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新课标对中学诗歌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髙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同时还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的创作”。与学生诗歌鉴能力赏能力以及自己平时诗歌教学相对照,笔者发现目前高中诗歌教学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没有阅读兴趣。笔者在自己所带的两个理科班132名学生中做过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喜欢诗歌的14名,107名学生表示如果不是高考需要,绝不会主动阅读诗歌,但这种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二、高考导致诗歌教学趋向功利化,老师想方设法将诗歌鉴赏简化为应试技巧的指导,学生恨不得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个像数学公式一样的“灵丹妙药”以应对所有试题,缺失了审美鉴赏过程,谈何鉴赏能力的提高、文学修养的提高,这样的教学背离了诗歌鉴赏的宗旨。
三、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的课堂仍是一个人的舞台,无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重要的特点,课堂里看不到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思想碰撞的火花,没有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没有学生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的声音,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就是一节课,教学效果平平。
四、学生诗歌训练没有系统性,鉴赏水平浅薄。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按历史顺序共编排了23首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这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远远不够,致使在学完5本必修,大多数学生鉴赏水平仅停留在文字解读层面上,不具备开掘出诗歌蕴藏的深邃思想、浓厚情感的能力,甚至对一些浅显的诗歌有时也存在分析障碍,即使能分析出一些道理来,也是很浅薄。
结合上述诗歌教学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诗歌本身的特点、新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古典诗歌的教学
一、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张载如是说。老师可推荐经典诗歌,早读时间学生自主选择诵读吟咏;学生之间可针对熟读成诵的诗歌,交流感受及喜欢的原因;也可写不限字数的赏析性文字交流,校园教室应该定期张贴更换诗歌书法作品,学校班级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课桌角设计每日一诗等。给古典文化一席之地,营造一个诗韵氤氲的大环境,努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久而定见成效。
二、遵循诗歌教学规律开展教学。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是这么定义文学鉴赏的:“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这就是在进行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文学发挥和实践其社会作用的重要环节。”诗歌鉴赏也是一种文学鉴赏活动,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自主活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对诗歌形象、意境、情感的把握应该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加上老师的引导调整共同完成,而不是老师个人的体会认识,老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学生可自主理解感悟、生生可合作探究、师生可互动交流的有序、和谐、宽容教学环境,而不能把课堂当成老师一个人的舞台。
三、结合高考的命题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
诗歌鉴赏很久以来一直成为高考必考的内容,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它已成为高中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鉴于高考对于高中生的重要性,鉴于语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鉴于古代诗歌鉴赏在语文中的不可忽视性,教师必须结合高考的命题情况,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1、根据诗歌的特点开展教学。诗歌的特点是情感性、画面性、音乐性。别林斯基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白居易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也认为诗歌的核心是情感。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挖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如学生对苏轼的“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的解读,一开始仅仅停留在景物描写的层面上,在老师的引导与点拨下,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后,有从写景角度,解读出远近动静结合的,也有从情感角度提出是对前途迷茫的感慨,还有同学认为青山随船在水中起伏时抵时昂是诗人对宦海沉浮感慨的形象表达,这些个性化的解读非常好,应予以肯定和赞扬。
2、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可以从较为简单的或带有故事情节的古诗词入手,让学生改写成现代散文诗;也可以从现有的化用古典诗词的歌曲中让学生找出对应的古诗词,如歌手许嵩的《庐州月》旋律典雅,化用了成语和古诗词,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古诗词,兴趣盎然。
3、拓展课外阅读,提升鉴赏能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拓展诗歌课外阅读量,才能慢慢体会出其规律,感受其特点,也只有见得多,认识才会深刻明确,才能感受是人丰富含蓄的情感,才能准确把握其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门独特的文学艺术,与其他文学样式不同,它言辞凝练,想象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形成简约、精炼、形象、意蕴丰富的一门特殊的语言艺术,古典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尊重学生个性解读的前提下,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所有一线老师的责任。
第二篇: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的儒学大家孔子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学、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虽说我国的儒家教育与思想的传播大多数仍以诗歌教育为主,但是从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河流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我国的古典诗歌仍是传播我国传统古典文化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之一。因此,现今的国文教育要想彻底的继承传统的古典诗歌教学,就必须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入古典诗歌,借以最大限度的为我国的教学事业传承文化。
一、现今我国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探析
面对现今高速发展的教学思想而言,如若我国的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不对自身诗歌的教学现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势必会严重影响整个中学诗歌教学的未来发展现状。为此,笔者在这里对我国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探讨,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指导思想仍处于不明确的发展阶段
自从我国在1976年文化革命结束之后,我国的中学教育就开始不断的中学的语文课本中不断引入中国的古典诗歌文学,借以来不断让中学生能够更为顺利的继承古典文化。但是由于其每年的中学大纲都会发生不同变化,使得我国的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内容与课程一时陷入了僵局。再加上,我们的中学古典文学的大纲对诗歌的指导思想又不明确使得我国的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一时陷入了僵局。例如:在2000年的教学大纲中对我国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要求如下:“诵读古代诗歌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种模糊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的,使得我国中学古典四个教学陷入了僵局。
2.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教学定位问题
对于该问题而言,其主要的产生由于是由于现今的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往往都是一些无据可依的文章,虽说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是由于现今的中学古典诗歌在教学中的大多数文章都是没有特有的思想文化背景与现实的历史年代的性,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势必会造就中学的古典诗歌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很大成都府的随意性。这种存在的随意性,就会使得中学古典诗歌在教学的过程中国出现教学定位困难以及会产生教育误区的情况发生。例如:在中学我们学《论语》的过程中,只是在教学中简单的解释了论语的每一句意思之后,就学生进行背诵,这种降低古典文学素养的古典诗歌学习不仅仅不能为学生增加任何的思想提升,还会让学生对其产生深深的延误。这种教学目的与目标的简单化,使得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古文的目的只是简单性的增加一些文学底蕴,让学生只能感觉到现今的学习的古典诗歌教学只是为了应付当今的应试教育,天天背背诵诵就可以了,完全没有把诗歌的意境学到心中,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正意境,降低了诗歌的欣赏性。另外,再加上现今世人对古诗育人要求狭隘地理解为政治思想教育,更加使得我国的中学古典诗歌教学长期以来语文承担思想道德教育功能之一,这种单一性的传播方式,使得诗歌教学带上太多政治负荷,窒息学生美感体验。
3.现今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仍有欠心意
该问题主要是由于现今的教学方式仍是以老师言而身教为主,使得整个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方式过于陈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整个文学课堂私企沉沉,没有任何的的气氛。这种叫法单
一、死气沉沉以及学生没有任何主体性的教学方式,使得整个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与理念方式了严重的分离,从而在本质上影响了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
二、提高我国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解决对策探析
面对如此的现状的我国的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我国的教育管理者以及大纲的编写者势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让我的古典诗歌可易得到顺利的传承。因此,笔者在这里为提高我国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以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我国的中学古典诗歌教学。
1.国家政府要最大限度的提高我国中学教学的综合素质水平
对于现今中学的古典诗歌教学而言,中学教师必须具有优厚的古典教学底蕴,不能让没有交过古典教学的教师去传授古典诗歌的思想,从而使得整个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存在漏洞与不足。因此,教师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本身要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教学要有浓厚的兴趣,如若自身都没有任何的兴趣,势必会导致整个课堂会死气沉沉,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其次,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古典文学素养,借以来断降低教学中出现的不足错误的发生;再次,教师要具有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从而使得真个比较沉闷的教学课堂变得“灵活”起来;最后,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要与学生进行沟通,来不断的增加整个中学古典诗歌课堂的气氛。
2.教材大纲的不断完善
该措施主要是针对现今中学教学大纲的模糊不清而言,只有不断的完善了中学的教学教纲,才能在本质上彻底的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提供了真正的启明灯的作用,才能最大程度的让教师抓住教学的重点以及让学生能充分的了解古典诗歌的真正意义。
3.教师在上课古典教学课的时候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对于现今教学中教师的方法而言,其不仅仅是影响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以及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还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对于相对比较难于理解、比较沉闷的中学古典教学而言,一个优秀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可以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更好的改善课堂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中教学方法,来增加中学古典诗歌教学质量。
第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对于该方法而言,其是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来增加课堂的氛围,从而让学生爱上古典诗歌课堂的方法之一。
第二,扩展课文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对于该方法而言,主要是利用课文的文章的历史背景,让枯燥乏味的古典课堂能够具有更高的故事性,从而来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期做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作用。
第三,注重迁移,立足于今。对于这个方法而言,其主要是通过现今的与古代互相联系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文章的意义,让学生觉得古典诗歌离我们并不是很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现今的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而言,只有不不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上做到真正的改革与变化,才能在中学的教育中彻底的改变现今教学现状,让中国的古典诗歌文学得以顺利的传承。另外,中学的语文教师也要不断的对课本中的教材进行系统的分析,要让学生能够在诗中找到真正的古人思想意境,让学生可以在古典诗歌中学到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可以得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广峰.古典诗歌课堂教学的四个“侧重”[J].[2] 李小华.古典诗歌教学意境营造法探讨[J].[3] 黄国华.古典诗歌教学应“读占鳌头”[J].[4] 王平香.意境美——古典诗歌教学不可忽缺的元素[J].[5] 燕喃.初中音乐教学之我见[J].
第三篇: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中国语文报协会课堂教学“古典诗
歌内容教学”主题研讨会有感 有几年的时间不曾外出听课了,因为德育副校长的头衔仿佛把自己与教学隔开了。虽然从不曾离开自己心爱的课堂,教学也还得心应手,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但听听大师的点拨,看看名师的课堂,才知道自己教学的粗糙,自己教学的肤浅,自己教学的浮躁!两天下来,就古典诗歌教学有了一点思考!
文字·文学·文化
透过文字的层面,看到文学的灵动,积淀文化的精华。几位执教老师无一例外的都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感受文学的独特魅力,感悟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建平学校郑朝晖老师执教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郑朝晖老师先是从字词入手品读诗味,聪明的孩子们纷纷找到了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日暮苍山远”中的“远”字——不仅是一种空间距离,更是一种主观感受;“天寒白屋贫”中的“贫”字——诗人在慢慢风雪中前行,看到山中的人家很少,突然看到“柴门”,听到狗叫,感到非常惊喜,这是一个过渡,从前面的悲凉过渡到后面的惊喜。除此而外,在教师剥茧抽丝一般的引导下,学生们还品味了“白”字渲染的旷远意境、“暮”字所隐含的苍凉意味,“黄昏”这个意像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品到
了“风雪夜归人”的“归”字:
生:“归”字用得好,有惊喜感,归属感。
师:“归”字对我们中国人有特别的意义。
„„
师:刘长卿有没有真正“归”呢?他还投宿在别人家里,这首诗中还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生:还有漂泊的无奈,“归”只是暂时的,明天他还要继续漂泊!
师:我们不是漂泊者,这首诗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
生:因为我们内心都有孤独感。生:我是这样看的,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生命的旅途中寻找自己的家,这首诗唤起我们内心深处1 的这种情感,引起我们的共鸣!
师:我们要为他鼓掌!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家园,一个精神的家园。“归”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感,这种情感超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名片。
一首孩子们幼儿园时就会背诵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郑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透过那看似浅白的文字,领悟到了诗中蕴含着的丰厚的文化元素。一节课下来,相信孩子们会顿悟:清水一般的诗句,却原来也是文化大餐!相信听课教师也会顿悟:诗意的解读必须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因为我们都是中华
文化的传承者!
心境·情境·意境
诗言志,诗歌是从诗人心底流出的泉水,诗人的心境决定泉水的流向:心境愉悦,泉水则流向鲜花芳草;心境郁闷,泉水则流向夕阳黄昏;心境安宁,泉水则流向空谷幽兰;心境孤独,泉水则流向荒山大漠„„心境的流向决定了诗歌的情境,境从心生,情从景生,情景相合,则成悠远的意境。
作为教师,古典诗歌教学时就要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方能拎清诗歌的情感脉略,走进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领悟诗歌或微妙悠远,或闲适恬淡,或华美壮丽,或清新自然,或雄伟壮阔,或沉郁悲凉,或萧瑟凄凉,或慷慨激昂的丰富多彩的意境。
几位教师执教过程中都关注到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作为诗人情感载体的丰富内涵,通过意象群的建构所组合成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把学生引领入一个个感人的艺术境界!
其中典型的是南京29中的徐溪老师,她以《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景物与乡愁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典型的问题,这就找到了诗歌教学的最佳角度:从意象出发,沿着意脉不断注入情感,最后把学生领入诗歌创造的最高艺术境界——意境。
同是以“乡愁”为主题,两首诗
所选取的意象截然不同,一组昏暗苍凉,一组开阔明朗,但两组意象群都诗意的表达出“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对于第一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这样总结:巧点羁旅处境、乐景衬托哀情、选景寄托乡愁、绘景渲染意境。对于第二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虽然没有做出概括性的总结,但在她的引领下学生基本明确了:青山绿水只不过是眼前暂时的美景,自己的目的地还在渺远的前方;虽然风平浪静水面开阔,但更衬一叶白帆的渺小孤寂;残夜朦胧中升起的太阳,旧年岁尾时来临新春,时间的流逝,冬春的更替,只会使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如果大雁有情,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吧,告诉我的家人,虽然我思乡心切,但一切还好!
这样的引导赏析,就是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种景物,原来都附着着作者的感情啊!对于七年级的孩子们来讲,虽然执教者没有说到“意象”“意境”这样的词语,但她却以一种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诗人的心境,领悟了诗歌的情境,让孩子们走入一个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艺术佳境——意境。
柔情·激情·真情
五位执教者中三位男教师,两位女教师,根据词的内容,五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大体分为三种:秦燕、徐溪两位女教师婉柔,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
激昂,郑老师则是淡定儒雅。但婉柔也好,激昂也好,淡定儒雅也罢,五位教师无一不是用真情激发着学生的真情,用灵动激发着学生的灵动。
两位女教师课堂上的温声细语,不紧不慢的引领着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无论是钱塘江畔的早莺春燕、乱花浅草,还是北固山下的潮水风帆、江春海日,亦或是漫漫古道上的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在两位美丽的女教师引领下,孩子们都充满悟性的解读了景物里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亦或是生机萌发的早春带来的欣悦,亦或是天涯游子的思乡愁怨。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这样的顿悟:万水千山都是情!
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不约而同执教的都是辛弃疾的词,一个是《摸鱼儿》,一个是《破阵子》,在两位老师激情的演绎下,辛词内容的厚重,辛词风格的阳刚,辛词情感的复杂与豪放都得到很好地诠释。两位老师在关注词的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词人的情感变化。
周老师引领学生把握《摸鱼儿》的情感脉络:惜春不长、怨春不语、留春不住,任时光老去人亦会老去的哀怨,任春景由盛而衰王朝莫不如是的感慨不言自明;春在走,时在变,不变的是报国的情感,但小人当道,报国无门,一腔忧愤终化为勃然而张的诅咒“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但愤怒的诅咒终当不了现实的残酷,闲愁最苦,惟
有君知啊!至此,周老师的倾情演绎,学生们无不被辛弃疾的炽热爱国情怀感动!
孙旺老师比起年轻的周老师执教辛词更多了一份文化积淀的厚重,更多了一份知人论世的明朗,鉴于此,孙老师的情感引领更沁人心扉。孙老师的课堂更知性,更人文,整节课孙老师以方法引领学生译读,以方法引领学生品读,以方法引领学生评读。一节课下来,孙老师没有代替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在他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引领下,诗意的翻译词句,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朗读全词;妙语连珠的品味意象意境„„更可贵的是,孙老师以自己的激情激发着学生的激情,以自己的智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感染下,词人辛弃疾无3 限深厚的爱国热情、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豪情、报国无门老之将至的悲情,一切的一切,在师生共同的激情演绎下是那样的真诚、真切、真实。孙老师的板书也别充满个性,一柄长“剑”占据半个黑板,霸气、豪气,也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剑本该直指长空,直指敌寇,但词人手中的剑啊,只是成了夜半梦回时刺向心中的长痛。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豪放词人辛弃疾啊,却原来是一位悲剧英雄!
马鞍山一程,见了、听了、想了,今后再做了,这就够了。
今天上了一节特别让我享受的课—《春》《济南的冬天》小结课,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远远出乎我的预料,他们太聪明,太有灵气,太有潜力。
导语:今天我们对《春》《济南的冬天》进行小结,这两篇文章是经典美文,语文教材几经改编但这两篇文章依然作为课内阅读教材保留,下面每组展开讨论,至少找出一条理由说说它们之所以长盛不衰的让人们喜爱的原因。
第四篇: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中国语文报协会课堂教学“古典诗歌内容教学”主题研讨会有感 有几年的时间不曾外出听课了,因为德育副校长的头衔仿佛把自己与教学隔开了。虽然从不曾离开自己心爱的课堂,教学也还得心应手,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但听听大师的点拨,看看名师的课堂,才知道自己教学的粗糙,自己教学的肤浅,自己教学的浮躁!两天下来,就古典诗歌教学有了一点思考!
文字·文学·文化
透过文字的层面,看到文学的灵动,积淀文化的精华。几位执教老师无一例外的都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感受文学的独特魅力,感悟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建平学校郑朝晖老师执教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郑朝晖老师先是从字词入手品读诗味,聪明的孩子们纷纷找到了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日暮苍山远”中的“远”字——不仅是一种空间距离,更是一种主观感受;“天寒白屋贫”中的“贫”字——诗人在慢慢风雪中前行,看到山中的人家很少,突然看到“柴门”,听到狗叫,感到非常惊喜,这是一个过渡,从前面的悲凉过渡到后面的惊喜。除此而外,在教师剥茧抽丝一般的引导下,学生们还品味了“白”字渲染的旷远意境、“暮”字所隐含的苍凉意味,“黄昏”这个意像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品到
了“风雪夜归人”的“归”字:
生:“归”字用得好,有惊喜感,归属感。
师:“归”字对我们中国人有特别的意义。
„„
师:刘长卿有没有真正“归”呢?他还投宿在别人家里,这首诗中还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生:还有漂泊的无奈,“归”只是暂时的,明天他还要继续漂泊!
师:我们不是漂泊者,这首诗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
生:因为我们内心都有孤独感。生:我是这样看的,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生命的旅途中寻找自己的家,这首诗唤起我们内心深处1 的这种情感,引起我们的共鸣!
师:我们要为他鼓掌!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家园,一个精神的家园。“归”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感,这种情感超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名片。
一首孩子们幼儿园时就会背诵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郑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透过那看似浅白的文字,领悟到了诗中蕴含着的丰厚的文化元素。一节课下来,相信孩子们会顿悟:清水一般的诗句,却原来也是文化大餐!相信听课教师也会顿悟:诗意的解读必须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心境·情境·意境
诗言志,诗歌是从诗人心底流出的泉水,诗人的心境决定泉水的流向:心境愉悦,泉水则流向鲜花芳草;心境郁闷,泉水则流向夕阳黄昏;心境安宁,泉水则流向空谷幽兰;心境孤独,泉水则流向荒山大漠„„心境的流向决定了诗歌的情境,境从心生,情从景生,情景相合,则成悠远的意境。
作为教师,古典诗歌教学时就要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方能拎清诗歌的情感脉略,走进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领悟诗歌或微妙悠远,或闲适恬淡,或华美壮丽,或清新自然,或2 雄伟壮阔,或沉郁悲凉,或萧瑟凄凉,或慷慨激昂的丰富多彩的意境。
几位教师执教过程中都关注到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作为诗人情感载体的丰富内涵,通过意象群的建构所组合成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把学生引领入一个个感人的艺术境界!
其中典型的是南京29中的徐溪老师,她以《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景物与乡愁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典型的问题,这就找到了诗歌教学的最佳角度:从意象出发,沿着意脉不断注入情感,最后把学生领入诗歌创造的最高艺术境界——意境。
同是以“乡愁”为主题,两首诗
所选取的意象截然不同,一组昏暗苍凉,一组开阔明朗,但两组意象群都诗意的表达出“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对于第一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这样总结:巧点羁旅处境、乐景衬托哀情、选景寄托乡愁、绘景渲染意境。对于第二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虽然没有做出概括性的总结,但在她的引领下学生基本明确了:青山绿水只不过是眼前暂时的美景,自己的目的地还在渺远的前方;虽然风平浪静水面开阔,但更衬一叶白帆的渺小孤寂;残夜朦胧中升起的太阳,旧年岁尾时来临新春,时间的流逝,冬春的更替,只会使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如果大雁有情,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吧,告诉我的家人,虽然我思乡心切,但一切还好!
这样的引导赏析,就是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种景物,原来都附着着作者的感情啊!对于七年级的孩子们来讲,虽然执教者没有说到“意象”“意境”这样的词语,但她却以一种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诗人的心境,领悟了诗歌的情境,让孩子们走入一个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艺术佳境——意境。
柔情·激情·真情
五位执教者中三位男教师,两位女教师,根据词的内容,五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大体分为三种:秦燕、徐溪两位女教师婉柔,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激昂,郑老师则是淡定儒雅。但婉柔也好,激昂也好,淡定儒雅也罢,五位教师无一不是用真情激发着学生的真情,用灵动激发着学生的灵动。
两位女教师课堂上的温声细语,不紧不慢的引领着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无论是钱塘江畔的早莺春燕、乱花浅草,还是北固山下的潮水风帆、江春海日,亦或是漫漫古道上的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在两位美丽的女教师引领下,孩子们都充满悟性的解读了景物里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亦或是生机萌发的早春带来的欣悦,亦或是天涯游子的思乡愁怨。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这样的顿悟:万水千山都是情!
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不约而同执教的都是辛弃疾的词,一个是《摸鱼儿》,一个是《破阵子》,在两位老师激情的演绎下,辛词内容的厚重,辛词风格的阳刚,辛词情感的复杂与豪放都得到很好地诠释。两位老师在关注词的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词人的情感变化。
周老师引领学生把握《摸鱼儿》的情感脉络:惜春不长、怨春不语、留春不住,任时光老去人亦会老去的哀怨,任春景由盛而衰王朝莫不如是的感慨不言自明;春在走,时在变,不变的是报国的情感,但小人当道,报国无门,一腔忧愤终化为勃然而张的诅咒“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但愤怒的诅咒终当不了现实的残酷,闲愁最苦,惟
有君知啊!至此,周老师的倾情演绎,学生们无不被辛弃疾的炽热爱国情怀感动!
孙旺老师比起年轻的周老师执教辛词更多了一份文化积淀的厚重,更多了一份知人论世的明朗,鉴于此,孙老师的情感引领更沁人心扉。孙老师的课堂更知性,更人文,整节课孙老师以方法引领学生译读,以方法引领学生品读,以方法引领学生评读。一节课下来,孙老师没有代替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在他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引领下,诗意的翻译词句,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朗读全词;妙语连珠的品味意象意境„„更可贵的是,孙老师以自己的激情激发着学生的激情,以自己的智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感染下,词人辛弃疾无3 限深厚的爱国热情、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豪情、报国无门老之将至的悲情,一切的一切,在师生共同的激情演绎下是那样的真诚、真切、真实。孙老师的板书也别充满个性,一柄长“剑”占据半个黑板,霸气、豪气,也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剑本该直指长空,直指敌寇,但词人手中的剑啊,只是成了夜半梦回时刺向心中的长痛。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豪放词人辛弃疾啊,却原来是一位悲剧英雄!
马鞍山一程,见了、听了、想了,今后再做了,这就够了。
今天上了一节特别让我享受的课—《春》《济南的冬天》小结课,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远远出乎我的预料,他们太聪明,太有灵气,太有潜力。
导语:今天我们对《春》《济南的冬天》进行小结,这两篇文章是经典美文,语文教材几经改编但这两篇文章依然作为课内阅读教材保留,下面每组展开讨论,至少找出一条理由说说它们之所以长盛不衰的让人们喜爱的原因。
第五篇: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杜甫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中杜甫诗歌的教学方略
文学院教育硕士
张艳
050100200165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学习吟咏欣赏继承,自然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很重要的内容,尤其是杜甫的诗歌更是不可不学的。
目前高中课本中杜甫的诗歌有《登高》、《蜀相》、《客至》、《旅夜抒怀》、《登岳阳楼》、《兵车行》。这些诗句真是杜甫血泪而成,杜甫悲痛坎坷一生化为尘粒随岁月之风遍洒在这些苦吟之诗中,千年的杜甫还在这些诗中低吟苦思。无数次地诵读他们,我便无数次地泪湿眼眶,种生命之外的巨大的痛抑在胸中挣扎,这些文字真是非诗而圣!
杜甫诗中这崇高的悲痛沉郁,如何才能让年浅的高中生体会一二呢?只从诗的字面去解释,像翻译一样讲解,又怎能走进诗人真实的精神世界及情感深处呢?这些诗歌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诗人有较深了解的基础上,所谓知人论世。所以我认为高中诗歌教学中,一定要在解读诗词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诗人,带领学生了解研究写作背景。而现在许多诗词教学却更多的直接解读字面意思,忽略了诗词字面背后的丰富深刻的文化背景。这真是买椟还珠,不禁让人扼腕叹息!以《登高》为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困苦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如果只是简单解释:“风急天高猿猴悲哀的啸叫,渚清沙白鸟在风中飞舞盘旋,望不到边的落叶萧萧飘下,长江水滚滚常流,我漂泊万里,在这悲凉的秋天,我常在异乡流落,衰老多病,登上这萧索的高抬,我仍是孤独悲伤,艰难苦根,双鬓又添新霜,穷途潦倒,偏又必须新停了洗愁的酒杯。”这对学生来说将是多么隔膜,这远离他们的生活经验,必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真正体会到诗人的沉痛的人生悲叹。甚而至于,有的同学还怀疑杜甫的生存技能,这不是太可笑可悲了吗。
如果,我们从杜甫的生平际遇入手,便知此时杜甫大约已是55岁左右,离他异乡客死水中孤舟只有不到5年的时间了。正可谓迟暮之时,并且此时他不得以离开几难一安的成都草堂顺江东南而下,过嘉州、谕州、忠州最后到了夔州西边的云安,一路上感受湿气,肺病和风痹发作,致使双脚麻痹,只能卧床休息,曾写教材所选的一诗: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写尽孤苦流零之情。杜甫在夔州,身体时时不好,疟疾、肺病、风痹不断缠绕着他,牙已脱落过半,耳也渐聋,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个偏辟的山城与外界隔就,生活艰难,竟曾觉自己是可怜的“穷轍鲋”、“丧家狗”。如此,再回头来看《登高》一诗,其中那悲凉凄然孤寂之意自眀于心。“常作客”可谓杜甫一生际遇之简括,一生流离,外乡漂泊,再看“潦倒新停浊酒杯”更是令人心酸。“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如今由于百年多病疾痛缠身,唯一解忧之物也不能不停下。
所以学习诗歌一定要知人论世,一定要先了解诗人、了解时代背景。
仔细研究高中课本中所选杜甫诗歌基本都写于他创作成熟期,也就是多写于安史之乱以后,其顺序如下:《兵车行》、《蜀相》、《客至》、《旅夜抒怀》、《登高》、《岳阳楼记》。所以,我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打乱教材编写的顺序,按照杜甫写作的时间顺序来教。这样,既可以对杜甫生命历程有更系统的了解也可以对杜甫的诗歌有更正确深入的理解还可以对杜甫的思想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不至于像现在许多教师那样将这些前后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诗歌割裂来讲,使得学生对杜甫其人其诗的认识和理解支离破碎,从而使得学生不幸的与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擦肩而过却不能领略其高雄学习其丝毫,岂不痛哉!
杜甫这几首诗很具代表性,是杜甫后期的优秀作品,细列一下,《兵车行》作于诗人四十岁左右,是诗人寄居长安十年的后期所作。时玄宗把政事交给贪污的宰相,把边防交给穷兵黩武的将官,人民受着纳租税与服役的残酷剥削,生产力大大衰落。长安北渭水上的咸阳桥连接着通往西域的大道,统治者用暴力征发来的兵士开往边疆都要经过这里,杜甫曾亲眼目睹士兵们出发时的情景,他们的亲人拦道牵 衣,哭声震天。杜甫看到这凄惨的景象,再也抑制不住心头的痛苦,写出了第一首体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而长安时期诗人本人也只能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因李林甫的“天下没有余贤”而终不能及第为朝廷所用,流浪长安,日日穷困。有诗:
《奉赠韦左丞长二十二韵》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这一时期也写出了优秀诗作《赴奉先咏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学生曾在初中学过,也应顺便谈及)。并且,此时,杜甫自己也遭逢人生的大不幸,他千里迢迢从奉先蓬头垢面、破衫褴褛回到家乡尚未踏进家门就听见家里哭声震天,原来他未满周岁的幼儿是日饿死家中。
而《蜀相》《客至》两诗应作于安史之乱后,国家满目疮痍。此时诗人已近五旬,经历安史之乱的国破家亡诗人已经不是仅仅自哀自怜了,纵然身陷饥寒之境,但却更加关注理解百姓之疾苦,更是希望皇帝朝廷可重振河山,心中尤慕三国诸葛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忠义和惊世伟略,故而有《蜀相》。而《客至》则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搭建起一暂寄一时的草堂时,偶得片刻之娱,享翁邻之谊的诗作。温暖之后仍是深刻的寒寂,成都五年半的生活可谓苦不堪言
迟暮之时杜甫不得不离开几难一安的成都草堂顺江东南而下,过嘉州、谕州、忠州最后到了夔州西边的云安,其过程中先后写下《旅夜抒怀》、《登高》、《岳阳楼记》。杜甫带着一家大小乘孤舟顺长江东 南漂泊,有时一家大小数日无米进餐,而此时杜甫几乎已经半身不遂,行动极不方便,常常还需出卖多年积蓄的草药以换取食物,其境凄凉不可待言。
杜甫遭遇不再累述,但由上文所述当可看出按照杜甫创作时间顺序来教授高中课本中的杜甫诗歌应当可以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对杜甫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杜甫这位诗圣有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从而热爱杜甫热爱诗歌,学习杜甫精神学习中华诗歌精神。参考书目:
《杜甫传》
冯至
《“史诗”:〈兵车行〉的另一种解读》
语文教学通讯 《聚焦在文化认同上》
于漪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