角度去赏析。如《声声慢》“词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和愁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谈谈你的理解。”
(五)时代写作背景的适时运用:
《声声慢》品一品走进李清照,适时运用“李清照大事记”。《天净沙·秋思》品游子断肠之情,适时简介马致远。《江城子·密州出猎》理解“狂”,补充了24—64岁的生平大事。
《武陵春》导入之后,学生简介作者,老师归纳:名、时、地、评、作。
(六)背诵 形式不一
(七)拓展
1、比较阅读
《关雎》与《上邪》《蒹葭》进行比较阅读,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阅读,比较这两首小令的异同,从而让学生明白马致远小令的悲秋的主旨。
2、读写结合 《武陵春》“妙笔写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联想和想象进行扩写。
3、学科渗透
《天净沙·秋思》,“唱全曲”、“画全曲”。
四、文言文课堂教学思路:
(一)导入
1、激趣法导入 《狼》:大家喜欢听故事吗?
《湖心亭看雪》由梦导入,我的梦是向孔子那样,在杏坛之上给七十二贤弟子讲学„„
2、旧课新用法导入 《夸父逐日》:由《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喜读《山海经》的片断,导入。
3、以字导入法 《惠子相梁》:以“相”的甲骨文—篆文,释本义,进行导入
4、视频导入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视频片段导入。《口技》:以济宁籍演员在“星光大道”表演口技(鸟叫)导入。
(二)学习目标
1、由学生确定。
2、直接展示
3、间接凸显。
(三)朗读
1、初读
重要词语的读音,读书指导(一读字正腔圆„„),文言词语的积累形式多样,《夸父逐日》:文言知识积累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适时对字音进行检测。
2、译读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小组内质疑、释疑,师生共同释疑。适时检测重要文言语句的翻译。
在译读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狼》: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
3、品读
(选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去读)深入到文本中要读出抑扬顿挫。《惠子相梁》:分析“吓”的潜台词,并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湖心亭看雪》:“知人论世悟痴情”“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抓住对金陵的解释,并结合《陶庵梦忆·序》有关张岱的生平,深入了解其含义,从而把握文章主旨。“咬文嚼字品痴行”抓住“绝”“独”,并与柳宗元的《江雪》进行比较阅读。“文画结合颂痴情”“雾凇„„两三粒而已”,关键词—隐去—画面——闭上眼睛品 《口技》:请从2-4段中找出描摹音响的语句,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出做批注,说说喜欢的理由。
4、主旨的把握 《狼》:精读—品析形象,读出个性。默读课文,分别标出刻画屠户和狼的语句,并用下列句式说话:我从()中,读出了()的狼(屠户)“插上理想的翅膀”:根据第三段进行屠户的心理活动描写,揣摩屠户的心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王认为:要想“域民、固国、威天下”,就要在战争中取胜。孟子认为:要想(),就要()。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四)拓展 《夸父逐日》:老师根据文章写的小诗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根据《夸父逐日》改编的动画片结尾就到“道渴而死”。与文章情节有什么不同?用自己的话补充情节。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中国的登月“夸父计划” 推荐阅读书目《山海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日常生活中你怎样理解“仁”? 《狼》:作者在最后一段嘲讽的仅仅是两匹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口技》:民间艺术之花,泥塑、皮影、年画等。
五、反思
1、五个“不够”
①对语言的品味,文本的解读不够 ②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不够
③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不够,老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与学习。生成的东西少,预设的东西多,不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去讲,没有体现以学为主。《行路难》:结尾画蛇添足。④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够,对学生肯定的多,(真好!真棒!真帅!等虚假的夸奖)不足指出的少(《关雎》:辗转,学生朗读时明显的的发音错误,未指出。
⑤对学生的质疑、解难不够,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不给学生发言机会。
2、两个“提倡”
①提倡个性化诵读,注意朗读的层次性。不要进行技巧性诵读。②提倡体验式教学(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有的执教老师用“证明式”,先参考教案、教参总结出主旨,让学生按图索骥,找------句子,然后点评。结果:学生“寻寻觅觅”,课堂气氛“冷冷清清”,最后“黄花满地”。不要进行证明式教学,应探寻文本的奥妙。
3、处理好“文与言”,“读与赏”的关系。如《武陵春》写愁,为什么写愁?为什么我们觉得美?为什么要用这种形式写?为什么写得婉约?
4、教学目标的问题:只要整堂课体现目标,就不用呈现展示。
5、教学方法:按需而定。《湖心亭看雪》:语段翻译,故意出错,让学生纠错。不是很好。
6、忽视了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有的多而杂,有的肤浅。与文本不是很相关。地理、文化、官制没有精当的讲解。这些往往是重难点的突破口。
7、诵读的问题:
①要体现自然,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有的老师纯技巧性的指导。“断肠人在天涯”。②不能用教师的朗读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和权力。
③不能用纯技巧性的指导去指导。让学生自己去解读。执教老师反复指导“----重读”。
8、其他问题的思考:
①教师作用如何发挥?教师应加强指导、引领、点拨,不能占用,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应想方设法让学生了学、爱学。教师应把文本先背过。②冷热的问题。对文本的冷分析和热拥抱的问题。《武陵春》:哪地方写了愁?这是肢解文本,应让学生带着兴趣去理解、去阅读。
③善于通过合作学习,但要防止热讨论和冷思考的问题。由集体讨论代替课文的个体思考。④普遍呈现虚泛化的倾向,具体体现在教师的问题浅显,给学生的思考时间短,小组合作的效率低,流于形式,普遍存在表演的成份,是名副其实的“形象工程”。
⑤模式化倾向。纵观15节课,都有华丽的开头,声光电的结尾,浅尝辄止、集中突破、东张西望的过程。
⑥存在单向化的问题。教师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自己一味的说教、背词,因此出现忘词的现象也就不言而喻。⑦知识的零散化。老师带领学生去肢解课文,读出一个词,分析一句,赏析一段,而没有最终的回归与作结,割舍了文章的整体性。让整个课堂零零散散,缺少整体性。
⑧缺少力度。部分教师还没有摆脱原先教学的老路,还没有最终树立“以学为主”的理念。⑨缺少味道。乍一看,每节课都热热闹闹,仿佛学生的主体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然而,仔细斟酌,原来那仅仅是皮毛,是表面现象,是隔靴搔痒。
⑩缺少整合。纵观所有的课,预设大于声称,主导大于主体,主动多于被动,提问多于质疑,注重活动但不注重效果。
六、启示:
1、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坚定“以学为主”的信念。必须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同时给学生充分地学习的机会,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以学为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认真研读文本,注重整体把握。教学中不能“工于设计,而疏于品味”,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要采取放得开,收得拢的模式,要树立“整体---局部—整体”的全局意识。
3、教学中,要上出语文味。也就是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不仅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要狠抓它作为工具性的一面。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出语文味。
4、注重教学细节,提升评价能力。教学中,教师要从小处做起,要注重教学的细节,对学生的评价要适时适度,真正做到一针见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火花的目的,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拒绝完美,张扬个性。
总之,本次观摩学习,让我认识到了自身的诸多不足,人到了自己教学中的浮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扬长避短,去粗取精,让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让自己的课堂最终洗尽浮华,展露青醇。
粗浅之处,望同行予以斧正,谢谢!2012-10-20 书目推荐:孙绍振著《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45元
第五篇: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听课心得体会
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听课心得体会
梁才中心学校
刘会香
2014年12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我们滨州举行的“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的听课活动,由各地市优秀数学教师展示的7节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从这一节节生动、精彩的课堂中领略了优秀教师的风采。他们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很好的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
每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深入透彻,教法灵活多样,在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方面着实可见教学功底;多媒体运用的适时恰当,较好的扩充教学的信息量,发挥了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这些都使我对自己所教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以下几方面具体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扎实的教学功底。我感受最深的是选手们基本功都很扎实,组织驾驭课堂的能力都很强,理论水平很高,每一位教师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不像以前的课堂追求花样,华而不实,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教学。
2、重情境的创设。7节课都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每堂课都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学生在较为亲切自然的情境中学习,兴趣很浓。
3、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这些课都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素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
通过这次听课与评课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的完善与培养。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管是哪节课,老师都要做到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主动参与,体验成功,成功是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情感体验。成功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成功是教师的义务。
2、明确教师角色的定位。新课标把教师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补充和发展。这7节课教师都是组织群体中平等的一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谁还想来试一试”„„这样的话几乎每节课都有。而在教材的应用上,教师所设的问题都从实际提出,而概念都从实际引入,并在小组活动中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改善学习方法,自主探索,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指导意义的“再创造”的过程,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知识经验学习过程,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未知。其实,自主探索是否是数学学习的唯一方式呢?我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也是必需的。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特点及公用,两者不可偏颇,相互补充,才能达到有效学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该“放”就“放”,该“收”就“收”。
4、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发表想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脑思考中获得的,在整个过程中有时还非常具有创造性。重视学生的这一学习过程,不仅使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培养,创新的意识也得到了发展。这次听课学习活动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对于我今后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影响将是长远的。我将去糟取精,将这次所学应用于以后自己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去,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