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时间:2019-05-12 16:5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第一篇: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2.知道g=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感知重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关系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人成果基础上,努力探索和研究取得的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2.难点

(1)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2)重力的方向。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大小用什么测量? 2.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二、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牛顿,就是那个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的人 三 合作探究

让学生观察以下三种不同情况木球运动:

1.把一只木球举到一定高度放手让其自由下落。2.把一个粉笔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 以上两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 板书: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

三、新课内容 1.重力的概念。阅读课本

归纳: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大小。重力是一种力,则重力也应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来测定。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物重。实验探究

提示钩码的质量越大,那么重力也越大

桌面上有6只质量为50g的钩码,第1次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只钩码,测出它的重力大小,然后逐个增加,分别出2只钩码,3只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并填在课本表格中,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 在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取g=10N/kg,即lkg质量的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约为10N。

板书:G=mg。m单位是kg,G单位是N,g单位是N/kg。课本分析例题 应用能力提升

1)你能估测自己质量是多少千克嘛? 2)请你计算自己体重多少牛 3.重力方向。

观察:(1)粉笔仅受重力时自由下落的方向。(2)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方向实质是指向地心的。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是叫做重心。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悬挂法判断中心

四、归纳小结及板书设计

1.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2.重力的大小: G=mg m单位是kg,G单位是N,g取9.8N/kg(或10N/kg)表示质量为lkg的物体,受到重力为9.8N。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4、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五、课后练习练习册

六、课后反思

第二篇:《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公开课)

《 来自地球的力 》 教 学 设 计

永安七中 邱顺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通过对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重力是如何产生的。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认识重心。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讲解法。

教学准备:演示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

【引入新课】

古诗欣赏:《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思考:为什么水往低处流,而不飞上天去?

教师讲述:它们肯定受到了某种力,这种力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来自地球的力!(板书课题:来自地球的力-重力)【新课教学】

第一板块:重力地概念及万有引力 1.重力概念:

(1)教师演示:足球自由落地,水平抛出的粉笔头最终落地

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类似的现象?

图片展示:苹果落地、跳水比赛、蹦极运动、高空跳伞。

(2)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最后都落回地面?(地球的吸引)

(3)教师讲述:这些物体最终落回地面,正是由于地球对它们的吸引而产生的。

(4)形成概念:生成重力的概念。(学生阅读课本)

(5)深化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什么? 学生讨论使概念得以深化。2.万有引力:

(1)提出问题:地球对地面附近的物体有吸引力,它对天空中的月亮也有吸引力吗?(2)思考:月球为什么能绕地球转动而不“跑掉”?

(3)联想:天上的月亮绕地球运动,是否也需要一个力把它拉住呢?说明地球对月亮有引力,同样,月球对地球也有引力。

第二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形成重力大小的概念:教师讲述重力有大小,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物重,可以直接用弹簧

测力计测量得到,介绍符号、单位:G——重力——牛顿(N)。让学生认识我们平时所说的轻重指的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2.认识质量:质量—m,主单位:千克。常用:吨、克。

学生练习换算:4.5吨= 千克;500克= 千克;2×10

5克 = 千克; 2.8千克= 克。

3.探究影响重力的因素: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1)提出问题: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假设:引导学生大胆作出猜想,并要求说明猜想的理由。(学生可能猜想重力大

小与形状、体积、材料、质量等有关,教学中不要否定学生的猜想,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对有关猜想进行验证,最后留下我们今天要重点探究的猜想。)

(3)设计实验:首先由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实验方案(老师引导内容:

1、目的2、实验步骤

3、记录的数据

4、分析得出结论)

(4)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5)分析论证: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数值倍增法、比

例分析法、图像分析法),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4.形成计算重力的公式:

(1)推导公式:由G/m=g推导出计算重力的公式:G=mg 介绍g:

g=10N/kg

(准确值为:g=9.8N/kg)

(2)g=10N/k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牛顿。

(3)例题分析:质量为50克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小明重1200N,质量是多少? 第三板块:重力的方向及其应用

1.教师演示:细线悬挂重物(竖直方向)、物体自由下落(竖直向下)2.学生体验:利用细线悬挂重物、橡皮自由下落体验重力的方向

3.突破难点:竖直与垂直的区别:竖直方向指垂直于水平面,而不是垂直于支撑面。4.知识应用:重垂线(教师介绍);做一做,试一试:自制一个重垂线,测量一下桌腿、椅背、墙壁、窗框是否竖直。相互测量一下坐姿、站姿是否标准。

5.想想议议:竖直向下的“下”指什么方向?——重力的方向指向地球的中心(地心),通常

把指向地心的方向叫“竖直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叫“竖直向上”。第四板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1.读书自学:了解重心的概念,了解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2.师生活动:寻找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小结,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布置作业】 练习册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来自地球的力》教学反思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重力有模糊的认识,但重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苹果落向地面,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等动画,很自然的引入课题。使学生直观的理解物体所受力的施力物体可能是地球,方向应该是指向地面的,这既能方便引入新课,又能降低学习重力方向时竖直与垂直的区别。再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信息窗中的阅读材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重心与稳度关系的理解。

通过视频、课件、实验演示,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出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不仅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自制重垂线的过程不仅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意识,正所谓物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本节课的创新点:给学生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先独立自主学习,可掌握大部分的基础知识,再小组讨论找出本节课的疑难问题,实质上也就揭示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实验和自制重垂线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需改进的地方;学困生回答正确时,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语言上也让学生多说、多总结,积极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第四篇:《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观后感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观后感

许鹏宇社会工作0901班2009311200601

Richard Schenkman执导的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创作形式,它没有吸引眼球的大场面,没有炫酷无比的特技镜头,没有搔首弄姿的帅哥美女,甚至整个电影没有切换过第二个场景地,这无疑是很罕见的。仅仅依靠演员的表演和电影创作者设计的台词就能把观众整整吸引87分钟,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假如一个人告诉你,他活了140个世纪,是个穴居人,曾有机会跟哥伦布一起航海,曾与贝多芬共同聆听音乐,同梵高作过画,聆听过释迦牟尼的教诲,一个好人——耶稣,拥有时间堆积起来的智慧,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他就是你的一位朋友,一个相处多年的同事,你会怎么想?用无数的问题去质问他?还是相信他?问他无数问题?《那个男人来自地球》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事情,35岁的哈弗历史教授工作十年之后突然辞职,同事们纷纷不解,他们临时在他家里聚会,敦促他解释一番。但约翰提出的原因令他们大吃一惊:约翰声称他有不死之身,生存了14000年,并且不能呆在一个地方超过10年,不然他秘密会被发现。面对约翰的说辞,众人开始了对他的质问。

几张沙发,一个火炉,几个学者,便开始了谈话,全片皆由语言来阐述剧情,你可能与那几个学者一样,从刚开始认为他疯了,到最后询问他还有什么教诲,在不断地质问与询问当中,一遍遍的被主人公的言语所左右,这是导演的精彩之处,当几名学者质问,观众也随之期待约翰作出回答,但是回答完毕之后,提问者又在想约翰是在书中看到的,观众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样一遍遍的提问,一遍遍的回答,观众已经再不知不觉中认定约翰就是那个耶稣,就是那个活了14000年的人,这时候的剧情也随着学者的相信而进入下一个阶段。他们不再质问,而是询问,约翰解释了地貌,历史,宗教,从广阔无垠的平原,到山峦迭嶂的险峰,从哥伦布到耶稣,一切都是那么的合理。他的渊博知识也是那么的合理,因为他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14000年,这已经不是一个人类的年龄,观众们自然会对他在这14000年中的所见所闻感兴趣,导演抓住了这一点的同时,也带领我们进入他所设置的世界当中。

影片后半部分,当众人正听的出神的时候,心理学家却突然要求约翰停止这无聊的谎言,约翰说了一句,故事结束。至此,学者与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的一切是约翰编出来的,我们都成了他最好的听众,也正是疑问那些学者的肯定,不知不觉中配合他完成了这个跨越14000年的故事。但就在同时,我们也跟那学者一样,在之前的疑

问中产生出的怀疑心理,又觉得约翰就是那个耶稣。谁知道呢,也许人类接受与他们自热规则相同的事物比较容易吧。虽然带着疑惑,但是大家都陆续离开了。至此,我们已经进入了导演设置好的游戏中,我这么觉得,看到这里,其实观众们心里都有着强大的疑问,约翰说的到底是真是假,他的言语总是让人将信将疑,最后与心理学家的对话揭开了谜题,原来约翰是那个年近60的心理学家的父亲,在与他母亲相处10年之后他选择了离开,约翰回答了心理学家的疑问,也许心理学家不能接受这个事实,突然暴毙身亡。此时那个女老师问了约翰一句:“你是第一次看见成年的孩子死去吧?”约翰回答:“是的”,然后默默地关掉灯,走到星空下,也许他担心大家会像心理学家一样,才在说这是一个故事吧。对于人们不能接受的事物,还是让他们拒绝接受为好吧。

毫无疑问,这是关于哲学探讨的电影,所以我们会发现影片中与约翰产生冲突最强烈的是那名心理医生,这个身份是相当有喻意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的思考”,是超越了各种学科的,但什么样的心理适合对即定的观念进行思考,提出质疑呢?当心理医生以自己的权力而禁止了约翰的话语权时,我们便知道了,这种心理思考是不被允许的,是要被限制的,而在剧情上,心理医生与约翰的父子关系显然是导演对这种思想禁锢警察的巨大嘲讽。禁锢思想是哲学发展的最大敌人,于是,影片结尾,心理医生的死是导演的一种宣泄,甚至是一种意愿。当约翰再次离开的时候,他的人生注定要继续着对新生活的探索,从质疑到探索,这个过程是全人类的,恐怕也是导演对西方社会的一种意愿。

电影中主人公John讲述的关于宗教的部分颠覆了人们关于基督教的一般传统认识,抛开宗教方面的东西不讲,这里单纯来讲我们所熟知的知识常识等的可靠性。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外界的认识都很容易受经验所左右,对于在我们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和已经被科学权威证明了的知识很难有像电影中这样突破性的认识。关于在我们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知识我们都只是把它当作常识来认识和接受,一旦出现与我们深信的常识相悖的新知识时,我们似乎也应该对于既知知识来一个彻底的怀疑与批判。但是限于人们处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因而对很多知识很难有一个怀疑的结果,正如希腊哲学的怀疑论一样,人对于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的认识在有限的人的生命里产生了不确定性即怀疑。我们的知识是否正确?我们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历史和宗教,我们现在的人没有见证历史真实的“当时”,也没有亲历宗教中的事件和时间,所以如果从怀疑的角度要证实这种真实性很难。生活中人们一般不会用这种怀疑论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知识常识,不过有时候对于某些方面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有这样的怀疑的思想的,虽然怀疑论否认了物质世界和客观真理的可认识性,但是也正是因

为有着怀疑的精神,人类的知识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创新。电影中关于心理承受能力方面比较突出的集中表现在两点:女宗教徒对于John关于基督教的讲述的愤慨;人类学家强制John承认所讲的关于洞穴人的事纯粹是个人杜撰以及在得知John是他的亲生父亲之后暴毙。在众人对John讲述的自己是个14000多岁的洞穴人及经历的事的反应上也有这方面的表现,但是与Edith和Will两人的反应对比来看,那种冲突感并没有那么明显。Edith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人士,在听到John说自己是耶稣以及对于基督教历史的一些“异端说”后,她没有办法推翻这些异端说,又不愿意接受与自己深信的信仰相悖的基督教史,所以在内心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欺的愤慨希望John自己承认所说是假的,以达到自己内心一种心安理得的坦荡。我觉得她应该是接受不了自己所信仰的原来只是别人杜撰出来的并不真实的东西。一生的信仰轰然倒塌,这点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都应是很大的打击,对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Will是一个心理学家,在对内心的体验机制和意义审查方面应该比别的几个人更熟悉更严格点,对于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感知程度也会比别的人深刻些,因此在电影中也是他最先表现出那种强烈的抵制情绪,在对John进行了一些提问后拒绝接受所谓长生的故事要求John承认所讲都是虚构,也正是因为他的心理学的专业背景以及心理医生的职业背景才导致他最后暴毙,当然年纪大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因。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有一个极限,尽管各人的极限不一样,但是当超越了那个极限时都会在情感和心理上产生一种很强烈的冲突,那种感觉很不舒服。

其实我个人也挺好奇John对于活着的意义有什么看法,像他这样一个活了14000多年的人,经历了很多很多,所珍爱的人和事都一一离去,只剩自己一个人孤独的重复着经历和失去,他对于人生对于意义都将是怎样的看法?也许他的内心足够积极和强大,也许足够冷,这里不评判他这个人怎样,单说这么漫长的人生中的意义。电影中并没有讲他活这么长久有什么目标或理想,我是不能理解一个人怎么能够抵挡得了上万年的孤独经历后依然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去爱去生活且没有什么目标就只是单纯地活着。也许是电影的漏洞,也许是他这个人思想足够简单和内心足够强大,总之对于这样的一个人,很多很多的疑惑,关于他的意义也不明白。

第五篇: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读后感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观后感

传统的科幻片都是把一些当今世界上没有的或者没有发生的创造出来,然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科幻却不再有绚烂的场面,激光,飞船,未知物种的咆哮,大自然突如其来的灾难和穿越时光的隧道„„影片的绝大多数情节都发生在一间狭小的客厅之中,时长90分钟的片子,全靠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正是这反传统的科幻片引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哲学反思。

突然辞职的大学教授约翰说自己是一个存活了14000年的穴居人,他不会衰老,每隔10年就要辞职移居到新的生活环境,以便不被人发现。在这个临别的小聚会上约翰说出了辞职的真正的原因,前来送别的同事和朋友自然不会相信。约翰的同事中有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医生、宗教研究学者,他们是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几位教授各展其长,反覆询问约翰,以确认故事的真实性。大家把对约翰的质疑和盘问当做交谈的一种调和剂,期待能在他的答案中找到破绽。约翰说他经历了冰川、地球变暖、巴比伦文明、佛陀时代、基督时代、曾与哥伦布一起历险、与凡高交往等,一直没死,且容貌一直保持在35岁的状态。他甚至说自己就是耶稣的历史原型,他曾被当作神在部落供奉,又被当作摄取人寿的巫师被驱逐„„渐渐的,约翰滴水不漏的陈述让这些知识领域宽广的专家们开始害怕,因为这些专家竭尽所学都无法推翻约翰的陈述,人类现有的科学将在约翰的脚下逐渐坍塌。

虽然叙述者无法证实自己的叙述,但倾听者们也无法用事实证伪他的叙述。所以心理学教授、考古学教授、宗教学教授、生物学教授„„这些拥有超出常人知识储备的学者们,都在这个无法证伪的理论面前动摇了自己的信念。约翰的言论已经触及到西方文明的支柱,而这根支柱顷刻之间土崩瓦解,所有的文明不过是一抹幻影,他们所掌握的一切有关文明的知识和权威论断顷刻间烟消云散,他们的科学主张、现实、理想被约翰的言论所砸碎,总之他们所有的思想犹如断线的风筝和支离破碎的残片失去了可以依托的基石。一切突然变得神秘而遥远,空旷而虚无。他们一边力图用理性摆脱这种言论,可是又不得不折服;一方面他们对失去的空间和信仰感到恐惧、困惑、愤怒,可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面对这个不可思议的人,无论他们怎样力图反对,怎样竭力说服自己,约翰的言行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还是牢不可破的事实。他们自己已经无法摆脱这种哲学上的贫困,有限的理性、经验的时间与空间与世界的不可知、世界的已知与未知,所有一切秩序统统被打乱了。我们原以为自己起码具有最基本的知识,却发现它们的面目原来如此模糊不清。

这部电影的逻辑起点是建立在:“一切皆有可能”的前提下,这就为约翰的身份打下了基础,人们可以相信任意说出他所编制的一切,只要这些东西不违背你的逻辑体系和你的知识体系。但这个前提之所以引起激烈的矛盾冲突,则是因为我们检验的标准是实践经验,而人的实践经验又是这样的有限,它既包括实践的局限也包括认识主体的局限。这时一个活了14000年的人可以轻而易举的说出你无法推翻的事实,仅仅因为他有足够的时间去经历那些你无法经历的事。但如果说约翰是刻意欺骗也是同样成立的。因为当有个人知道的比你多,比你详细的时候,在你的知识体系内他是对的前提下,能说出你所不知道的东西,并且加入一些谎言后,你就会相信他或者不会太怀疑他所说的话,因为,他所知道的也是你所认同的。控制一个人的思维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当他把你所有能想到的可能

都想到,然后给你若干限制条件,让你自己去寻找答案,最后你找到的答案以为是自己想出来的,并且深信不疑你的答案是对的,因为这是你基于你的知识、阅历和判断得出的结论,这时你就太不可能会轻易否定自己,殊不知,这是他早就预料好的结果。

与此同时,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现了人们面临认知崩溃时所表现出的本性。人们力图用他们经验范围以内的信念和知识来否定这些偏差,可当这种可能无法证实而又实实在在地存在时,他们又只能根据经验世界的理性、知识作出本能的反抗;而矛盾在于,尽管他们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尽管他们的科学方法面对此束手无策,尽管他们节节对抗,可在他们灵魂深处已经对此深信不疑。于是人们便在相信与否定之间徘徊、逡巡,乃至绝望的挣扎„„

下载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影评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影评电影改编自科幻作家Jerome Bixby(1923~1998)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其科幻作品《It's a Good Life》曾入选“世界100部最受欢迎的科幻短篇”,他还曾参......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观后感

    其实在这次看之前就已经看过一次这个电影了,当时一个校选课的老师推荐的,回来就看了,第一遍看完的时候就感觉挺又启发意义的,然后课堂上看的这次是第二次看,觉得多看一次感受也会......

    来自地球妈妈的一封信(最终定稿)

    来自地球妈妈的一封信5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信的经历,对书信很是熟悉吧,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交际工具。你知道书信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

    成就来自专注力[推荐五篇]

    成就来自专注力 问:打坐的时候灵魂出窍,出去了怎么回来?回不来怎么办?藏密大德:什么是出去?既然是通过修行出去的,怎么可能不知道怎么回来呢?如果你是这样,说明你是一个非常散乱,魂魄......

    【地理】湘教版必修3 第三章 第四节 “数字地球”(教案)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第四节 “数字地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在获取和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锻炼学生搜集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知识......

    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案(推荐阅读)

    第三章 第四节 力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掌握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力三角形定则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3.进一步......

    第四节鱼_教案

    第四节:鱼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认识鱼类的外形及鱼类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鱼的外形和概念。 【教学难点】 根据鱼的共同特征......

    《第四节 鱼类》 教案

    《第四节 鱼类》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水中生活的动物类群有哪些,并能总结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3.举例说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