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及对策-文档资料范文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及对策
教学设计是从教育技术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系统方法,其特征是通过技术的手段使教学更有成效。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环,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媒体与环境的合理组合及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关系到生物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科学而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现代教学设计以及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均十分重视并强调教学目标的作用。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师,如何科学而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成为课程实施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1954年,由布卢姆(B.S.Bloom)等人编着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初稿,为了征求意见,在美国公开出版。该书旨在为“观察教育过程、分析教育活动和进行教育评价提供一个框架”,至今对国内外教育界仍具有重大影响。加涅(R.M.Gagne)等心理学家,也都对教学目标的分类作过专门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创设不同学习的内部条件并安排相应学习的外部条件。我国大面积开展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研究和目标教学实践始于1986年[1]。之后尝试将目标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有学者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目标分类理论,对今天的学校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几十年来,国外许多教育心理学家一直致力于探索一种具体、清晰而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认知动词分析模式、行为目标模式和折中模式便是其中取得的几个成果,这些课堂教学目标编写方法的理论基础和适用范围各不相同,也各有所长,为我们编写课堂教学目标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现行教学设计与目标分类理论阐述的是一般教学层面上的理论问题,虽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但缺乏实践的可操作性。目前一线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据笔者的不完全调查分析(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实物分析),目前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表现: 首先是思想观念上的偏差。部分生物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内涵理解有误区,把教学目标等同于教学任务,结果就直接将教学参考书中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当作教学目标,反映了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更多想到的是灌输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很少想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之一;还有一些教师对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十分了解,把编写教学目标仅作为教案中的一种备查形式,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经验和考试的要求操作,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形同虚设,甚至在访谈中有些教师对写教学目标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
其次,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存在问题。如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来源上,很少去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也较少顾及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而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学科专家的建议上,表现为教学目标的确定唯生物课程标准(以前则是教学大纲)为出发点,更有甚者单纯地参照教材,把其他可供参考的有用资源完全丢弃;同时因为缺乏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相关知识,往往只考虑认知领域的要求,而忽视了情感领域的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和人际交往领域的目标;在每一个领域中,也没有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目标,如在认知领域的目标中,仅仅考虑知道这一层次的目标,而忽视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智力技能及认知策略方面更高层次的目标。
再者,教学目标表述上也存在一定问题。所收集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教案中较多的仍采用难以测量、不便操作、笼统、含糊的心理学词语(如掌握、理解、分析等)来陈述教学目标,也有用教学目的来代替教学目标,因而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心中无数;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每一节课都用“三段式”(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制定了很多教学目标,但有些目标超出了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实际上是无法达到的;还有一些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则是优秀教案的复制品,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目标不仅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也难以发挥教师的个人优势,体现教师独有的教学风格。
在我国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而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理论与实践如何结合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且缺乏实证性的研究。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才能使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既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具体、明确、具备可操作性,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研究教学目标设计的价值取向、教学目标设计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提高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质量的一些对策,以期为高中生物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一)加强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
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参考生物课程标准的人数要远远少于参考教学参考书、优秀教案、自己以往的备课本和个人经验,而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当代社会生活对生物学的要求一起位列倒数后三位。同时还发现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匮乏,如对“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加涅的学习结果理论”、“马杰的行为目标三要素”、“格朗伦的内外结合表述法”、“任务分析法”这些理论知识,选择“没有听说过”或“听说过,但不清楚”的比例分别高达63.1%、73.8%、74.8%、86.4%、70.9%。同样,对“新课程目标的领域和层次”这一问题,在参加被调查的103位教师中,有5位答案为空缺,还有25位选择了“没有听说过”或“听说过,但不清楚”,51位教师选择了“基本知道”,仅有22位教师选择了“很清楚”。访谈中发现:许多教师认为自己已基本掌握了《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但当谈及“高中生物课程”的必修和选修各包括了哪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包括了哪几个部分时,许多教师又要去翻阅《课程标准》,反映了一线教师对这块内容的生疏;而且知道知识性目标分“了解”、“理解”、“应用”等水平的较多,而知道技能性目标分为“模仿”、“独立操作”水平和情感性目标分为“经历(感受)”、“反应(认同)”、“领悟(内化)”水平的则较少,知道并能列举各个行为动词的就更少。
在布鲁姆倡导的发现教学、施瓦布主张的探究教学和奥苏贝尔的学习策略理论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其形式所负载着的实质和内涵的解释,而且,他们的解释又都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解释。所以就很有必要在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中加重教育原理和教育心理学的分量,使之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应增加哪些学习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有效,怎样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改进是本研究未涉及的,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生长点。(二)加强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解
在象山西周中学举行的2018年全县高中生物学教师参与式培训活动中,夏凉老师的《三大类营养物质的代谢》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关注。虽然是在农村中学,平时进修机会少,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良莠不齐,但他把身边的教师健身队作为教学素材,自编自导的一段录象不仅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扩充了教学目标,同时也让在座的教师体会到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也不是教材和大纲的被动执行者。教师应把自身、学生、文本、环境和实际教学进程等看成是可开发的课程资源,既要立足教材,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材的教育价值,真正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三)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高中教育应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现代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者、开发者和组织者,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顾问和助手,学生个体生命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的历史使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顾问,其行为特征是“指点”,学生则是教师建议的“接受者”和“加工者”。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2]。但目前有些“探究性学习”,大家感受到的只是问和答,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被教师严格地控制着,学生只是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机械地实施一些操作和记录,连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分析也作了详细规定,甚至学生偶尔出现的偏离也被教师及时纠正过来了。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一部分在于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的需求。
(四)进一步开展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新课程不仅会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这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 [3]。如果天天上课成为教师单调乏味的负担,那么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会变成枯燥的事情。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研究,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好途径,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遇到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这个过程就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尤为重要。比如:一个兴趣,尝试一种新的想法,开发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一个困难,解决一个问题,或弥补一个缺失;课堂上的意外与无法解释的体验可以看作是进行研究、发展教学策略的一个起点。之后,通过观察、访谈及其他收集资料的方法,找到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达到对情境的深入透视和理解,确定自己的行动策略。(五)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应有权利、有义务也有能力对课堂教学加强反思、研究和改进。而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互助合作,可使教师个人少走弯路,在同伴互助中更好地成长。因此,教师应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的交流与合作。在我们备课组活动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由于各教师持有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经验也有很大的差异,对所教内容就有不同的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这有助于学习和借鉴他人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二是实行互助式观课,要求在课前共同商定好观课的主题和重点;观课者及时做好课堂观察和记录,以及自己的思考;开展课后的讨论,讨论要针对主题和重点;授课者将改进措施实施到后续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实践证明,这对培养年青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
1.谭晓玉,袁文辉等译,L·W·安德森,L·A·索斯尼克主编.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年的回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译序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3 3.B.A.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 全一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9
第二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及对策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及对策
简阳市简城一小 袁红梅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说: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我们认为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学生越学越喜欢,越教越聪明,课堂的有效不单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单纯的知识技能训练,从学生知识的角度上说,是有效的,但是如果以加重学生负担为手段,以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以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那是负效的。所以我校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有三点:
一、参与度。学生活动面是否达80%,活动时间是否达60%。
二、亲和度:是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否有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三、提升度。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品质,学习习惯是否有提升。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梦寐以求的目标,是每个学校抓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当前我校的课堂教学中,存有的问题很多:
1、有教无学,教师频繁的问答来代替灌输。教师提问随意、零碎,启发性不大,对发展学生思维没多大益处。课堂回答一来一往。
教师提问,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础,体现在语文课上串讲串问,在理内容上下功夫。如《小马过河》,教师提问:小马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又怎么想?答案全在书上现成的,学生想都不想就能答到。还有一节课有无数个:好不好?美不美?行不行?等问题。
2、教师课堂上滔滔不绝,侵占了学生活动时间。
有的教师讲课时啰里啰嗦,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结果讲了半天学生还是云里雾里。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常常重复学生的语言。或者自问自答,学生明明自己会说的,但教师替学生回答了。还有的教师总不放心,讲了一遍又一遍,侵占了学生的思维权。有的点评不够恰如其分,不够简洁精辟。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上,有的教师处理欠灵活,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发言始终不符教师的预设答案,明明答对了,还使劲往标准答案上牵。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结果把课堂上应做的练习压到了课外,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对该学科产生了厌恶感。
3、老师常常以权威自居,评价语言苍白,激励性差,没有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得到充分体现。有的课堂回答问题的始终就是那么几个,还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回答,而个别学生居然回答问题六次之多。有的教师是怕课堂时间有限,为节约时间;有的教师担心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符合老师预设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了回答不完整,不够流利,教师就不断地帮助学生补充,没有等学生说完便擅自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否定的评价,甚至还多次地打断学生的回答,学生再也不会有勇气举起手回答。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居高临下,总是那几句:不错、很好……一节课都在啪啪啪鼓掌,或“棒,棒,你真棒”。甚至表扬这个同学时,打 击那个同学。
4、教学目的性差。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体现在数学教学中:有的是在情境设臵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把一节好端端的数学课上成了“社会、说话、思品、语文”四不像的课。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作必要的引导。有时一个问题教师找了好几个同学,说完都说坐下,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对是错;另一种表现为教师一味说好,不管答案如何,也无论读得怎么样,都说不错。如:一位老师教学13-9=?时,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与小组交流后,问该怎样算,孩子汇报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有的把13一个一个地减、一直减到9;有的是先在10里减去9;有的先减去3再减去6;方法各不相同,不一而足。老师对出现的各种计算方法,均加以表扬,紧接着就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练习。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同,教师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这种方式就是完善的。恰恰相反,学生的方式有很多需改进或提炼的地方,这需要靠老师尽可能的从不同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算法进行比较,来提高学生反思问题的能力,进而提炼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而老师恰恰忽略了必要的价值引领。
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是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对这个年级的课程目标,这一课的知识点、能力提升点,一脑子浆糊,把语文课上成了常识课、思品课,甚至音乐课。如四年级了还在训练“因为……所以……”造句;在上《我是什么》时,大谈水的三态变化。
5、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合作学习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学习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合作不主动,有的操控着整个过程,有的则处于看热闹的状态;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学生还没说上几句话,就草草收场,忽视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6、无效训练较多。教师布臵作业随意性大。有的是无指导无目标的练习,如朗读训练教师一遍遍说“有感情读”,抽了好多个学生,最后叫学生照着最后读那个同学读。到底如何有感情无指导;缺乏有层次性、针对性的训练。如在语文教学中,一课生字词一大堆,平均用力;数学教学中,一个例题后,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不练,而反复练习照搬例题都能做的,浪费时间而没有效果;还有的管理不善而导致虚假训练,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后,个别学生按照《一点通》对答如流,毫无意义;不进行检查的训练,做完练习后进行订正中,不了解有多少学生出错,出错原因在哪。重复训练多,如抄生字词N遍等。
7、教师没能有效地组织与训练,学生学习习惯差。有的班缺乏课前准备和预习的习惯;书写潦草不规范,坐姿差;喜欢做小动作,缺少认真倾听的习惯;课堂上不善于发言,盲目听信教师,缺少个性;缺少小组合作的习惯和意识;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朗读背诵、课外阅读的习惯;没有良好的回答习惯;缺少记笔记的习惯;学习缺乏探究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
当然还有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如信息技术课计算机不能一人一台,科学课分组实验器材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我们所做的工作有:
1、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开展了一年一度“读书节”活动,活动包括每周一诗,每天一成语,每天半小时课外阅读,每月评选博览之星、背诵冠军等,把学生的采集本纳入教学“六认真”检查,要求语文教师上阅读课,争创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此外还开展了学生作业本展,把各科学生作业书写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学上课生回答问题要求用上:“我的观点是……我来补充……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理由是……我的答案是……是从这些方面来体现的……”等,使课堂对话有条理,有思维深度。把学生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考核打分,也作为学生期末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着重进行了听的习惯的培养。归纳出训练学生认真倾听十二法,专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如:行动提醒法:在课堂上,当发现学生开小差时,停止讲课,微露不悦;或把目光停留在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身上,并有意放慢说话的速度;或轻轻走到开小差的小朋友身边,用手摸摸他的头或轻轻扶扶他的学习工具,唤起孩子的注意……表扬法:注重正面激励,表扬反衬。“像**同学听得多认真,能对**讲的提出不同的见解”“ 今天第一小组的小朋友听课最认真,老师最喜欢他们!”等。小组竞赛法:用多种手段反馈学生倾听态度,与小组评分结合起来,以此加强小组成员的提醒和监督等。同时,要求教师注重“听的能力”培养。进行专项训练,培养“听”的习惯。同学发言听优点、听缺点、听异同。布臵“听”的作业(如布臵“听故事”、“ 听广播”、“ 听新闻”,讲讲记住哪个词语,哪个情节等)培养认真听的意识。
2、梳理课堂教学的无效行为。采取方式有:
1、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让教师自己统计提了多少次问,重复了多少次学生的话,哪些问题提得不准确,抽生面达多少,学生活动时间多少,自己发现自己的课堂无效教学行为有哪些。
2、组织各学科组观摩课例,针对哪些是课堂教学无效行为开展讨论。对关键性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如我校语文“有效朗读”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①两位青年教师刘晓俞和周群丽分别展示了《小猫刮胡子》和《天窗》两节朗读教学的研究课例课后,从设计意图、教学思路、课堂实践、教学得失等方面作了现场说课。②然后学校组织和引领全校语文教师围绕这两节课展开了评课、研讨,结合课例生动细致地、深入浅出地归纳各段朗读训练要求(低段读准——读通——读懂;中高段:读通——读懂——品读,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来)和实施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指出了朗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使老师们明白了有效的指导朗读,应体现在学生通过指导,能在朗读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或情境,能在朗读中逐渐融入自己的领悟和情感,并把在品读过程中感悟到的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哲理,以及难以名状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并于朗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同时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催化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与理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集体备课,强化目标意识。随堂听课,检验目标达成率。
人人都要备课,因为只有人人备课,才有有效的讨论,才有效的集体备课。学期结束后,后勤处即将教材等发给教师,要求教师通读教材(对于数学教师还要求读几个版本的教材),结合课标,提前备课。开学前,整个学科组就与上个年级教师在一起阅读理解分析整册教材,大家共同探讨,把握教材脉胳,分析教材重难点。通过通读教材,使教师们将整个学科当做一个整体来思考,到具体到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时候,教师的备课就不仅仅是从某个单元或某篇课文的视角来思考问题,而是将一堂课臵于学科素养发展的大背景之中,系统地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相关学科素养的培养。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到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第二次备课:每个星期年级学科组相对集中没有课的半天,作为集体备课时间,交流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这一次教师将课备在书上。
随堂听课,对教师上课目标是否达成,抽样调查,即上完课后根据目标马上测试。如马上听写,做测试卷,或抽生朗读等。要求教师对结果进行分析,完成课堂自我诊断,促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
4、倡导“兵教兵”合作方式: 小老师式的“兵教兵”。小老师式的“兵教兵”就是让学生做小老师教会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重点培养一些小老师,老师们告诫学生“听进去不如学进去;学进去不如讲出来”,在适当的时候发挥作用,让“小教授”、“ 小助教”们登台“讲大课”,这样既能进行更有效的课堂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另外均为一、二年级派小辅导员.小组讨论式“兵教兵”。四人小组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分工明确: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补充员(可轮流担任),学生们围绕某 一问题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了解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使学生通过共同活动,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而且大家在互相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就有助于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大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一方式要求教师要教给方法、给足时间、重视评价,真正使小组学习不流于形式。
一对一式的“兵教兵”。就是2人同伴互助。这种形式除了和小组讨论式有大致相同的优点外,具有形式上更灵活、操作更方便的特点。课堂上、课堂外都能进行。在排座位时,坚持优、差生搭配同桌,以便于课堂上“兵教兵”,便于课后一帮一。使好生、差生得到同时提高。因此,老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状况的基础上,公平合理地进行分组、排座,运用优、差生搭配的原则,让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互帮互学,让优生有事做,有提高;让后进生有进步,从而提高整体成绩。
5、规范教学行为: 要求教师做到三个提早
①提早一刻钟再一次熟悉教案。
②提早十分钟准备。熟悉了教案,教师心中已经明白应该准备哪些东西。小黑板、挂图、录音机、卡片、板书等,凡是上课需要的,都应该在上课前准备好。
③提早三分钟到达教室。提早进教室,要做两件事:一是关心学生。下课了,学生处于休息或活动的状态之中,往往不知上课的临近。教师一进教室,把教本、备课本往讲台上一放,就暗示学生马上要上课了,应该安静下来了。如果学生还沉浸在活动的兴奋之中,则需要教师以语言提示,请学生开始做上课的准备,把课本、作业本、文具盒以及其他必需的学具拿出来放好。二是酝酿情绪。临上课前,教师静静地站在讲台前,头脑中浮现的应该是上课的过程,教师要开始调动自己的情绪,蓄势待发。上课铃声一响,教师就要像参加百米赛跑的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一样开足马力向前跑。这样的课效率才高。
提倡三个带进:
①把生命带进课堂。课堂是充满激情的地方,要上好课,教师首先要克服职业倦怠,把生命与激情带进课堂。
②把智慧带进课堂。教师上课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上课前,教师要分析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基础上进行本堂课的学习的,新知的生长点在哪儿,学生是如何完成知识的建构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哪里需要帮助,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准确地把握了这些问题,教师上课就能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③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对学生的感情写在我们的脸上,把我们对职业的热情、对人生的热爱体现在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在自然愉悦的状态下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享受生命的成长。
6、引导教师练内功。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是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提高。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建立了教师图书室,为每个教研组定阅杂志,以教师基本技能考试为契机,全校开展了通读教材,自主说课,背课标等活动。并从2007年起实施了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由学校行政共同讨论梯队人选,确定出青年教师培养梯队。校长亲自与每个教师谈话,召开这部分教师会议,给这部分教师加压,布臵家庭作业。学校行政分工负责(每人5-10个),督促作业完成情况。如语文教师作业为:每期两篇经验文章(发表的、上交的均可);每月欢迎大家上门听课一次;每月听优质课10节(外出听课、网上听课、看光碟均可)(查听课笔记,一月一次);每期读专业书一本,文学名著一本;每年订阅专业杂志一份;每月背诵文学作品一篇(在负责领导那里背,可选择散文诗,《古文观止》等);每年创作文学作品两篇(诗、散文、记事、抒情均可)。同时,建立了多个“一帮一”互助小组,让中老年名教师、骨干教师带徒弟,免除这部分教师一切形式上的事务,如备课可以只备在书上等。条件是他们的课必须随时向全校教 师公开。既使这部分教师不敢松懈,又体现了人文关怀,同时年轻教师听一课,上一课,实实在在地学,进步迅速。
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课,为教师搭平台。如同类学校的交流课,下乡镇的支教课,新教师的过关课,面向家长的接待课,各级赛课等。每学年上半年的青年教师赛课,下半年的年级组赛课。上半年赛课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研讨,下半年的年级组赛课,每个年级组推出一人上课体现本组对所研究问题的突破。
变写听课笔记为写听课批注。为了便于教师能开展有效的讨论,每节课前将教师详案发放听课教师,要求教师在听课过程中作批注,因为听课时教师总是会与自己的教学联系起来,想这个环节我如何处理,他为什么这样处理,哪样处理好,这就是宝贵的资源,但往往由于老师们忙着记流程而没将这些记下来。所以我们变写听课笔记为写听课批注。并现场挑选典型课,就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最困惑的问题,进行现场讨论。
此外,我们还请教研室、教科所领导作讲座,积极为全市教学研究提供场地,让老师们欣赏到不同流派的教学。同时开展了走进名师的活动。不同学科教师每月组织一次看名师授课实录,然后点评,研读名师著作,针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将名师主要论述打印下发,让年轻人上台谈读名师体会等,引领教师,走向专业。
下一步工作设想:
1、建立学校网站,为教师研讨提供更快捷,更方便的平台。
2、建立教师发展学校,以完成积分的方式考核教师,将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纳入规范化轨道。
3、对教学中长期困绕教师的诸多问题进一步专题研讨。如作文教学有效性问题,学生说的能力培养的有效性问题,识字游戏的有效性问题等。
4、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家常课竞赛。研究课的目的是为了老师平时上好每一节课,由于现在研究课与家常课越离越远,老师们心中形成了研究课与平时上课两张皮的认识,所以我校在下学期将重点进行家常课的有效性的研究,在各教研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展示不用多媒体,不用过分预习的完整的一课的教学过程。如语文就上完一篇课文。再组织讨论,对所存在问题进行梳理。
5、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作为课题研究,系统地、严格地进行训练,确保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第三篇:中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中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叶孝彬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教学理念的改变,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农村思想品德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本人长期从事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针对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谈谈本人的体会及建议。
一、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
1、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作为改革边缘地带的农村,依然是落后的地区。在基础教育中,特别是资金的投入上,存在很大的欠缺。而仅有的这些教育经费的投入,大多数都是投在城市里的重点学校,到农村学校来,往往连九牛一毛都没有。
2、教师队伍水平低下,农村初中普遍缺乏专业教师,每所学校政治专业毕业的教师很少,虽然思想品德是中考科目,但分值少,属小科,不被重视,除了初三由专业教师任教外,初一 初二均由大科老师附带或者老大难老师带。教学质量难免受到影响。
3、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只是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表现为:(1)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2)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由于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性较强,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4、教学手段单一,由于农村经济水平有限,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教学资设施薄弱,技术更新慢。导致农村思想品德的教学手段十分单一,只是依靠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
二、提高乡镇中学思想品德德育教学的对策与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手段。(1)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多样化教学,使学生爱学。学生年龄年段不同,其自身差异和心理特点不同。在思想品德课中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用好体验式教学,使学生能够爱上作为教师,对学生要耐心引导。久而久之,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态度,自然愿意和教师亲近,课堂上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无保留地和教师同学交流。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也处于活跃、流畅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各种观点自由畅通,可以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为广阔的空间。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可以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2)着眼学生发展,进行创意性教学,使学生会学。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贯彻这一精神,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多种形式,以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的创意性教学。(3)针对学生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使学生乐学。学生素质的形成,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指导加工中完成的,由于生理条件、智力水平、基础知识、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及成长过程的不同,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形成了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局面,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如果我们用统一规划的教育来培养他们,则会使一些“尺有所短”的学生抑其长而补其短,也使“寸有所长”的学生失去发展个性特长的机会。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但不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发展的不同,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超长,也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见短。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习当作一件重事(4)结合学生生活,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活学。课程改革以后,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突破了教材就是样本,课堂是学习惟一场所的观点的束缚,树立了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生的生活,着眼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面向广阔社会生活,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扩展了学习的空间,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加深了对生活的体验,更加关心生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在每节课的开始1分钟,学生都要进行时事演讲。时事演讲依据学生集体订阅的《时事》杂志,内容一般选自国内外有意义的大事,同时与每课内容有些联系。如在《网络交往新空间》演讲时,学生讲了因为迷恋网络,初中生荒废学业故事和年轻人被不良网友设陷阱诈骗的故事,增强了说服力,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2、调整课堂结构,创设教学情境,变被动单一接受式的学习为主动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通过调整课堂结构,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独占讲台,一讲到底的结构形式,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造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的情境和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学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大背景统一安排下,我根据政治课的特点,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根据每节课内容,设计一些需要学生间讨论的环节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的讨论合作这是一个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自尊自信得过程。通过兵教兵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包括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脑、网络等多种现代化设备,用它们创设丰富的色彩、声音、图像、文字,生动、科学地传递大量信息,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考;有利于设计和演示科学有趣的板书和素材,供学生复习和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4、提高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乡镇中学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对学习的重视不够,有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开放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学习,积极发言的同时,必须规范课堂的教学秩序,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养成收集信息、预习、认真上课、社会实践、课后反思的学习习惯,既发挥了学生动手能力,也让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只要我们积极投身于新课改,只要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着想,农村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一定会得到彻底改变,并一定会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局面。
第四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
由于培养目标、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在一线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试图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案。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这几年的一线语文教学中,我感到中职生呈现漠视语文,被动学习的状态。在学生心里,语文课可有可无,语文课也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不至于太冷漠,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首先,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中职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相对较差,语文素养及学习能力较弱。加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部分学生对中职语文的学习观念存在偏差,主观意识中对中职语文学习存在排斥的心理。中职语文教学互动缺失,教学趋于表面化的问题日益严重。其次,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致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较差,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无法专注地进行语文学习。
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研究与实践
为进一步促进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质量,结合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研究与实践探究成为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事项之一。分析原因后,笔者一直在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掘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语文教学重熏陶感染的优势?怎样才能解决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并逐渐树立学习语文学科的自信心?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究和实践。
(一)创造张弛有度的课式结构
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创造张弛有度的课式结构,主要是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案方面都做出一定的改变,使之更加符合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地创新语文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促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课堂中。课堂上应根据专业特点,不仅教师备有传统的板书、录音,也要融入生活实例,更要有ppt的铺垫。语文课堂不能是老师的“单口相声”,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群口相声”。中职学生大都15、16岁,他们喜欢流行的东西,语文老师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融入到现代流行的微课、慕课中。
(二)适当改变语文教学节奏
由于中职在校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较差,不符合学生认知以及接受能力的语文教学节奏,很难让学生快速地适应学习。在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疏密有致的教学活动,要求语文教师在追求课堂信息量及密度的同时,遵循教学节奏的疏密有度。教师适当地改变语文教学节奏,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是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研究与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策略。不断积累的教学经验表明相对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有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更应重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鼓励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认真思考,为解决学习问题与教师及同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在语文课堂中加入小的专题性竞赛,如改错别字、名句默写、诗词朗读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自信心得到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
中职语文有效教学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面对21世纪的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中职语文教学任重道远。针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改善单一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不断的提高语文教学的创新体验,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片广阔的天空,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语文教育,最终实现教书与育人双赢。
张春华,教师,现居山东济宁。
第五篇: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华中师范大学 鲁子问
正如教育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教学也是人的有目的的行为。从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就是规定时间之内的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学生学习效果。
对于教学目标,以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B.S.Bloom)为代表的很多学者进行了非常详细地分析,不仅从不同层面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体系,而且规范了教学目标的语言,而且不断出现新的发展,有影响的相关著作数以百计。限于篇幅,笔者在这里不就此展开讨论。
教学目标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教学目标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指向正确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即使教学活动有一些缺陷,但目标方向不会出现错误。这样,尽管教学效率可能受到损失,但教学效果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而指向错误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即使教学活动再完美,也因为目标错误导致教学效果出现南辕北辙式的错误。
所以,目标是否科学,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是否能达到整个教学目标,甚至教育目的。
要达到科学地设置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把握学习者、学习内容两个基本要素:
1、学习者
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年龄、个性、真实兴趣、学习风格、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等各项要素。
课堂教学目标要包括不同学习领域的目标,如认知、情感、能力等领域的目标,要符合语言素质与综合素质共同发展的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要有阶段性,不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整个学年的、整个学期的、整个单元的目标设计为一个课时的目标。一个课时的课堂教学只需要完成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个班的学生存在很多差异,因此课堂教学目标要有可选择性、可调整性,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但又明确规定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保证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又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这要求教师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调整教材等所规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因为教材所规定的教学目标通常是基于全国情况而制定的。
2、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必须涉及教材设计的学习内容的全面教学目标,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目标,更要包括语言运用目标,这是英语课程的总目标。现在很多老师设计的目标中没有语言运用目标,或者运用目标不真实。
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也要依据符合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在目前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没有建立明确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时,我们尤其要注意我们的评价目标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另外,我们尤其不要提高教学目标。比如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毕业时学习700个左右词汇,显然这不是要求学生会运用700个左右词汇,也不是要求学生会拼写700个左右词汇。我们设置教学目标就不要过高地提升词汇学习要求。
设计目标的最简单方法是ABCD法,也就是:谁(Audience)在什么条件下(Condition)通过什么学习行为(Behaviour)达到什么掌握程度(Degree),如:
全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完成生日庆祝活动准确地说出数字; 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模仿课文录音流利地开展对话; 一部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参加编写小故事比赛基本准确地写过去的故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